成立农业合作社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立农业合作社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立农业合作社的好处

篇1

重视农业合作社建设

作为世界合作社发祥地,德国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后来又经多次修改完善。农业合作社在德国农业生产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的合作组织很大,如德国畜牧协会等,其会员遍及全国,95%的畜牧养殖户都是其会员。主要原因是农民参加合作社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经济利益:一是在生产交易活动中减少中间损失;二是在资金融通方面能免除债息过高的风险;三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共同享受增值的好处;四是在共同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和设施方面互通有无;五是通过农业产业内部分工,能享受和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如良种供应、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机械维修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1970年代以来,德国的大多数农业合作社为了扩大影响力,纷纷走上联合发展之路。许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区性合作社联盟、专业性合作社联盟和全国性合作社联盟,这些联盟在互通情报、控制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场主投资开办的合作企业是合作化的第一层次,地区联盟或专业性联盟开办的企业就属于第二层次,而全国联盟或跨国联盟则算作高级层次。这三个层次的结合与发展,体现了现代德国农业经济结构和技术管理水平,是德国农业合作事业全面发展的结果。

发展生态农业

既要发展生产,又要保护环境,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德国农业的出发点。其意图是在确保农业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应用生态化、环保化的耕作和畜牧方法,避免由于外源物质污染或经营措施不当而造成对农田内外群落的破坏,注意对天然生物品种资源,特别是生态方面有价值群落的保护,保护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为了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德国还成立了生态农业促进联合会。其成员的共同行为准则是,每个生态种植单位应把自己看作是其所处生态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保护好自己生存环境里的生态平衡,要用农家肥来增加土壤肥力,用生物方法来防治作物的病虫害,自己饲养家畜,自己种植饮料作物或牧草,注意轮作,一块地里不应连续种植某一种作物等。总之,不能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和除草剂。为此,德国政府按每年450马克/公顷的标准给予财政补贴。

篇2

合理适度的农村土地流转,对于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把农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低效的土地优化起来,充分挖掘土地的最大潜能,可以让耕种者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中获得最大效益。合理流转土地可以让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到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黄鸿翔委员:要在规模化上下功夫

种地要出高效益,首先要在规模化上下功夫。长远来看,今后土地要逐步流转集中到少数大户手中,不这么走,种粮的比较效益很难上来。我去黑龙江北大荒调研,发现那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很高。原因是规模大,一家种400亩水稻,按每亩赚200元计算,一年就可收入8万元,所以未来的农业生产一定要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有了规模化,才能达到农业标准化,科技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体现。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钟宁代表:走集约化道路

农业还是要走集约化的道路。集约化不等于一刀切。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向种粮大户集中,保障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搞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条件合适的地方,可以考虑发展现代农业企业。

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代表:借鉴工业流水线方式种地

现代农业要走工业化、信息化道路,什么是工业化的道路,就是把农业生产像工业生产一样实行流水线、程序化。农业生产是完全可以实现流水线作业的,比如浇地就用浇地的专业化人员或公司,除虫、施肥、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可以专业化,通过专业化社会分工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成立农机、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等专业服务队,各种利于生产的合作专业队迅速发展起来,形成有专业分工的现代化农业服务。

篇3

愣头青包地

“很小的时候,我就有这样一个梦想,假如,面前的土地都是我的,那样该有多好。虽然只是儿时心里的一个想法,但是她却像一粒种子一样在我心里落下了根。”

1987年,王灵光出生于商水县一个农民家庭,几岁起就开始帮家里干各种农活,这样的经历为他的青春人生、创业历程早早注入了“农业DNA”。2007年9月,王灵光如愿考上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9年7月,王灵光跟随教授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到鹤壁市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回到学校后,王灵光查阅了大量的土地流转、种植技术、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等方面的知识。这次实践活动使他下定决心到农村去,承包土地,建设专业合作社,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2010年开始,王灵光去过内蒙古、河北、山东和省内的农村,寻找可以流转的土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搁浅。事情的转机出现在5月,经过一个朋友介绍,他认识了赵国叶。

在赵国叶眼里,王灵光还只是个毛孩子,要包地的想法让他觉得很不可思议。一次、两次、三次……直到第六次,赵国叶相信了他,“他执著的精神感动了我。”

很快,他与赵国叶签订了合同,共同经营200亩土地,6月1日合同正式生效。7月份两人成立了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建立了第一个科技服务站,老百姓带地入股,“老百姓的土地还是自己管理”。

技术员种地

从学校,一下子到了农村,欠了几十万的外债,单枪匹马,压力很大。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晚上对着偌大的田地,说不出的孤独。“那时候没人信任你,农户、银行都怀疑你能行吗?什么都得自己想办法。最大的困难,第一个是想让农户相信我们,第二个方面就是资金的问题。”

王灵光家在农村,并不富裕,在他创业的事情上,父母尽了最大努力支持他。但由于是创业阶段,买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付地租,租用农用机械,合作社要用钱的地方很多。王灵光想到了贷款。在老家周口,王灵光满怀希望地递交了申请,但银行觉得他是在校大学生,没什么种地经验,太不牢靠,根本就不跟他谈贷款的事。后来王灵光又找到洛河市农村信用社,也没有贷到款。因为资金问题,王灵光的合作社一直没有大型农用机械,仅有的一些小型机械也是盈利后主动添置的,因此,每到需要大型机械的时候,只能伫立。

2010年玉米收获季节,联系好的机械突然来不了,于是王灵光和合伙人赵国叶站在大路边,见到相似的机械路过就拦下来求人家帮忙,那一次王灵光5天5夜吃住在地头,人疲惫到了极点。

即便如此,王灵光从未动摇过。“我真的从来没有动摇过!我只是在想用实际行动去回击他们的质疑。”为了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王灵光一方面发放大量合作书宣传页,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为大家讲解参加合作社的好处,另一方面他把200亩土地分作两半,一半采用正常的耕作技术,另一半采用合理播种、集体管理、延期收获等新技术。收获的时候,他请当地农民去现场实打实收。结果,采用新技术的100亩玉米比正常种植的100亩玉米多出了10000多斤。这一下,大家看到新技术的好处,也接受了合作社的理念。由于规模优势,购买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比农户自己购买的价格低,质量好,耕地收获使用的农业机械费用也比一家一户低。同时合作社采用两种新的种植技术,又有统一的销售渠道,总能卖个好价钱。至此,广大社员见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与便利,对合作社也更有信心。

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种田也离不开专家们的帮忙,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郭天财和李潮海教授等都为合作社提供了无私的技术支持,为合作社粮食作物的丰收提供了技术保障。2011年7月底,在河南农业大学相关领导的协调下,合作社成功入驻河南农业大学与南阳市方城县共建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了合作社的第3个科技服务站。王灵光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咱学校的帮助,可能我做不到现在。”

收获包地的幸福

人们很难相信,这个25岁的毛头小伙,3年前一边上学,一边出来搞农业。他们的团队,竟是一群20出头的孩子兵。有男生,也有女生,女孩子干起活,一点不逊于大老爷们。稍显老成的6位社员,是返乡的农民工,也不过二十八九岁。是什么让这群年轻人,一头扎进农村,爱上了种地?

王灵光知道,他们加入不是为的眼前,而是未来。目前农业市场大、前景大、潜力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种庄稼有感情,在这里能实现每个人的梦。“相信每个人经历过从播种到收获,就能体会到我们的感觉了。”3年来,他们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同伴们在一起,没日没夜干活的时候。从小麦收获到玉米播种,收割、运输、浇水、施肥、打药几乎一刻不歇。“我们晚上睡在地里,睡在拖拉机车斗里,睡在我们收的庄稼上,幸福无比。”

篇4

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分工不断细化,农产品市场激烈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时而生,根据《农业专业合作社罚》“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XX年以来**县工商局为构建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产业大户、经济能人、科技带头人以及村组干部组建茶叶、蚕桑、药材、养殖、植保、机防机耕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了“百社带万家”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初步凸现了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与潜能,推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到XX年2月底,在**工商局及各乡镇工商分局(所)干部职工的引导下,全县已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19个,其中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7个、农业技术合作社5个、药材生产合作社2个、养殖合作社2个、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2个、生态农庄合作社1个。半年实现产值营业额5000多万元,社员人均增收800多元。正在筹建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有15个、农业技术合作社有5个、药材专业合作社有3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有3个。目前,合作组织涉及10个乡镇59个会员村2563名会员,网络农户近8600户,覆盖茶叶、药材、水稻等主要作物面积4。3万亩。出资金额达297万元,每个合作社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章程,并且都成立了理事、监事会和成员大会,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基本完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方式

我县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自愿结社”。相当一部分农户由于家庭主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造成劳动力短缺,特别在生产大忙季节尤为突出,经机耕和植保机防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能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合作组织便应运而生;二是能人拉动。部分农村“土专家”、致富能人和科技示范户,由于其农业科技素质较好,在茶叶、药材等产业生产、经营上有丰富的经验,已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农户自发组织加入协会,交纳股金,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联合体;三是村干带动。为发展产业,提高村整体农产品生产能务,在村领导的倡议下,农户联合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生产和经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因需而生”。一些村组为了争取国家项目开发、山区扶贫而组建的专业合作社。

三、农民合作社的主要成效。

**县工商局跳出工商干工商,围绕新农村建设创新发展思路,自去年下半年来探索了“百社带万家”活动,让“百社带万家”工程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通过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帮扶“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鼓励农民通过联合与合作的方式,创办专业合作社。他们要求各个工商分局所要根据辖区实际确定3—5家各具特色经济组织从来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增收。他们确定要在3年内帮助成立100个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让这100个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做到帮扶一个、发家一片、致富一方。

一是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促进了种植业产业的发展,特别在茶叶、蚕桑、药材、等主导产业建设上,农户因单家独户生产,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经营和统一管理因而生产往往有很大的盲目性,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合作社建成后,农民能根据市场需求规模组织生产,规模经营,有的还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市场风险明显降低,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杨柳镇“兴合”茶叶专业合作社在短时间内就完善了登记程序和条件,取得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成为全省首家依法登记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如今,随着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茶叶产、供、销逐步实现一体化,整体生产能力得到增强,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杨柳镇河南畈村9位农民在工商部门的发动下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后,农民收入大大提高,吸引了全村300多户农民加入,带动了全村的整体致富。该村群众全部入社,所有的田地全部种茶。去年该社农民茶叶收入达6000元,大大超过了种粮村的人平收入。

陶河乡组建的宏业药材合作社网络全乡重点药材专业户,通过合作社有组织的规模生产和销售,药农年创效益2290万元,比合作组织建设前增加15。2%,同时药材规模不断发展,每年以3000亩的递增速度扩大药材种植面积;东冲河村组建的生态农庄合作社,以会员入股的形式发展猕猴桃生产,其面积已达120余亩。通过协会在生产环节上全程技术指导,规模生产,统一收购、包装和销售,其产品供不应求,为仅促进了本村猕猴桃产业快速发展,还带动了黄家垸、东夹铺等村猕猴桃基地的发展。

**县孔坊乡是鄂东北重要的蚕桑基地,该地群众种桑技术好、积极性高,蚕茧产量远近闻名。去年,全乡共有2600户农民种桑养蚕,有近10支贩运队伍奔赴全国各地,蚕茧总销量130多万公斤,产值近1300万元,辐射并带动了一大批本地村民增收致富。当地工商部门因势利导,引导成立了孔坊乡丝光、锦绣2家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和包装,当地花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合作社的组建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使生产成本明显降低,效益增加。如金铺镇由134户会员组成的农业生产服务合作社,通过合作社集中采用“旱育”、集中充分秧、集中抛秧,仅此一项不仅为农户节省投资24380元,合作社还有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确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方咀乡植保机防合作社社员年向合作社每亩茶园上交80元投资基金,便可使自家茶园享受全年病虫害免费服务,根据会员实际测算,此举可为农户节省农药投资70元,节省投资超过60%以上;东冲河村农户原生产的猕猴桃因缺少统一规划和组织,生产的猕猴桃常常卖不出去,或低价抛售,现在经过协会统一组织,与农户签订了收购价格不低于3元/公斤的订单合同,较好地保护了农户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种桃积极性。

三是减少投工,降低劳动强度。

合作社的组建减少了人员投工,降低了劳动强度。如杨柳芭茅街村组建的水稻生产合作社,从水稻的播种、育秧到机插、病虫防治,包括后期收割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农户不下田便可在家坐收谷子,可谓省心、省时、省工,降低了劳动强度。

四是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杨柳镇兴合茶叶合作社成立后,专门请专家给该村土壤检测,并请化肥厂给该村量身配置了适合茶叶种植的配方专业肥,使该村茶叶产量增加20%;金铺镇龙潭河村农业合作社运作不到一年时间,水稻旱育抛栽技术便在全村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应用面积达235亩。陶河严坳村4组XX年仅徐正元一户试种1亩柴胡新品种,在合作社的组织和推动下,仅一年时间全组都种植了柴胡药材,面积发展到84亩,亩创效益5300元,不仅加快了药材新品种推广,还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南河、方咀、孔坊等乡镇的植保合作社,采用“五统一分”运作模式,不仅提高了防治效率,而且还促进生物高效农药的推广和使用,加快了农业无害化生产的发展步伐。

篇5

1989年,昌平区长宁乡政府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有关专家为使栗蘑能成为商品推向市场,进行了人工栽培试验,经过4年的努力,人工栽培栗蘑获得了成功。他们不但掌握了人工栽培栗蘑的各项技术参数,而且研制出了多个品种,既保持了野生栗蘑的色香味形,又大大提高了栗蘑的产量和品质,尤其在菌丝转化为栗蘑的技术方面转化率达到80%以上。

从2009年开始,昌平区开始扶持以黑山寨地区为重点的山区林下仿野生种植栗蘑,几年来,逐步形成了以种植、采摘、特色餐饮为主的一、三产融合发展的栗蘑产业。

2013年2月,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向昌平区颁发了“中国栗蘑之乡”证书,授予“中国特产之乡”商标品牌使用许可权,昌平区成为全国唯一的栗蘑特产之乡。

截至目前,昌平栗蘑产业稳步发展,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种植试验。在林下小棚仿野生种植模式发展成熟并已推广的基础上,区农委引导农户创新开展了温室大棚反季节种植、套棚种植和拱棚种植实验,实现了错峰种植,使鲜栗蘑市场供应时间延长了4个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二是拓宽销售渠道。区农委委托北京美佳兴业公司在移动互联网建立了“中国栗蘑商圈”,率先在全国建立网络行业平台,同时在211信息平台上建立了栗蘑网,登记了种植户的联系方式和栗蘑采摘信息,引导市民进行栗蘑采摘。三是促进保底回购,免除种植户后顾之忧。栗蘑种植户由“龙头企业”美佳兴业公司和北京海疆栗蘑产销专业合作社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并且美佳兴业公司和海疆栗蘑专业合作社承诺进行保底收购,并随市场调整收购价格,栗蘑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模式。

本期将重点介绍昌平区延寿镇黑山寨村北京海疆栗蘑产销专业合作社的林下栗蘑采摘、农业合作社和用栗蘑做出的美味菜肴,让更多市民了解昌平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优势资源及特色产品。

北京海疆栗蘑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2月,由黑山寨村村民张海疆等人发起成立。合作社现有会员420户,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密切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满足农民对生产资料、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需求,积极推进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实现农民增收及农产品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而努力着。

合作社的宗旨是为其成员服务,积极营造合作氛围,现在成员相互之间合作经营、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平等诚信。合作社一方面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方式向外界推介黑山寨板栗、核桃以及桃、李子、梨、杏、枣、苹果、柿子等各种干鲜果品,开拓市场,让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在经济上受益;一方面举办内容丰富的讲座,加大社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社员的生产、经营技能,与时俱进,造就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该合作社从2014年开始试种的两种新品种栗蘑,已连续3年保持产量稳定状态,且菇形良好,口感脆嫩,达到了推广种植的标准,并在延寿地区推广。眼下,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栗蘑田间学校示范校基地――昌平区延寿镇黑山寨村北京海疆栗蘑产销专业合作社的栗蘑喜获丰收,栗蘑产量和品质较去年均有大幅提高,亩产值可达3万余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栗蘑最早在野生条件下生长在50年树龄的栗子树上,野生蘑菇受季节限制,采集时间短不说,而且生长极不规律,东一撮西一撮的,野生的栗蘑一般在每年雨季才能生长,而且大多长在老栗树的根部,因为菌类少产量低,所以被多数人称为菌类中的珍品。

今天说的这种蘑菇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在黑山寨,眼前的板栗树花儿已经谢了,但板栗还没熟,可树下还有“花儿”呢,一大坨的蘑菇层层叠叠的,还真像盛开的花,学名叫做灰树花,多数人叫她栗蘑。

看着眼前这些规规整整的矮棚似乎和野生不沾边儿啊,现在有人工栗蘑栽培了,生长环境在栗树林中,模拟着野生环境,棚子上盖着草帘子为了保持湿度,有湿度才利于蘑菇生长。栗蘑生产和其他蘑菇不一样,栗蘑一般要在头一年的11-12月份生产菌袋,程序是这样的:把栗树的枝杈和干枯的栗树干粉粹成细末,配上少量的棉籽,进行搅拌作为栗蘑菌丝的生长基质,然后装在统一的塑料袋里再进行高温高压蒸进行消毒,消毒后的菌袋就可以在其中接种了,最后把接种好的菌袋放在20℃的贮藏室内,菌种在袋中不断繁殖,菌丝会长满整个菌袋,菌丝和基质合成一个菌块,第二年4月底就可以移栽到大棚里去了。生长栗蘑场地也和其他蘑菇不一样,人工栗蘑是直接把菌种埋在栽培槽的土壤里。人工栗蘑栽培不需要很肥沃的土地,土质一般要求沙土、黏土各一半,土质过细过黏过肥都不好,有粗砂粒的土更好。栽培环境要求地势高不积水,栗蘑管理也较简单,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在菌袋里已具备,所以不用再添加其他养分,只要把温度、湿度控制好就可以了。最适宜的温度在25℃左右,最适宜湿度在80-95%之间,并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空气和光照一样决定栗蘑品质的好坏。成菇呈象牙白色,一年收获2-3次。这也就是半野生的吧,在树下种蘑菇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一亩地只要投入1万多元,多聪明的做法啊,不用被动地给蘑菇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而是借助自然界的条件,再附加一些人工管理,这种种植模式除了节约成本还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仿野生蘑菇的栽培,品质也接近野生的,采摘价是每斤20元,是温室大棚蘑菇价格的两倍。在栗树下生长的栗蘑生长期相对较长,栗蘑在大自然中慢慢积累养分,组织结构长得比较致密,它不但有脆嫩的口感,还有一种独特的栗木香味,并且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在食用菌的品种中是少有的美味,而且还是增强人的体质,预防多种疾病的一种宝贵的药用真菌。

现在蘑菇已是餐桌上的家常菜肴,但您知道亲手摘蘑菇是啥感觉吗?正值昌平栗蘑盛产季,来昌平采摘新鲜栗蘑,一路赏山景、享清凉,了解“中国栗蘑之乡”的栗蘑文化,是近郊游的佳选。

采摘――昌平栗蘑挺能长个儿,去年还出现过澡盆大小的“栗蘑王”。但市民想要吃口感最好的栗蘑,摘六七斤重的最为合适,个头儿大概如篮球大小。观光客自己采摘时,要找叶面展开的才是成熟的,用双手捧住栗蘑根部,小心提起,保护菇形完整,摘下后再将根部泥土清理干净。栗蘑带回家后敷上保鲜膜放在冰箱里,能储存半个月。现吃现掰,炒、炸、熬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黑山寨栗蘑宴――沿着十三陵怀长路往深山里走,就到了延寿镇黑山寨村。

海疆栗蘑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海疆介绍说,延寿地区昼夜温差大,林木覆盖率高,北部山区又属花岗岩地质结构,麦饭石分布广泛,栗树种植普遍,树下的栗蘑喝着麦饭石水长大,因此营养价值很高。栗蘑富含蛋白质及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栗蘑多糖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菌类。它的膳食纤维含量超过35%(一般食品只有6%以下),这种高膳食纤维有助于肠胃蠕动,帮助人体消化。

在黑山寨的宜海食府,不大功夫就能摆出一桌丰盛的“栗蘑宴”,凉拌的、爆炒的、软炸的、清炖的、包馅的,有30多个品种,栗蘑味如鸡丝脆如玉兰,味道非常好。价格大概在每位40元左右。

自驾路线:G6昌平西关出口下高速――昌赤路――怀长路

自己在家也可以做各式栗蘑菜品。

韭菜香干炒栗蘑:栗蘑撕成条,焯熟备用,韭菜切段,香干切条,锅里油热后放料头炒香,依次放入食材翻炒均匀即可。

软炸栗蘑:将栗蘑掰成均匀的条形,将鸡蛋清搅拌均匀,放入盐、椒盐、淀粉和面粉做面糊备用,栗蘑裹上面糊,热油炸熟即可。

栗蘑小炒肉:将栗蘑洗净控干水分,彩椒切丝、猪肉切丝,调料腌制,锅中放入适量油,将猪肉、葱花下锅,煸炒出香味后放入栗蘑,翻炒后加入彩椒、盐、适量的鸡精,翻炒均匀出锅即可。

篇6

关键词:贫困山区;农村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F30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46-1

1 现状

1.1 土地结构

全镇耕地面积5656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92%,其中水田43065亩,旱地13500亩。林地面积339810亩,其中有林地210660亩,灌木林地40470亩,其他林地68665亩。天然草地面积2005亩。未利用土地41400亩,其中水域8595亩,荒草地253400亩,裸地6465亩。

1.2 土地利用特征

土地利用率较高,达91.27%,利用方式以农用地为主。种植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红薯、花生、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药材、茶叶、小水果;养殖业以生猪、土鸡、塘鱼养殖为主。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土地后备资源相对较多,开发潜力较大。

1.3 土地流转情况

1.3.1 租赁承包 该镇东山村村民宁大作在广东从事劳务输出多年,有相当雄厚的资金积累,2009年返乡与人合伙创办“发祥厚朴基地”,并拟成立“发祥农业合作社”,目前已租赁该村村集体或农户山地共计1500亩,已投资120万元种植厚朴。另租赁承包该村林地5000亩,用于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

天罩山厚朴种植基地。2010年,天罩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一强投资10万元,租赁当地村民100亩山地种植厚朴,创办“一强厚朴种植基地”。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种药材、种小水果,又创办了占地500亩的“天罩山厚朴种植基地”。

新桥养殖业协会,当地20多家生猪养殖户共计租用村民荒地、闲置地、旱地100亩左右建立养殖场,协会自订章程,自我管理,统一防疫和拓展销售市场,2010年1~6月份该协会出栏生猪2000头,产值400万元。

1.3.2 转包 位于该镇木溪村的天花山综合开发场占地5000亩,原为安化县职业中专租赁当地村民的山地作为生产实习基地,现由县职业中专转包给该村村主任黄健康等人,目前场内种植板栗、猕猴桃、白桃等,建有樟树苗圃基地1个,并大面积培育杉木林、竹林。

2 典型作法

2.1 大力宣传,把土地流转的政策交给农民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反映了农地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需要,是联结承包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渠道。该镇通过召开会议、印发宣传资料、法律咨询等形式把现阶段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前提、主体、原则、底线、方式、机制等政策法规宣传到农户,动员农民成为规模经营主体。

2.2 培育典型,把土地流转的模式亮给农民

在这项工作中,该镇特别注意“典型引路”,力求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如宁大作创办“发祥厚朴种植基地”时,镇党政领导、农技人员多次到场给以政策、技术帮助,司法所工作人员也到场指导入股人订立章程、健全制度,解决相关法律问题。对于创办种、养业基地启动资金不足的,党政领导主动向金融部门引荐,但不以政府名义担保借款。

2.3 抓好服务,把土地流转的好处带给农民

如该镇新桥养殖协会有100多名会员,政府分管畜牧水产的领导联系安化县畜牧水产局专家到新桥讲授技术课,仅2009年就讲了5堂,共计300多人次参加听课。同时,该镇动物防疫站的工作人员也主动到协会开展免费防疫,并面授防疫知识。

3 促进贫困山区土地流转的若干建议

3.1 积极引导,加大资金投入

建议国家制定政策、对于农民自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粮食、蔬菜、药材、水果、动物养殖等规模经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当给予较大数额的贷款支持。同时,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还应与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项目结合起来,争取把更多的项目和资金集中到土地流转这一块。

3.2 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经营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整体效益,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推广的主攻方向,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3.3 搭建平台,畅通销售渠道

篇7

关键词:“龙头企业+农户”;机会主义行为;博弈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经营模式在各省市不断发展。但是,这种经营模式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违约问题,较高的违约率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违约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违约。当龙头企业在面对宏观经济不景气或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较差时,会选择单方面更改合约,侵蚀农户利益以最大化自身利益。二是农户违约。例如,当农户面对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合同约定的收购价格时,可能会选择将农产品私自出售而违约。现实中,由于龙头企业具备信息技术等优势而地位明显高于农户,因此龙头企业违约的概率也明显大于农户。以下以四川省白羽肉鸡产业化养殖中的某龙头企业为例,利用博弈论分析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契约关系。

理论综述

1.理论定义

龙头企业是指在某个行业中,对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具有很深的影响、号召力和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对该地区、该行业或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这里所讲的龙头企业是指公司企业,即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形成的、符合现代大生产专业化分工,按照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建立起来的资金雄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在农业产业化生产组织形式中起着主导作用。“龙头企业+农户”又称为“公司+农户”组织模式,是指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签订农产品远期交割合同,事先约定双方交易的数量、质量与价格问题,从而形成契约关系。在不改变现有的农户家庭经营的前提下,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农业的分散经营方式,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社会化服务,使分散的农产品生产汇聚成为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改善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和规模效益,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并通过这种模式进一步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跨区域销售,节省分散农户走向市场的交易费用,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流通增值,促使传统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

2.文献综述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德伯格在1957年定义,其相关问题在国外有相当长的发展时间,研究已较为成熟。在我国被称为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国外的“农业综合经营”基本相同。国外的学者主要是从农业产业化的纵向协调方面来分析农产品的生产与分销。迈厄尔和琼斯在1963年提出“农业纵向协调”这一概念,其后约斯考与格里格等人利用新制度经济学与交易费用原理进行研究。关于公司加农户模式中的契约问题,萨托里乌斯和科斯坦指出,这种模式的稳定发展需要较多的龙头企业,以防止企业的垄断,同时还应加强农户的合作以及成立农业合作组织以增强其话语权。国内学者对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关系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陈灿等(2011)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研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实证结果发现,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关系治理包括信任、互惠、互动强度、伦理4个因素,其中前3个因素直接促进了企业合作满意度的提高。刘凤芹(2003)运用不完全契约理论进行研究,得出违约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合约的不完全性,提出通过规范合约与加大违约后的处罚力度能有效降低违约率。还有些学者从如何改进“龙头企业+农户”的关系模式方面进行研究。比如,“龙头企业+政府+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创新模式。对违约的研究,更多学者偏向于农户违约的研究。比如,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约定价格时,农户选择违约。而在本研究的案例中,由于白羽肉鸡的养殖技术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一旦农户投入大量资本,农户选择违约的概率非常小。同时由于龙头企业占据强势地位,更为常见的是龙头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频繁更改合约,损害农户利益的行为。

龙头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案例

四川省某龙头企业在与农户合作过程中,该企业依靠自身的强势地位,时常隐性违约。具体来说,该企业故意拖欠农户养鸡款。调查发现,许多农户养鸡款已被该企业拖欠半年以上;同时,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该企业在决定农户养鸡利润方面拥有绝对话语权。农户在向该企业交鸡时,该企业会对农户养鸡的料肉比、鸡肉质量、药用情况等作一系列考核。但是这些考核指标农户完全不了解,每次只有被动地等待该企业的考核结果,而每次的考核结果对农户的利润影响重大,有时甚至因为考核不达标而让农户向该企业赔钱。在该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中,由于资产、技术上的专用性问题,农户投入资本后,只能被动接受该企业的安排,几乎没有话语权。如今与该企业合作的众多农户基本都处于被其拖欠养鸡款、养鸡利润越来越少甚至亏损的状态。

龙头企业违约的博弈分析

假设龙头企业履约的收益为E0,违约带来的收益增加值为b。当该企业违约时农户寻求法律手段使其收益下降到E1,农户寻求法律手段的概率为p(0<p<1),该企业因违约造成的其他罚款、声誉损失为C。因此,该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时的期望收益为:E=(E0+b)×(1-p)+(E1-C)×p。该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条件为:(E0+b)×(1-p)+(E1-C)×p>E0。整理此式可得:C+E0-E1>b×(1÷p-1)。公式的右边为贝克尔和斯蒂格勒(GaryBecker、G.Stigler,1974)所称的腐败诱因,它是按照一定概率计算的腐败的私人收益。在本模型中,左边可看作龙头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受到法律制裁的成本。当龙头企业违约时的期望收益大于履约时的期望收益时,龙头企业便会选择违约。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博弈支付矩阵中,龙头企业的策略为{违约,不违约},农户的策略为{沉默,寻求法律手段}。假设龙头企业不违约时农户的收益为E2,而当龙头企业违约时,农户利益受损为C1,农户采取法律手段的成本为C2,龙头企业违约的概率为q(0<p<1),农户对龙头企业机会主义行为寻求法律手段的概率为p(0<p<1),因此支付矩阵如下表所示:当龙头企业违约,农户选择寻求法律手段时,龙头企业的收益为E1-C,农户的收益为E2-C2+C;当龙头企业违约而农户选择沉默时,龙头企业的收益为E0+b,农户的收益为原初始收益E2减去龙头企业违约带来的损失C1;当龙头企业履约,农户选择寻求法律手段时,龙头企业的收益为E0,而农户的收益为E2-C2;当龙头企业履约,农户选择沉默时,龙头企业的收益为E0,农户的收益为E2。再求解纳什均衡:对龙头企业而言:违约时的期望收益为:E违=p×(E1-C)+(1-P)×(E0+b),履约时的期望收益为E0。纳什均衡条件为:E违=E0,化简可得:p=b÷(C+E0+b-E1)。对p求d的一阶导数可得:dp÷db=(C+E0-E1)÷(C+E0-E1+b)2>0,故p为b的增函数,即当每单位龙头企业机会主义带来的收益b的增大,农户选择法律手段的概率也会增大。其中:E0-E1为龙头企业违约后农户寻求法律手段龙头企业所受到的惩罚,当惩罚力度增大时,农户选择寻求法律手段的概率p减小。对农户而言,农户寻求法律手段的期望收益为:E法=(E2-C2+C)×q+(E2-C2)×(1-q)。农户选择沉默的期望收益为:E沉=(E2-C1)×q+E2×(1-q)。纳什均衡条件为E法=E沉,化简可得:q=C2÷(C1+C)。可见,q为C2的增函数,C1与C的减函数,即当农户寻求法律手段的成本C2越高,龙头企业违约的概率q越大;当龙头企业违约给农户带来的损失越大或者龙头企业因违约造成的其他罚款、声誉损失越大时,龙头企业违约的概率q越小。

结论与建议

在上述博弈中,理论上可通过加大对龙头企业违约后的惩罚力度、降低农户寻求法律手段的成本,降低龙头企业违约的概率。但根据对实际案例的调查发现,由于在农村地区法律诉讼成本很高,因此农户在龙头企业违约后选择寻求法律手段的概率非常小。因此,要降低订单农业中龙头企业违约的概率,还需要采取其他方式。

1.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革

(1)IPO注册制改革政策的落实指日可待,为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革增添了动力。随着该项政策的落实,我国的证券市场将吸纳不同规模的企业,以往无法依靠证券市场融资的龙头企业,在该项政策落实后,龙头企业应着手准备上市,通过上市获得融资,建立股份制企业。(2)要吸引当地农户入股,将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通过农户所占公司股份向农户分享企业经营利润。龙头企业定期向农户公开财务信息,以打破目前龙头企业与农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户也能根据龙头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了解企业合理的利润分配信息。

2.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产业化的顺利推进,必定需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1)要加大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力度,让农民认识到加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2)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明确产权关系。产权的界定能够促进市场交易的进行,而明晰的产权关系有助于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产权的不明晰将导致市场效率低下。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明晰产权,并不意味着要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产细分到各个农户,而规范的管理与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显得更为重要。在最为重要的利润分配问题上,要调节好各个农户的利润分配关系,做到风险共担、利润共享,以减少农户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搭便车”行为。通过运作完善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大幅度提高农户对龙头企业的话语权,降低龙头企业违约的概率。

3.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1)政府要对农业产业化模式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加大扶持力度,在税收、信贷方面给予两者政策优惠,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帮助农户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贷款以发展农业。(2)随着市场交易不断扩大,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交易信息,需要政府及时建立农业信息系统,帮助企业与农户及时获取最新农业信息。(3)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解决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合作关系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政府完善法律法规,使龙头企业与农户违约时能受到相应的惩罚,并且能以较低的交易费用获得违约方的违约金。政府完善法律法规不仅是有完备的法律,更重要的是法律执行过程是否简便。复杂的诉讼程序导致的较高诉讼费用,也会使利益受损方选择沉默,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徐金海.“公司加农户”的制度缺陷[J].现代商贸工业,2003(3):11-13.

[2]陈灿,罗必良.农业龙头企业对合作农户的关系治理[J].中国农村观察,2011(6):46-57.

[3]刘凤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J].经济研究,2003(4):22-30.

[4]曾益.湖北京山县蛋鸡养殖产业链合作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陈灿.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与交易的治理模式———基于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交易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4):43-50.

[6]刘江涛.订单农业中的“农+企”关系博弈及政策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8(19):143-144.

[7]敖荣.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2):162-163.

[8]杨慧,蔡文著.订单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研究的新进展[J].河北学刊,2013(2):128-132.

[9]张可成,王孝莹,李慧贞.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契约制稳定性的博弈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2-75.

篇8

关键词 三峡库区;农村小额信贷;障碍;多元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113-03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项目“适应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批准号:2008KYM20)

作者简介 曾宇平,三峡大学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学、企业经济;

盛三化,三峡大学水库移民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学、社会经济统计分析。(湖北宜昌443002)

一、三峡库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

三峡库区是全国重点贫困区之一,在19个县、市中,有12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实现百万移民的脱贫致富,任务十分艰巨。经过各个方面10多年的努力,这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农村小额信贷在支持库区许多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额信贷已成为库区农民解决温饱、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村小额信贷在三峡库区各县:市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模式趋于多样化。具有典型特征的运作模式有:财政贴息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农村信用社主导的小额信贷模式、社区性民间互助资金组织模式。在这三种典型模式中,以农村信用社主导的小额信贷模式在库区各县、市最为常见。经过10来年的发展,三峡库区农村小额信贷有了几个可喜的变化:一是农村小额信贷的目的由最初的单纯扶贫拓展至帮助库区农民致富奔小康;二是农村小额信贷的对象由传统种养农户拓展至与农业相关的多种经营户、规模大户和农村小型加工、运销企业;三是农村小额信贷额度由3000―5000元拓展至1―30万元;四是农村小额信贷期限由当年发放当年收回拓展至1―5年收回;五是由农村小额信贷信用村户的评定拓展至以农村文明建设的动态综合评价作为农村小额信贷依据的探索。为了更具体地了解三峡库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情况,现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较具有代表性的开县的调研来反映其发展的脉络。

(一)开县小额信贷业务的启动。重庆开县地处三峡库区,全县人口150多万,其中贫困人口就达30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了实现农民的自主脱贫致富,开县从1998年就启动了小额信贷业务。由于开县许多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金融网点较少,特别是撤乡并镇以后,金融网点变得更少,所以,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承担,从1998年开县各乡镇农村信用社就开展此项业务。同时,还成立了开县小额信贷服务总社,专门从事小额信贷业务,其资金来源于县扶贫公司在农业银行承贷的扶贫贷款。该社内设信贷技术服务部、财务部、稽核监测部三个部门,以“县服务总社――乡镇服务站――联保小组――农户”四级管理模式进行运转。并且,开县小额信贷服务总社又是从事财政贴息小额贷款的小额信贷服务总社。2007年11月,在开县被确定为“重庆市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县”后,在6个贫困村建立了互助合作扶贫协会,筹集村级基金124.05万元,人会农户701户。

(二)开县小额信贷的成效。开县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成效是显著的。例如,2007年开县信用社共建农户经济档案28.54万户,评级户数21.90万户,核发贷款证19.50万户,颁证率89%,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7.39亿元。开县小额信贷服务总社到现在为止在全县20个乡镇建立了486个小额信贷服务中心、3270个联保小组,服务覆盖到321个村、10.9万农户、30.5万农民。11年来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 13亿元,其中,种养殖业1569万元,农村加工业413万元。使许多农村移民走上了自主致富的道路。

二、三峡库区小额信贷发展的障碍

(一)小额信贷机构势单力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三峡库区农村与全国农村地区一样,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国有商业银行大量地退出农村地区,上收贷款权限。特别是以支农为主的农业银行不仅撤并了大部分县以下的营业网点,而且其经营重点也从农村转向城市,全面收缩农村信贷,造成存贷差日渐扩大,资金外流严重,库区信贷投入乏力。三峡库区农户小额贷款除了部分由各市、县扶贫办解决外,主要部分是由农村信用社承担发放。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无法满足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

(二)抵押物缺乏或价值不足。银监会在2007年8月的《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在贷款额度上,发达地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可提高到10―30万元,欠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5万元,其他地区在此范围内视情况而定;联保贷款额度可在信用贷款额度基础上适度提高;对个别生产规模大、经营效益佳、信用记录好、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贷款额度可再适当调高。尽管在贷款额度上没有了障碍,但对库区小额信贷额度要求在30万左右的规模种植大户、规模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生产大户、农产品贩运大户等来说,由于在现行的政策框架内,农村土地等固有的资产不能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农户能用于贷款抵押的财产价值又远低于贷款额,从而造成了贷款难的局面。

(三)为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服务的小额信贷担保公司极其有限。三峡库区各类专门从事贷款担保业务的担保公司有不少,从笔者调查收集的资料来看,到2008年3月,重庆市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总数达到65家,资本金达到43亿元,累计担保总额达到240多亿元,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担保机构协调发展新格局。这些担保公司如重庆市三峡库区产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重庆市涪陵区银科经济技术信用担保公司、开县融资担保集团公司,等等。从这些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对象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要为大中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很少关注农户(包括一般农户、规模种植大户、规模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生产大户、农产品贩运大户等)和农村小型企业,从而使许多缺乏贷款抵押物或抵押物价值不足的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陷入了寻求小额贷款担保难的境地,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放弃贷款。

三、三峡库区小额信贷的创新

(一)组建小额信贷股份公司。三峡库区各区、县可推行以多渠道投资股权化组建的“小额信贷股份公司”,其资金来源主要有六个渠道:一是三峡库区各区、县政府提供启动资金,组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参股。二是法人

机构参股。三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参股。四是农村信用社参股。五是邮政储蓄银行参股。六是民间委托贷款人参股。通过这种商业运作方式来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打破三峡库区以扶贫公益性为主的小额信贷运作方式,从根本上真正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使小额信贷在三峡库区健康持续地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小额信贷股份公司”在破解库区产业失衡,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帮助库区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兴业,构建和谐三峡库区等方面的支持作用,应重点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从“小额信贷股份公司”人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从严规范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公司自身的营利能力和综合实力。二是从业务指导和监管人手,库区各区、县人民银行应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正确引导“小额信贷股份公司”搞活小额贷款业务经营;库区各区、县银监局应主动帮助“小额信贷股份公司”加强经营管理,控制贷款风险。三是从政府的制度创新人手,库区各区、县财政部门给“小额信贷股份公司”提供必要的财政贴息,或采取财政风险补偿方式,将公司贷款1%-2%的不良率由财政消化,以降低风险;库区各区、县的国土、房管、车管等部门给予融资抵押质押登记费用的减免;库区各区、县的工商、税务等部门给“小额信贷股份公司”提供优惠政策,减免部分税费。

(二)大力发展专营小额信贷业务的村镇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可借鉴孟加拉国成立乡村银行的做法,尽快在库区各市县成立村镇银行,专营支持农户、农村中小型企业发展生产的小额信贷业务。为使村镇银行充分发挥其功能,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各市县以农村社区为单位,将从事同一农业生产活动(例如果蔬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放牧等)的单个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贷款小组,以形成各农户之间的相互制约,这样可以提高单个农户归还贷款的承载能力,降低借贷双方的风险。二是各市县政府相关部门和村镇银行应主动为农户和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产品的销售提供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帮助。三是在成立村镇银行后,政府应该给予它特殊的政策,如注入启动资金、给予利息补贴和在确立法律地位方面给予优惠等。

另外,还应加快库区市县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从储蓄业务扩大到资产性经营业务。开通小额信贷业务,采用农户联保、农户保证等元抵押、质押的方式,支持一般农户、种养大户、贩销大户、中小型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发展。

(三)建立多位一体的小额信贷新模式。当今三峡库区许多农户的信贷需求已不仅仅是满足于零星生产、生活式资金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需求,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在扩大。规模化生产经营农户一次性对资金的需求不再是3―5万元,而是10-30万元,乃至更多。但因农户抵押物缺乏或抵押物价值不足而无法实现其贷款需求,出现了贷款难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可考虑建立多位一体的小额信贷新模式。根据库区各区、县实际情况,这种新模式可以是三位一体的,即“公司+农户+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模式;还可以是四位一体的,即“公司+农户+信用社(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或“公司+基地+农户+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模式。这样使公司、农户、信用社(或商业银行)三方利益主体,公司、农户、信用社(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或公司、基地、农户、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四方利益主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将对农户个人的授信转变为对公司(或基地)的整体授信,扩大了农户小额信贷的规模,解决了农户贷款抵押缺乏或不足的问题,满足了农户规模化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要,提高了农户的收入;降低了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发放小额贷款的风险和贷款管理成本,提高了贷款利息收益。由于该种模式是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原料生产和供应环节作为信贷支持重点,所以,能有效地解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户与公司(或基地)生产资金不足的矛盾,能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四)创新小额信贷抵押机制。对于库区那些没有与公司联结的农户,由于不能采取“公司+农户+信用社(或商业银行)”等小额信贷模式,则需要另辟蹊径。我们知道这些农户一般不具有很多可抵押的不动产,往往在贷款时其不动产抵押物缺乏或抵押物价值远远不足,直接阻碍了农户获得贷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小额信贷机制的创新,用农户种植、养殖等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来替代不动产抵押,打破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小额信贷抵押机制对农户贷款的制约,对支持库区农民自主脱贫致富具有积极的作用。

当然,小额信贷由于主要是针对从事种植、养殖业农户的。但种植、养殖业受天气、市场的影响程度比较大,所以,小额信贷机构(部门)做好风险的防范也是很必要的:一是小额信贷机构(部门)要建立风险储备金制度。二是配合农业保险,如得到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基金、农业合作保险公司等的支持,以减少其发放小额信贷的风险。三是寻求库区各区、县政府的财政风险补偿,争取获得对农户不良贷款2%的财政补贴。同时,还可以建立抵押抵补机制。对于那些以独立身份申请小额信贷并且信贷金额超过一定数额以上的农户,将其贷款数额的0.5%-1%留作“风险基金”,提供类似于保险的功能。对于采用农户联保形式贷款的,可以从每个农户的信贷数额中提取5%作为“联保费”存保小组的集体账户中。这笔钱不可以提取,作为“强制存款”,它类似于抵押物品,在联保农户违约时进行抵补。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林权、农房、农业生产用房等小额信贷抵押机制。并且,还可以考虑引入小额保险,既“小额信贷借款人定期寿险”和“小额信贷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把小额信贷与小额保险衔接起来,能够保护农户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免遭意外伤害、疾病等事故的冲击,以免重新陷入困境。

(五)构建不同形式的小额信贷担保机构。三峡库区应重点发展为农户、小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服务的小额信贷担保机构。这样的担保机构的构建可采取以下不同的形式:一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二是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小企业、农户(或由农户组成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联合体)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三是由与生产基地内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成立一家专业的担保公司。四是由小企业自愿组成或由农户(农户组成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联合体)自愿组成,为会员服务的互助担保机构。五是由民间投资、以营利为目的的民营担保机构。后四种是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公司形式设立的担保机构,也应该是三峡库区小额信贷担保机构的主流形式。

(六)设立小额信贷偿还预垫付基金。建议在三峡库区各地设立小额信贷偿还预垫付基金,成立基金管理中心。基金部分来源于中央、库区地方政府财政拨款,部分来源于各种组织的捐款。农户、小企业在贷款前与其所在地的贷款偿还预垫付基金管理中心签订协议,当农户、小企业确因为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时,由该基金先行垫付偿还银行贷款,农户、小企业在1―3年内将预垫付款归还给基金管理中心。在贷款时农户、小企业可凭该协议到银行贷到用于从事与自然灾害风险发生频率高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农户、小企业生产经营之所需,又能消除银行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8).

[2]王景富.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9).

[3]肖四如.我国农信社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践与启示[N].金融时报,2008-01-21.

篇9

【关键词】节水抗旱滴灌;技术推广;建议

1.节水抗旱滴灌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和基本经验

1.1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近几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界首市节水抗旱滴灌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滴灌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推广应用了“一次性可回收滴灌带”高效节水器材和膜下滴灌应用技术。

膜下滴灌技术在农田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从沟渠灌溉转向浸润式灌溉,从浇地变成浇作物,膜下滴灌比常规灌溉节水达40%~50%。

二是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膜下滴灌应用技术将播种、铺膜、铺设滴灌带一次完成,机械化作业;实现浇水、施肥、施药一体化和可控化,减少了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由于节水、省肥、省药、省工、省地,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每亩节约成本100~130元,平均每亩增产20%左右,中低产田增产达30%~40%。

三是改善了生态环境。用节约的水,退耕还草、建生态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由过去浇水不足一次到浇水三次,树木成活率提高。

1.2基本经验

1.2.1领导重视,思路明确,狠抓落实

界首市把节水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专门成立了由界首市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提出了“政府示范引导,市场化推动”的工作思路。加大宣传,支持农户与农业合作社的使用,使用户看到了应用滴灌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和好处,扩大了应用范围。

1.2.2始终抓住降低滴灌产品生产成本这个关键

滴灌技术在农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关键是降低投资成本。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使生产成本一降再降。一是采用国产塑料作为滴灌产品的原料,替代进口专用树脂。二是实现了滴灌技术与设备的国产化。与国外同类设备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但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5。三是回收利用废旧滴灌带。目前再生率已达97%,可以以旧换新,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而且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仅此一项技术,使一次性滴灌带每亩成本减少50元左右。四是因地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应用系统设计,如由一膜一带两行改为一膜一带四行,滴灌带用量大幅度减少。目前在棉田使用的膜下滴灌系统器材,初始一次性每亩投资已由1998年的550元降到300元以下,其中每年需要更新一次的滴灌带由每米0.2元降到0.12元,每亩只需60元左右。

1.3注重服务体系建设

滴灌应用技术是一项集设计、安装、运行管理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强。要大面积推广应用,必须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我市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安装、统一购买管材设备和零配件、统一使用和管理资金、统一进行技术培训。服务体系的建立,确保了滴灌工程质量,降低了工程投资。

1.4加强宣传和培训

为推广膜下滴灌技术,界首市政府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膜下滴灌技术的重要意义及示范取得的效果,宣传为建立节水型农业采取的措施和鼓励政策,提高了用户对应用节水抗旱滴灌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的需要,先后培训技术人员400多人次。

2.节水抗旱滴灌技术推广应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节水抗旱滴灌技术广应用取得的成功经验,对适宜推广这项技术的地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根据专家测算,我国适宜采用滴灌技术的农田、果林、草场、城市园林、护坡等面积达4000万公顷,目前推广应用不到1%,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加快推广应用,对于解决缺水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在其他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还需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快滴灌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是领导重视,狠抓落实,把节水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才能将节水抗旱滴灌技术推广应用工作落到实处。

2.2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滴灌技术推广应用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要让农民用得起。这项技术能够在新疆农田大面积推广应用,与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政府的先期补助政策对推广应用起了重要作用。要在其他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一次性的投资成本仍然较大,急需国家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

2.3加大滴灌应用技术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

滴灌技术是对传统灌溉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但这一科学机理仍未被揭示,目前只是用生产实践获得的技术成果来指导用户,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在滴灌系统管网设计方法、工程设计软件开发,以及适用分散小农户和无动力源地区的滴灌系统设计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技术创新不够。

2.4完善标准

目前,塑料节水器材生产企业执行的仍然是农业灌溉用产品国家标准,该标准已不能适应节水器材发展的需要,急需修订和完善。

2.5规范市场

节水抗旱滴灌产品市场无序竞争,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小企业用简单的生产设备生产的滴灌产品质量不过关,模具制作精度差、器材配套性差,不经检验就投放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

3.下一步节水抗旱工作建议

3.1继续支持节水抗旱滴灌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

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滴灌技术应用理论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特点,适宜各种作物、土壤、水情、气候、地貌、经济能力的滴灌产品;重点解决节水抗旱滴灌技术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对节水抗旱滴灌设备加工模具、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一次性滴灌带清洗设备等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国家经贸委将继续给予重点支持。

3.2研究解决节水抗旱滴灌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中的政策问题

据初步测算,若将节水抗旱滴灌基础设施纳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享受补贴政策;滴灌器材享受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每亩初始投资可降到100元以下,每年需要更新一次的滴灌带只需40元左右,这就具备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将提出节水抗旱滴灌技术推广应用的鼓励政策,以调动农民使用节水抗旱滴灌技术的积极性。

3.3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市场秩序

应将滴灌产品列入第二批节水产品认证目录;整顿和规范节水抗旱滴灌产品市场,防止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

3.4加大示范、推广和宣传的力度,引导农民积极采用先进的节水抗旱滴灌技术

我委应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在适宜应用这项技术的地区,选择不同类型,开展示范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宣传滴灌技术应用成果,使农民认识到采用滴灌技术不仅节水,而且增产增收,给他们带来的将是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从而促使农民切实转变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篇10

善意单纯的创业理想

“从小到大,我一直在城市生活,读大学前,我从没有想过,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2011年5月底,在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汇农网CEO刘延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品着茶回忆说。

刘延天今年29岁,出生于四川雅安市,他对农村的认识,源于大学毕业那年的一次公益活动。那是2006年夏天,刘延天以志愿者身份随一个公益组织到南充某个山村放电影。“中午吃饭,看到很多小孩在啃甘蔗,不吃饭。”刘延天很好奇,蹲在孩子面前询问缘由。

孩子们的回答震撼刘延天的心灵,“我们没有买饭的钱!”孩子们每月的生活费仅有15元,他们的父母都无能无力。而15元钱,对城里人来说,可能一顿午餐都不够。

随后,刘延天倡议同伴将随身携带的蛋黄派、沙琪玛等食品分给小朋友们吃,但其中一个女孩就是不吃,问她为什么,她很紧张地回答,“我想带回家给妈妈吃,她没有吃过。”

刘延天的双眼立即泛起了泪花,那种悲伤和感动的心情无法形容。过后,他只有一个念头,看能不能做点事情,让农村的老乡富裕一点。

因此他选择了指向性十分明确的创业:帮忙将各地农民的农产品卖到城里。

为了这个善意的愿景,刘延天做过农产品批发、开过农家乐,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在这个过于传统的行业,以传统的方式运作,几乎没有出路。两年后,刘延天意识到这一点,决定通过网络突出重围。

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刘延天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村通,他清晰地认识到影响农民生计的核心问题:他们对农产品供求信息不了解,往往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一些力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还有就是好的农产品往往滞销在家,卖不出去。比如到了收获季节的时候,有很好的橙子没有打过农药的,两毛钱,却卖不出去,农民就把树砍掉,明年种猕猴桃。而市民吃到的往往是打过农药的2块钱一斤的。

如果有一个平台,农民们就可以自由获取种养、销售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这个平台,他们跟世界各地的买家公平交易。网站模式跟马云的阿里巴巴如出一辙,只不过刘延天将它细分到了不被人注意的农业领域。

2008年6月,刘延天和两个朋友合资3万元,正式创办汇农网,设计产品、开发软件、调整页面、统筹网络资源,前期的工作琐碎具体,计算机科班出身的刘延天作为一个创业者,很多方面都要从头开始,像一个才入学的新生。

熬了半年,产品终于上线,这时,刘延天遇到了创业中最大的瓶颈,因为网站的受众群很大一部分是农民,但是中国农民使用电脑的还是少数,没有流量就没有交易,没有交易,最低级的生存都无法保障,该怎么办呢?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延天决定先将用户群锁定于那些大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资生产经销商,这些商户已经尝到或知道电子商务的甜头,所以愿意跟他合作。

2008年底,汇农网的注册会员已经达到了1万名,通过向企业收取会费,刘延天从前期的烧钱走向收支持平,而此时,离刘延天做中国农业版阿里巴巴的预期还非常遥远。

用心,成功水到渠成

2009年春天的一个夜里,有个念头在刘延天脑海一闪即逝。“即使今后农民们有能力买电脑、付网费,但他们常年奔走于田间地头和集市,哪有时间去上网!”显然,等待是枉然。

正好,次日有一个农村经纪人来跟刘延天谈合作。在聊天的过程中,这位经纪人的手机不断有铃声成规律地响起,经纪人很不好意思地说,“女朋友在QQ上找我呢!”

通过进一步了解,刘延天得到一个重量级的信息,手机上网方便,包月费便宜,不少农民已开始用手机上网……这是刘延天找了很久而未得的突破口:在3G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势下,手机上网将越来越普及,资费也会越来越便宜。无论田间地头和繁华集市,都可以取出手机上网。

2009年底,刘延天的手机平台“汇农通”正式,“安装‘汇农通’软件后,农民在田地里,只需掏出手机,对着农产品或畜牧产品一键拍照,输入相关文字后一键上传,图片、文字等信息将立即在汇农网上显示;具有采购需求的终端用户,同样只用通过手机登录该平台,即可根据相应分类准确浏览到供应信息。”

汇农通像QQ一样,免费安装,免费使用。操作十分便捷,、浏览信息的方式也很简单,与当下最时髦的微博十分相似。

最先尝到甜头的是成都龙泉福顺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朱福顺,他觉得老朋友刘延天做的这个东西很有趣,便安装注册,没事的时候,掏出手机玩玩。有一次,他开车去成都,在一个信号灯处堵了近半个小时,他百无聊赖地玩手机,将公司拥有正宗土鸡蛋的信息于汇农通平台:调出以前拍摄的鸡蛋照,同时加以详细的文字描述。

第二天,采购商的电话一通接一通地袭来。“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公司的土鸡蛋开始供不应求,甚至有心急的客户直接奔向龙泉的鸡场守着提货。

短短七天时间,朱福顺的土鸡蛋销量达到2400余件,共计10万只。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朱福顺,一个好项目要渗透到个体的农户当中,被他们接受,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村长说了不一定算,广告不一定有效果,刘延天亲自登门,也可能会被当推销员赶出来。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并主动参与进来。这需要时间,如果不抱着“做公益”的心态做企业,通常做不好的。

刘延天愿意等待。

2010年9月,汇农网搬进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并且得到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刘延天等待式的经营也渐渐结出硕果。年轻的农户成了汇农通的忠实受众,他们不但在上面供求信息,还搜集了一些包括农产品种植的技术知识等资讯。

打造农业版阿里巴巴

2010年11月的一天,汇农网办公室突然来了位特殊的客人,开口就问, “请问哪位是刘总?”他风尘仆仆,衣服上还沾着田地里的黄泥。接待人员将他带到刘延天的办公室。他睁大眼睛,明显不愿承认眼前这个年纪轻轻、面带笑容的小伙子就是传说中的刘总。

确定身份后,那人打开手里的纸箱,里面装着核桃、花生和两小瓶蜂蜜,“刘总,你的那个网太好了,我当农民这么多年,今年才算赚了点钱,我们家的农产品卖到了日本。多亏你了,这是点心意,实打实的土特产,请一定收下!”

这就是中国农民表达谢意的方式,如他手里的那些朴素但营养丰富的物品,刘延天的眼睛不由地热起来。

成立两年多,刘延天的公益心态让汇农通赢得极好口碑,获得“成都优秀创业企业”等多个称号,并逐渐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为了切实帮助农户们走向富裕,汇农网还邀请了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专家,提供在线种植养殖等技术免费交流,农业资讯、价格行情等信息也愈加丰富。

然而,汇农网的产值并不是很高,2010年产值210万元左右,主要是通过向企业收取会费来实现的。

但对刘延天来说,产值不是最重要的,用户才是。未来几年,他希望能为5000家以上的涉农企业、10000个种养大户服务。希望能有10万手机用户来使用汇农通。

2010年初,刘延天在汇农通平台增添了新功能:手机求职平台。四处务工的农民工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找到称心的工作。

今年18岁的小敏是四川雅安人,2011年初到成都找工作,经一位老乡介绍后,她用手机在汇农通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并注明自己想找“餐饮服务员”的工作需求。没想到两天后城南一家火锅店老板给她打电话,了解了工资待遇后,小敏决定去这家火锅店工作。

而今,像小敏这样在汇农通手机求职平台上找到工作的,占了汇农通注册用户的20%,“招聘信息的到达率大约为40%~50%。”刘延天说。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通过上传企业营业执照,在汇农通手机求职平台上了自己的招聘信息,“这些企业的信息都是经过我们审核的,如果有作假成分,将立即被拉进黑名单,以确保信息真实性。”

网站的盈利方式已从单一的会员费向交易佣金、广告等多方面发展,但刘延天不会向农户和务工农民工收一分钱,这是他一直坚持的信条。

“梦想因为坚持而更加精彩,没有什么能够替代通往创业巅峰的努力。”刘延天说起这些话,严肃得有点不像80后的年轻人。他说在中国IT界,自己最欣赏的人是马云。希望自己的汇农网有朝一日成为中国三农产业的阿里巴巴,让农民伯伯“织围脖”不再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