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建议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政策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政策建议

篇1

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市级分行、政策性银行市级分行、股份制银行分行、邮储银行分行,市级其他金融企业,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钒钛高新园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或县(区)分支机构。

二、政策措施

(一)支持做大金融产业

1.支持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支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壮大。全面执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对取得银监部门开业批复新增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其注册资本金规模分档测算给予一次性补助,用于增加资本公积金。注册资本金在5000万元(含)以下的补助100万元,注册资本金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含)以下的补助200万元,注册资本金在1亿元以上的补助300万元。

2.加快金融组织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县(区)及乡镇增设分支机构和网点,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积极组建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科技支行,发展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创造条件,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公司、基金投资公司等相关机构来攀设立分支机构,扩大金融资源供给。财政对新进入的金融机构给予专项经费补贴。加快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另文制定。

(二)促进扩大信贷增量

3.实施年度贷款增量奖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规模。根据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市级分行、政策性银行市级分行、股份制银行分行、邮储银行分行年度贷款增量,综合考虑年度贷款增量占比、增幅等相关因素确定奖补对象。对上述金融机构中年度贷款平均余额增量占比或增幅在纳入支持对象范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排名全市前5位的,财政按照年度贷款平均余额增量的0.3‰给予补贴。

4.实施新增客户首贷奖补。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客户。对金融机构向无贷款记录企业发放的首笔贷款,按实际发放贷款额度的1‰对经办金融机构予以补贴。

5.实施金融专项债券奖补。支持我市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小微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对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专项金融债券,按其年度发行额的1‰予以补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三)激励增加定向贷款

6.实施重点产业固定资产贷款奖补。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的企业提供的固定资产贷款,按实际发放贷款额的0.5‰对经办金融机构予以补贴。

7.实施基金投资项目贷款奖补。鼓励金融机构积极给予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参股投资项目融资贷款支持。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向省、市级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参股投资项目发放的贷款,财政按实际发放贷款额的1‰对经办金融机构予以补贴。

8.实施“支农支小”贷款奖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三农”、小微企业增加贷款规模。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县域金融机构发放的符合条件的涉农增量贷款,按年度贷款增量的2%予以补贴;允许市辖区金融机构参照执行涉农贷款增量补贴政策,补贴资金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财政对经办金融机构发放的小微企业年度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20%的部分,按年度贷款平均余额增量的1%予以补贴。

9.实施精准扶贫贷款奖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我市扶贫攻坚行动。对向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的经办金融机构,按当年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发放贷款总额的1%给予补贴。

(四)健全融资分险机制

10.实施企业贷款风险补贴。建立企业贷款风险补贴机制,实施实体企业贷款风险补贴,对金融机构为我市创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等贷款发生的损失给予风险补贴;实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贴,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的信用贷款(无需抵押、质押或担保的贷款)损失,财政部门按最高不超过损失额的60%予以风险补贴。企业贷款风险分担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11.建立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小微企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财政部门按保险超赔约定比例予以补贴。小微企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五)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12.促进政策性担保机构发展。鼓励县(区)政府出资设立由政府出资控股参股的融资担保机构和增加注资,按照县(区)财政新增出资额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13.鼓励担保机构开展定向业务。引导担保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融资担保。对符合条件的市级、县(区)级融资担保机构,财政部门按“支农支小”担保业务年度担保平均余额增量的0.8%予以补贴。

(六)改善基础金融服务

14.支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在农村布放ATM机具(含CRS机)、发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及提供持续基础金融服务。对在农村地区布放ATM机具(含CRS机)和发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财政部门按新增ATM机具(含CRS机)每台1万元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每个1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对提供持续服务的ATM机具(含CRS机)按每台每年1000元给予补贴,对提供持续服务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按每个每年30元给予补贴。

15.推进基础信用平台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及信用信息采集机构采集农户及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对采集并向人民银行报送农户及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信用信息的涉农金融机构和信用信息采集机构,财政按报送信息户数测算给予补贴。支持县(区)政府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财政对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的县(区)政府给予50万元定额财力补助。

三、资金申报、审核和拨付

(一)本意见所称经办金融机构是指具体办理业务的县域金融机构或县(区)分支机构。

(二)申请财政金融互动奖补资金的市级金融机构、企业,按程序向市级相关部门进行申报,经审核后由市财政直接拨付市级金融机构和企业。区级金融机构、企业按程序向区级相关单位进行申报,经审核后由区财政将奖补资金全额预拨付相关金融机构,并将资金拨付凭证作为申报资料要件一同报送市财政局,市财政局审核后将补助预算指标下达区财政。扩权试点县按照目前财政体制,向省、市分别报送相关项目奖补资金。相同政策不重复享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统筹

各县(区)、市级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抓好财政金融互动政策的落实。市级成立以市财政局、人行市中心支行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政府金融办、银监分局、市保险业协会等为成员单位的市财政金融政策互动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通达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银政企融资对接机制。

(二)明确工作职责

市、县(区)财政部门是开展财政金融政策互动工作的牵头部门,要落实筹资责任,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会同相关部门开展项目审核工作,及时兑现应由本级承担的补助、补贴、奖补资金,确保政策落实。市、县(区)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职能,各负其责,做好申报、审核相关工作。市、县(区)发改、经信、政府金融办和人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市保险业协会等单位负责审核相关金融机构、企业申报的基础数据和材料,并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篇2

我国于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自此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09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同意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这是东湖高新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此将东湖高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此国家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并伴随着企 业从初生到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扶持,鼓励东湖高新区的自主创新发展。本文将基于对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现状的剖析,找出影响高新区自主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瓶颈。并通过对发达国家典型金融市场支持政策的比较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该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金融支持策略。

1 相关文献回顾

早在1912年,着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就提出货币、信贷和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因素,而创新的实质在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1]。此后众多经济学家开始从资本入手,关注金融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经济学家哈罗德与多马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着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该模型虽然进一步解释了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对于资本内部各金融工具间相互组合关系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乃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2]。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对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新影响的重点集中在金融市场方面,该理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建立在金融市场繁荣发展基础之上的[3]。时代交叠模型最早由萨米尔森提出,旨在弥补货币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的缺陷。此后史密斯利用该理论证明了金融市场效率会直接影响到技术的选择,并对一国的均衡经济增长率带来了深远影响。此后随着上世纪中期美国硅谷的兴起,风险投资成为金融支持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使风险投资成为当今金融与自主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国内对金融支持自主创新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外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新的比较研究;②金融支持自主创新工具选择及组合研究;③从财税角度通过政府公共政策来指导金融支持自主创新;④通过实证研究对金融支持自主创新进行模型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从理论上揭示了金融支持自主创新的一般规律,为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目前国内研究大多是基于发达国家成熟金融市场的研究成果,而我国金融市场尚待完善,因而这些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实际金融运行还有待时日;②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对金融工具及其组合应用方面的微观研究,缺乏从宏观角度把握金融支持自主创新内在机理的研究。

2 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与金融支持现状

2.1 高新区内自主创新发展概况

东湖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目前,高新区内拥有2 100多家高新企业、600多家研发机构,平均每天有10项发明专利诞生。其中烽火科技近年来接连提出了3项IP网络技术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长飞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光纤拉丝炉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海创电子、楚天激光开发的产品,在我国载人航天、“嫦娥一号”得到应用。高新区已经主导制定了5项国际标准、80项国家标准、110项行业标准,申请专利6 300多项,专利申请量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2009年,东湖高新区的总产值达到2 200多亿元,是1991年4.2亿元的500多倍[4]。

2.2 高新区内金融支持初显成效

截至2010年,高新区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9家,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89个高新区内名列前茅。这些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总额达到338.84亿元,形成资本市场有影响的“光谷板块”。自1997年东湖高新区首家上市公司人福医药上市起,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因其业绩的高成长性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十一五”期间,东湖高新区内又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近期,东湖高新区又有华中数控、力源信息两家企业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至此区内企业上市地包括沪深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以及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纳斯达克市场。

2.3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与金融支持矛盾突出

截至2010年,东湖高新区累计登记企业2万多家,主要从事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能源与环保、现代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但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在民营企业中,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只有40多家左右,有7 000多家企业的收入在千万元以下[5]。由于企业规模小、融资难、资金有限、研发投入不足,因此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研发产品和自主创新品牌,难以与国内外大企业竞争,发展举步维艰。融资困难已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难题。

3 高新区自主创新金融约束的成因

3.1 自主创新型企业自身特点约束

根据库兹涅茨、杜因等[6]提出的创新生命周期理论,一个创新产品存在从诞生、成长、衰落到被突破性技术替代的过程。根据自主创新型企业这一特点,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自主创新型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状况的金融约束。在自主创新产品诞生阶段,研发阶段本身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面临着因实验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有资料表明,在自主创新产品初步生产阶段,一项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的成功率不到10%[7]。同时,在此阶段还要承担因技术转化所带来的生产风险与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自主创新企业成长阶段,企业要面临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不仅需要将资金投入到产品本身,同样还需要在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更多。而到了成熟阶段,企业面临的风险虽仅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此时企业面临的风险 虽小,但因规模经济需要更多的资金,因此创新型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各个环节中都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而高新区内绝大部分企业是处于研发阶段的中小企业,其本身就要承担巨大的创新风险。因此,整个高新区都面临着严重的金融约束。

3.2 自主创新型企业外部环境约束

由于目前国内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银行贷款,而自主创新型企业往往具有规模小、发展时间较短、无形资产较多的特点。在面对银行贷款审批时,往往缺乏可以抵押的实物资产,这与金融机构贷款流程需要的未来还贷现金流的稳定性、未来风险的可预测性、可控性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企业创业成功,取得丰厚利润,金融贷款机构除了获取贷款本金和利息以外,再无其它激励机制;而一旦企业创业失败,金融贷款机构却要承受失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承担了企业自主创新的高风险,却没有分享到企业自主创新的高收益。面对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等性,金融机构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导致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不高,企业面临融资难。目前国内对公司上市融资要求比较高,而自主创新型企业大都是新兴小规模企业,距离公司上市的标准差距很大,企业很难通过债券、股票等手段取得自主创新所需资金。而且企业融资仍然是以金融贷款为主,其它融资方式诸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基金融资、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以及政府主导下的银企合作虽有发展,但作用十分有限。

4 自主创新金融支持的国外比较

4.1 日本自主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作为一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日本从德国引入了信用担保金融制度,并于1937年成立了东京信用保证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日本信用担保制度的正式诞生。截至1953年,日本全国已近建立了53个信用保障协会,出资设立了金融公库,强有力地支撑了全国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成为世界上信用担保体系最完善的国家[8]。亚洲开发银行担保课题专家伊恩?戴维斯称赞日本的信用担保制度是世界上体系最完善、对中小企业影响最深远的信用担保制度,其中信用保障协会的作用功不可没。在日本的信用担保体系中,政府导入也是其一大特色,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便是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的,它与分布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和5个市的共计52家担保协会有机结合,形成了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央政府出资并监管金融公库,地方政府出资并监管地方企业担保协会,两者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4.2 美国自主创新金融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风险投资最发达的国家。目前,美国拥有4 0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每年为10 000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仅在硅谷,美国的风险投资家就为其注入了37亿美元资金。硅谷内的高科技企业成功率可达60%,而一般条件下高科技企业成功率仅为16%。在美国风险投资总额中,硅谷占43%,每年有近1 000家风险投资支持的高科技企业在硅谷创业。可以,说硅谷的成功就在于“园区平台+风险投资”[9]。风险投资起于英国,兴于美国,是一种向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本的投资。从其运作方式来看,风险投资可以将风险家、创新成果和企业管理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的合作模式。与传统的银行贷款规避风险相反,风险投资偏好高风险项目,以追逐高风险后面所蕴藏的高利益为目的。因此在考核企业时,风司更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发团队的创业精神。因此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而言,通过风险投资进行融资无疑是最佳选择。另外美国通过设立中小企业管理局,专门负责对新兴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和少量直接贷款,政府采购也向中小企业倾斜。

4.3 欧盟自主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05年对欧盟15个成员国近3 000多家企业管理者的调查中,近8成企业是通过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的,银行是欧洲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渠道。为了 改 变 这 一 局 面,欧 盟 专 门 设 立 了 政 策 性 银行———欧洲投资银行(EIB),利用自身资金和借助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同时还为共同体以外国家提 供 援 助。此 外,欧 盟 还 设 立 了 欧 洲 投 资 基 金(EIF),通过融资担保、股权参与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在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也通过各种形式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英国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局,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德国成立了中小企业局,隶属经济技术部,专门负责管理中小企业事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意大利、法国相继成立了“创业板市场”,致力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拓宽渠道。

5 金融支持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由于金融系统具有筹资融资、资源配置、价格发现、择优筛选、信息处理、监控等多方面特点,因此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完善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渠道;二是为规避和化解创新风险提供金融工具和制度安排。结合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与金融制度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经验,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主要应从如下方面着手设计:

  5.1 金融融资政策

所谓金融融资政策,就是摒弃以往靠行政拨款的单一方式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补贴,转而通过市场化的融资手段来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1)通过创业板上市进行融资。目前高新区的上市企业只有20多家,同其它成熟的高新区相比,上市公司的数量较少。因此应该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建立企业上市协调机制,放宽企业登录创业板的准入条件。同时积极与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沟通,效仿中关村建立专属高新区的中小企业板块,进一步降低企业上市成本。

(2)支持商业银行在高新区内成立科技支行。鼓励商业银行在高新区内设立特色支行,对中小企业开展科技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特色金融服务,并对放贷银行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助。同时,由政府和科研机构等第三方出面,组成项目评估团,对企业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作出信用评级,供金融机构参考。此外还可以增加担保补偿,以此来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倾斜,解决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3)引入风险投资机构,丰富融资渠道。在国内,尤其是在高新区内,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和组织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出资或由政府直接资助的。这些风司的投资理念更接近于银行,对技术的市场前景和团队的创业能力等考虑甚少。因此,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新区需要引进一批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大力发展一批投资理念完善的风司,以丰富高新区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

5.2 风险规避政策

篇3

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现状

我国尚没有指导商业银行从事衍生金融业务的会计准则。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只是简单的提到商业银行应对衍生工具交易在表外披露其计价方法。实务中,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自主决定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较常用的是历史成本会计。已实现的衍生金融工具价值损益才予以确认,未实现损益一般不作表内确认。风险信息的披露也严重不足,未交割的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不作表外披露。这种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已为诸多案例证明了在揭示衍生交易风险上的内在缺陷。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国际经验和研究成果

在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有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为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危机;1995年2月以来又有里森违规投机日经指数期货失败造成英国有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巴林银行倒闭;日本井口十多年来违规操作带给大和银行11亿美元亏损等。这些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当时都是按照历史成本模式编制的,对未结算的衍生交易不做任何披露。危机发生时财务报告显示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良好,不存在金融风险过高的迹象,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一系列事件敲响了警钟,引起各国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便开始着手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会计准则,如SFAS-NO119、SFAS-NO133、IAS-NO32和IAS-NO39等,殊途同归的提出了公允价值会计,认为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其核心是:1、通过定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解决了将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游荡”转为表内确认的确认要素问题,明确了衍生金融交易应当在表内予以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2、提出衍生金融工具在表内应以“公允价值”计量,确认由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未实现损益。然而,公允价值会计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在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中,国外不同的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国内学者对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可靠性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公允价值较历史成本更易于纵。在我国会计从业者的诚信有待加强以及衍生业务比例不高的现状下,采用公允价值所增加的相关性不足以弥补减少的可靠性,应当慎重对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经验教训证明了现有的历史成本会计潜伏着巨大的风险,不利于衍生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2、公允价值会计代表了衍生金融会计处理上前沿的方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在现阶段的每个市场和每个国家都适应。在不成熟的市场中,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取得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较之历史成本更易受到管理层的操纵,不能盲目的全盘采用。因此,本文认为,应当结合我国衍生金融市场发展的阶段特征和衍生业务量的比重,分阶段采取不同的会计政策,循序渐进地应用公允价值会计。

三、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建议

考虑到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增长空间和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可将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实行不同的会计政策。

(一)阶段一的会计政策。阶段一,即是目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在银行总业务量中所占比例不高,国内衍生金融市场缺乏的情况下,可以不改变会计报表的结构和数量,只是提高衍生交易在表外附注的地位。

1、对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在表外进行披露,披露的内容包括:所持有的衍生工具的种类、目的、面值、合约金额或名义本金,对现金需求的金额和存续期间,采用的有关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各种风险情况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其公允价值,以及取得公允价值的方法和做出的会计假设。还可以附加说明经济的可能性变动对银行的假定性影响,管理当局控制风险的政策信息,以加深使用者的理解。

2、不确认由于利率、汇率等基础资产价格变动带来的衍生产品损益,但对很可能出现的损失,应允许银行按照稳健性的原则计提损失准备。

(二)阶段二的会计政策。阶段二,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和汇率的波动加大,风险防范和管理成为国内银行和企业的普遍意识和客观需要,主要出于套期保值的目的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衍生交易,衍生交易量在银行业务中所占比重大大提高,国内衍生金融市场也得到初步发展。

1、阶段一的表外披露内容除衍生合约的明细内容外继续保留。

2、在合约签订日,以“历史成本”在表内确认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但这一“历史成本”并非传统意义上已经发生了的相关支出或收入,而是合约标的数额×交易价格×合约张数,以及签约日合约的公允价值,但并不进行后续计量。

3、引入套期会计以评价套期保值的有效性,反映经营者的管理水平。

4、本着充分揭示的原则,新增一张“金融工具明细表”,详细列明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特征、风险系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内容。并建立一张“表外表”,反映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在各个报告日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未实现且未确认的损益,供使用者参考。一方面增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取得公允价值积累经验,培养人才。

(三)阶段三的会计政策。阶段三,由于对国际衍生市场参与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或者对投机性衍生交易限制的放松或规避,国内衍生金融市场已比较完善,在国家总体经济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衍生业务成为影响银行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银行在前两个阶段也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基本可以得到保证。此时我们的衍生会计应该着重与国际接轨。

1、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将资产负债按流动性分类改为按金融性、非金融性分为金融性资产/负债和非金融性资产/负债,以“名正言顺”的将衍生工具的确认、计量、报告纳入资产负债表内。

篇4

关键词:货币金融体系;货币市场;现状;建议

货币金融体系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金融市场及金融体系的状况是货币市场发展中重要的支持,起推动货币政策实施的作用。货币金融体系能否适应当代经济潮流与国际市场发展需求决定了我国金融业的未来动向,与日俱增的国际金融资本压力让我国不得不进行相关政策的研究改革。因此,分析当前货币金融体系的形势、探讨有利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下的金融体系

分析我国的货币金融体系可以发现,由于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需求其现状并不乐观,可以说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几个重要的问题,具体归纳到三个方面,分别是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发展状态不一致、金融体系不完善以及监督监管力度不足,下面将逐一分析。

1.金融市场发展状态不一致。金融市场的发展并非受单一因素控制,除了相应运行阶段的影响以外还包括体制因素。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货币市场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市场容量充足、参与主体广泛的整体市场结构,对于货币真正的供求状况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因此在分析我国经济状况时很难凸显货币市场的作用。除此以外,货币各个子市场之间的联系十分脆弱,分业经营的状态仍旧存在于大部分子市场当中,这种无法保证整个货币市场发展统一的状况使得金融业的发展被严重拖滞,出现市场利率不一、资金利用率低下等现象。

2.金融体系尚未完善。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并没有运行成熟,这与我国经济起步较晚不无关系。多种原因造成我国金融体系的缺陷,我国的金融结构形态、银行制度、银行金融业务结构等等因素存在各自的偏属,而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不能同时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致使其进一步偏离经济发展的需求,金融体系不能为货币政策的传递保驾护航,货币政策的影响降低,促使我国货币市场难以充分发展。

3.监督监管力度不足。如何实现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是金融市场发展中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无论哪个国家都必须正视与重视的问题。对我国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监管力度不足,具体体现在监管所涉及的内容较少、范围较小,监管条件不利于落实,金融监管的水平低下。对货币市场而言,金融监管对其采取的态度不积极,监管用力不均,有的方面过于限制而其他方面却出现空白,监管的科学性与客观性难以体现,对整个金融监管系统的运作都是相当不利的。

二、对我国货币金融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鉴于上述说到的货币金融体系现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货币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有效改革,促进金融业的高效发展。针对问题本文认为可以实行一对一的政策,即建立统一的货币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机制的健全、实施有力的监管制度。

1.建立统一的货币金融市场。货币金融市场的统一是经济发展大潮流中的必然趋势,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重视这项工作,努力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加强各个子市场之间的有效关联,保证各个市场之间业务的流通性与相容性。除此之外,实现统一货币金融市场的过程中着重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是确定货币市场为我国金融发展中的重点对象,以实现利率的统一为突破口,沟通各个子市场,达到利率市场化的效果;其次是突破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障碍,使双方能够实现功能互补,共同进步。如此,货币市场就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能,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加大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2.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构建是整个金融业活动的规范,是决定金融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要建立健全货币金融体系需要落实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点是对货币市场主体的的建立,货币市场主体决定市场的范围与前景,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适应该制度,市场主体必须具有多元化特征。因此,政府在对市场主体进行考核时可适当放松条件,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第二点是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和手段都过于单一,要打破这种局面就必须创新金融手段;第三点是金融市场之间要注重互通。只有把这三方面落到实处才能扩大我国货币市场,增大交易数量,从根本上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使之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3.落实确实有效的监管制度。有效的监督手段是保证金融业有秩序地运行的前提,它关系到国家金融的安全与稳定,同时对金融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在进行货币金融市场建设时,不可忽略金融监管制度的构建,应加强相关制度的落实力度,保障我国金融业的高效性与安全性。具体的手段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专门的货币市场监管机构、规范监督的内容与范围等等。货币市场相关法律的出台可以控制不正当的交易行为,专门的监督机构则有助于解决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监督制度的确定则保证了各项处理手段均有法可依。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货币金融市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影响的不仅是自身的发展,更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前景,一举一动都对经济发展动向有不可预计的作用。货币市场发展落后是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要避免其进一步阻碍金融体制改革,只能加快对货币市场的建设速度,尽快出台相应的货币金融体系政策,使货币市场转向对金融改革产生积极影响的方向发展。因此,统一货币金融市场,完善货币金融体系结构,加强监督管理是当前政府最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方面,只有这些内容得到保证,货币金融市场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冬吾.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刊),2011(06).

[2]张燕.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现状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下旬刊),2012(06).

篇5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具有内生的不确定性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有四个重要角色:(1)中央银行;(2)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及信用社;(3)资金供给者;(4)资金需求者。在这四大角色中,每个角色又由无数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在不同时点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从数理角度来,四大角色具有多种行为模式组合,而且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各种组合模式又会相互替代,具有多重均衡的特点,不可能找到最优均衡点,在多重均衡的运行过程中,往往潜伏巨大的制度变迁风险,原因在于每个个体追逐单个利益的理性行动很有可能造成集体的非理性后果。因此,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具有内生的不确定性,它决定了金融风险与货币政策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

(二)金融风险会加大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度

货币政策的真正实施,通常要求在货币工具、操作目标、中期目标或指标变量以及最终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关系。扰乱金融体系,会这些关系。当一个银行体系越来越资不抵债(即金融风险越来越大),操作目标(如利率)、中间目标(如货币或信贷总量)和政策目标(如稳定物价)之间的联系就会改变。也就是说,金融风险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目标,会加大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度。当金融风险程度越来越高时,政策工具与目标之间的正常关系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例如通过货币供应和利率来传导货币政策,会受到银行流动性不足或资不抵债的影响(有银行的风险表现),因为这些银行不能根据货币政策措施调整储备或贷款,还会降低对利率反应的敏感性和预见性。不会对市场力量作出反应的银行是不能靠它们来传导利率变化的。

在那些有风险的银行体系中,各种货币工具被用来执行货币政策时均会受到不稳健银行亦即有问题银行的极大影响。例如,货币市场不会拆借资金给不稳健的银行用来弥补准备金的不足,由此造成的市场分化会进一步阻碍央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货币管理,最终扰乱金融市场的运行。而货币政策正是通过金融市场传导的,当银行体系中有很大一部分银行无法依靠时,同业拆借市场会发出极端的信号,或迅速瓦解。

当银行体系不稳健时,通过公开市场来进行流动性管理也会受挫。在公开市场央行售出其持有的证券来降低信贷扩张,可是该影响会被高风险的借款人对利率的非弹性需求而减弱,他们会提出更高的利率来谋求同额贷款。当银行极为脆弱时,执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会变得不对称,货币政策的放松比紧缩容易。

市场力量脆弱的银行体系,尤其是那些国有银行为主的体系,传导政策效率相对较低。在金融风险高的银行体系中,信贷供应不会受资本或利率的限制,因为银行为了创造收益而可能无视风险因素。当银行允许借款人将应该支付的利息资本化(即以贷收息,将应收的贷款利息转为新贷款的本金),或当借款人根本就不打算归还贷款时,信贷需求和银行贷款对利率变得不太敏感。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赖帐现象屡见不鲜。这是地地道道的道德风险,的债转股工作要谨防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不适当的货币政策会放大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会影响银行体制,放松银根的宽松政策可以提高银行的盈利,但是当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银行可能会很难调整经营策略。因为尽管稳健的银行会有足够的灵活性资产来调整流动性状况,但银根突然抽紧会在不稳健的银行中引发流动性危机。经验表明,放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在短期内给银行带来好处,但是长久会造成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扰乱银行的经营,侵蚀银行资本的真实价值,导致银行出现有问题贷款,形成风险。

用来执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也会对银行体系产生影响。没有运行良好的“最后贷款人”的信贷便利,会打乱支付系统的正常运转;通过抛售资产增强流动性会使流动性不足的银行变得资不抵债;信贷或利率控制会迫使银行过多的持有不产生利润的准备金;限制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会导致银行中介功能的丧失,减小银行的客户基础和盈利水平。法定准备金不能按市场利率获取利息,实际上是对银行体系征收的一种税。例如,我国以前的存款准备金率(加上备付金率)高达18%-23%。国家一边采取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一边又采取高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被高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所抵消,同时削弱了银行的获利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严重的风险会损害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导致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甚至会导致货币政策的完全失效。同时不适当的货币政策又会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导致银行出现,放大金融风险。

二、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的支撑与抑制

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化解金融风险,建立稳健的金融体系,确保货币政策的实施。

金融监管作为一种不同于政府宏观调控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介于自由市场和之间的特殊的政府管制行为,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征:(1)有效管理和控制货币供给,为增长和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2)保证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健全性和生存能力,以提高金融市场运行的内在稳定性;(3)保护存款者利益,约束债务人行为,以维持正常的信用秩序;(4)改善金融体系中资金流动的微观和宏观效率,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平。

金融监管有积极监管与消极监管之分。积极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通过对金融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正面引导所实现的市场控制;而消极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通过对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各种偏离行为进行限制所实现的市场控制。当前应改变金融监管的传统做法,变单一的“消极监管”为“积极监管”与“消极监管”并举的监管模式。要实现积极监管首先要对金融机构进行主动道德化过程;其次是正确地进行市场协调;最后是对社会公德进行影响。也就是由以前的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进行批评、训斥、处分、处罚转变为对金融机构的合法有益的行为进行表扬、奖励,由处罚变为激励,引导金融机构树立合法经营、公平竞争的道德观念。同时帮助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增强其内部控制的能力。通过央行的正确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培育充满活力的金融机构,为货币政策的良好实施提供先决条件。

然而,监管法规缺陷、监管宽容以及监管时机选择不当和过于严厉的监管都会导致金融机构要么肆意妄为,要么死气沉沉、缺少金融创新的动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增加货币政策实施的社会成本。监管法规缺陷和监管宽容问题可以从许多国家找到例证。更为可怕的是,与二者相伴随的往往是银行危机以及货币政策失灵。阿根廷在1980-1982年银行危机期间,金融法规框架的调整滞后于金融监管的放松,尽管审慎管理规定比较全面,但监管机构缺乏适应金融业发展变化的应变能力。监管者检查的是规定是否得到执行,而不是检查贷款的质量,在金融危机出现的前几年就停止了现场稽核检查,而且缺少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机制。

这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监管宽容问题。对监管当局来讲,在银行出现危机(如支付危机、资不抵债)以后,往往采取一种“等等看”的态度,希望困难是暂时的,没有对金融体系产生严重威胁,而且认为问题自身会得到解决或者将问题掩盖下来直到其他人接任。结果是监管当局对采取有争议的行动非常审慎,好大喜功和缺乏可靠性,可能会造成对问题的推倭、拖延和掩盖。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已发生过类似的问题,美国和日本的监管当局变得更关心其监管工作的荣誉和不出现明显问题,而不是解决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使问题进一步恶化,因为它消除了存款人潜在敦促银行采取正确行动的压力。而推迟处理有问题银行的行为几乎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因为,有问题银行可能会采取风险更大的做法,如高息揽存、高风险投资等,它不仅会最终增加解决问题的成本,而且使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载体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外部不确定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变得困难甚至导致货币政策失灵。

监管时机选择不当也会对被监管对象特别是银行机构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抑制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这里可以从法国、日本和找到例证。法国虽然金融法律、规定和实施权力都很充分,而且监管当局(银行委员会)也拥有所需的权威、技能和管理资源,但在监管的时效性上存在问题。监管者早在1991年就了解里昂信贷银行的问题,但在1993年第一次援救工作之前没有披露任何情况,而是继续听之任之,以至于在1995年需要进行第二次援救工作。其错误在于,没有及时对里昂信贷银行实施有效监管,而是默许其迅速发展和持有高风险的不动产以及贷款集中于少数几个大的借款人身上。日本进入1990年代以后,泡沫经济崩溃,银行的巨额房地产贷款变成了不良资产。1992年,银行不良资产高达20万亿日元。但在1993年,日本银行机构有能力处理全部不良资产。因为日本银行机构持有大量的1955年左右陆续买进的低价格股票,尽管此时股票价格下跌,但银行仍有庞大的帐外利润。如果此时抛出这些股票,用以冲销不良资产,就不会出现1995年银行陆续倒闭事件。但是,银行担心公开不良资产问题会降低银行信用,也害怕因此而被追究经营者的责任。作为监管当局日本大藏省也担心银行丧失信用,造成存款外流,引起金融体系崩溃,因此而承担全部责任,故此也抱着侥幸心理,一再拖延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1998年,日本又有三家大银行破产,金融秩序濒临崩溃。从中国来看,中国人民银行为配合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进行债转股的实施工作,1999年下半年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信贷质量、贷款投向、贷款利率的全面检查,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监管时机选择上值得商榷。因为信贷质量检查与央行启动内需、增加信贷投放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信贷质量检查使得处于“信贷权利与责任不对称、收益与风险不对称”机制下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更为谨慎,他们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发放贷款,以免因此遭受经济和行政处罚,这无疑加剧了我国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其结果是央行货币政策难以贯彻落实,这就意味着央行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失灵。

三、强化监管,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一)尽快创立积极监管与消极监管相结合、激励相容的监管制度

1.建立金融评先制度。其形式是由当地的央行组织该地区的金融机构参加该活动,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评选出合规经营、态势良好、获利能力强的金融机构,予以表扬,并在业务与机构发展方面给与一定的鼓励措施。

2.建立金融监管季度联席会议制度。该制度的参与者是各地区央行监管部门的负责人,以及该地区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人员包括人事部门、机构管理部门和稽核检查部门的负责人。具体形式是由当地的央行监管部门组织,当地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于每季度初召开一次金融监管季度联席会议。实施此项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1)将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与其自身的内部控制相结合,使两种力量形成合力,更加有利于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2)便于监管者与被监管对象沟通交流信息,解决金融监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3)便于监管者与被监管对象交流感情,融洽彼此的关系,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3.建立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制度。该制度的形式是由当地的央行组织考试,参加考试的人员是要获得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只有考试合格后,这些人员才能获得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才能到金融机构担任主要负责人。

4.建立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上任报告制度。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上任后应按照以下要求,以书面报告并签名盖章的形式向当地央行监管部门报告:一是要求各行在收到央行关于被审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批复十日内,将被审查对象职务聘任的文件报送给当地央行监管部门;二是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资格审查上任后,2个月内就其分管事项从“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等三个方面形成书面材料,报送当地央行监管部门。通过实行该制度,控制金融机构擅自变更各级负责人的现象,便于对金融机构的违规情况划清责任,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跟踪监管。该制度的突出功能在于防范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

至于消极监管,它是我国金融监管的传统方式,其制度基础主要是一些金融法规,例如《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暂行规定》等。当然,这些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二)适当鼓励金融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创新是为了逃避或者绕过金融法规的限制和监管当局的监管,可以说是与金融监管相矛盾的。但是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如此重要,监管当局应适当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并促使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与积极监管相适应。

1.金融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健全金融法律制度,规范央行的监管行为。对待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原则上要持宽容态度,不搞事后追究。对于法律所禁止的事项坚决不能违反,违反了就按照违法违规来处理;对于法律未明确规定禁止的事项,可以允许金融机构进行操作,监管部门不要对其作违规处罚。但是金融创新必须在注意风险防范的基础上进行。

2.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必须大于其新增成本,这样的金融创新才能充满活力,才能由单个金融机构内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转为整个金融系统的诱制性制度变迁,从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产生“正外部性”(即收益外溢)。

3.鼓励金融创新的目的在于最终为我国银行业由分离银行制向全能银行制过渡作准备。要特别鼓励银行业进行中间业务的创新。

(三)解决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就是金融合约的不同当事人不能拥有相同信息的事实。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金融体系产生重要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风险。解决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具体措施是:(l)健全金融法规体系,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交易活动严加惩处,尤其对提供虚假信息牟利的交易者严惩,净化金融市场环境,理顺金融市场秩序。(2)将金融机构标准与国际接轨,使会计信息能全面反映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金融机构的会计制度必须坚持客观、严谨、审慎的原则,必须能真实、全面反映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潜在风险。(3)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促使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流动性、安全性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也可以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4)加强会计、审计、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借用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强化金融监管。(5)加大央行对金融机构的现场监管力度,注重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监管,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给予严惩,提高违法违规经营的成本。(6)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减少银企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包括:银行贷款专业化,签订限制性契约,与企业保持长期联系,向企业提供贷款承诺,办理抵押和补偿余额,对企业进行信用配给等。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可以有效地解决市场中的四大信息不对称:(1)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2)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3)金融机构与存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4)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构筑有问题金融机构特别是有问题银行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

篇6

>> 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对我国监管实践的挑战与建议 金融监管体制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现行金融体制下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关系研究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所面临的挑战和创新 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的建议 武汉科技金融创新的挑战、机遇与对策建议 金融保险外包的市场开发与政策建议 “热钱”挑战金融监管体制 科技金融创新在中国的发展及政策建议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议 分业混业无碍金融监管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建议 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对策建议 金融监管体制创新研究与探讨 银行监管功能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及相关政策建议 非金融支付机构异地经营的监管盲点及政策建议 医药分业改革的经济分析及管制政策建议 论金融创新及金融监管的关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必然性及创新策略初探 当前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09年10月15日登陆。

② 《避免香港雷曼迷你事件被政治化》,2009年7月6日(凤凰网专稿),http:///program/cjzqf/200907/0706_1698_1236046_4.shtml。2009年9月6日登陆。

③ 《产品巨亏,外资银行理财产品遭遇信任危机?》,(《南方日报》2008年11月10日),http:///money/banks/hydt/20081110/205919.shtml。王维杰,孙承天:《客户累陷巨额亏损,外资银行的理财陷井有多深》,(《卓越理财》2009年7月9日),http:///topic/waiziyinhang/bank/yhpl/20090709/911138.shtml。2009年9月6日登陆。

④2009年7月6日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65号)第4条。

⑤ 《看好经济复苏,结构性理财产品逐步升温》(《金融时报》2009年9月14日),http:///news-center/newslist.asp?id=134796。2009年10月12日登陆。

⑥NASD Notice to Members 05-59, NASD Provides Guidance Concerning the Sale of Structured Products.

⑦ 同上注。

⑧Securities Exchange Act Rel. No. 42746,(May 2, 2000), 65 FR 30171 n.7 (May 10, 2000).

⑨ 结构性证券(structured securities)与结构性产品(structured products)在美国证券法上是两个等同的概念,因为按照美国1933年证券法对证券的定义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几乎所有的投资产品。

⑩Securities Exchange Act Rel. No. 51094(Jan. 28, 2005), 70 FR 6489 (Feb. 7, 2005).

!香港证监会:《有关对《公司条例》的招股章程制度的可行性改革咨询文件的咨询总结》2006年9月,载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金管局就分销雷曼集团公司相关的结构性产品的事宜提交的报告》注释4。

@ISDA,LIBA,SIFMA,ICMA and ESF,Structured Products: Principles for Managing the Distributor-Individual Investors Relationship (July 9, 2008).

#功能性监管是以产品和业务性质为基础确定监管管辖权。如果把结构性产品以其外在形式定性为债券,则属于证券产品,适用有关债券发行与交易法律,归证券监管部门监管。如果以其结构内衍生产品来定性,则可能定性为衍生品,而衍生品又分为柜台衍生工具和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衍生工具,因衍生品交易场所不同,兼管管辖也有所不同。不仅如此,衍生工具基础资产性质不同,其管辖机构和适用的法律也不同。如美国,柜台交易以证券以为基础资产的衍生品就归美国证监会管,而如果是以期货为基础资产的衍生品,并在交易所交易的则归期货交易委员会关。在我国,目前实行以机构为基础的分业监管体制,如果是银行销售衍生品交易就归银行监督管理机构监管,如果是证券企业销售衍生品,则归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监管。

$香港证监会《雷曼迷你债券危机引起的事项向财政司司长呈交的报告》(2008年12月)。

%Netherlands Authority for the Financial Markets,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structured products(May 2007).

^NASD Notice to Members 05-59, NASD Provides Guidance Concerning the Sale of Structured Products.

&Structured Products Association ,“Fixed Income Issues and Answers,” SIFMA 2007 Page 4.

*Bethel, Jennifer E. and Ferrell, Allen, Policy Issue Raised by Structured Products, BROOKINGS-NOMURA PAPERS ON FINANCIAL SERVICES, Yasuki Fuchita, Robert E. Litan, eds.,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7; Harvard Law and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No. 560. Available at SSRN: http:///abstract=941720。2010年2月10日登录.

(同上注。 “Fixed Income Issues and Answers,” SIFMA 2007 Page 11 (Source: Greenwich Associates).

)香港证监会《雷曼迷你债券危机引起的事项向财政司司长呈交的报告》(2008年12月)。

_同上注。

+《香港金融管理局就分销与雷曼集团公司相关的结构性产品的事宜提交的报告》(2008)。

1 《香港金融管理局就分销与雷曼集团公司相关的结构性产品的事宜提交的报告》(2008)。

2同上注。

3主要由发达国家银行行长、金融机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一个在国际金融监管上影响较大的非营利的民间机构。

4G30,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Approach and Challenge in a Global Marketplace, http:///pubs/GRP30_FRS_ExecSumm.pdf. 2010年4月20日访问。

5同上注。

6IFF Research and YouGov,UCITS Disclosure Testing Research Report(for European Commission)(July 8,2009).

http://ec.europa.eu/internal_market/investment/docs/other_docs/research_report_en.pdf. 2010年1月25日最后登录。

7 The Treasury:“Financial Markets and Investment Products:Promoting competitio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investment”(Corporate Law Economic Reform Program Proposal for Reform:Paper No. 6.

8The Treasury:“Financial Markets and Investment Products:Promoting competitio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investment”(Corporate Law Economic Reform Program Proposal for Reform:Paper No. 6.

9行政法规主要是指国务院颁布的《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自律规范包括中金所按证监会制定的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操作指引》等。

0《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8条。

-按照《证券法》125条规定,证券公司可从事银行同样可从事证券业务包括,证券承销、经纪业务两种。按照国务院《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29条规定,证券公司还可以从事证券销售业务。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14条、16条。

Q《证券投资基金销售适用性指导意见》第4条。

W《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45条没有明确提出适合性概念,但实际上要求进行适合性评估。

E《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8条、37条。

R《证券投资基金销售适用性指导意见》地3条、第4条。

篇7

关键词:上海;金融服务业务外包;条件;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1-0018-03

全球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的基本现状

金融业务流程外包(金融BPO),指某一金融机构将某项金融服务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企业。从外包区域的角度看,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外包,二是在国外外包,即金融业务流程离岸外包。

从目前业务发展的情况看,金融业务流程外包越来越专业化,具体业务见表1-1。从大类看,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有银行业务服务、按揭服务、财务服务、信用卡服务、保险服务和资产管理服务等六大类,主要是金融机构后台支持,如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因而一般情况下,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主要是建立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业务。

从金融业务流程离岸外包的具体内容看,具体项目主要体现在呼叫中心、共享服务中心、IT服务和地区总部方面。这四个方面中,共享服务中心在整个离岸服务中占主导地位,2002―2003年项目数占29%,而共享服务中心的主要业务就是表1-1中所列为整个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支持业务。

表1-1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具体业务

金融BPO是金融服务部门发展最快的子行业部门。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和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金融外包的快速发展,全球近两年在海外经营业务的金融机构的数量增加了46%,海外的工作职位激增500%,据专业机构估计,到2010年,大约有20%的金融服务机构会将成本中心迁移到海外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2006-2007,P.11。另外,根据Gartner的研究结果,世界范围内的金融BPO在2001年的回报为378亿美元,2002年的回报达到了4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3%。

金融BPO并非新兴的服务领域,如托运业务外包在许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但以前不能外包的许多领域现在已经外包,如外汇交易服务外包,根据对世界银行500强的研究,目前46%的交易服务已经外包。

据德勤会计事务所估计,在2010年,大约有20%的金融服务机构会将成本中心(大约4140亿美元的业务)迁移到海外,预计业务外移将为各主要金融机构每年节省近15亿美元,每项业务流程外移后可平均降低成本37%。

上海发展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的条件

金融BPO既是金融机构业务专业化分工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条件发展的产物,更是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金融技术发展的产物。

第一,金融BPO的产生是专业化和分工演进的结果。金融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各银行需要将公司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上以保持竞争优势,而技术的发展,不但使生产的模块化成为可能,而且还使交易费用、通信费用、运输费用等大大降低。这使得外包这种商业行为成为可能。银行通过外包将非核心、非关键的业务外包给在这些业务上具有专业优势的厂商,使银行能将稀缺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从而有助于提高专业技术,形成专业优势,从专业化分工中获益,从而使企业能在不断变动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同时,将不占优势的业务外包给具有专业优势的厂商,不仅可以提高整体业务的质量,还可以节约成本,加快资金周转的速度,提高资金的收益。业务外包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风险和收益相同的生产体系,这一生产体系的形成,也有助于银行通过体系的协同作用和外部规模经济,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业务外包还可以使外包商获得实现其他目标所需的免费资源,并利用国内没有的资源和超出自身控制范围的资源为本企业服务。最后,业务外包还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减少因为组织庞大以及进入不熟悉的业务所需的管理成本和学习成本。

商业环境中的两大变革催生了金融BPO的产生。首先是全球通信能力的提高,以及伴随而来的全球通信成本骤然下降,它使金融BPO及其获利成为可能。其次,近20年来,个人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大多数商业服务都实现了计算机化或数字化。由于这两个原因,信息可以在基本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以很低的成本远距离传输,从而导致在决定服务职能地点的决策中企业界限和国家边界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制度变迁特别是贸易制度变迁为金融BPO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不仅使货物关税降到相当低的水平,还将贸易领域进一步拓展到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为全球产业供应链特别是产业制造链和产业服务链之间形成有机统一体提供了制度保障。世界产业中介组织为世界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产业制度保障,与产业有关的中介机构包括两个方面的组成,一是为所有产业提供了公共服务,这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例如ISO9000(全球质量标准),ISO14000(全球环境标准)和SA8000(劳工标准);二是某一具体产业中介组织,例如产品标准化机构,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等。

第二,上海金融业发展迅速,市场容量大大提高,为金融服务业专业化分工提供了市场条件。2005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75.12亿元,在全国无论从绝对额还是从相对额看都是最高的。

同时,上海保险及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也特别快,2000年,保险机构只有21家,到2005年达到70家,保险中介机构也从2000年的1家发展到2005年的157家。

基于上述数据,上海市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到2010年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不仅要求世界主要金融机构进入上海金融市场,同时更要求上海提供更好的金融前台服务和金融后台服务,支撑上海国际金融市场。

第三,上海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迅速,金融BPO已经开始。(1)上海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金融BPO基地,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成立了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这一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同陆家嘴CBD前后呼应,基本形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完整布局;(2)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中已经形成了国内金融机构前台和后台服务的业务中心。例如中国银联在2004年形成了数据处理中心,并开始运作,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呼叫中心在2006年3月正式启用。目前,在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已经有11家金融机构在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设立前台和后台的服务中心。(3)外资金融分支机构已经进入上海,上海成为外资金融机构的主要集聚地。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的管理和数据处理机构进一步向上海集中。截至2006年3月末,有27家外资银行主报告行设在上海,主报告行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并表全国113家分行,并表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并表资产的80%以上。上海聚集了4家外资银行(花旗、汇丰、渣打、华侨银行)总代表处,实际上相当于这四家跨国银行的中国区管理总部。例如,2002年汇丰集团将全球业务数据处理中心之一设在上海,渣打银行将全国性的电话业务中心放在了上海,德国商业银行上海分行接受其香港分行贸易单据审核业务的外包。另一方面,上海外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发展很快,2003-2005年上海市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年均增长50%,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58.5%,存款余额年均增长60.4%。上海金融服务业,特别是外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上海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

第三,上海具有发展金融BPO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条件。(1)上海处于国内人才高地,上海高校不仅每年培养大量国际金融方面的人才,还吸引大量国内优秀毕业生到上海工作。(2)完善的电讯基础设施。整个上海的电讯设施已经相当完善,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在电力方面:220KV和35KV的电站共四座,实行双回路的一级环网供电;在通讯方面:通讯局房,实行双局向双路由的语音和数据通讯,且设有卫星通讯基站接入点;在上水和燃气环网供应方面,有完善的上水和燃气环网供应与雨污水排放系统。(3)上海的生活设施已经相当完善,优于现在BPO最大国家印度。全球最大的咨询公司预测:经过努力,未来3―5年内上海可以创造出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BPO产业。(预计5年内,上海BPO就业人口将达到10万人,如果按照人均2000美元的国际标准,在产业链的带动下,该部分可至少放大5倍,因此未来的总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RMB)。

第四,浦东新区的综合配套试点改革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浦东新区对新引进的经认定从事数据处理、交换、分析等专业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其实现的相关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新区地方财力部分,三年内给予100%补贴,后三年给予50%补贴。对新引进的网络运营服务、增值服务和软件服务企业,其实现的相关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新区地方财力部分,一年内给予100%补贴,后二年给予50%补贴。

政策建议

第一,要充分认识上海发展金融PBO与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关系,加快金融BPO的发展步伐。

从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角度看,金融BPO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金融中心之间构成直接联系的桥梁。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开始步入更专业化分工的阶段,形成了新的金融产业群,主要是为现代金融企业提供服务的IT企业,第一类是金融客户服务企业,例如呼叫中心;第二类是数据处理企业,大量客户的数据处理是为了金融机构集中核心业务,这些业务都外包给第三方企业;第三类企业是软件设计企业,主要是金融软件设计企业,现代金融业已经改变了砖瓦式的传统经营模式,网上银行和“客户中心主义”是金融机构的主要经营模式。金融业的这种发展趋势表明:没有金融BPO市场的支撑,金融主导业务很难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易成本将很高,因为,目前金融机构的非核心业务基本上外包给金融供应链合作企业。

因此,上海要从战略的高度发展金融BPO,只有形成金融BPO基地,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国际金融中心产生的交易成本,这是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这一点对于处于竞争劣势的上海而言,特别重要。

第二,要充分利用上海金融资源的优势,形成金融BPO的集聚效应,以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为核心,避免过度竞争。

根据金融BPO的不同细分产业,会产生不同的集聚效应。产生集聚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基本信息设施成本。金融BPO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所需要的宽带等条件非常高,这样可以使信息传输非常快,效率要求非常高。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的产业园,集中投入,才能分摊到各个企业。

自从上海被商务部确定为服务外包基地以来,上海各区出现了盲目上服务外包基地的现象,这需要政府确定各服务外包点的基本定位,金融BPO基地相对而言,要求更高,投入更大,因而必须形成金融BPO基地。

第三,有关部门应该从战略的高度研究针对金融业务流程离岸外包的财税支持政策。

由于金融BPO被认为是比较特殊的产业,但实际上金融BPO主要涉及的是呼叫中心服务、数据处理服务和软件外包服务,与金融本身的关系不是特别大,因而要求我们进一步开放信息服务业。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金融 宏观引导 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5-049-03

2009年岁末,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在争议声中落幕。尽管会议并未如人们所愿达成共识,但这不能改变“低碳经济”到来的坚定步伐,“碳交易”、“碳金融”随之成为炙手可热的字眼。被誉为“国际金融市场新宠”的碳金融,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金融业的未来,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历史性的机遇。碳金融在我国仍然处于认知和起步阶段,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碳金融的发展。

一、碳金融: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宠

碳金融是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所谓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银行贷款和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历史很短的碳金融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年的2月1 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要求38个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期间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因为有了《京都议定书》的法律约束,碳排放额开始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也具有了商品的价值和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同时,《京都议定书》设计了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机制(JI)和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三个灵活的市场机制,从而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围绕碳减排的国际碳金融市场。

目前,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纷纷涉足碳金融领域。国际范围内碳金融主要包括六方面:一是传统的融资支持,即在原始碳排放权的生产中由金融机构直接贷款支持相关的产业,这是碳金融领域最基础的融资形式。二是围绕现行的碳交易体系开展的中介服务,包括CDM项目的识别设计、为项目业主寻找碳购买方以及协助办理减排量的核证等。三是成立各种低碳基金或环保基金,目前世界银行已经设立了8个碳基金,总额高达10亿美元,同时,越来越多的私人基金也开始逐渐进入碳交易领域。四是开展碳交易保险或担保业务,分担碳交易各环节的风险。五是发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六是推出碳交易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

二、影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因素分析

就在全球碳金融快速兴起之时,我国政府做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郑重承诺,让国际金融业对中国碳金融的前景充满期待。但是碳金融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业务模式主要体现为“绿色信贷”,参与的主体主要是个别商业银行。这些局部意义上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无论深度、广度还是规模,都与我国碳市场的潜力不符。目前,影响我国碳金融业务发展迟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碳金融的认识不到位

碳金融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认知程度还不高。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碳金融的作用。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利润空间、运作模式、风险管理、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认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目前除兴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浦发银行、中国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开展了碳金融的具体业务外,大部分金融机构仍处于观望状态,没有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运行机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着手应对碳金融的机遇和挑战。

(二)碳金融的交易复杂

碳金融由于涉及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部门和环保企业,国内减排单位和国外购买企业等多方面利益,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交易程序要复杂许多。首先,碳金融涉及的多是“两高一资”行业(即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需要开展复杂的环保风险评价,增加了审查的难度和交易成本。特别是CDM项目,从开始准备到实施,直到最终产生有效减排量,需要经历项目识别、项目设计、参与国批准、项目审定、项目注册、项目实施、减排量的核查与核证、经核实的减排额度签发等主要步骤,技术投入多、开发程序复杂、交易规则严格,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

(三)碳金融的风险因素多

除了面临基本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碳金融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可持续发展风险。首先,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的失望落幕使《京都议定书》的延续性问题成为碳金融发展的最大政策风险。《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到2012年即结束,目前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在2012年之后是否会延续不得而知,这种不确定性对形成碳金融的发展产生了最大的不利影响。其次,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成本会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会下降,而且转型周期较长,为碳金融在宏观调控和企业自身发展变化中,增加难以预知的变数。再次,低碳产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当前一些低碳产业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行业标准和技术都不成熟,即使现在采用了所谓最新的装备和工艺,也可能会被迅速淘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四)碳金融的综合配套政策不完备

碳金融是一个与环境、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密切相关的新生事物。碳金融的发展需要财税、环保及金融监管等各项配套政策的大力扶持,然而目前的各项配套政策并不完备,无法发挥支持碳金融发展的应有作用。首先,碳金融的政策法规缺失。目前与碳金融相关的政策法规主要是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由于此项政策仅涉及到绿色信贷方面,对于碳金融的综合协调发展,缺少具体的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可操作性不强。第二,环保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2007 年4 月1 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把环境执法信息纳入征信管理系统,此举为我国金融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征信体系中的环保信息不够细化,且存在一定的时滞,影响了信息的实际使用效果。第三,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有限。目前,我国对于低碳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对于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引导作用有限。

三、推进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向低碳经济转型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必须。为此,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需要共同努力,推动我国碳金融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部门:加强碳金融的宏观政策引导

1.加强碳金融需求的培育。碳金融具有政策性强、参与度高和涉及面广等特点,发展碳金融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提高全社会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加强碳金融需求的培育。人民银行可以和环保部门等部门联合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低碳经济意识,加强社会公众对碳金融的认识,让企业充分意识到CDM机制和碳金融所蕴涵的巨大价值,推动企业根据所在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划,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开发CDM项目,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2.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规则。首先,应借鉴赤道原则的有关条款,制定我国的《碳金融管理指南》。《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是目前赤道原则中关于国际碳交易项目融资通行的环保标准,对制造业、化工、能源等63个行业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和标准做了规范,我们可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具体的、细化的碳金融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其次,应发挥行业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建立基于环保要求的产业指导目录,如明确各行业的产品类型、加工工艺、污染程度、如何排污等,具体体现出各行业不同环保水平的信息。再次,政府部门需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有关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和国际规则的制订,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

3.完善环保信息沟通机制。首先,环保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将企业环保违法情况、缴纳排污费的情况、限期治理情况、限产限排情况、停产治理情况、责令关停情况、环保评比情况等信息纳入环保信息库,并加快信息的更新频率,及时将信息提供给人民银行。其次,人民银行将环保信息纳入征信体系,并及时通报循环经济、节能技术和产品等产业政策导向,做好压缩、淘汰、关停等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提示,发挥企业征信系统的警示作用。再次,金融机构在为企业或项目提供授信等金融服务时,把审查企业信用报告中的环保信息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严格信贷环保要求,并将信贷情况反馈给环保部门,以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4.制定碳金融的扶植政策。将碳金融纳入发展低碳经济的整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国家环保投入资金,设计专项扶植政策。首先,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提供利息补贴,为低碳经济支持力度大的金融机构提供专项奖励资金;第二,在税收方面,对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收入提供税收优惠;第三,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方面,可以建立与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相关联的信贷规模指导政策,加大碳金融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降低碳金融贷款资本金要求等,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向碳金融领域倾斜。第四,在外汇管理方面,研究并开通碳金融绿色通道,考虑将跨境碳资本的自由流动列为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目标。第五,鼓励碳交易的人民币结算。目前欧元是碳交易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伴随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乘碳交易快车,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我国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推进碳交易的人民币计价结算。

(二)金融机构:加快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从根本上讲,碳金融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除了期待政府部门的配套政策外,金融机构应树立为低碳经济服务新理念, 加快碳金融产品的创新,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流入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中去。

1.拓宽绿色信贷领域。我国的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领域已经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碳金融需要继续拓宽绿色信贷领域,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应对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生态农业、研发生产环保设施以及从事生态保护建设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而对污染企业实行信贷限制措施,以达到有效引导资金向优秀环保企业流动的效果。同时,针对绿色信贷往往缺乏抵押担保品的情况,金融机构可以在抵押品上创新,对CDM 项目可以采用碳排放权抵押贷款。针对企业环保技改项目对长期贷款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方式,积极为企业提供长期信贷支持。

2.开展CDM项目中介服务。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客户资源以及渠道优势,为国内减排企业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在项目开发流程,金融机构开展项目分析,并对项目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并确定开发成本以及开发风险;在项目交易流程,金融机构协助CDM项目业主选择合适的买家,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以降低企业的交易风险。

3.发行碳基金产品。碳基金是目前国际碳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也先后推出了与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挂钩的基金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了购买绿色环保类金融产品的投资机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发行碳基金可以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上,设立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为具有良好开发潜质的环保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4.开展融资租赁服务。融资租赁是一种集信贷、贸易、租赁于一体, 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新型融资方式。在CDM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往往需要投入使用较为先进的设备,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可以利用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为项目企业购买设备,企业从出售碳减排指标的收入中支付租金,从而释放企业的流动资金,保持资金的流动性。

5.开展碳交易保险。碳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碳交易保险可以为碳交易提供一定的保障。2009年以来,我国的保险机构已经着手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各项试点工作,在易发生污染事故的企业、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和危险废物处理的企业、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和各类工业园区六大领域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此基础上,可以不断丰富碳交易保险的品种,拓宽被保险企业的范围。一方面,通过为节能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等提供新险种来规避环境风险;另一方面,适应碳交易发展的需求,开发碳交易保险,为碳交易合同的买方或开发CDM 项目的企业提供保险,以转移项目违约风险。

此外,金融机构传统的信用证业务、保理业务、票据融资业务等多种业务在碳金融中也有比较大的市场空间。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支持节能减排企业和环保项目发行碳债券、碳证券也应成为发展碳金融的重要内容,通过股权投资或者项目直接投资,推动低碳项目的建设和碳金融的发展。

篇9

【关键词】金融发展 规划 区块链 准入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12.0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我国未来金融发展的路径仍有待进一步理清,各项政策的着力点需要进一步精准定位。这些都需要对金融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进行梳理。

金融形态理论的一些最新发展

金融形态的传统理论从金融部门所具备的功能这一角度来解释金融形态的特征。以Shi Shouyong和Randall Wright等人的研究为代表,新一代金融形态理论试图回答比金融功能更深层次的根本性问题。新一代金融形态理论认为,以下两方面因素对未来金融形态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各国金融发展竞争力的比较,从根本上也是以下两方面的竞争。

一是金融部门比其他部门会更加履行承诺(commitment)。所有金融交易都是建立在最终按事先承诺履行交割的基础之上。金融交易的中心不是凭空形成的,也不是简单的规模效应和成本效应带来的;所有交易都是经过这个“中心”进行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个“中心”最能履行承诺。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不会去“中心”化。非“中心”的处于边缘地带的金融主体履行承诺程度不高,相互之间只能够通过处于“中心”的履行承诺程度高的金融机构来完成交易。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没有削弱处于“中心”的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反而扩展了这些“中心”的金融机构促成交易的空间。网络和信息技术使得稀缺的“履行承诺特性”的市场价值更高――未来金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此。

具体来说,在承诺条件下达成金融交易,成本最低,也给交易双方带来最大的收益。金融部门的履行承诺程度越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大――越能够使得原本无法达成的交易得以达成,同时也意味着在各种短期利益的诱惑下,金融部门更具自我制约性。履行承诺的内涵不仅包括诚信、不违约,而且涉及金融活动所有相机抉择场景。在金融交易中,交易双方达成协议,对于交易中的收益“蛋糕”划分有了事先的约定。不论是哪种金融形态,不论未来的情况发生何种变化,不论交易双方在未来偏离事先协议时可能面对多大的利益诱惑,交易双方必须按事先约定的承诺履行义务。反之,当缺乏自我约束、不履行事先协商所确定义务带来的好处更大时,金融交易主体相机抉择,面对短期利益的诱惑,会选择违背承诺,放松对自身行为的制约。

当金融危机发生时,金融界的业内人士往往会提出金融业要加强监管。监管不仅要公开惩罚业内的“害群之马”,也要披露业内履行承诺水平较高的“明星”机构。在一个不重视承诺的金融形态中,有组织的加强自律行为只有在出现承诺危机、行业难以生存时才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金融规划的目标之一是,使每一金融主体加强自律、高水平地履行承诺成为金融形态的常态。

二是流动性被“认可”(recognition)程度的重要性。流动性在此的定义是非实物资产作为购买力支付手段被接受的程度。流动性最初的起源是,商业性金融基于自身承诺的金融业内部的对流动性票据的“认可”。

金融形态的“进化”很大程度上是流动性工具的“进化”――能够被接受的作为购买支付手段的非实物资产越来越多。金融形态的发展程度越高,被接受作为购买支付手段的资产种类就越多。流动性工具的进化,根本的还是愿意在常态下履行承诺的商业性主体越来越多的结果。对流动性工具的“认可”,其实就是对该工具发行者履行承诺程度的“认可”。

未来我国金融形态演化的环境特征

在金融行业,一场深刻的变革蓄势待发,国内外金融技术、产业和业态不断变革。未来我国金融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非“风调雨顺”,挑战与机遇并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存在,外资对我国金融部门的渗透也将日益加强。未来总体环境有以下特点:

首先,技术对全球金融活动规则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全球金融治理话语权的争夺从来都是激烈的。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优势正在强化这些国家在金融规则方面的影响力。通过提高技术标准,发达国家正在有意识地使得未来的金融规则对自己更加有利。

未来,通过实现技术上的优势,我国应多提供规则方面的公共产品。技术是未来金融形态演化的推动力。在反洗钱、反假钞、金融机构合规、金融客户合适性等方面,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经落地,并大幅度降低了合规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活动的规则标准。在新技术的支持下,金融活动主体可以更精确、更清晰、更及时、更低成本地监控所有金融交易信息,更永久地保存历史信息。

其次,理论研究的不足制约着未来的金融发展。金融问题不是工程问题。金融形态的核心不是技术的机械性效率,而是人的承诺。相对于其他许多方面的不足和制约,金融发展理论上的不足是最为突出的。我国未来的金融发展是否具有优势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是否先进。理论并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也不能与具体操作对接,但是,不在逻辑上讨论金融发展理论的前沿问题,对最新分析方法因不能应用而忽视,是金融发展有可能全局落后的主要原因。

落实到金融形态和监管方式等操作问题,理论研究也亟待加强。比如,国内金融业分业监管的制度是否能够适应基于新技术的金融发展新形态尚无定论。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为金融账户在线上直接开展所有金融业务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对客户而言,每个移动终端都是一个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功能的集合。技术发展已经为未来金融混业发展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混业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带来的便利有可能无法完全抵消从分业到混业的转换成本。

再次,我国金融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从实体经济总量来说,我国无疑是经济大国,而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增加,储蓄的规模越来越大。庞大的储蓄规模客观上需要一个庞大的金融服务部门来将这些储蓄转化为投资,使得我国具备了成为金融大国的基本条件。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国具有成为金融大国的先天优势。

由于我国储蓄规模庞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投资组合。如果仅在一个局部区域内配置组合,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因而,大国经济还使得我国具有成为一个全球化金融大国的先天优势。任何国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都有潜在的国际市场。

全球化金融大国需要处理的规模庞大的金融业务,给国内全球化金融业务的专业化分工带来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就以支付业务而言,国内的专业化分工使得支付的快捷速度、低廉成本已经达到全球领先的水平。同样,任何国内金融业务的专业分工发展都有国际市场的应用。微信支付在海外的运用就是一个例子。

我国有大量迫切希望获得财富的人群。随着我国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均收入不断提高,老百姓手中的财富越来越多。一个能够为老百姓财富带来更高收益的金融体系在未来应该具备一个更加先进、成本更低、更加安全稳健的金融运作形态。在这一金融运作形态下,百姓们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渠道,企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随着金融交易平台的多样化,场外交易日益专业化、分散化;但同时,金融交易的信息却日益集中化。金融资产的细分,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多样化,金融价格体系的多元化。面对这一变化,整个金融市场的估值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更加精细的获利机会。

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依据国家“十三五”期间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理念,我们将参与几乎所有金融领域(包括产品、服务、技术、研发、治理结构、机构、保障体系与支持机制等)的全球竞争,并以全球先进水平为标杆。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争取尽快在所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并力争在规则制定中具有话语权,最终使我国金融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成为全球的参照。具体而言,我国今后的金融发展可着重在以下四方面谋篇布局:

一是立足金融发展理念的普适性和合理性原则,把握金融发展的主动权。从长远来看,实施高标准的金融活动规则是大势所趋。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美国主导的TPP协定和TTIP协定迫使世贸组织原先制定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更新升级。今后,我们需要做好准备的是,通过不断提高全球金融活动规则标准来占据金融发展的制高点,控制话语权。我国还应在一些金融发展的优势领域主动提出符合全球先进理念和发展趋势的新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成为这些领域全球规则的制定者之一。

展望未来,我们应对国内外金融形势不利变化的经验将会更加丰富,把握金融发展的主动权、抢占金融发展制高点的意识将更加超前,我国应对国内外复杂金融局面的能力将继续得到增强。

二是集中力量优先研发包括区块链在内的金融基础设施相关技术,抢占金融技术创新制高点。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计算机技术、数学、通讯、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项学科的交叉渗透,未来的货币形态、金融机构形态、金融市场形态和支付形态都将发生变化。从上世纪70年代还在使用的计算尺和算盘,变为现在计算速度极快的电脑,电脑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变得方便。尤其是,得益于强大的计算能力,人工智能在学习深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世纪以来,互联网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风起云涌,基于强大计算能力的数据应用机会在金融领域越来越多。上世纪90年代曾出现电脑能够改变人类未来的大胆预测,现在看来许多都得以实现。未来的金融形态将越来越带有各类新技术的色彩。

对于中国,世界各国真正拭目以待的,可能已经超越了钢筋水泥的国际大通道、贸易投资便利化安排和金融货币合作。在当前世界金融动荡的形势下,世界各国真正需要的是一次在新思想指导下的金融技术革命。中国应力争成为下一次金融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方面,2014年国家安排了3997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129项“863”计划课题。截至2014年底,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4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98家。未来,需在金融领域进一步明确提出利用制度优势加快创新的路线图:实施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金融领域的核心技术,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三是处理好金融创新试点与全面准入的关系。金融涉及老百姓的财富安全。金融创新全面准入,可以与新药品的全面准入相类比。鉴于药品对人健康安全的重要性,美国对药品的管理原则是,只有具备证据表明,新药显著地好于当下使用的药,才能批准新药的准入。

处理金融创新试点与全面准入的关系的方法之一是提高金融创新全面准入的门槛,未来出现新的金融形态全面准入需要达到显著优于现有形态的高标准。具体地说,尤其需要在两方面比现有的金融形态做得更好,一是具备更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更高的履行承诺程度;二是具备提供更强的流动性工具的能力。同时,试点的门槛可以放低,在全面准入之前的试点,主要为收集证据的需要;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试点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而且参加试点者因承担试点失败风险,是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的。

四是金融监管向混业方向过渡,提高金融活动违约的成本。分业的金融监管模式容易带来不同金融业态的不同监管理念之间的套利行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套利的成本不断下降,这将导致套利活动的增加。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现有金融形态均达到了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方向过渡的条件会越来越成熟。

提高违约的代价适用于所有金融形态的所有金融协议。违约成本指协议人在违约情况下需要支付的代价。对金融机构而言,不履行承诺最大的成本是从“中心”位置被转移到“边缘”的位置。这也符合本文通篇的逻辑,处于“中心”的金融机构是最能履行承诺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披露,截至2016年1月,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98.16万亿人民币,相当于2015年末我国67.7万亿人民币GDP的145%。2016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为3.4万亿。在“十三五”期间,面对规模如此庞大的金融部门,做好发展规划意义自不必言。本文从规划的定位、思路和框架上提供几点意见,希望为找准政策的发力点,避免不必要的政策干预和市场波动,提高金融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

责 编M郑韶武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问题;发展建议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金融业务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兴起,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互联网金融结合了互联网技术,为人们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慢,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使得人们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了质疑,开始抵触互联网金融业务。现代社会里,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是巨大的,而要想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就必须认清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 措施来维护互联网金融环境,推动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

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作为时展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我国现代社会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的结合,这是一种趋势,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里,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金融行业开始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自此,我国互联网金融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金融业务模式不断增加,如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络借贷、第三方金融平台等,这些金融模式的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000多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截至2016年年底,纳入中国P2P网贷指数统计的正常经营P2P网贷平台为2307家,比2015年年底增加63家,增长2.81%。2016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交易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62.2%。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越来越快。纵观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来看,虽然互联网金融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绊脚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 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监管问题

就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来看,监管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上一部分资金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这些资金已经脱离国家对金融体系的管控,从而使得国家不能了解社会资金具体走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二、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与之相匹配的监管体系还没有建立,现阶段所建立的监管机制存在很大的漏洞,长远效益不足,短期效益较重,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挥,这些早期建立的监管体系逐渐暴露出了不足,不能更好地约束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呈现出混乱的局面和形式。

2.2法律问题

互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强,从而使得非法犯罪行为日益猖獗,扰乱了互联网金融环境,威胁到了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2.3信息安全问题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互联网金融会面临着较大的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当下,在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窃取互联网金融业务重要的信息,再加上人们的安全意识不高,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不注重网络环境,从而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双方蒙受利益损失,对于消费者、客户而言,一旦他们的利益受损,就会对互联网金融失去信心,从而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4人才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关联性。现阶段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还比较稀少,现有的人才知识结构比较落后,缺乏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知识,能力不足,从而在开展金融业务的时候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几率,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5信用问题

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信用问题,信用问题的存在会造成互联网金融出现信用风险。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而且传播信息不需要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既有可能会引起信用风险问题。如,以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网络贷款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金融机构不能对该企业的信用进行全方面的了了解,如果该企业信用不高,在金融机构同意贷款申请后,既有可能不可及时回笼贷款资金,从而影响到金融机构资金的正常运转。

3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3.1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可以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为,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使得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就必须结合实际,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要成立专业的监管部门负责互联网金融监管,对互联网金融功能、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管,同时,要健全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实现相互监管,从而更好地规范监管行为,促进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3.2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维护互联网金融环境稳定、健康的保障。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加以调整和改进。首先,要根据我国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建立符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加强结合国际金融法律法规,对当前相关制度规定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与国际发展相匹配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另外,要加强立法,加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对那些故意扰乱互联网金融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和惩处,从而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

3.3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对信息安全引起高度重视,如果互联网金融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就会降低人们对互联网金融兴趣,使得人们互联网金融,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针对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以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为依托,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从而避免经济利益受损,要消费者、客户的利益保护。对于消费者、客户而言,只有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才能{动他们参与互联网金融的积极性,从而拉动消费,带动内需,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

3.4落实互联网人才培养政策

未来的社会必将演变为人才之间的较量,而互联网金融作为时展主流,要想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政府部门,要全面落实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政策,要成立专业的院校、设立专业的课程,从而进行专业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针对现阶段的金融人才,要加强他们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促进他们知识结构的转变,要安排优秀的人才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理念,从而更好地服务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

3.5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信用问题,立足信用,要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央行要完善个人征信,互联网金融机构要加强信用跟踪,要全面了解客户信用,从而有效地规避信用风险。

3.6进一步落实实名制

实名制是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虚拟性的一种应对措施,实名制的实施可以更好地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因此,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落实实名制,通过实名制,可以将责任追究到具体人的身上,从而更好地约束人的行为,避免不法行为扰乱互联网金融环境。

4 结语

综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指出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着人才、监管、法律、信用以及信息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要想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就必须根据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策略,要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要重视信息安全管理,从而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符瑞武,邢诒俊,颜蕾.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3,29:32-33

[2]蔡少珠.浅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J].新经济,2016,06:55-56

[3]王媛,初凤荣.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6,03:83-85

[4]李宝贵,孙建平,孙大忠,杨晓军,马其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问题、风险和监管建议――基于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调研报告[J].现代经济信息,2016,19:260

[5]陈素.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金融电脑,2014,07: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