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公司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份制公司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黑龙江龙电电气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摘 要:内部控制是股份制公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壮大,内部控制在股份制公司的管理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有效促进公司管理效益的增加。本文作者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股份制公司内部控制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同行业者参考。
关键词 :股份制公司;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098-02
一、引言
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和内部控制等多种因素的调控和协调配合。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公司只有不断强化内部控制,才能及时防范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实现公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公司能够紧跟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让自己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立于不败之地。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指公司内部进行的一些管理活动,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等。内部控制是股份制公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股份制公司的管理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强股份制公司内部的控制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还有利于加强内部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股份制公司的依法经营提高保障,从而促进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发现和找出股份制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对应的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公司的内部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股份制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种环境因素阻碍了公司内部控制的进行
近年来,虽然我国股份制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大部分公司的内部控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内部控制面临的环境因素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其是否能顺利,和对其执行能力及贯彻力度的判别。对我国股份制公司而言,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首先,股份制公司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缺乏理性认识,市场风险意识淡薄。从客观因素来看,我国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发展起步较晚,所以肯定对其的认识会存在很多缺陷;从主观因素来看,企业管理者没有对内部控制引起高度重视,也不能够理性地认识这一制度,仅把内部控制看作单纯的内部监管机制。其次,公司内部控制组织的设置如同虚设,缺乏健全的控制管理法人结构。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制约了大多数公司管理者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对公司的经营理念过于陈旧,使内部控制的管理机构如同虚设,根本无法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最后,企业员工的素质低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都是导致内部控制无法顺利进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股份制公司内部控制的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力度低
目前,我国很多股份制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都不够连贯和科学,常常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而且在实际的监督和审查过程中还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内控控制制度的不健全或不完善,不仅可能导致新业务的盲目运作和实际指导作用不大,还会导致公司在内部控制的执行上出现难以弥补的漏洞或失误,在无形中增加公司经营的风险。而且公司对奖惩制度的落实不够,没能充分起到预期的积极性调动作用。对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更没有设置专门的监督和审查机构,这样根本不可能提高公司员工执行内部控制的自觉性。
(三)股份制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稽查为落到实处
监督和稽查在股份制公司的内部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公司的各项活动和业务进行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保证独立性的前提下,对该项业务进行监督和稽查,以判断其是否能达到最终的既定目标。但是,我国目前的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多种多样,缺乏统一的标准模式。在众多的内部审计模式中,只有监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股份制公司的总体情况而言,监事会形同虚设,并没有掌握实权,所以其指导的公司内部审计必然缺乏独立性。而且审计人员的水平和素质也是良莠不齐,并不具备专业的审计能力,所以就直接导致了股份制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稽查无法落到实处。
三、完善股份制公司内部控制的改革措施
(一)转变观念,建立完善的股份制公司内部控制环境
股份制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既包括了涉及公司管理氛围的内部环境,有包括了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前者能够影响公司员工对内部控制意识的落实,而后者主要制约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和评价。所以,加强内部环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通过电视、杂志和互联网等各种传播手段,大力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司管理者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其次,建立和完善股份制公司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的设立,落实内部控制的管理力度,使这些内部管理结构能够作为主体真正发挥作用。公司还应该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明确好各内部管理结构的职责,构建一个健全和完善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权责分明、多方制衡和协调运作。
(二)加强对公司管理者和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其职业素养
为了获得高效的内部控制结果,应该注重对公司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素质的提升。对公司的管理者而言,不仅要具备很强的业务素质,还应该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这样才能在对公司的管理中,敏锐地觉察出市场的动向,及时调整运营理念,从而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而且公司管理者直接代表了一个公司的形象,加强对管理者自身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培养与建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对企业文化的培养,提升公司整体形象。而对于公司的员工而言,他们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和执行主体。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就必须要提高全体公司员工的素质。首先,公司的管理思维要做到“以人为本”,把员工的发展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的最根本出发点,通过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增加公司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乃至综合竞争力。其次,严格把关对公司员工的选用。除了要考虑员工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特别注重对职业操守和道德素养的综合考察,确保选用的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和贯彻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员工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等精神的培养,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对公司的责任感,使员工能够加强自我管理控制。
(三)股份制公司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深化改革监督和稽查的效果
由于受到客观和主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股份制公司内部审计的监督和稽查缺乏独立性。只有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才能有效弥补内部审计的缺陷,获得理想的监督和稽查效果。首先,要真正落实股份制公司的监事会权利,让监事会掌握足够的话语权和实际监督权,并对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要为公司的内部审计,提供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保证内部审计的顺利进行。最后,通过较好的内部审计工作,改变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局面,促进股份制公司的规范经营,保证公司利益和股东的权益都能达到最大化。
四、结论
内部控制在股份制公司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强我国股份制公司的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才能增强股份制公司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完善的股份制公司内部控制环境,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其次,要加强对公司管理者和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其职业素养。并注重对员工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等精神的培养,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对公司的责任感,使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和贯彻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最后,将股份制公司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深化改革监督和稽查的效果。改变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局面,促进股份制公司的规范经营。
参考文献:
[1] 张黎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篇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各大企业如中国石化、格力电器等在各地纷纷开展了企业自救行动,大手笔的引入民营资本,进行公司内部业务重组,企业的股权也被再次分配。我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系主要表现为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多种私有制经济共存,共同发展。经济体系既然改变了,相应的企业治理方法和内部的股权也就相应的发生了改变,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方法,优化股权结构成为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形成背景和原因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企改革的新方向,将大部分的国企管理方法由管理企业变更为管理资本[1],借助私企和个人的资本以及他们本身的商业精神支撑起国有企业,这一系列的政策和变革都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是经济向前发展的定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和国有企业自然是国家的经济支柱。但是近年来,经过公有制的伟大实践发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已经满足不了世界上先进生产力的需求,不仅对经济的增长没有贡献,而且对于国有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所以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的指导下,决定将经济重心慢慢转移到私营企业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用私营的小企业和民营资本扶持公有制经济,实现公私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
由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特殊性,其公司内部治理的方法也很独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监管,政府参与治理。虽然说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但是毕竟国有经济占主体,这就注定了政府管理的必要性。政府对企业的治理主要包括对企业的监管、承担特定的业务并担任公司股东的角色[3]。对企业的监管能够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提升企业的效益,还可以使所有制企业顺利遵从政府政策,争取相应的政府支持,将企业发展壮大。政府还在企业中对一些特定的业务负责,这部分业务大多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业务,发展社会主义精神,将“公有”落实到实处。政府也作为公司的股东参与公司会议,商议主要决策,除了发扬政府的法治之外,也是公私混合的一个主要标志。
其次,分散人力资源,实施激励。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人员众多,管理起来尾大不掉,这就需要分散管理,将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分散到各部门的经理手中,董事会只负责相对较大的决策问题即可。但是这一小部分的经理层在管理员工时会出现与公司利益背离或者目标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就需要企业内部采取激励的手段,对职业经理进行有效的心理满足和较高的薪资待遇,自然就能够让经理层与上级的利益一致,督促员工认真工作,与公司共同进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最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企业越大,治理起来越难,单独的部门随心所欲,无视公司规章制度是常有的事,主要原因在于部门分散,没有一条相应的规范或者是相应的管理机构。由此,公司可以自行成立监管部门,建立监管制度,随时随地的对员工进行监督考核,对于监管的主体―员工来说,也可以自行的发表意见,使得上级能够听取下意,适时对不当的政策进行修改调整,也是一种促进公司进步的方法。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指的是在股份制公司中,不同股东在整个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混合所有制企业融合了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各种特点,他们的股权结构就更加复杂了。想要企业中的股权集中,就需要加强各股东在公司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各阶层积极进步。
1.内部权力的平衡。现在和所有制企业中呈现出多种股东形式的组合,根据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和市场稳定性来分析,最优的要数国有股份和多个法人股东的组合,采取这种非严格均衡的模式,各股东之间有着一定的股份差异,但是最大的股东股份又不能高于其他小股东的股份之和,达到相互制衡的作用,这样一来,公司内部的权力和对公司的控制权也会随着股份的平衡也会变得相对均衡,避免一方独大的情况出现,造成企业内部失衡,甚至分裂的情况。
2.相对减少国有股份,吸引外部法人加入。美国的权威经济学会认为企业的私有化能够使企业添加更多活力,能够更多的改进经营措施,提升公司业绩[4]。经过对国内各大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由外资人加入的企业业绩最好,而有政府控股的企业效益最差。由此可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公司要适当的吸引外资,分散股份,加大私人投资的比重,让股份流通,形成优化链条,提升公司的资本,刺激市场消费,提升公司效益。
3.健全法律保护制度。吸引法人投资,增加法人股份,公司会出现很多的小股东,虽然是将企业的资金分散了,实现了多渠道流通,但是小股东无法在公司中发表自己的言论,也无法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所以需要健全公司对小股东的法律保护。规范法律制度,在企业中增加法律氛围,既保证小股东受到公平的待遇,也使他们的利益不受大股东的剥削,让整个企业的盈利透明化,提高效益的同时使各位小股东在心理上受到鼓舞,更加努力的为公司效力。
篇3
当前已有20家商业银行相继在主板上市,仍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上市,我们不难看到中国金融力量的迅速崛起,然而过去的金融危机以及中国银行业“大而不强”等问题,应该让我们保持清醒。在中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在世界金融博弈的大潮中还只是一个初学者,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的必要性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James D.Wolfenson)曾经说过: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重要。随着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以及以资本市场为纽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规模的扩张客观上要求企业有一套完善的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机制是管理和控制公司的系统。狭义地看,是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以及股东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看,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它要解决所有者、管理者、监督者和生产者等不同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决策、监督、激励和风险控制等有关的问题。同样是作为公司的银行,鉴于自身所处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需要一套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则将银行价值取向、战略目标、责权划分、管理者相互关系、内控系统、特别风险监控、激励机制和信息透明度等八个方面作为良好的银行治理机制所必备的基本要素。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公司治理机制的必要性包括:
以巴塞尔资本协议为核心的资本监管框架下,完善的商业银行治理机制是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的重要特征。现代企业制度是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商业文明中发展而来的,西方经济200多年的兴衰史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的战略定位、价值取向、权责划分、内控系统、风险控制、信息透明等问题都涉及企业的生死存亡,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都会致使公司出现严重的问题。美国一些百年老店无不是采用了以职业经理人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而那些轰然倒塌的企业如安然等都是因为违背现代企业治理规律而不得不吞下苦果。曾经引起银行界地震的“巴林银行事件”,就是由于巴林银行的内控机制出了问题,一位叫里森的人设置了一个错误账户,利用这个账户瞒天过海,把全部亏损巧妙隐藏起来。如果银行内部审查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能够认真核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或是派稽核人员查帐就完全可以避免这场灾难,可是巴林没有这么做,只能最终走向破产。
建设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从金融危机中得出的深刻教训。这场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都告诉我们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多么的重要。雷曼兄弟的破产,日本新生银行的接管等都是由于没有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过度追求扩张和规模,造成失衡的投资和投机,最终葬送了自己。
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合规稳健的经营。鉴于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保护存款人资金安全的需要,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银行所做的业务就是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与风险打交道必须慎之又慎,银行不能通过做投机性业务来扩大利润,而是要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服务的提升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来谋求自己的合理收益。所以,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依靠权力制衡、监督审批、权责清晰、信息披露等制度性安排来约束商业银行的不合规行为,才能使商业银行抵制投机诱惑,安守本分做好自己的合规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现代企业制度来讲,商业银行是一个公司,它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企业的整套治理机制也是为此服务的。同时公司既有的治理机制也体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法则。事实上,商业银行自身治理问题造成了其发展的局限性。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没有独立的“人格”,存在行政干预现象。有些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命与解聘受制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甚至在有些地方银行领导的选择要与行政级别挂钩而不是依据其所做出的业绩和才能。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利率指标、所投行业、分支机构等银行的自身问题也受制于政府的控制,尤其是设计一些国家敏感的或“政策性”的问题时,更是没有自。
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和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往往要为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服务,要积极“做贡献”,导致银行一些不良资产和呆坏账的产生,但是又不同于国外的银行,政府会出面用财政为银行兜底。所以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处境尴尬。
商业银行利率受控于人民银行,银行业务的“价格指标”由官定,导致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单一,银行产品有限。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都是在“揽存款”和“拉贷款”上赚息差。在中间业务以及一些创新性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上收获较小。在盈利模式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公司的治理模式和机制就会围绕存款指标和贷款指标而展开,是在一种另类的操作模式中追求利润最大化。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浮于纸面,毫无约束力。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具有表面化的特征。很多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做得很全面而且也很仔细,但就是执行不畅。建立这些制度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充当门面。而上级检查往往也流于形式,并不注重实效。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商业银行银行盈利模式的“同质化”,同时一些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又受到监管者的诸多限制。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差异化的“核心盈利模式”。很多业务都是一拥而上,如银信理财产品的开闸与叫停,无不折射出银行业的无奈与尴尬。对于这种情况,再好的公司治理模式也没有用,对银行的很多问题都是隔靴搔痒,起不到指导性作用。
政策及建议
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和模式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是要让真实的所有者归位,完善产权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接下来就是走改制上市之路,目前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已在主板上市的15家上市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改制上市的过程中迈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但是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表现强势的原因在于我国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机会,而不能过早得出结论认为商业银行的治理问题已解决。接着落实科学的决策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最后还要做好风险控制。
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要使银行的产权多元化。可以通过协议转股或上市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股份制改革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必由之路。进行股份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人和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是健全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的客观要求。只要所有者到位了,他就会行使自己的监督权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股份制公司中就表现为股东慎重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选出精明能干的经营管理者,并对之实行有效的监督。一旦经营管理者违背股东的利益,股东就会行使权利解聘不合格的管理者。虽然国家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占很大比例,但性质已在慢慢改变,行政色彩渐渐褪去。而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银行公司治理框架,让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而不是受制于行政力量。在产权多元化下,商业银行的决策者应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这样所选的董事长和董事才能代表所有者的利益,而不是由行政力量由上而下的任命。董事会选出来后,高管由董事会来任命。这样层层决策才能体现市场的法则,任人唯贤。最终维护股东的利益。
在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上花大力气、下狠功夫。首先,建立符合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和明细条文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系统风险,完善“防火墙”;其次,在国有股绝对控股情况下,在决策多元化的决策流程中会不断涌现出不同所有者的声音,当一言堂的格局被打破的时候,一些好的项目和建议就会被提出来。最终做的决定也更趋于合理。
篇4
一、依靠改革突破困境
自1994年以来,我们针对当时中心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混乱、效益不好的问题,果断推行了干部、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首先,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聘用各级干部。其次,坚持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原则,每年与职工签订劳动上岗合同;再次,推行科学设岗、以岗定酬的全员岗位工资制度;第四,实行了系数工资加奖金的分配方法,从而开创了中心优胜劣汰、爱岗敬业的新局面。
二、转换经营机制,加强销售力度
(一)调整产品结构。我们解散了占用资金多、占用工人多、经济效益差的轮椅生产车间,组建了集假肢、矫形器标准件研究、生产于一体的研究所,形成了用人少、占地少、投资少、效益高的良性循环。
(二)探索以患者为中心的新销售模式。我们中心与**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合作,在医院建立了假肢矫形中心。为扩大销售,中心组建了业务员队伍,直赴医院向患者宣传产品,并派出医生在医院坐诊,与医院医生一起查房,了解患者情况。并按照患者要求,从事各项矫形器装配任务。这一措施实现了假肢矫形器材研究、生产与市场、与患者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企业效益。如矫形科连续9年提前超额完成利润指标。
(三)实行经营部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经营目标责任制。每年年初,根据生产经营部门上年度销售收入和完成利润情况,制定相应的生产经营利润指标,完成的发放全额工资,未完成的按比例发放工资,超额的按比例分成。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三、建章立制,细化管理
(一)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我们先后制订出台涵盖单位管理各方面的规章制度50余项,并随之实施了相应的奖惩制度。干部职工遵纪守规的意识明显增强。例如,1995年有30余人因违纪受到经济处罚,而2006年上半年仅有1人因迟到半分钟受到处罚。
(二)规范内部管理,提高部门工作效率。一是规范办公行政管理,保证政令畅通。二是规范财务管理,实行部门核算为辅、中心核算为主的复合核算制度,执行上下监督制约的财务核算制度,为单位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依据。三是规范生产管理和工作流程,对产品的制作程序进行细化,严格操作规程,把牢产品质量关。
四、深化改革,效益提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一)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不断提高。目前中心生产的部件已供全国150多个厂家使用。假肢、矫形器一般产品实现了快速交货,从患者订货到生产基本完成给患者穿戴试样,时间一般控制在7天以内。
(二)经济效益连年稳步增长,并逐步打开国际市场。中心2006年的销售收入2700万元,是1994年的7倍。国有资产由1994年的78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500万元。职工收入由1994年人均月收入240元提高到现在的人均月收入2300元。与此同时,中心的产品出口已达十几个国家,并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在印度和马来西亚建立了股份制公司。
(三)多元化发展成效显著。1998年,中心下辖的“天泉大厦”建成运营,现今已成为三星级涉外旅游饭店。2005年并入中心管理的省民政婚姻证件厂通过深化改革,已成为中心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5
一、特别提示:本行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有待改进的问题
1、进一步加大基层机构的内控执行力;
2、 进一步完善董、监事会决策机制;
3、制定、完善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津贴制度。
二、公司治理概况
在股份制公司设立时,就着重考虑如何依据境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并规范其运作。为此,本行设立、完善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组织架构,制定了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的银行章程,明确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实现权、责、利的有机结合,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从而确保各方独立运作、有效制衡。
(一)构建现代公司治理的组织架构。
本行根据《公司法》、《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等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选举了独立董事、职工监事和外部监事,聘请了具有丰富的商业银行工作经验和卓越过往业绩的人士担任本行的董事长、行长,选聘了副行长、风险负责人、行长助理、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等高级管理人员,建立了以股东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为主要决策机构,监事会为监督机构,高管层为执行机构的有效治理机制,建立了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引入了5名独立董事、2名外部监事和3名职工代表监事。本行董事会下设战略发展委员会、审计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名与薪酬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的负责人均由董事担任,其中,审计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提名与薪酬委员会均由独立董事任主席。
1、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是本行的权力机构,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合法行使权利,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不得干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履行职责。本行的股东大会制定了明确的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详细规定了股东大会的召开和表决程序,包括通知、登记、提案的审议、投票、计票、表决结果的宣布、会议决议的形成、会议记录及其签署、公告,以及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授权原则等内容。该议事规则作为本行章程的附件,经本行2007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和中国银监会核准后,已得以贯彻执行。
此外,本行建立了和股东沟通的有效渠道,以确保所有股东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公司重大事项平等地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确保股东大会的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从而使投资者获得较高回报。
2、董事会
董事会是本行的决策机构,由股东大会授权直接经营管理公司。如何确保董事会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履行其职责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董事会成员15人,其中独立董事5名,执行董事2名,其中大部分董事是均具有丰富的金融业从业经验和卓越的过往业绩,而且,还有战投BBVA派出的董事。本行每位董事都知悉其职责,并付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本行的事务。多元化的董事结构,高素质的董事队伍,有利于董事会对重大经营事项的正确决策,有利于本行的业务发展和业绩提升。
目前,本行已初步建立了董事会组织架构和决策程序,董事会下设战略发展委员会、审计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名与薪酬委员会四个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3月份开始进入正式运作阶段。四个专门委员会中,审计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提名与薪酬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是独立董事,主席由独立董事担任。
3、监事会
监事会是本行的监督机构。本行监事会成员现有8名,其中外部监事2 名、股东监事3名、职工监事3 名。监事会制定了监事会议事规则,明确监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以确保监事会的有效监督。本行章程规定监事会依法享有法律法规赋予的知情权、建议权和报告权,为保障监事合法权益的实施,本行及时向监事会提供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以便监事会对本行财务状况、风险控制和经营管理等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评价。
4、内部控制制度
较好的内部控制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基本要素之一。为促进本行各项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本行的核心竞争力,确保银行资本保值增值,本行一直本着内控优先原则持续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内部控制。本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为指导,遵循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内部控制原则,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改进内部控制措施:加大内控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我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平稳、安全运行。
5、风险管理制度
审慎的风险管理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基本要素之一。本行致力于建立独立、全面、垂直、专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培育追求滤掉风险的效益的风险管理文化,实施优质行业、优质企业、主流市场、主流客户的风险管理战略,主动管理各层面、各业务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
6、激励约束机制
本行制定了保证总分支机构的独立运作和有效制衡的一系列制度,通过完善等级行管理制度、总行部门考核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在总行各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同层面均建立起绩效考核机制。特别是,我行逐步开始建立资本约束下的激励考核机制,在分支行开始推进以经济利润、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回报为基础的考核机制,促进分支行在业务经营中树立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自觉地优化和调整资产结构。
7、关联交易
不规范的关联交易或关联交易陷阱是妨碍公司治理的痼疾。因此,应规范关联交易管理,有效控制关联交易风险。本行实行关联交易回避制度,在章程中明确规定:股东大会审议有关关联交易事项时,该事项的关联股东不得参与投票表决,其代表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数不得计入有效表决总数,同时,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及相关监管要求,对关联贷款进行严格管理,并确保其满足关联贷款不得超过监管资本15%的规定。本行在上市之时,就根据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处置了正常类关联贷款,目前,未向原有关联方客户新增授信,亦未发展新的关联方客户。我行针对关联贷款的相关防范措施包括:严格授信要求,关联贷款的发放条件不优于其他一般贷款;加强授信审核,关联贷款的发放必须逐笔上报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等。
本行明确了信息披露事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本行董事长,本行总行各部门以及各分行的负责人是本部门及本分行信息报告第一责任人。本行指定董事会秘书为本行信息披露的指定负责人,负责准备和递交有关监管部门所要求的信息披露文件,组织完成监管机构布置的信息披露任务,在董事会领导下负责协调实施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组织和管理信息披露事务管理部门具体承担本行信息披露工作。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本行建立了行内重大信息汇集机制,从体制上完善信息披露的相关工作流程,为更好地履行好信息披露职责奠定了基础。
由于本行今年4月27日刚刚上市,因招股书中披露了本行2006年度相关财务业绩情况而取得了上市地监管机关对本行2007年年报的豁免。因此,尚未披露过定期报告。但本行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同时、全面、公平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不断提高透明度,保证所有的股东平等享有知情权。同时,本行也将根据上市地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关的要求,适时修订、完善《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
9、投资者关系管理
本行上市之初,就非常注重与投资者的沟通与交流,开通了投资者电话专线,在公司网站设置了投资者关系栏目,认真接受各种咨询,并开始着手建立相关规章制度,起草了《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上市以来短短的两个月内,本行领导、董秘、董事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已组织、接待了大大小小几十次境内外投资机构、分析师和投资者的来访调研,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及时解答问题,建立了和境内外投资机构的良性互动,提高了公司的透明度,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好评。
(二)规范运作的保证
1、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是本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各级管理人员规范运做的行为准则和依据。本行的公司章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而制定的,已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并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的审核。
(2)三会议事规则
根据监管机关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和《监事会议事规则》。
(3)董事会、监事会各专门委员会议事规则。
(4)制定并完善了《行长工作细则》,完善高级管理层的工作细则和规程,明确组织机构之间的职责边界,建立明晰的汇报路线和信息沟通机制。
(5)起草了《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等公司治理配套文件。
在实际运作中,上述文件及其他相关指导性文件,共同为规范运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31日,在短短的时间里,本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和原则基本已确立,公司治理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但在实际运作中,正如《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所深刻指出,要真正解决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的问题,就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积极学习那些较我行更早步入资本市场的同业的先进经验,取人所长,补己之短,积极探索、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
(一)进一步完善董、监事会决策机制。
由于本行董、监事会下设各专门委员会成立时间不长,其议事规则虽已经各专门委员会审议、修订,但尚待董事会审议通过。此外,董、监事会各专门委员会的成员都是金融、财政方面的专家学者,应进一步发挥各专门委员会的专业特长,不断完善董、监事会决策机制。
(二)进一步加大基层机构的内控执行力。
我行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合规经营理念,并大力倡导和宣传,但个别基层机构在认识上仍不到位,在处理具体业务时容易忽视合规经营的问题,一些发生在基层机构的低层次操作风险问题还不时地困扰着我们。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合规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全员合规、高层合规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机构的检查力度,加强其内控执行力。
(三)制定、完善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津贴制度。
我行提名及薪酬委员会已草拟《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津贴制度》,以使董事认真、勤勉地履行职责。该制度已提交第一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拟于年内实行。
四、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间及责任人
序号 整改措施 整改时间 责任人
1 董事会审议通过议事规则,进一步完善董、
监事会决策机制 2007年8月份 孔丹先生 刘崇明女士
2 进一步加大基层机构的内控执行力 2007年年内 合规审计部
提名与薪酬委员会
五、有特色的公司治理做法
本行始终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公司治理经验,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在公司治理的实际运作中,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公司治理结构。
(一)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特色
1、本行树立了正确的经营理念,优化了内控环境。我行在对近年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追求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追求过滤掉风险的利润,追求稳定增长的市值,努力走在中外银行竞争的前列的经营理念,严格按照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条例的规定和银监会的监管要求,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为指导,遵循商业银行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内部控制原则,改进内部控制措施,完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全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平稳、安全运行。
2、本行建立了覆盖全面业务和流程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授信业务内部控制、资金资本市场业务内部控制、会计及柜台业务内部控制、计划财务内部控制、中间业务内部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和反洗钱内部控制等。
3、完善内控管理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本行积极探索扁平化管理,建立健全集体决策机制,通过建立并执行总、分行行长定期办公会议制度,履行集体决策职能,提高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健全了行长办公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发展及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和财务审查委员会制度,提高了决策的专业性。
4、强化风险管理措施,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一方面进一步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成立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个专业委员会,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并开始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加强信贷政策管理,强化放款中心建设和贷后管理工作,并进一步加强市场风险管理,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完善贷款管理信息系统、资产负债系统、财务管理系统。
5、加大检查、整改和处罚力度,狠抓内控执行。我行通过大规模的检查,狠抓整改率,保证了内控的执行力度。主要开展了会计大检查(覆盖面达100%)、信贷大检查(覆盖面达50%)及安全保卫大检查。通过连续的检查,大量揭示和纠正了会计、信贷业务操作和安全保卫方面的不规范操作行为,消除了风险隐患。
(二)风险管理方面的特色
本行持续采取以下多种创新性的措施,努力建立起审慎的风险管理体系:
1999年,本行进行了公司贷款流程改造,将大部分公司贷款业务的审批权集中到总行,并设立了从事不良贷款清收的专职清收人员职位;与麦肯锡公司合作开发了公司业务信用评级系统,并在全行推广。
2003年,本行实施了分行信审经理总行委派制,设立了具备识别信用风险知识及经验的产品经理职位以做实授信调查,建立了放款中心以降低放款操作风险。
2004年,本行设立了首席风险主管职位,在国内同业率先实施分行风险主管委派制。分行风险主管主持包括授信审批在内的风险管理工作,直接向首席风险主管负责并汇报工作。
2004年末至2005年初,本行调整了授信流程,加强对授信业务的全程控制,强化风险管理的独立性:(1)由风险管理部承担审查审批职能的同时,将放款中心和贷后管理职能集中由风险管理部组织实施;(2)实行信审会集体审批制,取消了总行行长、分行行长的审批权,总行行长、分行行长仅对信审会审批通过的项目行使否决权;(3)设立了专职信审委员职位,推行专业审贷。在授信调查以及贷后管理中执行第一责任人制度,由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对授信调查和贷后管理承担第一责任。
2005年以来,本行按照《巴塞尔协议II》的要求,与穆迪KMV公司合作开发了新的公司业务信用评级系统。新的评级系统按照客户类别,设计了20个可独立计量违约概率的打分模型以及一个通用的违约概率计量模型,在行业细分和违约概率的计量技术上居于国内同业前列。
2006年,(1)本行实施优质行业、优质企业、主流市场、主流客户战略,并按行业、产品和客户调整贷款组合结构,主动管理信贷风险;(2)在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下,本行建立了专门从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的三个专业委员会,强化对三大风险的专业、集中管理;并建立了重点行业专家队伍和行外专家库,加强重点行业政策管理,逐步推行行业审贷,提高授信决策的专业水平;(3)本行开始在全行范围内推广追求滤掉风险的效益理念,并通过计算、分配基于监管资本标准的经济资本来对一级分行的业绩进行评价。
本行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上的持续努力,已经并将继续提升本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并持续改善本行的资产质量,从而有利于提升本行的资本回报能力。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我行作为A+H同步上市的公司,深刻理解内地和香港在监管规则、监管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信息披露方面严格执行标准从严不从宽,内容从多不从少的原则,并根据上市地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关的要求,本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明确了有效的内部信息报告、审核及披露流程,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透明度,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一)日常信息沟通手段。目前,本行通过《中信银行董监事通讯》、《中信银行资本市场动态》等方式及时向董、监事会报告相关日常工作。
篇6
【关键词】煤炭企业 内部会计控制 闭环控制方式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煤炭工业的支持,为此我国煤炭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造就了鄂尔多斯、大同等煤炭富裕化城市。但是随着煤炭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其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严重不足,会计执行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构建了一个新型的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用来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一、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传统的煤炭企业已有一套根深蒂固的管理模式,也建立了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在市场经济下,通过“国富民弱”的兼并方式,当前煤炭企业现已改制为国有股份制公司,成为了国企与央企。但是其组织结构脱胎于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整个组织机构信息沟通不灵,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弱化,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传统煤炭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是基于组织机构来设立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煤炭企业财务科,负责煤炭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及分析工作,编制本企业的财务报表,各部门不单独进行财务核算。第二层次为各个控股公司财务科,负责本公司的日常财务核算。两个层次的财务部门在事实上分别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虽然在业务方面存在着上下级关系,但在管理上却对所属财务机构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和控制。
2、会计信息系统失灵
会计信息系统是每个企业建立沟通的重要管理系统和控制工具,经营人员和会计人员不但掌握和控制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源,而且控制着企业内部管理情况的信息源。但是一些煤炭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却未能有效保证信息沟通,许多会计信息系统由领导随意控制,资金有时被无计划挪用,这样就等于内部人掌握了“内外控制权”。同时制定的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和不确定性也给领导和会计人员留下余地,成为实施内部人控制的有利条件。
3、会计控制机制不健全
当前煤炭企业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不高,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习惯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用经验代替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有一定随意性,在经济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中,以强调灵活性为理由而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已经建立的内部会计制度成了一种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4、审计部门没有独立设置
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再监督,通过内部审计,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检查与评价能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但是内部审计工作在部分煤炭企业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从而造成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基本流于形式,极大地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功效的发挥。
二、新时期下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
1、构建的框架
本文构建的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可以具体划分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内部审计等若干层次。在具体实施中,比如设备的报废与购进等经济业务需要由股东大会决定,经由董事会商讨做出决策,再由经理层下达任务给业务经办部门,由部门经理下达指令给具体的执行人员,由具体执行人员执行任务,将结果反馈给董事会。操作人员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由监测机构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并将信息反馈给部门经理,部门经理根据收到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监事会将任务的执行结果反馈给董事会,同时监督董事会的决策权力。具体的流程框架见图1。
2、构建的措施
(1)组织机构设计
会计控制组织仅仅是财务管理组织的一个分枝,设计时要考虑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精简化,能合并的要合并,能兼任的要兼任,不要出现机构的复杂化和庞大化。为此建议煤炭公司采用公司、矿(处、部)、区队(科室)三级会计核算体制,并依此进行组织机构,以便会计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第一,公司根据财务活动内容设置财务部、会计服务中心、审计部、融资部、投资部等机构,由公司总会计师统一分管负责。第二,下属各煤矿以及铁路运输处、物资中心、运销部、综机中心、救护大队等企业作为二级核算机构,一般仅设立财务科和会计服务中心,根据公司财务部和会计、服务中心设置的会计岗位,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相关岗位,以满足各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的需要。第三,下属各煤矿以及铁路运输处、物资中心、运销部、综机中心、救护大队等企业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区队(科室)设立三级会计核算岗位。
(2)信息系统设计
本文构建的煤炭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如下:第一,业务数据库。业务数据库主要存放煤炭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活动。第二,成本核算数据库。为了便于成本分析、成本核算及存货期末价值评估,我们将成本数据库单独设成一个数据库,存放成本计算公式以及用于分析、比较各种成本计算公式之间的差异。成本资料数据库可按流程进行设计,各个部门费用分别按项目、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归集,并按产量平行转出。第三,报表信息系统。报表信息系统主要是按用户要求生成报表,报表类型中既有满足外部需求的财务报表,也有满足内部需求的管理报表。既有按部门生成的成本费用报表,也有按生产流程生成的成本费用报表,还有按成本动因归集的管理报表等。第四,总预算报表系统。该系统直接与总体战略目标相匹配,根据战略总体目标预计成本,费用支出。同时,它可实现产品成本预测以及预算控制。由于成本数据库对成本按流程、按部门、按材料进行全面分解,信息系统可从产品研发开始,到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全过程对产品成本进行分析,因而成本及毛利的预测变得极为方便,从而有助于成本企划,实现对成本的事前控制。第五,会计指标信息系统。会计指标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来源于会计报表数据库及基础数据库,这些数据较以前来自于财务报表的事后数据更具适时性,灵活性,指标量更丰富,信息更真实。
(3)会计控制制度设计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会计改革过程中,煤炭企业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应从本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和强化自身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第一,资产控制制度。采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方法可避免错误的发生和弊端的出现。首先,授权批准职务与业务经办职务分离,业务经办与财产保管、会计记录、审核监督三职务都要分离;其次,财产保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规定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再次,实行现金收付的复核制,物资收发的复秤制、复点制等,也属于防错防弊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范畴。第二,财产清查控制制度。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除规定物资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后,均应实行永续盘存办法核对库存账实外,还应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证账卡物相符或及时处理发生的差错。第三,会计人员行为控制制度。会计从业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的过程中要树立基本的道德意识,要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等。同时,企业也要制定员工工作规范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如会计人员要坚持客观公正、不做假账,严守商业秘密,诚实守信、坚持原则,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技能等。
(4)会计监督体系设计
第一,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在煤炭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不依附于任何职能部门的、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集团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另外,内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内审工作的质量。就审计业务工作来看,应配备具有财务会计、经济管理、经济法律、基建工程等类专业知识的人才。现有审计人员应当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第二,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宏观控制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不仅受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为此我们建议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的管理机构为公司计划财务部,委派机构为公司向各基层企业派遣的会计机构和财务负责人。委派的会计机构隶属公司计划财务部管理。会计委派坚持“精简、统一、自愿、监督”的原则。坚持需求与可能委派会计,做到“按岗设人,岗有人做”;坚持受派人员对受派企业依法实施会计监督的原则,不能履行责任的,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调离会计岗位,涉及违法、违纪事件的,追究其纪律或刑事责任。
总之,我们针对我国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种种问题,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来加强和完善煤炭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增强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陶晓敏、王勇:对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几点认识[J].江苏商论,2005(6).
[2] 桑柯: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大连干部学刊,2005(12).
[3] 秦文婷:中国股份制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篇7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加快,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势必要强化内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建立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
一、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大部分结合本单位实际,分别建立起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也有部分单位领导对内控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内控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还有个别单位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的倾向,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说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尚需巩固和完善。
(一)存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误区
在实际运作中,一方面有些企业的负责人根本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也不能有效实施;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和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陷入误区,他们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未理性化,由此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等现象的频繁产生。
(二)缺乏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目前一些石油企业制定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来看,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本本框框,真正扎扎实实落实到实处的并不多,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有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具体执行时走了样,有章不循。比如,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一些企业没有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有的即使编了也是由银行出纳来完成的,这完全违背了职责分工、岗位分离的内部控制原则,为挪用公款、携卷公款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缺乏全面的预算管理机制
大多数石油企业的预算编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使管理层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导致管理职权弱化,从而滋生了预算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削弱了预算管理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作用,为内部控制留下了隐患。
(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目前,有些石油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治理,但实际情况并未根本改变,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和财务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先天不足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依然存在。出于各自的利益,有些企业的管理部门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而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使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以致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
二、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作用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因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大多是跨区域、跨行业、多工种集团型的大企业和特大企业,还有各油田众多的多种经营股份制公司,点多、线长、面广是其基本特点。因此,加强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对目前石油股份制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作用。
(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经营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和纠正,从而有利于保证企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到位,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可以通过对企业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的识别进行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它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三、我国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内控制度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官样文章”,而是适应竞争、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仅仅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制度或者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现阶段,要彻底改变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必须站在完善公司治理、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仅仅在某些方面的简单修补。同时,对任何一项规范的制度既要考虑现行条件的限制,也要有一定的发展眼光,以避免由于日后频繁修订而影响规范的可操作性及稳定性。
(二)树立全过程控制的内部控制理念
当前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及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这些内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对问题出现后的处置很少涉及。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全过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理念,即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控制则是让企业活动按照一定的决策方向、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考核并作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进而达到对企业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估,并对欠妥部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未来计划标准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事后控制,使企业及时、顺利克服各种困难,解决问题、渡过难关,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目前,内部控制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查错纠弊和保护资产安全,其目标已延伸到提高效率和效益、保证管理政策和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把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通过预算管理来达到计划、协调、控制企业活动的作用,提高内部控制结构的运行质量。
(四)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公司管理和资金运作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测量管理和持续监控的过程,其目的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取信于市场、取信于社会。强调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层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了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司从许多案例中认识到:风险控制对提高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巩固和重塑诚信市场形象的必然途径。石油企业应该在获取收益和控制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没有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措施,最终将不能保住已获得的市场份额和企业无形价值的积累,即企业信誉。因此,石油企业应将风险控制当作一项战略决策来对待,通过全面、严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体系构造,确保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
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措施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又是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确认者,参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确保企业内部控制持续有效运行,既是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定职责,也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对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联系进行研究,对于开展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内容
1.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和程序。1995年美国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包括五项要素: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内容。
2.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由参与企业管理的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其目的是协调单位人员有效履行责任,监督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并对其作出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评价和监督企业是否做到资产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及经济活动收支的合规性、合理性及合法性,对会计记录和报表分析提供资料真实性和公允性证明;(2)经济责任审计。是评价企业内部机构、人员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以确定其经营业绩、明确经济责任,这里包括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年度经济责任审计。(3)经济效益审计。审计重点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序和途径为内容,对企业的经营效果、投资效果、资金使用效果作出判断和评价,其中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应为重中之重。(4)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完整性、适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5)开展明晰产权的审计。审计明晰其产权归属,避免造成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流失或其他有损企业利益的行为。(6)其他审计。结合企业自身行业特点,开展对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审计工作。
二、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关系
1.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内在需求
(1)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永恒命题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伴随着股份制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从股东到公司员工的层层授权和,就成为公司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最为核心的关系。为了防范可能发生的委托人与人的利益目标错位甚至背离,规避可能存在的人为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即所谓“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各种对人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的制度安排和控制机制被设计和制定出来,并逐步形成了“关系框架+制度安排+控制机制”三者合一的公司治理架构。
(2)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
公司治理既是一个静态的组织架构和控制机制,也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不断趋向完善的过程。在公司治理初始,治理目标定位在防范“道德风险”,治理手段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的作用和社会中介的会计控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进程的加快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人们把关注的目光,从道德风险转移到管理风险、经营风险、被兼并风险上,因为这些风险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公司治理的目标也从股东和公司利益最大化,转变提升为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这些都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约束、控制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建立科学严密的公司治理机制、完成公司治理任务的重任。
从审计署披露的审计公告情况来看,目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单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不严格,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乱拆借、乱担保、违规经营等问题时有发生,问题性质相当严重;二是有的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不严,人为加大采购成本,收受回扣,滋生腐败;三是有的单位擅自组织职工集资入股,组建与母体企业有密切关系的多种经营实体,并向这些单位大量让利,造成母体企业效益流失;四是有的单位违规动用企业资金和补充养老保险资金进行股票炒作和委托理财,形成较大的资金风险;五是部分单位多级法人和多级管理现象严重,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营管理散乱,造成决策失误、经济责任不落实、国有资产流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内部控制不严、内部审计不力、内部监管不到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3)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事实证明,股份公司挂牌上市,并不等于现代企业制度就已经建立了,如果没有公司治理,或者公司治理不到位,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总结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势和不足的时候,针对内部审计存在的“重监督轻服务、重结果轻过程、重财务轻业务、重合规轻效益、重单项轻系统、重当期轻长远、重查处轻建议、重独立轻互动”等问题,多次强调“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单位、部门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提出了要“把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是一个检查系统”、“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内部审计要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内部审计要以体现中国特色为主”等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为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方向。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在健全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强化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时俱进的内部审计,应该围绕公司治理机制的健全完善,以风险控制为导向,以监督检查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为主线,以促进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为目标,坚持跟着风险走,哪里有风险,内部审计就跟到哪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
内部审计独立于会计控制之外,代表管理层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况等进行评价,具有其他任何部门和控制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审计已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企业能够纠正和处理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生产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和方式,在有效的控制下规范运作。
(1)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主要同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实现。一是开展财务收支审计时对与会计控制系统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监督;二是开展经常性的管理审计时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监督;三是通过企业对“非正常事件”的处理,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提出完善建议。
(2)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的程序与方法。一是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记录。二是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确认控制风险。三是实施控制测试证实有关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效果。四是评价内部控制的强弱,最终评价控制风险,并针对内部控制的缺陷,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程序。五是审计人员对在审计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三、加强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的措施
从前述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要解决企业内部控制一系列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为内部控制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1.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合理设置与科学定位
加强内部审计控制,要解决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与定位的问题。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及对其定位上,应坚持独立性原则和权威性原则。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独立性增强又为内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职责,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
2.内部审计从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及事中审计转变
目前我们的内部审计都属于事后监督,事后监督只是会计控制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在会计事项发生后,对会计凭证和资料进行全面监督,因而,事后监督概念所包括的监督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单一的事后监督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逐渐向事前、事中监督转移,这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经营的效益。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必然经历计划与实施两个阶段,我们应该把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穿插在其中。首先是对企业的各类计划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必要的审核,尽量避免决策失误。接着是事中控制,内审人员应该对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审核,在业务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履行监督职责,这样可以在错误发生后及时进行整改,避免“亡羊补牢”的情况发生。
篇9
近年来,随着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兴起,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各保险公司纷纷开办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一时间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市场热闹纷繁。但是,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形势急转直下。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暴露,保险公司面临的业务风险开始显现。如某财产保险公司从2001年开始经营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截止2003年5月底,累计保费收入1872万元,累计赔款459万元,赔付率24.5%。逾期贷款3296万元,占保费收入的176.1%,其中逾期3个月以上的贷款达2515万元。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一些公司被迫全面收缩相关业务。人保、天安公司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清理整顿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平安产险公司也在近日对部分地区的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亮起黄牌。
一、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发展面临的障碍
几年前还是人人争抢的“香饽饽”怎么忽然就变成了“鸡肋”呢?问题是多方面的: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盲目竞争,违规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放松对房地产公司和车行的资信调查;产品设计存在缺陷,风险责任不对称等。但笔者认为,真正的问题却是来自保险公司自身,就是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的风险认识不足,业务管理不严格,市场运作不规范,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由于管理缺失产生的风险才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一)保险公司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缺乏长期观念。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而且业务周期长,短则2、3年,最长可达30年,期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风险具有巨大性和滞后性特征。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的特殊性,要求保险公司对业务管理和风险安排要有长期思想,业务经营要立足长远,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周期性特点,要妥善处理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目前,保险公司在经营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短期利益(即保费收入)、重市场拓展,轻业务管理、轻市场研究的现象,缺乏严谨、科学的经营理念,不能全面地认识和分析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经营环境,为公司的稳健经营和长远发展带来潜在隐患。如一些基层公司只看到目前房地产业形势一片大好,居民购房踊跃,房价节节攀升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把房地产业纳入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分析,也没有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起来分析,更没有意识到房地产业出现的投资增幅过高、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房价上涨过快以及低价位住房供不应求和高档住宅空置较多等结构性问题,对房地产项目不做分析、不加区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扩大住房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最近,人民银行发出通知,要求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国务院也于近日提出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就是对房地产业投资过热、出现泡沫现象的一种警示,应当引起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
(二)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市场秩序混乱。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主要依靠银行开展,业务一般占业务总量的90%以上。因此,与银行的合作就成为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拓展的主要环节。目前,各保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基本上都是采取“协议+条款”的方式进行。
由于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强以及对渠道的过度依赖,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违规现象严重。保险公司普遍存在不严格执行标准条款费率的情况,违规与银行签定“不平等”协议,将本应由银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保险公司自己承担,由此产生了巨大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扩大保险责任范围,将意外伤害和疾病责任扩展为履约责任。如某保险公司条款本来只将投保人因意外事故或因疾病死亡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继续履行还款义务作为保险责任,扩展后变为只要投保人连续三个月末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还款义务即为保险责任。
2.缩减责任免除,取消免赔额。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条款中,责任免除条款是保护保险人利益、防止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重要内容。缩减责任免除就是变相扩大保险人的保险责任,减轻或降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道德约束,增加了保险人面临的道德风险。同时,取消免赔额弱化了被保险人的风险责任意识,造成被保险人的风险责任缺位。
3.降低费率,一般在标准费率基础上下浮30%左右。
4.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零首付。设定一定比例的首付款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风险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不同信用度的人群和不同风险度的业务,保险公司通过提高或降低首付款比例进行调节,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取消首付款要求,直接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业务风险、加大了风险管理难度。
5.高额手续费,以及由此产生的退保风险。保险公司在办理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时,一般一并承保房屋保险和机动车辆保险且一次性收取保费,按协议支付商手续费。据了解,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手续费为10%—15%左右,房屋保险和机动车辆保险业务手续费为20%~30%,一般以现金形式坐扣。如果投保人提前偿还银行贷款后提前办理相关保证保险的退保,或者投保人在获得银行贷款后提前办理房屋保险或机动车辆保险的退保,保险公司将面临直接的经济损失。如果这种情况集中发生,保险公司该业务项下当期的保费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退保费,出现“红字”保费。巨大的支付压力将给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困难,并可能由此造成巨额亏损。
(三)保险公司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管理不严格、控制能力不强、措施落实不到位。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的,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目前,各公司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均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加大了业务培训力度,采取授权经营、集中管理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掌握的情况看,一些基层公司风险意识不强、管理粗放,没有把风险管理容人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且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如对商的管理,迁就的多、制约的少,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不仅没有很好地研究环节的风险控制,反而通过协议将银行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转移给保险公司自己承担,造成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银行的风险责任缺位,从而进一步弱化了银行的责任意识。对投保人的资信调查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目前我国社会信用的基础十分薄弱,经济活动中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为保险公司开展信用资信调查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公司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坚决,工作不够扎实、细致,相关制度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调查程序流于形式。如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员工、亲属以个人购房名义或通过虚增楼房面积、虚增楼层骗取银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一些犯罪分子勾结不法车行,利用假身份证骗取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等。这些情况时有发生,说明保险公司在资信调查环节仍然存在较大漏洞。
二、加强管理,促进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发展
(一)要提高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重要性的认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业务总量中占的比例较低,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关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所具有的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消费信贷保证保险风险的巨大性和滞后性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保险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研究和分析,要站在经济全局的高度,认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要站在保险业发展的高度,分析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自身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保险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要站在防范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的高度,提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加强和改善业务管理,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增强做好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责任感。
(二)要强化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目前,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管理环节产生的,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主要风险是管理风险。因此,加强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管理,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
1.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风险点多,业务环节多,操作程序复杂。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是业务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保险公司要充分认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风险的多样性,在商的选择、投保人的资信调查、逾期贷款的跟踪管理和追偿等各个环节都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落实责任制,彻底改变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责任不到位的状况。
2.授权经营、集中管理。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要求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授权经营、集中管理是一种有效控制风险的经营模式选择。分级授权经营,由上级公司按照统一标准对下级公司经营该业务的资质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允许具备条件的公司开办此业务;业务管理则集中到省级分公司,应开发专门的业务管理系统、设立专门的业务部门负责核保、核赔、债权追偿等具体管理工作。
3.加强对商和销售商的管理,认真做好资信调查工作。要加强对商和销售商的业务宣导,提高其对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作用的认识,端正经营思想和行为。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是商、销售商扩大经营规模,增加销售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商、销售商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措施。保险公司和商、销售商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应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资信调查工作是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节点。要充分利用社会上公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资信平台开展资信调查,尽可能地扩大对投保人信息的采集范围,确保信用评级的科学性、客观性。同时,应加强各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加强市场研究,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经营策略。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属于新兴业务,保险公司业务数据积累不够充分、管理经验不足。加强对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和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市场的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业务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公司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可以有效地防止风险的扩大。例如通过对发生赔案的业务进行分析发现,法人类、营运类、工程机械类业务的出险率高,保险公司可以采取细分客户群、提高首付款比例和担保条件、限制抵押物用途等方式来预防和降低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D922.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15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如何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对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然而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角度来看,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充足的资金供给。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更为迫切的需要充足的农业生产资金。同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风险因素,如果长期不进行防范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提升。基于此,研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因素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极为必要。
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因素
1.1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法律风险
严谨的法律法规是保证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的首要条件,而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问题主要体现在在,《担保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问题的规定不够统一,详细的实施方面的细节问题没有进行有效规范,这使得农村无法规范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
1.2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民生风险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经济之源和重要的社会保障,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农民的基本生活、医疗、养老等都要建立在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上。然而一旦发生不可预计的灾害等风险,农民作为债务人将无法偿还抵押贷款,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失去土地的风险,这必将严重影响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
2.1 完善法律制度
修订和完善符合当下农村实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法律法规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的通过法律法规的政策支持,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具体化、法制化。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利于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和业务创新提供有效法律制度保障。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长期有效的实施。
2.2 规范专业合作社的管理
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农村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具有其独特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合作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公司,对此,应基于实际出发在合作社运作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应的财务规章制度,确定合作社人员的岗位职责,在经营管理中既要分散又要集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2.3 不断完善农村社保体系
在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过程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农村社保体系关乎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失业保障等。因为在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后,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当农民手里有富余的资金时可以鼓励他们将这部分闲余的资金储存在养老保险中,一旦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面临风险出现债务时,农民很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保体系将发挥其“预防”的力量,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能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
2.4 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虽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大门已敞开,而很多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并不规范,对此,各地政府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要结合本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土地流转规则,并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2.5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对抵押业务的支持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是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操刀手”。而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可预估的自然灾害影响,这必然导致农民无法负担从金融机构获取的土地抵押r贷资金,这些不良贷款的产生严重制约着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发展,从而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提升。对此,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参考文献
[1] 车士义,庞博,谢欣.我国农村金融与土地产权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金融与经济,2012,(05).
[2] 李红宇.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规则初探[J].金融发展研究,2013,(07).
[3] 林乐芬,赵倩.推进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基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J].学海,2009,(05).
[4] 易忠君.新农村建设中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08).
- 上一篇:乡镇依法办事工作总结
- 下一篇:电力行业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