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类企业税收政策

篇1

论文关键词:非营利科技机构;法律;政策;建议

作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中介机构,尤其是非营利科技机构,其发展与壮大对于我国顺利实施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提高抗击国际金融风险等能力,由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中国,非营利科技机构跟它的上层概念“非营利组织”一样,目前还没有相应法律法规来规范、支持它的发展,只是2000年由科技部、中编办、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制定的并由国务院转发的《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有所涉及。根据意见中“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以推进科技进步为宗旨,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社会公益为主的学科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活动”“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自主管理”“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出资者的约定,制定章程,明确机构宗旨、业务领域、组织结构、决策监督程序、内部管理制度”等捕述(不是定义),对这类机构有了一些抽象概念。

1.非营利科技机构的法律定位

在国内,由于非营利科技机构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实际存在形式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是非企业法人、有的是实质上的财团法人(我国没有明确提出此概念),形式多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非营利科技机构也在逐步发展壮大。与之相适应,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与非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科技机构相关的不成体系的“补丁式”文件。但始终没有涉及到法律定位这一根本问题。为达到既要保持稳定又要加快发展的目的,在参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对“民法通则”关于法人的章节尽快做出修改,并同时修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相应的条款,存事业单位没有完全退出;我国法律框架之前,新增非营利科技机构法人作为过渡。

从图1可以看出,社团法人可根据科教文卫等不同目标,建立相应的非营利机构。

2.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与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与管理的正式法律。2000年民政部颁布了《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唯一涉及科技类非营利机构认定的部门规章,其中只涉及了民政部登记和科技部负责审查,缺乏实际运行和管理的条款,实际操作较困难。另外,虽然在《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中有“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的认定条件、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等,由科技部会同财政部、中编办、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的规定,但到日前为止,这“另行制定”的政策毫无踪影,因此近10年来科技类非营利机构没有得到大的促进和发展。建议我国应尽快制定“科技类非营利机构条例”,指导各地方政府制定非营利科技组织认定与管职实施细则,从而健全非营利科技机构法律体系。

由于非营利科技机构实际仔存形式很多,此建议新制定的条例和符地的实施细则中应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

(1)财务与会计。

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会汁制度,创建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会汁模式和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构建起我旧政府会计、非营利科技机构会计和业会计大会计体系的新模式。

一是非营利科技机构会汁准则?涉及的内容与事业单位会汁准则基本相同,其日的、意义及作用存此不作阐述,县就具体内容提出建议。①会计基本前提。与事业单位一致,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记帐本位币。但对会计主体再新确定,对于非营利科技组织来说,应引进“项目”概念,进行项只管理,以确立新的会计主体②会计要素、建议增加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现金流人、现金支、现金净流量)。

二是非营利科技机构财务与基金管理。涉及这方面的规定很多,在此只做框架描述①制定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如盈余分配约束、支出比例、行政方而开支比例、财务公开制度等。②制定投资活动有关规定、如投资的基本原则、理事会责任追究制、专业咨询和投资经理制、投资类的限制等。③制定财务督制度。如非营利性的约束、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等。④有关财务控制的舰定如支出权限的流转、预算的调整等.⑤基金管理规定如基金投资原则、基金投资策略与注意事项等。

(2)桶利与保险

结合我同发展现状,就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的编利需求提出建议。

①津贴: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少应留目前事业单位所享有的保健、误餐、交通等各项津贴;津贴汁人员工个人所得;津贴标准的制定及变更由非营利科技机构理事会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标准议定。

②假期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除享受国家法定节假H和其他假期之外,还可享受特别休假(取代公休假),可参照的标准: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自服务于本机构满一年起享受特别休假:服务1年以上3年未满者7日;服务3年以上5年未满者lO日;服务5年以上10年末满者14日;服务10年以上者,每一年加1日,加至30日为止。:

③培训。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依照组织规定之程序可享受培训福利;组织为此项福利所列支经费不计人员工个人所得,可按组织运行成本处置;非营利科技机构年度培训经费需由理事会审议批准。

④社会统筹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失业、医疗等各类社会统筹保险。

⑤个人帐户养老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需为其从业人员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帐户,由国家、非营利科技机构、员个人分摊保险费用,且员工个人分摊不超过50%。其中组织承担部分不计人员工个人所得,而是纳入运行成本。

⑥附加体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可为其从业人员投保团体保险,具体险种、范用、保额及保费分摊标准南组织理事会确定。其中组织承担部分计人员工个人所得,可纳入运行成本。

(3)审计。

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汁法实施条例》和有关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办法制汀具体的(可参照行业性)《非营利科技机构负责人离任审计实施细则》《非营利科技组织年度审计实施细则》和《非营利科技机构内部审计实施细则》等法规,从而让非营利科技机构的公益性、道德感和使命感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

3.非营利科技机构的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对非营利机构规定了名日繁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基本上涵盖了向非营利组织征收的各个税种,如所得税、营业税、增值说、消费税、关税、房产税、土地税和车辆购置税等。在此仅讨论所得税、营业税。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关于非营干利性科研机构税收政策的通知》等法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非营利科技的税收优惠,但由于政策的不配套,非营利科技机构无法享受这些优惠。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所得税法》的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就让人无法理解和操作。另外《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税收政策的通知》是一项有针对性的政策,但由于配套的认定管理办法未出台而令众多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可望而不可即。此,建议政府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业所得税法》,明确关于非营利科技机构的有天免税政策;尽快出台《关于非营利科研机构税收政策的通知》的具体执行办法,让非营利科技机构十年的期待得到落实。我国非营利机构情况复杂,制定统一的税收政策难度较大,建议先选择一些非营利机构发展成熟的行业,如科技领域进行实践,尽快出台《非营利科技机构税收管理条例》,指导、规范相应的税收工作。

篇2

关键词:“营改增” 财税影响 应对策略

一、“营改增”的内容及意义

(一)“营改增”的内容

在国务院批准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年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自2012年起以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为试点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国务院在2012年又将试点扩展到10省市,直至2013年8月在全国试行推广。2013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也纳入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当中。至此,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主要的内容包括了两个方面: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业、现代服务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销售不动产和转让无形资产等,适用一般增值税计税方法;金融保险业以及生活性的服务业等适用简易增值税计税方法。在现行13%和17%两档增值税税率的基础之上,新增了6%和11%两档增值税,其中,技术研发类、文化创意类、物流辅助类、鉴证资讯类等服务业适用于6%的增值税税率,交通运输业则适用于11%的增值税税率。而原来享受的技术转让等营业税相关减免税政策的试点纳税人,则调整为免征增值税或者即征即退。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试点纳税人购买服务,可抵扣进项税额;试点纳税人原适用的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试点期间可以延续;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归属试点地区。

(二)意义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实践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均衡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促进经济领域各产业的精细化分工。推进“营改增”改革能克服重复征税难题,优化税制。(3)有利于完善增值税制度,改善增值税的抵扣链条。

二、“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本文以中关村科技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数据为研究基础。作为科技类企业享受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试点纳税人原享受的技术转让等营业税减免税政策,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即征即退;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试点纳税人购买服务,可抵扣进项税额等政策优惠。

(一)对中关村科技的税负分析

中关村科技在2013年第三季度按照6%的税率征税收入为69 748.24万元,应该缴纳的增值税税额为 2 559.80万元,按其他服务业计算应纳营业税税额为3 487.41万元,相比减少税额927.61万元。本期内的增值税税率为3.67%,与营业税税率比较降低了1.33%。中关村科技在2013年第三季度纳税收入为69 748.24万元,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按营业税5%的税率进行计算需要缴税 3 487.41万元,考虑到城市建设税(7%)、教育费附加(3%)、河道管理费(1%)以及地方教育附加(2%)等综合流转税税项,还需要缴纳13%的税额,即453.36万元。基于营业税及综合流转税税额允许在税前扣除以抵减企业所得税,所以中关村科技税前应纳税额为3 940.77万元,扣除营业税及综合流转税后的净营业收入为65 807.47万元。按照现行6%的增值税税率,中关村科技扣除增值税后的净营业收入为67 188.44万元。可见,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中关村科技虽然税率由5%上调到6%,但是基于计税基数以及计税方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关村科技的税收负担。

(二)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1.有利影响。一般纳税人在缴纳增值税时除了原来的17% 和13% 这两档税率,又新增了6%和11%的低税率,而且一般纳税人纳税时某些应税项目是可以抵扣的,这样就大大减轻了税负。而小规模纳税人在缴纳增值税时不能抵扣,但是其增值税税率仅为3%,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税负。一方面,“营改增”为企业完善税收筹划提供了更多选择。在原有营业税的情况下,企业的税收筹划较为单一,在“营改增”之后,企业则有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推动企业强化经营核算,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在“营改增”后主要是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计提税额,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企业对发票的使用和管理,并促进企业进一步明晰增值税账目。

2.不利影响。许多企业以前并未缴纳过增值税,其客户或供应商很多也不具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格,这样企业就很难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就无法通过进项税抵扣的方式来降低税负,这样一些企业的税负会不降反增。比如说,交通运输业的增值税税率是11%,许多企业由于缺乏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途径,出现了税负增加的情况。而且,虽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只是税种方面的改变,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整体的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营改增”也加大了混合经营行为的会计核算难度。本次“营改增”规定“混合经营行为在不能明确区分各类业务明细账的前提下,税率从高征收”,原则上,为降低税负,需要对不同税种业务分别进行核算,这对于混业经营行为较多,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核算难题。

三、企业的应对策略

“营改增”后,企业需要进一步强化会计核算业务及财务整体规划,及时准确地掌握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变动情况,通过准确的税务筹划降低自身的税收负担。

(一)积极应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在试点初期,很多企业对“营改增”不理解,甚至反对,即使在“营改增”全面推广试行的现阶段,也有部分企业应对措施不足。一方面也许由于这些企业以往涉及增值税业务的内容较少,不熟悉增值税的申报、计算、发票管理等流程,对相关政策也缺乏研究;另一方面“营改增”之后,依然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意义认识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对税制改革的宣传,减少相关人员的恐惧心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对“营改增”相关政策的学习和理解,并加以有效运用,比如对“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利弊影响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通过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梳理,提高企业核算能力,降低涉税风险。

(二)完善纳税筹划,合法减税

一方面,基于营业税与增值税在计税基数、计税税率以及方法方面的差异,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及时准确地核算本企业应当缴纳的各项税费,这就要求企业要重视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营改增”之后涉及的“免抵退”和“先征后返”等也影响了企业现金管理和财务筹划,这需要企业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营改增”后对发票的管理和使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减税效果,因此企业也应当建立健全严格的发票管理制度。“营改增”对企业一般纳税人的资格认定需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年应税服务销售额超过500 万元;(2)拥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3)按照国家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营改增”试点企业尽量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尤其是一些原材料、设备、劳务占企业生产成本比例大的企业。

(三)申请财政支持,用好用足各项财税政策

“营改增”后,国家针对税收负担较重的企业出台了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其中包含了“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未超过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税率适用3%简易计税;一般纳税人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购入原材料及试点服务、办公用品、水电费、设备维修等费用在采购环节负担的增值税,则可以进行进项抵扣”等。企业应尽量申请过渡性财政支持,从而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但是,财政补贴只是暂时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自身做起,调整结构,开展纳税筹划,逐步实现税负的减轻。

企业要建立较为灵活的、适应性较高的财务管理制度,搜集和掌握财税政策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纳税申报,并在税收负担较重时申请财政支持。企业要结合发展实际,准确分析自身在财务方面的构成,充分运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达到合理降低税负的目的。企业在购置原材料、设备时应尽量选择一般纳税人企业,以增加进项税额的抵扣。另外,在有进项税额抵扣的前提下,企业还要尽量选择可以开具高抵扣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如车辆的租赁费用可以按17% 抵扣进项税额,运输业务可以抵扣11%,外包仓库可以抵扣6%。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扩展,给企业减轻税负带来了更多的筹划空间,企业应在税收政策中寻找到合法避税的方法,达到减税的目的。

(四)合理规划财务活动,提升企业的税后利润

营业税和增值税在纳税方式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例如,在税收的优惠方面,营业税主要是通过直接免税或者减税的方式对相关企业进行优惠,而增值税则是通过“免抵退”以及“先征后返”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优惠,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相关企业在财务活动方面的安排以及企业现金管理。企业财会人员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地规划企业的筹资、投资行为以及经营分配活动,在多种缴税方案中进行比较,择优选择较低负担的纳税方案,并提前安排好各种财务活动,有针对性地结合生产经营活动、采购活动以及内部核算环节等合理进行决策,进而保障企业在完成纳税义务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税后利润以及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J

参考文献:

1.樊月琴.浅谈“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财政税务,2013,(10)

2.孙红梅.“营改增”试点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以交通运输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4,(02).

篇3

研究开发投入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重中之重,西部地区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自2000年以来,西部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保持了高于10%的增长速度。但是作为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西部企业显然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对R&D的经费投入。西部地区具有东部地区所缺乏的资源优势,同时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给予西部较优惠的政策,但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的绝对数还在拉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西部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例如甘肃省2005年作了一次资金紧张对中小企业影响的调查,发现有九成的企业资金紧张。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力度,最终必然会影响西部企业资源优势的发挥。

如何解决西部企业R&D资金问题,首先要认识到西部企业R&D融资的困境所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了解:

(一)研究开发过程自身的特点

1.高投入

基础研究与市场没有直接联系。资助基础研究的部门和机构,各国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应用研究分为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两类,其中应用基础研究的资助者也以政府为主。试验开发阶段,经费投入是很大的。一般来说,试验开发支出占整个研究开发支出的比例为60%-70%。如2005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131.2亿元,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433.5亿元,而试验开发经费支出为1885.3亿元。

2.高收益

研究开发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投资,对于企业生产率、成长性和资本市场价值具有重大贡献。经验研究估算出研究开发投资的回报率每年大约20%-35%,因行业和时期的不同而不同,总体来说,研究开发具有价值创造能力,特别是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对于企业成长率和生产率的贡献相对于应用研究的贡献差异比是3:1。

3.高风险

创新过程往往始于一项发现(新思想、新知识),而终于实物产品和劳务的商业化。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的风险逐渐减少。一般来讲基础研究通常在创新初始阶段发生,在技术和商业成功方面具有高风险。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的不确定性小于基础研究。研究开发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验研究发现少数创新产生的产品和工序可以一鸣惊人,而其余则毫无用处。许多创新活动,例如开发新药,可能会在未来“颗粒无收”。

尽管目前西部企业已充分认识到研究开发活动的高收益,但一方面由于企业自我积累能力较差,西部经济水平整体较低,西部大量资金东流;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开发活动本身的高风险,使得资金供给者望而却步,从而导致西部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要素的投入不足。

(二)信息不对称

在研究开发阶段,资金的需求者(企业)和资金的供给者(银行、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等)之间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大多数资本投资,例如房地产等,在一个行业中,不同企业具有相同的特点。而许多研发项目,例如研发新药、开发软件,通常是从事研发的企业特有的。因此投资者不能或很难从其它企业从事研发的结果获取一个企业研发项目的价值或对企业的贡献;其二,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是在有组织的市场中交易的,在那里“价格”传递有关该资产生产率和价值的信息。而对于研究开发,缺乏有组织的市场,这导致没有“价格”为投资者传递信息;最后,目前我国企业对于研究开发支出采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并且采取自愿披露的方式,而经营者出于各种考虑,披露研究开况的企业寥寥,使得投资者获取企业研究开发的信息较难。伴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这种状况将有所改善。西部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存在同样的问题,而且由于多数西部企业公司治理相对薄弱,使得这个问题更为严重。

(三)金融环境

我国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关键之一就是改善投资环境、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2006年12月19日举办的中西部国际投融资高峰论坛上,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中国目前并不缺少资金,西部地区融资难的关键问题是缺少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项自主的技术创新,从最初的开始构想到形成产业,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过程,加上研究开发活动具有很高的信息不对称性,因此银行通常不愿意贷款,一般的投资者也不愿出资支持,西部地区的金融环境更是如此。

西部地区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国有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所占比重很低,如中信、光大、招商等银行在西部地区的网点有限、甚至没有。目前西部地区有外资银行分支机构13家(其中昆明2家、成都5家、西安2家、重庆4家),数量和规模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西部银行的收益仍然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自1999年以来,西部地区银行的贷款可分为3个阶段:至2001年前,西部银行主要对各省区市重点企业进行贷款,尤其对上市公司热情很高;2002年和2003年西部银行有相当一笔贷款争相投向当时的热点行业,主要是公路贷款和高校基建贷款;2004年以后,西部银行贷款逐渐转向风险较小的垄断行业,对于竞争性行业出现明显的“惧贷”现象。在风险和收益之间,他们宁愿选择风险最小化。同时,西部银行在授信过程中,对企业的诚信状况、抵押质押物的价值及可变现能力,以及企业的所有权性质等方面特别关注,而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关注一般。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直接融资渠道过窄,融资能力较差。2006年末我国上市公司共有1434家,其中西部12省(区)市有上市公司276家,占比19%。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融资能力相对东部发达地区都具有较大的差距。而且西部地区上市公司中有35%集中在川渝两地,分布很不均衡。在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传统工业,如机械设备、石油化学,而电子通讯和生物制品等高科技类公司所占比重仅为9.8%。同时西部上市公司普遍收益质量较低,如甘肃省19家上市公司中,2005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092%,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的仅3家。

西部地区不少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已开始涉足风险投资领域。2005年西部地区新募集的风险资本占全国新募集风险资本额的21.93%。但由于西部的开放程度、法律环境、政府行为规范以及思想观念与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风险资本进入西部仍存在很多障碍。

解决西部企业R&D融资困境的对策

针对上述研究开发活动本身的特点、研究开发活动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西部地区目前的金融环境,笔者认为西部企业要走出R&D融资的困境,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资金供需方应客观认识研究开发活动的特点,进行必要的沟通,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资金供给方首先应充分、全面地认识R&D的特点,从而在贷款合同的签订过程中或投资的过程中加以考虑,有效地规避风险。同时不应将研究开发活动所存在的风险单纯理解为危险,而忽略它所能带来的收益。对于资金需求方而言,更应该重视自身研发活动信息的搜集和风险的控制,并且与银行进行必要的沟通。据对甘肃省部分银行的有关调查,企业很少告知银行有关新产品试制和开发的相关情况,这不利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另外,作为上市公司,西部企业应努力完善公司治理,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给投资者以信心。从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披露要求来看,上市公司必须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这为投资者了解企业研究开况提供了信息渠道,从而降低了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二)西部地区应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多层次的R&D融资体系。西部地区要优化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首要的工作就是改善西部投、融资环境。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中指出:完善投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科技事业,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协调配套,落实国家关于财政、信贷、税收、政府采购和市场准入等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实施完善技术转移机制的政策,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从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盟和承担政府研发任务。这说明有关各方正致力于改善西部投、融资环境。笔者认为西部企业应建立多层次的R&D融资体系:以银行为基础,进一步拓宽证券市场,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借助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利契机,积极吸收先进的融资理念,创新融资模式。

1.西部企业对外筹措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银行对于解决西部企业R&D融资问题,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银行信用担保体系。对于高科技企业,应针对其无形资产占比较高、而可作为抵押品的不动产占比较小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抵押担保制度,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合理扩大信用担保的覆盖面。同时针对中小高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较高的特点,利用保险业创新成果,逐步完善中小高科技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解R&D融资的燃眉之急。

2.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进行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使资本市场有限的资金向高科技行业倾斜,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提高。同时积极开拓西部债券市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和债券资信评级的基础上,让信用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以筹集研究开发资金。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推进,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将逐步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