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合作社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种植合作社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种植合作社规章制度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会议精神为指针,立足于本乡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坚持一村一品的原则,加快农村产业基地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努力提高农业经济的组织话程度,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二、考核目标及评分标准

农业产业化工作总分数为100分。

1、基地建设(30分)。每个村完成一个产业化基地建设,并达到规定的各种类型标准。可以在种植、畜牧和水产中自主选择基地建设品种。

①种植业基地建设品种及标准。集中在一个村种植或跨村连片50亩以上,生产规程标准化,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经营或与龙头企业签订保护价收购。

②畜牧业基地建设品种及标准。生猪存栏1200头以上,有合作组织或有订单,集中在一个小区规模饲养。

③水产基地建设品种及标准。养殖水面在10亩以上,集中连片饲养,总产值在10万元以上,有专业合作组织。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70分)

①按照有工作方案、有取得民政局核发的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有章程、有会员登记表、有组织机构、有规章制度的标准,完成专业协会组建任务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得30分,没有完成任务的按比例扣分。

②按照有工作方案、有取得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有章程、有组织机构、有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有股东登记表、有股金明细账、有财务账目及利益分配方案的标准,完成综合服务社组建任务并发挥作用的得40分。

③按照有工作方案、有取得民政局核发的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有章程、有组织机构、有规章制度、有会员登记表、有分会及分会的组织机构的标准,行业协会每组建一个加10分。

注:各村引进发展其他种植、养殖基地,具备一定规模,能够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的,经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同样得分。

三、考核及奖励办法

1、参与评定的部门,由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会同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参与农业产业化工作考评。

2、各村超额完成指导性计划基地建设的,每超额一个基地加10分。

3、各村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每超额组建一个加10分。

篇2

1.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1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创建、轻规范”的问题,虽有规范的《章程》,但是大多流于形式。一是大部分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民主意识差,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虽健全,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二是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1.2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为数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注重建立却轻视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很多合作社有规章制度,有办公场所,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形同虚设;还存在一部分只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组建指标而仓促建立的。很多地方政府不同部门针对同一个方面的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制度混乱,使得农民不知该听从哪个。

1.3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存在着人才的"三少",即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少之又少;政府相关指导部门中懂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指导人员少;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特殊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人员少。

1.4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一些管理部门或领导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摆上应有的位置。目前,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文件上重要,落实上跑调的状态。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和职能运作更是知之甚少;了解合作化运动的农民生怕穿新鞋走过去“归大堆”和“大帮哄”的老路,分不清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统一经营模式的根本区别。

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析

2.1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应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健康发展;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合作事业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2.2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出台,但这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是原则性的,与现有的法律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法律法规,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出了国家层面的立法,还要建立健全与合作社有关的组织章程、管理制度、风险调节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发展和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3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

各地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信息和项目服务,对已有一定基础、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必要的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开发农产品加工及相关项目时,发改委、财政部门要在立项、投资方面按照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待。此外,合作社服务装备由当地地方政府买单,技术上的试验、示范、推广也由政府买单;吸收有能力、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能人到综合服务站中来。

2.4增强服务功能,实施品牌战略

篇3

农业的发展靠科技,而科技发展的基础则是人才。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促进下,农业机械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推出,而__县农机技术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全县1760名农机合作社社员,仅有技术人员120名。规模最大的成社农机合作社仅有技术人员6名,发展最快的__农机合作社、__农机合作社均仅有4名,有的合作社甚至没有1名技术人员。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合作社成立之初主要吸纳管理人才和有资金、有大型机械的农户,很少考虑技术因素。

二是合作社重效益轻技术,制定的规章制度、经营发展方略主要为效益服务,不重视技术培训,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设施和培训人员,只是偶尔邀请农机化学校、推广站的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注意事项,学的不深不透、一知半解。

三是合作社社员都是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低,对农机常识接受慢。

四是合作社社员在农闲季节多数外出务工,月收入一般在4000元以上,他们只想着三夏、三秋回合作社多干几天活、挣一笔钱,主观上缺乏对新机具、新技术的关注、了解,不愿下功夫学习钻研。

小麦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可以起到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作业环节,促进农业增产等作用;小麦秸秆打捆机、玉米青贮收获机可以将作物秸秆变成一项产业,增加农作物产值;植保用农用飞机可以极大地提高作业效率,解放劳动力。但是,这些机械推广难度很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由于价格问题,合作社购买积极性不高。小麦免耕播种机售价在1.5万元左右,而普通播种机售价在4000元左右,相差甚远,而两种机具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却相差不大;深松机价格1.2万元左右,而农民对深松作业缺乏了解,不愿投资;秸秆打捆机、青贮收获机、小型农用飞机价格均在10万元以上,一次性投入大。这一切严重影响了合作社购置先进农机的积极性。

二是种植模式与大型机械应用不适应。目前__县农村土地还是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模式,与大型机械推广应用存在矛盾。麒麟镇是全县单一地块较大的乡镇,最大地块也不过5亩左右,而县城周边的大义、田庄、独山镇等镇区,人均耕地少,有的每户只有几分地,由于土地流转程度低、集中连片的地块少,导致大型机械作业效率大大降低,而合作社的作业成本却居高不下。

三是影响合作社社员的效益。由于农民对土地深松、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认识还不到位,因此作业面积少,合作社社员经济效益低,而且这些机械需要配套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作业速度慢,导致作业收入进一步走低。比如:一般旋耕作业7亩/小时,深松作业3—4亩/小时,而作业单价均为50元/亩,因此合作社社员不愿开展深松作业。今年,有些生产厂家在技术方面做了改进,研制了玉米深松播种机,将深松与播种两个环节合二而一,作业速度也达到6—7亩/小时,合作社社员的认可程度有所提升,美中不足的是在机具价格上比常规播种机高出1万元左右。许多合作社社员表示,只要深松播种效果好,得到农民认可了,以后每年都能增加作业面积,把多花的钱挣回来。

目前,购置大型农机具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多,即使享受了农机补贴政策,大量的资金仍需合作社自筹。如今年热销的轮式小麦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价格一般在11万多元,享受补贴政策后还需交纳8万元左右,对合作社来说筹集资金难度很大。

一是建议推行社区(村)党支部牵头领办创办农机合作社模式。把新型合作社发展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村干部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势,实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与合作社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鼓励全部农民以土地入股,有条件的以资金、机械入股,对整个社区(村)土地实行规模流转经营,统一良种、统一采购农资、统一耕作,按股分红。

二是建议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针对农机合作社的购机补贴力度。当前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标准一般掌握在机具单价的30%。各级政府可以对农机合作社设定一定的标准条件,符合条件的补贴额增加到50%左右。同时,省、市、县政府可以实行累加补贴,降低农机合作社的购机门槛。

此外,建议各级政府为农机合作社更新先进机械协调贷款。对于购买农机植保飞机、烘干机、大马力联合收割机、秸秆打捆机等先进机械的,由于一次性投入大,资金难以筹集,建议政府帮助协调贷款。

三是出台鼓励措施,引导合作社科学发展。首先是实行农机作业补贴。对合作社开展机械深松、免耕播种、秸秆收集、农用飞机植保等作业的给予补贴,提高合作社应用先进机械、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其次是实行土地集中流转补贴。土地流转不能靠政府,而要通过市场化来实现,鼓励农机合作社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对合作社集中连片流转面积可以分为200亩、500亩、1000亩、2000亩以上或更多几个等次,给予补贴,面积越大补贴率越高。同时,坚持扶引扶强。对基础设施完善、机具多、规章制度科学合理、作业收入高、社会效益好的合作社评选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先进农机合作社,并给予可观数额的奖励资金,或者直接奖励先进的大型机械。奖励资金必须用于基础设施、更新机械等方面,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经营服务水平。

四是加强机械研发水平,提高机具性能,增加作业收益。机具生产厂家应当兼顾技术与效益两方面,搞好机具的研制开发,既提高机具作业效率、作业质量和可靠性,又减少作业环节,增加农机手作业收入,减少农户的作业支出,充分调动合作社的购机积极性和农民群众的用机积极性。

篇4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现状;发展;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52-1

1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1.1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社会各界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认知的不断加深,广大农民也对其表现出极高的关注与热情。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农机化服务的一股新生力量,将不断完善内部运营机制,朝着市场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它既然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就意味着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经验可言,只能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中缓慢前进,在这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运营方式、内部机制、发展模式都亟待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1.2 内部运营机制尚需改进

目前,农村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虽然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大多都属于摆设,没能全部贯彻执行或只能部分执行,内部管理粗放混乱,在财务管理与核算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相关的财务与会计制度执行,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安排也不够规范,合作社成员大会形同虚设,成员的权利无法得到保证。

1.3 管理与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一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多为村(组)长、村书记,这些人虽然都有着一定的领导能力,但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缺乏管理的技能与观念,对于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能够有效执行,以至于管理效率不高。服务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快慢,服务能力的制约因素包括:农机操作人员技能的高低、服务范围的宽窄。而目前的情况是,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服务观念差,农机操作人员对新型农用机械不能熟练使用,农机作业的范围较窄。这些特点导致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收益能力差、严重缺乏竞争力。

1.4 农机合作社成员收益不够高

成员收益较低是目前大多数农机合作社迫切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农闲时节农机闲置率太高,对外联系农机作业事宜的人员没有足够的营销意识、业务拓展能力差。

1.5 农机合作社发展受小农思想制约

一部分农民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他们为了满足个人温饱,讲究自给自足,没有协作观念,不信任合作,不愿意加入农机合作社,甚至一些农机大户也有这种思想,这就给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2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部分农机服务机构健康转型,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将一些农机大户汇集起来形成合力,达到了化解风险、提高收益的目的;大大降低了广大农民的耕作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对我国转变农机产业发展方式,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具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3.1 积极争取相关优惠政策

应积极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争取相关优惠政策,以便在财政资金拨付、信贷资金支持、利税上缴、土地使用等方面获得足够支持,从而解决农机合作社融资困难、建设资金短缺、缺少机库建设用地等棘手问题,提高农机合作社的业务拓展能力和经济效益,促进其健康发展。

3.2 逐步规范农机合作社的内部运营机制

县级农机管理部门以及乡镇农机站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监管力度,联合财政、工商等部门定期对运营机制有问题的农机合作社进行检查指导,提出整改意见和整改时间,强令其走依法合规的经营路线。

3.3 创造条件,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管理水平

县级农机管理部门应积极利用农业机械化学校的办学优势,定期开办农机管理培训班,邀请专业讲师对农机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农机管理、人员管理,宏观服务营销等内容的印象和认识,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3.4 提高农机合作社的服务水平,拓宽其服务范围

首先,要提高农机合作社农机操作员的工作技能。应积极鼓励农机操作人员参加农业机械培训,必要时可采取政策手段,要求所有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操作员必须持证上岗,同时,积极号召农机操作员参加农业机械化学校的新型农用机械的理论和示范课,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技能的目的。其次,应积极拓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范围。积极引导农机经纪人队伍与农机合作社形成合力,农机经纪人可以利用其出色的营销能力和营销网络,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作业机会,充分降低农用机械的闲置率;还应利用现有资源,更新作业观念,例如推出“代耕、代种、代管理、代收割”的一条龙服务以及跨区跨省作业服务等等,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争取在林业、渔业、畜牧业等领域寻求突破,力求增强经营活力,拓宽服务范围。

3.5 积极推进土地连片种植

应充分动员乡村干部,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思想教育,务求彻底将一部分农民的小农思想清除,鼓励他们加入到土地流转行列,加快推进农村土地连片种植进程,从而充分提高农用机械的作业范围和作业效率。

3.6 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补贴力度

篇5

一、农民合作社的意义

农民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广应用新技术,维护农民权益,增强农产品竟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步伐。通过合作社结合自身生产的需要,直接与农业、科技等部门联系合作,举办科学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活动,提高了成员科技水平。

2、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合作社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组织农产品销售,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价格,实现了农民增收。

3、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合作社架起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4、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社通过“产加销”有机结合,在产品的质量、成本、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况争力。

二、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自2009年国发〔2009〕4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发加入到专业合作社中来。我镇先后成立了二十多个农村专业合作社,会员600多户.同时上级部门也积极为农民开展培训、管理、指导、销售等服务。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解决影响农民增收的四大难题。

1、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联姻找到投资渠道,解决农业投资资金需求问题。

2、是有利于改变农业弱势地位问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效益。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种植(良种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产业链拉长(加工增值、储运降耗等)、品牌化销售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全过程利润。

3、是有利于解决分配中的农民利益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企业的联姻,将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连接在一起,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保证农民和村集体利益。

4、是有利于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下,政府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可以直接到专业合作社,而合作社则通过统一经营、统一服务或农业示范等方式直接将农技服务送到户头、田头。

四、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

1、有的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合作社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合作社是乡镇村领导为了完成任务或争取政策支持而强行组织“催生”出来的。

(二)内部管理不规范,决策不够民主。

1、是规章制度不健全,分配制度不完善,导致利益分配不明确;2、是有的合作社对一些重大事项和活动没有通过成员大会讨论.3、是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

(三)科技含量低,产品竞争力弱。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外向型市场竞争力弱。1、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降低了经济效益。2、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停留在养殖、种植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投入很少。

五、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目前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合作社在一段时间新鲜和期待之中渐渐地冷却下来,因为他们要生存,他们首先面临的是发展问题。我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如何不断壮大合作社,推动合作社发展再上新台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合作社发展要靠品牌赢得市场

品牌是产品走向市场、占领市场、立足于市场的根本。品牌就是经济效益,品牌就是社会信誉。品牌在赢得了社会信誉之后,带来的便是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合作社发展要靠信誉带动农户

合作社要靠信誉才能真正带动起农户的积极性。农户依托合作社能够增收,合作社依托农户能够不断壮大实力,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信赖,才能实现互惠互利。

(三)、加强指导监督,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

篇6

一、创新思路,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合作社登记服务工作

该局通过多次对全县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走访,发现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加快,全县特别是涉农企业较多的*、*、*等乡镇,形式多样的土地流转工作比较活跃,但都主要依托了各种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来完成。针对这一情况,该局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提交了实施“一业一社”规划和“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社制宜”的土地流转建议,创新思路,积极尝试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一)设立农村工商服务点。协助各乡镇经管站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派驻工商人员现场指导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针对土地流转合同较为复杂,产生的矛盾纠纷较多的现象,由各工商所指定*至*名干部,定期上门解答疑难问题、调解矛盾纠纷。今年以来,该局已成功调解土地流转合同纠纷*起。

(二)发放“土地流转服务手册”和“红盾联系卡”。将工商服务项目、与土地流转相关的问题以“问答”的形式编入《土地流转服务手册》,与“红盾联系卡”一起发放,架起了工商部门与农民群众之间合作沟通的桥梁。

(三)建立联系制度。在全县重点农户、种养植大户中建立基地联系点*个,确定干部服务涉农企业*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帮助有目标、服务有重点、考核有标准,实现了服务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二、拓宽思路,扎实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合作社的登记注册

在土地流转合作社注册中,该局一方面严格遵守法律界定,一方面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开展登记工作。

(一)严格遵守基本原则。土地使用权流转要坚持“自愿、合法、有偿、有序”的法律原则;流转出的土地农业用途不变,坚持农地农用;使用权的转让、租赁等期限不得超过土地使用权的法定最长期限的剩余期限;土地所有权不变,使用权流转后,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报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备案。

(二)规范登记注册机制。在名称登记上,将名称定为“*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经营性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模式设立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经营范围除了从事合作社社员的土地流转项目外,还核定了土地流转信息、代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等具有中介性质的范围,为想流转土地的农民和需要租赁土地的企业牵线搭桥。

(三)搞好典型示范带动。首先着手对土地流转比较活跃的*镇的*庄等地的土地流转进行了合作社试点登记,发放了土地流转合作社执照。*县*土地流转合作社成立后,先后与*有限公司等*家企业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共流转土地*亩,企业建立了土豆、小香葱、生姜等特色种植基地。在此基础上,组织召开了全县系统工作现场会予以推广。

(四)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农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登记离不开乡镇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该局先后到相关乡镇进行沟通联系,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农业部门也主动派人一起调研,一起研究制定合同文本,互相配合支持,促进了土地流转合作社登记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扶持,促进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为让新生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发挥应有的作用,该局综合运用商标战略、合同帮扶、红盾护农等手段,使昔日农民的“巴掌田”生金吐银,促进了全县土地流转业务蓬勃发展。

(一)品牌带动提档次。重点指导土地流转中产生的特色规模农产品的商标注册,积极培植“农”字号地方特色品牌。目前,全县有*项农产品通过了绿色认证,注册了“武状元”、“琼浆果”葡萄和“喜万年”、“惠群”、“杰地”等涉农商标。

(二)合同帮扶防风险。组织执法人员进村入户,既“上山头”,又“下田头”,指导广大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和订单合同,对一些“霸王条款”及时作出修正,抓好合同履行环节,力促订单合同工作规范健康发展。

(三)扶持融资增活力。积极与金融部门联系,做好农业生产工具等动产抵押工作,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专业合作社,盘活农民资产,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

(四)重点帮扶助发展。对成立的土地流转合作社,我们确立了重点联系制度,定期上门走访,了解经营情况,帮助解决问题,促其规范发展。目前,共收集整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条,指导农民变更合作社登记注册事项*次。

四、因地制宜,推动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显成效

(一)实现了农村土地的规范有序流转。通过土地专业合作社的中介作用,从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土地荒置现象的发生,让广大农民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入股有分红。

篇7

(一)注重巩固农机作业队伍

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机手30余名,为留住技术人才,该社把“用人”和“养人”结合起来。由于农机合作社具有“春耕、夏耘、秋收、冬闲”的特点,因此,有些机手为养家糊口会放弃机手的工作而转行。为避免此情况发生,该社提高机手工资待遇并给予一定生活补助,机手人均月工资5000元,并上五险,一天三顿免费用餐,组长手机费全额报销,如个人购车,单位补贴5000元。即使冬季在家休长假,5000元月工资仍旧发放,此举增强了该社的凝聚力,保持了机手队伍的长期稳定。

(二)注重利用自身优势多元化发展

北京金鑫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顺义区大力发展苜蓿草的优势,研制出独具特色的饲料营养配方。在饲料中添加了含蛋白较高的紫花苜蓿,既保证了肉羊育肥期所需的营养,同时降低了饲养成本。截至2013年,企业存栏肉牛2500头,出栏5000头;存栏肉羊8000只,出栏15000只。这家企业又成立了有机肥生产子公司,利用养殖场的牛粪生产有机肥,并把有机肥用于农田种植,既环保,又养地。此外,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农机服务和大田种植业为主营业务,自主经营粮田2.5万亩(其中北京地区1.6万亩,河北省衡水0.9万亩),以种植小麦和青饲玉米为主,全年种植业毛收入3900余万元。这种“一企两社”的经营模式,大大提升了综合生产能力。

(三)注重用诚信开拓市场

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向20多家奶牛场提供青贮饲料时,采取“先用料,后付款”的办法,并公开承诺,如在45天内,发现产品质量不合格,可免收料款。尽管料价比其他厂家每斤高出2~3分,仍赢得了客户争相购买。就北京地区而言,能够提供青贮饲料的企业有5家,而三元奶牛场只和该社签订合同,并口头约定,其他单位要入围销料,须经该社担保才能实施。由此可见,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拥有高速、高产、高效的产销能力,更加具备“以诚为本、以信为先”的经营理念。

(四)注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目前,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迪尔(中国)公司北京区最大的客户,每年应迪尔公司邀请,参加迪尔公司组织的技术培训交流会,同时,迪尔公司会派专家到该社,针对大型先进农机器具的使用与维护进行现场讲解与指导。2010年迪尔公司还邀请该社社长和办公室主任赴德国参观学习。在双方不断友好接洽的过程中,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得到迪尔公司先进的技术支持,使该社踏上了农机服务的高速发展之路。

二、多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回顾“一企两社”的发展历程,其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贡献可概括为“五个作用”。

(一)对提高农民就业率起到促进作用

两个合作社将李遂地区及其他镇的部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经营。其中加入“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302户,加入“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270户,社员共计572户。这些成员,以不同的入股方式投入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对保持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调整种植结构起到示范作用

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一年种植两茬方法追求经济效益。上茬种植小麦,作为种子销售,每公斤3.1元,平均亩产550kg,产值为1705元;下茬种植青贮玉米,亩产青饲料3.5t,每吨按420元计算,亩产值1470元。两茬合计,亩总产值3175元,剔除两茬生产成本900元/亩和土地流转费用1200元/亩,亩获纯利1075元。

(三)对农民增收起到促进作用

农民自己经营粮田,几乎都种植一茬,经营得好,亩获纯收入300~400元,按三口之家5亩地计算,年获土地收益1500~2000元,且包括自己的劳动成本。而土地流转后,合作社向农民支付每亩1200元的土地流转费,按同样人口和面积,年获纯收益5000~6000元,较自家经营高出3500~4000元。

(四)对“社与社”、“企与社”之间起到互利作用

“一企两社”在生产经营中,实行独立核算,彼此之间实现互惠双赢。在“社与社”之间,种植合作社整合6万余亩成方连片的土地,为农机合作社进行农机作业时提供了用武之地;而农机高效作业,缩短了收种时间,给两茬种植创造了条件。在“社与企”之间,种植合作社能给养殖企业提供青贮饲料,而养殖企业又给种植合作社提供充足肥源。同理,养殖企业的饲料和粪便由农机合作社负责运送,而农机合作社通过运输服务增加收入。(五)对城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北京荣萍种植合作社与上千户农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有利于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巩固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土地流转,有效保持了农村的稳定性。同时,促使放弃土地的广大农民,解除后顾之忧,纷纷向城市流动或二三产业转移,实现身份转变,共享城乡改革发展成果,对加快城镇化进程起到助推器作用。

三、多种形式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经过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被列入全国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名单,更需要把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

(一)健全合作社规章制度

章程是决定合作社发展方向的根本制度,制定并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章程,是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的基本遵循。引导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社务管理、盈余分配等各项制度,完善成员账户和档案,进一步明确资产产权权属关系,使合作社做到依法规办社、照章程制度办事。

(二)制定合理运行机制

尽管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比较大,人员比较多,但没有系统化的人员管理模式,没有具体的人员分工,“一人管多事,多人管一事”工作方式,导致室内“忙时空无一人”的现象。对此现状,应合力分配人员,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地运行合作社管理机制。此外,合作社还需设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各会作用,尊重成员的主体地位,坚持“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办法。“三会”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责,有效运转、密切配合。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

(三)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大型先进的农机装备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金振启看到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的潜力,经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的撮合,在该社搭建了“校社共建”的人才培养平台。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机人员、农村能人加入合作社,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不断提升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四)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

引导示范是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有效手段。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仍要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完善民主管理,增强服务意识,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受益,提高合作社凝聚力和吸引力,认真总结并借鉴其他各地依法办社的先进典型经验,引导和促进本社规范化发展,加快推进示范社建设。

四、总结

篇8

【关键词】 农机 合作社 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更加标准规范、法制化;标志着新型农民服务组织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农机部门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力发展契机,全面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1.拓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思路、措施和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农机部门首先组织农机干部职工和重点农机大户学习,结合农机服务组织现状,通过查访、座谈等形式逐条研讨合作社法规条款。对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的牵头企业和个人及时组织加以引导,经过多方积极培育扶持,通化县金贡源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首批专业合作社之一。在合作社培育工作中,先通过企业带农户等形式,把产业化融于农机合作社发展建设之中。如金贡源农机合作社把示范基地和订单作业融于合作社建设内容中。

2.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通化县金贡源农机合作社共投入资金220万元。其中投资180万元建成占地0.9公顷集办公室、机具停放、机具维修、油料储备、粮食晾晒于一体的农机合作社办公场所,投资40万元购置了14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6台(套),合作社总计作业800公顷,年收入60万元。

合作社坚持实行股份制,实行农民自主管理。通过股份合作制等有效形式,把合作社兴衰与股民利益挂钩;规范收益分配,坚持选能人和多劳多得原则;逐步实行作业全程机械化和土地集中有机相结合。

3.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移农村余剩劳动力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经营导致的低效生产、无序竞争等问题,逐步实现了土地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金贡源农机合作社采用机械化规范作业比常规作业至少节省850个劳动力。农机合作社的机械化作业使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

3.2推进农业化标准建设,促进农业增收 合作社采用标准化机械耕种后,提升了粮食品质,降低了种植成本,合作社增产效果也十分明显。经比较,机械作业比人畜作业可增产8%以上,并且粮食籽粒饱满,色泽度好,含水率低,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3.3提高了农民抗击自然灾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机合作社依靠机灌、机械育插秧深耕深翻等作业,有效地解决了土壤板结、春旱伏旱等问题,真正实现了一次播种拿全苗,为秋后的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农户在抵御市场风险方面掌握了主动权。

4.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主要问题和建议

4.1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应依照市场经济规律为原则 办合作社就是要盈利,只有尽可能地追求经济效益,才能找到合作社自身发展和入股村民经济利益最佳平衡点。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加快合作社经营向非农产业、城外延伸,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

4.2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应强化人员的技术培训 合作社人员在农机方面的基本技能明显不足,体现出专业技能的匮乏,如果合作社管理人员一味地“重使用,轻保养”,就会造成国家扶持的机具极易损坏,造成资产的不必要浪费。

篇9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 现状 问题 探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快速兴起的重要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抚州市100家合作社展开问卷调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涵盖了种植、养殖和其他服务业等领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示范作用比较明显。调查的100户样本中除1户外,其余合作社均在当地工商注册,其中种植业66家,养殖业32家,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服务业各1家,出资总额16196万元,在册社员11900人。

二是专业合作社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运销,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农产品销售、信息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供应,社员入股方式主要为现金、实物,专业合作社基本都制定了自身的章程和内部管理机构;合作形式主要为互助合作制,少数为协会会员制,参与主体主要为农户+基地+公司。

三是合作社内部融资特征突出,同时外部融资需求较强,并已具备一定的金融服务功能。调查显示:96%的合作社以自有资金作为其生产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51%的合作社有金融机构贷款,且基本为农信社贷款,31%的合作社有民间借贷,但仅有1%的合作社获得过政府财政资金;在金融服务需求意愿方面,一半以上的样本非常希望获得银行贷款,在已有贷款的合作社中,以质、抵押贷款为主,其次为担保贷款。内部融资行为主要表现为社员之间融资及社员与组织之间的融资,且内部融资利率要低于外部融资利率;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与金融有关的服务主要是向社员提供借贷资金、提供金融信息中介服务以及为社员融资行为提供担保。

四是为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快速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金融支农提供了新的载体,是开拓农村零售市场的重要手段,为降低农户交易成本、有效控制农户贷款风险提供了现实途径。如某县运用“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户”信贷模式,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推广木薯种植,形成了木薯种植木薯加工变性淀粉的产业链。为破解变性淀粉发展融资难,该县农发行将信贷载体定位为龙头企业,农信社将路径确定在行业协会牵头、龙头企业担保与农户的结合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层次较低,产品加工程度较低,运作不规范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联接机制不紧,仅局限于向农户和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种苗种禽、产品回收等服务,与成员农户建立的是一种购销关系,而以资本为纽带、利益联接紧密、开展产供销加一体化经营的少之又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明显不足。农民合作社受自身生产设备和技术所限,农作物深加工难以为继。同时,合作社运作也存在许多不够规范的地方,如民主决策不充分,社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不高、能力不强,财务管理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建社目的不纯,形式办社现象明显

有的合作社是基层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一手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应付新农村建设检查,有的是为了套取扶持资金,有的是养殖户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优惠政策成立的。据调查,按现行国家有关政策,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购置农机具可享受50%的优惠政策,因此有些农户仅冲该项政策规定,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但这些合作社虽具有法律形式,但成员之间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合作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担保抵押难落实导致融资需求满足率低

一是自身缺乏有效抵押资产。目前大多数合作社尚处在发展初期,往往其全部资产就是出资额,抗风险能力和偿债能力弱,缺乏有效担保抵押资产。二是担保抵押制度障碍。按照现有的法律制度,农村房屋、耕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均不可以作为抵押资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担保物的范围,不利合作社融资。

(四)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着力度不够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的认识,没有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的主要对象,双方缺乏互信和协作。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不健全,缺乏抗信贷风险能力,由此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不愿贷、不敢贷。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规范运作,提高发展层次和水平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和监督,推动合作社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机制。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依法办社意识,努力培养会管理、懂技术的经营管理人才。三是重点扶持经营规模大、品牌效应高、服务能力强、带动农户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方面延长产业链条、拓宽服务的内容和空间,特别是注重发挥市场示范合作社的带头作用。

(二)改善信贷服务,提高贷款效率

在贷款方式上,要采取“宜社则社、宜户则户”的灵活信贷策略,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短、平、快”的优势,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支农信用卡贷款等多种贷款方式,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在贷款程序上,在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且在授信限度内的合作社和社员贷款,建立快速审批通道,提高办贷效率。

篇10

关键词: 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连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下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对于提高农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解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和问题,更好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笔者对郴州市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郴州市辖11个县(市、区)、250个乡镇(其中镇86个、少数民族乡13个)、2946个行政村、25926个村民小组。全市总户数143万户,其中农业户92万户,占64%;总人口463万,其中农业人口339万,占73%;耕地面积340万亩(其中水田260万亩、旱土78万亩),人均耕地0.7亩。

截至2012年12月末,郴州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11家,其中,2012年新增183家;合作社成员2133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2%;全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9.06亿元,占同期农业生产总产值的6.78%。全市6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33428万元,平均每社54.7万元;农作物总面积62.8万亩,农作物总产量33.6万吨,平均每社0.26万亩和0.14万吨;畜禽产品总量6.34万吨,平均每社0.068万吨,水产养殖总面积0.6万亩,水产品总量0.23万吨;林产品总量2.12万吨。

据调查,近几年来,郴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加快了农村产业调整的步伐。在郴州市新一轮的油茶开发过程中,全市共涌现了21家油茶专业合作社,涉及生产面积7.84万亩,占到全市油茶林总面积的76%。合作社新开发面积3.67万亩,占全市已新开发油茶面积的87%。资兴市蓼江华荣铺村是一个历来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山村,2003年仅三户专业养殖户,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品种改良,引进优质种猪,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益,带动全村养猪户的生产积极性,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专业村。

(二)增强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2008年冰雪灾害发生后,永兴县大元冰糖橙合作社迅速组织成员对因灾受损的果树进行统一的科学救护,当年他们的水果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0%以上。宜章县一六镇一带的生猪养殖大户两年前预测到了生猪市场的走势,迅速联合起来组成协和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方面以合作社名义与饲料供应厂商谈判,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饲料价格,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减少生猪存栏,抢抓机遇进行生猪品改,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当轮生猪价格下滑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

(三)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把生产投入品的统一购买和生产产品的统一销售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宜章县岩泉镇泰鑫养猪专业合作社被列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农业局的生猪定点供应基地,日前已与南海区签订了年供生猪15万头的合同,不仅保证本社成员生产的生猪销售无忧,还解决了一大批养猪合作社及其大户的生猪销售问题。苏仙区长冲铺葡萄专业合作社2012年第一次组织产品的统一销售,就销售了葡萄500多万斤,占到全社葡萄总产量的70%以上。此外,宜章县乐水养鸡专业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参加了全国首届农校对接洽谈会;桂阳县佳宝油茶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参加了全国合作社(湖北)产品交易洽谈会,为打开合作社产品的销售渠道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四)提高了农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水平。据郴州市农经局统计,全市合作社实施生产质量标准的合作社105个,现有注册商标29个,拥有农产品质量认证数18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个数44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专业合作社数141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创建出数十个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实行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永兴冰糖橙、宜章水浸窝杨梅、资兴东江湖蜜桔、汝城板鸭、苏仙区长冲铺葡萄等都成为了享誉市内外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二、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金融支持全是间接性的。从调查情况看,占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法定的注册资金,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人经济体,因而金融机构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不多。由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仅适宜经营合作,并不适宜统一贷款,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都是间接取得的,比如通过龙头企业、农户、法人代表等取得贷款,由合作社使用。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利率不高,但贷款满足率低。根据问卷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多数是通过社员个人借款,故利率较为正常。6个月至一年的利率有80%为5.8%-6.3%。通过对郴州市农经局的走访调查,有贷款意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占98%,但实际满足率不到10%。

(三)合作社当前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通过社员个人向银行借款。调查显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20户合作社中,有12户是社员个人向银行借款,有6户是向其他企业借款,只有2户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义向金融机构贷款,但贷款未成功。

(四)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远远不够。调查郴州市辖内所有涉农银行,没有一家银行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两家国有银行更是连间接融资都没有,只有农村信用社对社员个人发放了贷款1624万元,村镇银行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2534万元。从调查问卷来看,所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可度不高,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承贷主体不符合金融机构的放贷条件,而现在也没有特别的政策对他们予以扶持。因此,涉农金融机构虽然接到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申请,但都表示不符合他们的放贷条件,爱莫能助。

三、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符合条件的抵押、担保物,制约了信贷投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的农产品、土地经营权、农房等资产认同度较低,有些还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导致农民合作社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另外,由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机构发展不足,导致信贷资金供求不平衡。

(二)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需求的金融产品供应不足。在调查中,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有贷款需求,但因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与农村现有条件存在差距,形成一方面农户贷款难,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放款不出去的尴尬局面。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欠规范,不具备承担债权债务的能力。一是机构设置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组织形式松散,合作社对其成员约束力有限,增加了银行贷款的管理难度。部分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不够完善,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缺乏,或者形同虚设。二是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成为合格的承贷主体。从目前合作社贷款主体的情况看,多是以农户、龙头企业、股东的名义取得银行贷款,合作社自身很难贷到款。三是管理松散。由于从组织者到广大社员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有的合作社规章制度内容模糊、可操作性不强,不具备相应的合作社管理能力,规章制度建设滞后,运营管理随意性大。

(四)农业保险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风险的分担、补偿机制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是农产品,存在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决定了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大,需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来保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

(五)政府部门管理工作滞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未到位。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参与者大多是农民,其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平等合作思想,对合作经济认识不足。而政府相关部门对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支持、宣传教育、规范管理等未同步跟上,导致部分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不明确,发展动力和能力受到了限制。同时,政府部门的扶持政策还不到位,如登记注册、税收减免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在专业合作社用地、用水、用电、人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也未落实到位等等。

四、相关建议

(一)健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农发行要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补充作用,在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大型基础设施及生产性资金投入方面扩大业务范围。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支农社会责任,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积极探索并创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授信、信贷、汇兑与结算支持,真正把合作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来支持。农村信用社要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引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资参股,使其成为信用社的社员,建立起农村信用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核定信用额度,通过积极创建信用工程,打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绿色通道”。邮政储蓄银行要利用网点优势,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

(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行现代公司化管理。根据合作社法的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法律法规设立和管理。比如要有规范的公司章程和财务制度,配备专职的财务人员。明晰产权关系和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体系,使之具备独立承担债权债务的条件;保证社员股东的监督权得到有效行使,企业管理经营者由董事会聘请,企业管理者对董事会负责、对公司所有股东利益负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外部引进人才,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特点,根据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实行不同形式的信用合作,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一是对以土地为入股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土地流转等多种经营权质押信贷产品。二是对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推广“公司+合作社+社员”的信贷模式,提供企业为社员担保、订单质押和仓单质押等组合贷款。三是对专业大户和科技人员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推广以大户和带头人为核心的联保贷款和组合担保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