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实质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的实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设计的实质

篇1

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活动(以下简称单元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总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为此,单元设计分别从数学的视角、课程标准的视角、教材比较的视角、教学方法的视角、教学目标的视角、学生学习特征的视角、 教材重难点的视角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所选的单元教材,可以是教材的一个章节,也可以是一个专题。如果所选的单元是某个专题,又可以分知识方面的专题和能力方法等方面的专题。活动中,在前述七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总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分课时教学目标,科学准确地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力求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其次设计总的教学流程,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课时分解,描述每节课教学之间的关联及与单元总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单元的重、难点。然后,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理念,选择本单元的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是自我反思,从整个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得与失,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邀请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开设培训讲座,对参赛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展示课堂进行点评。前期还邀请北京市开展单元设计的实验教师介绍经验,与参会教师交流互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活动以团队形式参与,对于选定的教学单元,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利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本次活动除评出若干优秀展示课奖项外,还评选了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说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授课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专心钻研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细节。虽然有时也考虑诸如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但总的来说,这种一招一式的“磨课”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难以从整体上宏观地把握教材。实际上,常见的情况是,从教多年后,大部分数学教师将高等数学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内容遗忘殆尽,日常教学仅局限于高中数学教材所涉及的狭小范围之内。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又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与传统的教研形式不同,单元设计努力从总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过程的细节,还要从数学的角度通盘考虑,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要在教材比较的基础上,琢磨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相关教材的处理。这种思考使得教师必须时刻回顾高等数学相关知识,重温有关的教育教学原理,全面考虑所教教材的教学问题。这种做法使数学教育界追求的“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成为现实,为实现这一目标找到了有力的突破口,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2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动态管理 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Impact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CHEN Qianqi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Knowledge management mainly refers to a process of dynamic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and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we are pursuing is the maximum range of shar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to achieve the aim of improving cop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groups or organizations, and ultimatel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n collects research status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ional design based on this, and teaching design inspiration and advice.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dynamic management; teaching analysis

1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述

1.1 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管理的界定,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定论,各国的不同研究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其中,约格什马尔蒙特拉博士对知识管理的界定获得大部分学者认可,他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他比较完整地概括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目的及实质。我国的一部分研究者对此也有相近的观点。例如,张浩良、卢泰宏认为知识管理是系统地能动地发掘、优化、控制公司所积累的知识并使之增值的活动与过程。通过以上国内外代表性观点的阐述,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知识管理主要指的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对象是人和信息资源,它的目标是最大范围的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目的是提高团体或者组织的应对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整体学生的发展。

1.2 知识管理的特点

(1)注重学生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社会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意识到未来社会会更大程度的依赖知识与信息。其中,人的智力因素将会成为最有价值的潜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者推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定位自身价值观和提高个人素质就成为了今后知识管理发展的标志之一。(2)改变更新传统的观念,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整体学生的发展,这样一来,必须改变传统的关于知识的观念,首先对知识的开发和整理,其次,人与人之间将知识不断传播,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最后,全体学生学习知识,促进整体学生的发展。其中的知识共享是知识与生产之间的连接点。更新观念是促进发展的推动器,为实现目的奠定基础,使人们意识到信息共享对于促进整体发展的重要性。

1.3 国内外有关知识管理的理论概述

(1)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发展、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知识管理技术以及知识管理体系四个方面。首先,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的发展,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着重介绍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另一方面指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其次,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知识管理产生的背景、界定、本质、特点等。然后,知识管理技术,国内的研究指基本技术和平台技术及软件等。最后是关于知识管理的体系,指构建它的结构,过程中要结合特定部门和项目来完成。(2)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有四部分,首先,知识管理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教育、产品开发和各类企业的研究中。其次,知识管理系统实施,根据文献查找结果来看,要着重强调知识转移活动的背景,以及动态性要求。再次,知识共享与知识集成,以及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在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目前还不多。

从上述总结可以看出,国内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在研究层次上,我国比较重视理论层次,国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有一部分是基于国外发展的基础上借鉴而来,在今后的研究上,我国在此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在借鉴的基础上,找出适合我国知识管理和教育发展的方式,以更好促进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

2 知识管理对教育的启示

从教育定义出发,教育指学校教育,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就是对学习对象和知识活动进行管理,从教育的定义可以知道“管理”在教育的界定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对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将知识管理对教育的作用总结为以下几方面:(1) 两者都体现出了“知识的价值”。谈到教育,我们会联想到教育资源,教育过程要对学习资源进行开发设计和评价,这样一来,就突出了知识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而知识管理包括很多基本环节,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2)教育与知识管理处理的都是与密集的知识相关的任务与活动。教育工作者应具有渊博的知识体系,是教育整体布局的思想者,能够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优良的设计,在研发产品中要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合理组织管理不同的知识类型。(3)教育活动严格来说,属于典型的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为教育提供帮助与指导。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育活动的良好运行,要求教育者拥有操纵全局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一些策略和技术,相应的,这些策略和技术是知识管理在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和知识管理有着相类似的背景,因此,可以互相借鉴和吸收学习。

3 知识管理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建议

(1)在设计教学目标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共享信息,共同进步。教学目标的设计最好先看看课程标准,把握基本要求和大致方向。结合知识管理定义,重点以人为中心,在目标设计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结合已有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信息,对所要接受的知识进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教学目标我们现在缺乏教学经验比较难把握,可以参考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但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思路和学生情况。

(2)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对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以便实现教学内容的传播和共享。以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掌握信息处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将知识创新与信息处理能力相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可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处理。对于知识结构,即知识的内在逻辑,在设计知识结构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才能轻松把握教学过程,自然过渡。其次,教学的各个知识点先梳理出来,然后根据每个知识点的特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来选择一定的教学素材(情境),将知识点与一定的生活情景或问题联系起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便实现实现教学内容的传播和共享。

4 总结

教学设计一直被认为是进行成功教学的关键,正因为如此,教学设计专家设计了很多教学模式,这些模式自身都有着抽象而精美的逻辑。他们将这些模式交给学科教师,希望通过学科教师的教学得到充分运用,然而教师有自己的设计思路,并把自己的思想付诸实施。当教师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这些脱离实际的模式不能为他们提供帮助,最终形成专家与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无法融合,这时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通过人性化的知识管理模式,不断地和大家分享交流,那么老师们在实施所谓的经典“教学设计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就很有可能找到解决办法了。

参考文献

[1] 张桂平,易宝生,蔡东风.知识管理综述[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5.

[2] 郝建苹.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3.8.

[3] 刘咏梅,王琦彭,连刚.中国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4.

[4] 潘连芳.试谈知识管理的特点[J].情报科学,2000.7.

篇3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中,模块的引入不仅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开放、富有弹性,而且拓展了体育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更有利于高中选项教学的开展。当前模块教学计划制订正呈现多样化发展势态,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但由于教学计划的制订缺乏固定的范式,使得部分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出现困惑和误区,从而造成了课程实施的阻力。

本文旨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从模块的概念以及模块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三者的关系等方面着手,进行理论梳理和分析,同时在借鉴传统教学计划制订优势的基础上加以探索,并形成规范合理、便于一线教师操作的范式,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模块的概念

“模块”原意指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标准砌块,后为计算机行业广泛运用,指将一个系统或完整程序按功能分解为若干个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英国许多学校采用的一种课程新形态。“模块”概念引进了高中体育教学,就是试图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某一运动项目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一个整体,视为一个教与学的“模块”,进行有目标、有系列的教学活动。每个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学习和评价单位,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意义。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模块”的表述是:“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它把“模块”视为教学内容的集合和教学时间的集合,还视为学习目标的集合,教学资源的集合和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集合。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模块”的描述是:“每个系列包括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由某一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有氧操、太极拳等)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一般为18学时,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系统的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模块,是指为了实现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

二、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教学计划就是教学的规划和设计,是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方案与措施。由于它规定了课程的设计、时数、顺序,所以是教师进行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基本前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

模块作为教学科目开发的主要平台和学生学习内容实施的主要载体,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并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单元是教学的完整基本单位,课时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因此要求我们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模块的整体内容合理分配到每个学时中去,使学时计划成为连贯性的教学过程描述。由此可见,模块教学计划应是高中选项教学的主要教学计划,是针对本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和设计,是达成本模块教学目标的统筹计划;单元计划作为模块计划的细化,是课时计划制订的依据,它起到了模块计划和课时计划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所以单元计划应是模块教学计划的子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又是单元教学计划的子计划。它们三者的关系本质是父与子的关系。我们在制订计划时要综合考虑,不要人为地把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割裂,而孤立地去编制。模块计划从结构上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单元计划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重难点等。课时计划应在单元计划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其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组织教法、练习时间、次数、运动负荷、场地器材等。

三、对当前制订模块教学计划的分析

本文归纳统计了当今一线体育教师所编制的模块教学计划86份,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模块教学内容安排千变万化,但框架模式大同小异,组织结构如出一辙,充分体现出当今高中体育教师对模块及模块教学计划的理论认知程度,并形成了以下模块教学计划制订模式(表1)。

表1 模块教学计划制订模式

计划

结 构 模块

计划 单元

计划 课时

计划

教学目标 √ √ √

教学内容 √ √ √

教学重难点 √ √ √

计量单位 单元 课时 ―

教学策略 √ √ √

考核标准 √ √ ―

从表1可以看出,当今一线教师们在制订学分制下的模块教学计划时也是从模块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三个不同层次进行设计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理解透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实质。我们从三者各自结构中发现,模块教学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考核标准五要素;单元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四要素;课时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等要素。通过梳理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此制订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对模块教学计划理论认识不够,缺乏整体意识,教学计划各为一体,多处出现重复的安排

通过调查得知,有很多教师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模块”的表述,以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模块”的描述为依据,片面地把模块计划理解为孤立的学习目标的集合、教学资源的集合、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集合和时间的集合,而并没有把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与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造成了计划内容安排重复、层次不清的局面。例如模块计划中设置了每次课的重难点、教学策略。单元计划同样重复着一样的安排。

2.编制起来费工耗时,牵制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很多精力,实践中绝大多数人对此方案比较反感

综上所述,当前的模块计划制订模式虽然能比较系统地表述出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系,但是由于分块表述各成一体,应用起来比较麻烦,特别是各块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不能一目了然,而且重复劳动太多,计划制订也比较烦琐。可见,当下确立一个科学、实用、便捷的模块计划制订范式,尽快地把一线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十分必要。

四、模块计划制订范式的设想

1.传统型教学计划编制模式对模块计划制订的启示

几十年来,我们的体育教学一直在传统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虽然在课程视角下再审视传统教学计划时,会发现其与学分制下的模块教学计划相比显然存有诸多的弊端,两者相比,传统的教学计划以安排教学内容为主,而模块教学计划以分配内容标准、形成学习目标为主;二者的计量单位也不同,传统的教学计划以一节课为计量单位,将教学内容均衡的分布于计划表内,并且计划制订以后缺少灵活性,而模块计划是以单元为计量单位,在单元内设计学习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等,但传统计划结构的逻辑性、条理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如传统计划中的学期计划,与模块计划安排有着某种相似点,不同的是计量单位,学期计划中的计量单位是课时,模块计划中的计量单位是单元。当然,模块计划编制也可以直接以课时为计量单位,把主教材和辅助教材合理分配到每个课时中去,但是要以单元为知识体系灵活安排,避免传统计划中统的过死的逻辑排列形式(严格按照运动技能系统性排列方式),要凸显模块教学内容安排的灵活性特点。

2.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重构

基于以上认知,并借鉴传统教学计划编制的优势,我们对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做了以下重构。现举两种不同形式模块和单元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

(1)模块教学计划(表2、表3)

模块教学计划是高中学生达成该模块教学目标的统筹计划。任课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把模块的具体目标所呈现的内容标准加以具体化,并分成若干个单元,再依据单元的难易程度来安排课时,以便我们能从总体上把握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和落实。从本文所举范例来看,两种不同形式的模块计划价值虽各有千秋,但是模块计划总体要求应简洁、实用。

(2)单元教学计划(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单元教学计划是教学的完整基本单位,课时计划是单元教学的细化,其学习内容不仅明确、具体,而且内容之间有关联性。因此我们在制订单元教学计划时,应结合模块整体教学目标,明确确立本单元的主题,并对单元主题进行分解,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单元计划编制中不仅要体现技能层次的递进性,同时还应重视每个单元教学计划之间的衔接, 后一个单元教学计划应该是前一个单元教学计划的延伸和发展。

(3)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是终结,它是以一个学时为单位来设计和安排的。制订学时计划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重难点、教学组织形式、教与学的方法和步骤、练习时间、次数和运动负荷的预计、场地器材的运用以及教学后记等部分。

篇4

【关键词】学习支架;支架式教学;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40―04

教育技术公共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师范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培养师范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特别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以及把信息运用于教学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策略、增强信息意识、加强信息伦理道德规范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较多,包括的知识面比较广,几乎涵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内容,而课程教学时数相对有限,所以每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信息量很大;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面向全校的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学生人数比较多,采用大班授课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不便;另外,部分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学习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真正目的,不了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内容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何帮助,对所学知识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因此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将支架式教学引入到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中,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以期改进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效果。

一 支架式教学简介

1 什么是“支架”

支架(Scaffold)原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脚手架就是工人们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或柱子等,是一种临时性的支撑架构[1]。根据这个建筑隐喻,伍德(Wood,Bruner&Ross,1976)最先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2]。普利斯里(Pressly,Hogan,Wharton-MeDonald,Mistretta,Ettenberger,1996)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3]。

2 对“学习支架”的理解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教师如何以助学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提供了指导,也对“学习支架”提出了意义明晰的需求说明。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个发展区存在于学生已知与未知、能够胜任和不能胜任之间(Vygotsky,1978),是学生需要“支架”帮助才能够完成任务的区域。

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或某些有用的资料)的帮助,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学习过程被内化)。当教师发现学生能够有能力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时,撤去支架。

学习支架的形式多样,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教学任务。从其表现形式看,学习支架可以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除了这些可设计的学习支架外,学习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4]

3 支架式教学的涵义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5] 如图1所示。

支架式教学是人们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之一。支架式教学的进行,是利用学习支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有用的帮助。

4 支架式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6]

按照学习支架理论,支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而且是通过“学习支架”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3)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会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会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中在评价形式上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但是具体采用什么评价方式,对哪些内容进行评价都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而不是机械采用。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出,学习支架的建立存在于每一个环节中,而且以上几个环节没有绝对的先后关系,而是相互交错,互相促进,相辅相成。[7]

二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设计

1 课堂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从理论上来说,支架式教学是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多课时少,应用支架式教学存在一些困难。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向学生发送的信息和学生向教师发送的信息不均衡,尽管如此,本文试图结合教育技术公共课部分知识点,将支架式教学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某个或几个环节中,探讨如何有效发挥支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进行探索可以在课后进行,学生独立探索所应用的资源也大部分来源于课后,所以一般是教师提前提出问题,课后搜索资料,讨论再回到课上进行(也包括在课后)。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课堂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8]

图2中,从教师指向学生的粗黑剪头代表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支架,从学生到教师的细黑线剪头代表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之间的细黑线剪头代表学生之间给予的学习支架,学生的学习支架还可以从图书馆、网络自己寻找。

2 课堂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案例

课程内容:学习教育技术的意义(某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过程)

学习教育技术课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习教育技术课程的意义,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学生学好本门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兴趣是第一位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本门课感兴趣了,了解了学习教育技术的意义,才有学习的动力。但是按照学校目前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对于教育技术的知识了解甚少,只是在大学一年级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以只是在不同程度上了解或者掌握了部分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这只是为技术方面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理论层面上,由于学生通常在大学三年级才涉及到教学设计类课程,所以在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也几乎为零。在这样的情况下,想立即让学生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是比较困难的,如果直接向学生讲授其意义,也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考虑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设计上以问题为出发点,更易于切入主题,且应从学生的切身条件出发予以引导,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学习教育技术课程的意义。

(1) 创设情景,建立支架

中心问题的提出:假设我们将要或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 引导学生思考。

支架一:过去教师如何教学?此问题对于每位学生讲都有话说,因为学生在小学甚至是中学阶段所经历过的,知道自己的老师当时是怎样教学的。

支架二:社会发展了,作为一名教师又应该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思考,然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得出应该怎样跟上时代的步伐等等,教师逐步引导到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支架三: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应具有怎样的教育技术能力?为什么?教育技术能力的涵义是什么?

教师给与引导: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9]

2004年12月1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从四个层次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要求: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态度:即能从教学角度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一方面需要形成一种将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意识与态度,另外一方面要能够形成一种不断学习技术与方法、促进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即理解掌握应用教育技术所必须的教育理论与观念、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即能够开展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科研活动等,以及能应用技术与同事、家长、学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就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的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即能从社会责任角度促进学生在利用技术、资源方面能够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规范地成长。[10]

教师提问:对比一下,看看我们都做到了吗?做到了哪些?

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发现自己离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得出没有较强的教育技术能力很难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结论。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才能达到此目标,如何培养我们的教育技术能力?

学生讨论集中意见。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技术,学会备课,并将学到的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

教师:这只是教育技术能力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教育技术公共课来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公共课能学到什么,能达到什么目标,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并告诉学生如何学习教育技术课程。

(3) 独立探索。教师建议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一些中小学教师,得出一个教师从业后的需求,加深理解。并推荐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可利用的资源。

(4) 协作学习。整个探索过程可分为独立探索和合作进行,通过有目的地调查,探索,协商、讨论,得出较为一致的意见,从而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看到课上的学生活动,对于课堂进行的效果及学生的讨论情况可以做一下简单的点评。

当教师觉得学生对教育技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后就可以进入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系统教学了。前面虽然用了较多的时间去讨论,但这样会使学生真正了解学习此课程的作用,并引起学习的兴趣。

通过支架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学习支架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学习支架的设计和使用上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第一,学习支架应用应视不同的学习内容而定。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问题、建议、图表等学习支架进行教学,同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对理论透彻理解;对于媒体的制作和使用部分的内容采用范例式支架。第二,学习支架应用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而灵活多变。学习支架的形式多样,在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依据学生的特点选用适合学生的形式尝试应用于教学中,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第三,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只有将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教学时才能贴近学生,增加教学的关联性,学生才觉得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为日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专业教学提供有利的帮助。[11]总之,学习支架的应用应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设计出恰当的形式。本文只是对支架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尝试,难免会有不当之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逐渐得到发展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探讨[J].教育导刊, 2004,(10):4-10.

[2][3]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3,(11):18-21.

[5][6] 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91-92.

[4][7][8][11] 吕爱杰.学习支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保存地点:南京师范大学,2007.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组织教学质量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水利工程施工组织》是针对水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水利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岗位的技术业务需要而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文介绍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对水利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分析了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从施工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提高本门课程教学质量,从教师的板书及多媒体的运用、课堂的掌控,课堂讲授、直观性教学、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等方面阐述了该课程教学的的一些方法,对从事水利工程施工教学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二、《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课程特点分析

本课程的讲授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一些自身特点:

(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

(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

(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

(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三、《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课程改进方法

针对以上特点,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对此门课程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1. 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

1)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是讲好课的第一步,作为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要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以高度的热情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它是讲好一门课的前提。

2)扎实的专业功底

理论方面:作为一名专业教师,首先要十分明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了解各种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在仔细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取其精华。其次,还要对对《水利工程施工与概预算》、《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工程建设监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等教材的内容要有系统的了解,提高理论水平。最后,还要经常阅览当前的施工类期刊,如《建筑施工》、《施工技术》、《混凝土》等,这样不致使授课内容与实际脱节。

实践方面:鉴于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实践性强”,作为水利工程施工课的教师应多到施工现场多去感受,和施工技术人员多交流,有条件的也要在施工现场实践,深入施工工地现场,直接参与施工现场的施工与管理,既要是一名教师,也要是一名工程师;既要懂施工理论也要懂施工实践。这样才能为讲好课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2.具体教学实施过程

1)缜密的教学设计

教师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组织和安排,把教材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

2)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上课时注重启发式与问答式相结合,从而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老师提高授课的语言艺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一点。对于水利工程施工,一些概念很重要,如导流、截流等,在表述时一定语速要慢,让学生分清“导”和“截”工程上的本质差别,充分掌握。特别是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像放电影一样,教师像个讲解员,滔滔不绝。

3)恰到好处的教学工具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担学效果。

现场参观实习: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成为广大教师崇尚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后学生可在校园网上利用网络课程继续复习巩固。

板书不能丢:有些课程或教学内容不适合多媒体教学,如公式的推导、工程数据的来源等,板书合理的总体布局,提纲挈领的内容,规范的例题解答,板书与优美的图形设计,适当的色彩搭配,施工知识结构的列表归纳,图文的合理结合,从而倍增教学效果。施工教学中,教师应做到板书与多媒体并用,板书用来强调,用来弥补多媒体的不足。

4)课堂上的精心掌控

一是时间的控制。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合理结合,既省时又有实效。二是教学重点的控制。合理使用多媒体,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施工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施工过程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重点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三是教学互动。上课时也需给学生提问、思考、讨论、动手练习、上讲台的时间。教师可结合当前国家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对最新运用的水利施工工艺技术引入课堂进行讲授。

5)课堂的情感把握

一是.课堂气氛,作为一个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堂气氛的作用,应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气氛,使之成为传授水利工程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二是增进感情交流,缩短师生距离教师的授课是互动式双向活动,因此要加强师生的感情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授课活动信息的反馈,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对授课内容、方式作适当的调整。

3.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校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围绕着如何进行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多练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安排专业的综合练习周,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个小的单项工程,让学生确定施工方案、选定施工机械设备、确定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这样将学生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并进一步加深所学知识。

2)多读书――拓宽认识问题的能力

给同学们指定一些施工规范、手册和施工类的期刊(《建筑施工》、《施工技术》、《建设监理》)作为同学们的课外阅读书籍,并定期检查同学们的读书情况;比如我在讲到钢筋、模板、混凝土工程施工时,指定《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作为他们的课后下阅读书籍,这样对他们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起到了加深作用。

3)灵活的考试内容――培养应变能力

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知识的运用情况,真正的知识掌握在于掌握问题的实质、精髓。,为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在试卷的命题上,增大灵活性题目的分量,缩小单纯记忆性题目的分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学生就业后直接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景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S1)

[2] 汪向红,刘翠先.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

[3] 申立素.关于水利工程施工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6

[4] 张涛.浅谈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矫正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篇6

关键词:交互式白板;协作学习;视觉期望;表征结构

智能交互式白板集投影、交互功能于一体,使用者能直接在白板上用感应笔点击、写字、画图等,完全不受键盘和鼠标的限制,使计算机与人之间的交互变得便捷、自然、流畅。由于智能白板人性化的交互功能,很多中小学都将智能白板引入到课堂中作为常规的教学工具,任课教师也纷纷展开各类针对智能白板的教学研究活动。但是智能白板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它自身并不能帮助学生的学习,要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只关注它的技术本身,关键还是要研究如何用好白板,也就是教学设计的精致化。

笔者在实验学校参与该校教师的一些实验课堂教学,发现有效利用智能白板进行教学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一、将话语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承担更多的责任,促进主动学习

案例片段: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之前,让学生试着把自己对该算式的解题思路分解写在白板上,并对他的算法进行评价。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26-9”的算式分解为:

教师首先肯定了该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同时告诉大家还有更为简便的方法,然后教师在白板上将自己的算法思路画了出来。学生们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算法,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容易的一种加以练习。这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权利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出现错误的几率非常低。

专家认为,媒体的应用并不在于信息本身怎样被呈现,而是在于学生自己找到方法来减少环境所呈现的东西与他们进入环境时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的不协调程度。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与他们操纵环境的自主程度成正比,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无论何时都尽可能使环境不受“正确”答案的约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基本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则相对比较被动地接受,但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再加上有智能白板这样的辅助工具,构成一个班级协作学习的环境并非难事。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认知工具、社会性建构、情境性学习与情境性认知的观点,教师完全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通过智能白板将学生的思想表达出来,让学生多作尝试,甚至试误,学生自己的思路通过白板产生了一对多的传播,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也可以大胆地表达出来,供给所有的成员讨论。对“发言”的学生而言当众思考与私下独立思考所形成的压力是不同的,学生的身份也由纯粹的学习者转变为协作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有时候还充当教师的角色,在教师的适当协助下学生对信息不断精心加工和质疑,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学习的责任逐渐更多地转移到学生一方,从而让学生对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因此,利用智能白板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将已经成型的原理或方法直接灌输给学生,减少文字和图片的简单堆砌,而应该多以学生为主体,将白板的使用权交给他们,通过学生在白板上的大胆表达,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从而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相应的知识联结。

二、适当的情境创设,产生视觉期望,保持关注度

案例片段: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课程中都围绕着动物园的各个部分展开,比如学习加法时去到猛兽区。做课堂练习时展开了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图片。练习要求学生拖动正确答案到相应的位置上。但教师在答案的上方覆盖了一些贝壳的图片,学生若要找到自己想要的数字可能得多次移开答案上的图片,才能将找到的数字拖放到正确的位置是上。

该案例是一个不太成功的设计。因为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无端地给学生增加了与学习无关的枝蔓,尤其是在找正确答案的环节,教师要考查的应该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不是移开贝壳寻找正确数字的能力。

利用智能白板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向学习者提供真实性的任务,使其在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这样的情境对学生理解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才是有帮助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对抽象的信息有初步的接受能力,但他们对与习惯不相同的信息表征形式表现得更为关注。交互白板由于集呈现和交互的功能为一体,使创设的情境更加生动并且可以实施交互,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丰富的视觉刺激可能会使他们保持较高的兴奋度。智能白板本身带有如拉幕、聚光灯等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将内容局部呈现,以此引起学生的视觉期望,使他们对将要接触的内容产生期待,并使注意力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更好的是设计一些交互性的小动画或小游戏,学生非常希望看到最终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参与效果,或者还能判断最终效果是否和自己预期的相同。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真实性的任务是激发学习者内部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它也有利于表达知识意义的丰富性、复杂性与灵活性。当学生被“抛锚”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更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已有经验与新信息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但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必要将与学习本身无关的主题或情境引入进来,否则只是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或分散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对学习无益。辛格(Singer)的研究表明,以图像呈现的信息通常需要更多的积极加工才能有效地贮存起来。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设计的学习活动应该处于学生当前认知水平和期望的水平之间,这样才能使他们思考那些从前未曾思考过的问题,再利用特殊的功能或程序,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保持一定的关注度。学习活动的设计对教学设计者来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仅仅是在创设情境这一方面就需要整合教育教学知识和学科的专业知识。什么样的情境才使得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全身心地投入探究过程?所以教师在选择时要谨慎,对学生能力建构有帮助的情境是那些和所学内容意义相关的或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才是设计时应予以考虑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情境应该为学习而设,而不是为课件而设。智能白板的使用实际也是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中的应用,真正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其技术的使用应该是无痕的,学生感觉不到教师对某种技术的刻意使用。

三、利用自板提供多重情境或机会。预留充足的加工时间,帮助学生发展表征结构

表征被认为是人类对自身和对外部世界表达式的媒介特别是,知识表征是推理的前提。人类心智包含表征结构和表征程序,心智的表征程序对表征结构进行心理操作而产生出新的表征结构,科学知识变化的本质就是形成这种新的心理表征结构。上文提到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理解,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越情境化越好。认知通

常被界定为一个使人能对世界进行心理表征和符号化处理的过程。萨洛蒙(Salomon)曾提出替代的概念来描述媒体的符号系统与心理表征之问的连通性,他把替代解释为培养认知技能的一种特例,其中某种内部过程明显地被一种媒体的特性所模拟。也就是说替代过程在教学境脉中意味着个体可能会倾向于以信息起初呈现的形式在脑中表征,因此,初始学习的情境会影响到学习迁移的效果,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可能无法迁移到其他情境,过度情境化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并不具有推动作用。在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之后,去情境知识也是必需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变化的、多重的,如果学生只对某一单一情境持有解决策略,那么当真实的困境到来时。这一策略是不够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认知加工和复述。考兹玛(Kozma,R.B.)就认为,信息不仅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得到表征,它还必须经过加工。马尔霍兰(Mulholland)也提出,电视形式节奏快并充斥大量信息,使得电视成为低水平大脑活动的条件刺激。

篇7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浙江金华321015)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能够实现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为此,文章就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可行性、原则、流程以及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对高职数学微课教学建设进行了探讨,以增强高职数学课堂的生动性,改变高职学生学习数学比较被动的局面。

关键词:微课;高职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22-02

收稿日期:2014-11-13

作者简介:蔡立锋(1981—),男,浙江诸暨人,浙江交通技师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职校数学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浙江省技工院校教学业务立项课题“微课程在职校文化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502026)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已经着手推进微课建设。作为中国微课创始人,吴铁生率先提出,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是利用网络构建主义理论进行设计,具有短小精悍、迅速便捷、重点突出和资源丰富等特点。

国内学术界关于微课的概念界定,也尚未达到统一的认识。比如,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把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2]。

此外,国内对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方面,较少涉及具体课程的微课教学设计。高职教育在微课建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有影响力的示范性课程范例[3]。本文意在将微课理念融入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进而提升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微课的数学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一)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而高职数学的教学还主要停留在教师主讲的模式上,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样,教师教学积极性也往往不高,进而难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学生。为改变现阶段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微课教学不失为一种创新模式,必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模式的引入具有现实基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PAD等各种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师生校园生活的必备工具,这让师生携带自己的移动智能设备到课堂学习交流成为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移动学习方式,微课也正是借助移动智能设备供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二、基于微课的数学教学设计原则

为增强高职数学课堂的生动性,改善高职学生学习数学比较被动的现状,基于微课的高职数学的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四方面原则。

(一)内容遵循短小精悍原则

微课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学时间短、主题小。微课需设计者经过精心提炼相关知识点来制作教学视频,时间一般仅为5—8分钟,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有效学习。对于数学基础普遍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高职数学课程包含不少解题步骤较长的知识内容,如多元函数的条件极值和二重积分的计算等。为此,微课的教学设计不妨将每步解题思路对应一个视频小片段来讲解,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

(二)形式遵循务实高效原则

微课设计总是围绕某个具体知识点展开的,讲究内容精简、目标明确与重点突出。微课不强调复杂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也不需要复杂的教学系统来实现教学,其目标只在于切实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因此,微课设计只要借助诸如flash、PPT软件等日常课件制作软件即可,进而体现微课设计易掌握、成本低的特点。

(三)资源遵循开放共享原则

由于微课视频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微课教学不再局限在课堂上,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时间进行课后学习。比如,高职数学课程习题量较大,教师不妨将部分习题讲解过程拍成微视频,便于学生课外在网络上学习,真正实现这种课内正式学习与课外非正式学习的有机结合。

(四)对象遵循原则

传统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讲解内容,主要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为目标,而微课教学还能满足学生在应用能力的提高等个性化需求。此外,微课视频可以反复播放,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视频片段学习。总之,高职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微课设计应满足学生学习水平上的差异性需求。

三、基于微课的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一旦微视频的设计框架确立,教师课前需精心设计微课内容,再建立新的微课课堂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并做好课后微课教学补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有利条件提高知识传授的有效性。

(一)课前微课设计

在设计具体的微课前,教师应明确这一节微课的意义、内容、方式是什么。对新课中许多概念性的数学知识点,教师可先以微视频方式提前向学生展示,便于学生通过各类移动接受设备进行课前预习。当然,教师也可将微视频上传于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师生互动平台交流。正是这种教学互动平台的存在,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既能及时进行平台在线解答,又能了解学生的知识疑惑点,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另外,关于课前微课的设计,教师不妨利用绘制微课地图来理顺授课思路。微课地图是指把某一学科或课程中若干个微课,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形成的学习路径图[4]。

(二)课堂微课教学

在微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新课主题,制作数学史等方面的视频作为导入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高职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具体专业,教师不妨引入相关专业知识的视频材料,让学生了解本节数学课的实际应用意义。高职数学课程不乏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微视频,运用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使学生对知识难点有更直观的认识。比如,考虑到定积分的定义叙述较长,在引入其概念时,教师就可播放曲边梯形面积推导过程的视频,以动态的形式将冗长乏味的文字推导生动化,便于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此外,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还需以具体的知识点为出发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等,增强师生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案例教学法就是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常用方式,可应用于高职数学微课课堂教学。以下是一则案例教学法的简案。

案例:教学内容为常微分方程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1)教师复习知识:简单介绍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并提问微分方程分离变量法的步骤。(2)教师导入新课:播放酒驾酒精测试判定方面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教师用视频方式给出下列问题:某地一起交通事故发生2小时以后,交警测得肇事司机的血液中酒精的含量为53/100(mg/ml),又过了1小时,其血液内酒精的含量降为45/100(mg/ml),请判断,当事故发生的时候,司机是否属于醉酒驾驶。

(4)教师提问:①醉酒驾驶的标准是多少?②微分方程的表达式又是什么?

(5)学生分组讨论: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为4—5人,要求各小组进行讨论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教师观察每个小组的讨论过程,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7)学生成果展示: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8)学生互评: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9)教师评价:教师先以视频的形式给出解题的参考过程,再作综合评价。

(三)课后微课补充

微课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必须在课后继续进行知识点消化。此时,教师可通过上传教学视频,便于学生温习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在教学课后,教师还可一些应用拓展性视频供学生观看。这些视频可以是符号计算系统Mathematica在高职数学计算中的应用介绍、高职数学应用题等,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提升应用能力。另外,教师不妨将部分高职数学课外习题的解题过程拍成微视频,供广大学生课外在线参考学习。当然,课后师生还应继续通过互动平台加强问题交流,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四、基于微课的数学教学模式设计的评价

微课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评价体系也和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有所不同,更加注重资源构建和教学互动[5]。为此,基于微课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设计可参考以下三方面指标进行评价:教学资源设置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以及教学研讨评价。

教学资源设置主要评价微视频设计的合理性,各段微视频之间的衔接,以及微信、QQ等形式的教学互动平台的创建情况等。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学生抬头率等形式对课堂教学互动的评价,以练习测试等形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平台的访问量等形式考核互动平台交流的情况。教学研讨评价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学生以评分形式对微课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听课教师对微课课堂教学效果的交流评价。

微课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将微课引入数学课程教学当中,势必实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的数学课程知识。微课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被广大教师了解和认可。但是,实现微课教学在高职数学中的全面推广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黄一波,叶爱英,管丹.高职院校微课的设计和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4,(6).

篇8

一、两位教师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按照两位教师课堂活动的前后顺序,分别截取“新课导入”“师生互动与实验活动”这两个主要教学片断。

1.教师甲的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1:新课导入

师: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引出船队如何在茫茫大海中辨别方向的?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片段2:师生互动与实验活动

师:你试一试下列哪些物体能被吸铁石吸引?

学生活动:用磁铁分别接近各币值硬币、回形针、铜块,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小结:磁铁能吸引铁和镍制物质。

师:磁铁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

学生活动:用磁铁平放在平铺在桌面的大头针上,用手提起磁铁,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小结: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叫磁极,中间最弱。

师:把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学生活动:把磁铁的两端相互靠近,记录发生的现象。

学生小结: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2.教师乙的课堂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1:新课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表演一个刘谦“见证奇迹”的魔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演示实验:做硬币穿过玻璃杯壁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硬币成功的从杯外穿透杯壁进入杯内。

师:此魔术可能与哪项物理知识有关?

生:磁铁。

片断2:师生互动与实验活动

师:同学们一定玩过磁铁吧。现在若你得到一块磁铁,最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1: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

生2:磁铁各部分吸引能力是否相同?

生3:磁铁两端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4:如何使铁钉获得磁性?

……

师:请大家打开实验箱,利用箱内器材及身边物品来自主探究上述问题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把现象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箱内有几种不同形状的磁铁、小磁针、大头针、铜块、铁块、铝块、橡皮、塑料尺。

学生汇报:磁铁能吸引铁。

师:实际上磁铁还能吸引钴、镍等物质,那么我们常用的名称“吸铁石”完整吗?

生:不完整,科学上称为“磁体”,即具有磁性的物体。有各种形状及多种应用。

师:那么刚才你们是如何实验探究磁体上磁性是否相同?

学生汇报:用磁体吸引大头针,中间弱,两端强称磁极,一端为N极,另一端为S极。

师:如何来确定哪端是N极呢?请大家把小磁针拿出来并放在支架上,大家看看小磁针两端分别指向哪里?有共同的现象发生,难道是巧合吗?如何排除偶然性?

生:用手指拨动小磁针,自由转动停止后再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

师:可见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有指向性,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极),即一个磁体有两个磁极。利用这一现象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司南。现在有多种多样的现代指南针。

师:要是在实验中把磁铁碎成了两段,则每段是否只有一个磁极?如何证明?

生1:不是,可把一段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停止后看有无指向性。

生2:可用一块已知磁极的磁体的一端分别去靠近一段磁铁的两端,用同名相斥、异名相吸就可以证明。

学生上台实验

师:刚才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同时知道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这一重要的规律也被应用在磁悬浮列车上。

二、两节课教学效果的比较

1.知识与能力

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多种能力中,观察能力是基石,动手能力是起点,思维能力是核心,创新能力是归宿。能力与知识相生相长,相得益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二者兼顾。从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断来看,教师甲通过预设让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分别实验并记录,再把记录的现象转化为知识结论,促进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形成;但教师乙的层次更高,让学生自己提出最想研究的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了物理知识的生成质量,再将实验现象转化成知识总结出来,更能帮助学生提升研究能力,并推动其衍生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今天,学习方法的含义不只是阅读、记忆、归纳、整理、练习等简单地获取知识方法,还包括经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科学实验、科学探究以及科学验证的思想方法。教师乙在“师生互动与实验活动”过程中,抓住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通过学生自己发问、自己动手探究,上台展示汇报后,相互进行科学性评价,制造批判性、缜密性的思维过程,将学生带入了“科学探究”的胜境,让学生在严谨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科学研究的方法;而教师甲更多的是着眼于知识的传授。

3.情感与态度

现在,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像过去那样只注重“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还要关注“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教师甲的课堂因缺乏丰富的情景,在引入时向学生描述船队在大海中如何辨别方向后,就直接进入教师的预设而不让学生表达,也无探究的支点,致使兴趣下降;而教师乙引用了”见证奇迹”的魔术表演,让学生沉浸在”有主题”的情境之中再探究,升华了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焕发学习热情、培育学习情感,使学习体验更有生命力。[1]

三、引发的思考

1.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课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在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堂好课,首先应该是一堂”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关注的目光在哪里。应该把关注的目光从教学转到学生的身上。教学中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学生的需求和他们有哪些学习障碍;我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决不是今天“我”去说些什么。

2. 一堂好课的特征是什么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注重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特征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一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要全面反映这个过程需要罗列相当多的因素。确定课堂教学体系,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以利于在实施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

(3)体现开放性

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科、学生、教师、教学条件诸方面的不同,使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确定课堂教学体系,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项目教学;工作过程

在当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热潮中,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在课程教学实施层面,还存在缺少范例,任课教师经验不足等导致课程教学执行情况不够理想的问题。项目教学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解决任务的策略展示学习成果,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以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专业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为例,探讨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2008年12月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在北京举办“百所名高职、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两周年专业改革成果展示会(简称“双百”论坛)。会议主题是举校企合作旗,百家知名企业同绘强国景;走工学结合路,百所示范高职共谱育人曲。为满足会议宣传的需要,保证会议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展示示范院校建设两周年来的丰硕成果,需要设计与制作“双百”论坛会议专题网页,并在会议期间进行信息的实时与网页维护工作。

我院作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校建设单位之一,承担完成中央财政支持的“会议专题网页设计与维护”项目,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承担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同时将该项目作为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项目。

1.2项目管理

1) 硬件环境。能够连接互联网;一台服务器,可直接使用PC机(教师机);若干台客户机,选用主流PC机即可。

2) 软件环境。开发环境采用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测试环境采用IIS服务器、IE浏览器;项目管理工具采用Microsoft Project。

3) 项目文档。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并规范项目管理,项目组需完成并维护如下文档。

(1) 工具类文档:Dreamweaver使用手册、Photo- shop使用手册、Flash使用手册。

(2) 项目管理类文档:项目计划书、功能说明书、维护手册、团队管理规范。

(3) 教学类文档:教师参考手册、学生参考手册、实训环境实施参考手册。

4) 角色职责。为顺利完成项目任务,采用分组实施,成立项目组,其中产品经理1名,项目经理1名,成员4名。

(1) 产品经理:收集、分析客户和业务需求,并区分其优先级;定义并维护项目的业务正确性;推动项目和解决问题的远景目标;负责客户期望值和沟通。

(2) 项目经理:兼任指导教师;负责监督、控制项目进度和工作质量;协调在项目进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认、验收项目各阶段的工作成果;指导实训学生完成各项任务。

(3) 项目成员:由实训学生组成,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完成分配的各项具体任务。

2项目目标

2.1产品目标

1) 设计与制作“双百”论坛会议专题网页;

2) 满足“双百”论坛会议宣传需要,维护及时,保证会议全程信息。

2.2教学目标

通过“双百”论坛会议专题网页的设计与维护,培养学生独立进行首页布局、栏目设置、色彩搭配的设计等能力,培养新闻类网页的与维护能力,使学生在实际项目实施中养成团队协作、认真负责的良好职业习惯。

3项目内容

会议专题网页设计与维护项目共分为五个阶段(见表1)。主要内容包括:网站结构(栏目设置)、会议标志设计、首页设计、二级页面设计、图文混排效果设计、多媒体应用(音乐、动画)。

4项目教学实施

4.1教学组织与过程

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项目的五个阶段划分为五部分。其中教学重点是第一、二、三阶段,教学难点是第二阶段(策划设计阶段)。根据课程项目教学的需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3~5人,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1) 制定文档,明确任务。指导教师(项目经理)承接任务,起草Dreamweaver使用手册、Photoshop使用手册、Flash使用手册等工具类文档;起草项目计划书、团队管理规范;编制教师参考手册、学生参考手册、实训环境实施参考手册等教学类文件。

2) 阅读任务文档。在项目启动前,学生准备项目相关内容,搜索、查询项目相关知识;阅读项目计划书、学生参考手册、团队管理规范及相关工具类文档;熟悉项目内容及应用环境。

3) 安排任务。指导教师(项目经理)根据需要对项目任务进行划分,形成任务书(如图2所示),下发给相关学生,并同时提供功能说明书。

同时,指导老师还要维护学生任务列表(表2),明确任务进度控制。

4) 明确任务要求,形成解决方案。学生按照划分的任务列表,明确本人工作任务详细要求;针对任务清单中的每项要求,形成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初步填写任务报告书(如图3所示)。

5) 创建参考样例,列出实施步骤。为了保证项目按时完成及完成质量,指导教师(项目经理)要为每一个任务创建一个参考样例,列出详细的实施步骤并预留合适的修改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在样例的基础上有创意、有突破、有改进。

6) 完成任务,测试提交。学生根据确认的工作任务,按照详细的实施步骤独立完成任务书所列各项任务;并对每项任务进行测试,填写测试报告;修改完善后提交工作成果。

7) 确认、验收阶段工作成果。指导教师按照学生提交的工作成果,参照项目进度计划,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确认、验收学生的阶段工作成果,并给出评价。

4.2教学方法与手段

项目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区分任务和问题。传统的任务教学法,一般是按照提出任务、尝试完成任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顺序来组织教学。由于本项目的真实性,每一个任务之间具有严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任务完成与问题解决统一起来,强调按时完成任务。对于涉及的技术问题,则在项目结束后,教师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项目总结和专题讲解。

二是要注意任务的时效性。通过严格的进度控制及预案保证每个任务按时完成。在教学中,对于部分小组或学生可能无法按照进度完成任务的情况,任课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给出解决办法。

另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提供完整的任务清单、操作手册、技术文档等供学生下载使用;通过QQ、博客以及论坛等网络等技术手段实时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5项目教学效果

5.1实训学生评价

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训学生要每天撰写工作日志,最后撰写项目实训总结报告,总结项目实训过程中的收获、经验与教训,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项目总结报告主要包括实训目标、实训时间、实训内容、实训记录、实训总结、自我评价、不足与改进等。

5.2合作企业评价

通过合作企业的全程参与,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的态度等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对采取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核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和工程师在课程结束后,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引入实际项目的做法值得推广,尤其是在分组教学、基于任务清单组织教学等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质量控制意识、进度控制意识。

6结语

“双百”论坛会议专题网页设计与维护项目的教学设计方案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作为正式的网页,具有真实产品的目的性、商业性和时效性;

二是作为实训教学项目,具有教学的完整性、训练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项目教学实施,教学成果也被“双百”论坛会议举办方采用,并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授予“最佳服务(实训)效果奖”。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成斌,杨士强,赵有健. 计算机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4):100-102.

[2] 徐涵. 行为导向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10-12.

[3] 杨立峰,吴延昌. 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制订的思路与内容[J]. 计算机教育,2008(19):123-126.

[4] 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9-11.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on Web Design and Making Course

WU Yan-chang, ZHANG Mai-ling

(Pingdingshan Industri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Pingdingshan 467001, China)

篇10

【关键词】室内设计 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62-02

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技能型人才还奇缺的现状是传统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具体表现。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无法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定目标。室内设计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形式上,注重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在交流传递方式上缺乏互动,单方面的信息传递,没有反馈的信息传递;学生参与的程度与其自觉、努力的程度成正比。针对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课程改革事在必行,项目课程已成为我国新一轮职教课程改革的共同选择。

一、项目教学法的理解

项目教学(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的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项目教学,也称“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所谓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模式,是指在打破原有学科课程界限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技能以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由他们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在教师的引导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验成果、评估总结,一切以完成任务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灵魂是,学习过程不再片面强调静态知识的复制和再现,而是注重在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动态融合,以及熟练技能的形成。

二、室内设计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地位的转变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项目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项目教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的准备、实施与评价。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1.在准备阶段,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整理,学会总结和体会。

3.在评价阶段, 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的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总结自己的体验;评价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独立探究能力与小组合作的精神。

三、室内设计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在项目教学中, 学生不是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而是着重于实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1.学生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始终是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学生始终处于被“逼”着学习的固定程式中,个人爱好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张扬。在室内设计项目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任务完成的主导者、组织者和践行者,他们的学习很自然地实现了从被动演绎绝对真理, 到主动归纳相对真理的转变,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能力。

2.学生个体学习向组织学习方式的转变

室内设计项目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和仿真化。个人的学习目的的完成有时只能依靠小组、团队或组织的分工合作来实现。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三类职业能力的学习相互渗透而又相互推动,达到了个人和集体的完美结合。

四、室内设计项目教学法中考核评估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考核评估方式的转变。设计课与数理化等科目不一样,它没有一定的解题方法,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强调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对其评价以激励和尊重为基本原则,允许差异化,鼓励个性化,以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习效果与情感态度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同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包括品德、兴趣、动机、意识、精神、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也进行相应的评价。努力做到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动态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使评价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评价产生教育意义。

五、室内设计项目教学设计

室内设计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科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即通过分析岗位技能、知识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模块,配套考核方法监控教学目标的实施,加强形成性考核。下面以居住空间为例,对室内设计项目教学进行一定的探索。

1.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分析居住空间各功能的关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独立完成一套家装设计及图纸。知识目标 :居住空间功能分析,平面布置,空间组织,界面设计。素质目标 :能够独立思考,有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内容

1)给学生提供原建筑平面图,并按班级人数分组,每组4-6人,将设计任务书分到每组,方便学生结合实际安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2)各组成员根据原始建筑平面图,结合教师提供的设计任务书进行分组讨论,从分析原有土建平面图存在的优缺点入手,结合空间功能需要,找到设计突破口,在解决现存矛盾的同时,使该矛盾转化为一个设计亮点,起到一举多得的设计效果。

3)让各组学生成员根据各组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技法,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并做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从而完成这个项目内容。

4)在整个过程中,也无形中组成了若干个小团队,让学生提前体会到团队的精神和团结的力量,养成一种团结合作,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

5)教师根据学生各组成的项目成果,进行作品展示,肯定学生的成果并给予表扬,同时提出建议。

3.评价总结

整个设计项目完成后,项目评价必不可少,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的评价相当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从正面进行相互评价,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特长和优点。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同时学生还可以学到更多的设计知识,从而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

六、总结

室内设计项目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场本质意义上的革命, 还处于一种探索与完善阶段,它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改的决心与信心以及教师自身的能力都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此外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项目教学教材的编制等。

参考文献:

[1]王民权,梅晓妍.高等职业教育中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88-89.

[2]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谈,2007.3(下):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