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人才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储备人才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储备人才培训方案

篇1

【关键词】河北省 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才 培养机制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省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迅猛,河北省高校多,为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河北省承接国际离岸外包和京津冀二次外包提供了更佳机遇。但现有电子商务人才的应用能力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出现了差距。为解决这一矛盾, 河北省各相关部门应切实改革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河北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服务外包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主要有ITO、BPO和KPO,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等特点。河北省在发展服务外包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一是有相对充足的人力资源基础。河北省高校多、毕业生充足。二是有完备的设施基础。2011年,河北省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89.2亿元,增长11.3%,列全国第七位;到2011年底,河北省网民总数达到了2597万,网民规模居全国第五位,网民普及率从2010年的31.2%上升到了2011年的36.1%,表明我省已经步入信息服务时代,为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人力成本低。河北省电子商务人力成本大约为北京的50%,不仅具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优势,而且具备电子商务外包产业由人力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梯度转移的优势。四是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对于河北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转移,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改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实现河北省经济新的发展优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人才紧缺是制约河北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才是关键,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才总量缺口仍然很大。目前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在美国已经达到千亿元的市场规模,而在中国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蓬勃发展,传统品牌企业的转型速度将大大加快,纷纷由线下市场转向线上市场。众多传统品牌在电子商务市场的缺口为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市场迎来了巨大的机遇。

(三)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是扩大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

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产业,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具备良好的实战操作能力。河北省高校中90%以上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大好前景形成反差的是,这些电子商务毕业生普遍无法直接上岗,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高校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操作、团队协作经验和外语沟通能力。突出表现在一是服务外包人才总量缺口仍然很大;二是服务外包人才能力还较弱,外语能力差、技术能力狭窄、复合型人才培养艰难;三是服务外包人才流动性较强,人才招聘难、留人难。只有建立有效的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保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的人才质量,扩大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才的储备。

二、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才专业素质要求

(一)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的特点

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是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产物,接包商可以为发包企业提供网站策划建设、网站战略规划、网站维护以及网站营销和网络品牌建设等基础服务,全面为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业务,帮助企业在网络里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并信息,管理信息,维护企业在网络里的形象,宣传企业产品。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发包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的主要特点。

(二)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才的素质要求

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涉及企业做电子商务的全业务流程,具体包括,电子商务咨询、电子商务策划、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运营、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推广、网络分销七大业务模块。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不仅是一个技术服务商、一个咨询公司,也不仅是一个推广渠道、营销渠道,而是从企业现状出发,提供电商咨询、技术服务、执行团队整合价值链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行业需要“眼高手高”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要有国际视野和分析问题的架构。

三、河北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要改善现有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现状,应考虑从管理、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以及政策扶持四方面有机结合。

(一)加强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管理

1.建立服务外包培训管理机构

服务外包培训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在战略管理层面行使全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管理和协调职能,负责组织协调高校、社会培训机构、服务外包企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和实训、实习工作;认定培训机构,编制中长期培训规划,分解落实年度培训任务,兑现各项支持政策,全市人才培训数据统计汇总和上报工作等。

2.成立服务外包培训联盟机构

为加强我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行业管理和规范,成立培训联盟机构,这一机构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和专业化组织,主要工作任务是:发挥平台和桥梁作业,加强培训机构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强化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交流信息,提高质量;参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规划、人才培训政策以及企业人员需求计划的调研和制定;建立服务外包人员短、中、长期需求结构和规模的数据库;研究和探索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开发与现行高校相关专业培养方向的互补方式等。

篇2

关键词:培养战略人才规划企业管理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各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人才培养战略不但涉及到体制与政策等层面,同时也受到企业以及劳动者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当今时代,人才资源属于第一资源,优秀的人才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者必须要主动树立“人即是财富、人即是效益”的思想。

一、企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指的是在某方面或某领域中具备突出才干的人,自身具备某一特长且能够对社会、对企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在古代,我们常常将饱读诗书的人叫做人才,而在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定义有了全新的解释,是否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人才的重要标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职者之间的竞争首先便是职业素养的比拼,其次才是专业能力的对抗,职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在岗位中可以取得的最高成就。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很多企业也逐渐开始意识到优秀人才的培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大部分企业都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人才资源的建设,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企业人才培养战略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1]。

第一是没有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目前很多企业并未制定出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战略,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重视人才的培养,也不想把精力过多的投入到人才培养中去,他们常常认为人才培养周期太长,耗费的成本太大,因此往往选择从劳动力市场或其他企业中获得人才。第二是不重视人才培养投资。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很多企业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认为人才培养与其他资源的开发相同属于成本的一部分,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投入较多的资源。如果对在岗职工进行培养,其效果不但不能马上看到,加之企业人才流动制度不健全,人才无序流动也会让管理人员担心可能存在职工跳槽的问题,所以导致人才培养工作流于形式。第三是人才培训的实效性有待提升。在具体实践中,即便一些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一定的时间与资源,也制定出了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然而最后的实际效果却不符合预期。这是由于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职工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没有制定完善的考评机制,影响了人才培训的实际效果。第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一部分企业并未建立较为系统科学的绩效、业绩考评与激励制度,吃大锅饭的现象在很多企业中依旧存在。如此一来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企业职工不能够主动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工作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人才培养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工作机制

企业中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必须要包含人才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等内容,而培训机制的构建必须要确保其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般来说,企业必须要深入全面的分析自身目前的人力资源结构,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同时将其为依据来拟定人才培训的目标与宗旨,制定出更加科学的人才培训计划。比如说企业应当对技能型人才予以定期培养,可采取聘请专家学者组织讲座活动的方式,帮助职工处理好实际操作中的难题,指导职工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向他们传输现代化的思想理念。在这一前提下,企业还必须要不断健全激励制度,以此为依据对职工的实际工作与参与培训状况予以客观准确的评价,根据考评结果对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一定奖励,承认其为企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针对一部分表现不佳的职工应当给予合理的处罚,要求他们总结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另外还可以结合职工考评结果对人才培训方案予以优化调整,给广大职工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加强文化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对于留住优秀人才来说意义重大,也是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科学的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怎样吸引与留住优秀人才是每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企业所构建的文化体系必须富有特色,和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相符合,进而激发职工形成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励职工不断拼搏、努力奋进,从而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文化建设还涉及到企业人才招聘、职工培训以及绩效考核等工作的开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与自由性,优秀人才的流失率显著提高,因此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挑战,找准挑战中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大的企业文化的宣传,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让职工真正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尽可能的留下优秀人才[2]。

(三)打造培训队伍

借助于调整选拔标准配合完善的激励制度来建立一支一流的人才培训师资力量。一方面是完善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人才培训师选拔标准,统一规定人才培师自身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匹配人才培训计划。以促进培训师工作积极性与培训实效性为目标,不断推动培训师制度完善,健全人才培训师选拔、任免等制度,从课程开发激励、授课激励以及津贴补助等各个方面出发,不断调动其积极性,促进人才培训活动实效性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全面选拔人才培训师,主要将已退休的专家、优秀中高层干部最为对象,将其返聘为企业人才培训师,或者可以选择企业中的优秀技术骨干或者技能人才兼任培训师。另外还可以组织培训师培养活动,完善企业内部培训师培养制度,根据培训师能力素质模型组织进行主题培养工程,不断提高人才培训师队伍整体水平。

(四)制订培养计划

对于刚刚进入企业的职工来说,企业应当制定一个全面的培训计划,分不同的几个阶段来对其进行培养,第一阶段时间一年,为认知阶段,通过实习轮岗的方式让新进职工深入一线,了解基本生产流程,实习期结束通过考核的将其提升为正式职工;第二阶段属于成年阶段,依靠三年时间的第一线工作,帮助职工积累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此阶段的职工其工作岗位逐渐固定,这时必须要着重培养其岗位适应能力,在老职工的指导之下进行一次次实践作用,最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C书;第三阶段是拓展时期,必须要强调对职工综合能力的培养,支持他们积极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确保其实现一专多能,为其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企业和职工的双赢。另外针对工作绩效相对突出的职工应当将其当成是重点培养目标,为其给予更多的业务锻炼机会,促进其较快成长,为企业储备更多优秀人才。

(五)提升企业实力

一方面应当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借助于对人才培养手段的创新,培养各种专业化人才并充实到各个岗位中去,为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让企业生产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同时还应当促进企业投入产出的科学化,不断提高内部质量管理工作水平,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必须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借助于人才培养战略的顺利实施,大批专业技术较强、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青年技术人员被充实到企业内中,培养一大批技术骨干,调动人才的内生动力,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让产品质量得以有效保障,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逐渐加强,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更多的优秀人才也能够被吸引到企业中来[3]。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人才培养战略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人才培养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优秀人才的获得不单单要靠培训,同时还必须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如选拔、激励、约束等,特别是需要正确处理好人才培训与人才选拔任用之间的关系,坚持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二者之间相互促进,让优秀人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实际价值,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东.基于企业战略的多维度人才开发培养体系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5(18):78.

[2]邓勇.基于企业战略的国际项目人才培养与储备[J].经营管理者,2015(19):174.

篇3

【关键词】人才培训 管理水平 企业主体

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培养出创造力的人才,可以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来实现。工商管理对人才的培训要求在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条件下能够合理的应对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日趋剧烈的局势。企业的工商管理在当代管理水平上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应用性的手段和方式,在多年的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发现,加强人才的培养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工商管理中对人才的要求提出新的培训理念和方案措施,减小和避免了传统的工商管理方面的弊端和不足,充分运用和掌握了管理学的原理将成功的管理经验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了新的突破和提高。

一、分析当前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商管理中对人才的培训信息不对称

我们这里所讲的工商管理中对人才培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如传统的企业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一味培养人才的销售能力和技术能力,护士对人才在工商管理方面的培训。工商管理中员工如果接受到合理恰当的培训,可以将管理方面的大量信息更好的运用到工作质量、数量、时间安排上。现在部分中小企业中存在盲目的呼应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方案,不了解企业工商管理的实质和要求,进而造成了对人才的培训中信息部队称的错误行为。如果企业只是做到片面的培训人才的销售能力和技术能力,则不能满足企业管理中活动行为的高效运行,没有达到工商管理的实质要求。由此可见,现代企业想要做到在实现组织目标中获取显著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做到坚持重视工商管理中对人才培训的信息对称化。工商管理中需要加强人才对企业经济活动、经济法、期货市场、管理原理等多方面的了解,充实人才的知识储备加深内涵,锻炼员工对工商管理的应用水平。

(二)工商管理中对人才培训的方式不恰当

企业的工商管理中对人才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往往在培训的过程中出现员工的学习主动性不被彻底的激发出来,你恰当的培训方式造成了一段时间后的培训效果不明显,对员工的培训作业不突出。不恰当的培训方式不仅浪费了企业的大量的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且也使受培训的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被人们称作“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鼓励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而影响他们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关系。从霍桑实验中可以得知,如果将实验结合工商管理对人才的培训上来看,对人才的培训不能仅仅要求选择培训方面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一流的人才,而且要注重培训人员与企业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是为培训学院与学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步骤之一。恰当的培训方式不能一味的对学员进行灌输管理知识和严肃的培训态度,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方式,认识和了解到学员在培训的过程对工商管理学习中不理解的地方和相应的地方,培训人员及时的调整不恰当的培训方式,不但能达到提高培训水平的目的,而且企业人才的学习主动性也被成功的激发出来,所以,培训方式在工商管理中如果得到恰当的应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

二、加强人才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措施

首先,企业做到重视工商管理对人才的培训,强化管理内部系统运行机制是工商管理中对人才培养的前提。工商管理中的目的有为了企业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种管理措施进一步得到落实,减少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违章或者风险发生。企业重视工商管理中对人才培训的工作,是建设企业管理团队的有利手段,而通过强化管理内部系统的运行机制能够提高学员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但能将企业管理团队的成员之间在管理工作中的相互作用和融合作用有效地开发出来,顺应了现代企业发展和工商管理的需要。一旦管理内部系统运行机制得到强化,企业能够满足人才对工商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学习,让人才在学习中学会正确的管理方法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不但能发挥和调动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够充分体现企业人才学员之间高效的团结和协作能力。因此,重视工商管理对人才的培训是企业迅速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强化管理内部系统运行机制对企业管理层面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其次,企业工商管理对人才的培训中可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我国企业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各大企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机会也越来越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企业人人才应该具备的工作技能之一。当然,在企业工商管理的培训过程中培训人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培训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条件。融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企业对人才管理进行有效培训的基本前提,与此同时,培训过程中还要根据学员的理解水平设定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在设置问题时,应该按照所教的学员掌握水平来设置。如果过于专业化,学员将不能理解,因此,在培训过程时,要将培训人员和学员之间的距离缩短,使培训效果更加明显。融洽的人际关系一旦形成,就可以在沟通方面畅所欲言,能够充分发挥出企业人才在工商管理学习的潜力。而在日常的培训教程中,要做到系统无误的培训步骤,设置好一环扣一环的培训环节,使企业人才在工商管理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一个和谐、平等、互助的培训氛围内,融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才的思维是开阔、思维发散,会使学员的学习效率大大的提高。工作的压力使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思维的运行会变得迟钝,精力和身体也达不到合格的标准。在企业工商管理对人才的培训中,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能让学员在培训中,身体和心理得到一定的放松和缓解,对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三、加强工商管理人才培训的意义和作用

加强企业中工商管理的人才培训是提高企业管理技术水平的合理手段。企业的管理水平本质上就表现在持续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和最终的活动目的。在加强工商管理的理念中,通过对人才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和指导,能让企业人员进行活动时做到全面的以提高企业效益为中心,不断地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萍萍.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7).

[2]胡亚娥,宋臻.现代企业的人才理念及大学生就业指导[J].鸡西大学学报.2003(01)

[3]杨玉龙.论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4]林晓霞.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咨询导报.2007(05).

篇4

关建词:人力资源开发 加强人才培训

引言

2012年是扎实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拓展人力资源集约化广度和深度的一年,电力企业要以提高效率效益为导向一一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深化“三定”管理工作。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批复的“三集五大”体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方案做好相关人员转岗培训和安置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确保改革顺利、生产稳定、队伍稳定。随着新形式下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不管是在岗员工还是新进员工都肩负着艰巨的任务。为此,企业急需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来管理好、经营好现代化的电力企业。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在为员工提供个人升值的机会和发挥潜能的舞台的同时,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自我及企业的双重价值。而当前的大多数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已不再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培训需求及企业发展目标。

那么,电力企业人才培训现状是如何?应如何培训新形势下的人才队伍以助力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一、电力企业人才培训现状

根据近几年电力企业人才培训调查显示,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多数下属企业的人才培训已进入计划性、延续性阶段,而少数还处在临时性、应付性。总体来说,绝大多数企业的培训还存在:培训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培训激励机制欠缺、培训师资不足能力参差不齐等现象。

1、培训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近几年来,各下属公司已相继推进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人才的培训,但大多数企业还沿用传统人事管理的方式方法,缺乏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电力企业很难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对没有建立配套的培训管理体系的企业来说,首先,没法准确的把握全年度的人才培训计划及控制成果;其次,无法预见初步成果便较难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第三,较难做到每次培训前对学员的调研及需求分析,使得无法每次都准确的把握培训定位;第四,未能建立人才培训管理库,难以协助和引导员工建立长期的成长机制;第五,未形成历史数据库来支撑建立培训奖惩制度规范员工参与培训的行为。为此,建立人才培训体系无疑对企业的人才培训成果及管理起到关键的作用。

2、培训激励机制欠缺

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训工作中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培训体制和用人体制,要把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与考核评价、工资福利、职务晋升有效衔接起来。在国有企业中,任然存在人员的使用、晋升与能力不相匹配,与学识不成正比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在体制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配套出台诸如竞争上岗制度、技能评比制度、学习成才奖励制度等,从体制上保证,从制度上约束,从利益上激励员工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培训,真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3、培训师资不足,能力参差不齐

近几年,很多电力企业已开始组建内部培训师并大力培训,但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培训师以兼职教师为主且能力参差不齐,另外存在培训资料库及教材开发力量不足现象。每个企业无论是技术、工艺还是管理都有独特之处,所以内部培养的培训师或兼职教师比外部培训师资在一些专项技能方面更能满足企业的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是电力企业, 很多专业技术的传授要靠现场实践实验,需要对这门技能非常熟悉而且有丰富操作经验的技术专家才能胜任,而这是外部师资无法达到的。但目前电力企业大多数内部培训师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水平脱离生产一线的实际,对于生产技能人员技能训练效果不明显,在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无法满足各层培训学员的培训需求。内部培训师大多来自生产一线的优秀技能人才或是相关岗位的管理人员,相对来说都缺少熟练的培训技能,采用的培训方式、方法比较单调,更多灌输式的理论讲授式学习,无法让学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训中。另外,内部培训师大多数为兼职培训师,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师职业培训或学习,大多利用工作之余协助企业讲授一些专业性课程,未有给学员建立次课程的系统学习计划,学员大多数在课堂上有收获,回到岗位上却还是对工作无从下手。最后,企业缺乏建立内部培训师的激励机制,在自身任务重的情况下,很多专业技术人才不愿意担任培训师工作,造成企业内部培训师缺乏现象。内部培训师培养困难,培训师疏于建材的开发和对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人才培训机构未建立系统的内部培训师管理机制等等,制约了内部培训师的培养,同时制约了人才技术培训的发展。

二、提升人才培训的方法和渠道的建议

电力企业应根据新的发展形势,为员工打造一个有助于学习、共享、超越自我的成长平台。在政策上、制度上、经费上、知识共享上积极为员工提供帮扶平台,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不断激发企业和职工学习的活力。如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完善培训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强化管理,奖优罚劣;建设一支配合新形式下电力发展的培训师队伍等。

1、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

(1)培训管理体系的模块建立

用电企业应制定一整套完整规范的培训管理体系,从而使供电企业培训的工作全部都可以纳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中,有效避免人为因素的不良干扰。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建设:

支撑层面:主要从企业发展方向、个人发展需求、培训管理组织体系、培训管理IT系统主面进行。

资源层面:主要从培训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学员档案资料、培训设备方面完善。

运作层面:主要从培训需求、培训预算、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五个方面进行操作。

(2)细化培训需求,实现针对性和实效性

每层人员对于培训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培训需求的确定就是确定投资方向和项目。如果投资项目选得好,就会带来良好的投资回报。因此,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工作流程的出发点。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规划的前提,也是进行评估的基础,其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个培训工作有效性的大小。再从培训内容方面来看精确的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前提。

从企业战略层次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环境与资源性配置进行分析,从而将培训计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与执行策略系统相结合,以此来确定培训的核心重点。

从组织架构中各岗位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各个岗位的员工要达到的理想工作绩效和目标,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从各岗位工作范畴,工作内容,职能和角度,来确定培训需求,决定培训目标及培训内容。

从员工个人层次进行分析:从员工角度来分析员工自身能力与职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确定“谁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促使培训部门设置的培训课程真正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能够分类别,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从绩效考评结果进行分析:合理而公平的绩效考核可以显示员工能力的缺陷因素,在绩效考核完成后,团队组织或员工个人需要改进的方面被反映了出来,因此绩效考核成为确定培训需求和目标的重要依据。

制定培训计划与具体实施方案

在培训项目实施前,要先对参加培训的人员结构,岗位职能,目标计划,知识技能,发展和提升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培训具体内容,以实现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满足企业发展之实际所需。需求分析完成后,制定适宜的培训计划则显得相当重要,企业培训计划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层面进行。

年度培训计划: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阶段性目标计划,策略与执行系统,业务调整,员工能力提升计划汇总并综合而成的。

月度培训计划:由年度培训计划分解而来,是年度培训计划的细化步骤和具体进程安排,来阶段性进行实施。

临时培训计划:是指按照当月的培训计划制定,培训部门为满足企业新增的计划与需求,而在月度培训计划的基础上增加的培训计划。

具体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内容包括以下信息:培训课题,需求来源,参加部门和人数,学时,培训日期和地点,培训方法,资源要求,评估等级,培训预算,收益预估等。

2、完善培训激励机制

加快建设培训、考核、使用、待遇、发展一体化的激励机制,并采用相应的处罚制度来规范员工参与培训的行为。具体操作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增强激励力 企业管理部门应使员工了解某项培训成果的吸引力,并尽可能加大这种吸引力,另外还要采取措施帮助职工实现其期望,提高其期望机率。培训给员工带来的利益越多,其对员工的吸引力就越大,员工参与培训驱动力就越强。

建立培训后的生动标杆效应 如:针对营业厅服务人员给予“优质服务”, “服务礼仪”, “谈判话术与技巧”等培训课程,通过培训来增强员工在实战中的应用力。 对在服务一线中表现突出者,应实施适当有效的激励措施,并在整个团队中树立榜样示范。以增强其培训项目的说服力,显效性和成功性。

1)物质激励 利用经济利益杠杆来为员工培训提供动力机制。

如:将员工培训与具体利益分配挂钩,根据员工的劳动技能和实际贡献决定工资和奖金的分配档次,制定员工晋级加薪,降级减薪的办法和条件。也就是说受到何种等级的培训,具有何种等级的技能,取得何种等级的证书,便给予何种等级的待遇……以改变以往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当员工的技术高低,能力大小,贡献多少,通过分配要素明确反映出来时,员工定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培训中去。因此,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使劳动技能与分配制度真正挂钩,接劳分配,按能分配,将强化激励机制在员工培训中的建立和运营。

2)精神激励 培训机会已逐渐成为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考虑较多的因素,企业本着“ 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选送优秀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培训本身就成为有效激励员工的一种必要手段。

3)岗位激励 培训工作与职位阶梯相挂钩,参加培训后获得更高专业技术和更高技能的员工可以逐步获得岗位提升或职位晋升的机会,对通过参加培训仍旧未达到岗位基本要求的员工则须离岗,转岗或下岗。

4)发展激励 将员工的“职业规划” 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志向确定员工未来在企业中的发展路线和职位规划,既为企业发展储备了人才,又可以兼顾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使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战略伙伴式关系,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是促使员工积极参与培训的有效激励手段之一。

5)文化激励 在塑造企业文化的同时,要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互相学习,整体发展”的团队精神,将企业文化以运动形态渗透在企业整体环境之中,借助群体环境氛围产生的驱动力和约束力,从而形成企业员工不竭的自我激励源泉。

3、严格考核,强化管理,奖优罚劣

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建立健全培训、激励、考核、使用,发展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需要持续打造并不断优化,才是保障“一体化循环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管理跟不上就会造成培训质量差,并打击挫伤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要培训就必须正规,必须加强管理,奖优罚劣。

培训工作有其严肃性,如果一些不认真学习的人却也能在考试中合格,会在员工中造成极坏影响,丧失培训的严肃性,所以必须坚持严密组织,严格考试,严肃考风,严格考核,强化管理的原则,以矫正并激发员工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让员工看到培训有其严肃性,公正性,有益性,真正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并在工作岗位上得到认可与发挥,这样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激励机制在员工培训中得到强化。

三、结束语

学习型企业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之下,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不重视教育培训的企业会遭到市场的淘汰,而同样,不重视技能提升的员工会遭到企业的淘汰,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企业的必然选择,而企业员工属于企业内的最基本的单元,所以说培养学习型员工也是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电力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足,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总而言之,现代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对员工长期的教育培训,而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则离不开现代化的培训方式和手段。而只有电力企业的同行们一起关注并共同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才能在竞争环境中,一同探索电力企业长久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打造电力企业更为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林锐锋,供电企业如何提高培训效果浅析[J].2006年. 中国电力教育

[2]王 莉,关于供电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性思考[J]. 2010.年中国电力教育

[3]邵致巍,张新德, 强化国企员工培训,实现培训创新[J].

2007.年西部探矿工程

[4]毕 慧, 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问题[J]. 2011.年经济研

篇5

1、为适应公司发展,满足公司生产现场专业技术、管理岗位空缺及储备后备人才的需要,特制订本培养方案;

2、培养一批生产管理专业知识过硬,熟悉生产各工序、各岗位操作技能,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全面综合型生产管理人才。

二、培养规划及待遇

详见附表1《生产后备干部培养规划及待遇》

三、培养组织及实施

(一)成立人才评估小组

成员:生产副总、部门主管、人力资源主管

职责:管理部组织成立评估小组,并招聘、发掘后备人才;

管理部组织制订实施培养及考评方案,组织对后备人才进行定期考评;

小组对后备人才进行阶段性及年度考评;

小组对后备人才进行能力评估。

(二)制订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方式主要为三个方面,即现场实践、自学专业知识、公司系统培训。

现场实践内容,详见附表2《生产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公司系统培训,详见附表3《生产后备人才培训课程明细表》,管理部与制造部共同组织开发相关课程,评选相关内训师。

自学专业知识,自行学习培养计划中的专业知识,达到学习效果。

(三)指定培养导师

1、导师人选

1.1公司为每位学员指定两位导师,技术导师和技能操作导师。

1.2技术导师由车间正职主任担任,负责学员整个培养期各岗位、各项技能、专业知识学习的实施及日常技术辅导。

1.3技能操作导师由部门相关岗位骨干人员担任,负责学员岗位操作技能的学习指导。

2、导师指导

2.1导师应严格按照《生产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见附件2)各岗位的学习内容,安排指导学员实习、动手操作,完全达到学习效果。

2.2在培养期内,如导师不履行指导责任或敷衍了事,学员可向部门主管或管理部申诉;部门主管或管理部进行沟通了解,必要的将调换导师。

3、导师奖惩

3.1每个岗位培养期结束后,学员需填写《导师评价表》(见附件4)对导师进行评价。

3.2管理小组通过学员学习效果对导师进行评价,并给予600、800、1000元的奖励。

(四)综合考评

1、考评方式:采用月度考核、阶段性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2、考核项目及周期

项目

月度考核

阶段性考核

年度考核

1

考核时间

每月8日前完成对上月考核项目的考核并与学员沟通

每个学习项目结束后,8天内完成对项目整体学习效果的考核

培养期的年度任务结束后15日内完成年度考核

2

考核方式

通过考核表打分,技能操作导师/技术导师结合,按5/5权重打分

书面闭卷考试,现场实操考评、现场问答考试

学员述职、评审组打分,各评委分值加权平均计算

3

考核分计算公式

月考核得分=操作导师打分*50%+技术导师打分*50%

每季度组织一次,每次考评为100分,90分合格,其中实践占60%,自学占20%,公司培训占20%

每年度组织一次,每次考评为100分,90分合格,其中实践占60%,自学占20%,公司培训占20%

4

奖金系数

96-100分系数为1,95分以下,100-110分系数=考核分/100的值

5

奖金发放时间

每月同工资一并发放

3、考核结论

考核合格者按照培养计划进入下一岗位学习;

考核不合格者需延长该岗位学习时间,并参加补考,补考通过者进入下一岗位学习;

培养期内发生三次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后备人才培养资格。

四、培养交流

管理部与制造部定期(每季度一次)组织学习分享会与业余文化活动,以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分享会由部门自行组织,主要内容为分享实习期个人技术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收获、感想心得,交流方式可以是脱产培训会、分享会、现场实操观摩会等各种形式。

业余文化活动由管理部组织,主要目的为放松心情,形式可多样化,如拓展训练、周末聚会等。

五、培养协议

所有纳入储备人才培养的人,需与公司签署培训协议书,凡中途中止协议的,均按协议约定支付培训费用,培训费用含培训期间工资、奖金、讲师费用、课程开发费用、管理费用等。

附:附件1《制造部后备干部培养规划及待遇》

附件2《制造部后备干部培养计划表》

附件3《制造部后备干部培训课程明细表》

附件4《导师评价表》

附件5《制造部后备干部培养日程表》

附件6《制造部后备干部导师明细表》

篇6

关键词: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途径;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140-03

随着恩施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加快。尤其在生产设备运维技术、产品加工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紧缺,现有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普遍有待提高,人才队伍稳定性也有待加强。产业的人才资源缺口严重阻碍恩施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产业迫切希望解决但自身又难以解决的的现实问题。因此,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研究各类人才资源的建设与保障,成为恩施州经济发展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重点以恩施州茶叶产业为例,研究人才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与保障措施,为其他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对恩施州七大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及需求分析

1.1 恩施州茶叶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恩施是茶叶的故乡,产茶历史源远流长,饮茶、种茶、制茶文字记载已有1 700余年,全州种茶可开发面积140多万亩,目前全州茶叶面积已达XX万亩,产量XX万吨,产值XX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州市之首。茶叶成为恩施州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恩施州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茶产业链建设为全州六大产业链之一,其快速发展对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人才队伍也随之提升。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恩施州茶叶产业目前的人才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在人才资源建设和利用方面都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是恩施州的各茶叶企业发展不均衡,整个茶叶产业的技术人才分布不合理,总量也不足。

二是茶叶产业中,绝大多数技术人才是从学历较低且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起步,靠长期实践来积累知识和技能,等技术相对成熟时年龄已较大,从而导致茶叶产业的人才队伍老龄化趋势明显,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成长后劲不足,尤其缺乏较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阻碍了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从茶叶产业角度进行系统性的人才培训较少,且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尤其是在精加工、营销策划、信息技术应用和设备的高效运维等现代技术方面的培训不足,致使优秀人才队伍的成长较慢,产业的创新力受到影响。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重用优秀人才的意识和氛围不浓,产业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影响茶叶产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壮大。

1.3 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从产业链来看,恩施州茶叶产业链包括茶叶种植、初精加工、包装、销售、物流及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条环节。茶叶产业链需要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重点品牌培育、茶文化产业发展、茶叶科技支撑等6个方面加强全州产业链建设。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人才是关键!根据恩施州茶叶产业的发展要求,必须建设一支包括茶叶种植型、加工型、经营型、茶艺型、产品开发型、设备运维型、管理型人才且数量足够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服务于恩施州整个茶叶产业链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茶叶产业相关企业的调研,茶叶产业链的人才资源建设必须首先以企业岗位及其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目标的需求为基础。对接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相关岗位及职业能力类型分析,见表1。

2 恩施州茶叶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途径与保障措施

地方产业的发展,人才资源支撑是关键。从院校、社会引进人才和产业自身培训人才是产业人才资源建设的主要途径。如何保障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求实效?充分发挥地方职业教育的功能,校企合作共同促进产业发展是必选路径。在此,结合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和地方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探索恩施州茶叶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途径与保障措施。

①以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为前提。

②创建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培养储备基地。

根据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技术应用需求、产业特点与职业标准,地方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进行对接合作:针对茶叶产业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及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共同构建与恩施州茶叶产业相对接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开发包括通识能力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和地方产业专门技术能力训练所对应的课程体系,科学优化培养内容;建立校企联合评价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企业、学生互惠互利,有效保障产业人才资源的储备。

③建立恩施州茶叶产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实施滚动式针对性集中培训。以恩施州茶叶产业主管部门为纽带,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建立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职工技能培训基地。以产业具体岗位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逻辑起点,科学制定符合培训对象特征的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和培训考核方案,按岗分类培训。充分利用地方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根据产业各自的生产特点,每年滚动式分期集中培训,企业内部建立员工的培训档案,学校和企业一起进行培训考核,学员的培训考核成绩及工资晋级与奖励挂钩。通过这种按岗针对性培训,使恩施州茶叶产业现有技术人才队伍的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增强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自身造血功能。以恩施州茶叶产业骨干技术人员的培训为例,探索其思路如图1所示。

3 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策略建议

恩施州委六届五次全会以来,恩施州把产业链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以“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等“六大产业链”为重点,以“绿色食品工业、能源工业、烟草工业、矿产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化工产业”六大工业为支柱产业的格局。把“大健康”产业列为恩施州第七大产业,深入推进“产业兴州”,全力打造恩施经济“升级版”。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是恩施州惟一的高职院校,依据恩施州产业发展规划、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加强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深化专业改革,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资源的新要求,是恩施职院必须履行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神圣职责。借鉴恩施州茶叶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思路与方法,提出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的策略建议。

①充分利用政府重点加强产业链建设的政策和机遇,争取更多的人才资源支持。

②以产业的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为助动力,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充分利用地方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保障与人才培养储备。

其一,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下,以产业行业协会为桥梁,促进产业与地方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鉴定校企合作协议,创建恩施州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大健康等产业的人才培养储备基地。

其二,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以产业人才培养储备基地为硬件基础,搭建产业与专业的对接与合作平台。

其三,以产业与专业的对接合作平台为依托,校企合作开发产业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以学校为主,产业企业参与,进行产业人才需求调研,获得恩施州各产业链的技术人才需求与行业企业职业要求。

其次,根据调研结果和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要求,地方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合作开发与恩施州各产业链建设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由通识能力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和地方产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所对应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科学制定教学标准,设计教学方案;建立校企联合评价人才质量的评价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议,保障学校、企业、学生互惠互利,确保产业人才资源的需求储备。

③以恩施州产业主管部门为推手,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建立恩施州各产业的专门技术人员培训基地(职工培训基地)。

以产业具体岗位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逻辑起点,根据培训对象的特征,科学构建滚动式的按岗分类集中培训的培训体系。在产业相关主管部门的协同下,职业院校与产业合作实施对产业的现有人才队伍进行专门技术的提升培训。

4 结 语

以政府职能部门和产业行业协会为桥梁和纽带,建立各产业的“人才培养储备基地”和“职工培训基地”,建立与各产业相对接的由校内校外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人才的培养与培训。通过这种“双基+纽带+团队”的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模式,使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与保障落到实处。“双基+纽带+团队”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对恩施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 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

[2] 恩施州统计年鉴,2015.

[3] 2016年恩施州政府工作报告,2016.

篇7

关键词:市场驱动;江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品牌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125 -02

一、背景分析

实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是目前江苏省高等教育领域启动的一大重点工程。高职院校紧盯“品牌”这一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突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扶需”提升高职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通过“扶特”培育和强化高职院校特色优势,通过“扶强”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使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有根基、立得住。另外,在江苏省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例如,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的逐年上升,促使国际化旅游需求的骤增;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广泛运用,促生了智慧旅游的方兴未艾;大众化的旅游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自由行等个性化旅游的发展也促使江苏省旅游业呈现出与以往迥然相异的特征。而旅游行业的新发展势必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融入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最终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反哺行业的发展。

二、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必要性

从旅游管理国内外办学特点来看,专业的“立地性”已经成为一大特色,通过和地方旅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相结合,突出专业的社会贡献度;对接“国际化”要求,把实训和行业标准引入到课程体系和内容,实现完成课堂教学和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上,从顶岗实习管理到实训基地建设,从教学内容深化到实践环节细究,均体现了旅游管理“学做行知”一体的办学模式,学生的旅游认知度和岗位胜任度在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不断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旅游管理专业在管理体制上有待进一步创新,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品牌化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有待明确和完善

比如出台《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来指导和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出台《紧密型合作标志型企业管理办法》和《企业制学院管理办法》以保障企业在经费筹措、技术应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方面提供优惠。

(二)教师培养方案需要制度化和标准化

在教师培养方面,缺少《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兼职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等制度性文件,无法有效推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缺少《顶岗实习基地考核奖励办法》《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补偿办法》等,不能有效激励和推动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

(三)课程设置对区域经济新业态跟进不够

只有依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宏观经济需求来设置专业,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业态也在不断涌现,如智慧旅游、国际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相比行业发展,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四)专业的国际化视域有待拓展

目前专业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主要以“实习项目”为主,缺少在师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交流。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安排学生赴海外实习、研修为主,缺少和办学点之间在学生上的互换双向交流。

(五)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专业教师参与的横向课题多停留在本省范围内,且课题延展性较弱。国内外专业标杆学校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这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途径

(一)设定品牌化建设的目标

通过努力,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力争建设成为教育理念上“三化鲜明”(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师资队伍上“三百完备”(100%双师、硕士以上学历、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人才培养上“三型凸显”(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类人才),课程改革上“三层递进”(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培养路径上“三元并立”(中高职衔接,高职教育,高职本科衔接三元培养路径科学),校企合作上“三共一体”(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实训实习基地“三点齐全”(三个重点:一个校园,一个实习基地,一个专业联盟)行业特点鲜明,标杆作用显著的省内杰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秀品牌专业。

(二)探索专业品牌化建设的路径

具体而言,教育理念上的“三化鲜明”指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专业教育国际视野,专业建设能够契合和引领地域性旅游产业发展,专业教育教学中网络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师资队伍上的“三百完备”指本专业教师100%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0%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从教学能力、行业实践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上的“三型凸显”是指本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是具有高超的旅游管理类工作技能,且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课程改革上的“三层递进”是指体现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旅游行业通用技能的平台课程和以职业特定技能习得为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多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路径上的“三元并立”是指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如对口单招、中高职3+3入学)、普通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及高职、本科衔接学生(如3+2入学)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达成共性和个性并存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上的“三共一体”是指与行业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开展课程评价,使得“教”“学”“做”“评”“用”全面与旅游行业需求接轨。实训实习基地的“三点齐全”是指打造三个重点:其一,将校园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营造整体旅游实习、实训氛围;其二,打造一座高水平旅游管理类实训基地;其三,与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合作,建成专业联盟,共同建设实习、实训点,实现资源共享。

(三)创新专业品牌化建设的方案措施

1.明确教育理念目标: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工作。拓宽专业教师国际化视野,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增加学院与国际院校间的合作。深入开展本专业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料库建设,建设成果覆盖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实现“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创学生展示平台,构建多渠道教学平台。投入建立智慧应用系统,完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

2.优化师资队伍目标:实现本专业教师100%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0%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制“双骨干教师”制和“双兼职”制,培养“局长型教师”“经理型教师”,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100%。提升教师入职门槛,鼓励教师报考行业证书。秉承“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工作态度,完善教学人才“梯级培养机制”,增加人才储备量。

3.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类人才。完成“课证融合”的建设方案。实施差异化学训交替式的教学方案,即班级之间进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学期交替的教学模式。

4.创新课程改革目标: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完成核心课程改革,核心课程服务行业企业,确立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鼓励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举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兼职教师教学示范课”活动,评选学院“十佳兼职教师”。

5.革新培养路径目标:开辟中高职衔接、高职教育、高职本科衔接的培养路径。构建“2+0.5+0.5”的学程分段、“就业、升学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应用研发能力以提升校企互哺的社会服务能力,为省内外、中西部地区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并免费提供省内外专业教师来校作访问学者的机会。

6.坚持校企合作目标: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定期召开“校企专家专业指导会议”,成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编撰课程教材,完善校企合作课堂授课模式。课程成绩评定时实施第三方评价主体的介入,制定新的考核标准,把行业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融入平时的校内考核。

7.更新实训实习目标:组建一个校园,一个实习基地,一个专业联盟。依托4A级景区的规划标准,完善校园基础建设并优化配套设施。规划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校企共同体”实习基地。切实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的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成立旅游管理专业联盟,形成联盟资源共享,联盟内资源共享平台,制定定期交流制度,拓展联盟院校间的校际合作范围。

总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品牌化建设需要宏观的规划。品牌专业建设应该是一个长久的、科学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品牌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程序。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建设方向和目标的根本行动准则。因此,专业建设规划书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莹雪.基于4H培养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1):120-122.

[2]苗耀华,李男.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73-77.

[3]葛丽芳.谈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320-321.

[4]胡章鸿,李芸罗,朝霞.江苏高职重点专业群建设的四维分析[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4,(09):55-57.

篇8

关键词:工程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建筑工程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一个必要手段,企业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结合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整个管理过程进行策划、控制、统计、分析和调整,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提高到科学、高效的数据化管理控制模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明确指出,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是工程企业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大前提下,建筑工程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提高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而建筑行业涉及的专业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要求高,单一、传统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目前的需要。

一、工程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加强信息化管理程度

(一)快速变化的技术人才市场需要信息化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力量,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更新的专业技术知识体系,要求企业应持续培养与开发职工的专业技术,不断吸收新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建设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而高效的人才培训与建设离不开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数据的计划、检查、统计与分析、控制。

(二)信息技术可促进建筑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开发与培养的现代化管理机制建立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企业跨越传统的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化管理机制迫在眉捷。建立现代化管理机制,就意味着企业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人才培训与教育工作中,通过知识联网和大数据化管理,使人才培养工作的时间周期减短,科学灵活,最大程度的提高人才培养效果,降低培训成本,同时将高效的管理方式渗透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经济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促进整个建筑工程企业的现化代机制的建成。

(三)技术人才开发与培养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现代管理的保证

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与市场联系较少,而目前的建筑市场,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市场需求与发展方向占主要的地位。为了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建筑企业利润和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考虑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其中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占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整体地考虑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理智而有计划地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组织结构,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培养开发水平的进步。

二、努力实现建筑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

建筑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可以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开拓创新,以信息化推动企业生产和管理现代化、网络化建设,实现人才、经济、营销、策划的科学化管理。

(一)企业领导高度重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建设

建筑企业的一些领导喜欢把重点关注到工程项目上,对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储备方面的重视度不高,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开发信息化管理模式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认为投资大、见效慢。而一些企业本身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企业文化在这一方面基本是空白,或者搞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开发信息化管理,但没有将其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发展规划很好的结合,不能高效的利用起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企业领导应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企业自身状况,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渗透,使企业的人才优势发挥到最大的效能。只有企业高层领导改变观念,加强引导,着力解决制约企业人才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围绕提高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素质做好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建设。

(二)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扩大职业技术人才的队伍

建筑行业因为其独特的生产特点,人员流动大,人才缺口和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一直是企业职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很多建筑企业目前拥有的人才队伍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需要。而做好企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除了需要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外,还需要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人才培训经验、信息数据操作能力的综合性人员。从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要有高效的管理团队进行信息化管理,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人员队伍,鉴于信息管理对人员要求较高,而建筑企业的专业人员又比较缺乏,因而企业更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来满足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为贯通企业人才管理的各个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目前,由于国家经济产业正面临重大转型,建筑行业也面临了严竣挑战,很多建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使得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受到了很大限制,很多企业无力在这一方面投入更多。但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人才培养与开发、储备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不能停滞。在此提出两种解决的方法:一是量力而行,争取少花钱多办事;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如争取国家、政府的人才培养经费,与地方高校资源共享,借助多渠道的资金、技术、资源支持,力争达到低投入、高效果。

(四)建筑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要统筹规划、秩序渐进、量力而行、务求实效

篇9

针对轨道装备制造企业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全周期人才培养过程中可按四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人才能力特点和成长要素,量体裁衣,制订培训。

潜能期——新员工入职培训

对于刚刚进入轨道装备企业技术或管理干部岗位上的应届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应形成系统、规范的入厂教育课程和实习管理制度。以填鸭式的培训方式将其需要了解或掌握的岗位应知应会传授给新员工,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有益信息,并在以后的实习中逐步消化理解;采用理论培训(课堂讲解)和实践(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其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和提升基本技能;以一对一的导师带徒方式,督促见习生在一线积累经验、努力钻研技术业务;对于优秀的见习生允许提前定职定岗,以激励新员工快速成长。

成长期——多渠道锻炼本领

技术人才产品系统培训 成长期是技术人才系统性掌握企业产品技术的关键时期,企业可以在研发、工艺、工程项目等专业技术领域开展递进式产品系统技术培训,通过结合专家授课、阶段化考试、现场技术处理和技术课题报告等手段开展培养工作。可制订企业内部技术等级资质标准,以研发为例,实习设计师处于产品技术学习初级阶段,部件设计师表示具有设计产品零部件的资质,系统设计师则能够主持产品的一个或几个系统研发设计。当然,不同等级技术资质要有不同的待遇,以激励技术人才主动、快速成长。

技能人才现场教学练比 广泛开展现场“教、学、练、比”四位一体岗位练兵活动,可有效提高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创新培训方式,把对职工的接力培训、后续培训由课堂搬到生产现场,在每道工序采取指导教师现场讲解、标准示范,操作者结合实物现场实习、在岗位上反复练习,在此基础上举办工序小型技术比赛,用“比”促进员工“学”和“练”,检验“教”的效果。采用这样一整套程序性培训方式反复循环,直到操作者的操作行为规范、固化成习惯动作。

管理干部专业业务培训 结合管理人员特点分层实施:针对高层管理团队,围绕行业最新发展态势、技术最新进展、专业知识、战略管理等内容开展培训,用不断发展的管理理念引领塑造优秀的管理人才;针对中层管理队伍,提升和拓展与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针对一般管理人员,深化专业管理能力提升的培训,提升管理团队综合素质,实现管理能力高速提升。

在开展分层管理人员培训的同时,丰富培训内容,通过分模块培训,提升管理人员职业技能:一是加强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比如有效沟通、管理技巧、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课程引入,用不断发展的管理理念引领塑造优秀的管理人才;二是对专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提升的培训,比如生产管理、物流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培训;三是进行非专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知识培训,比如非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培训、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等,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骨干期——专业化考核管理

专家、拔尖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建立符合企业需要的核心专业人才队伍,在轨道企业,专家、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已经粗具规模,未来需要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考评手段,需要融合公司三大主体核心人才培养思路,具有适用全员、以各系统骨干人才为对象、量化条件、评选不设指标、与行业接轨、注重能力与业绩双向提升的特点,以资质、学历、业绩、创新及成果等方面设置条件,为员工明确了发展及努力方向。

专业化人才的选聘与管理 针对轨道企业技术核心或专业特性,可开展专项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可自愿报名参加一定周期的专业理论及实作培养,按阶段考核,最后选拔通过即聘任相应专业资格,享受一定的津贴待遇,并每年针对专业水平和业绩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

各层次干部后备人才培训班 正规化组织自主培养越来越成为企业开发人才的主导思路,轨道企业应更加重视培训对人才培养发挥的作用,将内部培训和委外培训资源整合,从丰富理论知识、磨炼钢铁般意志、加强团结协作、提升专业水平方面出发,公开选拔学员,以年度为单位,分期组织适合对应群体特征及需求的管理干部后备人才培训班。组织过程要注意:首先,要完善选拔形式,优化选拔手段(如图);其次,外聘专业老师,丰富理论知识,课程的设计主要针对人力资源、财务、生产、项目、创新、战略及执行力等方面,旨在加强和提升干部后备人才必备的管理能力和理论素养,同时也为公司干部人才间的交流和沟通搭建了新的平台。

多岗位历练培养全面型人才 通过典型人才成长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多岗位锻炼对骨干期人才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尤其是配合一线较多的工艺技术、生产管理岗位和比较全面的综合管理岗位,所以企业在骨干期人才培养过程要根据人才自身能力特点,开展轮岗、挂职、参与项目课题等全面锻炼个人综合素质的科目。

专家期——深层次提升水平

通过梯队式导师带徒进一步发挥核心人才作用 专家、拔尖人才是轨道企业的核心人才队伍,如何提升核心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促进关键技术、业务和技能的传承,是企业人才培养及管理始终研究和不断完善的重点工作。通过分析典型人才成长案例、调研典型人才成长特点,发现导师带徒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提出梯队式导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核心人才队伍中推行实施。侧重人才成长各阶段的特点,按照专业水平分层级进行带徒,保证专业水平的承接。

加强专家型人才的知识更新和前沿技术积累 对专家型人才的培养,轨道企业现行的人才培训形式和培养手段不足以支撑专家型人才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对此,应为专家人才提供行业交流、出国培训、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研究的机会,旨在持续提升专家型人才的理论知识,及时使其了解和掌握行业乃至国际上的前沿技术,积累丰富而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企业内组织接力培训,提高核心人才队伍整体实力。

组织专家学术报告促进技术交流和核心技术传递 为有效促进技术人才间的关键技术交流和沟通,促进核心技术和经验的传递,可定期组织专家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公司技术发展规划、发展期核心技术、各部位技术成果、先进的技术思想和模式介绍等。组织专业人员听取报告,并针对专家学术报告作出评价和意见,促进专家学术报告的水平不断提高。此举有效地推进了核心技术、前沿知识的传递和积累,促进专家人才总结技术经验,为轨道企业加快骨干人才成长提供帮助。

成立专家合作小组以发挥核心人才队伍合力作用 注重技术专家的培养和使用,成立具有联合性、专业性特点的专家合作小组,凝聚高端人才的合力。充分利用技术专家优势,使其参与公司重要技术方案、决策的评审,并参与公司科技发展及产品战略的制定;以科技创新项目带动技术专家在科研创新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人才带头搞科研、搞创新,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注重培养行业顶尖技术人才,通过企业承担的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组织专家人才形成科研攻关团队,瞄准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保持轨道企业技术发展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篇10

关键词 继续教育 学院建设 发展思路

伴随着“天空开放” 进程的深入推进和中国民航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民航技术、管理等方面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对民航特有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等的,使我院组建继续教育学院,发展终身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1 总体目标

依托民用航空的行业优势,地处珠三角航空大省的突出区域地势,充分发挥我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作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师资培训;与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合作开展民航业内企业急需人才培养;主动与珠三角地区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培养各级各类急需专业技术人才;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开展在职学历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环境,力争建成民航行业、珠三角地区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打造国内著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民航行业继续教育品牌,成为中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旗帜和应领者。

2 具体目标

(1)主动接轨,发挥优势,培养民航业内急需人才。充分发挥我院现有民航特种工种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鉴定优势,扩大规模,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民航业内高层次培训,主动与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合作,建立华南地区民航管理干部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两院优势,开展民航系统党政干部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训,职业岗位教育培训,力争实现年培训规模达到5万人次。

(2)突出特色,强化示范,拓宽高职师资培训项目。发挥我院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行业、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师资培训项目,为高职院校,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院校培训富有创新能力的教育、科研与管理人才,实现培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人数达1万人次。

(3)优化布局,稳定规模,开展成人在职学历教育。发挥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优势,与区域内中职院校合作,开展“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引进高校学历教育,开办成人在职专升本、本专升硕等教育,形成物流管理等若干社会需求的通用品牌专业和5~10个珠三角地区成人教育品牌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在校规模五年内稳定在5000人。

(4)拓展领域,服务社区,探索区域职业继续教育。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开拓民航企业职业教育市场,逐步向其他航空制造业延伸,加强校企合作,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积极为珠三角地区企业发展和空港区域经济圈服务。实现在职教育与职前教育并举,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同步的职业继续教育,实现办学规模达到年2000人次。

(5)创新形式,服务社区,形成社区终身学习环境。围绕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原则,细化支持服务,开拓社区服务项目;开办小区大学,发展老年学习教育,开展各类各级人员业余兴趣等终身学习项目,形成继续教育新的增长点,办学规模达到年2000人次。

3 主要措施

3.1 彰显行业优势,突出培养民航企业急需人才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全国民用航空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30个以上;运输机2750架,年增长11%;通用机队规模2000架以上;航空运输总周转量99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0%。这一数字显示,中国民航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储备不足成为当前困扰民航企业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民航特有工种专业技术人才、航空安全创新技术应用人才和操作性技能人才最为紧缺。我院将主动与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合作,在其现只有北京和昆明两个培训基地的情况下,积极申办建成其华南地区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党政干部培训项目,开展中青年骨干和后备干部培训项目;开展民航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订单式的培训项目,如对从事民航运输的机组、空乘、安检、运输操作、货运等九类人才的危险品初训;为企业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民航特有工种专业技术人才和一线操作性技能人才,为国家民航强国战略作出贡献。主要培训项目详见表1:民航企业急需人才培训项目一览表。

表1 民航企业急需人才培训项目一览表

3.2 发挥示范引领,拓宽高职师资培训项目

发挥我院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优势,在现有电子信息类和物流管理类两个师资培训项目的基础上,逐渐向交通运输类、旅游管理类、机电设备类、通信类、计算机类、安全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财务会计类、财政金融类、经济贸易类、公共管理类、语言文化类过渡;为高职院校,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院校培训富有创新能力的教育、科研与管理人才,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3.3 强化服务意识,开展成人在职学历教育

2011年仅广州市就有初中毕业生12万人,高中毕业生6万余人,这其中初中毕业生中有45%读中职;高中毕业生中,每年有40%读大专和高职;20%考不上大学;同时我院每年也有应届毕业生3000余人,还有很多社会在职人员希望提升学历教育,为了向这部分群体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继续教育学院拟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优势,与区内知名院校合作,引进优秀教育资源,以业余和函授教育为主,开办多层次的学历教育,详见表2:成人学历教育项目一览表。

3.4 加大校地合作,增强区域经济服务能力

按照《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完成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的年度继续教育任务。企业每年用于继续教育的经费不少于工资总额的1.5~2.5%。我省为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将继续教育重点更是放在了现代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信息、社会工作等十二大领域,计划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10万人次,到2010年共计培训100万名高层次骨干专业技术人员。截至2008年末,广东省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企业法人单位1.4万余个,从业人员90.54万人;非企业法人单位559个,从业人员2.49万人。这些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问题日益突显。我院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校地合作力度,在立足服务民航企业的同时,从向民航传统领域,逐步延伸扩大到航空领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领域,构建具有柔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期开展上岗和转岗培训、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认证等级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逐步向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职业岗位技术培训和职工自学成才培训拓展。

表2 成人在职学历教育项目一览表

3.5 提倡终身教育,创建社区终身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