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理念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念

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致富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使农民发展致富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两层定义,从概念上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是,在农村家庭经营承包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动性经营组织;从服务对象上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组织。近些年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与日俱增,规模也逐渐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作的过程当中,怎样能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这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的服务群体是它的社员,即农民。我国农民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大约是60%,他们是最务实的人,他们最关心的也是在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中,能给他们带来多大好处,能让他们切切实实的获得什么利益。下面就怎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做出几点建议。

一、切实的遵循以社员为主体原则

社员希望建立自己参与的决策机制和选举机制。社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机制以及制度方面比较关心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为如何、这样的组织的领导者又是怎样产生、他们如果参与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能否具有发言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公开透明等问题。这就是农民担心的。他们把钱投入到合作社当中,会不会亏本,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像最初了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那样,能够自己说了算,能够真正的行使作为社员的权力。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希望现在所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切实的遵循以社员为主体的原则,定期的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会;对理事长的产生,遵循大多数社员的意见,由海选产生或者由当地有威望的农民来担任。这样,社员们才能够充分的信任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提高农民参与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进而所有社员同心所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致富。

二、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对于所有社员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就近些年一些地区农产品严重滞销,造成农民一年来没有任何收益可言甚至血本无归,这与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不及时,资源共享不到位息息相关,农民的收益也因农民专业合作社而受到巨大影响。针对以上情况,可以建议在全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某部门,该部门专门对全国各地的农民进行样本调研,了解这些社员对下一年培育、生产农产品种类的意愿。这样点连成线,线汇成面,面形成立体空间,合作社之间就可以加强联系,共享信息资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避免农民们在同一耕作季节耕种同样的农作物,进而导致某些地区的该农产品大量滞销。倘若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做到位,那么,对于合作社的社员而言就多了一层利益的保障,社员们不会使自己耕种的农作物囤积,导致赚不到钱。

三、强化社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分工与合作理念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经营主体的分工与合作是必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它是一种互助型经济组织。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成员提供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当中,合作社对外开放,也要盈利。合作社的盈利是属于社员全体的,这些盈利要通过农产品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育种、生产、加工、销售、运输、贮藏等等各个环节,所以在合作社日常运营中,特别需要社员之间的分工和合作。

在分工时,要落实到人头,假设有三个人分别是甲、乙、丙,他们均是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理事长委任他们三人做A、B、C三件事,这时,在分工时,就应注意由谁负责哪件事,以至于在工作出现问题时,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问题责任人。在分工过程中,还应该向社员普及有关分工思想的知识,让他们了解虽然是分工,但是大家负责的每一件事,事情结果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大家最后的利益。进而能够让所有社员,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合作的理念如同分工,大家共同经营,逐渐发展致富。

四、明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以及利润分配

农民是最务实的人,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本清晰明了的账。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所赚到的属于自己的利润不流失,能够通过合作社赚到的利润达到最大化。如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还不健全,也并不明晰。社员们能从中得到的有效信息并不完整,所以希望可以进一步的明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以及利润分配,能够从根本上使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致富。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提出的几点:切实的遵循以社员为主体原则;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强化社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分工与合作理念;明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以及利润分配,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都可以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运营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载体的优势,把它作为一项重要而简单的途径使农民发展致富。

参考文献:

[1] 潘劲.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趋势[J].理论研究,1996(4):2427.

[2] 孙浩杰,王征兵,汪蕴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的博弈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38.

[3] 王征兵,许婕,孙浩杰.国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及其借鉴―以美国、西班牙和日本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6165.

[4] 徐旭初,吴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5):4355.

[5] 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6):6373.

[6] 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M].哈佛大学出版社,1933:354358.

[7] 张晓山,苑鹏.合作社基本原则及有关问题的比较研究[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1(6):8996.

[8] 张晓山.创新农民经济组织,发展现代农业[J].新视野,2007(6):1517.

[9] 张晓山.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423.

[10] 张晓山.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农村的实践[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6):8996.

[11] 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

篇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展现,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提高了农民及各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的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适时推广农业科技的同时,也能适时开拓市场,拓宽各类农副产品的市场销路,为广大农户解决产品销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多是由头脑灵活、信息灵通、产销大户的农民建立创办的,在农村被称为“能人”。他们在多年的贩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与众多的客户,很好的解决了一家一户找销路、找市场、农民卖粮难、卖农产品难的实际问题,为农户解诀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专心做好农业生产。同时,合作社成员间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及时调剂余缺,使各类产品及时销往各地,扩大了市场范围,拓宽了市场销路,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以合作社、公司、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一改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农民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发展。在专业合作社中,农民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帮扶,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认真研究市场信息,增长农民的见识,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在党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的扶持下,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地方性产业,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见到效益、坚定发展信心,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由于资金、人员等因素,抗风险能力较低,无论发生哪类风险,都会造成巨大损失。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程化、系列化服务,制度化管理,“统一供应、统一标准、统一收购”。呈现风险共担,效益共享,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发生、发展,减少损失,确保合作社成员的收益。

      二、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专业合作社来助推。近几年来,我乡突出农业以“农”为本的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夯实基础、成效不断显现。通过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农户除种植水稻、包谷、蚕豆等常规农作物外,部分农户积极进行魔芋、辣椒、百合等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的种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农业科技的推广、产品销路的解决和经济效益的体现,这些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来实现。

(二)我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目前,我乡扶持发展的专业合作社达12个,初步实现了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的成效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三、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创新经营体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氛围。

    2、加强指导,规范运作,促进健康发展。

    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和规范建设提供政策指导服务,帮助农民建章立制,制定好符合当地实际的合作社章程,建立民主管理制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健康发展。

    3、加大扶持,搞好服务,改善发展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初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合作社做强做大。要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市场、科技等信息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发展环境。

篇3

问:国家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部法律?

答:总则的第一条就明确:“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这就决定了这部法律的两大基本任务:一是要通过法律规定,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要明确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引导措施。

问:怎样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

答:法律总则中的第四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这就是说,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依照《公司法》登记,也不是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登记。法律明确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守的五条原则: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员地位平等,实现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的比例返还。这就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自然人、合伙企业、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等市场主体严格区别开来。

农村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它不是把农户的土地、牲畜、农具、资金合并为“大集体”,不是把社员作为劳动力、客户,也不是听令于外部命令,搞“统购统销”;而是由农户自愿参加的,保留了农户独立的产权和经营自,专门为成员搞好经营服务的组织。

问: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的产权如何界定?

答:法律界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清晰的产权界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产是由社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形成的,由合作社行使占有、使用和处分权,并承担与其资产相应的责任。社员与合作社的产权关系仅限于,以自己在合作社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合作社承担责任。法律的第二十一条还规定,成员资格终止的,合作社应该按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当然,还规定了成员资格终止应该相应承担的亏损和债务。除此以外,社员家庭所有的经营资产和其他财产属个人资产,与合作社和其他社员无关。

问:如何划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

答:合作社对社员的服务,从产前、产中到产后,贯穿整个产业。社员需要合作社干什么,合作社就干什么,从购买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作业服务、开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到注册品牌商标、开展国内外贸易。合作社是“横向合作,纵向服务”的经济组织,合作社服务的延伸和壮大过程,实际就是实现产业一体化的过程

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模式 以东为鉴 发展西部

我国农民合作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到了90年代开始进入蓬勃的发展时期。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优于的更先进的组织,成为了应对形势变化的主要途径。作为“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不仅使农民增收,而且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虽然在几十年当中农村专业合作社本身的运行机制正在走向完善,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在东西两地的发展程度相差很大。自然而然,两地的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受益程度也天差地别。除去人口、地理等客观因素,实际上两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也成为其发展不均的主要原因。

一、东西两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异同

虽然甘肃省的面积几乎是山东省的三倍之多,但由于农户人口和地形等原因,甘肃省内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远远少于山东省。笔者对于甘肃省兰州市和山东省济南市周边共八家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重点调查,发现两地的差别之处主要有五点。

1.济南市周边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相对来讲规模更大,所惠及农户人口更多

在所调查的八家合作社当中,济南周边的合作社全部拥有分社,注册资金都在五十万元以上,拥有的社员数由500到1500不等,而兰州周边的合作社注册资金在10万元到15万元之间,只有一家达到了50万元,社员数最多的一家合作社是127人。

2.济南周边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全部发展为股份制

并且都有三位以上的大股东,75%以上的合作社成员入股,而兰州周边的合作社有一半并非股份制,大股东一般只有一位,而且大多是合作社的创立者,选择入股的合作社成员基本都是大股东的亲属或关系较好的朋友。济南周边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全部为乡镇的农业能人所创立,基本都是在乡镇、农村中比较有威信和经验的人,在他们的号召和宣传下,农户们基本理解也会选择入股,获得分红。

3.济南周边的合作社拥有更为规范的销售和服务渠道

基本上所调查以内的每家合作社都注册了商标,并且还拥有固定的二次加工渠道,比如提供统一包装。由于可以统一低价批发大棚塑料膜、种子的物资,并且播种机收割等机器都是合作社所有,可以共同使用,农业生产成本可以大大降低。而兰州周边的合作社由于参与农户偏少,基本上还不可能创造自己的供销渠道。并且调查以内的四家合作社全部没有自己的商标。很多济南周边的合作社法人和股东渐渐有了品牌意识,在这些农民合作社里农副产品是被放在高档包装里作为中高档消费品摆上货架的,这些合作社的核心领导们通过有意识地申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来进行品牌化经营。他们生产的很多农副产品,比如济南平阴县周边的合作社生产的以玫瑰花为原料的玫瑰茶、玫瑰饼等产品已经在当地消费群体中建立了一定威信,形成了一定品牌效应。而兰州周边的合作社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品牌经营的思路,并且由于受到人员数量和经营理念的限制,很多合作社并没有建立长久的销售渠道,还要经过很多销售的中间环节来实现产品分流,这就大大缩小的农产品的销售利润。

4.济南周边的合作社的技术人员数量更多,也更专业

技术人员对于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在虫害和种植等等技术的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当,可以对农户的收益产生巨大影响。虽然兰州大部分的合作社拥有技术站,会给予农户一些技术上的支持,但是技术人员并不多,很多时候也不能及时地对有需要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并且这些技术人员中能达到本科学历的更是凤毛麟角。有些农户甚至还没有建立技术意识,耕种的效率和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几十年不变,并没有完全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而个别几家合作社打算种植新的、利润更高的农产品时,并没有做好充足的技术准备就开始播种,结果遇上了土地条件不适合和虫灾严重等问题,结果得不偿失。济南周边的合作社技术人员更多则更专业,基本都是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或有一定农业技术经验的农业能手。由于信息流通较快,专业知识相对更充足,种植农作物的方式和时令也更科学,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

二、对于农民合作社治理模式的建议

目前合作社在甘肃省和山东省的发展并不同步,无论在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上都有很大的落差。济南周边合作社的规模更大、效益更多,为农民增收起到的作用也更为显著,因此对于兰州周边的合作社来讲,济南周边的合作社的发展经营模式和策略有很多借鉴和学习之处。

1.推行股份制

推行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广大农民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主创办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合作社及其成员抵御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农村,土地流转较快,合作社的大股东也基本是创始人,这就更要大力推行股份制,让更多的农户以地入股,收益按比例分成。那些未入股或股份较少的合作社成员,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使用者、获利者、控制者,如果他们享有较少的股份,他们自身的利益和权利往往会受到大股东的限制。在调查当中,这部分农户回得到大股东给出的一些优惠和使用政策,但是在他们得到这些利益的同时,他们实际上就是为了市场进入和价格改进等利益就放弃了对组织决策权额剩余控制权的要求,这样实际上不利于合作社的长久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兰州周边有几家合作社是由乡镇干部而非农业能人所创立的。在合作社的治理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管理经验实际上来自于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或情感。因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农村农户之间的关系网络实际上成为了管理者对于控制社员的重要约束,因此在合作社的管理中,更需要通过股份制,提前与入股的农民签订合同,以防止利润的分配是由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

2.推广品牌经营

济南周边的合作社经营理念已经远远先进于兰州周边的合作社,并且通过努力,济南周边的几家大型合作社已经在周边群众心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相对来讲,兰州周边的合作社人员应该打开思路进行品牌经营战略。

品牌经营合作社品牌文化是合作社品牌的价值核心,这将决定品牌的发展方向,推广路径,是品牌的精神理念,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消费者共同构建的价值体系。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政府为了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和奖励措施。扶持和奖励的标准大多是需要合作社所生产的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质量认证、或者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体系的认证、以及农产品商标注册等等。这些标准对于农民来说并非很难,只需通过一定手续,并且在检测中农作物质量达标就可获得。

合作社品牌文化构建得好,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必然就强。并且合作社的运行和发生机制对品牌培育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合作社都存在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短缺和服务功能相对单一,严重阻碍了合作社的品牌的形成。归根结底,合作社在品牌培育的迂程中都是文化在推动着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民等业合作社需要整合各种经济的文化的资源,并结合各自的独有特色,树立合作社的品牌化方向,以此寻求合作社的超常规发展之路。

3.人才培养

虽然济南周边合作社拥有经验和技术的人员相对较多,但普遍来讲,对于大部分合作社,人才始终是短缺资源。实际上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调查显示,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最缺的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人员)、合作社企业经营管理骨干四种类型人员。

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既懂合作经济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带头人。合作社带头人是一家合作社的灵魂人物,对合作社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农村优秀人才基本上都已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非农行业就业。现有合作社带头人基本是农民推举的技术能人或者乡镇干部,他们的的素质和能力还远不能满足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在合作社初建时期,由于受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也没能力聘请到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因此要大力利用政策培养和吸引管理人才。在调查中,济南周边的合作社有相当一部分是聘请专业对口、具有本科学历的技术人员进行审计工作,而兰州周边的合作社还是由村会计人员合作社会计工作,或由人社的社员兼职,而这些财会人员不仅缺乏会计专业知识,对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也了解得很少,从而导致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会计报表中不能完全反映这些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分配、财产等状况。并且,相对于济南周边合作社的成员来讲,兰州周边合作社的核心成员缺乏最新消息的掌握,这使得广大农民接受不到最新信息,加之没有技术,所以不少农产品多年来一直停留在原始加工阶段,从而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人才流失问题,首先可以推广合作社经济专业(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已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合作经济学院),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家人才培养基地,并且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合作社地处农村,条件相对艰苦,给予一定的物资、股份或其他方面的酬劳可以增加人才留驻的筹码。同时合作社企业除了具备一般企业的性质外,还具有合作社企业自身的性质。因此,为合作社企业培养人才应采取定向培养为主。在招生方面,应允许高校自主招生,以便选拔有志合作社事业的本土青年入学;在收费方面,应设立途径,对于就读涉及合作社专业、并且有意留在合作社工作的学生采取学费减免或给予奖学金资助;在待遇方面,合作社对于有技术知识的毕业生应给予股份或较高酬劳的薪资。事实上,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大多缺乏专业支撑、缺乏事业平台,大学生到合作社工作也许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最佳切人点。构建合作社人才培训体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急需人才培养,要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制订培训规划,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Williamson.O.E,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2]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5

1.完善机制,让利社员

富裕农民供销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合作社的章程,在依法经营农资,农副产品销售的同时,认真吸取外地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社的自身特点,在借鉴中创先,在创新中完善,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经营机制。

1.1确立以农民社员为主,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从事农资商品及农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合作社每年经营的品种、价格与方式,每位社员与股东一样都有同样的民利,并最大限度的获取社会的效益,让每位社员在参与合作社发展中得到很大的实惠。

1.2采取合理的分配方式,报酬由工资和年终分红两部分构成。合作社管理人员实行定岗,定薪加提成的制度,股东可一股或多股,每股一万元,同股同利,年终参与分红,合作社正常提取的公积金、公益金、发展基金、奖励基金外,按50%提取红利,每个股分红2800元,最多的持股人可获得红利14万元。合作社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调动了股东的积极性。

1.3入社农民享受优惠政策,不收一切费用,同样享受社会低价农资商品的待遇,凡到指定网点购买种子、农药在零售价的基础上优惠5%,入社社员每年可在合作社享受农资商品,平均优惠在350元以上。

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既兼顾了股东的利益,也给入社社员带来了方便和实惠,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及其他经济实体积极参加入社。目前,入社人数发展到186人,经营品种由单一的化肥,发展到种子、农药、农机具、农产品等13大项,共80多个品种,实现了由农资向其他行业扩展的经营理念。

2. 规范运作,诚信经营

富裕农民供销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以诚信经营、规范运作、兑现承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也显示出合作社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2.1充分利用供销社“新网工程”,建立销售网络。目前,已建立了3个农资配送站,60多个村级农家店,形成了以镇乡为龙头,村级店为基础的农资销售网络,年销售农资商品1万吨左右。

2.2强化农资经营管理,保证经营商品的信誉,凡是合作社经营的农资商品,股东和社员讨论决定,实行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的五统一管理办法。同时为了保证农资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合作社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最大限度直接与生产厂家合作。目前,已与10多家化肥、农药厂、农资商品生产流通企业建立了供货、联销、代销关系。

2.3采取灵活多样的销售形式,每年农资产品销售旺季,也是农民钱不凑手的时候,贷款没放,补贴没到,粮食没出手,合作社就把农民所需的农资产品赊给农户。用粮食兑换农资商品,等贷款下来时再还清合作社的欠款。解决了农民春耕播种的燃眉之急。

3.强化服务,促进发展

篇6

一、农民合作社的意义

农民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广应用新技术,维护农民权益,增强农产品竟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步伐。通过合作社结合自身生产的需要,直接与农业、科技等部门联系合作,举办科学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活动,提高了成员科技水平。

2、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合作社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组织农产品销售,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价格,实现了农民增收。

3、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合作社架起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4、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社通过“产加销”有机结合,在产品的质量、成本、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况争力。

二、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自2009年国发〔2009〕4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发加入到专业合作社中来。我镇先后成立了二十多个农村专业合作社,会员600多户.同时上级部门也积极为农民开展培训、管理、指导、销售等服务。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解决影响农民增收的四大难题。

1、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联姻找到投资渠道,解决农业投资资金需求问题。

2、是有利于改变农业弱势地位问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效益。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种植(良种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产业链拉长(加工增值、储运降耗等)、品牌化销售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全过程利润。

3、是有利于解决分配中的农民利益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企业的联姻,将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连接在一起,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保证农民和村集体利益。

4、是有利于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下,政府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可以直接到专业合作社,而合作社则通过统一经营、统一服务或农业示范等方式直接将农技服务送到户头、田头。

四、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

1、有的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合作社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合作社是乡镇村领导为了完成任务或争取政策支持而强行组织“催生”出来的。

(二)内部管理不规范,决策不够民主。

1、是规章制度不健全,分配制度不完善,导致利益分配不明确;2、是有的合作社对一些重大事项和活动没有通过成员大会讨论.3、是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

(三)科技含量低,产品竞争力弱。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外向型市场竞争力弱。1、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降低了经济效益。2、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停留在养殖、种植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投入很少。

五、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目前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合作社在一段时间新鲜和期待之中渐渐地冷却下来,因为他们要生存,他们首先面临的是发展问题。我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如何不断壮大合作社,推动合作社发展再上新台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合作社发展要靠品牌赢得市场

品牌是产品走向市场、占领市场、立足于市场的根本。品牌就是经济效益,品牌就是社会信誉。品牌在赢得了社会信誉之后,带来的便是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合作社发展要靠信誉带动农户

合作社要靠信誉才能真正带动起农户的积极性。农户依托合作社能够增收,合作社依托农户能够不断壮大实力,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信赖,才能实现互惠互利。

(三)、加强指导监督,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

篇7

[关键词] 农超对接;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产品物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45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68- 02

1 “农超对接”的内涵和意义

1.1 “农超对接”的内涵

2008年12月由商务部和农业部联合在全国试点开始推行“农超对接”模式,推进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份,以蔬菜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不断攀升,大大超过了同期CPI涨幅。为减少蔬菜中间加价环节,降低中间成本,商务部开始推广实施“农超对接”政策,即将农产品直接运抵超市而进行终端销售的方式,具体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一种新型的流通方式,其本质是实现农户、消费者和超市三方共赢。

1.2 “农超对接”的意义

(1) 实现农户传统的经营理念的转变。“农超对接”为农户增收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一是使农户所生产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二是能够确保农户收入的相对稳定。在对接过程中,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签订收购合同,对于从事生产的农户来说,免去了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三是可以按照超市的要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农超对接后,超市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告知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一切按市场要求来安排生产。这种新型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户传统的经营理念,对于培养新型农户和农户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产品。“农超对接” 是超市与农户自己的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直接商洽,从而实现了农产品供应链上两个终端的对接,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销售平台。各大连锁超市可根据市场需求,提出品种和数量要求,农户按超市要求的品质和标准进行生产。在农产品生产期间,商家通过中介服务或其他适当的方式,从技术、知识角度向农户提供服务,比如农药喷洒与采摘期的衔接时间,少用或不用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而农户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后,将更加注重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3) 减少了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中间环节。“农超对接”突破了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上众多中间流通环节的阻碍,直接使超市与农户合作,同时物流建立起信息流,使得供求双方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在提高流通效率的同时实现订单农业。通过“农超对接”,缩短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减少了流通环节和流通成本,使得原本被中间商赚取的利润一部分直接“转移”给农户,另外一部分最终惠及广大消费者。同时,“超市直采”也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流通中的损耗,超市还可利用自身的冷藏冷冻设施,储存农产品并根据市场需求调节供应量,在平抑农产品价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农超对接”有利于实现消费者、商家和农户三方共赢。

2 “农超对接”的制约因素

2.1 “农超对接”的效率较低

“农超对接”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对降低蔬菜中间成本的贡献率较低。从当前国内“农超对接”的发展状况来看,推广实施“农超对接”可以减少中间成本,但其需要一个长期的市场转变过程,这主要是由当前农业生产方式与超市基础条件决定的,实施“对接”后,超市仍然需要经历散户收集、集中收购、长距离运输到消费地市场,然后再零售的过程,与现行市场模式的区别主要是超市同时扮演了物流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角色,所以,其对降低蔬菜的中间成本只能起辅作用,对降低大宗蔬菜中间成本的总体贡献率较低。

(2) 超市尚不能有效替代中间商的市场地位。这是由当前“农超对接”的基础决定的,从目前超市规模与设施条件来看,超市总量尚少,不具备美日等国的超市条件基础,如果完全推广“农超对接”,会造成很多的市场盲区,进而影响社会公共需要。

(3) 超市的农产品零售价格仍然远远高于“地头价格”。从“农超对接”实施效果来看,地头价与超市零售价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方面,实施“农超对接”后,农产品的买价、中间成本和超市店面的机会成本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况且超市作为营利性企业组织,其直接目的就是要实现经营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建设中并没有规划配套相关公益性的蔬菜销售点。

2.2 “农超对接”中超市采购与合作社生产存在矛盾

(1) 超市采购批量化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小规模生产存在矛盾。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时间短,规模相对较小,社员平均户数只有几十户,且大多以传统的小农生产为主,生产量小,产品档次不高,无法满足超市批量采购的需要,与大中城市的大型超市基本无法形成对接。再加上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规范,规范化且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实力的合作社甚少,更无法和超市形成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2) 超市采购多样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的单一化存在矛盾。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因此,为了丰富农产品的品种,超市采购农产品的种类繁多,特别是大型超市,少则四五十个品种,多则上百个。当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一村一品” 甚至“一镇一品”的基础上利用其已有的规模优势成立的,产品大多比较单一化,难以满足大型超市多样化的采购需求。

(3) 超市采购规格化、标准化、常年供应等特性要求和合作社产品的季节性强、标准化低、市场化水平低等特点存在矛盾。大多数合作社受到资金限制没有相应的分级选别机械和初加工机械,加上社员对质量规格的认识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规格化程度普遍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无法满足超市要求;另外,由于受到地域、气候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有些合作社无法常年提品,或者由于产品的季节性,供应量不稳定。

2.3 “农超对接”进入门槛较高,信用基础薄弱

(1) 从超市方面来看,“农超对接”要求超市方必须具有良好的经济运营效益,而且要求配备一定规模的连锁物流配送中心和仓储中心,但从当前超市行业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中小型超市都不符合这种条件要求。对于“农超对接”中的另一主体合作社来讲,由于一些大型超市进店门槛较高,除非其在当地规模、名气都较大,否则很难有机会进入大型超市。尤其是中小合作社在与大型商超巨头“对接”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往往显得“人微言轻”,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自身利益很难得到保证。

(2) 超市与农户双方在经营理念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信用基础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农户习惯了农产品销售现金交易,对农户和农户合作社而言,讲求交易的时效性,崇尚“现金制”结算方式,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即便不能如此,把农产品尽快卖出去的同时,把货款尽快收回来也至关重要。而与此相反,很多超市却乐于选择“预收后付制”,即先将农产品放在超市销售,过一段时间后才付款,这种延期压款结账模式,时间长了农户或合作社会觉得拖不起,另外超市一般采用银行结算支付方式,即使对超市来说已是很短的账期,却往往难以被农户所接受,往往导致双方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

3 促进“农超对接”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户参与意识

“农超对接”作为农户出售农产品的新模式,必须逐步让农户意识到,如果要想加入“农超对接”队伍,就必须对农产品进行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这样才能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接轨。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农户中培养一些懂市场、会管理的人才负责管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从而加强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学会并增强与超市的交涉能力和市场驾驭能力。合作社要拥有自身的信息库,对相关农产品的需求、价格等信息十分了解,做到按市场需求来生产优质高价的农产品,掌握农产品价格上的主动权。其次,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有品牌,向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增强消费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专业合作社对自身农产品要进行商标注册、品牌推广,提升基地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再次,各专业合作社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根据当地的优势农业资源,结合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培育自身的特色品牌,并加长自身农产品的深加工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3.2 培养超市“合作共赢、回报社会”的意识

“农超对接”可使超市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超市作为“农超对接”过程中相对“强势”方应主动多承担一些市场风险,这有利于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既然是合作,分歧在所难免,但“农超对接”是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大方向,其前景广阔。为此作为超市一方,首先,鉴于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刚起步,缺少冷藏和物流设备,超市要搭建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配送平台,建立好与“农超对接”基地规模及零售规模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其次,大力提高鲜活农产品经营信息化水平。推广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和电子订货系统等,进一步推广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实现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业务信息系统的良性互动。再次,要努力调整超市商品经营结构。适当调整超市商品布局,增加鲜活农产品销售种类,扩大农产品经营面积,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经营规模。最后,在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过程中,要恪守合约,适当让利。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信息、加工包装技术、储运和价格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

3.3 制定和完善推动“农超对接”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政府应认真组织、协调,加强与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首先,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和资金支持。一方面对广大农户进行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培训与指导,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应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规划,培养适应农产品现代流通经营需求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融资支持,帮助农户引进添加先进的设备设施,使其拥有与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及零售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及配送能力。还要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资金支持,使其有较好的现金流。其次,要架构“农超对接”的桥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之间穿针引线,为两者之间的联系提供方便。如定期举办专场对接洽谈会、产品展示推介会,为超市与合作社搭建对接平台。同时,对于“农超”之间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解,妥善解决“农超”矛盾,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发展。再次,应适当引导超市,认真挑选具有较好实力和信誉的超市来作为“农超对接”试点,对试点的超市给予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定寰,杨伟民,张瑜. “农超对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J]. 农村经营管理,2009(8).

篇8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文登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2家,业务范围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中药材、农机服务等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合作社发展。

虽然农民入社积极性普遍较高,但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和家庭承包责任制影响,农民群众已经习惯了分散自主经营,仍有不少农民担心加入合作社后,在生产经营上会受到过多的限制和管束。已经入社的农民,期望值过高,短期行为偏重,往往是有利则合、无利则散,能共享收益不能共担风险。并且,有些人办合作社主要是为了规避税费,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得到项目资金支持,空有合作社之名,不谋合作社发展之实。

(二)合作社规模小,带动力弱。

一是全市202家合作社吸收的成员数量少,多的只有310个成员,成员少的不足10人,这种规模的合作社比例占到70%。按农业部有关规定,较小的规模不仅很难得到上级的奖励扶持,而且直接影响了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的发挥。二是合作社经营服务大多数只停留在蔬菜、苹果种植、畜禽饲养和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而没有真正能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合作组织,社员持续增收的能力不强。三是产品注册商标少,品牌意识不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有注册商标4个,另有12个已提出申请;通过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的合作社不足10家,市场知名度为高,品牌获利能力不强。

(三)内部管理不规范。

一是相当部分合作组织机构不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组织还没有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了组织也没有发挥作用。二是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少数人操作,科学性和民主性不够。三是有关制度和财务不健全,约束力不强,财务不公开、不民主。大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二次分配机制”,与社员的利益联结方式是买断式或定单式的,社员未看到合作社直接带来的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活力和动力。四是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很多合作社的章程中都未考虑到风险控制这方面,一旦当他们需要引进一些高风险的项目时,那么在成本和收益的分摊上就会遇到困难。

(四)资金缺乏影响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非营利性经济组织,其赢余除了提取少量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外,其余大部分都要返还给社员,自我积累能力很弱,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目前,全市2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万元以下的占到了三分之一。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需要资金,农产品认证需要资金,邀请专家讲课需要资金,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季节,更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但由于合作社没有足够可供抵押的资金,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不少合作社只能以个人的名义办理小额贷款,还要给担保人一定的好处费,无疑增加了合作社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合作社的和服务。

由于群众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还存在很多偏差,甚至存在着认识的误区,这些认识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合作社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通过学习宣传,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型合作的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促进合作社的有序健康发展。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成立农民合作社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从农业、工商、科协等相关部门抽调专职人员,专门负责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从合作社领取营业执照开始时即对合作社的运行进行指导、督导,并经常加强与合作社的沟通,除组织参与授课培训外,对合作社的规章制度、财务制度、税收知识、质量安全、项目扶持、发展规划等内容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培训,真正为合作社的发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

(二)提高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今年以来,从中央到省、威海市,各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对服务功能强、带动作用大的合作社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并择优培育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各产业领域的示范社,这些措施的相继出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议由农业和财政部门牵头,围绕我市特色优势产业,从现有合作社中筛选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功能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培植,使之成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并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其他合作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推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三)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建议重点抓好“三化”建设。(1)生产标准化。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制度,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供应,加强生产信息监管,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不断增强技术支撑力。(2)经营品牌化。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证”认证,积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搞好优势农产品商标注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建议农业、财贸等部门以此为突破口,帮助合作社广泛联系省内外各大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发展配送业务,不断开拓新的市场。(3)管理专业化。建议由农业部门牵头,以各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组建合作社指导员队伍,全面负责同类别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同时,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和市农广校、职教中心,定期举办合作社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和骨干社员培训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采取措施;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04-1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不够健全,内部建设亟待完善

一是少数合作社的章程制订不规范,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会员权利、义务不明;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一些成员数较少的合作社,只设理事长,没有理事会和监事会,一些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流于形式;三是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有的合作社没有专门合作社专职财务人员甚至未设账务,更有甚者还存在“一人一社”的不正常现象。

1.2 经营规模偏小,带动效应不明显

一是占具资源比例不高、注册资金较少。难以参与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也相应增加了组织、人力成本;二是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中文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1.3 经营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往往兼任经理,而这些人又分为两类:一是本人是某农业企业的法人代表,在其参与市场活动行为中难以进行身份区分,造成企业与合作社业务不分,其更偏重于为企业谋取利益;二是由专业大户或农民自发组建的合作社,其法定代表人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水平严重欠缺。同时由于资金不足,合作社难以聘请到一些懂管理善经营的管理人才。因此具有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领军人才严重短缺,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1.4 服务功能不强

一是服务功能发挥不够。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进行了注册登记,没有为入社成员提供服务,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服务功能不完善。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自我积累不足,内部资金缺乏,自身经济实力薄弱,加之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合作社服务范围有限;三是经济实体型专业合作社缺乏。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合作社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经济实体,没有真正的生产经营机构,不能为入社农户提供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

1.5 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地方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发展工作作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重组建、轻规范、重发展、轻培育,引导不力,支持不够。

2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1 采取多种形式对合作社进行宣传

要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层层召开会议,办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努力使法律精神家喻户晓,切实为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掌握和运用,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意识,增强各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2.2 因地制宜,典型带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批对农户吸引力强,农民增收效益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通过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吸收一批农户入社,不断扩大专业合作社的规模。

2.3 抓创建

强化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示范化创建活动。通过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一批组织机构健全、内部管理民主、服务功能完善、财务管理规范、利益联系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2.4 积极对合作社负责人员及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办社能力

认真组织,分别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及各镇财政农经所辅员和合作社财务人员的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会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工作较强的辅导队伍。组织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外出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提高办社能力。

2.5 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篇10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1太和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太

和县是一个较典型的农业经济大县,全县农村人口在157.9万,年增长1%左右,可耕地12万hm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2亿元,年增长3.7%以上。粮食总产103.6万t,年增长0.5%以上。肉类总产量9.96万t以上,年增长2.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8元,年增长8.7%以上。全县拥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3家,总面积0.112万hm2,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3856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必须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来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紧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及时改革和更新,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国经济体制不相符,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更好发展。亟待相关单位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的适应现代农业的方案,以便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

2.2相关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有些农业管理人员固守着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接受和尝试新的管理方式,不与时俱进,在处理一些相关事务过程中,执行力相对低下,使得管理效果不够理想。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提高管理人员对相关管理的重视程度。

3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为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实现营销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交易方式的现代化,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化,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化,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销售常态化。

3.2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为适应时代的潮流,应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逐渐将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育优秀的人才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生产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规范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向农民反应市场运行情况,促进农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

3.3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的组织,合作社的成立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农民市场谈判地位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更好地进行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等关系到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商誉因素与物质因素影响显著。要打好信誉战,创名优产品,做强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合作社的盈余,除一小部分留作公共积累外,大部分根据合作社成员与合作社发生的交易额的多少进行分配,实行按股分红与按交易分红相结合,要做到让每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3.4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思维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农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消除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行规范化管理,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适应时展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推动农业经济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3.5实行农业经济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