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意见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意见

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城市形象提升、功能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整体规划、片区开发、合作共赢为原则,逐步构建起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商业设施体系,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建设之“核”,将平江新城打造成为老城区发展的拓展区、新产业的集聚区、良好人居环境的示范区和城市副中心。

二、管理范围

本意见适用于平江新城范围内所有大型商业设施的业态管理。根据平江新城建设开发实际,本意见所称大型商业设施是指规划用地性质为批发零售、商务金融、商服、住宿餐饮且土地出让时规定不可分割销售或需整层销售的,新建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含地下)以上的商业设施。

三、具体措施

1.按照《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与《市商业服务业用地业态管理若干暂行规定》,平江区政府牵头策划单位,编制平江新城大型商业设施业态布局总体方案。方案由市规划局、市商务局、工商局和平江区政府联合会审通过,作为平江新城大型商业设施招商执行的指导性文件。

2.对于未出让的规划商业用地,由平江区政府会同市商务局提出拟布局业态的方案,并经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和市土地储备中心确认后,作为相应出让土地的规划条件。

3.对于已出让商业用地上的大型商业设施,平江区政府及平江新城管委会依据平江新城大型商业设施业态布局总体方案,指导开发单位开展招商工作,各开发单位应予以支持和配合。

篇2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及时传达,全面部署。

接到上级下发的通知后,学校组织党员教师召开了意识形态专题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上级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学校意识形态实施方案,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追究问责,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二)明确工作职责,健全领导体系。

学校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党总支书记担任组长,王清群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常规化、制度化,主抓推进、落实、督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全校意识形态工作。党支部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根据自身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负责分管年级、处室的意识形态工作。

(三)加强思想引领,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以支部书记讲党课开局,把党员干部的意识形体教育渗透进党支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计划中,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要求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教师都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在平时工作中践行“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强化责任担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要求全体教师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用先进的文化方向和高尚的意识形态引导和武装教师队伍。通过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使其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上好每一节课,服务好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不断提升了广大教职工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和管控,发挥网络积极作用。

针对当前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吸引力强等特点,学校始终把校园网服务与教学和网络舆论安全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了网络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校园内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师生的微博、微信、QQ等,建立定期汇报及网络事故随时报告制度。在加强管控的同时,积极宣传传播正能量,坚决抵制一些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和有害APP等对学生的影响和侵蚀,使校园网络不仅服务与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

(六)汇聚正能量,突出正面宣传。

学校通过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校园网络、电子屏、微信工作群、楼道张贴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利用班会、每周的升旗仪式等教育形式,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传统美德有机结合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活动,提升了广大师生的文明素养。通过各种宣传和学习手段,让主流意识形态在学校中占据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其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理论学习方面不足。

党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系统性不强,理论学习倾向于机械化,习惯于会上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系统学习还不够。

(二)思想意识重视不够。

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意识不足,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软任务,存在“重业务轻思想工作”的倾向。

(三)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对意识形态工作缺乏深入研究和统一部署,缺乏组织性和指导性,存在工作部署多、检查落实少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充分加强党支部学习的带动效应,创新学习形式,完善学习手段。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工作机制,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篇3

根据《关于开展县“网络民生直通车”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县镇(街道)、部门互联网宣传管理责任考评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局粮食工作实际,现就开展“网络民生直通车”活动暨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原则,立足粮食工作实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索网络民意的收集和回应机制,以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社情民意为重点,以效能督查和舆论监督为手段,以推进工作落实为目的,充分发挥网络民意在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网络民生直通车”活动和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成立局长王良红为组长,副局长罗德林、胡文光、陈建春为副组长,各科室、公司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副局长罗德林为为网络发言人,孙定苗、丁吉兴、董长富同志为网络评论员,王卫娥同志为网络舆情管理员。全系统上下要充分认识开展“网络民生直通车”活动和加强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突出为人民服务宗旨,牢牢把握网上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机制

(一)监测收集。通过每日监测县内外网络新闻、社交网站、微博等新媒体,重点收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政策咨询类:主要是网民对我县粮食系统出台的各类政策咨询、办理程序等方面问题。

2、民生实事类:主要是网民反映与我县粮食系统有关的民生实事工程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3、意见建议类:主要是网民提出有利于推进我县粮食工作的意见建议。

4、热点事件类:主要是网上热议的突发事件或敏感话题。

(二)处理程序。在接到“网络民生直通车”办理通知书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并把办理通知书下发到相关的职能科室或公司,相关的职能科室或公司按照根据县网宣中心提示口径进行回复,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书面形式及时反馈办理情况。

(三)办理规定。

1、对政策咨询类问题,要求网络发言人在一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2、对民生实事类问题,要求网络发言人在一个工作日内先予以回复受理情况,然后明确办理工作责任人,在5个工作日内报送办理落实情况,原则上每个事项办结时间最长不能超过60个工作日。如领导小组办公室认为一个工作日不能回复的(除可能引发热点事件外),经申请可适当延长回复时间。

3、对意见建议类问题,要求网络发言人在一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4、对热点事件问题,须以最快的速度将实施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县网宣中心,经审核后,迅速在网上回复,同时组织网络评论员发帖引导,必要时启动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四、工作要求

1、思想上高度重视。通过开展“网络民生直通车”活动和加强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有效架起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有利于树立粮食系统良好形象,各科室、各公司必须高度重视,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

篇4

关键词:黑龙江文化产业;现状;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06-02

一、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1.文化资源矿藏丰富

黑龙江省较为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省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课题组,对全省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调研。他们用了一年多时间,初步梳理出了民族历史源流系列、民族民间非物质遗产系列、中外文化交流系列等十大系列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不仅可以使龙江的人文色彩更加浓厚。

2.龙江精神凝心聚力

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兴安岭精神和龙江交通精神等,共同构成了黑龙江省优秀的精神资源,它们使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以龙江交通精神为例,黑龙江交通决战三年,交通人以“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英雄气概,以大庆铁人、北大荒、大兴安岭精神为动力,创造了全国公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的奇迹、规模的奇迹、质量的奇迹和廉政的奇迹。

龙江的文化产业资源如此丰厚,蕴含着采之不尽的经济价值。黑龙江省已组建黑龙江文化创意机构,下设文学、广播影视、舞台艺术、造型艺术、民间民俗工艺品、动漫及网络游戏、出版、旅游文化等八个创意中心,力争使全省丰富的文化资源进入产业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

1.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建设边疆文化大省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规划》等政策,伴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深入推进,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1]。文化产业增加值以每年16.4%的速度递增(按可比价格计算),高出全省GDP年均增速5.3个百分点。2010年,黑龙江省共有文化产业机构6.4万个,比2005年增长30.4%[1]。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5万人,比2005年增长35.5%。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9.3%,占GDP比重2.1%,比2005年高出0.6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文化产业机构达6.59万个,从业人员36万人,实现增加值285亿元。

2.新兴文化业态崭露锋芒

黑龙江省不但传统文化产业稳步发展,而且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像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手机报、网上书店等新兴文化业态正蓬勃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有线数字电视用户702万户,网络文化服务单位已达197家,实现收入超过6亿元;东北网络台日点击量迫近2 000万次,在全国54家省市级重点新闻网站排名稳居前5位。省电视台龙视传媒移动终端达到2 600部,网络电视台快速成长;省报业集团的生活报、手机报、生活知道网已初具规模。

3.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

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和措施,文化体制改革由试点向全面、纵深领域推进。

2011年,省出版集团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大庆、鸡西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通过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黑龙江省186家事业单位转企改制,7 631个事业编制完成核销,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深入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新的文化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4.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势头强劲

黑龙江省已建或在建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有2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带动了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艺术品生产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也促进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动漫游戏、会展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兴起。引进建设了中国国际音乐之城、中国云谷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截至2011年底,累计投资140多亿元,已建或在建超亿元文化产业项目45个、超千万元项目54个。

5.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支撑能力增强

随着文化产业项目规划程度越来越科学,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也越来越强。黑龙江省坚持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重点项目的规划和储备,严格把握可行性论证、规划审批、设计、招标(发包)、施工等重要环节,科学谋划了57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其中,黑龙江省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项目,将带动北方艺展中心、关东古巷、华谊兄弟影院、哈尔滨音乐厅、松花江展览馆、中国木雕艺术馆、中国冰雪画美术馆等13个文化项目进入园区。而新华08、哈尔滨国裕数据中心(中国云谷)等项目,将为全省网络信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

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了认知误区,使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动力支持

1.重经济,轻文化

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黑龙江省偏重一二产业,忽视第三产业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非常滞后,有许多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许多领导干部文化“产业化”意识淡漠,有的领导干部还按照计划经济的思路发展文化,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混为一谈。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认识不足,认为把经济搞上去,让百姓生活好起来就足够,缺乏文化权是和经济权、政治权一样重要权利的认识。

2.文化市场意识不强

对于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导向功能没有准确认识。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市场、人才市场、艺术设计市场、文化信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还没建立起来。各种文化中介组织还没有有效地形成。因此,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二)欠发达的经济基础影响了资金投入,使文化产业发展缺少财力保障

1.文化经费投入不足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大多属于投资拉动型,对政府投资依赖性太强。2010年,黑龙江省城镇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4.7%,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为0.6%,比2005年降低0.5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所占比重为1.6%,比2005年降低0.5个百分点。

2.企业投融资渠道不畅

文化产业项目风险把握难度大,与银行的业务品种、担保模式与融资需求匹配度不高,再加上文化企业可抵押担保物少、无形资产评估难,使得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难以实现有效对接,这就造成了企业融资难、贷款难。

(三)不够优良的文化发展环境束缚了文化生产力,使文化产业发展缺少社会基础

1.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按照中央完成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同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标准,黑龙江省40.1%的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还没有达到一半。目前,除电影公司、市地级综合执法机构改革和三局合并、广电传输网络整合等领域改革进度较快外,出版单位、电视剧制作机构、党报党刊发行机构、新闻网站和区县级综合执法机构等领域改革均落后于国家进度。

2.文化政策缺位

在施行国家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方面,还存在着思路不宽、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个别领域的配套保障政策不足。文化立法相对滞后。还没有出台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专门政策,在编制、人事、金融、土地、工商等重点领域,还没有结合全省实际,出台配套优惠政策。

(四)不完善的人才机制制约了文化发展活力,使文化产业发展缺少智力支撑

1.人才储备不足

拔尖人才不多,领军人才较少,大师级人才匮乏,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数不足现有高级职称人数的1%。文化创意、内容开发、文化经纪、文化营销等高级专业人才明显不足。缺乏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文化创意人才,缺乏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还缺乏既懂文化特殊属性又懂市场营销的文化经营人才等等[2]。

2.人才机制不活

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和交流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灵活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竞争激励,制约了优秀人才地区间、行业间的广泛交流。由于体制限制、人才市场不完善、人才流通渠道不畅等原因,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激励等方面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得不到合理配置。

三、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推进策略

“十二五”时期是黑龙江省实施“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的提速期,也是推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针对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存在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思考:

(一)促进思想观念根本转变是培育和发展龙江文化产业的内生力

1.要坚决破除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观念,增强经济的文化意识

文化,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经济资源,将文化作为产业,文化产品就成了商品,但它是特殊的商品,它意识形态的作用与特质决定它必须追求社会效益。所以,对文化产业的要求与物质生产不同,正确处理好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

2.要坚决破除重评奖轻市场的思想观念,增强文化的市场意识

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的最高标准。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科学设置票房、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等量化指标,切实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客观全面、公平公正的文化产品评价标准。

(二)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是培育和发展龙江文化产业的保障力

1.制定科学合理的投入政策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比重。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扩大已有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产业比重。保障重点文化项目、艺术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人才培养奖励等资金需求。鼓励石油、煤炭、农垦、森工等大型企业安排一定资金,以自办或参股的形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2.搭建投融资平台

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国家财政资金为引导,鼓励金融企业、工商企业、民营资本和外资等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和推动文化产业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制定引导基金投向和扶持基金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豁免及财政贴息等政策和措施。

(三)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机制是培育和发展龙江文化产业的推动力

1.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

按照常规思维方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也只有深化了文化体制改革才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这种思维方式的顺序是先改革后发展。然而,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却普遍呈现出一种先发展后改革的新现象,形成了一种以发展促改革的倒逼机制。这种机制有利于顺应先进生产力的强劲发展势头,避免改革的盲目性,降低改革成本。

2.强化文化政策支持

积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尽快制定相应的文化资源占有使用政策、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人才分配流动政策、投资融资鼓励政策,为文化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市场政策在内的各项主导政策,通过文化产业政策环境的优化来调控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是培育和发展龙江文化产业的支撑力

1.着力培养各类文化人才

壮大文化精英群体,深入实施“六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理论、新闻、出版、文艺领域拔尖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并将新媒体业态人才、基层宣传文化骨干人才、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纳入培养范围,打造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2.有效激励拔尖文化人才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出台文化企事业单位智力贡献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允许文化人才通过技术、专利、品牌入股,探索高层次文化人才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建立省级文化荣誉制度,探索特级专家聘任、文化大师工作室制度,对突出贡献者、重大文化成果进行重奖,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衣俊卿.黑龙江文化蓝皮书——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7):10.

[2]韩翔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马瑞秋.创意产业是引领哈尔滨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新动力[J].商业经济,2006,(7).

[4]陈丹.创意产业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篇5

一、文化与经济融合的重要性

(一)潮州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发展文化经济。一段时间以来,潮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先后制定了《潮州市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潮州文化建设重点工作的意见》,这些政策措施都是市委市政府为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文化经济所作出的战略决策。

(二)发展文化经济是潮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一向是潮州的比较优势,文化经济是潮州经济的重要支撑。2013年我市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全省所占比重(4.84%)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78.8亿)的12.56%,略高全省平均水平(12.1%)0.45个百分点,这说明文化经济占我市经济发展的可观比重,反映出它在潮州经济中的重要支撑力。

(三)发展文化经济是潮州经济腾飞的升级版。最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的文化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表现在传统文化传承及合理利用、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领域拓宽、文化产业多点发展、文化民生普惠民众等众多特点。

一是文化氛围好。十二五以来,我市的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向基层社区及农村推广,图书馆、纪念馆、文化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场所得到完善,形成文化服务网络;优化基层文化馆站设施设备;建设和完善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公共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流动文化设施;推动户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既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又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是文化品牌化。潮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种类繁多,例如潮剧、潮州音乐、潮绣、潮州木雕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在本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承载着潮州的文化精髓。经过市委市政府的努力,目前我市共有非遗项目42项,其中省级的28项,国家级的15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的有机融合,给我市经济发展找到了新亮点,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为木雕、陶瓷、刺绣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开拓了新路径。

三是文化产业优势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明显,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演艺业。全市有潮剧表演团体4个,年演出1400场,营业收入500多万,据不完全统计,市区共有约83支业余文艺队伍,有演出人员约2520人。有演出场所4家,总投资过亿元;二是娱乐业。全市共有娱乐场所99家,投资总额超亿元;三是互联网上网服务业。共有互联网服务场所143家,投资额约6000万元;四是出版印刷业。包括公开发行报刊3种,报社1家,出版发行经营单位146家,各类印刷企业732家。光盘复制企业2家,生产线总量21条48头,年生产能力近2亿张。2014年全市印刷包装产业规模以上实现增加值13.3亿元,比增24.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五是广播电视业。我市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家,县级广播电视台2家,年总收入1.3亿元。由此可见,我市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市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四是文化旅游特色化。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发展潮州文化特色旅游的独特资源。我们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潮州非遗文化旅游品牌。一是配合我市的旅游推广工作,做好非遗的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电台、网络和宣传栏等媒介、园地,广泛宣传能有效促进整个旅游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有关情况,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工作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组织我市各门类非遗项目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打造潮州文化品牌,不断提州非遗的知名度。二是鼓励非遗传承人开设传习馆(所),扩大非遗的覆盖面。鼓励传承人积极申报各类非遗保护基地,提高非遗影响力,让广大游客感受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认真做好市政府提出“坚持文化旅游带动,着力推进文化经济融合”的战略部署要求,将非遗项目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中。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认真组织发动,组织一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非遗项目,进驻到市区各文化旅游景点,丰富了文物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我们还争取政府扶持,在“牌坊街”创建了与传统戏剧和传统音乐相关的“潮州戏苑”、“潮州曲社”等活动场所,定期举办培训、展演活动,利用节假日在“牌坊街”举办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和文艺节目表演等活动,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推动地方传统工艺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14年1至12月份,全市接待游客人数达758.1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8.4%;全市景区景点接待游客954.12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5%;全市旅游收入达到115.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

二、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存在问题

我市文化经济有固有特色和亮点,文化产业发展资本规模不断壮大,文化经济在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文化经济总量仍较小,提高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需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文化是生产力、竞争力,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但很多人对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还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发展文化只是一个政府投入的公益性事业,对文化产业所蕴藏的经济价值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深入研究,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不够。

(二)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我市文化产业管理存在继承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多,创新管理方式少,管办不分离,政事不分开,文化运行机制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问题,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提升力度不够,国有文化资源与民营文化资本未能有效结合,难于形成整体和合力。另外,文化投入资金紧缺,历年来文化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低于省人大要求的1%水平,文化事业单位融资能力弱,经费自给率低,自我扩张能力差,多数文博单位门类不全,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文物得不到有效抢救保护,文化基础设施滞后。总的来说,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从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到政策扶持及领导措施,当前的领导体制与文化体制改革,尚未较好应对我市发挥地方文化经济特色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体制改革力度,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优良环境。

(三)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尚未形成产业优势。除陶瓷、潮绣服装、印刷复制业在全市形成一定规模外,音像、报刊、文艺娱乐尚未形成产业优势。部分传统工艺业面临人亡艺绝危险,如麦稿画、潮绣、陶塑等。传统工艺由于产品制作复杂,发展中缺乏必要的扶持和政策保护,传统工艺创新不足,缺乏创造力和生命力,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单一,水平明显下降,打造不出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品牌,无法更好地开拓市场,大多数工艺美术业企业投资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小,产业发展存在“小、散、乱”,龙头企业少,经济总量仍不高,开拓市场准备不足,开发与流通没有形成良性循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地方丰富文化资源未能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未能真正发挥。

三、促进我市文化与经济融合的若干对策

大力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用新的思维、新的措施增强文化经济特色亮点,擦亮名城文化品牌,提高文化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一)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当前,文化对一个城市的持续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逐渐成为城市发展后劲的决定性要素,文化产业也成了新世纪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转变把文化作为政治附属物和意识形态化的观念,树立文化资源只有通过流动,资产转换,增加附加值,才能实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观念。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组织领导成员学习文化产业理论,了解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了解我市文化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当今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产业观念。特别是文化部门,要懂文艺,懂管理,也要懂经济,逐步实现从“等、靠、要”到“自觉、自立、自强”的转变,使我市文化资源在运动变化中实现它的价值与意义,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引领作用。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导体制。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工作重点,纳入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局进行规划、决策和部署。要立足资源普查,结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和工作重点,分门别类制订文化发展规划和扶持的政策、措施,构建宏观调控机制,

(三)制订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措施。首先,要根据我市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公益性文化、产业化文化等多个方面促进文化创新,制定与本地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为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提供政策保证,积极引入项目,把文化发展纳入市场体制,激活文化发展的活力。其次,加强农村文化方面的投入。把本市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基层农村,把农村文化发展纳入到整个城市文化发展的体系中,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四)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是文化发展的动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要破除文化管理体制上的障碍,用新观念、新思维、新手段开拓新的天地。要结合当前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坚持党管喉舌、管理干部不改变,政府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政府为主导,对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各级政府要重点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给予财政保障,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进一步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选拔环境,还要改变文化单位机关化、从业人员干部化、管理工作行政化的状况,增强文化事业单位活力;发展经济性文化产业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对经营性文化产业,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盘活国有文化资源,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将释放国有文化资源的存量潜力与放开民营文化资本的增量实力结合起来,通过进行股份制和兼并重组,构建区域和城市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打造一大批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使之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五)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市具有一定基础、规模、潜力和优势可发展的文化产业,主要有文化旅游业、包装印刷业、工艺美术业和演艺娱乐业等,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潮州实际,加强对我市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整合、提升,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吸收融合当今先进文化发展成果,紧跟行业发展前沿步伐,以市场为导向,依靠企业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擦亮潮州文化“金字”招牌,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要突出抓好构建一个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机制,主要是建立一个高层次、有权威、能决策的新领导体制,加强文化旅游专项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行文化、文物、旅游景点统一管理的机制,大力发展民营文化旅游,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施多元投资,全面推动潮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是做大做强包装印刷业。要加强印刷复制行业的领导,成立行业协会,加强统计分析工作,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思路,鼓励扶持企业兼并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引进改造生产设备,紧跟行业发展科技前沿,形成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实现行业发展从数量增长为主到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培育、建设印刷企业链条,提高印刷产品档次,争取潮州成为全省印刷产业的集散地。

篇6

一、广府太极拳文化对外推广的现状

1、基本形成邯郸太极产业的品牌

邯郸广府作为武式和杨式太极拳的发祥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太极拳文化的推广不断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1992年11月份,邯郸市被国家体育委员会命名为了“全国武术之乡”;在2006年的时候,邯郸被中国武术协会授予“太极拳圣地”,还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了推广简化太极拳的先进单位。邯郸太极拳文化还被国务院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改革开放至今邯郸拥有着“太极园” 、“太极武馆” 、“太极广场”等许多大型的文化场馆,还有太极拳组织90多家,练习人数达到了15 万人之多,其中注册拳师 300 多名。自1991年以来,邯郸地区成功地举办了11届国际性的太极流会,每年吸引了上万名世界各地太极拳的爱好者甚至是一些名家来到永年广府学习拳艺。自2005年开始,邯郸就把太极拳文化的推广纳入到了学校体育工作当中,通过定期培训教师,再由教师教授学生及社会上的太极拳爱好者,从而形成邯郸的太极拳文化特色,人人会太极。编写的当地武术专著达到了100部之多,其中还有多部专著被翻译为外文在海外畅销。可以说邯郸已初步向世界展示了“太极拳圣地”、“太极拳之乡”的魅力,基本形成了邯郸太极产业的品牌效应。

2、基本推动广府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近年来通过国家汉办对外大力推广孔子学院建设和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我国源远流长内涵丰厚的太极拳文化在国际社会上也不断地散发出无穷魅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太极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习练太极拳和了解太极文化。

8000年的历史铸造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的十大历史文化脉系,地方文化丰富多彩,内涵博大精深,其中以太极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广。流行甚广的杨式太极和武式太极就发源于邯郸市永年广府,因此永年广府被誉为“中国太极之乡”。邯郸市积极围绕“中国太极之乡”推广和广府古城保护开发大做文章。2010年邯郸市参与摄制的25集电视连续剧《广府太极传奇》在央视一套播出,观众反响热烈,收视率一路飘红。受其影响,来广府古城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2011年5月邯郸学院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此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向海外进一步推广太极文化。2012年9月和10月年度巨制电影《太极1:从零开始》和《太极2:英雄崛起》的两极联袂热映将会进一步推广广府太极拳文化,推动广府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二、广府太极拳文化对外推广的困境

1、理论策略研究太少影响推广

目前,太极拳文化理论研究策略依然比较薄弱。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太极拳对外推广的研究成果不少,例如杨祥全等的《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传播学思考》(2004)、孙卓艺等的《太极拳国际化传播与发展的理论思考》(2004)、孟祥太等的《太极拳国际化的相关因素分析》(2005)、孙喜莲等的《太极拳的国际传播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2008)等,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太极拳运动的对外推广,而对于太极拳文化的对外推广,尤其是针对广府太极拳文化的对外推广,并且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尚少。薄弱的理论研究底蕴难以为广府太极拳文化对外推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托。

2、市场机制单一影响推广

地方民族文化对外传播需要成熟的市场运行和健全的市场机制。而广府太极拳文化产业近几年虽然取得蓬勃发展,但是市场机制仍显单一。

首先,缺乏必要的对外产业营销人才和专业的对外文化推广运营机构。目前邯郸地区的太极拳文化运营机构大多各自为营,小打小闹,缺乏品牌和商业化、规模化运作意识,不能形成相应的凝聚力。市场上的产业营销人才无非是拳师、体育教师,而机构无非就是学校和小型团体,难以形成文化对外传播的共鸣。

其次,对广府太极拳文化产业的理解不够全面透彻。多数人把太极拳文化和太极拳运动混为一谈。广府太极拳文化产业不仅仅包括杨氏和武式太极拳运动,还包括太极拳运动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还包括太极拳运动所衍生的竞技表演和文化传播,甚至还包括广府太极文化旅游产业链和广府生态旅游区开发。无论是太极拳运动、竞技表演、中国传统哲学还是特色文化旅游均受海外太极拳爱好者或者中国文化爱好者的青睐,同时也可以带动地方经济效益的。

再次,投资主体单一。目前对广府太极拳的投资主体只有各级政府,而更应该成为主体的市场却没有真正担负起这一责任,使太极拳产业目前仍处于自发和无序的状态。市场运行开发的主导可以是政府,但其主体必须是市场自身。

3、自身特点局限影响推广

太极拳文化应该说它不仅是个人技能的反映,也是一种个人修养的映照,而这种修养则体现为练习者个人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特点也决定着太极文化在对外推广时受到诸多限制。就技能的修习而言,首先,世界体育对各种运动项目的中涉及到的耐力和速度以及力量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而太极拳向来以慢、稳、动中有静据称,这些特点与世界体育的理念有着一定的出入;其次,不同于国外拳术的三式、两招就可以升级评段,太极拳一般需要花上练习者数年才能升级,这对于一般外国人来说,很难静下心来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去练习、去传播;再次,就目前而言,太 极拳的传播推广的主要形式有传统的个人传习、学校集体教授以及兴办武校,这就决定了目前学习太极拳人数的局限性,要么只是个人兴趣,要么短期学习,长远来看无法形成主流,也就会严重影响太极拳产业化进程和对外推广的进程。此外,传统太极拳的教学方式还面临着三大主要矛盾,第一,口传身教的传统教授方式,也没有办法让外国人接受。目前太极拳的传授仍是传统的师徒关系,这就会出现在传艺时仍然存在封闭和保守等态度。第二,掌握太极拳绝技的老师傅们一般都不掌握现代科学比如网络,无法运用现代科学去改造和发展传统太极拳,以至要推广只能是外国人来邯郸进行现场学习。第三,太极拳是经验科学,可以说它的各种绝技只能言传身教,真正得到真传人的少之又少,如果想学有所成,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就修养的映照来看,对于外国人来说,尤其是不同于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国家的国人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在练习时往往无法领会中国古老的太极拳理论和精髓,也就无法将其运用于日常的练习当中,从而游刃有余,达到一定的境界。

4、发展目标不统一影响推广

广府太极拳文化产业由于缺乏必要的整合,导致其发展目标不一致,从而影响了太极拳文化的推广。邯郸太极拳就门派而言,现有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这两种太极拳因在水平上有着不同,而且相互之间也缺乏一定的沟通,在拳术理念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常常引起不必要的纷争。由于没有统一的旗帜,没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就很难形成产业品牌,这与以少林为品牌的河南武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松散的邯郸太极拳整合在一个目标和一面旗帜下谋求共同发展,目前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

三、广府太极拳文化对外推广的对策

1、转变观念,加大投入,营造氛围

首先,转变过去太极拳只强身健体的陈旧思想,树立由领会太极拳的理念到健身、健心的意识,推广太极拳文化。其次,加大两方面的投入,即加大利用社会的力量,让社会共同关注太极文化,为太极产业的发展和太极拳文化的推广贡献力量;加大政府的支持、投入,既有经济上的投入又有政策上的支持。有了政府经济、政策的支持,有了观念的转变,太极拳文化的对外推广的氛围也随之营造起来,在这样良好的机遇面前,太极拳对外推广的步伐会更加的快速。

2、完善理论,加强研究,形成体系

加强邯郸广府太极拳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完善和充实邯郸广府太极拳文化理论,尽快实现邯郸广府太极拳由传统的一般的体育运动项目向高雅的艺术项目转变,形成全面、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从而加快太极拳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3、建立组织,加强联合,提高水平

建立一些国际性的太极拳组织,以推动广府太极拳及太极拳文化在国际上的发展。目前在世界上至少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不同派别的1千多个太极拳组织。而国际太极拳联盟成为世界太极拳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通过这个国际太极拳联盟,建立国际性的太极拳传播网络,使太极拳文化更加完整、全面、规范化、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通过这个国际太极拳联盟,加强纵向指导与横向联合,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将太极拳通过传播网络遍及全球,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提高国际太极拳运动水平。

4、规范师资,加强管理,培养人才

师资、人才,这是太极拳文化推广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有两个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第一,对太极拳文化推广的师资队伍进行资格审查和认证,既要要求拳法理论、拳法实践方面的能力,也要考查文化素养、外语水平以及道德修养等。对于不合格的现有师资,则必须进行相关的培训,只有通过了培训,合格了,才能上岗。第二,利用高校或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与太极武术学院和体育学院联合,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太极专业推广人才。

5、把握规律,加强推广,发展产业

把握广府太极文化的推广和产业发展的内在和外在的规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发展,在太极文化的推广和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正确理解一个辩证关系即太极拳文化的普及推广与提高和产业发展间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广府太极拳文化与区域经济、旅游、环境、社会等多个因素的关系,从而把握广府太极拳产业发展的结构、态势和规模,同时完善各种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并利用国家和政府相关政策和法规,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太极拳产业和文化,使太极拳产业早日走上正规化、规模化的道路。

6、完善模式,引进人才,弘扬文化

完善联盟制的集团化经营的模式,通过走职业化的道路,来发展太极产业,弘扬太极文化。第一,借鉴美国的NBA联盟式的模式,建立世界太极拳联盟集团,通过NBA式的管理经验、发展谋略和经营策略为太极拳文化走向世界铺平道路。第二,打破传统观念,加强沟通、合作和交流,引进多方面的管理人才,通过真诚合作,将各个分散的、单一的、不同流派的太极拳武术学校和相关机构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联盟制的组合;在发挥各个个体的优势的同时,统一管理、统一运作,从而提高机构的竞争能力,更好为社会服务,更好推广太极拳文化。第三,借力打力,在集团化经营的基础上,组建太极拳俱乐部,对参与者即会员进行有偿注册、签约,实行有偿表演和比赛,或者利用太极拳在养生保健、疾病防治、心理调节等方面的作用,对会员进行保健康复,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将获得商业报酬用于推广费用,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太极拳文化的质量,从而提高太极拳文化的水平。

7、打造品牌,营造市场,发挥效应

首先可以启用一些太极功夫的明星,让明星成为太极文化的代言人,通过明星效应,利用明星的知名度、号召力和宣传力,打造太极文化的品牌,让更多的人认识太极拳文化、了解太极拳文化从而推广太极拳文化。其次,加大发展与太极拳文化推广相关的行业,比如体育用品业、旅游业等,利用人文、地方经济等资源优势,带动太极拳文化的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形式,快速推广。

邯郸广府太极拳产业的发展和太极拳文化的推广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达到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天时地利人和,要靠政府的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要靠经济、环境、旅游、人文等各方面资源的优势利用,要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培 养,只有各方面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才能在完善联盟制集团化的模式下,广府太极拳文化逐步走上正规化、系统化、规模化,从而让更多的外国人乐于接受,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积极对外推广广府太极拳文化,努力提升太极拳故乡邯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广府太极拳文化对外推广带动太极拳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邯郸市广府成为国际太极圣地,为邯郸市广府生态文化园区走向世界,为河北省“河北文化走出去”和邯郸市“文化强市”双重战略任务的实现,为邯郸市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出谋划策,同时也为河北省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三年上水平建设提供提供策略参考和经验借鉴,为推动河北省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2011年1月

[2]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的实施意见,2010年12月

[3]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的实施意见,2011年1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府太极拳文化对外推广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1SH019);

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燕赵文化外译研究——以杨式太极拳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03347)

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 201204042)。

作者简介:

蔡其伦,男,1979年出生,汉族,湖北浠水人,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河北省社会科学基地“赵文化与区域经济”研究成员,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篇7

及对策建议思考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三甲医院形成了独特的医院文化,在新医改背景下,三甲医院不但要面对外部改革,其内部文化建设也要进行重塑。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医改对三甲医院的影响与作用,其次对今后的文化建设提出难点分析,最后从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方面提出三甲医院文化建设的对策。

XX年XX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两引导一提高”的工作思路,即以医疗机构有序服务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充分发挥基本医保政策引导作用,全面提高县域内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通过“医疗系统”的内引和“医保政策”的外导,同时解决基层服务水平薄弱的短板,实现大医院病人分流、有序就医的目的。XX建四机制促进分级诊疗,势必对三甲医院造成冲击,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对医院的业务量和收入等显性方面,更对医院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甚至员工的行为和规范产生隐性影响。因此,医院文化必须要进行转型重建,医护人员的伦理与价值观也同样要重塑,从而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一、三甲医院文化现状

三甲医院的文化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现代化硬件设施和高精尖的软件条件下,通过丰富的人文环境和多样的文化载体不断完善和推广医院核心价值观,文化理念得到深入推广;但是,多数文化盲目效仿、流于形式;概念模糊、缺乏创新;医院文化建设内涵与工作结合不紧密,无法真正转化为执行力。

二、新医改对三甲医院的影响

当前时期,新医改的重点方向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及药品供应、医保付费等改革。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深入,本文认为三甲医院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转型。

(一)以“粗放”式低水平服务型向“精准”式高水平服务型转变

长期以来,三甲医院依靠优质的医疗资源与庞大的医疗数量在卫生体系中长期占据龙头地位。一方面造成了“一号难求、看病贵”的问题,增加百姓就医成本;另一方面,医护人员每天不得不应对大量的慢性病和常见病患者,其真正的劳务价值未能体现,是一种结构性的“低水平”服务。此外,医院单纯追求业务量和收入,很大程度上是以药品销售、高值耗材和辅助设备检查为代价,形成一种“粗放式”的发展。在新医改背景下,病人将得到科学合理的分流,三甲医院将集中解决急、危、重、疑、难、杂病人;“以药养医”机制被破除,取而代之的是全面实行药品零差价;医疗服务供应链不断优化,更加注重区域整体性与协同性,医学检验与影像检查将不断整合规划。三甲医院不再单纯的定位于看病就医场所,更侧重于医学领域的研究探索工作,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二)由体制内工作向自由人职业转变

人才是各行业最为核心的资源要素。病人往往更愿意去大医院就诊,主要原因在于大医院拥有知名专家等高质量人才。优质资源具有天然的稀缺性,若不加干预,其发展会处于集中趋势。而现实中,由于体制等方面因素,三甲医院对人才资源造成了长期垄断。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医生多点执业制度、医院去行政化影像因素,这种由体制因素所造成的“门槛”会越来越低,行政等级色彩也会淡化,医生由体制内人员逐步向社会化人才转变,职场的“风向标”不再受编制影响,更加有利于人才的流动。

(三)由政府办医为主的医疗市场向社会资本办医多元化格局转变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以政府办医为主,非公立医院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罕有实质性突破。尽管民营医院在过去20年中得到快速发展,但为了避免与公立医院展开正面竞争,大部分医院选择以特色专科为主的发展路径;由于外界对民营医院的报道及社会舆论的導向作用,致使民众对非公立医院仍存在很大偏见和误区。党的十明确指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民营医院在医疗卫生体系中成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承担了大部分服务。

三、三甲医院文化建设的难点分析

新医改牵涉面广泛,影响深远,其中对三甲医院不仅仅作用于外显层面,更对医院的灵魂——医院文化造成影响。三甲医院因其自身定位与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形成了独特的医院文化。在新医改背景下,重塑三甲医院文化应着手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新医改一直强调公益性,解决百姓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就要保证公立医院看病就医费用,特别是大型公立三甲医院;而医院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下,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同样需要资本。因此,医院的逐利性与医改的公益性这对冲突对三甲医院文化的导向功能存在影响。

其次,人力资源作为第一医疗资源,也是三甲医院最大的成本因素。在过去,医务人员的奖励以按劳分配、物质性奖励为主,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特别是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时,医护人员对自身的工作容易产生倦怠感,与之而来的影响是患者对医疗服务与医院的满意度下降。因此,目前的奖励机制与医护人员多样化需求间存在偏差,从而弱化医院文化的激励功能。

最后,医学科研发展与机械应对病人造成的冲突。众所周知,三甲医院是集预防、医疗、医学研究为一体的机构,特别在医学领域的科研方面,需要医护人员基于理性观念潜心长期研究。在现实中,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通常以医疗为主,运用相应的诊疗方法和检测仪器,机械的应对大量患者,根本无暇顾及科研工作。医疗是今天的事,教育是明天的事,而科研是后天的事,由此可见既要保证今天的事情圆满完成,还要为后天的事情准备,对于三甲医院的文化制度建设确实是难点。

四、医院文化建设对策

在新医改背景下,医疗服务市场资源要素的流动性越来越强烈,市场化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著,医院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吸引优质要素“为己所用”、如何在竞争状态下“脱颖而出”。笔者认为,未来三甲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重塑“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医院不仅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意识,同时更要注重为职工服务的理念,建议从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四个方向逐步完善。

(一)重塑精神文化

医院精神是医院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为全院职工所认同的群体意识,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三甲医院要主动作为、勇于创新,明确医改的紧迫性与艰巨性,建议从扩大医联体、托管帮扶医院入手,以逐步适应市场化背景下的竞争机制,从而探索符合自身改革发展的道路;还要在药品、医疗高值耗材等方面下大功夫,尽可能地回归社会公益性。此外,三甲医院还要完善相应的办院理念、院训、院歌等精神文化元素。

(二)完善制度文化

醫院制度文化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特征,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以及规范职工思想行为的制约机制。三甲医院要树立“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医院试行末位淘汰制度,充分建立符合新医改人事管理制度,同时要贯穿人性化的指导思想,实现人性化与制度化的有效结合。二要调查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因素,切实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盼,主动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工作以外的后顾之忧。

(三)提升物质文化

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教育改革

21世纪人们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并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06年国家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的规定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思想和方向。会计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国家提上了战略发展的高度,2009年4月,我国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大方向,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教育改革。本文在分析研究我国会计信息化背景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意义、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一、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面临的现状

会计教育是指专业的会计教师利用先进的会计教育理念,通过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有关会计思想、做人、做事等方面的过程。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得发展,我国的高校会计教育改革已经有所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当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初步实现了知识导向向能力导向的培养目标的转变,并日益呈现出会计全球化趋势。信息时代对我国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提出的新的能力需求,高校的会计教育改革日益侧重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独立分析判断、社会实践、和特殊问题自我处理的能力。另外,会计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会计已经是一种国际化的通用的商业语言。我国的高校会计教育也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引进来”。但是这种“引进来”的理念却并没有很好地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亟需进一步的改革深化。

二、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增多,但素质普遍较低

近年来,尽管高校会计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但素质偏差过大,我国高端会计人才的缺口也仍然很大。据相关统计,到2012年,我国580多所高校开设有会计专业,每年输出会计人才超过50万,但仍不能满足我国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我国旧有的会计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普遍存在着缺乏大局和战略眼光,缺乏批判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低下等问题。同时,会计教育存在的功利性目的,造成会计人才的技能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偏差越来越大,不能满足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我国大多数高校虽然开设会计科,但并不全具备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范,很多依旧采用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一般还是采用“讲———记———背———考”的模式。学生很被动的接受理论教学,着重于知识的吸收和学习,缺少知识的实践应用,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低。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不足,学校也缺少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条件和社会实践基地。

(三)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现有高校会计教学课程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国外的会计课程一般是三年制24门课程左右,而我国的大多是四年制,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也大部分都在30门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门。课程课时量大且重复课程较多,这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深度不够。同时,我国的会计教学内容不合理主要体现教材的编写上。我国会计教材种类多样,五花八门的,教材的内容不完整,教材知识体系不完善,各高校没有适合本校特色的专业教材,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系统与国际脱轨,原版教材的引进缺乏创新。

(四)专业设置不规范,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建设

会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但我国很多高校会计专业的设置主要是顺应综合性高校办校方针的时代大潮流,是扩大生源的衍生品,会计专业的设置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如:培养目标、培养体系、考核机制等。一些学校几乎生搬硬套其他学校的专业设置,再将本校其他院系的管理模式复制过来就成立新的会计专业,制度建设严重脱轨。

三、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明确教育目标,转变教育方式

会计教育改革应该顺应能力导向的高校会计培养目标的必然趋势,分阶段分层次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这就要求针对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设定不同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专科应该注重基层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本科要把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结合起来,在培育大众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选拔出精英人才加以培育,让他们继续深造(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也应该层次分明,分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教育方式的转变,注重将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时,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效果。

(二)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多维性人才

会计作为特定经济文化环境的产物,会计这一行业领域必然涉及到经济、文化、信号、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理应是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也是多维性人才。加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加强自然人文科学知识和经济与管理知识的基础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将人才培养和素质提高密切结合,加强党对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与国际接轨,注重教学实践

会计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对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提出新的发展思路。高校教育改革要与国际会计教育模式接轨,积极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会计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实践。一方面,要重视通识教育,为青年学生搭建走向社会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另一方面,要将课外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把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教学教研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结合,使学生在积累研究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加强会计教育的务实性研究工作

会计教育改革的研究是近年来教育界和实务界争相研究的热门话题。据相关学者统计,近20年来,我国研究会计教育的文献有200余篇,其中影响较大的刊物是《会计研究》,刊载发表了会计相关文章近百篇。但是,我国的会计教育研究领域大多是属于理论研究,务实性研究缺少,很少有探讨“具体如何去做”的文章。加强会计教育的务实性研究工作,就是要立足实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具体高校的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操作实施意见,并与学校的相关专业合作,将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忠玉.会计信息化:21世纪财务会计发展大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8月第8期:74-78.

[2]刘玉廷.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J].会计研究.2009.06:3-10.

[3]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04:26-31.

[4]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04:77-81.

[5]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04:20-25.

篇9

――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

我要

向你们道歉

尽管我不知道

是哪一支枪

射击了你们?

同样,我也要向

你们证实

我不知道

是哪一颗子弹

穿过了黝黑的

――枪管

杀死了你们的同胞

――吉狄马加

《敬畏生命――献给藏羚羊》

这首诗出自吉狄马加。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是四川凉山彝族人,著名诗人、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曾任《民族文学》主编。国家林业局、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把他确定为中国藏羚羊的代言人。他在公开场所说过,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通过诗反映这个时代,通过诗感受现实,感受自然和人生。他献诗藏羚羊,现在又来到青海管旅游,也许冥冥之中皆有定数。

《小康》记者眼前的吉狄马加,没有诗人的激进,相反,他似乎已经洞察了诗中歌唱过的一切,从而显得从容、淡定和温和。

吉狄马加到青海时间不到两年,但他对青海已经有了感情。他对青海旅游资源了若指掌,如数家珍,对旅游发展的思路也非常清晰。采访的整个谈话过程中,关键词一以贯之: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全人类的高度,全世界的视野。吉狄马加给青海一个定义:唯一的、不可复制的。

青海,地处中国西北,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省名来自于著名的青海湖,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省内自然资源异常丰富。除首府西宁外,其他地区人烟稀少,全省范围内每平方公里不到7人。省内汉、藏、回、蒙古、哈萨克、土族、撒拉族等民族混居、交融。宗教以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为主。

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几条大河的发源地,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特别是高原珍稀动物种类繁多。

定位在高原生态旅游名省

过去,青海鲜为人知。《小康》记者告诉朋友要去西宁时,有的朋友竟不太清楚西宁在哪里。青海就是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却一直处于人们的视野之外的西北大省。因为这里一直以来的不发达,她没有进入现代化传媒的视野,也没有出现在大众的面前。也因为如此,她的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宗教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相对完整地保留到现在。

应该说,青海因为多民族、地广人稀等缘故,经济不够发达,全省一年的生产总值还比不上东南沿海一个城市。因此,近年来休闲旅游产业进入了省委省政府的视野。新的领导班子给青海一个新的定位:青海,要成为知名高原生态旅游名省!在休闲经济逐渐被各省、市看重,在休闲旅游产业日益彰显的今天,这个定位显得尤其及时和重要。

吉狄马加向《小康》记者介绍说,我们的目标是高原旅游名省,生态旅游名省。因为青海的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象青海这样,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宗教资源融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多的。在青海省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2万平方公里是自然保护区,对于城市特别是发达城市的人们而言,是现代人心灵旅游的圣地。过去,人们不认为宗教、文化与民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发现文化旅游、心灵旅游的重要性,青海独特的宗教、民俗、文化,就成了日益宝贵的财富。

说起宗教旅游,很多人首先想到。吉狄马加特地对《小康》记者说,因为其历史和宗教的原因为世人所关注。但是旅游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海比更好。

首先是地理学上。青海海拔从1700米到6000多米,是“大地的阶梯”,地理变化十分丰富。草甸、高原、冻土、戈壁、湖泊……植被与动物因为地理的变化而呈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盐水湖。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来讲,青海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地,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的通商与文化交流上曾经是重要的通道。再从文明的角度来看,这里是儒教文明、道教文明、藏传佛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的交汇地。各种文明之间保持了各自的特点,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交融的丰富文化特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就诞生在青海的塔尔寺。班禅一世和达赖一世就是他最著名的两个弟子。

吉狄马加对青海的河流有着特别的情感。青海三江源是中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他对《小康》记者说,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与河流有关系。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恒河、莱茵河、多瑙河……世界重要的文明都源自大江大河。中国的黄河、长江更是多点、多部位的文明。乐都彩陶跨越五千年历史,标志着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谈到举世关注的青藏铁路时,吉狄马加说,青藏铁路总长1700公里,有1200公里在青海。地理上反差最大的路段也在青海。有针对性地设计沿途旅游就十分重要。主要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各个景区都相隔甚远,简单的“下车沿途旅游”不太可行,需要精心设计。

找回大自然赐予的青海湖

青海湖的管理、治理是吉狄马加来青海后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省政府对青海湖重新进行了规划与设计。以前乱搭的违规建房,不合乎生态要求的房屋,现在已经全部拆迁。正在建设的15公里的景区路,只能由景区电瓶车、自行车等合乎生态要求的工具进入。这个决定,让109国道改道而行,代价不小。但是吉狄马加认为很值得。他说:“有什么比大自然创造的东西更美丽呢?人类与大自然只能友好和谐地相处,才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针对青海湖的保护,省政府成立了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管理部门的名称是经过专门研究的,避开“开发”等字样,把重点放在“保护”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集中国内一批著名的旅游和生态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历时10个月,编制了《青海湖景区旅游整体策划》。《策划》由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具体实施。

王胜德是该管理局局长,专门从省委调来负责青海湖的保护与管理。他对《小康》记者说,以前,青海湖由周边分属的多个地区和部门管理,因为各自利益和业务角度不同,形成了各自规划、各自建设、多头管理的局面,低层次重复建设、低水平小规模经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青海湖整体形象因此也常遭诟病。管理局成立之后,统一资源,统一管理,青海湖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建设好一条以环湖公路为依托的环湖自然与文化景观廊道,6处旅游活动基地。他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遗产型高原湖泊生态旅游胜地”。

吉狄马加说,从政府实践的角度,是要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节能、降耗、减排。未来的产业结构中,加大科技含量。创造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可持续地发展真正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终极目标是生态和环保

生态与环保是贯穿我们整个谈话的线索。吉狄马加对《小康》记者说,在青海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中,生态保护是第一位的。作为地方政府,生态保护是最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去年,青海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一千万人次。但是吉狄马加认为,青海不追求简单的人数的多少,而是希望能够提高旅游的整体质量,有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份额。他介绍说:“我们要把旅游者分层次。比如,环西宁圈的大众旅游,做好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工作;而特别需要生态环保概念,生态比较脆弱的高原地方,不鼓励大批量的游客进入,而是限制性地让少量高端旅游者进入。”

大众旅游,主要是指围绕环西宁圈,青海湖、塔尔寺等景点景区;高端与特色旅游,是指青海特有的、生态比较脆弱的高原地区,比如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进入景区的游客,需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来承担特殊交通、通讯如卫星手机、给养设备等野外生存所必须的高端设备。这个概念来自于肯尼亚、坦桑尼亚等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做法:在他们的保护区里面搭一个帐篷就要几百美金。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环保意识、野外生存能力,以及足够探险精神的人,是不鼓励进入的。

吉狄马加说,我们现在的总体思路,是站在世界文化旅游的高度,来对规划进行审视。而不是微观的利益考虑。我们现正处在对旅游重新认识的时期,更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认识到青海资源的宝贵价值,认识到我们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生态与环保的重要性。从保护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提倡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我们已经请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来领衔设计,希望能够基于对这里地理、植被非常了解的基础上,做出高水平的规划、高标准的设计。

青藏高原又被称为“世界第三极”,青海有着独特的差异化地理。人们对于高原本身就有一种向往,又希望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地理环境,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要特别把握好这样一种心理。发展不同层次的旅行者,把消费者分门别类,分层次的为他们提供旅游服务。

他说,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当生态日益恶化,不站在人类整体的角度来思考的话,人类的未来就是一场灾难。目前,不管是政治家、人类学家、环保人士、专家学者,保护生态环境,这已经是一个共同的话题。我们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三江源这些人类文明的源头、人类的净土,一定要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青海省委省政府的目标是,让休闲、旅游、文化等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成为省内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针对省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省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海省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青海省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和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打造一个有独特魅力的高原生态名省的概念浮出水面。除此之外,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休闲的认识也非常独到。正因为他们坚持青海不能再走先发展经济再修复生态的老路子,因此,青海的各种文化活动显得非常独特: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水与生命”国际音乐节、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国际诗歌节……青海的生态保护概念以及国际化视野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环青海湖赛已经成为高水平公路自行车赛事的代名词,在全球范围内,环青海湖赛正逐渐成长为继环法、环意大利、环西班牙之后的第四大国际自行车传统赛事。

钱其琛曾为青海贵德亲笔题名“天下黄河贵德清”。在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清澈的母亲河边,来自各国的国际音乐大师,被邀请在这个独特的舞台上,以充满对全人类关爱的胸怀,歌唱生命之源。

以“人与自然,和谐世界”为主题的国际诗歌节,表现着世界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青海高原人与自然的和谐背景下,国际上最为著名的2000多名诗人,向人们阐述诗的精神。

人类的精神与文化,在青海这样一片净土上得到重新的诠释。青海让世界来分享她的美丽,同时用这样一种姿态拒绝庸俗,拒绝我们曾经历过的、用现代文明蹂躏原始生态与人文的悲情故事。

一个生态的、美好的、壮丽的高原青海,逐渐呈现在世界的面前。她是一片人类最后的、原始的、丰富、唯一、不可复制的净土。青海用自己对世界的责任感,将环境污染、工业化的平庸、现代化的浮躁挡在外面,为全人类守护着这片净土。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句名言用在青海这里再合适不过。我们也期待着,青海因为她的坚守,一定会在经济上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成功之路。

理想中的未来青海

吉狄马加对于青海的后发展优势很有信心。他对《小康》记者说,我们要对之前的一些教训进行反思,特别是要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青海一旦走了那条路,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为这里的资源是不可恢复的。破坏了,对于人类而言不可原谅。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持续地利用其独特的价值。

我们可以看到,吉狄马加对于青海旅游发展的思路,是在对人类与世界发展思考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这个情结在青海的各个国际化的活动中得以体现。除了大家熟知的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等国际化的活动之外,他还准备开展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如世界高原攀岩,山地人文历史纪录片节,同时,他也正在争取将世界杯、世界锦标赛放到青海来进行,让这些具有国际影响的人文品牌,成为提高青海知名度的载体,树立新青海形象。

他自豪地说,这些活动,让我们以世界的眼光重新审视身边习以为常的元素,以全人类的名义对自然与生命重新表达敬畏。国内外媒体对此非常吃惊。因为,我们的国际眼光和大视野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我们剖析人类面临的精神困境,唤醒人类意识,提高人们精神质量,从普世价值出发,发出了超越意识形态的声音!

我知道,那正是吉狄马加的理想。

链接

你所不知道的青海

一个人如果没到这里走过,就不会知道自然有多美,中国有多美。

奥运奖牌后面镶嵌的“昆仑玉”为人们津津乐道,有多少人知道,昆仑玉出产地为青海省格尔木?

青藏高原,人们习惯于把目光集中在,而忽略了这个“青”――青海。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那是一个“大地的阶梯”,“阶梯”上分布着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也就意味着河谷、戈壁、草甸、高原湖泊、雪山……自然景观的多样性美不胜收,尽入囊中。

《中国国家地理》曾对中国最美的地方进行过深入的考察和展示。其执行总编单之蔷认为青藏高原的雪峰、冰川是中国足以傲世的美景。……无论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还是美洲的安第斯山,这些山上的冰雪,都比不过青藏高原边缘线上那些美丽的雪山和冰川。

青海这个“大地的阶梯”上,全省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6860米,最低点民和下川口村,海拔为1650米。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谷地。西部极为高峻,自西向东倾斜降低,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山系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

在青海,在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交汇处,两大地质板块千百年来不断的运动和撞击,在板块间巨大的挤压力量和地底岩浆的共同作用下,一种神奇的矿物结构形成了,那就是神奇美妙、独一无二的昆仑玉石。

如同其它的神奇天物,昆仑玉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传说。比如,相传昆仑山的神仙们把昆仑玉种在苗圃中,尽心呵护一千年就能泌出一滴玉膏,然而玉非常难种,常常眼看快成膏时却忽然毁了,数百年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

2008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人的盛事。之前有传闻说奥运奖牌将使用新疆和田玉。但和田玉资源的储量已经十分稀少,而青海昆仑玉是国际珠宝界认定的优质级别宝玉石种类。最后,昆仑玉被定为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材料。

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资体制产业集群创新研究

陕西省的历史悠久,文化资源遗存丰富、积淀深厚,这些都为陕西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用于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增长。2007年陕西省人均GDP为12843元人民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6%和39.3%,由此可见,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已经具备了必要条件。但是,由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社会留下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效益还相对低下,造成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因此,本文试图对陕西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发展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做好政策创新,制定优惠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

积极优惠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不仅可以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完善和优化,还可以提高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文化竞争能力。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决定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5]35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06]72号)、《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是,陕西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从总量上来说,陕西文化产业总产值只是北京的1/15,山东的1/6,广东的1/4,人均产值则更低,而且还存在宏观管理政出多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形式规模小分散化状态,文化企业普遍缺乏活力等问题。因此,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优惠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力度,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加快陕西文化产业体制的改革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第一,制订积极优惠的文化项目引进政策。我们建议在省政府的权限内免除与文化创意项目有关的收费,完善相关的财政优惠政策。国家的法定税种我们不能动,但是地方性的各类收费地方政府有权力进行调整。同时,允许和鼓励各类组织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要尽快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相关政策,对进入文化产业区域的项目进行专项资金的扶持,以增强对相关文化项目的吸引力。第二,制定完善的高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人才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资源。纵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人才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文化人的事业”,但是“文化产业更主要是企业家和商人的事业”,即把文化做成自己的事业这是“文化人的追求、情结”,把文化做成产业是“独具慧眼的投资人、企业家和商人对利润的追求所致”。在文化产业人才问题上,我们建议一定要制订引进高端人才的相关政策。同时,一定要重视人才成长环境的优化,制定在高端人才的引进方面特殊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相关政策法规,在分配体制上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并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使人才的流动无后顾之忧。

二、强化风险投资主体,组建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

各地成功的经验是,文化创意产业初期发展一定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在后续发展中投资主体多元化会有助于产业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产业,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对进入文化产业的资金有着较高的门槛。例如,据调研,成功的动漫公司流动资金要求基本在1000万元以上,而且要求后续资金的支持。

我们建议,“由陕西政府财政厅、国资委等部门牵头,联合省内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参股成立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

为保证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经营效率,建议部分高管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拘一格选用优秀人才。目前,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文化产业项目和风险资本的结合还和薄弱,对于风险资本还不具备较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看得见的手”作用,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加大对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批准,以及设立风险资本的准入门槛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证风险投资和文化产业实现真正的结合。

三、建立西安影视产业园,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集群

以西影集团为中心,联合陕西民营影视公司,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链,把创意、技术、营销等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对陕西影视文化加大发掘力度,使其原创价值,逐步转变为有广阔市场的商业价值,同时实现传承文化遗产和推介陕西文化的社会功效。具体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内容选材方面,依托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系列文化历史剧。陕西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主要是汉唐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意义深远的革命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为电影电视剧本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汉唐文化系列影视剧,关中文化系列影视剧,红色文化系列影视剧等,形成具有鲜明“陕派”风味的电视作品。第二,在生产运营方面,建立影视产业园、构建产业集群,寻求规模效益。大力扶持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的发展,不断壮大影视生产队伍。第三,在市场发行方面,联合陕西民营影视公司,开捃多种营销渠道,实现影视产品的风险分散化和市场价值的最大化。通过陕西卫视、西部电影频道、陕西四套影视娱乐频道作为播出的第一层窗口,通过版权授予,将其他省市台作为第二层窗口,网络为第三层窗口,最后通过衍生产品如光盘、图书等实现发行效益最大化。

四、以优势媒体以及出版机构为龙头分别组建陕西各类传媒集团,努力争取传媒公司上市

新闻传媒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且灵活的传媒市场。如何突破资源发展瓶颈,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早在2001年,陕西省成功剥离原分属省、市、县三级的广电网络,组建了全国首家陕西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将陕西省传媒业纳入到了一个正规的发展渠道,展现出了强劲的发挥势头。在做大做强陕西省的传媒业,加快陕西传媒公司的组建和上市速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应当将组建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华商报》和陕西广播电视、西安广播电视等优势媒体为龙头分别组建混业经营的各类传媒集团,并努力争取传媒公司上市。其次,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公司可以借助政府对文化传媒资源的倾斜政策,整合目前处于市场化发展初期的广电资产和媒体业务。如果集团公司能联合上市,无疑可以在打破报业与广电行业的竞争壁垒,产生规模效益,降低外部交易费用。在提高传媒产品的竞争力的同时,从而带动我省整体文化产业迈入发展的新时期。

根据戴维尼提出的“超级竞争”(hypercompetition)观点,持续优势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打破现状才能获得一系列短暂优势,长期的成功需要动态战略,不断地去再造短期优势。因此,传媒业应当将目光放在多元化的媒体间组建上市公司的投资战略上,试图通过组建传媒上市公司来降低传媒产品成本,提高运营绩效,以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组建陕西传播上市公司也正是基于“跨媒体的运营服务商”的发展战略,突出传媒重点,兼顾多元化的综合传媒已经成为媒体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这样的战略调整可能使集团面临高转换成本的风险,以及来自政府管制方面的风险,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组建陕西传媒上市公司对于今后企业融资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传媒产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培育文化产品品牌,延伸陕西传统文化产品价值链

陕西是中国的文化大省,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最丰赡的地方。西安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并称“四大世界古都”;咸阳是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社会的第一个国都;汉中,是中国汉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延安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韩城有“文史之乡”的美誉,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宝鸡以“炎帝故里”、“陈仓古道”闻名天下。关中平原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悠悠远古到近世当今,三秦大地一直都是产生时代英雄、文化名人的风水宝地。秦皇陵,兵马俑,秦直道,明城墙,大小雁塔,乾陵,汉阳陵建筑和装潢的宏大壮观,尊贵威严。陕西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址。分布在三秦大地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自古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羌文化、鬼文化及后来的西域文化的熏陶,留下了丰富的遗存,使陕西获得了“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

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能够延伸陕西传统文化的产品价值链便成为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重要一环。单一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无论如何丰富。如果不能被充分开发和发展,使之规模化、产业化,陕西的传统文化就会因为缺乏了市场动力,面临文化传承和增殖的困境。

我们建议,将陕西著名的传统文化资源,按照相关的模式,以创新性表现方式,通过“品牌经营”、“特许经营”、“品牌扩展”等战略延伸产品链,提升传统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产品的不断增殖。

六、突出陕西高校数量众多的优势,建立首家“中国(陕西)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陕西各类高校百余所,教育事业和科技产业发达。建议陕西省政府以高校集中区建立“中国(陕西)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这种人才资源,就近大学城,建立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各个院校设立文化创意公司,为大学生创意、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周围省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5万元的贷款资金支持,这些经验可以借鉴。在陕西,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接近100万人,这一强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开发,也一定应该开发。如果政府为他们提供一个创意和创业环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将这种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这将是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具体工作有:第一,鼓励大学生在电影、音乐、广告各个方面的尝试原创工作。第二、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产业园的文化创意成果的执行与推介工作。第三、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意文化节,开展各种创意比赛。如DV摄影、剧本征集、flash设计、彩铃设计、广告设计等,同时举行各种文艺汇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力,推陈出新,将这些创意成果进行拍卖。定期开展大学生文化创意博览会,展示大学生的创意成果,吸引国内外投资方,推动产业园的健康长远发展。

七、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以广告业撬动陕西动漫产业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在80年代流行一时的《聪明的一修》、《铁臂阿童木》等著名的动画片,都是由日本电通广告公司的创意、设计人员完成的,也就是说萌发和激活动漫产业的杠杆产业之一就是广告业。

以日本的动漫产业运作方式为鉴,我们建议,可以引导陕西的广告公司从制作动画和周边产品开发营销两个方面促进陕西的动漫产业发展。根据统计陕西的广告业三项指标“经营额”、“专业公司”和“从业人员”在国内均居15位以内,也就是说陕西的广告业态在国内居于中等偏上的位置。首先。培养广告设计人员的动画制作技术,促使部分广告公司向动画制作公司发展。其次,开发动画周边产品的设计营销。在制作成功动画的基础上,广告公司负责进行周边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宣传活动。比如《铁臂阿童木》就有阿童木造型的玩具、文具、服装、模型等等。广告公司在转型为动画制作公司之后,可以与玩具制造商合作,开发动画周边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超级秘书网

八、做大做强陕西会展产业和演艺产业,打造会展和演艺时尚之都

现代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集会和展览展销会,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行为的产业。以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成为交流文化、商品和展示品牌的平台。会展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发展会展业必须依托城市的现实基础。首先,陕西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这一优势不仅包括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还包括便捷的交通。其次,陕西具备现代会展业要拥有优势产业,市场条件好,开放度高,并且具备良好的开放度和国际知名度。第三,陕西具有完备的展览场馆,优良的配套设施。西安是我国五大会展城市之一,每年举办100多个有规模的展会,目前已经拥有了陕西国际会展中心、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具备举行大型会展的场馆。这些产业优势应该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发展演艺产业方面。作为陕西省省会的西安,根据西安本地的特色和发展演艺产业的需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地方节庆活动、地方文化艺术节、引进外来演艺团体来活跃、繁荣西安演艺市场。由于西安本地的高校较为集中,高校中的艺术团体和艺术专业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艺术人才。在演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西安大唐美蓉园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元素有机结合就是成功的例子。

九、打出申请开办“迪斯尼乐园”等现代化的国际级别的主题公园的旗帜,将现代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元素融入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中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国际现代化相结合。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后现代的旅游资源,是专门为旅游者、休闲者所设计的文化娱乐、购物、休闲场所,具备功能的多元化和综合性。而国际性的主题公园在文化的兼容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上则有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