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和教案区别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案设计和教案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案设计和教案区别

篇1

2、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达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它是备课之后授课之前进行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教 学组织形式。

3、试讲也叫模拟课堂教学,顾名思义,也就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模拟,要求考生在特定的情境和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

4、教案设计也叫课时计划,教案是教师备课的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一份教案可以看出设计者的教育思想、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等,因此一些地方在教师公开招聘面试时会要求考生同时提交一份教案,以评价考生的教案设计能力。

篇2

我认为信息资源完全可以科学地运用。

1.时间、精力、自身素质的限制,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忙,每天至少有两、三节课,有些地区可能还多些,除了上课,他们还要及时批改各种作业,辅导学生,等等。另外,多数语文、数学教师还是班主任,每天要做的事情更多。再说教师还要料理家务,照看老人和孩子,年轻教师需要交往、娱乐休息时间等。因此,根本不可能像讲一节“公开课”那样,多方面多渠道地、仔细周全地收集材料,再进行比较选择、构思创造,然后反复修改润色,如果每个课时都这样做或类似这样做,那么备的课肯定远远不够用来上课。

2.每个教师的阅历、知识占有量、技术掌握、阅历都不尽相同。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不是搞技术。教师不是教案、课件的制造和创造者。所以那些名师教案、课件成为教师的必需品,很自然、很正常。或多或少为教师们提供比较适合师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从而节省教师备课时间和精力,立竿见影地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教案、课件的“抄袭”一定会令很多人不齿。但“运用”与“抄袭”有本质区别,在这里,我不想探讨“抄袭”在法律层面上的是是非非,也不想把“抄袭”粉饰得多么温文尔雅,但我看不起那些自视清高的人。对教师来说不是万能的。面对真正的专家、教授现成的优秀成果不运用,则愚蠢至极。“抄袭”其实是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完善、发展的过程。

3.教师水平的高低主要看他教学能力的高低,特别是应用能力,而不是看他的教案书写和做课件水平的高低。

课件教学自步入课堂后,很快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代名词。社会对教师的行业要求和角色认定赋予了太多理想化色彩,一线教师自己独立写教案、做课件,不但不具有现实可能性,而且违背社会分工的基础,教师能够掌握常见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即可:

①能利用网络搜索出自己想找的信息(如网络上已有的教学课件、教学资源等)。

②能利用文字处理工具、演示文稿制作工具处理或制作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如电子教案、演示文稿等。

③会利用网络跟同行交流。如利用聊天、论坛等工具跟其他教师交流。

④会利用网络与专家对话。如利用博客、qq、微信等跟专家对话,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⑤利用网络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了解最新教育热点。经常浏览网页可以获得最新的教育理论,捕捉最新的教育热点问题。

其实在资源应用、增补、删改、完善、提高过程中,每位教师会不自觉地逐步变成教案、课件的“制造者”,实现角色转变,或多或少掌握一些足以应用于课堂的技术,甚至一部分教师成了“制作专家”也不无可能。他们在对不完美的改造中不知不觉走上专家行列,这种在应用中的学习和提高,远比逼迫一个人学习纯“制作技术”,更显得阳光温暖。

4.理性的审视,并且能够合理取舍、自由整合。

教案、课件其实就是一个等待完善的事物,教学就是完善他们的途径。教学理论可以表达得很深刻、很理想,但它的价值却不在于本身,而在于能解释或指导教学实践。同样,教案的价值不在于本身多么完备,而在于其服务于课堂教学,为学生与教师发展提供空间。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一句:检验教案的得与失,只有让课堂说了算。

篇3

教案是教学方案的简称,也称教学设计。它是上课时的具体计划。它一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即确定合适的教学终点;二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即将教学诸要素如何有序、优化地安排,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媒介的选择,并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三要解决“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的问题,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它属于粗略线条的计划(写出来的教案也只是实施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骨架结构,不能将课堂中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每一件事都写进教案中去。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出现,要靠备课时准备充分,靠平时的知识积累,靠实事求是地真诚对待)。

教案主要是由目标设计(我要去哪里)、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我如何去那里)、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否到达那里)所构成的一个三环节的有机整体。

备课要少做无用功,即尽量讲求实效,这就需要面向实际,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目的来备课。怎样才能做好备课面向实际,尽量少做无用功呢?下面我就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作为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明确大目的,又要明确小目的。怎么知道这些目的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另一个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材时,要注意单元目标,注意提供的文章的主要特征和习题。要选择最能体现这篇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故要详读教材提供的材料,如小学语文第二册《好孩子》一课,根据文章内容要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的品质。从习题上看(他体现了编者意图),要训练朗读,学会8个生字并写好它,要积累一些生词,还要扩展句子,使其更具体,这是语言的教学价值,是语文课教学的重点。那发展智力方面呢?按这课提供的材料,主要是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抓住特点记忆。

明确目的,这是减少无用功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面对学生实际尽力减少无用功。学生由于先天遗传的差异,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即使在同一个班里,学生间也存在种种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是绝对不会找到品质、智力、知识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正是这些差异,也才形成如同大千世界一样的丰富多彩的景象。反过来说,一样岂不太单调、太无味。虽存在差异,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也有其共性。如年龄、知识、智力、心理特点的近似,故教师要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确定其难点,考虑怎样激发学生热情,突破难点,已达教学目的。

第三步要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尽量减少无用功。现在学校有电脑了,可以利用电脑查询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结合学生实际提取自认为有用的东西,吸收自认为有用的教学手段,还

可以从别人的教案、想法、课堂教学中得到某些启示,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利用教参,自己积累的资料,制作必要的教学工具;还可向人请教不明白的问题。总之,利用这些现有资源设计教案,丰富补充教学活动,激发学习热情,已达目的。

第四步是在书上做笔记。就语文来说,可将学生需掌握的生词勾出,朗读中学生须注意的东西标出,以及教师讲课时易讲错的内容在书上标出等。书上笔记应用一套较固定的符号,笔记不要过繁,以便利上课使用为好,这也是减少做无用功的一种方法。

第五步是要尊重学生,以朋友的态度对待他们,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以达到情感的融合。同时,教师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引导者,要引导学生沿着一定的目标前进,就像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一样。怎样探讨、学习,这也是备课应考虑的,也是少做无用功的一个方面。

最后要通过以上工作,列出教学程序――教案(这个教案以方便教师自己上课而确定详略),再对照教学目的,学生实际进行修改,以尽量少做无用功,提高劳动效率。到此,一节的备课就算

完结。

注意:教研课与一般课的备课是有区别的。

教研的目的无非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少做无用功,让每一节课都能使学生有尽可能大的收获。教研课后附带有若干人对此课在教学上的见解,要讨论,在讨论中,相关人才都有更多的、更好的收获,从而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手段的目的。因而,教研课要求有详细的教案,以便让相关人知道,这堂课的设计者是怎么计划,把学生从什么样的起点,用什么方法,带到终点;每一步设计的动机是什么。再注意听上课人的课,看授课人是怎样使用此教案的,效果如何。只有经历了从计划到实施计划,到实际效果这一完整过程后方能对此课提出自己较客观的见解,自己也会从中有所收益,实践出真知。当然,不经历这个完整过程,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而对某一环节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般说这个见解没有参与这个完整过程来得更深刻。

一般的课,在备课上是不需要详细的,它只需交代清教学的课题、目标、准备、教学过程就行了;而且也不需要说设计意图。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上还可简略些,只要便于自己实际操作就行。因为一般课是没有他人给以评判的,只需自己根据实践的效果总结一下就好了。

总之,教案要根据需要和自己的习惯来写。如有经验的教师可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要写得详细些;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也要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而有所区别。如果是教研课,那就应该是详细教案。

在上课进程中教师还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原定的教案做适当调整。

总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检验着认识的正误,由此再认识,再实践,使教师的水平螺旋式上升,上升的大小与再认识有关。故上完一课后,回顾一下备课的得失是很重要的,它也是减少无用功的一种方法。这种回顾,在内容上可多可少,可就某一点或某一方面总结,也可全面总结,可一课一写,也可一单元一写,形式上也无一定之规。

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应用;PBL教学

中图分类号:R341-4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简称生化)是一门与临床课程紧密相关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医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之一。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W方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相比,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评估体系、实际效果等方面均有着根本的区别[1]。PBL 教学是目前较为认可的教学方法,其优势明显:首先PBL 能促进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PBL 教学模式能很好的训练本科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其构建问题,综合分析,文献检索,语言表达和探索创新等能力[3-4]。在新疆医学高校少数民族护理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少数民族护理学生的沟通能力[5]。以学生为中心,也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七年制临床本硕班开展PBL教学法,旨在将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作出贡献,现报道如下。

1教学设计

1.1教学对象

为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学院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硕2012-2、-4班和2013-2、-4班约240名学生,在读二年级第二学期,年龄在18~20岁之间。

1.2教学内容

1.2.1教案题目为-----神志恍惚的大叔。

1.2.2教案摘要是一个65岁的南疆边远团场的张大爷,1天前因吃牛肉出现恶心、呕吐、神志恍惚、烦躁不安而急诊入院。体查:皮肤、巩膜黄染,可见肝掌,腹壁静脉曲张,面部及前胸有多个蜘蛛痣,有腹水,双下肢凹陷性水肿(++),食道吞钡X线显示食道下段静脉曲张,腹部B超显示肝硬化。入院期间发生了肝昏迷。家人说近半年来,病人进行性消瘦,四肢乏力,面色憔悴,皮肤、巩膜黄染,尿少,下肢浮肿,活动不便,鼻和齿龈时有出血,常有便血。而且患者14年前患过乙肝(分三幕循序渐进展开)。

1.2.3教案主要学习目标①氨的来源与去路;②肝性脑病发生的可能机制;③胆色素在肝脏、肠道中的代谢;④肝脏在氨基酸代谢中的作用。教案次要学习目标①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②肝硬化与肝性脑病的相互联系;③肝功能的辅助检查;④学习医患沟通方式方法。

2教学方法

2.1 PBL教学法

2.1.1课前分组 将约240名学生分成24组(每年约120人,12组),每组8~10人,每组推举1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记录学习情况、综合整理小组的学习结果、并推举下次汇报讨论问题的演讲者。

2.1.2问题设计 学生拿到教案,阅读后进行讨论,之后提出与教案相关的问题,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发言提出1~2个问题。

2.1.3问题解决 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围绕提出的问题,通过图书馆、网络、咨询临床专家等方式,求得问题答案;小组成员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及答案,汇总、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果。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微信方式),起引导作用。

2.1.4报告完成 每小组经过汇总答案及讨论后,进行总结并提交一份书面报告或综述性小文章。

2.1.5课堂总结 教师进行综合总结,包括教师对教案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的陈述、对学生发言的讲评以及归纳、总结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

3教学结果

笔者对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硕2012-2、-4班和2013-2、-4班约240名学生的PBL教学法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两方面①能力提高7个项目,②素质提高11个项目,结果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以PBL教学法的学习方式很好,在能力提高方面,86%以上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联系和记忆;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与趣味性;提高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运用知识、综合分析、独立思考与自学能力。

4教学体会

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在七年制临床本硕班中得到了学生认可,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准医师”的角色参与教案讨论,对教案中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治疗、医患沟通等进行主动思考,通过对教案中复杂的内容进行整合和较为深入的分析,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临床推理过程,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实习与规培奠定良好的基础。PBL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培养终身自主学习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PBL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职业修养,这与现代社会对医生素质日益提高的要求是一致的[6]。PBL教学法将教学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是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学习、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学习进行的。教学结果显示,学生在能力和素质两方面均有较大提高。对教师而言,PBL教学法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教学效率大幅度提升,给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教案的临床特点熟练掌握,还要拥有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善于引导、启发及组织管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具有驾驭一个热烈讨论课堂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晓丹,张少林.PBL: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1):88~90.

[2]Lee YM,Mann KV,Frank BW. What drives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a hybrid PBL curricul[J]. 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10,15(3):425-437.

[3] 田金徵,刘爱萍,申希平,等.PBL 教学法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1):39-43.

基金项目:新疆医科大学Ⅶ期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YG2013018)

篇5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1]。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初中思品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为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满足初中生的教育价值需求,初中思品课就要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实现有效教学。因此,探索初中思品课有效教学策略的新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前充分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充分准备是上好一堂初中思品课的基础。初中思品课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一)认真分析学情,做到“知己知彼”。

学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对象,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人,他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行为,能否接受教育,以及受教育程度,都要受到他自己意识的支配[2]。学生意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要正确看待并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因此,初中思品课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学情分析,在掌握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更客观、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学情分析的重点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原有知识经验,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情感基础。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知识疑难和情感困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二)准确把握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是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最基本的教学材料,既是教师施教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的“学本”[3]。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知识框架,理清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单元结构、课时内容结构;明白教材的地位,包括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教材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教师还应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与认知结构相适应。再者,教师还要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科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可利用的教材空间,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精心设计教案,做到“胸有成竹”。

教案设计是教师课前准备的核心,也是教师在研究课标、钻研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总结与整理,是教师课堂活动有序开展的依据。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初中思品课教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不仅要兼顾内容完整、科学准确,还要考虑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知识基础、能力素质等方面,选择切合学生的实际,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资料,组织编写教案。同时,初中思品课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教案时要给学生留足展示个性的空间,力争让所有学生都在某方面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实现初中思品课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形式。要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初中思品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现代教学设备的合理运用,以及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合理组合多种教学方法。

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应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征,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4]。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能弥补某种教学方法单独使用时的不足,丰富课堂形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时,教师为学生呈现经典的财产纠纷的案例,并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的过程中理解“遗产”、“继承权”、“继承顺序”等重要知识点。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重要知识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和讲授法,几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既发挥了各种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又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充分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媒体功能比较单一,对中学生的感官刺激不够,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这就需要教师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帮助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数中学都相应地配备电视、收音机、幻灯机和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这些设备融声、光、色等于一体,视听兼备、动静结合,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思品课教师还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的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时,教师借助教室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格桑德吉的视频。相比教师口述事例而言,多媒体播放视频更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师的重要性”、“教师的作用”和“理想的师生关系”等知识的理解,并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在情感上更认同教师的工作。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产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活动中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其中,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尊重,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生成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因为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5]。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教学预设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起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会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创造更多的教育良机。课堂不能仅成为思品课教师演绎教案的舞台,而应根据学生在课上的反应情况调整课堂节奏,处理好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的关系,变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生动形象的“动态课堂”。因此,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将那些预设之外的“不和谐”音符转化为课堂的美妙旋律,成为课堂中的宝贵资源,实现高效的“非预设性教学”。

三、课外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必要补充

初中思品课的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在思想品德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自觉参加的各种课外教育、教学活动[6]。课外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学生教育主体地位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常见形式。

初中思品课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外活动形式。从内容看,课外活动分为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社会调查、课外阅读等;从参与人数看,有个别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从活动地点看,有校内活动、校外活动。在中学经常进行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有: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朗诵比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都为学生搭建实践操作、展示个性的舞台,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思品课教师在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1.自愿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课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开展,遵循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实践性原则。课外活动区别于课堂活动的一个很大特征就是实践性。课堂是学生学习理论的主要园地,课外活动是学生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的第二课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思维水平,锻炼个人能力,丰富情感体验。3.可行性原则。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根据社会环境、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基础、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组织策划,不可脱离实际,使活动完全失去锻炼和教育学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31.

[2]傅道春.教育学―情景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32.

[3]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9.

[4]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69.

篇6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问题导学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5-0094-03

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视微课为新宠,一时间大刮短视频教学之风,如今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凡是一个教学视频就被认为是一个微课。从各种微课教学比赛来看,很多参与者仅仅是从自己课堂教学录像中截取了一个片段,有些上传的视频甚至长达20多分钟,视频的内容往往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那么,是否这样一些课堂教学视频就是我们想要的微课呢?

笔者认为,微课离不开翻转课堂,只有在翻转课堂体系下的微课才能发挥其真正的魅力。那么,什么样的微课才能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呢?笔者根据对微课较长时间的研究,提出了微课教学与问题导学法相结合的观点。通过在微课教学中融入问题预设,真正发挥微课教学的实效。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的翻转课堂,很快吸引了多方的关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

图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对比

从图1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变“学习知识在课堂,内化知识在课外”为“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它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旨在给学生人性化的学习方式,获得一个“高效学习”的结果。

美国林地公园高中是翻转课堂的起源地,大部分翻转课堂的“粉丝们”都感谢这所高中开创性的实践。该校两名科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想出为学生录制在线视频课程的方法,起初只是为那些耽误上课的学生而准备的,但教师很快就意识到,用视频来复习和加强他们的课堂教学能让所有孩子受益。实践中,师生双方都认为,是综合的翻转课堂的学习方法而非单独的视频在起作用。伯格曼和萨姆斯觉得这套方法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个别关注,建立更好、更紧密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更强的学习动机。

问题导学法的优势

那么,在翻转课堂体系下的微课应该怎么上?如何更好地提升微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时效性呢?是把教学内容尽量减少还是把时间尽量压缩?显然,纯粹地控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并不能显示微课的魅力。我们应该研究的是如何优化微课教学设计,如何在短时间内突出重点。微课虽小但也应有丰富的内容,要让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就能激发求知的欲望。笔者将问题导学法与翻转课堂结合起来,探索能在翻转课堂的体系下更好地教学的有效措施。

问题导学法(PBL教学法)是一套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目前,PBL教学法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问题导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中去。

图2 基于PBL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流程图

从图2可以看出,PBL教学法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PBL教学法展开,教师扮演的是旁观者、倾听者、记录者的角色。翻转课堂模式强调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要求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学会结构化思考,由浅入深逐步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课堂上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作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

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的教案设计有别于普通课堂教学的教案,微课受时间、场地、教学内容的限制,其教案设计也有自己的取舍,更有自己的特色。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在课堂结构和课件设计上要有所优化。

1.微课课堂结构的设计

微课视频的时间要控制在8分钟左右,按照课堂顺序,分别是开场白、知识点讲授、作业布置、作业讲解、课堂小结等5个环节。

序号 1 2 3 4 5 合计

分段 开场白 知识点讲授 作业

布置 作业

讲解 课堂

小结

时长 10秒 6分钟 30秒~60秒 2分钟 30秒 8分钟~10分钟

展示

内容

学校标志 本课主题 主讲人 教学内容 知识讲授 通过提问带领学生更好地自学

布置本课作业 2~3题

作业

讲解

对本课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2.微课课件的设计

微课视频大多是以展示电脑PPT课件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如何在8~10分钟以内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需要对教学课件进行模板样式设计。一般地,PPT的页数控制在10页左右。页面的字体不能太小,标题字号一般在40以上,内容字号一般在32以上。

图3 微课中的课件模板设计

PPT页面一般分为扉页、情境导入、教学内容、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下一讲内容等6个页面。标准的PPT页面可以让学生感到课堂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微课中问题预设的方法

篇7

一、教案设计要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传统的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撰写教案进行备课,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备课和课堂临场教学经验。而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核心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教材内容中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其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结构、过程与方法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内容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指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的课程理念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开展好课堂探究活动

课堂探究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为了让学生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发现问题比直接得到答案更为重要。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例如,很多学生在课前就已经对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凸透镜的放大作用等有了相当多的了解。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是开展好探究活动。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究活动。新课程要求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讲求实效,因此,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的放矢,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在教学设计时先要考虑该节课的内容是否一定要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如果要进行,应该通过什么途径?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不安排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是不是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相结合?通过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

三、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课程标准倡导改变传统的教授方法,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学习材料,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教学创新,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应有所区别,有选择地组织实施探究活动,不盲目照搬别人的方法。

教材中安排的物理实验并不要求学生全部都要做,但教师不要一味自己演示实验,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他们独立操作的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听讲,教师都是照本宣科,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一切活动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新课程强调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预留一定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创造机会,特别是为那些有潜力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四、重视课堂练习

篇8

1 生态化教育视角的课堂特点

课堂生态与自然生态相似,又有一些不同,在生态化课堂中,师、生双方均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学生个体存在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难以预测的.生态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范式,与传统课堂有其独特的地方,总体而言强调:共生性、开放性、协变性和整体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和谐自然

这与自然生态是一样的,强调课堂环境(氛围)的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生态化教学的基础条件,只有身心和谐,环境宽松,学生才能放飞思维,大胆表达,最终实现对生命本体的超越.

1.2 生命灵动

生态课堂是关注人的课堂,关注学生、关注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生态课堂是以人为主体,不仅仅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关注人的成长,即师生共生共长,伴随着生态课堂人的生命价值获得提升,生命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1.3 整体、发展、开放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都是系统化的,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应该系统化,知识与知识间应该有所联系,先学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即知识教学呈现出整体性和发展性.同时知识的获得过程又不拘一格,应该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此外,教学的对象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应注重班级群体的发展.

2 高中物理生态化课堂实施策略

2.1 注重教案、学案设计

教案是“生态课堂”实施的保证,教案设计要明晰课堂建构思路,设计指导学生自学质疑、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的问题与方法,通过“设问”“疑问”“追问”等问题串,突出教学策略的构建;预设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案中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法,准备精讲点拨的内容和矫正反馈的练习.学案是“生态课堂”实施的关键,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为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话题、主题、解决方案等.学案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符合教学流程,注重“问题串”设计的趣味性、启发性、层次性.

2.2 充分营造课堂生态环境

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然与和谐课堂环境,营造自主与合作学习氛围,营造多元评价与个性发展的空间,营造课堂生态环境的基点在于关注学生,注重学情分析.

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课堂环境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出发,从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学生学情来重组教材,尽可能地提升教学的直观性,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社会价值,真正理解教材,饶有兴趣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才能避免将教学内容的难度制定的过高或过低,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学生.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我们教师不但要关注,还要将学生的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上,对于教材的处理不是一味地删减,有时也可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增添一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实现认识的拓展和提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除了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情境、内容和问题外,本研究认为还必须走进学生多听听学生的心声,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地位,学生不仅仅是教材的学习者,还应注意吸收他的建议,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3 重视“生态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1) 确立核心问题.教师对照课程标准和学情在课前精心备课提炼重要问题,分解成有价值的问题、探究活动或习题,以阶梯的形式呈现.即课程标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阶梯化.

(2) 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运用生态课堂练学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上课前自学上课时展示、讨论,教师通过激励学生、通过检查展示指导学生自学、思考、质疑、暴露问题.即问题导学、检查导做、展示导思.

(3)以“问题”引领课堂灵动展开.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主线,设计阶梯性的思考问题,通过“设问,疑问,追问”等连续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达成学习目标.把有价值的的问题抛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给学生,把动态课堂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形散而神不散的进行展示、交流、查阅、研讨等活动,可以以个人,小组,或全班为单位落实双核课堂.即以学生为核心、以问题为核心,实施课堂的双核驱动.

(4) 以“问题”促进课堂点拨与评价.点拨与评价是教师贯穿课堂的重要活动和任务.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切忌灌输.教师通过评价抓住教学之纲,在评价的过程中了解学情发现新问题,用问题检验学生是否达标,用问题促使学生巩固与成长.即用问题评价促学习、评价促互动、评价促生长.评价要有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3 生态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曲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方向教学片段

3.1 从学生的学情和生活情景出发设置问题导入

(1)提出问题:我们所学过的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哪些呢?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

(2)追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呢?(运动轨迹都是直线)

(3)播放视频:过山车是一种刺激的娱乐设施,从生活到课堂:老师今天带来一个模型,看小车的运动.思考:小车的运动与我们所学过的物体运动形式有何区别?

运动轨迹是曲线……

3.2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规律

(1)曲线运动的位移

情境1:描述直线运动时,我们往往以这条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提出问题:曲线运动特点是运动轨迹为曲线,直线坐标系能否满足要求?

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坐标系?

在建立了坐标系后,位移自然也就可以表征和测量了.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情境2:提供多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炽热的微粒与飞出的链球,分别沿什么方向运动?

学生会猜想:可能沿切线方向.

便有了验证的需要.

实验探究:利用玩具小车,取一根细绳,系在小车的中间位置,在一个车轮下涂上红色的印泥,细绳一端用图钉定在较大的白纸上,开动小车,小车围绕圆心做曲线运动,运动时烧断绳子,小车离开,在白纸上留下运动轨迹.

学生观察讨论:烧断绳以后小车留下的印迹与圆弧的位置关系?(切线)

篇9

1.立足学生回答,引导调控教学思路 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备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备教,更重要的要备学

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实施教学——以学定教。已有知识经验,家庭教育的不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掌握也存在着层次性的区别。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反映,及时调控课堂教学。如在教学中教师出现7的9个乘法算式,教师设计的最初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只说乘法算式,不说结果,列出乘法算式后在全班学生独立计算,从而出现算法的多样化。这个环节回避个别学生用口诀计算7×7=49。结果学生由于在低年级的学习中知道算式和得数是一体的,从而列算式时都回答了得数,这时教师应该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说出得数也没关系。教师应灵活引导,对列算式的孩子进行肯定后问学生:你们都能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试一试。而不应该是教师仅仅不断的提醒“只列式,不计算”。

2.关注学生学习活动,随时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活动是现代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低年级段学生更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构建。教师通过关注学生活动,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结合预设,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这节课的活动主要由师生互动和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为结构框架)

如学生在编写7的口诀中,在试讲时有可能会在“七九六三”这一环节出现典型错误,教师在准备教案中就预设到学生会出现这一错误的教学环节,但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对于多名学生的巡视,发现这节课并没有出现预设的典型错误。在此时,教师就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采用故错法,教师就设计了4×7=28“四七二八”让孩子来评价,提醒孩子编口诀是注意不要出现这样的错误。

3.关注学生的思考,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教师有时会怕中下生回答不好问题,从而会耽误教学过程,于是往往就由个别优生以点代面的回答问题。为了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显得课堂高效就采用口头练习的方式。这样,在课堂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中下生还没来得及理清思路甚至没有来得及思考,个别优生已经回答出答案和解题思路。久而久之,中下生就会产生思维惰性。每次老师提出问题,他就不思考,等待别人的现成答案。对于这节课,教师应充分注意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在编写口诀、应用口诀解决问题的练习中,让每个孩子都动手算一算,编一编,做一做后,再去订正。这样,给了全体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促进每个孩子动脑,有利于中下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做到了面向全体。

4.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新课标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题的基本技能——解题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解答数学问题。在设计填表格找规律,用规律引导学生思考3个星期是几天,以及4个星期,5个星期甚至更多,进而给中下生提供基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7的9句口诀的乘法算式中,在计算中体现算法的多样化:①连加②用规律计算③拆分合法④查表法。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方法进行计算,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查表法,这是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陪养。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查资料、查表是一种能力,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表格,采取哪种方法计算会比较简便,让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这样,对解决问题方法进行优化就更好。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养成解决问题时寻求简洁方法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篇10

关键词: 电工仪表与测量 教学法 学习效率

《电工仪表与测量》是电工电子类、电气控制类及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计量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主要讲授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本知识、磁电系仪表、电磁系仪表、电动系仪表、电度表和互感器、电参数的测量、电工仪表的选择与校验、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字仪表的结构、原理与维修,以及各种电量的测量原理和方法等。下面我根据教材内容就基础理论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教学为例,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教案设计阶段,教师在教案设计过程中,可以先带领学生走访相关企业,使师生对电工测量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技能有所了解,让学生意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然后在备课时提炼出电工测量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结合需要讲解的知识,形成合理的可操作的任务与教学方案。第二阶段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完成工程中某项具体测量任务,通过照葫芦画瓢,改变测量参数,自我思考,问题解决,方案验证等环节,在完成实验任务时,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水平和能力。另外,对实验任务稍做修改,通过学生相互探讨,共同努力,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判断,以及与他人探讨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课程内容,在讲授功率表的特点及用途时,根据结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推理功率表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正是因为结构上采用两组线圈,一组与负载串联,反映出流过负载的电流。另一组与负载并联,反映出负载两端的电压。所以在接线时才会明白电压线圈前接法、电压线圈后接法两种正确接线,以及功率表的量程,应该兼顾电压量程和电流量程,而且应该同时满足两者。一旦掌握了功率表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电能表、功率因数表的结构和原理。

2.注重电工仪表的选择教学

在讲授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本知识时,由于学生以往学习电路知识时大多是验证类实验,对实验过程中正确地选择电工仪表和测量方法,减少误差没有概念,更不用说可信度误差理论这些枯燥的知识了,于是我们先安排磁电系仪表、电磁系仪表、数字万用表的结构、原理等内容,然后在实验室采用电流表、电压表、模拟万用表、数字万用表(配备3■,4■两种)编制实验内容,完成多种仪表的比较使用,边操作边讲解。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要根据测量要求正确选择电工仪表、选择测量方法的原则,一个物理量可以通过直接测量法得到测量结果,也可以通过间接测量或比较法进行测量,所选择的方法必须达到测量要求,在保证测量要求的前提下,选用最简单的测量方法,选用的测量方法应保证测量仪表和被测元件不被损坏,测量是对客观事物取得数量概念的一种过程,人们借助专门设备通过实验方法得出以测量单位表示的被测量的数值大小,以与真实的接近程度是否在误差范围内,决定测量的可信度。与误差理论相关的知识很多,首先应明确误差的分类,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疏失误差,误差的表示分为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引用误差。仪表的误差分为基本误差和附加误差,我们将各种带差的名词概念列表进行对比,通过实验采用不同仪表,让学生掌握各种误差之间的区别,加深对各种误差的理解和认识,只要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就能判断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同时选择电工仪表做好理论准备。加强准确度和灵敏度的教学,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实之间的接近程度,它是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量度,仪表的准确度是仪表量程内的最大绝对误差与仪表量程的百分比,它说明了仪表的准确程度,仪表的准确程度直接反映该仪表测量的准确性,即仪表的基本误差有多少,利用准确度可以确定误差范围,根据测量要求和仪表的准确度,可以正确选择仪表灵敏度,是指以表对被测量变化的反应能力,它反映了仪表所能测量的最小被测量,是指以表读数变化量指针角度的变化量与被测量的变化量之比,灵敏度的倒数称为仪表常数,刻度不均匀,量程应选2/3以上等。最后运用适当例题、练习题训练学生对精度、误差的理解,切合实际,不必过难,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本内容。

3.类比教学法

测量大、中、小电阻采用不同的仪表是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必须掌握的内容,尤其在高级维修电工操作试题中,如用单臂电桥测变压器绕组的电阻,交流电动机的绕组的电阻,双臂电桥测导线的电阻等。针对电阻的测量及仪器一章,可结合高级维修电工的相关要求编制实验内容,完成对电桥、绝缘电阻表、接地电阻测量仪、万用表、电压表和电流表法等仪器的使用。

当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辅以其他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法、演示实验法、口诀记忆法等。都将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很好的作用。以上就是我在《电工仪表与测量》教学中的教学体会和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