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研究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政策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政策研究

篇1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困境;财税金融政策

前言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经济发展的政策上需要考虑的人口因素较多,而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下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然已经采取一些帮扶性政策,但是仍然需要对就业形势进行的实时的分析并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财税金融政策影响着许多人口就业状况,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发展保持稳定的背景下,我国仍然需要采取与市场经济相互符合的金融政策,保证我国公民就业率稳定增长,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探析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能够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

1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并且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背后存在的就业问题逐渐突出,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的经济正常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想要保持稳定的发展,民生问题就必须得到保障,而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当前,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国的金融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大,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就业率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想要保持发展,就必须从我国的财税金融政策出发,以政府主导,去实行符合经济的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引导我国的就业人员去寻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促进我国经济能够稳步的发展。

2 就业问题中存在的困难

2.1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增加

根据最新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每年新增就业人口总数达到2000万左右,其中,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500万,农村新增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1000万,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增就业人口总数仍然在不断增加,而在当前的经济政策下,我国每年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在1000万左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总数不断增长的前提下,经济政策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就业矛盾,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业竞争力不断增长,高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仅有40%,政府必须采取新的财税经济政策,刺激我国的就业岗位的增加,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就业问题,由于农村劳动力人口的人口素质普遍不高,但是在当前经济政策下,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并且新增就业岗位也普遍在大城市,因此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就业为需要重点的关注的对象,再加上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素质不高,在就业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这就需要政府实行政策去改善我国的农村劳动力的人口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提高。

2.2 产业结构的变化较大

我国近些年来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造成我国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加上政府经济政策以及教育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力人数不断的增加,劳动力人口的专业技能知识与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差异逐渐增大,使得我国的劳动力人口在寻求就业岗位的过程中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2.3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大,这也是造成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着6-9个百分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造成的困难越来越大,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不足,不断的通货膨胀造成了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上考虑的问题增多,在新增就业岗位上的保持着较高的思虑。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下滑,但是我国近些年来,凭借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价值以及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在制造业上取得的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制造核心技术方面掌握不足,经济发展对于外资的依赖度较高,同时我国还需要向外购置较多的原材料,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更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压力,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凭借着外资的制造业产品的订单利润雇佣着较多的劳动力人口,当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增大后,制造业企业利润下滑,就必定面临着剪裁劳动力人口的现状,更加重了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3 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

3.1 政策出资帮扶农村新增劳动力就业

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的程度较大,能够进行的劳动种类限制较大,政府应采取政策去全民促进我国的农村劳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近些年来保持着较高的发展态势,政府的资金流较大,政府必须实施更加全民的农村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更加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无法进行高等教育的人口要进入业技能培训学校,去培训一门专业性技能,使得劳动力人口在进入社会后就业选择能够更加的多样化。同时,我国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人口就业保障体系,通过城乡一体化的体系,去给予劳动力人口就业方面的指导。

3.2 国家经济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下,需要加快发展我国的产业机构综合化,利用财税政策,加大就业资金的投入,鼓励并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就业压力的一个的重要措施。根据调查显示,我国近些年来许多的中小企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相较于国企,中小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普遍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中小企业的吸收了我国70%以上的就业人口,在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些年来,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政策压力较大,政府应该采取的经济政策去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中小企业的财税政策上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3.3 政策刺激保持经济增长

在劳动力就业压力的背景下,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去刺激经济保持增长,避免经济下滑增加人口的就业压力。一方面,我国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当前,政府应当出资去完善我国的基建以及生态保护,通过建设我国基建的同时去充分的利用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人口压力,同时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与就业问题的解决是密不可分的,政府采取财税金融政策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方法。在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上,要采取合适的金融政策去促进我国的经济保持增长,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去丰富产业综合化,提高劳动力人口素质的高并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周艳.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0,(05):64-68.

篇2

[关键词] 发达国家 中小企业 财政政策 金融政策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中小企业规模小、融资难、竞争力弱、人才和信息匮乏却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并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因此,分析和研究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不仅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而且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

一、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为了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财政政策。其政策实施主要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来实现的。财政收入政策主要表现为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则主要体现为财政补贴政策和政府购买政策。

1.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最直接的资金援助方式,它不仅能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中小企业的资金积累,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对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发达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其主要形式有税率式,税额式,税基式和递延式等税收优惠政策,并通过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起征点和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等具体方式实现的。

(1)税率式税收优惠政策是最常见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它主要是通过降低税率,即通过降低营业税、周转税和增值税等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与利润税等直接税的税率来实现的。如美国1981年的《经济复兴税法》规定,中小企业的个人所得税率下调25%,雇员在25人以下的企业,所得税率按个人所得税率缴纳,而不按公司所得税率缴纳;英国的中小企业公司税率为20%,比大企业少10个百分点;德国则将中小企业所得税上限降至53%,下限降低到19%,并且对免税企业在期满后仍享受50%的税率优惠等;日本却设立了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法人减税税率,规定资本在1亿日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法人税税率低于大企业的25%等。

(2)税额式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税收减免上,发达国家税收减免主要放在中小企业的创建初期、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以及贫困地区上。如德国对大部分中小手工业企业免征营业税;法国则对新建中小企业免3年的所得税,对在老工业区等重点开发区兴办公司免征3年地方税、公司税和所得税;日本对研究开发型中小企业减免法人税和所得税;美国的南部、西部和山地各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州政府拥有税收豁免权。

(3)税基式税收优惠政策是一种减少纳税人税基方式存在的税收优惠政策,它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提高税收起征点上,它主要是通过提高营业税、所得税等的起征点实现的。如德国中小企业营业税起点从2.5万马克提高到3.25万马克,对统一后的德国东部地区营业税的起点更是从15万马克提高到100万马克等。

(4)递延式税收优惠政策是指允许纳税人把应纳税款延期缴纳或分期缴纳,而不加收滞纳金,从而使纳税人获得税款的时间价值的一种税收优惠政策。它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税款递延和加速折旧上,如美国国家税务总局为中小企业实行6个月的纳税宽限期;加速折旧则主要通过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实现的,它不仅能够减少中小企业当期的应纳税额,而且还能增强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换代的能力,如德国将中小企业设备折旧率,从10%提高到20%;日本对中小企业新购机器设备在第一年里可作30%的特别折旧。

2.财政补贴政策

财政补贴政策可以直接增加中小企业的收入,它不仅有助于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增加就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发达国家都相应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其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增加就业为目的的就业补贴政策。就业补贴政策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其一,是直接对企业进行补贴,主要用于企业员工的上岗培训、学徒津贴等费用,如德国政府在1994年中小企业培训学徒工73.3万人,办培训班6.5万个,政府的财政补贴为1.47亿马克。其二,是对自创企业的失业者进行补贴,为其发展提供启动资金。英国政府为了帮助失业者自谋职业,对自主开业的失业者,每周补贴40英镑.德国政府规定,凡失业者创办中小企业,给予2万马克的资助,每招收1名失业者再资助2万马克等。

(2)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研发补贴政策。发达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研发资助的主要方式是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如美国制定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并且在1987和~1993年间,联邦政府为该计划提供了25亿美元的资助;德国设立了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专项基金,并对798户中小企业的1018个项目提供高达2.2亿马克资助;法国对中小企业从事研发给予其经费总额的25%财政补贴,并由政府支付研发所需的外聘专家的工资;日本则由政府出资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0多个公立试验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3)以促进出口为目的的出口补贴政策。日本政府每年都要提供80多亿日元左右的补助金,扶持中小企业开辟海外市场;法国制定了支持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与出口计划,并成立了对外发展部际委员会,该委员会可以向对国外新兴地区投资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营业额在2亿法郎以下的中小企业公司提供财政补贴的优惠贷款。然而,由于出口补贴政策违反了国际市场公平交易原则,因此,发达国家正逐步减少出口补贴,转而采用间接的非补贴手段促进出口。如通过驻外使馆的经济参赞免费为中小企业联系外商,免费组织中小企业代表到国外做实地考察等。

(4)以促进落后地区发展为目的的扶贫补贴政策。如欧盟为了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设立了欧洲地区发展基金,对中小企业在该地区进行工业、手工业、服务业、旅游业、基础设施产业等方面的投资提供补贴。德国政府对在东部地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中小企业给予投资总额15%~23%的投资补贴等。

3.政府购买政策

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购买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采购方面,政府采购作为政府预算支出的重要内容,是构成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投向和数量将对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等产生重要影响,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运用政府采购制度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美国《小企业法》规定,联邦政府执行采购时,应专门考虑小企业,并且要求将10万美元以下的小企业有能力承担的合同,尽量给予小企业;50万美元以上的合同投标者,必须在二级合同中给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承包子项目。为了帮助小企业更多地获得政府采购合同,小企业管理局(SBA)成立了政府采购办公室,目前每年为小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合同占联邦政府采购总额的23%。日本《政府公共团体需求法》规定政府必须向中小企业订货等。

二、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企业融资扶持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间接融资支持政策

间接融资支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建立某种机制或体制使中小企业很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一种支持政策。它主要是通过贴息政策和信用担保政策以及设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政策实现的。

(1)贴息政策。它是指政府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进行补贴,使其以低于市场通行利率水平获得贷款的一种制度安排,它能以较小的政府资金投入带动大量的社会资金参与对中小企业的援助,是目前发达国家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的一种主要形式。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是采取贴息政策较多的国家。法国的贴息贷款种类很多,其利率补贴为1.5%左右;德国则是通过私营专业银行向中小企业的长期投资提供利息补贴。

(2)信用担保政策。信用担保可以减少债权融资的信贷风险,提高企业融资的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因此,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运用信用担保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了信用担保机构。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SBA)主要职责就是为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对7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总贷款额75%的担保,贷款偿还期最长可达25年;对小企业急需的少数“快速”贷款提供50%额度比重的担保;而对出口及国际贸易企业的贷款担保不低于50万美元,担保比例可高达总投资的90%。日本设立了信用保证协会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和再担保业务。

(3)设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政策。为了克服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扶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先后设立了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日本政府相继成立了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资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即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它们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一般利率降低、期限较长、担保要求较松。德国也成立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即储蓄银行、合作银行、大众银行及复兴贷款银行等,但他们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多为低息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

2.直接融资支持政策

为了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间接融资不足问题,发达国家制定了鼓励中小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政策,纷纷开辟了二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场所。1971年全美证券交易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SDAQ)的成立标志着美国二板市场的诞生,NASDAQ市场专为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目前,在NASDAQ上市的公司近5000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摇篮。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二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对促进本国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1)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应与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就业政策等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为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要有针对性,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要选择好重点扶持对象,并随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有助于中小企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的合理布局。(3)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应重点放在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型、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和贫困地区的中小企业上。

参考文献:

[1]王振:《中小企业:日本经济活力的源泉》[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文章来源文秘站

一、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竞争形势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和金融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顺应世界新一轮产业大转移趋势,国际金融机构近年来加速将业务重心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并外迁或新设全球(地区)总部、办事机构或代表处。北京、深圳、天津、广州等兄弟城市纷纷出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落户发展。因此,加快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是上海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竞争形势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增强上海金融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和争夺国际金融话语权,并巩固上海在国内的金融中心地位。

二、上海集聚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的现状和问题

1.主要成效。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和上海金融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功能性机构的进程明显加快。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方面,在金融方面,截至2012年末,在沪银行类功能性总部持牌专营机构总计七大类12家,非持牌专营机构达到34家。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第二总部持续推进,继中国银行率先在上海设立人民币交易总部之后,中国建设银行(上海)中心揭牌成立。外资银行机构数量也占全国一半以上。在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方面,上海积聚了海通证券、国泰君安、财富里昂、海际大和、东方花旗等证券公司,以及光大、国投中谷、新湖等期货公司总部。全国161家期货公司中28家期货公司在上海设立总部,占总数的17.4%。在保险业金融机构方面,太平洋保险、中国大地财险、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劳合社再保险(中国)、丘博保险(中国)等保险公司总部,以及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落户上海。在新型金融机构方面,集聚了中银消费金融、农银金融租赁、交银金融租赁、上汽通用汽车金融、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弘毅跨境投资基金、方源资本等新型金融机构总部或业务总部。在金融监管和市场功能机构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中国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中国银联等金融机构落户上海。

2.基本特点。一是外资或合资金融机构总部集聚特征明显。截至2011年末,累计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来沪设立机构,机构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资产规模占全国48.8%,从业人员占全国逾40%。二是金融机构总部能级不断提高。众多国内外金融机构将中国、大中华乃至亚太总部设在上海,并不断升级总部管理权限和扩大业务范围。如花旗银行除了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在亚洲新设的首个亚洲拉美贸易服务处也落户上海。三是金融机构总部辐射带动效应较强。如中国银联总部落户上海,充分发挥组织枢纽作用,推动了支付产业资源和大批的金融、芯片技术和IT人才向上海集聚。四是各类新型金融机构集聚速度加快。近年来,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科技银行、基金管理、股权投资、资信评级、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村镇银行、企业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快向上海集聚。五是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并逐步向扩散。金融机构总部目前主要集中在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等中心城区。随着中心城区商务成本不断提升,新型金融机构和传统大型金融机构的金融后台服务机构向城区集聚。

3.主要问题。一是缺乏明确的认定标准和统一的统计口径。全市层面目前还没有制定专门关于金融机构总部认定的明确标准,导致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金融机构总部统计口径和准确的金融机构总部数据。二是金融机构总部数量和能级与国内外金融中心城市差距较大。与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集聚的金融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能级都相差甚远。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上海也不占有明显优势,国家级的金融监管决策机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金融集团企业总部大多集聚北京,且面临着深圳、天津等的激烈竞争。三是政策扶持和配套体系还不完善。调研中普遍反映比较突出的是与人才引进相关的户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出入境等问题。目前的人才政策针对企业高管居多,核心专业人才和一般金融人才难以享受。由于供给能力有限,引进人才在享受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效果也不甚理想。四是政府服务意识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调研发现,政府在政策宣传和主动对接企业上做的不够,很多被访企业都反映对可以享受哪些政策、如何享受这些政策、应该找谁办理等方面都不太清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落地和惠及面。五是金融制度环境对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形成一定制约。在金融国际化程度、金融会计准则体系、金融人才数量、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税收制度、信用体系建设等软环境方面的不足制约了外资金融机构总部落户。六是上海商务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压力。随着上海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写字楼租金、人力资源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并导致很多企业向外转移。

三、加快上海集聚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的对策建议

1.明确金融机构总部认定标准。(1)明确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的范围。建议将银行(含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村镇银行和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股权投资机构(含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货币经纪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集团财务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支付公司、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各类中外资营利性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金融市场功能机构、国内外金融组织和金融研究机构等非营利性金融机构都纳入本市总部认定范围。(2)明确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的认定条件。由于金融机构类型复杂多样,在资产规模、业务性质、组织架构、税收贡献、企业人数等方面差别较大,不宜采取统一的总部认定条件。对于营利性的金融机构,建议针对金融细分行业(如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信托类、基金管理公司类、股权投资机构类等)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认定条件,如注册地、注册资本、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管理基金规模、市外下属企业或机构数量、纳税额等指标。对于非营利性的金融机构,可综合考虑功能属性、管理级别、社会影响力、行业地位等,由有关部门进行专门认定。(3)针对不同总部级别制定差异化政策。明确各类金融机构不同总部级别(全球性总部、亚太区或亚洲区总部、中国区或大中华区总部、地区性总部)的认定条件,并给予差别化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总部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升格总部级别和扩大管理权限,并对符合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资助。(4)合理界定现有金融机构总部和新设立金融机构总部。在加大对新注册和新迁入的金融机构总部扶持的同时,要继续保持和完善对现有金融机构总部特别是本地金融机构总部的扶持,保持政策的衔接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特别是要根据企业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扶持,防止现有金融机构总部外迁。妥善设定现有金融机构总部和新设立金融机构总部划分的时间节点。(5)明确金融机构总部的认定机构和程序。金融机构总部认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企业自愿、政府审核、社会公示、动态管理。建议在全市层面成立金融机构总部联合认定小组,由市金融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金融机构总部的认定和受理工作,定期召开总部认定工作会议。建立健全申报、受理、审查、复核、公示、颁证、考核、统计等制度,明确办事流程,确定最长申报审批时限。(6)加强金融机构总部统计工作。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总部统计体系,建立金融机构总部企业统计报表制度,构建属性指标(如登记注册所在地、登记注册类型、行业类别、总部类型等)和数量指标(如机构数量、从业人数、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增加值、利润总额、上缴税金等)等分类统计指标,建立金融机构总部数据库,经认定的金融机构总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破产、解散、撤销、迁移等重大调整的,要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和上报。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管理;财政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2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由于金融资产流动性较强的特点,金融危机主要是指涉及金融领域的危机。引发经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任何国家的经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市场下的产品都可能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货币危机。货币危机可以就其爆发原因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货币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货币之间汇率的影响。即一个国家原先所采取的是固定汇率制度,但由于各种经济原因(经济走势低迷、经济环境恶化等原因),致使一个国家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固定汇率制转而采取浮动汇率制。而浮动汇率制的变化往往难以得到控制,市场所决定的实际汇率也一般与官方制定的汇率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就导致了狭义货币危机的爆发。

而广义的货币危机是指又到国际经济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汇率被动的开始出现大幅度的活动,致使一个国家的经济难以忍受这种变动最终爆发的货币危机。

2.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是指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不均衡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主要变现为一个国家在国际借贷的过程中,所借的债务已经远远超过其自身的偿还能力,导致一个国家为了偿还债务而不得不改变自身的汇率来减少所还贷款,又或者采取大量印钞的方式来偿还债务。债务危机可以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自身经济,往往不顾债务的衡量指标,向国际之间大量借贷,最终导致其经济崩溃,完全丧失偿还能力,也给其他国家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

3.银行危机。银行可以说是一个国家重要的金融机构。银行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个国家的银行过度的涉足房地产、股票等高风险行业,产生了泡沫经济,致使借贷方无法偿还所欠贷款,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碎,而从爆发全面的银行危机。

4.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是一场由美国因此的金融危机,其影响范围迅速从美国本土蔓延到欧洲如日本,对亚洲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次贷危机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发展而引起的。美国为了让一些不具偿还能力的人也能购买到住房而采取一种次级抵押政策。而次级抵押政策在发展过程中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

二、金融危机的危害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可以说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整体。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要一个国家之中出现了危机现象,危机就会迅速的蔓延到其他发达国家中去,给国家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与世界各国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在发展过程中做到防微杜渐,居安思危。以下本论点将具体探讨金融危机的危害。

1.影响国家出口贸易。在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中,首先危及到的就是我国的出口行业。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后,美元在国际中的地位进一步开始弱化,加速了美元的贬值与人民币的升值。与此同时,中国是出口大国。许多国家都在进口“Madeinchina”的产品。美元的贬值与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致使中国所出口的产品的盈利降低,大量中国知道的产品无法出口,造成中国出口额逐渐下降。一些中国出口企业的信用额逐渐降低,造成出口企业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与此同时,一些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出增长趋势,金融危机致使中国出口产品的损坏率增加,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影响国内具体行业发展。金融危机在影响到我国出口行业之后,会对我国经济产生进一步的恶化影响。首先受到冲击的国内行业就是保险业、汽车制造业与房地产等涉及大量流动资产的高风险行业。与此同时,由于出口受到影响,我国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受到严重影响。以我国江浙一带的手工企业的发展为例。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江浙地区的纺织业发展每年程23%的速率进行增长,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出口出现问题。我国的防止也呈现出低迷势头,增长率逐年下降,甚至出现了亏损现象。汽车制造业也是我国另一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发达国家的发展,在上世纪末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开始逐渐进行产业转移,将汽车的加工制造企业迁移至中国,目的在于用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汽车制造行业明显出现亏损现象,汽车销售量直线下降。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3.加重社会危机。金融危机除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之外,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我国各行各业呈现出的亏损趋势,我国的失业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企业倒闭、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等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致使人们的支付能力进一步下降。由此在心理上给我国人民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导致人们的安全感下降,生活的幸福感降低。从而导致犯罪率上升,造成社会秩序紊乱,非常不利于我国的安定与繁荣。

三、金融危机管理中的具体财政政策研究

通过以上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金融危机的类型及爆发原因以及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生活的影响。由此,本论点将具体讨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在管理过程中所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

首先,国家应该加强财政支出与投资政策。一方面,国家应该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在应对金融风暴的时候,国家首先应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将发展农业放在首要位置。在各个方面推动农村的改革,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进行,努力改善经济危机对于我国农民的影响,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国家对于房地产业应该实行有效地控制。就目前来讲我国房价除以一个居高不下的状态,房地产行业中泡沫现象严重,对于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非常弱。因此,国家应该采取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建设,通过廉价房以及保障性住房来降低房地产业的热度,减少由于金融危机而给人民带来的恐慌现象。综上,国家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采取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完善社会基础设施,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其次,国家应该减少税收。税收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而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中,高额的税收会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紧张,给人民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给社会秩序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国家应该转变原有的税收政策,进行税收改革。实行税收改革的意义就在于增加人民的收入,让人们用更多的钱去刺激消费,拉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增加内需。同时,对于企业来讲,进行税收改革意味着可以增加企业的资金,让更多的钱投入到过大企业规模、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上面去。与此同时国家应该进一步的促进社会成产的发展,通过解放生产力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最后,对于出口企业国家也应该采取积极地财政政策。一方面对于出口企业和对外经济,应该完善我国的退税政策,采用鼓励对外贸易发展的财政政策来减少美元贬值对于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另外国家应该积极的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将我国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

结束语

通过以上文章的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我国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应该采取的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着,在国际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与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做到防患于未然。如今的国际形势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逐渐在被削弱,然我们仍然不能小看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地位。由此,我们应该在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着世界经济市场的走势,保证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我国应该积极完善社会福利政策,拉动内需,提供社会岗位,完善法律制度,把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相信随着我国相关部门及领导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中国防范与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会更加完善,我国的经济地位会在国际社会中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果.金融危机下财政风险的法律防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6).

篇5

一、农村融资困境与政策性金融缺位。

在农村金融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信贷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品种较少,供求严重失衡。年农业增加值仅占7%,而农业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5%。国家统计局农调队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多数农户存在贷款难问题。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6月末获得小额贷款的农户仅占需求农户的14%。

从供给上分析,一方面农村金融压抑加剧了农村融资难度。正视的金融制度安排,在贷款数量和结构上都不能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机构从农村大量撤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仅1999-2001年仅从贫困省份就撤掉分支机构3万多个,留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共同构成了农村资金的外流渠道。同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严格管制和对民间金融的限制,使农村金融缺乏竞争和创新,部分地区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垄断经营的格局。而其受资金实力弱和不良贷款高的制约,主要发放短期小额贷款,农村发展急需的中长期贷款缺乏供应主体。另一方面,本应成为资金供应主体的政策性金融在改革中大幅退出。商业银行机构从农村的大面积撤出,导致了政府在农村的金融供给事实上的大幅减少。而作为国家正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农发行的业务不但没有相应扩展,却被进一步缩小在粮棉油收购贷款范围内,投放数量因为粮棉市场化改革逐年减少。政策性贷款的市场分割和严重缺位,使粮棉油流通领域贷款出现过度投放,而生产和加工环节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农发行的系统性风险,制约了其支农功能的正常发挥。目前,只有农业发展商业银行机构从农村的大面积撤出,导致了政府在农村的金融供给事实上的大幅减少。而作为国家正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农发行的业务不但没有相应扩展,却被进一步缩小在粮棉油收购贷款范围内,投放数量因为粮棉市场化改革逐年减少。政策性贷款的市场分割和严重缺位,使粮棉流通领域贷款出现过度投放,而生产和加工环节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农发行的系统性风险,制约了其支农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市场演进中的政策性金融功能界定。

经济转型中的市场替代是政策性金融的过渡。对中国这个巨大的经济体而言,实行渐进式的改革是有效率的,如果政府盲目撤出,对经济稳定,对金融稳定、经济发展的影响都将是灾难性的。考虑金融市场放开和商业性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突破农村金融改革困境,必须首先对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进行彻底分离,把商业银行承担的政策全部划归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商业性金融的发育创造必要的初始条件,使其能够在一个新的更有效率的边际上演进发展。在商业性金融力不能及的地方提供金融服务,保持农村金融系统的必要功能。

增进市场发育是政策性金融的开发。政府培育是市场演化的形式之一。由于政策性金融具有国家信用、信息生产、专业服务等优势,对于发展中经济和市场,政策性金融可以利用国家信用和政府组织优势,推进市场机制和社会信用建设,同时通过专业化发展,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增加市场信息供应,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政策性金融的市场增进功能,执行政府粮棉改革和调控政策,有效推动了粮棉企业改革和竞争力提升,促进了粮棉流通,维护了市场稳定,并为商业性金融进入创造了条件。农发行业务范围向生产和加工领域的延伸,既增加了金融供给,又促进了金融市场的适度竞争和发展,提升了农村金融的整体功能。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重构策略。

农村经济金融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母系统。在农村金融子系统中,商业性金融系统内生于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征;而政策性金融系统则是由政府外生供给的人为构建。金融发展理论关于金融功能和系统科学关于系统复杂性的研究,共同指向了系统功能与内部结构、作用机制、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按照功能等于结构加环境的逻辑,在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上,应根据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功能的需求,对政策性金融进行功能重构、机制再造和环境优化。

调整功能定位。充分认识农业政策性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农村金融整体框架和国家对“三农”支持和保护体系内,从总体上确立政策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导地位。要把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拓展到整个“三农”领域,围绕客户需求,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在增加信贷业务种类的同时,积极开展结算、、担保等业务,发展农村政策性保险。考虑组织机构成本、规模效应和专业优势,开展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应以农发行为主体。为满足小额信贷的需要,农发行在适当调整分支机构的基础上,应加强与农村信用社、民营金融机构的配合,可以借鉴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做法,采取“上官下民”的方式,提高政策性金融的服务能力。

篇6

一、互联网金融涉税及其效应分析

首先,课税会对金融业规模的发展造成影响。国家对金融业征收的各种税收其最终均是落在金融机构的收益上。当税负过重时,会导致金融资本流向其他行业,导致金融业发生萎缩。当金融业税负过轻时,也会对金融业的发展规模产生影响。其次,课税会对金融业发展的结构和风险产生影响。金融企业作为中介机构存在,其经营成果除了依靠日常收益外,还取决本金是否可以及时、足额地回收所产生的滞后风险。例如,根据权责发生制纳税会计核算制度相关规定,处于合同期时,不管债务人是否可以还款均需要纳税,那么企业现金流负担会大大加重。最后,课税会对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功能发挥产生严重影响。国家对金融业的征税形式主要表现为证券所得税、证券交易税。在其他因素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交易税税负的高低会对价格的高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阻碍其相关功能的发挥。

二、互联网金融税收体系建设分析

(1)积极补充有关针对互联网金融税收的相关条款,不断完善现行税法。积极进行网络金融机构交易登记制度建设,应用企业网络交易活动过程中所用的专门发票,对电子申报纳税方式进行建立。同时注重为电子申报数据提供法律效力,确立具有明确性的电子账册法律地位和电子凭证法律地位,并对征税双方的法律地位及法律责任进行明确。将网络服务商纳入国家税收信息系统时,要求企业在向ISP网络空间提出具体申请过程中,企业必须先要进行具体的电子税务登记,然后可获得网络空间允许,进而才能进行一系列的交易活动。[1]这种做法可有效防止各网络服务商偷逃税款。此外,金融企业在进行实际支付操作时,应严格按照以下流程和步骤来进行:第一,消费者对商户网页进行检索和浏览,然后在商户网站下订单。第二,消费者在进行支付时,需选择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将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安全支付服务器进行直接连接,在支付页面上对自己所用具体支付方式进行选择,然后点击进入具体的支付页面,进而进行支付操作。第三,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接受消费者的支付信息后,根据各银行具体支付网关要求,将支付信息传递给银行。第四,各银行对消费者网上支付能力进行检查,由银行来实行消费者支付资金进行划账或扣账、冻结等操作,并将实行结果传递给消费者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结果由三方支付平台来负责对各商户进行通知。第五,消费者支付成功后,商户给予相关服务或者发货。这个时候银行让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户进行交易清算。第六,划账成功得到通知后,税务系统立刻接收到相关商户交易情况反馈,这个过程就有效实现了税收进行的自动化。这样一来就可有效防止虚假交易发生,同时还可有效促进企业征信系统得到不断完善。在互联网金融纳税体系中,也应该应用这种模式,充分发挥纳税机构对互联网金融税收的监管作用。

(2)加强进行专门信息中心建设,提升税收数据收集、税收信息分析、税收信息处理的水平。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所有经济业务均离不开对相关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及处理。如果在交易过程中信息失去真实性,或者各商户间,商户与消费者间的沟通机制存在障碍,网络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行。目前,我国使用的在线税收会计系统还存在较大缺陷,其对企业税收情况进行稽查的效率、相关数据的使用效率等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加大技术投入,加强对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互联网金融税收政策的健全和完善需要既熟悉税收,又能熟练应用各种现代化税收软件,又懂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多元化人才。[2]当然,相应推动电子商务得到不断发展必须从加快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电子税务着手。电子税务具体指的是将税务机关的相关职能应用于网上,使通过互联网可进行税务办公、征管、稽查、服务、专用发票认证等一系列工作。这就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在相应的公众信息网上进行站点建立,提供税务机关相关应用项目和信息资源。在建立站点的基础促进办公自动化与税务网站具有良好的联通性,使税务机关相关部门各项职责均具有紧密的联系性,真正实现将税务机关站点作为方便民众的服务窗口。应用互联网相关信息技术来实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储蓄、利用,真正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税收进行有效征管。

(3)不断完善征纳双方共享网络税管平台,加强对发票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以票控税”是现行税收征管机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内容。众所周知,对发票进行有效管理对税收征管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环境中,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深入,发票无纸化程度日益增高,为了实现对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税收进行有效征管,可以使用电子商务交易专用发票。在电子商务交易完成后,必须开具相应的专用发票,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将开具的发票发给银行,然后才能对电子账号款项进行结算。纳税人在银行中的电子账户须在税务机关进行登记。电子账户及信息登记必须要使用真实居民身份证,并根据统一的规则对税号进行编制,提高后期税收征管工作的工作效率。将电子商务税收监管及支付体系作为监控、追踪、稽查具体交易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税收征管措施。将金融系统与税务系统网络进行联网,建立纳税识别号与其相应的银行结算账号相互关联,可实现对纳税人资金动态进行即时监控,进而实现对交易资金的流向进行及时了解和掌握。[3]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税收征管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先进技术和手段,给税收征管提供了多种科学高效的现代管理技术。建立针对互联网中发生的虚拟交易、虚拟公司的网络税务登记制度、税务申报制度,要求互联网中存在的相关企业及发生的交易活动必须与传统企业和交易活动相同,严格执行税收制度,并保证所提供的网址、电子银行账号、电子邮箱号码等相关资料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且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公布其营业执照号、税务登记号等具体信息。此外,还需要设立开具普通发票、电子版专用发票、其他相关票据的管理手段,为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提供健全、可靠的论据,促进金融税收征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篇7

农业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食物和工业原料,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投资期限长,盈利能力相对较低,因而一些农业生产经营项目难以得到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各国政府为了弥补金融市场的不足,普遍设立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于1994年设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专门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活动,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农发行的业务范围较窄,经营亏损严重,因此很有必要通过中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比较分析,借鉴国外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验,促进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完善和发展。

一、中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比较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各具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日本、法国、泰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现就这些国家及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进行比较分析。

1、组织结构比较

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组织结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为单一结构,即只有一个金融机构,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分支机构。这种结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组织形式简单、灵活,但因为没有延伸到广大城乡地区的众多分支机构,难以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零售业务,因而往往只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批发业务。这类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自己筹集资金,然后委托在广大农村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其它金融机构发放农业政策性贷款等业务。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属于此种类型。第二类为复合结构,即该类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有许多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可以直接从事一部分或全部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贷款等零售业务。由于农业政策性金融贷款对象为国内的广大农业企业、农产品经营单位或普通农户,而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在全国各地遍设分支机构成本太高,所以大部分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除直接贷款外,还把一部分业务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办理。美国的农业信贷体系、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泰国的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和我国的农发行都属于复合结构类型。

2、制度和政策比较

从中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实践活动来看,各国一般都有其相应的法规、制度来规范本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活动,如美国的《农业信贷法》、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和中国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等。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法规、制度和政策一般比较灵活,能够随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如美国的农民家计局成立之初是为了应付农业危机,帮助新创业的农民以及低收入农民家庭建立农场维持家计等融通资金。随着美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家计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该局业务重点逐步转到支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村开发,配合政府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信贷资金的投向根据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以前支持粮食生产,到60-70年代支持粮食、果树、蔬菜和畜产等多种生产经营建设的需要,发展到80年代以后,支持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1994年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创立了“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用于支持核心农户的发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根据20世纪90年代后期粮食生产过剩的实际情况,从2000年开始退出部分品种粮食的保护价收购,减轻了财政负担,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3、资金来源比较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有借入政府资金、发行金融债券、借入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吸收存款和国外借款等。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有所差异。美国农业信贷系统资金主要来源于发行金融债券,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资金主要来源于邮政储蓄和邮政简易保险,金融改革后拟发行金融债券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法国农业信贷银行资金来源于吸收存款和借入金融市场资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

4、资金运用比较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类似美国的商品信贷公司,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政策和金融支持措施,但美国的保护价政策是和限耕政策配套实施的。当前,美、日、法、泰、印等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主要支持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而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还主要是支持粮、棉、油等农产品的收购和配合执行粮食的保护价政策,在农业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比例还相当有限。

5、功能比较

农业政策性金融具有融资功能、弥补功能、扶持功能、倡导功能和服务功能这5项功能。从中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活动的比较来看,美国、日本和泰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比较完善,不仅具有融资、弥补、扶持和倡导功能,而且具有服务功能,即除了提供贷款外,还提供一些技术和信息服务,以确保所发放贷款的使用效益和效率。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扶持功能和弥补功能上,融资、倡导和服务功能尚未能较好发挥。6、市场环境比较

美国、法国、日本都是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达,资金比较充裕,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拆借资金相对容易,比较容易筹集低成本资金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而泰国、印度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国内自有资金比较短缺,金融市场相对落后,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容易筹集低成本资金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而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财政实力较弱,农业人口较多,不可能象美国、日本那样投入巨额财政资金扶持农业,因而客观上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必须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实现农业扶持目标的同时实现保本微利的目标,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7、外部关系比较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外部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政府的关系。美国、法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关系较为松散,自主性较强;而日本、泰国、印度和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都或多或少受到财政的扶持,农业政策性金融活动中贴息贷款的贴息一般来源于财政。第二、与中央银行的关系。有些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受中央银行的领导或监管,如印度的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附属于印度储备银行(中央银行);有些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发生借贷关系,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第三、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关系。一些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还向其它金融机构借入资金或者委托它们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第四、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关系。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除了与农业生产经营者发生借贷关系外,还向他们提供一些技术、信息服务等。

二、中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1、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体制

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灵活,能根据农业生产和供求情况及时调整金融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很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政策性太强以至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上缺乏应有的灵活性,难以发挥农发行作为金融机构的功能,因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体制必须加以完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要明确农发行的企业法人地位(企业管理经济的效率优于行政、事业单位)。农发行所有权属于国家,但法人财产权授权企业法人代表(总行行长)经营管理,总行行长然后再逐级授权给各分支行行长以适当的经营管理权限,政府财政部门对所委托的财政金融有一定的监督权限,但不得随意干预。第二、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由农发行统一管理比较合适。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职能定位和经营目标都不同,如果由同一个金融机构(如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容易产生不协调问题。1998年5月,国务院为了更好地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农业开发和扶贫等贷款划给中国农业银行管理。这应该是权宜之计。一方面,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一家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是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要求尽可能地提高资金的盈利能力。而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贷款的目标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贷款人一般要求能得到低息贷款的支持,这与中国农业银行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另一方面,把政策性业务划给中国农业银行经营,将引起其总资产盈利水平的降低,不利于其商业化经营和应付金融市场的竞争。因此,在粮食经营体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农发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并能腾出部分人、财、物、力从事其它农业政策性金融活动时,还是应该把农业开发和扶贫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划归农发行统一管理,在农发行保本微利的经营目标下,将更有利于保证其对农业的扶持。但是,农发行的分支机构只设至县一级,农业政策性金融由其统一管理后,对一部分离农发行机构较远的乡、镇、村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可以由商业性或合作性金融机构,有利于提高信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对于农发行机构所在的周边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由农发行机构自行办理。第三、农发行作为金融企业,应该归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更有效率,更有利于中央银行的监管,更有利于督促农发行按保本微利的原则进行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国务院作为政府行政部门,并不适宜直接管理金融企业;财政部门作为财政金融(如贴息)的委托方,有监督权但也不适宜直接管理金融企业。

2、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

从国际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市场上发行的债券,而我国农发行从1994年成立以来,资金80%以上都来源于向中央银行借款,到1999年底,长期债券余额只占总资产的5.98%。一方面资金期限短、成本高,另一方面给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增加压力,因此很有必要拓宽筹资渠道,减少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依赖,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发挥。在筹资上,首先应该主要靠发行金融债券来筹集所需资金,其次应该多筹集一些成本较低的财政存款等。此外,政府应该不断充实农发行的资本金,降低其资金成本,扩大政策性金融的服务范围,提高其金融服务的能力。

篇8

一、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缓慢的问题日益突出,原因在于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等改革不彻底。国际上的大商业银行大多是比较成熟的股份有限公司,并且已经形成了科学的营运和管理制度。随着进入全球化发展,他们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参与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不明导致竞争力不足,难以与国外大银行竞争。所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和制度创新,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全球化经济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国有银行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市场,就必须严格按照国际金融标准来制定自身的组织管理模式,以达到融入全球化经济的目标,进而扩大自身企业的经营规模并逐渐成长为各方面都很符合标准的股份制企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大量资金的融入,给我国的银行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应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国有银行就必须进行改制,与更多有潜力能够带领国有银行走出困境的企业建立更亲密的伙伴关系,具有更强的经营能力的股份制企业应运而生。同时,国有银行面对的不仅仅只是国际上带来的竞争压力,国内的一些其他体质的金融机构也对他们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组成具有更强的经营能力的现代商业银行是刻不容缓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一系列国有银行实现整体上市,实现了产权明晰,以股份制商业银行身份参与到国际金融业,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竞争力。

二、金融全球化下银行业金融监管机制

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高金融效率,但也给我国银行业的金融稳定和安全带来挑战。随着我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银行业将加快融入国际金融市场,面对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必须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高金融监管水平,建立现代化的进入监管体系来进行有效的银行金融监管、稳定我国银行金融秩序。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70%的存贷款市场,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地位依然存在,央行对国有银行的“关注”过多,降低了金融效率,这背离了银行商业化道路。随着我国银行体制的完善,部分银行达到了上市要求且实现了上市。银行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对银行的运作与管理等金融行为负责,中央银行已不再干涉具体的银行内部管理事物,二是集中精力制定“游戏规则”和监督银行遵守金融规则。我国在加入WTO时曾承诺将调整金融监管方式,公布了利率市场化的计划时间表,这要求我国金融监管国际化,既要保证我国银行金融的稳定发展,又要提高金融效率。近年来国内多个金融机构由于金融监管出现问题导致破产,这表明若不加强金融监管,很可能加剧金融风险,甚至出现金融危机。所以必须加强金融监管,以保证监管的效率和质量。

三、金融全球化下的货币政策取向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向国际开放逐渐加深,这使得我国银行业对于国际经济宏观平衡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上要越来越多的考虑外部平衡。对外经济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差额是影响对外经济活动宏观均衡的主要因素,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都可能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金融全球化将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反馈、控制力、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外在约束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金融全球化对货币政策有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对于货币政策的及时反馈具有积极意义,当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时,反应最快的是外资银行。

金融全球化对货币政策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因为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对外资银行开放将会削弱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第一,我国对货币方面的政策控制力逐渐减小;第二,在我国货币政策方面,有效地掌握货币目标的中介能力降低;第三,其中的一部分执行货币政策手段的适用性降低;第四,外部对货币政策掌控越来越强。

为了避免货币政策不利的一面,应该建立合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当前,我国放宽了外汇管理,加强了外汇市场建设和推广,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美元利率稳步上升,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在实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结构调整,保证在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过程中能稳定发展。银行及相关的汇率工作部门要加强金融服务,提高外汇管理水平,为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支持。企业自身要调整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以更好地适应汇率浮动及提高应对汇率变化的能力。

四、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行业的经济特点也存在差异,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地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信用风险的支持系统

通过对个人信用系统的建设来减小信用风险,这也是它主要的支持系统。对个人信用制度进行建设需要进行很多相关的制度建设,比如:个人的信用观念信用需要被重新建立、个人在银行的信用记录系统需要被完善、个人的存取款都要求是实名制的等。

在2000年前夕,由第三方操作进行的将个人金融方面的各种信息,尤其是个人的信用状况以及荣誉信息,从上海市的各个商业银行调集出来,并对其进行处理加工,最终存储起来作为个人的信用信息档案,以此来方便银行对个人信用等进行调查。截至到目前,上海市已成立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它将从很多政府部门收集所有市民的信用信息,在银行机构对个人贷款进行调查初期为其提供信息服务。

(二)建立信用风险的分散系统

个人贷款信用风险的分散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个人贷款保险和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而前者的有效开展又是后者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保险

正如上面提到的,在许多发达国家,对个人贷款进行保险是分散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也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以期为我国银行分散个人贷款信用风险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篇9

关键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互补性;效率;公平

党的十四大在分配问题上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该原则更加明确了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性。从哲学层面上讲,效率与公平是两个判断社会进步的价值范畴。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个人、群众、社会创适的劳动价值和劳动成果。公平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经济、政治利益的分配公道合理,差别不大。兼顾效率与公平就是既要效率,也要公平,两者同等重要,不分先后和轻重,将两者兼顾并重,并使之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思想,在金融体系中,集中体现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互补性。商业性金融主要具有扶富的效率功能,政策性金融主要具有扶贫的公平功能。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应在理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促进两者平衡发展。

一、金融的基本分类: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

对于金融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对金融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不尽相同,有的界定较窄,有的界定较宽,但他们基本上都包括了货币资金的融通,并从理论上都可以基本地分为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我们都知道,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别对应于这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商业性金融是市场调节、自由竞争、自负盈亏的金融,而政策性金融是与商业性金融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政策性金融是商业性金融市场失灵的条件下产生的。

所谓商业性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按照市场的原则所从事的货币资金融通活动;所谓政策性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尤其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即“市场失灵”,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国家作为融资主体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为配合国家特定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而进行的特殊的资金融资行为。世界近二百个民族国家和经济体的金融机构,都是由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这样两大类所组成。各国立法当局也是严格将金融类法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商业性金融的一般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及期货法;另一类是针对政策性金融的单一的特殊的开发银行法、农业发展银行法、进出口银行法、住房银行法、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法以及社会保障保险法和出口信用担保保险法等。

二、商业性金融扶富的效率功能

商业性金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按照市场的原则所从事的货币资金融通活动,具有商业性、营利性、竞争性等特征。商业性金融诞生于西欧资本主义初期阶段,一直以来都是为具有足量资金和信用的阶级或群体服务的。商业性金融如果不是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富有的资产阶级服务,是不可能得以建立和发展下去的。商业性金融天生就是嫌贫爱富,它的趋利性使得它扶富,它的避险性使得它嫌贫。商业性金融发明至今,为提高人类社会的效率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扶富的效率功能是商业性金融的重要作用。

(一)从金融资源配置主体与目标的角度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微观层面的金融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主导作用的是商业性金融主体。商业性金融主体依照市场机制的正向选择是基础,并且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调整的动态过程。在资源配置的目标上,金融资源微观(商业性金融)配置的效率目标是经济有效性。

(二)从业务经营宗旨的角度看。商业性金融机构以追求盈利或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经济有效性目标的驱使下,商业性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中往往呈现出趋利性强的特点,按照市场法则和比较收益原则,其业务宗旨必然也必须着眼于每一项经营活动、每一笔业务都能盈利,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商业性金融的来往客户都是资金能力比较强的。以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为例,由于富人的收入预期好、申请款额大、还债能力强、信用等级高,银行愿意将钱贷给这些人。相反,由于农民、工人等低收入者还债能力弱、信用等级低、抵押问题多,商业银行一般是不会贷给他们的。

(三)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商业性金融一般没有融资项目选择的限制,只要有利可图就会积极主动去竞争。商业性金融以市场为导向,一般不会提供优惠利率,在融资中会较多考虑风险因素,追求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性”的有机统一。在金融功能上,商业性金融通过接受活期存款而具备派生存款或信用创造的功能。

(四)从资产与负债结构的角度看。从负债结构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负债主要是各种期限的储蓄存款。从资产结构上看,商业性金融机构在信贷资产“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约束下,主要从事风险低、期限短、流动性强而且能盈利的资产业务。可想而知,农业的低收入者是很难满足商业性金融结构的资产业务要求的。因此无法阻止这样的事实,商业性金融的资产业务一般都是面向城镇,其资金无论是来源还是流向也都是城镇,而不会是落后的农村和贫困的山区。

三、政策性金融扶贫的公平功能

政策性金融作为市场机制缺陷和不足的产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为标志,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策性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正初步显现。政策性金融是指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政策性金融从国民经济全局要求出发,以支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为目标,用金融行为实现政府意图。政策性金融具有政策性、优惠性、扶贫性、诱导性、补充性等特征。

政策性金融的扶贫功能是国家对商业性金融市场调节缺陷的弥补,主要体现在农业的政策性金融。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为农业提供中长期低利贷款,以贯彻和配合国家农业扶持和保护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美国农民家计局、英国农业信贷公司、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德国农业抵押银行、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印度国家农业及农村开发银行、巴基斯坦农业开发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国际农业信贷联合会、亚洲太平洋地区农业信贷协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等。这些金融机构多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贯彻和配合国家振兴农业计划和农业保护政策为目的而设立,其资金多来源于政府拨款、发行以政府为担保的债券、吸收特定存款和向国内外市场借款,贷款和投资多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资金需要、改善农业结构、兴建农业基础设施、支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等。

农业政策性金融扶贫就是通过小额信贷的模式重点满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型金融需求,以缓解长期困扰农户和金融机构双方的“贷款难”问题,推动造血式扶贫模式的发展,提升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解决贫困人口生计问题。一是利用金融工具干预控制资金的趋利性流动,使适量的资金配置到社会效益高、比较经济效益差或相对在较长时期才能产出效益的弱质产业或欠发达地区,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二是在一定时期内,集中资金支持基础产业、滞后产业的发展。三是运用银行信贷“有借有还,到期归还”的经营机制促进所支持的项目提高经济效益。

四、对称、平行与互补的关系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本质上反映的是对于金融资源的政府调控和市场调控两者之间关系。一个注重效率,一个注重公平,两者互补统一方能实现金融和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因此,商业性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是一个国家和经济体中的不可或缺的完整两翼,二者相互对称,彼此平行、并列,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替代的,是平等协调合作的伙伴而非对立的或从属的或竞争的对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使一国的金融体系整体功能得以实现,具体表现在两者的法律地位平等,业务范围互补,存在业务委托关系以及当商业性金融从事的业务符合政府的经济政策意图时政策性金融就会给予支持。在当代各国经济金融体制中,只有同时存在这两翼,才是协调与均衡的,才是稳定和有效的,否则,就将会是扭曲的、非均衡的、不稳定的和低效的。长期以来,理论界与实际部门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两者混淆等同,这是影响中国政策性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混淆等同,也必然将国家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督与对商业性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混为一谈,同时也造成了我国政策性金融发展严重的不协调与不均衡的一系列问题,如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总量与结构总体上还不协调均衡;国家资源配置宏观主体与微观配置主体、宏观目标社会合理性与微观目标经济有效性间不够协调均衡,赋予政策性金融的特殊宗旨、目标、任务与其拥有的资本与资金综合实力之间的不协调均衡等等。笔者建议,我国在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在理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促进两者平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朝方、武海峰.论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相互关系[J].商场现代化.2007(4):272-273

[2]白钦先、剑眉.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相互关系[J].上海金融.2005(1):8-12

[3]陈敏.政策性金融扶贫初探[J].四川金融.1996(7):3-4

篇10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收益率;主成分

1.引言

政策性银行不同于商业银行,其成立并非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通过发行金融债或向中央银行举债,配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充当政府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的发行和赎回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对我国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收益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用我国所有政策性金融债券,采用主成分分析从不同政策性金融债的收益率中提取出三个主成分,结果显示提取出的三个主成分能够解释我国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收益率近100%的变化,这表明我国政策性银行不同期限的金融债收益率变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研究方法

债券市场中的利率期限结构是从所有类型的债券中剥离出来的利率与期限之间的关系,由于本文所研究的债券仅仅局限于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相对于其他类型债券有其自身独特的属性和特定;所以本文只从所有的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的收益率中分离出利率期限结构,而这一条利率期限曲线仅仅反映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的收益率变化。

尽管零息利率的剥离十分繁琐,但因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不存在信用风险,因此,直接利用不同期限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的收益率对期限进行拟合,便能够得到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利率期限曲线的近似替代物。通过拟合得到的利率期限曲线,求出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15年和20年一共15种期限下的收益率。然后利用数据对15种期限下的收益率序列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经验表明,3个主成分分别代表水平移动成分、斜率变动成分以及曲率变动成分。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对这三个具有特殊含义的主成分的影响,便可以发现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哪个主成分产生了影响,从而影响了整个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的收益率期限结构,最终又导致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的收益率变化。

我国的利率一直受到中央银行的控制,2004年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了保证数据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债券市场交易最为活跃的近5年数据,即2007年至2011年。因为宏观数据的调整速度过慢,而市场收益率却随时都在变化,所以本文采用月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在使得宏观经济变量的数据能够和市场收益率匹配的前提下,又尽可能少的遗漏信息。那么,对于每一个变量从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一共有60个观测值,所有变量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Wind数据库。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由SAS完成。

要提取收益率期限结构的3个主成分,需要得到不同期限下的利率时间序列。本文首先从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利用每月所有未偿的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收益率对其相应的期限进行拟合。由于利率期限曲线本身具有水平、斜率和曲率的性质,那么收益率对期限的二阶导数显然不为零,而且利率期限曲线的曲率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很明显收益率对期限的也不是常数;加上利率期限结构的拟合并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拟合的曲线只要能够说明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收益率期限结构的整体变动趋势,那么便不会对本文的研究结论造成影响,因而在拟合收益率期限曲线时本文选用已被普遍接受的三次线性拟合函数。在60个月中,选用每个月的15日的数据进行三次函数拟合,求出15个不同期限下的对应收益率,最终得到对应于15个不同期限的从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收益率时间序列。其中有极少几个月份的数据未能获得,本文利用插值法得到。

3.实证分析

要使不同期限金融债收益率的变动能够以较少的因子进行刻画,必须保证各种期限的金融债收益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下面利用市场数据,对我国政策性银行不同期限的收益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

由表1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发现,不同期限的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收益率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显然,直接用各期限的收益率去分析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收益率的变化仅仅是在处理重复的信息。因此,对各期限的收益率进行主成分分析将会大大降低分析的复杂性,又不会影响结论。下面是对不同期限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收益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2 主成分分析对应的前5个特征值

第1主成分 第2主成分 第3主成分 第4主成分 第5主成分

特征值 14.1458 0.6431 0.2101 0.0011 3.84E-09

方差占比 0.9431 0.0429 0.0140 0.0001 0.0001

累积贡献度 0.9431 0.9859 0.9999 1.0000 1.0000

最大的5个特征值表明,前3个主成分已经解释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收益率接近100%的变化,从而用3个主成分便可以完全代替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的收益率的期限结构。那么3个最大的特征对应的特征向量见表3。

表3 三个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Vector 1 Vector 2 Vector 3

1m -0.2616 0.0082 0.3878

3m -0.2620 -0.0013 0.3699

6m -0.2625 -0.0152 0.3432

1y -0.2634 -0.0415 0.2901

2y -0.2643 -0.0876 0.1861

3y -0.2644 -0.1237 0.0869

4y -0.2640 -0.1486 -0.0058

5y -0.2634 -0.1612 -0.0904

6y -0.2629 -0.1605 -0.1661

7y -0.2625 -0.1456 -0.2317

8y -0.2624 -0.1152 -0.2861

9y -0.2624 -0.0686 -0.3281

10y -0.2623 -0.0053 -0.3560

15y -0.2428 0.4868 -0.2480

20y -0.2055 0.7906 0.0368

三个特征向量的分量反映了3个主成分对于各个期限收益率的权重。第一个特征向量的各个分量大小基本相等,显示了利率期限曲线的水平移动;第二个分量中期债券收益率的权重较大,对短期和长期的债券的收益率的权值较小;而第三个特征向量的分量对短期和长期债券的收益率的权重较大,对中期债券收益率的权值较小。利用公式(5.5)便可以求出3个主成分。分别代表着水平移动成分F1、斜率变动成分F2和曲率变动成分F3。

4.结论

本文利用我国所有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市场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从不同政策性金融债的收益率中提取出三个主成分。实证结论表明提取出的三个主成分能够解释我国政策性银行不同期限金融债收益率变化的99.99%,我国政策性银行不同期限的金融债收益率变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Golub,B.W.,and L.M.Tilman.Measuring Yield Curve Risk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Value at Risk,and Key Rate Durations[J].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1997,Vol.23(4):72-84.

[2]Johnson,R.A.,Wichern,D.W.陆璇,葛余博等译.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石柱鲜,孙皓,邓创.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与利率期限结构的关系[J].世界经济,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