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范文

时间:2023-03-26 08:2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信息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信息科学

篇1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发展;应用

1引言

地理信息科学主要是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是针对现代地理学中的比较复杂的、范围又比较广泛的内容而进行的解析处理与技术保障,通过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不难看出,在全球变化性问题上,地理信息科学有一定的处理功能,例如: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毫不夸张地说,新世纪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时代,是依赖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的时代。

2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信息科学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理论基础,以核心技术遥感、全球定位及相互渗透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集成化技术系统。当前,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成熟,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立了高科技的地理信息系统与企业,而我国因为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大规模的体系动作,许多的科研项目还停留在研究阶段,更没有被公众广泛认知,可喜的是,在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新技术大扶持与推动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国GIS协会”和“中国海外GIS”协会,以及应运而生了相关的高科技企业,同时在国家的职能部门中也设立了测绘信息局与信息系统,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与科学的探索,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看到地理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遍地开花,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3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趋势

那么究竟地理信息科学在哪些方面可以得到应用与发挥呢?我们在这里举例说明一下,就我们的城市电子地图来说,此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我们浏览城市分布全貌,通过输入起点、终点,还能查询出公交车的路线,并提供相关车次信息,获取沿途的换乘信息与道路信息,其信息量之大,实用价值之大,不仅体现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超强功能,更实惠和方便了我们日常生活;又如,在医学上,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来制作血管分布图、内部器官的结构图,这样,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到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微观手术的实现,使我们看到,地理信息科学真的离我们很近。也正是因为以上种种优点,它正逐步影响与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这也只是地理信息科学被广泛应用的冰山一角,它不仅在城市交通与规划上得以应用,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预防,以及水气管道等领域,都有其发挥空间。那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未来将有怎样发展前景呢?就目前而言,地理信息科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收集储存海量的人文地理信息,也正在航天技术中进行着不断的尝试,而一般地理复杂方程的建立,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得以应用,地理信息网络系统正在迅速发展,在遥感影像成图,数学模型与信息模型,还有复杂的地理现象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这些无疑说明,地理信息科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将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4地理信息科学的框架结构

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是将遥感、定位、遥测、虚拟地理环境及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等集合成一体化的天地信息网络系统,再运用信息机理研究、全球定位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遥感理论和技术研究、3S集成理论应用研究等,实现地理信息技术的探讨与完善,在从技术理论过度到实践应用,构建推动社会前进的包括文化发展、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等人文科学的完事体系。新一代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在互联网的交互作用下,不仅仅局限于集成库的数据收集,而是在遥感、遥测、定位、地面观测、社会统计这五个数据源的作用下建立的数据库集合,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还会将多媒体引入数据收集中,建立更全面的关系数据结构,还要发展元数据与数据仓等技术,为此面向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图像与图形结合、知识与属性连接、推理机与逻辑库等问题。地理信息科学严格来说,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建立整个学科体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技术层这个层面的研究主要依靠遥感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以及其他空间信息为设施基础,在这些技术支撑下探讨与分析如何处理、描述地理信息的基本问题,并由此构建研究地理信息的可运用机理。(2)理论层地理信息科学是建立在地理学基础上,以计算机技术为辅助的学科,它通过地理信息的运动机理,与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理论相结合,运用计算机强大的存储与处理功能进行区域化服务,进行可持续发展。(3)应用层所有的理论与研究均要对我们的社会,我们所生存的空间发挥其作用,才能得到应用,作为强大的地理信息科学也一样,在如此强大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下,面对我们全球的变化问题,它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对我们的生活进行了决策性的服务,并通过持续性发展继续指导着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

5地理信息科学在产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集成化一体信息网络系统的框架内容也在日趋完善中,与基础设施相关的众多学科领域也在大力筹建中,为此,我们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前提下,必须快速解决这一学科中所面临的问题。(1)遥感影像的系列成图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没有参考的问题,大地图集就是可以参考与借鉴的系列成图的典范,当然,这经过了几世纪,几辈人的努力,从文字描述到地图制作,才获得了如此伟大的进步,才最终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为新一代的遥感影像系列成图问题,因系统间符号与数据结构相冲突,达不到完整统一的制作要求。那么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是否可以完成这项工程呢?答案是尚未成功,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功能的不断深入开发,遥感影响的进一步普及应用,我们终将会解决系列成像问题。(2)改变地理信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在地理信息科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数据库与辅助设计相结合,使地理信息系统得以完善,然而,出现的新问题是:由于系统中不支持模型的综合运算,不能使运算结果可视化,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改变系统中对地理现象客观规律的软件,可将专题地图自动自成,才能取得这一阶段性的突破。(3)计算与信息模型的问题模型有实物模型与信息模型之分,信息模型是在信息系统中运行的,而我们的地理信息科学中,有遥感信息模型、复杂性地理信息模型、料子体元遥感信息模型等这些信息模型的系数与指数都会随时空或新因素发生变化,那么系统对其计算结果也会产生辩证逻辑计算,这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要进行大量计算处理的研究工作。

6结束语

地理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其应用价值与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作用,目前,仍处于发展中阶段,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成长壮大,这门学科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相关技术也属于高科技知识产业,对人才的培养也有较高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们也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一起为我们的新兴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侯景伟,孔云峰.地理信息科学的时空哲学思考[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1):18-21.

[2]王立新,吕德洪.GIS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分析[J].江西测绘,2006(4):28-30.

篇2

关键词:大类招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方师范院校

21世纪初,北京大学启动“元培计划”,低年级实行大学通识基础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1]。此后,“宽口径、厚基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2010年基本形成“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招生培养新模式。2020年,有1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占同类型高校数量(134所)的85.82%,其中含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8所师范院校[2]。大类招生改变传统按特定专业的招生方式,一定程度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使其获得更多有机会深入认知各个专业,并根据自身兴趣实现专业双向选择,有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3]。师范院校地理专业主要承担中小学地理教师培养和教学理论创新的任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作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既沿袭了地理学专业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教学内容,又涵盖了软件应用、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等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4]。与地理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以培养学生地学数据获取、管理、应用、分析能力为主,能在生态、环保、规划、教育等各个领域从事地理信息科学应用、研究、开发等的复合型科技人才[5]。大类招生背景下,地理科学师范生及地理信息科学非师范生以地理学一级学科统一招生,招生、专业分流、教学、就业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大类招生前后的招生规模、生源、培养方案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初探大类招生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专业招生情况

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有190个院校开设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表1),其中师范类院校50所,数量最多的三个省市有江苏省(18所,师范5所)、河南省(13所,师范5所)和湖北省(12所,师范2所),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总的招生规模达8000~9000人,男女比例接近1∶1,文理科招生比例为1∶9。重庆师范大学自2003年至2019年招收地理信息专业学生,每年招生规模40人左右,2020年招生规模升至50人。2021年,重庆师范大学实施地理科学专业大类招生200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5人。生源主要来自14个省市,本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宗旨,生源配置以重庆市为主,招生人数141人,占比达71%,其余以四川省居多,占比15%。文理科招生比例为4∶6,明显高于全国。

二、专业分流方案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模式中重要的环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大类培养,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章制定选择专业。分流方案是进行专业分流的前提和依据,主要有分流对象、分流依据、分流程序、分流时间等多个方面的内容[6]。地理学大类招生的学生分流专业以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等为主,在校学习1~2年通识课程后,按照成绩排名、志愿填报+成绩排名等进行专业分流,部分师范类院校为了平衡各专业,从成绩排名、志愿填报、教学实践能力三方面综合实施专业分流。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按照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分流为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两个专业,专业分流的基本原则包括:(1)学生志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积极瞄准社会的人才需求,综合考虑近期、远期社会需求和学院的发展,合理进行专业分流。(2)公平、公开原则。专业分流工作执行成员负责领导和执行专业分流,监督成员负责分流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根据专业分流方案,确保每个学生的专业分流工作透明与公平。(3)各专业(方向)接收学生的人数要兼顾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需求。按照志愿填报结合绩点排名的方式,在第一学年结束后,每名学生只有一次专业分流机会,分流以后不再进行转专业设置,与国内其他高校分流方式基本相同。

三、教学改革

地理学大类招生的培养期望是地理科学教育方向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具备师德情怀高、教学能力强、育人效果好、发展后劲足等能力[7]。地理信息科学方向学生从应用、研究工作,具备动手能力强、领导中小型团队、设计开发新产品和新系统等能力。教学中,需要优化师资团队,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引导,合理科学安排分流前的通识、学科基础教育和分流后的专业教育。

(一)优化师资团队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既要有扎实地理学功底的教师,又要有从事地理信息技术相关教学研究的教师。大类招生后,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教师团队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团队成员共50人,学缘结构多样,专业教师来自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近20所国内外大学。学科背景涵盖了地理学、生态学、林学、灾害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方面,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特色和学科优势,有助于教师团队交流和共同学习,更有助于落实因材施教,培养高层次教育科研人才。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变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习效果和学生个人发展,从全程教师讲授到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过渡,将导入法、举例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法相结合,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加强地理学知识的感官认识。如开展地貌、地质、植物、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并结合区域遥感图像,深入了解遥感图像如何记录地物信息,开展植被、水系、农田等各类地物信息的光谱特征认识和遥感图像地物识别等实践。通过地理事件、现象导入课程内容,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事件,讨论区域特征及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地形、气象、地质结构等),激励学生逐步参与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兴趣,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点。

(三)调整课程设置

不同类型院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特色不同,所开设的课程也具有明显差异。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可分为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测绘等几大类。其中,依托传统地理学为基础开设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地理类课程占比最高,如北京师范大学占比34%,华东师范大学占比54%,东北师范大学占比38%,其次是遥感或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师范大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占比均为22%,华东师范大学分别为17%和8%,东北师范大学分别为19%和24%。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依托地理与旅游学院,课程设置以地理类课程为主导,占比30%,其次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比22%,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类占比均为18%(见下图)。大类招生后,将思政类通识必修课均放入第一学年。同时,加入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如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地图学等。强化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深入认识专业,培养专业兴趣,了解专业内涵特征,明晰专业如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便于后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突破专业单一培养的局限性,强化学科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据各高校地理学专业分流调查情况看,部分高校经过1~2年的专业引导和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都能较清晰地了解各分流专业,如陕西师范大学80%的学生非常了解分流专业,有25%的同学改变了最初专业选择意向,多数学生选择分流专业的依据为个人兴趣、专业发展、就业方向及教师团队等。经过学生志愿填报后,80%以上的学生对目前所学专业表示满意[8]。而部分高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专业分流政策了解不够,分流专业选择意向不清晰,出现“一边倒”的专业意向不均衡现象,学生未进入理想专业产生心理落差等[3]。同样,在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也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面临的机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分数提高。大类招生之前,地理科学师范类是按照一类本科分数线招生,地理信息科学非师范类按照二类本科分数线招生。在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纳入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全部学生按照一类本科招生,招生规模和生源成绩较往年有明显提升。(2)大学科、大专业的理念下,有利于各学科专业教师的交流学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有利于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地理学基础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交叉融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全面认识,构建综合地理学知识体系。(3)遵从人才培养逻辑,全面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习兴趣浓厚。专业分流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通过前期专业导论和各类专业宣讲,学生对专业的知识构建,专业的未来发展及就业前景等方面有了深入了解,结合自身兴趣的选择专业,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高,学习动力足、投入时间多,参与教学、实践等热情高,教学效果好。面临的挑战包括:(1)学生对专业分流知晓度低,影响学生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在分流前,大部分学校仍有近30%的学生对专业设置、分流程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专业就业等方面了解不足,存在不理性填报专业的情况,录取后,学生对专业认同度低。(2)地方师范类高校以培养地方教师为主要目标,而地理信息科学等非师范专业就业方向不明晰,易导致专业分流“一边倒”。学生在报考地方师范院校的初衷是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区域、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范围宽泛,不能聚焦在某个行业或者领域,学生无法将所学专业与社会发展的行业需求相结合,导致就业信心不足,大批学生选择地理科学专业。(3)学生个体差异大,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多种因素影响专业选择,如学生的兴趣、学习和科研能力、专业就业形势、专业教学实力、专业分流限制等因素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专业分流之后部分学生对分流专业的承诺水平低,缺乏专业认同度,学习投入程度低,学习效果差。因此,在专业分流前,对学生进行分流政策的详细解读,阶段性地进行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宣讲;强化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引导,结合学生自身特征,明确就业方向;加强GIS和RS的实习实践,通过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环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过程,提高专业自信心和认可度。

结语

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大类招生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招生、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化,结合部分师范类院校大类招生的学生情况调查,浅谈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参与大类招生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大类招生与培养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立足本土,地方师范类院校调整招生模式,在适应变化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宜本校、本科专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尤西林.当代通识教育的理论与改革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217.

[2]谭颖芳,张悦.大类招生与培养:历程、方案与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Z1):81-91.

[3]王永桂,王禹熹,谢渝.大类招生模式下地理学专业分流的挑战与策略———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01):42-46.

[4]高思超.“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1(04):1-3.

[5]张晓露,王妮,孙铂.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6):232-233.

[6]李莉.大类招生制度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分流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4(01):112-115.

[7]胡最,刘沛林,郑文武,邓运员,邓美容.地方高师院校GIS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3):140-142.

篇3

1.1教材针对性不强

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而言,测量成果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源之一,测量学是采集和获取地球空间定位数据,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库的一门测绘类课程,[3]但目前大部分有关测绘综合实习的教材都倾向于测绘类专业,没有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材,且教学大纲和内容具有滞后性。因此,在教材方面应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特点制定测绘综合实习教学内容,着重强调对测量学理论知识的弥补与扩张,强调其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对地观测体系、遥感、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密切结合,更好地为数字地球、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1.2测绘实践实验课时数偏少

随着测绘科技的发展,新方法、新仪器都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增加,从而导致本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测绘实习课时内只能掌握基本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的实战操作而对全站仪等先进电子测量仪器仅限于认识层面,造成许多学生不会操作全站仪。需增加测绘综合实习课时以便学生在充分了解水准仪、经纬仪的基本构造、原理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还能让学生有充分时间了解全站仪并熟练应用全站仪进行角度、高差等测量。

2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注重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实践教学的成效,能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4]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相关老师和领导非常重视企业平台等在测绘实践课程中的作用,积极与南方测绘、南通测绘院等企业建立校企联合,以这些企业为依托建立测绘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以达到资源共享。这种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缺点;同时在参观中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测绘实例展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测绘综合实习采取了相对自由的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引入了引导式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环节开始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老师主要是布置相关任务,介绍测绘工作流程和大致方法,讲解工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具体的测绘工作由实习小组独立完成,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测绘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并随时对学生提问,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此外,为了避免团队中个别学生的滥竽充数现象,在实践中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使用测量仪器并熟练了解各项技术标准,直到满足技术要求为止,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要求每人独立完成。当测量结果误差超限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应重测直到实验数据满足技术精度要求为止,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测量习惯。

3综合实习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核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测量学实验课是认识测量仪器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通常是根据实验课时数与理论课时数的比例关系,确定实验课的考核评分办法确保每个学生具有单独进行仪器操作的机会。测绘综合实习主要过程是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相应实际任务,是对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阶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8人左右。在实行新的教学考核方式以前,实习成绩的评定往往是对每个小组进行整体打分,个人考核是由组长在小组内进行比较、权衡,这样缺乏纵向的、组与组之间的比较,且组长往往顾及同学情谊平均分配成绩,不能很好体现埋头苦干同学的付出。为了改善这种平均主义的现象,实习考核改变了以前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考核的办法,考核对象细化到每位学生,按照其出勤、实习表现、分析测量误差的能力表现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核。同时,考核成绩与学生在测绘实习过程中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测量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具体评价指标为:出勤占10%,主要反映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仪器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绘图能力考核占50%,该项考核指标是从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考虑;团结协作能力占20%,由小组组长和组员认定;实习报告占20%。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实习技术总结和分析、实习心得体会和对实习及教学方式的意见与建议。考核机制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动手能力和专业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增强了专业素养。通过目前2011级学生专业实习的效果和反馈情况看,这种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巩固了学生测量技能。

4结语

篇4

一、对“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调查

1.教学中学生方面调查

调查问卷中有关学生方面的问题共设计了4个选择题目,其中第1题是调查学生起初对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结果显示对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7.8%;兴趣一般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35.9%;没有兴趣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6.3%。

问卷的第2题是了解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学习的必要性,即学习态度问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占16.8﹪的学生认为高中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而在问卷的第3题中调查学生学完这一部分知识后的掌握程度,也只有13.4﹪的学生认为理解透彻,竟有28.6﹪的学生没有什么印象。

问卷的第4题是对学生心目中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状态的调查,竟然有54.4﹪的学生认为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状态就是应该专门针对高考的教学,所占比例远远高于“课堂生动有趣,师生能互动”、“能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的状态,学习动机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

2.教学中教师方面调查

教师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但是调查结果中显示竟有53.2%的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这部分内容,一提而过,还有30.1%的教师专门针对考试教学,只有16.7%的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见他们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进行,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3.教材方面调查

笔者对我市现行“鲁教版”教材中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也进行了调查,学生对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总体上还是满意的,有62%的学生认为难易度适中,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二、当前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本身的认识问题

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融合,但大多数地理教育工作者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跟的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刻。再加上地理信息技术确实是一门综合程度较高的信息技术,非常不容易学习和掌握,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对地理信息技术有望而生畏的思想。

2.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问题

很多中学地理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只了解一点或基本不了解,他们所谓对地理信息技术的了解也只局限于课本的介绍,甚至部分教师从来都没有见过一些3S的仪器和设备,加之目前应试教育的现实性问题,考试与分数仍然左右着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必然严重影响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选修模块,不能真正落实地理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从而制约着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进程。

3.学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缺乏动机

对淮安市部分高中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8.8﹪的学生认为学习地理信息技术非常有必要,这样的学习动机,大部分学生就不会在空闲的时间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又加之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高考中不作要求的选修模块的教材各个学校都不发给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本选修教材所承载的知识、信息、价值,学生无从知晓。因而学校忽视了地理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即使对地理信息技术很感兴趣的学生也只能放弃。

三、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教师要转变观念端正认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通过广大地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不再是过去的一切为了高考,真正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素养为中心,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实施。

2.加快建设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教师从来都没有进行过地理信息技术方面的系统学习,因而要加强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课程培训,尽快使现有骨干教师通过骨干教师培训、地理新课程标准培训等方式,成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教学的可靠力量。

3.积极组织编写出版优秀读物

出版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国内在地理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者、专家,针对中学生的文化水平、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编写、出版一批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优秀科普读物,为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和课外读物,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校要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标 信息技术 应用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就目前情况来看,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并不顺利。在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信息技术只是被作为一种背景资料进行引入,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大部分学生的地理实验标准并没有达到成功开展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标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不足,同样造成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失败。

1 加强现代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高质性

加强高中地理新课标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水准,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的配合。只有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解与操作能力,才能使高中地理教学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工作力度,加强骨干性教师的培养,使其掌握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信息,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另外,学校还要利用网络环境对教师进行网上培训,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自我提高需求进行满足,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针对同一内容进行传统教学与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让他们从中体会两种教学方式的不同。在讲解《宇宙中的地球》的时候,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将地球的全貌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美丽姿态进行展示,使地理教学的魅力大幅度提高。

2 加强时代化地理教材的编写,提高教学针对性

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必然凭借,教材只有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地理信息技术的详细介绍,才能使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像《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上,教师对海水运动前后的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对其运动过程进行想象。对地表形态塑造前后的形态进行对比,让学生从其差别来了解地形形态塑造的过程。而如果在教学中借助地理信息技术,相信教师的地理教学活动会更加具有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劲头也会更足。

3 加强信息化实验环境的打造,提高教学真实性

高中地理新课标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有效结合,需要一定硬件设施的支持。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大部分高中学校已经完成了网络教室的建设。要使其服务于高中地理教学,学校可以将相关的地理信息技术软件植入到计算机中,方便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为了实现高中地理新课标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效率的提高,学校还可建立起一个与教学内容、活动相匹配的地理实验室。在真实的地理实验室中,学生能更加直接地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比如,在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在有效的地理实验室环境下,教师不需要对合理与不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描述。教师可以利用GIS软件,让学生对几个不同的城市结构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思考其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的提高。希望在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背景下,地理教师重视起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业务水平与教学环境的改变,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

(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第一中学,吉林 公主岭 136105)

参考文献:

[1]孙汉群.高中地理新课标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111-115.

[2]旋晓伟,王林,王晓青.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125-128.

[3]张素娟.对中学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44-47.

篇6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教学;地理信息技术

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的改革要求。在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中采用地理信息技术,有利于改变传统以课堂和书本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培养了高中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我国整体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1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要以正确的地理教学理念和相关的地理信息技术软件为依托,让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具体的操作技术有明确的了解和认知,让高中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相关的地理操作,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对学生系统的学习技术进行充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改革目标。高中地理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和知识相对比较广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课堂知识与地理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同时,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促进课堂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培养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对区域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显示,有利于对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进行直观的了解,真正让学生学会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

2地理信息技术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2.1完善的基础设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被应用于高中教学中,为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我国普通高中都普遍开设了多媒体教室,为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的保障设施。同时,电子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软件保障。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以图标、三维图像等形式,让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具有更直观的了解。

2.2丰富的教学资源: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顺利实施的有效前提。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相关地理数据和信息的查询,丰富日常的教学资源,高中地理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地理信息技术丰富了高中地理教材的理论系统,同时,能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其转换成图片和数据等不同形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质量和效率[2]。

2.3优秀的师资团队: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必须以优秀的师资团队为保障。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改革,高中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很多高校的地理专业都开设有技术性的必修课程,为培养优秀地理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很多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对相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的人才保障。

3地理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3.1对教师的影响:

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信息技术不仅仅局限于地理软件的应用,而是借助地理软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地理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和对地理技术的明确认知,培养高中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地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让教师改变传统以背诵为主体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3]。

3.2对学生的影响:

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和地理能力。改变传统以应试为目的的地理教学,让学生们真正学会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和前提,能够帮助学生对动态地理数据进行采集,然后结合实际的地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也改变了传统以课堂和书本为主体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高中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逐渐培养了高中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高中地理课堂质量和效率。

4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满足了素质教育要求和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地理教师要认识到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日常地理教学的辅助,不断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新课标的改革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洪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信息技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7):35-36.

[2]旋晓伟,王林,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125-128.

篇7

一、挖掘生活化课程资源,学习生活化地理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生存的地理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时深入挖掘课程生活资源,树立学习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实现教材与生活交互融合。而地理教材并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来源,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是地理教学挖掘不尽的知识源泉,可以作为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学校、大自然、人类社会等都是人生的教科书。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挖掘,可以经过将情景生活化、选材灵活化的过程,将课程资源巧妙加工与整合,融入实际课程中,引生活进课堂,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在教学时教师要敢于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例如:地球运动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高中生初接触时会觉得很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讲地球运动时,联系到地球上的时差问题讲授区时计算;联系神舟七号的发射,文昌发射基地的建成,讲授地球运动的速度问题;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设问:最近几天凉爽和最近的降水有何关系?在讲授热力环流时,可让学生观察空调的冷空气是往上还是往下运动?这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把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学习生活化地理

地理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地理生活情景,构建地理生活课堂,学习生活有用地理。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挂图、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形象逼真的景观图片,学生看了犹如身临其境;教师也可通过自由辩论、做游戏等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竟争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为地理教学创设生活情景,激活课堂教学,构建生活地理课堂。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这一节内容中,结合雾霾天气,我设置了一个课堂小辩论,“城市中那种交通方式最有利”,正方辩题:公共交通优于自行车或自驾车;反方辩题:自行车或自驾车优于公共交通;在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各派代表发表辩论,最后是教师的适当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化的课堂中体会到地理课堂的生活化,从而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地理学科 地图教学 作用 发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2-02

第一段:

许多年轻的地理教师不懂得如何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他们想尽了这样那样的办法,但却常常是事倍功半,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般而言,这是这些教师不懂得运用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造成的,比方说不懂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课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再比方说不懂得反思教学中的得失,一味地讲求花哨却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训练方式,等等。其中也不乏不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而造成的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存在。

那么,地理学科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说,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那么,如果在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就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体会,当前初中生学习地理一般都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运用显得特别薄弱,这样导致了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地理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实际中在相当程度上存在“重文轻图”现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这一问题。

一、要培养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要在教学中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的问题。如在讲地图时先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图,在学生积极发言的基础上适事提出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三个基本要素,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促使学生把地图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地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巧于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就能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兴趣十足。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地图的图例,地图图例是千变万化的地理事物的图形符号,它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概况。学生只有掌握了图例符号,才能识别各种地理事物。图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界限符号(洲界、国界、未定国界、地区界、省界等);自然地理要素符号(如河流、湖泊、山峰等);人文地理要素符号(如公路、铁路、航线、水库等);矿产符号;专题地图符号(如工业图、农业图、旅游图等图上的符号);常见天气符号等。因此,要教会学生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其次,读图要注意图名,根据图名确定地图类型;根据类型对地理图像进行全面分析,提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

读图意识是画图、用图的原动力和兴奋剂。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上的各类图表,让学生形成“左图右书”的地理学习习惯,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图习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地图,如让学生从家乡出发,设计旅游路线,使学生感到地图“有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进行地图知识竞赛,如找地名比赛、画图比赛等,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灵魂。这样,学生看到地理课本或其它书籍时,第一应该想到读图。

四、指导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方法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以文释图”和“以图释文”,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文字相比,地图具有突出的表现性,它能将地理事物形成直观的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图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发挥地图和课本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指导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形象思维

我的做法是,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地图的记忆,主要有:(1)多看地图。俗话说“读图百遍,其意自见”;反复看图能够“熟能生巧”。(2)填图。要求学生把地理知识在地图上表现出来,使图根植于学生脑海中。(3)图文结合。要求“左图右书”图文对照将文字内容一一落实到地图上。(4)绘图。绘图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有些图可以用简单图形来绘制,如我国山西省似平行四边形、吉林省像三角形、黑龙江像鸭子等,这样能使记忆更加长久。通过训练,学生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各种清晰的地图图像,这样学生既做到了地理知识储备,又锻炼了形象思维能力。

六、努力提高自身地图教学能力

篇9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有了点滴体会,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明确学习地理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事实证明,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有效办法。在地理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地理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地理,使学生明确地理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只是一门“副科”,学多学少无所谓的片面认识,加深了对地理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手段。

1.充分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学手段

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及地理图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适时巧妙插叙,激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引用一些与教材有关的、生动的、形象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3.巧设记忆法

运用易记的歌诀、顺口溜等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如我国沿海多良港,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十四个,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借助歌诀:“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记忆,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也激发了学习兴趣。还有的内容,编成顺口溜,也可增加学生的兴趣。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省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

三、变换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除了在改进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根据各类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情况,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与现象,它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鲜明的色彩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观,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宇宙万物、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五彩缤纷的世界等等,这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形象直观的视觉会给学习地理留下鲜明和深刻的印象。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使他们深深爱上地理,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阅读杂志,不定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组织观看专题讲座、专家谈“热点”问题(中东和平、气候异常、环境保护、臭氧空洞、经济一体化等);组织兴趣小组,如天文观察、环境监测、乡土调查、地理摄影、教具制作等;经常组织地理知竞赛,地理游艺宫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调查或乡土考察,并及时写出相关小论文;暑假开展夏令营活动等等。总之,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玩中培育持久的兴趣。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教学不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不同需要,使各类学生都能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真做好辅导工作,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越过学习上的障碍,树立学好地理的信心,同时要随时注意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以保持教学课堂上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重视师生情感的培养,内化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自主学习;学生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正常地进入到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实现自我的梦想。因此,在高中阶段,怎样能够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少走弯路,并找到学习的乐趣,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引起注意的重要方面。新课改的实施,使得我们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已经难以再很好地与时下的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优异的指导和环境支持,在教学中,我们要集思广益,力争创造一流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最有利的帮扶。

众所周知,地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地位不可忽视,由于地理具有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征,学好地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特别是新课改实施之后,面临着教师主宰地位的“撤销”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得我们的传统教学面临着难以为继的艰难命运,而对于教师而言,出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考虑,在教学中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尽己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唯有如此,在新课改的氛围下,我们的地理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下去,学生才能真正习得和领悟到自主学习的真谛。加强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教学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学生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的有效措施。

刘勇曾在《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自主学习》一文中指出:“所谓的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性学习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自主性学习要求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去质疑去调查,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比较中肯,在新课改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这与我们在新课改下所需要培养的人才目标相契合,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既是立足当下的教育大事,同时也是一项着眼未来的教育“工程”。新课改下,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教育教学大事。因此,在新课改下,努力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社会未来的建设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针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构建和养成,作为教师而言,我们应当怎样为其助力呢?依笔者之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改变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着力提升教师个人道德素质和知识涵养,提升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新课程要求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 努力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科研素质,这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负责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惯常使用的教学手法是满堂灌的单向教学,这种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长期坚持的教学范式为教师所普遍的接受,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中,这种教学手段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社会发展前景的拓宽,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为迫切。那么,在这样的情境下,如果我们还一味地坚持按照传统的教学途径来开展教学工作,这对于人才的培养是毫无益处可言的。

因此,适时地改变自身的教学手段,使其与当下的教学环境相契合,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想使得我们的教学手法更好地贴合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在教学中,我们要付出的努力就会比较地宽泛。比如说,需要进一步改善和调整自身的教学手法,与学生之间更加积极地展开互动与交流,想方设法提升个人讲课的趣味性,促进个人教学效率地提升,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兴趣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当然也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次,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给学生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不断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新课改的实施,对于师生双方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们始终处于学习被动地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宰,对学生的学习负有直接的指挥权,而在当下,这种教学模式如果继续沿用的话,将难以达到锻炼学生各项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新课改下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努力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