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部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部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0年初,关于在电力行业实施主辅分离的改革方案再次摆上主管部门负责人的案头。
此时,距决策层对央企主辅分离的原定期限――2008年12月31日――已一年有余。而在电力行业内部,关于新改革方案的讨论依然“没有达成一致”。
“方案出台的时间表还没有最后确定。”国务院国资委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主辅分离的方案已经做了多年,现在还停留在做方案的阶段。”
八年前的第一步
2002年2月10日,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定“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主多分离”、“输配分开”的改革方向。
2003年初, 电力改革迈出实质性第一步:原国电公司拆分成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中电投、华能、大唐、华电、国电等五大发电集团。通过拆分,电力行业在“发电侧”形成了竞争态势。
按照方案设计,下一步改革将实行“主辅分离”和“输配分开”。主管部门进一步拆分两大电网公司,从资产、财务、管理和人事上将电网的终端输送、配电、售电环节从电网的主干网中分开。这一步改革的实质意义是,进一步削弱电网企业的垄断格局,从而在“售电侧”形成竞争。
多次搁浅
2004年12月17日,在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第七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电监会等相关部门会同参与电力改革的专家和机构,共同讨论了《电力主辅分离改革实施意见》。
随后,发改委将第一份成形的“主辅分离”改革方案上报决策层。“主辅分离”改革的曙光似乎就在前方。
但在出台前夕,“电荒”开始在中国蔓延,在“保大局”的背景之下,“主辅分离”方案最终“流产”。
2007年,国资委牵头进行了新一次的“主辅分离”方案制订。当年年底,方案在各大部委之间达成一致。
新方案由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上报国务院,在获得国务院批准后计划组织实施。不料,2008年年初的一场雪灾,让方案再生变故。
来自电网公司的意见认为,“从这次抗冰保电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设备企业对于电网的建设和维护非常重要。考虑到电力应急和安全,设备企业不应作为辅业剥离,而是应当留在主业之内,否则无法高效率地组织抢修队伍,会影响到正常的电力建设和维护。”
中电联一位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雪灾过后,国家电网公司随即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措辞强烈的报告说,“送变电企业和设计院都不应作为辅业分离出去。”决策层对此文件的批复是,要“进一步论证”。
辅业范围之争
“‘主辅分离’这个关键问题上,我们纠葛了八年之久。”国家电监会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至今为止,电网公司还是希望将送变电等核心辅业资产留下来。电力设备等最关键的资产能否剥离成为最大的难题。”
在国资委、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历次制订的主辅分离方案中,送变电和设计院都是涵盖在即将剥离的辅业范围之内。
电力设计和送变电企业占电网辅业相当大部分,这些企业普遍面临员工数量庞大、资产质量不好等历史问题。电网企业的人士担心,该部分资产剥离后难以适应市场的竞争。
国家电网曾就此问题上书国务院,要将辅业单位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直接服务于主业的,比如送变电企业和电网的设计,要留在主业之内;另一类是技术性和专业性相对较弱,易于在一般市场中获得相应服务的,比如电力修造企业,可以进行剥离。
“国网公司在发展特高压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先进技术,另外国内装备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还有差距,国网公司利用掌握的技术发展产业,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国家电网公司一位人士再三向记者表示,国网公司发展输变电辅业不违背电力体制改革方向,“发展辅业也是为了创造利润。”
篇2
一、加快推进应急管理执法改革
1.出台执法改革方案。制定出台《省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方案》,印发《省应急管理厅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优化整合应急管理系统执法职能,统筹执法资源,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执法效能,确保改革整体推进、如期完成。协调省级有关等部门,制定出台市、县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整合和人员划转、执法队伍编制、职责文件,并认真抓好落实。(厅执法局牵头,政策法规处、干部人事处、规划财务处、教育培训处配合落实)
2.制定执法目录清单。依法依规厘清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监管执法职责,制定出台应急管理部门通用综合执法事项清单。指导各市县应急管理局修订本级综合执法事项目录清单和责任清单,理顺执法程序,完善执法机制,落实执法责任,到2021年底基本形成权责一致、权威高效、执法有力的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厅政策法规处牵头,干部人事处、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执法保障能力。协调财政部门加大保障力度,确保从改革方案实施年度起,各级应急管理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制定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制式服装和标志管理规定,规范着装和标志使用。配齐执法装备、执法服装、执法车辆,达到着装统一、标志统一、车辆标识统一。(厅规划财务处、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落实准军事化管理。坚持政治建队和战斗力标准,落实《执法队伍建设标准规范》,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体现实战化特点准军事化模式的执法队伍。落实《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伍条令》《训练条令》等规章,建设健全教育体系,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市县队伍规范化管理。(厅干部人事处、教育培训处、执法局,有执法职能的相关处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从严从实开展安全生产执法
5.科学编制执法计划。以安全生产执法为重点,科学编制省级《2021年度安全生产执法计划》。对省级明确的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企业纳入年度执法计划,进行全覆盖执法。督促市、县两级做好年度执法计划编制和报备工作,依法依规实行重点行业领域全覆盖执法。(厅执法局牵头,其他有执法职能的相关处室配合落实)
6.开展重点领域集中执法。配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打击重点领域违法行为,尽最大可能化解安全生产领域具体风险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煤矿领域,重点对水、火、瓦斯、冲击地压、大面积悬顶等灾害突出煤矿和列入2021年关闭和引导退出及存在“五假五超三瞒三不”行为及非正规开采、以包代管、违规转包分包的煤矿开展执法;危险化学品领域,重点对《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上的非法违法“小化工”开展执法;烟花爆竹领域,重点对生产环节存在的分包转包、带药检维修、改变工房用途、超量存放等违法行为开展执法;工矿商贸领域,重点对金属非金属矿山尚在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的小矿山、地下矿山及钢铁、铝加工(深井铸造)、金属冶炼、粉尘涉爆、有限空间等领域开展执法。安全中介机构,重点对执业行为和安全评价报告公开情况开展执法。(厅执法局综合协调,煤矿监管处、危化监管处、工矿商贸监管处、财务规划处按职责分工分别牵头负责)
7.针对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执法。把握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安全生产执法的特点,以查处大案要案为主要内容,对近三年发生过安全生产亡人事故、一年内被应急管理部门实施过行政处罚、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未按期整改销号、纳合惩戒名单、停产整顿、技改基建、关闭退出等企业单位和不守规矩、屡禁不止、屡罚不改、媒体曝光、群众举报、近五年来事故多发的企业重点实施动态检查,年度内至少两次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提升精准执法水平。(厅执法局牵头,其他有执法职能的相关处室配合)
8.严格整治执法“宽松软”问题。通过精准执法、交叉执法、定期督查、警示提醒、约谈追责等督查检查方式,加大对“零立案、零处罚”单位的问责力度,持续整治不会、不想、不敢执法、执法“宽松软”等突出问题,切实纠正以检查代替执法、以整改代替处罚等不良现象。(厅执法局牵头,其他有执法职能的处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9.持续推进分级分类执法。督促市、县应急管理部门落实分级分类执法要求,及时公布本级执法对象目录名单,明确本级执法事权,夯实各级监管责任和执法主体责任,确保一户企业只对应一个执法主体。对纳入本级执法的A、B类企业分别按照占比5%、30%进行执法检查,C、D类企业做到全覆盖执法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严格依法处置,并负责督办整改到位。(厅执法局牵头,其他有执法职能的处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深入落实执法“三项制度”。按照“谁执法、谁公示”的原则,通过应急部门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执法基本信息和结果信息;建立健全执法决定信息公开、撤销和更新机制。全面配备使用执法记录仪,综合运用文字记录、音像记录等方式,实现现场执法和案件办理全程留痕、全过程记录。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细化重大法制审核决定范围和审核内容,确定法制审核人员、落实法制审核责任。(厅执法局牵头,政策法规处、煤矿监管处、煤灾防治处、危化监管处、工矿商贸监管处、规划财务处、教育培训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全面推行“三位一体”执法模式。严格规定现场执法程序,持续全面推行“执法告知、现场检查、交流反馈”、“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操作员工全过程在场”和“执法+专家”的“三位一体”执法工作模式。大力推行“说理式执法”,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厅执法局牵头,其他相关职能处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切实加强行刑衔接。根据《刑法》《刑法修正案(十一)》等法律法规规定做好行刑衔接工作,对执法中发现企业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按照《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及时加大追究事故前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移送,坚决克服有案不送、以罚代刑等现象。(厅政策法规处牵头,执法局及有执法职能的相关处室分工负责)
四、积极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
13.扎实推进监管执法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应急管理部《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2021年建设任务书》要求,加快推进全省应急管理监管执法信息系统和安全生产执法数据库建设。着力提升高危行业领域违法行为监测能力,坚持现场巡查和大数据检测分析“两条腿”走路,精准圈定违法嫌疑目标,不定期开展网络巡查执法。(厅执法局、科技和信息化处牵头,其他有执法职能的处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深化“互联网+执法”工作。加强对各市县配备“互联网+执法”系统执法终端和运用系统开展执法情况的督导,全面深化“互联网+执法”系统与应急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统计系统以及省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的融合,推进执法程序网络化、活动流程化、卷宗电子化、质量标准化,达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轨迹可寻。(厅执法局牵头,有执法职能的相关处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15.严把执法人员准入关口。严禁将不符合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范要求的人员划入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严禁挤占、挪用本应用于公益服务的事业编制。严禁调用执法人员从事非行政执法工作事项,严禁辅助人员执法,全面清理规范临时和编外聘用人员。(厅干部人事处、教育培训处、政策法规处、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加强执法业务培训。加强执法人员在职培训、入职培训、定期轮训,现有执法人员实行执法考试合格并取得执法资质后方可上岗,新招录人员坚持凡进必考,严格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没有取得执法资格证的不得从事执法工作。通过在职教育、脱产学习、资格考试、业务培训等方式方法,严格按照应急部“大培训方案”加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人员培训,年内安排不少于2周时间的执法业务轮训。到2021年年底,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少于应急管理在职执法人员的50%。(厅教育培训处、政策法规处、干部人事处、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严格执法监督检查
17.持续开展执法质量督查。通过执法数据填报督查和案卷质量评查,对发现的执法数据、执法案卷和法制审核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梳理分析,及时采取适当措施,督导市县有效解决执法检查数据填报不及时、执法文书制作不合格、执法调查取证不规范、使用法律条文不准确等突出问题。(厅执法局牵头,其他有执法职能的相关处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18.认真做好典型案例收集上报。加强重大案件备案管理和典型案例定期上报及案例示范引领作用,督促市、县应急管理部门及时逐级备案重大行政处罚事项,省级每半年、市级每季度、县级每2月直接向应急部至少报一个典型执法案例。收集汇编典型执法案例,示范引领市县开展执法。(厅执法局牵头,其他有执法职能的相关处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篇3
新一轮税制改革方案的实施,显然要以触动各方面的既得利益格局为代价。往前看,物业税也好,其他诸方面税种的改革也罢,它们所遭遇的种种难题的破解将最终取决于,相关的利益主体能否跳出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局限而跃升至国家利益、宏观利益的层面上考虑问题。鉴于改革已经步入攻坚阶段,各方面的既得利益格局这道关儿早晚要过,不会自动化解。而且,将改革继续拖延下去,肯定要付出更加昂贵的代价。因而,以极大的决心攻克既得利益格局的障碍,让各项亟待进行、拟议进行的税制改革破冰而出,是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并最终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中心环节。
结构性减税,固然是作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需要而实行的一项宏观调控举措,但是,对于它,是不能仅仅当作权宜之计或应急方法来看待的。也就是说,实行结构性减税,既不能也不应一概而论――逢税必减,更不应也不必重起炉灶,而要在既有新一轮税制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寻求推进。事实上,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优化现行的税制结构。所以,将减税的意图与优化税制结构的目标相对接,可以做出的一种基本政策选择就是,在坚持减轻总体税收负担的前提下,对不同税种实行“区别对待”:“削长”与“补短”相结合。这样做,可使我们在追求“保增长”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收获优化税制结构、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之效。
现行的主要建立在“收入功能”基础上的税制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要求。在当前颇为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下,建设一个融收入与调节功能于一身的“功能齐全”的现代税制体系,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意味着,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推进,不能满足于既有的改革目标,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把拉近贫富差距、实施宏观调控作为与时俱进的目标而纳入视野。因而,逐步增加直接税并相应减少间接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尽快开征财产税并结束财产保有层面的无税状态、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适当降低一般流转如增值税和营业税、并相应提高选择性流转税如消费税占流转税收入的比重等,应当成为下一步税制改革进程中得以凸显的改革举措。
迄今为止的新一轮税制改革进程一再表明,税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必须伴随以税收征管机制的根本变革。注意到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机制主要植根于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而且,即便理论上属于直接税的税种(如个人所得税)也实行的是间接征收的代扣代缴制,便会发现,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进程中,不论是以物业税为代表的财产税的开征,还是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实行,抑或整个税制体系中的直接税比重的扩大,最终都要取决于税收征管机制能否同步跟进――把该征的税尽可能如数征上来,或者,税收收入不会因税制改革的推进而出现非所意愿的减少。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我们可以认定,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之日,也将是税收征管机制的根本变革之时。因此,通盘考虑税收制度改革与税收征管机制变革并使之相辅相成,是新一轮税制改革提交给我们的一个附加命题。(高培勇)
(摘自《南风窗》2009年第18期,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篇4
石油行业专家分析,此次涨价可能是国家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出台的第一步,采取“小步快推”的方式与国际接轨,而非之前传言的“一步到位”。这样就意味着我国的油价还将继续上涨。
油价,一时又成了所有人关注的问题。
如表一所示,从2006年3月26日凌晨起,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成品油零售价均大幅提高。油价的提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的油价从2000年到2006年已经调整了20多次了,以下是北京2000年~2006年汽油零售价格情况以及价格变动走势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0年~2006年,除了几次小幅度的降价外,整体均呈上升态势,和2000年相比,此次调价后,90#油每升上涨了1.65元,上涨幅度为60.89%;93#汽油每升上涨了1.73元,上涨幅度为59.25%;97#汽油每升上涨了1.91元,上涨幅度为62.62%。
对油价上涨感受最深的应该是有车一族,早晨起来开着车去加油,抬头一看,呦,怎么又涨价了啁,心想;“别小看这一升汽油涨几毛钱,每个月多花的油钱够跑100多公里了。”可见有车一族在这几年的加油钱也是一路飞涨。
的哥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以北京为例,出租车平均每天跑200多公里,按照每辆车每百公里消耗8升93#汽油,一天就多花将近7块的油钱,哪个的哥不心疼啊。
受波及的出租汽车只是一个缩影,道路、水路、航空等运输行业以及相关其他行业都是此次汽油涨价后叫苦连天的对象。什么是导致汽油零售价格上涨的原因呢:目前,我国油价与国际油价之间是“有限接轨”,即原油价格已与国际油价接轨,而成品油价格变化则由国家发改委调控,即当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8%时,发改委才会重新确定国内成品油的零售基准价。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油价上涨的主要理由是,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严重倒挂。现在进口原油价格已经上升到每桶60美元左右,国内加工后销售价格只相当于原油每桶43美元左右,致使炼油亏损,生产难以为继,地方炼厂停产,保证市场供应的难度越来越大。记者分析认为,由于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比我国高很多,按照以上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而调整我国的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未来我国的油价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观点一:不仅要运价和油价联动,其他相关行业也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3月27日,交通部今天发出特急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抓紧建立运输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有效应对燃油价格上涨对道路运输的影响,确保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顺利实施。通知要求各地交通部门要按照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要求,抓紧与物价部门联系,按照企业和乘客合理分担的原则,尽快建立公路客运、出租汽车运价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通过调整运价水平或浮动幅度、收取燃油附加费等方式,化解成品油价格提高对运输企业的影响。影响公路货运增加的支出,通过企业自行调整运价解决。通知最后强调,各地交通部门要及时掌握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思想动态,提早制定化解矛盾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防止发生。
交通部的此项举措会使交通运输业受油价上涨的波及变小。但刚才提到,油价上涨波及的不仅仅是运输行业,运价的提高可以使交通运输业的利润抵消一部分成本上升的压力,但通过物流业运输的物品势必也将提高销售价格。以此类推,这样的连锁反应会波及到各个行业。那么,如果我国的油价真的和国外油价接轨,势必还要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到时候居民日常生活的支出会大幅增加。那么,国家相关部门会不会再出台政策来增加居民的收入又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毕竟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照汇率1:1进行计算,我国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很多行业的物价水平要比国外高很多,也就是说我国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如果油价的上涨导致整体物价的上涨,势必会造成很多群众的不满。
篇5
一、前言
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处于快速转型的变化之中,传统的公安教育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总书记曾经提出公安机关要提高三大能力,即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治安防控能力、打击犯罪能力,要提高这三大能力,必须有高素质的公安人才,而现有的公安教育理念和模式严重影响了现代警务人才的培养。我国传统的社会体制偏重于人治,而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使国家的各项工作全面走向法制化。社会变革与法学教育联系紧密,公安教育又以法学教育为主,所以,公安教育已经处在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上,改革势在必行。在全国上下共同探讨公安教育改革的热烈气氛中,本人也也提供一点粗浅的看法。
二、存在的问题
拿乌海市警察训练学校来说,自建校以来,也为乌海市公安教育和公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1、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我们的教学观念总体上来说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为目的,教师将教材上的内容从概念到概念的给学员讲一遍了事,基本上不能把教学的精神实质体现出来,理论起不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至于说到教学内容,十几年来教材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无论什么培训班,教材基本上是不变的,教者和学者都处于疲恹状态;2、教学方式单一。多年来,我们基本的教学方式就是灌输式的,老师讲完了学员听完了了事,至于教学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3、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乌海市警察训练学校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不过十来个人,除过后勤内勤人员,教员就很少了。师资力量的薄弱不仅表现在人数少这方面,还表现在从事公安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缺少公安实践经验,难以满足警察多方面的知识需求,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比较呆板老套,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5、教师知识更新和拓展缓慢。我们的教员很多年都没有进行知识更新的培训,教师的知识有时候比学员的都老化,怎么当教师呢?特别是近年来公安工作的复杂化和难度都在逐步增加,比如犯罪领域一些知识性和科学技术性的犯罪在逐步上升,而原有的师资力量根本无法满足刑事警察对这部分知识的需求。诸如上面所列等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使得我们的公安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家法制化进程和公安队伍法制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我们急需对公安教育的改革方向和内容进行研讨,拟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三、改革的方向
首先,要加强领导对公安教育改革的认识和重视度,也就是说改革要有组织保障。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明确指导思想和改革步骤。从指导思想上来说,我们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也就是借鉴那些改革走在前面的,并且改革很成功的学校的经验和作法,同时结合乌海市警察训练学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我们的改革方案。这样可以减少我们的探索成本,也可以避免走弯路。改革方案的设置要切实可行,分步进行,逐步完善。
第二是关于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应该围绕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警务人才的培养和警察执法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要使公安教育能够切实起到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作用。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改革。在这五相内容里,我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教师队伍加强。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根本。拿乌海市警察训练学校来说,一方面要吸纳一些具有公安专业知识和警务技能的教师扩充到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急需对现有的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和拓展。还有一种做法就是从其他院校或者实战部门聘请老师,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其次就是关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方面的改革。这三个方面的改革,我们一方面要参考其他地方的做法,另一方面要做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到基层民警中,到实战部门中做调研,听听他们的反应和说法。通过这两种做法,最后统一认识。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培训班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主要的问题是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也是一个谈论了好多年的问题,为什么不能解决,应该是存在着制约解决问题的因素。关于教学内容,我认为应该突出两点,一是法学教育,二是警务技能。我国早已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公安机关又是国家重要的执法机关,因此,法学教育在公安教育中应该放在首要的位置,应立足于以法学教育为本,以警务技能为用,进一步强化法学在公安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地位和分量。关于教材一直存在的很大的问题:内容滞后、内容不够完善、有时出现断层现象,比如有些培训班就没有教材可用。教材是教学的一个依靠手段,教师讲课时只能在原有的教材上做一些选择,不可能去编写教材。第五个关于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应该突出教学相长的特点。警察训练学校的培训教学,不同于一般学校的教学,培训班的学员是在职警察,文化层次不同,并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无论从管理上还是教学上都有一定的难度。这方面,我们需要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教学工作如何开展好,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如何管理,老师如何实践教学并在教学中提高自身的水平等。
篇6
(一)积极推进水资源配置工作
一是启动用水总量控制工作。配合流域机构完成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制定,全面启动我市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制定工作。市局要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以流域为单元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明晰各区县(自治县)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区县。各区县(自治县)要按照市里的分配方案和同一要求,制定各行业、各部分、各单位的年度用水计划,做好取水计划审批下达和日常监视治理工作。
二是做好用水定额修订工作。我市固然已经颁布了主要产业产品、农业以及生活用水定额,但对于部分行业还难以起到有效遏制用水浪费和污染排放的作用,要根据我市情况,重点抓好火电、石化、造纸、冶金、纺织、建材、食品、机械等高用水行业的用水定额修订。
三是强化取水许可监视治理。进一步贯彻《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治理条例》,严格执行我市加强取水许可日常监视治理的规范性文件;加强水资源治理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市、区县两级取水户的纸质及电子档案,以便更加有效的进行监管;全面完成我市直管非水力发电取水户的取水计量在线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以及计量设施安装工作,开展发电企业发电量在线监测试点工作,不断进步取水许可监视治理现代化水平。
四是做好水资源费征收工作。各区县要高度重视水资源费日收治理工作,严格按照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进一步进步水资源费征收率,做到应收尽收,严禁出现收"人情费"、"关系费"的现象;严格规范水资源费的使用,确保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治理,不得挪作它用。
五是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分要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凡是未经论证或论证未通过就发放取水许可证的,市局将直接撤销有关行政许可;要进一步规范审查程序,按有关规定治理、审查报告,全面实行专家审查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严把审查关,强化监视治理,确保水资源论证资质单位科学论证,全面进步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质量,确保科学公道配置水资源;要加强对水资源论证资质单位的监视治理,严禁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承揽业务,市局将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要对年地表水取水量低于10万立方米和地下水取水量低于1万立方米的取水户全面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表制度。
(二)继续强化水资源保护工作
一是强化水环境监测工作。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固然已基本建成,但还缺乏对有毒有机物项目指标进行监测的能力,监测断面和频次较少,现场应急监测能力不高,今年要切实加强市水环境监测中心监测能力建设,使其逐步具备有机有毒物监测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已配备水质监测设备的26个区县水质实验室,一要尽快协调各地编办,落实实验室机构和职员编制;二要落实实验室场地和辅助仪器设备,保证水质分析实验室尽快正常开展工作;三要积极开展监测工作,严格质量治理,力争今年内取得计量认证资质合格证书。四要进一步加强对县城、乡镇供水水源地以及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形成完整的水质监测网络,建立日报、旬报、月报制度,为实现水资源的公道调度和配置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二是切实加强水功能区治理。市局组织有关单位在今年内完成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纳污能力核定和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区县(自治县)要根据批准的水功能区,在今明两年完成境内水域纳污能力核定和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要规范和加强进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工作,做好退水治理,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水污染防治法》已经将新建、改建和扩建进河排污口的审查作为建设项目有关前期工作的前置程序,是水行政主管部分重要职责之一,各地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好这项工作。
三是抓好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依据《*市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和《*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安排,加大组织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综合治理力度;继续治理取缔饮用水源水库内投饵施肥养鱼等污染源,市政府已经明确水利部分是这项工作的牵头单位,今年各区县必须全面完成;加强水利工程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治理,没有制订水利工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区县,今年10月底以前必须完成;已经制订了应急预案的区县,要注重预案的操纵性和适用性,加强预案的演练和完善。
四是推进地下水保护行动。为摸清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治理,从今年起,市局将年度地下水通报,各地要按时高质量完成市局布置的任务。同时,近年来因地下水不规范开发引起的纠纷、矛盾十分突出,一些地方已经影响了社会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地下水的保护。
(三)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制定促进节约用水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启动《*市节约用水治理条例》立法工作,促进节约用水工作的规范化治理。各区县在发展产业经济过程中,应主动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节水型产业企业的发展,促进地区产业的优化和调整。
二是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认真总结永川、铜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经验,充分鉴戒其他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启动第三批国家级和第二批市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将永川和*区列进试点范围,做好试点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切实发挥试点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开展。其他各区县也要编制节约用水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取水资源短缺、用水矛盾突出的地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各行业节水,积极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建设,进步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是加强宣传工作。节约用水需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与支持。以每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等为契机,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发挥*监视作用,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四)继续推进水务治理体制改革
一是已完成水务治理体制改革的区县,要继续加以深化,整合行政治理资源,发挥体制上风,推进水务治理工作,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改革,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
二是黔江、酉阳、云阳、巫溪等4个基本完成水务改革的区县,要积极上报水务改革方案,尽快挂牌成立水务局。
三是万州、涪陵、长寿等区县应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制定完善的水务改革方案,力争20*年实现水务改革的工作目标。
(五)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强水资源治理能力建设
一是协调好人力物力,做好各项水资源规划以及水资源公报简报、水资源治理年报、水务治理年报等基础性工作,为社会提供权威、科学的基础信息。
篇7
正值兵团各级开发区体制改革的前夕,本人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了《关于兵团开发区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新兵党办发[2020])4号)、《兵团关于支持喀、霍经开区兵团分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新兵发[2020])9号)、《霍尔果斯国家级经开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紧密结合本部门和个人岗位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和谋划了在全国、全疆、全兵团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兵团分区如何务实高效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并提出了几点意见、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夯实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地基,改造和装修行政服务大厅
管委会目前涉及的建设项目相关审批事项主要集中在规建环局、国土分局、经发局等各个部门,基本上采用很老套、较落后的传统纸质报建报批模式,程序繁琐复杂,办事指南陈旧过时,审批周期冗长,部门推诿扯皮,效能不高,企业和群众办事不便的矛盾比较凸出,因此顺应“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大潮流,进行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管委会一楼现有的服务大厅面积较小,各类配套设施较薄弱,目前仅入驻了工商、税务等少数服务窗口。根据《兵团分区人事改革方案》,管委会拟增设政务服务管理办(行政审批局),将新成立的经济发展局(投资促进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环保和应急管理局等涉及建设项目各项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两集中、两到位”,予以统一受理,统一出件,内部循环。兵团分区投资项目运行全过程链条包括项目招引、签约、土地供应、定点勘界、立项、规划、施工、验收等各环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在其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其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园区营商软环境是否能有效优化,直接关系到项目是否能顺利落地、投产。
现有服务大厅的规模和人员配置无法满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对服务平台载体建设的要求,建议在管委会大楼对面的就业培训中心合适楼层进行新选址,并按照《师市各类行政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方案》的各项软硬件标准进行装修和改造,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建设分区政务审批电子平台,研究制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开发方案和管理办法,明确系统功能、建设标准、资金需求、时间节点等,逐步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将其做为政务审批电子平台的重要子系统,同时与师市、兵团、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对接,并实现与相关审批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切实做到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
在行政服务大厅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窗口,实现综合服务窗口统一收件、出件、咨询,实现“一个窗口”服务和管理。同时建立完善“一窗受理”的工作规程以及“前台受理、后台审核”机制,做好综合服务窗口办理人员项目审批改革的培训工作,做好业务引导,鼓励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咨询、指导、协调和代办等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审批要求,提供相关工程建设项目的申请材料清单,提高申报通过率,避免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期间,让群众办事走错路走弯路。
二、有力加强兵团分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组织和领导
建议在兵团分区层面成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分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分管副主任及其他党工委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下属平台公司负责人为成员,统一组织、统筹推进兵团分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下设办公室在政务服务管理办(或其他相关部局),主要负责日常事务性工作及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各阶段的配套制度,以及牵头部门负责制、协调机制、督查制度、“多规合一”协同规则、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运行规则、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并根据改革实践不断修改完善。同时定期将各相关部门的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审批率、审批办结率、审批事项纳入率以及提前办结、超限期办理等审批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纪工委做好监督、督导,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进行追责问责。
三、循序渐进地推进兵团分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一)改革的主体思路
一是梳理清单、构建体系、量化标准。我局将按照兵团最新授权目录,全面梳理职责范围内行政职权,明晰与其他部门的职责边界,编制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更新和优化各项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如选址和用地预审、工程规划许可、方案设计审查、建筑施工许可、消防设计审查和备案等),明确办理条件、材料和流程,推进审批事项办理标准化;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平台建设,推进数据整合、资源共享,有步骤有阶段地推进“网上审批”方式。(考虑到实际情况,改革的前期可纸质报审图纸和电子报审图纸并行)
二是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线上审批,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合并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整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以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项目)、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以划拨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项目);推进“多评合一”“多规合一”“多测合一”“多图联审”“并联审批”等改革,开展“区域性评估”,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降低审批成本;推进环评制度改革,简化环评手续,将项目环评审批时间压缩至法定时限的一半。
三是配合全国、全疆、全兵团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兵团开发区体制改革精神,出台园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相关主体文件及“容缺审批”、“先建后验”管理模式、“告知承诺制”等配套性文件,并严格高效执行。
(二)改革的具体内容
1、合理划分审批阶段。
根据上级相关指导性文件的要求,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主要划分为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其他行政许可、强制性评估、技术性审查、中介服务、市政公用服务以及备案等事项纳入相关阶段办理或与相关阶段并行推进。
2、科学实行并联审批。
所谓并联审批,是指将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到竣工验收审批阶段,在各阶段按照审批事项关联和并行审批的原则,对涉及两个以上审批部门办理的审批服务事项,按照“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操作模式,由建设综合服务窗口统一受理,相关审批部门依托兵团分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平台同步办理的审批服务模式。工程建设项目四个审批阶段内分别实施并联审批,由政务服务管理办负责统筹协调,每个阶段明确一个牵头部门负责,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
(1)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
包括项目审批核准(批准、备案)、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核发、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发三个审批环节。该阶段建议由拟新整合成立的经济发展局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环保和应急管理局等部门配合。
(2)工程建设许可阶段
包括设计方案审查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两个审批环节。该阶段建议由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牵头,经济发展局、环保和应急管理局等部门配合。
(3)施工许可阶段
包括设计审核确认(如消防设计审核或备案)和施工许可证核发两个审批环节。该阶段建议由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牵头,经济发展局、环保和应急管理局等部门配合。
(4)竣工验收阶段
包括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含土地核验)、质量监督报告出具、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或备案、接收建设项目档案、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事项。该阶段建议由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牵头,经济发展局、正兴投资公司、环保和应急管理局等部门配合。
3、细化优化审批模式。
一是建设项目审批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统一对外提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的登记、受理、送达等服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各阶段涉及的审批服务事项,均应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建议由政务服务管理办统筹协调,各阶段牵头部门牵头梳理阶段式办事指南和工作规程,精简申报材料,凡是可以通过共享获取业务办理所需信息或证照的,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交纸质证照相关材料。
篇8
第二条坚持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明确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养护资金渠道,加快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实现公路养护管理的正常化和规范化,促进全市公路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公路管理养护范围主要包括本市辖区内的省道、县道、乡道、专用公路、林区公路、村道的日常养护,中修、大修、水毁恢复工程,危、旧桥梁改造工程,安全保障工程等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及路政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是本市行政区域内省道、县道、通乡(镇)人民政府的乡道和专用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筹措和监管公路管养资金,监督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乡(镇)人民政府是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筹措和管理行政区域内通行政村乡道和村道的养护资金,协助市人民政府抓好辖区内省道、县道管理养护。
第六条行政村村民委员会负责本辖区内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的养护资金筹措和养护管理,检查督促养护人员的工作。
第七条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市公路养护管理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公路养护计划的编制、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养护质量、进度、资金的管理,督促市公路管理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抓好公路养护与路政管理工作。
第八条市公路管理部门承担本市行政区域内省道、县道、通乡(镇)人民政府的乡道(含通乡联网公路,下同)和东江至大坝、团结至二峰专用公路及皮石乡政府至两江口、汤市至船形、枫树湾至横坳、大水口码头至东坪乡政府、横坳至东坪、天鹅山大桥至连坪罗山工区林区公路的日常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工作;负责编制全市公路的年度养护计划,组织实施养护工程,提出养护资金使用意见,监督、考核通行政村的乡道和村道公路的养护质量,指导、督促各地抓好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的养护和路政管理工作,制定相关具体实施方案。
第九条乡(镇)交通管理站协助市公路管理局抓好辖区内省道、县道、通乡(镇)人民政府的乡道的养护管理工作,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及时调处各种矛盾和纠纷。承担本乡(镇)辖区内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的日常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工作,组织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养护工程的实施,提出养护资金使用意见,抓好行政区域内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的养护质量管理。
第十条公路养护资金来源于国家下拨的公路养护资金、市财政配套资金,农村“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及财政奖补资金,乡(镇)、村自筹的其他资金。
第十一条公路养护资金分公路养护费和养护管理费,其中公路养护费分日常保养和大中修、危旧桥梁改造、安全保障工程等养护工程费。养护管理费分公路养护安全日常巡查费和路政管理费。市财政按上级下拨的公路养护经费的5%预算公路养护安全日常巡查费,按省道、县道、乡道每年每公里100元预算路政管理费。
第十二条公路的日常养护费,按省道水泥路面每年每公里2160元,沥青路面每年每公里2880元;县道水泥路面每年每公里1800元,沥青路面、砂石路面每年每公里2400元;通乡(镇)人民政府的乡道水泥路面每年每公里1440元,沥青路面、砂石路面每年每公里1920元;通行政村的乡道每年每公里9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450元纳入市本级财政预算,按实施方案据实拨付列支。
省道、县道、通乡(镇)人民政府的乡道公路大中修、安保工程、危桥改造加固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根据市政府审定的计划纳入财政预算。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的大中修、安保工程、危桥改造等资金,市财政补助工程总额的50%,乡(镇)、村配套50%。
乡(镇)人民政府所管养的通行政村的乡道,乡(镇)、村按每年每公里400元配套;村道按每年每公里200元配套。市财政按通行政村的乡道和村道养护费总额的10%预算养护管理费,用于乡(镇)交通管理站的工作经费。
列入市公路管理部门、乡(镇)、村管养的林区公路、厂矿专用公路日常养护管理资金,由市财政参照同类公路养护标准予以统筹。专用公路大中修、安保工程、危桥改造加固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补助50%,原管养单位配套50%。
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资支持公路、桥梁养护管理。
第十三条公路、桥梁水毁应急抢险工作。成立市交通运输应急抢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从市交通运输、财政、公路等部门单位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发生自然灾害造成公路、桥梁严重损毁、交通中断时,市人民政府下达应急抢险命令,市交通运输部门立即启动公路、桥梁应急抢险预案,市交通运输、财政等部门及时调查核实灾情,市公路管理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抢险。市财政每年预安排抢险资金100万元,由市财政部门据实核拨。
第十四条公路养护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省道、县道、通乡(镇)人民政府的乡道的日常养护资金由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实行按季度预拨,年终结算。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办法》实行每半年检查考核,检查考核结果与养护资金拨付挂钩。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的日常养护资金由市公路管理部门按年度计划根据《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办法》每半年检查考核后列表报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由市财政部门直接拨付至乡(镇)交通管理站专账,乡(镇)交通管理站按年度计划列表报乡(镇)分管领导审批后支付给公路养护人员。除日常养护以外的公路专项养护资金按工程进度和质量预拨,工程完工后由市财政或审计部门对竣工结算进行评审,评审后由市公路管理部门进行结算。市财政、审计、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加强对资金的专项审计,确保公路养护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第十五条路政管理费主要用于路政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装备配置、巡查车辆和人员的支出,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的大中修、工程量较大的水毁工程、安保工程、危旧桥改造加固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由市公路管理部门依程序负责组织实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由市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达不到招标条件的工程,通过竞价方式选择有资质的单位或养护承包人实施。
篇9
据了解,杭州市共有87家市级机关参加公车改革,所有杭州市管干部不论级别高低、官职大小,不再配备公车。涉改单位和个人公务用车一律自行解决,或通过新组建的杭州市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预约,租用公车来解决。
在公务车的采购和管理等方面,一度有专家趋向于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将公务用车改“买”为“租”。而此轮杭州试水车改,无疑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货币化”先行
杭州市财税局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杭州市车改自2009年开始,至今年,时为两年,共节约公务交通费用3442万元。
改革初期,杭州市遵循了“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的改革思路,车改单位取消所有公务用车,正式人员全面参加公车改革。车改单位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补贴制度,个人从事公务活动领取用车补贴,节余归己,超额不补。凡涉及人员分流安置、公务车辆处置、车贴区域设定、公务用车安排、公共经费使用、个人额外补助等,一律遵循市场化原则实施。
该人士称,货币化的补贴标准是依照“坚持社会承受能力与适当调动工作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工作职能、责任、公务活动所需交通开支为依据,确定车贴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据悉,杭州市依照实际工作职务层级,划分九个车贴档级,上限为正职局长(副厅级)补贴标准为2600元/月,下限为科员、办事员及其他人员补贴标准为300元/月。用车补贴在车改单位公用经费中列支。车贴为公务活动交通费用,不计入个人工资性收入,全部打入银行卡。
租赁中心试水
“单轨制货币化的改革模式在珠三角地区已经运用多年,这可以算是中国公务车改革进程中的一大步,但从改革初就频频遭到质疑,社会公众认为这是变相加薪,而公务员则认为,取消了公车导致诸多外事用车、会议用车不便。”杭州市财税局一位参与制定车改征求意见的人士称。
为了探索一条更完善的改革方案,杭州又配合车改,组建了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这个服务中心,换个角度看,算是一个公车出租单位,主要负责单位重要公务接待、统一集体活动、大型执法公务活动、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等公务用车。公车中心的车上都装了定位系统,公务用车完成任务后,都要按规定把车停回服务点。其余时间,单位或个人用车就只能搭乘私家车、公交车或自行车,杜绝“公车私用”。当然,杭州设置的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与实际操作上的市场化“租赁”仍有一定不同,但模式类似,即都将车辆统一管理,按时按需租用。
记者从杭州市财税局了解到,新成立的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实行准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按“保本微利”原则,为车改单位提供一般公务用车服务;按“有偿使用,成本结算”原则,为车改单位提供特殊公务用车服务。中心根据车辆油耗和人工工资制定收费标准,同时执行“时间高于里程”收费原则。
服务中心实行预约登记制度,用车可通过电话和服务网络登记的方式与中心预约。中心按照“先集体后个人、先区外后区内、先领导后干部”的原则,合理调派车辆。在车辆紧张的情况下,首先保障处置紧急公务与突发事件和机要用车的需要。
同时,服务中心也建立了节假日和夜间车辆值班制度,确保应急公务用车需要。待条件成熟时,开发卫星定位、无线呼叫系统,增强快速应急调车能力。
中心车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标识。车辆保险、维修实行公开招标,纳入现有市级机关公车统一管理范围。工作人员统一着装。中心建立科学完善的岗位职责、财务管理、综合考核、收入分配等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车辆维修保养、安全文明行车等工作规范。
“市场化”的事业单位
为了保证更好地叠合市场化运作原则,节约成本,增加效率,新成立的服务中心按最高不超过车改单位在编车辆50%的比例,从上缴涉改车辆中选用工作车辆。留用的车辆由市财政无偿调拨,并统一过户到中心。中心管理人员从杭州市市级机关汽车修理中心现有人员中调配,也可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心驾驶人数按最高不超过与实际工作车辆数1:1的比例配置。除接纳车改单位调入的正式在编驾驶员外,其余驾驶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避免事业单位“养人”现象。
中心用车费用结算实行按双轨制,具体分为按里程计费和按时间计费两种计费方式,在车贴使用区域租车按时间计费,车贴使用区域外按里程计费。无论按里程或时间计费,租用期间车辆所发生的路桥通行费、停车费等相关费用均由租赁单位负担;租用期间因司机违章驾驶所引致的各种罚款由司机负担;租赁车辆在外过夜时,司机的住宿费用由租赁单位负担。
其中,租赁费用又分为按时间计费,即不分行驶里程远近,按照半天(按4小时,不超过50公里计)、一天(按8小时,不超过100公里计)两个时段计费;以及按里程计费, 20座以下一律按每公里1.8元标准收费。20座以上按每公里3.0元标准收费。租赁单程的,按实际行驶里程的计费总额加收30%空程费。
车改单位用车费用根据《关于公共交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从该单位公共交通专项资金中开支,由中心每月与用车单位结算。
服务中心基本按照市场化租车公司的模式运作,但仍享受一定财政补助。据杭州市财税局相关人士介绍,服务中心将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市本级财政每年的专项经费补助,具体办法是:对中心留用的涉改车辆由市财政每年定额补助1.5万元/辆,用于支付车辆的养路费、保险费、年检费、维修保养费;3名中心管理人员经费由市财政每年定额补助18万元;经批准为车改单位个别副局级以上领导提供特殊公务用车服务发生的实际费用。
篇10
关键词:突发事件;银行业机构;监管措施;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美联储监管措施
(一)及时联系银行指导其业务开展。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除通过正常通信频道交流外,还考虑使用应急通信系统,允许银行业机构通过监管部门接收重要信息[1]。
(二)10项措施缓解受灾客户资金压力。取消自动柜员机(ATM)对本行客户和非本行客户的收费;提高ATM每日取现限额;取消透支收费;取消对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的惩罚;取消保险支票使用限制;减少州外取现和非客户支票兑付限制;放宽新增贷款信贷条件限制;增加信誉良好客户的信用卡授信额度;免除信用卡和其他贷款滞纳金;允许贷款客户推迟付款、跳过若干付款期或延长到期日,避免灾害相关干扰导致不良贷款和负面信用报告。
(三)审慎调整信贷政策。灾难对当地企业和个人的影响通常是暂时的,不应苛责调整或变更受灾地区现存贷款调控的审慎措施。银行业机构应全面审查受灾借款人财务状况,以执行审慎贷款安排。开展检查或其他监管活动时,检查人员将考虑灾区银行业机构非常时期面临的具体情况。即使银行业机构因实行审慎贷款安排导致重组后贷款分类向下迁徙或信用风险降级,也不应受到苛责。例如,银行业机构可允许借款人延期还款或重组借款人债务[2]。
(四)审查财务状况、采取监管措施,并放松监管要求。美联储和其他联邦银行业监管机构在特定情况下有权搁置房地产评估规定。具体而言,若被监管机构在指定地区开展灾后重建和恢复相关交易时,获取交易所需评估存在困难,美联储将考虑签发评估豁免书[3]。
按《社区再投资法》(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CRA)规定,在评估银行满足社区信贷需求情况时,美联储将考虑恢复和稳定指定灾区的措施。检查人员将在灾后36个月内持续关注银行采取的此类措施;若特定灾区有显著需求,还可延期。
为强化安全和稳健及对消费者的合规监督,美联储将通过现场检查或调查减少干扰和负担[4]。此外,美联储在确定现场检查或调查范围和频率时,将在符合安全和稳健原则、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前提下,适当使用自由裁量权。
(五)降低报告提交要求。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美联储不希望因采取监管措施阻碍银行机构及时完成报告。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可能不利于银行业机构提交准确、及时的报告,包括《银行控股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和《应责报告(Call Report)》等。在准确、及时提交数据方面有困难的银行业机构可与负责的储备银行联系。对审慎、负责但因灾不能达到报告要求的银行业机构,美联储不会采取监管行动。
(六)临时变更营业地点无需申请。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可能导致受影响的银行业机构暂停部分营业点。在此情况下,银行业机构应将临时变更情况告知负责的储备银行,但无需向美联储提出申请。然而,一旦确定最终搬迁计划,应及时与负责的储备银行沟通。
(七)灵活开展客户身份识别。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无家可归者或受到不利影响者可能无法提供正常身份证件。根据《银行保密法案》(Bank Secrecy Act,BSA)中客户识别程序(Customer Identification Program,CIP)规定,银行机构开立账户需满足反洗钱方面的识别要求。为此,美联储提醒银行业机构,客户识别程序允许灵活使用文档、非文档方法或组合方法核实客户身份。相关规定不强行要求银行业机构在开户前验证客户身份,而是在开户后合理时段内核实。美联储鼓励存款机构对无法提供符合监管规定的标准身份文档的新受灾客户,使用非文档核实法验证客户身份[5]。
(八)协助监管救灾工作。各储备银行应就放松监管相关措施加强与州银行监管者等其他监管机构的协调。此外,当灾害或突发事件波及多个联邦储备管辖区,各储备银行间也应相互协调。
(九)警惕其他犯罪和可疑活动。为保护受灾地区客户和社区利益,银行业机构应按照现有规定,继续警惕欺诈或其他犯罪活动,并报告可疑活动。银行业机构可参考2006年《金融犯罪执法网络通知》中的《防范飓风相关欺诈指引》,该指引提供了自然灾害期间的可能欺诈伎俩。
二、相关启示
(一)进一步提高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全面考虑各种极端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明确在极端情况下各金融主体的职责、权限和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保持相互联动,切实增强应急机制的有效性。
(二)针对特殊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处置措施。针对受灾地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按照特事特办、控制风险、简化程序、便民优惠原则,满足灾区居民基本生活和灾后重建需要。允许金融机构在有效确认客户合法身份和权益前提下,制定灵活、有效的措施,积极办理业务。
(三)确保网络通畅,保障市场业务连续性。以高可用性、连续操作性、有利于灾后恢复为重点,按照业务流程而非技术特点,实施安全管理,保障市场业务连续性。同时,完善灾难备份系统,除备份关键数据外,还应建立应急网络资源。特别是在座机、手机、短信等传统应急通讯方式无法使用时,更应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新型应急通讯工具进行联络、部署和传导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连军,刘星,杨晋渝.政治联系、银行贷款与公司价值[J].南开管理评论,2011(05).
[2]孙天琦,杨岚,李培培,等.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关于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ARIF)的监管要求[J].西部金融,2007(06).
[3]戴建国,谭雅静,申兵,等.证券监管的目标和原则[J].证券市场导报,2006(07).
[4]刘贵生,孙天琦,张晓东.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经验教训[J].金融研究,2010(01).
- 上一篇:铁路客运服务专业调研报告
- 下一篇: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