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范文

时间:2023-04-03 16:2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科学与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科学与工程

篇1

关键词:食品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13-02

食品行业是人民的命脉,如何把握好这条生命线,关系着人民的安危和国家的稳定。21世纪,面对社会巨大而快速的变化,食品工程行业面临极大的挑战与机遇。目前,智能化的食品加工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食品加工,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出现促进了食品科学的发展,低温储藏、速冻技术、瞬时超高温灭菌[1],超临界提取,把食品科学行业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人们对健康绿色环保食物的需求迅速增长,整个行业的知识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上大量的人们从事着这个行业,但真正具有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对这个行业有一定了解研究的人却存在着巨大空缺,巨大的市场需求让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变得十分紧俏。如何培养专业人才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2]。

一、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食品工程行业将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伴随着这个发展趋势,食品科学与工程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食品工程用人单位对运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极速增长,因此促使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教育为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经营能力,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复合型运用人才,实践教育体系内容主要有厚基础[3]、宽口径[4]、重视现代化技术发展带来的教育方式、英语和计算机运用的齐头并进。实践环节主要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营养学实习、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艺设计、专业技能鉴定与评估、科研培训、食品研发技术专业培训、实验课、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5]。夯实基础:食品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数学、生物、物理、化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各个学科的良好学习为食品科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拓宽口径:蛋白质工艺、蛋白质化学、食品加工设备、食品加工工艺、油脂加工工艺、油脂化学[6],这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性课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范围;重视新媒体和英语教学,让学生更快更方便地吸收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把国外顶尖技术引进国内,为我国的食品科学注入新的力量。专业技能鉴定与评估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也是一个专业性的统一标准,使得食品行业更加规范;进行科研培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这个行业注入新的能量,研发新型的机器设备;实验课主要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这个行业;毕业实习是学生进入社会工作的关键环节,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很重要。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主,强化学生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研发新产品的能力、训练学生自主解决食品生产销售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真正为食品工程行业培养动手能力强,技术能力强的专业人才[7]。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根据国外工程教育的培养方式,在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主要有以下培养标准[8]:具有分析实际工程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团队协助能力、领导能力与沟通能力、自主研发复杂技术的能力;可以独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够与多个学科领域进行广泛合作;了解自我的社会责任义务与职业道德;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与时俱进;能够独立自主研发一个系统、一个结构或者一个过程;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全方面了解食品科学工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9]。我国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起步较晚,在实践教育改革方面,国内对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资金短缺,导致教育资源缺少,教育质量不高;培养目标不明确,食品工程的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专业人才稀缺,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不能专业对口;国内的教学向来只重视课本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当薄弱,最后导致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任何实践创新能力,不能独立主动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知识面窄,以至于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实际用人要求。因此在食品工程教育改革方面,要把教学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把专业知识回归到实际工程中,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建立师资团队的评估与鉴定体系,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10];学校应当避免急公近利的心态,克服焦躁的情绪,努力探索教育新方式。把国际上良好的食品工程教育体系引进来,去粗取精,开发出符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新模式。

三、结论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个极其复杂的行业,涉及范围广,涉及到的科学领域多,专业性及运用型的人才需求量极大,而我国在实践教育人才培养这块却存在着巨大的空缺,由此总结归纳出以下四点:

1.把国外优秀的教材引进来,实现双语教学,使用实际工程法、小组讨论法、现场实验法、中心问题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味性,培养学生主动自觉思考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2.把教学回归工程,让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多的是面临实际工程时候分析数据处理问题的能力。创造创新属于我们自己的工程教育,培养大批应市场需求的运用性人才。

3.明确教育目标,注入足够资金,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加深教师对实践教育的理解,并要求教参与实际工程,自主掌握工程技能,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

4.组织学生参观食品企业,加深学生对食品产业的了解;开展食品专题的博览会,拓宽大家的眼界,增强大家对这个行业的兴趣。

我校在实施教育部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的过程中,坚持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中采用模块化和层次化的组合设计,将所有课程分为基础能力培养模块、综合能力培养模块、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模块四个模块,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实现由学校单一主体培养人才到校企多主体培养人才的转变。确定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农田到餐桌”、“工商融合”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项能力及能力标准,构建了满足食品生产、加工、贮藏、检验、管理、物流、质量与安全等“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要求、体现我校“工商融合”特色的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建设理念。

⒖嘉南祝

[1]车振明,马力,张国栋,雷激,徐坤,马.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6,(04):125-127.

[2]樊建,赵天瑞,李永生,张惠芬.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250-252.

[3]张静.现代教育理念下地理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①②[J].科技创新导报,2012,(05):44-47.

[4]伍军,仝其根,徐艺青,贾昌喜,姜怀玺.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6-58.

[5]汪少芸,林向阳,饶平凡.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1,(05):11-13.

[6]张钟,周天,海金萍,张玲,郭先霞,姜翠翠.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工程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30):20-21.

[7]朱建飞,周文斌.浅谈如何提升食品机械与设备教学质量[J].中国西部科技,2011,(18):50-53.

[8]张凤登,汪正祥.在确保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专业特色[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445-447.

[9]韩建海,马伟,夏新涛,邓效忠,颉谭诚.产学研合作打造轴承专业特色[J].理工高教研究,2007,(01):301-303.

[10]张尧学.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抓紧抓实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09):35-37.

Discussion on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NG Min,ZHU Jian-fei,YOU Lin-feng

(Key Laboratory of Catalysi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ongqing Education Commission,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篇2

1.1联系实习单位难度大由于食品行业具有对卫生条件要求高、季节性明显、日工作时间长、管理相对严格的特殊性,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存在安排难、管理难、意外多、麻烦多等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企业更多注重的是经济效率和安全生产,学生的实习不但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为其生产带来诸多不便,这就使得教师在联系实习单位以及在实习计划的组织安排上感到非常困难。参观的企业现代化、自动化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自动化程度不高的企业许多同学认为太落后,没有技术含量,不愿去参观;现代化程度高的企业由于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规范,不愿接受参观。只有少许具备参观通道的企业,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比较欢迎参观学习,但是参观过程往往是观看宣传片和既定的流程,常常是雾中看花,基本接触不到生产上的实质问题,不能切实体验实际生产。基于诸多原因,当前的校外实习基地基本还停留于走马观花般的参观,没有实际的操作实践。

1.2对学生实习情况监管不力很多教师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指导学生的实习,从而直接影响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一般都在30∶1以上,这样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就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学生实习地分散,要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就显得有些困难,无法给予面对面的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此外,目前对综合实习的考核方法过于简单,主要通过出勤率和实习报告2种形式考核;另外,校外实习时大群人的参观,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懒散心理,降低了对实习的重视程度,随意请假或缺课情况较多。

1.3实习周期较短且实习经费不足以毕业实习为例,按照实纲的要求,实习时间为3周,而真正在工厂参观、实习时间不外乎3~8d,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生要熟悉实习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以及管理方法都相当困难,更不用说上岗亲自操作了。内蒙古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每年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仅为1.5万元,实习中的车费、讲课费、教师的出差补贴全部包括在内,但却担负着培养近150名本科生的重任,以这样微薄的投入拟建立规模化的教育实习基地根本无法想象。实习过程中交通、住宿、管理等费用的逐年增加,在安排实习时往往凭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就近安排实习地点,或者减少外出实习时间以减少开支,这势必达不到实习的要求,影响实习效果。

1.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宏观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很多食品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的专业实习,而目前我国又无相关的法律条文要求食品工厂有义务,因而食品专业存在专业实习难等问题;此外投入很多精力用于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却往往虎头蛇尾,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大原因是企业出于生产、利益等,不愿意接收学生开展实习,或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用于补充“用工荒”时普通工人的空缺。要想提高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使用效果和效率,还要依靠政府立法、行业监督、多方协同、共同推进的方法,在社会大环境下促进实习教学基地建设。

2改革措施

2.1发挥学生能动作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生产实习目的和意义;在实习中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积极进行多角度思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习结束后对实习过程中思想认识、企业生产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收获等全方位总结,并积极开展师生、校企和学生间的交流活动,有利于其了解更多的企业文化、加工技术特点和管理运行模式,开阔眼界。

2.2合理设计实习内容将实习教学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食品企业的实际生产工艺,合理设计实习内容和实习计划,制定好整套相应实纲、实习任务指导书、实习手册等实习文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上确保生产实习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定量化。增加实习教学时数,以使实习教学环节的权重占到全学程的10%以上,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掌握实习工厂的工艺流程,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结合校内相关实验室和设备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同时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充分利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加强院企合作,建立教学与生产实际、教学与科研实际、教学与工程实际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的综合能力都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提高,促进其就业。

2.4完善实习管理和考核制度制定和完善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制度、指导教师职责、学生校外实习考勤制度、指导带队教师评价表等,并严格执行,采用校企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监督,确实保障实习效果。此外,对学生的实习制定量化考核标准,通过前期准备、实习表现、实习效果、实习报告和专题报告等环节进行评分,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实习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督促学生较好地完成各个实习环节。

篇3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食品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培养方法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否适应未来的需要,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教学计划制订的基本原则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原则。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传授、激发和督促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使“两基点”共振,防止“一头热一头冷”或“双头冷”的现象。为此,在教学计划重新制定时,要压缩总学时,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讲课学时,增加学生自学、调研、讨论、实践等方面的时间。

2、食品学科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相互结合、渗透的原则。一方面,在专业课设置中充分体现出加强基础教育的特点,提倡通才教育。另一方面,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把理论知识和食品加工、开发的应用实践相结合,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

3、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考虑、整体优化的原则。它要求教育必须有针对性,要尽可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发挥其各自的才智和潜力,提高其获取知识和增强能力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成才率”。

4、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原则。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能够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环节加以辅助。这就要求高校教学要与生产、科研和推广相结合,在重视和加强学生宽厚的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使教学从过分重视理论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转变;从主要进行验证实验教学到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创造型实验教学的转变;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由“多经验型”向“多创造型”转变。

5、食品课程体系“动、静”结合原则。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要从基础出发,对基础课程静态要求,即要求该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完,并达到一定的水准;而从宽口径、强能力方面出发,对专业课和选修课要有“动态”的内容,提出动态要求并进行动态管理,亦即对专业课设置要富有弹性和可选性,在考虑同一专业中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要求的同时,还要反映不同的学生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对选修课设置要更富有“柔性”和“实践性”、“多学科性”;增加经济类、管理类、人文社科类和现代信息方面的课程,并要求学分不得少于一定量,体现“静态”要求,而内容则满足“动态”的需要,即社会的、个人的等等。

二、办学方向与教学方法

1、坚持“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加强与生产单位以及科研单位的联系,致力于提高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能力。这些单位能够提供先进的设施设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管理经验,为学生的实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考证及学生就业等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为学院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2、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2.1顺应市场,开展实践教学。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考核方式上实行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了工作过程的施教方式;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课程承接企业工作任务。同时聘请企事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的先进设备。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企业化、实践教学仿真化,使得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2.2实践教学“阶梯式”进行。把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梯:(1)技能训练:由教师操作示范,学生反复模仿演练,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技能。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历时半年。校内实训基地为开放实验室,学生除了在上课时间学习基本技能之外,还可以在业余时间加强训练。(2)综合实习: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利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即第四学期最后的一个多月和连在一起的暑假两个月。综合实习中跟班跟岗:学习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岗位操作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进一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3)顶岗实习:这个阶段的实践教学是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中到招聘企业顶岗,以企业人的身份,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回校时,向指导教师提交实习期间完成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考核评语以及相应的毕业实习论文。指导教师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考核。

3、职业资格鉴定。食品类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因此,极积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评机构联合开展了食品中级检验工、营养配餐员、西式面点师、HACCP 内审员等四个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鉴定考核工作。

参考文献:

[1] 包海蓉,李燕,刘琴. 国内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的比较与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35)

篇4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质量;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现代食品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新工艺研究、教学科研、品质控制、食品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性”和“工程性”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核心元素。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工程性”方面。要符合工程类人才培养需求的发展趋势,其核心是如何开展实验实践环节的教与学。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组成与现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化学类、食品微生物类、食品加工类、食品分析与检测类,以及工程设计类实验。实验类型主要有验证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实验训练目标层次包括基础层模块、综合层模块和提升层模块,分别培养学生动手、综合和创新能力。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相继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实验教学比例,加大本科实验室建设投入与实验室管理力度,实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仍未改变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现状,尤其是日益增加的招生规模远远超过实验室软硬件投入,原有设备设施老化,更新程度不足,实验室专职管理队伍不够、实验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管理较弱等,导致很多高校根据实验教学条件开设实验项目,根据教学工作量组织实验教学和评价考核学生、实验教学监督管理无法正常执行、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少、实验项目更新率低,难以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出食品行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采取循序渐进培养教学模式,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应以现代大工程为前提,革新实验教学理念,体现工程教育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育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尤其是工程化能力。为此,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项目内容的优化和改革不能单纯地缩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比例,而是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建立三层次阶梯式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层模块、综合层模块和提升层模块,三个层次均贯穿着研究和创新设计型理念。

大一和大二的化学类课程实验、食品微生物课程实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实验及工程制图实验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仪器使用、基本操作规范和基本实验现象理解能力。针对该阶段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和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特点,实验教学内容应主要根据教学大纲,通过验证性实验、模拟性实验、演示性实验等方式,多开设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内容与过程尽量保持规范化、系统化,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各类实方案的设计与制作、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为后续专业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三层次模块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2、改革实验教学课堂组织与教学方式

以往传统实验教学是集中授课与操作,实验前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分组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该法可以作为基础层次和综合层次项目训练时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组织方式。实验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创新和设计能力。

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增设能力提升层次的创新设计性实验。该类实验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兴趣来选择或设计自己的实验项目,具有较强的探索创新性,并可能存在实验结果的未知性,采用集中实验模式完全不能满足该类教学需要,只有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即在时间开放、仪器设备开放和实验内容开放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工程设计能力。不管是集中实验还是开放实验,都需要有效的项目组织实施。实验项目都应设定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教学和相关文献资料,书写实验项目、主要试剂配制、操作步骤、所需相关设备与操作方法等内容,实验前进行抽问回答,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后,方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观察记录学生操作行为、实验记录情况以及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等。实验完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报告,指导教师抽阅实验报告,并对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实验教学综合考核内容与方式

目前,实验报告和形式化的实验技能抽测,是大部分高校实验教学的考核模式。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难以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实验教学考核模式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一个实验项目涉及实验目的意义、原理、操作、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内容的考核,范围较广,因此需要同时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考核:(1)课前预习与实验了解情况考核,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过程;(2)实验操作考核,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与科学实验素质;(3)实验报告考核,提高学生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纪律卫生考核,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与良好的实验习惯。笔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意义、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计算公式、误差分析和绘制图表等;操作考试内容可以节选教材上的必做或选做实验,也可以是没有学过,但可以运用所学理论和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可以顺利地完成的实验。

四、结语

除了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课堂组织与教学方式和完善实验教学综合考核内容与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外,其它措施如实验过程中对老师和学生的监督、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实验教学比赛、评优、改善实验室环境等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篇5

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我很荣幸能够进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相信每个人都有第一天上班的经历,也会对第一天上班有着深刻的感受及体会。尤其是从未有过工作经历的职场大学们。

头几天实习,心情自然是激动而又紧张的,激动是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进入职场工作,紧张是因为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职场环境。刚开始,岗位实习不用做太多的工作,基本都是在熟悉新工作的环境,单位内部文化,以及工作中日常所需要知道的一些事物等。对于这个职位的一切还很陌生,但是学会快速适应陌生的环境,是一种锻炼自我的过程,是我第一件要学的技能。这次实习为以后步入职场打下基础。第一周领导让我和办公室的其他职员相互认识了一下,并给我分配了一个师父,我以后在这里的实习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可以找他帮忙。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原以为实习的日子会比较枯燥的,不过老实说第一周的实习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嘿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了,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的。生活并不简单,我们要勇往直前!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着,总会有微笑的一天。虽然第一周的实习没什么事情,比较轻松,但我并不放松,依然会本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进取,以最大的热情融入实习生活中。

虽然第一周的实习没什么事情,比较轻松,但我并不放松,依然会本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进取,以最大的热情融入实习生活中。

第2周

过一周的实习,对自己岗位的运作流程也有了一些了解,虽然我是读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但和实习岗位实践有些脱节,这周一直是在给我们培训那些业务的理论知识,感觉又回到了学校上课的时候。虽然我对业务还没有那么熟悉,也会有很多的不懂,但是我慢慢学会了如何去处理一些事情。在工作地过程中明白了主动的重要性,在你可以选择的时候,就要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有时候遇到工作过程中的棘手问题,心里会特别的憋屈,但是过会也就好了,我想只要积极学习积极办事,做好自己份内事,不懂就问,多做少说就会有意

想不到的收获,只有自己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第二周实习快结束了,来这里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同事们都很好,工作也轻松,对工作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在这里生活了,还是会觉得有些不适应。与当初想象中的职场状态似乎有些差距,我相信我会适应职场生活。

第3周

不知不觉进入了实习的第三周,生活还在慢慢的适应,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除了学习岗位相关的业务知识,我还加强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知识与自己岗位相结合,努力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实习不想在学校,很多工作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只能自己钻研,不过好在有很多资料可以查,大学里学习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知识能够帮上忙,也不枉大学的学习。不懂时就查查资料,也培养了自学能力,同时了解许多相关的知识,一举多得。

经过2个多星期的正式实习工作,我已经慢慢适应这样的作息和工作方式了。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有时候偷懒或者身体不适,就会请假或者逃课,老师也会很理解很包容我们这群他眼里的“没长大的孩子”。但是现在开始上班,同事中没有人再会把我们当成孩子,也不会像老师那样宠溺和包容我们。不管是谁,迟到都是会受到领导的批评。所以每天早上都不敢偷懒,准时起床去上班,有时候为了不迟到,不吃早饭都是常态。为了给大家留下好的印象,我都要提早去办公室,把办公室清扫一下,再给大家打上热水。虽然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是也算是给这个办公室做出的一些贡献。

第三周实习快结束了,我相信下个星期我能做得更好,每天进步一点点。

篇6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生物技术;教学现状

1 问题的提出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催化剂(酶或活细胞)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或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生物技术是一门实验学科,作为世界三大高新技术之一,其飞速发展使其日益渗透到各学科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随着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应用中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它已逐渐成为提升我国食品工业技术含量、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核心技术。因此,培养既掌握食品工程技术,又能将生物技术熟练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是食品工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然而,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领域中并不是传统的学科,关于它的教学,我们没有多少经验可循。因此,调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教学现状对食品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研究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渗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了解兄弟院校的教学情况,相互取长补短以指导本专业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的教学现状

为了充分调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的教学现状,并进一步为本学科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全国多所院校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两个层面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2.1 本科教学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调查了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13所高等院校,统计发现,少数高校除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两门专业基础课外,没有设置相关的生物技术课程,如江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数高校设置了相关的生物技术课程,如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导论、食品酶学、发酵食品工艺学等,有的作为选修课,有的作为限选课或必选课。

2.2 研究生教学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调查了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15所高等院校,经调查发现,与本科教育相比,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学生生物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尤为突出,它将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个专业设置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下,分设食品基因工程、食品蛋白质和酶工程、发酵工程、食品微生物学、果蔬生理与分子生物学、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6个研究方向,所设置的生物技术类课程主要有食品生物技术、高级生物化学、食品生物技术专业Seminar、分子生物学专题等学位课,以及基因工程专题、细胞工程进展、发酵工程专题、食品酶学、高级食品微生物学、发酵食品研究进展、高级葡萄生理与分子生物学(葡萄酒方向必选)、葡萄酒化学进展(葡萄酒方向必选)、果蔬采后生理研究进展(果蔬贮藏方向必选)、蛋白质化学、生化技术、活性酶蛋白凝胶电泳技术、食品微生物实验新技术等选修课。多数院校在食品科学专业设置了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如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等。多数高校的食品科学专业将食品酶学或食品生物技术(中国农业大学选择的是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方法与进展)作为必修课,其他专业或必修或选修,也都设置了食品酶学或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也有部分学校设置了其他生物技术课程,如陕西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将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作为学位课。

从学分要求上看,各高校对硕士研究生总学分的要求在30~35分,其中生物技术类课程的学分为4~12分,占总学分的12%~35%。

2.3 理论学习与实验学时的分配

在同一门生物技术类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课时的学时分配上,各高校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别。在本科学习阶段,多数院校未设置实验内容,只有少数院校例外,如浙江大学和山东轻工业学院,两者都为本科生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选修课,共40学时,其中实验16学时。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各院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只有理论课的学习,而没有设置实验环节,如山东农业大学,设置了食品酶学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两门生物技术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均为纯理论课,各40学时;天津科技大学的食品生物技术为纯理论课,共64学时。但多数院校设置了实验学时,如江南大学设置了4门相关课程,食品酶学学位课63学时,其中实验27学时;生化分离技术学位课44学时,无实验内容;食品生物技术选修课30学时,无实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选修课60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还有些院校设置了专门的生物技术实验课程,如中国海洋大学有专门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课程,34学时,暨南大学有高达72学时的食品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

2.4 实验内容的设计

各院校对实验内容的设计差别很大。有些院校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不考虑与食品专业的直接相关性,如中国海洋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课,只涉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大实验内容。有的院校只涉及与食品工程密切相关的生物技术实验内容,如山东轻工业学院设置与食品工业密切相关的酶工程与发酵工程核心技术作为主要的实验内容。也有些院校比较全面,如江南大学既涉及作为生物技术本身核心的基因工程实验内容,又涉及与食品工业密切相关的酶工程内容。而暨南大学食品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则最为全面,既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本身的核心实验内容,又涉及与食品工业密切相关的如α-淀粉酶、果胶酶、过氧化物酶的活力测定等酶工程的内容,以及如腐乳毛坯的制备等发酵工程的实验内容。

3 结束语

通过对相关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3.1 总体对生物技术重视

近些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食品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因此,各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普遍重视生物技术的教学,无论在本科学习阶段还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都有除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两门专业基础课以外的生物技术相关课程,这与十几年前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3.2 各高校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性

各高校之间在生物技术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这包括所开设的课程、总学时数、实验学时数以及实验内容的设计等多个方面。

3.3 本硕学习内容之间的难衔接性

篇7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基本加工技术原理、加工工艺、创新加工的方法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主要是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而当前该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比较狭窄,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缺乏相关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监管制度不健全,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并且在实验室完成工厂化全套技术操作是非常困难的,而当前很多食品生产企业不愿意接受毕业生实习,这就为建立现代化实训基地增加了难度。因而,该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实习难的问题。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必须对当前的教学体系进行一定的改革。

1 改革培养目标和培养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也要根据当前形势来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各类人才,满足食品产业对人才新的需求。传统的人才培养课程及培养计划涉及的方面比较窄,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及课外活动脱节,不能满足培养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应该从制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总体培养计划入手,根据当前食品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来建立结构合理,各模块配置优化的课程体系,多使用一些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争取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培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传统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工艺和工程类型的人才为目标,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新设置了工程科学模块,从而开辟了食品科学方向的新模块,为那些想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之间进行课程的合理调整,以促进内容的简练和课程结构的紧凑,达到浓缩课程内容的目的。在实验课程中添加一些新的科学元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实验,总结实验结果,并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在专业的课程中添加一些外语、计算机、交流礼仪、人文科学以及实践相关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其自身的素养以及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

2 改革专业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直接传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教学的要求,随着食品行业逐渐与国际的接轨,对外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应该让教师在专业课的讲述中插入一些英语资料或英文文献,讲述一些国际上行业的形势,甚至让教师对学生直接进行英文的教授。同时,教师还要借助于现代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将死板的课文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势呈现出来,不但能够增加课堂的鲜活、生动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强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探求度。

传统的授课方式多是教师在上面讲授,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这种方式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和教师一起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自发讨论来增强其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可以把现实中企业面临的问题拿到课堂中来讨论,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主动学习及表达学术思想的能力。

3 增强实践教学

仅仅将课堂知识强加给学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在实践中了解食品工艺中的基本单元操作和主要产品生产工艺,认识某一食品工程技术发展的状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接触食品制造的相关设备,锻炼其实践能力。

篇8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途径;教学改革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基本加工技术原理、加工工艺、创新加工的方法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主要是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构筑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本科生的教育质量是本科生教育的紧迫课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核心。目前我国培养的大学本科生虽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创新精神不足。培养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本科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任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极富有特色的学科。因此针对该专业的本科生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并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与创新体系,使本科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更具有有效性、操作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一、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知识基础)

抓好“优化两个环节”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落实两个重点”即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教育模式的综合构建,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三个层次考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目前,我们专业正在进行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课程内容的重组与整合,加大通识类课程比重,强化基本能力培养。增加选修课比例,打造选修课平台,设置拓展能力模块,鼓励个性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2.加大实践学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包括食品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三方面知识体系,,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三个专业方向的综合大实验,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由20%增加到33%,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改革(渗透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1.教学内容改革

(1)统一性。加大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通识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素质课程、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技能课程。

(2)特殊性。根据学科的特殊性,掌握专业发展动态、学科发展趋势与前沿信息,不断补充添加到教学内容中。根据专业需求打通选修课的平台,增加选修课门数,设置拓展能力模块。

(3)特色性。结合曲靖地方特色,增加特色课程。

2.教学方法改革

(1)让创新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实验室。要求教师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在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中,并开展教师的科研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争做创新实验,教师将研究成果及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最新科研信息及时融入日常的教学中,使教学活动具有前沿性、动态性和延展性。

(2)多样化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激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多种形式,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性质改进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五多”教学特色,即多教材体系、多媒体技术、多元化角色、多样化演示、多渠道评价。以及形成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即启发式教学、教师指导下自学、课堂讨论、角色互换、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开设科学研究讲座、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或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等。开设双语、网络课程、引进教学模型、仿真软件等。

(3)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建立师生交流信息平台。为了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质的转变,通过项目建设,建立师生交流信息平台,努力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授课模式,积极开发和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由重视“读”科学转向培养学生手动脑“做”科学,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为主体,同时也解决了压缩课时量与增大基础课、拓宽专业口径的矛盾。今后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基于信息平台的网络教室,该系统具有在网络环境下远程备课、远程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特色,主要功能有网络板书、课件播放、图片浏览、视频播放、音频播放、网络资源、小组讨论、问题解答、作业上传、实况转播等多种媒体的浏览和互动功能。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结合本专业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采用“五个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即校企结合、院校结合、教学科研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教学和职业培训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四个模块”采取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创新训练、创业实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验模块

(1)开设不同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开设三个专业方向(食品工程方向、生物工程方向、食品安全方向)的综合性实验,形成三套综合性实验大纲和实验教材。将原来分散在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单元实验课,统一合并在综合实验中,把食品工艺、食品机械、食品生物、食品安全多学科知识进行实践性的交叉、渗透、融合,形成了加工工艺与食品物性、食品机械与设计控制、发酵工程、食品质量等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特色。

(2)实验报告形式改革。每门课的实验报告合订成册由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和实验思考题组成。思考题以填空形式由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按照论文期刊格式,目的是训练培养学生的的习惯。最后课程完成后每个同学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册。校内实习基地以相应的典型食品与生物产品为支撑,不但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平台,而且还可以成为新产品、新技术的转化平台、科研成果的孵化平台,服务于社会。

篇9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和专业知识面窄,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的问题,很难满足食品生产企业的要求。造成这一后果的,既有传统教学理念陈旧的因素,又有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问题以及实践环境与组织方式落后等原因。

1传统的教学理念陈旧

当前,重视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停留在理念上、宣传上,缺乏全员性,缺乏落实。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来看,高校以前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始终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问题。课程设置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干,而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践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探究精神,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了尖锐矛盾。

2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

按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本科生在校要进行专业认识学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从计划要求上看是很合理的,但是实践操作中就会出现实践教学主要是验证理论教学,而不是让学生得到工作能力和经验的问题。

比如教学实验,一般每门课有几个实验,基本都是单元性的,较独立。内容则是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而且大部分是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缺少设计性、开发性及综合性的实验。实验前,教师还要重申那多少年都不变的实验内容和步骤。而毕业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也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作用。

3实践环境与组织方式落后

高校实验室管理相对封闭,面向学生开放的力度普遍不够,一般只有少数参加科研团队或比赛的学生才能课余使用实验室。

实训基地严重不足,根本无法保证学生都能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校外实习愈加困难,很多企业机密需要保密,也不接受学生实习,就是同意接纳,也主要以走马观光式的参观为主,缺乏参与性,认知性不强。同时大部分高校与企业、公司“互惠互利”的密切协作关系并没有真正地建立,使得高校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所以效果很不理想,也就更谈不上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了。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已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将实践教学内容按能力层次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及创新三大模块,这三大模块呈递阶型,再根据三大模块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1设置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体系

根据构建的三大能力培养模块,将实践教学设置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方式。

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注重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实验习惯、思维方法的训练。

实训,是对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包括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综合应用能力。

实习,是在实际的岗位环境中,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包括专业认知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岗位实践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实习教学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

实验、实训、实习在实践教学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它们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因为它们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阶段。因此三者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交叉。比如,实习阶段的认知实习可在大学二年级时进行,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使学生对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有更多的思考,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发展方向。认知实习会对后面阶段学习的实验、实训课有所帮助。

2设置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三大能力培养模块,我们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层次依次为专业基础实践课、专业实践课、专业综合实践课。

专业基础实践课是学生掌握专业实践技能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技能。在课程结构上,考虑设置本专业必备、够用的基础实践课程。如设置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食品微生物实验课、食品化学实验课等。

专业实践课要以应用方向多、灵活为设置原则,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分流的问题,使学生在高年级就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如设置食品发酵工艺实验课、农产品加工实验课、肉品加工实验课、乳品加工实验课、蛋品加工实验课、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实验课、食品分析课等。

专业综合实践课的设置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为原则。采取创新项目设计、企业实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加强专业实践能力。

3设置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根据三大能力培养模块,将实践教学平台设置为三个层次,既由基础性、综合性和提高性三级平台组成。在此基础上将实验教学中心设置为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或综合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等。一些实训类的实验室和投入大的实验室,引入企业资金进行合作共建,以便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其更加规范、稳定,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三个教学平台依次为:

建立由基础性实验、综合实验和提高性实验组成的三级实验平台。具体设置是:在基础教学实验室进行验证性项目;在专业综合实验室进行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在开放实验室、进行探索性实验项目、创新项目等。

建立由基础性实训、综合和提高性实训组成的二级实训平台。具体设置是:通过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技能训练等完成基础性实训;通过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实习、校外实习等完成综合和提高性实训。

建立由基础创新、综合创新和提高创新组成的三级创新平台。具体设置是:通过学生参与课外科技、社会项目以及参加教师科技社会活动等完成基础创新;通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项目,如食品活性成分提取、产品制作、创业竞赛等完成综合创新;通过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各类研究创新实验完成提高创新。

三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

立体化实践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体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建立一系列保障措施,是完成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

1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验课上让教师要着重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使学生了解实践操作与将来的就业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课程的认识程度;在实训课上聘请食品企业或相关部门专业人员担任主讲教师,介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激发他们学习实践操作的迫切愿望;在实习环节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自主选择一个毕业论文课题,并且做到真题真做,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制定一些激励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在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开发。几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乳品生产线、农产品加工生产线、肉品加工生产线、理化检验中心等实训基地,又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了3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并且聘请基地单位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一起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了实习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力量,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推进。

3加大实践教学管理力度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必须以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作为前提条件。具体措施方面,一是高度重视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应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提高设备使用率,使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二是结合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并对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制订了量化管理指标;三是建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由于实践教学在课程安排、组织、教学指导等多个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显著的区别,因此,实践教学管理内容更为宽泛、庞大。

如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实践内容、深化实践内涵、培养创新人才,目前已成为各类本科院校亟待解决和探索的问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进行立体化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形成一种新的体系。这样会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为社会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卓越 食品工程师 实践能力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6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多处明确强调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结合我院应用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选择应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卓越人才培养的试点专业。旨在通过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方面改革和创新试点,培养一批能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有突出应用能力的卓越人才。

1 培养总体思路和目标

秉承“立足三峡,服务库区”办学宗旨,树立“针对岗位、面向企业、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以三峡库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和万州第二大城市建设为契机,结合食品行业区域优势,发挥我校办学综合实力和工科优势,建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本培养模式将借鉴先进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1],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和架构,采用“3+3+2”的培养方式,设计“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理论知识、个人素质与发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培养卓越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2 卓越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实现的途径

2.1 实施“3+3+2”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计划实施“3+3+2”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培养应用型人才,缩短学生就业与企业岗位需求间的差距,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个“3”是指大一到大二上学期的前3学期(第1至3学期):开设通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重点培养学生学科基础知识;

第二个“3”是指大二下学期到大三这三3学期(第4至6学期):开设专业课和专业实验实践课,每学期前12周为课堂理论集中学习时间,后8周为集中实践实训时间,包括到企业进行课程见习。此阶段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

最后一个“2”是指大四的2学期(第7至8学期):为企业集中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在分类分层培养的基础上,将学生输送到不同的食品企业。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多岗实习,不同岗位实习时间为1-2个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完成毕业设计。实习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任何一方实习考核不合格均重新实习。其目的是缩短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2.2 组建应用型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企业技能人才和送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打造应用型教学队伍,组建双师型专业理论课教学团队和应用型的实践课教学团队[3]。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半年到1年(新进教师为1年),让教师掌握现代食品技术,了解企业发展和需求,扩大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从食品企业引进和招聘技能型人员作为专兼职教师,实施联合办学[4]。

2.3 优化了课程教学体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根据食品行业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增加了企业急需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加强了学生实用技能训练环节,并结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重新开始制定课程标准,尽量制定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企业研发和岗位需求重新设置与行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群[5]。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行3个满足:课程设置满足食品行业生产需求,实验实践项目设置满足食品企业岗位需要,实践训练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2.4 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成立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课程设置和开发,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评价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6,7]。根据食品行业主要九大行业分类,每类拟聘请1位企业高级技术或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提出指导性建议。

2.5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打破以老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平台和教学资源[8]。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工学结合,边学边炼,校内仿真训练与校外生产现场见习相结合,实训和实习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以学生动手能力考核为主,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广泛采纳企业人员的意见。

2.6 注重校企合作,搭建实训、实习“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秉承“面向行业、服务库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宗旨,紧密围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需要进行专业建设[9],现与库区食品企业联合建立了4条典型食品生产线。与企业合作建立了2个研究中心(与重庆市万州区乳峰乳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乳制品研究中心”和重庆瑞宝农业集团联合建立了“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和1个研究所(与重庆市国健商贸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重庆市万州区食品工业研究所”),这些生产线和联合研发机构主要用于学生生产实践能力训练、企业食品生产工艺改进和校企联合研发。与库区2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从学生实习、学生就业、联合培养和产学研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合作,每年毕业生到食品合作企业从事6个月的轮岗实习,63%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面向库区食品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每年专业教师承接食品合作企业5-8项的横向合作研发项目。

3 特色与创新

探索“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面向企业、针对岗位、培养技能”专业定位。制定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3++3+2”人才培养模式。将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创新实践、专业实训实习”四个环节,实践环节的比重提高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40.5%,有利于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

围绕区域优势和企业需要开展学生创新实践。2015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申请的17个国家级、市级和校级实践项目均是围绕区域特色资源和企业需要开展的研究,与企业联合建立了校企研发中心3个,与库区13家特色食品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体现了“以企业需要为导向”,初步实现了“面向企业、针对岗位、培养技能”的专业定位。

采取校企联合方式培养食品应用型人才方式,围绕三峡库区特色农产品建立了应用型课程群,现已初步形成“食品工程基础课程群、食品工艺课程群、食品机械与设计课程群、食品质量安全课程群、三峡库区特色食品开发课程群”5课程群和相应的师资队伍。

4 卓越人才实施的效果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本专业逐渐形成了一套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适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逐渐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更加热爱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本专业学生先后承担国家和重庆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实践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8项。项目实施过程中平均每学期40%以上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学生发表或参与20余篇,学生参与申请发明专业10余项。通过对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效果,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5年入选重庆市市级特色专业建设。我们相信这一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卓越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俊芳,王海燕.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的制度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14,(11):81-91+110.

[2] 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06):100-104.

[3] 黄莉,叶如意.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1):95-98.

[4] 李志强,匡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教育研究,2011,(03):8-10.

[5] 伍军,党登峰,敖日嘎,等.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打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6,(04):57-59.

[6] 余建星,徐斌,靳楠,等.卓越工程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24-27.

[7] 刘恩允,杨诚德.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江苏高教,2004,(01):85-87.

[8] 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现代教育科学,2011,(09):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