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贷款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企业贷款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大型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支持动力。大型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贷款动力的主要原因,一是发展中小企业贷款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二是中小企业贷款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中小企业管理不够规范,普遍存在机构设置混乱、财务状况不透明甚至财务监督缺失现象,从而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意识缺乏。
第二,中小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的能力有限。首先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受贷款规模限制,无法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其次是不成熟的中小企业贷款技术限制了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支持能力;第三,受部分监管指标限制,使中小型商业银行无法对中小企业大量放贷。
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监管政策与建议
第一,制定中小企业贷款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对于间接融资的需求远高于对直接融资的需求,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有限的资金资源下对中小企业的优先支持;二是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规模限制。目前,监管部门已经针对第一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然而,有限的资金资源仍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规模限制,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向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发放足额贷款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的实施办法:一是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针对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等制订不同的规模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中小企业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相对于目前统括性的贷款规模而言,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规模限制更适合不同地区、不同银行、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二是对于一定贷款区间的资金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取消规模限制。
第二,制订差异化监管政策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制订差异化政策体系包括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制订独立的风险权重、在存贷比方面制订专门的差异政策等。2009年以来,监管部门要求大型银行逐步将资本充足率提高至10%,使2010年我国资本市场上演了多家银行如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等的资本融资,该轮融资表明银行急于充实资本金以保证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相对大型银行而言,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贷款增长中对资本金的需求更为强烈,且目前大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无法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因此,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在风险权重方面进行调整,或者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按一定比例作为计提的风险资产的扣除项,将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产生明显影响。《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小企业贷款按照零售贷款的风险权重计算风险资产,但由于零售贷款中仅有一项针对抵押贷款允许按50%计提风险资产,而大部分中小企业贷款无法提供合格的抵押品,因此该措施尚不足以对中小企业贷款形成大规模的支持。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可以按照信用贷款、保证贷款、质押贷款、抵押贷款等规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风险权重,既能保证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又能促使银行最大限度地保证中小企业贷款的安全,平衡信贷风险与资产风险权重。在存贷比方面,《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仅允许对金融债所针对的中小企业贷款不纳入考核范围,在商业银行未大量发行金融债的情况下,该政策对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几乎不产生影响。目前我国存贷比执行75%的硬性指标,若在存贷比方面实行差异政策,如对于中小企业贷款达到一定金额/余额的商业银行,或对中小企业贷款金额/余额占其总贷款金额/余额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允许其存贷比指标低于75%的一定幅度,将对商业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形成较大的推动力。
篇2
摘 要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只是程度不同。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高交易成本和高风险,从而造成市场失灵问题。建立政策性银行,是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矫正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从各国实践来看,由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是一项被普遍采用的措施。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差异化监管措施,但不能根治市场失灵现象,贷款难问题仍然很突出。因此,考虑如何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不能局限于商业金融范畴,必须考虑建立专门的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
关键词 小微企业 政策性银行 市场失灵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高交易成本和高风险,从而造成市场失灵问题。因此,化解小微企业贷款难不能局限于商业金融范畴,必须考虑建立专门的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以适当的政府介入化解市场失灵。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源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小微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但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高交易成本和高风险,从而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的交易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大。因此,作为营利性的金融机构,一般都不愿意向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这不仅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对此,政府显然有职责通过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来弥补市场缺陷。
建立政策性银行,是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矫正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政策性银行的建立,不仅可以补充商业性投融资活动的不足,还可以引导商业性投融资活动,以较少的政策性资金吸引更多的商业性金融资金,从而成为政府扶持弱势群体的重要工具。从各国实践来看,由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是一项被普遍采用的措施。
小微企业融资难在我国广受关注。银行贷款是小微企业融资主渠道 ,但小微企业面临贷款难、贷款贵,同时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市场发育迟缓且短期内难有大的实质性进展。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差异化监管措施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提高小微企业融资能力,但贷款难问题仍然很突出。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并未根治金融市场失灵现象。因此,考虑如何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不能局限于商业金融范畴。从我国长期实践来看,要从根本上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必须考虑建立专门的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
二、我国现有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措施的局限性
(一)对商业银行的鼓励引导政策
金融监管部门针对商业银行出台的“两个不低于” 、发行专项金融债、差异化监管政策等措施,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商业银行仍远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贷款需要,很难寄希望于在商业性银行体系内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1、多数政策措施仅有指导意义,不具有强制性,商业银行可以不予采纳。例如“两个不低于”指标,仅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的要求,并非对单个银行机构的考核指标。况且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不少是上市的股份制企业,有向股东负责的天然使命,有在合法合规情况下自主选择客户的权利,即使是监管当局也无权干涉。这也是对现有商业银行不宜作出计划经济指令的重要原因。
2、商业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需要,谨慎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也无可厚非。一是商业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其贷款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同时监管部门对银行资产安全性也有严格考核,商业银行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制,在缺乏风险补偿、尽职免责等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一味要求商业银行扩大高风险业务显然是不现实的。二是商业银行追求规模经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高、风险高,考虑到性价比,商业银行当然更倾向于做大企业、大项目。
3、按照现行企业划型标准,一些人数少但动辄贷款上亿的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类公司在贷款中被划分为小微企业;还有一些企业首次贷款时属于小微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续贷时仍被银行视作小微企业,这使得小微企业贷款统计数据被扭曲。造成的现象是,金融管理部门一再强调连续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与小微企业融资难度不减的感受形成强烈反差,这也是业界对宏观统计数据质疑的原因所在。
当然,现实中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会考虑政治因素以及社会责任等,从而响应国家号召,贯彻国家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但靠政治口号和指望银行学雷锋并非长久之计,计划经济手段也难免在执行中打折扣,缺乏可持续性。
(二)发展小金融机构的鼓励政策
国发14号文 把“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作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弥补大中型银行市场供应不足。不少学者把融资难归因为缺少小金融机构,因而主张大力发展民营中小银行。然而实践表明,大量小金融机构(以及尚不具有金融机构身份的类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一定意义,但并不显著。
以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例,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3年3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903家,贷款余额2636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1322亿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从2008年试点指导意见至2013年6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急遽扩张至7086家,贷款余额7043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1121亿元,占同期全国银行业新增贷款的2.2%。一方面,小金融机构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很小,根本不能满足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的贷款要求。其次,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普遍较高,本小利薄的实体经济小微企业负担沉重。总体上,就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而言,我国所短缺的不是商业银行的数量和类型,设立小金融机构会对小微企业融资有所裨益,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发展的经验
由于各国经济法制沿革与经济发展路径不同,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缺口所采取的措施也各有特色,常见的政府介入模式主要是通过设置政策性银行、提供信用保证与提供融资辅导服务等系统性措施,配套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其中,政策性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系统措施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200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专家比较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与日本等五个发达国家,发现这五个国家在中小企业与创新金融领域中,均设有政策性金融机构或计划,说明五个发达国家,均将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制视为矫正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失灵的必要机制,同时也普遍承认补贴在中小企业政策金融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各国政策性金融介入的模式与深度又不尽相同。英、美两国标榜自由经济,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均选择适度的政府介入。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选择较英、美更积极的介入模式,设置政策性专业银行直接介入资金配置。然而,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推移,金融与经济自由化备受推崇,政策性金融机制的适宜性受质疑,中小企业政策金融机制也受到检讨,不少国家也对此检讨,然而其对政策性金融机制调整的方向却差异较大。其中不乏如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等逐渐将政策性银行改制为商业银行的例子,更多则如日本、法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始终坚持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定位。
四、建立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有关建议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基础还不雄厚,金融机构还不发达,金融市场也还不完善,因此还不能像英美等发达国家一样,仅仅通过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来弥补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必须要有一个能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较大规模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因此,建立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是参考借鉴并比较其他国家经验后,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
(一)法律地位。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首先应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制定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专门法律,明确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地位和政策目标,以及资金来源、业务范围、业务开展方式、风险控制、监督管理等,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政策性银行的合法地位及业务开展。
(二)经营原则。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不同于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必须遵循政策性、非营利性、引导性、非竞争性、经营市场化原则。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必须严格限制在法定范围,并坚持“商业银行抢着做的我让,商业银行不愿做的我上”,主要承担融资能力较弱、达不到商业银行融资门槛的小型微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融资服务,凡是商业性金融可以解决的问题坚决交由商业性金融解决,不与商业银行争客户,并引导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三)资金来源。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成立之初,其资本金应由财政提供。之后可通过发行政府担保的债券、吸收储蓄存款等方式扩大资金规模。此外,在要求政策性银行保本微利经营的同时,应考虑建立风险补偿制度,根据银行业务规模、风险水平等确定补充比例。
(四)业务类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运用方式包括贷款、担保等,其中贷款是最主要形式。贷款包括直接性贷款和通过其他机构转贷的间接性贷款两类。建议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借鉴德国经验,重点开展间接性贷款业务。德国复兴信贷开发银行KFW虽然是一个大银行,但没有分支机构,其贷款以“批发”方式由商业银行“零售”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可以在任何一家当地银行申请贷款,接受申请的银行将企业申请与本行所作评估一起递交KFW审查批准。这种运作方式的优点在于效率、成本、专业性的兼顾。
篇3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一)融资存在信用歧视问题: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我国的融资政策体系还很不健全。我国的融资政策体系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实行了区别对待。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比较容易,成本也比较低,而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较小、信用等级较低、缺乏有效担保等原因,想要获得银行的贷款却非常困难,即使获得贷款也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在目前的银行体系中,占主导支配地位的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即使出现了呆账,也不会承担很大的政治风险。这就直接导致了国有银行的歧视观念,即宁愿向效益差的国有企业贷款,也不愿意向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贷款。
(二)对贷款的需求急频率高: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对贷款的需求都具有以下的特点:贷款需求频率高,并不一定是以年为期限进行贷款;贷款要得急,且大多数都为需求急迫的流动资金贷款;每次贷款的金额都比较小;贷款的期限相对较短,一般都不超过一年。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本身就已经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所以信贷的风险较大等。
(三)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资金方面有着比较高的依赖程度。而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渠道除了金融机构以外,民间贷款也成为其重要的资金来源,所占比重约为14.59%,而通过直接融资渠道的数额则极小,仅占约1.8%。同时,直接融资渠道并不通畅。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建立,虽然开设了中小企业板块,但上市融资的标准并不低,而且发行审核速度缓慢,发行市盈率降低,境外市场不振,影响企业海内外上市融资,从而使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额大幅减少。
(四)贷款需求不能得到全部满足:在目前,银行贷款仍是我国中小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但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限制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贷款或难以贷到足够的款项。中小企业通过严格的银行审批手续后,即便能够获得贷款,也会出现一系列如贷款金额小、贷款期限短的现象。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时候,会考虑到中小企业市场风险相对较大,企业信誉度不如国有大型企业等问题,导致不敢过多发放贷款给中小企业。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优化中小企业内部融资环境
1.加强企业自身信用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直以来,中小企业都以借债不还、拖欠甚至逃废银行的贷款等不良形象出现在人们的印象中。而现代企业要生存下去的重要保证却恰恰是信用。企业只有拥有了诚信,才有可能筹集到更多的社会资本。在财务会计的透明化方面,中小企业应当实质性地遵从,资信是要靠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展现的,让投资者在资信方面无后顾之忧,将中小企业融资道路上的障碍都一一扫除。从企业的自身出发,把“契约整合”上的发展障碍克服,努力提升经营管理上的水准,善用和规避风险,使企业能够持续地发展,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和资金,让融资的渠道更加开拓。
2.规范企业财务制度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的混乱、会计信息的失真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应按照《贷款通则》所规定的贷款条件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对金融知识要加强学习,对现有的金融工具要充分利用,更好地使用现有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供出合理、全面、准确的企业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并且能够以此对公司资产的质量、负债的情况、资本的结构、净资产的情况以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真实性做出正确判断,学会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公司的报表科目,进而确定公司的长短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财务弹性。
3.中小企业应当积极寻找新的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自身来讲,他们可以与大型企业协作,取得大型企业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支持;成为大型企业的子公司,进入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渠道;或依附于大型企业,成为大型企业的加工承揽单位,生产与大型企业配套的中间产品,为大型企业提供稳定的货源和配套服务,有利于两者的共同发展。
(二)改善中小企业外部筹资环境
1.建
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在改善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的同时,应当动员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集中有限的财力进一步扶持、完善和推动商业性和政策性相结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银行的资金流向中小企业,而且要正确引导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担保机构一起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而要使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就需要组织和建立规范运作的担保机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风险补偿、资本注入等等方式来增加对担保公司的支持,并且对政策性的担保机构进行税收政策的扶持,将一定的免退税优惠政策都落实到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中。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创新担保方式,提高其担保能力。
(三)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所有制构成是比较复杂的,但是相关的政策如企业法等都是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制定的,所以,这就导致了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在适应方面有较大的差异,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筹资环境必须要改善,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而良好政策环境的营造也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当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全面落实及细化《中小企业促进法》 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法律法规,取消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上市发债、项目投资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在市场准入范围方面要相应扩大,对准入门槛也要降低,营造出公平的发展环境,拓宽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健全中小企业社会的服务体系,使中小企业的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更注重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社会化的公共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融资能力。
结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对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传统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约束,应当以现代的科学的观点去剖析它,在国家政策的角度方面不仅要加大倾斜力度,也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去寻找相应的对策,对国内和国外的良好经验进行借鉴,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拿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并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李豪.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研究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04期
篇4
【关键词】 从紧货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8年货币政策从紧的要求,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央行自启动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来,频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回笼流动性,2007年至今已连续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准备金率达到了17.5%,居全球首位。2008年第一季度末银行业数据显示,银行业的超额准备金水平已不足以覆盖未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上调3%的资金需求。因此,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必将大规模侵蚀银行的可贷款资金规模,再加上连续加息的累积效应,流动性紧缩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考验着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从紧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一)银行信贷规模受限,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大
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上调直接面对的是金融机构,但最终影响的对象是信贷需求客户。从紧货币政策使金融机构贷款集中的趋向更加明显,资金向优势项目、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不仅增贷困难,而且可能成为信贷调整的对象,其资金供求矛盾和融资难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银行贷款执行利率总体水平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增加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执行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且利率上调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存在时滞性,利率上调的累积效应将逐步显现。随着2007年度存量贷款陆续到期,2008年度企业融资成本将明显加重,而且不同类型企业融资成本差异较大。银行对部分大型企业、股份公司贷款执行基准利率,甚至会下浮,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上浮30%以上。因此,众多中小企业因贷款基准利率上调致使财务费用增加的状况非常明显。
(三)货币政策紧缩造成银行票据业务收缩,中小企业短期资金融通受到制约
据调查,自从2007年第4季度以来,许多金融机构控制甚至停止办理票据贴现业务后,贴现业务收缩给银行承兑汇票签发带来了连锁反应。部分中小企业反映,票据贴现业务萎缩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融资和结算成本,并在短期内给企业供销双方资金周转带来了困难。
(四)中小企业信贷存量资金有可能转变成风险资金
信贷投入效果的产生不仅需要时间,有的更需要追加增量投放,但目前总量压缩、资金价格提高的情况直接对存量信贷资金的收益和安全构成威胁。金融风险的聚集一般发生在宽松的资金环境转向紧缩的时期。当前,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链处在绷紧状态,在信贷资金难以追加,同时又没有其他资金来源的情况下,企业生产难以持续,贷款到期根本无还款能力,导致了中小企业信贷存量资金的风险增加。
三、中小企业融资应采取的对策
为消除或摆脱从紧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不利影响,使企业获得足够的生存与发展资金,中小企业融资应采取如下几方面的对策。
(一)大胆自荐,继续争取银行贷款
很多中小企业经营者认为银行贷款难贷,怕被拒绝,往往不敢去向银行申请贷款,或者是怕在银行没有熟人,申请贷款会无人受理。实际上,在从紧货币政策下,银行还是有相当的贷款需要投放,关键是择优选择的问题。银行有时往往因找不到好的客户而发愁,而且目前很多银行都把中小企业贷款作为新的增长点,因此中小企业经营者一定要敢于自荐,只要有好的项目、好的产品、好的效益和好的信誉,还是有很大的机会得到贷款的。
(二)注意选择银行
不同的银行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其贷款投向也不相同。中小企业经营者在选择贷款银行时要考虑资金实力、投放领域、担保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对于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可考虑选择规模大一点的银行,这样就可能得到较多的资金支持。对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可考虑选择规模相对小一点的商业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等。
(三)努力争取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业务是指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个体工商户、保险公司和基金、自然人作为委托人,委托银行办理委托贷款业务,银行作为受托人可以根据委托人所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各中小企业应积极争取委托贷款,充分利用这种贷款的三个月至三年的期限,以按同档次贷款利率最高上浮30%的代价,获得急需的流动资金。
(四)争取发行企业债券
人民银行已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企业债(公司债)在自愿的原则下到债券市场面向全国机构投资者发行。中小企业应利用发行企业债券还款时间长、成本较低的特点,积极争取发行企业债券。同时,企业也可选择发行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
(五)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所谓战略投资者,是那些谋求战略发展利益,愿意长期持有某一企业较大股份,并积极参与企业公司治理的法人投资者。中小企业应从长远考虑,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吸纳资金的同时,充分利用它们在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并利用此契机改善企业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企业财务制度,为以后的上市做好准备。
(六)考虑物流融资
由于和企业物流相关的融资有对应物流、资金流、现金流的保证,风险要低于一般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也愿意采用这种融资方式,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采取物流方式融资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发了很多物流融资产品,如可以用交易商品进行质押办理商品融资,在国际贸易中可以采用信用证融资,为大企业提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可采用供应链融资,等等,这些都值得中小企业考虑。
(七)注意环保问题
在贷款投放增长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环保是否达标已成为商业银行选择客户的重要条件。对中小企业也是如此,如果存在环保问题,则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因此,中小企业在选择项目、开发产品时一定要认真进行环保评估,避免由于环保问题丧失获得贷款的机会。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股票市场;银行贷款;民间信贷
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转变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国家采取适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保证国民经济完成平稳过渡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中小企业有望成为新的国民经济的增长点。中小企业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它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但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的重要角色所不相称的是,在融资方面存在的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新的宏观经济政策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转的是否得到了改善呢?中小企业外部融资体系大概由三部份组成,股票市场,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是否得到了改善进行分析研究。
一、股票市场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市融资。目前,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有79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511家,上市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见图一:
由上图可知,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这说明上市将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趋势。但上市融资也有着致命的缺陷,企业想要上市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中小板为:(1)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股票已向社会公开发行。(2)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创业板为:(1)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2)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且营收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营收同比增速不低于
30%。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不能达到这些条件。
二、银行金融机构
与股票市场相比,银行贷款的的限制较少,门槛较低,因此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但由于中小企业抵押担保物少,信用等级低达不到银行要求,相同的一笔钱贷给中小企业需要比贷给大企业承担更大的风险,银行实行惜贷政策,导致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国家在不断地出台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惠政策,健全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在内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完善三级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商业担保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组数据更能直观的说明中小企业的贷款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中国工商银行中小企业期末贷款余额由2012年的18400.76亿元上升到了2015年的18832.08亿元。中国建设银行中小企业年末贷款余额由2012年年末的7454.53亿元上升到了12778.79亿元。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主要的方式,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的贷款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民间信贷
与股票市场上市融资和银行贷款相比,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优势。手续简单,节省时间,达成协议很快就可以拿到资金;担保要求低,基本不需要担保;借款金额还款时间都比较自由。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其中又有一些新的弊端:(1)民间借贷具有盲目性、不规范性、不稳定性,容易引起债务纠纷;(2)民间借贷一旦发生欠债不还,很容易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3)民间借贷的利息高昂,偿还困难,一旦难以偿还贷款可能会导致刑事犯罪。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是否得到了改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从规模上来说,截至至2014民间借贷的规模达到了五万亿。其次,从国家监管上来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范民间借贷,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论:当前,银行贷款还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银行贷款环境的改善将使中小企业获得更多收益。国家在不断的规范民间信贷,随着民间信贷的规范化,它对中小企业的推动作用将不亚于股票市场和银行贷款。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但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道路上,我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篇6
7月初央行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2011年二季度例会,定调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有别于一季度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这迅速被市场解读为“相对紧缩、定向宽松”的新调控思路,而“定向宽松”则指向“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
6月7日,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下称“银十条”),提出十项差别化监管措施,包括在一定条件下将500万元以下小企业贷款“视同于零售贷款”,风险权重由原来的100%下降到75%,从而鼓励银行信贷向小企业倾斜。
几乎与此同时,工信部了小企业划分新标准,这是自1988年、2003年以来第三次大修,也是第一次细致界定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这被认为将保证未来的政策“更有针对性”,减少中型甚至大型企业钻空子占用优惠资源的可能。
面对当前中小企业困境的普遍现状,这些政策仿佛是一场“及时雨”。然而期待政策形成合力,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给予大力资金支持尚不能过早乐观。目前,“银十条”和央行新思路还尚未转变为金融机构的实际行动。
银行观望
“‘银十条’中对小企业优惠政策落实前,还需要认定银行的资质,而这个认定标准我们心里并不明晰,现在还在观望。”一位股份制银行中小企业部人士说,除了此前各家银行年初制定2011年中小企业贷款计划,目前并没有跟进的变更追加。
“刚看到‘银十条’时还是很兴奋的,但再往细看,就不知道能不能享受到,心也就凉下来了。”另一位城商行人士说。
像他如此情绪变化的不是少数,东南沿海一家以中小企业业务见长的商业银行小企业部人士称,”“今年行里制定了20%的小企业新增计划,远高于贷款总额的增速,但是对于‘银十条’是否能享受到也并不清楚。”
“银十条”中,最具分量的被认为是单户500万元以下小企业贷款可以节约资本占用,而这项规则明确要求,只有按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充足率的银行适用,其余银行“需满足一定标准”。目前,仅有五大银行及招商银行即将或已经实施Basel Ⅱ内部评级法测量风险。在“满足一定标准”的具体量化细则出台以前,对于绝大多数未使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其具体操作性并不强。
另外,“银十条”优先支持小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发行专项金融债,同时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民泰银行董事长郭伯成表示,鼓励发行小企业金融债,可扩充负债业务规模或补充附属资本,将有效解决中小银行为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因负债业务规模受限的问题。不过文件中关于政策优惠方式及信用风险权重确定等关键实施细则尚需明确。
相比“银十条”,央行被解读为“定向宽松”的政策意图,距离落实到行动则更为遥远。
“除非在今年总的信贷额度中,专门划出一部分留给小企业,否则也没有其他办法来实现这个意图。”一位资深银行业人士说,但此类“行政指令”式的做法又不合潮流。
目前除了已经推出的小企业金融优惠政策, 财税上可能延续金融危机时对小企业的优待,尚未听闻有部门酝酿出台新规促进小企业发展。对于近一个月来密集的小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银行相关人士也多在观望。
难做的生意
年初,包括国有四大银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制定全年中小企业信贷计划,单列规模以保证供应,防止挤压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其中工商银行1200亿元、建设银行1000亿元、中国银行750亿元、农业银行650亿元。而其余多家商业银行也单列出小企业贷款额度。
此前银监会在年初提出2011年小企业贷款目标时仅强调了“小企业贷款增速不能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而对增量不再做“不低于上年同期贷款增量”的要求。概因今年国家货币政策由积极调整为稳健,监管层认为做到增量不低于去年比较困难,落实起来也有难度且可能扩大风险。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此前表示,截至今年5月末,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9.53万亿元,同比增长27.1%,增速分别比大型和中型企业高16.8个和14.2个百分点,比同期各项贷款高10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8.8%,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高0.6个和2.4个百分点;大型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为40.2%,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下降0.4个和1.8个百分点。
多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在信贷额度受限的情况下,通过贷款给小客户掌握定价权,提高利率增加收益已经成为大多数银行今年信贷投放的新思路。
“这门生意大家都想做,”一位股份制银行信贷部人士说,“但都做不好。定价的技术不成熟。”
而来自监管层的声音也并不认可目前各家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定价、管理和风控水平。“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在我看来并没有做得很好的。”某监管层人士说。
因为种种原因,小企业贷款在银行业人士看来并未形成“商业可持续”,因此银行的积极性也并非来自于“能带来利润”。
“各家银行单列小企业贷款规模,提高小企业贷款增速也有很多考虑。”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说,“除了完成政治任务,还包括调节中长期贷款比重过大的资产结构等。”
建行提出的小企业战略中,强调“通过大力发展小企业业务带动整个资产结构的调整。由中长期贷款为主的格局逐步转向长、中、短期合理配比”,服务小企业“实现由传统等客上门向主动营销的转变、由单一信贷服务向综合金融服务的转变”。
“很多银行也希望借小企业服务这个机会,帮助经营模式转型。”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说,“大家也都意识到未来银行的大客户会流失,增加中小企业是趋势。”
不过银行转变经营方式任务艰巨。“目前大多数银行小企业融资服务模式脱胎于大中型企业客户,模式转变并非小修小补,而是革命。”工信部副厅级巡视员狄娜认为。
大部分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弱、财务管理不规范、公司治理不健全、抵(质)押品不足的特点,这要求银行在控制风险时需要花更大的力气。“银行授权往下传,靠人工控制,就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难点就在这里。”民泰银行董事长郭伯成告诉记者。
结构性困境
年初以来,通胀来势凶猛,宏观调控政策趋紧。年内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已至历史高点21.5%。作为社会融资主要渠道,银行信贷受到严格额度控制。小企业经营面临人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融资难且贵等问题。多重压力使很多小企业经营困难。
“虽然说困难,但还没有传言的‘倒闭潮’。”一位长期接触中小企业的温州当地银行人士说。在他看来,小企业的经营困难除了宏观财政收紧的影响,还与前两年经济刺激计划后“小企业生意也变得很好做”有关。
“温州当地有一家连锁店企业去年一年扩张了十几家分店。”上述人士说,“速度太快了,而且卖的产品突然间丰富得不得了。”而今年形势下则出现周转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这属于企业家经营理念的问题,年年都有,不过在这两年宏观政策松紧交替中表现得更加残酷。”
纺织行业也是这种冷热交替中的生动样本。“现在当地95%的纺织企业都缺钱,”江苏一家纺织公司总经理介绍说。从2010年井喷式发展后,江苏吴江一带纺织业产能急速扩张,时至今日则变成过剩产能。同时石油化工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却在大幅上升。今年,江浙一带纺织企业订单量大幅减少,存货积压造成周转资金紧张。除了个别资质好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外,其他都在寻找各种途径,但并非易事。
“银行要抵押和担保,但流动资产比如厂房设备并不能做抵押,其他可能的借款人也看到了纺织业的困境,不敢贸然放款。”根据当地企业主估计,目前纺织业成本上升30%-40%,大大超过原本百分之五六的利润率,生产就意味着亏损,形势好转更是遥遥无期。
在宏观经济放缓、经济结构转型的当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更多具有行业代表性和个体特殊性。
并非所有行业都在苦恼资金不济。“还要看产品是不是客户真正需要的。”宁波当地一家固件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他身边很多效益不错的企业依然在“选择投资者”而非“被选择”。
一位参与近期广东一带小企业调研的银行人士表示,“今年以来,打火机、眼镜等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到资金压力较大。”这类企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大量的劳动力缺口使其今年的日子很不好过。
不过他表示,“境况也不能一概而论来看待,对于自身市场好、产品好、技术好的小企业,融资并非无门。”
研究中小企业的专家陈乃醒表示, “人力成本上升,资金紧张,市场规律在发挥残酷的淘汰作用,作为少受国家呵护的中小企业,只能加大技术设备升级,完成转型找活路。”在他看来, “几年以前,就未雨绸缪做技术升级、产品改进的企业,现在日子会好过一些。”他认为,未来很长时期,中国经济都将处在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局面下,博取微薄利润粗放发展的中小企业将被残酷淘汰。
破解难题
如何使资金顺畅地流入具备竞争力的小企业,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政府都实施了足够多的扶持政策帮助小企业顺利融资。为了扶持小企业的发展,美国早在1953年就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现在,总部设在华盛顿的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在全美各地总共设立了80多家分支机构,负责为全美各地的小企业创业者服务。
而在国内,“目前很多小企业融资渠道并未充分挖掘,比如债券、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票据业务、信用证业务、信托理财等。” 建设银行副行长朱小黄认为,“直接融资可以赋予企业长期责任,在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作用十分重要。”
根据建行数据,2010年全年该行发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债权类集合型理财产品22亿元,通过产业基金和创投基金为中小企业融资20亿元。但融资额度尚未形成规模。
由于债券类融资仍面临审批周期长等诸多障碍,中小企业开始热衷于通过理财产品来满足资金需求,但这一融资成本往往比银行信贷高出30%-40%,另外还需支付担保费用。其吸引力在于,无需上报监管层审批,融资周期较短。但据某国有银行人士介绍,理财产品这条渠道因为受到银信合作额度控制,规模也不可能迅速扩大。
而开放民间金融也被视为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中央财经大学民泰金融研究所《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201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除银行体系外,包括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均在小企业融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截至2010年底,全国机构数达到2614家,贷款余额1975.05亿元。然而,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存以及向银行融资50%的限制,大大减弱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速度。
另外,除却商业性金融机构逐渐渗透中小企业客户,政府主导的政策性措施也急需跟进。“可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动用国家财政对经营比较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在管理和投资领域上放宽,减少繁琐的等级审查制度。”陈乃醒表示。
篇7
当前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分析
劳动力成本上升。从显性成本看,工资水平的普遍上升使得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体的小企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2010年,全国除重庆外其他省份均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2011年年初以来,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深圳等地再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浙江、深圳等地最低工资标准已超过1300元。2010年全国有29个省份了工资指导线,上线平均涨幅同比提高了3%左右,基准线平均涨幅比上年提高2%左右。从企业实际承担的工资成本看,2010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私人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20759元,同比上涨2560元,较2009年增长14.06%,较2008年增长21.6%,工资逐年上涨的趋势逐步强化。部分省份情况更为严重,有学者在浙江调研时发现,机械、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已大幅上涨达30%。
从隐性成本看,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中小企业用工的解雇成本明显上升,中小企业员工维护自身权利意识日趋增强,“五险一金”等福利保障支出不断增加。特别是2011年以来,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逐步转变,中小企业可用工人数量趋紧,为了保障企业正常运转,中小企业不得不提高各类薪酬待遇和显利水平,实际用工成本也有所增加。
原材料价格上涨。由美国等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因素所导致的国际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上涨,也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大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IEE)自2009年2月见底以来持续攀升,原油、金属、铁矿石、稀土等工业原材料涨势凶猛,有的已突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点。由于我国能源类大宗商品对进口依赖较大,输入性成本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市场影响,同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部分原材料供应商大量囤积货物,哄抬原料价格,加大了原材料波动幅度,导致中小企业利润率受到了较大侵蚀。此外,中小企业本身在产业链条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成本转嫁能力较弱,从2010年以来的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PPIRM指数一直高于PPI指数3~5个百分点,说明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利润压缩较为明显。据温州经贸委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温州35家出口型小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其中亏损的占1/4多,仅三成企业利润保持增长;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1%,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形势相当严峻。
外部融资难度加大。自2010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就在今年6月20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型和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都将达到历史最高的21.5%和18%。在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被当作经常性调控工具的情况下,每月市场上都有数千亿流动性被冻结。在非对称的流动性紧缩效应影响下,小企业可以获得的银行信贷资金势必更为缩减,实际资金成本显著上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结果显示,63.4%的中型企业和70.9%的小型企业认为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这些小型企业中,认为从银行贷款“有难度”、“比较难”、“非常难”的分别占41.18%、31.03%和27.79%。在企业资金周转方面,44.5%的小型企业和40.9%的中型企业认为资金紧张,而大型企业认为资金紧张的比例为26.1%。而来自中小企业大量集中的温州地区的一份调查结果则显示,以往贷款满足程度较高的亿元以上规模企业中,49.2%已开始感觉资金面吃紧,而中小企业更普遍感觉贷款难。
正规银行渠道银根收紧后,中小企业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致使“地下”利息节节攀升。据温州市人民银行监测,一季度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单季上涨11.91%,比2010年四季度涨幅高8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幅度明显加快。据华创证券调研估算,民间借贷的年化利率已高达180%以上。
“小贷十条”核心内容
面对如此困境,银监会适时推出了酝酿已久的《通知》,为银行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这份被业界称为“小贷十条”的《通知》中,除了银监会一贯强调的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四单原则”(小企业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加强小企业专营管理建设,创新小企业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等内容外,也出现了不少变化和新的亮点。
变“两个不低于”为“一个不低于”。2009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冲击,银监会连续两年提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增长“两个不低于”目标,即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得低于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速,增量不得低于上一年同期贷款的增量。作为近两年来小企业贷款方面最为强有力的指标规定,在引导银行信贷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方面起到了较好效果,截至2010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7.27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4.01%。2010年小企业贷款新增18394亿元,较2009年同期多增4771亿元,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0.37个百分点,完成了“两个不低于”目标。2011年年初,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在银行整体资金面趋紧的情况下,银监会将“两个不低于”目标简化为“一个不低于”,即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并在《通知》第二条中予以进一步明确。客观而言,不再提及对小企业信贷增量的目标规定是在货币市场整体形势发生变化后审时度势的一项政策改进,但不能否认的是,无论是“两个不低于”还是“一个不低于”,更多地是运用行政力量和监管指标约束,强制性要求银行加大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对于银行而言尚难以形成投向转型上的内生动力。
降低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通知》中关于风险权重降低、不纳入存贷比考核、市场准入优先等政策规定,则更多地通过政策优惠,激励商业银行自发地选择发展小企业客户,而非一如既往地“傍大款”、“垒大户”。其中,《通知》第八条规定,“对于风险成本计量到位、资本与拨备充足、小企业金融服务良好的商业银行,经监管部门认定,相关监管指标可做差异化考核:对于运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允许其将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处理,对于未使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对于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在满足一定标准的前提下,可视为零售贷款,具体的风险权重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执行”。如果按照此条规定,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小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处理,则将降低小企业贷款部分的风险权重,使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母变小,从而减轻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压力。这对于2011年以来资本再次吃紧的商业银行而言,不啻为一个利好消息。
由于中国银行业即将实施新的监管标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也正在修订之中,在具体政策规定不明朗的情况下,降低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对于资本充足率水平的影响,尚难准确测算。按照目前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普通公司类贷款的一般风险权重计量为100%,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一般风险权重计量为50%,据此业界普遍预测小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处理将降低小企业贷款50%的风险权重,如按50%风险权重、依据2010年末数据测算,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下调将提高2011年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约0.7~0.9个百分点。
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小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通知》第七条规定,“对于小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在满足审慎监管要求的条件下,优先支持其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同时严格监控所募集资金的流向”。第八条规定,“在计算存贷比时,对于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2011年以来,存贷比75%的监管指标成为制约银行贷款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各银行纷纷将拉存款视为今年经营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开展了较为激烈的吸存揽储大战。而小企业本身资金链就相对紧张,一旦获得银行贷款,往往迅速转出银行账户,用于日常生产经营周转使用,因此难以转化为存款,使得小企业贷款自身存贷比较高,进而加大了银行的吸存压力。如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显然有利于缓解银行存贷比的压力。特别是对于以小企业为主要客户对象,且自身流动性压力较大的中小银行而言,作用将更为明显。
设立市场准入“绿色通道”。《通知》中也多处表明,对于小企业贷款占比较高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准入方面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如第四条规定,“优先受理和审核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准入事项的有关申请,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对连续两年实现小企业贷款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且风险管控良好的商业银行,在满足审慎监管要求的条件下,积极支持其增设分支机构”。第五条规定,“鼓励小企业专营机构延伸服务网点,对于小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支持其在机构规划内筹建多家专营机构网点”。第六条规定,“鼓励商业银行新设或改造部分分支行为专门从事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分支行或特色分支行。”放宽作为银行监管三大手段之一的市场准入,对于提高商业银行提供小企业金融服务积极性,具有较大吸引力。特别是2011年以来,以小企业为主要服务群体的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跨区设立分支机构政策收紧的形势,更有消息称,各银监局已暂停审批城商行跨区设立分支机构的申请,并正在研究制订跨区新设机构的新监管准入标准。因此机构准入“绿色通道”的设立,对于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
有待进一步明确的细则。“小贷十条”的出台,向着银监会提倡多年的小企业贷款差异化监管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使得商业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内生动力大为增强。在信贷规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小贷十条”的意义更多地是在于调整银行信贷结构,使其向经济发展的支撑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倾斜。由于银行对小企业贷款议价能力较强,利率上浮比例通常较高,在整体资金趋紧的环境下将为银行带来更多收益。此外,如前文所述,在货币政策偏紧的形势下,小企业首当其冲受到资金紧缩的影响,融资难度和贷款成本均显著提升,加之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削弱,贷款风险极易集中爆发。差异化监管政策的出台,也有助于降低银行压缩小企业贷款倾向,缓解小企业经营压力,进而降低小企业贷款风险。
不过,“小贷十条”仍是一份方向性、引导性文件,政策能否落到实处,银行能否切实感受到发放小企业贷款所带来的政策实惠,还需进一步明确相应的配套细则。如降低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发行金融债所对应小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的前提条件都是“风险成本计量到位、资本与拨备充足、小企业金融服务良好”,且需要“经监管部门认定”。且发行专向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需要“小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目前上述条件的判定标准尚未明确,何为小企业金融服务良好,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多少视为符合监管要求,监管部门又将如何认定,等等不一而足。此外,《通知》中虽已明确,“根据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成本和核销等具体情况,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然而由于小企业贷款本就具有风险高的特点,在监管部门未明确对各银行进行小企业不良贷款比例差异化考核的具体指标的情况下,银行仍无法彻底抛弃发放小企业贷款将造成不良贷款率升高的顾虑,也难以在内部考核时落实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的政策要求。
多头出击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题
众所周知,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并非银行或者监管机构单方面可以完全解决的。从小企业自身看,部分小企业存在盲目扩张、资金用途不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诚信文化缺失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支持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小企业划分标准有待完善,其所造成的优惠政策针对性不强;地方政府财政杠杆作用发挥不够,资金使用分散;小企业信息分散在司法、工商、税务、银行等多个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门槛较高,小企业融资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等等。因此,满足小企业科学合理融资需求,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仍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尽快制订科学统一的企业划分标准。目前我国企业划分标准的主要依据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工业企业为例,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这一标准一方面对于小型企业划分标准过于宽泛,只要不满足职工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标准其一,即为小型企业;另一方面,并未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特点进行区分,如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一般职工人数较多,销售额和总资产额较小,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则恰恰相反。此外,由于该标准已执行8年,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和企业规模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一国家标准的诸多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各部门、机构又制定了适合于自身发展需要的小企业划分标准。银行在统计小企业贷款时,往往是依据国标统计一个数据,依据银监会等监管指标统计一个数据,依据自身标准再统计一个,造成各项披露数据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同时,过于宽泛的小企业划分标准,也使得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有效性和针对性大打折扣。
通过财政、税收杠杆拉动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各地方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小企业进行一定财政补贴,并明确补贴方法、程序和标准;同时建立银行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在银行发放符合一定条件的小企业贷款产生不良时,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降低银行展业风险。在税收方面,可以考虑对于以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在营业税、所得税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并在小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制度方面进行适度突破,允许不良贷款造成的实际损失在税前列支。同时,对于小企业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在降低小企业经营发展成本的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小企业为了逃税漏税而编制不规范甚至是虚假的财务报表,使银行可以获得更为真实可靠的企业财务信息。
完善征信体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商业银行在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时,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信息获得成本高,获取渠道不畅通,固然可以通过“三品”、“三表”等非标准化信息渠道多方位了解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但是相应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也有所增加。因此,建立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基础,整合司法、工商、税务、海关、环保等多部门信息的信息共享平台至关重要,同时,针对小企业个人化、家族化经营特点,将企业主个人信用记录与企业信用记录有机联系加以综合考量,很有必要。此外,积极发展民间小企业资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建立真实而可靠的信用评级制度,让市场参与各方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产、风险、前景和信誉等重要内容,降低银行展业成本。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2009年以来,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然而,在对盐城地区某商业银行2008年一季度信贷投放的调查时我们发现,该行新增贷款34亿元,其中对中小企业贷款仅1.5亿元,不足新增贷款的1/20。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中小企业融资难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金融危机不仅将中小企业推向困境,也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放大。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
(一)客户方面
作为融资的当事人,中小企业要有较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然而,目前盐城地区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晰、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企业破产。同时,盐城地区的中小企业大都经营一些来料加工等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从根本上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当然不可能成为引导市场消费的创新产品,这使得它们生存能力较弱。
(二)银行方面
除企业自身“先天不足”外,金融机构改革滞后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原因。首先,银行偏爱“傍大款”,呈现大银行紧盯大企业、小企业难觅小银行的格局。一方面,盐城地区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本身有着较为稳定的大型企业客户资源,它们不愿从事风险大、成本高的小企业贷款业务。加之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许多网点从县域撤出,以县域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找大银行更难。另一方面,盐城地区小银行较少,其竞争力也无法与大银行相抗衡。其次,银行对企业采取的风险识别手段不适应中小企业。在对贷款客户的风险识别上,主要以客户的财务资料反映的数据为依据,而中小企业一般都还处于成长初期,资产总额不大,经营规模偏小,信息披露不畅,银行对其真实情况把握的难度较大,银行客户经理对这些企业的了解和掌握,只能停留在企业报表的分析和对企业当前经营状况的了解上,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表现缺乏专业的判断。再次,银行信用评级的方式不适合中小企业。目前,银行实行统一的评级标准和信贷准入规则,没有根据地域、行业和客户的特点与差异进行细分,因此难以适应不同市场主体的需要,更没有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评级和信贷准入规则,使得一些优质的民营中小企业客户被拒之门外。
(三)政策方面
第一,长期以GDP增长率为导向的业绩考核机制,促使地方政府将精力大都放在大项目、大客户上,为吸引外地企业投资,他们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向大客户倾斜。另外,部分地方政府认为中小企业对当地政府的税收贡献有限,几十家中小企业尚不及一家大企业贡献的税收多。就连一些本属于中小企业才能享受的优惠政策,也被大企业所挤占。第二,在税收政策上,政府没有给予中小企业足够的支持,主要是对微利企业减按18%或7%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虽然随后也针对部分特殊行业和产业的中小企业出台了一些税收上的优惠和鼓励政策,但总体来看政策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税收优惠的程度较低。第三,中小企业界定范围过于宽泛。政府出台的优惠措施不能落到实处。第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门槛较高,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二、破解中小企业信贷中几个难题
(一)增加担保方式,破解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
传统的经营模式是借款人必须提供相应的抵押和担保物,现在应向多元化转变,包括多户联保、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担保公司担保等。审核中小企业贷款时,银行不能过分强调抵押品和担保物,要以企业的现金流量为重,牢牢抓住中小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因为企业现金流量的计算不涉及权责发生制,很难粉饰。比如,虚假的合同能签出利润,但签不出现金流量;以关联交易操作利润时,也会在现金流量方面暴露出来。而那些利用虚似资产调节利润、利用长期投资调整负债率等指标、操纵收入确认、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时间差(跨年度)调节利润等手段均不能影响现金流量表。所以说现金流量表是“测谎仪”,可以揭开企业真正的面纱。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企业违约率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银行对企业现金流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推广简式贷款,破解中小企业贷款“评级授信难”
针对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资本金不足、补偿制度缺乏等带来的评级授信难题,银行要将免评级、免授信的简式贷款作为主打产品来推广,不能用大企业的标准甚至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应尽量实现操作流程的标准化,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
(三)创新融资产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如推广可循环信用、季节性收购贷款、小企业标准厂房按揭、小企业仓单质押等贷款产品,灵活地为中小企业服务,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和需求。在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和贷款用途上也可以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灵活制订相关政策。如企业贷款用途,不但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购买原材料,还可以用于设备购置、房产装修,只要不是国家明令政策法规限制或禁止的,在贷款用途上不必限制。不能因为企业要购设备,就将其当作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来操作。
(四)做好贷前工作,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银行信息,如赠阅银行内部报刊,让中小企业了解银行的政策及工作动态。另一方面,银行客户经理应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动态了解和掌握客户经营和资信状况,并注重收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具体方法有:查互联网,确认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竞争力;查纳税凭证,确认企业是否有较好的销售状况;查企业用电量及电费缴纳情况,确认企业是否正常生产;查银行账户,确认企业现金流量是否正常;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确认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的信用状况是否良好;查企业经营要件,确认企业是否具有生产经营资质;查企业财务和实物,确认入账是否合理、账实是否相符、应收应付账款是否真实;查企业生产设备,确认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并有产权证明;查企业生产现场,确认企业内部管理是否科学规范。根据调查和所收集的情况,客户经理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及持续经营能力”做出客观评价,提出准确的贷款调查意见。
三、加快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一,各级政府转变传统观念,切实增强发展中小企业的责任意识。中小企业不但为全国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产品创新的主要群体。但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很多中小企业破产,大量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这也与国家提出的“保民生”目标格格不入。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将发展中小企业摆正议事日程,工作中不仅要有重点项目推进会,还要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出台政策,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优惠政策的操作细则等。
第二,财政应改贴息为基金,扩大银行信贷资金的覆盖面。盐城政府通过财政贴息,帮助企业减少融资成本。然而,贴息只能帮助已经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而无法扩大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范围。若将有限的贴息改为担保基金,则会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受益。例如,同样是1000万元的资金,政府每年选一些企业贴息,也仅是帮助这一批企业降低了部分融资成本。如果将1000万元设成担保基金,那么按照放大10倍的效应来计算,就可以解决1个亿的贷款,杠杆效应十分明显。而这1个亿的贷款又可以推动企业销售增长3个亿,可增加利税1000多万元和提供几百个就业岗位,真正做到“四两拨千斤”。而且,由政府设立政策性担保基金,是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主,担保门槛肯定比商业担保公司低,这也有利于更多企业受惠。
第三,搭建信用平台,完善企业、政府和银行的信息共享机制。中小企业信贷推进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即银企、政企信息不对称。银行只能通过查询人行的征信系统,才能获得企业的贷款信息,但其他信息的获得成本则相当高。例如,银行要了解企业的税务情况,只能根据企业提供的税务报表进行判断,却无法共享税务部门的税务报表来查实。所以,政府应牵头,将海关、工商、税务以及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使银行能够通过客观的信息数据判断企业风险。另外,企业与政府间也应建立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使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出台扶持政府时,中小企业不至于坐失良机。
第四,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筹资的创造条件。降低中小企业上市门槛,鼓励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对一些经营良好、产品市场空间较大的中小企业,可以地方政府信用作担保,发行联合债券。
篇9
浙江省的中小企业一直处于一个很微妙的境地。说它微妙,是因为全浙江省的企业中,有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这个“绝大多数”并非夸张,据浙江省财政厅提供的数据称,中小企业在浙江省内占企业比重达99.9%,大企业屈指可数。所以浙江省财政厅有关人员笑称,只要提到省里对企业的支持,基本上都指的是中小企业。作为巨大财政收入来源的大型企业在浙江倒成了稀缺品。
也正因此,我们选择了浙江省作为中小企业生存状态调查的中心。
但就算是几乎全民皆有小企业的浙江,对中小企业的前景判断,似乎也不那么乐观。
不被重视的边缘
一路走来,我们发现,中小企业不被重视,并非是被单一方面所忽略,而是逐渐陷入了一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境地。
其一是来自于融资机构的怀疑。自金融危机之后,中小企业在各种融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的信用度被不断下调。一位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主管称,中小企业在竞争激烈的东部沿海城市的信用额度已经达到了历史最低点。甚至出现了只许还不许借的势头。而所谓中小企业的“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流动资金的缺乏上。融资机构的这一行为,无疑是让本来就在通货膨胀的现在活的不是很好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而中小企业对于财政部门的印象并非是不管不顾。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不知道财政能够帮助他们做什么。在我们采访的几家企业中,所有受到过财政支持的企业均表示,财政对于中小企业的帮助力度巨大。但这个“巨大”的帮助弱点就在于,它是一个非主动性、非长久性的。而现在每天都活在心惊胆战中的中小企业只要稍微一错神的功夫,就错失了获得财政帮助的机会。
必然存在的中小企业
诚然,中小企业在许多方面都有缺陷。而这些缺陷并非可以通过他们的后天努力弥补。与浙江相邻的江苏省也是一个拥有相当多企业的企业大省,但他们的企业规模配比却并非以中小企业为主,而是主力发展大型企业。江苏财政认为,在企业自身方面,大企业由于资金雄厚,技术人员众多,因此在抗风险方面和成本控制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而对于财政来说,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对于财源建设的帮助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的。
正所谓船小好调头,浙江省的中小企业对于风险的态度往往不是抗拒而是及时通过技术改造和转型等方式规避风险,这是大企业所无法企及的。但问题也出在“船小”上。由于企业规模小,中小企业往往处在一个资金刚刚可以维持运转的程度上。只要产品、资金、运输等等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出了毛病,对于脆弱的中小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但浙江省财政厅企业处处长俞建人表示,中小企业,特别是关系到百姓生活的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永远无法被大型企业所替代的。因此近几年,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措施,并初步形成了工业、服务业、外经贸等政策体系,从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来看,浙江省做了许多工作。基于版面有限,我们只列出其中的一部分较有借鉴性的政策。
1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该项资金用于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补偿,以上一年度该市、县(市、区)的小企业贷款月均余额为基数,按小企业贷款比上年净增额的0.5%予以补偿,小型服务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在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标准的基础上再提高0.3个百分点,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2小企业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政策。该项资金以当年担保机构的小企业贷款担保总额为依据,按不超过1%的比例对担保机构予以补偿,单户担保机构最高补偿金额不超过50万元,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3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财政政策。为进一步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提高小额贷款公司防范风险能力,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合法经营和规范发展,浙江省财政积极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财政扶持措施。一是对服务小企业贡献突出、考评优秀的小额贷款公司所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营业税,3年内可由同级财政予以全额补助。对纳税确有困难的小额贷款公司,地方政府对有权限的税费,经批准后予以减免。二是由县级政府参照省财政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对小额贷款公司按小企业贷款余额的5‰左右的比例予以风险补偿,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县级财政适当补助。三是将小额贷款公司参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待,允许其执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等金融业财务管理制度。
4万家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工程补助政策。浙江省从2009年开始,借助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产品展示和销售,进一步开拓内外销市场。
从他救到自救
虽然从字面上看,财政完全有能力让一个中小企业摆脱困境甚至起死回生。但浙江省财政厅企业处的各位同志提醒中小企业主,财政和中小企业的关系,永远不会是“救世主”关系。而是一种后台式的、有限度的、推动型的帮助。浙江省财政厅企业处副处长吴新芳表示,财政在企业的运行中始终是一个第三方的地位。
首先,财政的引导和扶持,并非是决定作用,而仅仅是“引导”和“建议”,各种实际操作层面的东西还要企业自己决定。从政策上来看,财政的引导会有一定意义上的前瞻性,但远远不能作为企业生死的判断标准。
其次,财政的引导和扶持具有暂时性。也就是说,财政在企业出现危机的时候有时可以“救命”,但活过来以后的企业还要自己想办法“输血”。指望财政行为去长期稳定的支持某一企业是不现实的。
再次,财政的引导和扶持具有延迟性。由于财政政策的特殊性,瞬息万变的中小企业往往无法及时从财政这里获得自己急需的帮助。一位熟悉民间资本运作的山东老板称,现在的民间借贷“利息都是按天算的”。而财政扶持资金的无偿性也使得财政的行为极为谨慎,危机的突发性使得往往是财政的支持到了,危机已经过去,或者已经摧毁了中小企业。
篇10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创新 发展
从紧货币政策通俗的讲是:政府认为在外流通的货币太多,希望能减少一点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中央政府通过加息来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货币从紧政策不是指减少规模,而是针对部分产业的信贷纪律约束。在货币政策紧缩的大环境下,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对中小企业的生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面临转型就得加大资金的投入,尤其是质量、环保等方面,假如后续资金跟不上,企业生存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新劳动法的实施等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资金的需求会增大。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备受关注。事实上,即使货币政策不紧缩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融资也不容易。融资难从中国中小企业开始诞生之日起,一直就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对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就显得更为棘手。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美国政府将中小企业称为“美国经济的脊梁”;日本政府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韩国则把中小企业视作“经济发展的动力”。在现有经济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容忽视。
1.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国际上的一些调查显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体。“十五”期间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吸收就业的能力通常达到全社会就业水平的70%~80%。中国人口众多,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特别是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突现重要。
2.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中国经济增长65%以上由民营经济贡献,而民营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在国外,东亚“四小龙”主要依靠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经济非常发达的美国与日本,其中小企业的数量也占98%以上。
3.增强市场效率,有助于改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形态,而完全竞争的条件之一是市场存在众多的企业。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提高市场效率。市场发展证明:除一些自然垄断行业外,由大量中小企业和少数主导性厂商组成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比仅由少数大型企业组成的寡头市场结构更有效率。
4.科学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据统计,20 世纪的主要发明中超过60%是由独立的发明人或中小企业作出的。企业对创业者的激励,小企业比大企业力度要大得多;同时在创新失败的风险约束上,小企业更强,在推进技术创新方面,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具优势。
二、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其关键在于,针对传统意义上的从银行得到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而中国的银行信贷机制,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机制不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运作的规范性不强与商业信贷政策执行之间的错位、中小企业贷款的高利率与银行商业性操作的客户选择等,也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相对于主流贷款业务而言,中小企业贷款普遍金额不大,这和银行本身的发展思路是有冲突的。很多中小企业渴望得到信贷资金,但是担心办贷或还贷手续繁冗,而不敢轻易找银行贷款,这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有的企业还贷意识薄弱,这样使银行在贷款发放时保相当持谨慎。
2.企业信用观念较淡薄。信贷是一个“信用”产品。有些企业获得贷款后,可能还贷出现财务困境,从而产生不良贷款,企业的信用有了“污点”,再次向银行贷款时就必然要被“特殊”对待。银行选择对企业放贷,要考察企业的综合实力,或者说企业提供的项目是否具备可投资性。银行是否借钱要靠贷款人的信誉程度来决定,是否愿意与申请贷款者建立信用关系。在整体金融环境成熟的条件下,企业的还贷意识和金融知识也有了质提升。但是中小企业从创办之初就面对贷款难的困境,对银行所要求的信誉记录很难具备。
3.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根据风险定位,贷款利率可能比较高,中小企业一般不能承受这样的高资金成本,而且中小企业可能没有高价值的资产作抵押品对还贷提供保障。
4.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动力不足。规范的银行的贷款程序是非常复杂的。贷款前期要对企业做财务、经营、管理等全面调查和了解,然后要进行风险评估,以后还要进行企业经营状况的跟踪。银行对所有企业的贷款,都必须同样地履行这一套复杂而又繁琐的程序。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一般不完善,会计信息可能不准确,透明度或许不高,会给银行的贷款增加更大的风险的同时,也对银行的信息管理方面带来进一步或更大的成本支出。对金融业来说,对中小企业贷款,比对大企业贷款的成本大得多。因此,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不会积极、主动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三、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法规支持
由于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对中小企业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政策及制度安排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以下政策法规有效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1.《中小企业促进法》中第十五条、各金融机构应当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努力改进金融服务,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第二十条、国家鼓励各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第二十一条、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等条款,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政策依据。
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基本架构与实践模式做出了具体规定,正式标志着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入制度建设与机构和体系完善建设阶段。
3.《物权法》明确规定,在应收账款上可以设立质权、用于担保中小企业融资的规定,为企业担保贷款开辟了一条新路。这使中小企业以往被压占的大量流动资金获得了市场价值。目前我国企业5.5万亿元的应收账款总量,已占企业总资产30%左右,更占大多数中小企业资产价值的60%以上。
4.《票据法》的颁布实施之后,199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鼓励商业汇票发展的政策以来,票据融资方式客观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5.国务院有关部委已《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有关金融机构应尽快修正过去的“乡镇企业贷款”、“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等科目,增设“中小企业贷款”科目,正确、及时汇总数据,把握银行系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和动态,为国家提供决策咨询。
四、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不能局限于商业银行的间接信贷上。国际上也不断有一些新的方式,逐渐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从间接融资的角度,许多国家和地区尝试成立中小企业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政府会给一些特殊的政策扶持中小企业银行。美国政府每年还对进行社会投资信贷的银行进行评比,公布中小企业贷款比例较大,或增长较快的银行的排名,提升这些银行的社会形象,鼓励银行的支持中小企业的社会投资行为,对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有的国家,政府制定相应的规则,规定各大银行设置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信贷比例,推动商业银行的社会投资性质的信贷。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化中小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综合素质,改善其自身融资条件。 中小企业很难吸引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企业管理相对薄弱、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经营者素质较低等弊端。中小企业融资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深化中小企业改革,加快中小企业结构调整,提高经营者素质及其管理水平入手。首先要加快企业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通过运用现行产业政策引导积极发展高新尖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同时着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产品和特色产品,以彻底改变中小企业产品的雷同性,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无序竞争,从而提高中小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其次要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知识业务水平,加强个人综合修养,以适应现代生产和国际竞争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中小企业自身也要切实加强其内部管理,完善财务制度,端正信用行为,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为企业融资打下良好坚实基础。
2.大力改善信用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贷款机构内部信息处理的问题,但在整个社会信用缺失的情况下,靠单个银行或企业难以解决融资问题。因此,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当局和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为信用环境的建设做自己的努力。
3.引入发展风险投资。引入发展风险投资,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闲散资金通过富有经验的专家管理,投入到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中,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得到改善,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既能帮助居民合理配置金融资产,又能使融资主体多元化,以获取更多的资金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一般情况下不参与生产经营管理,它进行监督管理、资源整合提供服务、扶持企业上市等等,通过上市、购并、重组、转让、回购等方式推出投资,通过服务增值获利。风险投资在我国已经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引进及成长期,在政策制度和操作方面,可以说是较为成熟的一种融资方式。风险投资最适合于产品或项目科技含量高,具有高发展空间和高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在企业创业之初,或者在产品研发阶段和市场进入前期,急需资金之际,这是一条比较好的渠道,利用风险投资,中小企业可以尽快启动。
4.银行业积极为中小企业开办创新融资产品。向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来源,目前很多银行也推出了针对性的融资产品,如中国银行的“中小企业融资百宝箱”、农业银行“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招商银行的“点金物流金融”等。这些融资产品有效的解决了企业融资问题。比如招商银行的“点金物流金融”,该产品体系涵盖了内外贸一体化的融资服务需求,也就是说,无论是内贸与生产的采购、销售,还是进出口业务的采购与销售,中小企业客户都可以选择到标准解决方案,并可以找到个性化的专业产品获得全面供应链融资支持。该产品立足于盘活沉淀资金、提高资金流转效率、降低结算风险、提升企业价值,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整合创新内外贸一体化服务体系,创新设计五种模式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如渣打银行还联手中国进出口银行,为那些走出国门的企业共同提供包括项目融资、付款及收款服务、贸易融资、环球市场产品等在内的金融产品及解决方案。
5.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当前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时期,直接融资应该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巨大的空间。比如,纳斯达克设置专门的小市值板块,不少中国的网络公司早已在那里挂牌上市并得到发展;香港的创业板已经有许多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国资本市场2005年也设置了中小企业板,至今已经有百余家公司上市融资。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苏宁电器在中小版上市后,成功融资,成为电器销售行业的龙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突破口,有优势的企业应该从资本市场着手。
参考文献:
[1]田治威 陈晓倩: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管理科学文摘,2004,29
精品范文
10小企业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