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范文

时间:2023-04-02 18:4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科学

篇1

英文名称: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4921

国内刊号:11-1211/C

邮发代号:2-53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高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是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1980年1月创刊,系双月刊。主要发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创刊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始终坚持以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坚持刊物的学术性,追求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

篇2

本书从简要概述经典物理、统计物理与量子力学之间的明显不同开始,论证为什么量子力学的应用可以超出物理学的范围,并且定义了量子社会科学。指出所谓的量子社会科学并不是要用适用微观尺度的量子力学原理重新表述社会,而是尝试借助量子力学的一些形式理论和概念,研究社会科学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在心理学、经济学与金融学中量子概率效应的存在,提出并解答了一些基本问题。他们论证了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信息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量子力学的数学工具形式化的奇妙方法。本书建议了一种类-量子方法可以作为理解经济学与金融学中心对象决策问题的有效工具。两位作者还论证了概率相干性能够用来解释著名的Ellsberg决策佯谬中总概率规律的破坏,本书两位作者对这一新奇的研究领域做出了一些领先的贡献。

两位作者深知这样一本书所讨论的内容是与直觉相反的,他们要把解释亚原子行为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理论用于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世界。尽管我们掌握了很多亚原子世界的精确知识,但是从来没有关于这个世界的直接经验。把微观世界有效的理论用于宏观世界可信度如何?这样奇特的做法会不会令人担忧?感兴趣的读者都可能提出这类问题。两位作者的想法是,关于他们开创的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应该由读者在读过该书之后自己得到答案。

本书陈述的模型可以称之为类-量子的,他们与量子物理没有直接关系。作者强调指出,对于复杂的社会系统所做的信息处理可以通过量子力学的数学工具描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阐释了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和决策问题。

把精确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系起来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其中最为困难的问题是消除这样的一种误解,即似乎在物理学与社会系统模拟之间本来就应当存在一架桥梁。实际上,在一些特殊的社会系统中,所得结果的“物理等价物”几乎毫无意义。

全书内容分4个部分,共15章。第1部分 社会科学中的物理概念,含第1-3章:1.经典、统计和量子力学,三合一概览;2.经济物理学; 3.量子社会科学。第2部分 数学与物理的预备知识,含第4-6章: 4.矢量的微积分学及其他数学预备知识;5.量子力学基本要素;6.Bohm力学的基本要素。第3部分 心理学中量子概率效应:基本问题及其答案,含第7-9章:7.简略概述;8.心理学中的干涉效应——导论;9.决策的类量子模型。第四部分 经济学、金融学与脑科学中的其他量子概率效应,含第10-15章:10.危机中的金融学/经济学理论;11.金融与经济学中的Bohm力学;12.BohmVigter模型和路径模拟;13.对于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的其他一些应用;14.大脑的类-量子处理的神经心理学起源;15.结论。

本书是面向经济学和心理学以及物理学的研究人员的一部具有新颖、独特观点的专著,很具启发性和创新性,对于希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交叉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生以及研究人员很有参考价值。作者概述了进入该领域所需的数学预备知识和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社会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这对那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并打算阅读该书的读者很有益处。

丁亦兵,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

篇3

科学价值中立说

关于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观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了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观和认识论。一般认为马克斯•韦伯引入了现代的事实—价值两分的观点。他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意义》这一经典论文论述了两方面的观点[1]。第一点他吸取了休谟的思想,认为在规范与描述之间、在断言某物实际上是什么与理想上应当是什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我们加于事物的价值不属于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学关心的是描述实际发生了什么,并且解释为什么。自然,科学能够而且必须注意个人和团体在事实上怎样做出评价,但他们却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记录这个或那个事物是内在地有价值的,因而是在范畴上应当被评价的。韦伯的第二个论点是有规定性的。他从不认为价值是无足轻重的,也从不宣称每个人,特别是社会科学家应当总是避免价值判断。与此相反,他坚持提出指认与评价的区别,二者不容混淆。一个人在表达价值判断时,不应当自称这种判断是得到科学地确认的;因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当社会科学家推崇某种行动时,他们应当尽力地说明自己所说内容中哪些是科学的发现,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议。这是知识分子的真诚品质与尊重真理的原则所必然要求的。

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一般都竭力提倡科学与价值、描述与规范、实然与应然判断的严格区别,要求社会科学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亨普尔指出,有关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可以说是围绕着两个不同的方面而展开,这就是:(1)科学家的实际研究行为,和(2)批判评价和论证科学断言和程序的方法论标准。在科学家的实际行为层次上,价值评价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诱导因素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准则、审慎的思考和个性等等显然会影响科学家对所研究领域、问题和所采取的方法的选择。社会和政治价值有可能削弱研究某些特殊问题领域的努力,也可能鼓励人们赞同某些并无可靠根据的理论。当然,作为一种规律,科学研究中决定采取或放弃一个特定的假设或理论,将强烈地受到认知价值或准则的影响,这反映在他们坚持某种方法论程序的标准上。[2]

正是在构成研究行为的重要的诱导因素这个问题上,价值评价与科学研究相关联。因此,必须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科学史解释科学研究行为时考虑价值评价的作用。然而,这种科学解释在谈到科学家受价值影响的时候,并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它在解释科学家接受或放弃一个理论时,并不论证这个理论的合理性,或表明这是个不合理的科学程序。而合理性问题要求的是在可以获得的证据和其他系统的根据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批判的评价。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传统的科学观,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主张科学理论与证据关系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并认为这种标准可用证据与理论之间的肯定或否定的的逻辑关系来表示,由此而为科学的客观性与价值中立说提供了依据。按此观点,恰当的科学研究及其结果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的成见、信念或态度的,因而可以把某些程序看作违反了科学规范,并可以用对科学以外的价值观的过度依赖来解释研究者违背恰当的科学行为的动机。

与上述科学哲学观点相类似,现代知识社会学(或科学社会学)的鼻祖卡尔•曼海姆也把自然的与文化的区别了开来,把数学、自然科学与宗教、道德、实践领域等其他方面明确区分开来。“可以说,形式知识在本质上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其内容并不受个别的主体及其历史社会条件的影响。但在另一方面,显然存在着范围广泛的主体事务,它只能由某些主体、或在某些历史时期被接受,而且从个人的社会目的来看,这也是显而易见的。”[3]他认为,自然科学具有可重复性,而宗教道德等文化的领域则具有不可比的特征。所以他断言,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非真理的。一般来说,意识形态的特征是对其范围广泛的对象进行高度明确的阐述,对其追随者有权威的明确的命令性。与其他类型的信仰相比,意识形态更加系统化,围绕一个或数个突出的价值观而整合。它往往抵制信念的变革,它的接受或推行还往往伴随着鼓动性的宣传。谁接受它,谁就要完全服从它,谁的行为就必须完全渗透着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产生于特定的文化中,因此它不可能与该文化的重要因素完全分开。意识形态故意掩盖人们的动机与利益,这就迫使利益与对抗着的人们相互欺骗,并用貌似普遍化的方式掩盖狭隘的局部目的和利益。意识形态不会把系统地追求真理当作自己的一项义务,因而采取取教条主义的认识态度,不愿接受新经验和真理。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意识形态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尤其明显。

曼海姆坚持认为,凡政治的或是涉及世界观的一切知识,不可避免地都是有党性的。他因此而暗含的论点是,像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均无法摆脱意识形态和党性的束缚,所以他也承认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思想。这些观点引起了美国实用主义者胡克的争论。胡克在肯定了曼海姆的开创性工作以后指出,困难在于,曼海姆承认,表现阶级立场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导致在科学意义上被认为“真”的那些关于事物性质的理论和发现,因此,问题就转移到这些“真理”是否取决于导致探索和发现这些真理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这一点上。“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既然随着历史时期而改变,曼海姆认为这问题就成为一个知识社会学的问题。……现在假定科学的处理方法和客观性是同一的,使曼海姆感到头痛的问题是:任何一种的科学知识是怎样成为可能的?曼海姆在他的书中,不同的一页就有不同的答案,而使读者对于他真正相信什么完全感到茫然。”[4]实用主义作为一种独特形态的科学主义思想,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胡克实际认为,即使存在阶级或党派观点的相对性,科学(包括社会科学)仍然存在超越主观价值的客观性基础,比如根据经验基础所作的证实或证伪的判定。这是我们过去在认识实用主义时所忽视了一个重要论点。

因此,关于科学价值中立的观点,反映了西方一些思想家在科学发展以后对其根本任务的一种认识论的反思。在科学知识系统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有必要主动排除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的干扰,以相对纯化的方式对待其研究,以便适应客观性的要求。

对绝对价值中立说的批评

韦伯和逻辑实证主义者关于科学价值中立说的观点,在近数十年受到了西方哲学家主要是历史主义者和科学实在论者的批评或挑战。库恩以来的历史主义学派深刻地批判了科学的积累发展观,论证了科学理论的根本转变不简单地只是对关于事实的增长了的知识作出的理性反映。而科学不同学派之间的转换更像是信仰的转变,没有太多的合理性基础可言。劳丹则提出了一种关于科学家理的适中的观点,指出理性的行动者持有各种目的和关于世界的预设信念,为了合理地接受一个信念,他必须能够限定与自己的目标和信念有关的推理范围。劳丹试图把科学合理性的一般要求与价值论、方法论和事实层次的共识统一起来。

科学实在论者普特南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看法具有某些独特的意义。他公然声称自己要为一种几乎被了的观点恢复名誉,这种观点认为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无论如何也是模糊不清、无法实现的。因为事实陈述本身,以及人们据以决定什么是事实和什么不是事实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都预设了价值。普特南指出,关于科学价值中立的传统观点是建立在科学的工具的成功和多数人的一致意见基础上的。怀疑价值判断具有认识功能的一个理由是,它们不能用“科学方法证实”,而且在福柯所讨论的伦理学观点中还强调调,在伦理问题上,人们不可能取得普遍一致或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许多人相信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可以作出使大家满意的论证。但在事实上,对于任意选取的一个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人们不可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赞同。许多人对于科学和很多理论都是可悲地无知,至于科学的工具的成功,由于科学的意义决非仅限于它的实际应用性,故不能由此而推出科学的合理性。所以,用工具的成功与多数主义来证明科学真理的合理性和价值真理的非合理性,这是站不住脚的。[5]

普特南强调,至少有些价值必定是客观的。精确科学的理性上的可接受性取决于像“融贯性”和“实用的简单性”之类认识上的优点,因此,至少有些价值词项不仅仅代表使用这些词项的人的情感,而且代表了它们适用的那些事物的属性。如果这些词项不代表理论的性质,而仅仅代表有关人对理论所持有的“态度”,那么像“正当的”、“充分确证的”、“最有效的解释”等等,必定也完全是主观的。因为理性上可接受性不可能比它所依赖的参项更为客观。因此,至少这些价值词项具有某种客观的用法,即某种客观的正当性条件。同样,对于伦理学判断的主观方面也不能强调过分了。如果说,在科学领域坚持科学是一项客观的事业,并不等于认为每一个科学问题都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某些科学问题也许有一些客观的、不确定的答案,那么,在伦理学领域,某些价值见解是确真的,某些是确假的。“总而言之,某些价值见解(以及某些意识形态)肯定是错误的,某些见解肯定不如其他见解,在这个意义上坚持伦理学探究是客观的,同坚持根本没有任何不确定性的情况这种愚见,是两码事。”[6]

由此可见,普特南在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上,竭力从两方面来阐述二者之间的融合、统一与制约。一方面,他不同意证实主义和旧实在论把事实与价值截然分开的观点,而坚持科学对客观真理的追求与融贯性、正当性、实用简单性和完美性等价值要求的统一,科学的客观性与多元性要求的统一。另一方面,从伦理价值的角度来看,普特南又不同意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而认为至少有些伦理价值是有客观标准或依据的。就认识而言,对于概念构架的任一选择,都是以价值为先决条件的,在选择一个描述日常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实的构架时,在众多的因素中首先会涉及到人们的道德价值。因此,真理理论以合理性理论为先决条件,而合理性理论又以我们关于善的理论为先决条件。

普特南试图把事实与价值、真理与价值有机地、内在地统一起来,既不放弃实在论的客观真理论的基本前提,又不接受事实一价值两分的传统观点。其观点属于一种形式的价值真理论,是对那种离开人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而仅仅在本体论上强调真理是对实在或事实的纯客观描述的传统实在论的批评。它告诉人们,追求直理的科学不是与人的价值无涉的中性活动。

那么,是否可以像相对主义者所断言的那样,由此而彻底否定事实与价值、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呢?显然也不能。正如普特南所断言的,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每个价值又都负载着某个事实。这后一命题说明,没有客观性依据的价值不能算作真正的价值。因此,这里的价值又与传统的事实价值两分观点所说的价值已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后者主要指的是主观价值。可见对价值的不同解释预设了不同的结论。而从根本上说,价值具有主观与客观两重属性,纯粹的主观价值显然无法与客观性或科学性相统一。这里便存在不同层次的价值问题,客观性与价值只能在科学发展的高层次上统一起来。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前面论述了当代西方哲学有关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一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为我们合理解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提供了借鉴。

就本来意义而言,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为对象的系统的知识探究,因此它在实质上与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体系有所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基本立场、态度和方法上。从基本立场来看,社会科学以追求关于社会的事实知识或确切知识为基本任务,因而一般不预设立场。真正的社会科学是真诚而无畏的,无须迎合某些特定的个人或社会集团的口味,因而所采取的态度是合理的怀疑。研究无,一切似乎已成定论或天经地义的东西或结论,都可能成为社会科学家的怀疑对象。即使有可能在研究的过程中否定自己的先前结论或成见,也在所不惜,真正的社会科学家是“无我的”,不怕否定自己。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方法论上,社会科学多用归纳法、统计法等科学方法,以便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尽管归纳法是不可靠的方法,但为了探究事实,社会科学家仍然频繁地使用,包括统计法等科学的归纳方法。

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的追随者则与此不同。他们固执地追求信仰,从抽象的观念、原则、口号出发,竭力为某些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因而他们采取的是教条主义的顽固态度,对既成的传统和信念不敢怀疑或质疑。其方法大多为演绎法,即从抽象的大前提出发,推演出脱离现实的结论,所以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体系尽管也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其论证方式却十分繁琐,追求华丽的词句或动听的口号,实质则空洞无物,思维也不讲究逻辑,经常出尔反尔。归纳法和统计方法在意识形态那里只具有纯粹工具的意义,事实成了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前者指的是像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与自然科学更为接近的学科,可以采用经验研究和统计学等手段,后者指的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学等更具有文化特点和包含更多价值判断的学科,往往与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分不开。然而,当代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日益要求人文学科也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即采用更多的科学方法和论证方式。比如,伦理学曾被认为只是关于规范价值的学问,但是,20世纪的科学主义者提出了伦理学不能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任务,伦理价值前提应从实际生活的伦理中得出。因此,人文学科如仍停留在传统的相对价值的水平,永远自说自话,无法像科学那样可作广泛而重复的比较和讨论,那显然是一种落伍的表现。

将人文和社会科学只当作特定社会集团的学问,是其利益的集中表现,甚至提出所谓民族特色的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这实际上是将这些学科降至不具普遍意义的私学的水平,与占星术、风水术没有多少区别了。一门学科只有在成为可跨文化共同研究、讨论和验证的学问时,才能成为公认的科学。社会科学也许因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特色而加入了某些价值因素的考虑,从而有可能影响研究者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看法,但每门科学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公理、原则、范畴或概念,以及公认的研究和验证方法,包括共同的逻辑工具。比如政治学中的国家、政体、民主制、权利等概念及相关学说,用于民意调查的统计方法和一般数学及逻辑方法,便属于这种共同基础性的东西。

当然,如前所述,纯粹的绝对的价值中立在科学研究中也只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类似于乌托邦,而且正如普特南所说,从更高的境界来看,脱离客观性的价值只是主观价值,并不具有真正的价值意义。然而,这仍然不能说明科学研究丝毫不需要警惕主观价值的束缚或影响,妨碍认识客观性的实现。而且,人的认识与科学发展的高低阶段之分,在时间上也有侧重点先后的区别。可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上解决了事实与价值相对区分的问题之后,才能实现较高层次上统一的任务。

由此来看我国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较低层次的主客不分、科学与意识形态混淆的状况。举例来说,伦理学几乎还没有脱离规范伦理的阶段,对于当前人们实际上如何处理或对待人伦关系,较少作实事求是的描述性研究,一般仍停留在从抽象规范向下推演的水平。诚然,规范伦理是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作为科学的伦理学还要从事认定事实的工作,这就需要进行某种程度上价值中立的研究,避免把伦理的“应当”误作“是”。在传统伦理的研究上更存在事实与规范不分的情况,例如有人把写在经典中的规范伦理与中国社会实际处理人伦关系的事实混为一谈,几乎不指出两者间的区别;更有人将战后日本等东亚社会的成功归结为孔孟之道,对于这些国家在长期传统中形成的带有自身特点的伦理道德作如此轻率的概括,更显出概括者社会科学研究常识的欠缺。

至于像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也程度不等地存在着事实与价值混淆、应然判断与实然判断不分的情况。一些人不懂政策宣传与事实认定之间的区别,硬是把“应当”当作“是”,不懂得意识形态与科学并不是一回事。立场相对中立的问调查和事实报告,特别是在涉及政治、性等敏感问题上,做得还相当不够。有时候则以感情代替法律判断。例如,某个新兴小城市近年在吸引外资和城市建设及环境卫生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但其干部在工作作风上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长期要求机关干部普遍加班加点,休息时间极少,在维护城市卫生时采取了一些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的严厉惩罚措施等。这些都是涉嫌违反现有法律、侵犯公民权利的问题。但有研究者写文章把这些归结为“善良违法”,试图以其行为结果的某些成绩来论证其违法行为的合理性。请注意这里的“善良违法”这一提法,这是用伦理价值判断来限定事实判断。如果有点现代科学的常识,便不会这样来认识问题。因为事实首先是,这些规定违反了我国现行法律的基本精神,至于行动者的动机是否善意,则完全是另外的问题。以对动机的价值判断来为违法的行为作辩护,显然是难以服人的。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社会在“百家争呜”时期多种学派并存竞争,源于民间的学问可以被某些统治者所利用,但尚未出现官方垄断学术的局面。只是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一切学问才被打上了官方的烙印。其结果是历史、文学、哲学都摆脱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成为广义的统治术的一部分,更不用说法学和政治学了。这种情况甚至蔓延到自然科学,如天文学为皇帝订立历法服务。当西学经过外国传教士之手传到中国时,官方思想已严重僵化和落后,采取了抗拒的态度。直到20世纪初的政治和文化变革,才最终冲破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才得以在在中国生根。然而,近百年史仍然是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争取相对独立的奋斗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真正得到贯彻,经历了百般曲折,至今仍然是项艰巨的任务。一些人习惯于唯上、唯书,偏偏不唯实,连面对现实的勇气都没有,制造了许多指鹿为马、改事实、严重脱离实际的“研究成果”,以“遵命为术”为己任。因此,解放思想是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克服传统的体制弊端,使研究者真正摆脱各种束缚,取得真知。

由此可见,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着较普遍的事实与价值不分的问题。当然,社会科学中的事实与价值,客观性与价值判断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二者在更高层次上可以统一起来。但在较低层次,在社会科学发展的初级阶段,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则是更为重要的任务。只有解决了低层次的区分问题,才能解决更高层次的统一问题。另一方面,绝对化地理解科学的价值中立,在两者之间划出截然分明的界限,同样也会陷入乌托邦主义,因为我们只能做到大致的区分。

因此,问题正在于掌握一个合适的度。如果把纯粹的绝对的客观性与完全的主观价值当作两个极端,那么实际的研究者总是处在两者之间的某个位置上。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在相当程度上还处在靠近主观价值的一端,有必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更接近客观性那一端,当然,谁也无法奢望达到彻底的客观性这一理想状态,只能尽力做到比较高的客观性。反之,毫无客观性的自觉要求,让科学与主观价值混淆不清,那就连起码的科学性也无法保证。

注释:

[1]论文载于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1949年自由出版社英译本,第1—47页。

[2]亨普尔:《科学中的评价与客观性》,载科恩等编《25年概览》英文版,第277页。[3]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36年英文版,第150页。

篇4

关键词:社会科学;误译;重新审视

将近一百年之前,说:“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对它表示轻蔑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接近一百年之前说的话依然是当今中国的真实写照。

可是什么是科学?社会科学是科学吗?至今中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学术界一致认为自然科学是科学,可是一直存在着社会科学是科学和非科学之争。

2003年《科学中国人》开辟专栏,讨论“社会科学是科学吗?”。

“社会科学是科学吗”是一个问题,被《科学中国人》作为专栏讨论题目。它本来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问题的答案已经明显地处于问题之中,可是《科学中国人》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说明问题的答案成问题。

“社会科学是科学吗?”相当于“茶杯是杯子吗?”、“教科书是书吗”、“书桌是桌子吗?”等一样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茶杯是杯子吗?”的答案一定是茶杯是杯子,“教科书是书吗”的答案一定是教科书是书,“书桌是桌子吗?”的答案一定是书桌是桌子。

“社会科学是科学吗”的答案一定是社会科学是科学。“社会科学”四个字直白地说明社会科学是科学,为什么有争论呢?为什么《科学中国人》开辟专栏,讨论“社会科学是科学吗?”?因为《科学中国人》发现有些科学家和学者认为社会科学不是科学,所以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

笔者研究发现,“社会科学”是social science的误译。英语socialscience被误译为“社会科学”导致社会科学是科学和非科学之争。

误译引起争论。

汉语中很早就有“科学”这个词,那时候的“科学”一词指的是“科举之学”。日本人借用汉语意义为科举之学的“科学”,之后又将现代科学意义赋予了“科学”。严复和梁启超将现代意义的“科学”从日本引入中国。

当今中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科学”是总称,是广义,总称“科学”之下有两个分支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常的说法是,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或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科学。

中国学术界的说法与英语和法语世界的说法截然不同。英语和法语世界的说法是,“科学”仅仅指的是自然科学,“科学”是狭义,中国称之为社会科学的SOCial science不是科学,也没有“科学”这个总称词。

追根溯源,汉语“科学”一词源于英语,因此中国学术界许许多多的学者认为,科学只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是科学,因此“科学”只有狭义,即自然科学。

深入研究发现,social science被误译成“社会科学”是争论的根源。汉语“科学”一词的模糊含义由错误翻译引起。

social science被误译成“社会科学”的原因是译者违背了翻译的一条基本原理。

翻译有一基本原理:多义词整体无对应词,如果要翻译整体多义词,唯一的译法是照搬照抄原词再加音译。

以汉语的多义词“书”为例:

汉语 书 1)书本:教科书:2)书信:家书;3)证书:专利证书。

正确翻译是:

英语 书shu 1)book:textbook;2)letter:home letter;3)certificate;patent certificate。

汉语的多义词“书”,作为整体在英语中无对应词,对应词的位置是空缺。要翻译“书”,只能原文照抄加音译译成“书shu”。然而整体“书shu”下面的各个词义都像上面一样意译出来了。

错误翻译是:

英语 book 1)book:text book;2)book:home book:3)book:patentbook。

错误翻译的错误是:

用book(即汉语“书”的第一词义book)代替多义词的整体“书shu”因此,汉语“书”与book等同起来了。结果,凡是“书”,都用book翻译,于是就有了text book(书本),homebook(家书)和patent book(专利证书)这样的翻译。

英语book也是一个多义词,第一词义是“书”,第二词义是“本”;story book和note book中的两个book字形完全一样,意义不同,因此story book和note book分别翻译成了“故事书”和“笔记本”,而不是像把natural science和social science翻译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样,将story book和note book翻译成故事书和笔记书。

英语science是个多义词,常用的词义有二个。

1.Science is connected withdiscovering knowledge aboutthe world by making tests andproposing general laws to accountfor what happens,科学致力于通过实验及提出普遍规律来解释世界,从而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韦氏高级英语英汉双解词典】

2.ls there an adequate basisfor a science of internationalpolitics?国际政治作为一门学科是否有足够的基础?【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

上面例句中的两个science被分别译成“科学”和“学科”,这两个science不是整体science,而是整体science下面的两个词义。

英语多义词science作为整体,在任何译入语中,都无对应词,只能原文照抄加音译译为“science赛恩斯”。可是实际翻译中,往往错误地用“science赛恩斯”中的一个词义,如用“科学”翻译成整个“science赛恩斯”。请看:

正确翻译是:

英语 science 1.naturalscience;2.humanities,subject,disciple。

汉语 science赛恩斯 1.科学(自然科学);2.人文社会学:学科、学。

错误翻译是:

英语 science 1.naturalscience;2.humanities,subject,knowledge。

汉语 科学 1.科学(自然科学);2.人文社会科学。

错误翻译中,因为整体词“science赛恩斯”被它下面的第一词义“科学”代替,换言之,“科学”成为了总称词,整体词science下面的各个science都因此变成了“科学”。

social science被日本人误译为“社会科学”。

因为“科学”变成总称词,socialscience译为“社会科学”便顺理成章。

中国所有的词典以及别的出版物毫不例外地都将SOCial science译为“社会科学”。

可是英语social science中的science不是“科学”,英语“科学”即自然科学,是“science赛恩斯”的第一词义;英语social science中的science词义是第二词义“学”、“学问”(知识)。

“学”、“学问”(知识)与“科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词义完全不同。

将social science翻译成“社会科学”显然是错误的,因为naturalscience中的science的词义是“科学”,science是natural science的简称;因此social science中的science的词义再也不可能是“科学”了,“科学”已经是多义词science的第一词义了,被第一词义独自占用了。将socialscience翻译成“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意义就是社会自然科学了。“社会自然科学”肯定不符合逻辑。

牛津英语双解词典第六版说的非常清楚,“science赛恩斯”的第一词义是(自然)科学,第四词义是人文社会学。

《韦克皮蒂百科全书》

(Wikipedia,the freeencyclopedia)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social science中的science不是“科学”,是“可靠的、可以传授的知识”。

到底是谁首先误读误译英语science和social science?

无法考证谁首先误译,可是可以考证是日本人首先误译。中国的先贤们如严复、梁启超、将日语中源于英语、误读误译于英语的“科学”、“社会科学”引入了中国。在他们那个时代,先贤们没有充分的时间考究和推敲“科学”、“社会科学”的译文的正确性。

日本人误读误译英语的“科学”(science),日语科学与英语科学分道扬镳了。英语“科学”(scierice)指的是自然科学,是狭义,socialscience中的science不是科学,英语“科学”就是自然科学,不是总称,不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语“科学”是总称,总称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汉语的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自日语,与英语也分道扬镳了。

误读误译英语science和socialscience是翻译中的一种趋势,过去有,现在依然有,日本有,中国也有。

中国一教授堪称学界大师,可是他对英语science的错误理解和翻译就是这一趋势的典型。拙文引用并评论学界大师的理解和翻译错误,迫不得已而为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该教授2003年在《科学中国人》发表《社会科学的位置》,说:

“根据英语原文词典The AmericanHeritage Dictionary对science的定义说,科学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描述、实验研究和理论解析,按照这样的一个解析,社会科学便不是科学了。”

教授的理解正确,“科学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描述、实验研究和理论解析”,“科学”是“science赛恩斯”的第一个词义,指的是自然科学,不包括所谓的社会科学。

接着教授引用同一本词典对science的定义说:“其实,科学这个词有广义、狭义,在科学下还有另一义项,说科学是知识特别是通过经验获取的知识,”

教授上面的话说明,教授在阅读理解翻译science时犯了以偏代全的错误。这句话有两个错误。

错误1:“在科学下还有另一义项”的说法不正确,因为英语中,在科学下只有一个义项,就是科学,即自然科学,没有另一个义项。可是英语中,在science(赛恩斯)下还有另一义项,因为science(赛恩斯)是个多义词,除了科学之外,还有另一个义项,即学、学问。

“在科学下还有另一义项”应改成“在science(赛恩斯)下还有另一义项”。

错误2:教授的“说科学是知识特别是通过经验获取的知识”中的“科学”指的是英语science(赛恩斯)的第二个词义,在这儿,教授将science(赛恩斯)的第二个词义翻译成“科学”代替“学”、“学问”。这儿的“科学”应改成“学”、“学问”。“学”、“学问”是science(赛恩斯)的第二个义项。

整个句子应改成“在science(赛恩斯)下还有另一义项,即‘学’、‘学问’,指的是知识特别是通过经验获取的知识”。

教授犯了用science的第一词义“科学”代替整个science(赛恩斯)和将science第二个词义翻译成“科学”代替“学”、“学问”的错误。

教授见到science就将它一律翻译成“科学”。

教授根据这一句错误话:“其实,科学这个词有广义、狭义,在科学下还有另一义项,说科学是知识特别是通过经验获取的知识”,得出错误结论说:“社会科学是科学,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者同样重要,不可或缺,这才是正确的认知。”

将英语social science翻译成“社会科学”是误译,正确译文是“社会研究”。

social science中的science不是“科学”,是另一个词义,即“人文社会学”的“学”、“学科”,因此social science可以翻译成“社会学”和“社会学科”。将social science翻译成“社会学科”完全可以,然而“社会学”已经是sociology的译名了,social science就只能翻译成“社会研究”,

《朗文当代英语大词典(英英、英汉双解)》P1670解释socialstudies说:“social studiesn[p]=social science”(“社会研究”等于social science――笔者译)

该词典在解释social sci ence的时候说:“social science【u】又作social studies”(social science[不可数]又作社会研究――笔者译)

根据上面词典的解释,socialscience就是“社会研究”。

“研究”和“科学”都可以作为学术活动的名称。

“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物质世界的研究的名称,“社会研究”与之并列,是对人和社会的研究的名称。

1928年在中国成立的”中央研究院”的名称一直用到1949年,其中的“研究”就是“科学”的代名词,。“中央研究院”1949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中央研究院”中的“研究”与“中国科学院”中的“科学”含义和内容相同。

终上所述,用“社会研究”取代“社会科学”最恰当不过。

汉语“科学”几经变化,受日语的“科学”的影响,也受英语的“科学”的影响,汉语词典的“科学”是俄语“科学”的复制和翻版,因为,汉语近代受前苏联的影响最大。关于汉语“科学”一词词义的变迁,需要专文论述,本文受篇幅限制,只能谈及。

本文的小结是:

篇5

关键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统一;基础;调整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04902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那么何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简单地说,统一就是两者一致或者两者构成一个整体。从后者来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起显然构成了人类对整个世界的一个完整的互补的认识体系。于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统一应该更多的是指两者的一致性问题。那么两者应该在什么基础上或什么意义上一致呢?人们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等方面去判断它们是否一致。由于人们选择统一的基础和角度不同,因而在一致性问题上存在着很多争议。不过,如果我们愿意调整统一的视角和基础,那么两者的统一问题就会容易得多。

1影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的主要因素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能否统一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统一,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人们的价值观等。首先,从研究对象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对象的共性使得它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容易具有共性,研究对象的差异性又决定了它们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性。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来看,一般认为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即自然界是无意识无目的、没有自觉能动性,而人类社会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征。相应地,人们认为自然科学可以进行数学化和逻辑化的研究,因而其可预测性和规律性强。而社会科学的可预测性和规律性则要差得多,甚至有人认为它们不具有可预测性和可重复性。如果把社会科学再划分为人文科学和狭义的社会科学两部分,那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就更大了,而这个区别根源于人与自然的所谓本质上的区别,而狭义的社会科学已经较多地采用了数学和实证等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相似性源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某些方面的相似性。简而言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的区分实质上来自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部分的区分,而人文科学和狭义的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区分则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其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还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这表现在:一方面,自然界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也不是完全一致,有的甚至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自然界内部的动物界、植物界和无机界之间就不同,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去说研究自然界的各个学科之间有什么不一致。另一方面,自然界,特别是动物界与人类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然而由于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包括动物界在内的自然界却被人类认为是低等级的,从而与人类分隔开,相应地,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分别。比如,生物学、医学和兽医学之间本应该存在很多相同点,而我们总是人为地分开它们。相反,现在由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种类日益减少,这将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资源,于是导致了所谓生态伦理和环境伦理等学科的出现。而这些交叉性新学科的出现不仅说明了人类与自然的一致性,而且说明了学科本身的创立也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和某种价值观。所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能否统一在许多方面是由人类自身的价值观或需要决定的。

第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还与方法论有关系。对相同的对象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会形成不同的学科,如西医和中医、理论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西医和中医虽然同属于医学,但是至今还时有相互排斥的情况,这也许是由于不同的范式所导致的。而人文科学和狭义的社会科学虽然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但是它们研究的是人的不同方面,因而具体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不一样的。而因对象的不同而导致的方法论的不同那就另当别论了。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应建立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基础上

在某种意义上说,两者统一的难度实质是统一标准严重不一致,有的主张以方法论为标准,有的主张以科学语言为标准,有的主张以可预测为标准等等,但是无论以哪一种为标准,都难以统一两大科学。因为这种统一往往或者以自然科学单方面的特点为标准片面地评判社会科学,或者以社会科学的标准去片面地评判自然科学。实际上,两者在这些方面确实存在着各自的特点,而且都有各自的理由。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而不是回避或者无视它们各自的特点。那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应该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统一呢?笔者认为两大学科的统一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多视角的统一,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下面笔者将主要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本体论层次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理论层次即方法论、科学语言等、还有应用层次)

(1)在本体论层次上主张弱自然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所以难以统一,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人们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根本的区别。笔者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固然存在区别,但是这个区别不能被无限夸大,以至影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如前文所说,大多数的意见认为自然界是无意识无目的,而人类社会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人自己单方面的看法,我们并没有征求动物界的看法。常言道,“狗眼看人低。”但是谁能保证不会出现“人眼看狗低”的现象呢?事实上,至少在高等动物中,少数动物的社会化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人类却单方面地贬低它们为群体性。这种人类种族优越论的预设实际上是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思想的一种表现。人类把本来浑然一体的世界人为地分割成两个决然对立的部分,并以此为基础把人类的认识也相应地划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分。如果人类出于认识的需要,对世界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本来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不能把认识中的二分反过来当作本体论的二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和人是一个有机体的思想,水而更高超,它们可以为两大科学的统一提供坚强的本体论基础。

如果我们愿意调整自己的本体论的看法,那么相应地在认识论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二分法就只有相对的意义,而且所谓对自然界应该采取说明的方法,而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必须采取解释或理解的方法,这看法的基础也就不再牢固。

(2)从科学方法论来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各自内部的特征也不是完全一致或一成不变的,这既为两大科学的潜在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又说明这种统一只能是多样性基础上的历史的动态的统一。首先,从历史上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只是到一定发展阶段后才分开,而在分开之前它们已混在一起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特别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辩证哲学思想至今仍然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是可以一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分主要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而现在不仅社会科学越来越多地运用所谓自然科学的方法,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性学科,这更是它们直接统一的例证。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相互渗透性也许会更多。其次,自然界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也有不太一致的方面,因而才有有机物和无机物、动物和植物、生物和非生物、人类和非人类等的区分。相应地,物理学和生物学存在着很多不一致的特征。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否定自然科学内部的统一。同理,我们也不应该否定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三者之间具有统一性,但是这是一个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不需要把人类社会完全还原为生物的强自然主义。

(3)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也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虽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狭义的社会科学自分开以来,各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人类发展科学的最高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类自身。当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产生着日益严重的冲突,这固然是人类实践的结果,但是也与片面的自然科学观有一定的关系。而生态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和科学发展观等学科和思想的出现说明了人类已经开始在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层面上对两大科学进行整合。如果说近代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分门别类地迅速发展及其与传统社会科学的分野,那么如今工业发展及其被滥用的恶果又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

3统一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篇6

英文名称:Journal of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主管单位:南京市教育局

主办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131X

国内刊号:32-1745/C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7

英文名称:Management and Review of Social Sciences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11-3968/C

邮发代号:80-18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8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实现途径王银春,WangYin-chun

3.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吴琼英,李资源,WuQiong-ying,LiZi-yuan

4.马克思哲学观综述姚红明,YaoHong-ming

5.中国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示范效应孙忠良,庄锡福,SunZhong-liang,ZhuangXi-fu

6.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精神姜怀忠,JiangHuai-zhong

7.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定位张伟娜,ZhangWei-na

8."复杂人"假设审思:一种的视角彭光灿,戚海茹,PengGuang-can,QiHai-ru

9.走向善治:建设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理路探索邹虎,ZouHu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理论的新发展徐尚平,XuShang-ping

11.谈"以人为本"中"人"的深刻意蕴包志亮,BaoZhi-liang

12.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肖瑜,XiaoYu

13.高校民盟基层组织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刘旭光,张登华

14.对湘粤赣边区乡镇党委公信力的调查与思考何思奇,刘政权,阳芬,扈兵

15.先秦儒道生态思想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钱犇

16.弗洛姆对人性异化的心理学解说闵卓

17.美国CDA230条款之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仁荣,ZhengRen-rong

18.影响我国司法独立的因素及其实现路径王春香,WangChun-xiang

19.我国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程序性构建黄垣,HuangYuan

20.有限合伙法律制度研究——以风险投资为例杨磊杰,YangLei-jie

21.人格财产及其法律效果研究张呈,ZhangCheng

22.政府与市场之争——对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法学思考杨航光,徐菂,YangHang-guang,XuDi

23.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专有权客体范围的确定郑旭,Zhengxu

24.准婚姻中人身与财产关系的处理雷群安,LeiQun-an

25.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熊正文,孙斌,XiangZheng-wen,SunBin

26.西北边远山区农民法律意识探析——以法制现代化为视角李明,LiMing

27.社区矫正适用于凉山地区犯罪的设想聂京波

28.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朱芳琴,ZhuFang-qin

29.职业伦理视角下的青年就业问题分析吴艳,WuYan

30.新旧时期的女性状况对比研究杨薇,YangWei

31.瑞士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韩宝磊

32.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和干预机制构建蔡郁,齐昊

33.柏拉图构建和谐社会模式的路径张立进

34.开展震后伤残人员社区体育康复的研究杨菊明

35.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赵晓丹

36.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陈晓琴

37.重庆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殷福顺,YinFu-shun

38.重庆经开区汽车制造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刘卫,杨钢,LiuWei,YangGang

39.基于经济周期角度的人民币与东盟货币合作研究杨荣海,宋毅,YangRong-hai,SongYi

40.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及策略探讨刘小泉,LiuXiao-quan

41.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及改进措施岳强,YueQiang

42.经济型酒店的营销策略研究——以如家快捷酒店为例苏芹,沈莹,钟泓

43.浅议原材料暂估时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姚爱荣,YaoAi-rong

44.从老子管理思想谈领导谋略何新莲

45.基于"4V"营销理念的携程营销策略研究梁蓓,易丰,沈莹

46.江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龙照

47.试论"美国模式"的农业现代化石磊

48.我国政策研究机构的现状及民间政策研究机构的困境陈文茹

49.高等教育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率贡献的测算陈晓谦

50.明末清初小说悍妻主题表征的身体叙述语法彭体春,PengTi-chun

51.略论孔子文艺思想的构成向凌,XiangLingHttP://

52.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论衡》"述+杀+宾"之研究尹世英,YinShi-ying

53.批判与重建:瞿佑与李昌祺的创作思想浅谈王慧林,WangHui-lin

54.另一种"烦恼人生"的诠释——须一瓜《淡绿色的月亮》的独特魅力晏云,程丽蓉,YanYun,ChengLi-rong

55.论《野草》的艺术创造李小聪,LiXiao-cong

56.论"西曲"中的"江陵乐"与荆楚民俗孙菊容,SunJu-rong

57.从元遗山《论诗绝句》看潘岳的文品与人品胡鸣,HuMing

58.风花雪月异样情——西蜀花间词人的黍离之悲韦蝶青,WeiDie-qing

篇9

社会科学包括哲学类、经济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 艺术类 、历史学类、管理学类、政治学类 、理论类、新闻传播学类、社会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等多个学科的所有专业。

哲学类又包括哲学、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专业; 经济学类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税务、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专业; 法学类包括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 社会学类包括社会学、社会工、家政学、人类学专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英文名称: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4608

国内刊号:32-1030/C

邮发代号:28-2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5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