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21 02:3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民技术

篇1

1、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

包括建立机械工程数据库;开发动态分析和动强度设计技术;CAD应用技术和局部集成的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及建库技术;并行工程技术、动态仿真技术、快速原型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反求工程设计技术。

2、机械产品可靠性技术

重点开发可靠性工程管理技术、产品和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失效分析技术、可靠性实验评定、运行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

3、热加工清洁生产技术

包括熔炼自动化、利用炉废气预热和除尘等铸造清洁生产技术;高效燃气无氧化加热、温锻塑性成形等锻造清洁生产技术;切割及焊接清洁生产技术;可控气氛多用炉、连续炉和真空热处理炉等热处理清洁生产技术;电镀、涂装等表面处理清洁技术。

4、精密成形技术

重点开发以实模精密成形、刚型、准刚型精密成形、高紧实度造型(芯)等精密铸造技术;精密模锻、辊锻、热轧、热挤压多向分模锻造、热镦锻等精密热塑性成形技术;冷温挤、冷挤、冷轧、超塑性等温成形、冷精整及复合成形等机械构件精密焊接与切割技术。

5、表面功能覆层技术

包括少无污染、高效、高性能的表面功能覆层技术与装备;重大工程装备表面功能覆层制备技术;高能束表面覆层制备及应用技术;新型复合表面处理技术;表面功能材料及涂层技术。

6、数控技术

重点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新一代数控系统;车削中心、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锻压机床、电加工机床、数控重型机床等六类主机配套的数控系统。

7、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研究开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管理控制集成技术;工业通讯网络和现场总线协议的开放式自动化系统。

8、工业机器人系统技术

开发点焊、弧焊、装配、搬运、喷漆五大类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动机制、伺服驱动、传感控制及系统成套的设计和制造及工程应用技术。

9、机械制造柔性自动化基础技术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柔性自动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自动化单元和部分集成控制技术,开发车间级自动化系统和FMC·P-FMS、FMS三个层次典型柔性加工设备。

10、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技术

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单元技术和系统;以GT原理为主线的车间级、单元级自动化成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系统;单元技术间的集成技术;质量控制技术。

11、传感器技术

研究开发力敏、磁敏、热敏、光敏、气敏、湿敏等类传感器、工程传感测量系统及基础共性技术。

12、自动测试技术

开发VXI总线、GPIB总线、RS485串行总线三类自动测试系统,VXI总线结构的电机、发动机、工业泵、印刷板产品自动测试系统;GPIB总线结构的环保自动测试系统;RS485串行总线结构的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分析仪器和智能数字采集系统。

13、电力电子技术

研究开发新型高频、大中功率变频装置和电源、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技术、新型IGBT器件生产技术,以及为重点工程配套的电力电子器件、电力半导体应用装置。

14、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以高效超精密加工车床、CNC型超精密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平面和外圆磨床为重点,开发超精加工技术及应用工程,带动开发出一批精密、超精密的基础功能元器件,如超精密主轴轴系、超精密的伺服进给系统、超精密的测量系统和误差自动补偿系统等。

15、高能束加工技术

开发光加工应用技术、千瓦级二维激光切割技术;激光加工机配套设备及元件;多维激光加工机及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大型复杂零件激光表面处理工艺和汽车发动机缸体激光热处理生产线。

16、高性能机械工程材料生产及应用技术

开发轴承、密封件、模具等机械基础件用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电力设备、石化设备等重大装备的自动化仪表材料和专用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汽车工业用精细陶瓷、专用功能材料、工程塑料、新型复合材料及应用技术。

17、系统管理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精密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和设计、制造、质量、销售等方面的有限集成技术;资源管理信息库;并行工程技术、信息交换和接口通讯技术。

18、重大工程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重点开发国民经济重大工程成套装备的总体设计、大型构件加工、系统优化、参数匹配、在线监控、故障诊断、综合管理及系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19、环境保护工程装备相关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成套设备和技术;电子辐射照氨法处理工艺;厌氧生物法处理模块化技术;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20、节能节材技术

研究开发风机、泵、电焊机等量大面广产品的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发电设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超临界技术、循环流化床和加压流化床技术、抽水蓄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控制技术。

二、产业化技术

1、典型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技术

造型设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小型机与工作站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工作站及超级微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系统软件。已在10多个企业应用,效果显著,在机床行业有重要推广价值。

2、加工中心加工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和计算软件

适用于机床整体静动态特性预测和结构的软件包,包括八个功能程序段及相应的接口程序。已用于6个单位,效益良好,适宜在机床行业推广。

3、树脂砂铸造成套技术

包括连续式和间歇式混砂机系列及树脂砂再生设备。对提高铸件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适用于质量要求高、批量大的铸铁件生产。

4、钢水净化技术

适合国情的钢水精炼及保证铸钢件内部纯净度的全套装备及工艺。已用于十几家企业,适用于核、火、水电及石油化工设备中的各种铸钢件生产。

5、典型精密锻造件生产线成套技术

根据企业提供的典型件和生产纲领,提供生产线交钥匙工程及单项技术、装备或软件。对节材、节约工时、节约投资、提高锻件精度有重要意义。已在4家企业使用。

6、先进模具选材、设计、制造成套技术

包括高性能模具材料及应用技术、模具的现代设计加工技术和模具的配套技术。已在4家企业使用。适用于汽车、摩托车、轻工、仪表等行业所需的各种模具制造。

7、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及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

包括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的拼焊及耐气蚀堆焊和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在焊材及工艺方面有节约外汇的效果,已在3家企业示范,适用于加氢反应器、尿素合成塔、电钻锅炉等设备的内表面堆焊。

8、激光焊接及切割加工装备成套技术

包括激光器、激光焊接及切割成套技术。对提高焊接强度和质量有重要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适用于刀具、工具等各种材质的薄板焊接。

9、氮基气氛保护加热淬火与微机控制系统

包括CNC系列变压吸附制氮机组、TC-89系列微机控制系统、保护加热淬火工艺技术。有节约投资、提高质量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碳钢、低合金钢的热处理,轴承、齿轮等零部件淬火、渗碳生产等。

10、可控气氛真空热处理成套技术

包括密封箱式多用炉生产线和连续可控热处理生产线、真空热处理设备和工艺成套技术。经5个厂试点效益显著。用于汽车齿轮、轴承和标准件、高合金钢、不锈钢、低合金结构钢、轴承钢的渗碳及淬火等工艺处理。

11、先进刀具、工具系统

用于车床和数控镗床、铣床和加工中心。经企业试用,对提高工效、节汇创汇有重要价值。适用于机械加工企业。

12、自泳涂料涂装生产线成套技术

自泳涂料是由活性高分子乳液、活性添加剂及颜料组成的新型水性涂料,与现用的电泳涂装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稳定、节能、节材和省投资、涂层性能好等优点。可提供工艺设备设计、制造及调试交钥匙工程。用于汽车车身及家电部件的底漆涂装。

13、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及关键技术

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的系统设计、成套设备、控制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大中型企业的物流管理,经多厂试用有节省占地和投资、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14、可编程序控制系统成套工程技术

包括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和编程控制及监视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制造业的控制系统,经多厂试用有节约投资、缩短维修时间之优点,经济效益显著。

15、普及型和经济型机床数控成套系统

包括以工业PC机为基础的总线模块化、开放型体系结构和以步进电机驱动的经济型数控系统,适用于机床配套及现役机床改造。经多家工厂试用效果明显。

16、超声波涡流在线自动探伤设备

将超声波探伤和涡流探伤技术相结合,组成成套机组,可同时检测内部和外表缺陷及几何尺寸,可用于机械零部件、管棒及锅炉制造厂检测,试用效果好。

17、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APMS

该系统吸收国外MRP-Ⅱ之精华,按职能部门、业务分工数据处理方法、等分为18个模块,集产、供、销、存、人、财、物管理为一体,各模块既可独立运行,又可集成,还可作CAD/CAM/CAPP信息集成通讯接口。适用于多品种、大小批量及单件生产或混合制造。经企业试点,对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要价值。

篇2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 模式 研究

1 对技术创新及模式的研究

创新方式的主导模式及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大致经过5个阶段,即创办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不同阶段,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

创办期和求生存期是企业创立和初始发展的阶段。处于这两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在进入市场时多采用模仿创新。通过模仿和扩散,形成新的技术能力,从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入高速成长期,企业的实力加强,有了主导产品,生产能力已经形成,开始盈利,扩张欲望增强。因此企业此时的技术创新可以有意识地向自主创新进行转变。

企业成熟期是企业生命中最理想的一个阶段,进入成熟期企业在市场上完全站稳,盈利水平达到了高峰,管理日趋成熟,此时的企业创新能力非常强,企业适于采取自主创新战略。由于资源短缺等原因民营企业在进行重大技术创新时,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资金分摊和风险共享,从而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企业进入衰退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想僵化症”等企业病,企业创新精神受到了排斥。但衰退并不是必然命运,只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战略,企业也会不断获得新的成长。

民营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创新模式,各种创新战略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民营企业可以进行创新组合,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配合使用多种战略,以产生最好的创新效果。

2 国外一般的技术创新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一般由跨国公司充任创新主体,跨国企业一般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标致兄弟创立的标致集团就是一个从个体企业发展成为国际性跨国公司并在技术创新方面获得成功的最好典范。

3 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3.1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创业的基础是创新,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立业之本,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有其阶段性。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大致可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

(1)模仿创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创新行为。模仿创新是当今许多企业参加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百度是一个善于模仿的企业,从模仿Google起家推出网页、图片和新闻搜索,以及模仿盈利模式推出baidu主题推广,再到模仿hao123推出网站网址(干脆把hao123收购),现在继续模仿和新浪爱问iAsk推出百度知道等等无不可以看到模仿的影子。

(2)自主创新是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最有效方式。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一些企业勇于拼弃原有的技术优势,积极投身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希望企业能够研发出行业领先,市场上受欢迎的产品,以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3)二次创新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战略。民营企业采取二次创业战略,是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志和转折点。面对国内外的挑战和威胁,我国民营企业必须要进行二次创业。例如重庆摩托车产业,经过自身的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后,企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产品的衰退期的到来,现有的技术水平显然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重庆摩托车兵团冷静的分析了市场竞争态势,紧紧围绕中国的市场需求,实施不同的策略,开发新机型。使得重庆摩托车产业又一次走出低谷,迎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3.2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我国民营企业的家族制度性质根深蒂固,这对其技术创新行为也构成了一定的约束。(2)从总体上看,生产企业多,制造能力强,主要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主导技术仍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发展后劲严重不足。(3)加入WTO后,竞争加剧,创新成为必然选择。(4)许多民营企业由于经济规模偏小,企业创新能力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企业创新发展步伐缓慢。(5)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且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投入的资金中用于“购置设备”比重较高,而用于“购买技术”和“新产品有关的培训费用”等方面的比重较低。(6)创新要素的错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重资金轻人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形成了创新要素的错位。资金固然是技术创新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创新人才的作用更显突出,然而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相当匮乏。(7)技术创新的环境和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多数企业希望政府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政府资金支持”、“提供技术、市场和政策信息支持”,同时多数企业希望构造“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良好法律环境。(8)创新观念的错位,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开展了技术创新,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简单地把上项目和开发一、两种产品与技术创新等同起来,造成创新观念的错位,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3.3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夯实人才基础,促进创新工作持续发展。家族企业必须转变思想,重视技术创新,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把企业的权利下放给真正的“能人”管理,让家族企业不再以“家族势力”为核心,而是以“能人集团”为核心,建立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通过务实、灵活和行之有效的手段,有针对性地引进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政府应开展智力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立特聘专家制度,采取柔性引智方法解决急需人才问题。要充分利用本地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优势力量,加快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形成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交流、评价、激励和留人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2)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企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和压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人为主体、外资和社会投入为重要组成要素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减税、财政补助、优惠用地等相应政策,加大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引导、扶持力度,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有效地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构建基础平台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技术服务。针对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内部的开发机构,也没有技术创新所必须的检测、试验的基础支撑条件,从区域经济发展和扶持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快建立关键产业的检测、认证、试验分析平台(中心、基地),建立面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培训平台(中心),建立区域科技情报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服务。

(4)向高科技要市场,立足于技术自主开发与创新。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不但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也改变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

(5)正确理解技术创新,改变创新观念的错位。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创新同科技发明不同,发明创造是科学技术的源泉,但要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首先要成为商品并市场化。技术创新首先要创新产品,创新产品就是要不断求新、求变,求特、求精。创新技术是提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保障。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技术创新,推动了产品技术革命,加速了产品的产业化进程。这正是企业必须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原因所在。

4 技术创新模式现实路径及选择方法

企业创新的必要性是基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旦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产品就失去市场,企业进入衰退期。但部分企业在创新目标上贪新求全,急功近利,没有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造成了创新目标的错位。实践证明,技术并非越新越好,脱离市场需求,漠视竞争环境,技术创新也会导致失败。

为了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地采取技术引进的模仿创新模式。然而,这种技术创新要求其他的生产要素必须协调,厂房要改造,设备要更新,尤其是劳动力素质要提高,否则就会造成创新模式的错位。企业技术创新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技术创新必须面向市场。许多企业把“面向市场”简单地理解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把目光盯在市场热销的产品上,产品开发消极地跟着市场走,这就造成创新市场的错位。

第二,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首先,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不仅是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而且还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竞争格局,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明确投资重点和方向。其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研发主体。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动,确定研发计划、重点和项目,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再次,企业还是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作为利益分配主体,有权对收入进行自主分配。企业在选择和启动技术创新项目的同时,不能只就项目抓项目,要研究创新技术的转化工作,第四,企业应加强对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 结语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竟争力是有积极意义的。我国的民营企业通过研究自身的条件背景,选择出最适合企业应用的技术创新模式。紧跟市场、开发市场和寻求市场,寻找出一条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郭克莎,韩建军.中国最有影响的企业案例-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3,78-90.

[2]刘苏燕.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分析与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1).

[3]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8-170.

[4]魏杰.中国企业战略创新[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0-40.

[5]张晓东.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4.

[6]吴永忠.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23-45.

[7]杨晓峰,杨晓荣.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技术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60-80.

[8]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8,64-70.

[9]胡继灵.高薪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47-48.

[10]卡海耶尔(美).管理百科全书[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47-151.

篇3

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就人均产值来看,相差依然十倍左右。多年来,依赖廉价劳动力、粗放产业格局、高能耗资源、大规模基础投资的中国经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效率、人均产值、标准能耗、技术水平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目前,正值“十二五”的开篇之年,全国各地的重大项目纷纷上马,各个企业也都在不断地上项目做项目,项目已经成为了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核心。自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项目就成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牵头力量。“一五”期间,以“156项(重大项目)”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近年来,中国不断出现世界第一、世界最大的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管理技术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投入产出比、成功率、质量和风险远远不尽如人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中产业技术和工业技术的价值已经是有目共睹,但是属于软科技的管理技术的价值在我国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很多人都认为管理是一种经验,一直没有用科学的方法来普及和深化管理技术,属于软科学领域的管理技术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以科研领域为例,工业技术等硬科学课题所得到的资金支持动辄就是成百万、上千万乃至数亿元,而一个省部级的管理课题的资金支持一般才一二十万元,重点课题也常常就是三五十万元。

中国现在与发达国家的真正差距,并不在于专业技术、资源、资金和土地,而在于人才和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普及和深化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等多种管理技术,但是真正与生产经营关联最大、最直接的项目管理技术,却依然还不为大部分人员了解。很多企业经常出现项目亏损、项目失败,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效益收入低迷徘徊。这方面的缺失和薄弱,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最大的制约瓶颈。管理技术或是发展的瓶颈、或是发展的催化剂,是一个国家和产业可长久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瓶颈。

项目管理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技术和学科,即便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其起源、发展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大规模的普及应用更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但就是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产业发展遥遥领先。尤其是在信息、航天、军工、交通、建筑、医疗、文化、科研等朝阳产业,项目管理的应用力度更是明显。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绝不能再以高能耗、低收入和粗放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式。要实现产业现代化、社会发展高速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转变经济格局,就只能向“管理要效益”,必须要通过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来提高产业效率和技术含量,从而建设低能耗、高效益、高技术和高产出的现代化社会。

在我国,项目管理知识还不为大多数人熟悉,但是作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技术含量的最佳工具――项目管理技术,实际上已经在无形中成为了很多行业的核心管理技术。根据北京大学的一项测算,项目工作人员的技能将大大影响企业效益。项目的管理效率每提高1%,企业的利润就有可能提高3%,运营成本就有可能降低5%,经营风险极有可能降低10%。而来自于中项技工程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则表明,项目的成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企业破产和人员离职的最大直接原因。清华大学《项目管理数字化》课题组的调研则发现,在各类工业和建设企业中,已经有超过90%的劳动者,是企业基于项目工作的需求而聘用的。即便在商业、教育和农业企业中,这个比例也能达到70%。另一个部级课题-《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组的调研则发现,建设行业和配套行业的企业已经几乎全部形成了项目化的工作模式,企业工作即项目工作,项目收入即企业收入,工作人员在项目中的收入已经成为个人的主要收入。

各行各业的项目管理人员需求之大,也是一直未能被社会充分认识到的。我国每年在建的各类工程项目就有100多万个,仅仅是项目负责人――建设工程项目经理(建造师)就需要有近200万人的日常保有量。而一个工程项目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少则几个,多则上千。因此,仅仅是全国的建筑、交通、市政、机电、水利等建设类行业,其项目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就达到了上千万。在各类制造、科研、咨询,以及商务、贸易、教育、医疗、会展、农业等行业,需要的项目化工作人员也不计其数。“实际上,从工作职能的角度来说,参与和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应该能够达到全部工作人员的20%左右。在中国,这个总人数就是几千万到上亿。”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顾问贾玉瑞这样认为。

由此可见,项目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决定企业效益、发展乃至生存的核心技术,项目的成败已经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所在。普及、深化、强化项目管理技术已经成为了企业运营、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和重要途径,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实现高技术、高水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当前最需要重视的宏观战略性问题之一。

从1982年的鲁布革水电站开始,我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技术。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白继迅主任介绍说:“项目管理技术是一个追求精确性、稳定性、合理性、效率性的管理技术。目前沿用的版本是1999年从美国引进的项目管理技术,美国人把它系统化、标准化,最终形成五大过程九大知识体系。”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日本等几十个发达国家也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也在2001年7月推出了一套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但是直到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应用的还是美国的PMBOK体系、英国的PRICE2体系和日本的P2M体系,报考的还是美国的PMP和欧洲的IPMP考试。白继迅主任说:“据不完全统计,1999~2009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培养了80多万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其中有8万人参加了美国PMP考试,约4.5万多人获得了PMP证书。在我国,全球500强之一的华为集团的旗下员工就有3000多人获得PMP证书。”

近年来,国内很多研究机构都在研发各种实用、简便的项目管理技术,各大企业都开发了自己专用的项目管理模板和流程,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和各地的项目管理协会也都开发了很多项目管理软件、流程和方案。而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和国家外国专家局系统则在重新组织和研发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项目管理技术体系。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在2010年2月向科技部申报了一个重点课题《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模式研究》,并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和设计。2010年7月,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则推出了一套《中国项目管理技术和应用体系》,12月又推出了一套新的《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第一次提出了四维动态项目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数学模型、一部完整的独立项目知识结构和一系列完整的工作流程。

篇4

关键词:体质监测;体质评价;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39-04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个开放的数据平台,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诸如人口、环境、卫生、资源开发等众多社会发展领域[1]。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与GIS的整合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数据内在价值,深入分析国民体质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对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中,GIS系统的构建及其相关应用方法的研究阐述如下:

1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GIS系统的结构

体质监测的GIS系统可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空间、不同数据结构的体质监测地理信息进行数据组织、管理、信息查询分析、信息成果等,该系统包含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与时间有关的数据。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图形库、属性数据库、专业库以及资料库等。其功能设计有:1) 图形查询:按不同的用户需求,基于图形和属性上进行各种查询;2) 专题制图:以图形方式,反映体质监测管理的历史、现状等基本情况,为管理者全面掌握体质的状况提供手段;3) 统计分析: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直方图或饼状图,和推断性统计分析,如空间自相关分析、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等;4) 资料管理:对国民体质监测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管理。

江苏省建立的体质监测GIS系统包含数据库系统、分析系统、制图系统以及用户界面(图1)。这里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图形库(江苏省数字化地图、地形图等)、属性数据库(与数字地图相关的地理属性数据:高度、水文、气温等)、专业库(江苏省体质监测数据)以及资料库(群众体育、体育设施等相关数据,以及其它社会领域有关数据等)。

2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GIS系统的构建方法

系统涉及的主要数据分为两大类,即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前者是构成地图内容的几何图形,以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的形式在二维空间上描述区域地形、各级行政区域界定,以及与体质监测相关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等要素的地属性数据库主要记录与各空间地理区域单元相关的体质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数据,以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共同说明要素的名称和性质。有关区域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质监测的历史及现状等统计数据,其具体指标和数据的选取往往立足于既定的研究目的。

结合研究需要,在建库时对数据进行分层处理,根据数据的性质分类,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归并为一个数据层,这样GIS对单副或多副图层进行分析和指标量算,以原始图层输入,而查询和分析结果则是以经过空间操作后生成的新图层表示,有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的发挥。

江苏省GIS系统图形库以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制作的1:1,000,000中国数字化地图(DMDC)国际版为基础,从中提取出江苏省县界地图[2]。属性库及专业库主要来自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分别在2000年和2005年对全省的国民体质调查所获得的国民体质数据资料。资料库主要包括研究区域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等数据,均来自江苏统计年鉴。将收集到的资料输入FoxPro 6.0,并把各县、市均用国际码标注。开发软件采用ESRI公司的ArcGIS 9.0[3],与县、市界地图联接,建立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GIS数据库。建立的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GIS数据库包括13个地市。涉及到的监测点有371个,其中城镇监测点有178个,农村有183个。每个监测点的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时间等资料在系统中均有记录。

3国民体质监测GIS系统的应用

3.1空间查询功能GIS系统不同于一般数据库系统的功能之一便在于可通过空间关系查询和定位空间要素实体。用户能够借助GIS系统的空间索引,在系统数据库中快速检索出所查询空间实体,并根据空间实体与属性的互动联系得到属性列表,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3.2空间描述性分析基于GIS系统的国民体质研究所涉及的分析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空间描述性分析和统计推断性分析。空间描述性分析依据体质特征与统计学原理建立分析模型,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运算得到分析结果,与空间图形数据连接,可以用分区、分级、点值等显示在地图上,并绘制成直观的柱状图、密度图等。

增长变化分布通过GIS数据库的空间描述性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各市肥胖率的分布情况。图2显示,从2000-2005年江苏省各市的肥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控制肥胖的形势很严峻。图3显示,在这5年期间,各市肥胖率增长的幅度存在差异,苏南和苏北的增长幅度比较快,控制人群肥胖过快增长的形势不容乐观。而苏中地区肥胖比例虽然也在增长,但明显缓。

为了更为详细地掌握江苏省肥胖人群的分布,以乡、镇为基本制图单位,绘制出成年人肥胖密度分布图(见图4)。肥胖密度分布图使用单位面积的点数来代表肥胖人数,单位面积的点数越多,表明肥胖人数越多;反之,肥胖人数越少。从图4可以看出,江苏省沿海地区肥胖密度较低,而江苏南部和北部地区肥胖密度较高。

3.3空间推断性分析

3.3.1空间插值分析通过已建立的GIS数据库,利用空间插值的方法可以绘制出江苏省不同监测年份的优秀率等高线分布图。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优秀人群在全省的分布情况,还可以预测非监测点的优秀比例。根据2000年和2005年城镇成年人体质监测的数据,分别绘制出优秀率分布等高线图(图5、图6)。从图5中可以看出,2000年苏北和苏南是优秀率比较高的地区,形成两个峰部;而江苏中部则处于两峰之间的峰谷部;西部和东部地区优秀率相对较低,处于等高线的低位。从图6可以看出,到2005年江苏中部的优秀率明显提高,峰谷已经不明显;西部和东部地区优秀率也随之升高。由此说明在过去5年时间里,江苏省城镇成年人体质优秀人群的比例在扩大,优秀人群的分布越来越广。

3.3.2空间相关分析

3.3.2.1全局和局域空间分析原理空间相关是一种空间统计方法,指同一个变量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相关性。空间相关指标能够对变量空间分布的相关强度进行检验。本文分别采用全局Moran's I系数[4]和局部G系数[5]来反映邻近区域单元上同一现象或属性值的相关程度。

全域型的Moran's I的公式如下:

区域变量Moran's IZ(I)P人均GDP0.5372.657

图72005年各市人均GDP的空间相关分析3.3.2.3局域性空间分析根据2005年各市人均GDP、体质优秀率和锻炼人数比例等数据,计算局部Gi统计量和局部Gi统计量的检验值Z(Gi),并分别绘制统计地图(见图7、图8、图9)。

图82005年体质优秀率的图92005年锻炼率的

空间相关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图7表明,连云港、徐州、宿迁、盐城苏北四市的Z(Gi)1.65,表示该地区有高值区域聚集。而南部无锡、苏州等发达城市趋于为一些相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市所包围,因此江苏南部发达地区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也显现出来。

同样对体质优秀率的空间分析(图8)表明:体质优秀率的分布存在两个高值聚集区,即:苏北部的徐州和连云港所辖地区,另一地区在苏南部的无锡、常州和南京。低值聚集区则在部的盐城、南通、泰州和苏州地区。

各市锻炼率的空间分析(图9)表明:锻炼人群的分布存在两个高值聚集区,即:苏北部的徐州和宿迁所辖地区,另一地区在苏南部的南京、常州、无锡和苏州。低值聚集区则在部的盐城和南通地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人均GDP、体质优秀率和人群锻炼率在各市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分别存在高值和低值聚集区。

进一步把人均GDP、人群锻炼率对体质优秀率做叠加相关分析发现,体质优秀率与人均GDP并不存在空间相关性(P>0.05) ,即人均GDP的变化对体质优秀率没有影响。就江苏省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体质优秀率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是造成江苏省各地体质发展不平衡的直接原因。

体质优秀率与人群锻炼率存在空间相关性(P

3.3.3数学模型模拟制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7],可以模拟空间某一特征变量的变化规律。这样既可以通过模型精确推算该变量在空间的量值,供研究人员分析、预测变化趋势;又可以绘制出三维模拟地形图,便于管理者直观、准确地掌握该变量的空间特点,为决策提供便利的依据。

4讨论

GIS空间数据库的管理功能强大,数据种类多样,应用性强[8]。地理信息系统与国民体质监测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尝试,为今后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GIS数据库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体质监测数据就可以与其他社会相关资源数据有效地整合在GIS平台上。这对体质监测数据做进一步数据挖掘,发掘体质数据与其他相关社会数据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据库的使用效率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Brooker S, Michael E. The potenti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remote sensing in the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human helminth infections [J].Adv Parasitol,2000,47:245-24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 1:1,000,000中国数字化地图(DMDC)国际版[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3] ESRI. Getting to know ArcGIS: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for everyone[M]. 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Inc.USA,1998.

[4] Walter T.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oran's I under heteroscedasticity[J]. Statistics in Medicine,1996,15:887-892.

[5] Getis A, Ord J K.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189-206.

[6] Anselin, L.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115.

[7] Getis A, Ord J K. Local spatial statistics: An overview[A].Spatial Analysis: Modelling In a GIS Environment[C].John Wiley & Sons,1996:261-277.

[8] 邬伦,刘瑜,张晶,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78-192.

篇5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为了满足战争或突发性事件的需要,有计划的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的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国家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扩大军品生产,保障战争的需要。通常包括工业、农业、物资、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邮电通信、卫生力量等方面的动员。总的来说,国民经济动员是国家战略动员能力的一种,是一种国家保障机制,在国家战略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高新技术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首先由美国科学家提出。高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第一,高战略地位。高新技术是高端的战略资源,是国家层面的技术。第二,高技术密集。高新技术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第三,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高新技术之所以被各国所重视,关键在于其重大的延展价值。此外,高新技术本身的研发的多是尚未成熟的领域,成败有很大的随机性。进入了21世纪以后,传统的军事思维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科技战争的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带动整个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军事思维的改革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特别是近些年来包括海湾战争在内的局部性战争的发生,标志着战争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引发了我们关于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如何构筑国民经济动员战略高垒以应对新挑战的研究。

二、高新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发展重点

首先是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信息化建设。所谓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通过使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提高动员效率,保证动员工作的顺利展开。高新技术在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社会各行业。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信息化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成本,为国防建设奠定基础。其次是高技术迅猛发展下的动员基础建设。信息社会中,信息和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会溶入战争的各个方面。因此,信息化战争的进行,既依赖于军队认真组织实施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最后是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应急动员能力建设。信息技术储备以作战急需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信息成果、信息科研的形式储备,主要依托大中型信息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在做好储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行业特有的网络、人才、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互相联通、完善配套、先进可靠、运转高效的动员指挥管理系统,在动员潜力调查、动员储备管理、辅助决策、模拟演练中发挥作用,提高应急动员能力。

篇6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动员等级;动员经济

一、经济动员综述

英国经济学家FoWo赫斯特(1914年)在《战争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了关于战争和经济关系的三种错误观点:(1)战争具有经济上的好处,即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2)战争可以增加财富,即可以用战争的手段来抢夺资源和财产;(3)战争可以促进经济贸易,即可以用战争手段打开对外贸易的口岸,占领对方市场等。赫斯特的结论是:(1)战争给经济带来的繁荣只是短暂的;(2)战争带来的债务是一种最可怕、最有害的非生产性债务。Lester V.Chandler,Donald H.Wallace(1951年)在书中论述了经济动员和稳定的关系。主要介绍了战争时期的基本经济问题和全面战争时期的国防计划和经济管制,包括战争时期的人力和资源配置问题(生产调度、资料分配、劳动配置、工资管理)。并提出了战争时期的选择性财政政策,如充分的战争税、个人所得税、联邦销售税、消费支出税、强制贷款等等。Richard Rice(1979年)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有的交战国都面临着行政复杂和政治敏感的经济动员任务。尽管日本奋力为了民族生存进行自救,但日本的经济动员是有限的,至少到1943年,经济动员大部分是通过政治分裂和行政难题进行的,较少涉及经济因素。日本战争前因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合作而受到一定成效,战后这种合作却奇怪的分解了。翟福恩(1989年)研究了美国国防经济动员的观点和措施:第一,强调防经济动员准备与实施,必须抢在战争到来之前;第二,主张加大平时战略储备量,做好应对长期战争准备;第三,根据国民经济分设实际,不断提离军工生产能力。潘孝先,王世兰(1995年)指出美国二战后经济动员的基本作法是:第一,制颁法规;第二,设置机构;第三,制定计划。制定民用工业转产军品的动员计划;制定储备计划,储备计划包括两种:一是武器弹药储备;二是战略物资储备。指出战争储备包括三方面:技术储备、成品储备、能力储备。

荆瑾(1999年)通过对美国发展两用高技术的深入分析,指出了高技术对经济动员的组织形式、基础、范围、时空、机构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动员的速度和效益提高了,动员的知识含量提高了,动员的产业顺序改变了,动员的空间拓展了,动员的地位突出了。(2)网络化将成为动员的主要方式,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将走向一体化,平时与战时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动员机构将与政府管理机构日益融合。(3)改变动员的内涵。形成动员经济,完善动员机制,强化动员体制建设,加强动员法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动员是为保障战争需要使国民经济及其体制有计划有组织转入战时轨道的含义,而是为保障国家综合安全、抵御各种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等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经济准备活动。何奇松,程群(2000年)从军工体制、文官领导制度、国家投资、政策调控、科学技术研究等5个侧面,比较全面地评价了美国经济动员的基本特点。(1)军界与大垄断公司签订军事合同,形成了军事――工业复合体;(2)文官控制、领导军需生产;(3)国家大量投资军工生产;(4)联邦政府实行严格调控政策;(5)把科学技术研究纳入战时经济轨道。朱庆林、杜为公、李艳芳(2001年)在对国外动员等级划分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对我国目前动员等级划分的启示。

1.动员等级:(1)美国的动员分为二个阶段六个等级。

(2)俄罗斯设有“民防事物、紧急情况和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约有40000人,用以应付军事行动以外的突发事件。(3)英国一旦战争爆发,将迅速恢复义务兵役制,扩大后备人员的数量,并宣布总动员,分阶段将国家及工业转入战时状态。(4)日本的动员等级基本是按照国家所面临的各种态势进行划分。主要态势有:应付侵略等事态的态势;抢险救灾等态势;实施国际和平合作等业务的态势;警戒、情报和指挥通信态势;后勤保障态势;人事和教育训练态势。在出现以上态势时,要求自卫队能迅速、有效地遂行任务。

2.动员体制:(1)美国的动员体制。美国现行的战争动员组织领导体制,由决策机构、协调机构以及执行机构组成。(2)俄罗斯的动员体制。在动员管理上,采用总统、联邦委员会、国家杜马、联邦政府、联邦主体执行权力机关分级按动员法律执行。(3)法国的动员体制。在总统领导下,设内阁会议、国防委员会以及限制性国防委员会三个决策机构。(4)英国的动员体制。总动员令由内阁会议提出,经议会议讨论批准,由英王签署。英国国防部及三军军务和动员部门负责战争经济动员。(5)日本的动员体制。内阁首相通过防卫厅长官实施对自卫队的指挥。在自卫队“防卫出动”时有权征用和管理有关设施、土地、物资及采取其他“强制措施”。

3.动员等级划分的依据:(1)未来战争规模及样式;(2)现行军事战略;(3)本国国防资源和动员体制的限制;(4)国家的地理位置。

Irene Kyriakopoulos,Donald L.Losman(2003年)提出动员的概念是:从经济视角来看,动员不是一种单一行为也不是一个具体日期就能完成的行为。相反,它是为了国防目的而分配资源的过程。动员影响所有物资利用和分配的方式和速度。国家资源从平民到军事部门的配置比率为动员程度提供了静态测量指标。国家为国防目的需要的物资比率越低,动员的程度则越低。并指出,如果一些外国采取的行动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则可以用局部动员来支持外交谈判。安蕾蕾(2003年)指出:一战以前的美国战争动员专注于人力动员,经济动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战时,美国认识到了经济总动员的重要性,采取了对经济进行全面动员的措施,从而保障了战争的胜利。美国经济动员时所采取的措施是:(1)建立了一系列机构。如国防委员会、军需品标准局等;(2)对铁路实行管制;(3)政府控制了重要物资;(4)对医务保障进行改革;(5)把先进科技转化为军事力量;(6)把民用工业转为生产军火。Yann Fournis(2007年)提出了布列塔尼经济动员理论的异质性:1950~1980年的特点是集体无为和政治异化;1990~2000年的特点是经济国际化与集体行动的断层。苗野(2008年)国外经济动员立法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制定专门的经济动员法律法规,为经济动员活动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制定与经济动员相关的法规,形成纵横交错的经济动员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在其它相关法规中规范经济动员行为。并据此指出:(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必须有法可依;(2)在世界新军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国民经济动员法律法规应该体系完备;(3)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动员立法必须兼顾应战和应急需要。

篇7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制造和交通运输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国民城镇化的发展的快速提高,使得我国各个大中型城市和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加强,这就给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交通运输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只有一个运作良好的交通运输体系的支撑才能使得充足的劳动力、资本和优质资源实现生产范围内的流动,也就无法实现产出,最终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行业也有非常显著的反作用。国民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的发展基础和服务对象。从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结构来考虑,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构成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交通方式没有实现及时的更新,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没有出现,原有的交通方式也没有实现根本性的创新。当进入第二阶段时,各种新型的生产技术运用到了交通发展领域当中,如磁悬浮技术广泛地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使得磁悬浮列车从传统的铁路交通运输中脱颖而出。在没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出现的时候,如果当时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能够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就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如果交通运输行业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就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仅仅通过原有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新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渐出现在市场中并且取得了较高水平的发展。因为新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就会催生出一批新型行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在这一阶段,交通运输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比较明显,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中原有行业的不断发展,还带动产生了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交通运输行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是两个交替周期共同发展的,因此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呈现出交替推动的发展关系。

二、交通运输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结构性影响

从上述对于国民经济和交通发展关系的分析得知,现阶段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行业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因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进入第二阶段比较晚而且发展时间较短,导致了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总量虽然有了明显的增加,发展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但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以下是交通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结构性影响的分析。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基础前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平衡和稳定发展都需要一个高效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作为保证。一个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不仅能够加强沿线各个地区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还能够促进人财物力的充分流动。国民经济的地区差异较大而且区位条件各不形同,只有通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才能促进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能力和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交通运输行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条件的实际发展情况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整体结构和区域布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低成本高效率的交通运输网络使得各地区的产品能够广泛地在市场上流通,在进行商品运输的时候根据商品的实际特点和运输的条件对运输进一步进行了区分,比如大型工业产品和集装类产品需要通过港口或者铁路进行运输,而价值较高而轻便的产品哟通过航空进行运输,这就对交通行业的进一步分工提供了有利的推动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商业往来上,还体现在更新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拓宽人们的视野上。高效低价的交通运输系统在改善交通的基础上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更对传统的产业进行了新一轮的洗牌,形成了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机制,为各类企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比较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也为学术交流和促进教育事业水平提高提供了有力条件实现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交通运输的发展还改善了交通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体现在对交通运输沿线的资源开发的影响上,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当地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支撑,从而促进了当地与之相关的各个生产部门对于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了对资源开发的力度,使得各个区域的经济能够更加协调稳定的发展。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模式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货币国际化的问题。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实现了国际化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实行怎样的步骤实现国际化才是最适合中国,本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 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

货币国际化,指一种货币突破国别界限,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中行使交易媒介、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等职能。在国际经济中,需求要素在货币被运用的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超国家的权力能够强迫世界货币单一化,这些问题是在市场上由国家和私人人共同决策和行动所决定的①。国外很多学者认为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综合国力.蒙代尔(2003)认为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人们对该货币稳定的信心,而这又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该货币交易及流通区域的规模,二是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三是货币发行国的综合国力以及货币本身的还原价值。

关于货币国际化给发行国所带来的影响,首先,发行国可通过发行国际货币获得巨大的国际利益,如国际铸币税收入、政治利益、非对称性政策优势、赤字融资等。陈雨露(2005)通过对美元国际化收益可计量的部分进行了实证,认为货币国际化给美国提供了巨大的国际铸币税收益和金融业收益。并对对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产生的经济利益进行了大致估算,强调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阻挡②。但作为国际货币也要承担一定的成本,尤其是该国可能面临着一系列内外政策的两难,即“特里芬难题”。姜波克(2005)认为完全国际化的货币发行国可能面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国际收支维持上等诸多两难。只有成为国际中心货币才能避免两难的束缚③。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模式选择

人民币可以借鉴美元、欧元、日元国际化路径的经验,选择合适的战略逐渐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美元是通过国际制度安排实现国际化的,具有历史特殊性,对人民币国际化不具有现实意义。欧元是通过让渡货币形成区域共同体,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来形成单一货币。中国在推动单一货币区的构建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日元国际化走的是一条金融深化与发展的道路,通过贸易自由化、经常账户的自由化、外汇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市场自由化使得日元成为国际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货币。

钟伟(2002)认为由于日元与人民币之间的定位,东亚地区并没有一种货币能够占据绝对的竞争优势,日元和人民币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难分伯仲,中日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在金融经济领域,乃至文化、政治领域的冲突和协调。人民币的内部整合及其国际化顺利推进,亚洲可以在单一货币制度的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④。陈雨露(2003)指出东亚在货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强的货币竞争应当努力寻求人民币和日元两种区域强势货币在汇率安排、流动性支持乃至将来的共同货币等方面的精诚合作,实现区域整体经济与域内各国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⑤。因为这取决于中国和日本的持续均衡发展。

人民币的国际化应通过走“合作”的道路, 建立起国际化的竞争基础。朱孟楠(2008)提出完成国内货币的整合, 建立“大中华经济圈” 的货币一体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也是人民币走向区域化直至国际化的关键一环,加强与东亚的货币合作。这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最现实的选择,这种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首先要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作为跨境贸易的主要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并初步形成人民币计价的开放式金融市场框架,为实现储备货币功能创造市场条件。

李稻葵(2008)认为可以采取一种双轨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步骤。其中,双轨制中的第一个轨,是在中国境内要实行定向、有序的进程,要求此过程与中国金融改革同步的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此外,还需要大力鼓励和推动外贸企业的境内外合作业务以人民币结算,因此有必要考虑对外贸企业的人民币汇率调期服务。双轨制的第二个轨是在境外,比如在香港。选择香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是有其必然性的:成熟的市场、高度的人民币需求;香港作为相对独立的世界金融中心,可以较大力度地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的规模。人民币要实行国际化的根本要求是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的完全兑换,然而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这在短期内实行时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6。

三、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时策略

首先,建立人民币货币区,实现人民币在港澳地区的国际化,通过香港离岸中心的对外辐射,使人民币成为业洲地区有影响力的国际货币。其次, 实现人民币在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也是需要政府努力推动的。由于中国与日本存在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所以加强人民币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是中国目前最可行的道路,中国的巨大市场对东盟国家有着很大吸引力。当然,人民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成为中心国际货币,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主要储备货币之一。

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本着渐进性、合作性、协调性、实力和机遇并重的原则。从周边化到区域化,最终走向国际化。当然,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取决于我国政府的意志,只有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加强与区域国家的协调与合作,才能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铺平道路。(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

注解

① 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新金融,2005年第8期

② 陈雨露、王芳、杨明,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③ 姜波克、张青龙,国际货币两难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4期

④ 钟伟,略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世界经济,2002年第3期

⑤ 陈雨露,东亚货币合作中的货币竞争问题,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11期

⑥ 李稻葵、刘霖林,双轨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金融,2008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J],新金融,2005年第8期

[2] 陈雨露、王芳、杨明,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3] 姜波克、张青龙,国际货币两难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4期

篇9

将研究基地建在实践前沿

目前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的研究,大多以浙江等沿海省市民营企业为例,温州模式下的企业制度创新更是吸引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力。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作为一个承担着各种纵横向研究项目学术研究机构,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有关教师为核心,凝聚校内、浙江省内致力于国际经济和中国对外开放问题研究的同仁,从事国际经济理论问题及中国对外开放现实问题的学术研究活动。在目前已经形成的特色研究方向中,除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现实、西方保险研究等专题外,还特别包括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即企业“走出去”理论与战略和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以及区域经济开放研究,即对中国国内区际开放进行理论分析,对中国主要地区“二重”开放与经济发展进行考察等。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赵伟教授介绍说,研究所从成立之初就立足浙江,关注浙江,广泛深入地运用国内外经济学理论成果来分析探讨浙江经济发展的实际。他本人就兼任着浙江省委政研室、浙江省经济规划院等多个政府研究机构专家及浙江工商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主持并完成十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及研究项目。

在谈到浙江温州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即“温州现象”时,赵伟教授指出,企业往往是在一国特定的地区(市镇)建立并开始发展的,除出口加工型企业及少数一经建立就完全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市场空间的扩展,往往是沿着先国内后国际的路径展开的。事实上,对于地理上足够大的国家来说,特定地区企业的空间扩展同时涉及到两个层面:一个是向国内其他地区扩展,另一个是向国外扩展。这意味着,企业空间扩展同时涉及到两个维度的扩展:一是区际化,二是国际化。这一特征,实际上与“区域经济二重开放论”相一致。

“区域经济二重开放论”最早是由赵伟在2001年提出的。基于对沿海几个较为成功的工业化区域模式的研究,1997年,赵伟在提出“外资导向的工业化模式”和“乡镇企业导向的工业化模式”时,已经涉及到区域经济开放问题。进而,通过对先行国家工业化经历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区域开放的两种模式,即不列颠模式与美利坚模式:不列颠模式之区域开放始于区际化而落于国际化,美利坚模式始于国际化而落于区际化。而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区域开放模式,既不同于英国也有别于美国,与此二者相比,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在开放顺序上,两个层次的开放同时发生;二是对外开放严格受制于政府的开放战略与政策;三是区域开放范围大于先行市场经济国家工业化期间的开放范围。赵伟教授特别介绍了他对中国两大经济区域开放路径的研究,结论是这两大三角洲区域经济开放路径是不同的:珠三角地区属于先国际后区际的路径,而长三角地区采取的则是先区际后国际的路径,但最后殊途同归,两个层次的开放同时进行。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偏小,最初是在区域内交易,随着规模的扩大,交易范围突破某一区域而在区际间进行,最终突破国界在国际间进行。这些研究,可以作为判断中国民营企业空间扩展模式与路径的依据之一。

对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对浙江和温州经济发展的研究进而对民营企业及其国际化问题一直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赵伟教授的博士生古广东简要介绍了目前对温州及整个民营企业发展特别是国际化问题的一些研究成果。

1.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与国际化。民营企业国际化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企业自身因素。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最重要,这是国际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另一方面是政府支持程度,最重要的是资本管制放松与金融支持程度,这是促成民营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外部因素。企业自身最重要的创新是制度与技术创新。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拥有较为优越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结构和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制度已与国际接轨,因此国际化要求的制度创新程度较小。作为转型经济,中国民营企业产生成长于不健全的市场制度基础结构中,国际化要求的制度创新程度要大得多,因此制度创新尤其关键。温州民营企业正在经历“二次创业”。由一次创业向二次创业的转变,是产权制度的深刻变革。温州民营企业,在原始积累的初创阶段,选择的是与传统家族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即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现在的二次创业则是结构性调整,其实质是弥补上一阶段因财富积累速度超越企业组织结构完善程度所造成的缺陷,最终把企业改造成为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我国民营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从壮大自身、强化企业竞争力着眼,走股份制道路。实际调查资料表明,股份制是现行温州民营企业选择最多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约占温州民营企业总数的54.8%,股份制又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约占温州股份制企业的87.6%。温州民营企业以产权制度的变革为基础,经营方式从以生产加工为主的产品经营逐渐向品牌经营甚至资本经营转变。这既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今后民营企业长远发展的方向。

2.外部经营环境的优化,在民营企业国际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投资审批程序的简化,外贸管制的放松,与海外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日益健全,政府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日益重视等都将大大提高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外贸管制的放松、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大大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外贸出口。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职能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进而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动力源泉。另外,他们在研究中还发现,温州民间金融亦存在创新,这也是温州模式得以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

3.学习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以提升自身竞争优势,是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动因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了解外部世界,掌握跨国经营所需的信息也更加便利,由此促使许多企业在国际化方面摒弃传统的“由近及远,先易后难”模式,越过其中一个或多个环节,呈现跳跃式发展。激进式或跳跃式发展模式,缩短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周期,使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具有先发制人优势,因而近年来被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广泛采用。如温州的打火机和眼镜产业,在目标市场的选择方面,一开始就瞄准国外市场,基本上跳过了“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等环节;在经营方式上,越过了纯国内经营阶段,直接进入出口环节。我国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万向集团,采用的也是直接到美国投资开设海外分公司的先难后易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而华立集团干脆就直接收购飞利浦公司CDMA手机芯片的核心技术,从源头上掌握了整个核心技术。企业从事跨国经营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国外市场知识和跨国经营经验,对于国际化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而言,能否具有学习能力,实现模仿创新的后发优势,是能否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关键。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即使通过国际化变成了跨国公司,也带有“后来者”成长时期的烙印。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其一, 它们是快速的跟随者,并具有明确的追赶目标;其二,它们是技术的模仿者,并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新的组合优势;其三,它们有较强的学习吸收能力,并结合当地市场条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无疑应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特点出发,利用后发优势,走“干中学”之路。

篇10

我们根据现代化的特征,将公路运输现代化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概括,即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公路运输现代化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运输需求一定的情况下(静态),从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角度考虑,公路运输现代化是指通达性与运输效率的一种均衡状态。当这两种效用相同时,公路的社会总成本最低,此时的公路里程就是实现了基本现代化的公路规模,这时公路建设的社会资源配置最合理。

当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和公路总里程都随时间而变化时(动态),将公路的人口密度和运输强度先后达到极值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达到满足当时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要求的状态称为公路运输现代化。

二、公路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要想富,先修路”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运输线路长度上和客货运送量上都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快速发展。二者的同步发展存在着某种联系,即我们猜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先行作用,也即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人们进行的交通运输活动是人类经济活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劳动分工,这种分工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制造活动,一是要进行运输活动即人和物的位移。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只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关于分工问题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但实际上如何解释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内在经济机制是一个尚未给出令人满意回答的理论难题。

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将交通运输看作社会间接资本,分析了社会间接资本与直接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交通的发展有降低直接生产活动成本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从历史上来看,从1843年到1860年期间美国工业化的大飞跃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时的铁路建设。

三、公路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1.运输生产力水平不高

在营业性客货运输车辆中,中高档客车特别是高档客车和大吨位柴油货车以及集装箱等专用货车所占比例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旅客和货主的需求。

2.运输站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种种原因,客货运输站场建设进度缓慢,到目前为止,在部分大中城市、相当数量的县城以及大多数乡镇,客货运输站场基础设施仍很短缺且设备简陋,成为制约道路运输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了公路基础设施功能和车辆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

3.运输组织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

在部分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存在着地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封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空驶率提高、运输组织水平降低,对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4.抽样调查数据不能为政府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作为公路运输抽样调查数据提供者的运输车主和数据利用者的政府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在信息的有效性的认知上,存在着难以弥合的鸿沟。主要表现为:一是数据主观失真。由于抽样调查过程缺乏制约与监督,加上某些车主对抽样调查认识存在着距离,个别车主因逃缴规费而心有余悸,害怕如实填报,会增加费税或者受到超载处罚。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如下问题:(1)少报运量,多报燃油消耗。(2)多报运距,少报经济收入。(3)多报车辆停驶日、车辆空载等情况。二是数据适用性不强。抽样调查产生的数据,一方面为政府部门提供全社会公路运输量,是政府统计局测算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测算本地GDP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为运输企业提供运输效益、油耗等指标,是企业改进管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实践中,由于抽样调查方案本身的缺陷和调查单位的自身原因,抽样调查数据往往小于实际运行的数据,大大降低了数据的利用价值。

四、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市场主体

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从治理机制入手,以“专、精、特、新”为发展方向,鼓励社会力量大办运输、办大运输。在运输组织结构方面,积极推行高速快客、超长线路实行集团化、公营化;跨区线路、危险货物、现代物流、站场经营公司化;其他线路、维修、检测、驾校等经营方式多元化。在运力结构调整方面,高速公路和国道主干线客运以高级客车为主,城乡客运以中级客车和普通客车为主,货物运输大力发展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特种专用车辆,加快普通敞篷货车的厢式化进程。

2.提高运输生产力,加快道路运输发展

采取多元化筹资的方式,鼓励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建设客货运站场;同时切实做好客运站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强化运营治理,加强道路运输安全

一是加强安全生产责任治理,严格实行安全生产监督责任检查制度,把安全责任至上而下细化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二是加强营运车辆技术治理,坚持和完善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和定期维护制度,切实规范营运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行为。三是加强对客运站的监督治理,切实加强营运客车安全例检和进站车辆经营资格的审查,果断防止超员车辆、“带病”车出站运行。

4.严细市场监管,创造规范运输环境

一是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解决运力大于运量的问题。二是监督治理机制,全面清理和规范运输行业各类收费项目,大力开展运输专项治理。三是多元经营机制,积极实施运输市场多种准入模式,探索推行主干线、热线客运线路经营权招投标,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良性、公开、公正的运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