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素范文
时间:2023-04-01 20:3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物素是维生素b7,生物素又称维生素H、辅酶R,是水溶性维生素,也属于维生素B族。它是合成维生素C的必要物质,是脂肪和蛋白质正常代谢不可或缺的物质。
维生素B7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体细胞把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转换成它们可以使用的能量。然而,这只是其许多功能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微生物法;婴幼儿奶粉;游离生物素;条件优化
中图分类号 TS2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96-02
婴幼儿奶粉中游离生物素的检测方法有微生物法、色谱法、荧光法、ELISA法等,微生物法具有灵敏度高的特点,我国国家标准及国际上通常采用微生物法测定。但是由于各实验室工作条件的差异,严格按照国标试验条件通常无法取得可信的检测结果,失败率较高且检测成本高[1-3]。因此,针对笔者所在实验室情况对试验条件进行简化优化,以期提高试验质量和检测结果准确性,降低检测成本。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菌种为植物乳杆菌(ATCC8014),由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提供。供试培养基为乳酸杆菌肉汤培养基(青岛海博),游离生物素测定培养基(碧迪医药器械公司)。生物素标准品(上海安普)。供试仪器与设备:TU-1901 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LRH-250 生化培养箱(广东医疗器械厂);SIK-202净化工作台(苏净集团安泰公司制造);YXQ-LS-75S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博迅)。
1.2 试验方法
1.2.1 标准曲线的制作。样品处理及标准曲线的制作及样品测定的步骤参照GB5413.19-2010,接种时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垂直悬空滴加1滴菌液。标准曲线工作液浓度c=0.2 ng/mL。
1.2.2 标准曲线溶液配制方式的影响。使用乳杆菌肉汤培养基对菌种进行传代活化,以第4代菌株制备菌悬液,菌悬液吸光度A=0.57,自标准中间液起分别使用超纯水、50%乙醇溶液配制,分别进行标准曲线制作,每种方式重复试验3次。
1.2.3 菌悬液浓度的影响。使用乳杆菌肉汤培养基对菌种进行传代活化,使用超纯水配制标准曲线工作液,以第4代菌株制备系列浓度菌悬液,菌悬液吸光度(A)分别为0.14、0.22、0.36、0.50、0.64、0.79,分别进行标准曲线制作。
1.2.4 传代次数的影响。使用乳杆菌肉汤培养基对菌种进行传代活化,使用超纯水配制标准曲线工作液,分别以第1、2、3、4、5、6代菌株制备菌悬液,菌悬液吸光度依次为0.52、0.54、0.56、0.54、0.60、0.55,分别进行标准曲线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为考察各因素对标准曲线线性的影响,考虑标准溶液配制方式、传代培养基选择、传代次数及菌悬液浓度对试验曲线线性的影响。
2.1 标准曲线溶液配制方式的影响
使用50%乙醇溶液配制标准工作液试验标准曲线基本没有线性,不能满足试验的线性要求,而使用超纯水配制标准溶液试验的标准曲线线性有极大提高,最高可达到0.991 2(表1、表2), 3次结果均符合试验要求。GB5413.19中要求使用50%乙醇溶液配制标准工作液,但是由于灭菌过程中的高温及试管的气密性问题造成乙醇挥发,导致测试管体积发生不均一变化导致曲线线性差,同时由于乙醇本身可抑制植物乳杆菌的生长,标准工作液中的乙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试验最终的微生物生长量也是造成线性差或无线性的原因。采用超纯水配制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有效提高曲线的线性。
2.2 菌悬液浓度的影响
菌悬液吸光度(A)在0.50~0.79曲线线性符合试验要求,R2在此范围内变化不大,菌悬液吸光度达到0.79时虽然线性基本符合试验要求,但测试管内生长量过大,吸光度过大,对试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且试验时间不宜控制,因此菌悬液吸光度在0.50~0.64较为适宜(图1)。菌悬液浓度过低,标曲线性差的原因可能是浓度最高管生长终止时间过长,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植物乳杆菌死亡而无法完全消耗最高浓度管生物素。
2.3 传代次数的影响
1~5代的菌种均可满足试验要求,超过5代以后曲线线性明显下降,可能原因是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菌种发生变异,特异性发生改变,从而无法正常体现植物乳杆菌对生物素的特异性需求,而无法呈线性生长,导致试验没有线性或线性差(图2)。
3 结论与讨论
使用超纯水配制标准曲线工作液、菌悬液吸光度A=0.57、第4代菌种制备菌悬液来制作标准曲线,曲线y=1.023 7x+0.180 8,R2=0.996 2。对不同样品进行测定并做加标试验,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2%,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5%~97%,对同一样品进行10次重复试验,变异系数为3.56%。使用超纯水配制标准曲线工作液、菌悬液吸光度A在0.50~0.64、不超过5代的菌种制备菌悬液的条件下,试验准确度较高,重现性较好,同时采用5个浓度点来制作曲线,较国标方法不仅减轻了工作量而且降低了检测成本,因此此试验条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试验过程中器皿的清洗、商品培养基的选择、菌种使用乳杆菌肉汤培养基传代活化、标准工作液临用现配,注射器滴加菌种必须垂直悬空以及培养时间的控制等均是试验成败的关键[4-6]。
4 参考文献
[1] 殷晓红,杨金宝,张潇宇,等.婴儿配方食品中生物素测定[J].中国乳品工业,2002,30(5):117-119.
[2] 汤水平,李冰,彭灿,等.微生物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游离生物素含量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8,24(5):96-98.
[3] 余家林,朱倩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GB5413.19-2010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游离生物素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班级管理 中学生物 学科渗透
《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生物教材为班级管理中德育提供了极其丰硕的素材。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高中生物的理科特征,往往很轻易使我们以系统知识进行传授,而忽略其在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能。具体而言,高中生物教材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的教育目的、素材内容、教育意义如下:
1.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生物素材,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目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素材内容: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同化、异化之间的关系;生物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过程中各细胞器关系;细胞质与细胞核遗传的对立统一;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中内外因;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的增殖和分化及抗体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中酶合成的调节与酶活性的调节之间的联系;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水的平衡、与无机盐的平衡的联系;体温调节中产热、散热的对立统一;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生物新物种产生的三个环节的关系。
教育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班级管理中渗透生物体及生命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生物素材,进行科学探究精神教育
教育目的:班级管理中通过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渗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素材内容: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疫苗的发现;C4植物的发现史;紫茉莉质体遗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史;动物胚胎工程。
教育意义: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这些科学发现史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剖析、假设和判定等全过程,是科学家严谨作风、勇于探究的精髓,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立场,不怕挫折、坚苦创新的科学探究精神。
3.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生物素材,进行成功心理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在班级管理中,通过生物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渗透坚强意志品质教育;通过科学家研究成果的获得,渗透成功心理素质的教育。
素材内容: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尝试;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试验尝试发现的两个遗传定律;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运用;基因工程的前景与功效;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生物膜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意义: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加强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从而促使学生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熟悉了生物界,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操作生物,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4.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生物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目的:在班级管理中通过生物图片及生命科学成果,增强同学的民族感。
素材内容:抗洪抢险的图片;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的功能;我国介入“人类基因组打算”课题研究的新进展、新功效;1989年转基因鲤鱼的培育;1995年抗虫基因棉花的培育成功、我国生态农业取得的成就等。
教育意义: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主要环节。教材中按照内容的特点设置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在班级理中把握教育时机进行渗透,以辅佐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生物素材,进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教育
教育目的:培育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素材内容:细胞衰老与癌变;中暑、水盐平衡;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低血糖、脂肪肝、肥胖症、营养不良;SARS、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的预防与治疗。
教育意义:在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认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和它类生命的尊敬和关爱。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只有熟悉和把握生命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尊敬、关爱生命。
6.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生物素材,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教育目的: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
素材内容:生物圈的稳态,生物与环境协调统一性;物种多样性的意义;生态系统中食物网(链)的实例剖析。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态素养;养成教育
一引言
在新时代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用爱护眼睛的心态来保护自然环境,用对待生命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生态[1]。在新时代“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生态保护背景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生物教师必须让自己所讲授的生物课与时代要求结合,整合教材中的生态资源和当地生态资源相关知识,让课堂里的“OO后”高中学生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理论和当地生态的认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使青山绿水永驻,要做到这些,教育就是一条必经之路。在所有高中课程当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课程关系最为紧密,所以环境保护教育应该先从生物学科当中开展教育[3,4],中学时代是生态素养培育的重要阶段,加强中学生的生态素养教育是值得探讨和有意义的课题。2017最新修订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I中的模块2《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内容就要求学生理解生物环境、生物污染和环境净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要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行为,重视生物资源[5];同时要求生物学科的老师善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们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急迫性和必要性,提升他们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和兴趣度[6],全方位地进行生态保护教育。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素养意识”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融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意识,才能在高中生物教学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相关书籍和网络,了解国内外对于生物课生态素养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发放、整理问卷,进行关联分析。
(三)案例教学法
将关于生态实例作为案例引入课堂。
三中学生生态素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生物科学师范生利用教育实习期间选取桂西北县城区的东兰县高级中学、环江县第二高级中学、忻城县高级中学、宜州高中。以《学生生态素养培育》为题分别从生态素养知识、意识、行为、教育等四个方面进行抽样调查[7]。调查主要以问卷为主,问卷通过“问卷星”——专业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进行,并利用QQ、微信等发给四所学校的相关学生,发放学生问卷共293份,收回有效问卷为287份。其中男生48.2%,女生51.8%,高一学生占63.2%,高二学生占63.2%,高三学生占63.2%,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生态素养的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学生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反馈
(1)对201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调查情况,了解占17.4%,基本了解占27.3%,不了解55.3%;(2)对相关的环保法律问题调查,了解占25.2%,基本了解占23.6%,不了解51.2%;(3)生物多样性为什么会减少原因调查,了解占16.3%,基本了解占19.3%,不了解64.4%;(4)对臭氧层破坏、酸雨、白色污染问题调查,了解占37.5%,基本了解占14.3%,不了解51.8%;(5)对低碳生活、绿色食品的生活方式调查,了解占20.2%,基本了解占17.4%,不了解46.4%;调查表明学生对环境日并不是很关注。关于环保法律,环境生态问题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白色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相关的了解程度看出,生态方面知识缺乏,很少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
2.学生日常生态文明素养意识调查
(1)是否赞成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赞成97.2%,不赞成2.8%;(2)是否赞成自己带购物袋去超市购物?赞成57.6%,不赞成42.4%;(3)是否赞成发展大公交、减少私家车?赞成66.2%,不赞成43.8%;(4)是否在吃自助时按照自己的需要取饭菜?赞成68.2%,不赞成31.8%;(5)是否经常按照分类要求丢弃垃圾?赞成34.2%,不赞成65.8%;(6)是否赞成禁食野生动物?赞成89.2%,不赞成10.8%;(7)在遇到践踏草坪、破坏名胜古迹等行为时,是否会及时制止?赞成16.6%,不赞成83.4%;调查数据表明:我们身边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素养意识,并且自愿为生态文明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对于贴近自身生活的生态文明素养问题表现得比较积极,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有间接利害关系方面的行为表现得较为消极,在垃圾分类处理这个问题中,数据明确地说明了大多数同学都没能做到,在这七个问题中,当您遇到最后一个问题时,能否勇敢地站出来制止呢?从调查的结果看,有83.4%的同学选择不会去制止,这充分地说明了绝大多数青少年在环境保护意识中还存在缺陷,同时没有做到不留余力地去保护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以上调查说明,把生态文明意识真正转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还得需要一段时间来转变。
3.教育途径对生态文明素养影响程度
大众传媒39.7%政府宣传教育20.5%法律法规政策14.6%学校课外活动13.2%课程学习12%,调查表明:大众传媒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是五种教育途径中最有效的方法,可见互联网、手机、电影电视、报刊广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中影响程度最小的是课程学习,学生并没有过多地接受过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课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适当地渗透一些生态素养知识。课程中渗透生态素养知识能对学生产生较多的生态教育作用。生态文明素养教育需要一个渐进和渗透的过程,学校应该分层次、分阶段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生物课程应当是生态素养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一)教材的利用
从2017年版高中生物课本的三个必修内容的很多章节和内容都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相关知识有大致介绍。同时,教材之外的一些教学活动,例如实验、实践、研究性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会分析不同的情况,判断不同的环境污染类型,以“手脑”同动的方式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模式,使他们具备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实施的一系列能力,而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形成“热爱生态环境”,理解“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含义,从而建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这是与最终的教育理念所相符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多种高中生物教材编写的“金标准”,因为在这一版的教材当中,具有清晰明确的教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规定,是完善生物教育的体现,因此这本教材是高中生物教师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8]。我们认为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师,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在知识、技能方面都要有环境知识的体现,要对学生们进行渗透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有“环境”“生态”教学内容的章节之上,应该也从其他章节,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笔者尝试将高中生物教材渗透环境教育的章节、内容归纳总结如下。环境教育知识点渗透归纳:《必修一》中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微生物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发菜的过度采挖;重金属污染、酸雨,水体富营养化、工业污染、淡水资源的匮乏、农田过多使用农药化肥的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环境中的致癌因子等等。《必修二》中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必修三》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对生命调节的影响,工业废弃物、除草剂、抗生素对环境的负面效应,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滥捕乱伐对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生活垃圾、三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治理等。中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生阶段,更多的中学生希望是通过切身体会获得人生经验,环境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与经济、社会、人类等方方面面都有联系,所以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不能简简单单地用主观意识去判断对与错,而是应该客观地衡量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综上所述,在培养中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价值观的培养上,一定要注重“情感体验”。尤其是在生物的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意义更加显著,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让中学生们切身地体验环境中的动物,植物,环境以及他们所对应的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这样可以动静结合,激发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形成对环境之美的鉴赏能力;其次,一定要鼓励中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切身实地地感受生态环境,开展一些活动例如“水体污染观察探讨会”“调查鸟类迁徙情况”“植物保护与持续发展方案比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真实情感,促进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等[9]。此外,讲课中以学校所在地级市当地动植物资源现状、种类和数量,当地特色动植物内容以及保护级别为素材,介绍学者对其研究的方法。如分类、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生态美丽的需求[10]。
(二)区域环境素材的利用
教学中根据本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引入不同的生态素材,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在地方生活的环境情况,使学生产生环保意识。河池是中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广西90%的喀斯特地貌在河池,对生物自然环境这一内容老师应重视喀斯特地貌生境特点,环江——桂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生境印象,河池的凤山、罗城国家级地质公园,环江和罗城县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九万山和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许多珍稀名贵的动、植物、特有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我们要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它们,保护这些生物和生境的生态平衡,东兰县波豪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都安高岭湿地公园,河池学院组织专家对坡豪湖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动、植物、土壤微生物、水质、空气质量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广西的90%的野生中草药资源种类在河池有分布,长寿现象在河池,这些地域的素材出现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和谐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自然保护区中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知识点时可以在课堂上插入图片和新闻实例增加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目前我国环境的现状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和价值,同时要求学生重视生态保护建设以培养其和谐生态环保意识。除此次之外,我们还可以列举刁江的重金属污染: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千年选矿废水和尾砂,使刁江河段许多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对矿区内环境的生态修复;2012年春节前后,广西河池市龙江河段的重金属镉严重污染事件,直接危及下游沿岸群众饮水安全;例如2008年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弄岗穗鹛新鸟种,引起生物学者、观鸟和摄影爱好者等游客纷至沓来,当地旅游者也红火起来。当地群众大多转向旅游服务业来,日子过得富起来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它告诉人们一个朴实而深刻的道理:生态兴,才可能百业旺。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资源,也是发展资源,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良好环境就能成为一方发展的“聚宝盆”。培养高中生的生态素养及对出现的环境问题采取积极的意识。通过以上不同的例子启迪学生思考:遭到破坏的环境与未经污染的环境给人类带来的不同结果以此来养成学生生态素养意识,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牢记生态文明素养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校园素材利用
教师适当安排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例如可带领学生将校园的植物进行观察,并尝试让学生植物的分类,课外观察森林公园里的植物。教师可适时安排户外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自然界中观察和了解生物常识,提升生物素养和人文情怀。如果只通过课本知识向学生传播和谐生态环保意识,那么作用会明显不高,所以教师应当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事物,让学生了解到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例如告诉学生构树、泡桐是天然的吸尘器,夹竹桃具有降污降毒的功能等等。此外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例如壁虎可以吃蚊子,猫头鹰可以抓老鼠,青蛙可以除去害虫等等,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动物是人类建设和谐环境的好帮手,并且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保护。通过在课堂上加入生活实例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我们丰富大自然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带着探索和发现的眼光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篇5
关键词:王米浆;林可霉素;生物合成
林可霉素生物合成途径推测途径已有文献报道,即先由两个独立途径分别完成[1],一是L-酪氨酸合成丙脯氨酸,一条是由景天糖-7-磷酸合成a-甲硫林可霉素,两个亚基经缩合再甲基化生成。
林可霉素分子式C18H34N2O6S,不含磷,但在合成途径中,磷起着重要调节作用[2],高浓度磷酸盐能刺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抑制多种抗生素生物合成[3]。NH4+是微生物易利用的氮源,能促进细胞的生长繁殖,同时能产生铵阻遏效应[4]。在林可霉素实际生产中,主要通过对氮源和磷源的调节,实现对发酵的控制,采用原料主要为玉米浆和硫酸铵,其中玉米浆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生物素、可溶性磷和维生素,将玉米浆加入到发酵液后,可提高辅酶Q合成量,增加细胞呼吸强度[5]。
林可霉素发酵过程中,中后期次级代谢强度变弱现象十分普遍。本研究采用BioFlo-110L中试生物反应器开展实验,改变玉米浆补料量,对采集到的参数结合生物合成原理分析,确定了玉米浆的最佳调控方案,改善了生产中的“后劲”不足。
1材料与方法
1.1菌种
林可链霉菌(S. lincolnensis)。
1.2培养基配方(略)
1.3培养条件与培养办法
1.3.1110L罐培养条件与办法(略)
1.3.2 63t罐培养条件和办法(略)
2结果与讨论
2.1发酵中后期次级代谢变弱现象
对各低产和高产罐各30批产量统计,发现低产罐前期发酵特征与高产罐相似,中后期分化明显,低产罐产率下降快。显微镜下对低产罐菌丝形态进行观察,变化过程为:菌丝团网逐渐消失,新生菌丝减少,残片段多,自溶时间早。
2.2玉米浆对发酵过程的调控作用研究
在110L罐上进行了5批中试,记为A1、A2、A3、A4、A5,并保持前80小时工艺相同。80h后工艺:A1、A2、A3、A4、A5每小时补入玉米浆7ml、13ml(原工艺)、19ml、25ml、31ml。各罐细胞干重(DCW)变化如图1。
A1罐,100h后DCW明显下降,放罐下降至38.45 g/L;88h后产率变小,放罐产量6260?g/ml。
A2罐,100h后DCW缓慢下降,放罐下降至39.34g/L;136h后产率变小,放罐产量6615?g/ml。
A3罐,80h后DCW稳定,保持在41g/L左右;136h后产率变小,放罐产量7188?g/ml。
A4罐,80h后DCW一直上升,放罐至43.46g/L;112h后单位增长慢,放罐产量6798?g/ml。
A5罐,80-124hDCW缓慢上升,124h升至39.34g/L,之后缓慢下降,放罐降至40.6 g/L;88h后产率变小,放罐产量为6395?g/ml。
首先,对各罐菌丝形态分析
A1罐80h后菌丝网逐渐减少,菌丝变细变短,后期断片状。
A2罐菌丝形态相对改善,75-136h,菌丝呈团网,菌丝长但细, 136h后细且短。
A3罐中后期呈大团网状,菌丝粗且长,伸展有空泡
A4罐中后期菌丝粗长,着色较深,看不到空泡,出现返青现象
A5罐中期菌丝粗长,后期短粗,一直着色深。
其次,对各个罐林可霉素平均比生长速率(?)进行比较。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玉米浆补入量的增大,?也增大。A1罐的?最小,显然是由于补入玉米浆量太低,不能满足林可霉素菌进行维持代谢的需要,导致菌体生理活性降低,菌浓降低,次级代谢水平也随着降低;A2相对改善,但仍不足;A3中后期保持小的正?(0.0025/h),期间产率增量最大,说明菌体维持代谢和次级代谢水平较高。A4中后期?最大,说明玉米浆补入量偏大,过量的补入导致菌体基础代谢水平高,而次级代谢水平降低。A5由于补入玉米浆量过大,中后期基础代谢水平增高,但玉米浆含高浓度NH4+和RS,第一由于铵离子阻遏效应,使林可霉素产抗菌的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比活力降低,会使菌体初级和次级代谢都受到负面影响;第二产抗菌在高氮源环境中,菌丝抗剪切力降低,在搅拌桨叶作用下,菌丝断裂;第三由于玉米浆的PH低,而且菌体对高RS的利用使发酵液PH降至很低水平,使发酵后期PH波动大,最终导致后期?值为负。
2.2.2实时曲线分析
由上分析可知A1为典型低产罐,A3为高产罐,在发酵中后期A3和A1罐的林可霉素产抗菌的OUR逐渐拉开差距。A3在OUR平台20mmol/Lh左右,RQ维持在0.75左右,A1在OUR平台10mmol/Lh左右,RQ基本在0.65以下。说明A1在发酵中后期菌丝呼吸强度变小,维持代谢变弱,而A3菌丝活力一直较强,维持代谢较稳定,为菌体进行高水平的次级代谢提供了基本保障。
2.3新工艺在63t罐的放大实验
将A3罐控制工艺放大至63吨生产罐实验,验证三批,菌丝形态得到很大改善,放罐时平均效价7108?g/ml,较实验前提高了6.32%。
3结论
以 110L发酵反应器为设备,用林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单位较原工艺增长8.66%,最终确定了最佳玉米浆补料方案。63t罐放大验证3个批次,发酵产量增幅为6.32%。
参考文献
[1]Peschke U .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incornycin-productiongene cluster of S.linconnensis
78-11[J].Mol microbial
[2]李小兵.林可霉素发酵过程中磷的调控.中国医药工业
杂志
[3]张嗣良,储炬,多尺度微生物过程优化。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
[4]金,焦瑞身,硝酸盐,镁盐对林可霉素生物合成的促
进作用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学素养;途径
生物科学素养也被国家规定为公民科学素养中的组成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在新课程标准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育中,要做到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齐头并进,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育人。本文笔者主要根据现代大多数初中生物课程的开展情况,阐述一下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
一、立足课本,深挖教材,推行探究式教学
在当前全民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堂上学生围绕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了,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平台,顺应现在的素质教育背景。在初中生物教学阶段,课标中有一些探究性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要立足课本,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哪些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需要培养的,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景,让学生可以无形中根据问题来发现问题、做出假设,从而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的知识获取从被动强制变成主动探索,也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锻炼了学生科学发展观,使教学充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对探究过程形成浓厚的兴趣,去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慢慢培养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创造力等。通过长期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对科学问题可以做出合理的假设,设计一定的实验,并且通过亲手操作来完成自身的假设,让学生的生物素养可以随着这个过程的进行而得到全面提高。比如在学习完成光合作用这一章内容后,教师提出探究性实验:绿叶在光下是否制造了有机物。学生通过自身基础实验知识,自己做出假设:产生了淀粉。从而设计实验:立足于碘遇淀粉变蓝的实验原理,可以将同一片叶片在受光和不受光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从而探究实验。对于这个实验过程,思路正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某些不足的问题,比如如何将叶片之前存在的淀粉去除等,通过教师指出实验不足,让学生获得成长。
二、重视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生物素养
初中生物的实验一般分成两种: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按照旧课程标准要求,只是让学生清楚实验原理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在制定关于实验的课程计划时,也只是教师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对于验证性实验尚不可行,更何况探究性实验。所以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让探究实验真正发挥其该有的本质,让学生真正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生物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有正确的科学探究思路。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利用合理的思维和方法,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自身获得知识的能力。要从探究实验中知识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生物的概念和各方面的规律,可以通过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和归纳出实验结果,从而升华到概念的层面上去。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首尾一贯地按照新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按照各种水平的要求科学安排教学方法,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不尽相同,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达到新的课标要求,形成与之相关的科学素养。在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影响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这些非生物因素怎么影响?然后通过回顾后,让学生对生活环境中的鼠妇进行观察,利用单一变量原则来设计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完成的从现象的感性认识过渡到鼠妇生活规律的理性认识。
三、利用生物学史,加强情感教育
篇7
前几天,叔叔来我们家告诉我,我们村上牛牛去世了。牛牛当年是我们村上贫下中农协会的主席。他的媳妇叫合合,合合真正的姓名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老人们说合合是当年从邻村“换亲”换来的。因为合合家穷,家里的哥哥娶不上媳妇,就把牛牛的妹妹娶了过去,把合合换过来成了牛牛的媳妇。
牛牛和合合两口子相依为命,他们俩都是心地善良的人。我上小学二年级时,爷爷去世了,比我小3岁的妹妹到学校叫我回家,路上遇到了合合。她对我说:“你爷爷去世了,最疼你的人没有了,以后世上就少了一个疼爱你的人。”听了她的话,我哭了,哭得很伤心。回到家里,家里人已经给我准备好一身粗麻布做的孝服。在送葬的队伍中我走在最前面,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我爷爷最疼爱的人是我。我紧靠着棺材,后面跟着所有家族的人,都穿着孝服,没有孝服的就在自己的鞋上缝一块白布,跟在最后面的是村上拿着铁锹给我爷爷下葬的人。大家把爷爷埋葬在了渭河和我们村前小河交界的山坡上,从我们家里就可以远远地看到他的坟墓。
今年,牛牛突然去世了,我问是什么病,村上的人说是“殃打的”。我们村上的人不像城里人把病划分得这样细,像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等,村里对突然死亡的人都叫“殃打的”,我想这句土话可能是“遭殃”的意思。
篇8
一、渗透生物科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
生物科学史是研究生物学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的产生、演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考察科学家的生平、成就、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上的特点。探讨科学家科研中的成败原因,研究科学家发展中不同观点和理论之间的纷争与融合,考察科学发展的内部逻辑、外部动力和相互关系,研究科学与发展的关系等等[2]。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生物科学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基础上增加生物科学史教育,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激起兴趣为切入点,将学生的兴趣上升为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生物科学史同时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奋斗历程、曲折经历等生平事迹。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科学家身上折射出的执着,求实,刻苦等高尚品质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财富。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增加生物科学史教育,不仅能培养高中生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以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以光合作用为例,在正式学习光合作用过程之前,进行光合作用科学史讲述,包括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意义以及光合作用是如何发现的等,教师可以用趣味性的,故事性的口吻来讲述,学生的兴趣能够得到激发,而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也更乐于去汲取更多的生物学知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的三个基本目标是理智能力的发展、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探究性学习是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的统一[3]。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则是探索者、发现者,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我们今天的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新课标对学生的目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教师角色定位。虽然探究性学习倡导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新知识,但是他们的学习仍然是具有一定的被动型的,所以要求教师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并且有组织的进行,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够进行下去,必须要有教师的引导,他们的学习效果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求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这个角色,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准备导学案,内容包括本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和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相关知识回顾和学生自测等。课堂上教师提出事先准备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自觉解决问题的欲望。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分析问题时,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方便他们进行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切不可在一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在课堂的最后,教师着重对学生理解、讨论不透彻的问题进行精讲,帮助学生对深奥的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讲解完成后,将导学案上的本节课学生学习成果自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由教师回收批阅。
其次,学生的角色定位。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探究式学习的中心,学生在遇到各种使他们困惑的问题时就要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可以经过推理分析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的资料来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经过讨论和交流后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所以学生能更容易了解科学家的观点和科学精神,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习科学。
三、重视实验教学作用,训练学生生物学方法的养成
生物学实验无论是在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中,还是现代生物学的研究中,对生物学理论的建立,对科学方法和思想方法的获得,以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通过对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生物{考试卷每年都会有涉及关于实验设计的题目,是对学生实验设计综合能力的考核。但目前我们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大都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做的阶段,实验步骤都是按照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来做,学生操作也大都是在教师演示后进行的。学生欠缺对实验设计的思考,这有悖于实验本身的意义,它要求学生能够探究获取未知的东西。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当给予重视,改革实验的教学方法。
为了学生的生物科学方法的建立和形成,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加强学生探索性或者设计性实验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启发学生对现有实验进行思考,并且根据自己思考的思路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和结果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不断完善的过程,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养成,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11.
[2]孙定建.科学史教育全方位科普的有效手段[J].理论观察,2003(3):25-27
篇9
素生之于我们,想传达的是—种暗含在人心中的生活哲学,我希望一切都是素的,孔子被尊称为素王,素是一种亲切的更加深入生活本质的状态,而生字则更贴近人的生活。也是一种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设计俨然成为当今工业设计的方法论,你怎么保持产品的独创性?
依靠的是不断的创新,因为,纵观人类发展史,就是不断演进的历史,没有一直保持的新。也没有一直的旧,只有不断地进化。
为什么选择竹做为传承中国手工艺的材质?跟你是一个江南人有关吗?
是,这是在前年年底的一个经历,在对我家乡周边的工艺考察中发现,当地的竹编工艺一度达到国内顶尖水平,而我认为江南地区的智慧远不止于此。
加入陶瓷元素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跨界和融合是基本的设计思想,陶瓷也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将其融合能更好地发挥艺术张力。也能保持实用性。
在竹子的编织方法中,有没有创新呢?还是完全传承了传统的手工艺编织法?
我们利用了千百年来的老工艺,但是我们将其完全重新应用,我们经过部分修改,转换成新的表现方式,这是更加适应现代设计的一种方式。
和竹工艺师是怎么合作的?
我们需要控制整个设计,然后通过非常细致的沟通。达到共识,然后进行制作。这是一个非常长的磨合过程。
你的作品大多贴近自然,像2010米兰设计周,你设计的叶子灯就是极为出彩,给我们讲讲这件作品吧?
这件作品我非常喜欢,它的光线就像阳光穿过树荫的感觉,柔和而天然。
产品设计必须要面向市场,在你设计产品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我们目前最大的尝试就是利用现代设计方式,将产品设计成时尚的产品,同时尽量地将工艺的成本,可行性,实用性考虑到位。
你对于中国现在的工业设计现状怎么看?
我认为中国现在的工业设计是快速发展的时期。制造业的基础已经稳固,越来越高的贸易负担正对制造业的转型提出要求,所以抓住国内市场,打造品牌就必须依靠工业设计。
你认为一件好的产品最应该具备的要素是什么?
我认为一件好的产品应该是让人感受到自然而然的,同时应该是有立场的。
你对“素生”有什么愿景?
我希望“素生”是带有探索性的一个品牌,能把人心中潜藏的天然的意境表达出来。希望保持独特型,保持理念的完整性。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91-01
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这些丰富多彩、激情、活力与生机元素,理应成为提升他们学习质量与效果的重要支撑。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推动下,生活化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究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越来越多教育教学专家学者日益感到,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有助于让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变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有助于让课堂教学展开得更加深入浅出,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体验感,促使他们物理学习素养更为优质与厚实。下面笔者亦结合自身多年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入生活化情境进行新课导入
多年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表明,搞好新课导入工作,可以强有力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增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笔者感到,将学生们经历过的生活情境或熟悉的生活事例作为新课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感受的愉悦心绪中,开启对新学知识的思维之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自身即将学习与探究的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物理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更好地让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或熟悉的现象相关联起来,从而增强他们对物理学习主观驱动力,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奠定厚实基础。
例如,我曾经引领学生就“压强”这一新知识学习之始,对学生提出一个生活常识性问题;“同学们,哪个能告诉我在坐板凳时,是坐宽板凳舒服还是坐窄板凳舒服?”、“大家家里厨房做菜时都要用到菜刀,菜刀用过一段时间之后会变得钝起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够快,哪位同学能否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这一问题?”两个问题一提,很快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将他们的注意力牢牢地锁向课堂教学中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得以快速调动起来,于是课堂教学的话题非常自然地转到所要上的新课上来,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很好地自然提升。
二、引入生活幽默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反映出学科教学教师的能力与水平。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舒展学生课堂教学的紧张心理,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有助于学生学习灵感的激发,从而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良好基础。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乏一些风趣幽默的小故事,如果将这些生活小风趣、生活小幽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起到迅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作用,促使学生课堂教学的注意力和学习精力聚焦于教师所陈设的知识中来,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与层次的上升。
例如,我曾经引领学生就“惯性”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某地铁小幽默插曲:“某帅哥乘坐地铁去上班,此时在其身边前进方向正好有一位漂亮女孩,就在地铁快速进站之时,那位帅哥没有抓住扶手导致冲向那位美眉,脚还不小心踩到那位女孩,于是那位帅哥顺口说出:‘不好意思,惯性。’,此时,女孩即怒瞪眼回道:‘你这流氓,沾便宜还成了习惯了啊?’举手便想揍那位帅哥……”此小幽默插曲故事一出,立即引发学生们的哄堂大笑,枯燥的课堂教学氛围瞬间活跃起来,对促进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引入生活实验活动增强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是一门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物理实验活动本身就是学科教学的内容之一。然而不同人一旦谈到物理实验活动,便会联想到那高大上的实验室,认为需要很好的实验环境和器材作为支撑,才能将实验活动开展得顺利与成功。其实,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只要开动脑筋,让实验回归人们日常生活、回归于自然、回归于社会实践之中,同样可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对物理学概念、知识与原理的理解更为生动与深刻,达到增强他们物理学素质的目的。
例如,我曾经引领学生就“大气压”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看到”自身所处的环境存在大气压,我采用了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一个纸质小杯和普通的一张纸片,通过在讲台上现场演示,给小纸杯注满水,并用纸片将纸杯盖住并紧贴着水面,然后将水杯倒过来,学生便会非常惊奇地发现水并不会倒流出来――这一“奇迹”便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从而让学生在观看这一实验演示中,非常深刻地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感受到大气压的巨大威力和奇迹作用。继而再列举日常生活中“马桶吸拔”排除下水道堵塞、玻璃吸盘挂钩等生活事例,进一步加深对大气压的了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物理学素养的目的。
积极引入生活化事例到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之中,促使学生更加深切的感受和体验到所学物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和自身的起居作息紧密相联,激发他们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索分析物理问题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升华学生物理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 杜少敏,杨青云,苏玉琢.如何使初中物理课堂生活化.[J].宁夏教育,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