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投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投资政策

篇1

关键词:风险投资法;风险投资机构;税收政策法规;激励风险投资

目前国内外比较通用的概念是,向具备发展壮大潜在能力、但仍处于未上市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以股权参与方式注入资本,并为其提升经营管理方面的服务,从而在被投资企业(风险企业)成长、发展、壮大后,获取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本身具有非典型投融资、投资风险大和投资收益高三大特征。风险投资法律制度作为科技法的重要板块之一,充分体现了科技法律制度作为一个新兴独立法律部门的“交叉性、融合性”法律特征。与生物安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基因技术、人体器官移植、安乐死、可再生能源等其他科技法律规范相比,风险投资法的交叉性更多地体现在与经济法律制度、商事法律制度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上,特别是与作为经济法下位法的税收法律制度密不可分。

一、国内外情况概述

从国际国内风险投资法律规范的建立完善历程来看,税收政策法规无一例外都是各国风险投资法律渊源中的关键性内容,这一点从中美英三国的风险投资法律规范体系对税收法规的重视中可见一斑:

(一)中国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前10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促进风险创业投资成长的政策规定,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税收优惠、专项引导基金三大类。其中在税收政策规定方面,2003年颁布了“外商投资创业投资公司所得税有关税收问题的意见”,2007年颁布了“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以及2009年颁布的“实施创业投资企业所得优惠问题的通知”等,极大地完善了国内风险投资政策规范的系统构成。

(二)英国

作为世界第三大风险投资业中心,英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实施了促进本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三大措施”,即PTP(税收优惠政策)、LGS(政府贷款担保计划)、BES(企业扩张计划)。其中税收优惠政策是撒切尔政府直接颁布一系列税收减让措施,对公民投资新公司实行税收减免,以鼓励英国风险投资业发展。而企业扩张计划,核心内容也是针对那些注资英国本土的、未能上市的公司的个人投资人,给予所得税抵减优惠,来刺激其初次或不断投资。

(三)美国

20世纪40年代中期,全球首家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机构ARDC,即“全美研究和开发公司”在马萨诸塞州诞生。美国最早在1958年出台的《小企业投资法》中,就规定“以风险投资为主营业务的小企业投资公司”享受税收优惠。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美国国内两次风险投资运行主体——小企业投资公司的规模大幅波动,都是由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引起的。第一次是国家把风险投资的资本利得税税率由29%增至49%,造成市场上风投资金的大幅度锐减少,小企业投资公司从之前超过700余家直降至250家左右;第二次是把资本利得税由49%降回到了28%,1981年进而又下降至20%,掀起了风险投资的。其他如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也概莫能外。而且从美国的案例中还可以看出,税收政策法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风险投资法律关系主体,决定着风投法律关系的活跃度,对风投社会关系发挥着显著的引导、支持、保障作用。

二、关于风险投资税收激励的政策法规

风险投资法律关系主要涵盖三类主体,即风险投资人、风险投资机构、风险企业。其中在风险投资流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风险投资机构”,它同时也是税收激励政策法规指向的纳税和享受减免税的核心主体,所以以下重点围绕涉及风险投资机构的税收法规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基本概念

所谓风险投资机构,是通过向风险投资人募集风险资金并投向风险企业,扶持风险企业成长和扩张,并依约定从风险企业获得高收益的企业。风投机构一般采用“股份有限或有限责任”的公司形式,以及有限合伙企业或信托基金等多种形态。实践里面,公司形式的风投机构主要经营活动是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其本质是一类围绕风险投资开展主营业务的非纯金融性、但类金融性的企业。我国大陆地区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民营等非国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其他机构,以入股方式投资风险投资公司。而英美和亚洲的韩国等国家的风投机构,则更多地采用有限合伙企业形式。

(二)税收激励政策法规内容

国内还没有制定出台专门调险投资税收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相关税收激励政策法规,主要集中在国务院行政法规,以及科技部、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指导和促进风险投资、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部门规章中。“营改增”前,税种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一方面,关于风险投资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激励政策法规规定。一是风投机构对权益性投资如股息、红利等收益,也就是股权投资的所得,实行免税;二是风投机构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未上市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且持股两年及以上,该项投资收益缴纳所得税时,按照投资额70%的比例抵扣应当纳税的所得额。另一方面,关于风险投资机构的营业税激励政策法规规定。主要是对于风投机构让渡股权取得的收入,免收营业税。而对风投机构其他业务收入,如提供风险投资管理、对外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咨询等服务收取的服务费等等,则仍然按照5%的营业税率征税。

(三)当前税收激励政策法规的局限性

一是将风险投资机构的主项收入——投资后取得的财产转让收入,也即美国风投法律制度中的“资本利得”,看作成为企业一般性生产和经营活动所得进行企业所得税核算收缴,并没有规定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激励。二是像上文提及的那样,国内风投机构的组织构架形式大都采取公司制。公司制下的纳税主体为风险投资企业,风投企业依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相关收益计入风险投资。但如果其风险投资人为公司法人,仍需要再次缴纳企业所得税,无疑形成了重复征税,加重了风险投资业的税负。三是关于对中小型高新科技企业投资期限为两年的规定弹性不足。既容易导致部分风投机构为了实现多轮次缴纳所得额抵免,在两年期满时匆忙启动风投资金退出程序,然后再投资两年;也不利于保护风投资金投向那些处于创业种子期、投资周期3年、5年或以上创新项目的积极性。

三、“营改增”后完善风险投资税收激励政策法规的建议

从今年5月1日开始,我国已经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下文中简称“营改增”)试点,将建筑、房地产、金融、生活服务四大行业全部吸纳进试点。未来2-3年过渡期后,增值税制度将更加规范,营业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营改增”是将之前缴纳营业税的四大行业应税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由于只是针对产品或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纳税主体重复缴税环节,有利于减轻企业税负,促进科技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

(一)原营业税方面激励空间收窄

按照“营改增”试点行业分类,风险投资机构应当归入金融保险项下的资产、信托和基金管理项目,从缴纳营业税调整为缴纳增值税。之前,风投机构股权转让收入营业税实行免税制,在“营改增”过渡期内应当修订相关政策规定,明确继续执行税收减免方面的制度规定,保护风险资金以参股方式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而对于风投机构其他业务收入,则需要依据6%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当前“营改增”还处于试点阶段,直接以降低风投机构增值税税率为突破点研究出台税收激励政策,时机并不成熟。但风投机构仍然可以利用增值税进项低扣的政策规定,实现税负最终减少。

(二)企业所得税应当是完善风投税收激励政策法规的重点

既然“营改增”后,原营业税、现增值税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制定新的激励政策法规,所得税就顺理成章成为相关规定突破的主要方向。建议对财税[2007]31号文,即《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规定的:对未上市的中小型高新科技企业股权投资收入所得税,享受“申报应纳税所得”抵扣额度的投资期限为2年以上(含),进行修订。应当制定阶梯抵扣额度比例的规定,以目前规定的70%为起点,对应2年、3年、5年三档投资,抵扣比例可以依次规范为70%、50%、30%。这样将投资年限与抵扣额比例挂钩,以解决当前部分风投机构盲目选择2年就可以退出的投资项目,并促进风险资金投入发展种子期需3-5年的科技企业,与英国3年、韩国5年等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三)修订研发费用抵扣规定间接形成税收激励

篇2

关键词:风险投资;公益项目; 营利项目; 投资策略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风险投资发韧于市场经济,狭义风险投资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偏好于高风险、高盈利产业领域、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或项目投资。

放眼2010年,风险投资机构主要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尤其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布局正在加速。2010年,中国风险投资累计投资8693项,比2009年增长16.9%。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达5160项,占投资总数59.4%;累计投资达1491.3亿,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808.8亿,约占总投资54.23%。与前期相比,从投资金额增加与投资数量判断,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投资强度有所加大[1]。

同时,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风险投资开始涉足公益事业。这就是近两年在美国风生水起的被称为“风险慈善”(venture philanthropy)的新兴企业公益模式[2]。

无论营利项目抑或是公益项目风险投资,最终追求的都是选择可接受风险测度条件下高收益、高效用,或在预期收益和效用前景下的风险尽可能低。基于此,本文探求营利项目与公益项目的不同特点,分析建立风险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兼顾投资风险和收益的权衡,结合投资者对风险与收益的偏好,研究营利项目与公益项目的投资策略决策,以及投资后环境变化引致的投资策略调整。

2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与收益评价

2.1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风险资本的运行与所投入的项目或技术产业的开发进程,基本上是同步的。站在资本运行的角度看,可分为种子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环境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等,且这些风险因素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各阶段的风险大小也各异。

本文结合参考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学术研究成果[3—5],考虑影响投资风险因素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投资环境风险、企业运行风险5大类,风险投资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各风险侧重与分布见表1:

表1 分阶段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2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方法

对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可采用风险决策矩阵法[6],具体步骤:

(1)风险矩阵栏内容确定

投资项目风险划分为5大模块,即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投资环境风险和企业运行风险,具体含义见表1。

(2)影响栏及发生概率栏

将风险模块对评估项目影响分5个等级:关键、严重、中度、微小、可忽略,对应区间集合:{(4,5],(3,4],(2,3],(1,2],[0,1]},见表2。

表2 风险影响等级对照表

风险发生可能性同样分5个程度等级:极有可能发生、很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对应区间集合为:{(0.9,1],(0.7,0.9],(0.6,0.7],(0.4,0.6],[0,0.4]},见表3。

表3 风险发生概率对照表

(3)风险等级栏的确定

将风险等级分为高级风险、中级风险、低级风险3档,对应的区间数为:{(3,5],(1.5,3],[0,1.5]}。

(4)确定风险模块风险等级

如表4所示的风险等级对照表。根据风险投资模块的二级指标j影响等级量化值Rj(i=1,2,…,n),其中n为该阶段风险投资二级指标数。比照表3风险发生概率,采用线性插值法,求得二级指标风险值RVj(j=1,2,…,n),根据风险等级区间隶属度,可确定j指标最终风险等级。

表4 风险等级对照

(5)投资风险综合评价

项目风险评估值计算如下: ,

n为该阶段风险投资风险评估二级指标数。

2.3风险投资的收益评价指标体系

风险投资项目按投入主要目的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营利项目和公益项目。投向营利项目领域的风险投资,孜孜以求的是巨额的财务效益,但同时要兼顾项目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居民生活、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投向公益项目的风险投资,重点考察项目给社会公众带来的效益,而非项目的财务收益,更多的几乎都有多方面的无形效果,诸如收入分配、地区均衡发展、促进就业、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等。

本文应用因果分析图,建立风险投资收益评价指标体系[7—8]如表5所示。

表5 风险投资项目收益评价指标体系

2.险投资的收益评价方法

(1)营利项目收益评价模型

风险投资i收益值 ,则

其中, 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权重。

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第n个二级指标标准值

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二级指标数

(2)公益项目收益评价模型

公益项目的收益评价,本文采取效用成本分析思路展开。

公益项目风险投资效用值:

公益项目风险投资成本值:

其中,

经济效益效用值:

社会效益效用值:

为第n项经济效益指标值

为第n项社会效益指标值

3 风险投资策略确定

3.1营利型项目投资策略决策

如图1所示,以投资风险评估值作纵坐标,项目综合收益值作横坐标,构建投资策略矩阵。

图1 营利项目投资策略决策矩阵

定义1:风险投资项目综合收益 时,项目收益性较好;

风险投资项目综合收益 时,项目收益性较差.

定义2:项目风险评估等级 时,项目风险等级为高级;

项目风险评估等级 时,项目风险等级为中级;

项目风险评估等级 时,项目风险等级为低级。

根据定义1及2,投资策略矩阵被划分为六个区域,见图1及表6。

表6 营利项目投资策略决策

下面本文将结合投资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分析投资决策策略:

1.明星区

若风险项目处于Ⅲ区,投资收益丰厚,且无需承担较大风险。无论投资决策者属于风险爱好型、风险中立型抑或风险爱好型,均优先投资该项目。这种项目在现实社会中少之又少,甚至不太可能出现。

2.潜力区

由于明星项目很难获得,风险爱好决策者在Ⅰ区和Ⅳ区寻找高风险、高回报项目。该区域项目投资一旦成功,便会带来超额回报(Ⅰ区);一旦失败,收益甚微(Ⅳ区)。

由于风险中立决策者厌恶高风险,在明星项目不可得时,便会退而求其次,在Ⅱ区、Ⅴ区寻找中等风险项目,并希望获得尽可能高回报(Ⅱ区)。

而风险规避型决策者关注的是尽量降低项目不确定性,不惜以项目低回报为代价,因此往往偏好Ⅵ区项目投资。

3.2 公益项目投资策略决策

类似的,以投资风险评估值作纵坐标,项目效用/成本值作横坐标,构建公益型项目风险投资策略矩阵,如图2所示。

图2 公益项目投资策略决策矩阵

定义3:风险投资项目效用成本 时,项目可行;

风险投资项目效用成本 时,项目不可行

根据定义2及3,公益项目投资策略矩阵同样被划分为六个区域,见图2及表7。

表7 公益项目投资策略决策

下面本文将结合投资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分析投资决策策略:

1.垃圾区

如果风险项目落在Ⅳ、Ⅴ、Ⅵ区,由于则项目效用成本小于1,公益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所得须付出巨大的生态与环境代价。无论投资决策者属于风险爱好型、风险中立型抑或是风险爱好型,均不选取该项目。

2.潜力区

若该公益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所得大于所付出的环境代价,风险爱好决策者由于可以承受较高风险,Ⅰ区、Ⅱ区、Ⅲ区项目都可以成为其投资对象。此时,对风险爱好者来说,投资决策成为效用成本最大的单目标决策问题。

风险中立决策者不愿承受高风险,只要效用成本可行,他可以在Ⅱ区与Ⅲ区投资。风险规避型决策者则只肯承受低级风险,仅在Ⅲ区选择投资。却要求公益项目所得要尽可能多,付出成本尽可能少,这实际上已不再是风险投资行为。

4 风险投资策略调整

4.1 营利项目投资策略调整

风险投资项目一旦投资以后,随着投资环境不断变化,初始投资策略可能需要修正和调整。

投资环境超出预期,发展势头好时,投资者决定增加投资;投资环境背离决策意图,前景黯淡时,投资者决定减资甚至撤资退出。

设某类型投资者对项目风险评估结果隶属于 ,投资收益评估隶属于 。则该投资项目的初始预期最优策略 与初始预期最差投资策略 为:

投资环境变化后,投资状态变为 。

则分别计算初始策略 、目前策略 与 、 的欧式距离[95]。

若 ,则项目发展势头良好,只要风险R在决策者可承受范围,可考虑增资。

反之,若 ,则项目趋势向坏,考虑调整策略,可减资甚至撤资退出。

4.2 公益项目投资策略调整

对公益项目而言,项目投资策略调整,要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结合效用/成本([U/C])的变动与风险等级(R)的变动来分析。

由于本节研究的是项目投资决策以后,投资环境变动引致的投资策略的调整,因此只需分析有投资价值的Ⅰ区、Ⅱ区、Ⅲ区公益项目情况,见表8。

表8 公益项目投资策略调整 待定 待定 待定

1.Ⅰ区项目

初始投资者只有风险爱好者。

(1)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增加,风险R进一步加大

设此时公益项目综合效用为 ,综合成本为 ,风险等级为 。

风险规避者与风险中立者依旧不会投资。

风险爱好者投资策略调整待定。

时,

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风险爱好者追加投资。

时,

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提高,风险爱好者减资。

(2)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增加,风险程度R降低

此时,风险爱好者选择增资。

当风险等级R降至 时,风险中立者开始投资。

当风险等级R降至 时,风险规避者开始投资。

(3)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降低,风险R进一步加大

风险规避者与风险中立者依旧不会投资。风险爱好者减资。

(4)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降低,风险程度R降低

此时,风险爱好者投资策略待定,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增资,反之,减资。

只要综合效用成本U/C〉1,当风险等级R降至 时,风险中立者开始投资。当风险等级R降至 时,风险规避者开始投资。

2.Ⅱ区项目

初始投资者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

(1)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增加,风险R进一步加大

风险规避者依旧不会投资。

风险爱好者与风险中立者投资策略调整待定。

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风险爱好者追加投资,否则减资。

风险等级R提高但 时,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风险中立者追加投资,否则减资。当提高至 时,风险中立者撤资。

(2)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增加,风险程度R降低

此时,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均选择增资。

当风险等级R降至 时,风险规避者开始投资。

(3)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降低,风险R进一步加大

风险规避者依旧不会投资。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减资。当提高至 时,风险中立者撤资。

(4)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降低,风险程度R降低

此时,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投资策略待定,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增资,反之,减资。

只要综合效用成本U/C〉1,当R降至 时,风险规避者开始投资。

3.Ⅲ区项目

初始投资者有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风险规避者。

(1)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增加,风险R进一步加大

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风险爱好者追加投资,否则减资。

风险等级R提高但 时,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风险规避者追加投资,否则减资。当提高至 时,风险规避者撤资。

风险等级R提高但 时,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风险中立者追加投资,否则减资。当提高至 时,风险中立者撤资。

(2)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增加,风险程度R降低

此时,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风险规避者均选择增资。

(3)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降低,风险R进一步加大

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风险规避者均减资。

当提高至 时,风险规避者撤资。

当提高至 时,风险中立者撤资。

(4) 公益项目综合效用成本U/C降低,风险程度R降低

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风险规避者投资策略均待定,只要综合效用成本U/C〉1,单位综合效用成本风险程度降低,增资,反之,减资。

5 结束语

本文所研究和探讨的风险投资决策,一方面紧贴风险投资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系统分析各阶段不同风险侧重与分布;另外一方面,紧密结合风险投资具体投向对象,根据营利项目或是公益项目对收益进行区别评价,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协同,从而使风险投资决策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来,到实际实务中去,密切联系实际,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操作价值。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本文的决策模型商有一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包括风险投资因素的敏感性分析、风险投资委托问题、风险投资决策结果理性与过程理性等。

参考文献

[1]中国风险投资年鉴,中国风险投资年鉴编委会,2010

[2]孙微,风险慈善——企业公益事业的新契机,中国企业家,2004,(5): 130—131

[3]陈德棉,邹辉文等.风险投资项目初选方法和评估指标[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10):7—9

[4]张晓红,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探讨:[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石晓军,李健,项目投资风险评估、分析的几种主要方法的比较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6):25—26

[6]党兴华,黄正超等,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1): 140—143

篇3

关键词:风险投资;税收政策;选择;税收优化

就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税收利于安全投资时会给风险投资企业发展造成制约,若在税收政策上基于风险投资企业较多税收优惠,则能够实现风险投资积极性的有效保护,提高风险资本投入量,进一步推进风险投资及其产业的发展,为政府风险投资税收政策的制定创造优良的环境,由此可知,税收与风险投资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加大力度探讨优化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及取向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风险投资税收政策现存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

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应当兼顾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三方面,但当前条件下缺乏完整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侧重风险投资企业而忽视了风险投资者,这就不可避免的影响了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制约着风险资本的高效筹集,对于风险投资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不明显

就当前我国税收政策的实际情况来看,税收优惠大多是针对投资后期,因而在事前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引导性不足,税收优惠方式上忽视了风险投资者的优惠,尤其是高风险创立期和正在研发的企业在税收优惠上的引导和鼓励并不明显,调控不足,势必给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造成制约。

(三)现行税收制度不利于风险投资发展

现行税收支付对于风险投资发展所造成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三个方面。具体来讲,生产型增值税往往会加重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负担,因而其对于风险投资会产生一定制约。企业所得税的扣除方式合理性不足,往往会导致企业后续资金缺乏而制约其发展,甚至降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而在营业税方面,尚未明显体现出国家税收政策对风险投资企业的优惠,使得风险投资企业中的高新技术环节及非专利技术流转环节受到阻碍,在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以及生产规模扩大等方面都受到制约,影响着风险投资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优化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相关建议

(一)建立健全风险投资税收法律体系

规范的风险投资税收法律体系能够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结合我国国情及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建立健全风险投资税收法律体系,统一规范风险投资主体、风险投资成果转化等相关问题,保证风险投资实现规范化发展。在立法形式下,风险投资主体、投资成果转化等问题得到规范,便于在不同风险投资发展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措施,维护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二)强化税收政策对于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

为优化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应当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投资的实际情况,在明确税收优惠目标的基础上,强化税收政策对于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基于税收优惠来对风险投资加以科学化引导,真正获得投资的群体效应,促进风险投资的规模化、健康化发展。因此在强化税收政策对于风险投资导向作用的过程中,要明确税收优惠目标,保证其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积极探索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建立,实现风险投资基金的多元化管理,规范税收政策法规,保证其稳定性和透明性,依靠税收政策对风险投资进行规范化引导,为风险投资的发展营造优良的整体环境。

(三)积极完善利于风险投资的税收制度

为更好的优化税收政策,促进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应当积极完善利于风险投资的税收制度,对增值税征税方法进行改革,以消费型增值税取代生产型增值税,并依照标准比例对企业无形资产投入相关进项税额进行准确计算,从销项税额中进行抵扣,以激发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及竞争动力,维护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与此同时,应当积极降低企业所得税,采用税基式减免,允许税前扣除风险投资企业的风险准备金,切实提高风险投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改革营业税,为风险投资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产品升级等环节扫清障碍,促进风险投资企业的稳定发展,为风险投资有序流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险投资与传统投资相比,在推进科技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我国风险投资税收政策上普遍存在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不足、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作用不明显等问题,给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制约,在未来发展中应当以此问题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优化风险投资税收政策,以保证风险投资有序流动,推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我国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J].中国证券期货,2012(6):169-169.

[2]汤玮.中国税收优惠政策对风险投资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2.

[3]王宇.财税政策对风险投资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4

一、用我国的税收政策扶持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数是针对风险投资后期的,对风险投资之前关于资金方面的税收优惠力度不够。并且优惠的主要方式是对风险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对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机构的优惠不够。另外,我国缺乏对正在进行研发和创立期的企业的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

(二)关于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关于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对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三方都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我国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风险企业,对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机构没有制定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使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另外,现阶段我国实行的税收政策基本上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缺乏地方性税收政策,这对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也是一种阻碍。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我国风险投资的主要对象,现阶段,我国实行的税收制度对其有一定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可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是这些优惠和鼓励政策还有一些不完善的方面。我国目前的增值税禁止扣除固定资产所含的税款,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另外,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比较大,有形原材料的投入相对比较少,因此,能够作为税额抵扣的有形资产的数量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复征税,加重了高新企业的负担。

二、用我国税收政策扶持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有效策略

既然我国用税收政策扶持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问题,就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策略,使这项工作更有效。以下具体分析有效策略。1)不断建立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税收法律体系。现阶段,我国风险投资税收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必须在这方面有所加强,可以制定一些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例如:我国可以制定《用税收政策促进风险投资发展条例》,用法律形式规范和明确风险投资的主体,风险投资成果转化和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等,使服务于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更加制度化。因为我国风险投资具有周期长,风险高和收益滞后等缺点,所以,很多企业缺乏风险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可以制定一些关于税收优惠的法律和政策,调动企业的投资热情。另外,我国税收对风险投资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必须全面,即对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机构都实行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这样才能达到扶持风险投资的目的。2)对风险投资者的税收优惠。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对风险投资者实行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首先,可以在个人所得税中增加亏损结转的相关规定,这样即使企业投资失败了,也可以通过亏损结转弥补一定的损失,降低投资者的顾虑。其次,对投资者获得的收入在某种条件下免征或减征所得税。例如:如果投资者对高新技术的研发进行风险投资,可以对所得税实行免征或减征政策。同时,如果投资者把从风险投资中取得的收益继续用于投资,那么,对其收益可以实行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政策。最后,对从事高科技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在技术成果转让方面的所得,可以实行所得税的减征或免征政策。与此同时,对这些科研人员的工资所得,可以实行减税或免征的政策,以此促进风险投资的健康、平稳发展。3)对风险投资机构的税收优惠。对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让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配合运行。风险投资机构也可以采取合作的投资方式,这样投资所得税可以由合作人分摊,可以减小投资机构的税收压力。同时,对风险投资的税收可以采取从盈利年度起免征两到三年所得税的政策。另外,对已经达到我国先进水平的新建或改造项目的投资,可以实行低税或免税的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已经达到我国先进水平的项目。4)对风险企业的税收优惠。首先,我国相关部门可以对增值税的征税方法进行改革。把以前的生产型增值税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并且实行可以从固定资产中扣税款的政策。同时,对企业的无形资产也可以当作税额进行抵扣。我国风险投资的主要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又会带动出口贸易。因此,可以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减免增值税,确保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且能够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其次,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实行税基式的减免政策,提高企业对高新技术研发的积极性。最后,可以让企业实行加速折旧政策,促进企业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地方政府 投融资平台 风险 对策

从2008年我国实施政策应对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率增长迅猛,同比增长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据数据显示,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总负债近1万亿元,截止2009年则上升到5万亿元。投融资平台负债的迅猛增长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政府的还款能力和政策制度容易使投融资平台产生风险。因此,如何建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使其可以服务好当地经济金融的发展,同时又可以对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简介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模

据统计,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已近万家,总资产高达9万亿。在初期建立的投融资平台大部分是省级政府级别。2008年以后,重心转移至市县区级别,该级别投融资平台近五千家。经过2009年的高峰期,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数量开始减少,贷款规模也在监管政策下有所下降。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特点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有着以下特点:它的投资者是政府,政府在两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它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法人;它的职责是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融资;地方政府会承担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的全部或部分责任。

(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类型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可分为三大类:经营性政府融资平台,这类项目投建后依靠自身经营收取利益,因此风险相对较小;半经营性政府融资平台,这类平台承建的项目为半公益性,一般为地方财政收入和经营收入;非经营性政府融资平台,这类平台的主要目的为取得社会效益,没有经营性收入。

(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分可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发生,1992—1997年,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为投融资平台设立奠定了基础;1997年国家出台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这是平台发展的推广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始于2004年,它的显著性标志是国务院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从2010年至今是规范清理阶段,国家相继出台政策以确保平台规范发展。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

(一)投融资平台还款压力较大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投建项目的还款计划是经审核列入政府预算的,这么一来,地方政府成为贷款的最终还款人。银行之所以敢向实力并不强劲的政府投融资平台放贷款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担保,因此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所形成的还款压力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难避免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与日俱增的在各地涌现,各地建设项目相继启动,这些项目在贷款使用的情况上缺少统一规划,使得重复建设很难避免。这样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的负担,难以避免的重复建设也使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很多。

(三)地方政府信用将受到空前质疑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金是地方财政注入或国有资金注入,虽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自有资金不多,但银行依然愿意把钱贷给平台公司,这是银行大量借贷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逻辑,这样的逻辑也许符合中国现实的国情,但这也较大的影响了各级地方政府的信用。

(四)投融资平台所处地方经济发展滞后

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行的是平衡预算,1994年后地方政府采用了贷款、建设、卖地和还贷的资金链循环模式,任何一个程序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这一模式破产。随着国家银行信贷的缩紧破坏了模式中的“贷款”环节,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很可能出现放缓的结果,更甚是停滞的风险。

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深化体制改革健全财政体制

在坚持分税制原则基础下,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职责,调节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按照经济效率和税种属性原则,进一步核实政府的财政收入,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逐渐健全地方税体系,还可考虑对有稳定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允许发行地方债券,来确保地方政府能有稳定的财政收入。

(二)完善官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要完善官员绩效考核体系,一方面要将经济发展、民众幸福指数等指标纳入到绩效评估中;另一方面也要将地方政府负债率、资产负债率等纳入官员考核体系中,这一绩效评估体系要保持在地方合理竞争激励基础上,从而真正地将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落实到实处,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有利贡献。

(三)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

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是政府和百姓所需。要明确投融资产权,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投融资平台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要加大信息公开透明度,便于银行和相关部门监督决策;要拓宽地方政府投融资方式,实施多元化发展,为拓展民间资本进入城镇领域范围营造良好环境。

(四)银行强化自身管理加强风险防控

对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银行早已意识到,严格控制投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保障实体经济的信贷投入,来降低风险。对已发放的贷款,银行和相关部门要落实调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金的流向,确保资金合理利用到项目中。各家银行也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发展,有利于提高银行本身的防控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晓峰,等.地方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政府角色定位[J].中国集体经济,2009(16).

篇6

关键词:政府 融资 风险 化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207-01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1.融资规模过剩,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因融资计划不科学等原因,盲目融资的现象较为普遍。

2.财政资金和融资资金整合不够。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和融资资金未能有效整合。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政资金闲置,“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盲目融资,“需求”过旺,供给和需求矛盾较为突出。

3.资金账户管理不健全。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设银行账户较多,资金较为分散,不能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同时增加了资金管理成本;另外资金调度频繁,弱化了资金的安全性。

4.融资资产安全性存在风险。因给企业借款和担保金额较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资产安全性存在较大的风险,而且部分资产形成损失。

5.融资资产运营收益率较低。部分投资项目因缺乏科学论证和遵循市场化原则,投资收益率低,甚至远低于资金融资成本,导致融资资产流通性较差,资金周转周期较长,融资需求恶性膨胀。

6.土地经营效果不佳。开发土地产品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发区融资资金的主要用途之一。因招商环境的恶性竞争,低成本转让、拖欠土地出让金、垫付土地出让金、甚至零转让行为较为普遍。

7.招商引资成本较高。企业享受的各类优惠政策花样繁多,地方开发区给予企业的扶持资金占企业缴纳的税收比例偏高。

8.合法性经营存在一定的风险。少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特别是地方开发区,尚存在非法套汇、抽逃资本、无真实贸易业务的票据贴现融资、虚开发票、甚至骗取政府扶持资金等违法行为。

二、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策略

1.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准确把握宏观货币政策走向以及贷款利率的动态变化,科学编制融资计划,合理确定融资规模、融资时间和融资途径,融资规模与地方财政可用财力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以降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成本,避免融资资金闲置浪费。

2.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综合考虑融资环境、地方财政可用财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经营状况等因素加大财政资金、融资资金和部门结余资金的整合力度,有效解决财政结余资金“供给”过剩和融资资金“需求”过旺的矛盾,以降低资金融资成本。

3.健全资金账户管理。改变账户过多、资金分散的格局,各类账户资金力促做到统筹使用和集中核算,充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增强资金安全性。

4.完善投资机制。科学界定政府投资的范围,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资决策程序、被投资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投资退出机制等,坚持经济效益优先和兼顾地方产业发展的原则,提高投资效益,加速资金的周转。

5.规范借款和担保程序。严格控制企业借款和担保行为,对于借款和担保的企业,企业应提供资产抵押和反担保等手续,确保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产安全。

6.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法规。严禁低于保护价、垫付甚至零转让土地的行为,规范土地出让招投标程序,避免暗箱操作的违法行为。

7.拓宽市场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单一,贷款是各地方融资平台主要的融资渠道。地方融资平台可尝试畅通BT等多渠道融资方式,优化融资结构,缓解资金缺口和融资压力。同时,要严格规范BT等融资方式招投标程序等。

8.健全项目绩效管理制度。将地方融资平台费用支出进行分解和细化,综合考虑土地开发成本、融资成本、招商成本、企业的成长性、企业缴纳的税收等指标,动态评价引进项目的绩效。

9.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本级政府根据当年预算执行情况,适当安排一定财力偿还各类债务。

10.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地方融资平台造成重大损失、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甚至骗取政府扶持资金等恶劣违法行为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

篇7

关键词:风险背景 金融 决策机制

一、风险队友契约主体的具体影响

(一)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风险主要由两个两个部分组成,大体可以分成道德风险和客观风险。当学生因为自身的某方面原因获得资金赞助后,可能就开始变得不努力,或者对于投资方给予的有效建议也不听取。而人力资源风险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动态能力受到限制,主要是由外界因素影响的,由此产生风险。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引用风险

对人力资源进行积累,而这个时候初产生的道德风险由具体的三个部分组成,有能力的隐藏、收入的隐藏、不执行具体合约。在融资方方面,将具体的盈利期限进行隐瞒或者直接进行拖延,将自己的工作潜力不充分的进行发挥,主要采用有利个人收入增长的行为,这种行为将具体的工作时间进行了挤占。

(三)市场风险

劳动力风险和金融风险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市场风险。劳动力风险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才培养周期,使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宏观经济发生变化和经济周期的变动以及世界分工格局的变化都会对劳动力造成影响。

(四)其他的风险

其他的风险主要是由法律风险和国家风险组成的,主要就是一些简单的法律纠纷,国家应该根据实际内容,利用相关的法律进行治理,是分成制具有法律地位;具体的单位对个人的收入进行披露行为时,个人的隐私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单位要积极和投资方和理财方进行有效的配合,这是它的义务,还可以将投资方具体收益进行有效的回收。

二、教育金融潜在的契约主体进行具体的决策的实例模拟

(一)谈判和决策的具体模式

谈判主要由出价谈判和检验谈判两种形式组成,进行假定的谈判之前,主动出示价格的一方处于出价谈判的位置,而对方则处于检验谈判的位置,将自身的利益原则要始终进行复合,使双方都原则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有关于无风险临界值的相关计算,双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但是从临界值双方的角度来看,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的估算,当信息发生不对称的情况的时候,双方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于临界风险进行预估计算,由于双方的状态互补知晓,对于具体的因对过程要做到随机应变,对于最终均衡点的获取可能要遭受多次的讨价还价。

这其中主要的问题,双方的初值大小都是不确定的,而连初值的指标都是随即的。风险估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双方都进行信息交换,对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合作,具有很多的意义,使风险评估值不断进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风险预测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值,这个具体值具有很大的弹性,使风险临界值的意义得到了折扣。

(二)分成率和收益率的模拟实例

对于人力资源、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工资刚性风险都进行合理的假设,其他的风险忽略,这些风险之间的相关性都比较弱。

精准分成率

[年限n\&精确分成率t\&1\&1.24\&2\&0.60\&3\&0.39\&4\&0.28\&5\&0.22\&]

以具体的分成率为基础,将与此对应的收益率进行计算,要进行说明的就是针对收益率计算出来的,可以被称作“内在风险收益率”。在教育投资者的角度上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使教育金融收益率得到具体的分析,教育的具体投资者在第一年投资100000元,在第四年开始,从被投资者的工资上进行计算,使期限n的分成率t,实现现金的回流。

分成制教育金融理论就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教育金融需要得到有效的普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该被得到广泛的应用。分成制的教育金融机制在我国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利用决策模拟,将理论的可行性进行具体的明确,在实际工作中,投资双方都可以得到具体的决策方法。

按销售收入进行提成,这种方法就是将产量和销售价格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将提成技术进行提高,主要要依靠许可合同和可行性报告,将销售价格进行提成,在评算的过程中,要将技术生产产品的销售收入进行引进。无论是引进方还是许可方都希望产品具有很高的利润,也希望其具备很大的规模,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当产品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样销售价格的提成就会比较常见,当生产达到规模化之后,可以使销售提成率和销售价格的提成率变得一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风险背景下教育金融投融资决策机制的模拟实证做出具体的分析,为我国教育金融投融资可以更好在我国发展,对其发展起到良好的例证,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是对我国经济的一种促进。

参考文献:

[1]窦尔翔.朱菘.郑猛.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模拟实证研究――以分成租佃制为借鉴[J].改革与战略,2009

篇8

摘要:我国风险投资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人文社会环境、风险投资政策、风险资金来源渠道、风险投资人才、风险资金撤退途径、专门中介机构不完善、法制环境等。针对这些制约因素,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主要包括营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外部环境、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大力培养造就风险投资人才、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等,促使我国风险投资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走向更高的阶段。

关键词:风险投资;制约因素;策略;高新技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风险投资的尝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此尝试在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和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分析制约我国风险投资的因素,采取相应的策略,对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

1.受风险投资人文社会环境的制约。风险投资是把资金投向处于较大风险的高新技术领域,期望成功后,通过所有者权益的变现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行为。高新技术行业作为新型的行业,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较大,失败的可能性较大。传统的投资往往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对具有较大风险的行业缺乏投资的积极性;而风险投资是一种主动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来博取高收益的行为。这就需要社会能提供适合风险投资的人文社会环境,能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接纳失败。我国当前风险投资的人文环境还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科研计划主要由国家安排,为数不多的科研经费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形成了科研人员对国家的过分依赖,缺乏自我创新的精神;在科研体系中,过分依赖学术权威,论资排辈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利于社会创新体系的形成;受我国长期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知足常乐”、“小富即安”、“枪打出头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等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对风险投资的发展非常不利;我国缺乏对风险投资失败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旦投资失败,可能永世不得翻身;在资本市场上,投机氛围太浓,缺乏战略投资者等等,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制约。

2.受风险投资政策的制约。风险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有效的市场机制是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基础。但从世界各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经验来看,风险投资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投入政策等。例如,美国政府为了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1978年将资本收益税由49.5%降至28%;1981年进一步降为20%,且规定风险投资额60%免于征税,40%减半征收,极大地促进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我国台湾地区的《科学工业园设置管理条例》规定,园内企业可以全部免征进口税、货物税、营业税,5年内可以免征盈利事业所得税,外销产品不征收任何税收。西班牙政府对卡贾图科学城的建设前后投入资金达到100亿美元;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的建设历时20年,耗资13000亿日元;德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用于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的建设资金超过1.9亿马克。我国政府虽然明确地提出了支持风险投资业发展的计划,也采取了有关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但大多数促进风险投资的政策都是由地方政策出台的,缺乏统一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不利于风险投资业在更大范围和规模上的长期、稳定发展。

3.受风险资金来源渠道的制约。风险资金的来源是发展风险投资的基本问题。风险投资的特点之一是高风险性。为了分散风险投资的风险,所以在资金来源方面,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资金来源方面也应多元化,这才有利于分散风险,让更多的资金加入到风险投资业来。1994年,在美国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中,各种基金的比例达到53%,使美国数以万计的企业和普通民众通过基金以较少的资金从事风险投资,为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融资渠道。相比之下,我国风险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渠道单一。据统计,1999年我国92家风险投资公司的74亿元的资金绝大部分是由政府出资的。根据科技部的《我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2005》,从2004年风险投资的资本构成比例来看,政府、银行和国有独资公司占有46%,外资为21%,个人资金占3%,其余为各类企业资金。政府的资金来源于纳税人,不可能过多地参与高风险的投资活动。这种单一的风险资金的供给渠道,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是极不相称的。

4.受风险投资人才匮乏的制约。风险投资的成功因素除了需要有新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目光敏锐、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许多风险公司甚至把风险人才作为是否投资的第一因素。风险投资的人才要求具有经营管理、投资理财、战略规划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外,风险投资人才的成长过程,通常是一大批技术专家或经营管理人员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从大学、研究所或大公司中分离出来,创办自己的风险投资公司,在将高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从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业的现状看,人才缺乏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分工过细,同时缺乏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用人机制所造成的。

5.受风险资金退出途径的制约。风险投资的失败率很高,业内人士有一种说法:“成三败七。”这就要求风险投资成功的项目预期年回报率很高,一般应达到60%以上,才能弥补其他未成功的项目的亏损。这不可能从利润分红中获取,一般来说要通过股权转让来实现。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IPO的方式来实现,风险投资在投资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资金能否成功退出。由于被风险资金投资的企业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在发展初期,很难达到主板市场规定的上市条件。因此许多国家为了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大都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主板以外的二板市场。而我国目前虽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了类似的交易市场,但无论是上市制度,还是规模上都远远地不能满足风险投资的需要。由于资金退出困难,使我国许多风险资金沉淀在所投资的企业,不能形成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更谈不上高回报。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6.受专门中介机构不完善的制约。为风险投资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包括一般中介机构和专门中介机构。一般中介机构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这些中介机构在我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为风险投资业服务的专门中介机构如科技项目评估机构、风险投资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咨询机构等在我国还不完善。例如,由于专门为风险投资服务的中介机构不到位,风险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因为无法对高新技术项目进行价值认定而变得慎之又慎,从而影响了投资的效率。

7.受法制环境的制约。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加以规范。在我国的现有法律制度中,有许多对风险投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国外的风险投资的实践来看,较为适合的组织形式大多采用有限合作制的形式,它有利于降低风险投资的道德风险及运作成本,但这项制度在我国法律上是禁止的。其次,风险投资往往选择高新技术作为自己的投资领域,这个领域能吸引风险投资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知识产权。一种创新产品、一项新的科研成果如果能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就能给风险投资带来丰硕的利润,但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还不够,严重挫伤了

风险投资积极性。再次,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对风险投资的股份结构、资金来源、产权转让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对风险投资的发展也起到了制约作用。

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策略

1.营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外部环境。第一,创造适应风险投资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大力宣传风险投资的作用,鼓励创新,为风险投资失败者提供保障机制。第二,政府要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如对被风险资金投资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商业银行投向风险企业的投资实行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第三,建立健全促进风险投资的法规,对现行的法律中不利于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法律条文进行适当修改。如《公司法》第24条规定,以产权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第152条规定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开业时间3年以上,最近3年连续盈利等,这些都不利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另外我国还没有针对风险投资制定专门法律,国家可考虑制定《风险投资法》等类似的法律,这有利于规范风险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保护风险投资者的利益。第四,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风险投资的对象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如果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风险资金投资的企业就不可能获得应有的收益,从而严重影响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第五,要发展和完善专门为风险投资服务的中介机构。

2.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应该是政府资金作引导,民间资金作主导。但目前国内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却是政府资金为主,民间资金则迟迟没有进入。资金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资金的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业和发展会构成严重的制约。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实践看,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有以下几个:一是政府资金。在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初期,政府投入适当的资金启动和参与是必要的,但政府资金的参与应坚持有限参与的原则,因为风险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二是大企业资金。大企业技术基础好,资本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抗风险能力强,参与风险投资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三是社会机构资金,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社会机构的资金。社会机构的资金规模大,保值增值欲望强烈,适当拿一部分进行风险投资,一方面不会危及自身的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这部分资金为长期资金,正好满足风险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四是大力引进国外风险资金。国外风险投资业发展比较早,资金实力雄厚,投资经验丰富。如果政府能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它将成为我国风险投资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五是个人居民闲置的资金,目前我国储蓄率非常高,个人居民资金除了消费外绝大部分都流入了银行。受我国银行制度的限制,这部分资金很难转化为风险投资。所以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如组建风险投资基金来吸引一部分个人资金加入到风险投资的行列。

篇9

《亚洲创业投资期刊》(AVCJ)中文版于2005年由亚洲创业基金期刊集团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北京市创业投资协会、以及其它几家关联机构发起主办。

《亚洲创业投资期刊》(简称AVCJ)是一本消息详实可靠、内容严谨公正的专业性刊物,主要报道亚太区域内的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活动和信息。是亚洲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领域的领航性刊物。AVCJ提供的信息涵盖基金募资、投资、退出以及项目背后的人物和背景材料等信息。

《中国风险投资》

《中国风险投资》杂志是在中国原人大常委会成思危副委员长直接倡导,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创办的,依托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强大学术背景,密切关注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切实需求,分析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解析产业发展动向,剖析创业成功之道,提供投资创业最新资讯,致力于帮助创业者完成人生梦想,协助投资者实现资本增值,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搭建沟通的平台,实现项目和资本的良好对接,共同推动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提高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中国风险投资》杂志共设七个栏目:速览、透视、聚焦、观察、人物、创业、展台。

《中国担保》

《中国担保》是由中小企业司指导,“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负责人联席会”主办、长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承办的担保行业权威期刊,2006年创刊,《中国担保》集学术性、理论性、指导性、观察性为一体,既注重理论探讨,也注重指导实际业务操作;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忠实记录担保业前进的足音,《中国担保》设有大势、业界、视窗、方式、广角等五个板块,涵盖了理论与实务、特别关注、业务研讨、业务创新、案例分析、法律问题研究、对话担保人、行业风采、书讯、阅读等精品栏目。中国扭保》是承接政府、金融、投资、担保的桥梁;是担保机构展示形象的载体;是关注与研究中国担保业发展问题的各界朋友各抒己见、交流经验的平台;是全国担保类报刊界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新兴媒体。

《中国投资》

《中国投资》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中国投资协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主办,中国投资建设领域唯一的中央级指导性大型刊物。《中国投资》自1985年创刊,拥有良好的政府背景和资源,拥有强大的资讯网络,是为数不多的政府信息资源平台之一。

《中国投资》提供最新的投资政策解读和案例,以第一视角为读者提供最权威最及时的投资信息。

《国际融资》

《国际融资》杂志在这一世界大趋势下应运而生,是中国期刊市场上目前惟一全面反映国际融资政策与信息、全面介绍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对华贷款和援助、为中国各级政府和企业进行国际融资牵线搭桥,反映国内金融机构、企业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资金运作的经济类专业杂志。具有前瞻性、政策性、独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国际融资》杂志是一本重操作、重实际,为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先进理念、经典案例、权威观点、专家视野的刊物。

《股市密码》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结构;融资政策;欧盟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3―0021―05 收稿日期:2006―10―0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然而,根据人民日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80%的中小企业认为近年来的融资环境没有变化或趋于恶化。这说明我国现在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仍需改进。

中小企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根据欧盟委员会2006年5月官方网站上的数据,欧盟地区中小企业已达到23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提供了7500万个就业岗位,在一些工业行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机会。根据2005年7月22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消息,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计超过3100多万家,占到企业总户数中99.3%,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出口总额的62.3%,就业岗位的75%以上。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与融资困难的矛盾却是普遍困扰各国的问题。欧盟在致力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框架体系和实施办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认为,欧盟委员会的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一、中欧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比较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特点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主要有: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财政扶持。调查显示,中小企业首选自由资金,其次是银行贷款,仅有2.38%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在财政扶持方面,我国先后建立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市场开拓基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但由于各项基金的金额有限,能够得到财政扶持的中小企业数量很少。例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从1999年开始实施到2004年的5年中,总共才批准立项4946个,中央财政安排预算33亿人民币。

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组对全国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六个城市的1105户中小企业的入户问卷调查,在2003年9月,200家样本企业仍以董事长或总经理出资为主,出资比例为50.7%,企业其他内部人员占15.1%。2003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具体融资结构如图1所示:

该项调查还显示:在银行贷款方面,中小企业的贷款得到批准,最主要的原因是提供了资产(不动产)抵押,占42%;其次为提供了有效担保,占24%,其中企业担保占18%,担保公司担保占6%;由于企业的信誉良好,产品市场前景好等原因获得贷款占30%。在信用担保体系方面,截止2003年9月末,五个样本地区平均有76%的样本企业至今没和任何担保机构建立过信用担保关系,而在获得信用担保的样本企业中,担保贷款余额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担保机构基本上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

(二)欧盟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根据2005年10月公布的第174号欧盟指标《中小企业融资》所显示的对原15个成员的3047家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电话调查结果,欧盟中小企业最常用到的融资机构是银行,79%的被调查企业通过银行获得过资金支持。68%的被调查者认为银行能为他们的公司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65%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银行了解自己公司的特殊性;49%的被调查者认为离开银行他们将无法为公司的融到足够的资金。另外,24%的被调查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公司进行过融资,11%的被调查企业向公共投资机构寻求过资金支持,只有2%的被调查企业通过风险投资公司进行过融资。欧盟中小企业利用各种融资机构的情况如图2所示:

就融资方式而言,欧盟中小企业利用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融资租赁、透支、银行贷款、风险资本融资等。其中,融资租赁和透支是欧盟中小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方式,有51%的被调查企业利用过融资租赁的融资方式,有50%的被调查企业利用过透支的融资方式。风险资本融资则很少被采用,很多被调查的企业甚至在可预期的将来都没有利用风险资本进行融资计划。具体的融资方式利用情况如图3所示:

总体而言,欧盟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是令人满意的,7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他们能为各种项目融到足够的资金。

(三)中欧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差异从上述两项的调查报告,我们发现我国和欧盟的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都是银行贷款。但我国中小企业目前还未能与银行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关系,中小企业要获得贷款还主要是依靠提供担保,贷款难度较大。相对而言,欧盟的中小企业一般都与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银行了解企业的业务活动情况,所以银行能为中小企业的业务活动及时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欧盟的中小企业可采用的融资方式也比我国的要多,欧盟的中小企业不仅可以采用常规的融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融资方式,像融资租赁、透支、贴现、风险基金等这些在我国不常见的融资方式。通过采取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以及和银行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关系,欧盟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比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强很多。

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是其自身的资金需求状况、融资能力和外部的融资环境等约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之所以在欧盟得到较好的解决,主要得益于欧盟委员会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他们为鼓励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互配套的融资政策。

二、中欧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比较

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直接取决于国家给予的融资政策,而融资政策包含多方面相关体系的配套政策支持。以下主要从法律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信用担保体系、风险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利用等方面进行中欧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比较。

(一)法律体系方面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虽然,我国已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但该法律的条文过于原则性,而且缺乏与之相配套的金融、信用担保、风险基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而欧盟各成员则十分注重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及其融资的法律体系。以意大利为例,意大利政府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其融资提供法律保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像《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基金法》、《特别银行法》、《中小企业融资条例》等,形成了私营中小企业融资法规的框架。

(二)金融服务体系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设立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中小企

业主要是从商业银行那里获得金融服务。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贷款投向和地区更多地集中于大型企业和中心城市,缺乏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金融服务。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有些银行对分支行的授权过严,用审批大企业贷款的办法审批中小企业贷款。另一方面,在中小企业分布集中的县级地区缺乏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级基本没有机构,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近年来不断精简县级支行,仅1999~2002年的四年时间里国有商业银行就精简县级支行1782个。

欧盟专门设立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一欧洲投资银行(EIB),其资金的90%用于欧盟的不发达地区的投资项目,10%用于东欧国家和与欧盟有联系的发展中国家。欧洲投资银行通常利用本身的资金和借助资本市场,通过三种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这三种方式为:(1)全球贷款。它是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投资的一项贷款,主要用于中小企业在工业、服务业、农业领域的投资和与欧盟发展规划、能源及运输有关的小规模基础设施的投资。(2)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欧盟与欧洲投资银行签署了一项协议,雇员人数不超过250人,固定资产不超过7500万欧元的企业可享受贴息贷款。贷款的利息补贴由欧盟财政预算支出,由欧盟投资银行管理。(3)阿姆斯特丹特别行动计划(ASAP)。该项计划是根据1997年欧盟阿姆斯特丹理事会决议实施的一个三年期的计划,资金来源于EIB的经营利润,总额为10亿欧元,旨在对高度劳动力密集型和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和资金支持。另外,针对中小企业经常遇到的贷款难的问题,欧盟委员会于1993年专门设立了“圆桌会议”,会议由金融机构资深代表和中小企业代表团组成,目的是讨论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并提出双方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三)信用担保体系方面 根据国家经贸委1999年的《印发的通知》,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城市、省、国家三级机构组成,业务由担保和再担保两部分构成,担保以地市为基础,再担保以省为基础,试点期间暂不设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和业务经费以政府预算资助和资产划拨为主,担保费为辅。担保内容主要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对象主要是产品有市场、技术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

欧盟通过欧洲投资基金(EIF)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欧洲投资基金是根据爱丁堡理事会决议成立的,主要为泛欧洲公路网项目和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EIF通过三种方式提供融资便利:(1)融资担保。担保方可以是EIF的股东也可以是第三方,担保方根据不同的融资额度和风险的大小收取相应的担保佣金,担保比例不低于项目融资额的50%。(2)股权参与。EIF对成员内有相应业务能力和资质并能够提供较高潜在回报的中介机构以股权参与,对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但EIF对股权参与持谨慎态度,一般经过严格考察并经董事会批准。(3)“增长和环境”引导项目。1995年,欧盟与EIF签署了关于实施“增长和环境”引导项目的协议,EIF为少于100名雇员的中小企业提供部分贷款担保,用于可以带来重大环境利益的投资。这些贷款担保措施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为有利的贷款条件,而且所获贷款也具有较低的利率。

(四)风险投资基金方面 目前,我国财政预算设立了中小企业科目,先后建立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市场开拓基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由于我国的各项基金都是由中央预算安排的,所以资金来源有限,支持的项目有限。目前,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每年的预算安排为10亿元,市场开拓基金每年预算安排为5亿元。

欧盟方面,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投资基金两大金融机构于1997年合作建立了“欧洲技术便捷启动基金”(ETF),1997年建立当年就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25亿欧元,1998~2002年约发放1.68亿欧元。该项基金的目标是,支持通常种子基金认为风险高的中小企业的投资,鼓励新研发成果的使用,鼓励研究中心和科学园区对中小企业提供投资的相关资金。它可以介入中介风险资本基金的25%的股本,尤其注重规模小、新建的基金,照顾特定的行业技术。成员也纷纷建立了各种风险投资基金,英国本国就建有地区风险基金、英国高科技基金、SBS商业孵化基金、早期成长基金和风凰基金,而且各项基金的资金充足。SBS商业孵化基金自2001年10月实施至2004年5月共投资7500万英镑,凤凰基金自1999年11月至2008年3月计划执行期间,政府将注资1.77亿英镑。

(五)资本市场利用方面我国已于2004年5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启动了中小企业板,但中小企业板的门槛较高。《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要符合主板市场的发行上市条件和信息批露要求。截止2006年6月17日止,在中小企业板上市交易的只有50家公司,其中85%属制造业,行业覆盖面较窄,且区域分布不均衡,13个省份至今没有一家公司在中小企业板上市。

欧盟的第一家二板市场是于1995年6月成立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另类投资市场(AIT),它主要为新建立的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AIT市场没有行业限制,无论是高科技公司,还是传统的制造企业和第三产业的服务公司,都可以挂牌上市,并且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实力、企业规模、经营历史、企业业绩及投资者拥有股份的比例均无任何要求。由于AIT市场上市条件比较宽松,市场监管相对主板市场比较严格。欧盟其它的二板市场有巴黎的“新市场”,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和布鲁塞尔的股票市场。

三、欧盟经验对我国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启示

通过对中欧中小企业政策有关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由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它要素造成中欧融资政策的许多相异之处,但融资政策作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机制,是全球的发展趋势,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般性规律,欧盟成员在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发展中的经验,可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我国应借鉴欧盟成员的经验,加快建立与《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其他法律,如《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基金法》等,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

(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中小企业贷款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这里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部分。所谓“逆向选择”是指银行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加上中小企业通常不愿意向外界披露企业信息,致使双方信息不对

称情况更加严重,最终导致商业银行为经营失败的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或者拒绝给有困难但能成功的企业提供资金。所谓“道德风险”是指中小企业不按照与商业银行的协议或对商业银行的承诺使用资金,或在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不偿还银行债务风险,这就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成本过高,使得银行要求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有充分担保。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的贷款环境,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首先,政府应帮助中小企业与银行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政府可以借鉴欧盟的“圆桌会议”的形式,定期组织银行代表与中小企业代表间的对话,共同讨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问题。银行方面也应当根据中小企业贷款的特殊性,不断开发符合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的金融服务。其次,针对一些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风险较大,商业银行不愿承担风险的情况,政府应加强政策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例如,政府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开发一些政策性贷款项目,或给予中小企业贷款贴息。

(三)发展信用担保体系虽然到2004年底,我国已建立了2188家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还没有与信用担保机构建立起联系。政府应帮助中小企业与信用担保机构建立长期联系,使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发挥出来。另外,政府应加快建立以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经营者(业主)、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督促中小企业注重融资信用,减少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评估成本和风险。

(四)完善风险投资体系 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资金有限,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当放宽资金的来源,鼓励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各种风险基金投资。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他们的投资意识不断增强,有相当一部分愿意承担风险,政府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民间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此外,还可鼓励国外风险投资公司来我国开展业务。

(五)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板规模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而融资方式的多元化离不开二板市场的繁荣。我国应当借鉴伦敦证券交易所另类投资市场的经验,放宽中小企业板的入市门槛,但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板的市场监督。只有适当降低中小企业板的入市要求,更多的中小企业才能获得利用发行股票来融资的机会,中小企业板也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同时中小企业的风险相对大型企业来说比较大,所以应加强对其的市场监督,维持证券市场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