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篇1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最为基本的教学课程,在小学生的学习课程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是当下逐渐发展的一项科学技术,也是小学教学中一项课程,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的方式,供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教学研究

数学是小学学习中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内容包含了空间感、运算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数感等,由于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发达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数学有利于发散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学好数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小学正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学习数学较为关键的时期,但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以及教学成果来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以下的现象。

第一,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师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通过板书的形式让学生对所讲的知识点进行理解,然后再着重的讲解一下其中涉及到的数学公式以及考点,最后布置课后习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做题方式。每节课都重复着相同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机械式教学不能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创新及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束缚,有时候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

第二,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中,人们的大多数生活、生产、工作、教学已经结合了信息技术,小学数学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在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说,小学数学教育并没有信息技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这让原本很生活化的数学无法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能力,学生在沉闷的数学学习中很容易丧失兴趣。

二、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一)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吸引小学生的兴趣是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的,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并且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容易出现跟不上课堂教学的现象,另外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紧张的状态,学生会因为思维能力运转速度太快而感到疲惫,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处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

例如,在学习图形转换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提出什么时候需要进行图形转换的问题,再通过多媒体给出两个图形,让学生分别回答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更大和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更长,让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中总结哪种情况下需要进行图形转换,学生可能会回答在比较面积时比较直观不需要进行图形转换,在比较周长时需要进行图形装换,这时候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对两个图形的周长进行展开,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到图形转换的应用与意义,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关于图形转换的知识点以及应用过程。

(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阶段中,总有一些难以理解或者是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这些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是小学生的知识层面比较狭窄,在对问题及知识点进行分析和理解时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中的难点进行多方位的展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点改善数学教学的方式,将数学教学简易化,进而让小学生接受数学学习的新方式。

例如,在学习正方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方式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正方形的整体进行展示,再对其中的一个面进行展示,让学生意识到正方形整体是一个体积单位的展现,正方形的一个面是面积单位的展现,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正方形面积和体积计算的概念。另外正方形面积和体积计算的难点在于学生容易将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单位以及计算公式混淆,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正方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进行展示,让学生对正方形面积及体积的计算公式具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记忆方式,进而更好的对正方形的面积及体积计算公式进行区分与记忆,更好的掌握正方形面积及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知识点。

(三)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数学本来是一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逐渐变成了一门主要解决应用题的课程,实际上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一些现象能够用数学来解释,小学数学是更加接近生活的。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相结合,使得教师能够将数学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的,数学学习也会因为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而变得更加有趣。

例如,在W习平移这一课程时,课本上包含了平移的两大要素,即方向和距离,平移对图形只是位置上的改变,图形的面积及周长不会发生变化。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进行展示,如打篮球时篮球的移动、公路上行驶着的汽车、升国旗时国旗的变动等,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是非常多的,并且也能对平移的含义及平移带来的变化有更深刻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和总结生活中的其他平移现象,这样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数学教学更加接近生活,让小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存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融为一体。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一项比较有必要的教学方式改革,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突破,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应用多媒体教学等能够体现信息技术的教学工具,保持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思想,为小学生学习数学建立一个较为先进的平台,在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篇2

        分层施教—同步教,异步学

         现代教育强调对个体教育的关注,而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避免了传统教学不能充分适应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的现状,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定制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正如服装设计的量体裁衣,更好的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年、月、日”的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的知识,面对每个学生对其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的不同,如何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新的收获呢?那么只能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而网络教学是最佳实施分层教学的载体。本节课围绕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网络查阅—协作商讨—探究实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具体做法是:1、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站,让学生自由浏览,再根据年历卡的内容自主探究年、月、日的关系。2、分组汇报浏览的结果。3、在各组汇报的基础上,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自己上网浏览,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学生将每年都有12个月,有些月是31天,有的是30天,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等知识完整的总结了出来,自主的完成了将生活积累知识化、系统化的过程,低时高效地完成了任务。网络的刺激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不再满足了,学生们兴奋的提问到:历法是怎样来的?为什么不把每个月都定为30天,又方便又好记?为什么年份中有365天和366天之分呢?我想知道闰年更多的情况。 

面对学生们要求不一、纷繁的提问,我指指电脑说:“请自己到网上查询,国际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你们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学生各取所需、自由自在的在网上畅游,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收到了“同步教、异步学”的效果。

        虚拟现实——注重体验,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是主动参与,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为目的的策略。常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创设很多的实际生活情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精神,强调“数学知识生活化”和“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应用网络教学虚拟丰富的情境,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传统的教学常常使学生囫囵吞枣,难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表,让学生分小组到超市去了解各组所规定的商品的价格和重量,顺便了解商品的其他情况。再根据学生的报告,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为食品区、家电区、生活用品区等。这些都让学生兴奋不已,大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迫不及待的想在网上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们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达到了……最后,根据自己的购物经历,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们写到:上数学课真好玩,学的知识可以帮我买东西了;我知道了父母挣钱不容易……学生分组将各自的体会装入不同的文件夹,放在班级资源库里,可供学生自由浏览,互相学习和交流。

篇3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的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式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课堂教学样板化;学生学法单一、被动、缺少实践、探索;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实践,知识枯燥、无味、缺少生活基础;学生没有主动发展的空间等。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去实践;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值得探讨。

评价学生数学修养的重要标志是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能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所谓数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让学生处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下学习数学,所得到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灵活的,才使学生更加地喜欢数学,学好数学,数学能力、数学意识得到更大的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教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11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应用生活化

篇4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构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社会在进行人才挑选的过程中越来越看重人才的合作精神。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个人单方面的努力是很难完成工作任务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与其他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目标。因此,现阶段我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人才的合作精神。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积极应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现阶段,我们应总结经验,努力运用小组学习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一、提高分组的科学性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首先要注重的问题就是提高分组的科学性。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在将学生进行分组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注重形式,没有考虑到科学分组的重要性,导致小组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目标无法得到实现。以往,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方式是秧田法,学生只是与同桌及其他相邻的同学进行问题的讨论,这种做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分组的科学性,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每一个小组当中都要包含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够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进行统计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分组过程中要能够保证每一个学习小组当中都能够包含一个拥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和一个思维灵敏的学生,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小组学习效率,促使教学活动更加顺畅地进行。因此,提高分组的科学性,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

二、促进组内分工更加合理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目的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通过自主的学习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完成组内任务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提供自己的看法和思路,与同学进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没有对学生的分工进行合理引导,导致小组学习中很多学生只是表面上参与了学习,而并没有充分进行思考,学习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更加影响学习质量。将学生科学分组以后,教师还应该合理地为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任务,小组当中每一个人都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否则无法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每个学生在将自己的任务完成以后,需要同组内成员进行交流,从而得到教师分配任务的正确答案,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互相交流与合作,在遇到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互相帮助才能够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解时间计算的过程中,首先要科学地进行小组的分配,之后教师应该为组内布置任务,每一个学生都要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辨别和计算时间,组内其他的学生负责帮助该学生进行判断,如果这个学生的计算有误,应及时地指出,并帮助他计算出正确的时间。在学生的互相帮助下,学生积极参与到了学习中来,对时间的计算方法能够更好地进行掌握,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积极应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保证每一个小组当中都能够包含能力和基础知识较强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好地互相学习,同时还要对组内各成员的任务进行合理地分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当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卓.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小学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0(08):56.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是根本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欲望,给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前研究教材,我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怎样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教会学生。现在,我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每个知识点,考虑的是学生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带着兴趣去学?

小学教学中的许多概念,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概念教学应尽量从实例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可让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问学生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学生度量的结果是3米多,那么不够1米的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呢?就容易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例题教学前让学生运用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说说3264÷24=16的计算结果对不对,设下"计算结果错在哪里"的疑惑,激起学生想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原动力,是数学学习的源泉。要使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数学学科的学习便不再枯燥乏味,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充满魅力,充满情趣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需要教师设计好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让情境有效的为教学服务,首先,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所要教的数学内容,要突出数学的实质,要让学习内容本身吸引学生,要有数学味,否则再新的形式,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其次,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合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探寻、去发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同样,数学问题也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教师巧妙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倾向,最初只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这种潜在的因素要通过实际生活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方能逐渐形成和稳定下来。新《课标》也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方法的积累、数学规律的总结,都需要学生能从数学对象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而这些数学模型的成功抽象,又都需要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可还给学生一个微笑,这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在教学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尽可能地找出更多的方法,每发现一种好的方法时,老师要微笑、点头,以表示对学生的赞许,这就会大大激励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向往思考,乐于思考的冲动,把动脑思考视为一种乐事,对于个别差生,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与赞许的评价,是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13-0138-02

在新课标实施下,小学数学教学加大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体验式学习的产生主要根据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方向进行应用,并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在小学数学中应用体验式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活跃小学数学的课堂氛围。

1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点

1.1亲历性: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亲历性发挥着一种本质现象。体验式教学将学生放在主置,并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是亲身体验的,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受不同的数学知识。而且,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是个体存在的,学生在保证个人任务完成的同时,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在亲身经历中对数学知识进行获取[1]。

1.2情境性:情境性的教学形式是体验学习中的基础条件,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要通过情境模式来实现。所以,教师在实施体验式学习期间,首先要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创建情境,学生能在该情境中进行体验,激发自己的学习欲望,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不仅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还要鼓励学生在该情境中学会创新,学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体验式学习的深层次发展。

1.3实践性:实践性特点主要是小学数学包括的知识内容一般存在于社会实践以及人们生活中。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期间,要根据生活中的实践状况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能保证知识的有效利用。学生是整个体验式学习的基础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掌握知识内容的主要运用,还能根据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所以说,实践活动的建立与体验式学习之间具有较大联系。

1.4情感性:情感性的教学形式在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主流,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情感性教学具有独特性。由于小学数学知识在内容上比较复杂,形成的逻辑性比较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情感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了情感教学的重要性,而在数学体验式学习中,情感教学发挥较大作用,它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情感知识的利用,并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2]。所以说,在体验式学习中,融入情感性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应用探究

2.1情境式教学的探究:情境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知识问题形成深度思考。该模式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首先根据设定好的计划内容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并使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学习具有较大兴趣。这样学生不仅能明确相关的知识结构,还能提高学习效率。数学学科包括的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具有较大联系,所以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要将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并根据学生接触的生活变化实施教学。这样学生不仅能增加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能实现良好的实践教学。

2.2自主体验学习的探究:自主性的体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形成更大的创造经历,并加深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的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体验学习,不仅要使学生自主学会动手,找出存在的知识点。还要在亲身感受下学会创新与实践应用。教师在情境设计期间,要根据学生接触的实际变化进行规划,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小学生认识四边形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室周边的课桌、书本等物体,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找出正确的四边形实物。所以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体验,并在体验中找出相关知识,从而促进体验式学习的良好效果。

2.3知识运用的探究:学会对相关知识进行运用,使数学教学形成体验模式[3]。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小学数学教学在体验式学习期间,应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运用在现实中进行解决,使学生能明确数学知识的利用与更新。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将该知识点与社会内容进行融合,并完善实际的教学目的,这样才能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说,体验式学习关注于学生的现实发展,并将学生有兴趣知识进行整理,以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

根据本文将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程上的良好应用可以看出,在新课标不断改革与实施下,体验式教学成为教学方式中的主要条件,利用该模式实施教学,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水平的提升,还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革新变化。

参考文献

[1]周新闻.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李怡.体验式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01(2):200.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性;教法研究

一、小学数学开放性教法研究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材之开放性教法这一概念源于对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之封闭式、概念化、静态化的教法研究模式存在弊端的分离而提出。就其实质而言,无外乎由传统小学数学教材单一制、静态化小学数学教法研究转向多元性、开放化的教学研究模式。具体来讲,即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法相对立而存在的新型教学方法,是新课标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教法实践适用的必然选择。对该新型教学教法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开放性教学教法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教法的延伸与扩展。这是开放性小学数学教学教法理论价值的具体体现。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教师实现课堂教学最大化知识输出为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所接受的数学知识也通常以静态、简单、直接、被动的方式理解与吸收。然而,开放式小学数学教学教法则是在原有数学知识输出与接受的前提和基础上整合了新融入的数学及相关知识积累与储备元素的过程。简言之,开放式小学数学教学教法非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教法的颠覆,而是其顺应教学改革的延伸与扩展。

其次,开放性教学教法是小学数学思维培养与激发的潜在动力。作为小学教学基础教育主要内容之一的数学是一门思维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程,它既是开启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钥匙,更是锻炼小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潜在动力。正所谓开放性小学数学教学教法研究所具有的延展性与包容性存在,更有利于沿着小学生生理与心理在不同阶段发展的自身特点最大化的激发与开启独特的思维模式,避免应试教育体制下思维僵化与保守的形成。

最后,开放性教学教法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的活力源泉。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新世纪发展环境下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依据。从长远角度来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结合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的可操作性较强的优势,以此为活力来源推进祖国未来小学数学教育的长远发展。依凭开放性小学数学教学教法的进一步渗透,从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固有模式的能力,以逐步实现创新能力从小抓起、从娃娃培养起。

二、开放性教法研究的实践困境

小学数学教材之开放性研究固然有其研究与适用的必要性,但总体看来,对于该理论研究最终落实于实践还有需要克服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固有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教法无论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目标来讲,其定型化模式适用是开放性教学教法难以被认可和接受的制约因素。这使得有效处理好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教法与新型开放式教学教法研究的合理衔接成为不可回避的难题。

其次,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青年教师力量而言,接受开放性教学教法理念并不困难,重要的是在前无古人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只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进行实践应用。这对于以从事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来讲则面临更多的实践性操作难题。

最后,新课标改革的确给开放性小学数学教学教法研究与适用赢得了较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这会对因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二区域有异地区呈现不同层次的小学数学教育,因此对于开放性小学数学实践应用不能急于模式化定型,而需要真正的从理论基础着手,夯实新教学教法研究基础,这对实践而言同样是挑战。

三、小学数学教材开放性教法研究的路径选择

小学数学开放性教法研究具有重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有必要对其适用提供可操作化路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中不可避免的现实状况,结合开放性小学数学教学教法研究自身的价值所在与发展趋向,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首先,小学数学开放性教法之教学理念。开放性教法理念的深入与贯彻执行是该新型教学方法得以有效运行的前提与基础。众所周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位居教与学不同地位的教师和学生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会以自身讲解为主导方式对学生实施满堂灌,而该开放式教法则强调摒弃固有的传统模式,改变已有的照本宣科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引导式提问与疏导性探索方式将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之以听为主转换成以思考为主;转换小学生在传统数学教材教学方法约束下的地位――由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思考与探究的模式。

其次,小学数学开放性教法之教学目标。在开放式小学数学教法之教学理念普及与深入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开放的教学目标。简言之,即在通过开放性、科学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小学生运用既有学成知识解决基本实践问题的同时培养其独立的辨证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小学数学教育期间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充实提高阶段,更是学习技能的培养与丰富时期。以此为基础,还在开放式教学教法的实践运用中不断提升小学生自主化、存疑式学习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对其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赋予其鲜活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新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之开放性研究的灵魂所在。

最后,小学数学开放性教法之教学方法。以小学数学开放性教法之教学理念做基础,用其开放性教法之教学目标作指引,结合相对完备的开放性教学方法,这大大提升了实现小学数学教材之开放性教法研究的可能性。具体来讲,需要重点在教学内容、习题讲解等方面作进一步的完善:对于教学内容方面,既要立足于现在所使用的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本身,还要有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实例进行分析,达到举一反三、延伸思考、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习题讲解方面,更需要改变现用教材单一形式习题训练的模式,化初步进行的知识学习为深入的主动运用探究。这对教师转化、延伸传统练习题提出了挑战,尽量做到多角度、多方式、多领域的开发与运用数学练习题,将枯燥无味的课程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活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活动课 作用 目标 组织形式

活动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活动课的开展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活动课的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对数学活动的作用进行了定位,认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确,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相应发展。

1.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这是新课程标准中对活动课的肯定。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这就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小学数学而言,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特点都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活动课的开展。

首先,活动课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因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客观差异,在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面对一个问题,各自的解决办法相互碰撞,协调能力变强;其次,当小组成员对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就需要依靠其他成员的帮助来解决,这使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主动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主动性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激发。

2.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活动课中,小组成员对同一问题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而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当多种方案综合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思路拓宽,获得创新的基础。

以“有关0的计算”教学为例,当教师给出不同的含“0”的算式(如140+30=;45-0=;0+60=;0×125=;0÷15=)让学生讨论并计算,结果发现学生在合作中很快明白了“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以“0”来做被除数和除数的问题。而这些并非是教师通过讲授所能轻易获得的。

3.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从小学数学的教材编排特点来看,大多以生活实例引出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活动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三角形的特征》为例,如果教师通过画图、幻灯片来展示、讲解,学生只能停留在片面的知识理解层面。而通过制作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活动,学生不但对三角形建立起了直观的认识,还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对三角形的边、角等特点理解得更深了。而通过对三角形进行扯拉等活动,三角形的稳定性呈现在学生脑中,再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应用”活动,学生对三角形的应用也就生活化了。在制作的不同的三角形的活动中,学生对三角形的分类有了初步认识,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为归宿,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来观察事物,在观察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中,兴趣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是结合教学目的而提出的,而问题能力则是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正确理解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对活动课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组织原则

在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对活动课提出要求,这就为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活动课没有标准可依据时,往往又不知该如何操作,这就需要教师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开展活动。

1.组建兴趣小组。这是活动课开展的基础,兴趣小组也是活动课最有效的组织方式之一。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活动小组的形式一般分为学校兴趣小组和班级兴趣小组两种,通常又以班级兴趣小组为主。兴趣小组的组建要以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教材又能活用教材为原则。

2.建立数学园地。当兴趣小组组建后,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在组内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来进行数学黑板报、墙报、数学趣味题等内容的园地建设。数学园地的建设要坚持面向全体、内容丰富,在注重形式变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作用。

3.开展数学活动。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数学竞赛、数学实践、数学知识大比拼等,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活动,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培养。

笔者在这里就活动课的作用、教学目标和组织形式做了简单分析。在数学活动课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一定的原则来作为支撑,在活动中反思,这样才能让活动课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

参考文献:

[1]吴建红.对小学数学活动课特征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Z3).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虽然新课程给我们提出很多新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会让教学只能围着考试转,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实践来调整教学,注重教学引导,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个性能在课堂上得以展示,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低的主要表现

(一)教学情境离题

新课程重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数学学习。情境教学能够拉近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数学教师存在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与教学内容脱轨的现象,太过于注重对电教设备的使用去播放色彩艳丽的动画或者优美的音乐,但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当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情境中时,教师也缺少整体的掌控能力,很难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课本知识中去,虽然能够让课堂的气氛变得很活跃,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教学起点把握不准

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之上。教师如何选择教学起点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发展,一个合适的认知起点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少走弯路,但是从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对于教学起点的把握并不是很准确,导致教学方案的设置不够合理。往往可以直接引出的课题或者直接得出的结论需要学生绕许多弯路才能得到,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活动形式放任

由于课程改革后更注重素质教育,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许多数学教师会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的锻炼,为学生多创造参与活动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但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背后还存在盲从、浮躁的倾向,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容易流于形式,并不能使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得到真正的激发,从而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造成影响。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很容易将“自主”变成“自流”,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表层、肤浅的,教师的点拨引导作用无法发挥。在一位教师讲“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事先准备了数量是100的物品让学生在课堂上数,结果达到豆粒道具和小棒道具的学生总是数不清楚,原因在于豆粒总是滚动而小棒容易掺合。这样一来不仅学生手忙脚乱,教师也很着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无疑是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老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的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要教师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要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的行为都应精心的思考!精巧的设计。

(三)注重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就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有效教学的生产点是指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展开恰当的课程导入和具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旧知识上“生长”出新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其对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心理方面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档案和具体的教学环节。另外,教师要客观地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或重组,另外需要对每个环节设计多种备用方案,采取多种路径进行教学,以便应付实际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突况。

(五)让学生当“老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当“老师”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帮扶其他同学解答问题。学生在教其他学生的时候,往往学得更好。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教”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之,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学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革,跟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式,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小学数学的教学的同时,要学会在小学课堂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杜洪.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类型的探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37).

[2]龚美萍.课堂提问―――师生交流的最佳纽带.教学探蹊,2009,11(52).

篇10

文章从“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的含义入手,探讨了其教学环节和操作程序,以及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

一、“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的含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研究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要教师从整体上去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而且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是为了求得教学模式的特色性和概括性的较好统一,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情景,以及探索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研究出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活动层面与结构框架。教学结构框架如下:这一教学结构框架具体描述为:问题的呈现知识化、问题的探索民主化、问题的解决多项化。这一教学结构框架的特点是:有一定层次的概括性,因而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它以完成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为基础、以认知教学心理为依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1)突出学习主体,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突显新课改教学论核心;(2)改革课堂教学,民主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环节

实施“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活动过程大致经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测尝试、验论交流;归纳优化、变化开拓三个环节。而要优化这三个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上教师采用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探索质疑,并提供给学生交流探索成果的时间与空间等。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想要“尝试”一下,“探索”一下,以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我研究、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三、“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的操作程序

(一)创设问题,引发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方面创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创设的问题得当,就可以起到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的作用。尤其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具备创新意识,长此以往,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问题要有新意、有趣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创设问题应难易适度,符合教学实际情况;(3)创设问题要有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广泛思考,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发问。

(二)引导探索,深化思维学生要认识与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益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发现蕴含于教材中的创造因素,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观察、类比、联想、归纳等活动,让他们亲自探究与发现知识的结论、规律与方法等。学生通过探索所获得的知识才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并应用于实践。

(三)问题解决,聚散思维“问题解决”是美国在即“现代数学”和“回到基础”之后提出的又一个新口号,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始终是数学教育的中心课题,其核心是使学生去探索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而小学数学中“问题解决”的目的在于巩固探索新获得的知识,反馈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为此,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每一道题的实质与功能,可将问题的条件、结论进行交换,也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放,或者将一个数学问题变化出其他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再思考、再创造,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探索与实践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在实施中确实有成效,但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前提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观念不改变,重“教”的思想放不下,学生的“学”就不能落到实处,他们的学习能力难以提高,创新能力也难以形成。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好,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

(三)激发学生参与是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一句好的导语能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实物等唤起学生探索热情,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活动。

(四)培养学生的学力是根本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类比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激发他们善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五)增强学生自我意识与创造能力是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深层次后,应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追求、发现未知世界,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学会学习和创造,增强自我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杰.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