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服务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气象服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032-02
台山市是农业大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年来,台山市实施农业富市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三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水稻、水产、果蔬、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和水稻、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水果、蔬菜、花生、花卉、甘蔗、林木、禽畜十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农业经济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农业是世界公认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的“脆弱产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灾害风险加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加强气象为农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现代化农业依赖于重要的信息手段,农业气象信息是重要的信息之一,通过开展农业气象预报业务,全面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帮助生产者根据未来天气条件,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管理农业生产,规避不利因素,防御自然灾害和作物病虫害,促进农业丰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农业气象预报的开展将使农业气象服务更好地融入当前的农业、农村发展中,产业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变化。
1 台站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2009年,台州市气象局被广东省气象局列为农业气象信息源建设工作试点单位,正式开展双季早晚稻、蔬菜、木棉、水柳等观测项目,并定期制作农业气象周报、旬月报,农业气象专报等业务,农业气象服务逐渐展开基础研究。
目前,台站的农业气象服务还停留在农业气象情报方面,服务对象广泛,内容制作笼统、粗糙,针对性和操作性差,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农业气象信息的具体需求。农业天气预报是针对农事活动和管理措施对天气条件的需要而开展的,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预报项目和内容的针对性较强,是指导生产不可缺少的科学依据之一。我国农业气象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农用天气预报、农业作物产量气象预报、农业病虫害预报、农作物发育期预报、农田土壤水分预报和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等。虽然当代新的科学技术,如卫星、航测技术已在农业气象观测、研究和预报业务中使用,但台站目前最繁重的物候观测和土壤湿度观测还是以手工操作和目测为主,基本的农业气象观测和资料加工并未实现遥测化和自动化。基于台站现有的技术水平,现阶段把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放在农用天气预报、农业病虫害气象预报、农作物发育期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等4个方面。
2 农业气象预报业务设计
配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当地的特色农作物为服务对象开展农业气象预报。首先选取几种作物为研究对象,如享誉海内外的台山四大名蔬“广海芥兰、都斛椰菜花、白沙黑皮冬瓜、潮境萝卜”及台山品牌“珍香”大米等。通过实现果蔬或水稻的农业气象预报服务,逐渐推广到水产、畜牧、林木等方向的特色农业气象预报。通过田间观测调查,及时跟踪特色作物每阶段的发育情况和具体农时农事与天气的关系,收集资料整理入库,重点掌握当地特色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生物学特征、关键农时农事及期间所需的气象条件。采用积温法、农谚法、自然物候预报法、统计相关法、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法、计算机技术等方法,建立作物发育期适(不适)宜气象条件指标库,致病虫害气象条件指标库,重大气象灾害指标库,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数据库,最终实现县级台站农业气象预报业务技术流程(图1)并对外农业气象信息。
2.1 农用天气预报
为区别于农作物发育期预报,把县级农用天气预报的服务内容定位为主要针对农事活动而开展的预报,包括各种农活开始、终止日期预报,开播期预报、栽插期、果实采收期预报,整地、施肥、喷药、灌溉、晒谷等农事活动期间的天气预报。例如通过对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12 ℃初日的预报确定早稻开播期。国外经验证明,在确定播种日期和施肥时间时,如能精确地考虑到气象条件,可增产15%~25%[1]。又如,黑皮冬瓜收获时应在晴天早晨露水干后进行,不宜在雨天、潮湿天气或高温烈日下采收。这时针对黑皮冬瓜的采收特点开展晴雨和高温预报,可以指导农户适时采收果实。而施肥、喷药、灌溉则侧重于降水的预报,降雨对喷药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喷药后降雨,药剂会被冲涮,不仅达不到防治效果,还会增加生产成本,刮风天喷药也会造成农药雾滴的严重漂移。因此,对于喷药还要考虑风向的预报。很多农药对紫外线比较敏感,若要发挥药效,就需要在晴朗无风的傍晚或光照强度不大的情况下进行。另外,针对整地翻晒或晒谷可以开展关于日照的预报等。
2.2 农作物发育期预报
农作物发育期预报也称为物候期预报。每种作物在各个发育期对环境条件都有特定的要求。作好农作物发育期预报的重点是研究作物各个发育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找出作物不同生育期的最佳气象条件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损害的气象条件。如辣椒在发芽期,当温度高于35 ℃或低于10 ℃均不能发芽,以25~28 ℃为最适宜的温度;萝卜在坐果期,空气湿度在80%~90%的条件下,才易获得优质高产的产品;水稻在播种期,如果日均温
作物在生长期各个阶段都可以开展相应的气象要素预报,除了以准确的天气预报技术为基础,关键是农业气象工作者必须积极通过田间观测调查,收集资料,研究作物的生物学特征,及时跟踪特色作物每个阶段的发育进程,深入了解农户的生产实际和具体需求,积累观测资料和总结经验,才能制作出真正让广大农业生产者满意的产品。
2.3 农业病虫害预报
农作物病虫害一般包括病害、虫害和草害。目前,把侧重点放在研究农作物的病害和虫害上。例如水稻的虫害主要是稻飞虱、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等。做好农业病虫害预报,不仅要研究作物生长期,还要从症状、作物受害部位、传播途径上分析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例如水稻绵腐病,当其处于三叶期前,如果日均温
2.4 农业气象灾害预报
农业气象灾害中由温度因子引起的有热害、霜冻、寒害和低温冷害;由水分因子引起的有旱灾、洪涝灾害、和雹害;由风引起的有风害;农业气象灾害是结合农业生产遭受灾害而言的,如寒潮、倒春寒等,在气象上是一种天气气候现象或过程,不一定造成灾害。但当其危及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时,即造成冻害、霜冻、春季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因此,农业气象灾害预报与一般天气预报中的灾害天气预报不同,其主要特点是着重于作物受害指标的确定及指标天气的预报。并特别注意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要与农作物生育特性、生长状况以及有关物候期的出现紧密相联[3]。
2.5 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研究作物生长对未来天气的响应最终落实到生产管理上,农作物的生产从土壤条件、栽培技术、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果实采收、果实保险、储藏、运输等各个环节都有科学的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气象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调查研究,积累经验。气象部门不仅要加快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和农业部门以及农业气象学家与有关学科的科学家进行密切协作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这是加速发展农业气象科学的有效途径[1]。
3 产品渠道
调查发现,全市大多数农户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一般是通过影视或广播,农活繁忙时常错过播出时间,农户中通过短信或拨打12121平台获取信息的比例很低,由于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电脑的普及率也很低,通过网络咨询农业气象信息的农户更是寥寥无几。
针对农户的使用习惯,目前确定农业气象信息的渠道突出以LED气象电子显示屏和各乡镇或行政村兼职的“气象信息员”为传播方式,由此把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发送到自然村,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
台山市现已装有27块气象电子显示屏,并培训了一支气象信息员队伍。电子显示屏能实时显示天气预报、气象监测实况、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防御指引、气象应用技术与气象科普知识等内容,台站下一步将加快电子显示屏的推广和使用,并继续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积极推进信息员制度的建立[4]。
4 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农业气象预报业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二是深入研究和制作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更强的高质量、精细化农业气象信息产品。三是加强与需求者之间的沟通,解决信息供求之间的不对称。四是最大限度地选择覆盖范围广、频次更新快、受众最广泛的传播方式,把信息有效到老百姓手里,让农户最快获取到最新的农业气象信息。五是加强宣传力度,让广大老百姓认识到利用农业气象信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5 参考文献
[1] 刘树泽.国外农业气象概况和水平[J].气象科技,1979(4):11-16.
[2] 钟决龙,南天竹.我国水稻主要虫害发生、防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8,12(6):1-4.
篇2
全年按照不同时段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尤其是对雪灾、低温冷害、连阴雨、强对流、暴雨、台风、干旱、强降温等灾害性天气做出较准确预报和预警,及时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做好保障服务。
1—2月主要做好大风、寒潮(强冷空气)、大雪等重要天气的服务工作;做好上一年度农业气候评价工作,做好小麦苗期气象服务。
3—5月主要是春寒、倒春寒等天气的预测预报和服务;做好春桑观测及春蚕期气象服务和春茶观测及春茶采摘期气象服务;做好小麦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成熟期气象服务工作。
6—8月重点做好小麦收割期气象服务和晚稻气象服务工作。5月下旬到6月上旬做好小麦收割期天气预报服务和晚稻播种期天气预测及服务;同时加强梅汛期强降水、连阴雨、高温和干旱等的服务工作;鱼泛塘气象服务,注意高温闷热天气;做好7月下旬到8月上旬高温天气预报,做好早茬无节水芹整田、育苗、排种等气象服务工作。
9—11月做好秋旱和秋季低温气象服务;秋旱和秋季低温是关键,这个时段晚稻处于抽穗杨花关键时段,注意秋低温影响,另外还需做好晚稻产量预测;9月上中旬做好中茬无节水芹整田、育苗、排种等气象服务工作;11月中旬到下旬做好晚茬无节水芹整田、育苗、排种等气象服务工作;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做好晚稻收割期天气预报和小麦播种出苗期气象服务工作;重点关注强降温过程。
12月做好小麦出苗期、苗期气象服务工作;做好寒潮(强冷空气)、大雪天气的预测及服务;晚稻全生育气象条件分析;设施农业重点关注大风及强降温。
二、农气材料
与农林局主要职能科室合作并结合农作物生育期和关键性、转折性、重大性天气不定期制作《为农服务专报》(小麦、晚稻、无节水芹、茶叶、葡萄、水产(含螃蟹)专题气象服务材料;定期制作《农业气象月报》、一周天气预报、夏收夏种收、秋收秋种专题、农业气象预警短信、“96121”、“农业气象信息与应用建议”信箱、报刊专题等材料。
三、土壤墒情监测
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分析旱情发生发展态势,根据干旱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开展干旱气象服务工作,并根据干旱程度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降低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
四、开展农业大户专项服务
新增农业大户,围绕农业大户建立联系卡制度,进行信息反馈,了解具体需求,并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电话、传真等方式提供点对点的服务。
篇3
关键词 试点 气象现代化 成绩 现状和问题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69
Abstract 26 December 2014, China Meteorological Bureau will be in Henan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take the lead in basically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of meteorological pilot province, in 2018, take the lead in basically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of Meteorological. Henan pilot since, under the correct leadership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achieved stage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d in the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o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and revealing problems,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pilot provinces.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pilot;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performance; status and problems
0 引言
河南紧抓机遇,以试点为契机,建立了各级政府助推气象现代化的良好政策环境,通过《河南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等一系列重点重大项目,业务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建成政府主导、主体多元、覆盖城乡、适应需求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基于深化服务体制改革、基层综改、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等,服务社会化有序推进。
1 试点以来的主要工作成绩
1.1 进一步优化政府主导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良性机制
(1)政策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按照中国气象局与省政府联合下发《河南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豫政〔2014〕80号),对照河南省气象现代化21项指标,结合中部试点要求,细化2015-2018年度每年重点建设任务和推进措施,全省所有省辖市、县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政策性文件;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直管县均组织召开本辖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出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多地将气象现代化重点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财政预算,形成了自上而下合力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良好政策环境。
(2)突出重点,强化互联网+气象。制定实施《中部地区试点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方案(2015-2018年)》。坚持信息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提升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坚持互联网+气象发展理念,以为农气象业务现代化助推实现全省气象现代化。
(3)群策群力,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发改、财政等部门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任务,营造多部门齐推共建的良好合作机制。《河南省“十三五”气象现代化发展规划》列入省政府专项规划。与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河南省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安排意见的通知(2014-2016年)》(豫发改农经〔2015〕52号)》。认真落实《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落实气象事业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通知》(豫财农〔2015〕6号)。
(4)注重实效,开展气象现代化专项督查。2015年7月8-15日,省政府下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的通知》(豫政办明电〔2015〕112号),督查工作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组织,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气象局4个单位牵头组成4个督察组对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贯彻落实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一流台站、津补贴落实、工作法治化等内容进行量化考评。
1.2 注重实效,积极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品牌
(1)围绕河南作为全国粮食大省这一优势,着力加强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将高标准粮田气象科技园融入到当地保障体系中,集中优势力量,突出科技内涵。建立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完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在全省39个农业气象观测与试验站、5万亩方以上的高标准粮田及重要设施农业生产区布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强化农气业务平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观测智能化、格点精准化、平台规范化、服务社会化”。
(2)加快推进农业气象信息化、集约化建设,改进产品组织,夯实服务云平台。围绕粮食高产创建和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强化鹤壁为农服务成功实践,持续推进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建设,建立了物联网+气象为农气象数据探测、格点化+气象的精细化农用天气预报,积极开展和实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智能终端建设。
(3)围绕互联网+,多元融合植入N+气象的直通式社会化服务,打造为农服务全链条。持续鹤壁气象为农服务成功实践,实现农业气象服务多样化。丰富“三级业务五级服务布局、六大体系支撑、服务业务科研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气象“河南实践”内涵,加强与农信通公司技术合作,进行跨界融合,以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为基础,与电商平台对接,推广气象服务手机终端、气象服务微信公众号,建设集气象信息在内的综合服务平台,将气象为农服务产品融入“益农社”服务终端,推动河南粮食生产由“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
2 试点以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2.1 应势聚力,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
实现气象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豫政63号、80号文件为抓手,明确发改、财政、农业等各部门、各专业领域责任分工,细化发改对重点项目、十三五规划的支持,印发分级落实文件;细化财政对津补贴、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政策要求,印发《进一步落实气象事业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通知》,跟踪督导落实,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形成协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合力。
2.2 有为有位,全力做好气象业务服务工作
坚持气象防灾减灾,发挥好公共气象服务的主体地位,有为有位,围绕服务需求,聚焦主攻方向,着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主动适应和服务保障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平,实现气象现代化。
依靠项目带动,瞄准服务重点,强化粮食核心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我省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建设,以信息化推动气象为农服务现代化,强化气象为农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农业气象现代化助力实现全省气象现代化。
2.3 量化考评,强化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
注重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强化监督检查,依据河南省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体系及各级各部门年度行动计划或建设任务,将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纳入各级气象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中。加强沟通协调、督促检查、通报交流,建立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问责机制,开展对各地、各单位气象现代化建设情况量化评估和结果反馈。
3 河南省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到2018年,基本完成《河南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0年)》(豫政〔2014〕80号)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以“互联网+”理念推动建立“N+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保障体制,实现气象工作法治化、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2016年以前,郑州、许昌、漯河、平顶山、鹤壁等试点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及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保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战略定力,继续深化气象改革,加强气象法治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核心地位,突出创新发展、信息化及智慧气象建设,强化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多出长板,补齐短板。抓住关键,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强力推进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圆满完成今年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4 关于河南省气象现代化工作的若干思考
继续强化政府主导、项目拉动和改革推动,全面抓好中部试点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方案的落实,全面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
注重能力提升,继续把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作为核心和重点任务,加强气象观测、预报、服务业务之间的融合与互动,着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升业务服务能力。
彰显地域特色,着力率先推进农业气象业务现代化,建立现代农业气象保障机制化,努力打造可复制、可借鉴的N+气象为农服务品牌。做好“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强化重点项目带动,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现代化水平。
5 小结
到2018年,河南省将在中部率先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基本满足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基本满足国家气象现代化要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成与气象现代化体系相适应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国先进水平,气象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等居全国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国光.以信息化推进气象现代化[J].浙江气象,2015.36(2):1-4.
篇4
1.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会议,部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将为农服务工作纳入了政府目标考核,并由政府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了气象灾害认证工作,并制作了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开展了气象灾害山洪普查项目,获得本县中小河流、山洪沟和地质灾害灾情数据,确定了相应临界阈值。
2、采用多站合一的方式积极推进气象服务站建设,目前共建成气象服务站22个,实现全县乡镇信息服务站覆盖率100%,实现乡镇村信息员覆盖率100%,气象信息员均由乡镇领导、村主任或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担任。建立乡镇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3、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手机、互联网、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多种公共媒体,进行气象灾害预警,发挥气象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在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中的作用,逐步实现气象信息进村入户。与当地广电局联合发文,建立了村村通气象信息机制,进一步理顺了气象信息渠道和机制。
(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深入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与全县所有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乡镇、15个重点对象建立“直通式”联系,开展针对性和快捷性的农业气象服务,及时利用手机短信、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电视天气预报、LED显示屏、气象为农服务平台各类气象为农服务产品近5462人次。加快推进蔬菜病虫害气象适应性防御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质量。
2.根据全县农业生产布局,针对县域内种粮大户、油茶、大棚蔬菜种植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部门、乡镇等,通过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形式分类开展需求调研,通过对全县“直通式”服务对象的信息收集,建立完善重点服务对象信息库。梳理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气象信息需求,开发出用户直接参与的实用产品:油茶和超级稻,提高了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
3.选取县农科所——袁隆平超级稻攻关示范点和县域南部九龙岭镇油茶示范基地,分别建设了高标准的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大棚温湿自动监测系统、预警设施,搭建农业气象科普宣传阵地,建设直通式气象信息服务站,分别打造2个集业务培训、科普宣传、资料查阅、专家咨询、农情会商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点综合平台。
4.组织专家联盟团队深入田间进行调查共10次,实地指导农民抓住有利天气开展农业生产工作,保障重要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密切气象服务与农业生产联系。
5.在上级指导下完成安装并应用气象为农服务平台,并与本局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实现有效对接,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涉农部门的气象服务产品,使其可更方便、快捷地获取农业务气象服务信息。
6.结合XX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编制了《优质水稻种植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和《特色蔬菜瓜果气象服务周年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水稻播种、移栽、抽穗、扬花、灌浆和特色蔬菜瓜果种植等不同农时和农事活动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
(三)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体制机制建设
1.成立XX县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气象、民政、财政、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建立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每年召开1次以上工作会议,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明确各乡镇气象为农服务相关工作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并成立乡镇一级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
2.强化部门间共建共享。在上级部门与其他部门合作框架的基础上,气象、民政、水利、国土、林业、交通、农业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或联合印发文件等方式开展合作,实现数据资源、人力资源、网络及技术资源、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并通过县级为农服务机构确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常态化的工作联系机制,与县民政局建立气象灾情信息共享机制。与农业、烟草、水利、畜牧等涉农部门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及时联合开展农田调查、气象为农服务灾害性天气会商,定期联合制作针对性强、实用性好、指导性优的气象为农服务产品,每年12期以上。对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指导农民采取科学补救措施。同时,成立气象、农业、林业、水利等多部门技术专家和农民专家组成的涉农专家联盟(农业气象专家咨询委员),负责适时开展全县农业气象的决策咨询和农业气象服务的技术指导。
四、存在问题
1、目前,各类媒介已经普及,无论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取各类资讯包括气象信息的途径很多,缺的是对各类资讯的总结和综合把握。气象部门应当大力开展与涉农部门农技站、水利站、文化站、农业保险、农村金融部门等合作,建立联动机制,为经营主体提供政策解读、农技指导、防灾减灾、金融保险、气象服务等“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
2、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3、各级地方政府尚未建立稳定的气象为农服务投入保障机制,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
4、气象服务产品不丰富,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气象部门人员少、任务重、经费紧,尤其是懂专业的人才匮乏,缺少调查研究和及时掌握农业实时动态,不符合实际。
五、后期打算
我局将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全面完成三农服务项目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强汇报和沟通,多方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完善升级乡镇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的优势,继续做好三农专项服务相关工作,深入推进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开展直通式服务,提升服务效果,做好其他相关工作,全面完成气象为农服务目标任务。
篇5
1 农业气象的发展现状
1.1 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不相符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以多样化的趋势进行发展,由此而导致的问题为:农业气象的单一化服务形式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符,不能有效的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若要提升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要构建一个系统化综合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制度,在农业的所有环节中渗入气象服务,由此促使我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1.2 气象设备落后,缺乏专业人员
农业气象服务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即为基础设施。但当前我国农业气象基础设施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落后,同时缺乏专业的农业气象人员,导致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
1.3 农业气象信息数据传输渠道堵塞
当前,12121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是农村获知气象数据信息的几大渠道。但经调查发现,我国农民主动借助以上渠道获取农业气象信息的人数较少,同时农业气象知识的普及程度校对较低。一些农民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会选择定制农业气象短信及拨通12121电话。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互联网尚未在农村地区普及,农村大多都是只利用电视这一种媒体。
1.4 气象内容不丰富,缺乏信息化
经实际调研发现,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亟需调整。虽然当前遥感技术在诸多领域都有所应用,但是在遥感技术拓展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问题,并且不能较好的解决,影响了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效率及水平。
1.5 缺乏防雷防灾意识
当前我国农民缺乏基础防雷防灾意识,举例来说,农民在土地耕种的时候突遇雷雨天气,其避雨地点通常都会选择在一些没有防雷装置的地区,由此就会导致人员伤亡。同时我国大多数农村都尚未在房屋上安置防雷设备,由此就会发生雷电击伤事故,对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2 农业气象的主要发展趋势
经上所述发现,我国农业气象团队大多存在专业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稳定的问题,与当前农业气象工作的要求不相符,由此也就对提升我国农业气象工作水平产生一定的阻碍,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气象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是相当关键的,其不仅可以对我国农业气象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长足发展。
下面主要分析农业气象的发展趋势:
2.1 将农业气象业务与科研相结合
在成立科研项目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村实际状况及气象状况,科学规划设计科研项目。
2.2 农业气象服务方式多样化
农业气象部门要加强农业的特色服务体系,结合当地的有关部门做好信息传送工作,增加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和覆盖面,全面使用互联网以及广播等各种设施进行信息推送,使农业气象部门在加强服务的同时,促进当地通讯技术的发展。
2.3 农业气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气象工作也在不断进步中,由此也将促使我国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加以调整与完善,并促进我国观测站点的扩大。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气象监测仪器也在逐渐更新当中,促使数据信息实现自动化传输。
2.4 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农业气象工作人员要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及需求状况对农作物灾害影响情况进行判断,同时进行精确的分析与评析,制定合理的灾害防护方案,同时强化农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定量影响评估服务,及时将气象数据信息向需要者传递。
篇6
今年,县气象局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部门科技优势,积极做好“五水共治”、大气污染防治、零审批改革等工作的参与和服务。主要抓以下6项工作。
1.全方位参与“五水共治”工作。一是参与__新城区即__新城的“涉水”规划评审,针对__新城暴雨防御能级提升和设计的适度超前、雨水管网布局走向、泵站设立等重要议事内容提出合理意见建议。二是积极推动县域暴雨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程,被县政府列为“五水共治”重点工程,目前已启动建设。三是参加并做好防汛检查整改工作。深入低洼易涝的镇(街道)及防汛防台重点单位和洪涝灾害隐患点,对各类防汛防台应急预案、防汛物资、在建工程、抢险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从气象防汛角度对存在的隐患进行了反馈。四是深入抓好联挂河道治理工作。对联挂的河道加强走访、“回头看”,并在深化治理成果和长效保洁与河道所在村进行了对接,明确了责任。
2.积极参与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今年我局被县委县政府列入__县“五气共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其他县级部门协调推进治气进程。发挥气象职能,推动霾天气防御,新添置grimm180颗粒物分析仪等雾霾监测设备加强霾天气的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今年共雾霾预警提醒短信40余次共计7万余条,根据《__县霾天气应急预案》,启动霾天气二级应急响应1次。同时通过天气预报栏目、电子显示屏、报纸、__天气网、政务微博、微信等多种信息渠道介绍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指导公众做好雾霾天气科学防御。与县环保局就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进行对接,加强数据共享,继续做好空气污染指数的日测日报。牵头推进大气污染应急与预防,全市率先制定《__县气象局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专项行动方案》,后又出台了《气象干预大气重污染应急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重污染大气预警级别、部门联合会商、总结评估等具体工作。组织人员深入结对镇村开展爱护环境、禁止焚烧秸秆、倡导秸秆还田的文明劝导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信息沟通和协作,认真落实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落实监测预警应急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3.积极参与全县“一创建三复评”工作。一是立足本局营造创建氛围,每两周对局大楼进行了一次办公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确保办公室及周围环境整洁优美。同时,利用楼宇电视、气象电子显示屏等载体滚动播放“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等反映“一创建三复评”内容的宣传标语。二是积极参与全县城区市容环境责任包干路段集中整治活动,组织人员向__局责任包干路段沿街商户、群众宣传“一创建三复评”相关情况,与责任包干路段沿街商铺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发放公开信、民意调查明信片,开展了文明劝导活动。三是组织党团员积极参与“千人进社区,百日大整治”活动,协助联挂社区清扫楼道垃圾、清理城市“牛皮癣”、清除绿化带内杂草和违规种植的蔬菜,向广大居民发放了文明卫生倡议书。
4.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以“__县域气象科学发展能力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气象部门全方面支持。目前,共争取到中小河流洪涝气象保障工程(国家级项目)、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国家级项目)、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建设(省级项目)、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建设(省级项目)、易灾地区粮食生产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省级项目)、暴雨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程(省级)、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试点(省级项目)、民生气象工程(省级项目)等项目落户__,截至目前已争取到位支持资金314.5万元。
5.全力优化审批服务软环境。全力减负增效,根据上级有关要求,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已委托中介服务机构负责,费用由气象局以购买服务等形式承担,防雷跟踪竣工检测、定期检测等科目则按照原
收费标准的60%收取。今年我局共对全县151项新农村建设、新型产业和政府重大建设工程等实施减免。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提速提效,通过建立“绿色通道”,开展模拟审批、并联审批等方式不断提升气象审批效率,平均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提速90%,拓展服务内容,免费开展保险理赔气象证明网上申报办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查询等便民服务。截止目前,气象审批窗口受理行政许可项目306件,办结306件,办结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群众监督、反馈机制的建设。深入开展行政审批服务回访制度,回访满意率达到98%以上。6.积极对接改革重点事项。推进气象“简政放权”,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文件精神,取消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产品测试”、“ 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等行政审批前置相关中介服务事项的资料审查。开展《__县气象局行政权力清单》的梳理与修订,共确定行政许可事项5项,保留1项服务类事项,对64项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进行修订完善。积极参加全县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继续深化“零审批”、“零土地审批”改革,全年共为喜力酿酒、博能电气等16家零审批企业完成防雷安全审核备案,与索菲亚家居等2个项目签订零土地备案承诺书,加强事中事后部门监管和服务工作,充分履行防雷安全、施放气球安全等各项监管职能,今年共出具防雷安全整改意见书93份,落实整改93项,整改率达到100%。加强防雷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管理,对第一批进驻“__县中介服务超市”的防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资质审查,依法对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的中介执业活动实施有效监督。积极落实县政府关于政务服务应用系统启用工作的相关部署要求,与县审改办主动对接,做好气象行政许可事项应用系统的网上办理和后台管理。
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主管部门,今年我局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努力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构建,认真做好“平安__”防雷安全工作,为全社会构筑起了综合气象防灾减灾的坚实屏障。主要抓以下7项工作
1.积极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水平。协调县政府在全省县级首家出台《__县极端天气灾害防御规则(试行)》(__办发〔2015〕47号),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联动机制。与县教育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建立教育系统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工作机制的通知》文件。目前,我局正积极与县安监、交通等部门的对接,争取早日制定极端灾害天气下企业停工、县域内主要交通干线的管制和社会防御的操作细则。年初与县农办联合发文,深入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社区(村)建设,服务、指导全县4个村参与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工作,年内完成验收。组织召开人工消霾专题协调会,配合县人影办,开展人工消霾作业演练。与县安监局达成共识,结合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全县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应急准备工作。
2.积极行动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设施共享。在《国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新要求出台后,及时与县城建部门协调,采取联合现场办公的方式,对《__国家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修订,对国家观测站周围有影响树木进行修剪,完善国家站探测环境保护安防措施。同时,为加强全县各类气象监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统筹建设和综合利用,我局起草了《__县气象监测和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目前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待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由县政府正式发文实施。
3.加强基层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协理员、信息员队伍管理,召开2015年度全县气象协理员工作总结交流会议,认真总结气象协理员工作的开展情况,听取了各镇(街道)协理员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依托乡镇视频会商系统,加强县、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和服务信息互通,全年针对低温雨雪、倒春寒、梅汛等天气召开视频会议12次,对提升重要灾害性天气基层服务的针对性起到较好作用。
4.做好灾害性天气的服务工作。进入汛期后,继续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测报值守班制度和应急制度建设。今年,针对我县连续出现的阴雨雪、雾霾、寒潮和梅汛天气,气象台共累计向地方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和社会决策服务材料166期、预警提醒短信87条次,为全县各类气象灾害成功防御应对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撑。在全力应对雾霾、雨雪、台风、汛期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服务工作11次被省气象局宣传报道。制定《__县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业务服务应急响应工作表》,进一步明确在启动各级应急响应状态下、在应急响应解除后、在预警信号后三个阶段的工作职责,全力保障灾害性天气下气象应急服务工作。
5.做好节假日和重要时节灾害性天气的服务工作。继续加强对春节
、清明、五一、端午等传统节日和春运、高考、中考等重要时节气象服务,天气展望与跟踪预测、预报服务信息。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时节,气象台制作了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等一批专题服务材料,加发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信息80余条次,指导全县农户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同时,我们还积极为春运、县两会、植树周活动、安全生产月咨询活动等制作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决策服务产品21份,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好评。6.扎实助推“平安__”创建工作。与县安监部门联合下发了防雷重点单位安全工作的通知,公布了2015年全县77家防雷重点单位名单,加强重点单位的监管和隐患督查整改工作,继续保持防雷重点单位年检百分百覆盖。今年新增加了对危险品运输车辆防雷防静电接地安全检测,检测车辆34辆,确保了危险品车辆在运输、操作过程中的防雷安全。深入推进全县亮化工程和__景区的防雷安全工作。积极配合教育部门,认真做好全县42所中小学校的231幢建筑物的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积极参与配合县工业项目竣工验收组现场勘查和联合审查,今年,已对4家企业违规建设项目确权进行现场踏勘和验收,并出具综合验收意见和整改意见,得到企业业主欢迎和好评。
7、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气象科普宣传。以气象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周、防灾减灾宣传周等契机,组织宣传小分队进村、入企、到校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今年,共开展科普宣传8次,举办科普讲座2场次。局气象地震科普馆接待各类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群众和各级单位参观达到10批次约2000人次。世界气象日前夕,与县__救援中心开展合作,组建本县首支由社会力量参与的气象志愿服务队伍。在今年全县公众科学素质表彰会上,县气象局连续第三年获得__县公众科学素质工作先进单位荣誉。
今年,我局以“项目落实推动能力提升”,通过稳步推进各项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科技能力。重点推进了以下三项工作。
1.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工程建设。今年完成__、北鹤区域站建设,并正式接入省网进入业务化运行,天凝区域站正在施工建设中。气象信息多媒体系统正在抓紧开发建设中,预计年内交付使用。继续完善“__县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各项功能。与县电视台对接,达成广播、电视、农村应急广播气象信息全覆盖传播和气象影视节目网络传输方案。与县电信、联通两家运营商对接手机预警短信分区全网平台运行事项,移动平台试运行后正式投入使用。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借助移动互联媒介,开发农业气象手机app服务平台,向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实时气象监测信息、预报预警信息、农业小气候监测数据及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等,并提供1对1的交流平台。目前该平台建设方案已制定完成,正处于委托开发阶段。
2.抓好暴雨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程。启动建设突发暴雨监测系统、预报预警及评估系统、次生灾害风险预警系统、预报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完成暴雨强度公式的修订,形成《__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技术报告》。完成流域等气象业务服务对象边界划分及相关基础地理信息整理工作。积极与住建等相关部门主动对接城市积涝、暴雨内涝风险普查合作事项,深入推进精细化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工作。深入推进灾害天气实时报警系统开发建设。
3.推进中央“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工作。作为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实施县,完成《__县气象局2015年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方案》的修订并获省局批准通过。加强与县农经局合作,联合组建“农业气象专家联盟”,通过联合下乡、会商、预警、信息互通等方式提升组团式服务能力。开展农业气象实景监控网络建设,在全县范围内针对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特色农作物建设4个实景监控点,随时掌握农业生产状况。与县园艺所合作,依托双方优势,合作共建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和农业气象试验室,加强农业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加强新型农业主体专项服务,将全县90%以上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重点服务对象纳入气象信息服务库,免费为其提供气象短信信息。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成功申报成为全省2家重点试点县,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全网,气象探测设施维护保养,气象知识、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下基层等成功实施政府购买气象服务,培育3家气象为农服务专业组织。今年11月,局领导赴__参加全省2015年“三农”服务专项总结暨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试点交流汇报会,作为全省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典型作汇报交流。
2016年,我局将始终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大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力助推__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让气象发展成果广泛惠及全县百姓。
1、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服务保障。着眼于满足行业服务需求,推进水利、农业、环境、交通、建设等行业中气象及相关类观测信息共建共享。深化与县水利部门联合,开展农村圩区防洪排涝气象预警平台开发等工作,助推全县“五水共治”。加强与环保合作,深入推动与环保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预报的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灰霾监测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好“治气”工作。逐步探索建立环境污染、生态旅游、城市防洪等专业专项灾害预警和行业指数预报服务。继续做好不再审批项目的跟进服务。与农经、民政合作,探索通过网络实现气象公共服务产品和气象灾害证明等产品进驻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审批中心气象窗口部分服务关口前移到镇村,方便群众就近办事。
2、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以“围绕民生需求创建气象防灾减灾__样板”为目标,深化“预警信息为先导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部门行业和全社会气象灾害的防御规则。加强与县安监、交通等部门的对接,争取早日制定极端灾害天气下企业停工、县域内主要交通干线的管制和社会防御的操作细则。以务实的作风
和简便有效的措施,协助指导基层镇村、重点单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和平安建设做好部门保障。3、扎实做好灾害性天气服务工作。继续加强梅汛期、台风、雾霾、寒潮、暴雪、路面结冰等多发灾害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开展气象微信平台二次开发,实现气象、农业专家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面对面的信息互动,深化农业气象灾害联合会商、农作物分类跟踪服务等为农服务做法,进一步畅通预报预警信息的渠道,深入推进__县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__县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平台的开发利用,深化__县农作物灾害遥感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切实履行好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篇7
关键词:德庆县 三农服务 现状 问题 对策
近年来,德庆县气象部门为加强“三农”气象服务,更好地为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服务,充分挖掘“三农”气象服务的潜力,扩展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农村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使农民增产增收。对德庆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1 德庆县三农气象服务的现状
德庆县地处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中游北岸,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八成,农业生产是农民收入的最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德庆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根本目标,进一步加大气象服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力度,在极端异常天气出现频率较以往有所增加的气候环境下,健康发展农业农村工作无疑对气象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强化德庆县三农气象服务,加强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气象部门加大气象建设的投入,逐步提高三农气象服务能力。德庆县目前在全县安装了85台气象信息显示屏,按照标准新建气象信息服务站13个,覆盖率100%;气象大喇叭覆盖175个行政村,覆盖率100%。形成了以手机、电话、微博、微信、广播、电视、网站、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为载体的气象信息传播手段和渠道,实现了“镇镇有气象服务站,镇镇有气象信息显示屏,村村通气象气象大喇叭”的优态局面。同时全县拥有188名气象信息员,覆盖全县各镇各行政村。
下图是对德庆县农民对天气预报接受及气象对农业服务的满意度进行的调查,经过调查发现有80%农民希望接收到3天内的天气预报,83%的农民满意现阶段气象服务。由于农业与天气息息相关,所以农民在进行劳作和处理家事时,会看天气预报,对未来几天的事情进行有计划的安排,而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时间越短,准确率越短,一般三天内的预报相对准确。通过调查,大部分农民的家事安排也是在三天以内的,所以我们也更应加强对气象对农业服务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增加农民农作的便利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广播、报纸获取气象信息的人群很有限。因此,要了解当前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存在问题,深入探究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2 三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就目前而言,三农气象宣传教育缺位,气象主管单位因管理、人力、财力关系没有将气象科学知识及时添加到农民培训内容中,也缺乏相关深入农村的气象宣传教育工作,导致农民欠缺气象科学知识,懂得气象科学知识的人严重欠缺。此外,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人通常会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也选择迁居到大城市中,因此,无法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更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严重降低了气象信息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
2.2 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绝大部分气象单位只单纯提供粮食生产服务,但没更深入地提供经济作物、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林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行业等项目的服务;各级气象部门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不了解,导致在为地方政府和农民提供气象服务时,未能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农民关注的焦点是天气预报,尤其是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以及各种气象灾害事件的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未能提供一个能够推广良好技术及某一地区的农业种植布局的专业指导。
2.3 气象服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现代农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网络等方式获得气象服务信息,但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水平还较低,无法完全普及网络、有线电视,造成农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且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也无法保障。这样导致了农民未能获取及时性的气象信息,一旦遇到突发性、危害性大的气象灾害,气象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到每个农户,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 加强“三农”气象服务的对策
3.1 强化气象工作为农民服务的意识?由于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紧密,虽无法为三农直接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气象在生产中却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为提高三农气象服务工作质量,就要强化气象工作者“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意识,开发适用于农村使用的气象产品。因此,气象部门要观测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情况,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此外,还要积极更多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
3.2 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能力 气象服务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公共服务工作的好坏关系到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气象服务中基础性、预测性和警示性的功效,使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地级的气象单位应该大力推进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在小范围内为农业经济提供准确的气象预警、监测服务,在市县级服务的基础上开展乡镇气象工作的各种服务;采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雨量站、闪电定位仪等高科技、多样化的现代气象探测方法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准确的预报,使其最大程度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减少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为农户谋福利。
3.3 拓宽信息渠道?若气象信息的传输不顺利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为避免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各种技术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方式的宣传和教育,使农户掌握最基本的信息传输技能,更好地开展气象服务,提高各项服务水平。通过广播、电视、简报、电话和手机短信等途径获取气象信息,培养其灾害预警和防御意识,帮助其在遇到气象灾害事件时能够及时做出应急措施,将农户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3.4 加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相关气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气象服务,积极与当地农民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农户们的心理动态,了解其在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解答其对气象服务的不解和疑惑。通过资料收集和教学普及,更有针对性和高效率地为农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气象服务。针对某些农民因极端天气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担心和焦虑,气象部门应该教授其灾害天气的预警和预防技巧,以及第一时间的应对措施,帮助其减少经济财产损失。“三农”气象服务的对象是农户,因此需要在了解农户的真实感受和切身需求的前提下提供气象服务,提高对农业气象预测的针对性。
结束语: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方向和“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把为“新农村”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点进行安排部署,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核心,将开发利用农业气象资源、防御和减轻农业气象灾害作为重点,结合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深化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和科技服务,为实现德庆县全面奔小康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俊军.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三农气象服务改善措施[J].新农业,2013(16).
篇8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气象灾害属于自然原生灾害的范畴,其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对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害大幅增加,也让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直接影响,可以说这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从地区实际出发来积极构建完善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提升灾害防御能力。本文将重点就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手段进行探讨。
一、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的影响力较大,为了最大化的减少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的损失和不良影响,就需要加强对气候资源的利用以及开发工作。对气候资源的科学开发与运用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在管理体系构建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实际需要来精细化的实施农业气候区以及气象灾害风险区的划分工作,在做好区域划分和有效布局之后可以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更加细致全面的对农业气象进行监测和预测,完善技术支持系统,为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气象服务系统。第二,健全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有效挖掘农业气候潜能,提升对气候资源的优化利用,构建先进科学的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系,最大化的减少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确保新疆地区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在这一体系建立之后,可以形成对农业气象灾害的有效预警,同时也能够做到及时的跟踪和监督,便于及时采取应急和管理措施。第三,加强气象灾害调查工作,积极构建灾害评估系统,为相关防灾减灾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提升气候资源的开发应用水平。
二、積极强化部门联动工作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推进工作不能单纯的依靠某一部门,而是需要将多个部门进行紧密联合,形成完善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为气象灾害的预防以及处理工作提供支持。第一,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合和沟通,做好气象预警信息的以及传播,构建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提升灾害预报和监测水平,从而最大化的减少损失。灾害预报人员要注重运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以及完善的资料支持来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度,并对灾害的具体情况进行明确的说明。相关部门要严格依照规定和要求来做好信息传播和传达工作,并依照方案和相关预案准备来积极应对灾害。第二,政府要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力度,从而有效减少气象灾害损失,提高社会以及国家的稳定程度。在处理重大的气象灾害工作时,政府必须要做到统筹协调以及合理布局,完善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相关部门必须要做好方案执行工作,并在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之下来形成一个协调统一和高校实施的联动体制,在实际工作当中能够做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使得气象灾害的管理系统更加完善健全。第三,根据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构建应急处理机构,并且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专门性的对气象灾害工作实施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三、创新气象灾害管理策略
气象灾害是影响新疆地区经济以及区域稳定的关键性因素,这就需要新疆地区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对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树立良好的灾害防范和管理意识,并将其贯彻到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当中,不断创新气象灾害管理策略和手段,最大化的发挥应急管理系统的作用。第一,要全面推进管理体系构建,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和信息系统,以便能够将一首的灾害信息传达到地区的各个角落。同时也要不断完善气象信息服务站,加详细向灾害的宣传,能够将一首的气象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并运用技术创新的方法来完善整个地区的气象灾害管理和服务系统。第二,建立和健全与新疆地区气象灾害管理工作相适应和相协调的法律法规,形成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支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之下,政府各个部门以及社会群众参与程度会大大提升,并建立起较为坚固的气象灾害防御和管理机制,有效落实各方责任,有效落实各方责任。也使得整个社会都能够树立良好的防灾减灾观念,进而能够在管理体系建设当中贡献力量,最大化的减少损失,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三,完成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的相关任务安排,让每一位人民群众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气象灾害的相关情况,以便能够及时展开自救。
四、提升灾害管理人员素质
新疆地区的气象灾害较为复杂,同时也存在多种灾害病发的情况,这加大了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难度,增加了损失,同时也为灾害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和高标准。当前,新疆地区的气象灾害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而且在人员数量较为缺乏,这使得人员的安排以及相关防灾减灾工作的伙食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当今世界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率逐步提升,气象行业对于专业和科技的要求较高,这也使得提升灾害管理人员素质的诉求更加迫切。因此,要加强对气象灾害管理人员素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方面是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掌握先进的气象管理技术和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灾害管理工作当中,满足为以及灾害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必须要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使得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认真负责,为工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负责。除此以外,可以激励相关的业务人员例行外出交流和学习活动,学习先进的灾害管理和预防技术以及经验,以便能够有效把握灾害规律,有效做到趋利避害。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有效应对气象灾害,最大化的减少灾害损失的一种有力手段,对此必须将其作为新疆地区气象灾害管理工作的重点,并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做好相关的部署,创新管理策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具体而言,在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环节,要注重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有效强化部门联动工作,创新气象灾害管理策略,提升灾害管理人员素质,保障管理体系的可持续性运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黑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黑龙江大学,2013,(10):526-527.
篇9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灾害预报系统;预防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78-01
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是关于某种农业气象灾害能否发生、发生的时间及其危害程度的农业气象预报。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洪涝、低温冷冻害、高温热害及病虫害等,它们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方法的研究,对于预报气象灾害的发生、减少其发生的危害对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
1.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概述
为了切实做到为农民服务,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损失,通过多年的研究,我国已建成可供业务应用和操作方便的各种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系统中应用多种集成模式、多种技术( 遥感、GIS、网络、气候模拟等),形成了从资料输入、模式计算到信息乃至决策建议等的业务流程,在农业气象灾害预测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政府减灾防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其中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帮助农业生产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灾害损失,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目前,在方法改进、新技术应用和系统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遥感技术在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高温热害灾害监测评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GIS技术的结合,使得遥感技术更加充分体现其应用前景,更趋向系统化、业务化,便捷建立基于遥感技术的各种自然灾害监测评估系统,为政府部门提供高效的指导服务,提出合理的防灾减灾的建议。
2.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方法
为了进行农业气象灾害的统计分析,我国已有不少气象类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调控技术研究,并开始农业气象灾害形成机理研究。主要包括采用数理统计学处理资料的数理统计模型预报方法;作物生长动力模拟模型;农业气象学和天气气候学、动力气候学等多学科结合、各种预报方法相结合、长中短期预报相结合、动态预报和补充订正相结合、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信息与预警模式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多种方法综合集成也是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的稳妥和有效的方法。而突发性的灾害性天气频发,使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成为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工作的艰巨任务。同时,电视、广播、手机、互联网等媒体逐步在广大农民中普及,发展农业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也为实时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提供了可能。
3.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在防止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应用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在专家技术人员的研发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全国各地应用也十分广泛。上海地区2001 年研制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警示系统,系统是以实时数据为基础,根据农业气象灾害指标进行评判分析。福建省气象台2005 年建立了基于 GIS 的新一代福建省气候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系统具有底图制作、数据处理、监测预警、诊断分析、图形图像制作等系统功能。杭州市气象局 2008 年建立了针对该市主要农产品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并开发“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业务服务平台”,将天气预报与灾害指标有机结合起来,自动生成包括受灾产品、所处关键期、致灾因子、对其影响、防御措施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材料,为气象开展为农服务提供基础。安徽省气象局利用淮北地区主要站点历年气象和土壤墒情资料,在黄淮平原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与综合防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合淮北地区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与决策服务系统,结合该地中长期天气预报结果预测未来土壤墒情发展变化,预警和决策服务信息。 广东省气象局还开展了基于 GIS 技术的广东荔枝寒害监测预警研究,采用基于GIS 技术和气候学模型,融合土地利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理信息,对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进行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地理订正,实现对广东寒害发生发展及其强度、范围的实时动态监测、预警。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为我国农业防灾减灾决策和为农服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应加大对气象灾害预报系统的研发力度,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经济损失。
二、探究优化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的方法
1.甄选预报员队伍,提高预报的准确性。由于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和复杂性,准确的预报现在不可能完全靠客观预报,预报员的主观能力和实践经验目前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十分重要。要通过各种措施教育预报员安心预报岗位,激励他们钻研业务,引导他们在质量上下功夫,这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根本。同时深入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加强短期、短时临近预报工作,提高暴雨、冰雹、大风等突发灾害性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和预警时效。建立健全早期预警预报工具的研发工作长效投入机制和加强多源资料的综合应用分析研究工作也是相当必要的。
2.精细化预报灾害类型,尽早提出对应性措施。由于气象灾害的多样性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不同的解救方案,因此需要以需求为牵引,增强公共气象服务的敏感性和针对性,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改变以预报产品代替服务产品,从服务的体制和工作流程上将预报和服务分离,准确定位“精细化预报”与“精细化服务”,依托精细化的预报产品,有针对性地制作精细化服务产品。二是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和敏感性。认真分析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新点,结合天气气候发展演变趋势,换位思考,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多渠道沟通协作机制,及时了解新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3.气象灾害信息全面化,扩大信息的覆盖面。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不够完善,不能及时有效的使气象灾害信息在农民中间传播。为此我们应完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渠道,提高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完善公共气象服务通信网络系统,建立与各大媒体和主要服务用户的专线连接;建立天气警报无线电台系统,扩大信息覆盖的范围;加强掌上气象警报器等信息终端产品的研发,提高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能力;升级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增加气象服务信息播报频率和内容。
三、结语
总之,农业收成与农民生活紧密相关,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农产品产量,使农民生活安居乐业,应提高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的精确化、精细化、针对化、全面化水平,加大气象灾害预报的研发力度,使气象预报更好为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区域自动站;故障;管理;保障
中图分类号:TP8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375-01
1.永州市气象区域站建设与维护意义
永州市位于北纬24°39′至26°51′,东经111°06′至112b21′之间,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既具温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永州市气候要素时空分布不均,山区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水热分布差异大,局部小气候复杂。气象灾害繁多,暴雨洪涝、高温干旱频繁,“三寒”明显,雷雨、大风、冰雹年年成灾,连阴雨、雪灾冰冻常有发生,及其诱发的气象衍生灾害如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渍涝、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连年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为使气象部门能够准确及时掌握局地突发性灾害天气实况,提供预报服务所需气象信息和各种专项情报资料,提高了突发性灾害天气等应急观测能力和预警能力,永州市在重点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等有利位置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分布广、布局合理,?24小时自动采集数据并上传各种地面气象要素,作为气象地面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乡镇区域自动站管理和维护才能发挥区域站的效率为地方提供高效的气象服务。
2 .永州市气象区域自动站站网布局
综合考虑永州全市的地形特征,在重点农业区、防洪重点区域、人口密集区等地段,截止2013年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种自动气象观测站点353个,其中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1个,山洪防治非工程项目六要素自动站5个,五要素自动气象站8个,两要素自动气象站138个,单要素雨量自动气象站176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5个,基本覆盖了永州市境内所有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建设为永州气象部门开展短时预报、气象预警、决策服务及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业务起到了很大作用,提高了永州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灾害决策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更准确、及时、有效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3.区域自动站主要器件常见故障分析
3.1 传感器故障
3.1.1雨量传感器
由于永州属于山区,且湿度大,空气中灰尘容易在降雨过程中使翻斗和雨量器漏斗中形成堵塞,造成雨量传感器检测不准的问题;雨量传感器的干簧管、磁铁磁性与数据传输线的损坏也会造成测数错乱或无法检测的故障。
3.1.2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的清洁度与接触物都会使数据采集出现误差,因温度传感器的敏感度较高[1],温度传感器的温度采集电阻的灵敏度与好坏、与采集器的质量也会影响到采集器的度数,可能出现数据不变或没有数据输出的故障。
3.1.3供电系统故障
由于区域自动站供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板与蓄电池组成,所以供电系统稳定性能直接影响到仪器是否能够正常的运行。判断区域自动站故障时首先要先检查电源系统有无故障。直接用数字万用表来测量电参数。对于电源故障的解决方法是来电或者重新插上电源线或者是重新更换蓄电池。
3.2 通信故障
区域自动站主要通过CDMA和GPRS、CDMA等通信方式传输数据。通信故障包括通讯模块故障和SIM通信卡故障,由于天气和通信公司的基站原因可能致使SIM卡接收信号能力减弱和消失无法传输采集数据[2],而通讯模块使用时间长会导致接触不良等原因导致信息数据传输和接受的失败,从而造成通讯故障。
4.区域自动站管理与维护方案
4.1 区域自动站管理
4.1.1建立长效机制
明确专职人员进行维护,成立独立的保障科,明确专职保障人员,专门进行装备维护和保障工作,加强监管,及时维护。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将区域站管理纳入重点工作任务考核,从根本上提高各单位重视程度。各单位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维护保障方案,落到实处。
4.1.2定时巡查和维护
保障人员每天必须在上午和下午两次对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作好记录,地面测报人员每天定时监控区域自动站运行情况,每季度至少对所属站点维护一次,有专门维护记录和对每个站点的维护照片。
4.1.3加强保障人员培训
因保障人员不稳定和设备知识更新快等原因,每年固定举办两次培训班,学会设备维护维修、学会各类自动站的写码、以及基本维护知识。
4.1.4备份常规备件
配备采集箱,手机卡,温度传感器,通讯模块,雨量传感器,电源控制器等配件作为常规备件,当站点出现故障无法传输时可以在站内用整套备件调试成功后立即到站点上进行更换,避免一个站点要跑多次才能解决问题。
4.2 设备维护
4.2.1传感器维护与维修
雨量传感器维护:雨量传感器在每季度巡视仪器时要认真检查漏斗是否堵塞,检查流水是否通畅,清洗翻斗、滤网等,并检查安装是否完好正确。雨量传感器维修雨量传感器的干簧管损坏,更换新的干簧管,或者雨量传感器的磁钢组件松脱,重新固定好磁钢组件[3]。
温湿传感器的维护:清洗防辐射罩,保护罩若尘埃过多,通气不畅,易造成数据失真,应及时更换滤纸和网罩。
4.2.2供电系统维护
供电系统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自动气象站采集器每分钟都要采集和传输数据,必须要保持稳定、连续、无干扰供电或者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市电供电。
4.2.3其他设备的维护
检查各电缆、插件、插线的连接情况,检查采集器是否正常,检查SIM卡和通信基站是否正常,检查周围观测环境,清洁采集器、电源箱等。
4.2.4防雷检测
由于永州市多为山区,地势偏高,属于高雷暴区,雷击概率较大,区域自动站气象设备均处于室外,若遭受雷击系统瘫痪,将导致观测业务无法正常运转。为避免或降低雷击灾害对区域自动站影响,每年进行防雷检测、安全评估,并出具书面报告并做好区域自动站直击雷和感应雷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勇、农春生等. 关于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与维护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12 第32卷第8期
- 上一篇:集体经济项目计划
- 下一篇:钢结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