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社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合作社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组织方式、服务品种应随之改变和完善。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农村合作金融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制度和产权制度进行创新。
一、产权制度创新
1.改革股金制度,保证核心资本稳定。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备了银行业特征。银行业统一执行的《巴塞尔协议》要求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必须达到4%。对农村信用社而言,核心资本即为股金。信用社制度的基本原则要求实行“入社自愿、退股自由”,只要信用社理事会同意,社员可以退社,意味着股金总额可以随时变动,这与银行业对资本金的规定明显不吻合。因此,可以借鉴德国等国家的经验,考虑通过设置股金退出障碍,改变股金制度来保证核心资本的稳定,即在坚持信用社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规定必须在提出退社要求并经理事会同意后,在一定时间之后才能提取股金,三年之内只许转让。
2.实行资本化股金政策。农村信用社通过入社社员及其与信用社发生业务关系的借款人实现资本化。可以设想将信用社股金分为Ⅰ、Ⅱ、Ⅲ三种类型。Ⅰ类股份是农村居民和乡村中小企业为取得信用社的投票控制权、获得信用社的服务而投入的原始资金。Ⅰ类股份不可转让、出售,如果社员决定退社时,经理事会同意,股金在规定时间后可以退回。Ⅱ类股份为可以分红、转让但无投票权的股份,社员可以投资于任何追加 的Ⅱ类股份。Ⅲ类股份为信用社借款人按照信用社的规定将其贷款额的5-10%资金进行的资本化,无投票权和分红资格,即通过购买无投票权和分红资格的股份实现资本化。借款人的Ⅲ类股份在其贷款全部偿还后才可以兑回。如果借款人在贷款全部偿还后,仍然保留其在信用社的股份,则可以转成Ⅱ类股份。
3.量化“所有者权益”中的历年积累产权。鉴于农村信用社历年积累产权的形成因素十分复杂,既有国家银行的支持,又有农村信用社职工的劳动积累等,可以设想农村信用社的积累在弥补历年亏损之后,如有剩余,则按照一定的比例量化一部分给停止分红时的原有社员,其它部分产权本着“集体所有、用之于农”的原则,以县(市)联社为单位设立农村信用社发展基金,历年积累剩余部分产权分配到的红利划入发展基金。这样设想的理由是:信用社停止社员股金分红后,形成的积累有社员股金作出的贡献,量化部分积累给社员,是尊重历史;过去国家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是支农政策的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历年积累剩余部分产权转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基金同样是用于支农;多年来农村信用社一直历年隶属于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农业银行扶持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对农业银行也有贡献,无需再界定信用社历年积累剩余部分产权中银行应占的份额,以专项发展基金形式支持信用社发展,仍然是支农,这与农业银行支农的目标并不违背。
二、组织制度创新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关键要坚持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同时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实行不同的制度创新。
1.经济发达地区应在原有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由农民入股组成,社员是它的服务对象,这两者原本是一致的。在经济发达地区,信用社的组织基础虽然没有多大的改变,仍然保留着建立时一人一票制,但服务对象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过去的农村社员为主,以扶持农业为主,转向现在的以非社员为主,以扶持乡镇工业为主。对此,继续沿用传统的信用社组织制度,已明显不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信用社组织制度,取消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一级核算体制,建立一个集约经营、抗风险能力强、能自我约束且充满活力的农村金融新体制。
2.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把信用社改为民营银行。这类地区的特点是市场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产业结构正在优化,农民收入逐步提高。该类地区仅靠信用社已不能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又没有发展到组建农业商业银行的水平,因而把现有的信用社改组为民营银行可能是一种更加理性的现实选择。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成本与效益”的比较,或者出于回避“体制风险”,一般不倾向更多地为农村中的民营经济提供融资、服务。其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资金需求的主体趋于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个体农户外,更多的是粮棉种植大户、养殖专业户、多种经营重点户和在农村对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同时,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农业的资金投入量和科技含量不断增强。因此对融资渠道、规模、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再次,既然商业性金融机构在性质上是企业,那么,其它企业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为什么金融企业不行呢?从另一个角度说,准许民营银行进入市场,把民营银行作为金融市场化的“试验田”,也许会给中国金融改革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3.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将原有信用社改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基层网点。这类地区的特点是自然条件差,信息闭塞,生产发展缓慢。该类地区不能没有金融的支持,但支持的中心是帮助农民脱贫,带有明显的政策性业务色彩。因此,可以将经济落后地区的信用社改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专门从事政策性扶贫、开发工作。这样既可以改变现有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无法发展的困境,又可以解决国家政策性银行因缺乏基层网点不能有效行使职能的问题。当然,原有的信用社转为政策性银行以后,也可以考虑发育新的信用社。新老信用社的本质区别在于:新发育的信用社一开始就严格按照合作制的原则运作,特别强调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来避免强制性制度变迁。
篇2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保障;国家责任
一.国家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应负的责任
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合作化运动基础上,依靠集体经济,按照互济互助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集资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很好的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的保健站(机构)及数量庞大的“赤脚医生”队伍(人员)一起成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三件法宝,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然而到了90年代,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已陷入到崩溃状态,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加重,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与国家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主体缺位有直接关系。
郑功成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在本质上并非是政府承担已有的承诺,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确保每一个国民均能够免除生存危机的必需举措,国家有义务根据国家财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能将社会保障视为“包袱”,因为保障民生是国家和政府的当然责任,也是政府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政府在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卫生保障服务的主要制度安排,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具有社会保障的一般性质,因此,在构建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整个过程中,国家的责任承担始终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有着什么样的责任呢?从各国的实践情况来看,一般体现在制度设计、财政支持和事务管理三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在制度设计中的责任。在这一责任中,国家负组织调查研究、设计具体方案、,制定法律、法规,确立保障范围的责任。农村的合作医疗是目前农民――这个抗疾病风险能力极低的群体唯一能享受的保障制度,国家负有举办和引导的责任,即制度的设计和建设的责任。国家应把这项曾经在我国农村已有近40年发展历史、曾受农民欢迎的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以完善,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
另外是国家的财政支持责任。。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典型的公共产品。从世界范围行动实践来看,医疗保障已成为生存权的一部分,各个国家因其国情或国力的不同,无不对国民的医疗保障担负着或多或少的责任,由公共财政支持医疗保障制度的运作。如果没有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暗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甚至可能走向崩溃、破产。因此,强调国家在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财政支持,既是国家只能使然,同时也是其稳定运行的需要。
最后是国家的公共事务管理责任。社会保障事务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社会公共事务属于国家职能的范畴,因此其管理主体只能是国家。在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国家应依法加强对合作医疗资金筹集、管理、报销和补偿环节的科学监管,确保合作医疗制度能够稳健地运行下去。
二、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国家责任主体缺位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和国家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性质认识不清是造成国家责任主体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缺位的主要原因。
1.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是造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国家责任主体缺位的主要原因。
从建国初期开始,我国就一直实行城乡有别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剩余产品是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原始资本,为了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与发达国家一样,我国也采取“农业反哺工业”的方式,即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交换剪刀差方式从农村汲取经济剩余来推动工业化"。因此,工业化的取向使保护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成为了整个公共政策的首选目标和价值。在有限资源分配的情况下,国家选取了城乡有别的福利提供原则.在城市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制度,即由国家向公有单位机构提供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福利,并且国家对医疗保健进行筹资、控制和组织,国家拥有所有的医疗机构,直接向所有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支付工资.国家把所有的医疗资源都放在了城市,而使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处于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之外.所以,缺乏医疗保健的农民只有采取自发的互助形式来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公共问题,而国家在农村的医疗保障中就扮演了提供福利角色的最小化和最后出场人的角色.
到了20世纪80年代,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健康保障制度方面,我国城市与农村执行双重标准。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仅负责城镇职工的医疗保健筹资和保险计划。而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的健康保障问题由谁来管理与负责未明确国家在发展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方面作用很小,财政经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在不断下降。 2002年国家财政共安排社会保障支出 860亿元, 而占人口 70%的农民只享受到政府财政支出的10%.国家在农村医疗保健中并没有尽到该尽的职能。
2.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性质认识不清是国家在农村合作医疗中主体缺位的又一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全体社会成员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其实施的责任主体是政府。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政府在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卫生保障服务的主要制度安排,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具有社会保障的一般性质,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介入其中,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是维护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和运行的相对公平性的基本前提.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产品性质认识不清,对其进行了过度的市场化改革,而忽略了自己作为主体的责任。
三、促进我国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负责的措施建议
1.我国政府应转变观念,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促进国家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负责,首要的是实现政府观念的转变。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基本国情等原因的制约,我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上存在着天壤之别。现阶段根据我国的财力,虽然将农村的医疗保障和城市的统一不现实,但是这并不构成国家推卸责任的理由,更不能将这种差别固定化、制度化。政府必需要转变观念,城市、农村相同对待。没有观念的转变,政府责任心就不可能真正而有效得建立起来。
2.加强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国家构筑了二元社会结构,以粮食统购统销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政策,将大量的农业剩余转移到了城市工业部门,为工业化的启动和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中国的广大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因此在工业化已初步实现的今天,国家就应该推进工业补贴农业,加强对农村各项事业财政支持的力度,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来促进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负责。
参考文献
〔1〕乔益洁.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 青海社会科学 2004(3)
〔2〕林闽钢.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 江海学刊 2002(3)
〔3〕王碧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中的矛盾及其解决 理论导刊 2006(1)
〔4〕王俊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2)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意见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据对全镇7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情况的调查,主要有以下问题:
1.财务会计岗位及人员存在的问题,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设出纳岗位,会计只是临时指定一人做账,且会计人员大部分是合作社的成员,会计专业知识及技能较低,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占92%以上。
2.会计核算不规范,由于会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在会计核算也只采用较简单的方式进行,未能参照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更无法按照财政部颁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试行)去执行。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试行)规定的盈余分配方式中的按交易量分配方法,据对全镇23个村(场)7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几乎均无按交易量分配合作社经营盈余,只有个别要申报示范合作社的才补办。
3.未设置成员账户进行明细核算,调查显示,因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登记采用的是不验资不年检的办法,因此大多数成员不知道也不关心股金的份额情况,造成了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成员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4.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试行)无力,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有关法规政策等,对合作社会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但从目标前情况来看,由于合作社是独立的法人,具有企业自主经营的性质,乡镇经管站未介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执行的监督与指导工作。
二、鉴于上述调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试行)第八条第二款的相关规定,本文从乡镇经管站的角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试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乡镇经管站要增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岗位和人员编制,所需经费应纳入乡镇财政预算,并规定在指导过程中不得向合作社收取任何费用,防止变相摊派,增加合作社的负担。
2.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指导过程中应分别进行指导、培训,如今年省农业厅就对全省的省级示范社的财务人员进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培训,南平市也对全市的示范社的财务人员进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培训,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对会计基础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让所有的合作社财务人员都能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合作社的财务人员通过参加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更好地为合作社提供会计服务。
3.建议所有的合作社均设立独立的财务人员,即出纳和会计。合作社可视自身的规模大小及工作量业务量的大小设专职或兼职的会计和出纳,但会计和出纳不得一人担任。
4.建议合作社有条件的实行会计制度,合作社可自行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或专门的会计机构记账。在条件成熟的乡镇,也可由乡镇经管站会计记账,以快速提高会计专业水平,更好地执行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5.严格执行财政部颁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试行)中规定的盈余分配办法,设立成员账户明细账。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配方法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分配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对盈余分配做出特别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保护合作社成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因此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参考文献:
篇4
>> 新型的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产权结构与发展分析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控制研究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融资路径研究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法律问题研究 苏州农村兴起土地股份合作社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问题分析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问题考察 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及发展现状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路及对策 农村合作社的运行和发展策略研究 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践 印度农村合作社的启示 浅谈农村合作社的“异变” 新型股份合作社逐渐兴起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缺失的原因及制度“解锁”研究 当前农村专业化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探讨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探究及对应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孔祥智.深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J〕.教学与研究,2017(3).
〔3〕管洪彦.农民集体成员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篇5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农业机械;对策
1闽侯县鸿尾乡农机推广现状
闽侯县鸿尾乡通过广播、传单、入户宣讲等多样化的行使进行补贴政策的宣传,加强群众对农机应用的认识,进而扩大农机的使用范围。提升农村合作社的服务水平,在春种期间提供能充足的农机设备、零件、材料等,全面开展专项整治、打假、安全管理等活动,提升农机市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此外,该乡十分重视农机安全生产活动,对各类农机违规操作和违章行为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惩处,杜绝违章改车、无证驾驶等行为,确保农机的使用安全。强化牌证管理,配合交通、公安等部门进行秩序维护和法律监管,从而有效提升农机入户率[1]。
2新型农业机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合作社数量和质量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闽侯县鸿尾乡耕地面积有30000多亩,虽然近年来推广新型农机成效显著,但农业机械化仍有待提升,农村合作社的数量和服务质量并不能满足当地农机推广的要求,管理和推广人员短缺,进而造成农村合作社在农机推广中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
2.2缺少专业人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高学历人才极少。人才短缺造成农机推广工作缺少创新能力,进一步导致服务质量低下,对推广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合作社薪资待遇低,工作任务繁重,人才招收渠道单一,最后导致新人未入老人想走,人才凋零[2]。
2.3部门联动不足
乡镇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之间缺少联系,联动效用不强,乡镇干部忽略自身职责,对农机推广工作欠缺考虑。虽然有开展部门联动活动,但活动内容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3]。
2.4管理水平落后
当地农村合作社正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处于粗放管理的状态,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经营模式。虽然合作社之间看似联动互助,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各个合作社仍旧处于独立工作的状态。合作社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没有指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无法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造成发展的恶性循环。
3农业合作社与新型农业机械的发展对策
3.1政府加强重视
农业合作社属于基层单位,是促进农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设施机构。所以,要从农业合作社入手,政府要加强合作社的建设,将其作为推动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各项法律规章,根据当地发展现状,建立完善有效的农机管理体制,提升对农村合作社和农机发展的重视,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进行合理规划、统一安排,召开相关的会议进行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提升农村合作社的服务能力[4]。
3.2改善工作机制
农村合作社工作机制的改善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强化干部的岗位意识。严格管理干部的日常行为,做好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干部团队更加重视农机推广工作,将农机推广与合作社的日常工作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其渗透到每一项工作和活动之中,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农机推广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政府要加大投入制度,不仅要改善岗位福利待遇,增加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要为农户提供更多福利政策,使更多的农户能够了解农机的作用,并且具备购买农机的条件,最终达成农机深入推广和应用的目的。
3.3提升人员素质
一方面,要拓宽人才招收渠道,吸纳更多高才毕业生加入到农村合作社的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培养更多农机使用和推广人才,为其提供有效的进修和培训渠道,使其在工作中不断进步,进而提升工作质量。
篇6
一、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后,甘南县逐步开展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依法规范工作,区分类别,分清轻重,切实加强指导和监督工作。一是对已经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及有关合作经济组织要求,在内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依法规范和运作,建立和完善了以专业合作社、协会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二是对时机成熟、具备成立条件的,积极引导其尽快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在登记注册上给予优先办理,不收取任何费用;在税收上按照国家规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优先扶持,有效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截止到2010年末,全县已登记的农民专业合社已发展到335个,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11个,占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3%;养殖业专业合作社206个 ,占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61%;农机专业合作社18个,占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8,572人。
二、具体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甘南县把领导机构和组织建设作为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的关键环节来抓,及时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县工商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等单位为成员的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确定专人抓落实,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培训。甘南县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学习培训作为贯彻实施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开展了多层次的系统培训。培训人员865人。通过学习和培训,使参会人员深刻领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精神实质,切实增强了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心和决心。
(三)强化宣传。甘南县把宣传教育工作始终贯穿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贯彻实施的全过程,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宣传工作。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三、存在的问题
(一)数量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数量较少,发展规模不大,成员本身认识不高,还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所以带动能力还比较弱,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还很小,还没有形成很强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二)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还不够规范。目前还有一些以协会名义存在却没有注册登记的,其原因一是领办、创办人法律意识不强,认为登不登记无所谓,不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不懂得怎样登记,到什么部门去登记,害怕收取注册费用,缴纳管理费和税收。
(三)制度不健全。已经登记的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内部运行机制还很简单,仍在沿袭家族式的管理方法,存在运行不规范问题。一是农民主体地位不突出,与农民联系不密切,没有真正成为经济利益共同体。一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联系不紧密,二次分配制度不健全。二是有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完善的章程,有的有章程也流于形式,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造成社员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切度不高。
(四)资金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运行资金短缺。受自身发展限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比较困难,多数组织以成员个人名义贷款,不但利率高,而且额度小、期限短。同时,农民自愿投入身份股及股金股少,内部筹措资金困难,再加上地方政府对专业合作社资金扶持较少,这样促使合作社发展较缓慢。
(五)成员素质不高。尽管合作社成立了,但由于其成员大多数是农民,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的组织水平先天不足,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种恐惧心理,还怕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存在一种观望态度。
四、解决办法
(一)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一是县政府要在已经建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机构的基础上,配齐配强工作人员,明确任务责任;二是纳入政府工作日程。政府介入,担负起组织、指导、协调作用,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它工作同部署、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实行目标管理,签定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二)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专业合作社、协会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坚持边发展边规范。
(三)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引带作用。一是要充分利用村级组织的的人才、资产、设施、资源等优势,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担负起领办,创办指导任务,成为农民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二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组织。要把发展农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同参与农业生产化经营结合起来,同打造和巩固主导产业结合起来,立足当地实际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实际需要,积极发展各类单品种专业服务组织以及专业合作社。
篇7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较为缓慢,其体现在农村金融结构依旧不健全、农民金融知识薄弱等方面。目前,农村金融大多以合作金融的形式出现。自建国初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至今,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已具有一定的?模。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无论在体制上,还是经营机制上都存在不少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单一,网点分布较少均造成农民对于金融活动的认识较为粗浅。农民对金融活动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存贷款和债券投资这两方面。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较大使得金融机构迟迟不敢涉足。
二、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农民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导致道德风险成为存贷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农民得到贷款后没有合理的款项规划,或是投资不善,极易导致贷款无法偿还。这类贷款大多是小额信贷,没有抵押物;部分有抵押的贷款因农民财产流转性较差,抵押物也没有太大的价值。导致农村信用合作社积累了很多坏账、呆账,成为农村信用社继续发展的累赘。由于贷款回收率较低,农村信用合作社持续亏损,导致多地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愿意贷款给农民,出现“惧贷”等问题。违背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设立初衷。
(二)管理风险
农村信用合作社网点大多设立在县乡一级单位。市级单位多设农村信用合作社总部,根据农村小额贷款发放影响因子的多重性,对于前期风险控制不能做到严格掌控。县乡一级单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聘用员工标准较低,较低的文化素质和亲缘性极强的工作环境易滋生腐败等员工内部的道德风险。其次,员工的金融风险意识薄弱,借贷操作时不能合理的分析借款人的偿还力,导致前期风险监控缺失。
(三)流动性风险
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来源于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这决定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本无法与商业银行抗衡;整个农村地区的存款意识淡薄,信用社网点较少,存款不便都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吸收资金时处于不利地位。针对农民的小额贷款和会员的贷款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得不开展贷款业务,迫于会员和政府政策两发面的压力,其资本充足率长期低位运行,甚至威胁到当地所有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
(四)外部经营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由市场决定,央行为引导的角色渐渐确定。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面对几大商业银行乃至整个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是没有信心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增无减的呆账、坏账,较低的贷款收益和低位运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调高储蓄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这一时代的背景。同时,网络金融的日益崛起使得一部分农村资金流向城市,流向更高更稳定的收益渠道,这无疑是对农村金融的一大冲击。
三、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
(一)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应构筑和完善与现阶段金融改革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法律体系。银监部门在加大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扶持力度的同时,必须以防范风险为核心健全监管法规、完善监管制度、规范监管程序、加大监管工作力度。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执行金融政策法规、行业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建立农村金融风险监管体系
1.宏观层面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应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风险监管体系内容编制,从建立法规的角度上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宏观的层面概括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主要来源,形成导向性的风险监管体系,以向下影响各级单位。在把握宏观形势的基础上利于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方向的确立也利于农村金融朝着国家政策指向的目标健康发展,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微观层面
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角度建立风险监管预警系统。当地政府组织进行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需求、储蓄水平、平均信誉等方面的调查,从制度和思想上杜绝风险意识低下、亲缘关系或腐败现象的杂质夹杂在借贷过程中,从前期规避风险。
篇8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
一、研究现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国际社会上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经济组织,国际经验表明,农业是合作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农民合作社是当今世界合作社的主体。
1.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农村合作经济性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属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依据是中国的宪法。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8条第1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2.许多政府部门的官员及其部分学者[1~2]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包括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本规定所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原、生产大队、生产队建制经过改革、改造、改组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包括经济联合总社、经济联合社、经济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经济联合总社、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股份合作经济社等。
3.多数学者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不同的两个范畴[3~6]。其主要依据是,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是不同分类依据条件下的两个概念,集体经济是根据产权的所有形式而界定的经济形式,它指生产资料和经营性财产归集体所有,按这一依据划分的组织还有国有经济、私有经济等。合作经济是根据组成及运行方式而界定的经济形式,按这一依据划分的组织还有公司制企业等。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具有实质区别,合作经济的本质是交易的联合,它承认私人产权;而传统集体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财产的合并,它否认私人产权。
现有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由于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理解不同,看似真理的论点论据往往出现在不同的文章中论证相反的观点。本文尝试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概念入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概念的内涵
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及其功能,无论是权威文件还是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和具体的界定。用历史的尺度及其功能作标准,可以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划分为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两种类型。
1.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在行政乡村范围内,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传统意义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以下几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农村区域,二是农民组织,三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其中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之一。
2.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的,市场条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概念应该具有新的内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以村民为服务对象,以规模经济为特征,满足成员共同经济需求的合作经济组织。其中“集体经济”所显示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以集体规模经济为标志、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性质特征[7]。
3.合作经济组织,是合作经济的载体,泛称合作社。合作社是由自愿联合的人们,通过其共同拥有和民主管理的企业,满足它们共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自治组织。国际合作社原则是:自愿和开放的社员原则;社员民主管理原则;社员经济参与原则;自主和自立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合作社间的合作原则和关心社区原则。其中,社员民主管理原则、社员经济参与原则两项是根本性的。
三、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明显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乡(镇)、村、村民小组农民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形式组成,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社区性经济实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典型意义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原则、目的及其特点:
1.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遵循自愿原则,农户、消费者或市场经济中其他弱小的实体,为了抗衡经济领域的各种风险,自愿联合、自我服务的产物。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的组织,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加入退出的自由。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承认个人产权,生产资料和经营性财产归集体所有。合作经济组织承认个人产权,资本联合所有,承认和保护社员的所有者权益。农民加入合作社以后保持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而集体经济组织中农民没有任何自主地位;合作经济的本质是以承认私人产权为前提的交易的联合,而传统的集体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财产的合并,它否认私人产权[3]。
3.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自上而下行政组织、行政干预的产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政府的延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是体现政府意图的准官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介于政府和农民之间的非政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者,要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而非政府官员负责。
4.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民主管理,实行一人一票,而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管理没有体现出来;民主管理原则和社员经济参与原则不可能在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体现出来。
5.真正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在社会经济发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中国工业剥夺农业的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具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
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目标、特征及其原则等方面,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1.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起源于合作经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农村推行的农村互助组,可算是建国以后中国最初的合作经济形式。运动以后,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数以千万计的拥有各种不等小块土地的小农,不能抵御各种自然的天灾人祸。因此,成立互助组,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是农民的自愿选择的结果。互助组的时期,土地私有,自愿结合,等价交换,产权清晰,民主管理,这些都完全符合合作化的原则。互助组以后,中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走向集体所有制的道路,主要是政治因素作用的结果。
2.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它是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依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8]。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土地股份合作社、资本型股份、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二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大户带动型、农业龙头企业联结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型;三是专业(行业)协会,如经营性专业协会和服务型专业协会;四是各种经济联合体,例如种植养殖型联合体、加工型联合体、经销型联合体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由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的、以集体财产特别是土地为连接纽带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经济组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在法规容许的范围内为其成员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9]。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要赢利的,不断的增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追求经济效益是市场机制的要求,背离了这一点,提供服务就失去了基础。对内则不以赢利为目的,服务是组织的宗旨和目的,背离了这一点,集体的合作就失去了吸引力和凝聚力。
合作经济和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改变单个农业生产者和大市场之间不对等交易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并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中国的一部分地区已经自发地建立了以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使用权为基础的各种农村股份合作组织,包括社区性股份合作和专业技术股份合作。以村民为服务对象,以规模经济为特征,满足成员共同经济需求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形式。当然,由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元珍.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2]杨峰,张国辉.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壮大集体经济实力[J].吉林农业,*,(7).
[3]韩俊.关于农村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若干理论与政策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8,(12).
[4]毛东凡.不能把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混为一谈[J].农业经济问题,1991,(4).
[5]应瑞瑶,何军.中国农业合作社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7).
[6]郑有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N].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10-14.
[7]姜法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定义辨析[J].农业经济,2006,(10).
篇9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求,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1.1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合作组织对于发展现代化农业、维持农村改革开放成果与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有着直接作用,主要围绕着流通、经营与金融领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为各家各户提前、产中、产后以及资金调动、产品流通、原材料生产、采购、加工、经营销售等各方面的需求服务,有利于稳定农村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成果。农村合作者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呼吁,提升农产品的保护意识,防止出现价格波动引起直接的经济损失。
1.2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属于农民的联合体,需要不断增强社员的综合素质。农业结构体系的规划调整、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先进技术的大力普及、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些方面都是与社员综合素质息息相关的。目前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分布状况,只有小学学历的人员占据了总劳动力的比例十分高,这种发展状况无法很好地适应未来阶段农业的设备化、机械操作化与信息化的各项具体要求。
1.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的优化模式
合作制的具体内容十分广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的,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充分结合起来,有可能开创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多种优化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带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存在问题
2.1政府政策和我国农村发展脱节
在发达的国家之中,有超过80%的农民都会加入一个以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在农民中超过1启比例的生产资料主要是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社进行采购的,超过1启比例的农产品主要是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社达到加工与销售目标。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规模以及农民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占总农户的比例相对比较低。对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过程,我国各级政府都需要积极主动地设置各种政策措施确保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稳步发展。
2.2管理水平和文化素质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结果分析,在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接近一半左右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机制,58%缺乏财务审计机制,59%缺乏执行章程,82%缺乏民主议事机制。大部分研究说明,伴随着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展,因为制度缺失或者混乱导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无法维持良好的发展趋势。
2.3农民传统意识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
农业社会饱含了千百年以来我国丰富形式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民的文化意识形态不断出现一些变化情况,然而保留大部分传统形式的意识形态,这就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处于一种特殊形式的农业社会文化中不断发展。我国农民的整体法律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这和传统文化对农村的实际性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一部分农村当中,农民解决村里各项事务与纠纷主要依赖于在农村中的威望,其相应行为在较大程度上会直接受到道德、舆论与周围环境社会网络的限制作用。在一部分企业加农户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中,经常会产生农户违反合约规定的现象,而企业又因为监督成本过高而无法很好地控制农村具体的投机行为,这也是一部分企业加农户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能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目前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民规避风险的意愿应当大于其获得更多经济收益的意愿。农民属于弱势人群,抵御风险与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对比较弱,特别是一些依赖于农业得到经济收入的农民。因为农民在长期阶段都处在小农经济的传统农业环境中,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思想与认识局限性问题,从而忽视对经济财产的权利意识与参与管理的实际义务,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策
3.1增强有关的制度建设
设置相关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执行法律,逐步确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着立法滞后的相关问题,合作社相应的法人地位没有具体明确,导致正常形式的经营活动与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在一方面,大多数地区的工商部门对合作社没有进行具体的登记,然而只可以在相应的民政部门进行社团登记处理,使其无法以合作社法人形式的独立经济实体组织落实各方面的经营活动。在另一方面农产品的贸易国际化发展很快,其竞争非常激烈,合作社具体的法人地位无法得到很好的确立,在反倾销环节中占据着不利地位。
3.2加大宣传培训与试点示范力度
我国农民的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这直接限制着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质发展。在引导农民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即使政府部门无法一手包办,然后这并不意味着和政府部门无关的,反而应该是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事项。各层政府部门需要大力宣传建设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更有效地抵抗风险,借鉴国内外操作成熟的相关经验,组织举办各种基本形式的知识讲座,有利于解决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性问题。
篇10
关键词:高职;农村合作金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日趋繁荣,农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农村经济对农村金融的需求日益提高,融资额在逐年增长,截至2015年6月底,涉农贷款的余额高达近30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约28%;二是农村金融的服务领域逐步拓宽,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扩大到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各个环节;三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还出现了集体林权抵押贷款等创新产品及服务。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农村合作金融人才的最佳途径就是走校企合作育人的路子。
一、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文件中,几乎都提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实施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目前,开设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各高校也不同程度上开展了校企合作育人的工作;但就笔者调研来看,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共性问题:
(一)合作单位积极性不高,合作不够紧密,合作短期化倾向明显。在调研过程中,教师反映最多的就是校企合作单位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实习单位是靠教师的人脉关系联系的。譬如,有的是教师的原单位(跳槽来学校的教师)、有的是教师同学或亲戚所在的单位,等等。很多实习单位可能根本没有可供学生实习的岗位或没有相关需求,而碍于关系人的面子,不好意思直接拒绝,这也导致了后期合作的紧密性不够、合作呈现短期化的特征。
(二)校企合作单位提供的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性较差。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对口单位应该是各类服务于三农的金融类机构或各类具有金融性质的企业单位,如农村商业银行(原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由于金融类机构的行业监管是非常严格的,再加上他们对学历等要求比较高,直接对口的金融单位无法合作,所以学校在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时就出现了“饥不择食”的现象,只要有单位来找学生实习,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就让学生去,导致本专业学生很多去做营销,有的做客服、内勤等。
(三)高校缺乏专门参与校企合作的指导教师队伍。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的一个较为严重而往往被学校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教师。在调研的8所学校中,只有3所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其他都是专任教师兼职辅导,或者直接安排辅导员进行指导,最严重的是学校没有指定指导老师,学生被派出后就“无人问津”了;如此一来,可以想象一下实习的效果。
(四)校企合作管理松散,学校、指导教师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够。在校企合作管理方面,多数学校做得也不够。被调研学校中,有3所管理相对较好,其他学校多少都存在着一些管理方面的漏洞。如上面提到的“缺少专门的指导教师”、没有专门的顶岗实习规定制度、学校或系基本没有派出人员到学生实习单位实地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此外,调研中还了解到不少学校管理人员、指导老师对校企合作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学生顶岗实习就是走走形式,应付一下,不会产生多大的实效。其实这种想法是最可怕的,如此以往,校企合作只会流于形式。
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难以落实原因剖析
(一)金融机构层面。当前,学生实习的各类金融机构都采用企业化运营模式,利润最大化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他们所开展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这个目标。而目前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最大的劣势就是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不足,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也不例外。绝大多数专任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理论性教学工作,对专业相关的实践性工作了解甚少,对合作单位现实中遇到的一些技术性难题无能为力;本专业学生能做的也就是帮着金融机构在营业大厅引导办理业务的客户、推销理财产品,因此“含金量”比较高的校企合作项目很难深入开展。另外,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日常监管非常严格,所以这些都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落实。
(二)学校层面。调研中发现,有不少学校对校企合作重视程度仍有欠缺,支持力度不够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将校企合作工作基本下放到二级学院或系部,学校层面仅局限在对校企合作任务的分配及考核方面,没有参与到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工作中去;二是对二级学院或系部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扶持、激励政策不到位,无法调动起部门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工作难以开展。
(三)教师层面。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除日常授课外,还承担了一些任务量比较大的教科研工作,如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发、各类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等;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再加上缺乏相应激励措施,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更是举步维艰。
(四)学生层面。一方面学校缺乏针对校企合作工作中有关学生角色定位的专门教育,导致学生一心想找份工作量小、环境优美、待遇又高的工作,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多娇生惯养等客观原因,使得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够,而这些恰恰是合作单位不欢迎的。这些都给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力。
三、落实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尽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在落实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以及一些难以客服的客观原因,但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仍然可以实现校企合作育人这一目标。下面结合我院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一些具体做法,具体阐述四个方面的对策:
(一)摆脱传统“城市金融”观念的束缚,选择真正的“农村金融”单位开展校企合作育人。由于绝大多数学校都坐落在城市里面,尽管是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传统观念仍然认为校企合作单位就应该是“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机构”等;但往往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合作是非常浅层次的,而且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以上。鉴于以上几点,我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避开正规金融机构的高门槛,选择了与“农村金融”密切相关的“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信担保公司及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所以选择以上单位,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这些单位大多位于县城,甚至是乡镇,本科生不愿意去,单位非常愿意接收高职学生;二是这些单位的业务与农村经济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真正的“农村金融机构”,因此提供的岗位也比较对口;三是学校、教师能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他们提供员工培训、帮助他们制订咨询方案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院跟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一系列合作。由于我院隶属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而供销社系统领办了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此为了更好的服务行业发展,我们选择了12家有代表性并且开展了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我们的校企合作单位,如潍坊市九山镇光生果菜专业合作社、临沂沂水德农生姜专业合作社、临沂河东区亿嘉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枣庄市山亭区枣店香大红枣专业合作社等。目前开展的合作项目有:1、学生到合作社资金互助部的出纳岗、风险控制岗、投融资岗进行顶岗实习;2、教师为合作社社员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相关的培训;3、教师为部分合作社设计资金互助业务开展流程;4、学校聘请部分在资金互助业务方面经验丰富的骨干员工为师生做报告,有助于帮助师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目前,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大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且很多都开展了资金互助业务,因此相关院校可以借鉴我院的做法,与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校企合作育人。
(二)学校出台政策、采取措施,规范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合作育人工作要想有实质性进展,学校必须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励措施做保障,否则可能落入“空谈”的窘境。目前,我院已出台的校企合作制度有《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制度》、《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奖励办法》等,对校企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及各个合作环节都有详细地规定,有力规范了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调动了系部、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积极性。如,《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奖励办法》中规定,将当年度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列入系部年度考核项目,超额完成的按项目的级别进行加分,作为年末学院对系部奖惩的依据;此外,还规定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一方面给个人加分,作为年度考核奖惩的依据;另一方面在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奖、外出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中规定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填写《顶岗实习申请表》、与实习单位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等;实习指导教师要提供《学生实习方案》、《学生顶岗实习指导记录表》等资料。这些对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学生形成了有利地监督,有利于将实习工作落到实处。
(三)教师要积极提升服务合作单位的能力,为校企合作育人增加砝码。教师要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校企合作政策,多途径提升自我服务合作单位的能力。如教师面可以利用学院外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可以争取机会外出培训,学习其他院校一些好的校企合作做法;可以通过承担或参与社会培训、合作企业横向项目或课题等,锻炼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合作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合作单位对学校、教师的“依赖性”,从而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通过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邀请成功人士来校做讲座或报告,组织学生开展体现团队合作的各类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要想成功必须付出巨大地努力,必须能吃苦耐劳,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学习就业指导等课程,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让他们意识到校企合作育人的重要性,让他们能珍惜并充分利用实习机会,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校企合作单位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而推动校企合作育人工作的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09.
[2]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