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范文
时间:2024-02-06 17:3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什么是教学难点?有学者认为,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清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知识内容。也有的学者认为,数学中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按笔者的理解,教学难点可以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来确定,也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原理、定律法则、公式等知识可以认为是难点,对于那些应用基础知识去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感到困难,或是通过反复训练学生难以内化的知识也可以认为是难点。
需要说明的是,难点不一定是重点,重点也不一定是难点,而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这个班级是难点,而在另一个班级则不一定是难点。
二、教学难点的产生
现代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认识其新知识的过程中,伴着同化和顺应,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再构的过程。
从认知发展理论来分析,在教学时,如果所学习的内容能通过学生的思考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容易理解。如果所学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信息产生冲突,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需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这种通过顺应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知识则比较困难。因为认知结构本身也有一种定式,这种定式的消极作用会阻碍认知的飞跃,从而造成学习新知识的困难,形成教学难点。因此,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然而它还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和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即决定于教师、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当然,在同一个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同化和顺应往往同时进行,难以截然分开。由于学生个体数学认知结构的差异,教学难点的形成也必然存在差异,在实际操作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灵活确定教学难点。
三、教学难点的突破
1、讲解法。就是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教师有必要进行有意义的“讲”。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讲”不是“灌输”,而是“启发讲解”,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知识。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
例如,苏教版课改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植树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是植树的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为此,我运用启发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好。
师:(多媒体出示例题中的兔子和蘑菇图)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图中的兔子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按一只兔子接着一个蘑菇的规律排列。
师:你说得真好!这是一种间隔排列问题,第一是兔子,最后也是兔子,像这样兔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兔子看作“两端的物体”,蘑菇排在中间,我们把蘑菇看作“中间的物体”。
师:谁来说说兔子有几只?蘑菇有几个?
生:兔子有8只,蘑菇有7个。
师:(出示篱笆图)我们再来看这里的篱笆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中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
生:两端的物体是木桩,中间的物体是篱笆。
师:数一数,木桩和篱笆各是多少。
生:木桩有13根,篱笆有12块。
师:(出示手帕图)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生:两端的物体是夹子,中间的物体是手帕。
师:夹子和手帕各有多少?
生:夹子有10个,手帕有9块。
师:请同学们将刚才观察的三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的个数分别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教师出示下面的表格,表格中的数让学生填写。)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我发现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师: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生: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找到了规律,教学难点也由此突破。
2、演示实验法。即运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攻破教学难点。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从动态的操作过程中观察思考,从而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一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有一段半径是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完全浸没在水中,当钢材从水中取出时,桶里的水面下降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这道题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钢材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水下降的体积。如何在“钢材的体积”与“水下降的体积”这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为此,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将一段圆柱形钢材放进一个盛水的圆柱形烧杯里,使圆柱形钢材完全浸没在水中,让学生观察演示过程,教师将钢材从烧杯中取出,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过程,并思考下面的问题:在没有拿出钢材时,水面在什么位置?当拿出钢材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钢材的体积与水下降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钢材取出后,烧杯里的水下降了的那一部分是一个小圆柱,而这个小圆柱的体积与圆柱形钢材的体积相等。这样学生顺利解决了圆柱形钢材的体积问题,进而迅速求出了钢材的长,问题迎刃而解。
3、运用比喻法。有些基础知识,学生虽然能记住,也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让他们说出其中的道理,有时往往表述不清楚,这说明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为此,我在教学时常常运用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4、变换叙述法。即运用变换叙述形式的方法来降低难度,攻破难点。我们经常说“思维定式”,确实,学生有时会有一种固化的思维,对于某些“标准形式”的问题,都能顺利解决,而对稍有变化的材料则出现困难。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如果能及时变换叙述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他们就会从中得到启示,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完成,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完成。两队先合修若干天,剩下的工程甲队又用了5天完成了全工程。甲乙两队合修了多少天?”学生对题中的表述比较难理解,给解题思路带来了干扰。为攻破难点,可将此题的叙述形式变为:“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完成,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完成。现在由甲工程队先修5天,剩下的由甲乙两队合修,甲乙两队合修了多少天?”
篇2
将教学难点成功突破并非易事,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突破点进行切入。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基本思想是化难为易。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探究,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知。
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自主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如在小学数学第八册的第一单元中,教师在教授3的倍数有何特征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现特征,并用概括性语言将特征描述出来是教学难点。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发现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前面所学知识的影响。如5的倍数的特征是有章可循的,个位数字均为5或者0。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判断3的倍数特征时,也会通过个位上的数字进行思考。此外3的倍数的特征不是非常明显,通过观察的方式,学生想要发现特征非常困难;再次,小学生不具备完善的抽象概括能力,即使发现了特征,也难以准确叙述出来。在下文中作者将着重介绍如何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以及自主探究的方式来突破难点。
1.重组知识结构
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通过之前学到的规律和方法去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特征。最后当学生发现以往的方法不再管用的时候,便会激发好奇心和挑战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以竞赛的方式,引导那些平时对数学学习兴趣度不高的学生参与其中。具体做法是学生和老师一人说出一个数字,并判断这个数字是否是3的倍数。比赛结果自然是教师比学生的判断更准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会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被打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得到锻炼和提升。
2.实验探究,发现特征
接下来教师便可以通过另一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发现3的倍数究竟有何特征。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若干小棒,以此来替数字进行摆数,用1根小棒表示1,再将另1根小棒放在这根小木棒的前面,表示10;然后再将1根小棒放在这两根小木棒的前面,用来表示100。根据以上规则,如果在表示百位的数字上摆3根小棒,并在个位上摆2根小棒,其所代表的数字则为302。
这时教师通过分组的方式,在第一组中分别用1根、2根以及3根小棒摆出数字;在第二组中则用4根、5根以及6根小棒摆出想要的数;在第三组中摆放数字的时候,用7根、8根以及9根小棒。摆放完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判断用多少根小棒摆出的数字是3的倍数。
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和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然后通过向老师汇报自己所观察到的结果,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以加强。最后所有学生得出一致结论,用1、2、4、5、7、8根小棒无法摆出3的倍数,用3、6、9根小棒则可以摆出3的倍数。
通过不同摆法的演练,使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都得到锻炼,并且强化了在众多事实中提炼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如果用3根、6根和9根小棒摆数字,小木棒的根数和这个数各位上数的总和是一样的,简单地说,这些数字都可以成为3的倍数。
3.强化概念,加深理解
在上述实验之后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将学生分小组,然后用12、12+1、12+2以及12+3根小棒摆出数字,进行进一步验证。之后老师再让每一小组的学生任写一些数,计算出结果,然后再进行验证。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一种思维和方法,无形中使自身的自学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二、利用多媒体,强化感知
篇3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效率 难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效率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活动效果评价方式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所谓课堂教学效率,从量的角度来看,就是课堂内实际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有效的教学时间的比值。从质的角度来看,就是学生课堂上所能接受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量与教师所传授的课堂知识和能力的比值。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从分析高中数学课堂效率教学的难点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旨在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1. 高中数学课堂效率教学的难点
(1)初中数学思想的束缚比较严重。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后,刚开始还很难摆脱初中数学思想的束缚,数学教师想要引导学生冲破这种束缚,接受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非易事。在初中阶段,数学问题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我们知识点掌握牢靠,公式运用熟练,就基本上可以解决问题。但是,高中数学并不是那样,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初中数学,用来处理初中数学的那套简单单一的方法不再适用高中了,然而很多学生往往跳不出初中数学思想的圈子,在高中数学解题时,考虑问题不周全,思考问题不透彻,导致很多学生对高中数学产生了畏惧和厌恶心理,害怕上数学课,数学课堂上也表现得很消极,进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2)很多教师无法摆脱教学手法单一的困境。很多高中数学老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数学问题时,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给学生介绍与问题相关的实际背景,都是就题论题,照本宣科地讲给学生听。对于数学公式的讲解,也是按照理论推导传授给我学生,课堂内容抽象,枯燥,导致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课堂内容,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上课就不再听老师讲课,导致课堂知识掌握不牢,最终导致数学成绩的下滑。
2. 高中数学课堂效率教学的对策
2.1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灵魂就在于要制定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了这个目标,我们的教学才有目的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所教的内容,要将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等目标具体化,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来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在讲解平面几何问题时,可以采用图形法,通过图形来对定理进行展示分析,再通过对图形进行变化,树形结合,各个定理就能很形象具体地在图形中展示出来,学生接收起来也相对轻松容易。在几何定理的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教学:首先我让学生去观察图形,通过已有的知识来探究出定理,接着,再改用文字叙述,最后在利用几何语言,将几何定理表述出来,通过这样树形结合的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只要我们明确教学目标,就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起劲,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课堂效率。
2.2 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在高中数学中,很多定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而这些定理通常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利用形象的教学方式,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高中生日渐成熟,课堂上回答问题相对不是很积极,对此,我们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富有新意和挑战性的新题型,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在实践中探究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譬如,我们在教学椭圆这部分知识时,教学的重点就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其难点就是如何简化椭圆方程。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太阳、地球、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等来让学生对椭圆有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引入新课,通过这种形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椭圆的相关知识。
2.3 转变学习观念,改进学习策略
(1)学习中的困难,我们要正确对待。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敢于正视,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难度有所加大,因此,学生要有不怕困难,越挫越勇的精神,要树立强大的信心,要注意及时解决数学问题,切不可将问题堆积,要学会积极动脑,要有探究精神,培养自身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要善于调整自己来适应教学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教学,加上自身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能力等,就会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因此,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来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适用课堂教学变化,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
3. 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立足学生,认真分析课堂效率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不断探索,努力寻求适合学生本身的,能够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远峰伟. 更新观念探索创新确保高中数学课堂效率[J]. 魅力中
国. 2011(1):89-90.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高效实施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存在着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文以新课程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实施研究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基本的出发点,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实施的根本方向,教学实施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以学生为本是有效教学实施的基点。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实施中,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与此同时,教学活动的开展还要满足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具有丰富的情感,具有端正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这些都是有效教学所关注的,同时也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有效教学还更加强调教学实施的实效性,强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具有时间意识与效率意识。时间意识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利用好教学时间,使时间利用尽可能最优化。效率意识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教学的实效性发挥,要尽可能在最少的投入中获得最大效益。新课程对于有效教学的实施是非常重视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新课程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实施策略
1.要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以那种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对于教材内容不敢越雷池半步,非常忠实原教材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尽管能够在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原原本本展示出来,但是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实施过于僵化,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更加强调的是教材优化,改变了以往僵化不变的教材观,新课程所理解的教材,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大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更加强调教师应该是教材的设计者、应用者、优化者。只有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根据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结合本课的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对于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大胆优化,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通过教材内容的优化,促进教学内容的优选,以此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更好提升。
2.要深入了解学生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施中,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是比较强的,教学的实施都是以教师作为教学实施的关键要素,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听从教师的话,跟着教师的思路开展教学活动,就可以被认为教学取得了成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很少关注学生的情况,对于学生的了解知之甚少。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开展。新课程更强调教师应该具有学生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中,不仅要备教材、备方法,还要备学生。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表现,深入研究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并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实施方式,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3.要重视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施中,一些教师总是讲得过多,喜欢将教学变得更加细化,深恐教学活动的开展遗漏了什么内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满堂灌”,这样的教学实施难以满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反对“满堂灌”的教学实施。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活动开展,更重视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有效突破。对于教学的重难点部分教师要尽可能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这些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这些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教师要在一些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环节中,安排更多的教学时间,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针对一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和研究,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一些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4.以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促进教学的高效实施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往往给人以压抑感,这对教学的高效实施是非常不利的,新课程更加关注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因此,要想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实施,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创设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充满情趣,以充满魅力的教学活动开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实施。
开展新课程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实施研究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以新课程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实施为视角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系统;运用策略
多媒体系统能够直接连接互联网,并且具有极强的放映功能,为教师补充教学内容,展示教学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系统,将能有效突破以往教学难以进展的困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解题能力。这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的生活,必须有相当的工具才能表现出来”,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这样,只有相当的工具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将多媒体系统准确定位在教学辅助的地位,发挥其优势,帮助教师开展好教学活动。那么我将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浅谈多媒体系统的运用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系统的具有极强的放映功能,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的需求,轻松地加入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从过个感官来刺激学生,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工具是比较有限的,并且教师完成教学主要通过自己的口头讲解,学生获得的感受缺乏立体感,课堂教学也就是一个平面的结构。这样的课堂总的来说是比较枯燥的,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抑制。而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兴趣,一旦学生失去了兴趣,则很难再一次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会感觉学习数学是一种负担,而教师又恰恰是那个给他施加负担的人,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关系的融洽。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系统,将数学课堂打造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结构,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进行简单图形的教学时,就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系系统。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利用粉笔绘制一些简单的图形,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而现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借助多媒体系统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用图片进行展示,解释其中的图形知识,为学生之后的理论知识学习做一个简单铺垫。而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可以利用音频加视频设计活动的动画,让图形动起来,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这样一来,文字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了,课堂也变得更加立体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就来了。
2突破难点知识教学
数学本就是一个知识点具有抽象性的严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总是出现一些难点知识,不但使教师的教学形式受到限制,也让学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理解。而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如果不能完整地学好理论知识,理解其中的要点,对学生今后更长远的学习有重大的影响。于是教师必须要寻找问题的原因,找到弥补措施,促进教学的发展。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有效突破难点知识的教学,无疑就是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演示,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事物。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系统,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演示,把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好数学。比如教师在进行除法运算的教学时,学生不能理解这个除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在做着一项怎样的运算。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所在,利用多媒体系统将抽象的知识变成直观的形象摆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好难点知识。教师可以根据除法运算,设计一个多媒体动画,就以分蛋糕为例,假如学生有十块蛋糕,要分给五个同学,要怎样分配,这样实际上是在向学生演示10除以5的运算,而利用动画,把这个过程更加形象化,可以直观地理解除法运算的过程,从而掌握好理论知识。在小学数学大纲中还有很多这样的难点知识,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尝试性地运用多媒体系统,将抽象知识具w化,简化学生的理解过程。
3有效培养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始终是教师重要的教学目标。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数学是一门以思维活动为基础的学科,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思考的能力,才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加的学习成效。并且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学生还会遇到更多的难点知识,不是靠简单的计算就能解决,必须要通过思维的转换才能实现,所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格外重要。而在过去的课堂上,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多学生的观察,以至于学生的思考能力一直难以有效提升。而随着多媒体系统逐渐走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为教师进行教学延伸,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使学生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完善,从学会学习、方法掌握、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单元中会存在一些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的内容,这些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习来掌握,只需要教师稍作点拨,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大费周章地讲解。于是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将该章节的知识做成精彩的课件,下发到班级管理群中,让学生自习掌握。在课件中包含有基础的理论知识,也有适当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学好知识,并掌握利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同时也使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有助于学生今后全面而长远的发展。
篇6
【关键词】生活情境;数学教学;运用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小学生往往多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当他们刚开始接触数学时,而数学本身比较概念化、抽象化和空间化,他们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难适应,还会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如果运用生活情境就很容易解决这类问题,知识与他们生活实际相连,可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转变死气沉沉的课堂,使课堂轻松活泼。比如通过小学生日常生活遇到的算数,类似超市结账这样的事例把数学的概念给引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又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在轻松愉悦中进行。2.培养学生实际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过去的传统教育往往是说教灌输式的教育,很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生活情境的运用则会打破这样的传统,有效地推动新课改的实施。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可以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并解决一些相关任务,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地去寻求相关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能力。同时生活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能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况时,会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3.解构知识,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把知识的难点解构,并增加了知识的直观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育的还不够完全,没有实际成熟的价值是非观,而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很多学生学习时会很吃力,而生活情境的运用可以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可以使学生减少对数学的距离,增加对数学亲切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1.生活情境运用应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小学阶段横跨六年,相对于其他学习阶段比较长,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生活情境的运用要符合学生各个年龄阶段,小学低年级的数学知识大多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利用贴近该年龄段的简单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较高年级的可以不用直接具体的生活经验,可以运用一些实际问题创设生活问题情境。例如在“商的近似值”的教学中创设小明生日会的情景,同学们要在生日会上玩游戏,从而提出分组的问题,全班有45人,每组6人,大约可以分几组,当学生列出式子算出答案45÷6=7.5(组)≈7(组),进而引导学生说出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教师进一步引导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利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如果所有商都用四舍五入来求都行吗?从而引出课题近似值的实际应用,为学习新知识“进一法”做铺垫。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就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完成教学任务。2.生活情境创设应与生活实际相符。生活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紧密的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使生活情境源于生活现实。所以生活情境应符合实际,避免为教学去“造假”捏弄一个情境。例如一位老师在“几和第几”教学中,在ppt上放了一幅动物赛跑的画,比赛结果是小猫是第一,小鸡是第二,小鸭是第三,小狗是第四,引得很多学生当场争论不休,大家都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小狗应该才是第一,这样不合实际的情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实际的关注,从而影响下一步教学,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3.生活情境运用要把握教学的重点。现在很多教师对生活情境的运用还停留在表面,认为如果课堂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观念,就是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所以很多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出现了生活情境引入的现象,切实做到了教学中时时有情境,处处有情境。但是同时把传统注重知识讲解所遗忘,造成生活情境乱用,抓不住教学中的重点,应该改变这样的现状。
三、总结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整体气氛活跃,学生也能主动参与,改变原来枯燥无味的课堂现状,学生能正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且,生活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使抽象知识化为具体可感的知识,变知识的难点为易点,学生能够容易并在轻松的环境下学到知识,最重要的是也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并可以运用于生活的,从而达到数学新课改的目的。但是生活情境的运用要注意很多问题,不是任何情况都适合,也不是运用得越多越好,要和实际的课堂相结合,恰当的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
作者:何丽华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心湖谭兆小学
参考文献:
[1]龙海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1):88.
[2]曹树群.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旬,2016,(12):80.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效果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会涉及很多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动手能力的教学内容,要合理组织这些教学内容,离开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不能实现的,而且可以把电脑、电视、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善学生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用简单易懂的形象方式呈现出来,保证了教学效果,从而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现代教育技术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借鉴了包括哲学、信息科学、控制系统、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生物学、管理学、物理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为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所使用的物化形态技术和智能形态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相比,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学与教的理论为依据,并用系统方法去调动、协调、处理好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使教育技术更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而系统方法是它的核心,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根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小学数学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训练,要求数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努力实现互动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新课改《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要实现这个目标,单纯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个抽象、难懂的学科,而要让教师在课堂中展现出其生动、活泼的一面,就必须要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数学概念、法则,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丰富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在观察中启发直觉思维;能使学生产生联想,从直觉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空间
兴趣可以帮学生从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到快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一件复杂而又极具挑战的事情。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师除了要努力发掘出数学中的闪光点外,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在课堂中通过播放动画影片、玩智力游戏、数学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在思路出现短路时放松身心,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解到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就能更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合理的环境和正确的时间,用最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为学生营造出发散思维的学习空间。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难点,突破重点
教师要对教材的难重点有所突破,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凌驾于教材的内容,但又不脱离教材,除了要合理处理和安排教法,还必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材里一些难点内容用特殊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突出难点,突破重点。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
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知识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实行知识的再创造,才能对学习的知识真正理解,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学会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一个机会去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发现、探索,从而让学生可以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恰当地运用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交互式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数学教学环境。如在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教学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放手让每个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的拼摆,再由每组学生代表在展示台上展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相互合作,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最后居然有几十种拼法,有的像人,有的像变形金刚,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房子,有的像路标……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在互动中增强了合作意识。这种交流与合作在多媒体状态下得以呈现,彻底优化了教学结构与效果。
四、总结
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总之,要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就应该更加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合理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实践探索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对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的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缺乏兴趣,这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引入趣味教学法,既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通过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和动员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趣味故事在数学教学中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小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和生活小故事等基本元素引入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内容对故事进行编纂、讲解,可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兴趣。
例如,在西师版小学“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引入教学过程中:“有8个桃子,孙悟空给了其中一个猴子3个,还剩下几个?”这个趣味故事的主人公是小学生从小熟知的孙悟空,学生大都对这个故事人物有着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故事能够瞬间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趣味故事的主角和故事内容都可以随着教学内容而变化,目的是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通过趣味游戏深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
趣味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为小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数学学习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达到数学教学目的,而且还能够对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赋予数学教学浓厚的趣味性。尤其是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过程中,趣味游戏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对这部分数学知识有着直观的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亲身接触数学知识,有利于重点知识的记忆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例如,在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课桌为各个点,将学生分为两个组,每一个学生负责一个算式,以此往下传,然后根据得数,如果得数是一位数,就让相应位置上的学生起立到黑板前碰触“finish”图标,如果得数是两位数,就让个位数相应的位置上的学生到黑板上碰触“finish”图标,通过竞赛游戏的方式让小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带有竞赛意味的游戏能够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愉快、刺激、激烈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对相关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另外口算接力、快问快答等游戏方式也可以被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游戏不仅仅局限在竞赛类游戏,还有动手类游戏,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借助相关道具拼接形状等,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游戏方式。
三、通过趣味儿歌增强数学教学的魅力
数学具有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的特点,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比较差,在某些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的记忆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师可以借助于趣味儿歌的形式,将相关教学内容编成顺口溜、口诀等,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进行背诵,让学生在逐步掌握的过程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情感。
例如,在西师版小学数学“10以内的加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娃哈哈》的儿歌旋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展现:“一加九,十只小青蛙;二加八,十只大黄鸭……”儿歌形式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快地被小学生接受,也更加容易赢得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特点进行充分的认识,要注重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趣味故事、趣味游戏和趣味儿歌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深化小学生对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记忆,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不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玉霞.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有效方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6):63.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策略
教育部门制定的新课改和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成为当今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这和传统教学来比,有效地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小学数学这一学科,需要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更加方便学习和记忆,提高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效率。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我们只有不断解决这些问题,制定具体可行的策略,使多媒体技术真正发挥其作用,帮助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现状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中,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多媒体的运用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 过多运用多媒体
很多小学数学老师运用多媒体只是为了跟上时代潮流,认为这是现代化教学的必须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味地为了使用而使用。这样一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的自主思考时间都大大减少,很难取得很好的教学质量。
(二) 盲目制作课件
部分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中使用的课件并不是自己编辑制作的,也有些虽然是自己制作的,但是质量并不是很好。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其作用关键在于课件的质量,课件能否将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及难点展示出来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老师在课件制作上的不认真,可能会出现课件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符合的情况,从而影响整节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 多媒体使用不当
此外,也有一部分小学数学老师没有了解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作用,仅仅把多媒体当做投影屏幕,而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把教学内容紧密的堆凑在一起。这样以来,课堂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形式的真正作用也得不到发挥。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具体运用策略
尽管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有了很久的应用,但是其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小学数学老师都应该认清多媒体技术这一教学助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前提是保证课堂进度的连续性。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特定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年龄大多较小,他们的求知欲大多来自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根据本节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比如说在讲解“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一章节时候,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显示“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共同吃一个苹果,喜羊羊、美羊羊各吃1/4,懒羊羊吃1/2”提问学生们它们三个谁吃得最多?这样以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将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收获更好的教学质量。
(二)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这一学科中有很多概念性强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知识的学习十分困难,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比如说在讲解除法的时候,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动画过程,让学生参与到分的动态过程中,学生更好理解这一知识点,才能更容易记忆。
(三)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一味的讲解教学内容,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中老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仅仅在老师提问时候回答问题,很少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营造一种师生和谐相处的氛围,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表达的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问学生。此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来制定教学形式,对于低龄学生的教学,老师可以多使用动画等形式。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它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也有着关键的作用。总的说来,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现代教学助手,但是又不能过分依赖,综合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求,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安聚.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J\].基础教育论坛,2009(2).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知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将其合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目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对“互联网+”而言,主要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相连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具备交互性、共享性与开放性等特点,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让教师资料共享有了便捷的平台。发挥出互联网已有的数据优势,有利于学习资料的快速归纳与整合,再图文并茂的为学生进行展示。在互联网数学学习软件支持下,让原本抽象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化、游戏化和图形化,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补充,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正确理解并牢固掌握各数学概念。
2“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2.1开展网络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设计互联网学习课堂软件,图1为课堂系统架构图。课堂上能够将学习教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视频和攻关数学小游戏。在互联网课堂上,学生还可以和教师沟通与交流,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教师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在互联网学习课堂上预设各个教学环节,在互联网提前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能够明晰教学思路,有效应对出现的突发状况。在互联网学习课堂上,教师能够加强对学生预习、复习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教师开展网络课堂,能够让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有更强大的活力,让教学变得多元化,可以逐步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1]。例如:在“克与千克”教学中,教师要在网络课堂上为学生介绍一些小动物的常识,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重只有2克,而鸵鸟体重能够到150千克”。教师将课前小常识与数学学习内容相结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差别。
2.2创设生动情境,提升教学效果
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改变了以往“黑板+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将图片、视频和资料等在课堂上展示,能够将学生多重感官享受调动起来。同时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到课堂上,避免学生出现枯燥、乏味质感,有效保证了学生学习效率。对此教师可以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其应有的教学优势,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让整个数学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例如:在“轴对称”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可以创设出“过春节贴窗花”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欣赏窗花,并带领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窗花。学生在实践期间,能够掌握到“轴对称”在剪纸艺术中的运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有着畏难情绪,也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特别是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逻辑能力有限,因而学习数学时存在极大难度。长时间下去,数学成为了学生的弱势学科,要想改变这个问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让以往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轻松、容易。对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数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在海量的材料中仔细进行甄别筛选,合理选择课堂教学素材,做到精选精用。例如:在“分数乘法”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在黑板上为学生进行演绎与归纳,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这样效率一般不高,学生学着费劲,教师讲的也很累,学习效率很低。对此教师可以采用电子白板,将分数乘法相关规律进行演示,并详细为学生讲解,这样既能够将更多的例题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合理使用微课,加强课后辅导
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这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影响很大,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不重视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只是简单的为学生布置作业,以此让学生巩固新知识。加之很多学生未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导致很难发挥出课后辅导的作用,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利用微课开展教学,让课后辅导形式更加丰富,学生在微课的帮助下开展自主学习,并独立探究数学知识[2]。教师要注重对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微课视频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下载,并开展自主学习。例如:在完成“用字母表示数”的授课任务后,教师要采用微课的形式录制一段视频,内容主要为用字母表示面积公式,学生课后进行下载,达到复习巩固的目标。学生在观看视频以后,可以更加深刻理解用字母替代数字表示公式的用法,这样书写能得到简化,计算时书写表达也将更为规范。
3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将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满足小学生学习需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将其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断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义元.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177.
- 上一篇: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细则
- 下一篇: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