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 会计信息质量 内部监督

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基础工作相当好,近年来在上市公司综合评比中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及投资者的逐步成熟,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及与此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加强内部监督,我公司着重在财务管理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ERP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随着我公司业务迅速增长,会计信息量大增,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我们聘请了专业机构为公司量身定做了一套ERP信息管理系统。这系统功能强大,具多项功能和优势。具体如下:

(一)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共享和集成

使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统一和共享,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关键业务环节,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提供完整的业务流管理

从需求计划、采购计划,到下达采购订单;从货物到达、待检,到质检合格入库;从生产计划、材料领用、车间管理、质量控制,到完工入库;从销售计划、销售订单、提货、结算,到客户跟踪等等,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业务管理方案。

(三)提供多视角物料管理

可以从仓库、货位、批次、单件、状态、辅助项、包装等多个角度对物料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利用物料价值;从采购入库、车间生产、产成品入库到产品销售,进行记录和反映,使得物料流转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可以迅速查明,并确定责任人。

(四)提供安全库存管理和仓储货物质量管理

提供失效期管理、ABC管理、货物预警管理及安全库存管理机制,从而对货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提高仓库货物的保管质量,降低仓储成本。

(五)严谨的生产过程控制

可对生产指令的下达、车间任务执行、工艺参数控制以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和控制,使管理者能够实时掌握车间进度的详细情况,及时做出决策。

该系统的运行极大地减少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使得财务工作由会计核算层面上升至财务管理层面。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保障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公司树立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构建预算管理的基本框架,逐步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流程、预算考核和报告制度;把责任考核与全面预算结合起来;组织参与对生产定额的修订,完善定额制度;按工作流程操作,落实考核指标,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有力地保证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内部协调一致

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都涉及大量的市场信息和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的信息,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在此过程中,企业管理层都高度地重视和参与,上下统一思想和认识,公司其他各部门密切配合。

(二)健全预算管理控制系统

从预算编制、跟踪执行过程、差异分析到预算调整都应建立规范的流程在编制时综合考虑企业全面的资源与经济活动,在执行过程中每一个部门、每一项业务的发生都受到预算的严格约束,执行中不符合预算规定的部分应经过制度规定的程序、由具有相应权力的个人或机构审批才能准许发生,并进行相应的预算调整,由此形成的预算执行信息才能真正成为考评、奖惩和激励的依据。

(三)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把企业管理的策略方法全部融会贯通于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岗位责任制的建立、统计信息及时和准确、内部核算体系的完善、构造适宜的业绩评价体系等。

(四)建立有效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要想成功实施,必须不拘一格,充分调动和分配有效资源,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流程。

三、实行资金计划管理,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控制资金成本,降低财务风险

我们公司资金流巨大,如何合理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资金计划管理体系。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我们对资金收支实行计划管理,掌握资金市场形势,合理筹措、调配资金。每月初根据各部门资金使用计划及预测的收入编制月资金使用计划表,作为调剂资金使用的依据;月中跟踪调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过程控制;月未再根据各种反馈信息进行月度分析,调整资金使用计划。通过资金计划管理,我们节约了公司的财务费用,降低了财务风险,也提升了公司在金融机构的声誉。

四、建立公司财务稽核网络,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

建立完善财务控制制度对企业既能防错纠弊,又有促进经营管理效果的作用;能做到事前预防、事中、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公司的财务稽核网络是通过一系列的特定分工要求,使财会人员既分工负责,又相互牵制、制约。在企业内部,凡是一切货币、财物的收付,在手续上和会计处理中,必须使其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和个人,使一方的工作或记录,受另一方工作或记录的监督和牵制。

通过牵制、稽核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失误,也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财会人员中的违法企图,督促财会人员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建立财务稽核网络,是为了防止不测事件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核算资料的真实性,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建立财务稽核网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篇2

关键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控制方法

现阶段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已经转型,从以财务审计为主,转为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管理审计并重,因此,对内部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管理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效果,提升内部审计监督质量,帮助企业实现预期经营目标,促进企业依法依规更好、更快发展。

一、供电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管理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态度。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企业内部员工,受领导层统一管理,因此,内部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领导层的态度决定。如果领导层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给予人力、财力等资源支持和章程支持,则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拥有足够的资源开展审计工作,同时有利于审计师识别出高风险领域,支持其在风险管理和企业治理中发挥作用。反之,假如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态度是消极的,那么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但受阻,连审计报告也可能存在不客观的情况,无法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放任风险隐患的发展,影响企业经济效益。2.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足。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因此需要选择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员。很多供电企业因为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或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往往只注重生产经营指标的完成,却忽略了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配备普遍存在不足的问题,专业的审计人员有限,一般都是财务专业的人员[1]。随着供电企业的不断发展,精益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内部审计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各方面都有其相应的业务流程,也有其内在的控制方法及标准,并且还在不断优化及创新。当前又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供电企业中的所有业务已经使用了信息技术,业务流程也使用计算机进行控制,但是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计算机管理方法以及控制流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足、业务能力单一,加上没有完善的配备,使得他们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3.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要想确保内部审计的质量,就需要有清晰的控制标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通常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中包括审计复核、审计考核、以及审计责任追究等制度,核心就在审计责任追究制上,然而实际工作中,其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有的供电企业中责任追究制度不够明确,不清楚责任主体;还有的供电企业甚至没有建立这一制度;或者虽然建立了制度,但是没有得到全面落实,这就使得审计人员缺乏责任感,没有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出现不规范的行为,导致审计过错的发生。

二、供电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管理控制方法

1.建立与供电企业自身相适应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要想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效果,就需要供电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将实用性放在第一位,确保实用性,审计人员才会愿意使用,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有效的按照标准进行,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的功效,可以有效减少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为因素及主观判断造成的质量问题。除了实用性之外,还需要确保其合理性、全面性以及科学性[2]。供电企业在不断地发展,管理环境也在随之变化,这就需要不断对标准体系进行优化,确保其有效性,可以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规范指引,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并不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唯一操作规程,因此在实际应用时还需要结合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以及其他专业测试,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2.创新审计方法,促进内部审计管理实现信息化。当前是信息时代,供电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应用了计算机审计技术,因此要充分发挥出其作用,在项目审计中要加强非现场审计的推行以及审计软件的应用[3]。当前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还没有完全和业务部门实现网络联接建立,无法全面、及时地收集经营信息数据,导致审计信息也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因此,要想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充分利用及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作用,让内部审计和业务部门建立有效的系统联接,完善分层次审计数据库以及业务管理系统,不断优化及创新审计方法,应用审计系统连续对企业有关业务的资料及数据进行调查、整理及分析,可持续监测,进而可以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风险隐患,减少所造成的损失,并为审计工作的取证提供依据,因此,供电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审计手段现代化的实现。3.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制度和体系都需要得到切实的落实才能发挥其作用,不能纸上谈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也需要得到充分落实,才能确保其效果的发挥[4]。这就需要供电企业在建立合理、有效以及科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时,还需要对内部审计的绩效考核机制以及质量评价进行优化和完善。通过评价及考核内部审计质量,可以将审计质量以及人员的业务能力评价和薪酬分配合理的组合在一些,对审计人员进行规范以及激励,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及质量,促进供电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是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供电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管理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是提高企业治理能力、有效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提高内部审计水平、效率、效益和效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忠全.内部审计人员对基建工程的跟踪审计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

[2]应鸿伟.咨询式审计管理模式研究——基于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的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11(10).

[3]理查德•钱伯斯,肖竞.强有力的道德指向:内部审计人员的核心品质[J].中国内部审计,2013(7).

篇3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量"作为基础学科,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体现地愈加明显。计量管理在企业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企业也逐渐开始重视计量管理工作。但是企业在计量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文就此对企业计量管理提出改进建议,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计量;计量管理;建议

一、引言

计量管理是以计量管理系统中的要素(人、机构、法和计量器具、时间、信息)作为研究对象,使这些要素在系统中发挥最佳的功能,达到测量结果的准确和统一,进而为国民经济的计量提供有力的保证并创造高收益的一门学科。

计量管理这项工作在计量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与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活等关系密切,它所展开的各项计量管理工作,为国民经济的各方面提供了计量保证,对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计量管理充分发挥了计量系统的整体功能,采用科学、技术、法制的措施来保证计量单位制的统一、测试的准确一致以及计量装置安全可造的运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利润。

门捷列夫说“没有计量,就没有科学”,而在企业中是“没有计量,就没有利润”。计量工作在计量交接的过程中,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计量工作的精细,都为提高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的信誉提供了保证,精准的计量亦是可靠的质量指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指标,而质量是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武器,也是维系客户忠诚度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企业计量管理,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以此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企业计量管理工作内容以及重要性分析

(一)企业计量管理工作内容

按照国际计量组织(OIML)的定义,计量管理是指“计量(工作)负责部门对所用测量方法和手段以及获得、表示和使用测量结果的条件进行的管理。”企业的计量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确保计量检测体系有效运行,即建立和完善计量组织机构,配备、培训和考核计量人员,组织体系内部审核和评审等;

二是建立企业内部计量标准。由于大型企业内部的计量器具数量相对较多,特别是连续性生产的石油化工企业,在装置大修期间需要检定的计量器具多达上万件,在很短的期限内,社会上的公用计量标准一般无法满足企业计量器具量大和时间快的检定要求因此企业需要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自行建立内部量值统一的计量标准,在政府部门的授权许可范围内开展内部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

三是对计量器具的管理。对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计量器具,从申请、选型、检定、流转、降级、封存自至报废进行全过程控制;

四是,计量数据的管理。按照“数出一家”的要求,由计量管理部门对进出企业和内部关联交易的计量数据进行统一确认,并出具物料量、动力能源量以及产品生产量的检测数据。

(二)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提高产品质量的保障作用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质量稳定要依靠完善的测量手段来实现,因此,计量是产品质量的基本技术保证。由于部分企业在产品开发、制造、管理等环节的计量检测手段不齐和生产组织管理不配套,计量检测设备精度不高,加上设计与工艺失去应有的联系等原因,会导致企业的产品质量不稳定、质量事故频出。科学合理的计量管理工作和对测量过程的有效控制是获取准确数据的基础,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有助于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稳定。

2.在生产流节中的作用

计量管理工作在生产环节中的作用体现在原材料进厂的计量检测分析、生产各工艺工序的质量监测控制以及成品和半成品的检验等方面。计量管理表现为计量的测试手段、计量的监视控制方法、计量数据结果的统计等。

3.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计量是企业产品质量的技术保证,企业计量不仅为企业内部服务,还可以从为企业外部服罩谢竦美益。认识到计量管理的重要作用,把计量管理作为强化质量管理、推动技术创新的基础工作来抓,可推动完善过程计量检测手段,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合理有效配置资源,降低原材料的消耗,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三、企业计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量管理体系薄弱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发展过程普遍存在的企业的计量工作本身缺乏管理的现象。工业计量本应以企业自主管理为主,而受计划经济习惯思维影响,企业对计量主动重视、自主管理不够,满足于通过政府和上级的检查。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缺乏计量管理的意识。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没有节能意识,或者是节能管理方面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计量器具的配备并不是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采购的,这样就导致企业浪费了很多的资源,其投入和产出比还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企业对计量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计量意识薄弱,管理薄弱,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人才短缺,致使计量检测技术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的技术基础水平和计量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计量管理规章制度欠缺

规章制度是企业员工要遵守的行为法则,可以使公司的运转更加高效,并且可以长期稳定的持续下去。虽然企业对于管理上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但是对于计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和完善的意识欠缺,许多企业现有的企业计量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能满足现阶段时代和企业的发展的要求。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所牵涉的生产实践中计量设备数量持续增多,检定校准计量器具需求也持续增加,特别是数据的计量管理和出厂产品的大量增加,致使工作人员的检定能力无法满足当前计量检定校准需求,这就造成了在检定校准质量上有所欠缺。为了使得计量管理工作更加流畅,或者需要制定一套新的规章制度来解决公司的状况,以促进计量管理规章制度的发展,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保障。

四、企业计量管理改进建议

(一)完善计量管理体系

完善计量管理体系,首先是从思想上认识到计量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高度重视,特别是高层管理者,要提高认识,全力推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强培训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者,使之从思想上进行认可,并执行,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得以不断提高。

其次,加大对于企业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计量管理的专业技能素质。计量是一项技术性特别高的工作,计量过程设实施、计量结果的检验、量值是否统一准确等都会直接影响计量工作,而这些过程是由计量的专业人员完成的,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就不能达到计量的目的。所以,对于企业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计量企业在计量管理中,一定要多所有的计量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只有人员专业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企业的计量能力,真正实现计量管理的优化。

(二)健全计量管理制度

针对许多企业在执行计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能满足现阶段时代和企业的发展的要求,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对此健全计量管理制度已经是势在必行。健全计量管理制度,可将计量管理制度进行修改、细化,增加可操作性,质量管理制度中涉及量管理的部分可具体参见计量管理制度,不再另行规定,以免造成冲突。

在计量管理制度中,增加检定、检测方法控制制度,对采用的方法进行评价和确认,保证产品质量和数据准确可靠。增加设备环境控制制度,对检定、检测的外部环境进行控制,防止因环境影响检定、检测数据的情况发生。同时与质量管理制度相结合,增加供应商的评价制度,定期进行评价,以此控制产品的质量。

五、结语

企业计量管理优化和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本文对于企业计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粗略的探讨,为促进企业计量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本文认为企业可从完善计量管理体系,包括提升认识以及提升专业技能方面,和健全计量管理制度两方面着手,强计量管理工作,以此提高产品质量来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管理途径

引言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企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振兴国民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企业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策略,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一些企业仍然存在内部审计问题,没有完善的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必要的工作。

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内部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是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手段,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提高企业发展的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对企业中各类业务的检查与评价确定企业的资源利用情况。内部审计的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效果优劣程度,包括工作质量、人员素质以及审计报告的准确性等。审计质量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在内部审计监督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内部审计就是一种独立的监督评价活动,是企业强化管理,规范行为以及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审计方法不先进、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评价机制不健全、审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高审计管理质量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从审计的每个环节抓起,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从整体上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在企业发展中,内部审计工作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降低发展风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需要提高审计的科学化以及管理的标准化,严格按照内部审计的各项规定开展审计工作,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发展。为了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效果,实践中应积极探索适合的方法,具体途径如下:

1.创新审计方法

要想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必须要采用先进、正确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审计方法的创新反映了企业的内部审计水平。创新的途径主要包括应用内部控制测评技术、计算机技术、审计风险分析技术、以及分析性复核技术等。通过先进的审计技术降低审计的风险。审计管理应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严格的管理审计计划、实施过程以及审计报告等程序。审计计划的制定要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计划来进行,必须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审计实施计划方案的编制必须明确基本目标,落实审计计划的重点及指导思想,提高计划内容的完整性和可行性,明确审计的依据、要求、方法、程序等。其次,要加强审计底稿质量的管理,以真实有效的审计证据作为评价审计质量的依据,实现客观公正的评价。要拓宽审计证据的获取渠道,提高证据的充分性和客观性。另外,要加强审计实施过程的管理,包括审计执行与复核程序、报告的审核和批准等程序。实现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控制,利用科学的管理技术,改进管理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效率。

2.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工作需求,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从而提高审计质量管理的水平。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资源是重要的构成因素,也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保障,整个审计过程都需要审核人员的参与。加强人才的培养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内部审计部门要提高自身的独立性,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适当的审计工作环境,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舒适、愉悦的环境,以此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注意营造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氛围,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审计人员的道德水平,从而建设精良的内部审计队伍。

3.掌握评价原则,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检查与评价有固定的项目和流程,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的审计方案与实施计划、审计证据材料、审计记录、审计意见与决定等。在上述材料的检查与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好基本的检查原则。首先,要检查设计报告、审计底稿以及审计方案的一致性;其次,检查审计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第三,检查审计证据的准确性、合法性和充分性。审计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以审计组长为责任中心,进行自上而下的审核;第二种是内部设计部门审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性质以及发展规模选择合适的审核方式。在检查与评价的过程中,审计负责人应该对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及时的梳理并解决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最后,还应加强审计复核以及追责力度,实现分级复核控制,明确并落实责任,提高审计质量。

4.完善审计制度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在一定的审计制度与原则下进行,否则审计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和规范,实现对审计工作的控制和约束。具体措施包括:明确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制定具体的审计计划;明确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的权力与责任;对审计工作的底稿做出明确的规定;按照规范撰写审计报告。确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和准则,制定内部审计制度手册,督促审计部门以及相关人员严格的执行手册的制度要求,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明确审计目标,为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方向指导。内部审计机构需要针对审计的整个过程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审计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如审计人员的委派指数、立项制度等,及时的修补审计制度的漏洞,通过健全的制度约束内部审计工作。

三、结语

篇5

摘 要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质量是保证内部审计发挥其功能的根本、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本文从如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角度,对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因素与环节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相关对策,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质量管理 方法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确保内部审计发挥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程序,对审计决策与管理水平、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人员的素质等实施监督与控制,以确保审计人员按既定的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实现项目审计目标,本文从如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角度,对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因素与环节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相关对策,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

一、影响我国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

法律法规不甚健全是导致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 内部审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 经济社会中的各种行为主要是靠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来规范和制约的,内部审计工作也不例外。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的健全完善不但能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得以规范,且可使内部审计人员避险有据、保护自己。

(二)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不到位

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是发挥内审职能、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 内审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但是, 目前部分内审机构的审计计划缺少立项依据, 带有一定随意性,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到位, 存在审计方案缺少复核、授权, 现场查证过程缺少督导, 工作底稿描述不完整、不清楚, 查证不深入、不彻底, 报告定性不准确、客观, 审计建议不具操作性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审计项目质量。

(三)审计技术、手段的局限性影响了审计质量

随着组织经营范围不断拓展, 业务规模迅速扩大, 内审工作的内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是审计工作重心由合规性审计为主逐步向监督、评价、建设并重职能转变;二是实施全面审计控制,审计防线由过去的事后监督转向事前防范、事中控制。此外,信息化在组织内部经营管理中得到大量运用,使得传统的手工查账式审计方法、技术已不能适用组织的业务变化,不适当的审计技术方法势必影响审计质量。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及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业务素质,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个别审计人员甚至审计组主审的综合素质、经验、知识结构往往与项目的审计目标不相匹配,导致审计项目质量不高;另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对于发现的问题和疑点没有采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合理的方法进行职业判断,没有完全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因而导致了审计风险的产生,影响了审计质量。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一) 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是提高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质量控制准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内部审计人员认真执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规范、准则,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做到依法审计、依章审计,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制度不仅可以有效规避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内部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审计项目质量管理

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应当贯穿整个审计过程,审计项目立项要有合理的依据,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风险性、紧迫性、效益型以及审计人员的数量、知识结构、主业技术能力等,同时项目的确立必须通过批准程序;编制详细、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与被审单位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以确立审计重点、获得被审单位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审计过程中应当取得全面、充分、完整、有力的审计证据;最后审计报告中对问题的阐述要事实清楚,证据要全面、有力, 审计报告中所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要相关可靠。

(三)改进内部审计方法

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是事后审计,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应更新审计思维,将内部审计工作重心从以往的财务审计转向风险审计、经营审计上来,更加重视对经济和管理的过程审计工作,让审计参与企业的经营,使内部审计更多地关注风险和事前控制,使管理层决策更科学合理。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规范信息化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加大对内审部门硬软件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高性能、适应性强的审计软件,合理配置网络系统资源,并及时调整或更新审计软件功能,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以便强化内部控制,提高审计质量。

(四)以人为本,提高人员素质,风险意识

要确保审计的高质量、低风险,人的因素是根本。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一要能自觉地遵守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二要有良好的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要采用多种方式调整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实现复合型结构,以适应审计工作的新发展。四是审计人员要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 内部审计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性,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并通过分析判断, 准确识别审计风险, 制订防范风险的措施。

(五)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机制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既要对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或工作进行自我监督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也要接受来自其他各个方面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以便更全面、更彻底的发现和纠正内部审计中的各种问题。

总之,企业只有从以上各面去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才能有效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提升内部审计价值, 促进企业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内部。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讨情况综述.中国内部审计.2004(10):7- 8.

篇6

【摘要】国有企业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领头者,对提升我国经济效益,发展市场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本控制又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它的有效管理极大的影响着国有企业经营发展效率。本文从我国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概述,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有效提高成本控制工作的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成本管理

引言

现如今,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越趋激烈化,作为国民经济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来说,其成本控制的问题日益突显。为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国有企业应更好的抓住机遇并勇于接受挑战,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优化企业成本控制模式,使国有企业能够获得长远健康和持续性的发展。

1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概述

1.1成本控制的定义

为了有效提升企业经济利益,在企业所有活动中,采用合理的方法原则,预测成本额度,将实际与预测,支出成本与收入两对关系协调比较,以最终的收益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争取以最低的成本限额支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即为“成本控制”。

1.2成本控制的意义

(1)成本控制的优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盈利的重要渠道。

(2)成本控制的优化能够引领企业合理规划生产经营过程,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发展依据。

(3)成本控制的优化能够完善企业的管理系统,成为企业经济责任制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

2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以中国石油集团测井公司为参考背景,对该企业的成本控制现在展开分析探讨。该企业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企业精神;以“人才创建事业、事业造就人才、企业依靠人才、人才忠诚企业”为企业人才观;以“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为企业核心经营理念。面对现阶段的市场经挑战,该企业的成本控制的突出问题如下。

2.1国有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受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影响,国企就成本控制的管理认识产生了较大的偏差。企业上层管理者重视技术技能与项目设计质量问题,他们认为成本的控制是由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考虑的事情,而与其他部门与其他工作人员没有必然的联系。出现了懂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却不懂成本的现象,造成部分控制方法不能合理使用。

2.2企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将质量管理、技术创新以及成本控制的关系较好的衔接起来

由于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不全面,使得成本控制被单纯的认为是财务方面的管理,上层领导注重质量管理,误将技术与成本分离讨论,没有将成本控制的全过程衔接好,使得企业材料利用率较低、测井设备效用较差、缺乏技术的提升及产品的创新点设计。

2.3控制的考核监管不到位

由于成本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内部职员就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工作态度不端正,他们一般不愿意做好相关成本管理的繁琐预算工作,有时谎报成本预算的真实结果,使得企业的成本管理一直无法得到完善。由于企业上层对成本控制的认识薄弱,对于成本控制的工作不太重视,使得下面的职员找到管理漏洞,耍聪明,没有上层的严格管理监督考核,使得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3优化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3.1建立系统的成本控制战略管理制度体系

企业需要建立成本信息整合反馈制度,一般来说,企业成本控制决策阶段分为产品价格决策、订货决策、销售决策以及投资决策等等。众所周知,在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的决策阶段需要有大量全面且真实信息资源作为成本资料以做出合理的决策,并间接优化成本控制系统。建立成本信息整合反馈制度需要将材料费用的日常控制、工资费用的日常控制、间接费用的日常控制等都作为完善信息管理制度的核心战略要素。将各种日常控制的信息以数据的形式整合到相关文档或计算机系统中,建立合理的制度,将信息准确的分析综合,为成本控制决策做出较大的贡献。

3.2采取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化并控制国企人工成本,完善企业经济责任管理

3.2.1采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管理手段,加强全员成本意识

企业应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手段,对企业内部参与成本控制工作的各阶层工作人员进行外包管理考核,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可以有效避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做些琐碎而无意义的工作,浪费企业人力财力资源,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通过外包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专业考核评价,使员工通过定期的考核检验自己的能力,进而开展继续教育提升企业内部职员对成本的控制、制定、预算和分析全面认识,并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素养,让他们时刻掌握成本控制工作的前沿动态资料,使员工能够积极参与工作,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企业内部各司其职,才能有利于人员管理和调控。

3.2.2采用互联网+KPI绩效考核的管理制度模式,严格划分经济责任,具体落实到各个部门、车间、班组及个人

国有企业应竭力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网络管理手段,严格控制工作流程,对参与项目设计成本控制各个阶段的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工作情况、职业素养、工作时间、人工定额单价以及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开销费用、采购费用,设施设备管理情况等都记录到计算机系统中,通过对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各个阶段发生的状况进行处理,采取“各司其职”的管理原则,每个员工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承担自己在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加上采用KPI绩效考核的管理制度对网络系统上的数据等进行准确的考核评价,真正的做到双化(量化与质化)管理。企业也要进行实时考核,按照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员工的阶段性工作给予准确的评价,对其考核结果作为企业人工成本支出的标准,以完善对员工的薪资调控。有互联网管理系统的协助,加上绩效考核的监测,更有利于企业对成本控制问题责任的归因解决。

3.3引入战略成本管理观念,创新成本控制手段

新时代背景下,在成本控制管理上企业应将竞争观、效益观、经营观、法制观和开拓观等新的观念作为其成本控制管理的核心战略理念,应该更新成本控制的管理手段,使成本控制管理越趋电子化,机械化,系统化使信息的整合分析体系化,准确化。使用先进的电子监测控制设备,使成本控制计算更简易且精准。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为了实现服务水平国内第一,为了促使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走出去,完善企业的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鲍海祥.对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相关问题的思考.山西农经,2016(12)

篇7

摘 要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首先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当前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主要缺陷,并且提出了加强企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以服务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关键词 现代企业 管理制度 创新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概论

1.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容

制度可谓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只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且服务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才能取得长足发展。企业的制度创新,是伴随企业生产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企业的产权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创新、分配激励制度的创新、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营销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股份合作制企业创新等。企业制度创新,是以过程管理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是一个从领导治厂向企业决策科学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转变的过程。

2.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追求自我价值的需求

企业在追求发展成就的动力下,更加向往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及社会责任的承担,这就激发了其不断创新的愿望。

(2)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任何企业的管理,都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根据外部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企业管理的模式都要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就是“管理无定式”。

(3)适应消费市场发展新要求

当前随着全球知识呈爆炸式传播以及信息技术升级改造速度日益加快,商品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偏好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必须加快产品创新的步伐,才能够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4)市场竞争激烈日益激烈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定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完善产品体系、扩大销售网络,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创建新的组织架构,应用新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和策略,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得以灵活应对。

二、当前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主要缺陷

1.对内部管理不够重视

部分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对企业内部管控的认识存在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其一,一些人习惯于旧的经营管理模式,认为只要按照现有的制度进行规范操作就可以了,不思甚至抗拒创新。其二,有些人虽然意识到改革创新的意义,但是往往注重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的变革,而对企业经营治理的其他管理机制不够重视,忽略了整体性,使宏观制度与微观机制相脱离。

2.缺乏创新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讲,我国传统企业管理的内核是约束和压制,而忽视了对人的引导和激励,这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束缚的大多数企业的研发和创造力,这无疑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后劲,使得企业无力进行创新。此外,企业家的求同心理也可能导致创新被扼杀,缺乏创新的企业文化。

3.财务制度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企业的监管评审都是由企业内的部门来完成,而这些承担监督审核职能的部门往往隶属于财务部门,监督的部门与被监督部门由同一人进行领导,这就使监督失去了独立性。此外,企业的监督审核往往只针对会计账目,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管控制度完善与否、各个职能部门经营管理是否高效等其他内部稽查工作的开展。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1.加快管理体制创新步伐

怎样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经营方向和组织架构,是企业面对解决的一个急切创新问题。从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知,在复杂的环境当中,企业必须建立多种决策模式来应对外界各种突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环境适应力。这就要求企业需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改革原本独立分散的管理组织结构,使各部门职能形成紧密协作、行动一致的经营管理整体,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2.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任何形式的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在组织架构的设置上,很多企业都参考了政府机关单位的作法,将企业内部不同管理级设置成部级、厅局级、处级、科级、科员等。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作法并不适合企业日常经营具体情况,并逐渐成为阻碍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紧密围绕企业实际情况,根据工作需要科学合理设置每一个岗位,并具体明确岗位责任和工作内容,并赋予相应的责任和激励方案。为企业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和平台,充分发挥企业人才优势。

3.重视打造优秀企业文化

对大多数国内企业而言,企业文化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当前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其实是速度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已成为当前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创新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对企业环境进行周密的分析与评价,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发动更多的企业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来。

4.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只有不断改善自身服务质量才能够赢得可持续发展空间和机会:只有紧密围绕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开展经营活动,做好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才能不断最大化企业经营利润,这也就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构建健全完善的企业财务制度,主要是理顺产权关系、保证财政政策明朗稳定、促进企业财务制度与国际会计管理规则相一致。企业要不断优化自身资产结构,建立一套符合市场变化的高效经营决策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财务工作者金融风险意识,提高企业资金编制预算、计划和执行的运筹帷幄能力,合理促进资金周转速度,促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四、小结

本文认为,针对当前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主要缺陷,需要从加快管理体制创新步伐、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重视打造优秀企业文化以及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必将会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鲁兆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原则与措施.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2]胡子燕.企业管理制度规范性与创新性研究.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8(03).

篇8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是保证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的的关键核心,是具备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部门独立和交易独立是内部审计部门独立的两大核心。具体来说,部门独立是指公司其他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之间无任何利益来往; 交易独立是指内部审计部门认真运行回避体制,保持交易与交易之间的相对独立。而对企业来说,应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满易上和组织上的客观需求,以使内部审计活动的有序进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内部审计工作品质,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内部审计独立。

在国外的文献中,Gordon and Smith( 1992)发现,为了改善内部审计控制氛围以及改善内部审计报告品质,内部审计人员应在相对应的职责上保持独立。Stephen( 1993)发现,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相关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的共同努力,即保持内部审计在机构内部的独立。

在国内的文献中,王光远、瞿曲( 2006)的《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运用受托责任理论阐述企业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认为维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至关重要,同时在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时,内部审计相关人员应加强各方面的有效沟通,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王进朝( 2011)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与高管更换的相关性检验基于2002 年2009 年中国A 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以2002 年- 2009 年企业高管CEO、CFO 更换数据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以及Logit 模型回归方法得出,标准审计报告的出具可能被大股东左右,但审计委员的设立等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尹顺达、曲世友( 2012)的《对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思考》从加强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加大内部审计质量相关程序评估以及提高专业素质三个角度出发,通过介绍现状、分析理论的方法来分析公司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如何改善质量。研究表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机构应相对独立于其所审计的活动之外,同时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部门有足够的权利,使得部门可以落实所提出的意见,而非是仅形式上的。

江锋、唐均、于荣霞( 2013)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探索研究》通过阐述对武钢内部相关信息审计的案例,发现内部审计独立性会被公司管理方式所影响,这样,内部审计独立质量会有所改善,保持独立是其作用发挥的保证,所以足够的领导层次是内部审计部门的需求。

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职员是进行内部审计活动的主角,其专业胜任要求、专业怀疑、道德要求都会对内部审计质量产生一定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的价值,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当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主要由非专业内部审计人员组成时,其发现企业的内部问题的可能性较小。

曹军( 2011)的《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探讨》以及姚雪玉( 2012)的《浅谈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认为相关企业审计职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品德、足够的义务和责任以及善于沟通的本领等,符合要求的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拥有一定程度上的解决问题本领以及善于沟通和交流的本事,同时在听的过程中,要认真思索,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李军涛( 2013)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认为内部审计相关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影响审计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健全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论和实务知识、环境知识以及协调能力,同时应具备很强的心理素质以及足够的兢兢业业。

三、内部审计规模

内部审计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质量,因此要改善内部审计的质量,就要求我们研究内部审计规模的影响因素。Goodwin - Stewart 和Kent( 2006)以115 家企业相关数据为基础,从企业管理、内部相关控制和风险把控方面阐述了如何对内部审计规模产生一定的作用。研究发现,企业规模愈大、内部审计规模愈大。刘国常、郭慧( 2008)的《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以30 家上市公司2006 年年报数据为基础,通过研究假设、指标选取以及运用pearson 相关性检验等,研究影响内部审计特征因素。研究发现,外部审计成本、企业分支数目与审计规模成正关系,速动比值、流动比值与审计规模成负关系,即外部审计成本愈高、企业分支数目愈多、审计规模愈大; 速动比值愈大、流动比值愈大、审计规模就愈小。

同时,刘霞( 2009)的《关于内部审计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我国中小企业板公司为对象,以2007 年年报中数据为基础,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来研究影响内部审计规模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公司规模、外部审计成本和资产负债率与内部审计规模正反应,也就是说,企业规模愈大、外部审计成本愈高、资产负债率愈高,内部审计规模亦愈大。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为使所有内部相关审计活动按一定的政策和程序有序进展。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审计活动时,应对审计全过程实施动态控制,即审计前、审计中、审计后实施控制。因此,设置良好的内部质量相关控制,内部审计质量相关控制就越强,内部审计对应质量就越高。

毕秀玲、薛岩等( 2005)的《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对策》认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需要实施全面质量相关控制,包括合理设置相应部门、获取相关委员会的支持和监督、提高相应部门的独立、建立相应部门人员的保障机制以及对整个相关审计过程实施监督等。

篇9

关键词:医药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医药企业,是市场经济中一个特殊的经济主体,它不仅是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更是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同时,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它的种类复杂、质量要求严苛、产品时效性强、销售渠道特殊,如果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薄弱之处,很有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所发生的“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欣弗事件”“甲氨蝶呤事件”等,都让医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点内容。基于此,研究医药企业内部审计显得十分必要。

一、新形式下医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医药行业具有其特有的行业特征:药品的生产流程复杂、质量要求严格、国家监管严苛,这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和控制成为了医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医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药品为对象的内部审计

药品的整个生产流程非常复杂,涉及到搅拌、粉碎、蒸馏、沸腾、制粒、压片、包装等多个环节,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失误,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药品的质量,进而影响到药效、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目前,药品生产一线的工人,即使接受了专业职业培训,也会在大量、重复的工作中产生操作失误。另外,在生产线上,药品生产器材也少有定期检查和维护。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药品生产的潜在安全隐患。同时,在药品生产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排放一些化学制剂和药品残渣,是城市污染源的重要组成,如果企业的内部审计忽视了这一环节,很有可能会让在企业的环境评价工作中受到政府的整改建议和要求。

另外,医药企业的药品质量跟踪制度的实施困难。目前,我国通过全过程的药品批号管理制度来对整个药品的生产销售流程进行监管和责任追溯。但是,很多医药企业却没有很好落实,以药品为监督对象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严格,导致没有完全通过临床认证的药品流向市场。

(二)以账务为对象的内部审计

当前,医药行业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利润行业,利润不断减少、行业壁垒消除、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财务上,常常表现为应收账款回收期长、回收困难、财税压力增加、销售折扣加大,同时合格的药品原材料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稀少,产业链的上下游都具有显著的风险。

另外,国有医药企业具有较高的信用度,在医药市场上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为了分得一部分市场份额,小型医药企业通过增加应收账款的回收期,来获得客户的青睐,但这种措施会使得医药企业垫付大量的生产资金,而销售收入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收回。而国家所征收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税率较高,在一个财务周期内,一旦收账款没有回收,企业将面临严重的现金流风险。

(三)以规则为对象的内部审计

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监管非常严格。各个生产流程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都是医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规则。一旦违反,国家将会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包括:高额罚款、吊销生产许可证、勒令关停生产,甚至是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而目前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很少有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针对这些法律法规来帮助企业进行改进。甚至有的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会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掩盖事实,逃避法律法规的责任,整个内部审计工作展示出本末倒置的状况。

(四)以参与者为对象的内部审计

由于药品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链的参与者众多,也会导致医药行业内部控制困难。在生产链的上下游,原材料供应者和销售渠道都无法有效进行监管,以参与者为对象的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对于产业链上游,不少非法的原材料供应商通过挂靠的方式,成功躲过了药品证书的认证,使得医药企业对其进行信用评价失效,无法通过内部审计来降低原材料的风险,对于产业链下游,主要的销售渠道包括了医院、医药商业公司、非处方药销售点等,但是当前的招标方式、限价方式、采购规则、配送规则等问题,让小型医药企业难以进入到规范化的销售渠道中去销售医药产品,只能去开发二线的销售渠道。但二线的销售渠道的开发难度大,很有可能在药品出厂之后,在运输过程中或后期的销售过程中,产生质量损耗或变质问题。这也是医药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涉及到的范畴。

二、新形式下医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对策

针对上述医药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的对策措施。

(一)设置内部审计委员会

医药企业首先需要完善和健全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其次,建立起医药企业内部的审计委员会。该机构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规范企业执行能力及监督权力,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向最高管理层或董事会上报审计结果。设置内部审计委员会,一方面,能够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能够快速反馈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帮助管理层作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内部审计委员会的组成,包括企业原本的质量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医药企业原有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应该参与到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工作中。

(二)健全企业的财务审计制度

目前,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是以财务监管作为基础,通过财务活动的审查来梳理和监督整个生产过程。因此,要建设合理的内部审计结构,首先需要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审计工作,各个部门都需要配合财务部门进行财务审计,加强对实物、账务和财务规则的控制,为内部审计提供基础保障。

(三)遵守内部审计规则

国家已经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内部审计规则,医药企业需要从自身的生产特点、业务流程特点、关键风险环节出发,遵守国家规定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制定适合于企业和行业本身的内部审计规则,并通过制定控制措施来落实相关规则的实施。

(四)完善账务的内部审计

以账务为对象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医药企业较为常用的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需要做出如下的改善:建立医药企业内部的资金申请和审批制度,加强资金筹集、使用和运营的管理;建立医药企业的采购管理制度,实施采购申请制、供应商评估制、供应商准入制、采购验收制,并且严格控制应收账款的管理:建立医药企业的销售渠道管理制度,辅助销售商进行价格管理、控制应收账款、严格控制坏账比例、建立销售渠道的档案管理和资质检查,并定期到销售一线去进行药品质量的抽检。

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22-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企业风险日益增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强化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在风险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被人所重视。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自身的一种独立的评价体系,并对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对企业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

1从审计主体方面分析内部审计风险

1.1审计主体缺乏独立性

在内部审计关系中,被审计方和授权人或委托人实际上是同一个行为主体,审计主体隶属于审计授权人管理,这是内部审计的特征。独立性作为内部审计的最主要的基本特征,对当前审计工作有重要的影响。我国主要是单位内设审计机构,该机构以服务经营者为目的,由单位负责人领导展开审计工作,下属员工执行任务。在这种审计操作时,审计工作自主性、客观性及权威性不可避免地得不到保障。当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时,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会对不正当的企业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降低了审计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企业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特别是被审对象的职位、级别一般都比较高,在这种压力下内审人员的审计质量难有保证。

1.2内审机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有的企业将审计机构和监察合并,有的在财会部门内设审计人员,有的干脆不设审计机构和人员,且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处于平行的地位,致使许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根本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1.3审计人员素质能力低下

当前,我国审计人员素质能力较低,无法顺利高效完成审计要求,导致审计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审计工作风险加大。现代内部审计工作要向事前、事中转移,要求内审人员具有综合性管理知识,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素质能力偏低,缺乏专业审计知识,管理能力较弱,无法完全胜任审计工作。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多是财会出身,甚至有些还未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对审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欠缺,以至于无法掌握现代审计的手段,例如电算化审计等。这就大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科学、严谨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法律。当前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审计内容呈现多样化,单纯财会理论性内审人员根本无法胜任审计工作,导致审计工作出现风险。

2审计对象方面的内部审计风险

从外延上讲,审计对象包括各类审计实体;从内涵上讲,审计对象指的是审计内容或者审计内容在范围上的限定,即内部审计师在被审计单位所要进行检查和评价的内容,即审计客体。

2.1内部审计对象成分混乱关系复杂

随着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内部审计对象成分呈现混乱局面,内部审计对象逐步向集团企业、连锁公司、股份公司等发展,层次加深,交易加重。上述现象导致当前内部审计对象形成审计单位关系多元化,出现被审公司和审计公司为联营或母子公司关系,导致对该公司兼并、收购、改组等内部审计工作出现漏洞,审计风险加大。

2.2审计实体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带来的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是实施审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都会直接导致控制风险难度加大。再者,企业经营方式越复杂,内部管理层次越复杂,审计工作面临失误与差错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大,其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2.3内部审计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审计难度加大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有挑战性,为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各部门、各单位的内部会计信息中错误和虚假的会计资料越多,失察的可能性也随着增大;从内容来看,现代审计不仅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也包括对一些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既要对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又要对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运作效果进行评价,这些都加大了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的难度。

3从审计环境方面分析审计工作风险

3.1审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是审计工作进行的前提,是贯彻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当前的审计管理制度存在较多漏洞,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疏漏,导致整体审计工作缺乏秩序和工作标准,出现审计风险。例如,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工作没有进行审计计划,审计程序不严密,对审计内容记录粗放,没有进行报告期审核等。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直接导致相关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责任意识降低,导致审计工作风险加大。除此之外,审计制度漏洞还导致相关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时无据可依,导致审计程序出现失误。

3.2审计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内部审计法律不健全导致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无法对审计进行准确定性,对数据关系依法进行处理,直接导致审计结论权威性下降,加大了审计危险。内部审计法律相对于当前经济市场和经济发展而言较为滞后,法律对内部审计的操作性较低,实际应用效果欠佳。我国企业发展迅速,在内部审计中出现较多问题,内部审计法律无法对上述状况进行有效解决。内部审计法律不健全导致人员在工作中无法可依,降低对审计问题判断的准确性。

3.3审计计算方法滞后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许多审计项目只涉及到一些表面现象,审计报告很难深入实质追根寻源,加大了审计难度和风险。我国的内部审计方法是制度基础算法。这种审计算法对审计进行抽样统计,难以实现对审计样本的准确提取,导致推断的总体特征偏差较大。这种算法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测试依赖程度较大,对信息的把握呈现偏差,审计项目数据处理片面化、表面化,使审计数据构成内容更为复杂。

3.4内部审计技术手段滞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目前,内审人员大多数对计算机审计工作不够熟悉,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较低、准确率较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结合我国的内部审计现状,提出应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改革条例和控制措施。

(1)将内部审计独立化。

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要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形式和实质两方面的独立。在形式上的独立是指将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提高,在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下展开内部审计工作。而实质独立指内部审计人员以公正的态度进行审计,对工作认真负责,避免利益冲突。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标准,按照内部审计法规进行有效审计,不做出重大的妥协。将内部审计独立化,提高内部审计师的客观公正,可以有效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控制,对审计工作有重要意义。

(2)规范内部审计机构。

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各个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对于工业企业。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制度,力争保住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首先,企业应将内部审计部门从以往的监事会中独立出来,企业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直接指导管理,避免监事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干扰。其次,在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基础上,配备相关工作人员,由企业专门的高层领导直接管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及时向审计委员会汇报业务情况,内容要涵盖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合作项目的合同执行情况等,保证报告信息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对审计人员进行素质提高可以增强审计工作效果,对提高审计质量至关重要。在进行内部人员的教育方面,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意识培养和素质培养,确保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有充分认识和了解,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对审计人员进行能力培训,使其具备处理审计问题的能力。引导审计人员进行工作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业务能力,总结内审工作经验,进行实际问题高效解决。除此之外,要对善审计队伍准入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确保审计人员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不断对知识技能进行丰富,将内部审计工作和时代紧密结合,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4)完善内部控制体制,加强质量监督力度。

对内部控制体制进行完善主要指对内部审计管理运行制度漏洞进行弥补,将内部体制细节化、合理化、有效化,确保内部控制体制覆盖内部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审核机构还要对各项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方面加强对内部审计的质量监督力度。审核机构要对审计员工进行专业胜任能力的考核,对审计人员进行合理工作委派,实现分级督导制度和对全面质量控制执行监控,建立以控制监督程序为主题,以保证审计质量为目的的工作体制。在进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上,要完善主审审计、主管巡视、主管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对审计项目的质量严格进行把关。

(5)健全内部审计法制法规。

我国内部审计在相关制度建设上存在诸多漏洞,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完善的过程中,完善和健全审计法规体系势在必行。具体工作中要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对内部审计细节进行立法规定,减少法律漏洞。审计机关一方面要落实国家普法规划,加大对审计人员的法制培训力度,使审计人员掌握审计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审计人员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人大、政府和党委对本级各部门执法守法的监督。认真贯彻审计准则,严格依法审计。

(6)改进内部审计方式。

当前在进行内部审计时,主要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主要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指数评价确定审计效果是否达到上限。风险基础审计从审计准备阶段考虑审计风险,对审计全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有效地提高了审计质量,减少审计中的风险。风险基础审计运用分析性复核法对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进行测试,以风险控制为基础,将审计过程和审计风险统一结合,进行风险控制,提高审计质量,

(7)优化内部审计技术。

会计电算化在内部审计具有非常好的运用效果,可以减少审计工作的被动性,高效开发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内部审计数据进行运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技术的运用中,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对审计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对内部审计软件进行编制和开发,实现软件与数据高效共享。企业要重视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性和员工间的关系,确保各部门能够高效配合,完成内部审计技术的优化工作。

参考文献

[1]梁建锐.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06).

[2]成焕玲.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