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分红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体经济分红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集体经济分红实施方案

篇1

贵德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村转居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夯实产业产权改革基础。制定了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清产核资工作方案、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方案及意见,为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探索理顺村社经济专业合作社与村社关系,解决村社不分,村集体“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本账”的管理模式,指导经济专业合作社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资产运营机制,提升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妥善处理好分配与积累,分配与发展的关系,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由福利分配,逐步向按股分红转变。积极协调将集体资产年度清查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村级财务委托第三方。

以培训宣传为抓手,提升业务服务水平。通过继续实施实施“昆仑英才”行动返乡创业5632计划、大学生创业试点、农业农村双创工作,指导经济实体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范围,吸引社会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省、州产权制度改革培训。截至目前,全县共抽调业务骨干分赴各乡镇,就改革工作流程、政策解答、报名表填写等方面举办培训班32期,召开产权制度改革联席会议4次。

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破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性举措,采取扎实措施强力推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完成全县7个乡镇122个村411个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共确认成员身份24754户89607人。完成全县122个村的资清产核资清查核实工作,共清查核实村社集体资产33917.49万元。农村集体土地总面积510.63万亩,相关数据与已全部录入全国清产核资管理系统上报农业农村部审核,完成率为100%。完成全县122个村2017年、2018年及2019年财务建账工作和股份量化工作,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21家,共量化经营性资产23108万元,扎实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共发放登记证书120本,发放股权证书8956,涉及群众37038人。

篇2

一、日常工作推进情况

(一)日常工作有序推进。一是继续保持政策、措施和资源的投入力度,紧紧围绕国家“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要求,及时制定了《县2020年16个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量化全年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做到谋划不漏项、标准不降低、目标不动摇。二是组织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2次,研究审议了阶段性重点工作、资金项目等,并对下一步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

(二)扶贫项目资金安排高效。紧扣县委、政府六大产业园区发展思路,及时开展年度扶贫项目评审和论证,经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通过,及时下达2020年度项目资金10335.6万元,安排实施项目39个。对已安排的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项目推进有序有力,并加大对资金和项目监测力度,定期通报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进度,实施扶贫资金项目全过程绩效管理,做到精准资金使用,切实提高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水平。

(三)问题整改有力。一是对照国家成效考核反馈问题自查发现问题8条,省级交叉成效考核反馈问题9条,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制定了《县脱贫攻坚2019年各级督导考核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方案》,并在县第二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上要求,各级、各部门压实责任、主动认领,扎实开展整改,目前,已完成国家成效考核自查问题整改4条,省级成效考核反馈问题5条,剩余问题正在抓紧整改中。二是对照省委第九、第十一巡视反馈问题开展了2019年脱贫攻坚方面自查,共计查找问题9条,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措施,压实责任,明确时限,截止目前,完成整改5条,剩余4条正在整改。

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准确核实手机app数据。及时按照省攻坚办《关于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期间运用信息化手段做好扶贫对象信息数据核实核准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全体帮扶干部,及时下载国扶子系统手机app,注册登记后,核实核准帮扶户家庭成员、收入、生产生活条件和帮扶措施等信息数据,并及时在系统内修改完善。

(二)认真开展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攻坚办于3月底制定印发了《县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并迅速行动,组织相关部门、乡(镇)及工作组开展了督战,深入实地逐村逐户解剖筛查,并安排五大片区督导组开展了“回头看”督导,已全面完成督查核查工作,共计查找出“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问题23条,已完成整改23条,排查出脱贫监测户1户、边缘户3户,现正组织相关部门与乡(镇)制定下步帮扶措施,确保有效防止返贫和出现新的绝对贫困。

(三)及时实施“帐帐相符、账实相符”核查。为迎接全国核查普查工作,确保我县脱贫攻坚信息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特制定《县“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核查工作方案》,并于4月9日召开领导小组会安排部署“帐帐相符、账实相符”核查工作,进行了业务培训,会后五大片区核查组庚即深入各乡(镇)实地开展相关工作,截止目前,以全面完成核查工作,共计查找个性问题1886条,共性问题108条,正在制定下步整改措施。

(三)扎实整改“回头看”大排查问题。按照去年和“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存在问题,认真制定整改台账,严格按照整改“措施、责任、时限”要求扎实整改,截止目前,“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回头看查找问题10条,已全面完成整改,“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查找问题106条,已完成整改92条,剩余14条为湾坝乡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因泥石流受灾导致安全隐患,纳入避险搬迁救助,正在实施建设中,计划6月前全面完成建设。

(四)做好全国核查普查准备。按照中央、省、州要求,及时成立了核查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办公场所,明确责任分工,目前,初步确定组织抽调56人组成国家核查普工作组。

三、巩固脱贫成效工作推进情况。

(一)落实“四不摘”持续巩固成效。坚持摘帽县“四不摘”要求,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持续实行“双组长”制,强化组织队伍,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直接抓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格局,持续强化工作措施,常态化推进“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提升、18个扶贫专项、“五个一帮扶”等日常工作,并围绕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全国核查普查、防返贫致贫和帮扶等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壮大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扶持,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保障贫困户收入稳定,努力增强脱贫群众致富能力,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确保顺利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坚决打赢“收官战”。

(二)扶贫项目开工复工、资金支出等情况。3月受疫情影响,导致部分项目无法施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消除疫情带来困难,县攻坚办组织相关行业部门、乡(镇)采取措施,及时推进扶贫项目开工复工,截止目前,2019年续建项目24个投资4722.7万元,其中开工建设16个、完工8个,共计拨付资金2716.22万元、拨付率57.51%;2020年新建项目39个投资10335.6万元,其中未开工12个、开工建设19个、已完工8个,共计拨付资金2716.22万元、拨付率26.28%。

(三)脱贫摘帽及“两不愁三保障”情况。

1.退出贫困村“五有”、已脱贫户“一超六有”达标、巩固情况和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目前,我县19个已退出贫困村“五有”、1877户6950人脱贫户“一超六有”全部达标,后续重点围绕“巩固脱贫成效”目标任务,在村集体经济、产业、基础设施、惠民政策等方面下大力气,制定巩固提升方案,一是2018年、2019年分别统筹整合贫困村每村100万元产业扶持周转金和非贫困村50万元产业扶持周转金,入股隆之汇公司,实现全县63个行政村全部股权量化、保底分红,在全州率先实现非贫困村拥有村集体经济。二是2019年共计整合涉农资金10778.7964万元,实施项目86个,其中,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58个、产业发展类项目16个,其他项目12个。三是持续发展就业、医疗、教育等各类民生政策,2019年,完成技能培训27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095人、转移就业280人;拨付两免资金171.5万元、发放贫困户中职学生特别资助136人6.8万元,全县辍学率为0;落实医疗健康扶贫十免四补补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县域内住院治疗个人支付比例占比为4.55%。确保所有贫困户2019年“两不愁三保障”均达标。

(二)非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情况。结合2019年“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情况,今年4月又全覆盖开展了进一步排查,并组织五大片区督导组深入乡(镇)开展实地复核,摸清了非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情况,2019年和2020年共计排查出边缘户20户,其中因残、因病有致贫风险的13户、因学有致贫风险的3户、因灾有致贫风险的2户,其他原因有致贫分险的2户,下步将组织相关行业部门和乡(镇)分户分类制定帮扶整改措施,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达标。

篇3

山水之间,一条水泥大道如巨龙盘旋。

大道那头,平整好的工地上,水泥、河沙堆积如山。

大道这头,崭新的村级服务中心已拔地而起。

服务中心三楼,村党委书记张勋兰掰着手指,正在算账。

“村集体经济注册资本金7870.6万元。”

“村级服务中心已支付127万元。”

…………

加减乘除良久,张勋兰吐出一个数字:“今年,预计集体经济每股分红10元。”

这个数字背后,一项新型农村集体资产确权试验,在大坡村风生水起。

“虚拟化”困境

张勋兰今年57岁,当村干部已33年。

为让村民发家致富,张勋兰领头养过肉兔,建过沼气,种过特色水果。

村民渐渐富裕起来,张勋兰仍不满足。

“农民增收主要靠出卖劳动力,收入渠道单一。”她说。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前些年,张勋兰翻阅报纸,瞅见一条新闻――“如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农村集体资产是其实现路径之一。”

放下报纸,张勋兰有些纳闷:“集体经济,不就是‘名义上人人有,实际上人人无’――它如何助农增收?”

一首农村顺口溜,印证了张勋兰的困惑――

“70年代,个人吃住,集体全管。”

“90年代,集体企业是‘金饭碗’。”

“现在,集体好坏,与我无关。”

字里行间,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的无奈赫然凸显。

“无奈”为何而生?

“集体经济产权不明。”“三农”学者蒋金泉给出了答案,“当前,农村产权制度很不完善,产权主体很不明确,农民对集体资产的产权很不完整,制约了农村集体资产作为增收动力源的作用。”

油溪镇党委书记王磊也有同感:“由于没有划定清晰合理的产权,名义上为全体村民共有的集体资产,迟迟不能跃升为助农增收的资本性资源,导致集体经济虚拟化;同时,由于集体资产长期由村支‘两委’管理支用,客观上增加了村干部的风险。”

能否解决确权问题,成为农村集体资产能否助农增收的关键之战。

张勋兰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将投身这场“关键之战”。

货币化探路

2011年,刘义真大学毕业,到油溪镇华龙村当了大学生“村官”。

一到任,他就接到任务:到大坡村协助开展集体资产量化确权工作。

“集体资产量化――啷个搞?”刘义真开始琢磨。

刘义真哪里知道,自己这个问题,在当时尚难寻答案。

为了寻找答案,江津决定开展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试点。

大坡村,就是试点村之一。

到大坡村报到第二天,刘义真就跟着张勋兰“查账”去了。

何谓“查账”?

“就是清查村级集体资产底数――这是确权试点第一步。”刘义真说。

来到大坡村二组,刘义真立即感到了“查账”的难度。

“一条堡坎,反复问了三次,竟然没人知道它归村集体还是组集体――长期以来,集体经济权属模糊,造成集体资产核算难。”刘义真说。

针对这个问题,村支“两委”摸索出了“3+1”测算模式。“即通过实地测算+集体所有权凭据+历史账目核对,确保集体资产‘颗粒归仓’。”刘义真说。

两个月后,集体资产清查完毕。

“村级集体资产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由村级集体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保管室、晒坝等;二是农村建设用地里属于集体收益的部分,以及集体机动地等土地资源。”刘义真说。

资产项目明晰后,第二道难题随之出现。

“把资产量化为货币资本,这是确权试点第二步。”刘义真说。

可量化标准如何确定?

刘义真和同事们环顾全市,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

于是,张勋兰率领同事找来市、区两级相关文件,对照市级土地复垦相关管理办法和江津区征地拆迁管理条例,建起了村级集体资产的“价值参照系”。

“每一类集体资产,我们都力求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刘义真说。

又一个月后,大坡村集体资产清单出炉。

“全村各类集体资产合计7870.6万元。”刘义真说。

接着,大坡村开始迈出第三步――如何把集体资产权益“分”给村民?

股份化确权

2012年初的一天,大坡村村主任蹇锡湘又开始头痛。

这天,他和张勋兰入组召开“坝坝会”,宣传量化确权的价值。

来到大坡村一组,他们立即被乡亲们围住。

“女儿嫁到了外地,能分产权么?”

“如果以后‘农转城’了,能分产权么?”

…………

蹇锡湘站上一条长凳,沙哑着嗓门解释:“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会合理分配产权!”

一个小时后,“坝坝会”结束――蹇锡湘和同事们又奔向下一个村民小组。

“集体产权如何分配?这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确权试验的核心环节!”蹇锡湘说。

为确保合理配置产权,村支“两委”一连召开了近30次“坝坝会”,收集全体村民意见;同时,在镇党委、政府和区发改委、规划局、农委、城乡建委、国土局等部门帮助下,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团队也参与其间。

2012年5月3日,油溪镇政府会议室。

蹇锡湘的头不痛了,取而代之的是紧张。

他瞧了瞧一旁的张勋兰――后者也一脸忐忑。

他们对面,镇党委、政府以及相关区级部门的领导一字排开。

今天,大坡村集体经济股份制确权改革方案,将在这里接受评审。

首先,村支“两委”逐项汇报确权分配方案――

第一项是经济量化确权总体实施方案。

第二项是村级股份制合作社方案。

第三项是村民小组股份合作社方案。

…………

在各位评审官面前,出现了一个以村级集体股份制合作社为龙头、五家村民小组股份制合作社为分支的村级集体资产配置模式。

随后,村支“两委”汇报了集体经济成员(即“股民”)认定细节――

“公务员不享受产权。”

“外出务工人员可享受产权。”

“‘农转城’人员经村民大会认定,在一定时期内可享受产权。”

…………

在各位评审官面前,出现了一个新型持股人认定体系。

很快,评审结果公示――大坡村确权改革方案全盘通过。

同年底,六家股份制合作社在大坡村建立。

“7870.6万元集体资产,被划分为8200股――全村4013名乡亲成了‘股民’,占全村人口98%以上。”蹇锡湘说。

产权分配妥当,蹇锡湘又开始挠头。

“现在,该琢磨怎么让乡亲们‘坐地分钱’了。”他说。

专业化经营

程纵挺曾任江津区统筹办主任。

大坡村股份制合作社建立后,他和张勋兰进行过如下对话。

“想让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就必须引进业主投资。”

“如果业主来了,你让他直接面对群众,就会大大增加其交易成本,留不住投资。”

“我建议,建立一个接受村民和上级部门监督的集体资产管理经营公司,专项负责协调投资者、村民和相关部门等各方关系,对村级集体资产实行专业化经营。”

张勋兰听着,心里一亮。

2013年3月27日,大坡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张勋兰任董事长。

“经营公司核心业务,就是全程对接招商引资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张勋兰说。

其后一年间,经营公司掀起招商引资热潮。

地产老板聂坤伍是油溪人。2013年,他表达了回乡投资的意向。

经营公司立即与其对接,双方一拍即合。

洽谈结束后,聂坤伍决定:“入驻大坡村,建设集农业生产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项目。”

很快,项目征地启动了。

对这件好事,部分乡亲一开始却并不支持。

74岁的吴明炳就是其一。

由于不明白生态园的价值,他联合一批农户,准备公开反对项目建设。

张勋兰闻讯,立即率经营公司管理团队来到老吴家。

“老吴,你为什么反对征地?”

“地没了,我啷个吃饭?”

“地流转了,你能吃得更好!”

“我凭啷个信你?”

“我给你算一算账――你种一年谷子,亩产1200斤就不错了。扣除种子、人工、肥料成本,你大概能剩600斤谷子。按市价,也就能卖800元钱,对吧?”

“没错。”

“如果你流转了土地,每年能拿到租金不说,你还能到生态园里打工――不比卖谷子强?”

…………

账算完,吴明炳点了头。

“通过专业化经营,原本反对引进项目的村民成了建设者,原本分散沉睡的村级集体资产也逐渐被激活。”张勋兰说。

截至2014年7月,经营公司已引进大型业主4户,流转土地达2000亩,新建乡村公路1条,生态农业园已全面启动,600亩龙眼苗圃生产基地已投入运转。

至此,一个农村集体资产的新型量化确权和经营体系,在大坡村已见雏形。

篇4

尊敬的杨书记,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来我镇指导工作。我镇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现将工作情况及主要做法向各位领导同志们作简要汇报:来源于:

我镇现有11个村(居),在本次脱贫攻坚工作中,区委要求我镇5个自然村、有劳动力的869户贫困户,3496个贫困人口必须脱贫,其中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要超5万元。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开展工作,如何实现确保资金安全、资金升值、社会稳定的工作目标,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点工作: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我镇专门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由我本人担任总指挥,镇长担任副总指挥,其余三套班成员为所驻项目村的指挥,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村(居)支部书记为成员。指挥部下设“一办四组”,有办公室、项目组、宣传组、督查考核组、财务审计组。并制定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瞄准工作目标倒排工作推进计划,并和各村签订了工作责任状,最终形成了镇、村、组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论证、选准项目。

脱贫攻坚工作的成败,项目选择是关键。为了选准项目,我们广泛征求贫困户意见,并结合我镇传统产业,在项目安排上做到了“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

为了科学立项,我们先后召开了五个会:召开三套班会,确定了资金运作模式;召开村组干部会,筛选贫困户;召开贫困户代表会,确定备选项目;召开合作经济组织法人、致富能手座谈会,筛选脱贫项目;召开项目论证会,确定项目。来源于:

(三)、规范操作,稳步推进。

在贫困户筛选阶段,我们定人、定户开展摸底、排查、登记工作。组织专人对各村前期上报的贫困户进行重新核对。建立台帐,确保准确无误;及时公示,确保公平公正。

在项目论证阶段,我们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开展充分调研,进行反复论证,实现准确立项。

在项目招标阶段,区纪委及时介入,镇纪委全程监督,严格按照纪委规定的招标程序规范运作。

在项目建设阶段,实行全程帮办。从项目用地的落实、到协议签订、到开工后的质量监督,全方位参与,24小时帮办,确保工作做细做实。

在资金拨付和使用上,按照事先制定的拨付款制度严格执行,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坚持单独建账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篇5

(一)粮食高产创建稳步实施。全镇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形地貌为平原,土壤类型为潮土、褐土,85%左右为二级地,其余为三级地。小麦、玉米是镇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6.7万亩左右。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新品种应用于推广工程等国家、省市级科技工程,有力推动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在西石庙、宋庄等九个村规划建设小麦、玉米万亩示范片1个,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郑单958、浚单20。实现小麦平均亩产622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50公斤,5年来年均增长8.7%。

(二)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坚定不移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蔬菜、畜牧、林果三大主导优势产业。抓好品质蔬菜园区建设。坚持走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业特色化、服务组织化的的道路,全镇累计发展大棚480个,占地1732亩,先后建成了聘新蔬果、蔬果、葡萄、西红柿等蔬果特色产业基地36家,经济效益达3000余万元。发展规模畜禽养殖。先后有4家养殖场改、扩建项目被立项,争取扶持资金38万。全镇生猪存养量1.99万头,年出栏生猪4.1万头,2012年生猪饲养纯盈余1200多万元;肉鸡存栏18.2万只,年出栏肉鸡近100万只,2012年肉鸡养殖纯盈余300多万元;肉鸭存养量27.5万多只,年出栏肉鸭近200万只,2012年肉鸭养殖纯盈余570多万元;水貂、狐狸、貉子等皮毛动物存养量6万多只,占全市饲养量的60%,2012年纯盈余1500多万元。大力推进林果发展。目前,全镇各类果品1195亩,花卉苗木519亩,经济结构调整1554亩,发展经济林1350亩,形成了以苹果、葡萄、梨、桃、冬枣、日本甜柿、樱桃等为主的50多个品种的特色生态林果村,形成了以成屯苹果、邢寨柿子、南朱油桃、磨庄葡萄为主的特色果品种植基地的“一村一品”格局。

(三)农业基层基础不断强化。加强村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镇66个村都配备了动物防疫员、技术指导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8家。其中,以土地为纽带的合作社15个,畜牧业9个,农机服务业4个。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2.7亿元,统一购买农业生产投入总值16582万元,培训合作社成员1830人次,年底按股分红1155.6万元。由于服务体系的完善,2012年,全镇人均纯收入实现11002元,增长20.0%,五年年人均增长11.6%。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了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项目;投资1200万元完成了孙岗标准化养鸡厂建设;完成了1.15万亩的标准良田建设工程;实施了涉及14个村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投资完成了478万元的小农水建设项目;投资976万元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四)生态农业取得突破进展。完成了个村的太阳能利用工程建设,共安装太阳能路灯盏,且%以上的农户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沼气建设完成个村,建成户用沼气池户。截止目前,全镇累计已发展处沼气服务站,拥有台沼气抽拉车。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工程个村,完成改厕个。2012年,全镇绿化总投资达586万元,造林总面积1770亩,其中道路绿化446亩,平原绿化1220亩,完成防护林300亩,经济林100亩,栽植各类树木29.5万株,种植花卉苗木460亩,农田林网4600亩,完成市级绿化示范村6个,森林覆盖率达37%。

(五)农村形势实现和谐稳定。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召开了专题动员大会,制订了《镇党委、政府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实施方案》,建立了信息化监管平台,做好数据更新和管理维护工作。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重点加强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及财政奖补工作。目前,已有个村申报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申请财政奖补资金万元。全面落实惠农政策。2012年共完成小麦良种补贴面积68584亩,争取补贴资金685840元,统一供应良种51万公斤,实现了小麦良种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得到明显提高。

篇6

一、结合实际,指导制定完善规划。

八庙镇辖13个村1个社区,95个组,2882户,11241人。2018年县下达八庙镇脱贫任务为:贫困村退出1个(王家口村),非贫困村(和平村);贫困户退出62户223人,其中贫困村减贫41户156人,和平13户36人,举台8户31人。2019年计划减贫52户190人。围绕脱贫目标,我多次深入各村开展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充分了解情况,指导八庙精准制定覆盖全部贫困人口的年度规划、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精准制定年度计划和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实施方案。亲自审定了《2018年度八庙镇脱贫攻坚工作规划》,王家口村、和平村脱贫规划,9个已脱贫的贫困村(2个)和非贫困村(7个)巩固提升规划,2019年脱贫村的年度工作计划。特别是对今年计划脱贫的建卡贫困村王家口村现场踏勘,组织县委宣传部、帮扶部门以及相关专业人员进行逐项规划,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规划发展种植脆红李项目,流转土地60亩,建设脆红李产业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规划硬化村级联网路4.9公里,新建卫生室,文化室、文化广场,并对村委会外围结合乡村旅游进行打造。

二、严格程序,深入推进精准识别。

指导八庙镇充分利用好今年一次的贫困户对象动态管理机制,严格按照“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示”程序,层层召开镇、村、组干部群众会,广泛宣传精准识别政策,深入动员和部署,纠偏精准识别遗留问题。一是重点解决了乱拆户、未整户纳入等精准识别问题;二是对欺骗组织和群众,隐瞒家庭收入购车购房情况的贫困户坚决清退;三是对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确实困难又未能纳入系统的贫困群众,认真甄别,稳妥纳入;四是确因政策原因不能纳入的,综合其它救助手段进行解决。2014年精准识别建卡贫困村4个,贫困户536户1621人,经过几次精准识别“回头看”,截至目前,全镇现有建卡贫困户466户1545人。

三、着力发展扶贫产业。

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的主要抓手,进村入户调查产业发展基础,了解群众愿望,帮助规划脱贫产业。指导全镇流转土地3000多亩,以发展葛根、青花椒、猕猴桃、脆红李、西瓜、黄精、瓜蒌等特色产业;同时,发动农户与温氏集团合作,新启动建设500头以上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场6家,扩建1家,发展特色肉牛养殖场2家,家禽养殖场1家。建大型水产养殖场5家,特别是对今年的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产业落实落地,其中当年计划脱贫的王家口村,40户贫困户建了规范化的养圈舍,1户建了大型家庭养猪场,41户建了脆红李小果园,8户建了猕猴桃小果园。二是落实投入保障。产业扶持周转金已到位、扶贫小额信贷达80%。三是强化巩固提升。对2014-2015年脱贫户,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已经发展种植850亩,养殖生猪2300头。四是加快推动2018年脱贫户产业发展。按照年度实施计划,各项产业有序推进。

四、督促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今年脱贫的王家口村在县专项扶贫资金621.1万元之外,我亲自协调争取老区建设资金20余万元,协调帮扶单位县卫计局出资10万元为村委会购买办公桌椅;新建村文化室、文化广场、卫生室;对村委会进行风貌打造。争取县水务局解决全村安全饮水项目资金51.3万元。增取农网改造资金100多万元。二是协调八庙镇对接市工商局、市县以工代赈办落实100万元资金对珑玲、七树、举台三个村的基础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四是指导开展新玲、珑玲、七树、青春、举台5个非贫困村的文化室、卫生室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了非贫困村的活动阵地建设。

五、着力强化安居保障。

针对八庙镇部分贫困群众住房危旧、住房困难等情况,采取C级危房维修加固一批、D级危房改造一批、易地扶贫搬迁一批的方式,确保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一是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求八庙镇实行打桩作业,责任到人,搬迁到户,户户落实。全镇40户异地搬迁户已全部完工入住。二是推动C、D级危房改造工作。今年八庙镇271户D级危房改造,C级危房改造420户,已全面完工;全面改善了贫困户的住房条件。

六、指导发展集体经济。

针对村级集体收入空壳问题,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指导八庙镇进行实地考察,在王家口村投入19.2万元建成脆红李集体经济园一个,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年收入1.7万元,并在非贫困村和平村也投入了20万元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七树、举台、青春三个村也通过“一事一议”入股分红的方式将10万元的集体基金投入到水产养殖、猕猴桃种植基地。

七、强化帮扶力量管理。

我带头每月至少深入八庙镇一次以上,召开脱贫攻坚工作协调会,深入村组和贫困户家中实地调查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加强联挂帮扶部门、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农技员联系管理,督查帮扶单位履职尽责。每季度至少与第一书记开展一次谈心谈话,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全镇14个村均有一个帮扶单位,全镇466户贫困户均有一名财政供养干部帮扶。督促指导各帮扶单位加大帮扶力度,今年市工商局联系八庙镇珑玲、举台、七树三个村脱贫攻坚工作后,主要负责人三次亲临八庙指导工作,并协调市以工代赈办承诺为三个村解决帮扶资金100万元,帮扶工作队吃住在农户,调研了解情况,制定帮扶措施。县红十字会联系今年计划脱贫的贫困村王家口村,落实帮扶资金25.7万元,用于村级活动阵地建设以及户产业发展,其中为57户建卡贫困户每户提供1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县居保局为帮扶村每户贫困户预算1000元产业发展奖励资金,形成一定规模后给予扶持。县委宣传部为非贫困村提供帮扶资金2万元用于桥梁建设。

八、意见建议

(一)着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扶贫开发基础。乡镇要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好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问题;要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着力解决农村供电质量不高和农村电力配送不正常的问题;要加快推进病险水库和塘堰整治,畅通灌溉渠系,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问题;积极引导群众择善而居、集中建房或连片建房,着力改善贫困家庭生产、生活条件。

(二)着力扶志扶能扶勤,增强脱贫致富“内力”。一要坚持分类扶持。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直接解决其生活困难。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需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经教育不改的,采取缓扶或不扶的措施,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勤奋劳动,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让贫困户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动力变成活力,使其在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劳动能力、生产方式和收入水平等方面有一系列的变化。二要抓好能力培训。要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引导贫困初、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工作,提高脱贫致富本领,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三要加强扶智宣传。要大力宣传玉树村残疾人牛小兵自立自强的先进典型,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先进事迹,鼓励群众创业致富、勤劳致富,充分调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把脱贫致富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提升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

篇7

中寨镇位于沿河自治县城西北部,距县城87公里,国土总面积111.8平方千米,全镇辖中寨、清塘、清河、清峰、金山、大宅、志强、勤俭、三会溪、移山、大堡、杨坪、大坪上、红色14个行政村159个村民组,人口24352人,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597户5337人,贫困发生率21.9%,主要致贫原因有: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因学和交通落后。2017年拟定脱贫187户902人,计划出列1个贫困村(清峰村)。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落实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工作。一是省、市、县发出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号令后,主动联系帮扶单位,召集帮扶责任人,集中培训,开展蹲点调研和大回访工作,对全镇所有村进行村村蹲点调研和户户进行回访,做好回访表册的发放填写收集整理和调研报告的撰写及资料归档工作,共计完成了全镇14个村的蹲点调研和1864户的贫困户回访工作,完成4户20人的贫困户动态管理信息采集,对贫困户的信息进行了再一次的核查和致贫原因的梳理,真正的做到不漏户不漏人。同时,以这次大回访为契机,对全镇危房户信息进行全面排查统计,按照"三因三真三定"要求,因村因户做好各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因户施策工作,并完善一户一档资料归档工作;二是精扶贷工作顺利推行,严格按照精扶贷要求和流程,广泛宣传精扶贷政策福利,动员贫困户贷款,截止4月28日共计完成入股分红161户805万,自身发展77户231万的精扶贷工作,基本实现2017年脱贫户和2017年拟脱贫户精扶贷全覆盖;三是举全镇之力做好5433项目编制工作,按上级要求做好5433项目申报、产业发展规划、贫困户利益连接机制等工作,此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

(二)建好四支队伍主抓产业发展。按产业发展需要,组建了四支队伍,主抓产业发展。一是以党委书记亲自抓的镇班子成员队伍,主要负责统筹全镇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工作;二是以驻村第一书记主动抓的驻村干部宣传队伍,主要负责扶贫政策的讲解和宣传工作,通过开院坝会、板凳会、写宣传报道、贴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势宣传扶贫政策,打好脱贫攻坚舆论战;三是以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抓的村四职干部队伍,主要负责全村的土地流转与统计工作,带头做好产业发展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四是派团外出学习队伍,主要负责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先进的产业发展思路,为我镇产业发展找出路。四支队伍形成上下联动的机制,及时做好各项工作的统筹与汇报。4个月来先后分批次去了铜仁万山产业园区、大龙经济开发区、玉屏乡村旅游发展点、湖南祁东黄花菜之乡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结合我镇实际,引进德江梦圆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发展种植产业10000余亩,其中:金刺梨5500亩,茶叶1000亩,黄桃200亩,黄花200亩,樱桃1200亩,中药材200余亩。利用中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巩固提升生态畜牧养殖业,发展养羊50只以上的大户52户,养牛10头以上的39户,养殖业逐步趋于规模化、规范化,并初步形成养殖园区。烤烟产业发展有序推进,我镇2017年共计实施烤烟1050亩,烟苗移栽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三)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我镇"十三五"时期计划搬迁843户4236人,截至2017年3月底,已全面完成2017年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完成安置点水、电、绿化和配套基础设施工程,244户1263人已顺利入住;另跨区域搬迁599户2973人,已签订搬迁意愿,大坪村为整村搬迁,其中:搬官舟35户183人,搬沿河95户474人,搬铜仁469户2316人,计划2017年搬铜仁240户1236人。

(四)扎实开展社会保障兜底工作。严格按照低保评议十准则要求,按程序分步骤落实低保核查提标工作,从源头上把控准入和退出程序,让国家政策福利落实到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户头上,实现精准扶贫标准与低保标准进行双线融合,使必须要用社会保障兜底来解决的贫困户得到实惠。全镇2017年共计评出1360户3218人。

(五)着力做好生态保护工作。2017年共计聘用精准扶贫贫困户护林员10名,完成退耕还林9700亩。

(六)抓实贫困学生兜底资助工作。接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兜底资助实施方案》的通知后,立即组织全镇帮扶责任人进行文件精神学习,发放宣传资料,安排帮扶责任人联系所包保户,核实贫困学生信息,叫其按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办理资助手续,截至4月底,共计完成1126名贫困学生资助信息审核和录入工作。

篇8

一、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坚持“齐上手、尽全责,过筛子、大起底,补短板、补漏洞,盯重点、强督导,化矛盾、全清零”,进一步提高如期交卷的政治站位,强化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务求实效的拼搏精神、精准严细的质量要求、真查实改的自觉担当,紧扣目标任务一项一项过筛子、对照短板弱项一个一个补漏洞、围绕群众满意一起一起化矛盾,切实做到任务大起底、政策一口清、漏洞真补齐、问题全清零、矛盾全化解,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二、工作任务

(一)紧扣脱贫目标标准过筛子

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地毯式排查的办法,对照贫困退出验收标准,“三条线”联动逐户、逐人、逐村筛查贫困人口脱贫6项指标和贫困村退出4项11个标准落实情况。

1.过人均纯收入的筛子。筛查贫困户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情况,看贫困人口收入是否达到4000元以上的标准。(责任单位:扶贫工作站、各村)

2.过义务教育的筛子。筛查农村适龄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落实“两免一补”和“营养餐”等教育资助政策情况,看是否存在失学辍学问题。(责任单位:教管中心、各村)

3.过基本医疗的筛子。筛查标准化村卫生室达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覆盖和倾斜、救治、报销政策以及签约服务等情况,看是否存在基本医疗保障不到位的问题。(责任单位:计生中心、卫生院、各村)

4.过安全饮水的筛子。筛查用水方式、水质和供水保证率等情况,看是否存在水量不够用、水质不达标和取水不方便等饮水安全无保障的问题。(责任单位:农业农村中心、各村)

5.过住房安全的筛子。筛查自建房屋等级和危房改造面积达标情况,看是否存在现住房为危房、危改政策应享未享和建新不拆危等问题。(责任单位:社会事务中心、各村)

6.过易地扶贫搬迁的筛子。筛查群众搬迁入住、拆旧复垦、后续产业配套和帮扶措施落实等情况,看是否存在配套设施建设未完成,群众未搬迁、“两头跑”和无增收措施等问题。(责任单位:相关村)

7.过产业培育发展的筛子。筛查11个村主导产业种类、规模、农户参与率、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带贫减贫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等情况,看是否存在“两园”未覆盖1863户贫困户和51户边缘户的问题。(责任单位:农业农村中心、各村)

8.过通村道路的筛子。筛查现有通村道路畅通和硬化情况,看是否存在通村道路畅返不畅和未硬化的问题。(任单位:农村公路管理所、各村)

9.过最低生活保障的筛子。筛查未脱贫人口、脱贫监测户、边缘户、重病患者和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众纳入保障情况,看是否有符合条件未纳入保障范围的问题。(责任单位:社会事务中心、各村)

10.过人居环境的筛子。筛查“四抓四促”城乡环境整治不彻底,断壁残垣拆除不到位等情况,看是否存在“脏乱差”等视觉贫困问题。(责任单位:农业农村中心、各村)

11.过政策“一口清”的筛子。筛查乡村干部、帮扶干部对村情户情的知晓情况,看是否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和数据不准的问题。(责任单位:党政办、扶贫工作站、驻村帮扶工作队、各村)

12.过资金使用的筛子。筛查是否存在“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贷了之”“一续了之”的问题。(责任单位:农业农村中心、扶贫工作站、各村)

13.过动态管理的筛子。筛查新发生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监测,脱贫监测户帮扶措施落实,监测户和边缘户识别等情况,看是否有不及时、不到位、不准确的问题。(责任单位:扶贫工作站、各村)

14.过帮扶责任的筛子。筛查“四个不摘”要求落实,驻村帮扶干部到岗,驻村帮扶工作人员知晓政策、宣传政策、落实政策,驻村帮扶人员保障政策,帮扶单位落实帮扶计划,“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动态调整等情况,看是否有驻村帮扶工作人员“六大员”作用发挥不到位、政策掌握不全面等问题。(责任单位:党政办、扶贫工作站、驻村帮扶工作队)

(二)对照“五盯紧五整改”任务补漏洞

针对筛查出来的问题,靠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时限,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堵塞漏洞,补齐短板。

1.补义务教育的漏洞。解决适龄儿童未全部入学,劝返失学辍学学生不及时,“两类学校”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教育资助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乡村教师补充不到位,教育信息学籍系统、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公安系统户籍信息不完全匹配等问题。((责任单位:教管中心、各村)

2.补基本医疗的漏洞。解决村医疗场所不固定,乡村两级医疗设备未按要求配备,村医游走,村医轮训未全部覆盖,村医养老和补偿等政策未落实到位,参保费补助、住院报销、分级诊疗等政策群众不知晓,签约医生未到户开展服务等问题。(责任单位:计生中心、卫生院、各村)

3.补安全饮水的漏洞。解决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建设推进不平衡,因冻管或管线维修不及时造成供水不正常,水窖水净化设备安装不规范,乡村管理责任未落实,村级水管员待遇未落实等问题。(责任单位:农业农村中心、各村)

4.补住房安全的漏洞。解决长期外出返乡人员无安全住房,危房未改造,危房改造政策未及时落实,长期闲置危房未及时拆除,建新房后不拆除老旧危房,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未全额落实到户,危房改造未按标准建设等问题。(责任单位:社会事务中心、各村)

5.补易地扶贫搬迁的漏洞。解决未搬迁入住,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未完成,因安置点后续产业配套不到位造成搬迁群众“两头跑”,搬迁群众就业帮扶措施未落实到户,分类解决搬迁后旧房不拆除,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资金未全部拨付,安置点房屋院墙出现裂纹、裂缝等建设质量缺陷,安置点未完成市县验收和审计决算以及复垦复绿比例不高等问题。(责任单位:相关村)

6.补产业达标的漏洞。解决产业扶贫政策宣传和执行不到位,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增收产业不稳定、规模不达标,合作社规范提升和奖补政策落实不到位,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减贫效果不明显,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入股资金权属不明确,群众不知晓带动主体,产销对接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未覆盖有投保意愿的贫困户和险种未将贫困户增收产业全部纳入,未及时兑现收益分红资金,未对合作社带头人、财务人员和乡合作社辅导员全部培训,贫困户不参与经营活动等问题。(责任单位:农业农村中心、各村)

7.补就业扶持的漏洞。解决有意愿外出劳动力底数不清,应出未出,培训对象、项目不精准,培训台账不规范,就业培训只参与、学不会、用不上,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选聘条件和程序不规范,虚设公益岗位人员履职不力,公益性岗位补贴未按时足额发放和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更换频繁等问题。(责任单位:扶贫工作站、各村)

8.补通村道路的漏洞。解决部分路段路面破损修复不及时,农村公路灾毁修复费用不足,早期建设或达到使用寿命的农村公路未升级改造等问题。(责任单位:农村公路管理所、各村)

9.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的漏洞。解决合作协议项目未落地,在建项目建成投产进度缓慢,帮扶资金未严格按照《省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管理办法》使用等问题。(责任单位:扶贫工作站、各村)

10.补资金管理使用的漏洞。解决扶贫资金支出进度缓慢,公告、公示制度执行不规范,互助协会未全部退出,互助资金未全部收缴和扶贫小额信贷展期续贷风险较高等问题。(责任单位:财务中心、扶贫工作站、各村)

11.补贫困动态管理的漏洞。解决新发生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未及时纳入监测,脱贫监测户未及时落实帮扶措施,监测户和边缘户识别不准等问题。(责任单位:扶贫工作站、各村)

12.补兜底保障的漏洞。解决个别保障对象类别不精准,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符合低保规定的困难群众未纳入保障范围,因肺炎疫情影响基本生活困难,未落实临救助政策等问题。(责任单位:社会事务中心、各村)

13.补视觉贫困的漏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治理不到位,残垣断壁拆除不及时等问题。(责任单位:农业农村中心、各村)

14.补帮扶工作的漏洞。解决驻村帮扶干部到村不入户,驻村帮扶工作人员政策不清、底数不明,驻村帮扶队员选派不精准,驻村帮扶人员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帮扶单位不落实帮扶计划,“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动态调整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责任单位:扶贫工作站、驻村帮扶工作队)

(三)围绕群众满意化矛盾

全面梳理脱贫攻坚过程中网络舆情反映、媒体曝光、“12317”举报、领导信箱留言和“五盯紧五整改”大会战梳理以及驻村帮扶工作队等发现的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化解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认可度。

1.化解非贫困群众心理不平衡的矛盾。全面走访建档立卡范围以外反映问题的群众,核查反映问题是否属实。对群众反映政策范围以内的合理需求,要及时协调解决。对群众反映问题不能按政策落实的要做好情绪疏导、政策宣传引导工作,切实化解群众心理不平衡的矛盾。(责任单位: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化解重点人群反映问题和矛盾。全面梳理群众关注度高、涉及面广和重点人群关注的矛盾纠纷,按照“谁核查、谁答复、谁回访”的原则,全面开展回访活动。(责任单位: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3.化解重点领域存在的问题矛盾。紧盯住房、饮水、就业、低保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和最不托底的问题,开展系统内部的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彻底解决系统内的矛盾纠纷。(责任单位: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三、工作要求

一是靠实工作责任。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各分管领导、中心站所包抓分管行业领域,包村组长抓包村;各包村组长、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是筛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中心站、乡属各单位所要根据承担的脱贫攻坚任务和职能职责,谋划、指导、推动、落实本行业、本系统内各项脱贫攻坚任务。市县帮扶单位要落实到村帮扶责任,督促帮扶干部加大帮扶工作力度,对到村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责任落实以及“一户一策”动态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乡扶贫工作站要统筹帮扶力量,督促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逐户解决问题,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确保户户有人管、人人有人帮。

篇9

这里根据农业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农村产权制度和抵押制度改革情况等因素,选取先行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市县进行调查,分析具体改革方案,评价改革的农村金融市场效应。

(一)案例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情况根据人地比例、农地流转比例、城镇化率、农业经营模式以及改革模式这五个因素,兼顾农民收入、农业GDP占比等指标,选定湖北省武汉市、江苏省东海县和吉林省梨树县作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案例地区。从共同点来看,三个案例地区均位于我国粮食主产区内。表1展示了案例地区不同维度经济指标的定量比较。第一,从人地比例来看,武汉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75公顷,梨树县人均耕地面积最多,达到0.454公顷,后者是前者的6倍多。黄宗智认为,历史上长江三角洲和英格兰在人均农业土地和农场规模等方面的差异,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农村手工业以及收入和消费各方面的“内卷”与发展,都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15]就我国农业所处发展阶段而言,不同地区人地比例的悬殊带来的是农地流转比例、劳动力转移甚至农业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为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和提高收入,人地关系较为紧张的地区(如武汉市)通常农地流转比例和劳动力转移比例也较高,有利于形成由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占主导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第二,从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来看,武汉市农业GDP占比仅为3.71%,达到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水平,而东海和梨树这两个农业县的农业GDP占比均较高,分别为18.14%和26.71%,高出我国平均水平(10.01%)。农业GDP占比的不同意味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流转和规模农业的发展以及非农产业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对表1中以上几个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农业GDP占比越低的地区,城镇化水平越高,同时农地流转比例也越高,农业GDP占比不到4%的武汉市超过一半的农地已流转,农业占重要地位的梨树县农地流转比例仅为14%。从各地主导农业经营模式来看,这里选取的三个地区农业经营模式涵盖了当前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模式,分别是“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和家庭规模经营。武汉市主导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公司+农户”,其主要运作形式是由于较为发达的非农产业吸纳了近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基层政府或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农民闲置的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农业企业一方面向农民支付租金,同时以直接租种、转租或者契约订单等形式雇用部分农民。东海县农业经营则以“合作社+农户”模式为主。梨树县是我国东北地区规模农业的代表,基于当地人少地多的禀赋特征,主要发展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主导农业经营模式的差异有助于比较农村产权制度和抵押制度改革在不同地区产生的差别化效应。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联合江苏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13年7~8月分别对三个案例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与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进行座谈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当地农村产权制度和抵押制度改革的方案、进展和成效等情况。

(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案与措施1.武汉市改革方案与措施武汉市最早于2006年开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林权的确权工作,2009年继成都之后成立全国第二家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2011年以来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并于2012年4月出台农村产权制度试验实施方案。其主要改革试验内容包括: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和颁证,明晰农村产权关系;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活跃并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建立农村产权评估体系;创新农村产权资本化实现形式,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创新农业和农村经营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体系。其中,改革试验的重点是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和颁证以及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农村产权确权为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等一系列改革奠定制度基础。武汉市自2009年9月依托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农交所”)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武汉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流程如图一所示。其主要流程是:根据已达成的流转协议,农户土地经营权经农交所流转给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支付农户土地租金;农交所向农业企业出具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村集体出具同意土地用作贷款抵押和再流转的证明文件;评估机构对拟抵押土地经营权的价值进行评估;农业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对贷款申请进行审批;若贷款获批,贷款人到农交所办理抵押登记。总结来看,上述贷款流程可概括为以“交易-鉴证-抵押”为核心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模式。在以上流程中,农交所的功能主要是提供交易平台和融资登记,并为抵押流转提供鉴证,使得土地经营业主能够使用其通过流转获得的经营权进行抵押。从理论上讲,农交所的作用类似于德索托提出的“正规产权制度使得资产能够互换并能够保护交易”[16],因此,政府建立产权表达机制是农村资产价值发现和有效配置的基础,也是农村资产抵押化重要的外部推动力量。在几年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武汉市农业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部于2012年11月联合《武汉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操作指引》,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作了进一步规范。2.东海县改革方案与措施东海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始于2010年7月的东海县政府与当地金融机构开展“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试点,其中,“一权”代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房”则代表农村住房。2012年5月,东海县被确定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和江苏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同时成立东海县农村产权交易所,作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促进农村产权交易的市场化和规范化。从时间上来看,东海县农村产权改革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2010年11月,东海县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东海县支行共同制定《关于开展农村“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的试行意见》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登记管理和质押贷款办法、住房抵押贷款办法、集体土地住房抵押流转处置办法等4个配套管理办法,尝试为“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提供制度保障。由于改革试点初期大范围的农地、住房等资产确权工作滞后和产权交易平台缺失,东海县组织乡镇规划、国土、农经站、房管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试点,对申请“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审核确权后,完善土地承包租赁合同,颁发土地使用权证、宅基地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其中,农经站负责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和质押登记;房管部门负责办理农村住房抵押登记办理(代替他项权证登记)和监管管理工作。此外,对于申请“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的农户,还需由村委会对借款农户家庭经济状况、经营项目、个人信用等情况进行审核,交镇农经站复审,报金融机构备案后办理贷款申请手续。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村委会信息优势,执行审核职能,降低金融机构和潜在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尽量降低潜在的贷款违约风险。因此,这一阶段东海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机制可以概括为“确权-颁证-审核-抵押”。但由于该方案涉及多个部门,对申请贷款农户而言,手续过于复杂,交易成本较高。第二阶段,2012年5月,东海县农村产权交易所成立,并出台《东海县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来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同时,农地确权、颁证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12年12月,东海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3.39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3.97%;宅基地使用权发证23.8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98%。在农村产权确权、颁证以及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制度基础构建完成之后,东海县借鉴武汉市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交易-鉴证-抵押”的模式,农村产权转入方可凭借农村产权交易所出具交易鉴证书向银行申请贷款。3.梨树县改革方案与措施梨树县是吉林省首个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于2012年8月启动改革。梨树县的改革围绕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展开,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允许农户使用土地收益进行抵押,缓解其融资难的问题。梨树农村土地收益权保证贷款同样建立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颁证的基础上,但是,由于梨树县与武汉市、东海县的资源禀赋和农业经营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梨树县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对象主要限定为那些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并正在从事土地耕种的农户,而非通过流转获得经营权的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同时,其抵押标的物是农户土地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而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因而其在本质上属于动产融资。梨树县改革试点的基本思路是农户将其承包的三分之二的土地(剩余三分之一的土地留作口粮田)在未来一定期限内的收益权转让给物权融资公司,再由物权融资公司为农户贷款进行保证,从而解决因抵押不足引起的融资难的问题。梨树县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具体流程如图二(下页)所示,主要环节包括:申请贷款的农户(转让人)与受让人(物权融资公司)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农户和物权融资公司同时到乡镇农经站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乡镇农经站向物权公司出具转让证明书;物权融资公司向金融机构出具承诺函,承诺为借农户承担保证责任,在违约时与农户共同偿还本息,农户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向农户发放贷款;若农户按时偿还金融机构贷款,物权融资公司与农户达成的土地流转合同自动解除;若农民没有按时偿还金融机构贷款,物权融资公司将获得的农民土地经营权另行发包,将发包获得的款项归还金融机构,待新的承包人承包期限届满后,土地承包经营权再退还给原土地承包人。显然,在梨树县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中,物权融资公司(梨树县政府成立并由县金融办主管)承担重要的作用,既起到土地流转的契约化作用,还对农户的贷款进行担保,此外还能保证农户依然是土地承包人和经营人,可有效规避实践中可能面临的相关法律风险。

(三)改革的农村金融市场效应表2展示了上述三个案例地区自改革试点以来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市场发展情况的面上统计数据(仅包括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基于表2的初步比较分析可发现以下现象和特征:第一,从贷款规模来看,武汉市和梨树县两地贷款交易较活跃,贷款规模增长迅速,其中,武汉市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规模最大,累计贷款金额9.68亿元,梨树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笔数累计达到4467笔,贷款规模1.67亿元。相比之下,东海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规模较小,交易不活跃,仅有5笔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累计贷款金额32万元。第二,从平均单笔贷款规模来看,武汉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平均单笔贷款额度达到722.18万元,东海县和梨树县平均单笔贷款规模均低于10万元,可见地区间差异较大,武汉市单笔贷款最高金额甚至高达5500万元。第三,从各地土地经营权(收益权)的抵押价值来看,武汉市和东海县平均土地年租金(分别为8250元/公顷和6000元/公顷)低于梨树县(15000元/公顷),但是由于武汉市土地流转期限较长,因此武汉市每公顷土地抵押价值高达59295元,东海县土地流转以短期(1~3年)为主,土地抵押价值最低,仅为7800元①。第四,关于贷款利率,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利率行基准利率上浮10%左右,平均贷款利率为8%(低于信用贷款利率),同时武汉市政府规定,在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办理农村产权(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享受政府的最高50万元的利率补贴①;东海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利率参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房地产抵押贷款执行,年利率为10.77%,低于一般农户贷款利率;梨树县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利率约为7.8%(基准利率上浮约30%),同样低于当地农村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约为12%)。综合来看,案例地区政府均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利率,使其低于农村金融市场平均贷款利率②。对于以上现象和特征,可从贷款规模和利率等方面作出解释:第一,不同改革试点地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规模的差异与地区农业发展阶段和农业经营模式的不同密切相关,农业经营规模化③和产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农地产权的抵押价值较高,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信贷市场供给效应越显著。以武汉市为例,武汉市自改革试点以来累积贷款笔数为134笔,平均单笔贷款金额为722.18万元,贷款主体中农业企业占较大比重,农业企业以其流转获得的规模化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平均每笔贷款抵押土地面积为121.794公顷)。就金融机构而言,随着单笔抵押土地规模增加,其接受土地经营权的意愿逐步增强,因为规模化的农地经营权在提高自身抵押价值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武汉市土地经营权抵押价值较高与其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土地流转的期限较长等因素亦有关。相比之下,尽管梨树县土地流转并不活跃,但是人地关系较为宽松,家庭经营规模较大,同时当地耕地收益较高,因而其抵押价值也较高。与武汉市“数量较少、单笔规模较大”相反的是,梨树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数量较多、单笔规模较小”,因而累积贷款规模也达到1.67亿元。但是,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由物权融资公司进行担保,标准化程度较高,尽管较为分散且单笔规模较小,实际交易成本却并不高。而人地关系较为紧张且以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的东海县,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市场处于停滞发展阶段,仅有5笔贷款交易,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家庭经营土地规模较小,流转市场不活跃,导致土地抵押价值较小,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不足。第二,现有产权改革试点能否有效解决或者规避相关法律风险,也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供给意愿。根据现行《担保法》规定,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物权法》则规定,除买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四荒地”等农村土地可以抵押外,其他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是不允许抵押的。因此,在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法律框架下,农村土地承包权作为物权依然不允许抵押④。对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金融机构而言,即使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文件允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抵押,金融机构也不愿意接受,因为一旦发生违约和纠纷,地方政府出台的文件是不能对抗《物权法》的,因而收回并变卖违约农户土地的威胁不可置信。从案例地区抵(质)押产权类型来看,武汉市是以农业企业通过流转获得的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梨树县是以农户自身土地预期收益权作为担保,而实际对土地进行占有并使用收益的都是原土地承包人。因此,武汉市与梨树县的改革试点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规避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因而金融机构的产权抵押贷款供给意愿较强,短短几年的试点分别实现贷款规模9.68亿元和1.67亿元。相比之下,东海县直接试点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贷款质押,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在试点中,金融机构贷款供给意愿明显较低。第三,关于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利率,理论上讲,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低利率、高抵押物)和(高利率、低抵押物)的贷款组合合同,可以将低风险和高风险借款人进行分离,这是银行利用抵押物来克服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信贷风险的理论机制。[17]如上所述,案例地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利率均低于当地农村金融市场平均利率,这似乎与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即银行通过提供(低利率、高抵押物)的贷款合同,甄别出低风险借款人,因此,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作用体现为既提高了金融机构贷款合同的灵活性,又降低了农业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利率。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低利率并不完全是金融机构的市场行为,而是受到地方政府部分干预或者补贴,其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农业企业和农户参与改革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农业企业和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率补贴,提高其预期收益,降低其利率成本和风险,有利于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同时也类似于一种收入补贴。长期而言,这样的利率补贴可能存在市场扭曲,会降低资金配置效率,因而未来政府可将补贴资金用于充实风险补偿基金或者建立相应的担保机制,降低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风险。基于上述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案例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金融市场已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供给增加,对提升农业经营主体信贷获取能力和缓解其融资约束亦有正向影响。第二,短期来看,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成本有一定程度降低,但是未来能否持续降低则取决于地方政府补贴方式、农村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水平等因素。因此,案例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表现为增加农村信贷供给和降低贷款利率,且这种效应在不同地区仍有差异,与农业发展阶段、农业经营模式以及改革模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由于现阶段能够搜集到的以面上统计数据为主,金融市场效应的确切大小仍有待更多微观调查数据的检验,因此对于以上结论,这里持一定的谨慎态度。此外,在调研中也了解到,金融机构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可能并不仅仅是基于可抵押的农地经营权(或收益权),可能仍需要贷款主体提供其他形式的担保或者抵押来控制风险,因此,农地经营权(或收益权)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检验。

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案例地区处于改革试点阶段,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能会影响改革进程的推进和改革成效的发挥。

(一)农地确权进程缓慢和农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明晰产权是新一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产权交易和抵押的前提。在改革过程中,农地确权既要面临大量的历史遗留和现实问题,例如不少地区历经多轮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化更迭引起的承包经营权属混乱的问题,又要面临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农地确权的顾虑和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部分地区农地确权进程较为缓慢。同时,对于现阶段改革较为重要的是能够明确界定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这三种不同产权的主体。一些地区为排除法律风险,通过在制度上探索和创新,尝试构建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新型农地制度。但是大多数地区仍未真正做到将“三权”进行分离,尤其是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缺乏对经营权及其法律地位的界定,使得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面临较大的法律和政策风险。在农地流转方面,由于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不同地区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差异也较大。包宗顺等(2009)基于江苏的调查显示,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农地流转面积比例高出欠发达的苏北地区近3倍。农地流转市场不健全一方面影响农地抵押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现行农地制度下,即使抵押农户发生违约,金融机构也无法收回集体所有的抵押农地,而在村集体范围内二次流转违约农户抵押土地也将面临处置难题。原因是村集体内部农户难以接受邻居被没收的土地,而外来人购买土地也难以被村集体中其他人接纳。而当“不归还贷款,就收回并变卖土地”的威胁不可置信,农户则可能采用策略故意不归还贷款[18],这反过来会影响到金融机构对农地抵押价值的评估。实际上,这与越南等国家农地确权和抵押改革面临的情况类似,尽管越南农户已经获得政府颁发的土地证并允许用于抵押,但是如果贷款农户发生违约而无法赎回其农地权利,金融机构也难以真正没收其土地,更多的是依靠传统的社会制裁机制,譬如违约者将遭受社会排斥、名誉损失或家庭婚姻市场竞争力降低等方式对违约者进行惩罚。[19]对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若以其通过流转获得的农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发生违约之后,其经营权二次流转同样将面临较高的处置成本,尤其是在农地流转市场不健全的地区,因而也会影响农地的抵押价值。对于该问题,武汉市的做法是建立抵押物场内二次流转机制,当贷款到期无法偿还时,依托农交所将抵押的土地经营权进行公开再流转变现,这种方式或许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处置成本。

(二)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及其利益保障机制不完善一些研究发现,低收入和缺乏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地区,农地通常被用作社会保障网,取消那些违约农户抵押土地的回赎权将会剥夺其基本的谋生手段,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可能向农户发放农地抵押贷款,同时农户也会通过风险配给的方式主动退出信贷市场。[20]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在不少地方,土地产权抵押贷款直接触及农户最重要的资产,若农户无法承受失地风险,必然主动放弃申请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在调查中也了解到,部分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抵押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即使将土地进行抛荒等粗放经营也不愿用于流转抵押。此外,现行改革对农户利益保障机制也不尽完善。譬如,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经营比例较高的地区主要是采取“企业+农户”或者“企业+村委会+农户”,即由企业和农户直接签订流转协议或者经由村委会将农户的分散土地“整体打包”之后与农业企业签订流转协议,随后由农业企业负责土地的具体经营。当农业企业以其流转获得的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申请贷款或流转土地的租金逐年上涨,若农户不知情,在发生风险时农户利益有可能受到损害。为保障农民利益,武汉市在先行试点地区采取“农业企业+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业企业与土地股份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由农交所进行鉴证,农业企业以农业基础设施、农机具等资产入股并负责土地的具体经营,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折算入股,二者股份占51%以上,部分社员还可以进入企业务工。在利益分配方面,农业企业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约定,提取企业一定比例的经营性收入,采取“保底租金+年终分红”的形式按股分红,同时规定土地不纳入清算范围。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一方面保障农户对相关权属的合法权益,规范产权流转交易,提高农户谈判能力;另一方面,经由产权交易市场流转以及采取“保底租金+年终分红”的分红形式有助于实现农村产权的合理交易价格,有效保障农民利益并提高其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三)风险防范和风险补偿机制存在缺陷,影响金融机构的参与意愿为降低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改革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自然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法律和政策风险等),各案例地区均尝试建立相关的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不过大多存在一定的问题。武汉的主要做法是,第一,政府设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对金融机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但是,目前武汉市风险补偿资金规模仅为3000万元,相比于其9.68亿元的贷款规模而言,风险补偿资金的作用有限。第二,政府鼓励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参与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担保、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还指定专业保险机构对农村产权贷款抵押物进行强制保险。由于银保互动机制涉及担保和保险机构的参与意愿,其具体成效仍有待检验。东海县目前应对农村产权质押贷款违约的主要措施是由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组织对质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拍卖,拍卖所得优先偿还信用社贷款本息,余款退还权利人,但由于该措施在法律上的依据并不充分,其可行性仍存疑。梨树县的做法首先是内嵌风险控制机制,农户仅可以其承包的三分之二土地的收益权用于贷款保证,即使农户土地因违约而被二次流转,仍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作为口粮田保障其基本生活,农地的保障网功能依然发挥作用。其次是政府建立惠农保障基金,通过物权融资公司发挥风险补偿的作用,农户违约后先由物权融资公司惠农保障基金代偿给金融机构,再将农户土地二次流转所得补充惠农保障基金。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土地收益权能否顺利及时二次流转,如果土地二次流转存在一定时滞,政府出资的惠农保障基金需承担大量的代偿责任,过度集中的风险可能超出惠农保障基金的覆盖能力。因此政府需不断扩大惠农保障基金的规模或者建立起物权融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共担机制。因此,案例地区的风险防范和风险补偿机制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农业自然风险较大,大量的农村产权通过抵押进入流转市场,若出现区域性自然风险,将会给金融机构带来较大损失以及较高的抵押物处置成本,影响金融机构的参与意愿,这也是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主要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