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线路设计要点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线路设计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线路设计要点

篇1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行业类型。在旅游行业的日常管理中,旅游的路线规划是旅游业务中的重点内容。路线优化看似简单,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却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配合,更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路线规划的设计,既要快速到达目的地,又要增强旅途的乐趣。因此,在路线设计规划上,需要重视旅游服务的品质,将路线优化与旅游服务的品质统一起来,在具体的环节设计上,体现旅游管理与设计的优势,将具体的业务做到实处,实现旅游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二、线路优化对于旅游管理提高服务品质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给予了我国多个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优质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中首屈一指的产业类型,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年呈上升趋势。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就是旅游服务的品质升级,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到了轻松愉快的生活,就会对旅游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旅游管理中,旅游的出行线路优化对于旅游管理的整体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线路优化实际上就是运用物理知识对旅游中涉及的各个景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通过计算明确各个景点之间的关系,确定一种旅游的出行方案。线路优化要从旅游的整体规划入手,在线路优化过程中,需要掌握好旅游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既要对旅游的项目进行充分了解,又要掌握好旅游项目之间的联系。线路优化能够减少旅游过程中在路途上耽误的时间,又能够有效调剂旅游者经过的景点。线路优化不单纯是对旅途的交通进行优化,而更重要的是对旅游的整个过程进行品质提升。例如,一次旅游涉及的景点有多个,而多个景点具有不同的风景特点和地域风情,那么,在规划路线时,不仅要考虑交通的省时问题,还要根据景点掌握旅游者的心情,不能连续观看同样的景色,也不能把饮食或者当地特色连贯进行,而应该调剂旅游地点的特性,以感官和感受到区别性和对比性对待。旅游线路优化的真正意义就是实现旅游的丰富多彩,而对于提高服务品质的重要作用就是强化的旅游的内容性和丰富性,给予了旅游服务更高的价值。

三、旅游管理优化路线的具体操作

(一)对旅游交通线路的优化。

(1)最短距离的设定。在旅游线路设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核心原则就是旅游交通线路要以最短线路为主要标准。旅行社在安排和确定旅游活动时,对旅行的线路要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设计出一条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之间的最短路径目标。设计最短线路不仅是节省旅行者时间的方法,也是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的关键。设计最短线路要根据旅行的景点进行整体规划,既可以沿用传统的出行路线,也可以创造性使用新路线。旅游一般涉及的景点较多,在最短线路设计时,要考虑到整体的出行线路,以及相邻景点的出现线路。线路优化不仅要体现出整个过程的优势,也要兼顾各个具体环节的适应性。

(2)交通工具的选择与临时路况。交通线路优化过程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就是交通工具的使用。旅行社一般根据团队的人数确定采用的交通工具,人数多就采用大型客车,人数少就会采用小型客车。在具体的实践中,旅行线路规划要充分考虑到有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这里所指的交通事故,既包括自身车辆情况造成的事故,也包括在实际运行中发生的特殊路况。例如,由于自身操作带来的车辆损坏,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修复,这就会产生旅客一定时间的滞留,在滞留过程中要准备好充足的应急饮食,方便游客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同时,及时消除游客疑虑,以快速解决问题为主要标准。再有就是因为其他交通事故带来的弊端。在这种时候,要适当采用线路优化的应急预案,在设定交通路线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路线修改,路线修改还是以围绕景区活动为主要标准。

(二)对多景点分布线路的优化

(1)周游型旅游的线路设计。在旅游的类型中,周游型的旅游是常见的方式。周游型旅游线路的优化需要考虑到核心问题就是路线的闭合式管理。在设计规划,首先,要明确周游型旅游的总体范围,在划定范围后,设计一个循环的闭合路线。周游型的路线设计可以采用从起点到原点的设计原理,也可以采用从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原理。从起点到原点的路线设计可以兼顾周游范围的所有景区,在不同的景区可以提供给游客不同的感受,有利于游客能够按部就班的感受旅游区域的基本情况。从中心乡周围辐射的线路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的距离,但是,却能够实施所有景区的循环参观。这种方式有利于游客能够兼顾多个景区,在循环的过程中,对以往景观有再一次的了解,能够有效地加深印象。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风景秀丽的山水景区,游客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到不同的风景,就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周游型线路设计优化主要的参考标准就是景区之间的差异和游客对景区的眷顾心理。

(2)多景区的线路排序。在旅游线路设计的实践中,经常会发生多个景区之间线路排序的问题。这种排序实际上就是对旅游线路的统筹。一个旅行团一般到达的区域都是多个地点,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的活动安排。根据多个景区的特点,要提高线路优化的优势,提高服务的质量,就要根据旅行团的人员类型进行确定。例如,在山水景区和城市风景都在规划范围内的情况,就要根据旅游团的年龄结构进行设计,年轻人采取一定的耗费体力的活动,而老年人就要采取多休闲的方式。在设计时,要针对客户群体进行景区之间的调剂。多景区线路排序不能单考虑景区之间的距离,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游客的基本需求。线路优化是为了提高优质的服务,使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度的疲劳感受,有利于旅游活动创造出轻松的氛围。

(三)旅游路线与时间表的融合优化

(1)旅游时间表的确定原则。在旅行社的线路规划中,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旅游行的时间表。旅行团队的时间表主要根据旅行的具体项目而确定的,旅游线路与时间表是紧密配合的关系。时间表的确定需要旅行社在设定时掌握好各个活动的间隙时间,给重要的活动留出必要的准备时间。旅游线路时间表的确定要充分掌握时间、空间、成本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行程安排要以旅游地点的特点为参考标准,如景区的开放时间,交通工具的运行时间。例如,飞机、火车等,时间确定后进行综合的评价,制定的时间表与旅游线路。景区的时间一般为固定的,而火车和航班的时间也是相对稳定的,那么时间表的确定与线路规划就可以在设定时有足够的参考标准。

(2)旅游线路与时间要实施统一规划。旅游线路的所有规划要与时间表进行逐一项目的核对,在住宿时间、住宿地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上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要制定细致的应急方案。应急方案就是为了防止出现恶劣天气等原因造成的活动取消。危机时刻才是考验旅行社能力的时候,采用何种方法应对,是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的重要任务。旅游时间表和优化线路设计要实施统一的规划和集中的整合。线路优化与时间表的关系是统一和一致的,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的核心标准就是缩短交通距离和时间,提供给游客更多的时间进行游玩,以此促进旅游类消费。

(四)线路与景区流量的配置优化

(1)景区流量的影响。旅游景区的旅游流量是旅行社在规划设计中的要点。旅游流量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旅行团游客的感受和景区的经济效益以及景区的环境建设。旅行团在发团之间就要明确季节特点、地区气候特点、节日消费等问题。如果在节日期间,景区的人数会突然增多,游客在烦扰的环境里,无法感受到景区的美好事物,容易造成旅游过程中的矛盾。那么,在景区流量调整上,旅行社就要根据景区的特点进行路线优化。路线优化设计中,通过对景区流量的足够了解,在时间上进行分流,是景区流量平稳过渡。

(2)优化线路与景区流量的调整。旅行社优化线路的目的就是给予旅行活动更加宽松的环境。在景区流量设计上,要明确旅游的黄金时间,景区的容量限制,游客吸引力的重点等问题。线路优化要把景区的流量调整放在首位。例如,黄金景区在上午时间人员密集,而在下午时间就会相对松懈,线路优化中,就要对景区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辅助景区作为先遣地点,给予景区流量一定缓冲。旅行社在时间和线路安排上,要与游客沟通清楚,明确旅游流量大的利害关系,使游客消除怀疑。而且,在辅助景区的安排上,要充分弥补游客的失落感,通过旅行社的兴趣化活动,给予游客附加价值的活动,让游客感受到旅游的乐趣。

四、结语

篇2

迪士尼是一个不朽的神话。在儿童的眼中,它就是快乐;在成人的眼中,它就是童真。无论男女老少,都很难抵挡它的魅力。

目前,全球共有5处地方建有迪士尼乐园,分布在美国加州、佛罗里达州,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虽然同为迪士尼乐园,但是各有特色。资格最老的是加尼福利亚的洛杉矶迪士尼乐园,建成于1955年。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迪士尼则是面积最大,可玩项目也最多。位于巴黎的迪士尼乐园则是所有乐园中建筑最为精致的。香港迪士尼乐园虽然面积最小,但是却有不少特有的项目。再加上全普通话服务,是目前最让内地游客感到亲切的迪士尼。至于东京的迪士尼,其丰富多彩的水上项目也是吸引游客的重量级砝码。

幸运的是,虽然这些各具风情的迪士尼乐园分布在全球各地,但都是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上海迪士尼真正开幕之前,将全球各地迪士尼先行体验一番。

美国加州迪士尼:全球第一家

旅游线路:迪士尼乐园拉斯维加斯大峡谷5日游 (新上海国旅报价4300元,不含国内往返洛杉矶机票费用)

西海岸三大主题公园4日游 (新上海国旅报价5800元起,不舍国内往返洛杉矶机票)

加州迪士尼乐园位于美国洛杉矶,作为全球第一家主题公园,洛杉矶迪士尼乐园一问世便引起巨大轰动。据统计,50多年来,乐园已接待游客达10多亿人次,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就近百万美元。

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主题乐园之一。现在的洛杉矶迪士尼已经成为拥有两个主题公园的迪士尼度假区,两个主题公园分别是迪士尼乐园和加州冒险乐园。以米老鼠为首的迪士尼家族是迪士尼主题公园区的主角,整个园区被营造出温馨梦幻的氛围,以儿童为主要客源,而加州冒险乐园顾名思义,是以加州的文化为主轴,同时拥有更多较强刺激性的游乐机具,在整个迪士尼体系中略显另类。在两个主题公园之间则是于2001年开业的迪士尼市中心,这里不但有各式各样的餐厅,还有许多精品店进驻,连有名的AMC戏院也到此参一脚!

经典项目:

迪士尼乐园:

1,美国大街Main Street USA

仿造一百多年前的美国景观所建,一草一木均有相当古味。对参观游客而言。美国大街通常是每家迪士尼主题园区的第一站,颇有“时光隧道”的效果。该主题区也是园区内服务设施、商店和餐饮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观赏迪士尼花车游行的最佳地点。

2,明日世界Tomorrowland

乐园最富科技感的区域,于1998年重新整建完成。游客可在新地标“太空轨道车”(Astro Orbitor)的轨道上快速飞驰,或置身让人翻天覆地的《亲爱的,我把观众缩小了》3D立体电影中。当然了,呼啸穿过深邃宇宙的云霄飞车“太空山”(space Mountain),仍然是该区域的招牌设施,每个座椅都配备了电脑控制的音效,让乘客更能进入全方位的太空之旅。

3,边疆世界Frontierland

边疆世界的背景设定在美国早期刚开垦的时代,这里最热门的就是“大霹雳火车”(BigThunder Railroad),类似探矿车的云霄飞车,在怖满红色石头的河床,以及恐龙肋骨中穿过,最后还有巨石滚滚而来的山崩。旁边湖面上的马克吐温号(Mark Twain)是艘仿古的木裂蒸汽客轮,坐在上头,时光仿佛倒转到100多年前的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

4,幻想世界Fantasyland

为迪士尼乐园内与童话故事最密不可分的梦幻王国,耸立在乐园正中央的睡美人城堡,也是整个迪士尼乐园的精神象徵和地标。

5,动物天地Critter Country

最吸引人的项目是“飞溅山”(SplashMountain],在原木小船的带领下,迂迥前进于室内及室外流域,最后从货真价实的瀑布,几成90度垂直冲下,将紧张气氛带至最高点。

6,米奇卡通城Mickey's Toontown

米老鼠和他所有好朋友的家园,所有的建筑物都和他们的主人一样,五颜六色、造型鲜艳大胆,同时也有市政府、广场、工厂、邮局、电车,是拍照留恋必到之处。

7,冒险世界Adventureland

这里最受欢迎的就是1995年揭幕的印第安琼斯探险(Indiana Jones Adventure),不论何时总是大排长龙。

8,纽奥良广场New Orleans Squam

以路易斯安纳州的纽奥良市为背景,呈现当地深受法国殖民文化影响的特色,其中又以法式风格的露天咖啡座,及“Blue Bayou”餐厅最富盛名。广场内还有一栋“鬼魅大楼”(Haunted Mansion),是乐园里最有名的大鬼屋,不过其“恐怖指数”较适合儿童。

加州冒险乐园

共有四个主题区:加州码头、好莱坞外景片场、黄金之州和昆虫世界。总共约有近50个游艺项目,除了木质云霄飞车、高空坠落座椅、极速漂流等刺激性项目之外,还有―个项目备受好评一“翱翔加州”,把加州有名的地标和地形地貌通过立体的大屏幕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一排排的游客们坐在硕大的“机舱里”,“飞翔”在加州的上空,非常过瘾。

迪士尼中心(Downtown Disney):

位于两个主题公园之间,以美轮美奂的造景和独树一格的餐厅卖场吸引游客。强烈推荐ESPN Zone,这是间以体育为主题的餐厅,超大面积的餐厅内拥有175台电视,播放着不同的体育节目。此外,该区域中的World of Disney是加州最大的迪士尼商店,店里有很多东西是其他地方没有的!

美国奥兰多迪士尼:全球最大

旅游线路:

上海出发美国奥兰多迪士尼8日(锦江旅游报价16999元起)

北京出发纽约奥兰多迪士尼8日游春节团(中旅控股报价18600元)

奥兰多迪士尼乐园于1971年正式开张,成为世界上第二座迪士尼乐园,初期乐园中大部分游乐设施跟加州迪士尼乐园差异不大。后来经过扩建,最早开张的迪士尼乐园被命名为“神奇王国”主题公园,而整个奥兰多的迪士尼地区被称为“华特迪士尼世界”,成为迪士尼的第一个主题游乐休闲区。后来迪士尼总部在奥兰多又陆续建造了“迪士尼一米高梅影城”和“迪士尼动物王国”,它便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主题乐园,也是迪士尼的总部。

如今,奥兰多迪士尼乐园总面积达124平

方公里,拥有4座超大型主题乐园、3座水上乐园、32家度假饭店(其中有22家由迪士尼世界经营)以及784个露营地。虽然奥兰多市的人口不过18万人,但是迪士尼一年接待的游客就超过1200万。这里设有五座18洞的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和综合运动园区,市中心还有迪士尼购物中心,结合购物、娱乐和餐饮设施,里面有夜间游乐区、各式商店和超过250家的餐厅,俨然成为一个迪士尼王国。据说乐园里除了消防员由奥兰多市提供,其他的管理机构全部都是自营,就连连接各个园区的交通都是轻轨列车。

经典项目:

神奇王国

整个迪士尼世界度假区的前身,世界上第二座迪士尼乐园,具体项目设置和加州迪士尼乐园基本相似,同样设有小镇大街、探险世界、明日世界等7个主题园区。

艾波卡特中心

第二座主题乐园。该主题乐园以科技创新、未来和世界各国文化为主题。艾波卡特在1982年10月1日开幕,当时叫做艾波卡特中心(EPCOT Center),而这个名字从1982年沿用到1993年,后来改名为EPCOT,意思是Every Person Come Out Tired,可见这里有多刺激和好玩!

园区的标志性建筑是个大园球――Spaceship Earth。在大圆球里人们坐上小火车,两侧是逼真的雕塑,反映世界各国的文明进程,展望未来人类的生活。声光电配置的非常好,很精彩。现场为游人制作的合成照片也非常有趣,客人可以现场把合成的照片发回自己的邮箱。孩子们喜欢的Mission Space,其实就是模仿太空飞船发射的过山车,不过确实很刺激。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景区是“世界橱窗”,主要展示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挪威、加拿大、墨西哥、摩洛哥和美国等11个文明国家的建筑及社会文化的主题乐园。

迪士尼一米高梅影城

该主题乐园以好莱坞经典影片和影视娱乐、幕后制作为主题,园内也有一条好莱坞星光大道,当然是微缩的,不过这里比原版的星光大道多了米老鼠的手印。

除了大量以电影为背景、主题的演出之外,这个区域还有不少惊险刺激的游艺机。其中大多数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恐怖鬼屋失重电梯。游客进入电梯之后,电梯会直接上升,稍有停顿后开始自由落体,由于是全黑环境,所以下坠的失重感较室外器械强烈很多,而且整个过程会多次反复,即使隔着几条街也能听见这里传出的尖叫声。

动物王国

1998年4月22日开幕,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迪士尼主题乐园,面积超过200公顷,动物物种非常多。

当然这里也不乏有趣的游艺项目,整个迪士尼世界最著名的雪山过山车就坐落在此,除了线路刺激,半路还会有大猩猩突然出现,是每位游客都会推荐的项目。

东京、香港迪士尼:亚洲“双子”

旅游线路:

日本魅力东京5日游(锦江旅游报价6099元起)

北京出发Hello Kitty+迪士尼/富士山・东京5日游(亿游网报价6880元)

香港自由行迪士尼门票350港元

作为迪士尼在亚洲的桥头堡,东京和香港是内地旅客最方便前往的两家迪士尼乐园,两者可比性极强。从时间,规模上看,香港的迪士尼乐园是最年轻的最小的,只有4个主题区――美国小镇、海盗世界、梦幻天地和明日乐园。而东京迪士尼已经有20年历史,7个主题乐园,面积几乎是香港的2倍,是由世界集市、探险乐园、西部乐园、动物天地、梦幻乐园、卡通城、明日乐园组成。从营业时间和门票上看,香港迪士尼的时间为上午10点到晚上9点,门票为350港元;东京迪士尼的营业时间是上午8点到晚上10点,门票5800日元,略高于香港。

尽管面积差距极大,但是从游乐项目上看,却各有千秋。让人做不到二者只去其一。从迪士尼本身的形象来看,香港的迪士尼有东京没有的经典项目,“狮子王舞台剧”,完美地诠释了辛巴成长的故事;幻想世界的“米奇颁奖典礼”,颇有香港金像奖的感觉,华丽的舞台,惊喜不断的节目;“米奇幻想世界”的3D电影,跟着唐老鸭游走于多部电影的场景,除了视觉刺激之外,就连嗅觉、触觉也能与银幕同步……

东京的迪士尼比香港的多了一个卡通城。多了2个惊险项目――巨雷山和飞溅山,根据剧情设计的项目包括游行在内也稍多一些。更重要是,东京的迪士尼海洋乐园是全球独家。这座由7大海港组成的乐园,包括眩目宏大的水上表演项目,刺激的海底两万里、地心探险、水晶骷髅魔宫、风暴骑士、惊魂古塔等项目,对于寻求刺激的成年人来说,这里才是最佳选择。不过,对于内地游客来说便捷的通行手续、良好的语言服务氛围同样也是香港迪士尼加分的要点,何况香港迪士尼的扩建工程即将上马,届时也许还会有更多的惊喜。

法国巴黎迪士尼:艺术浪漫

旅游线路:

国内旅行社在欧洲游线路中加入迪士尼项目的极少,一般只有商务旅客到达巴黎后自助前往。成人单日票价约为50欧元,但是有多日含住宿套票供选购。性价比更高。

位于法国巴黎郊外马恩河谷的Marne-la-Vallee,拥有巴黎迪士尼乐园和巴黎迪士尼影城2座迪士尼主题乐园,面积1951公顷,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

同样都是迪士尼乐园,但所在地不同,整体建筑风格也各有特色。巴黎迪士尼乐园里的建筑色调,花团锦簇,到处充满着法国浪漫的时尚氛围,跟小巧精致的日本迪士尼有着天壤之别。除了建筑布局上的特色,在巴黎这样的艺术之都,连迪士尼也迪士尼也变得优雅起来,园内的睡美人城堡建筑格外精美,在全世界的迪士尼度假区中都是独一份儿。

篇3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旅行社计调业务;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60-03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任务,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和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的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它改变了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在旅行社计调业务教学中的优势

1.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提供指导和帮助,要与学生密切配合,加强沟通。这就在客观上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能够放下心理负担,轻松地投入到任务实施之中。而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随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加深对旅行社计调业务内容的理解。

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情绪疲劳,养成依赖心理。而上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要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或者教师指导加以解决。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具体操作,容易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适应过程。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为了完成任务,需要自己去旅行社体验,通过和计调工作人员交流等方法对旅行社计调业务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这对于将来要从事这项事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并且这是通过课堂讲授所达不到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学生可以直接从课堂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把主要教学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理论知识。学生要完成任务,必须亲自操作,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旅行社计调业务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走出课堂,在和社会的接触中学会与人沟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

三、任务驱动法在旅行社计调业务教学中的实施

1.分析职业岗位,确定教学内容。在旅行社的岗位群中有计调、外联和接待等核心岗位,旅行社计调业务这门课程对应“计调”这一职业岗位。在分析旅行社计调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以计调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为主线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基于此,将教学内容设计为计调业务概论、计调采购业务、国内组团计调业务、国内接待计调业务、出入境计调业务、计调人员的管理等六大模块。

2.设计任务。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实现教学目的的载体,任务设计得恰当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非常关键。任务设计要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结合实际开发、设计适合学生完成的教学任务。根据对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分析,可设计若干个任务来完成该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主要任务包括计调业务认知、建立采购协作网络、计调采购业务管理、组织发团、旅游线路设计、旅行社产品的定价和报价、组织接团、出境计调操作、入境计调操作等。

3.布置任务。任务设计完成后,要向学生布置任务,明确任务的目标、内容及要求。如果任务的完成需要查阅资料、进行调研的,应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上课时去完成任务。比如任务一“计调业务认知”就需要通过对当地旅行社的调研以及从媒体上收集相关资料来完成调研报告和招聘启事。如果不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准备,则可以在课上布置。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在布置任务五“旅游线路设计”时,教师事先要向学生讲明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和流程等,从而避免学生在任务解决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准备工作做好后,进入了任务实施阶段。有些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但大部分任务都需要学生之间互相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分组教学是任务驱动法常用的模式。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虑成绩、性格、性别等因素进行合理分工,一般每组4~6人,指定每组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然后,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制定本小组的任务行动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分工合作。分工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任务一为例,对旅行社的实地调查,一种方法是小组成员每人去一家旅行社,然后汇总调查结果;另一种方法是小组成员集体去每家旅行社,分工进行询问、记录等,然后共同讨论。学生明确了自己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展开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提示,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这一阶段,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协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5.展示成果。任务完成后,由学生组织讨论,对任务成果进行介绍交流。通过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该小组实施任务的基本情况,分析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6.总结、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对任务活动结果进行总结、评价,这是开展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讲评的内容主要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在任务活动中的表现等,分析完成任务的关键,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总结经验,让学生明确自己在任务学习中的优点,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足,完善以后的任务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建构知识要点。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旅行社计调业务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旅行社计调业务教学中,在引入有关概念时,一般是按照“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讲授,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引入任务认知相关分析任务解决实践练习相关链接”为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任务的设计非常关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该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旅行社计调业务的各个知识点,要有良好的任务设计和操作经验,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2.加强配套教材建设。传统的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教材一般都注重理论性和系统性,但不能满足目前多种教学体制、培养模式和授课方式的需要,在与案例教学、实操讲解等多种教学情景的结合中显得无能为力,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一致。因此,根据高等院校教育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应用性教学,强调知识的应用,按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材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融入到教材建设中去。每一节的题目可以由任务名称来命名,将知识和技能融于任务中。设计的任务最好接近实际工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旅行社计调业务教材应以岗位教学、工学结合的思想构建编写体例,以计调工作任务流程为主线拓展教材内容。

3.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在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同时,也要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涉及任务的教学内容,可以依据相应的任务为引导,灵活应用该方法。但对一些与实际工作结合较难的基本知识理论,传统的讲授法则更具优势。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他们相得益彰,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在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应该在旅行社计调业务教学中不断加以运用、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邵维范.“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4):183.

[2]常永翔.“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法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以《旅行社实务》课程为例[J].经济师,2008,(12):246~247.

[3]孙广胜.浅谈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7,(20):30.

[4]付寅琦.任务驱动法在《导游业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148~150.

篇4

武陵山区,鬼斧神工、雄奇壮丽。

大足石刻,千年雕琢、旷世之作。

…………

每个重庆人,都会道出一大堆让你“非去不可”的理由。

这些理由中,大足石刻是渝西旅游的名片。

2014年6月16日,“重庆,非去不可”专列缓缓启动,前往上海推介重庆旅游。

这次,渝西旅游有了一个新的代名词――“渝西旅游走廊”。

一枝独秀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这是《汉书・外戚传》形容赵飞燕的著名诗句。

而只需改动一个字,就可以拿来形容大足石刻――“西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大足石刻与敦煌、云冈石窟合称“古中国三大石刻”。

因为“绝世而独立”,大足石刻迅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

“‘大足石刻一日游’是我们的精品线路。”中青旅重庆分部经理郑梦生说。

每天,郑梦生都会组织旅行团前往大足石刻。

大足旅游的成功,让原本以工业为主的渝西逐渐意识到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在收益。

一时间,永川茶山竹海、万盛石林、合川钓鱼城等景区纷纷重装登场。

“渝西将成为重庆旅游的又一块胜地。”当时,人们料想。

可时光辗转,渝西旅游仍然呈现“战国时代”――知名度低、各自为政。

“环顾整个渝西地区,仍然只有大足一条精品线路。”郑梦生说。

怎会如此?

一是景区同质化竞争。

“渝西地区景区不少,但大多类型相同,吸引力不足。”郑梦生说。

二是特色不突出,贪大求全。

缺乏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深度”不够,就转而炒作各类旅游概念,流于表面。

“所以整个渝西旅游,仍然是大足一枝独秀。”郑梦生说。

顶层设计

尽管大足石刻在渝西旅游业具有垄断性优势,但大足区旅游局局长赵小青也有苦恼。

为吸引客源,大足每年都会举办旅游文化节。

“每年都要花费几十上百万元。”赵小青说。

但在渝西区县中,和大足雷同的旅游节庆活动还有40多个。

“节会太多,彼此分散影响力,结果双输。”赵小青说。

“市外游客面对众多的节会往往无所适从。”郑梦生说。

2014年初,重庆启动《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而上一次修编要追溯到1998年。

“这次的修订将主要围绕区域协同发展进行。”消息传来,赵小青兴奋不已。

更让赵小青兴奋的是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十个一”――区域旅游一个规划、导游导览一张图、形象宣传一部片、市场开放一条龙、营销推广一品牌、旅游标识一体系、旅游景区一票制、旅游线路一张网、发展支撑一项目、监管执法一体化。

“顶层设计”里也第一次出现“渝西旅游经济带”的字眼,未来这里将重点发展城郊休闲旅游业。

“我们要在城市发展新区内打造一条渝西旅游走廊。”市旅游局副局长秦定波说。

合众连横

2014年3月18日,春节已过去一个多月,大足宝顶景区却热闹不减。

夜幕降临,华灯齐放,游人如潮水般涌来。

这天,第五届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盛大开幕。

“早就听说大足宝顶,今天算是开了眼界。”来自主城区的李俊兴奋不已。

赏心悦目的非物质文化展演让李俊瞪大了眼。

万古鲤鱼灯舞、川江号子、娇阿依、铜梁龙等一批市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一搬上舞台。

“想不到还能在大足景区看到其他地区的旅游产品。”李俊很惊奇。

在李俊印象中,各地景区一般都拒绝外地旅游产品宣传进入。

“以往渝西地区,确实存在这种因为行政体制造成的市场分割状况。”赵小青说。

但这种情况在2014年2月13日后开始改变。

这天,渝西11个区县分管旅游的领导及旅游局长齐聚大足,签订了《渝西旅游经济带区县旅游合作协议》。

协议就建立资源共享与保护机制,建立联合宣传和营销机制等方面达成一致。

“目标是打破行政体制分割,形成一体化的旅游市场。”赵小青说,“未来,一个区县举办重大节会,其他十个区县同时也将各自旅游信息和资源带到这个节会上,共同办节,共同宣传。”

攥拳出击

2014年5月20日,武汉第七届华中旅游博览会现场人头攒动。

“我问一下,永川交通方便不?”

一位武汉市民拿着一份旅游画册走到一个展台前,指着茶山竹海,问工作人员。

“很方便,下了飞机,一个小时内就能到了。”工作人员回答。

“谢谢啊。”

“你看完茶山竹海,可以顺便到我们大足石刻看一看,是挨着的。”

工作人员这句话“暴露”了他的身份――大足区旅游局市场科科长李勇。

这次参展,渝西11个区县首次抱团参加旅游展。

“以前渝西旅游未整合,单兵作战,线路融合不足,宣传效果很有限。”李勇说。

而这次,刚刚印制完成的5000份渝西旅游交通地图和渝西旅游画册很快被武汉市民索要一空。

“通过捏成一个拳头向外界宣传,将渝西旅游精品景区用一条或多条精品线路串联起来,渝西旅游的形象在世人面前焕然一新。”李勇说。

6月16日,李勇搭上“重庆,非去不可”旅游专列前往上海。

9月5日,李勇参加在北京举办的“重庆,非去不可”旅游展。

…………

以前,李勇参加各地旅游展销会的口头禅是“每石每刻都精彩,每时每刻欢迎你”。

而今年,这句口头禅变成了――“一条年轻的走廊、一片古老的地域”。

政策要点

・ 交通物流一体化协同联动――五大功能区域携手共建大交通、大流通、大物流、立体化交通网络。

篇5

〔论文摘要〕川藏公路的运行一直受到以山地灾害为主的各种不利条件的制约。本文尝试从确保川藏公路通畅运行出发,提出建设川藏发展轴线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川藏公路为依托建设川藏发展轴线和有效的灾害治理,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将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加速藏区经济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保证作用。

川藏公路是国道318线的一部分,东起四川成都,西止拉萨,全长2155km。该线于1950年开始兴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大西南周边各省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最便捷陆路通道,在促进藏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为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加速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证作用。川藏公路作为连接四川和的交通大动脉,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而又很少引起国内区域经济工作者关注的交通干线。线路运行不通畅、沿线区域的可进入性差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川藏公路沿线高山激流层层阻挡,冰川、泥石流、流沙、塌方、滑坡密布,使得这里成为很难被经济利用的一条交通线。

川藏公路对沿线区域的重要性

川藏公路沿线区域包括成都市、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和拉萨市,总面积43·5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400万,其中约3/4的人口在成都市,经济总量则更加集中在成都市,这决定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除成都外的其它区域。川藏线尽管它是一条平面几何曲线,但是,其起迄点和跨越地带表明,它应当为途经之地域带来繁荣和文明。这就决定了它应当是多功能的,既是川藏两省区的富民线,又是川藏的经济线、国防线、文化线、旅游线、信息线、扩散线等。[2]川藏公路是沿线地区最重要的交通线路,而且该线增长极分布相对密集,除成都市和拉萨市两个省会城市外,还有地(州、市)级政府驻地雅安、康定和林芝,县级政府驻地名山、天全、泸定、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八宿、波密、工布江达、墨竹工卡、达孜等。

交通运输对区域资源开发、区域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区域内工业的聚集和城市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交通运输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先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交通先行是一条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都证明,无论就全国来说,还是就地区的开发和工业基地的建设来说,都应认识这个规律,按交通先行这个客观规律安排建设程序,使交通运输超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迅速发展,并促进生产布局更加均衡的发展。[3]恰恰相反,川藏公路除拉萨和成都两个省会城市外,其他沿线区域并没有实现交通先行,而是严重滞后。

交通与经济之间的作用关系是双向的。经济活动的存在和发展刺激了对交通的需求,从而产生了新的交通设施及原有交通设施的改造;离开交通运输的经济活动是自给自足或封闭的经济,交通运输的发展可刺激经济的发展和地域间的联系和协作,因此,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一条不畅通的川藏公路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也阻隔了内地,尤其是成都和拉萨对沿线区域的经济辐射。有鉴于此,加强灾害治理力度,保证川藏公路畅通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川藏公路沿线区域发展的模式选择

2·1点轴开发模式

在川藏公路本身尚且不能保证畅通的情况下,网络开发模式显然是过于超前了,增长极开发模式一是落后,二是即使采取,没有畅通的交通,其扩散效应也大打折扣。点轴开发理论不仅强调“点”(指城市或经济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域)的开发,而且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动脉即“轴”的开发。优区位开发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对平衡布局原则进行反思时从西方引进的,其理论渊源是增长极理论。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有选择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地区政策,可以认为是优区位开发与点轴开发理论的应用。另外,在80年代中期开始的至今仍呈现良好势头的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地区性国土规划中,该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而笔者认为在川藏公路沿线区域实施点轴开发模式,将增长极建设和川藏公路生长轴建设相结合。对该区域实施点轴开发模式符合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也有利于有限的投资集中在高增长能力带动区域发展的各类区域增长极和川藏公路灾害治理上。

川藏公路作为重点轴线的建设可以改善沿线区域的可进入性。增加各地区、部门、企业的原料、市场、信息、人员交流而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各地区人的流动,教育条件改善、文化多元和不同意识形态的进入,可以使相对保守的社会结构变为灵活性和进取的社会结构;由于可进入性的变化引致生产集聚和闲置资源的开发,可以提高生产力和优化产业结构。收入、经济权益、人口流动和集聚可以把停滞的政治结构变为较为敏感性的机动性的政治结构及政策。我们从目前川藏公路沿线区域人均GDP差异可以看出,可进入性最强的成都市是人均GDP最高的,[其次是拉萨,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拉萨和其他相对落后区域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而可进入性最差的昌都地区人均GDP最低,其次是甘孜州。

2·2川藏公路沿线区域点轴开发模式的实施要点

(1)在区域范围内,确定有利发展条件的川藏省区间的川藏公路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3个地(州、市)级政府驻地城镇及13个县级政府驻地城镇予以重点发展,对位于轴线上和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内的资源予以优先开发。

(2)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注意力应愈来愈多的放在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轴线上。与此同时,发展轴线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包括发达地区的距发展轴和发展中心较远的地区),将以外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确定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规定新的发展中心。

2·3点轴模式的扩散与区域的平衡发展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开发和发展水平、实力总是不平衡的。随着开发进程的延伸和地区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区内不平衡程度逐渐缩小,以至大致出现相对均衡状态。

点轴渐进式扩散导致区域间相对均衡的发展,主要是由于:(1)新的集聚点,即增长极对周围较不发达地区起扩散作用。(2)线状基础设施可提高区域的可进入性,增加区域的机动性。而可进入性、机动性的增加,必然使地区发展机会的增加。这里需要提出:线状基础设施一旦延伸到某一地区,该地区与其周围没有线状基础设施束的地区的发展差距会进一步扩大。但是,这是缩小区际差异的必经过程。[4]随着经济的发展,次级轴线的成长,将为网络开发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2·4建设川藏发展轴线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致性

和谐社会就必须处理好效益目标和公平目标的关系。对于国家与区域制定发展总目标来说,就是必须正确处理经济高速发展与贫富区域两极分化的矛

盾。一个国家或地区以经济高速发展作为总目标,就必然尽可能地增大而不是抑制极化效应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把更多的投资引向那些经济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具备、交通发达、信息灵通、资金充足、科技水平高的地区,为它们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以取得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促成地区经济高速度发展。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区域经济差异悬殊的情况下,继续这样做将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平。表现在:落后地区得不到政府的重点支持与发达地区的帮助,而且面临着发达地区的强大竞争,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改善,在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中愈陷愈深。落后地区广大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贫困等社会问题长时间得不到缓和,甚至还会愈演愈烈。

建设川藏发展轴线就是在以效益目标为主的情况下,兼顾社会公平,也就是兼顾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和区域政策就要考虑尽可能增大川藏发展轴线的扩展效应的作用,运用政府掌握的资金与政策手段来帮助改变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为该区域创造一个有利的投资环境,使其能摆脱恶性循环,达到经济起飞,走上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道路。[5]

3川藏公路及其周边区域灾害治理对策

川藏公路运行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全线行程皆险段,其中尤以然乌——波密——林芝之间最为险要,历来为著名的天险,被视为鬼门关路段,几乎每年雨季,都会发生山崩、滑坡、雪崩、泥石流等重大山地灾害,导致一年中有数月不能通畅的时段,直接因受灾或因修路而牺牲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恐怕已是难以计数。周边区域灾害也不逊色,比如进墨脱通边防的交通一直难以解决,墨脱成为高原地区有名的“孤岛”,至今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波(密)墨(脱)公路每修每垮,每年大量投资皆付之东流,墨脱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边防的建设等皆处于极端落后困难的状态。[6]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灾害对策已经刻不容缓。

3·1开展山地灾害敏感性评价、制定减灾规划

川藏公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山地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特点,突出的表现在山地生态环境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山地灾害敏感性评价是把容易发生灾害并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构成危害的区域识别出来,并对其敏感性程度加以分类和评价,并根据山地灾害对建设工程的危害,进行危险性分区,避免和禁止在危险性大的区域进行建设。同时,根据山地灾害的分布、类型、危险度、发展趋势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准,制定区域性和整个川藏公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减灾规划,为经济建设和山地灾害控制提供指导。

3·2强化灾害预警和预报

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的山地灾害减灾办法,灾害预警预报已经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得到成功的运用。在一些危险性大的重点灾害点和区域,必须建立区域性的与国家减灾中心等部门联网的预警预报系统,及时通报灾害天气和灾害、灾情等讯息,为川藏公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和邻国提供灾害资讯交流平台。

3·3加强法制建设和健全灾害管理体制

山地灾害的发生及其危害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们对山地灾害敏感性程度不了解,对不该开挖的地方开挖,不该布局工程设施的地方进行了布局,不该建房的地方建了房,其结果必然带来灾害的发生和危害。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特别是重点建设工程的灾害敏感性评价制度,并制定禁止建设没有做敏感性评估的工程的法律条例,真正地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诱发山地灾害带来的损失。在管理层面,建立和健全灾害管理体制、灾害群防群测体系、减灾预案、减灾指挥调度体系,形成从灾害预警预报、减灾预案等高效运转的减灾支持和管理体系。

3·4建立川藏公路山地灾害防治专项基金

川藏公路及其周边地区,尤其是藏区山地灾害面广量大,对国防安全和社会安定有重要的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将面临着山地灾害的威胁和危害。鉴于川藏公路及其周边地区山地灾害防治的基础工作较差和防灾减灾的能力较弱,由国家支持设立川藏公路及其周边地区山地灾害防治专项基金非常必要。该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山地灾害基础资料的积累和山地灾害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突发性山地灾害(如泥石流、滑坡、山洪、地震等)应急反应能力的建设以及对直接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进行快速的处理。[7]基金毕竟是有限的,治理灾害时应选择一些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灾害点,尤其是城镇附近和交通沿线的灾害点,实施工程和综合防治措施治理灾害。[8]

3·5发展生态旅游与防灾减灾相结合

旅游业作为川藏公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支柱产业,又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区域的可进入性差也使得许多旅游资源保持原始状态,这为开展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生态旅游的核心是保护大自然、保护地方文化,而保护大自然的核心又是保护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始风貌,维护、控制生态又取决于合理的环境容量。发展生态旅游和防灾减灾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可以共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与自然和谐文化的建设,包括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导游队伍,在导游过程中,能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宣传一些相应的生态学知识和防灾技能,提高旅游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从而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和人为的环境破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实现旅游线路的多样性,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灵活运用价格策略,减轻环境承载力;在景区周边地区设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这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心愿,给旅游者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满足,还能够最低限度地减少环境破坏,既可以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强化当地民俗文化传统,又起到了直接的生态示范作用,而且也可以适当分流调节游客流量。

参考文献

1.康继铭.文明川藏线的建设和系统工程[J].昌都科技,1989,(1):1~8

2.杨吾扬,张国伍.交通运输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44

3.张文忠.经济区位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40

4.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9,164

5.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59~260

6.杨逸畴.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特大山地灾害的形成与预防对策[A].钟祥浩.青藏高原东缘环境与生态[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99~205

篇6

论文关键词:旅游景观地理;旅游客体;课程体系 

 

问题的提出:统一旅游客体之下的多学科重复和交叉 

旅游活动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学科体系,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们的旅游活动的管理、服务、消费而展开的,相对于人和组织而言,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载体或对象,即旅游客体。旅游专业的不同学科都要围绕旅游客体展开教学,这也是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研究的必然要求。于是就形成了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旅游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同一旅游客体的局面。这种多学科研究同一客体对象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旅游事物和旅游产业的认识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重复教学现象。 

对于旅游研究而言,要求精、深、广、博,学科发育越是细密,越是有利于弄清旅游事物的本质。但对于旅游教学,尤其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而言,高、精、尖、新就未必合适。高职旅游教学时间短暂,所有课程教学基本上控制在二年以内,只相当于本科教育的一半(去除公共课、实训实岗课后,课堂教学比例更低),不允许有更多的重复教学。虽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同样会出现“教学疲劳”和“似曾相识”的感觉。随便对比一下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等教科书目录,就可看清这些学科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教学对象——广义上的“旅游产品”系列。 

毋庸置疑,上述学科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范畴,比如,旅游资源学研究旅游产品对象(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特征;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心理体验;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研究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关系问题;旅游产品学研究旅游劳动对象和旅游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性、市场适应性和产品销售等问题;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有了各自的研究范畴,就可以形成各自的学科,但这并没有改变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客体物——旅游本体。是否能够将关于旅游客体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统一到一个教学环节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道理也是简单的。只要是同一事物,就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的解释和解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只是需视其情况各有侧重点而已。 

应当看到,利用传统的旅游地理学学科教学模式承担这种对旅游客体的综合性解读,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因为传统旅游地理突出的是区域差异性、地理现象和成因,对于旅游对象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体系并不十分关心。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旅游客体本身,也即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如果能将传统旅游地理的内容集约和简化为“旅游景观地理”,那么上述几个学科的内容就能较好地统一到这个教学范畴中来。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性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概念 《旅游景观地理》既可以成为一门学科,也可以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其核心在于“景观”。“旅游景观地理学”即依托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特征,将对职业活动有用的旅游对象归结到广义的“景观”概念中,对旅游景观的现象、审美、成因、价值、特征和规律等内涵加以整合,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适应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审美性、体验性及教育性要求,以“旅游景观”(简称“景观”)为纽带,可以很自然地将旅游资源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学”中来,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就是“景观”,而真正能够将它们整合到一起的也只有“景观地理”这一学科,因为“景观”(包括微观和宏观)都是供旅游的,类型和范畴是广泛的,对旅游学科而言也是最为贴切的,“景观”同时具有资源性、审美性、生态性、文化性、科学性等特征。但应注意,“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不限于“观光景点”,而是包括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旅游客体的统称,是对不同旅游消费品类型的高度概括。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特性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改造成为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性。旅游景观是整个旅游活动大系统的共同载体和基础,旅游景观地理以此为研究对象,其成果和教学内容将成为许多旅游活动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进一步作为上述学科的基础,使其研究基础更加牢靠,可以吸收多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巩固和发展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基础性不但没有丧失,反而使其基础性、服务性的地位更加巩固和重要。 

2.包容性。诚如上述对“景观”概念范畴的扩展,“景观”不仅包括各个类型、各个尺度的旅游产品型态,而且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研究重点,旅游景观地理学可以将这些内容有重点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包容性特征。这正是其他许多学科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对“景观”概念的真正回归(许多学科都在运用“景观”这个概念,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导致“景观”概念的泛化)。 

3.实用性。传统旅游地理难以直接应用,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太强,对教学要点和教材的选择总是顾此失彼。改为以“景观”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后,研究对象的产品性、类型性、具体性(可视性)显著增强,可以直接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去。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导游词写作、讲解,对旅游线路进行组合设计包装,使旅游产品宣传能够真正找到诉求重点和景区卖点。 

以《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为核心统一旅游客体诸学科教学的好处 

可避免研究对象教学的重复和交叉,加深对景观内涵的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客体诸学科研究的对象究其本质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景观”,或者说“景观研究”是旅游客体研究的共同内容,且都是为旅游建设服务的。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分出不同学科安排教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概念紊乱现象,即每一门学科都在谈“景观”,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其讲清楚。如果将“景观”的内容加以捆绑“打包”,则可以从不同侧面将其本质内涵讲清楚,学生对“景观”概念的认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可大大节约旅游教学课时总量,促进课程教学分工简捷化 将3~4门课程合并到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中来,从表面上看将大大加重“旅游地理”的教学工作量,但经过认真筛选和整合以后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内容更加充实紧凑,教学模式更加明晰有序,总体上是以识图(是什么)、读图(审美,怎么样)、释图(成因)、用图(产品化)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总体上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的,对于未来从事旅游职业服务活动也将更加准确、更加有底气,因为“景观”教学的内容是与野外的景观现象一致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像是对野外现场的预演,生动、形象、逼真。所以,课程教学合并后就可以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或略为增加)替代多门课程的课时量,使总体课时量大为减少,而教学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成为促进以“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的高职旅游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包括旅游地理在内的旅游客体诸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向来都是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设计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轻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活动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所在。建立“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景观地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所学”与“所用”贯穿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职业过程相结合,导游词的撰写、讲解,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与整合,都可以很有效地“边讲边做”,实现景观地理教学的“学中做”,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改革虽然重点在课堂教学,但与旅游野外职业活动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同时可体现景观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使景观地理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建设《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的构想 

集中力量编撰《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整合相关诸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尚未出版,相似的专著即便有所出版,也难以真正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难以符合这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开发教学工作者下一番工夫,将与旅游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地理教学内容筛选出来,建立完善的“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编著以景观综合知识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这是实现旅游客体整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师资培训促进教材在师生中的合理应用,是旅游景观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改革为景观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人们往往习惯于既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思全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主要是不了解其中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不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具体性、实用性,同时对相关旅游美学、旅游产品学等学科知识也比较陌生,这将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对旅游客体的教学一定要尽可能做到通透连贯,尤其是旅游审美和旅游产品设计的知识和概念对旅游地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以来,对景区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价主要还是在旅游地理工作者中进行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旅游美学和产品设计的知识和规律。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控制,经过简单的模拟演示培训,多数教师和学生是能够适应的,而且会发现其中的好处要远远胜过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方式。此后,景观地理的教学就可以生动形象起来,对旅游活动的指导作用会更加明显,旅游景观地理的职业服务功能将大大提高。 

搭建课程网络公共平台是促进课程科学化运行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措施 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模式创新,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活动,都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适应和完善,新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共同完成。为此,需要搭建《旅游景观地理》精品课程公共网络平台,在这里形成统一的教学公共资源,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点击学习、下载利用,也可以发表见解,提出建议,尤其是可在与职业活动过程的结合上多加探索,或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介和交流,同时也是对旅游业界的一大支持。现在有许多旅游产品设计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影响了公众对旅游产品品种和质量的期待和要求,景观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为改善旅游消费品的产品类型、结构、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是本课程的优势和教学改革的重点 景观地理学教学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职能,而且可以在旅游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旅游学科体系中,能够同时发挥基础作用和专业(职业)功能的恐怕也只有像《旅游景观地理》这样的综合性、实用性课程。这门课程作为基础课的性质不会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但为适应职业技能导向的教学要求,必须在“工学结合”上下工夫,否则不仅会降低这门课程的作用,而且会造成教学环节上的断层,难免浪费教学资源,与高职教育改革的精神相背离。 

篇7

影视文化是指以电影、电视等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围绕这些创造所形成的产业成为影视文化产业。以影视文化产业为基础,以影视文化资源为吸引物的旅游业,被人们成为影视文化旅游。早在上个世纪随着西方电影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影视文化旅游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最早的对影视文化旅游的研究源于“电影引致旅游”,意指电影的制作地或电影拍摄地等成为旅游者出行的旅游目的地,而由此产生的旅游动机。伴随着科技发展,影视文化的载体多样化,影视作品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到传播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人们对于影视文化旅游的外延和内涵也逐步扩大。我国的影视文化旅游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影视文化产业的兴起和繁荣,尤其是近几年关于文化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的认知,更多的学者开始从产业融合的角度重新审视旅游业与影视文化业共同发展的问题。长沙影视文化业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有目共睹,从知名全国的综艺节目到不断的电影电视作品的出炉,到金鹰电视文化艺术节的打造,长沙影视文化产业也逐渐形成规模,影响力从地方扩大到全国。研究如何促进长沙影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由文化出效益,由效益推文化,形成良性的影视文化和旅游业的互动,对湖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长沙影视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影视文化品牌初步建立。长沙影视文化品牌主要集中于电视行业和动漫业中。从1997年湖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上星开始,二十年时间内,“电视湘军”名号响彻全国。旗下的电视节目更是一次又一次玄奇了全国电视收视狂潮,节目涉及面广,引领时代潮流,影响力大,并被观众亲切的称为“芒果台”。其中每周一播的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综艺节目,从1997年与卫视上星同时间开始播出,开创了中国娱乐节目的先锋,历经二十年时间,获奖无数,影响力有增无减。最近几年收视率排名靠前,2013年更雄踞榜首。2012年-2013年跨年演唱会、2015-2016年跨年演唱会以及《爸爸去哪儿》等节目都创下了当时收视新高。2016年上半年除了央视频道组外,湖南卫视四大时段基本上收视率都稳居第一。湖南广电集团在不断发展革新中,整合资源,适应市场需要,还向自制剧和电影市场进军,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节目制作体系。以“快乐”为口号,以节目为载体,以“金鹰电视艺术节”为旗帜的湖南广电湘军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影视文化品牌。影视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长沙作为湖南广电集团所在地,也是其影视文化作品产生和发源地。从空间来看,湖南广电集团众多节目的拍摄都在长沙及其周边区域进行。其中作为长沙“十大城市名片之一”的金鹰影视文化城是其制作和传播的集中地。包括金鹰大厦、长沙世界之窗、长沙海底世界、湖南国际影视会展酒店、湖南国际会展中心、职工生活小区、骏豪花园(圣爵菲斯)七大项目。长沙世界之窗将世界奇观、古今名胜以及大型机械游乐、时尚主题活动等汇集于一园,海底世界汇集了各种海洋生物。湖南国际影视会展中心是全国一流的五星级园林式酒店,造价达一亿美元的湖南国际会展中心是目前华中地区规模最大,集合了会展、休闲、影视交流、节目参与等功能于一体,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粉丝和旅游者汇集于此。从时间上而言,每两年举办一次的金鹰电视艺术节每年都吸引大量的观众前往长沙共襄盛事。而《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节目也称为青少年暑假期间必追的节目之一,成为了长沙重要的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长沙处于湘东北处,属于中华腹地,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枢纽作用,在多边的大流通中可以东西逢源、南北策应,既得益于沿海市场的强劲辐射,又受惠于内陆市场的全面联动。是长江中游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沙交通发展迅速,已形成从空中到地面到地下,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从公路方面看,计划到2020年建立以航空为门户、铁路与公路为骨干、港口为补充、公共交通有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力争达到800公里,建成“一环七射六纵”高速公路网;新改建干线公路1200余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6000余公里。在高速铁路方面的发展更加令人瞩目,尤其是武广、沪昆、渝夏高铁线路的交汇使得长沙成为全国高铁版图上的黄金枢纽。现在从长沙乘坐高铁6小时内可达到全国16个城市。大小交通的完善使得旅游通达性和舒适度大大增加。

(二)劣势

长沙影视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供、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从产的角度而言,主要指的是产品或者生产。长沙影视文化资源优质,但是以此为核心打造的影视文化旅游产品形式较为单一,质量不高,数量偏少。文化创意产业要与旅游产品融合,要进行深度挖掘。而旅游产品不仅需要点,还需要很多个点,才能串成线,连成片,形成回路的旅游线路。长沙影视文化旅游主要以影视作品拍摄制作基地、影视文化节庆、以及影视拍摄地等为主要吸引物。这些从具体的地理范围上而言,都以湖南广电为中心点,缺乏向外的辐射的线或面。从供方面而言,主要是指产品和客源的连接者——旅游中间商,以旅行社为主。作为旅游目的地,长沙市旅行社仍以红色旅游产品为主打产品,缺乏对影视文化旅游市场的重视,相应的市场调研和产品组织开拓更无从谈起。从销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有特色的影视文化旅游产品,对这类产品所针对的目标市场的营销举措也很欠缺。大部分被长沙影视文化旅游所吸引的游客由于缺乏组织性和专业性,旅游满意度不高。导致旅游资源吸引力和游客重游率相悖的情况。从全世界来看,美国环球影视城也是以影视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地,影视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电影电视,把美国电影推向世界的同时,也为环球影城文化旅游提供了大量的题材。除了有电影中的场景重现,更增加了大量的体验式节目,不仅仅是影视中心,更是世界三大娱乐主题之一。

(三)机遇

1.政府对于影视文化业的重视与支持。2014年3月文化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要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旅游业等相关领域的支持作用,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早在2013年其产业增加值就占到GDP的5.3%,湖南省政府近几年一直着力于推动文化创意创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14年8月份印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突出发展重点,引导产业集聚,促进文化创意与旅游、休闲、生态等产业融合发展。长沙市也出台了多项关于文化产业与旅游等融合发展举措,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倾斜,为影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传播手段多样化。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传播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从报刊到广播,从有线收视到无限网络,从电视银屏到电影银幕。影视文化作品也越来越丰富,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阔,对社会和人们的影响也日益增加。而在大众传播基础上,影视文化可以说是最好的传播平台和媒介。其有效性和长期性已经得到印证。甚至一些电影电视作品其本身意不在宣传期拍摄地或发生地,却产生了“眼球经济”效应,极大的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作为旅游者而言,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旅游决策。影视文化日益丰富的传播手段为旅游者对旅游地信息的收集提供了便利。反言之,一个旅游地能否有效传播成为该旅游地是否能吸引游客到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威胁

1.影视文化旅游竞争激烈。从文化传播领域来看,以芒果台为主导的长沙影视文化产业在全国范围内遇到了很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浙江卫视、江苏卫视等。它们在近几年时间内,充分挖掘市场需要,掌握了观众心理,制作和引进了许多节目,吸引眼球,也提高了收视率。从旅游领域来看,国外众多以影视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企业纷纷瞄准了中国市场。迪士尼乐园上海园区2016年已经开园,美国环球影城北京项目2014年通过审核,后又与珠海签约,进驻珠海。这些企业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力,使得长沙影视文化产业旅游,无论是走文化产业提升的路子,还是以旅游发展作为途径,都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文化滥用现象严重。近几年,文化一词被提及率相当高,无论是哪个领域,加上“文化”二字似乎就被拔高,一下子转为阳春白雪。“文化”滥用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影视文化的制作,很多影视明星的出名等都打着“文化”的招牌,做着误导大众价值观的事情,功利性十分明显。挂羊头卖狗肉的事件在旅游产业也不少见。打着“文化”的旗帜,缺缺乏文化内涵,甚至是些低俗的内容。这种行为短期或许可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但对于旅游业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长沙影视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一)政府牵头对长沙影视文化旅游进行重新定位

湖南省作为中部旅游大省,自然资源以张家界最为著名,人文旅游以长株潭等地红色文化旅游称颂。这两者是湖南旅游的二大王牌,是极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也是湖南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那么作为后起之秀的长沙影视文化旅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成为湖南省旅游业的亮点。政府要充当三种角色:“中间人”、“助力者”、“护航员”。“中间人”的角色是指政府要在影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相关企业间穿针引线,促进交流与合作。通过机制的改善和制度的建立,使影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形成紧密合作,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助力者”是指政府一方面要从资金和制度方面进行倾斜,另一方面还要对长沙影视文化旅游业进行大力宣传。“护航员”是指政府要加强引导和监管。以影视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由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问题,可能同样的产品会被解读成不同的意义。因此,更加需要政府对此进行有效监管,形成一个向上的、积极的文化旅游氛围。

(二)龙头企业主力打造影视文化旅游产品

旅行社、酒店业、娱乐业等应通力合作,打造以影视文化为核心力,并且融入长沙小吃文化、演艺文化等多元素的特色旅游产品。从产品形象传播上来看,主要以快乐、时尚、娱乐为主题,从产品内容组合上来看,白天观山水洲城、觅影视人文,夜晚品湖湘美食,享小巷狂欢等相结合。线路设计也主要根据内容进行,以青年旅游者为主要客源,开辟中端消费市场。依据这样的影视文化旅游产品对市场进行调研,精心选择单项旅游产品进行搭配和组合。设计出几组不同风格的影视文化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三)开展全员旅游教育与营销

篇8

目前,浙江现代作家故居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博物馆、住宅、办公用房、商业用房、空置不用、拆除等,除被辟为博物馆的故居外,其他大部分故居均未得到充分利用。即便是那些已经被辟为博物馆的故居,也大都门庭冷落,参观者寥寥。被用作办公用房的故居保护也较好,一般采取在利用中保护的方式。但被用作商业用房尤其是私人住宅的故居,情况就极不乐观,不仅私搭乱建和电线杂错现象严重,有的还极大地改变了故居原有的格局和功能。空置不用的故居则大多破败不堪,面临倒塌的威胁。从调查来看,辟为“博物馆”的故居多达29处,用作“住宅”的故居有10处,用作“办公用房”的故居有2处,用作“商业用房”的故居有1处“,空置不用”的故居有7处,已经被“拆除”(或基本被“拆除”)的故居有7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的故居一般辟为“博物馆”,少部分用作“住宅”或“办公用房”,而未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的故居则很少被辟为“博物馆”,大都用作“住宅”或“空置不用”,有的则已经被“拆除”。

二、浙江现代作家故居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机制运行不畅故居保护的具体管理部门不够明确,目前已经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的故居主要由文物部门负责管理,但也有一些用作办公用房的故居则由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管理;而未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的故居则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即使是已经对外开放的故居,有的由专门的故居管委会管理,有的则由当地文管所管理。现有的《文物保护法》、相关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是故居保护的主要依据,但专门针对故居的具体规划、实施细则等尚未出台。现有的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仅适用于已经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的故居,未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的故居在实际保护中则“无法可依”,再加上故居的评定、监督等的缺位,导致一些故居正在遭受建设性破坏,有的则已经在旧城改造中烟消云散了。2014年2月的《国家文物局2014年工作要点》中虽然明确提出要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原则,国家有关部门要出台《名人故居保护认定办法》草案,但时至今日,尚未见相关文件出台。

(二)产权关系杂乱故居的产权关系中,私有房产、办公用房、租赁房屋等不一而足,因此,“既有国有财产、集体财产,又有私有财产,有的甚至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产权归属的凌乱,导致其适用对象也较为复杂。作为国有财产,故居的产权所有者是各级政府、各系统所属的机关、企事业单位”②;作为集体财产,故居的产权所有者大多是街道、社区、乡村;作为私有财产,故居的产权则大多属于作家后代所有,有的甚至已经转让他人。

(三)管理模式陈旧很多故居一味采用早年的管理模式而不思创新,尤其是产权属于国有的故居大都存在机制僵硬、管理落后的弊端,配有专门解说员的故居寥寥无几。有的故居虽然配有讲解员,但讲解不够到位,纰漏百出,无法吸引游客。大部分故居展陈形式单一,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有的故居展陈主题思想不够明确,有关文物、图片的说明缺乏新意、内涵挖掘不深。有的故居展陈内容单调陈旧,因为无法征集到更多的文物,展陈的主要是图片和文字。

(四)资金投入匮乏因为没有建立长效的财政投入机制,致使经费问题已经成为故居当前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难题。财政拨款只能解决工作人员的工资、故居日常的水电支出等,对其他业务活动大多鞭长莫及,致使故居年久失修、设施简陋,展陈长年无法更新。正因为资金短缺,有些故居不得不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于不顾,还在收取2-20元不等的门票。位于桐乡乌镇的茅盾故居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应免费向社会开放,进入故居虽然不用另行购票,但却要购买150元进入东栅景区(当地打造的两大景区之一,另一个为西栅景区)的门票方能进入参观。或多或少的门票,阻碍了部分打算前往观瞻的游客的步伐。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故居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收取门票,游客本就很少愿意参观此类人文景点,何况还要“买票入场”,其结果就造成了故居的冷清。

三、浙江现代作家故居保护和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保护意识薄弱地方政府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故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有些故居已经达到定级、对外开放的要求,但却迟迟不申报,唯恐影响城市建设的开展。有些故居已经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总是让位于城市建设,肆意违规拆除故居。很多故居的所有者、使用人也没有认识到故居的价值所在,更没有保护的法律意识。故居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文化厚度的标尺之一。一处故居的被,丢失的不仅是一份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

(二)宣传力度不够有些故居地处偏远郊区,交通不便,而当地又没有切实做好宣传,开发好相应的交通路线,因此让很多游客望而却步。仅以金华艾青故居为例,离市区仅50公里,且无公交车直达。因为宣传工作的不到位,即使身处故居周围甚至故居内的群众都不了解故居主人及其生平事迹,更不用说其他游客了。平面、视听、网络等媒体很少开设介绍当地历史文化或作家的专栏、专题节目,也没有在公共场所展示当地作家的事迹。

(三)认定标准缺位目前已经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的故居,一般都是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著名作家。但即便是已经开发利用的故居,也存在故居主人层次悬殊的问题。一些作家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一般只开发了主流、一流作家的故居,其他文学影响力和贡献稍低的作家的故居则尚无人问津;而那些作家资源贫乏的城市,则开发的是二、三流作家的故居。因此,故居开发目前存在一个当务之急,即故居的认定标准问题,怎样的故居需要保护,由什么部门负责认定,具备什么条件可以筹建博物馆,等等,都没有明确的标准。故居认定标准的缺位,使得保护对象的范围难以确定,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以至于一些很有价值的故居正面临消亡的命运。当前各地在名人故居保护过程中,存在“祖居”“旧居”“寓所”“故居”等不同的命名,甚至同一名人也会在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有多处“故居”,这一命名上的混乱,也亟待尽快出台故居标准加以厘清。

(四)利益群体角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中出现了重开发、重效率的片面化倾向,城市规划不得不“优先服务”于经济建设。于是,在旧城改造的幌子下,一个个具有厚重文化气息、重要历史价值的故居成了一堆堆废墟。作为公共物品,故居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很多故居处在城市的核心地段,这里正是一些地方政府树立政绩的“窗口”;这些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往往也为房地产开发商所看中,因此各种短视式开发层出不穷,导致很多故居已经被夷为平地。

四、浙江现代作家故居保护和利用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体制树立“整体保护“”在利用中保护”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理念,建立和完善政府强制保护和市场开发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浙江省名人故居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省文物局,明确其作为名人故居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落实保护法规、处理日常工作等具体事务。建立政府相关部门间和故居间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立体式联动保护。成立由文物、文化、旅游、规划、建设、教育等职能部门,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文史研究馆和社会团体相关人员,以及文物专家、建筑专家、相关学者、作家后代等参加的浙江省名人故居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发挥顾问咨询、科学研究、故居等级评定、综合评估等职能。要尽快出台名人、故居的认定标准,研究制定《浙江省名人故居保护条例》,明确保护原则、主要内容、申报程序、利用方式、资金来源、督促检查等内容,让作家故居保护有章可循。

(二)理顺运行机制强化监管机制,构建故居动态监测体系,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危机管理,一旦出现破坏性拆除、损毁现象,就要严厉处罚责任方,并公开、透明、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当前急需由省文物局牵头,各个城市的文物部门具体落实,对全省作家故居进行全面普查,摸清故居的数量及其分布情况,建立完整的故居档案,分批筛选出须抢修和挂牌的故居名单,实行分级分类保护。建立由省文物监察总队牵头、各个城市文物监察大队具体实施的督查机制,定期对故居进行巡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设立上级评估(即政府机构评估)、主体评估(即故居内部评估)和客体评估(即游客评估)这一“三位一体”的绩效评估体系,对故居保护工作实施绩效评价。建立有效的群众需求表达机制,搭建常态化的群众需求表达平台,鼓励和引导群众通过合理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让文物保护工作接受群众的监督。

(三)创新管理模式不同群体对旅游客源地的内容和质量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故居要着眼于群众实际需求,从丰富展陈内容、改进展陈方式、创新展陈手段等方面深化故居的内部改革,合理选择展陈内容和形式,按需提供讲解服务,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多样性。要广泛征集与作家相关的资料、文物,深入研究作家作品的价值,提升展陈内容的内涵。在展陈方式、手段上不断创新,采用互动式、体验式陈列方式,增强展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故居进行整合和优化,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和数字化供给体系,改变故居旅游受到空间和时间局限的现状。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对故居实行挂牌保护。目前,同处浙江省内,但各个城市的故居标志牌五花八门。因此,可以由省文物局统一标志牌规格、文字格式等,对所有尚存或已经消亡、迁移的故居挂牌说明,注明故居主人生平、主要事迹和代表作等信息,以示纪念。在深化内部改革的同时,故居也应实行“走出去”策略,主动走进大中专院校、部队、社区等宣传故居,也可以与旅行社携手联合打造旅游线路。要不断加强馆际联动、与周边旅游景点间的联动,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形成集群效应。

(四)加大开发力度采用多种模式,合理开发利用故居。一是文学传播模式,即展出作家的著作、照片、私人物件等,向游客展示作家的风采。可以结合作家的背景资源,将故居打造成集学术研究、诗歌朗诵、文学沙龙、国学讲堂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文学传播场所,并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等活动。二是教育修学模式,即整合各个故居进行集中包装、提炼以形成特色主题,重在为学校文学教育提供感知教育场景、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资料。可以开展“名家名篇教学与作家故居”活动,让青少年进入作家童年生活过的真实场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可以将故居打造成为作家的研究中心和宣传教育基地,发挥其文物资料收藏、学术研究和交流等作用。三是旅游体验模式,即还原文本中的情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学情境。整体打造作家故里,复原作家生活年代的风貌,道路、土特产店、餐馆、客栈等均以作家或作品中的人名、地名等来命名,使游客深入了解作家的故乡及其生活年代的社会风貌。四是商业开发模式,即将与作家作品有关的资源开发为旅游商品(产品)进行销售。深入考察故居的市场前景,将浙江现代作家故居串联成线,将部分单体的故居异址重建,融入附近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成旅游景点的规模效应。同时,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推出不同的旅游线路。

(五)筹集保护资金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各级政府要切实做好故居保护经费的统筹,保障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故居自筹和吸纳社会捐助为辅的资金投入机制,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多方位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为故居保护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设立故居保护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投入,各县市区也应相应增加投入。成立由文物、文化、文联、建设、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以及文学艺术家、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作家后代等担任理事的浙江省故居保护基金会,采取政府引导、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的办法,管理和运作海内外组织或社会各界人士自愿捐赠以及政府资助的资金和物资,并承担筹集发展资金、推动文学传播、扶植文学人才、促进文化交流等职能。还可以向社会开放经营管理权,或通过拍卖故居标志物制作权等方式,筹集保护资金。

篇9

内容摘要:旅游景区运用产品整体概念设计产品体现了以创造游客体验为中心的现代旅游市场营销观念。运用产品整体概念,旅游景区设计产品的方法是整体构思、分层设计,其中核心产品要准确认识,实际产品要真实体现,附加产品的设计则要做到恰到好处。

关键词:产品整体概念 游客体验 产品设计 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产品整体开发与设计理论综述

旅游景区产品开发与设计是旅游规划和旅游市场营销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国内旅游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许春晓(2003)提出来的旅游产品规划“双筛法”和吕本勋、杜靖川(2005)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漏斗法”,探讨了如何在旅游产品规划过程中平衡旅游规划专家、旅游开发者、旅游消费者和旅游开发地居民等之间关系和规范有关各方的行为。1998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人类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追求体验是当今和未来社会新的消费特征。由此许多学者重视景区产品开发在游客体验方面的设计。邹统钎(2003)指出忽视游客体验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造成中国旅游景区经营失败的根源。许林、鲍宏礼(2007)更明确提出景区开发应立足于创造游客难忘的经历和感受,即以游客体验为中心来选择、利用资源,开发旅游项目,这是景区发展的未来方向。这些研究意识到了游客购买的是整体感受,对于旅游景区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如何营造整体感受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指导意义不突出。其实市场学中提到的产品整体概念也正是强调了整体感受,并且把产品分成几个层次,阐述每个层次之间关系以及如何设计。因此,本文认为产品整体概念的提出实质上不但强调了产品开发的理念―整体构思,还提出了产品开发的方法与步骤―分层设计。由此可见,产品整体概念对于旅游景区开发产品更具有指导意义,运用产品整体概念设计产品不但体现了以创造游客体验为中心的现代旅游市场营销观念,而且还有利于创造并保持景区的独特吸引力,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产品整体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于1980年提出,随后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在我国诸多教材中普遍使用的还是三分法,即把产品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产品(Core product)、实际产品(Actual product)、附加产品(Augmented product)。其中核心产品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追求的核心利益,也就是顾客真正要购买的服务和利益;实际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市场提供的实体和服务,如产品样式、包装和品牌名称等;附加产品是实际产品的扩大部分,包括为顾客提供的附加服务与利益,如免费送货、安装以及售后服务等。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三分法来研究产品整体概念视角下的旅游景区产品开发。

景区产品开发理念:整体构思

旅游景区开发产品首先要树立整体观念,对产品开发进行整体构思。因为游客来景区旅游追求的是一种由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所形成的综合感受、一种对景区形象、景观、特色旅游活动、景区管理与服务、纪念品等的全面体验。所以景区产品开发是对游客的全过程和各个接触点的全面设计;也是由旅游规划专家、旅游开发者、旅游消费者和旅游开发地居民等共同参与的整体设计。产品开发的范围不应局限于主题形象和特色旅游项目的设计,而是对游客游览前、游览中、游览后的每一个景观或接触点进行精心设计,让游客获得一个全面体验。就像拍电影一样,应该设计好首先让游客接触什么、然后接触什么,甚至包括如何从一个接触点过渡到另一个接触点都要巧妙设计。

产品开发技术:分层设计

(一)核心产品设计要准确认识

核心产品是产品设计的起点和依据。如果说游客来景区游览就是追求一种体验或感受,那么核心产品设计就是为游客策划设计某种体验或感受。景区有没有市场吸引力,就要看景区核心产品有没有准确认识;景区市场规模有多大,就要看追求该类核心利益的游客规模有多大。设计核心产品时,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对景区资源特点和区位情况等进行科学分析,挖掘核心优势,这一核心优势就是提供给游客的核心利益。当然核心产品也可以根据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状况分成几个细分核心产品。这些细分核心产品都是核心产品的合理分支,便于更为准确的认识核心产品、更为全面的展现核心产品,同时也是便于更为全面的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旅游需求。核心产品设计好后,景区目标市场及市场定位也就确定好了,即景区将主要吸引什么类型的游客,成为提供什么类别的核心利益的景区。

(二)实际产品设计要真实体现

核心产品设计后,就该考虑通过哪些实际产品来展示核心产品。实际产品的设计要真实体现,做到既全面深入又准确无误的展示核心产品。景区内外所设计的每一个景观、每一项活动或每一种服务接触点都是从不同方面围绕核心产品而设计的,具体可以从游览前、游览中和游览后三个环节进行开发设计。

游览前产品设计主要是希望游客在游览景区前就有一个好的印象或感受。这里主要包括景区主题形象设计,还包括景区外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的精心策划。

游览中实际产品设计是游客正式进入景区游览后系列产品设计,这是主体,一般景区产品规划主要也是侧重于此。应该遵循真实展示核心产品、全面营造游客体验为原则,从景观体系、服务接触体系、特色活动项目、节庆会展活动、主题活动策划、旅游纪念品、景区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具体内容见表1。

游览后实际产品设计是游客离开景区前往下一个旅游目的地或景区游览时系列产品设计,这是序曲,主要包括咨询服务和产品组合设计。游客游览完景区后,有些可能想就餐,有些想娱乐,有些想返回,有些继续旅游,景区应为游客提供他们可能需要的各项咨询服务。产品组合设计是景区产品规划一个不可忽略的内容,是指要把该景区与其它景区或娱乐场所等组合起来,形成旅游线路。

(三)附加产品设计要恰到好处

附加产品的设计是游客额外获得的一些好处或利益,是为了增加游客惊喜,增强竞争力。在设计附加产品时务必做到恰到好处,即注重两个要点:第一,注重适合性和适度性,要投顾客需要类型之好、投顾客需求等级之好。所提供的附加产品必修是游客想要的,但也要控制其成本,毕竟从本质上来看这也是由游客买单的,过于贵重反倒会引起游客对核心产品和实际产品档次与质量的怀疑。第二,用游客所喜欢的特殊方法来设计,也许提供的附加产品品种有限,但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赠送方法来创造游客惊喜。

总之,产品整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以消费者需求为标准,并以核心利益为核心层次,把其他层次看作是核心利益的表现、丰富、拓展和延伸。旅游景区运用产品整体概念设计产品体现了以创造游客体验为中心的现代旅游市场营销观念。旅游景区只有运用产品整体概念,准确认识核心利益,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变化来预测并设计出更多满足游客需求的新产品形式,才能保持旅游景区的独特吸引力,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春晓.旅游规划产品设计“双筛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3(1)

2.吕本勋,杜靖川.旅游产品规划新方法“漏斗法”―兼与许春晓同志商榷[J].旅游科学,2005(5)

3.杜海忠.以形象为主导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开发研究―以重庆市铜梁县特色旅游项目策划为例[J].人文地理,2006(6)

篇10

关键词: 旅游文化 信息化 教学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2012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的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一次引发了教育的重大变革,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成为现阶段教育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教育信息化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关键在于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统筹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引导学生从“听、记、背、练”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向主动探究学习方式转变,以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1]。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具有目标制定的多元性、学习的自主性、评价的动态及时性及信息技术的支撑性的特征。信息化教学设计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趋势,为课程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崭新空间。本文以“探访帝陵”单元工作任务为例,探讨了《旅游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步骤和过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难,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体现了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同时引发了一些反思。

一、《旅游文化》课程单元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旅游文化》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开设在第二学期。学生在此之前学过了《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等前导课程,对旅游有了一定认识。《旅游文化》课程是对各种旅游景观背景文化的深入阅读,同时为后续的《导游业务》及《旅游线路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课程选用的教材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庞杂且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我们结合导游岗位实际调研的需求分析、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等进行二次开发,并补充与江苏旅游有关的知识,设计与工作情境相一致的课程内容。

将原来泛讲的章节重新整合为七大模块(见图1),以提升学生的文化鉴赏和讲解水平、激发学生对人文旅游景观的兴趣为目的,开展项目教学。其中建筑文化模块设计了三个项目:项目1走进宫殿,项目2探访帝陵,项目3寻访民居。其中,项目2由两个任务组成,任务(1):了解陵墓建筑形制变迁,任务(2):探究陵墓建筑文化内涵。本次教学设计选取的是项目2探访帝陵中的任务2探究陵墓建筑文化的内涵,2学时。

图1 《旅游文化》教材内容整合后框架体系

2.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宫殿建筑文化赏析的内容,但是帝王陵墓建筑的选址、地面建筑布局和建筑样式又隐喻着怎样的文化取向?如何改变游客把游览文化意蕴深厚的陵墓建筑景观简单等同于“看坟头”的想法?他们一知半解,而且对陵墓旅游资源不感兴趣,但陵墓建筑文化内涵感知难度较大,因此尝试借助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化手段完成本单元教学。

3.教学目标。

由教学的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了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理解陵墓建筑基础构件、选址布局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掌握陵墓建筑旅游文化鉴赏的一般方法;形成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传播和传承文化的意识。

4.重点难点。

随着旅游经验的成熟,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对文化欣赏的需求越来越显著,导游人员也面临向文化型导游转型的挑战。因此确定了教学重点为探究陵墓建筑选址、布局的文化内涵,难点为导游服务人员应如何正确推介和引导欣赏陵墓建筑旅游文化。

(二)策略选择

陵墓建筑旅游文化教学单元文化内涵感知难度大,不便于现场实践,而且课堂用时有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和手段,以明孝陵为切入点解读深厚的陵墓建筑旅游文化,解决学习困难、启发学生找到文化鉴赏和讲解思路,进而举一反三,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则依托《旅游文化》课程学习平台,共享资源,进行学习交流、在线评价等活动,并融入了明孝陵虚拟导览交互动画及趣味游戏,使课堂突破了时空限制,将枯燥乏味的文化知识多样化、生动化呈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过程实施

根据学生的一般学习和认知规律,将整个过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中学习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本次课中学习为2课时,通过完成两个子任务学习本节内容,共计90分钟。其中包括创设情境、实施任务和归纳总结。

1.课前准备――了解任务,构建小组。

首先,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平台获取工作任务,组建学习小组,查阅相关资料,观看明孝陵有关视频资料,同时熟悉与配合课程制作的《明孝陵虚拟导览》的操作,进行知识准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搜集历代帝王陵墓布局图片,对孝陵里各单体建筑的建筑构件按类型进行梳理形成表格,完成代表性帝陵差异分析。

2.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动画导入。

课堂上,通过动画导入任务,创设导游工作情境:假设你就是本次重访明孝陵文化之旅的导游员,怎么把明孝陵所体现的建筑礼制和文化内涵介绍给客人?从哪些点切入,唤起游客重游兴趣呢?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图2 学习单元教学实施过程步骤图

3.实施子任务一。

(1)师生互动,初识文化。

借鉴前节宫殿建筑所学,教师引导学生可从建筑构件如台基、屋顶等入手探究陵墓建筑的文化意蕴,接着学生对课前梳理好的建筑构件类型分小组进行讨论和文化注释。根据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建筑构件类型如须弥座台基、重檐庑殿顶、脊兽等所反映的凸显等级的礼乐精神,完成对陵墓建筑文化的初步认知。

(2)课堂游戏,巩固新知。

为了更好地掌握单体建筑的文化符号特征,学生在学习平台通过趣味游戏(如选屋顶、数门钉等)巩固知识,不仅复习了前节所学的古建筑构件的内容,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自查对陵墓建筑基本构件的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

(3)模拟练习,迁移应用。

之后设置知识应用测试环节,学生按要求对学习平台中图片资料如十三陵的长陵的各单体建筑进行文化符号解读,写出建筑构件文化内涵解说词,及时上传并选出小组代表展示,根据导游讲解规范师生共同点评。

至此,子任务一完成。以上是从单个“点”的微观层面分析陵墓建筑的文化内涵。那怎样才能引导客人全面系统地欣赏陵墓建筑文化内涵,则必须从点到面,从宏观视角解读,由此引出子任务二。

4.实施子任务二。

(1)分析选址,寻访文化。

回忆课前所学视频,就“朱元璋令灵谷寺迁址”设问,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明确两个文化解读方向,一为选址,一为布局。带着问题,由学生根据虚拟导览动画提供的对应的知识链接,分析讨论陵墓选址与风水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协作尝试在明孝陵区域的卫星图底图上对其风水特征进行标注,进一步熟悉帝王陵墓建筑选址上独特的文化内涵。

(2)研究布局,品读文化。

让学生打开学习平台中课前完成的秦汉―明清时期帝王陵墓建筑布局,总结明孝陵独特的布局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深入解读布局内涵,学生完成明孝陵建筑布局图片拖动趣味游戏,并将结果与北斗七星图比对,提示学生帝王陵墓多采用天宫、星宿图的一般规律和隐喻“魂归北斗”的文化意蕴。

继续通过虚拟导览的导航,引导学生与故宫建筑群布局对比,发现明孝陵陵墓主体建筑区三进院落特征,进而归纳出“前朝后寝”、“事死如生”的陵墓布局思想。

(3)解说文化,及时互评。

各组学生尝试根据前面所学完成明孝陵选址文化或布局文化的解说词,并派出1名代表配合视频进行解说。其他同学根据课上所学的陵墓建筑文化鉴赏思路进行即时评价。学生相互借鉴、彼此启发、协作探究,共同建构起陵墓建筑文化赏析的思路和体系。至此,子任务二完成。

5.归纳练习。

(1)自我小结,解说录制。

以上任务完成后,每位学生根据各自掌握程度的不同,选择明孝陵景区的某一景点创作300字左右的文化导游词,配合课前各自完成的明孝陵PPT利用录屏软件录制讲解后上传学习平台。

(2)互听解说,师生共评。

课后师生登录平台,观看视频,并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此外可以将推选出的优秀的作品保留并优化整合,进一步丰富旅游文化教学资源库。

6.课后拓展――下载练习,分析比较。

此外,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继续完成一次能力拓展任务,尝试将明清帝王陵墓文化的解读方法应用到其他帝王陵墓―清西陵、伟人墓―中山陵、名人墓―筠园(邓丽君墓)的文化解读之中,并撰写文化之旅推介文案,从而归纳出陵墓建筑类人文景观的文化鉴赏和推介技巧,构建完整的讲解知识体系。

(四)效果反馈

本次教学实施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为辅,结合多元化的评价使之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课程学习平台、虚拟导览动画软件及趣味游戏整合了学习资源,以信息化手段化解了枯燥的文化课程教学的困难,拓展了教学时空,提高了教学效率,破除了学生的畏学情绪,同时满足了智慧旅游和文化旅游背景下旅游从业人员向文化型、专家型转型的要求,实现了教学目标。总的来说,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使晦涩的文化知识更加生动、立体,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掌握陵墓建筑文化鉴赏的一般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为后续的导游讲解、线路设计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信息化手段的优势。

二、教学设计后的反思

(一)领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技术的发展使得课的“结构”和“形态”都发生了改变,同时“教”、“学”和“评”的工具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是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关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包括树立现代教学观念,运用系统方法、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效果等方面[2]。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因此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学生进行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不足,加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改变单一的学习形式和交流模式,但不能为了追求信息化而盲目地将技术与内容嫁接,教学设计才是信息化教学的核心。

(二)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在通晓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首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信息化思维进行课程分析,才能确保对教学知识点、技术点和技能点的正确提炼;其次,要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如选择恰当的媒体表现教学内容,借助最佳的功能实现教学互动等,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单元内容有机融合,才能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能力是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保障。此外,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强调学生的“学”,关注学生是否能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3]。因此,学生也应该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素养,学会在信息环境下自主学习,并在学习方法和认知调控方面不断积累和反思,促进他们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强调教学设计的差异性和可操作性

在本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我们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制订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但是并非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采用这一流程步骤。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在教师、内容、方法、互动和评价方面有别于传统课程,并有所创新,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方式。在设计过程中要本着优化教学、提高效率的宗旨,充分考虑不同学科课程及课程内容之间的差异,根据教学要求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强调设计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寅龙,李前进,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及评价要点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15-17.

[2]曹熙斌,杨方琦.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6,(9):56-60.

[3]李园园,李勇.高职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J].2014,(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