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财税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的财税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的财税政策

篇1

【关键词】技术创新;财税政策;现状;不足;可行性建议

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已经推出多种优惠政策以及补助政策给予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从财政支出、税收激励政策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支持措施。但是,目前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完善,为更好的促进技术创新发展而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与改革。为此,下面文章中提出转变财政补助方式、优化政府科技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重视研发环节、提高科技人力资本等建议。

一、当前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基本情况

1.财政支出方面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经过程,我国各地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予大力支持,并制定激励、补偿等政策措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当前,我国财政支出中,百分之九十左右的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是针对项目与课题两个方面发放,企业则需要利用专项资金的渠道来获得政府科技资金。在财政政策方面,我国实施财政补助、政府购买等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开创资金支持渠道。财政补助方面主要以无偿补助为主,另外还有投资补助、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采用多种支持形式,同时还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奖励政策、有偿补助政策、资本金投资政策等。

2.税收激励政策

税收激励政策实质上就是通过税收方式激励企业进一步实现技术创新。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以及进出口税等多种税收类型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其中,增值税促进技术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上:(1)消费型增值税;(2)创新产品技术含量或者附加值比较高;(3)对一些特殊产品实行的优惠政策(免征或者先征后退等政策)。企业所得税对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发、转让、转化、创新、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等。各种税收政策在给予技术创新支持的同时,也在不断激励企业更进一步创新发展。

二、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的不足

1.财政支出政策存在不足

首先,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我国财政科技投入量不断增加,当前我国所制定的4%科技财政支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技术创新需要,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但是,我国财政支出方面,对科技财政支出的研究并没有重视起来,缺少对基础投入的研究,同时,对公共技术方面研究内容非常少,缺乏战略性、针对性、公益性的基础研究课题。其次,我国科技财政投入方式比较单一,对于一些自主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并不能满足技术发展需要。目前仍以无偿投入为主要策略,而企业技术创新则是一项具有持久战特点的发展形势,这种无偿投入能力有限,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长远发展。另外,对于投入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投入目标不明确,没有经过详细调查、分析与研究,对企业技术创新类产品的性能、质量、实用性、市场需求、科技开发计划、资源配置、科技成果应用性等方面没做详细考察,在没有确定技术创新产品可行性的情况下,选择盲目投入,浪费财政资金。

2.税收激励政策存在不足

税收激励政策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技术创新的税收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相关的技术创新法律制度还有待调整与完善,当前,技术创新方面的税收激励政策主要是以相关的税法规范激励制度执行,需要制定专项专用的法律体系,实现具有透明性特点的法律政策;二是欠缺人力资本的投资激励,技术创新需要的是知识人才、能力人才,而人力资本投资激励不足会使人才缺乏,积极性不高,技术创新迟缓。

三、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可行性建议

1.财政支出政策

首先,优化政府科技投入,对特殊的技术创新类产品加以重视,鼓励自主创新投入,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保证科技成果应用性强。其次,转变财政补助与资金投入的方式,创建多样化投入模式,实现具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投入目的,建立多元素的科技投入体系,合理把握财政贴息、无偿或有偿补助等多种优惠政策。再次,完善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保证科技支出合理性,效益明显,前提是考核评价制度要保持科学、合理、公正、公开的原则。最后,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我国关于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政策尚待完善,已经出台的地方政府采购目录也屈指可数。国家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条文,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

2.在税收激励方面

首先,重视研发环节的税收优惠,结合科技开发研究的特性,针对性实施优惠激励政策,使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具有实质性意义;其次,加强对科技人力资本的税收激励,增加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比例,促进企业主动积极加大科技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加技术成果奖励免税范围;再次,改进风险投资税收倾斜政策,在风险投资企业的投资抵扣优惠政策上,继续补充风险投资税收倾斜政策,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营业税与所得税予以减免,不断提供风险投资的市场竞争力;最后,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要完善出口关税政策,促进企业增强出口高科技、高附加值类产品。

篇2

1.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的概况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十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的进展。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

(1)现行财政税收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丰收和粮食的价格提升使得农业税收超额,另一方面,随着股票二级市场的不断火爆,使得证券交易税收大幅度的超额预算;而与此同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等却增长不多,导致整个经济的增长和财政税收的增长不同步。②各种行政性的收费和基金越来越多,很多基金和收费的出台都是财政拿不出而留给政策的结局,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政府职能的一种无奈选择。③合理的财政纵向平衡机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企业间税负不均衡的现象还存在。一方面,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原体制关系保留了新进体制,从分税制的角度来看,通过两税来解决财政纵向不平衡的问题似乎还不够现实;另一方面,从企业税负的情况分析来看,内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还不够统一,一些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还伴随着税收优惠的政策,一些旧的区域性的优惠政策仍然存在,影响了财政税收改革的进行。

(2)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改革的措施

①建立完善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长期持续下降削弱了政府的相关职能,导致政府职能缺少了财政保证。介于此,在财政税收改革中,出台了一些关于基金和收费的政策,通过进一步的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收入的正常健康增长。②加强财政部门对政府财政性收费和基金的管理。财政不统一,政府资金体制外运转,对于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财政部门对政策性收费和基金的管理,统一财政,把财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监控管理之中。

2.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财政税收是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它的主要职能是为特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从各方面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可以说,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吸引力。财政税收政策在用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控时,通过对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来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比如,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即国家希望经济更快发展的区域,政府通过对全部或部分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进而实现了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主要职能就是是为特定区域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它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责。

(2)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在贯彻国家的产业倾斜政策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均根据本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确立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优先发展顺序,并通过建立有利的财政税制结构来予以保障。国家对不发达地区的基础产业倾斜的税收政策有利于缩小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因此,政府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可以充分的体现国家在产业方面的倾斜和重视度。

二、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与国企发展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有企业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是一直以来,国有企业由于历史与体制的原因,多年来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其落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落后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装备、僵化的市场营销体制与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的矛盾愈加突出,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快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促进国企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追在眉睫。近年来,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一直把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为国企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1.国企困难原因及表现

(1)传统的主导产业逐渐失去优势,新兴产业发育不快,难以带动国有工业经济有效增长。国企门类齐全这一以往优势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已成为相对劣势。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竞争激烈、资源要素短缺,加上陈旧的经营观念、僵化的经营机制,使原来大规模的生产体系与主导产业的优势逐步削弱和丧失。

(2)自我积累发展能力弱化,技术更新改造缓慢,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过程较长,使国有企业丧失了自身发展的动力。历史上高比例的利税上缴,使国有企业自我积累发展能力薄弱,技术装备的“欠账”过多。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其技术改造投入了一定的财力,使其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领域过宽、比重过大,并且国家投入的技改资金和企业自我积累的投入无法弥补技术老化的程度,占有相当比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未得到根本性的改造。

(3)企业包袱沉重、历史欠账过多,拖延了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人多、钱少、债务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改造欠账多,企业负债高,企业办社会包袱重。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是制约国企经济效益提高乃至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在职工离退休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方面的支出也不堪重负,这些因素严重地影响了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和自身发展的步伐。

2.家财税政策改革对国企发展的作用

(1)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以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扩大投资、启动消费和增加出口等三方面入手,拉动国内有效需求,确保经济的适度增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实践证明,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国有企业的脱困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国家财税政策改革,采取了有力措施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重点问题。布局分散、负债率高、资本资金不足、社会负担重以及富余人员多等,这些都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实现国有企业发展的目标至关重要。为此,国家财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调整思路,不能再沿用过去减税让利的办法,把财税支持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进行改组,形成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科技创新机制,使国企适应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突出重点。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支持,重点在企业重组、技改贷款贴息、安排下岗分流职工基本生活以及分离企业社会职能等方面下功夫,为国企创造平等宽松的外部环境。再次,加大力度。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调剂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国企的改革与发展。

篇3

关键词:金融创新;财税政策;高新技术产业

一、前言

金融创新是指国家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为了更好地实现金融资产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目标,利用新的方法以及新的技术,让金融体系中的基本要素重新组合,从而推出新的服务、市场、工具和新的制度,创造一个新的高效运作的资金营运体系的过程。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创新和发展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金融创新的成果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帮助我国的大中小企业直接或者间接解决了融资问题,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的金融创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金融创新与财税政策的结合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金融创新和财税政策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背后的经济理论十分重要,本文着重从金融创新与财税政策的角度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金融创新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在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外部金融机构广泛介入中国金融市场,将直接带来创新业务,竞争的加剧也将迫使国内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同时,受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金融的金融局面将呈现宽松状态,同时,国际上的外部环境也会促进国内金融创新的发展,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我国金融创新将进入一个发展期。

目前,外资金融企业已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并广泛分布于沿海地区。他们在中国市场上已渗透到各个行业。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外贸易的规模会迅速扩人。因此,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和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将成为中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财税政策的作用原理

1.财税政策作用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增加

如图(1)所示,横轴代表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纵轴代表成本或收益。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存在溢出效应,所以高新技术投资的社会边际收益曲线(MSR)高于企业边际收益曲线(MPR)。其中,企业边际收益曲线(MPR0)与企业边际成本曲线(MC0)交与点H0确定了较低的投资水平(I0)。政府可以实施财政政策,比如通过政府补贴或政府购买等手段进行财政的转移支付,这样的财政政策可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边际收益从而促进投资的增加,图(1)所示,政府的财政政策使得企业的边际收益曲线MPR0上移至MPR1,这时企业边际收益曲线(MPR1)与企业边际成本曲线(MC0)交与点H1确定了较高的投资水平(I1),在图形上表现为由投资水平I0沿着横轴向右移到I1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加后,通过投资乘数的扩大效应,最终能够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增加值远远大于投资增加的数额。

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通过减免税和降低税率的方法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下降,从而导致投资增加。如图(1)所示,税收的优惠政策会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向下移动,由原来的MC0移动到MC1处,此时边际成本曲线MC1与企业的边际收益曲线MPR1相交于E2点,从而确定了更高的投资水平。除此之外,企业成本的降低还会导致其产品利润的提高,从而会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供给量,进而会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投资额度。

2.财税政策作用下高新技术产品的消费增长

财政政策刺激高新技术产品消费的增长和上文略有所同,其中政府购买可以起到直接刺激高新技术产品消费的作用,而财政补贴可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高新技术产品的价格,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品消费增长。本部分重点介绍税收优惠政策如何刺激高新技术产品消费增长[6]。如图(2)所示,假设消费者可以选择高新技术产品或其他产品,未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之前,无差异曲线U′和预算线I′确定消费者均衡点为P1,这时消费者消费高新技术产品和其他产品的量分别为X1和Y1。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之后,减免税或降低税率同样会使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价格也会随之降低,因为高新技术产品属于正常品的范围之内,所以价格下降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会使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在图形上表现为,财税政策的作用使得消费者均衡点由P1移动至P2,相应的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量由X1增加到X2单位。

以上是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财税政策可以通过刺激高新技术产品的消费和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财税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分析。

四、结论

本文从金融创新和财税政策激励两个方面阐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较为迅速,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注入资金,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个行业里的企业,均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处于成长阶段,而此时的金融改革与创新正好迎合了高新技术产业大量需求资金的缺口,与此同时,国家政府通过财税政策的调节与激励间接刺激了该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双重的刺激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局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进一步解释,旨在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方向。(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任海玲,孙兴莲,邵笑冰,等.试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2(10):80-83.

篇4

[关键词]高新技术;美国;日本;政府采购

[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47-02

作者简介:宋佳(1986-),女,黑龙江依安县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2011年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项目,课题编号:YJSCX2011—145HLJ。

财税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最直接的手段,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鉴于高新技术产业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的特点,其在起步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依靠企业自身无法拉动其快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政府应出台相关财税政策扶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一、美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一)美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家之一,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决定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是一种市场主导型模式。美国所采取的财税倾斜政策主要包括对R&D的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

1财政政策

(1)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作为研发活动的重要资助者,美国联邦政府一直引导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扶持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联邦政府的R&D经费支出总体呈上升趋势,2001—2011年R&D经费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35%(见表1),约50%的经费被用于试验研发。这表明美国对科技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环节投入较大。美国政府通过对符合其科技产业政策的企业产品实行保护性购买政策,直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2)构建完善的政府采购体系。美国的政府采购规模居世界首位。联邦政府的采购制度具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完善的监管机制、规范的治理机制、明确的政策导向及先进的软硬件条件等特点。

美国采用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模式,设立多个监管机构,包括下属美国国会的联邦会计总署、独立的政府采购办公室等,对行政机关的采购计划进行评估,对采购项目进行审计,以保证采购行为的公开、公正与透明。此外,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为美国政府采购提供了高效的交易平台,通过建立联邦采购数据系统、联邦商机信息系统等数据库,政府采购部门可以实时地了解产品市场供求状况及价格波动,运用竞价采购、招标等方式实现政府及采购商的双赢。

2税收优惠政策

(1)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美国对于企业的研发费用采用两种扣除方法:一是资本化,即以折旧的方式逐年扣除,扣除年限通常不少于5年,用于软件的研发费可以缩减至3年;二是费用化,即在研发费用发生的当年进行一次性扣除。若企业当年没有盈利或应纳税所得额,该项扣除可向前追溯3年,向后结转7年,最长可顺延15年。(2)设备折旧年限缩短。依据《经济复兴税法》,专门用于研发的设备,折旧年限缩减为3年;产业用机械设备折旧年限则定为5年。

(3)企业科研赞助支出税前扣除。企业向高等院校和以研发工作为目的的非盈利机构捐赠的科研新仪器、新设备等视同为捐赠支出,计税时可扣除。

(4)科研机构免税规定。依据美国税法,非营利机构不需缴纳税款,且科研机构视同为非营利机构,依法享受免税待遇。

(二)日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遵循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

1研发费用补助金制度。研发费用补助金制度包括研发补助金与研发委托费两种制度。如技术改善补助金、大型工业技术研发委托费、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发委托费及能源技术研发委托费和补助金等。

2税收优惠政策。

日本实行的税收优惠主要有三类:一是研发费用抵减应纳税额,即抵减可选择费用化与资本化方式;二是针对重大技术研发设备的税收优惠。对于用于基础研发的折旧资产,可按当年该项支出的5%从应纳税额中抵免;三是对于引进外国技术的税收优惠及针对技术研究协会的税收激励措施。

3研发活动优惠融资安排。

日本为研发企业提供低息或无息的优惠融资,以支持企业研发活动。优惠融资,即以低于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率向企业提供资金,其利息差额视为政府的实质性补助,用于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发活动。

二、美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

(一)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1加大财政补贴支持力度。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起步期,巨大的资金需求和高风险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应保持并不断加大中央及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财政补贴力度,并丰富财政政策的支持方式,在补贴之外,综合运用风险投资、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等财政支出方式,强化财政政策效果,发挥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活动的杠杆作用,给予高新技术企业财政支持、扶持其发展。

2明确财政补贴重点。

现行财政补贴政策基本覆盖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创立、发展、转让及销售各个环节,因而应尽快明确财政补贴的重点环节,将高新技术产业创立及发展环节作为补贴的核心,以转移支出方式增加其产出、改善其经营状况,促进其发展。

(二)逐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1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创新环节和相关配套产业的税收优惠范围 。

在保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将政策范围扩大到企业研发创新环节,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的研发及其土地使用实行一定的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及土地使用权转让金减免征收等优惠政策,有效地激发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2采取税收优惠和奖励等政策激励中介服务机构提供融资支持 。

对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投融资和技术交易等服务的中介机构,应采取税收优惠和奖励激励政策,多渠道促进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例如,经认定的风险投资公司信用担保机构、各类技术交易所及其它中介机构可在一定期限内享受一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3采取多元化税收优惠和科技补助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通过实施进出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减免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用于技术创新的设备和专利,提高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在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补助、新产品试制费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并逐年提高这三项经费的比重,以期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健全政府采购机制

1提升政府采购在国家经济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

我国政府采购主要关注具体行为,缺乏整体目标,忽视了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职能,应提高对采购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与国家产业发展密切挂钩,从市场环节支持企业发展,完善政府职能,从而使政府支持企业的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确保政府采购在国家经济管理中应有的地位。

2抓紧制定支持我国企业的政府采购相关政策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整体偏弱,应加大政府采购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而政府采购能否支持我国高新产业发展,取决于是否有完善的政策体系。当务之急是制定政府采购本国产品和本国企业认定标准,将政府采购法关于购买国货的规定落到实处,以切实实现政府采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炳安美国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7)

篇5

(一)运用财税政策,创造就业机会

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岗位数量的供不应求,而亟需工作的人员数量还在逐渐递增,这就产生了供给不平衡的矛盾。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就业难问题,可通过相关财税政策鼓励创业等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岗位缺失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对下岗再就业人员就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可以有效供给就业岗位数量的行业如服务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减免,并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

(二)提供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农民工等就业大户来说,国家应加强给以就业方面的财税政策支持。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缺少着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实施了“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专项计划,吸引着部分大学生参与其中,这对与缓解目前就业难的问题有着很好的解决作用。在进城务工的城乡劳动力方面,给予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就业政策咨询、培训补贴、保障利益等方面的的服务,以增强其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技能,以达到鼓励促进其就业的目的。

(三)财税政策帮扶就业困难人员

就业就业困难人员主要是指大龄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成员,抚养未成年子女单亲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残疾失业人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失去土地人员等群体,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人员,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民疗保险等优惠政策,客观上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

二、财税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政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与促进就业的相关财税政策,多是一些规定的简单罗列,鼓励重点模糊,缺乏引导性,主要偏向于微观层次,同时存在优惠范围过窄。主要体现在享受优惠的对象范围过窄。非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急需再就业人员被排除在再就业财税优惠政策范围之外。而且,对其余方面则不适用。同时财税政策投入到就业问题解决方面的资金相对较少,对于就业难问题解决的目的难以达到。

(二)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渗透度不足

在政策渗透方面,有关就业的财税政策的执行,多集中在城市和监管较方便的县镇。惠及农村居民的就业财税政策相对有限,而我国恰好又是农业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大量的竞争力不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更为突出。而且,城镇化进程中结构性失业、就业选择面狭窄等问题日益凸显,更需要国家的扶持。在政策执行的监管方面,财税政策多是一种形式,难以具体落到实务,加之由于财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一个可衡量的测评标准,难以保证政策落实实施、有效监管其政策实效,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三)政策之间良性互动缺失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与促进就业的政策之间良性互动缺失。主要表现为:一是较高的社会保障标准和优惠政策,促使了显性就业不如隐性就业的导向,再加上就业登记不规范、就业标准界定模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得隐性就业问题较为普遍;第二,根据相关政策的规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之后,就不再领取社会最低失业保障金,以致激励作用有限,特别是对就业困难群体。甚至许多青壮年,有劳动能力的也期望成为低保对象。

(四)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再就业培训力度不够财税政策提供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同时还有相应的培训补贴,然而,由于多部门提供的就业服务,导致权责分工不明确,形成了多头领导的格局,部门之间间缺乏有效的主动交流,同时,政出多门,给广大群众带来了诸多不便。在再就业培训方面一方面是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对就业平台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在对失业者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出现不规范培训、培训课程与用人单位脱节费用高等问题,没有达到真切促进就业的效果。

三、完善中国促进就业财税政策的建议

(一)扩大财政就业支出,构建长效机制。

鉴于新时期中国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现实,公共财政应当继续加大就业的投入比例和规模,逐步使国家财政年均投入就业比例达到GDP的1%,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齐平。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发挥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构建财政对就业投入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还需健全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更多的财政资源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健全就业方面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就业的政策扶助,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创业。

(二)扩大财税优惠政策范围

增强政策的宏观引导力要加大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优惠力度,在扩大享受优惠政策的对象范围的同时既要考虑微观性,更要注重优惠政策的宏观带动力和引导力,对吸纳就业作用较大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市场领域。

(三)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能够化解就业风险。为就业者面临的生活风险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能够为促进就业、在短期内缓和就业矛盾,以实现再就业创造基础条件。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合理确定失业救济金的标准和领取条件,适当拉开社会保障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差距,防止养懒现象;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就业标准,建立严格的就业信息登记制度,防止出现隐形就业的现象。最后,促进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流动,从而有利于推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加大对就业吸纳力强的行业和企业财税支持

篇6

[关键词]节能减排;财税政策;新能源汽车;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79

[中图分类号]F812.0;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新能源汽车的概述

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相对,是传统能源形式以外的能源总称,也被称为非常规能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新能源有很多,例如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解决我国目前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难题。新能源汽车简单地说就是以新能源作为汽车的动力,通过对汽车动力、结构、技术方面的改造而形成的一种新式汽车工具。我国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类型有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油气混合、油电混合等)、燃料电池汽车等。

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开发,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缓解能源危机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其发展高度关注,颁布了多项扶持培育政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2015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共计约2万辆,和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2.49倍。包括纯电动乘用车6 656辆,和同期相比增长78.9%;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5 689辆,和同期相比增长4.48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6 395辆,和同期相比增长1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1 650辆,和同期相比增长145%。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16年,各类插电式、纯电动乘用车年销量超过70万辆。

2.2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政策支持不足,管理部门混乱

新能源汽车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对于该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政府给予的支持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少,且系统的产业发展策略更少。另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应的管理部门比较混乱,存在着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情况,如财政部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环保部门、交通部门等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制定政策的权力,但是多部门联合管理会造成政策之间出现抵触,降低政策的有效性,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2.2 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我国,由于新能源汽车起步相对较晚,人们对这一新兴的交通工具认识较少,使用量很少。但同时企业也不能忽视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较差这一事实,具有充电功能的充电站、充电桩,甚至是可以充电的停车场在我国很少能见到,这些欠缺的基础设施,也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

3 我国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财税政策的缺陷

2001年开始,我国启动了新能源汽车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分别从其各自监管的领域出发,出台了一些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其中有些政策已经显现出了良好的政策效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 政策缺乏针对性、阶段性,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低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其阶段性的特点十分突出。如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较多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技术问题,在中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较多注意汽车制造的本身,在后期发展过程中,企业比较注重其商业的运行模式,这是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律。但是我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却缺乏针对性和阶段性,造成了政府无论是在资金、补贴、政策上都投入了较大的力度,但是实际的政策效果却并不明显,因此,在制定政策时我国要因时、因事,对症下药,才能充分发挥政策的调节效果,才能高效利用财政资金。

3.2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与发展缺乏统一的管理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管理上,我国一直存在着多部门共同管理的局面。多部门的共同管理使各个部门出台的政策仅从各自监管的领域出发,缺乏整体、全面的发展规划,甚至有些政策之间会出现相悖的情况。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我国新兴的产业,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为其发展保驾护航,这些条块分割的政策措施难以发挥功效。因此我国必须要改变这个局面,必须在各项政策制定之初,联合各个相关的管理部门,从总体角度出发,共同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3.3 配套Y金不足也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由于基础薄弱,需要大量的资金给予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广、使用,不但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如在充电站、充电桩、充电停车场等的建设上,在对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给予的补贴等。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有心无力,这种情况导致新能源汽车无法在地方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4 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

4.1 发挥政府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雄厚的资金投入,绝非某个地区或者某个部门、某个企业就能够独立完成的,它要求政府站在国家的高度,制定统一的技术研发路线,通盘考虑发展规划,各部门统一行动,破除地区、部门的束缚,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科研力量和技术资源,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性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

4.2 加大政府对研发环节的财政投入力度

首先,要将财政补贴的重点由购买环节前移至研发环节,加大对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的投入,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其次,要采用政策性资金扶持的方式,成立专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基金,鼓励技术研发实体进行申请,以获得充裕的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研发。此外,在政府采购招标的过程中,要将自主创新纳入评分指标,以此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支持力度,促使其进行自主研发。

4.3 运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环节的投入

在企业所得税上,可以提高研发费用税前的扣除比例,对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引进的无形资产加速摊销,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的研发采取免税的奖励等;在增值税上,对从国外进口的科研用品,建议免征增值税。还可以制定新能源汽车行业退税政策及对研发过程中的中间品减征增值税等。

4.4 通过政府采购,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销售途径

政府采购在推广新能源汽车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可以规定在各地每年的公务用车采购中按一定比例采购新能源汽车并制定新能源汽车采购标准,保证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产品能够取得充足的市场份额,保障市场的公平性,另外,政府可以规定公共交通服务领域加大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比例,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效果。

4.5 制定售后服务及电池回收财税政策

与新能源汽车相关联的配套产业中,最重要的两项服务就是汽车的售后服务和汽车动力电池的更换、回收与利用问题。优秀的售后服务体系,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大有好处。而对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则需进一步巩固节能减排的成效。政府应对售后服务企业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类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在其发展的初期予以3~5年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

5 结 语

自2001年以来至今,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走过了15年,在此期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财税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这一技术比较发达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策的支持措施也不够完备。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税政策建议,以期国家通过实施高效的财税政策,使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形成比较优势,引导汽车消费的导向,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有效缓解当前日益紧张的能源危机,并大幅降低尾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尽快实现。

主要⒖嘉南

[1]孔晏.汽车消费领域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对策[J].税务研究,2008(3).

[2]王慧.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0.

篇7

关键词:财税;政策;收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294-01

1 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财税原因

1.1 现行税制结构对收入调节缺乏力度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而流转税是具有累退性的,不仅起不到缓和收入分配不公的作用,相反还会使收入差距加剧。近几年我国流转税占税收总收人的比重一直维持在近70%的高水平,而所得税收入仅维持在16%的低水平,两者收人比重相差50个百分点,而且主要发挥收人调节作用的个人所得税收人仅占税收总收人的4%左右。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在充分发挥收人功能,保障税收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弱化了所得课税调节收人分配的功能。在目前社会巨富者数量大量增加,居民收人分配逐年拉大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收人与个人财富的积累进度和规模极不相称。因此,为了缩小收人分配差距应当改变现有的税收结构布局,逐步提高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人的比重。

1.2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能力微弱,主要是因为:

(1)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偏低,难以发挥调节作用。

2005、2006、2007年个人说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78%、6.52%和6.4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由于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收入分配功能以其收入功能为基础,因此其调节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2)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课税模式,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

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对不同收入项目采取不同的税率和扣除方法,造成各项所得之间税收负担不一致。比如,对于收入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阶层,费用的多次扣除会导致纳税人实际承担的税负相对较低。

(3)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方式不合理。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未能考虑到纳税人的婚姻状况、家庭总收入、赡养人口等情况,忽视了收入水平与现实纳税能力的区别,影响了个人所得税量能征收的公平性。

1.3 财产税体系不完善,遗产税与赠与税缺位

广义上的收人差距还应包括财产的差距,而个人所得税对财产的调节作用很小,因此,由于财产造成的收入差距就需要靠财产税来调节。财产税具有独特的财政收入功能和调节财富分配功能,它调节的重点是富人。开征财产税,能够矫正现行所得税的某些缺陷、堵塞逃税的漏洞,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从而促进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财产税由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构成,财产税额作用是筹集地方财政收入,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相当微弱。此外,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居民的财产积累程度已有提高,特别是高收入群体的财产已积累到相当规模。然而,我国在个人财富转让环节仍未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这就使得现行税收无法消除严重的财富累积效应。

1.4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低收入群体缺乏法律和制度保证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通过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方面运作,具有相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主要通过征收社会保险费来筹集社会保险基金,这种筹资方式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弊端,主要体现为管理不规范,缴费基数不统一,覆盖面过窄,征收刚性不强以及社保资金严重缺位等方面。这就使得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既难以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也难以实现效率的目标,效率与公平难以相互兼顾。

根据估算,前些年中国的税收征管率大概只有50%左右,也就是说中国有一半的税收收入在流失;近些年,我国的税收征管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85%左右的征管率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

2 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其对缩小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的思路

2.1 将不合理的税收优惠转化为政府直接补贴

美国经济学家奥克纳在一项研究中曾经指出:“转移支付对收入分配较税收对收入分配作用大得多。对所有家庭来说,在减少(收入)不平等方面,转移支付要占3/4,而税收只占整个变化的1/4”。

例如,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我国现行税法规定了许多优惠措施,然而,这些优惠往往给中间商带来了好处,能真正被农民享受到的是少之有少。如果将税收优惠的这部分支出用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那么农民的增收效果应该好的多。

2.2 全面改进个人所得税制度,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主体作用

在调控收入差距的税收体系中,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调节收入差距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是最重要的主体税种之一,发挥着公平收入分配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

我们应该提高个人所得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其对收入的调节作用。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应该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模式,改革现行的税率结构,拉开税率档次,科学测算并健全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制度,考虑不同家庭的负担能力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现状以及地区差异的事实,消除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对股息、红利的重复征税问题,对利息所得税的课征可考虑一定的免征额,适当减轻中低收入者的利息负担水平。

2.3 进一步完善消费税税目

由于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征税,其税负承担者往往是高收入者,它直接面向高消费的社会成员,所以消费税是调节收入差距最直接的一种税收。而且,2006年4月1日起消费税政策大调整,进一步加大了消费税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但是消费税在调节高消费支出方面的作用仍然有待提高,消费税征税范围仍然需要调整,特别是高档皮毛服饰、高档家庭音响设备等高消费品以及美容、桑拿等高消费行为都应该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

2.4 完善财产税,适时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已经较为严重,除了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发挥财产税的调节作用也极为重要。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有利于调节社会财富分配,避免财富过度集中、缩小贫富差距,同时也能减少不劳而获产生的负作用,维持社会公平。至今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遗产税。事实都证明,遗产税的征收对调节财产差距,弱化财富在高收入阶层的积聚效应,缩小两极分化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5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开支增长迅速,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足,因此,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着收不抵支甚至难以为继的危险,而解决这一危险的主要策略就是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筹资方式,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及相关配套措施。

针对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形式不规范,统筹范围小,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等缺陷,一些人提出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思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开征社会保障税可行性研究”协作课题组认为:用征收社会保障税模式取代现行社会保障统筹办法是最佳选择,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和法制化管理;有利于资金统一调度,也有利于公平负担。

篇8

关键词:小微企业;发展;财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众所周知,小微企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底层力量,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石,因为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国家在财税政策方面支持小微企业,能够解决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能够激励私人进行资本投资。笔者在本文中介绍了小微企业现行财政政策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合理建议。

一、现行财税政策不能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原因

1.现行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大

小微企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小微企业能够增强国民经济发展活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小微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和民生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各大税种的税收立法要求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承担相同的税收负担。我们都知道,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强,近年来,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一年比一年沉重,可小微企业的效益不可能年年递增。可见,现行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大,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没有强大的财税政策做后盾。

2.我国增值税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小微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虽然已经统一调整为3%,但是小规模纳税人不得抵扣进项税额,这样导致小规模纳税人的负担还是比一般纳税人沉重,除此之外,小规模纳税人没有权利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经营活动中需要开发票,只能申请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是一种间接税,小微企业只能采用提高产品含税价格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消费者,这就使小微企业的服务和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的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增值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只局限于个人,提高增值税起征点可以使小微企业中的个体工商户受益,但是,还有很多小微企业因为不符合条件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3.现行财税政策中营业税制度的不足

国务院于2011年10月举行常务会议,会议中确定了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提高了对小微企业营业税的起征点,可营业税的受益者只是小微企业中的个体工商户,其他的小微企业不能享受营业税带来的优惠政策。所以说,我国财税政策中的营业税制度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小微企业还是面临着发展困难的问题。

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1.制定全面的税收扶持制度

针对小微企业生产成本高、生产经营困难的现状国家可以进一步提高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起征点;针对小微企业开业阶段利润空间小、创办成本高的情况,政府可以免除小微企业开办前三年的企业所得税,并让小微企业在第四年和第五年享受所得税减半的优惠政策。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财税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调整小微企业的研发费用可以使小微企业购买所需的先进设备,也可以让小微企业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政府应提高个人技术转让收入扣除比例,使其有利于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2.加大政府财政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2012年2月,国家提高了小微企业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起征点,出台了很多新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但是这些优惠政策没有与企业的发展构成一个完整的扶持体系,除此之外,国家出台的这些政策不属于长期有效的税收制度。国家应根据小微企业的成长周期全面的制定税收扶持制度,改变优惠政策的时效性,明确规定与小微企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国家应建立健全小微企业税务制度,并保证这些税务制度长期有效。

3.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缩小财政直接投资规模

在政府支持小微企业的重要渠道中,包括政府对小微企业的财政补贴,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很多扶持和引导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这些财政政策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国家在2012年2月决定扩大小微企业专项资金的规模,中央财政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安排的发展资金高达一百五十亿元。针对专项资金使用重点不突出、使用分散的问题,政府应该采用无偿资助的形式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政府应该用公平的税收扶持政策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对小微企业的专项资金进行统筹整合,缩小财政资金的直接支持的规模。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增加项目评审程序的透明度,根据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制定相关的考核体系,对小微企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专项资金的作用。政府采购是政府支持小微企业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府应该从先进国家吸取采购经验,然后采用多种措施提高采购小微企业服务、工程和货物的比例。

结语

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弱,如果让小微企业和大中企业按照一样的税收政策纳税,就会间接的加重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为了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政府应设置长期性的专项资金予以支持,还应该针对小微企业制定特殊的税收扶持政策。只有这样,小微企业才有足够的创业发展基金、技术开发基金和国际市场开拓基金,小微企业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小微企业有了足够的高科技人才,就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张郁.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财税政策研究[J].中国商界,2012(2).

[2]郑曦.建立和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的财税政策研究――基于福建省的分析[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1(32).

[3]牛琥,华珊,李涛,王宏康.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巴州绿洲经济可持续发展[J].巴州科技,2011(1).

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经验

一、财税政策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税收也随着市场经济和市场环境的改变发生着变化,所以我国的财税政策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合理的财税政策,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保证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财税政策也能够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因为它存在的实际意义很重,不仅促进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也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收入。无论是表现良好的经济发展阶段,还是较为衰退的经济发展时期,都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财税政策的调整和相关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发展的,不同的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身的优势也是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这也造成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很多农村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外封闭现象严重,加上不接受新鲜的事物,这就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偏弱,财力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都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2.农村财政问题严重。现在很多农村的财政问题都已经显现出来,农村财政负债现象严重,导致财政风险增加,同时有的农村并不是没有钱,而是钱的来源和去向不明确,账目不清晰,最终导致很多钱和财务账本对不上,一旦上面来检查账本就胡乱编造,应付检查;还有的农村挪用公款现象严重;财政用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资金非常有限。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土地产生的,很多农民把土地出让出去,自己出去盲目打工赚钱,这就导致土地大量流失严重,最终土地的质量也被倍其害,工厂的恶意竞争,也造成农村的财政困难现象。3.劳动力素质低。农民属于劳动者,他们依靠土地的经济来源于长年累月的积累,因此他们在种植土地的时候也是依靠的是经验种地,这种传统的观念一直保留到现在。现在很多农村的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都是年龄大和劳动能力差的农民,因此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较低,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也会受到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的影响,劳动力素质低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1.财税政策手段单一、投入不足。我国的财税政策针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手段单一,同时也存在投入不足的现象。我国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大部分财税手段都是减免、鼓励等,而在其他方面却没有明显的规定,这就导致农村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能利用财税政策的调控手段来支持自己产业的发展。在对农村的财政支出问题上,也仅仅使用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资金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在财政政策的允许下重新规划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一般的税收的优惠政策都是减免税收,因此在税收方面也是方法单一,这虽然从直观上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节约资金,但是却不利于长期的使用税收政策来发展农村的经济。2.国家财政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不够。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脚步已经开展多年,但看其结果不是很明显,这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强大的财政在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方面,供给不足,因此农村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迫于资金的压力,只能缓慢进行或者停滞不前,国家的财政支持不仅包括资金的支持,还有一些技术、技能和人才的供给,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国民经济的重点放在了发展工业上面而忽视了对农业的投入,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农业的发展处于落后的局面,这就是阻碍了现代化农业的进程,非常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发展投入也不足。国家对农业科研人员的教育投入不重视,因此导致了农业科研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对待农业科研人员的待遇也很低,这就影响了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而对农业设施的技术投入也是欠缺,农业设施简单,技术很难得到创新,设备陈旧,影响农业的发展。3.国家税收设置有缺陷。税收设置狭窄主要体现在资源税和增值税方面,国家征收资源税主要是为了减少对资源的浪费现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个出发点很好,因为农村的资源很多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于资源税的征收有利于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但是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狭窄,仅限于矿产品和盐,对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水资源也没有在范围之内,这在无形中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同时资源税的税负偏低,计税的依据不合理,造成了资源市场的混乱,没有对资源起到保护作用,也没有对农村经济起到促进的作用。而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只体现在电力、建设、建材等行业,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无疑增加了阻碍,同时增值税具有程序复杂、不易理解的特点,很多农村纳税人在交税的过程中都已经感到很不便。4.农村财政经济局面混乱。农村财政的管理一人掌权局面是常态,同时对于资金的使用也没有做到公开透明,而财政报表也是马马虎虎,这就导致农村的财务工作混乱,财政不清晰,再加上农村没有对财政的监督部门,或者就算有监督机构,作用依然是没有发挥出来,所以对于农村的财政和纳税情况没有监督,就会出现虚假不真实的情况,因此农村经济要想和谐发展,需要注意对农村的财政和税收工作做好监督,发挥监督的部门的职责,充分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四、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财税政策的措施

1.利用财税政策来把握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方向。政府合理的财税政策,能够减少农村政府的现象的发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来调节农产品的供应,避免出现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农产品或者农业资源的浪费或者哄抬物价的局面的发生。2.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优化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农村经济中农业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和谐化发展以此农村经济也应该加强对二三产业的重视,国家的财税政策也应该加大对其的支持。原有的农业政策不变,新型的农村资源产业应该加大财政支持,优化产业结构,对待那些有优势的产业需强化。同时对于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也需要财政的政策引导,创新发展,找准农村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和增值项目,进行技术创新,升级传统行业的产业结构,改造技术,同时也要采取科学化的财税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道路的前进。3.改革财税体制,增加财政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解决农村财政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改革财税政策体制。给予农村财政部门更大的财政权力,以使得财政部门可以依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做好财政工作,同时要缩减财政的开支和对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分工,明确责任,这是保证财政支出的有效措施,也要进一步改革税制,国家可以针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设置独立性的税务,这也是为了扩大财政收入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要通过财税体制的调整,缩短农村地区之间的差异,以便促进和谐农村的经济。4.加强对财税政策的监督作用。要想加强对财税政策的监督,执行监督的部门要做到三公原则,以免在工作中出现“走私情”的情况发生,还可以提高监督部门的工作效率。对于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对他们进行培训,明确职责,强化监督队伍建设,最终把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监督和管理工作融合在一起,形成监督和管理并重的财税监督的新局面,也可以保证了财税政策的落实到位,最终也要提高所有农民的纳税意识,全民参与,做良好的纳税人,从而促进农村经济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显著,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所在,这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同时也清晰了解到财税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不难看出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能够积极构建农村经济发展体系,能充分发挥出财政税收的作用,并且使农村经济得到健康、长久、稳定的发展。

作者:高虹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大布苏工业园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财税政策;现状与问题

一、房地产市场财税政策的内涵

房地产市场财税政策,指的是政府为了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的方向、规模、结构以及税种的设置、税率的高低,进而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把房地产价格维持在一个可控的、合理的范围内。财税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具有直接、见效快的特点,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房地产市场财税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税收政策;二是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

(1)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就是通过税率的调整和税种的变动,来调控市场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税收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分别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税收对于房地产市场消费需求的调节作用。通过增加房地产市场的税种、提高相关的税率,可以提高消费者购买、投资房地产的成本,进而减小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力量;反之则鼓励消费,增加需求。

第二,税收对于房地产市场供给的调控作用。对房地产开发商开征新的税种、调高税率,使得房地产企业预期投资收益减少,降低房地产开发的投资增长率,从而减少商品房的供给;反之,则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税种、降低税率,提高房地产企业的预期收益率,鼓励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商品房的供应量。

(2)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支出政策对于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调节生产,调节社会的供给和需求,调整产业的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支出规模,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直接效应,政府逐步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有力的增加了住房的供应量,起到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的作用。此外,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变动财政支出的结构,改变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调节房地产业内部各类房地产的比例,一方面增加普通住宅的供应量,另一方面减少高档豪华住宅、商业以及办公建设,使得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的合理化,最终实现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1)发展现状

我国房地产市场从1998年住房改革以来快速发展,房地产投资开发过快增长,房地产市场过热,土地价格和房价快速上涨,市场的供给结构不合理,房价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2003年以来更为显著。2005年到2007年,房地产市场投资依旧持续增长,但速度显著放慢,但房价仍然快速上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房价问题尤为突出,国家以房价调控为目标的政策密集出台,房价增速有所减慢,但仍然在高位运行。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再次面临触底的困境。2009年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对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房地产市场迅速走出了萧条,房地产开发投资迅猛增长,房价持续攀升,年底国家取消了房地产刺激政策,转向抑制房地产投机、稳定房价的调控政策。2010年房价上升的势头没有得到控制,部分地区呈现泡沫化趋势,房地产价格调控到了关键时刻,4月27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国十条”),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2011年房价仍保持上涨态势,但增幅有所减缓,房地产泡沫不断积累。2013年国家再次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出台了“新国五条”政策,房价依然稳中有升,房地产市场泡沫化趋势急需抑制。

(2)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货币化开始,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对于住房改善性需求的上升,房价收入比的逐渐上升是合理的;但从2003年起,房价收入比快速上升,到2007年上升至8.44的峰值,说明房价的上涨速度大大超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萧条阶段,房价收入比大幅下降到7.37。2009年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对房地产市场实行了宽松的货币和利率政策,中国楼市快速复苏,从萧条进入繁荣时期,房价收入比到达一个新的顶点8.53,房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央政府不得不把刺激政策转向以稳定房价为主的调控政策,房价收入比开始逐步下降,2011年为8.03,仍然超出了合理范围,房价收入比偏高。

第二,我国房地产市场在近十几年间完全处于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1998-2011年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长率高于同期的名义GDP增长率,两者比值的平均值为1.84,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的快速增长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房地产业是我国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但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显著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投资过热,大量的资金流入,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进一步增加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风险。

第三,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开放,我国房地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住宅房屋新开工面积从1998年的16638万平方米,到2010年的129359万平方米,扩大了7.78倍,年均增长率为18.98%,商品房的供应快速增加,而经济适用房的新开工面积则由1998年的3466万平方米,到2010年的491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率只有4.18%,占住宅房屋新开工面积的比重则从1998年的20.83%下降到2010年的3.80%,经济适用房的相对规模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别墅、高档公寓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上升,从1998年的639万平方米,到2010年的5080万平方米,增加了7.95倍,年均增长率为22.64%,快于整体住宅房屋建设规模的增长,在目前我国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下,经济适用房的供应不足,别墅、高档公寓供应增长较快,必定造成房价的进一步上涨,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的不合理将更加突显。

三、财税政策建议

(1)从完善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的角度出发,首先需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建立中央对地方保障性住房的转移支付制度,坚持以“财政为主,多渠道融资”的原则,通过财税专项资金、国债及福利彩票等多种方式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筹资,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住房补贴方式,适时开征物业税,发挥税收政策筹集资金的作用,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资金,并完善资金的监管体制,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从而改善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

保障性住房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需要设立保障性住房的财政专项资金,并通过财政体制改革,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资金的到位。同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开发商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根据不同收入阶层所需要的保障性住房,实施不同的融资方式,廉租房应以政府财政融资为主,市场融资为辅;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应以市场融资为主,以财政融资为辅。

(2)现行的房地产税收制度税种比较多,偏重于房地产开发流转环节税收,持有环节税收较少,即开发流转环节税负较重,持有环节税负较轻,所以削弱了房地产税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因此,需要完善现行的房地产税收体系,逐步减少开发流转环节的税收,增加持有环节的税收,逐步转变为保有型的房地产税收体系,最终实现开征统一的财产税(物业税),并使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摆脱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

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逐步扩大房产税的征收范围,增加房地产投机、投资成本,抑制投资性需求。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完善房产价值评估机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各部门共享的房产信息系统,提高房产税征收管理效率,降低征收成本,防止偷税漏税。同时,需要清理不合理的收费,减少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3)房地产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要相互配合,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程度具有区域特征,所以各地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财税政策,不能一刀切,实行差别财税政策;同时,需要结合金融政策,严格管理房地产信贷的投放,抑制房地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不良住房贷款,防止投资过热,减轻泡沫风险;控制货币的投放量,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的稳定,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财税政策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经济杠杆,为了避免房地产泡沫破裂可能给我国经济造成的严重打击,在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对供需加强调控力度,引导房地产潜在需求与投资需求回归理性,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才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明星,石坚.高房价视角下的房地产税制改革[J].税务研究,2010(4):41-42.

[2]徐影.浅谈住房保障和财税政策[J].黑龙江金融,2012(4):44-46.

[3]程伟,席卫群.优化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财税政策探讨[J].当代财经,2013(3):44-51.

[4]王保安.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J].中国财政,2011(9):12-1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