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扶持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金融扶持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金融扶持政策

篇1

 

1 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概述

 

中小微企业是指除大型企业外其它类型企业的总称,具有涉及面广、数量多的特点,对于解决就业、经济增长等问题负有重要作用。浙江省中小微型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大、密集度高,各地级市经济大多形成“一乡一品”的经济形态,这也奠定了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大省的地位,大约98%的企业单位为中小微企业。相对于大企业以及上市公司,中小微企业在资金、人力、财税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市场经济的波动发展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冲击很大。

 

根据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态势,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桎梏是金融方面。在现有的银行体系中,中小微企业等小规模经济体能够得到的资金支持是十分有限的。为了解决筹融资等金融问题,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都依据相应的情况,颁布了相关的条例使得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等问题更加地便捷化和有效化。例如2014年中央各部门以及浙江省各相关部门连续颁布多项文件,如《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5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指导意见》(〔2014〕39号)、《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银监发〔2014〕36号)以及浙江省《支持小微企业上规升级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保证保险合作协议》等等,这些措施的颁布都是各级政府为了中小微企业能够更好地解决金融问题。

 

浙江省各级政府每年颁布的金融扶持政策种类多、涉及面广,但是政府的相关金融扶持政策,能否切实解决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能提高政策实用度,更能对浙江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 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感知评估调查样本说明

 

针对检验各级政府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能否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评估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对于政府金融扶持政策的认同感以及感知情况等需要。我们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的共1885964家(截止2015年1季度)中小微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多元分析下的分层抽样以及在1:3000的最优比例下,得出1262份的总样本数量以及各地级市的分样本数量;实际共调查浙江省11个地级市共600家企业,共发放问卷1300余份。在进行抽样调查以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数据采用了统计分析,对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对于金融政策的感知评估的多项因素进行了定性以及定量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中,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和种类以及企业的管理阶层分布均匀,企业选择上三大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均有涉及;在调查者处于公司的管理层次方面,基层员工、中层以及高层领导比例均匀,能够从不同角度阐释对扶持政策的理解。本次调查面向的范围比较广泛,问卷代表性强,设计人群能够较好的反应实际情况。

 

3 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感知评估

 

3.1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基本感知

 

3.1.1 政策重要性感知

 

可以直观表明出政府金融扶持政策的积极意义,大部分(56.1%)的企业者表示政府的金融扶持政策较为重要,能够缓解企业所遇到的金融问题,较好地扶持了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在5分法评价中,积极度均值为2.81,即被调查企业人员普遍认为政府的金融扶持政策对于中小微企业有积极作用。

 

3.1.2 预期效果感知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效应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政府对于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是否能较好的达到预期目标”这一问题,感知为一般(43.58%)、较好以及上(48.02%)的被访问企业人员共计占比达92.5%,即绝大部分企业人员认为政府所出台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有一定的政策效应,能够较好程度地缓解金融问题。

 

3.1.3 配套设施连贯性感知

 

政府出台的金融扶持政策也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贷款政策,就需要银行的支持,需要一系列审核、批准、下放贷款等过程,所以配套设施的连贯性程度和完善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扶持政策的开展和施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极少部分企业认为政府的配套设施存在较差的现象。即被调查人群在政策连贯性方面,总体上呈满意态势。

 

3.1.4 宣传力度情况

 

中小微企业种类复杂,涉及面广、数量多,政府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政策的实行。在分析中,我们采用5分法,由1至5分别表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层次。在数据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该调查的均值为3.28,即为在一般和较差之间,简单来说即较多企业人员认为政府对于政策的宣传不够及时到位。且如图3所示,相关调查者对于金融政策的了解程度也不容乐观,不太了解(31.93%)及以下(9.75%)的人员数共计占到了总人数的41.68%。部分专业名词太过晦涩,对于那些未经过系统学习的企业者来说不方便理解。且调查人员在列举相关政策种类如金融债券政策和二板市场政策时鲜有人知。说明政策的主客体的信息没有充分匹配,不了解政策也就表明政策的实用性较差。

 

3.1.5 信息公开情况感知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公开性

 

信息公开指的是政府公开对中小微企业在金融扶持政策力度以及方式手段上等信息的公开。不仅有助于政府廉洁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企业主进行监督和进一步了解政策内容。在此次调研中,认为政府公开信息做的一般(39.46%)、较好(44.74%)及以上(4.52%)的企业人员所占比例达到88.72%,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工作成效良好。且在5分法的评价中,分数到达2.59分,说明企业主及企业工作人员对于政府公开信息表示信任和支持。

 

3.2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需求分析

 

3.2.1 中小微企业所需的外部环境

 

中小微企业所需外部环境

 

在经济竞争中,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还有外部环境,例如信息的畅通度、行业的公平程度都会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在调查中“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占比最大(28.59%),“完善的政策法规”的占比也达到19.76%,即被调查企业人员希望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通过颁布文件和完善政策法规等措施来解决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发展。

 

3.2.2 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发展问题

 

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样的,比如资金缺乏、市场需求等。不同的问题会引导政府扶持政策方向的改变,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金缺乏”这一问题所占比例是21.79%,在序列中排在第二位;第一位是“人才不足”,约占25.5%;第三位是市场需求不足,所占比例为19.5%。由此可见,企业对于资金的要求非常迫切,政府金融政策必要性极强,中小微企业在资金扶持上的需求十分强烈。金融政策中应多偏向于扩大市场需求、提供补助或是投资资金。

 

3.2.3 中小微企业所需的金融扶持

 

中小微企业所需金融扶持

 

资金作为企业的“血液”,为企业发展提供活力,但在现阶段融资成为了阻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被询问者中表示需要“增加融资渠道和提供临时周转资金”的人数较多(占比49.1%)是近一半的比例,可见需求的强烈程度。其它项金融政策如“提供临时周转资金”,“国家银行对中小企业开放贷款”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上三项政策都是关于直接融资的政策诉求,也间接表明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4 对策与建议

 

在对数据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扶持政策在实际实施中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 对“政府智囊团”的建议

 

4.1.1 宣传力度、角度、方式的改进

 

由数据分析第二部分“扶持政策的基本感知”第三小点“宣传力度”的分析结果可知政府对于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近半数调查者对于扶持政策表示不了解或者不太了解,对于一些专有名词甚至从未听过,所以政府首要的就是要加大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以更好地惠及多方企业。

 

4.1.2 颁布政策类型的改进

 

在实地问卷调研过程中,经过与被调查的交谈以及查阅的文献,发现政府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有效性集中在信息技术产业,而对于其它产业的扶持有效性不高。所以政府在出台扶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扶持政策对于各种企业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根据不同企业规模和性质,出台不同的政策。

 

4.1.3 深化金融创新改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各类P2P融资模式应运而生,所以政府应该借助这个金融创新的黄金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从根本上拓宽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的途径。但也要加强对各类P2P融资平台的管控力度,杜绝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的产生。

 

4.2 给中小微企业自身建议

 

4.2.1 更加积极地寻求政策援助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很明显的感受得出企业主以及金融财政主管对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陌生。受力是相互的,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也是相互的,既有政府组织宣传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企业信息人员信息收集不完全的因素存在。因此企业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收集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寻求更好的政策援助。

 

4.2.2 反“反馈机制”的建立

篇2

一、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小型微型企业的易生性和普遍性,对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战略价值的认识主要围绕其对GDP增长、外贸出口、就业、税收收入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的贡献而展开。而关于其发展可能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尽管也有所关注,但重视度明显不足。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逐步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而服务业正是小型微型企业孕育、诞生、成长与发展的沃土。小型微型企业对服务业的广泛适应性,无疑使其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也正是大量小型微型企业的孵化、涌入才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本与人才,而资本与人才的加盟又进一步促进了技术的不断创新,才逐渐催生、造就并实现了所在产业的迅猛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型微型企业不仅是国际分工精细化的主要载体和动力,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主力军。

二、我国现行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早在2002年我国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小企业的地位、扶持方式、政策措施,并在现行税收制度的历次修改与完善中逐步得以体现。

1、我国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现状

(1)流转税扶持政策。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并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明确了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的征收率由原来工业的6%、商业的4%统一降为3%;而财政部令第65号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则进一步提高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同时,为避免重复征税,对营业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项目实行差额征税为标志的营业税转增值税额试点改革正由上海向全国逐步推广。根据工信部联企业[2011]68号,为有效缓解融资难的问题,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或再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不含信用评级、咨询、培训等收入),三年内免征营业税。而在国发[2012]14号文件中,则进一步明确将财税[2011]101号关于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保险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的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财税[2011]71号文件则规定,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技术类)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到2015年底。国发[2012]14号则进一步重申将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的技术类服务平台纳入现行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

(2)企业所得税扶持政策。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根据财税[2011]117号规定,在小微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基础上,自2012年至2015年止,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微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为支持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财税[2011]104和国发[2012]14号将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可按规定提取1%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并在财税[2011]104号中明确了自2009年至2013年止,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和对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的比例减计收入。为鼓励创投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中小企业,财税[2007]31号和2007国务院令第512号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含2年)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对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新”研发费准许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加计扣除50%等。

(3)个人所得税扶持政策。根据财税[2011]62号,自2011年9月1日起,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本人的费用扣除标准统一提高为42000元每年。

(4)印花税扶持政策。财税[2011]10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的通知》规定,自2011年1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止,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

(5)发票工本费和其他收费规范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财税[2011]10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免收小型微型企业发票工本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1]759号)规定,对小型和微型企业从2012年1月1日起免收发票工本费等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免收发票工本费对象为小型和微型企业(不含个体户和申请自印发票的纳税人)。而国发[2012]14号则进一步明确,继续减免部分涉企收费并清理取消各种不合规收费,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已公布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自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3年内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部分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取消一批各省(区、市)设立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涉及行政许可和强制准入的经营服务性收费。

2、我国现行税收扶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性的扶持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政策体系。小型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出台于2011年,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财税系统首次采用该划分标准的文件为财税[2011]104号和财税[2011]105号。由于之前其他所有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制定时,一直运用中小企业、小型微利企业等概念,使得扶持小型微型企业的政策制度势必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甚至面临无法可依的境地。

(2)享受税收扶持政策门槛过高。要享受税收扶持政策,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而这些严格的条件往往成为小型微型企业门前挡着的一道难以逾越的槛。由于小型微型企业大多存在季节性经营、临时性经营或按合同、计划生产的特点,企业从业人员的多变性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认定,使其难以真正享受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而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的这一过低的规定,则大幅压缩了政策扶持的作用面。而小型微型企业较小的经营规模、有限的研发投入和缺乏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等也使其根本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也就无法享受国家技术创新方面的税收扶持政策。

(3)扶持形式不够丰富,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从扶持手段上看,我国目前和西方国家一样主要依赖税率式减免如降低税率、税基式减免中的如起征点和少量的税额式减免等,但具体形式尚不够丰富。而发达国家经常采用的诸如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投资亏损或收益的税收优惠或补偿等都运用不足。尽管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已有所调整,但幅度有限,而一般经营水平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已远在其上,且仅适用于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在内的个人。即使是同样按“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也不适用该条款。

(4)税收扶持政策的政策导向严重不足。国发[2012]14号文件明确应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小型微型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小型微型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但现有税收扶持政策在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挥上述作用方面缺乏足够的导向性,没有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小型微型企业积极投身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5)税收征管亟待改革。目前,影响小型微型企业享受税收扶持政策力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征管方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片面追求税收征管效率,加大税收征缴力度,在核定征收和定额征收方面存在一定扩大化的倾向,认定查账征收资格条件过于严格,导致大量小型微型企业“增税不增收”,人为增高了税负痛苦指数。同时征管工作过于粗放,税收政策宣传与指导服务严重不到位。而国地税多头管理,不单增加了纳税人的成本,也易造成政策尺度把握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公平。

三、从战略高度重新架构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的具体建议

小型微型企业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科学分析、正确把握、积极研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战略的高度重新架构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政策。

1、尽快出台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法律体系

考虑到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和政策中,专门针对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条款较为缺失,且大多散见于(2011年以来)各部门、各文件。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税收的具体实践,通过进一步清理整合,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型微型企业税收减免暂行条例》,以便更系统、更规范、更好地从法律的高度,依靠税收的调节作用,有步骤、有重点地全面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2、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以产业调整为导向,实施放水养鱼

为有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创立与发展,有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初创期小型微型企业实施更为大胆、开放的放水养鱼政策。考虑到初创期风险巨大,小型微型企业自身盈利状况普遍不佳,大多处于亏损边缘,事实上其所得税对税收的贡献微薄,建议所有小型微型企业在获得营业执照后都给予“二免二减半”的所得税政策优惠;而对于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并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的,则坚持实施“三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3、以鼓励技术创新为核心,不断提高小型微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鉴于小型微型企业的特殊性,为重点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改善安全生产与经营条件等,建议将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转变为针对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优惠。凡是企业拥有的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范围内的产品或服务所得的,免征企业所得税。这样做既可以降低享受高新技术优惠政策的门槛,也更加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此外,应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可考虑对提高真实性凭证的研发费用也一并准予加计扣除;对于企业研究开发活动使用的专用设备允许加速折旧。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向小型微型企业转移扩散技术创新成果,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向小型微型企业开放研发试验设施,其相关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坚持税收制度改革与征管创新并重,大力改善小型微型企业运行的政策环境

税收制度改革包括具体税收扶持手段与形式的创新,不仅要有具有事后调节功能的诸如降低税率、定期减免税等直接减免,也要有具有事前调节功能的诸如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等间接性税收优惠;不仅要有研发期、扩张期的税收优惠,而且要有初创期的税收优惠。考虑到我国流转税占比较高,税收制度改革还应包括逐步优化税制结构,逐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加快推进营业税转增值税的步伐,彻底改变小型微型企业“增税不增收”的现状。同时,加大税收征管的创新力度。建议将地方税务局作为重新整合后的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归口管理单位;对小型微型企业实施定期资格认定制度如3年复审一次;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财务会计免费培训制度;严格控制核定征收的适用面,鼓励小型微型企业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表,对符合查账征收的单位一律实施查账征收制度,大幅减少税收执法的弹性空间,简化办税程序,降低办税成本。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南开大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中国中小企业蓝皮书——现状与政策(2007—2008)[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2] 谭毅: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0.

[3] 周丹华: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探讨[D].复旦大学,2010.

篇3

近几年广东服务外包发展较快,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广东服务外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服务外包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人才集聚方面还是有待于加强,特别是服务外包高端人才相对缺乏,对于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把握缺乏;服务外包园区建设相对落后。广东服务外包政策需要进一步推进服务外包行业细分政策,促进服务外包平台的发展和提高外包服务平台的效率,改变资金补偿的方式和提高服务外包补贴资金的效率以及推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服务外包;政策评价;广东

近几年广东服务外包业发展也非常迅速,广州市和深圳市率先成为服务外包发展示范城市。2013广州年上半年服务外包全口径合同额31.1亿美元,同比增长58.9%,离岸合同额21.5亿美元,同比增长37.7%;离岸执行额13.1亿美元,同比增长38.3%。2013年深圳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1.2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合同执行额为30亿美元,同比增长31.4%。同时,珠海、佛山、东莞等地也将服务外包作为优先发展对象。但是广东服务外包发展同江苏、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1)从服务外包总体合同金额相比,广东落后于江苏,广州、深圳落后于北京、上海、苏州等地。(2)服务外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2013年全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中没有一家总部设在深圳或广州,在2014年全国20家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中,只有深圳3家企业上榜。(3)高端人才相对较少,广东服务外包领域相对落后。广东为了促进服务外包发展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措施,包括财税优惠政策、资金优惠政策等,对于服务外包业起到一定促进政策,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而制定有针对外包政策值得思考和探索。本文梳理近年来广东及各地市出台的服务外包政策,对其作用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完善服务外包政策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文献回顾

服务外包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几年我国出台大量的服务外包促进政策,很多学者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梳理分析。有学者从政策运行机制角度对服务外包政策体系进行了探讨,王瑞祥对国外政策评估研究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具体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评估模型,包括:目标获取模型、侧面影响模型、自由目标评估模型、综合评估模型、用户导向模型和相关利益人模型。[1]孙晓琴认为政府对于接包商的补贴和扶持能够促进服务外包业发展,但是过度补贴对服务外包企业投入减少而丧失服务外包额,政府应该加强对服务外包财政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2]张忠民指出我国的服务外包补贴不能进行简单补贴,要实现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3]孟祺发现世界各国对于新兴产业发展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通过相关人员对我国新兴产业扶持政策评价,发现前我国的新兴产业相关扶持政策趋于短期化和定向化,缺少普惠性和长远性。有学者对区域外包政策进行了评价分析。[4]陈正儒对江苏省服务外包政策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发现江苏省服务外包政策体系较为完善,但在产业规划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并对一些具体政策提出了优化建议。[5]林吉双分析了广东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并且同北京、江苏等地进行了对比,发现了广东服务外包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还有学者对具体的服务外包政策进行了评价。[6]魏志梅比较和借鉴承接服务外包典型国家税收政策经验,对完善我国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提出了建议。[7]邬玉婷研究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对外汇政策的需求以及从外汇管理角度推进服务外包工作的政策安排。提出建立服务外包专户,促进服务外包贸易便利化。[8]夏杰长建议尽快出台促进在岸外包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创新补贴方式,搭建各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实现服务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9]

二、广东服务外包扶持政策体系现状

服务外包属于新兴产业,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服务外包能提升国际贸易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目前对于服务外包发展,各级政府都制定了大量的激励政策,广东制定的服务外包扶持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载体建设。在商务部的主导下,2009年我国开始进行了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各省级政府开始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这些服务外包载体建设对于服务外包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提高了政策的针对性,提升了政策的效率。为了为服务外包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广东不但积极申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以及服务外包示范基地,而且积极建设省级载体。目前广东有广州、深圳两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市认定为广东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将广州开发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珠海南方软件园、莞城科技园、肇庆市综合性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华南智慧城)认定为广东服务外包示范园区。2014年广东服务外包促进会在颁发了4家服务外包示范企业,23家服务外包重点培育企业。

2.财政金融政策。在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方面,由于我国财政金融政策主要由中央政府做出,地方政府都是遵照中央政府政策执行。对于服务外包主要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以及信贷优惠等。其中:(1)税收优惠。国家对于技术先进企业、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以及对于小微企业有税收优惠,广东按照相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同时鼓励服务外包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2)财政补贴。广东对于服务外包财政补贴包括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以及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省级服务外包示范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发展,雇佣大学生毕业生从事服务外包业,取得服务外包国际资格认证,在岸服务外包业务,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在粤开办分支机构,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等。(3)融资优惠政策。广东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服务外包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创新,包括基于产业链的融资创新、融资担保创新等,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服务外包企业,支持对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出口信用保险。(4)外汇便利服务。允许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企业开设经常项目外汇专用账户;对经相关主管部门认定的服务外包企业在境内转(分)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可凭服务外包企业资格认定文件、转(分)包合同或协议直接在金融机构办理境内外汇划转。

3.人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在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为服务外包企业投资人才、专业人才出境及服务外包企业员工境外工作提供办理证照或签证便利。

4.用地政策。优先保障服务外包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鼓励通过“三旧”改造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兴办软件、设计、动漫等外包产业。进一步完善各类服务外包载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公共服务、公共技术、公共培训等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三、广东服务外包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

近几年广东服务外包发展较为迅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深圳、广州两个城市在发展服务外包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也是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地;在服务外包业务中,离岸业务占比较大,在岸业务包占比较少;由于地缘优势,承接来自香港的离岸服务外包较多。但是广东在发展服务外包方面相对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劣势,主要体现在:

1.服务外包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从2014年服务外包领军企业来看,北京有9家: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博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阳光雨露信息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北京瑞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方正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和卡特彼勒技术研发(中国)有限公司;江苏有5家:江苏省通信服务有限公司、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福特汽车工程研究(南京)有限公司。而广东只有深圳3家企业如沃盛咨询(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银雁金融配套服务有限公司和平安数据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进入服务外包。

2.在人才集聚方面还是有待于加强。广东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服务外包高端人才相对缺乏,对于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把握缺乏。北京、上海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巨大先天优势,因此,北京成为了信息服务外包的重要城市。江苏在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方面也先于广东,在2008年开始了第一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已经从2008年到2012年进行了3批次的认定。广东从2013年才开始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工作,2015年12月才有第二批服务外包培训基地。

3.服务外包园区建设相对落后。江苏省服务外包园区建设起步较早,服务外包业成为了江苏省十大战略支柱产业,并于2008年开始进行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建设,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到目前为止,南京市有5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苏州市有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无锡市有7家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江苏省服务外包建设进行了子行业细分,包括:软件园、医药服务外包园、创意产业园等。2013年广东才开始省级服务外包城市和示范园区建设,在数量上明显少于江苏省;由此可见,广东服务外包园区载体建设方面也滞后于江苏。

四、完善广东服务外包政策扶持体系的建议

各地在发展服务外包方面各具优势,广东有其自身优势,也存在不足。为了进一步促进广东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在制定政策方面可以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推进服务外包行业细分政策。随着服务外包业快速发展,各地发展优势和特色逐渐显现,不同地区在不同服务外包子行业中有突出表现。广东以及各地市在制定服务外包扶持政策时可以进行行业细分,将服务外包业分为重点发展子行业、重点培育子行业以及一般外包产业。重点发展的子行业包括深圳的信息服务业、基因检测服务业以及广州的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和医疗服务业。重点培育的子行业包括医药研发、智能制造产业。对于重点发展子行业应该给予资金和政策上更多的倾斜,鼓励其做大做强;对于重点培育子行业,应该完善融资机制、吸引高端人才等措施促进其快速发展。

2.促进服务外包平台的发展,提高外包服务平台的效率。服务外包平台包括信息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建立了服务外包服务平台,主要提供信息交流、人才服务、政策查询等功能。这些地市的服务外包平台还有改进空间,可以提供更多专业信息,如国内外展会、国内外动态等;可以对服务外包进行细分子行业,对子行业的信息收集整理。各地市应该建立服务外包共性技术平台,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有效率的技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共性技术平台、医药外包共性技术平台、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共性技术平台、检测服务外包共性技术平台以及金融服务外包共性技术平台等。

3.改变资金补偿的方式,提高服务外包补贴资金的效率。目前国内对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多资金支持,同时对于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以及文化创业产业等的相关扶持政策。这些行业同服务外包业存在交叉,因此部分企业能够同时获得来自多个方面的补贴。因此,可以改进资金补贴的方式,避免无效率的重复补贴。同时,对于服务外包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资金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绩效目标,如果没有达到绩效目标,可以收回部分补贴。

4.推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广东服务外包人才缺乏,应该建立完善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通过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收集服务外包人才供给需求信息,通过对信息收集整理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向提供指导。(2)建立用人单位与培训机构的协作机制,鼓励校企合作,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构可以针对用人单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能力;用人单位可以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包括安排有经验的员工给学生授课,以及接受学生来企业实习。(3)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建设。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示范学校(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财政资金补贴。(4)鼓励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开办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学校),对外包企业进行的人才培训、职业培训提供一定补贴。

参考文献:

[1]王瑞祥.政策评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J].预测,2003,(3).

[2]孙晓琴,黄静波,张安民.国际服务外包承接方政府政策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0,(6).

[3]张忠民.服务外包支持政策亟待转型[J].国际商务财会,2010,(12).

[4]孟祺.新兴产业扶持政策认知和评价的实证分析[J].中州学刊,2011,(1).

[5]陈正儒,吴俊,刘厚俊.江苏省服务外包政策及其效果分析[J].经济论坛,2011,(5).

[6]林吉双,陈婉菲,周虹芝.广东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4).

[7]魏志梅,冯昱.中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税收政策国际比较研究[J].税务研究,2009,(12).

[8]邬玉婷.关于推进离岸服务外包发展的外汇政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8).

篇4

“它有互联网产业的基础吗?它有金融产业的基础吗?它知道应该如何防范风险吗?”针对鄂尔多斯提出的《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草案)》(下称《草案》)。一位互联网金融人士甫一听说便一连抛出三个反问,“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谁去?”

还未等到验证结局,由鄂尔多斯企业组织起草的这份互联网金融扶持政策草案便已被否决。“原因有很多,总之市领导觉得时机不成熟,扶持政策暂时不会出台了。”该份草案的推动者之一、原鄂尔多斯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先生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这份草案是在2013年冬天,由杨先生及其同事顶着严寒数次进京,请一些互联网金融专家打造的。几经辗转,上述 《草案》的草稿到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手中。

这份《草案》开头提到,“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环保、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增加投资渠道,对推动鄂尔多斯市经济加快发展,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吸引互联网金融企业落户,《草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落户当地,给予税收优惠;互联网金融企业贷款,当年政府提供担保和部分贴息;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一定的办公场所;甚至为互联网金融企业高管提供住宅,等等。

相比较其他地方出台的政策,鄂尔多斯酝酿的政策也不逊色。但是为何没有最终出台?

从事P2P行业的翼龙贷董事长王思聪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鄂尔多斯市的有关人士曾经带着这份草案找过他,他也对草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但是面对落户鄂尔多斯的邀请,翼龙贷最终还是婉拒。

事实上,鄂尔多斯市的相关人士曾经带着这份草案,多次在北京调研,游走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中,但是频频遇冷。

“做互联网金融需要金融和互联网两个基因。”融360CEO叶大清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如果一个地方缺乏这两个基因,那么用户、流量、无边界创新都没有办法保障。

从某种程度上看,正是由于有了信息化与高科技的支撑,才有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路径和发展的空间。北京赛迪经智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创新融资事业部总经理江晶晶认为,从政府层面来说,具备数据、资金、平台三大条件较好的地区,推动发展互联网金融是比较可行的。

篇5

【摘要】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因融资困难,一直难以壮大。而制约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科技企业的产权不清晰、政府财政支出比重小、企业缺乏完善的法规约束以及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由此,应通过明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权、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法规、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而提高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融资能力。

 

【关键词】 中小科技型企业 融资困境 制度约束

中小企业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力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将更加体现,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小科技型企业是以创新为主体的企业,它既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化、商品化的有效载体,更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是中小科技型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阻力。

 

一、我国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的现状

1、融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采取内部融资方式,其资金中的96%来自于个人积累、亲戚朋友借贷等自筹形式。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严重失衡。银行贷款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主渠道,80%的外部资金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

 

2、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受到政策的优惠较少,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难以获得贷款,即便得到银行贷款,信用贷款很少,多采取抵押或担保的方式,因此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中小企业在得到贷款之前还要提供信用评级、财务审计等报告,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筹资费用。

 

3、融资成功率不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因发展的长期性或者产品的无形性,能够用以抵押的固定资产数量较少,使其获得银行贷款的成功率并不高,反而具有相当的难度。统计显示有68%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有困难;14%的企业感觉银行融资很难;只有18%的企业认为比较容易得到银行的贷款。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1、企业产权不清晰

当前我国科技型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很多中小科技企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在企业所有权上一般界定为所依托的学校和科研机构,实际操作中可能在科研人员共同开发的技术所有权上产生分歧,使得所有权缺乏明确的主体。

 

2、政府的市场意识不浓厚

因为政府出资方式多为无偿拨款,使得科技型企业的行政依赖性强,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政府科技投入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杠杆拉动效应,科技投入效应不显著。

3、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

首先,中小企业自身风险过大而又不具备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达不到银行要求;其次,是信息在资金需求和供给方之间的不对称使得金融机构获取信息不符合成本效益观;再次,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意识不强,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统筹协调机制来规划金融资源,为科技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信用担保体制不完善

目前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小,全国有多家担保公司没有达到规定的注册资本额,而且担保费用太高导致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不协调;再则缺乏评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的有效量化指标和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信用担保机构实际操作与政策上脱节较严重,担保企业违规操作频繁发生,没有建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资信评级机构和专业队伍,增加了信用优良企业的融资难度。此外,我国信用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也缺乏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因而难以控制和分散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风险。

 

5、金融创新机动力不足

当前全国各省市缺乏比较健全的金融创新机制,多数成长中的科技型企业,商业银行提供的仍然是传统业务。虽然引进了专利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商品,由于成立时间非常短暂,这些业务的范围很狭窄,也尚未全面展开,而且服务对象基本以各省的技术开发区为主,影响力有限。

 

6、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法律环境欠佳

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我国在2000年9月和2002年6月分别制定和通过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缺乏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法、信用担保法、知识产权质押管理办法。而且“机构重叠、多头管理的局面提高了企业的交易成本,致使扶持科技企业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

 

三、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强化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方面下功夫。深化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法人产权主体和终极所有权,引入社会公众股东和法人股东,可以通过员工持股、法人持股、人力资本入股、公开上市等方式实现产权的多元化。

 

企业融资风险内部的控制与防范要确定合理的融资结构,同时融资结构与资金需求结构要匹配。选择恰当的融资时机和融资方式,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融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完善各省市的产权交易所功能,积极推动中小科技型企业通过转让企业资产、出让一定股权等方式以获得资金,从而成为中小科技企业产权融资的坚实平台。继续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提供低息和免息贷款、提供担保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扩大政府的政策性基金规模,吸引地方政府、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弥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匮乏。

 

3、尝试中小企业互助融资机制的建立

互助融资虽然是意大利金融业的一项创新之举,但是其在我国的运用却屡见不鲜,虽然国内对于中小企业互助融资尚没有相类似的政策,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其在国内的开展。深圳市在2007—2008年通过“银、协、企互助融资工程”为中小企业融得资金9.788亿元;由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例如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税收减免、利息补贴和风险补偿。但是由于财政资金有限,这些扶持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互助融资为这些扶持政策提供了释放杠杆效应的平台。政府对互助组织的注资或拨款可以吸引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注入,而贷款额度又对担保资金产生了成倍的放大效应,可以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的扶持政策应该向互助融资方面倾斜,从而撬动更大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所属企业对互助担保组织注资或者以财政补贴的方式直接对其拨付,带动中小企业加入到互助融资组织中来。同时可以对互助公司或者互助组织贷款银行的税收进行减免,激励互助融资模式的开展。

互助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以及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国内外都已经被广泛认同,在国内也已经初现成效,但是其效果的有效发挥必须依赖完善的制度,包括国家对其制定的宏观政策、市场运行和互助组织内部管理制度。我们需要从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互助融资机制出发引导组织行为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4、完善企业融资外部环境

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等特征而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法》,为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积极培育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可以从信用信息平台、信用管理及失信制裁角度予以完善。当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已搭建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完全由政府管理,因此未来要加强信用信息平台的非政府机关的监督,避免政府垄断信用资源。信用管理主要是针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审批过程,应注重信用类型、信用风险控制与防范的能力的评价。失信制裁可以起到震慑作用,这项工作具体应由各级地方政府联合工商、税务、银行、宣传等部门,对不讲信用、破坏信用的行为实施联合制裁和曝光。也要发挥司法及公安部门的作用,加大金融违约案件的执行力度,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建立我国信用体系中,政府应从法制上加大对中介的违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社会舆论监督,建立中介机构的信用记录档案,定期公布,从而保证中介机构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同时,可以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定期相互轮审制度,并由证券交易所审计部门不定期抽查,建立他们的信用记录档案,定期公布,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确保中介机构的公正性,预防融资风险。

 

(注:本文得到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湖北省创新型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的调查与实证研究:科技金融创新视角》(2011dea018-2)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邓立志:企业融资风险控制问题初探[j].经济论坛,2008(3).

[2] 王蕾:浅析企业融资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明[j].商业研究,2005(13).

[3] 王玉荣、李军: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的经验数据[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篇6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市“十二五”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和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政策的意见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产业化经营为抓手。重点抓好肉羊优势产业,全力推进我镇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产业方向发展。

二.发展目标

羊饲养量达到10万只,出栏5万只,产值6千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

三.建设内容及规模

1.养殖场(小区)建设、发展规模养羊户和专业合作社:新建养殖小区10个,新发展规模养羊户1000户,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0个。

2.肉羊专业村建设

在煤窑村、共同村、新丰村、德发村、三发村、河南村新发展养羊专业村6个为试点村,明年进行全方位试点,专业村以育肥羊养殖为主,采取基础母羊由农户自己饲养,羔羊由合作社饲养。“羔羊”合作社按高于市场价格的30%给予合作社成员分利,这样提高了养羊户的积极性,又让养殖获得了最大效益。

四.具体扶持政策

1.鼓励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肉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对自繁自育养殖场基础母羊存栏800只,一次性育肥羊1500只以上,年出栏3000只以上;对育肥羊养殖场一次性育肥2500只以上,年出栏5000只以上的实行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等“五化”标准的给予政策扶持。

2.鼓励扶持农民养羊专业合作社。对由合作社实行“统一建设、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的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给予政策扶持。

3.优先安排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用地。允许在草原、荒地、坡耕地、机动地及其它未利用地等非册内地或者在村屯搬迁后的空置土地上建设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4.新建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涉及的用地管理费免收;土地复垦、植被恢复费保证金按下限执行;检疫费、水费、水资源费免收。

5.新建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电力设施安装,农电部门要优先安排,提供方便,只收取最低施工费;电价按养殖业电价收取。

6.新建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需要进行铺设道路的,交通部门优先安排,积极争取项目。

7.新建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使用的林木,林业部门优先安排,予以批采,相关费用按最低标准收取。

8.新建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需要打井的,水利部门优先安排,积极争取项目。

9.新建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购进的青贮收储、饲料加工机械,进入国家、省农机补贴目录的,农机部门按照补贴标准优先安排予以补贴。

10.对合作社建设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申请信贷资金,金融部门在贷款额度、期限等方面给予支持,并积极争取贴息。合作社担保贷款、土地收益抵押贷款的,金融部门要给予优先安排。

篇7

(一)山地畜牧业中缺少龙头企业,而且规模小。

这种问题的出现,首先来讲对一个地区的山地畜牧业的发展是没有带动力的,因为想要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龙头模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山地畜牧业的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还有山地的发展之间出现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山地畜牧业的发展势必要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山地畜牧要涉及到对牲畜进行放牧,可是在当前这样的生态环境系统下,人口的急剧增长,也需要生存的空间环境,而在发展畜牧业的时候,如果不采取合理科学的放牧措施,就很容易影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发生;

(三)畜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没有形成专业化、标准化以及规模化的养殖体系。

尽管社会市场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但是畜牧业的小规模发展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的,这就出现了供给不足的生产与需求的突出矛盾;

(四)对于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不完善

对于畜牧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在实际的养殖中没有得以完善的转化运用,而且养殖基础相当薄弱,在养殖业方面的科学技术投入小,转换率低,效率不高。

(五)养殖户在进行标准化大规模养殖发展的时候,其收入与支出不成正比

形成了养殖户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从而导致畜牧业的得不到持续长远的发展;

二、山地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一)注重对畜牧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

针对我国的畜牧业养殖地形条件来看,在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当地地形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并且结合当地不同的县,乡以及村在畜牧业发展方面的资源,对当地的畜牧业重点发展地区有一个规划,然后明确发展的目标,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山地畜牧业发展规划策略。在畜牧业的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发展规划章程和因地制宜的方式实施,而政府也应该对其实施相关的扶持政策,并鼓励养殖户坚持走生态化建设,产业化道路,有步骤、有制度的进行以少数带动多数的产业化建设,最终形成强大的带动力量,使当地的山地畜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加强畜牧业中的科技建设

1.为了让现代畜牧科技在实际的运用中得以全面的转换,就必须加强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以及增强畜牧业中的科技推广体制的改革。

要想加快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就要打破学科在部门或者单位、区域的界限,建设人才科研队伍的同时,还要加快畜牧技术推广设施条件的建设,从而构建一个畜牧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并进行推广实施的无界限体制平台,将动物疫病的防治、优良品种繁育体系以及畜产品质量作为畜牧业科技的重点;

2.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是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前提,而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需要建成一支强大的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

所以要加大对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适时进行培训,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技能创新和推广应用型人才。另外还要对养殖户的生产技能、文化技术以及思想观念进行培训,加强对养殖户的鼓励和引导,在技术型人才的带领下,对畜牧业的发展技术进行全方位的改善和提高;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山地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山地资源条件,还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所以要加快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以及创新开发模式进行资金的筹集。

1.大力吸引社会投资。

社会投资属于一种创新模式的财政筹资,可以通过贷款的利息优惠、先建设后补贴以及进行保险补贴等方式大量的吸收社会资金,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速度;

2.加强财政金融的资金投入。

要加快山地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就应该对畜牧业的发展基金进行全面的探索,然后再对财政金融资金支持可能出现的巨大风险进行探究,并且针对降低这种风险制定相关政策,同时争取政府财政专项扶持项目的资金投入,努力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款项,然后在具备财力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畜牧业发展;

(四)畜牧业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应该得以落实

篇8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央“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16字科技工作的总方针,立足实际,围绕创新主题,按照“创新理念、引进培育、重点突破、助推发展”的思路,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加强载体建设,构建创新平台,培育科技企业,打造特色优势,推进区域科技进步,为促进我区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三宜”城区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一)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产业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区的比重年均递增1.5%,力争“十二五”末达到15%。

(二)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新增3-4个国家级创新载体,5-6个省级创新载体。

(三)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家,软件企业30家,民营科技企业50家。

(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新增专利授权量300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00项,获得市以上科技项目扶持资金年均递增10%。

三、工作举措

围绕“十二五”目标,着力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确立“四个务实”发展理念。

一是确立大区域、大科技的理念。区域内所有科研院所、所有大中专院校、所有的科技企业,都是我们推动科技创新的依靠和服务的对象,都是我们努力整合和开展合作的资源。二是确立重点突破、创出特色的理念。根据我区目前的科技力量和工作水平,找准方向,重点突破,抓住关键点,找准突破口,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优势。三是确立自主培育、多方引进的理念。加强对现有科技资源的优势整合,结合创新载体的培育和楼宇经济的打造,加强科技招商,通过政策引领和配套服务,努力引进创新团队、成熟企业、龙头项目和领军人物到发展。四是确立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理念。注重整体规划、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有序推进,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有重点、可操作,力求早出成效。

(二)坚持“四集发展”特色方向。

一是产业集聚成区。加强产业规划,注重科技产业的整合集聚,着力打造科技产业特色综合体和构建科技产业集聚区。二是企业集中进园。围绕做优做强做专做特各类科技创业园的方向,加强引导,多方引进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进科技园创新孵化。三是资源集成建链。充分利用我区科研院所较多的优势,开展对其上下游的产业延伸和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链,增大附加值。四是人才集合成势。坚持科技、人才工作并重、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的思路,搞好科技人才的一条龙、全方位、全过程配套服务,在打造科技产业的进程中,发展壮大我区的人才优势。

(三)把握“四项关键”工作重点。

一是科技计划和项目申报要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紧密衔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指南,面向全区域科技企事业单位,做好科技项目的组织培训和申报工作,力争科技项目在申报数量、申报成功率和扶持资金等方面有新的提升。二是创新载体建设要创特色、出成效。充分发挥创新载体的科技产业集聚区功能,按照创优创牌、提档升级、整合培育的思路,结合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的培育,加强各类科技园建设,提升我区创新载体的建设水平,发挥其整体功能。三是科技基础设施构建要多层次、上水平。充分依托区域内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建立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等,提档升级现有的科技基础设施,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四是科技企业培育要有数量、求质量。巩固现有的科技企业,在发展数量中提高质量,重点发展适宜于中心城区、占用空间少、耗用资源省、有效产出多、附加值高的软件、IT、电子商务等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对我区经济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的“科技小巨人”。

(四)构建“四条成型”产业体系。

一是构建以各大科研院所为主体的重点攻关体系。重点是热工院的核电技术研发服务、中材建筑设计院的新型建筑材料研发、防水材料研究院的新型涂料研究及产业化等。二是构建以辖区创业园为主体的创新孵化体系。在区内科技创业园已初成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特色定位,实行错位发展,着力打造工投科技园软件基地、科技园IT产业基地和金运、恒峰科技园特色孵化基地,形成我区科技产业的特色集聚区。三是构建以各类科技基础设施为主体的产学研体系。依托我区现有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平台,为科技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构建技术、项目、人才等方面合作平台,联合开展企业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增强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构建城区特色的产学研体系。四是构建以科技综合体为特征的产业化体系。整合现有存量土地、楼宇资源,结合引进总部型研发机构,打造科技研发、服务、中试和产业化的综合体。

四、扶持政策

积极争取上级有关政策扶持,综合运用好上级和我区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力度,注重实效,推动科技产业加快发展。

(一)支持科技载体建设。

1.鼓励创办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或市级认定的科技创业园、创意园、软件园等各类载体,除享受上级扶持政策外,在进行相关绩效考核后,分别给予载体主办者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

2.支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新建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除享受上级扶持政策外,分别给予30万元和10万元的资助。

(二)扶持企业科技创新。

1.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对申报成功国家、省创新基金、重大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专项资金的科技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和10万元的专项扶持。

2.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科技企业,区国资按一定比例参股,作为鼓励性投资。

(三)培育引进科技企业。

1.培育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对申报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的专项扶持,并对高新技术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按照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积极培育软件企业,对申报成功软件企业的,给予3万元的专项扶持。对软件企业从事软件开发人员的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增值税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

3.大力开展科技招商,新引进的科技总部企业按注册资金给予1%的一次性开办补助,补助资金分5年支付,每年支付20%。本部租用自用办公用房,按租金市场指导价的40%一次性给予12个月的租金补助。其本部新建或购置自用办公房产,自新建成或购置之月起3年内按该房产实际入库的房产税地方分成部分的40%给予补助。

4.对从市外新引进的科技总部企业按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税收贡献额的本地留成部分,第1-3年给予100%奖励,第4-6年给予50%奖励。对从区外新引进的科技总部企业,按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税收贡献额的区级留成部分,第1-3年给予100%奖励,第4-6年给予50%奖励。

(四)扶持鼓励发明创造。

1.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扶持和保护。对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实行申请费全额补贴,申报科技计划争取优先立项。

2.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并在区内实现成果转化的,根据成果转化情况给予5-20万元专项扶持。

(五)实施融资扶持政策。

1.对实施国家、省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省市高新技术产品和市技术专项的科技项目,在使用金融机构贷款所发生的利息支出,给予科技贷款贴息补贴。

2.对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有较好市场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项目,给予信货风险补偿资金支持。

(六)奖励科技领军企业。

对科技行业中年营业收入(销售额)列前3位且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保持环比增长的领军企业,给予10-50万元奖励。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区科教兴区领导小组、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团,将科普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形成全区各相关部门、街道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加强对载体建设的扶持,对省市重点项目的配套,对区级项目的设立,对重点项目的国资参股等。完善政策措施,重点完善有利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及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

(三)强化目标管理,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对全区科技产业培育发展的目标管理,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从工作主体、目标分解、时间进度、责任主体、服务措施等方面入手来狠抓工作落实,完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强化考核,定期督查,确保重点项目和年度目标的按时完成。

篇9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部署,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有关规定,现就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一)统一思想认识。创业是劳动者通过自主创办生产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市场就业的重要形式。劳动者通过创业,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促进了社会就业的增加。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利于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二)明确指导思想。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着手,逐步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新格局。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劳动者的创业激情,增强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城乡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三)突出工作重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地方的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确定鼓励创业的产业指导目录,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者进入国家和地方优先和重点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贸易促进型、社区服务型、建筑劳务型和信息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创业领域。重点指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军队复员转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创业。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劳动者创业人数和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的大幅增加,基本形成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使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成功创业。

二、完善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

(四)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国家有限制条件和标准的行业和领域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在法律、法规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对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制定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优惠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五)改善行政管理。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干预创业企业的正常经营,严格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培训行为。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创业“绿色通道”。依法保护创业者的合法私有财产,对严重侵犯创业者或其所创办实体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依法查处。对创业者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政府部门要及时受理,公平对待,限时答复。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要按有关规定,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六)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劳动者创业。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细化操作办法。多渠道筹集安排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展开。要针对经营成本上升以及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兼顾行业稳定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保护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鼓励创业企业扩大就业规模。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劳务输出地区要积极探索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七)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支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探索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对于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有利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项目,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贷款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创新农村贷款担保模式,积极做好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鼓励利用外资和国内社会资本投资创业企业,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各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和促进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

三、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八)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扩大创业培训范围,逐步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加强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创业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参加创业培训的创业者,按有关政策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的,其按规定享受的职业培训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开支。

(九)提高培训质量。从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创业培训的质量。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培训进修、研讨交流活动,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配备,提高教育水平。采用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发推广创业培训技术,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

(十)建立孵化基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劳动者创业所需的生产经营场地,搞好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优先保障创业场地。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或利用原有经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小企业孵化园等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进入基地的小企业提供有效的培训指导服务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增强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创业稳定率。

四、健全服务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十一)健全服务组织。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开发创业指导技术,完善创业服务功能,提高创业服务效率,承担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组织、服务和实施责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各类创业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共同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推动创业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建立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逐步形成创业服务指导专兼职队伍。

(十二)完善服务内容。根据城乡创业者的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平台,搭建创业者交流互助的有效渠道。建立政府支持并监管、企业与个人开发、市场运作的创业项目评估和推介制度,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形成有效采集和定期制度。通过上门服务、集中服务、电话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开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建立创业者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设立创业服务热线,接受创业者的咨询和投诉,提供及时有效的后续服务和跟踪指导,注重对创业失败者的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重树信心,再创新业。

(十三)提供用工服务。为创业者、新创办企业及其所吸纳的员工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指导创业企业结合生产经营需要,落实职工教育经费,做好职工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组织各类培训机构按照用工需求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为创业企业提供合适人才。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符合条件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应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创业者及其招聘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便利,吸引人才去新创办企业工作,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的规模。

五、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工作开展

(十四)强化政府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促进创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就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推广经验典型,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重点指导推动工作基础较好,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根据本意见的要求,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相关扶持政策,在组织领导、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积极探索,率先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

(十五)完善工作机制。各地区要发挥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中小企业管理、教育、建设、国土资源、财政、商务、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小组,共同研究制定和实施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计划。把优化创业环境、完善落实创业政策以及提高创业培训效果、创业服务质量、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作为衡量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要工作指标,列入当地就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篇10

关键词: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实践;建议;东至县

中图分类号 S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115-02

东至县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实践与思考

汪晓东

(东至县官港农机管理中心站,安徽东至 247200)

摘 要:介绍了东至县创建县级农机化示范区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及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主要包括: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基础建设,落实金融扶持政策等。

关键词: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实践;建议;东至县

中图分类号 S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115-02

2013年,东至县农机化园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大力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积极培育农机化发展主体,强化科技示范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农机化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 主要成效

1.1 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 截至2013年底,园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14万kW,比2012年增加4500kW,增长7.9%。在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加的同时,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02台,比上年增长30.7%;联合收割机224台,比上年增长14.9%;水稻插秧机146台,比上年增长52.08%、粮食烘干机7台、比上年增长6倍。

1.2 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 主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比2012年提高5个百分点。

1.3 农机化科技示范取得新的进展 以东流镇红叶村为中心,建立了666.7hm2机插秧示范片。2012年建立工厂化育秧基地1个,新增育秧流水线2条,年供秧面积333.3hm2。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引导,推进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调整优化 根据东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导向作用,兼顾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民需要,进一步转变农机增长方式,在保持农机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调整优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向大中型、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倾斜。围绕绿色粮油、优质蔬菜、畜禽水产养殖和高效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大中型耕作、机械化栽植、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农机装备从农田作业向特色农业、经济作物、养殖业等领域拓展,结构布局进一步合理。

2.2 政策扶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以农机购置补贴为抓手,不断拓宽投入渠道,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化投入机制。用好用足购机补贴政策,在资金的使用上做到与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相结合,与实施农机科技项目相结合,与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2013年,园区落实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29.07万元,补贴农机具657台套。引导农民购买农机具投入860多万元。

2.3 典型示范,因地制宜发展农机化 2013年以来,东流农机化示范园区围绕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开展多点示范,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行政推动,市场引导,强化农机农艺融合,进一步加快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是围绕粮食生产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以实施水稻机插秧项目为载体,以种粮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大力推广机插秧技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技术培训,开展试验示范,建立农机农艺专家联席制度,充分调动农民购买插秧机、应用机插秧的积极性。2012年园区水稻插秧机保有量为146台,比上年新增50台,机插面积0.08万hm2,机插水平达38.7%。二是围绕经济作物,示范推广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通过示范推广,油菜免耕直播机开沟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油菜机收开始得到应用,并辐射到胜利、张溪、香隅、尧渡等周边乡镇。2013年共有16多台收割机到周边县市跨区机收油菜,机收面积53.3hm2。三是围绕“菜篮子”发展畜禽水产和设施农业机械化。为推进畜禽水产业发展,2013年把增氧机、孵化器等机械纳入购机补贴范围,大力鼓励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机械,进一步提高规模化、机械化养殖水平。为加快蔬菜产业发展,在园区大力推广微型耕作机械为主的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

2.4 发挥优势,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大力组织农业机械投入农业生产。加强信息,设立热线电话,合理调度机械,免费发放跨区作业证、办理供油卡,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共组织30多合收割机开展跨区机收作业,为农民创收达80余万元。2.5 创新机制,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水平 一是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成立了农机安全生产领导组,建立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逐级签订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二是狠抓源头,强化宣传。严把检验关、考试关,进一步规范牌证管理。积极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活动,把监管重点前移到村、推进到户。三是部门联动,严格执法。农机、安监、公安交警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联动机制,互通信息,联合执法,开展源头专项整治和路面专项治理,努力构建宣传教育、源头管理、执法监控三道防线,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