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

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税收 税收管理体系

近些年来,国家政府加大对农村建设和扶持政策,使得农村合作社新兴的经济互助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也为国家财政方略与其税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当代农民纳税意识进行普及,怎样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不足,如何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是国家征税单位人员当务之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征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政策不完善,税务机关监管力度欠缺

尽管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征税优惠政策早已发行,但是在征税管理和落实情况存在着拖后腿状况,到现在也没有详细的规定出台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日常的财务处理上没有规范的使用专门会计核算或者是在处理一些特殊业务上没有经验。税务机关在进行征税、查账时力度不够,这会使得征税管理人员在征税时大多数采用不正式的催缴税费的通知,这是征税人员对征税工作的不负责任,从中也体现出了税务机关对本单位的征税人员没有做到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是急需长期有效的征管政策,来共同面对在新形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监管范围较大,征税信息不准确

许多征税条例是以企业单位的会计凭证和相关科目作为凭证的,而一般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分布广泛也没有一些最低的设立门槛,更没有限制注册合作社的资金标准。这可能促使一些公司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名进行不法逃税。导致在征税时的会计信息不准确,不能够落实工作。这也是在现行的征税例子中常出现的弊端,如: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非合作伙伴没有在会计账簿上反映,税务机关是不能够辨认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属于应税收入还是属于免税收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是不需要进行期末检查的,所以在运行的过程中是否规范记账,依法操作相关事宜,在目前的法律规定下税务局是无法查证的。

(三)组织形式混乱,法人实体难辨认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管理局进行注册登记时,没有确切的划分登记类型,所以在进行征税时,发现会计信息不准确,无法落实征税工作。因此在征税时对于纳税身份不确定只能单凭着主观断定,这样对于长期发展战略来说是大大不利的。

(四)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规范

我国在2008年1月1日正式推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根据出台的会计制度所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要依据其财务状况合理招收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相关核算,监督。而农民普遍则认为只要能取得收入,增大企业经营范围和规模就行。从而不在乎在财务上是否合法,所以不主动设置财务账簿。即使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置会计账簿,但其内容特别简单,会计核算不准确,不规范,在会计科目上易混淆,对费用的支出和财务收入无法做到及时登记,确保真实性、合法性。对于到地方税务机关报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少之又少。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税务管理环节薄弱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纳税意识上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普遍认为用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在免税企业上,管理成本太大,征税效率较低,没有多大的意义。现有的管理力度不足,更没有在减免征税上用太多的精力。在征税落实管理上,由于管理的特殊性和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很难精确到位各类经济业务和类型。在税务管理上易受到以上的不利影响,所以也对纳税人的纳税辅导工作和日常监管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建议

经过对日常纳税的调查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产清查,发现了纳税机关和纳税人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情况大力推行纳税义务和征税优惠政策,建立管理制度和解决纳税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不健全,财务账簿不规范,纳税信息不准确,监管力度不强大等方面的问题。

(一)政策改革和纳税辅导宣传普及

要定期对农村征税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和相关业务专业培训、专题讲座,让他们真正的了所做业务的政策,利用政策方针做好本职工作,更要利用好其政策,让征税工作顺利开。要想做好征税管理工作,只有一线征税人员深入了解相关改革政策和规章,加大宣传力度,做到人人皆知。对于纳税的农民要进行有效宣传从而提高农民的纳税义务和深入了解纳税政策。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经济状况可以考虑引进外部优秀人才,例如招聘专业性强的大学生,社会上优秀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因为他们能够带来“新鲜空气”,用最新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和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提升涉税业务办理水平。税务机关的成员要做到熟悉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收入。

(二)确定纳税组织,依法开展工作。

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分类时要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要求进行统计,如:制造业,原生态农产品,食品等。在工商局进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进行统一登记、划分时,更要保证登记信息的正确性,确保征税工作的准确性。在登记注册的窗口适当设立登记咨询服务业,使得办理过程中能够全方位指导,实行申请、受理、审批、登记全方位服务。这使得开展涉税的工作是有据可依,相关税收政策就能够顺利进行。

(三)简化征税管理政策,落实优惠政策

近些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随着相关政策的扶助有了空前的发展。综合农作物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农民,农业生产者,所以在征税管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多程序化。简化相关办理手续,避免在高峰期办理相关业务。税务机关在征税时要充分利用企业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相关优惠政策,为农民谋福利。相关部门应该结合事实情况对现有政策适当调整、完善并制定出相关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税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征税类型、税率,及时调整特殊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税率。争取做到合理赋税,依法征税,减税。让涉税管理政策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把好帮手。

(四)规范发票使用加强发票审查,监督

因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销售和收购生产资料的合作伙伴比较广泛,合作伙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在发票的使用是上要尽量确认其合作伙伴和非合作伙伴。在销售生产资料时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销售发票均可开具,但要把免税收入和应税收入单独计算,增值税专用发票只能对应税收入使用。有关法律明确其合作伙伴和非合作伙伴均可以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在收购农产品时和开展涉税工作时要明确相关合作伙伴信息进行正确征税工作。所以可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看作一个农业生产单位整体。和最新增值税政策并行,只有自产和非自产的划分,规范销售自产产品及合作伙伴自产农产品均免征增值税。在发票的管理上有实地调查的依据,准确确定好各类发票种类和数量,定期审核发票开具真实性。禁止虚开、虚抵的现象,对违规抵扣的发票要进行大力度处罚,保障纳税企业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计算其营业收入,从而提升纳税遵从度。

(五)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征税监督管理制度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信息准确的情况下对其要变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在审查资料和占地的真实性的基础上重点审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和成员的真实性,是为了避免一些经营农产品的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征税政策进行逃税。一定要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环境的真实性。提高日常监督管理,做足申报纳税的评价与估测。经过日常的管理,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业务情况,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供、销情况要深入了解,以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的管理。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还是在不断地上升,因此,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已经成为合作社发展的首要解决问题,政策改革和纳税辅导宣传普及,确定纳税组织,依法开展工作,简化征税管理政策,落实优惠政策,规范发票使用加强发票审查,监督,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征税监督管理制度。只有在新的涉税改革体制上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济上的魅力和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征税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迟影.浅谈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8-19

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004-04

Abstracts: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olving problems of the "three issues in agriculture". In recent years,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in Ningbo have developed rapidly with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But they are facing some governance problems. The most striking ones are“Elite Capture”,management model and talent shortage. In order to enhance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governance in Ningbo rapidly,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in Ningbo should be based o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 of members,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s which is the most wanted element of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sales which members concerns most.

Key words: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Governance;Problems;Suggestions

1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三农”发展问题的重要载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基础上,将状态分散、实力相对弱小的农民联合起来,整合生产要素,同时进行分工协作的一种合作社形态[1]。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强劲,并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当前,在我国农村高度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下,农民常常难以把握市场动向,在农产品供求双方的博弈当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使得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愈演愈烈。特别是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国外廉价优质的农产品不断流入我国市场,挤占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竞争日益激烈[2]。可见,我国农业小规模的经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才能有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1.2 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发展问题的关键[3]。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一座沟通桥梁,能有效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帮助农民掌握市场动向以及解决品牌建设、农产品生产、包装等一些农民个体解决不了的事情,从而保证农民既增产又增收。如丽水市龙泉龙竹笋竹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竹农对竹林精心的肥、土、温管理,创造了“穿着短袖吃冬笋”的奇迹,将冬笋售价提高了10倍,大大地提高了竹农的收入[1]。

1.3 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 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在生产标准、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农资供应都要求统一进行,这便促进了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同时又有利于农业区域化布局形成以及特色主导产业的扩大,从而使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比如,浙江桐乡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自成立后,坚持“六个管理”,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认证,产品供不应求,种植面积从293.3hm2发展到900hm2[1]。

2 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背景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地位得到法律肯定以来,宁波市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调整和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政策的通知》《关于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使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良好的政策氛围中成长与壮大。

2.1 总量背景 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较快发展期,主要表现在,一是合作社数量稳步增加,规模实力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 531家,入股社员5万户,比2011年分别增长32.4%和21.4%(见图1)。其中,年统一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合作社有182家,5 000万元以上的有14家,上亿元的有2家[4]。合作社也开始由最初的简单劳动合作逐步向资本合作、生产要素合作,出现合作社间的同行业联合、产业间互补以及区域内合作。例如,慈溪观海镇淹浦、福山片、东山头、五里、泽山等5家渔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成立了渔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合作社成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创造条件[4]。二是合作社资产总量不断增强,带动能力逐步上升。201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资产达31亿元,全市农民合作社联系带动农户32.2万户,农民实现总收入47.8亿元,与上年持平,盈余4.21亿元,实行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返还总额达16 907万元,据调查,入社农户收入普遍比同业非成员农户高出20%以上。以余姚市黄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通过实施“农作制度创新、实现667m2值超万元”工程,平均每667m2增收1 600多元,有1/3以上的土地实现667m2产值万元以上,带动农民年增收360多万元[4]。

2.2 产业背景 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类型多样,在基础产业方面根基牢固。截至2014年底,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服务业依次1 194家、378家、350家、276家、212家,分别比2011年增长33.5%、31.22%、22.57%、16.3%、29.72%(见表1)。从产业结构来看(见图2和图3),种植业占合作社总数的比重一直为最多,渔业、林业、畜牧业其次,服务业最少。其中,渔业和畜牧业的所占比重比2011年都有所下降,服务业占比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宁波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层次仍然分布在以生产专业化为主要目的的农林渔牧上,农业服务业有待加强[5-6]。

2.3 管理背景 内部管理朝着规范、可持续方向发展。宁波市农民合作社以“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品安全化”为目标开展工作。到2015年底,全市有882家合作社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726家合作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安全检测体系,502家合作社注册商标535个,310家合作社取得“三品一标”等认证,73家合作社获得市级以上名牌产品[4]。此外,每年还开展合作社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倒逼农民合作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层次,2015年宁波市有6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信用等级A级以上,居全省第四。

3 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精英俘获”现象普遍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的核心是形成这样一种机制,保障所有社员拥有对合作资产所有权、合作活动的控制权和合作收益的受益权“三权合一”。[7]现实运作中,往往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并引发了许多问题。当前,宁波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运作欠规范、机构不全、分配不公、财务制度不健全、发展水平和层次偏低等问题,从根源上看,是内部治理问题,其中最突出和普遍的是“精英俘获”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指的是一种“弱合作、强控制”的现象,即合作社由实力强的企业、能力较强的人员及经济实力雄厚的人员等领办,这些领办主体往往拥有先进技术、充足资本、高端网络销售技巧等优势,而这些对于普通农民来讲是无法企及的[7]。因此,这些人逐渐被农民认可为领导地位,合法地控制着合作社,使合作社朝着自己的利益方向发展。而各方面不占优势的一般社员只能占从属地位,从而导致合作社的利益结构固化,平等合作机制无法落到实处,民主制度流于形式。

在“精英俘获”现象之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的很多环节被扭曲。通过对宁波市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发现,与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问题类似,在合作社股份化的产权结构下,股权高度集中于农村的“精英”,出现了少数大股东和多数小股东并存的两极格局。在民主表决上一般实行股份持有量表决法,因此农村的“精英”们在制定决策时往往起主导作用,而普通社员只能依附,从而出现“精英”控制、合作社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无法正常运行的现象[8]。

此外,由于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大多按股份分红为主,按惠顾额返还为辅使得盈余分配大多向“精英”倾斜。同时,这些“精英”还掌控着合作社工资、奖金、福利等的发放,甚至谋取私利、私分公共积累和政府奖励等[7]。这便造成合作社的大部分收益被“精英”俘获,产生了“大农”吃“小农”的问题。“精英”俘获使合作社民主管理的本质规定性发生了漂移,合作社内部普通成员和“精英”之间,普通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普遍缺乏信任感和归属感,而多数成员由于投入股金较少,难以从合作社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在决策和监督过程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民主意识淡薄,存在“搭便车”和短期行为[7]。这样就使得专业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较高的管理成本,标准化的实施和质量控制困难较大,合作社诚信度不高,并影响到后续的“农超对接”、农产品品牌打造等环节。

3.2 外部经营中延伸发展问题

3.2.1 产加销(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为主的模式有待强化 随着冷藏设施、加工设备以及运输配套设备逐步完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已越来越有活力。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拥有稳定的生产基地、销售渠道,能帮助农民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衔接,从而降低了农产品损耗和流通费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目前在宁波市属于主流模式,数据显示,全市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合作社有1 719家,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70%。但是,与上海(90%)、苏州(85%)等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9]。此外,一体化经营水平也有待强化,2014年宁波市统一购买比例80%以上的合作社1 428家,占58.4%,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比例80%以上的合作社977家,仅占40%,“两头统”(即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和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的比例有待提高[7]。

3.2.2 农产品销售模式有待拓展和完善 目前,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主要采用“合作社+市场”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合作社容易组织农户进入市场进行统一销售,在调查中发现有半数以上合作社选择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但是,该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合作社难以获得超额利润,并且要承担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其他销售模式,例如“农超对接”、“微营销”、“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联社等模式在宁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2.3 缺乏企业家人才 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少不了人才的支持。但是,调研发现,宁波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所需的拥有管理能力和凝聚能力的企业家人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重工轻农、以农养工的传统导致人们普遍轻视农业,所以,一些管理和经营人才不愿意到农业企业服务,农村人才流失严重[8]。这使得大多数合作社出现社员文化水平低,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在遭遇到市场开拓,种养技术推广等方面,合作社往往止步不前。

4 提升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的建议

4.1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内外部监管机制

4.1.1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一是要制定健全且明确的产权规范。合理界定龙头企业、社员个人或其他经济实体等各部分资产,明确产权归属,以避免产权的稀释。二是要规范合作社股金制度。严格限定入社投资门槛,并科学设置股金结构,对股金最高额进行限制,以防止少数人利用资本的力量控制合作社的经营活动[8]。三是要完善盈余分配制度。各社应在综合考量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立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按交易量返还利润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利益分配制度,以充分调动社员和投资方的积极性,激发合作社的活力。

4.1.2 建立有效的合作社监管机制 合作社的运作是否良好与其监管机制的有效程度呈正比关系;组织的运作情况与监督会议、财务透明情况呈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社员大会并不能使合作社收到较好的收益[10]。探其缘由,主要在于农村的“精英”们对会议起到相当大的干扰,使得普通社员监管缺位。为了规避这个问题,合作社应建立内外部相结合的监管机制,让监督工作贯穿于合作社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建立监事会、理事会和普通社员相互监督的内部监管机制。在合作社的章程中,明确监事会、理事会和普通社员三者各自的监督职能,并通过社务公开、账务公开及时地监管合作社的实际运行状况、成员出资情况、盈余分配情况等。另一方面,引入外部“监视器”,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到合作社的监管中。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合作社监管部门,并建立合作社资格审查、信用分类监管、信息披露、审计、财务管理等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村“精英”的生产经营、决策以及规则制定进行监督、跟踪和评估,从而提升监督的质量,减少“搭便车”现象。

4.2 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销售模式 农户加入合作社,最关心的问题是农产品的销售,从这一点入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合现有的农户、合作社、农业示范基地与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大力提升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水平,积极探索“龙头公司+合作社+基地+超市”模式、“合作社+基地+社区”模式、“合作社+基地+餐饮团膳配送”模式、“合作社+基地+标准化菜场”模式、“合作社+基地+农家乐”等农产品销售模式,拓宽合作社产品营销渠道,提升合作社流通能力,不断创新和丰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销售模式。

以“合作社+基地+社区”模式为例,即“农社对接”模式,是合作社组织农民向社区的居民直接销售优质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该模式进一步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使农民和消费者均能得到实惠。2013年以来,宁波市启动了“农社对接”项目,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建立直销店(点),并出台了资金补贴和人员辅导等扶持政策。但该模式目前尚处于起步A段,主要存在合作社产品单一,操作模式单调且不定期等问题。若要真正打通到社区的“最后1km”,做到“从田头到餐桌”一站式供应,还需要瞄准细分市场,专业经营。例如,可以针对社区上班一族平时没时间买菜的问题,推出会员制,在社区设立专门的直销门店,会员可以线上下单订菜,合作社及时将会员订的货送到社区门店,实行“宅配到户”的操作模式,发展会员、服务会员,线上线下连动推动“农社对接”落地。

此外,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合作社也应积极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类似的B2B、B2C平台,引导合作社改变经营方向,逐步将农产品从传统的销售渠道转移到电子商务平台。一方面,合作社可以通过创建自身的网店、微信等开展网络营销,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建设宁波农产品电商航母,主打推销宁波本地的农产品,给本地的专业合作社创造电商交易平台,也方便消费者购买到更安全、更实惠的优质农产品。

4.3 促进合作社企业家的成长 提升合作社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企业家成长是宁波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首先,可以实施合作社企业家培养工程,定期选派合作社带头人到专业院校进行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其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公关能力和凝聚能力,打造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军人才队伍。其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领办或者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服务合作社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定优惠政策。例如,湖州市政府为提高合作社人才支撑能力,对在合作社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免费保管人事档案、办理集体户口、挂靠党团组织关系等服务;金华市政府实施了“一社一大学生”计划,并出台了有关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加快培育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的政策,对在社大学毕业生给予每人每年1万,连续三年的补助。

参考文献

[1]周文根,章志平,王强.浙江省农民合作社发展报告(2015)[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2]何晋花.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3]曲秉春,金喜在.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税务与经济,2012,03:108-112.

[4]宁波市农业局网站,http:///.

[5]陈均,娄国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探析与路径选择――以宁波地区为例[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06:75-77.

[6]孙吉晶 翁杰 康庄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935家[N].宁波日报,2013-06-15.

[7]梁剑峰,李静.“精英俘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之困[J].宏观经济研究,2015,03:58-62.

[8]王伟.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06:198.

篇3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和规模的扩大,预示着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迈向新的台阶。而长期以来,对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将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壮大,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加强其内部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对外交易量的不断增加各种问题也日益显现,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势必给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影响,将对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挑战。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的财务活动就是合作社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和收入分配四个方面,其实质就是合作社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正是基于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这种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资本运动、处理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合作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一)总体上看,财务管理工作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长期以来,合作社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限制了合作社提升空间。财务管理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由于其经营活动较少,造成收入低下,合作社不愿意也承担不起专门聘请会计人员而产生的成本。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于财务知识比较欠缺,很难识别财务公开的真实性,也就起不到监督作用。

(二)具体上看,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财务管理制度等环节存在问题

(1)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造成合作社资金筹集困难的原因有:一是,许多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按社员身份同等投资的,造成投资额有限。二是,由于合作社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对外交易量少,盈余少。再加上合作社普遍存在抵押资产不足,担保难以落实等问题,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和规范管理的要求,限制对合作社发放贷款。

(2)资产管理混乱,相应的资产保管制度不健全。合作社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合作社内部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农业资产等,形成合作组织对内投资。

(3)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一些合作社存在收益分配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收益分配中的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制定不合理,甚至合作社社员对这三个概念理解不清楚,混淆不清。导致不少合作社把付给社员股息当成是股金分红,而实行股金分红,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

三、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管理意识,普及财会知识

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逐渐得到体现。财务管理工作得不到重视一部分原因就是农民对于财务知识比较匮乏,即便公开合作社财务状况,许多成员也看不懂,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因此,普及财务会计知识, 把财务管理工作当作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事情来抓,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普及财务会计知识教育工作,让农民合作社中的从领导到社员都树立重视财务管理的思想。

(二)扩大筹资渠道,增加资金实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扩大筹资渠道,使筹资渠道和方式呈现多样化,增加资金实力。一方面,通过对我国的农业合作社股金筹集机制进行创新,增强其内源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制定吸引外部资金投入的灵活机制,以提高合作社资金实力。利用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社资金筹集能力。

(三)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财会队伍的建设

财务管理制度,是合作社理财活动的重要依据,对合作社理财活动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以满足出资人需要,服从出资人利益,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只是手段,实施财务管理制度,狠抓落实,推动合作社全面科学管理。另外,必须提高财会人员的要求。其一,合作社聘请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会计人员。其二,根据合作社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活动,鼓励财会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方式达到知识及时更新以适应新要求。其三,合作社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考核,完善考核机制。

(四)健全收益分配制度

一般合作社除了留取一定的积累外,合作社的收益分配主要包括利润返还、股金分红、股息支付三部分。社员作为惠顾者应该得到利润返还,作为投资者应该得到股金分红和股息。三种收益所占的比重可根据合作社的具体情况而定。另外,合作社利润中要留出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教育基金、风险基金等。在盈余分配时必须首先提取一定的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以便专款专用,以丰补歉,保护专业合作社组织稳定性。

(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

篇4

1. 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仍然属于传统的经济组织形态,管理不够规范,运行质量不高。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组织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还仅仅是生产环节的联合和销售环节的简单合作,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往往出现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的现象。

2.农业合作社人员素质不高,科技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学历不高、素质偏低问题较为突出。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与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局面。合作社社员素质低,大多数是农民,小农意识强,不具备合作社的专业基础知识,合作意识差,共担风险意识不强,甚至有的提供给合作社的产品以次充好,影响了合作社的经营信誉。

3.对合作社指导扶持缺位。部分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只重视合作社的成立数量和规模大小,对存在问题却关注不够;合作社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时,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注频频不断,而遇到经营困难最需要帮助时,领导反而关心少了;有的对合作社扶持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督,致使机会主义大量存在;上级的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合作社等。?

4.合作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合作社注册资金以及入社农户股金严重不实,可能存在纠纷隐患;合作社高素质经营管理、财会人员人才匮乏,有的过度依赖政府或龙头企业;合作社缺乏融资担保物,融资渠道单一,运转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自我积累较少,自我造血功能弱;部分合作社市场经营意识不强,仍然是坐地等待客户上门,不能主动开拓市场,有的单纯靠人脉关系经营;整体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品牌优势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建议

1.加强农业合作社的品牌培育。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宣传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特别要重点培育本地特色的农产品集体商标、地理标志,开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对有品牌、有商标,有有机、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合作社给予奖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联合,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产权联合为手段,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联合和合作,提升组织化水平,力争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治理结构健全、分配制度规范、与社员利益联结紧密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联社。

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合作社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而农业生产只有依靠科技,走精深加工、提升品质之路,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要鼓励各方以合作社为载体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从合作社这种组织的性质和特点来看,非常适合成为产学研各方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平台,通过联合,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整合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合作社集聚;有利于保障科研与生产的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推广和产业化;有利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3.坚持发展,加强引导。发展农村合作社是农民群众的要求,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政府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推进其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召开会议、发放资料等多种渠道,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目的和作用的认识,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真正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件大实事、大好事来抓。二是加强教育培训。通过现有的各种途径,积极创新各种形式,加强对合作社成员尤其是合作社负责人和种、养大户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掌握合作社的一般运作原理和管理方法,熟识党的方针政策,熟悉现代农业、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新知识等。同时,应着力在培养一批熟悉农村工作,善于引导和组织合作社建设的专门人才上下功夫,为农民合作社建设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三是保障合作社的正常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加强对合作社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在合作社业务指导、信息提供、技术培训、提高素质、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好服务、指导和协调工作。四是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的资金相对于其他产业项目来说是很少的,应该有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篇5

摘 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推行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本文主要总结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五种模式,分析了现有融资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发展变革的原则。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融资模式

一、引言

融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中之重,合作社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近年来,农民转移合作社已经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融资模式。本文将着重介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经验,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对其长期发展变革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主要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构成。按照合作社资金来源、信用来源、融资构成等要素的不同,在总结现有研究结果和考察各地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把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模式分为五种,如下表所示:

1.“互助金+成员互助”模式

“互助金+成员互助”模式的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自己,信用来源于成员之间的私人关系,融资构成以互助金为主,这种模式是基于中国农村传统社会关系的运作,合作社成员自愿加入资金互助组织,并缴纳部分互助金,即可享受借款服务。针对这种模式,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资金互助模式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助于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依托熟人社会控制金融风险,有效遏制民间非法借贷的蔓延。但同时,问题在于缺乏正对性的法律法规,导致其运行成本较高。

2.“成员信用联保+银行贷款”模式

“成员信用联保+银行贷款”模式是以成员相互承担的连带责任为约束机制,经融机构根据合作社成员的联合信用情况确定其贷款授信额度,只需农户信用担保或收入证明,即可进行小额贷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户小额贷款难的问题。该模式融资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而融资结构是由合作社成员分散贷款构成,信用来源于各个成员之间的承诺,可能会出现合作社内部成员推诿的情况,因此只适合于成员关系比较明确地小型合作社。

3. “企业+合作社”模式

“企业+合作社”模式,即农民专业合作社向企业融资,其融资方式可以是吸引企业直接投资,也可以借助企业向金融机构共同融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体制,具有企业的性质,因此,企业的加入能够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但有助于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可以引进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要素。

4. “政策性担保+金融信贷”模式

“政府性担保+金融信贷”模式指的是政府出资组建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合作社融资提供担保的同时,也分担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该模式体现了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其优点在于政策性担保机构利用财政资金,形成一个高起点的融资平台,资金来源充足并且集中。有的地方政府在此模式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帮助合作社减轻负担,例如政府为合作社负担金融贷款的利息。

5.“三方协议+互保联贷+统一账户+贴息保险”模式

“三方协议+互保联贷+统一账户+贴息保险”模式是基于之前四种模式基础之上的混合模式,目前湖北恩施等地采用了这一模式。该模式由基层政府、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保险公司三方参与,其中,农村信用社提供贷款,保险公司提供担保,基层政府提供贷款贴息。因此,资金的来源是信用社,信用来源于保险公司的担保,而政府则承担了合作社的贷款成本。

三、现有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五种融资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政府、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合作社成员等多个主体的多类型融资渠道,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融资构成中的权益性融资比例仍然较小。在以上五种模式中,仅有成员互助金和企业投资属于权益性融资,而其他均属于债务性融资,权益性融资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资金利用效率,并降低风险,而债务性融资则很有可能由于合作社经营的不稳定、市场的价格波动等因素而使得合作社陷入债务风险。

第二,政府角色不明确。在以上各种模式中,政府或为合作社提供财政补贴,或提供债务担保,或给付贷款利息,角色定位不明确。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需要起到孵化器的作用,但是要有限度的参与,应当把主要工作定位于规则和政策的制定,以及财政补贴的落实。

四、融资模式的发展变革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最初的“罗虚代尔八项原则”到现在的股份化、公司化发展趋势,融资模式必然在各个阶段有所变化,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阶段,合作社与政府、社会、企业的关系也处于探索阶段。据此,本文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的发展变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制度化原则,即所有融资模式需要一定的法律制度为前提,并在法律的范围内运行。(2)阶段性原则,即在不同阶段融资来源、信用来源和融资构成有所不同,应当采取不同的融资模式。(3)权益融资原则,即要以权益性融资为主,债务融资为辅,提供资金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当地农民合作社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发展快,发展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需引起关注。

1.1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

目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并不明确,也无章可循,操作性不强,各合作社只能采取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无法开拓合作社业务,进行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

1.2缺乏技术、信息、经纪、产品营销方面的带头人

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获取市场信息、有开阔的市场路子和开拓精神的一批优秀农民,为合作社的社员提前、产中、产后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销售、运输等提供一系列服务。而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求。

1.3合作社的运作不够规范

很大部分合作社制度不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不完善,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成员权利义务不明,运作管理随意性大,有些合作社的作用在日常的活动中不能体现出来,更不能起到带动的作用。

1.4合作社的管理机制薄弱

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制度约束、财务约束、合同约束、利益分配、产品产销、市场对接,风险调节机制等诸多方面还很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合作社与农户的联结关系松散,有产业发展势头却没有规模发展意识,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难于开展订单产业。

1.5合作社的产品优势乏力,市场竞争能力有限

第一,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成立的,农村的土地以条块分割状态分包给农户,基于当前我县农村土地分散经营的人地关系状况,就很难形成“有形”的适度规模经营产业。第二,农民千百年遗留下的小农经济意识仍然浓厚,采取土地流转方式扩大产业规模不容易让农民接受。第三,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增多,也导致土地流转在短期间内难于满足土地拥有者和利用者的意愿。

2.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

近年来,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主要领导多次亲临合作社开展调研,指导合作社开展经营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还存在需要在发展中努力解决的问题,既有合作社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发展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2.1提高素质,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管管理者队伍

政府要经常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进行专业培训,对他们进行种植养殖技术、新品种引进、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信息搜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税收政策、经纪人等多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管理专业合作社的本领,从而使其更好的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2.2拓展服务功能,引进先进设备,切实提高科技含量

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政府需在农产品销售、农资供应、农机具使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作好后勤保障服务,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鼓励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申报有机、绿色食品,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名优品牌。同时,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硬件设施。当前,专业合作社设备落后,如不及时更新设备,长期下去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通过政府引导,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认识到,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和先进设备,就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须走科学发展道路。

2.3开展试点示范,以典型带动全面发展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需要广泛开展试点示范,以吸引、激发更多农民群众加入合作社发展。要立足当前实际,对大支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兴农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运行比较规范和农户联系比较紧密、发挥作用比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典型示范,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通过典型引路,振兴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批农民,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2.4充分发挥龙头、大户示范作用,促进企业规模化,逐步向现代化企业迈进

千家万户的小作坊,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只有把一家一户的农民联合起来,才能形成规模、增加效益、做响品牌、占领市场。要做大做强龙头专业合作社,增强其对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同时,良性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起带头作用,而带头人就是农业生产经营较好的农户,这些农户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核心农户往往是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能人,他们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形成有效的产品市场,愿意将生产技术传授给他人,应对这些核心农户进行扶持,使其尽快地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领头羊”。

篇7

关键词:金融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民办、民营、民受益”的中介机构,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从事生产服务、技术服务、营销服务、管理服务等,维护最广大农民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收益性。农村专业合作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因此,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是各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发展的催进作用

1.农村专业合作社规范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抵御市场风险。

在销售上,合作社与农户是利益的共同体,由合作社组织收购和销售,解决了产品卖难的问题,也避免了过去政府管种不管卖的现象,从根本上保护了农民利益,规范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步建立起了一种自我调节生产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2.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人市场,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不仅解决了单家独户的农民难以进人市场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市场和加工企业面对分散农户难以组织货源的问题。

3.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新型农村专业经济作为上联龙头公司、下联广大农户的纽带,紧紧依靠大公司的带动,能够对市场行情进行较准确的预测,组织农户依据公司要求,实施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培植主导产业,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同时,通过对内协调行动,统一品牌,统一生产,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趋向优化。

4.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和技术服务,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一般都从信息、技术服务起步。它们多由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适用技术、信息灵、门路广的专业大户、农村能人、基层干部及农技人员牵头,一头联结市场和龙浮;企业,一头联结千家万户,是农业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与农户结合,从而长人农业的最佳载体和最便捷通道。许多协会、商会还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对农民会员进行信息、技术服务。

二、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力不强。

“小、散、弱”成为目前大部分专业合作社的致命弱点。主要表现在社员少、资本少、占有的市场小,无法与大公司、大企业抗争。而发达国家农场主生产的农产品80%左右由合作社加工和销售,在美国已达到了90%。

2.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

由于缺少法律支持和有效的指导管理,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规范章程,宗旨模糊,职责不清,另之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氛围不浓,致使组织内部缺乏活力。有的组织虽然有章程,但没有按章程办事,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另外,部分合作社仅仅是一个经销商而已,与农户只是购销关系,没有利益的连接。

3.发展环境不优。农业、民政、工商、科协等各部门都参与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体制不顺,事权不明。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经济实体,既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是加工者,也是销售者,各环节都要缴纳税费,负担过重。

4.营销手段落后。农村合作社在信息获取、产品交易等方面,仍然是传统的运作方式,在现代技术运用方面还很欠缺。同时,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由于检测手段落后,农产品难以通过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5.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服务效率低下。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抓住生产和销售的时机往往要在短时间内就筹集到所需的流动资金。但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目前普遍加强了风险管理,对贷款持谨慎态度,且大部分县市行已没有多大的贷款权限,申请由当地分支行逐级上报市分行审批,程序环节较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申请贷款时需要提交繁杂的申请材料,贷款所需时间很长。据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2006年对寿光、金乡和庆云的调查, 67. 8%的农户以及75%的企业认为当前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时间长、手续烦琐。这种金融服务的方式和效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贷款的需求相差太大,很可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丧失掉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造成了农村金融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关系的断裂与不协调。

三、金融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自发组织的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央提出由来已久,早在1994年中央就提出要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协会示范章程,把农民协会真正办成“民办、民营、民受益”的新型经济组织。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解决农业规模经营的必由之路。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基地建设、信息和销售网络建设、加工设备建设、厂房仓库建设等,大都是一些基础性的项目,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因此,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是各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金融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思路和设想

1.金融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应遵循的原则。一是产业化发展的原则。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于市场经济体制中,直接面对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是建立在分散生产,统一服务和平等交易基础上的经营联合体。因此,在支持其发展中要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环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和重点区域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互兼容,互为促进的发展局面。二是自主发展的原则。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突出农民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走民营化道路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支持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鼓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民营化发展。三是与财政支持相结合的原则。金融支持必须与财政支持相一致,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工作的重心就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金融贷款应服务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主要用于支持形成规模、形成产业的农民群体。要通过资金投向扶持和引导产业发展,形成行业规模和产业优势。

2.金融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路。金融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其重点是以大力推广小额农贷为突破口,强化支农服务,积极支持农民的融资需求,改善经营,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人,从而推动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农村合作的发展重点应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基础设施类,包括基地的水利、交通等设施建设;二是配套设施类,包括储藏、保鲜、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建设等。三是科技服务类,包括信息网络建设,优良品种引进,新技术、生产模式的推广运用以及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等。鉴于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参差不齐的状况,建议金融机构选择具有一定的规模、拥有一定的资产、机制健全、管理规范、效益较好的合作社进行支持。支持的农村合作社所从事的是一个或几个主要产业的经营活动,拥有一定数量的社员,必须与农户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对于那些只是停留在单纯地购销环节上的合作社,以及只具备行政管理职能的专业协会,则不必纳人支持的范畴

结语:

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求相比,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资金供给数量不够、供给结构错位、金融服务机构单一等。一方面是农村金融机构存贷差逐年扩大,另一方面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信贷资金供给数量不足以及结构错位所遭遇的“贷款难”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取得银行贷款时面临着严重的信贷配给,在向银行融资过程中处境艰难,亟需解决。

参考文献:

[1] 曹晓勇. 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特征及金融支持问题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08) .

[2] 杜朝运,张洁. 农村合作金融的制度安排与绩效:日本经验及借鉴[J]金融与经济, 2006,(08) .

篇8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优势、制约;建议

中图分类号:S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03—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推广体系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实现了农业技术地推广。然而,当前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本文着重分析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优势以及制约因素,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优势

1.1 减轻农户理性的局限性

农户的对信息的掌握能力和处理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新的农业技术认可度比较小,不愿意对农业技术投入资金。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技术人员对现实的信息掌握情况比较好,对新的农业技术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 减少农业推广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

传统的农业推广机构与农户之间信息并不对称,在农户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前,缺乏一定的评估、检验农业技术的能力,在农业技术传播给农户后,没有进行有效地验收工作,并且没有推广示范田建设,导致农户生产受损。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素质要比传统的推广机构人员的高很多,可以及时有效地向农户传播科学使用的农业技术,合作社内部技术人员通过合作,建立比较完善的机制和体系,实施力度较强,加强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1.3 对农业技术交易的影响

首先,减少了交易的频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不必直接面对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农户,减少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再次,保持了很高的资产专用性。最后,消除了部分不确定性。由于农户在采用农业技术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交流和沟通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合作社正好有效地利用自身优势消除了这些不确定因素。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实力较弱,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同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由于每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社会风俗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同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在此情况下,粮食作物行业和一些合作社规模分布较小的地区,农户需要农业技术很难在合作社满足。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专业的人才

由于经济的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的合作社的短板是专业人才数量较少,新的农业技术掌握不熟练。人才的缺乏增加了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推广的难度,收到的推广成效不明显。

3 政策建议

3.1 增强农业技术推广的能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技术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因此,合作社应不断提高内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能力。首先,向种养大户宣传农业技术的优势,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然后形成“蝴蝶效应”带动身边的农民参与进来。再次,将合作社农业技术人员纳入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课,不断充实他们的新技术,提高他们农业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努力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农业技术好、推广能力强的技术人员。

3.2 落实政策,加强指导

政府应该加强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对合作社进行科学地指导。通过颁发相关文献或者给予资金支持,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弥补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对合作社进行一定地指导,利用供销合作社人才、网络、设施条件,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服务。

3.3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参与模式

不同的地区的农业发展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关的部门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降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提高相应的生产效益。

4 结论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相关的部门只有综合分析和比较合作社的优势和相关的制约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不断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稳定农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郭春丽,赵国杰.基于成员异质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2).

张礼祥,刘彦.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海南省为例.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篇9

1.合作关系不稳定。一些群众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个别成员只顾个人利益,有利则合、遇险则散,致使合作社组建不久就运作不下去,被迫解散。另有少数合作社的成立只为套取国家的补助资金,对于合作社成立以后如何发展、如何走向市场缺乏全面的考虑,短期行为突出。

2.出资金额不实,成员少。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合作社在办理营业执照时,成员出资情况不再验资,因此,个别合作社存在出资不实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资金额随意增大;二是将成员私有资产当成合作社资产计算;三是货币资金与实物资金不分;四是部分成员出资充顶全部成员出资,形成一资独大的状况,对合作社的营运及规范化建设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宣传发动未到位。目前,合作社的发展仅引起了部分村(居)以及专业大户的重视,广大农民对合作社普遍存在模糊认识,不少干部、群众对合作社缺乏了解,对合作社的作用更是缺乏足够认识,导致合作社发展速度较缓慢,规模总体偏小,发展工作尚未全面铺开,还未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经营管理尚未规范。部分合作社重组建、轻管理,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设立的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有名无实,日常运作包括重大事务往往由个别人说了算。部分合作社仅仅是进行了设立登记,没有开展具体的业务。从调查情况看,运行正常、制度健全的合作社仅占30%。

5.缺乏风险控制机制。目前,参与合作社的农户大多只看到“利益共享”,而不愿接受“风险共担”。大部分农民抱着靠“大户”、傍“能人”的想法参加合作社,由于入社成员法律意识淡薄,一旦需要引进一些高风险的项目时,在成本和收益的分摊上就会遇到争执和阻力,合作社章程缺乏必要的约束力,极易激化合作社内的矛盾。

二、促进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1.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应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健康发展;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合作事业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2.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当前,我省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非常了解的比例很低,甚至有一部分农户根本不知道。对合作社不了解必然会导致农户没有产生参与的意愿,所以应该从思想上对农民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农户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专业合作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农户的合作意识,激发农户的合作动机,创造农户的合作机会,启发农户的合作实践;另外要积极宣传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户来参与合作社的组织建设。

3.加大对合作社资金扶持力度,一是要明确和简化对合作社信贷资金发放的政策和手续,创办初期,合作社需要创办管理费用和各类专业人员参与各种技能培训的培训费用,没有这笔资金开支就形成创办初期就形成亏损的局面。二是要把政府的农业项目资金有针对性的交给专业合作社承办,从而对发展基础好,发展愿望强烈、领导班子队伍强的合作社安排专业对口的发展项目,促进创业,增强实力,从而扩大专业合作社规模。

4.强化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管理,上级对合作社的考核评比过程要公平公正,不能图形式、走过场、讲人情,对以奖代扶的政策要规范化、制度化,政府对领办和管理专业合作社中有贡献的人给予一定精神或物质奖励,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

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黑龙江

一、黑龙江省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显著效果。截止2010年12月,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达到14347个,其中农民成员148671个,带动农户110万户,从事种植业合作社的7496个,占总数的52%;养殖业3991个,占总数的28%;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合作社2258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6%;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合作社有345个、运输的324个、储藏的合作社48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8%;从事技术、信息服务的的合作社182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3%;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的1069个,占合作社总数的7%,其他行业合作社1071个,占合作社总数7%。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作多年的时间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农民生产经营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二)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牵动作用还不够突出。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和合作经营理念相对淡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等问题,而且全省各地发展不平衡,部分落后地区明显滞后,上述状况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明显不相称,严重制约着地区农业发展。

(三)缺乏带头创办能人,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领办合作社的带头人,会经营管理、能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缺少,农民普遍缺少合作意识。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一些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年龄偏大的农民。还有一些能力强的“能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了解,缺乏兴趣和动力组建合作社,牵头领办的意愿不强。

(四)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农民成员的权利和利益需要保障。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监督约束等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根本无章程,无账目,合作社的成员不了解合作社章程内容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有的领办人把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机制与公司制企业管理相混淆,在民主决策和利益分配上不依法办理。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农民成员行使民主权利和切身的经济利益。

(五)匮乏资金以及科技支撑薄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障碍。2009年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户均出资额为89.72 万元,比全国户均81.05万元高出8.67万元,但并不证明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强。原因是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没有验资程序,只是由成员相互认可并在申请材料和章程中做出记载即可,真正出资到位的极少;其次是农民以实物出资不需进行评估和过户,而实际上这些实物基本上还在农民自己手里,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流动资金。再次,得到国家和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是过去成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自己的项目,而新创办的合作社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具有法人资格,但因其承担的有限责任没有实际资产做担保,因而贷款难的问题不易解决。一些已经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别是从事种植、养殖业的,缺乏科技力量支撑和有效快捷的信息渠道,难以实现做大做强,只能是维持现状。

三、促进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应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健康发展;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合作事业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二)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当前,我省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非常了解的比例很低,甚至有一部分农户根本不知道。对合作社不了解必然会导致农户没有产生参与的意愿,所以应该从思想上对农民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农户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专业合作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农户的合作意识,激发农户的合作动机,创造农户的合作机会,启发农户的合作实践;另外要积极宣传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户来参与合作社的组织建设。

(三)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