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

篇1

1、关于机构:党委机构的设置以2002年9月市委、市政府(吉字[2002]52号)批准的《县党政机构改革方案》为主要依据,即县委工作部门设置6个(县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农工部);常设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编委办公室,与人力社保局合署);直属机关工委与组织部合署;老干局、局分别归口组织部和县委办管理。2010年我县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设置以2010年6月市委办、市政府办(吉办字[2010]93号)批准的《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为依据,即政府工作部门设置26个(包括监察局),特批机构1个(扶贫和移民办),共27个工作部门。除以上机构外,乡镇政府机构18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14个,其中党委管理单位6个。

2、关于人员编制及实有人数:县乡两级行政编制1508名,其中县直党政群编制488名,政法专项编制469名,乡镇机关编制551名;截至2011年2月,党政群机关实有人数合计1362人,其中县直党政群484人,政法系统454人,乡镇机关424人。14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事业编制114名,实有人数66人。

二、关于事业单位及编制情况

根据2010年12月底机构编制统计,全县各类事业单位486个,总编制7542名(财政预算6845名,经费自理697名),实有总人数7744人(财政预算6421人,经费自理1323人)。

1、关于全县学校及编制情况:全县乡镇中小学单位37个,县城中小学及职业学校单位13个,学校单位共50个;省市编制、教育、财政核定我县教职工总编制3854名,到2010年12月底教职工实有3626人;2010年井冈山经贸学校调整为市县共管,以县为主,划转编制111名,实有教职工66人。

2、关于卫生医疗单位及编制情况:全县乡镇卫生院按一乡一院设置,共18个单位;省市编办核定乡镇卫生院总编制474名,到2010年12月底实有人数509人;县城公立医院4个,总编制455名,实有人数434人。

三、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

我县乡镇机构改革是从2005年起步,每年都把乡镇机构改革列为机构编制工作的任务目标,由于种种因素,实际落实情况甚微。2010年12月,市委办、市政府办转发了《市编委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吉办字[2010]166号),要求在2011年1月底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为落实通知精神,应付市里的督查,经编委领导同意,县编办拟出了《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实际没有下发,更没有去实施,乡镇机构设置还是维持原状,即乡镇机关按2002年党政机构改革方案设置;乡镇事业单位按2003年事业站所改革方案设置,事业站所设置情况是:七个乡镇按7个站所设置,其余11个乡镇按6个站所设置;改革后将农技、农机、农经、水产、水管、兽医单位整合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乡企站、劳动保障服务站、统计站单位整合设立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站,保留乡镇文广电站、民政所、计生所和国土所,按7个事业站所设置的乡镇增设林业工作站;目前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站仍属乡镇政府管理,除此外其他站所都陆续明确调整为县相关主管部门管理。

四、关于编办及编委工作情况

县编办在去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维持现状,其定位是列党委序列,为县委工作部门,作为县编委的常设办事机构不变,与人力社保局合署,定行政编3名,现配主任1名、副主任1名、股长1名,除编办工作外,三人都兼有人力社保局的工作或分工,没有专职人员。编办下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股级),配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业务工作,也兼有其他工作。编委会议根据讨论的议题和其他工作情况需要适时召开,编委主任确定召开时间并主持会议,讨论并决定本级权限范围涉及机构编制的事项,提交的议题平时由编办收集整理,开会前归纳整理列出;近2—3年内每年编委开会为1—2次不定;编委会工作由编委会工作规则加以规定。

五、关于今年机构编制的工作要点

按照市编办下发的工作要点,今年有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1、统筹谋划“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把“十二五”规划要求贯彻落实到今后五年的机构编制工作中,明确任务和目标要求,为今后五年工作谋好篇、布好局。

篇2

一、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全市会议精神

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召开后,市编办及时组织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会议,认真学习了徐广国书记和马力市长的重要讲话。通过学习,全体干部职工对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市委、市政府围绕年度工作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同时,市编办主任纳影丽要求全办人员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把学习和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内容,认清形势,理清思路,主动作为,奋力拼搏,以只争朝夕的工作劲头和精神,全力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工作成效上。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服务保障功能,为推进“两区”建设、“两大战略”、深入实施“2258”工作思路提供体制机构保证。

二、认真总结、查找不足,进一步找准下步工作切入点

今年时间已经过半,为认真总结上半年工作,推动下半年工作有效落实,市编办结合上半年工作总结和公务员半年实绩考核,逐科(局)逐人员进行总结,认真总结梳理上半年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未完成的工作,深入剖析原因,拉出工作清单,制定落实措施,明确责任,规定完成时限。根据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学经验、找差距、明思路、促发展”互学互促观摩活动要求,市编办全体干部职工观摩了阅海湾中央商务区、科技园和综合保税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成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服务“两区”建设。在建设现场,一步一个惊喜,一处一份触动,一个个规划长远、功能完善、建设有序的项目,为我市“十二五”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了“两区”建设中这座城市的魄力、张力和活力。通过观摩学习,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刻领会了争做两区建设先锋的深刻内涵,增强了服务发展、参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振奋了精神,鼓足了干劲。大家纷纷表示,在“发展之夏”到来之际,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务实创新,不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篇3

一、假法人的存在形式及形成原因

所谓“假法人”,即指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和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狭义理解,就是没有独立管理能力和没有独立收入支出权力的事业单位法人。目前,我县事业单位假法人的存在有几种形式。一种是确认了法人资格,办理了法人登记手续,而实际上并不完全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这种形式的假法人主要存在于乡镇的“七站八所”。其形成原因:一是盲目追求过渡率。乡镇的“七站八所”大多数资金不足、人员不够、财务不独立,在非法人过渡为法人的工作中,因放宽过渡条件,为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办理了法人登记,颁发了法人证书,人为地造成了假法人的存在。二是机构改革不到位。按照批复的上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的规定,乡镇事业单位均应综合设置,如将涉农的农技站、农机站、畜牧水产站合并组建为农业服务站,广播电视站与文化站合并组建为文化广播电视站等。但因机构改革未完全实施到位,应撤并的机构未撤并,新组建的机构也未真正运行,不具备法人条件的假法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另一种是指完全具备法人条件,办理了法人登记手续,只履行法人义务而不完全享有法人权力的事业单位。这种形式的假法人主要存在于县直机关的直属事业单位。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事业单位取得法人资格,实行法人登记后,应享有充分的自。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法人的监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监管法定代表人,(二)监管国有资产。然而,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利益的驱动,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仍然沿袭过去的老办法,将事业单位的人、财、物、事权紧抓不放,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影响事业单位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进程。二是因行政机关行政编制不足而设立的事业单位,用事业编制补充行政编制。第三种是事业单位对自身定性不准造成的。有些事业单位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也不向主管部门和编制部门争取,始终把自己摆在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个股室位置,不但不能独立支配人、财、物,甚至连业务工作都与主管部门分不开,基本上不能以本单位的名义开展业务活动。第四种是因职能弱化造成的。有些事业单位(如农科所、烟科所、林场、果场、渔场等)没有完全按“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能职责办事,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职能职责,有些事业单位甚至把属于自己的职能人为地减少,造成职能的弱化。

二、假法人存在的弊端

事业单位假法人存在的弊端较多,据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假法人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束缚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步伐。长期下去,会导致事业单位本身职能弱化,甚至丧失全部职能。

二、不能适应上级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精神。早在1996年,中办、国办转发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办发[1996]17号)。其核心内容是: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要由微观转向宏观,事业单位要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进入社会、走向市场,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从党政机关的附属物,转变成为社会发展主体。而现实情况是,部分事业单位仍是党政机关的附属物,人、财、物、事权都由主管部门支配。

三、影响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比如说,事业单位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设立登记手续时,不是独立的法人,开办资金不好确定;登记管理机关催促有些事业单位法人年审时,这些事业单位法人认为,不是独立的法人,就不用年审;就是进行年审,对其开展业务活动情况和经费收支情况也不好审验。

四、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弱化。假法人事业单位一旦出现问题,大多数主管部门比较消极,不愿管,少数主管部门采取不管的态度。而假法人事业单位又无能力管。这样一来,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当事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对事业单位的信誉度也大打折扣。

三、消除假法人的对策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要以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理顺乡镇的管理体制,合理设置乡镇的事业单位。要撤消一批职能弱化、无服务、无工作任务的站所,如劳动服务站、企业办等;合并一批职能相近或业务交叉的站所,如农机站、农技站、畜牧水产站等。对撤销合并的站所,收缴其印章和法人证书,注销其法人登记;对新成立的站所办理法人登记,核发法人证书;对确需保留而又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站所,可采取按片设置总站的办法设置,总站作为法人,办理法人登记,乡镇的相关站所可作为总站的分支机构。要通过乡镇机构改革使乡镇的站所真正成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

二是要改变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还权于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国有资产的监管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事业单位正常运转。要将人、财、物、事权还给事业单位,使事业单位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单位。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2008 年 3 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决定在 2009 年内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五省市启动有关试点工作。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制度能够衔接,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将按照企业养老保险的办法进行发放,这也就是意味着与机关公务员挂钩的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不再由国家财政负担。其实在这次改革之前,原人事部就曾下发过相关的文件,并在云南、江苏等地区进行过试点,但最终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而以失败告终。这次的改革方案一出台就立刻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和质疑。大家对改革方案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根据改革方案,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将和企业基本一致,养老金待遇将大幅降低。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双轨制”,在这种制度下,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远高于企业职工。数据显示,2005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是企业职工的2倍左右。虽然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调高了企业退休职工的待遇,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未缩小,原因在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也相应的提高了。如果改革实行的话,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待遇将远不如之前,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水平不符。第二,一直以来,机关与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整体,享受着‘双轨制’带来的制度优惠。可是这次的改革则只针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公务员,却不在改革之列,这不禁让人怀疑改革的公平性。

二、改革的基本框架。

根据《改革试点方案》的内容,此次改革主要涉及养老金的筹资结构、缴费比例、养老金的计算和发放、新旧制度的衔接等方面:(1)事业单位人员也要和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统筹交纳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费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 20%,员工缴 8%。(2)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对象根据参加工作时间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情况:《改革方案》实施前退休人员(简称老人);《改革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 15 年的人员 (简称中人);《改革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 15 年的人员(简称新人)。(3)养老金发放以改革正式实施时间为界,即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老人”在社保机构领取的养老金,从第一个月起均不得低于原来的退休工资标准。“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新人”缴费累计满15年,退休后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4)事业单位养老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事业单位养老金是否实行省级统筹,根据试点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实施。如果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市或地区为统筹单位。(5)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形成基本退休金之外的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建立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实质就是对每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给予的一项社会保险福利,它是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退休后工资收入降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而在基本养老金之外增加的一项退休收入,这种福利具有强制性,事业单位必须办理并缴纳。

三、改革试点推进的制约因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从一开始出台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而绝大多数人是持不赞成或反对态度的,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更是遭遇到了重重的阻力,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时间敏感,机构复杂。

改革的试点方案是2008年3月份通过,2009年1月份正式下发的。众所周知,2008年一场金融海啸席卷了全球,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中国的经济的发展面虽然算是比较好的,但也不能忽视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问题和负面影响。在经济发展放缓时,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改革承受力通常来说都比较差的,而选择这个时候进行改革必然会给尚未退休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全国事业单位人员近4000万人,其中 3000 多万名正式职工,900 万名离退休人员。这次改革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虽然总人数并不算太多,但按家庭计算却将近牵涉一亿人,并且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126 万个单位,每个单位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单位的众多和复杂的情况也使得改革必定是一场持久战。

2.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缺陷,事业单位难以加入。按照试点方案,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实际上是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靠拢的。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存在缺陷的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推出的。所以养老保险收缴费率是按照原来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的员工人数、工资基数和退休人员人数的比例来测算的。而当年国企改革引发了大量工人下岗,提前退休转化成养老金领取者,当时全国平均退休年龄只有 47 岁,计划中的缴费人与领取人之间的赡养比和实际赡养比例差异明显。这个制度不仅要支付下岗提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而且还要支付以前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执行初始政府就发现收上来的养老金不够支出,中央必须转移支付。但当时中央转移支付能力非常有限,于是挪用个人账户,导致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长期混账管理、个人账户空账运营。这样就使这个制度无论从赡养比还是资金筹集和供给能力,从一开始就不配套,随着时间推移,问题日益严重。而如果事业单位的改革向企业靠拢的话就意味着马上要承担28%的费率,因为事业单位职工要缴纳个人工资8%,事业单位也要筹集20%,这 20%到底是财政出钱还是让事业单位自己筹集资金,目前并不明晰。如果事业单位面临自己筹集资金的压力,其公益性难免受到影响。即使这样,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水平也会出现大幅度下降。改革方案的思路是通过职业年金来弥补,但职业年金的来源渠道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如果要建立职业年金,由单位和个人出资,这将必将会增加费率,加上基本养老保险28%的费率,单位和个人的缴费率将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3.事业单位人员待遇降低,公务员不受影响。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将大幅降低。按现行的制度来讲,一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现在在职的月基本工资是四到五千块,按传统,退休金是其个人最后工资的80%的甚至 90%,那么退休后大概能拿到三到四千左右。但如果是在企业,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只有很少的地方能发到2000元,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1300~1400元。改革必然会令事业单位的退休者的生活水平下降,更会对尚未退休者构成一大心理压力。从本质上来说,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并不具有超出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当然也就不应该享受与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不同的待遇。但事实是,历次的养老制度改革,公务员都能置身事外。在此次改革之前,公务员已实行阳光工资,各地事业性质人员收入其实已落后于公务员收入,其整体收入一般也只能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线。但这次的养老改革将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的的待遇进一步降低,而改革设计者———公务员本身却未能成为改革的对象,这不禁使公众对改革所能达致的公平性产生疑虑。

4.法律法规不健全。除了改革试点在各地都受到很大质疑和阻力之外,试点改革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没有依据,具体执行和操作过程中困难较多。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保障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养老保险方面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例如,如果事业单位将参照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那么新旧办法该应如何衔接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现在最通行的说法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所谓“新人新办法”是指新进人员按照新的改革方案执行,直接入社保,对于“新人”来说,退休是十分遥远的事情,目前大可不必“庸人自扰”;而“老人老办法”,即新办法实施前已退休的“老人”,待遇照旧发放不受影响。而眼下可能最受影响的,是那些已经在事业单位工作多年而又尚未退休的“中人”。这批人大都是五十岁以上,大部分是本单位的“中流砥柱”或业务骨干,并且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改革方案的出台却另他们进退两难,如果按照方案来执行,这些人都要求提前退休的话,必定会对正常的日常工作有所影响。为弥补缺失,改革虽然采取了“中人补齐”的办法,对于那些可能受影响的“中人”,在基本养老金计发上,将有“过渡性养老金”这一项。但目前,国家对此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而是要求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

5.相关配套制度进展缓慢。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配套推进的还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事业单位分类事关“养老改革试点的成败”。但是据了解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根据 2008 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将被分成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从事公益服务的三类事业单位。通过分类改革,以后的事业单位将主要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主。虽然改革方案提出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原则和目标,但是从各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没有哪一个省市真正实现了事业单位的有效分类。2011年6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下发,事业单位改革也开始正式推进。《意见》显示,中央已经确定了一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用2011~2015年的五年时间,我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在5年目标之下,根据《意见》,事业单位被划分为三类:参照公务员类、自收自支类、财政补贴类这三个类别,其实是按照社会功能来划分的。就是将承担行政职能的变为行政机构;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转为企业,推向市场;保留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这种改革可以形象地概括为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从实际执行来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难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在这场改革中,政府部门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改革对象,改革中的“主客同体”现象使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有专家分析,各类利益的维护也让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举步维艰。政府的特定利益,事业单位的独立利益,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提出的要求以及改革的个人得失,使得改革的动力在各类利益维护之间互相抵消,无法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

四、基本评述。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试点从颁布到现在已经有近 3 年时间,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针对改革试点的瓶颈和难题,很多专家和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的对策。例如,有人提出“养老金制度改革”,应当是让企业的养老金向事业单位的养老金靠,提高工人的生活待遇,而不是让事业单位向企业靠,降低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待遇。有学者则认为国务院及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暂停这一试点,并立即着手制定机关、事业和企业三者联动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还有学者为沉疴多年的养老保险开出的药方是,建立中央政府统筹的国民基础养老金,同时市场化运营全民个人账户养老金(含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也应进入到国民基础养老金系统,以职业养老金替代退休金,对接国民基础养老金,带动全国养老金制度结构性调整。笔者认为,不论专家学者给出何种解决策略,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一定要面对的,那就是就我国目前的养老制度而言,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双轨制”的养老模式已经运行了多年,牵涉机构、人数众多,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打破某些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也会使其他人收益。而要想通过一次改革就彻底改变现状显然是不尽现实的,因此这必定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阻力,因此改革一定会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1]董力堃。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重新审视。学术界。2010(2)。

[2]汪孝宗,韩文,曾娟。难改的事业单位养老。中国经济周刊。2009(41)。

[3]姜爱林。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为何困难重重。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5)。

篇5

一、健全规章制度,促进规范化管理

一是规范编委会运行机制。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保证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工作有序进行,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根据中央、省、市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了《沾化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则》。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机构编制的事项,都要严格按照《工作规则》办理;对违反规定办理机构编制事项的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二是建立机构编制严控管理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管理的意见》、《沾化县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有关机构编制管理的规章制度,进一步理顺了工作关系,明确了机构编制审批权限、制度和程序,建立了编制使用审核制度,规范了进人管理程序,使全县机构编制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是健全部门协调配合约束机制。组织、纪检、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组织人事、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的执行情况,并不定期召开碰头会。对弄虚作假、欺骗组织、严重违反人事编制政策法规的,除责令限期整改和清退外,还将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促使机构编制的各项决策得以有效执行。

四是完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机制。制定印发了《沾化县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办法》、《关于严格控制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借调工作人员和招用临时工的通知》、《沾化县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现场核查暂行办法》、《关于严格执行编制使用纪律严肃查处违纪进人问题的通知》,转发了中央编办颁发的《机构编制“12310”举报受理工作规定》,进一步畅通了社会监督渠道。组织开展了全县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活动。结合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复核工作、县政府机构改革部门职责调整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项目调整落实情况以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专项检查,采取听汇报、查资料、召开座谈会、现场走访查看等方式方法,确保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围绕中心工作,扎实推进各项改革

一是全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上级关于县政府工作部门“三定”工作的精神要求,在严格程序、重点突出、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对27个单位“三定”规定草案进行认真审核和修订完善,出色完成了包括23个县政府工作部门、3个挂牌机构、县编委办公室等部门“三定”规定的审核报批工作。通过政府机构改革,部门设置更加合理,职责关系更加明晰,内设机构更加规范,机构编制得到合理调整。

二是着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围绕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合工作实际,对乡镇机构实行综合设置、限额管理,对乡镇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进行重新核定,加强了乡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进一步健全了机构编制与人事管理、财政预算管理的配合制约机制,杜绝和避免出现新的超编现象。通过乡镇机构改革提高了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了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本着扎实有效,积极稳妥的原则,稳步推进了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对全县事业单位情况进行了调查核实,做好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准备工作。调整了县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为深入推进全县事业单位改革,加大改革实施力度提供了组织保障。部署了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模拟分类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沾化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对全县事业单位撤销、整合情况进行统计和开展初步模拟分类工作的通知》,对全县400多家事业单位进行了清理、规范和模拟分类。

三、积极探索研究,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一是提早将机构编制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为进一步加大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检查力度,沾化县委、县政府自2011年起就将机构编制工作纳入各部门单位、各乡镇办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机构改革方案及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及信息公开情况等。将机构编制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对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精简人员编制,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构建竞争性用编机制。去年11月份召开了县编委工作会议,围绕机构编制宏观管理的方式、方法,逐步完善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科学决策机制、综合协调机制、与财政预算管理相配套的约束机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与组织人事管理规定》。从今年开始,县内人员调动采取竞争机制,县内各机关事业单位确因工作需要增加人员的,由主管部门申报用编增人计划,机构编制部门根据职责任务、编制员额、岗位特点提出方案经县编委研究后,组织、机构编制、人社等部门按照“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要求,统一组织在编人员中考试择优录取,考试根据缺编情况每年原则上安排一次。通过竞争性用编,公正合理使用编制,有效杜绝人情调动,促进全县人才合理有序规范流动,实现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是实行中层干部职数核准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股级)职位的设置和配备,严格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批复的机构和核定的职数进行。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或同级别干部)竞争上岗或调整的先到机构编制部门核准职数,持机构编制部门核准的《沾化县机关事业单位使用中层干部职数核准表》,再向组织、人社部门提出竞争上岗和调整申请。职务任免后于7个工作日内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实名制变更登记手续。

四是加强招用临时工管理。严格控制机关事业单位擅自招用临时工,因工作需要招用临时工的,严格按照《关于严格控制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和招用临时工的通知》要求,向县编委写出请示,经批准后方可实施。2012年5月份-11月份利用7个月的时间建立了全县借调人员和临时人员数据库。去年12月份为掌握单位使用临时工情况,进一步加强临时工合法使用规范管理,对县公安局、县人民医院等单位临时工使用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查看相关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了有关单位临时工的管理使用情况,为全县进一步规范管理、合法使用临时工提供了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篇6

一、完善制度,努力建立规范管理长效机制

2012年以来,我县出台了4个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文件,分别是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县编委会文件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程序》,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人社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借调人员管理办法》。通过出台文件,统一认识,强化措施,规范程序,使机构编制规范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坚持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的“三个一”审批制度:即凡涉及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调整及单位职能变化的事宜,经县编委集体研究决定后由县编办一个部门承办、县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县编委一家行文。

二是严格编制使用程序管理。各单位每年底向县机构编制部门申报下一年度编制使用计划,县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汇总制定全县编制年度使用计划,经县编委核准后上报审批。机关事业单位选调、招录、安置人员等,均要向机构编制部门申请核准使用编制,并在批准的年度编制使用计划内进行。

三是加强中层干部管理。建立全县中层干部台账,各机关事业单位任命、调整中层干部,须向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人社局事前汇报、事后备案。县编办主要审核各单位中层干部的职位和职数,与“三定方案”中批准的内设机构名称和核定领导职数是否一致,不一致的不予备案,不列入上一层次领导干部提拔范围。

四是注重借调人员管理。规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时,单位必须有空余编制,且工作任务较重,本单位工作人员确实不足。由借用单位主管部门,向县机构编制部门、调配部门提报借用人员申请,由机构编制和调配部门审批后,被借用人员方可到借用单位工作。借用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最长一年。避免了单位间随意借调人员,造成混编混岗、在编不在岗现象发生。

二、规范运作,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效益

近两年,国家和省分别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11〕22号)、《关于印发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审核与人员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鲁编办发〔2011〕3号)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借助召开县编委会及其他一些时机,注重宣传“四个严禁”、编制和经费联合约束机制等精神要求,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切实通过规范运作,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效益。

一是坚持总量控制。凡需新设机构,一律本着机构整合、资源共享、“撤一建一”或“撤二建一”的原则;凡需补充人员,严格执行“空编进人”。近两年期间,我县共合并撤销6个单位,核减348名编制。

二是注重动态调整。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注重根据事业发展调整机构, 根据职能变化调整编制, 根据人员余缺调整人员,对全县机构编制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实行机构编制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特别是在“实施三年突破平阴计划”中,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的杠杆调控作用,真正把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好、用活、用在刀刃上。从超编较多的县直学校调剂40人,充实到县域经济发展一线急需人员的单位;撤销了职能弱化的县成人教育办公室,成立了急需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根据餐饮服务许可职能由县卫生部门移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情况,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调剂了8名编制充实到县食品药品稽查大队;从乡镇(街道)选调20人到县直部门工作,形成了新招录人员到一线锻炼成长、优秀人才在基层选拔推荐的用人新机制。

三是实行综合约束。狠抓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建设,目前,我县的实名信息入库率达100%,做到了实名制数据库与编制台账、实际情况相一致。基于实名制数据库这一平台,建立了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约束机制,规定只有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机构和人员,组织、人社部门才能配备人员、核定工资、办理有关社会保障手续,财政部门才能列入预算并核拨经费。

三、加强督查,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权威

有效加强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监督检查是克服和预防违规现象发生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的根本保证。为此,按照中央编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机构职责任务落实情况检查,保证政府高效运转。结合全方位目标考核,通过要求单位提报材料、登门现场检查等方式,每年开展一次机关事业单位职责任务落实情况评估,对职责任务落实不到位、超职责任务开展活动、向下属单位延伸和委托任务的单位,书面指出问题,并向县考评办公室通报相关单位情况。为确保食品安全、安全生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等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任务落实好,通过出台政府文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指定信息联络员等方式,建立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转。

篇7

关键词:质量检测系统 标准的制定 标准的完善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质检系统标准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质检工作的日益完善不仅要求我们要不断的修正质检系统的标准,而且要积极推动节能认证工作,提高准入标准,设立科学合理的认证和检验标准,加强各个方面的沟通与合作,从而保证我国质检系统标准制定的正确性和提高质检系统的完善程度。不仅如此,还要求我们要全面加强管理,加大监督力度,完善服务措施,顺应国家发展和改革的形势,进行质检机构的改革和完善,从而保证我国质检标准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为我国全体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生活保障。

一、制定正确的质检标准,从而为我国各项事务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制定正确的质检标准要求我们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质检标准,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要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仍处于质检事业的初级阶段,各项质检系统仍有待提高和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质检标准的探索。只有正视现实,才能够获得长远深刻的发展。

1.保证质检标准的时代性,为我国各项事务的发展和提高提供正确的制度保障

制定正确的质检标准,我们要对现有的质检系统的标准进行不断的修正。因为质检标准是依据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状况所制定出来的,所以质检标准具有时代性。要保证质检标准的正确性,就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将原有的质检标准同具体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同具体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检保准的可靠性、合理性和时代性,才能为我国各项事务的发展和提高提供正确的制度保障。

2.提高质检标准的准入性,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而服务

制定正确的质检标准,要求我们要正确把握质检标准的准入性。一种商品能够进入市场或者一项活动能顺利的开展,首先要符合市场准入的标准,只有符合相应的标准,才能够拥有实施的前提。这就说明只有真正提高质检标准的准入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各个方面的质量的提高。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将质检准入的“门槛” 抬高,才能保证事务的质量,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而服务。

3.加强各个方面的沟通和协作,保证我国质检系统标准制定的正确性和提高质检系统的完善程度

质检工作并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需要同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沟通和协调的。质检工作的开展和提高需要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质检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政治制度作为法律保障。只有明确的法律作为质检系统的法律基础,才能保证质检工作的合理合法性,才能够保证质检工作的顺利的开展。

质检工作的开展其次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为基础。质量检测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商品等一系列经济事物,只有保证质检工作服务对象的充分性,才能够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质检工作的标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运用当前所探索出来的质检标准,才能够认识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质量问题。只有将质检工作同社会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沟通和协调,才能够保证我国质检系统标准制定的正确性和提高质检系统的完善程度。

二、全面加强管理,保证我国质检标准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

质检工作的开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协调,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的加强管理,加大监督的力度。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顺应国家发展和改革的形式,进行质检机构的改革和发展,从而保证我国质检标准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

1.加大监督力度,完善服务措施,提高质检标准

对我国各项事务的监督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质检工作的开展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参加和支持。质检工作不仅要求相关单位对社会各项事务的质量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控制,加大监督的力度,保证质检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要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质量监督的积极性,从而扩大质检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保证质检工作成为全民性工作,从根本上加大质检工作的力度。

2.顺应国家发展和改革的形式,制定符合时展的质检标准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制定不同的质检标准,服务不同的社会事务。质检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我们要顺应历史的发展,顺应国家的发展和改革的形式,根据具体的实际进行不同的质检标准的的完善,质检机构的改革。

3.根据不同的国家机关体质的改革,相应的进行质检机构的改革活动

事业单位的改革同国家机关的改革具有性质上的区别,质检机构的改革属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范围之中。由于质检机构改革具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质检机构改革前对质检机构的现状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质检机构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新体制。

作为事业单位性质的质检机构相对于企业来说,具有企业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正是由于这一有利因素,质检机构成为许多人就业的最佳选择。但是根据目前我国的就业状况和质检机构的人员饱和程度来说,很难为缓解就业压力做出很大程度的贡献。质检机构中不乏“一月混到底”的工作人员,这就要求质检机构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我们需要的是一场震撼灵魂、动摇“铁饭碗”的深刻变革。只有充分的运用改革和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够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我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4.探索有力改革方案,推动质检机构的改革和完善

对质检机构改革方案的探索需要运用全体人民的智慧来共同完成。质检机构改革的基础是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质检机构的改革不是单一的本身改革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各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从而使质检机构的改革拥有组织保证。

通过质检机构改革方案的探索和实施,使得质检机构管理向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探索出了所长负责制,而且还出现了科室承包制。通过不用方式的责任划分,不仅使员工的责任感有所增强,而且增强了质检机构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风险意识。

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生活中各项事务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质检部门我们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只有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服务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办事的能力和效率,才能更快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我们不仅要同过各种科学合理的途径进行质检规律的探索,而且还应该全面的加强管理,立足于整体,立足于实际的进行探索。质检系统标准的制定与完善要遵循时代的发展规律,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遵循与时俱进的要求,顺应时展的步伐,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现实,根据现有的认识和规律制定出符合现阶段我国具体国情的质检系统标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进行质检标准的探索和完善,最终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提高我国各项事务的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今年是质检系统工作新的起点.标准生活[J].2010(01).

[2] 黄健.质检业务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 铁道技术监督[J].2005(09)13-14.

[3]王晓峰.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质检机构改革浅议.

篇8

__,男,汉族,1963年10月生,现任__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

1985年,他调入县委组织部工作,开始了历时23年的组织人事工作生涯。1月,他被组织任命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主管干部和人事人才工作。,他负责县级机构改革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政策的制定、机构改革的具体实施工作,一次性分流人员295名,实现了机构改革的平稳过渡。为了加强在职干部学历管理工作,对548名在职干部学历进行了审核认定。,他负责组织实施了县法院、检察院内设机构18个中层领导岗位的竞争上岗,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先后参与整理干部人事档案三次,至,集中整理干部人事档案1261卷,建立了1320人的干部人事信息库。

,他调任__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全县各大企业等用人单位实行了岗位开发报告制度,两年来,累计在城管局、交警大队、采油厂、超市等处开发就业岗位3450个。安置劳动保障协管员、报刊投递员、社区环卫工等253人,推荐安置1680人;制定出台了《采取八条措施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关于进一步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意见》,编发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南》,先后为教育、安监、广电、公路等行业招聘工作人员404人;大力实施“振兴计划”,招聘“三支”工作人员87人。两年来,共招聘安置大中专毕业生528人;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给予小额贷款补贴等优惠政策支持,创树了“名媛瑜珈”等37个创业典型,实现就业128人。组织劳务输出,协调建立了专门的劳务输出工作站,先后输出劳务44352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5420人,创经济收入2.75亿元。,__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劳动力转移工作先进县”,县人劳局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全县“先进集体”。

,他又启动了档案室标准化建设、工资信息库建设、人事信息库建设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四项工作。在全市人事系统率先启()动了档案室省级标准化建设,对全县400多个单位4700余份人事档案进行集中整理;建立了300余个机关事业单位、10000余名职工人事信息库;购买了工资审批软件,工资审批实现计算机自动生成;__县人力资源市场被确定为全省县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一类县。

篇9

摘要:多年来,全省各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把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建设和管理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为促进全省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畜牧兽医站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全省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给乡镇畜牧兽医站带来了新的冲击,一些地方出现了撤并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把畜牧兽医站下放到乡镇管理的现象,乡镇畜牧兽医人员思想波动较大。笔者通过对全省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与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摸清了全省基层兽医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基层兽医站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

乡镇畜牧兽医站是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是农村动物疫病防治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多年来,全省各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把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建设和管理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为促进全省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畜牧兽医站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元化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形成给畜牧兽医站带来了竞争压力,而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技术水平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服务面缩小,经济包袱沉重。特别是全省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给乡镇畜牧兽医站带来了新的冲击,一些地方出现了撤并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把畜牧兽医站下放到乡镇管理的现象,乡镇畜牧兽医人员思想波动较大。

为了努力保持乡镇畜牧兽医机构和队伍的稳定,积极探索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与发展的路子,我就全省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省现有乡镇畜牧兽医站1608个,实有职工19735人,其中退休职工2536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2.85%;在职职工17199人,其中国家编制内职工6947人,占在职职工的40.39%。

以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乡镇畜牧兽医站1247个,占乡镇畜牧兽医站总数的77.55%,(吉安市、九江市的全部434个站实行以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其中防疫检疫单独设站数42个,设立中心畜牧兽医站(或防检疫站)39个;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的畜牧兽医站361个(尚未包括已下文但未提出方案的),占乡镇畜牧兽医站总数的22.45%,其中单独设站的280个,并入农业综合站的68个。把畜牧兽医站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的市县主要有:景德镇、萍乡市的全部105个站,赣州市的寻乌、信丰2个县,宜春市的丰城、靖安和铜鼓3个县(市),上饶市的信州、横峰、万年、波阳、德兴5县(市、区),抚州市的宜黄县,南昌市的南昌、进贤、青山湖和湾里4个县(区),新余市的仙女湖区,鹰潭市的贵溪、月湖和龙虎山3个市(区)。

尽管乡镇畜牧兽医站都定性为国家在基层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但只有九江市的德安县编制内的所有38人和部分县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第一批(1989年)聘干人员享受了财政全额拨款待遇。全省有87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为自收自支,占

全省总站数的54.1%,其中宜春市、萍乡市的全部、赣州市的96.6%、新余市的79%、景德镇市的78.2%、上饶市的76.1%、九江市的76%、抚州市的73.15的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没有财政补助,全部自收自支。其他站的编制内人员财政给予了部分经费补助,上饶、吉安、南昌和九江4个市财政补助情况较好。

二、各地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进展情况

1、赣州、九江两市的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尚未下发,乡镇畜牧兽医站基本维持原来的体制运行。但修水县农业局进行了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内部体制改革,按区域布局,跨乡镇设立了9个中心站,由县畜牧兽医局负责管理。信丰县16个站全部并入乡镇农业综合站,下放到乡镇管理,全部办理了有关财务、资产移产手续;寻乌县已明确乡镇站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

2、南昌、鹰潭、吉安三个市和抚州市大部分县、上饶市的部分县已下达方案,明确乡镇畜牧兽医站合并到农业综合服务站(中心),统一由乡镇政府管理。大多数县都未开始运作,仍维持原来的管理模式。但新干县的栗江乡已调用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去搞选举工作;万安县露田乡畜牧兽医站站长已被调到乡政府食堂当管理员;安福县已在按方案办理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移交摸底工作。

3、宜春、新余的抚州的临川、金溪县经过反复做工作,权衡利弊后,明确乡镇畜牧兽医站仍然单独设站,由县畜牧兽医部门负责管理。

4、萍乡市、景德镇市和宜春的丰城、靖安县、铜鼓县几年前就将乡镇畜牧兽医站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乡镇站建设非常薄弱,现仍维持乡管体制。但乐平、丰城、靖安的畜禽检疫工作由县畜牧兽医部门管理。

三、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与改革的一些好做法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金溪、永新、上高、临川、修水等县就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与建设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宜春市在上高召开了全市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座谈会。特别是上高县在参观学习湖北省石首市和我省金溪县基层畜牧兽医站改革经验基础上,对全县基层畜牧兽医站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总体原则是:统一防检、医阉放开、凭证行医、依法治牧。建好动物防检和动物医阉两支队伍。改革的具体办法是:①落实稳妥的安置政策。对全县184名畜牧兽医人员进行了身份置换。身份置换资金从各站经营结余和固定资产变现等途径解决,不足的,按比例支付。身份置换后,职工与原单位脱离了一切劳资关系,成为社会自然人。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动物防检职能从基层畜牧兽医站剥离出来,组建14个动物防检站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未进入动物防检站的人员可参加考试考核,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后从事医疗服务工作,或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后从事兽药、饲料经营活动。从事医疗、人员业务归县畜牧兽医协会管理,可打破区域界限,跨片行医、。③实行严明的竞争机制。基层防检站建立以聘用制为核心、合同管理的用人制度。根据乡镇大小、防疫服务面来确定每个动物防检站的人数。动物防检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严格考试考核,择优录用。并实行“三月回头看,半年一述职,一年一考核,合格订聘协议”的约束机制,所有聘用人员试用期一年,不合格者及时辞退。通过改革,实现了人员精、思想稳、面貌新、效益增的目标,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修水县根据乡镇大小和畜牧兽医工作量情况,对乡镇畜牧兽医站布局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的3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合并为9个跨区域的中心畜牧兽医站。

中心畜牧兽医站作为县畜牧兽医局的派出机构,分别承担辖区内的动物防疫检疫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中心畜牧兽医站的人员从现有乡镇畜牧兽医人员中择优聘用。治疗、等其他技术服务工作推向市场,依法进行管理。原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员采取身份置换的方式,签订解除劳资关系的协议。现有16个站完成了身份置换工作;11个站已确定了身份置换方案,正在按方案进行操作;还有9个站因长期亏损,缺乏支付能力,身份置换经费由县畜牧兽医局和新组建的中心畜牧兽医站在三年内筹集解决。目前全县畜牧兽医工作运行良好。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管理体制不顺。全省有36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下放到乡镇管理,还有部分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要将乡镇畜牧兽医站合并到农业综合服务站,统一乡镇管理。实践反复证明:将乡镇畜牧兽医站下放到乡镇管理,或者撤并畜牧兽医站,势必出现资产被平调、安插非专业人员进站和专业技术人员分流等情况,随后出现乡镇政府和县畜牧兽医部门都不管的局面,最终导致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失控,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如丰城市的乡镇畜牧兽医站98年下放到乡镇管理后,淘沙站增加了10人,其中3人为村支书,4人为村干部,3人为乡镇干部家属。铁路站增加了5人,其中3人为村支书,全站现有行政管理人员6名。全市乡镇畜牧兽医人员由500名增加至700名,工资根本无法解决。导致一半的乡镇站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值得庆幸的是,通过畜牧部门的努力,市政府已于2001年底,将检疫员收归市畜牧兽医部门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原身份和隶属关系不变。同时又把争取将防疫工作收归市畜牧兽医部门管理作为该市畜牧部门2003年的工作重点。

2、散养畜禽减少,畜牧兽医站人员膨胀,僧多粥少矛盾突出,退休人员待遇缺乏保障。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和散养畜禽减少,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业务量下降,乡镇站收入普遍减少,经济上入不敷出。特别是退休人员待遇得不到解决,已制约着乡镇畜牧兽医站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3、公益性执法职能与经营服务性职能不分,影响了畜牧兽医执法工作的开展。

五、对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的意见

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着在农村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任务,承担着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的重大责任,承担着县级畜牧兽医部门委托的畜牧兽医行业执法工作,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面对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必须对乡镇畜牧兽医站进行改革,以改革促稳定、促发展。改革应坚持有利于畜牧业发展、有利于依法行政、有利于内部管理、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积极性的原则,完善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执法职能,放活技术服务,推进公益性执法职能和经营服务性能的有效分离。

六、几点建议

(一)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我省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方案。

(二)在全省的体系建设方案出台之前,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强化公益性、放开经营性”和“精简、优化、效能”的原则,在不断强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等公益性职能,放开动物诊疗、、养殖业投入品供应等经营性职

能的基础上,分流人员,深化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

1、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可采取“先破后立”的模式,先对乡镇畜牧兽医站进行整体改制,置换人员身份,再重新组建乡镇动物防检站,三权归县管理。

2、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采取“先立后破”的模式,先将防疫检疫职能从乡镇畜牧兽医站中剥离出来,组建乡镇动物防检站,作为县畜牧部门在乡镇的派驻机构。

3、合理定岗定编。根据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实际需要,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核定人员编制。拟定每个乡镇可增加1名岗位编制,负责家畜血吸虫病的监测和查治工作。动物防检机构岗位编制为全额拔款事业编制。

4、择优录用,绩效挂钩。乡镇动物防检站的岗位编制人员,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全员聘用制,由县级人事和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原则上优先从原乡镇在编的兽医从业人员中择优聘用。严格掌握聘用条件,严把进人关。为了充分调动实施动物防疫检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基本工资与效益工资相结合。效益工资主要依据防疫密度、防疫质量、防疫效果等综合评定。实行年度考核制度,凡年度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

篇10

重任在肩,时不我待,我们编制部门今后要以饱满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迅速投身到**今后发展方向和前途的这场经济变革大潮中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以勤勉尽责、真抓实干,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为**市的经济建设服好务为着力点,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继续认真学习山东经验,贯彻落实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会议精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的大讨论,树立服务“经济发展”的观念,彻底根除老的、旧的、停滞不前的落后观念。本着服务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和相关部门共同协作,为**地委提出的“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南园北牧、增收富民”的发展战略,做好服务工作。

二、不断探索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逐步建立管标准、管总量,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机制,科学合理地调整机构,运用弹性调控手段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用好用活现有编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制度的督察力度,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失责追究制,实行机构编制重大情况变更公示制,接受社会监督。

三、抓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构合理、监督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的要求。学习借鉴地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试点单位的经验,深入开展对各类事业单位的调查研究,提出符合我市实际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抓好事业单位的改革试点和推进工作。

四、切实搞好机构编制部门的自身建设。加强机构编制工作法规制度及业务学习,开展网络办公大练兵,坚持以能力建设和素质提升为切入点,努力打造“学习调研型部门、谋事实干型干部”,强化干部培训,开展轮岗锻炼和跟班学习活动,全面提高编制干部的综合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正、工作好的机构编制队伍。

五、进一步做好信息调研工作。通过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机构编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准确及时反映机构编制工作动态,总结经验反思失误,撰写有深度、有新意的调研报告,发挥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