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产合作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生产合作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生产合作社的意义

篇1

领导广大农民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劳动互助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农业生产从分散的个体经营,走向集体化,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道路,是党在农村经济发展方向问题上的基本方针;也是保证农业丰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一九五二年农业生产的决定》中,也具体地要求“老解放区要在今、明两年把农村百分之八、九十的劳动力组织起来,新区要争取在三年左右完成这一任务。”要克服农民传统的分散经营的保守思想,普遍地组织起来,这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青年团应该在这一工作中,积极发挥党的助手作用,特别应该加强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宣传教育工作。

各地青年团的组织在进行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宣传教育工作时,应特别注意到要结合当地互助运动的具体情况。在新解放区或是互助运动薄弱的地区,主要是要大量发展简单的和季节性的劳动互助组,所以在这些地区,应该广泛宣传互助合作的意义,打破各种思想顾虑,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和“埋头生产”“革命成功、自耕自足”等自私自利思想。说明互助合作要根据自愿和互利的原则;说明农民要想克服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如缺乏耕畜、农具或因疾病耽误农时等),迅速地增加生产,走向丰衣足食,并使国家能得到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一定要提倡农业的互助合作。在宣传中要克服部分团员和青年群众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在已经有初步互助运动基础的地区,要宣传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互助组,将简单的、季节性的劳动互助组提高为常年互助组。在群众互助经验较丰富而又有较强领导骨干的地区,要宣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好处,说明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农业生产互助组织在现时的高级形式,它具有集体经营土地、统一使用劳动力,有较健全的民主制度等优点,可以便于计划生产,使地尽其用,更方便地调剂劳动力,发挥劳动分工的积极性。此外,还应该向团员和青年群众根据报上登载的国营农场、集体农场的介绍,联系当前的互助合作运动,进行前途教育,指明未来的幸福远景,以扩大他们的眼界,增强他们对生产的信心。在宣传中对于有些团员和青年的急躁思想,应及时批判,纠正某些把青年从家庭里抽出来组织青年互助组,或是不根据自愿原则,简单地拉人编组的办法。

在农村中,读报组的骨干和党的宣传员中,团员占很大的数量、团的组织应在党的领导下经常注意对他们的帮助,使他们在协助党进行农业互助合作的宣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作用。此外,青年团还应充分利用传授站、黑板报、广播台等宣传武器,来向广大群众进行宜传。

近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耿长锁领导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三月十九日)《川底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三月二十一、二日)《一个集体农庄的成长》(三月二十四、五日)《湖北省浠水县徐定学互助组》(三月二十八日)等文章,各地报纸上也有许多先进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介绍,这些都是生动有力的宣传材料。青年团在进行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宣传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 。(明英)

篇2

问:国家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部法律?

答:总则的第一条就明确:“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这就决定了这部法律的两大基本任务:一是要通过法律规定,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要明确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引导措施。

问:怎样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

答:法律总则中的第四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这就是说,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依照《公司法》登记,也不是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登记。法律明确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守的五条原则: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员地位平等,实现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的比例返还。这就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自然人、合伙企业、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等市场主体严格区别开来。

农村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它不是把农户的土地、牲畜、农具、资金合并为“大集体”,不是把社员作为劳动力、客户,也不是听令于外部命令,搞“统购统销”;而是由农户自愿参加的,保留了农户独立的产权和经营自,专门为成员搞好经营服务的组织。

问: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的产权如何界定?

答:法律界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清晰的产权界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产是由社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形成的,由合作社行使占有、使用和处分权,并承担与其资产相应的责任。社员与合作社的产权关系仅限于,以自己在合作社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合作社承担责任。法律的第二十一条还规定,成员资格终止的,合作社应该按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当然,还规定了成员资格终止应该相应承担的亏损和债务。除此以外,社员家庭所有的经营资产和其他财产属个人资产,与合作社和其他社员无关。

问:如何划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

答:合作社对社员的服务,从产前、产中到产后,贯穿整个产业。社员需要合作社干什么,合作社就干什么,从购买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作业服务、开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到注册品牌商标、开展国内外贸易。合作社是“横向合作,纵向服务”的经济组织,合作社服务的延伸和壮大过程,实际就是实现产业一体化的过程

篇3

>> 蓝衣军团的美丽绽放 蓝袜社的由来 “癌症村”的生存挣扎 只关生存的挣扎 蓝溪村里的合作社 生存困境中的挣扎(上) 生存困境中的挣扎(下) 挣扎在日本的中国IT派遣工 一幕挣扎中的生存悲剧 索尼爱立信:蓝海中挣扎 鲜谷工社:寻找小时候的味道 沱沱工社:在实打实的订单里纠错 沱沱工社的“有机”探索 在加拿大终于当上有经验的车衣工 尴尬的蓝衣军团核心易找替身难寻 但是请不要低估一颗求胜的心 蓝衣军团,前场变革 历史草根式的生存困惑与人性挣扎(创作谈) 科技让挣扎着生存的灵魂绽放出大朵微笑 陆川 我一直在拍生存的挣扎 工作在生存与兴趣中挣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蓝衣工社”的挣扎式生存 “蓝衣工社”的挣扎式生存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钮小雪")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熊亚洲(左)和王福菊在播放电影前测试投影机,投影机灯泡的再次故障让他们焦急。

傍晚6时,王福菊开始张罗着在社区广场放电影。幕布放下,线圈通电,雨棚支起,六七名工友手忙脚乱了一阵。华灯初上的时分,几十号男女老少拾阶而坐,翘首等待。今天的电影是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

夏季的南方,雨说来就来。音响试音刚刚开始,大滴的雨点瞬间落下,刚才还扎堆的人群,一眨眼功夫全都不见了。电影放映草草收场。

这里是“世界工厂”的中心之一—广东东莞桑园工业区圃梓新村。在这座被工业化重塑的新村里,本地人口仅仅3000余人,而外来务工人员的总数则超过10万。与流动中国的许多图景一样,这座珠三角富庶的村庄中,本地人住着漂亮的小洋楼,外地的工人们则穿行奔波于出租屋之间。

在这里,何忠洲、王福菊、熊亚洲正在进行他们的“合作社”实践—一个叫蓝衣工人合作社的民间NGO企图重建支离破碎的外来工人社区,推行他们心目中的“平民教育”。

但如同这场大雨,热情被点燃,又倏忽浇息。人间的喜剧和悲剧交替上演。 弥合阶层断裂

2013年6月23日,圃梓新村。这个原本盛产荔枝的村子如今的支柱产业已是电子、工艺、制衣、纸品工业。蓝衣工社区图书室就位于13巷1栋居民楼1楼。

虽然是周日,许多工友依然在加班。图书室里只有两个小姐妹在看书,大一些的孩子读小学4年级,坐在她边上的妹妹还未上学,只能翻着书上的图看。

她们的父母来自四川,和千千万万的外来务工人员一样,在中国南方这个“世界工厂”里,日复一日工作在流水线上。

1980年代后,现代化的高速列车在中国大地疾驰,伴随着“民工潮”的,是传统乡土社会、基层社区的逐渐解构,离开土地和乡村的农民被迫成为原子化的个体,游离在城市的边缘,虽然数量庞大,却无法与强大的国家机器和资本机器抗衡。

分散的小农如果不能合作起来就不能参与市场博弈,在何忠洲看来,“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的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被原子化的劳工群体。将农村合作社的经验移植到工业区来,让劳工也能通过合作,参与市场博弈。两年前,从媒体辞职的何忠洲开始用个人积蓄,和社工师王福菊、熊亚洲创办了“蓝衣工人合作社”。

就业合作社是开始的第一步。他们设计了一条看似完美的合作社经营链条:以工人的劳动力作为筹码,换取招工介绍费和蓝衣工人合作社入厂管理的资格,开展企业社工服务,组织工人在工余时间学习。

2011年,在和一些劳务派遣公司合作、成功进入几个工厂之后,2012年初,蓝衣工人合作社曾经以独立的身份在深圳谈了20余家企业,向企业介绍他们“免费组织工人进厂,进厂后协助管理并在厂里组织工人学习”的思路后,许多企业开始觉得好奇,也欣赏他们的项目,但多半都处于观望状态,最后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合作。

30多年来,在“世界工厂”中,资本与劳工的关系被洗蜕得只剩下“工作”与“工钱”二处,家庭、社交、教育等几乎从工厂生活中被抽离,缺乏了“社区”做剂和缓冲带,劳资关系便极易紧张,工人频繁出现。

一些工业城市开始以政府购买企业社工服务的形式要求企业设立社工岗位,然而,在经济结构的压迫下,企业社工普遍成为企业应付政府和危机公关的挡箭牌,对于蓝衣工人合作社这样的不可控第三方,他们普遍缺乏信任。

蓝衣工人合作社经营就业合作社大半年,一直没有收入,何忠洲个人的积蓄很快所剩无几。原本打算依靠自身经济链条撑起来的合作社,不得不退回到纯公益的思路。

这时,正赶上广东开放社会组织,蓝衣工人合作社团队成功地在民政局注册,这就是东莞市蓝衣公益服务中心。

有了合法身份,虽然经济困难,但对于蓝衣工人合作社而言,无疑颇感振奋。在工业区里,他们可以继续自己根植于社区的“平民教育”探索。

建立工人自己的图书室和活动空间,蓝衣工人合作社希望通过平民教育营造外来工的社区建设,以弥补那个被现代化和工业化冲击得七零八落的传统乡土社会秩序,工人生活于斯,而不仅是生产流水线般的人来人往。

强调生活、工作、教育的共融的平民教育,可以弥合社会阶层之间的断裂,工人们可以半工半读,并以合作社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艰难的生存

在一个非熟人社会重建一个融合的社区并不简单。而对这种意图在工作和生活上将工人连接起来的组织,当地一些政府部门也保持了一定的警惕。

一次,蓝衣工人合作社全免费的冬令营活动,因为一个不知来由的“非法招工”举报,有关部门差点要求蓝衣工人合作社吊销执照。

入驻东莞以来,蓝衣工人合作社每周末都会在社区广场放电影,并组织外来的工人们上台表演,然而有一段时间,社区忽然不予供电了。不久,王福菊在给居委会打电话谈一个项目的时候,却得到反问,你们机构不是被取缔了吗?

这样的“碰撞”持续了很长一阵。直到现在,蓝衣工人合作社才终于和社区建立了比较顺畅的关系。见到工友分享人生经历的沙龙办得不错,居委会干脆将社区“道德讲坛”的任务给了蓝衣工人合作社。

以悲悯之心俯视众人的时候,众人似乎都值得同情。然而,进入现实,痛苦与纠葛便纷沓而至。

对于那些漂泊的工人而言,至少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以生存主义为要义的。在深圳开展服务的时候,蓝衣工人合作社曾给工人免费提供吃住,有工人来了一住就是几个月不走,还有人在临走时偷了电脑。“底层社会什么人都有,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朴实,一个受到伤害的地方,底线也很低,什么烂事都有。”何忠洲回忆道。

不过,还是有更多的工友们给予了他们希望。

市场资本和精英教育的主流价值观,让工人们看重市场利益和竞争结果。在这样的主流价值观中,平民教育的理念和合作社试图推动的劳工合作理想距离现实仍然遥远。

为了将社区的工友们组织起来,蓝衣工人合作社也开始进行示范性的豆浆生产合作社、女工手工生产合作社、打工妈妈合作社的尝试,希望工业区内分散的工人们在共同的兴趣和需求基础上,通过合作,在兼业化的生产过程中有更多的收入与集体生活,但计划并不顺利。

豆浆生产合作社是第一个试点。几个工人合作来做,集中生产,每天早上6~8时分别去卖,既不耽误工人正常上班,又能多点收入,而合作的好处,就在于统购统销可以节省成本,而且有团队与集体生活,相对于独家独户的去生产豆浆卖,在市场上会更有优势。按照何忠洲的盘算,一元钱一杯的豆浆,每天早上卖出100杯,收支大体就能持平。

然而,试点两三个月之后,他们却一直在亏损,眼看时间、人力都搭进去了却没赚到钱,做豆浆的人最后不干了。何忠洲感慨,劣币驱逐良币,打着健康豆浆品牌的合作社豆浆难以在市面上普遍用糖精代替白糖的豆浆市场里争取到利润空间。

但王福菊则是另外一番反思。她觉得,别人都是又卖豆浆又卖油条和烧饼,他们没有技术,纯卖豆浆就很难找到市场。

何忠洲将合作社视为目的,而熊亚洲则认为合作社仅仅是一种手段,二人为此争论不休。 电影放映中途结束后,工友们回到图书室总结经验。其间熊亚洲抱起吉他,即兴地唱上一曲自己原创的《工友之歌》。 责任和困境

“我们存在的价值比我们干多少事情都还更重要,只要蓝衣工人合作社还在,撑开劳工合作空间是早晚的事。”何忠洲说。

除了窘迫,一切并不是没有意义。

6月23日晚,从社区广场回去的路上,王福菊才想起还没吃晚饭,问工友借了钱,在路边的小摊上买了4块烧饼。

图书室里,10余个工友已经围着桌子坐下,王福菊这才发现烧饼不够分。她让大家开始做自我介绍,一个20岁出头的女工低着头不说话,旁边另一个工人说,“我在厂里见过你好几回,到现在都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

介绍完,坐在一起的两人才发现原来彼此是老乡,在同一家工厂打工多年却互不相识。宿舍制度、三班倒制度、户籍制度等等,早已摧毁了熟人社会之间的秩序,工人们就像是卓别林时代的螺丝钉,冰冷而又渺小。

“这里可以交到朋友。”一个腼腆的工友说。流水线的生活极其枯燥,每天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就是上网、玩手机。他们是生活在这个社区的隐形人,或者说这个社区本身也是个虚拟空间。他们每天擦肩而过,却素不相识,在这里结婚生子,也从未有过归属感。

对于这些新生代工人而言,他们尚不能完全明白蓝衣工人合作社想要推动的劳工合作制度,但却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关怀。

工人小王的工厂离得挺远,一次路过图书室时,看见“公益项目免费借阅”的招牌还以为是骗人的,进去之后才发现真的是可以免费读书。之后,只要有时间便蹬着一辆单车来图书室。“看,这都是我们过去活动的照片。”他颇为自豪地指着图书室的照片墙给记者看,因为风吹日晒,许多照片已经泛黄。

王福菊在工友的身上看到了信心。“他们的生活充实了,朋友多了,会聊很多话题,让我很有成就感,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今年8月,千禾基金会的项目即将结束,如果没有新的筹款到位,蓝衣工人合作社将再度陷入困境。

基金会的项目原本可以支持到一个全职人员一个月3000元的工资,现在,王福菊作为唯一一名全职人员,只领了1500元,将剩下1500元分给两名同事作为补贴。

在中国,虽然社会组织开放的政策给草根NGO带来了合法身份,但初创期的NGO依然面临着人才缺乏、筹款渠道单一、专业性不足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缺乏的困境。何忠洲们意图弥合中国转型期的社会撕裂,但显然对于单薄的草根NGO来说,这一为了公共利益而肩负的责任,负担太大,需要以他们付出个人生存困境为代价。这是一种残酷。

王福菊眼里,何忠洲这个曾经“谈理念能说上三四个小时没有逗号的不靠谱青年”如今已经判若两人。

“我们现在是靠自我剥削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现在只有吃饭、租房和交通需要开销,1万元钱我们就可以支撑一两个月。”何忠洲掐着指头算。

5年前,经济条件尚好的何忠洲就在房价飙升的北京买了房;但5年后,他变得一贫如洗,年逾60岁的老父亲为了每月多赚1000元跑去谋一个看门人的工作,50多岁的母亲则去给别人兼做保洁,快5岁的女儿上幼儿园的钱还是管别人借的。

10多年前做“三农”研究时,何忠洲从来都不觉得自己跟底层划上了等号,如今,他觉得自己甚至还不如他所服务的这个群体。有了女儿之后,他曾想过自己的人生不能按部就班,要成为女儿的骄傲,而现在他无法确信这个连女儿的基本生活保障都不能给予的父亲是否仍然称职。

篇4

党的十报告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思想没有改变。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世界大国来说,农业强大是国家强盛的根本。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农业竞争力也是世界最强的。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农业,由目前的农业大国向未来的农业强国迈进。十坚持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坚持改革和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农业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发展政策要着眼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现农民收入到2020年翻番目标。当前重点是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加强农产品价格调控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补贴要克服路径依赖,强化政策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目前,农业补贴发放过于分散,政策的边际激励效应已经很小。对于规模经营主体来说,目前基本没有得到补贴,而由于其经营规模大、商品化率高,一旦给予补贴,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将十分显著。因此农业补贴增量应当不再“撒胡椒面”,而要向规模经营主体等新型主体倾斜,以充分发挥政策效应。与此同时,要将补贴总量与国家财政实力增长挂钩。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上每年都以超过10%的名义增长率快速上涨,如果农业补贴总量不能达到这个增速,就意味着农业补贴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要继续大幅增加农业补贴规模,争取将转移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到2020年提高到12%~15%。

 

农产品价格调控要扩大调控品种,完善调控手段 要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不仅要覆盖上涨的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要使种粮收益增速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从长远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种粮收益,才能满足遏制“非粮化”倾向的需要。要探索鲜活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目前,这个领域仍比较薄弱。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多具有区域性、短暂性特征,因此调控不能只针对上市环节,而应当将目标前移,在农产品上市前就尽量消除价格波动的因素。应当建立健全鲜活农产品产地信息制度,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结构,避免产量大起大落;支持重点产区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调节上市档期;引导农民和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渠道,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农产品流通协会和经纪组织,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拓宽资金渠道,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 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实现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据测算,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可增产粮食80公斤。按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70%计算,将现有中低产田全部改造,可使粮食增产1000亿公斤以上;按改造一亩中低产田需要1200元计算,共需投入1.5万亿元。这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及消耗过剩的钢铁和水泥产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大中城市基础设施逐渐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应当将固定资产投资重点转向农田水利建设,既能够继续发挥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也不会引发重复建设和通货膨胀。应当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制定统一的补助和建设标准,整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化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管护。

 

农村改革要有利于强化对农业农村的扶持

农村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不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解除制度束缚,激发内在增长力,强化外在推动力。当前,要着力推动三方面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实行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 将承包经营权界定为独立的承包权和经营权,承包权长久不变,通过确权、登记、颁证,稳定农民对承包权的预期,保障其财产收益;经营权可由农民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流转。探索完善承包权和经营权的物权功能,允许农户以经营权抵押贷款或入股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允许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户继承承包权。推广实物计租、租金动态调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办法,稳定土地流转关系。

 

农业组织制度改革要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新型经营主体与传统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有本质不同,农业生产更注重商品化,更自觉运用科技和节约成本,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更高,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对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关键是出台针对性的补贴政策,如发放种粮大户专项补贴、提高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等。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关键是探索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鼓励涉农担保公司、龙头企业为其提供贷款担保,帮助其解决资金难题,同时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建立符合合作社特点的会计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和工商资本,关键是监督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避免“非农化”,鼓励其将经营收益合理返还农民。

篇5

关键词: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86-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组织、中介、载体、服务四大功能和不改变成员财产所有权关系、进退自由、专业性强、民办民营民受益、合作区域可突破区域界限五大主要特征。因此,探索农民合作组织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健康良性发展,对加速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委、市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发展迅速,不仅直接带动了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而且对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1年,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288个,是2007年(158个)的20.8倍,带动农户15.8万户,是2007年(0.7万户)的22.6倍。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服务领域越来越广泛

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几年来,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从单纯的服务于农业生产环节,逐步向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扩展,涌现出一大批水稻、玉米、马铃薯、肉牛、奶牛、浆果、蔬菜、农机等专业合作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和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2011年,在全市3288个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合作社1965个,占总数的59.8%;养殖业合作社848个,占总数的25.8%;农机专业合作社312个,占9.5%;农副产品加工、经销及其他各类合作社163个,占4.9%。合作社开展代播50.2万亩、代收99.7万亩,代整地111.8万亩。

(二)组织带动作用越来越强

合作发展的优势在于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集聚起来,形成集团优势;把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使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村土地流转面积72万亩,占全市农村土地规模经济面积的20.5%;合作社实现经营总收入6.8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1 434.6元;建立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百余个,推广示范水稻智能育苗、玉米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棚室增温采光等技术210万亩次,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组织形式更加多样

几年来,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村集体创办向农村能人创办、城市资本下乡领办、龙头企业带动创办等多种形式发展。主要模式有四种:

1.村委会创办型。由村委会或村干部带领农民创办,特点是具有资源优势和群众基础优势,为合作社的主要类型。如双城杏山乡顺利村的顺利有机农作物合作社、呼兰区许堡乡蒲井村的蒲井农作物合作社等。

2.能人创办型。由农村经济人、返乡农民工等组织创办的合作社,特点是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群众优势。如香坊区幸福镇农民韩文臣创办的北北食用菌生产合作社、巴彦县巴彦镇农民王立彬创办的立彬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

3.城市资本下乡领办型。由城市科技人员、工商业户、产业工人到农村带领农民创办,特点是具有科技、市场信息和资金优势。如五常民乐乡水稻专业合作社,是由哈市某大学讲师于松柏带领村民创办;宾县新跃农民合作社,是由职业党校教师陈海龙带头创办的,以种植黑加仑、黑树莓等浆果为主。

4.龙头企业带动创办型。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创办,特点是具有资金、技术、加工、销售优势,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如五常美裕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依托中粮美裕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尚志市蚂蜒太和奶牛专业合作社是依托尚志市蒙牛乳业集团组建。

(四)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质量是创建品牌的根本,标准化生产是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通过规模发展,促进了农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创立了自主发展品牌,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58个,注册商标品牌186个。如南岗红星合作社的“红星特菜”品牌、呼兰大用合作社的“禾下土”品牌、五常丰粟合作社的“君丹”品牌、阿城金京合作社的“鸭稻米”品牌、双城顺利合作社的“双城堡”品牌等等。

二、哈尔滨市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规模较小,实力不强

我市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业层次低。2011年末,我市仅有5名成员建社最低标准的合作社为1709个,占总数的52%;能够开展生产、加工、销售综合性经营服务的合作社仅有62个,占总数的1.9%。全市多数合作社缺乏经营实体,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带动能力仍然较弱。

(二)内部运作不规范

许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意识淡薄,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重大事项不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财务管理、资金积累、风险保障、盈余返还分配等机制仍不健全;合作社与成员之间利益联结松散,合作社《章程》流于形式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政策扶持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监管

几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在财政资金、专业项目、经营税收等方面给予了合作社极大的扶持,但合作社的整体发展仍显得投入不足。在合作社运行的监管上,《合作社法》赋予了合作社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规定了合作社“由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负责本社的内部审计,也可委托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这种“内审”机制更多依靠的是经营者自身的自律性、廉洁性和公正性,因而极容易产生监管不力、违规操作的局面。

(四)合作社缺乏有实践经验的“带头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主要由其内部的农民来担任,他们在科技、管理、经营等方面的能力不高,应对市场经济的意识不强、信息不畅,对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化工技术等缺乏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从而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不强,经营规模难以做大,带领社员开拓市场的信心不断减弱,而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不断增强。

(五)资金问题比较普遍

由于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员的入股资金、经营盈余提取的公积金、政府财政直接补助和社会捐赠,加上合作社对社员服务的非营利性和发展起步阶段的现实,合作社普遍面临着资金紧张的困难局面。同时,由于农业投资项目周期长、风险高,以及合作社资金实力弱、缺少有效抵押物,因而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三、推进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合作,提高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载体作用

加强合作,一是要鼓励村集体、农村经济人等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专业生产基地、专业园区,将更多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产业规模共同闯市场;二是鼓励龙头企业、社会资本下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其技术先进、装备先进和信息渠道较宽的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带领农民致富;三是强化合作社与农户、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和风险共担责任关系,形成合作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良性互动的长效发展机制,真正走出一条合作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要注重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规模发展和产业水平“质”的提高。一是鼓励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装备入股、资源入股等形式,吸纳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组织中来,形成土地集中、产业集中、资本集中的规模化发展优势;二是鼓励专业相同、产业相近的小型合作社,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建立规模更大的合作团队,发挥集团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三是拓展服务范围,合作社的服务领域不但要在种植、养殖领域形成规模优势,在农产品的加工、储运、经销等领域更要向外扩展,尤其是农产品的经销服务,要打破地域,向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扩展,提高合作社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我市特色、优质的农业资源融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态势。

(三)政策引导,规范运作,建立合作发展的良性机制

针对我市合作社初级阶段的发展现状,政府部门要以“强化引导、适度监管、自我完善”为原则,促进合作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是对符合全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合作社,给予设备购置补贴、交易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二是适度监管,督促合作社规范发展。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虽然规定了任何部门、组织不得干预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对合作社政务、财务不向社员公开且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及政府给予合作社的直补资金、项目资金等运行情况,有关部门应给予必要的监管。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合作社法》对合作社的融资安排、风险保障、体系建设、跨国经营、税收政策、行业监管等未予明确,应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补充和完善。

(四)加强培训,培育合作发展的“带头人”

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关键是要具备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带头人。一是通过与企业对接、与科研单位对接等方式,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理念、管理能力和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掌控能力;二是对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干部、农村经济人、返乡农民工、小型合作社带头人等,通过提供装备补贴、信贷支持等措施,鼓励他们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鼓励大专院校专业教师、大型企业技术人员、城市下岗职工、个体工商业户等,利用他们的技术和信息优势,到农村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而形成全民参与、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的农业合作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6

关键词:松粮集团;“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产业组织化

1 松粮集团农业产业组织化现状

松粮集团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组织化模式,把企业、合作社与农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使上述三方以股份和契约的方式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推进农工贸的衔接和产加销一体化,形成规模经济,从而提升农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解决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层次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

1.1 生产的组织化现状

松原粮食集团目前已拥有全资子公司3家、分公司1家、控股企业2家、加盟企业26户、国营农场5个、直属粮库2个、控股粮库1个、专业合作社26个,集团自营粮食生产基地面积已达10万亩,合作社粮食生产基地面积已达100万亩,随着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还将新增200万亩生态良田。

在模式的运行机制上,松粮集团引导农户以土地或农机等生产要素入股,组建不同形式的农村生产合作社,并由合作社代表全体成员与集团的子公司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进而与加工企业形成以股份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推动了投入少、规模小、可复制的“小集约”的原粮产地与“大而强”的龙头加工企业的对接,使小而散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粮食产业的规模经济的发展。

在生产方面,松粮集团对各子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加工、统一营销” 的“六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方式,加强了对国有农场、合作社和农户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此同时,集团还成立了专门的质量检测部门,对粮食产品从选种、种植、加工、包装到销售按统一的公司标准进行全程监控,以确保粮食的品质。

1.2 加工的组织化现状

1.2.1 拥抱科技

松粮集团不但立足自有优势,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号召,而且引进先进加工技术,着力生产有机大米,有机杂粮,绿色食品系列。目前,松粮集团拥有先进生产线可年加工水稻近10万吨,加工精品杂粮近1.8万吨,普通杂粮3万吨;拥有电脑色选机、电脑定量包装机、全自动真空包装机加工设备等系列先进成套设备60余台套。

1.2.2 注重深加工项目开发。

目前松粮集团正在积极与北大荒商贸联手改造稻米油深加工项目,预投资500万元改造北显原有的稻米油生产线,力争明年9月份投产。与此同时,扶余、长岭、乾安、宁江四个子公司分别正在分别对花生、葵花、面粉、蔬菜深加工项目进行研发改造。而集团本身也运用深加工技术将原本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附加值更高的农副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1.2.3 精细加工,精美包装

作为市场导向型的新型的工业化农产品生产,松粮集团意识到包装的重大作用,结合自身优势的农产品,设计出12大系列360个单品的产品组合,按照“原本、生态、环保”的设计原则,对每一个产品进行重新包装设计,包装上力求简约、但突出了精品粮食的品位和高端形象。

1.3 销售的组织化现状

松粮主要集团通过“主导产品名牌化、名牌产品产业化”的方式塑造品牌效应,带动产品的销售。

1.3.1 品牌建设

首先,松粮集团一方面强力打造“查干湖”品牌,以统一的系列品牌开拓市场,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主体,迅速将产品打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市场;另一方面,对扶余花生、三青山粉条、乾安黄小米等地域性品牌及北显杂粮、增盛永小米等知名品牌不放弃,采取“贴牌”生产、优品联盟等方式把地域性品牌做精做大。

其次,在品牌推广中,松粮集团一通过设立巨幅广告牌,制作宣传栏,并以农博会、博览会及农产品展销周为平台,大力宣传查干湖系列产品 。

1.3.2 市场营销

松粮集团在营销上注重市场的细分,打造中高低档不同层次的农副产品,进入不同的细分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拓宽市场占有率。在目标市场确定上,集团提出了“立足本地(松原、长春)、打开两翼(北京、上海)”的营销战略,制定并实施了《产品营销方案》、《加盟商、商支持政策细则》、《市场分析方案》等营销方案。在营销模式上,采取建立直营店、进入商超经营和组织团购活动等多种商业模式,全面开拓市场。在营销渠道上,松粮集团采取推与销结合,集团公司与各分子公司双重销售结合,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与此同时,集团在商业集中区建立了“查干湖”系列产品直营展柜和仓储中心,和依托中石油5000多个加油网点、格力集团1万多个“格力店”等网络资源积极开展营销活动。

2 松粮集团农业产业组织化效应分析

松粮集团实行农业产业化,构建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一体化的生产组织体系对于当地设施基础建设、生产效益提高、模式效应显现、品牌和市场的拓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篇7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渠道关系;流通技术;政策法规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研究意义

2013年中央1号文件将“提高农产品流通渠道效率”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并就农产品流通市场网络布局、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及物流管理等方面问题给予了重要指示。农产品流通作为农业先导性产业,对于解决经济发展的二元矛盾,切实改善农村发展状况、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Ziggers 和Trienekens认为资产专用性和行业进入壁垒的提高有助于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和供应数量,农产品的销售依赖于长期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关系营销。Manthou分析了网络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情况,他们认为,网络技术的应用不应局限于基本的通讯方式和结算手段,电子商务方向的拓展十分必要。[1]张浩,安玉发认为目前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问题主要是流通渠道过长,结算方式单一,存在权利不均衡性和结构不对称性问题。[2]

二、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现状分析

1.物流现状分析

物流在流通渠道中居于主要位置。首先,农户实力薄弱,不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渠道权利严重向买方倾斜,农户的权利受到损害,形成买方垄断。其二,交换型交易普遍存在,渠道关系稳定性差。由于农产品同质性,买者卖者的选择权不受限制,通过价格在市场上发生买卖行为,选择权消失时,买卖关系即消失。这种渠道关系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第三,长渠道提高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大农产品损耗率。[3]

2.信息流分析

农产品流通渠道横向联合缺失,产生了较大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信息流的单向传递造成市场上瞬息万变的需求变化未能向上游基础产业传递,增大了农户季节性生产的风险。

3.资金流分析

资金流方面的问题集中反映在结算方式过于单一,金融配套设施滞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三个方面。流通渠道上游结算方式依旧是原始的现金结算,便捷性差且风险性大,这直接制约了农产品交易规模。由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有限,农村配套的金融设施滞后,农户的融资渠道受到限制。农民对土地并无所有权,无抵押物向金融机构抵押,因此造成了农村生产资金短缺的普遍性。

三、我国现存流通模式优化

1.流通渠道关系的优化

笔者将从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优化两方面对问题加以阐述。

第一,横向关系优化。作农户作为个体经营者,规模较小资金不足抵御风险能力极弱,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农民应通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民互助型经济组织,一方面,共享资源交流信息,对农产品的流通进行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小农户之间的联合,产能各方面得到了空前提升,拥有了谈判能力,渠道权力结构得以均衡,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4]再者是产业链上游加工企业之间的联合。农产品作为基础产品,毛利润较低,完善产业链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尤为必要。然而上游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规模有限,利润率普遍较低。因此,对上游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扩大产能,引进先进技术,以期在产业链中寻求有利位置。

第二,纵向关系优化。农超对接模式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良好思路。这种新型流通方式为以农户联盟为基础的生产基地提供了稳定的销货渠道,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保证稳定供应。同时,农超对接有效缩短了流通渠道,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由于标准化操作要求,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

2.流通环节技术创新

农产品流通领域技术创新是整合农业发展的基石。笔者认为,革新现有的农产品交易方式、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创新的重要途径。

第一,革新现有农产品交易方式。首先,扩大农产品拍卖制度的试点,并以此为契机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其次,在不断完善市场监管的情况下,引入农产品期货期权模式势在必行。期货市场拥有大量地买者和卖者,可以及时快捷地反映农产品的价格变化,保障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公正透明;另一方面,期权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作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第二,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建立标准化物流体系,与国际接轨,按照WTO农产品规定在农产品计量、运输、价格表征方面建立统一标准并贯彻实施。引进现代化冷藏储备技术,搭建第三方物流平台,降低交易成本。

第三,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水平还停留在农产品商务信息的电子化阶段,至于电子拍卖、网上交易撮合、网上竞买等物流、资金流方面的电子化还处在初级阶段。

3.国家政策完善与政府职能履行

在农产品流通市场监管方面,政府是主要角色。首先,政府应确保农合作社等流通主体的法律地位。其次,建立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制定具体的价格质量标准体系,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再者,不断完善市场运行的各种法规,建立新型市场的约束机制,防止投机行为和垄断行为,保障交易的公正透明。最后,政府要积极倡导打破地区限制,形成农产品生产全国区域范围内的专业化,真正形成全国市场。

参考文献:

[1]Manthou V, Matopoulos A 《Internet-Based Applications in the Agri-Food Supply Chain: A Survey On the Greek Canning Sector》《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5(03).

[2]张浩,安玉发.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展望[J].农业消费展望,2010(01).

[3]赵越飞,田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02).

[4]沈洁.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深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10).

篇8

关键词:联合社 制度设计 组织体系

一、不同国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制度设计

(一)日本模式

在近百年的实践中,日本农协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地方性组织和全国性组织在内的完整体系,自下而上建立基层农协、县级农协、全国农协三级网络,即市町村、都道府县和全国三级组织。基层农业协同组合按照经营业务的种类可分为综合农业协同组合和专业农业协同组合。综合农协从事指导、信用、购销、保险等有关农协成员务农和生活方面所有的事业,并经营本地区内生产的所有农产品。专业农协为菜农、果农和畜牧农等特定种类的由生产者组织的农协,专门从事其生产品种的销售和加工、生产指导和资料的购买等。

县级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是农业协同组合组织系统中的都、道、府、县级机构(相当于我国的省),由基层农业协同组合入股组成,其主要职能是与基层农业协同组合对口开展业务,并对基层农业协同组合的业务给予指导和监管。随着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制度的发展,县级联合会正在逐步与基层农业协同组合或全国联合会合并。

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由基层农业协同组合和县级联合会入股组成,农业协同组合的全国性组织与县级联合组织在职能上的最大区别是,它可以打破县行政区划的界限开展活动。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作为全国农业生产者和农业协同组合组织的最高代表,一方面可以起到协调各县级农业协同组合组织之间合作经济的作用,同时作为农业协同组合的最高组织形式,还可以作为全国农业生产者代表参与国家农业政策的制定,承担着连接政府和农民的重要作用。

(二)德国模式

根据经营范围进行横向划分,目前德国的合作社有信贷合作社、农村商品和劳务合作社、工商业商品和劳务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住房合作社共五大类。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共3个层次的5个全国性合作社的纵向组织系统。本文只讨论农业合作社,即农村商品和劳务合作社的体系。

农业合作社的基层合作社的成员是由处于一定地域内的同行业的企业主和劳动者组成的:地方性合作社联合会是由本地区、本行业的单个合作社(基层社)构成;国家级合作社机构主要是由本行业的地方性合作社联合会以及少量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强经济实力的单个合作社构成,如德国莱弗艾森联盟的直接会员是8个地区性合作社协会,21个区域中心合作社和3个全国性中央合作社。而目前在德国最具影响的合作社组织是德国合作社及莱弗艾森联盟总会。该组织成立于1972年,由当时德国工商业合作社的最高机构一德国合作社联合会(舒尔茨一德立兹)和农村合作社的最高机构一德国莱弗艾森联盟合并而成。目前3个国家级的合作社机构,即代表信贷合作社的德国大众银行及莱弗艾森银行联合会代表农村商品和劳务合作社的德国莱弗艾森联盟以及代表工商业商品和劳务合作社的工商业联盟中央联合会均为该组织成员。可见,德国合作社及莱弗艾森联盟总会是德国农业合作社的最高一级机构。

(三)美国模式

按分类标准的不同,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较为科学和流行的是把美国的农业合作社视作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集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系统。这一服务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农场主合作社、合作农业信贷体系以及农村电力电话合作社。本文只讨论农场主合作社在全国的体系结构。

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是农场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共同对抗商业垄断组织而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组织。包括生产合作社、销售合作社、购买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等形式。按地域范围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基层合作社、中层合作社、地区合作社、全国性合作社。

二、我国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制度设计的缺陷

(一)发展规模不合理,重视程度低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合作社及其联合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发展速度、组织规模、辐射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社事业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自身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按照提供的服务不同,国际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分为科技服务、供销运输、生产加工、金融合作、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等。但是从全国范围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所从事的服务主要停留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的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上,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的产中环节,从事加工、运输等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较少,由此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所经营的农产品在加工转化水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等方面都较低,因而市场竞争力不强,获得利润的空间狭窄。这就导致合作社联合社的组织功能结构单一,发展规模小。

(二)联合社主体地位的不统一

我国宪法一直都把合作经济称为集体经济,这种混淆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本质区别的界定导致合作社法律地位不明确,给合作社注册登记和正常营运带来困难。虽然这种情况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得到了明确的解决,但是对于合作社联合社主体地位的认识仍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深究这种认识不统一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与合作社联合社的创建主体不同有密切关系。大部分合作社联合社是由包括基层政府、农业部门、供销社、科协和涉农企业等牵头组建的,而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联合创建的只占少部分甚至是很少一部分,这不仅违反了违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使农民的主体地位受到削弱,而且让合作社联合社的主体地位难以确定。给其登记注册问题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另外,由于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没有法律依据,这就给工商管理部门如何辨认合作社联合社,能否给予登记注册带来了困难。因此,应该尽早出台关于合作社联合社的基本法律法规,以便给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撑。

(三)公共政策支持程度低

除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组建未受足够重视外。对于联合社公共政策的支持也未达到理想的程度。从产业政策方面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又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应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经营水平,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建立和发展。国外的实践也表明,明确的法律保护和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扶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

证。然而在我国,尽管近年来中央连续几年都强调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的重要性,但部分地区的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仍然不大,并未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特色主导产业的定向发展战略。

从财政政策支持角度看。一方面,面对农业产业化和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新形势,部分省份的政府资金扶持政策并未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税收政策,特别是依法减税工作未能有效落实,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数量和规模。

三、国外联合社制度设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正视政府在联合社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应该摒弃计划经济时期指令性强逼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做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明白合作社联合社的意义,提高农民对合作社联合社的认识和参与合作社联合社的积极性,在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协助合作社联合社健康发展的同时,应避免行政色彩的渲染,始终保持引导者、服务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放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只有加强农民之间的联合,才能让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只有农民生活富裕了,才有整个国家的安定和富裕。因此,政府应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引导者、扶持者、服务者。

结合各国政府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各级政府在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联合社开展各项培训、技术帷广活动,这一支出应列入中央及地方每年的财政预算中专款专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第二,对于由农民这样的弱势群体组成的合作社联合社,政府应在税收上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以减少生产成本,加快农民增收。第三。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提供信息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提高联合社工作人员的素质,以保障联合社合法、有效地运转。

(二)立足国情建立自下而上的组织体系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到底是采取“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不仅在理论界争论不休,在各国实践中也是有所不同。综观各国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合作运动大多是“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即先有基层社,待基层社发展数目已多,感到有联合的必要时,才共同组成它们的联合社。以德国的农业合作社为典型。当基层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因业务发展的需要。基层社通过自发联合建立起了联合社。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与“自下而上”相比,“自上而下”的发动方式比较迅速,但依此组建的联合社容易变质,上下级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明显,因而保持基层社的民主、独立精神至关重要。而我国封建官僚统治历史悠久,部分地区政府人员思想严重,若依“自上而下”的形式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可能得到事倍功半的结果,不仅不能促进联合社健康、有效地运转,而且可能导致行政干预色彩过浓,违背了合作社联合社自由、民主的基本原则。而“自下而上”地组建合作社联合社,更符合我国农民人口多、农产品地域差异明显的现实国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由基层社组建符合地方特色产业的联合社,发挥资源优势,协调和整合基层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9

一、两小贷款投放基本情况

驻马店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总人口820万,其中农业人口700余万,耕地面积1500万亩。市农信社下辖10个县级联社,81个信用社,203个信用分社,共有正式员工3546人。近年来,市农信社抓住机遇,强化经营管理,优化金融服务,充分发挥点多面广、服务三农的优势,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千方百计为广大农民服务,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的“双赢”效果。截至2009年6月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38.3亿元,较上年底增加了20.4亿元;农业贷款余额119.5亿元,较上年底增加了16.4亿元,农贷占比86.4%。2006年末、2007年末、2008年末、2009年6月末,全市农信社“两小”贷款余额分别为8,4亿元、7.5亿元、7.8亿元和7.62亿元,分别占当年度农业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1.7%、8.7%、7.7%和6.38%。在近三年的时间内,全市农信社“两小”贷款余额在农业贷款余额中的占比呈现出下降趋势,这说明,两小贷款投放过程中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两小贷款投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社自身工作不扎实,认识上存在着误区。部分信用社认为“两小”贷款牵涉千家万户,太分散,额度又小,难以管理;成本太高,利润率太低。一笔小额信贷万元左右,从贷前调查、贷款审查到贷后检查、到期催收、核算利息、建立信贷档案,工作量很大。加之近年来责任追究力度的不断加大,激励机制不到位,基层信用社普遍缺乏发放小额农户贷款的积极性。

(二)“两小”贷款难以满足农产的实际需要。“两小”贷款“额度小、期限短”,已难以满足农户的实际需要。首先,难以满足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农村经济正在向产业化、集约化的方向迈进,一大批种、养、加专业户正在形成产业优势,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他们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不再是几千元、几万元,而是十几万元、几十万元,显然,“两小”贷款与引领农村经济大发展的专业户和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其次,“两小”贷款投向难以满足农村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两小”贷款投向侧重于一家一户的种植、养殖业,很少顾及工商业,难以满足蓬勃兴起的农村工商户和工商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要。其三,短期贷款难以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农工贸、产加销等生产周期延长的需要。其四,“两小”贷款品种单一,难以满足日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

(三)农民信用意识不强仍是阻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发展的“瓶颈”。许多农民朋友把“两小”贷款看成是“扶贫款”、“救济款”的认识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赖账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农村人口流动性大,有的农户借了信用社的款,携家带口常年外出打工,导致催要无对象,增加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

(四)信贷员对农户的经济状况和信用程度难以全面掌握。如前所述,一个信贷员要面对数千户农民,要做到认真收集每户农民的经济状况,普遍感到工作量太大,力不从心。所以对农户的资信信息只能了解大概,使“两小”贷款的投放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投放质量。

(五)金融支农的相关配套政策尚不健全。目前,农村担保体制建设相对滞后,担保机构数量和规模不能满足农户贷款的需求,金融信贷支农因抵押问题成为制约瓶颈。

(六)依法追偿难度大,贷款诉讼成本高,执结率低。农业贷款客观上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如养殖业和种植业既要面临市场风险和生产管理上的风险,同时又要经受自然灾害的考验。另外,农业贷款诉讼成本高,执结率低,执行效果差。

(七)两小贷款发放中存在着潜在的风险隐患。

1 自然风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承贷主体是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而农业是弱势产业,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生产会受到很大影响,必然使一部分信贷资金产生风险。

2 市场风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在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众多农户集中从事某一种养殖生产经营项目,在市场供需变化时,将形成系统性的市场风险。

3 管理风险。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千家万户,信用社难以一一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其产生风险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弱化了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而地方党政机关却忽视信贷经营风险的补偿政策、信用保证体系的建立,使信用社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三、提高两小贷款覆盖面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全员服务“三农”意识,找准支农定位。各级农村合作经营机构要通过开展市场调查、业务培训、宣传发动和理念导入等形式,增进全员服务“三农”的意识,使农信社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开办“两小”贷款的目的意义,“两小”贷款在实现社、农“双赢”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巨大作用,信贷管理人员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实际了解和掌握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情况,详细占有第一手资料,找准自己支农定位,有的放矢地做好“两小”贷款的服务工作。要通过宣传活动,使农民群众真正了解“两小”贷款业务的有关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地与信用社员工一起搞好“两小”贷款的营销工作。

(二)合理延长“两小”贷款期限。适当加大投放额度。应根据农业生产和新兴的农工贸、产加销等产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周期的不断延长,适度放宽“两小”贷款在期限和额度上的限制,使信贷支持更加符合农业运行周期及信贷主体的实际需求。

篇10

以晏阳初、梁漱溟和陶行知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开拓者和实践探索者领导了近代农村教育实验运动,并被传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实践、梁漱溟的农村文化教育思想与实践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与实践,构成了近代中国农村教育的核心主体——教师行为模式塑造的基本范式。而近代农村教育中关于农村教育思想、对农村教师的素质要求与当前关于农村教育的思想、对农村教师的素质要求一脉相承。因此,通过追溯近代农村教育先进理念的渊源与发展探讨现代乡村教师的素质塑造较有必要。

一、近代农村教育特征探析

1.悲悯救世的人文情怀

在近代农村教育运动中,虽然教育家的侧重点迥异,但他们均怀着救世的情怀到农村从事教育改革运动,以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民族振兴。

例如陶行知带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生活教育情怀,投身农村,推行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为理念的乡村教育实践,培养了大批农家学生。又如梁漱溟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道德教养问题,认为德性之知优于见闻之知。因此,将塑造理想的人格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成人或全人的教育理念,以突出个体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着眼于把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可见,他们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爱国情怀,闪烁着悲悯救世的人文情怀。

2.科学务实的教育态度

近代中国社会管理模式较为混乱,而农村教育管理更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但教育家并没有照搬西方现成的经验模式,而是依靠科学务实的求真态度和大胆的创新精神,摸索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教育规律,形成融合西方先进教育观念和中国农村社会实践的模式,强调“自尊自信,自己创造”,反对因袭陈法。

在实验之前,教育家对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村的教育状况进行了大量调查和深入研究,以掌握当地的历史、风俗、生活状况、物产和人口等方面的情况,再因地制宜地制订实验计划或进行跟踪、溯源式的研究。

例如晏阳初将导致农村教育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愚、贫、弱、私”,提出有针对性地实施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等四大教育,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现农村社会的科教农一体化发展。又如梁漱溟认为,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从农村文化开始积累,以构建中国文化,而文化重建又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只有深刻地理解中国农村和整个社会,才能有效实施。因而,梁漱溟主张采取追根溯源式的研究方法改造农村的文化秩序,以实现民族再造。再如陶行知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教育条件,在农村创建晓庄学校,并在实践中为其制定了三个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3.传统而生活化的教育手段

农村传统的文化资源和天然的生活环境为农村教育注入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家科学务实的教育态度使其对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有了较深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构建符合农村生活和自然需求的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家根据农村的具体特征和农民的诉求,设置了相应的动物选种、家庭工艺、合作社和农产市场等应用型课程,培养了一批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的基层行家里手,使农民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另外,在教育资源的选取方面,他们始终注意妥善处理传统文化与市场诉求的关系。

例如陶行知提出两个理念。一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二是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即终身教育,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受教育。又如1931年3月,梁漱溟等人开始筹办山东省乡村建设活动,在一年的合作运动中,共成立了六种合作社,即美棉运销合作社、蚕业产销合作社、林业生产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信用庄仓合作社和购买合作社。再如晏阳初充分挖掘农村风俗和生活习惯等文化资源,利用秧歌、鼓词和民间文艺等传统文化元素建造剧场、剧团,让农民参与编演。

近代农村教育采用传统生活化的教育资源,融合生活教育、人文教育和价值教育,力求探寻传统而生活化的教育手段,符合当前中国农村的教育实践与改革需求。

4.完满的教育目的

近代农村教育既是一部教育发展史,又是一部农村社会改造史,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运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从内容方面看,农村教育涵盖了卫生、道德、礼仪、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教育内容,把自然与社会融入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形成农村教育的系统工程。例如梁漱溟在20世纪30年代所实施的农村教育的全部过程可概括为:农村建设之教育是社会与个人结合的教育、农村建设之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农村建设之教育是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的教育及农村建设之教育是“政教合一”的教育。

从个体方面看,农村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人格完善的人,即“有健康的身体”“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职业”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整个的人”。

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持有农村教育改革理论的教育家对农村教育的本质进行哲学反思。由于充满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拥有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并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因此近代农村教育实践具备应有的灵性和指导意义。此外,近代农村教育不仅立足救国,更立足救人,既追求完满的教育目标,又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思想,因而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对当代农村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1.以教育为生存方式和价值诉求的理念

教育是一项良心事业,蕴含教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需要投入较多的情感和精力,秉持心中的善念。农村教师应以近代知识分子为榜样,视教育为己任,将农村教育融入生活,用一生的心血实践教育梦想,寻求自身的存在方式和人生价值。首先,农村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保持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在农村教育工作中寻求教师人生的自觉领悟,祛除农村教师保守封闭、机械服从的行为方式。其次,立足农村教学实践,依托农村悠久的传统、自然的生活资源以转变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催生教育智慧,探求教育本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自身生活质量。最后,农村教师要把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真理的执着追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减少教育的功利性和盲目性。

2.具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改革意识

近代农村教育家认识到传统教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因而决定传承愚公移山的精神,秉持“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努力致力于农村教育改革。这体现了责任感、时代感和改革意识。这种积极改革的精神值得我国当前的农村教师借鉴与传承。由于路径依赖、农村封闭的环境及教师自身条件不足等原因,客观上剥夺了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中教师教育的创新权,导致农村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出现态度不明朗、角色定位不明确和职责模糊等现象。因而,我们要意识到农村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调适过程,要实现与农村管理领域相适应的善治,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改革。为了使农村教育具有时代感、责任感和改革意识,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首先,处理好个体诉求与教育行政改革的关系。农村教师长期在基层教学,贴近学生,接近生活,其本身又在改革之列,理应成为农村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因而,农村教师应以积极的姿态探求农村的教育诉求,从等待行政改革转向前瞻行政改革,实现农村教育改革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式互动。其次,处理好思想观念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农村教师要时刻关注外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趋势,实现思想观念和外在环境变化的互通与互融。这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农村教师要有理性的批判思维,有自我教育的意识,树立教育自;其二,农村教师要不断更新理念,让改革思想伴随教育和个体生存方式的不断发展。

3.传承历史文化的教育观念

近代知识分子在农村教育实践中,利用农村地理环境、文化风俗等作为教育资源,同时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其与现实结合,发起颇具特色的农村教育运动,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具有较大的启迪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的精神家园。当代农村文化在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中已出现支离破碎的迹象,许多农村学生未能真正融入城市,而农村文化根基又不牢固,只能游离于农村与城市的真空中。因此,农村教育要利用地方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传承和创造厚重的农村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意味着农村教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历史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影响。此外,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平台,在实践中达到教育目的,自觉学习历史文化,扎根农村生活,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4.培养行动研究型教育者

“行动研究型教育”,即以教育为生存方式和价值诉求的外在表现,是正在阐述教育人生的实践活动,展现的是一种积极干预的人生状态,来源于对教育的信仰和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它要求具有行动研究素养的教育者首先应自觉促成自身成长,把良知、责任感、理性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近代农村教育运动中,晏阳初、梁漱溟和陶行知等教育家运用社会学中的田野调查法对农村教育进行系统研究,从社会实践到调查报告再到行动方案,体现了研究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履行了行动研究型教育者的职责,符合当代所倡导的科学教育思想。农村教师要成为“行动研究型教育者”应具备三种能力。首先,教育意识全面觉醒。拥有对教育学的独到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并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性与权威性束缚,从而获得对教育真谛的悟知。其次,批判反思的能力。即秉持独立的人格,保持探究的精神,对自己与他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从备课、上课到课后,包括课堂设计、重难点、举例、师生关系及教学理念与方法等)进行整体性反思和理性批判,对于教育问题具备专业的敏感性和足够的判断力,能够对现有的教育理念提出实质性的质疑。最后,兼收并蓄的能力。农村教育要从自我思维、定式思维和书本思维中解脱出来,吸收、融合各种新思想、新生活,把城市文化与具体农村教育实践相结合,与农村需求相结合,形成行动研究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