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要点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首先,课程要有优良的理论体系和框架。
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大师们已经给我们总结出了,普遍使用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就象普遍适用的马列主义一样,基本上是真理。讲师要做的,就是学习他们的理论框架,以这些框架为基础,把自己的课程构建起来,这样的课程,结构是健全的,也和一些学员的书本知识相符合。具体操作时,要研究相关经典人物的著作,比如说德鲁克和科特勒,这是所谓的正道。
出奇制胜当然也是可以的,讲师在构造课程时,把古今中外的学说旁征博引,脱离开公认的经典,但如果脱离这个框架太远,很可能把学员搞糊涂了,学员了解讲师的框架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容易忽略培训的根本目的,也达不到培训的效果。
其次,讲师要有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马列主义是普遍适用的真理,也要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样才可以指导学员的日常工作。所以讲师在开发课程时,要有针对性,要把自己过往的经验发掘出来,引导学员的共鸣,或给学员一些参考,让学员觉得:这个讲师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看来我要认真听,或许能给我启发,或解决我遇到的一些问题。否则讲师就只是在进行理论宣讲,没有多少人爱听。学员也可以听出来,讲师没有多少相关的经验,从而对学习懈怠,让讲师的培训陷入被动。
第三,讲师要有丰富的案例。案例比故事和游戏,更贴近学员的日常工作。把案例发给学员,学员手中有个东西,互相交流和研讨将更方便,更有针对性。否则讲师只给个主题,就说给学员五分钟进行研讨,学员是空对空,没有个场景限制,很容易让探讨跑偏,达不到培训的效果。如果案例内容比较简单,或只是你下面课程的引子,那就放在投影片里。总之案例要丰富,讲师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建立起自己的案例库,其中有通用的案例,也有针对不同行业的专业案例。
第四条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那就是要求讲师对课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讲师不是大师理论的复述者。企业的高层,一般来说学习能力比较强,为什么他要听你上课,不自己看书学习呢?一方面是大家参与的学习气氛,有利于他的学习,这可以和别的学员学习;另一方面是因为有这个讲师,学员想从这个讲师身上学到东西。所以独立思考是讲师最核心的东西,也是此讲师区别于彼讲师的最大特点。
以上说的都是课程内容,其实授课技巧和课程内容同样重要。同一个课程,不同的讲师上起来,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作为专业讲师,还要用专业的授课技巧,来引导学员参与到课程中来,而不是讲师在独自演讲。如果对于一些知识性内容,演讲是合适的,但对于大多数技能和态度类课程来说,引导学员参与是最好的选择。讲师就象一个游泳教练,他在岸上讲解完动作要领,会把学员赶下水,让学员自己去练和体会,讲师跟踪观察点评,如有必要,再总结和强调,直到学员学会为止。学员只有练习,对课程的理解才深刻,才可能真正学会。所以第五个是要求,讲师要有引导学员的授课技巧。
篇2
关键词:机械工程;可靠性;结构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N945 文献标识码:A
在机械工程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可靠性一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在确保机械工程可靠性的基础上对机械工程产品进行功能化扩展是现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机械工程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机械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机械工程产品的可靠性应当在不断引入新技术的同时做好τ诨械工程产品结构和理论的优化设计,将机械工程产品的可靠性放在机械工程设计的优先位置.以确保机械工程产品的可靠性满足相应的需求。
1.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机械工程设计制造与国外具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方面,我国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积累和沉淀使得我国在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新时期,我国加大了对于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但是在机械工程产品的生产实践中对于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理论的应用仍然较少,为提高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可靠性需要加大对于机械工程产品设计可靠性的理论研究和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工程产品设计的可靠性。
2.做好可靠性优化设计在机械工程产品中的应用
在机械工程产品的全周期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都与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机械工程产品的设计、产品机械制造和产品的使用维修等环节中都需要做好对于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以提高机械工程产品的可靠性。
2.1 加强对于机械工程产品设计环节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在机械工程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机械工程产品整体装配和零件组装会对机械工程产品的可靠性提出较高的要求。在对设计环节进行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将机械工程产品的零部件设计和零部件组装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高机械工程产品设计的可靠性。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种设计方法:
(1)首先在对机械工程产品的完整系统进行系统性的了解,而后对机械工程产品中的各组成的零部件的可靠性进行相应的分析,并由各零部件的可靠性来对机械工程产品整体的可靠性进行推断。在这一设计方法中,对于机械工程产品整体的可靠性主要是通过对机械工程产品整体可靠性进行预测的分析以判定机械工程产品的设计指标是否满足预测的结果。
(2)第二种方式是进行指标分配,在机械工程产品设计过程中,根据机械工程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对相应的设计指标进行指标分配,从而确保各零部件指标能够满足可靠性要求。在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分配中主要采用的是:再分配、等分配、比例分配以及综合评分的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方式。在对机械工程产品中单个零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确保其能够与国家所规定的常规零件相匹配。此外在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过程中应当根据零部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新型产品或一些关键环节的零部件在设计前首先要对机械零部件做好可靠性试验,以确保各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在机械工程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机械工程产品设计的可靠性进行大量、反复的验证和修改以确保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满足相应的设计标准。
2.2 做好机械工程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完成机械工程产品设计环节的可靠性设计后,机械工程产品的加工制造是影响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做好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的控制关键是要做好各机械零部件的质量控制。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加强对于可靠性优化设计的控制,从机械零部件的材质、加工精度等各环节入手,共同做好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的优化控制。在机械工程产品零部件加工工艺及其流程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确保机械工程各零部件能够最优化的制造。在机械工程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产品制造工艺流程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在对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机械工程产品加工所使用的工艺设备、加工材料等,从而在对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时通过综合考虑设计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机械工程产品生产指标。此外,在对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时对于各子系统的指标都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而且要采用合理的方法来对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及其优化指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2.3 做好机械工程产品使用与维修时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机械工程产品的维修是确保机械工程产品能够正常使用的重要一环。通过做好对于机械工程产品的维修能够使得机械工程产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的可靠性得到极大的延伸。因此,做好对于机械工程产品的维修是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的重要方向之一。各机械工程产品生产厂家都需要对产品的售后维修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采用逻辑分析方法对机械工程产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机械工程产品维修内容和维修方式,用以规划好机械工程产品的合理使用寿命。机械工程产品所具有的维修性和可靠性两者互有涉及。而机械工程产品的可维修性在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对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机械工程产品的可维修性指标引起足够的关注,以便为机械工程产品的后期保养和维护提供良好的便利性。此外,在对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机械工程产品的维修费用引起足够的重视。机械工程产品设计人员应当在设计的过程中争取采用最少的费用而使得机械工程产品能够获得最佳的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工程产品发生故障的时间。在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机械工程产品的维修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新时期,对于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不仅仅是对现有专业的简单合并,而是在做好对于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多专业知识的综合,通过将机械工程产品全周期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综合,构建起完善、协调的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综合体系,通过多层次、多专业的学科构建用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效果。
结语
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对于提升机械工程产品的可靠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机械工程产品设计过程中,对于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指标参考较少,从而导致机械工程产品的可靠性无法真实地反应出来。在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中,应当对机械工程产品的体积、重量、成本等进行综合的考虑,避免在机械工程产品设计过程中单一的对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进行考虑而导致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的设计效果出现较大的偏差,影响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效果。在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中需要对可靠性和优化设计进行综合的考虑,确保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超,王金诺.小子样机械产品可靠性试验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5(21):1898-1902.
篇3
[关键词]颏成形;A型肉毒毒素;咬肌;轮廓塑形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1-0016-02
Facial contour improvemen Microincision chin forming combined with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
LI Hong-wei1,WANG Yi-min2,ZHAO Yong-jian1,FENG Shi-hai1,LIU Qun1
(1.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Tianjin 4th Hospital,Tianjing 300222,China;2.Plastic Surgery of Shanghai 9th People, Hospital,Shanghai 20004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acial contour after the treatment of Microincision chin forming combined with botulinum toxin type A masseter injection.MethodsTwenty patients in this group were female, aged 18~42 years, mean age 38 years, both masseteric hypertrophy and short lower jaw. Carving the chin implan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ed .Two incisions were designed below the gingival 0.5cm, and between canine and first premolar which about one centimeter .The regional of design were separated before the prosthesis was placed. 0.2ml BTX-A was injected into the center of the masseter muscle and 0.1ml BTX-A was used in other injection points. The average dose injected on each side was 50U.ResualtsThe complications were not found in the 20 cases, and the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 by followed-up visite.ConclusionsOwning to the simple operation, reliable results, Microincision chin forming combined with botulinum toxin type A multipoint injection is suitable for the patients with masseteric hypertrophy and microsomia chin.
Key words:chin forming;botulinum toxin type A;masseter muscle; facial contour
门诊以双侧面颊部过于丰满的就诊者中约70%以上是咬肌肥厚而下颌骨发育正常,同时有部分伴有颏部短小。笔者于2007年10月~2009年3月对20例咬肌肥厚伴有颏部短小受术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一针多点咬肌注射联合颏成形面部轮廓塑形,取得了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20例均为女性,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38岁,均为咬肌肥厚伴下颌短小,受术者均体健。
2手术方法
2.1 小切口颏成形术
2.1.1 术前准备:用0.1%洗必泰液漱口,清洁口腔,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按受术者要求雕刻隆颏假体,在颏部标记分离范围。在下唇距唇龈沟0.5cm口腔粘膜面,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对应位置设计长约1cm两纵切口,右侧可适当延长切口,美蓝标记。1%利多卡因+1:200 000肾上腺素在设计切口和分离范围的骨膜下做局部浸润麻醉。
2.1.2 手术操作:口腔消毒后让受术者咬一块无菌纱布,用15号尖刀切开口内右侧设计切口,用蚊式钳向下颌骨面推开骨膜,改用隆颏剥离子在骨膜下做分离;切开左侧设计切口做同样骨膜下分离,直至两侧会合,剥离范围稍大于设计范围,分离时注意保护颏神经。生理盐水冲洗腔隙,把雕刻好的硅胶假体沿右侧切口送至分离腔隙,从双侧切口调整假置合适,1#丝线2~3针严密缝合创口。
2.2A型肉毒毒素一针多点位咬肌注射
2.2.1 定位:术者两手置于受术者两颊部咬肌位置,嘱受术者用力咬牙,可感受到咬肌最厚处,美蓝标记,以此为中心点向四周均匀做放射状8点。
2.2.2 注射:将A型肉毒毒素(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用生理盐水配成50U/ml的注射液,用1ml注射器抽取,在中心点咬肌内注射0.2ml,然后把针头退至皮下,再向周围各点进针至咬肌内注射0.1ml。平均每侧注射剂量为50U。如两侧咬肌不对称可适当调整注射剂量[1]。A型肉毒毒素每6个月注射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
3结果
本组共20例均为咬肌肥厚伴有颏部短小,经A型肉毒毒素一针多点咬肌注射联合颏成形面部轮廓塑形,经6个月以上随访,均获得满意效果,无并发症。
4讨论
临床上面下部轮廓整形主要包括软组织轮廓整形和骨性结构整形两种[2]。大部分面颊部丰满的就诊者中是以咬肌发达为主[3]而非下颌角骨性肥大,对于此类患者既往多采用手术方法去除部分肥厚的咬肌和部分颊脂垫。该方法有以下不足:手术需要麻醉支持,存在麻醉风险;面部血管神经分布广泛,较易损伤;面颈部组织疏松,易形成血肿甚至窒息可能;手术难以达到两侧取出的组织量一致;手术痛苦,恢复时间长。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A型肉毒毒素引入美容行业,生物除皱、生物瘦脸等逐渐被广大爱美者所接受。A型肉毒毒素通过阻止神经-肌肉接头节前神经元的乙酰胆碱释放而造成肌肉轻瘫,间接可逆性地减轻动力性皱纹[4]。动物实验证实A型肉毒毒素可以使咬肌体积缩小一半[5]。A型肉毒毒素应用有以下优点:①不需手术麻醉支持;②损伤小已被患者接受;③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可控性好。临床上应用方法较多。有一针法、三针法、多针法。笔者采用一针多点注射具有以下优点:注射均匀利于吸收;穿透皮肤一针后,在皮下做放射状注射减小患者恐惧感;皮肤上只有一个针孔减少感染几率。
临床上面下部肥大者有部分伴有下颌短小,在审美上更感觉面下部宽大。颏成形用于颏部后缩者,可采用下颌骨颏部截骨前移颏成形[6]或假体置入颏成形等手术方法。当前假体置入隆颏手术主要有口内切口和口外切口入路。口内切口又有唇系带下方“V”切口、垂直切口、单侧侧方切口[7]等。口内横切口需要切开唇系带和深层肌肉组织手术损伤大,该方法分离腔隙充分但假体活动度较大易移位,口内切口较大增加感染几率,术后在切口处可有明显的瘢痕硬结;颏底部横切口同样存在损伤较大及假体易向下移位形成双下颌的不足,另外切口瘢痕明显。口内双侧小切口颏成形具有下优点:①双侧切口各约1cm,减少感染几率;②手术不需切开唇系带和深部肌肉,损伤小,恢复快;③腔隙较固定,假体不易移动。但本手术操作时要注意保护颏神经不受损伤。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随访6个月以上,均达到满意效果。可见,小切口颏成形联合A型肉毒毒素一针多点咬肌注射面部轮廓塑形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较适合于咬肌肥大伴下颌短小的患者。
[参考文献]
[1]刘玉生,袁钟岱.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大[J].中国美容医学,2002,l1(4):331.
[2]邵宏,彭晓云.颊脂垫吸除联合A型肉毒毒素咬肌多点注射瘦脸术[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5):562-563.
[3]金东浩,尤子龙,丁立惠,等.局部麻醉下口内入路面下部轮廓整形术[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6,17(6):438-440.
[4]林强,吉春宇.同时支气管肺动脉联合成形术治疗中央型肺癌[J].中国癌症杂志,2006,16(5):278-280.
[5]Capra NF,Bemanke JM,Poter JD.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masseter muscle of Macaca fascicularis resulting from intramusclar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J].Arch Oral Biol,l991,36:26.
[6]张 亮,韦 敏.下颌角截骨同时应用自体骨片行颏成形术[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52-53.
篇4
[关键词]分析;模仿;联动;建筑设计教学方法
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学生在此阶段将逐渐建立起有关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迈出建筑设计学习的第一步。然而,从认识与理解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诸多基本要素,到融会贯通所有的抽象概念形成完整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一直是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建筑规模或建筑空间组合的复杂程度来安排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要点在课程教学中较为孤立和零散,其教学的缺点和弊端是难以有针对性、系统性地掌控学生从概念认知到方法运用之间的学习过程,更难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设计思维和方法。因此,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的突破点应当是在学生概念认知与技能运用之间寻找并建立一条有效路径,从而使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的设计技能,及常规的设计方法与步骤。
一、关于联动的教学方法
所谓的“联动”,是指将抽象的概念认知与设计方法的认知,在学生的课程设计中通过大师作品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并在第二次设计作业中对其进行有条件限制下的模仿重现,实现抽象认知与设计技能之间的联动,从而使相关知识要点的学习得倒深化。针对二年级的概念认知与技能运用,主要设立三个教学目标:(1)通过大师作品分析,来认知建筑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在学图示分析的过程中认知、理解相关建筑理念。(2)通过小型住宅设计,将前阶段的抽象认知转化为设计手法的认知。(3)联动:前后两次课程设计,在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教学环节上保持对应互动关系。
二、分析与模仿联动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
1.二年级第一学期两次设计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环节安排对照(见表1)2.两次设计课程教学要点与教学环节的联动(1)教学步骤上的联动在每次课程设计的教学中,都将教学环节分为四个阶段。前后两次课程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都相互对应,其教学目的存在着严谨的逻辑关系。例如:在第一次课程设计的第一阶段,资料查阅与收集整理的训练,即是为第二次作业自主查阅小住宅案例打基础,第二次作业又通过环境调查报告增加了资料收集训练的难度。(2)教学要点之间的联动在大师作品分析中,通过分析大师作品的设计思想、设计手法、建筑语言表达方式等来建立有关建筑设计的感性经验,这一过程学生可能是在一种半疑惑的状态中完成的,尤其是关于作品中空间设计手法的表达,学生很难有深入的体会。在第二次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在第一次作业中总结的结论,探索其应用在第二次设计中的可能性,也即是一种有条件的模仿。这种教学要点上的联动,促使学生回过头再来体会大师的设计手法与理念,并且从运用的角度理解一种设计表达的真实含义,在抽象理解和实际使用方面建立起有效的联动。(3)理论课与教学环节的联动在前后两次课程教学中,理论内容要求容短小精干,浅显易懂,由二年级组老师自选题目轮流完成讲授。理论课的安排要求和设计课的教学过程保持同步,并和每一阶段的教学环节联动。例如:在第一次查阅资料阶段,即配置有关查阅资料技巧的理论讲授;在第三阶段,一草、二草设计探索阶段,即配置建筑形式、手法和空间操作的理论讲授。
三、教学效果的总结和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探索,联动式的教学方法得倒了学生们的肯定,但与此同时也能观察到一些问题,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例如,大师作品分析案例的选取必须适合二年级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本次大师分析的个别案例选择有失妥当,像西泽立卫的森山邸住宅,其设计手法较为特殊,空间形式较为单一,学生难以深刻理解作者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独立住宅设计中又难以模仿设计者的设计手法。又如中途更换掉的案例分析——密斯的柏林国立美术馆,它属于博览类公共建筑,其设计手法和案例分析过程很难被小住宅设计借鉴。大师作品分析模型(图1~图3)筑的改建和扩建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博览会结构设计与选型、新老建筑之间的衔接以及地基问题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为建筑的改建扩建提供了实践经验与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06SG524,钢管混凝土结构构造[S].
[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06SG517-1,轻型屋面三角形钢屋架[S].
篇5
关键词:课程设计;计算机实验教材;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4-0083-03
1引言
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实践(含课程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实践环节,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后继实践的开展质量。课程设计是属于第一个层次的综合性设计实践教学。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1]以及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 [2]的调查,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数居全国专业点数之首,其中有很大部分为最近十年内开设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学校专业建设的经验不足。一些专业师资队伍薄弱,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比较综合或系统的训练。根据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浙江省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差距较大,一般在16~30学分之间;一般学校安排的课程设计为5门左右,多的学校有7门,少的只有2门。因此,目前各高校对课程设计环节的理解与实施的力度存在差距,其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学校课程设计的工作量与深度不够。
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与可行的手段。课程设计的内容建设与实施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一些师资队伍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高校,实施高质量的课程设计确实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课程设计内容的研究与相应教材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教材是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凝固。通过总结课程设计实施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的成果,形成教材,必将有助于推动高质量课程设计在各高校中的开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作出贡献。
2计算机实验教材出版状况
鉴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内各大出版社纷纷开始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目前实验教材基本上分以下两类:(1)课程基本实验教材,以课程基本实验为主,包含一部分设计实验,这是目前实验教材的主体;(2)课程设计实验教材,以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为主。
近年来,虽然出版的实验教材数量有所上升,但整体比重还是比较低。例如,作者对国内某大出版社公布的计算机类教材清单进行了统计分析:在570本左右的教材中,实验教材共73本,占总数的12.8%;而这些实验教材基本上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类课程(包括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实验教材为主,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材占实验教材总数的34%,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材占实验教材总数的44%,其他所有课程的实验教材只占22%。从各类别教材中实验教材的比例上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中实验教材占30%,在程序设计类教材中实验教材占31%,而其他类课程实验教材的比例仅占4.2%。可见,目前已出版的实验教材主要集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这类计算机基础课程上,专业课程实验教材非常少,而综合性设计(课程设计)的实验教材更是非常缺乏。
从我们已经了解到的已出版的一些课程设计系列教材的情况看:
(1) 不同出版社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的侧重点和风格不同,各有特色。但整体上来说,这些系列教材基本上都比较注重市场应用性广的技术,专业覆盖面和系统性都还不够。已出版的课程设计教材主要也集中在程序设计、实用技术等方面。
(2) 不少教材的实验案例偏重课程知识与相关技术的巩固、掌握以及应用,而对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化方法方面的训练份量还不够。
因此,建设专业覆盖面广、体现综合性设计和工程化方法的课程设计实验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3计算机课程设计教材建设要点
课程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好的课程设计应该围绕着一门或几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为目标,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不应仅仅围绕着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团队合作、工程化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因此,课程设计教材的建设应该紧紧围绕着以上目标进行,突出以下特点:
(1) 系统性。课程设计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绝大多数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系统的过程。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教材最好能形成系统性,涉及专业主要课程,以给学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持续的实践训练。
(2) 典型性。课程设计中的案例应该围绕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与技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巩固与掌握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
(3) 工程性。目前,计算机软硬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基本上都需要应用工程化方法、进行团队式合作。因此,课程设计作为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阶段,也应该体现和突出工程化方法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探索性。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课程实验的主要表现点之一是:希望学生能围绕课程设计目标,通过查找与分析有关参考资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激发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案例分析与练习方面,不应该只是“手把手”地教,更应该留有进一步发挥与想象的余地。
(5) 可仿性。课程设计一般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课题设计,因此这些案例本身应该具有可再现性,即学生通过教材的案例分析可以自己设计实现相应案例;另外,学生也可以在案例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创新。
(6) 层次性。近几年来,越来越多、不同层次的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中开始实施课程设计。由于不同学校学生层次的差异比较大,建议在课程设计的题目上有一定的训练梯度,尽量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既有详尽的指导,也有适当的提示。
4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实验教材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设计已有1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目前,学院80%以上的专业骨干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综合实验,其中大多数是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
为全面总结专业课程设计的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该学院特别组织相关课程的骨干任课教师编写了一部以课程设计内容为主的“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综合实验系列规划教材”,并将于2007年下半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篇6
1.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
进行综合课程设计之前,要选择好一个题目。该题目不但要包含方法及工艺,而且还要把焊接性和结构包含进去,尽量让三者所占比重比较相当。比如我们选择某种型号压力容器的焊接这一题目。首先,学生要根据压力容器的工作要求及所给定的材料,设计出压力容器。这部分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焊接结构课程掌握的程度。其次,学生根据该容器的结构和材质选择适当的焊接方法、编制好焊接工艺,并提出焊接要点及焊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一部分主要训练金属材料焊接性和焊接方法及工艺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最后,学生根据以上两点把需要完成的设计工作落实的图纸上。
2.课程设计的实施
一旦选择好课设题目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项目的实施,如何让项目顺利的进行是课设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许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逐一化解。以上面提到的某一压力容器的焊接为例,学生首先要根据已知的条件来计算并设计压力容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结构和材料性能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应的教师来帮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因而,大约在前一周,我们就安排学生在机房进行设计,并安排结构方面的老师来指导学生。等设计结束后,学生们就开始选择焊接方法及编制工艺,在这期间学生们遇到的主要问题基本上都是关于焊接性和焊接方法方面的问题。这期间在教室教学就可以,安排焊接性和焊接方法方面的专业教师来指导学生,大约两周的时间,学生的课程设计基本上就全部做完了。在整个课设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们要相互配合,对学生们的设计随时检查,以便提前发现问题。
二、综合课程设计取得的成果
通过我校2010级焊接专业学生开展综合课程设计来看,效果是非常好的:一方面,综合课设的开展,使课程设计时间大大减少,环节安排更加合理,同时焊接操作训练也能顺利地安排在该学期进行;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也不再很疲惫了,教师们同步指导,学生们有问题可以及时找到相应的老师,使得指导效果大大提升。
三、结语
篇7
自身应该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理论并且能够将其运用的娴熟得当。对于课程设计内容的制作形式要丰富多样,要能够合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甚至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通晓一些计算机操作技巧。最重要的是有实际的一线课堂教学经验,有很强的交学技能和教学方面的课堂经验,能够很好的地将理论与实际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要遵循教学规律、懂得教学法、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体现整个课程设计的特色。课程设计的细节包括:整个课程的呈现顺序,如向学生清晰地介绍整个课程的教学流程安排,介绍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按照什么样的逻辑来进行教学语言的组织,每个课程设计模块的教学要点等方方面面的细节需要注意。一个优质的课程设计,要能够清楚地告知学生要学的内容,告诉他们要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求学它,有什么作用,怎样才能学会,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练习等,还要在课程结束的最后能够给每个学生留有表达自身想法的机会,回顾自己课上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地方是没懂的等。
二、高校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的创新途径
由于受到一些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等外在条件的制约,导致当前我国高校中很多音乐课程的教学设计比较单调,课堂教学贯穿了很多音乐欣赏,而对音乐的欣赏更多是贯以对西方音乐的赏析,缺少对于民族音乐曲调的学习和鉴赏,再加上缺乏一定的创新教学模式,照搬照抄之前的课程设计内容,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感受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对于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需要采取科学的创新途径才行。
(一)优化课程资源配置,丰富音乐理论课教学内容
高校的音乐教学分为乐理学习、曲谱欣赏、音乐实践这三大分类,彼此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对于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应该把单调的理论知识学习课程与优美的音乐欣赏课程结合起来进行,采取边学边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优秀的歌曲创作中都用到了各种各样所学的乐理知识,运用到了丰富的音乐的表演技巧,因此让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去细致地感受不同的乐理知识在作品中的应用,这样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极大的巩固和练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巩固学生的音乐学习技能,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对于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增加音乐实践训练课程,充分利用媒体教学设备
音乐毕竟是一门艺术,因此对于音乐的教学还是应该采取实践训练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在音乐教学课程实际过程中,应该多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学仪器来辅助教学。在理论课程学习之余,还应该交叉进行一些音乐的实践课程。例如如果是声乐教学,就可以安排到练声房后者室外空旷的广场或山林中进行;如果是乐器学习就应该多到乐器琴房中进行;如果是音乐表演教学,就应该到形体实训室、音乐厅或者组织学校参加一些社会上的晚会节目演出等。在实际课程设计中,应该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一些不易理解的抽象教学内容以生动的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很多名曲或者名家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的设计可以采取教师真人示范与媒体课件播放相结合的策略。
(三)变革音乐成绩考核方式,增加其他的考核项目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期末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的时候,可以采取多个考核项目,按照分值所占比例的不同来督促学生的实际学习。可以对整个学期的课程采取课时细化的原则,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考核标准,不同的时间进行不同的考试,将对学生整体成绩的考核延伸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严谨认真的学习状态中来,避免“临时抱佛脚”的应付考试现象的出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约束自身的学习行为,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地落实每一堂课的学习。除了学校的一些常规的考核项目外,还应该增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用功程度、言行举止、与同学之间之间的关系等综合方面的考核。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结构设计原理;主体性;创新能力;案例教学;专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22-02
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工程建设的投资与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新材料和新体系不断涌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工程建设的难度和创新性不断提高。[1]这给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好传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发散性思维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如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长沙理工大学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群的教学实践,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实践平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且协调发展的教学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探索精神的教学新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等学校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完整的主体性高度发展的教育活动。研究表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其生理和心理品质发展的成熟程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阶段;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变期;高年级――“发展性学习”为主阶段。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一般在三年级时安排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这时学生已处于高年级阶段。高年级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非常突出,其主体性已有相当发展,他们在此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发展性学习为主。发展性学习是突出超越已有知识的学习,其实质就是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2]
因此,笔者采用“启发引导、自主学习、重点精讲、专题讨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型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法是:课前列出教学内容中的要点,提出相应的问题供学生进行预习和思考;学生对教材内容开展自主学习,分析老师所提出的要点,并归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疑问的内容进行精讲,重点吃透科学问题来源、公式原理的推导以及例题的演算;设计探索性专题供学生独立思考、推导,在此基础上安排课堂讨论,并外延至本领域前沿研究成果。主动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向传授的局面,把教师的讲授和同学的积极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加强了教学中的启发性、探索性和研究性。
二、设计探索性专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该专业中工民建、桥梁、道路、岩土及隧道等方向学生将来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该 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材料性能、设计方法、各类构件的受力性能(弯剪压拉扭)及计算方法和配筋构造等,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因此,该课程非常适合设计一些探索性的专题,通过这些专题的学习和探讨,不仅能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加深对基本概念、计算方法、推导过程的理解,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各部分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对书本未涉及知识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的压区混凝土等效矩形应力图形为例,[3,4]一般教科书中给出的计算图式如图1所示,以图1(a)所给出的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为基础,推导出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的合力以及作用点位置。而在介绍材料的力学性能时,教材给出了几种不同的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包括图2(a)给出的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应力应变曲线。因此,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安排学生尝试采用图2所给出的计算图式开展推导,并比较计算结果与图1的有何不同。可以看出,这样的探索性专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的概念和推导过程,同时还融合了材料力学性能的内容,使学生从孤立的章节学习转换为各部分内容的融合贯通,培养了探索与创新精神。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内容非常广泛,能够设置探索性专题的内容很多,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计划进行合理安排。
三、结合工程案例,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最根本的内容就是案例的选取和使用,这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结构设计原理作为土木工程本科教学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在结构设计原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通过深入挖掘现实工程具体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选择、领悟去获取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首先,设置与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案例必须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以保证师生间围绕案例所进行的活动是有效的,案例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实际工程常规做法,能揭示有关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原理,[5]结构设计原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设置应遵循真实性、典型性、规范性、启发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其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科研以及工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收集各种国内外土木工程方面的技术资料,紧跟本学科前沿知识,掌握本专业范围的许多新理论、新成果和设计、施工的新方法、新工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新颖的科学研究问题与基本教学内容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知识,大胆进行思考和积极参加小组的讨论。尤其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因为它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个人的准备过程,而是通过成员积极的参与,将学习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并使学生学会相互间的协作与交流。
四、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的指导与管理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一次重新学习,是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将学习内容有机联系起来的纽带,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先导,好的课程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笔者认为应将实际工程面对的具体问题加以简化,从中取出部分内容作为课程设计的内容,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使学生通过设计对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桥梁方向,目前,结构设计原理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主梁设计”。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发现存在如下问题:设计题目比较单一,不够灵活,学生的选择性较小;课程设计中,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照搬设计样板,或抄袭其他同学的设计,不能深刻理解设计原理;施工图绘制的深度不够,图面质量较差。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课程设计教学的命题、教学进行了改进。
首先,对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命题进行改进。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的命题一直比较单一,而实际上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受弯构件、受扭构件、受压构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以及圬工结构等。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各种新结构、新材料不断涌现,为了适应时代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需要与时俱进,使课程设计的命题多样化、工程化和时代化。
其次,对学生阐述课程设计题目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深入剖析命题的内涵,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避免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尽快进入设计工作状态。课程设计一般持续1周至2周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对于计算书的撰写,应要求规范统一,使之养成严谨的工程素养。另一方面,应鼓励并要求学生使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相应的图纸,为毕业设计和以后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工作打好基础。
五、结语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理论性高、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原理的设计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工程结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专业素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建波,郑健龙.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37-140.
[2]胡弼成.高等教育学[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3]叶见曙.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4]张建仁,刘小燕. 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篇9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093-02
微课程相关概念最早于1960年诞生于美国,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次提出,随后在世界各个国家成为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得到了各个阶段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参与。虽然国内外对微课程的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但至今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的理论概念界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未得出系统、完整的实践设计方法。因此,如何明晰微课程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与开发将微课程整合到具体实践教学中,将是微课程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1 微课程的概念界定
关于微课程涵义的界定,国内外广大研究者可谓是众说纷纭,目前还未有一个标准性、统一性的概述,但各种观点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进而可以得出一个普遍性、广泛性,而具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相关概念界定。由于微课程与微课仅一字之差,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初次接触时容易混淆,因此,在界定微课程的内在涵义之前,首先应该正确区分微课程与微课之间的差别,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现场记录和存档;而微课程是以一定教学资源为基础,策划、组织成主题突出、规模较小的课程体系。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微课程,而非微课,突出的是以教学资源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整体过程。笔者根据诸多文献对微课程相关概念的界定,结合微课程的主要特征,得出微课程的涵义为:微课程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以解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为目标,借助计算机、手机等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开发的、短时间的、小规模的新型教学工具。
2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原则
由于对微课程内涵的界定较为笼统,且微课程应用于教学的时间较短,因此,为了保证微课程整体教学功效的发挥,在微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结合微课程主要特征,考虑实际教学需求,总结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以短小精悍、以生为本、定位学科、合理适度为原则。
2.1 短小精悍
微课程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时间较短,根据国内外微课程实践教学相关经验,微课程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而且微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只有一个知识点,通过利用微课程对这个知识点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顺利掌握,并加以应用。相关研究表明,人们集中维持注意的时间一般在二十分钟以内,然后呈下降趋势,因此,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尽量少。与传统课程设计相比,微课程则更加短小精悍,力求突出教学主题、把握教学重难点,直接反映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具体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或者教学活动。
2.2 以生为本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微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在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前期,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构成以及网络自主学习能力,以保证微课程整体设计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内。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或手段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及规律表明,多元化的微课程呈现形式对学习的自主学习能产生明显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选择一项或者多项较为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微课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
2.3 定位学科
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环节中,还应充分考虑学科本身的知识构建及人才培养定位,唯此才能保证微课程的使用价值。笔者认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应定位于: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为主线,以具体学科教学内容为依据,设计与开发出较高实用价值的优质微课程。
2.4 合理适度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其设计与开发是以教学实际需求为基础的,因此,微课程本身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等特征。这就意味微课程在设计与开发时不能随意拆分、重构相关教学内容及知识点,否则将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残缺不全。这就要求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合理适度的选择、分解、重构相关教学核心内容,既要考虑量又要追求质,力求二者的统一,这样才能最大化发挥微课程的内在效益。
3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包括诸多细节,笔者在参考上文所述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基于单个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从各个环节提出以下具体方法。
3.1 知识单元建立
知识单元即微课程的具体知识点,知识单元的建立是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首要环节,知识单元建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梳理教学目标与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由于微课程本身所容纳的知识单元较小,这就决定了知识单元不能承载太多、太大、太复杂的教学目标。其次是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微课程的容量及知识点的难度,将其分解成单个知识单元目标,同时考虑是否补充额外知识单元,是否设置成独立知识单元。若微课程只是辅的课堂教学补充,则无需将所有知识单元都纳入到微课程中。若微课程是开放性的课程教学补充,则需增加一些其他知识点。这说明微课程在知识单元建立过程中应按需筛选和设计。
3.2 序列结构确立
由于每个学科的知识单元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连续性、渐进性及逻辑性,基于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性考虑,不可完全割裂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建立知识单元之后,需组织成一定的序列结构。序列结构确立时应把握完整性和灵活性这两个要点,完整性要求微课程的知识内容是彼此联系的一个整体,并考虑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认知水平,使他们能够实现连续性的自主学习。同时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实际情况,序列结构应该是灵活的,可供学生根据自我需求选择性的学习。
3.3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是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关键部分,主要目的是形成微课程资源包,具体表现形式为微视频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设计。微视频主题设计的要点在于把握知识单元内容的重难点。对于以知识掌握为主题的认知型微课程,重点在于概念、原理的理解,难点则为复杂概念、原理的掌握;对于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为主题的情感型微课程,重点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可多采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具体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或展示,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观;对于以实践技能掌握为主题的技能型微课程,重点在于技术操作要领、流程、规范等操作事项的讲解和示范;对于以多个培养目标为主题的混合型微课,可根据主次培养目标对微视频主题进行混合式设计。
(2)过程设计。微视频其实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再现,只不过其时间更短,要求整个过程更简洁。课题引入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时间控制在一分钟以内。而内容的讲解要求主干清晰、立论简明精要、逻辑严谨,可充分利用精且筒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微课程有时间限制,但笔者认为课程的结尾总结阶段还是不可舍去,是帮助学生梳理脉络、查缺补漏、巩固知识的关键部分,具体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也不应超过一分钟。
3.4 教学交互设计
师生交流是任何教学活动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而依托于通信网络的微课程恰好能实现较为便捷、强大的师生交流互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交互问答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设计教学问答系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微课程中应用问答系统需注意以下几点:符合教学主题;多用趣味性提问;问题难度层层推进;问题答案灵活调整;问题回答及时反馈。保证问答的有效性才是问答系统应用的基本目标。
3.5 微视频开发制作
微视频开发制作是微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一个偏向于技术性的环节,目前微视频开发制作的方案灵活多样,如PPT+解说词+录课软件的方案,绘图板+电子白板软件+解说词+录课软件的方案,课堂实录+双机位的方案等等。教师在实际微视频录制过程中,可综合考虑时间、效率、经济、技术等要求,选用较为灵活的方案。其实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对一些微视频开发制作软件的掌握和应用,如PPT、屏幕录像大师、camtasia studio、premiere、edius、photoshop等等,教师可结合自身需要,通过短期培训,来掌握和应用这些微课程制作软件。
3.6 微课程实施设计
微课程在高校的实施过程中,比较普遍的是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但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云平台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与移动学习相结合是未来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方向。Web技术及app应用软件技术可让移动终端展示丰富的资源及强大的交互能力,极大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资源选择提供了便利,学生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利用零碎时间去学习。
4 结语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文章只是结合微课程实际特征及真正功效,提出了具体的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微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结合课程特点、学生实际加以开发和应用。
篇10
[关键词]Visual C++ 工程实践 教学实验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14-02
一、引言
目前,Visual 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学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高等院校广泛开设。因为它能应用到具体工程项目,服务于社会各行各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计算机公司招聘员工时需考查Visual C++程序设计知识的原因。
本校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Visual C++程序设计课程符合本校办学特色而受到了很好的重视。然而要想很好地掌握Visual C++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们普遍反映Visual C++太深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胜任Visual C++程序设计的教学。下面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给出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方式。
二、教学内容改革
为了解决直接讲解MFC引起的学习难度过大的问题,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层次组织。具体地,将教学内容分为6层,教学时按层次从低到高进行。第1层为Windows介绍,主要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API、MFC等知识。第2层为Windows结构化编程,重点是Windows程序的数据类型、函数和程序结构。第3层为Windows面向对象编程。将结构化程序按对象组织成类,建立面向对象的Windows程序。第4层为MFC框架程序,讲解MFC框架可进行对比教学。第5层是MFC程序的基本应用,是MFC框架程序在实际中的基本应用,其主要内容有绘图程序,文本和字体,消息程序,菜单、键盘和鼠标编程,控件,对话框和文档/视结构。第6层是MFC程序的高级应用,是MFC程序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和工程化的一层,主要内容有数据库编程、动态链接库编程等。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法方面,依据教学层次和学生接受能力来展开,始终以吸引学生兴趣和适当挑战学生能力为原则。故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教法,主要有案例驱动、负反馈教学法、练习法、讲解法等,并将这些方法组合成一个环路系统,如图1所示。
首先,向学生讲解主要的知识点,遇到需要的API函数进行查询。接着,将学过的知识通过一个案例进行演示。演示完了后,布置一个跟案例类似的练习进行巩固。这两个过程中存在错误或问题时,反馈到讲解和分析部分。这样在案例部分,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兴趣比较浓。碰到问题时及时反馈信息,引起思考,加以老师的指导和讲解,印象会非常深刻。
在学法方面,毫无疑问,Visual C++程序设计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如果仅仅是提供练习题给学生,学生由于难度大,不仅不能很好地完成,而且极易挫伤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必须改进简单的练习法,使学生练习时有一个良好的思路和一个化繁为简的流程。为此,改进如下:首先,分析练习的题意,画出程序的结构和流程。第二步确定其中的类和函数,不熟悉的则查询MSDN,获得详细的信息。第三步,编写代码,完成具体的功能。第四步,进行调试,处理程序的bug。经过这四步,问题的难度显著降低,练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教学实验改革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Visual C++程序设计配备了一半的教学课时用于实验。实验一方面要与课堂教学同步,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此,本课程安排了12个典型的实验,如表1所示。
为了达到实验效果,采取分组实验和目标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学生按照优劣搭配的原则分组,达到相互学习,先进生带动后进生的目标。实验考核按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依据,给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整个实验课分为四个环节。第一步,按小组进行讨论,确定程序的结构和所需的函数和类的信息;第二步,进行实验,包括编写代码、调试程序、测试程序;第三步,教师评价,给出意见、评分;第四步,学生依据老师意见修改程序,并写出报告。经过这四个环节,能很好控制实验过程和实验质量。
五、课程设计改革
课程设计作为课程学习的综合训练,安排了单独的一周时间进行设计,并单独计算学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一个综合性的设计项目。其主要环节是按软件工程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设计、模块划分、功能实现、软件调试、撰写报告等。主要设计项目为数据库应用类和图像绘制类。采取的设计题目一般如学校教职工管理系统、绘图软件等。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是:首先,检查完成后的程序能否正常运行和得出希望的结果;其次,程序检查通过后再检查所撰写的《VC++课程设计报告书》;最后,参加课程设计答辩。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设计报告和答辩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综合考评。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考核标准包括:课程设计成绩=考勤10%+项目完成情况30%+答辩情况30%+设计报告质量30%+5%加分因素。
六、课程考评改革
Visual C++程序设计课程考评的重点在于实践应用能力的考评,因为学习Visual C++程序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能应用到工程实践或工作学习中去。所以,考评按学时比例分配分值,即实验考评部分占50%的分值,理论考试占50%的分值。而课程设计部分单独考评评分。
七、结论
本文对Visual C++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改革并应用到了教学实践中。改革的要点主要有:对教学内容分层组织;教法采取师生互动、案例与反馈结合;学法采取改进的练习法,降低了练习时的难度,为学生做好练习和实验提供了指导;教学实验内容安排和考核能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果;课程设计突出综合项目的设计和管理;课程考核也强调实践能力的评价。从实践效果上来看,本校学生的考评及格率从之前的60%提高到了85%,虽然及格率还有待提高,但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不少,学生的到课率显著提高,整个学期都能达到90%以上。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建平,刘维富,王春明,等.Visual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6):18-20.
- 上一篇:社区招商引资工作计划
- 下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