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卫生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原因
【中图分类号】R197-4;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32-01
目前,国内众多的医学院校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开始着手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但是,这项专业的开办时间并不长,医学院校之间也并没有成功、成熟的经验可以学习和交流,只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探索和不断试验,因此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毕竟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所在。
1 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职业适应能力缺乏的原因
通过我们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及其培养进行的调查与研究发现,目前众多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对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表示不满意,这不仅包括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就连目前在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也对自己职业适应能力培养表示不满,并对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所能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表示堪忧。根据调查的结果以及总结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其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就人才培养上的脱节比较严重。尽管目前在教育系统中对医疗卫生专业的学生实践实习比较重视,但是也多是采用推荐实习或者是自主实习的方式进行,并且参与实习的也多是临床、护理专业的学生,管理类学生的实习机会不仅很少而且并没有实质性的实习方案可以采用。
其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办的时间并不长,人才培养的机制或者是模式并无先例和经验可以借鉴,而在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的相关教学实践中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教学的水平不高,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难以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
最后,社会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极度缺乏,也是我们在教育和培养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可以追寻。自完全纳入经济体制管理之后,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水平一直就不高,各级医疗机构也是正在处于探索的阶段,医疗机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的缺乏以及行政管理的多年影响,也严重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职业适应能力强的在职工作人员极度缺乏,这也使得培养工作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借鉴。
2 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措施分析
通过我们对管理人才职业适应能力缺乏原因进行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原因来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高效培养措施来提高人才职业适应能力的水平。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2.1.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运用大量的案例将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点点滴滴,全面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将学生的思维和事业带到现实的管理工作中来,引导学生对现实存在的问题、现象以及管理方案、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和创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案例教学,我们要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平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同时还应当考虑案例与知识点、理论的结合性,切实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案例教学应该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急功冒进,也不宜杂乱无序,否则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1.2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大实践培养的力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通常采取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实验室软件模拟以及专业实习两种方式。实验室软件模拟主要是利用卫生机构使用的软件,通过让学生操作这些功能比较相近的软件来完成实践学习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与此同时,这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来进行实践的操作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实务处理能力。此外,我们鼓励或者是组织学生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习,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感受、感悟所学的知识,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
2.2 培养职业素养以及社会责任的意识
目前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情商水平以及人格魅力等等,也就是说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完全胜任这份工作。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医疗卫生事业是关系着国民健康以及人们生命安全的基础事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于提高他们在以后工作中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负责任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措施,教师或者是学校应该支持并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志愿活动中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比如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实施慰问或者是做义工,在社区里担任咨询工作,帮助居民了解医疗相关法律和日常就医常识等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既可以了解社会也能承担起祖国公民应尽的责任。
2.2.2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在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就应该做到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多执行这些基本行为,以保证管理工作有计划、协调、有组织、有目的的科学实施。在这些工作中,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各阶层,培养他们敢于开口、善于思考、礼貌待人的基本能力。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开设人际交往、沟通课程。
2.2.3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主要采取思想道德培养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措施我们可以将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等职业素质延伸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通过活动或者是游戏进行小组分工、实施团队协作,一道成目标的培养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职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此外教师还应该言传身教做好学生们的榜样,也可以用一些卫生事业工作人员的真人真事对他们进行启发。
总结:关于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与探讨。旨在与教育界同仁进行学术上的沟通与交流,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相关课题的探讨中来,为保障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社会人才的高水平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叶正平. 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再思考[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08) .
篇2
关键词:新建卫生类职业学院;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
高等教育在中国一直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而且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以至于同在一个大学而在不同学院或在同一个学院而专业不同的教师交流沟通很难。具备多元文化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更能够掌握更多的前沿信息,更好地进行国际合作;具备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融知识结构的人才才能有基础进行创新活动。要使人才具备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融的知识结构就要进行通识教育。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着重于课程的结构,使学生具有专门科目的知识及其它学科的知识,以统整知识,培养“统整的人格”,也就是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宽广的视野与人文器识。就课程开设而言,通识教育就是在大学开设通识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理解模式”来认识现象、获得知识,使学生的视野开拓,了解与人生相关的知识与原则、方法,由人文科学的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中,建立共识,发展出高层次的学识,掌握与沟通信息,了解他人及社会化的能力。学生经过通识教育,其心灵将会更开放,思维更为广阔,适应能力更强,在变迁剧烈的社会,更具包容才能,从而其整个人生更为清新活泼并得以健全发展。1978年,美国哈佛大学就在《核心课程报告》中明确通识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哈佛学生必须修习五个方面的课程:文学与艺术(熟悉人类重要的文学与艺术成就,进而发展艺术创造与表达);历史研究(以历史的眼光,了解现代社会的主要趋向,以及在过去历史中和特殊情况下人类事务的复杂性);社会分析及推理(了解一些社会及道德方面的基本概念,以发展系统思考现代社会及个人问题的能力);科学(熟悉物理学、生物学及行为科学之基本原则,并以科学之眼光正视人类及世界);外国文化(扩大文化经验,并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达到新的理解)。要求毕业生应该具有下列条件:清晰、有效的思考及写作能力;在某些领域中具有广博的知识与基础;对于所获得及应用之知识具有正确批判及理解能力,并了解宇宙、社会及人类自身;勤于思考道德与伦理问题,具有明智的判断力,能做出恰当道德抉择;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对于世界各种文化及时代深感兴趣,努力探讨。
我们从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报告》中,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对毕业生的要求,毕业生所具有的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相关的。因此,通识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起很大作用的。创新型人才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一所学校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甚至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在当今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质量上。像我们这样生源独特的民族院校,要想吸引更好的生源,培养更具竞争优势的学生,只有走教育创新之路,夯实通识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走出一条富有民族特色的通识教育之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制约通识教育发展的因素
1.现有师资力量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在产生规模效益的同时,师资跟不上的状况开始凸现,不仅教师增长的比例跟不上学生增加的比例,教师授课水平更是有待提高。大批年轻教师匆忙走上教师岗位本身就是“赶鸭子上架”,而他们所教授年级往往是正在接受通识教育的低年级,所授课程往往是通识教育的课程。同时,学校为了迎合就业市场的需要,寻求企业当事者的垂青,力求使学校的运行贴近经济和社会,因而面向社会有余,追求高深文化和探索学术理论不足。
再加上由于通识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在很多方面重要性并不明显,教师上好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必须下很大功夫,如自己准备资料备课,新开的课程还要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从投入和报酬的角度考虑是不成比例的,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讲授通识教育课程。而根据教学任务又必须开出足够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单位就只有强行安排缺课、少课的青年教师甚至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讲授通识课程,哪里管得上教学质量。如此种种严重阻挠通识教育的推行,培养创新型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职业院校长期存在的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
高职院校的岗位设置,当然最多的是教师岗位。但高职学校长期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专职教学人员忙于上课,没有时间“充电”,学术水平一般;而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几乎从不关心教学问题。这种教学与科研泾渭分明的状况,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前沿和发展方向的了解与掌握。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任命或加薪时,均以教师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为依据,教研论文不在此列,忽视教学研究及教学质量,其结果自然是教师们不可能开展对通识教育的深入研究。科研是一所学校实力的象征,但教学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通识教育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奠基石,教学与科研互不贯通的状况必须改变。
3.学生的实用观念制约着通识教育发展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被视为长线课程,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无视通识教育对人的发展和专业学习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因为如果只实施专业教育,不开展通识教育,那么高等院校就会成为培养普通工人的职业学校乃至训练手工匠师的作坊。其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通识教育犹如奠基,专业教育好似建楼;通识教育让人有灵魂、有眼光,专业教育使人有能力、会动手。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通识教育被许多人视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和最高境界。在经过基本教育和为职业生活做准备的专门教育之后,人们以一定的专门知识领域为基础,向外迅速汲取各种文化领域的营养,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使心灵的内涵不断加宽加深,生活的意义及价值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因而能在自身所受的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变成专业的奴隶。
三、通识教育的完善途径
1.加强引导,将学校特色与选修课程结合
高职院校之所以吸引学生,在于其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口碑;高职院校之所以吸引优秀学生,在于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毕业生能获得很好的学习能力、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不仅要靠专业教育而且也需通识教育来共同完成。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廊坊卫生职业学院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师生员工和睦相处、共同学习的生动写照,是通识教育的源泉。为此,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要加强选课引导,将本校学校特色与选修课相结合,使学生对学校及其历史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使他们清楚作为该学校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充分体现课程的引导性作用和特色。
2.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工作环境,鼓励教师尤其是名师积极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授课质量;同时要注意到在通识教育中出现的“单打独斗”现象,加强开课教师之间的联系与科研合作;此外还要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倡“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与第二课堂的结合,重视各类教学实践、各种课程竞赛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并以学分的形式给予肯定,使学生拥有大量的选择余地,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3.邀请专家教授的参与,加强通识教育的管理
专家教授的参与将使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管理步入规范化与专业化的健康轨道。因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既涉及到社会科学,又涉及到自然科学等各类学科知识的融合,对课程、教材内容与结构的适用性、发展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而专家教授在这方面拥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及学术智慧、崇高的威望、高尚的人格,他们参与通识教育的讨论到决策的整个过程,会站在全校的高度,站在民族教育的高度,站在高等教育的高度,科学规划,严格论证,并在实施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阳,张大和.论知识经济环境下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 谷良峰.浅析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J].职业时空,2008,(9).
篇3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管理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用,在实际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以“以人为本”为管理核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才能提升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
一、以人为本学生教育管理的含义和必要性
(一)以人为本学生教育管理的含义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管理,转变以往的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管理就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教师往往希望学生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将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各种需求作为核心内容来开展工作。此时,教不应该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以人为本学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1.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可以弥补传统管理理念的不足
在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中,往往是严格按照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虽然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出现各种不良行为,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但是在教育改革中逐渐凸显出一些不足。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过于呆板,学生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容易出现不良心理。在制度的严格管理下,虽然一些学生在行动上非常规矩,但是也不乏一些学生在内心上非常抵触管理者,从而导致学生和管理者之间出现矛盾。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关系,缺乏沟通交流,将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如此,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当一些学生面临问题时可能不能独立处理。
2.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符合学生的身心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也要求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律,同时也遵循了人才的成长规律,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同时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用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同时也将其广泛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原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将学生内在的潜能都充分挖掘出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进取心、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差、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等情况,这些都凸显了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1]。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具有自身的有数,其思想活跃、行动力强、适应能力强,因此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理念应用到学生的管理中具有可行性。
二、中等职业学校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措施
(一)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信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中考失利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之后产生消极的心理,渐渐丧失了进取心,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再刻苦和认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过于散漫,在学校混日子,不再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内容,沉迷于上网、游戏和交友娱乐中,精神世界非常空虚。在这种心理状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优势智能不同。因此,即使学生在中考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不能气馁。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融入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中,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能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同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学习习惯、智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一定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自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一样的方法,开展不同的教育。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结合学生的性格和天资引导学生,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真正获得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教育管理中,还要求教师和管理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对于思想活跃和行动力强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2]。对于性格内向和语言能力表达不强的学生,教师要福利其参与到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中。
(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其受到教师的影响非常大,要想开展好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教育者的教育效果和教育者自身的个人威信具有紧密的联系。所有要想做好教育管理学生的工作,就一定要提升班主任和教师的威信和人格魅力。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时,一定要以身作则。例如教师教育学生要刻苦认真学习,自身就要做到带头作用,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认真备课,掌握雄厚的专业知识。教师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彻给学生时,首先自己要做到终身学习,可以将自己最近学习的内容和方向和学生分享,真正做到以身作则,才能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当发现学生出现一些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时,虽然要严厉对待,但是前提是要尊重学生,不能使用侮辱的语言伤害学生,而是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才能真正解决问题[3]。最后,教师和学生一定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自己的想法展现在教师面前,从而为教师的教育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一定要转变观念,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信心,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庚山.以人为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J].网络财富,2015,21(17):134-135.
[2]刘丹丹.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模式[J].吉林教育:综合,2013,21(1S):44-45.
[3]刘旭.以人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5,25(22):38-39.
篇4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61-01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效果的要求也趋向于高水平。乡镇卫生院担任着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的重任,直接解决我国基层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而消毒供应室是乡镇卫生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预防疾病传染的作用[1]。但是消毒供应室负责人员较少,近年来,有许多学者研究了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的职业危险因素,指出对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并提供防护对策可以有效避免医疗纠纷,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2]。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了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在岗的13名护士的发生职业危险的次数进行了分析,以及她们提出相关的对策总结,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在岗的护士13人,其中正式护士2人,合同制护士11人,平均年龄29.42±7.21岁。所有护理人员均出入过消毒供应室,担任着消毒及消毒供应的工作。正式护士与合同制护士的性别、年龄、在岗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本次研究发放问卷13份,回收13份,回收率100%。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分析其职业危险因素来源。问卷分为两大块,一方面是调查护士所遇到的职业危险的来源,第二方面是护士认为如何防护职业危险,共8个问题,问题一:(1)您在消毒供应室遇到过什么样的伤害,请举次说明;(2)您出入消毒供应室最担心什么;(3)您在消毒供应室受到伤害最严重的一次是因为什么;(4)您在消毒供应室期间遇到过几次意外;分别是因为什么;问题二:(1)碰到伤害您倾向于怎么解决;(2)您认为卫生院应该如何加强对消毒供应室的管理;(3)您认为您自身在消毒供应室工作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4)您认为最好的预防职业危险的对策是什么。将问卷所得答案进行归类整理,问题一的答案按照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归三类。将问题二答案进行整理归类。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ass18.0软件包处理整理好的资料,所得数据均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性,取P
2结果
2.1职业危险因素来源分析
所有护士中,根据问卷显示护士29次因为化学因素(如含酶制剂、 含氯消毒剂腐蚀皮肤)对人身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其次是所处物理因素(如烫伤、针扎伤)35次,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感染等)24次;正式护理人员和合同护理人员的各项因素次数如下表所示,两组比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3讨论
3.1职业危险性讨论
职业危险性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因素的危害,使从业人员处于一种危险的状态[3]。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险因素按照此类也分为三类:(1)化学因素:由于消毒供应室担任角色的特殊性,肩负着全员卫生消毒的工作。尤其在本院,科室需要无菌包需要单独去换,每星期需要更换一次,而且特殊的无菌用包还需要随时进行更换。而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等,都有一定的腐蚀性、挥发性,会造成护理人员皮肤,呼吸道损害。(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造成的伤害主要有高温烫伤,由于灭菌需要在高温下进行,本院的灭菌仪器主要有干热灭菌锅、自动清洗消毒机、烘干机等,如果护理人员操作稍微不慎就会烫伤自己,从本文研究也可以看出,合同制护士11人因物理因素造成伤害次数之和有20次,这可能是由于合同制护士操作时不够专业造成。(3)生物因素: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如果不慎扎伤自己,而此时针头未经过消毒杀菌灭毒处理,很可能感染到传染性病毒,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生物因素除了一些病毒外,还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这些微生物漂浮在空气中,护理人员吸入后也会造成感染。
本文结果显示正式护士因为生物因素的比例较高可能是由于正式护士的工作量较大,职业责任心较强,经常需要出入消毒供应室所致,而消毒供应室的气流不畅,易造成呼吸感染。而合同制护士物理因素引起的较多,这说明合同制护士的操作技能有待加强。
国内已有许多报道证实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不容乐观[4],所以加强防护势在必行。
篇5
省残联《关于进一步发展我省残疾人事业的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发展我省残疾人事业的意见
省委、省政府:
近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省残疾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残疾人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国家先后颁布的《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及残疾人事业“八五”、“九五”计划在我省得到全面贯彻实施。主要表现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残联的组织建设、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法制建设等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我省残疾人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目前仍滞后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为进一步加快我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使之与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走在全国的前面,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步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协调解决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共同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二、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做好残疾人扶贫解困和按比例安排就业工作据统计,目前我省仍有4.6万贫困残疾人,有13万残疾人生活比较困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政府的扶贫计划,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开展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工作,接受中央康复扶贫贷款的地方要按省的要求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解困活动,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力争在全国率先解决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
按比例就业是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粤府〔1995〕4号文件精神,做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尚未建立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地方,要在今年年底前建立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制定按比例就业实施办法及有关规定,并认真抓好落实,为残疾人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各级劳动部门要把各单位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规定和维护残疾职工劳动权益纳入劳动监察范围,加强监督和检查。具体操作办法由省残联会同省劳动厅制定。
三、加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各级政府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建设资金,作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当地基建计划管理,统筹安排。对残联的基建用地和基建经费,有关部门要优先给予办理征地等手续。各市、县(市、区)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用二至三年时间,基本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四、加大残疾人事业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逐年增加经费投入。严格执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的规定,将各级社会福利有奖募捐资金按20%的比例划拨给同级残疾人联合会,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具体划拨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五、全面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三五”普法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残疾人保障法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制定保障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办法。各市、县、乡镇(街道)要制定优惠措施和具体规定,帮助残疾人解决各种困难。各级政府要积极配合人大对与残疾人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定期执法检查,及时纠正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各级司法部门要加强对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要积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各级政府修建道路和重要公共设施要增设无障碍设施。宣传、教育、新闻、出版等单位要通过各种渠道,反映残疾人的生活,宣传残疾人事业。省电视台和有条件的地级市电视台要尽快开播配有手语的新闻节目;县级以上广播电台要开播残疾人专题节目。广泛开展自强与助残活动,表彰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各级残联要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引导残疾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遵纪守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我省两个文明建设多作贡献。
篇6
关键词 煤矿安全管理 以人为本 意义 具体措施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不乐观、安全生产体系不完善以及煤矿生产面临的困难多是严重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煤矿行业存在的基本现状,违背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
煤炭作为我国现阶段主要的能源,不仅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重要的生产燃料和化工原料。但是,无论它的重要性有多大,都不应以矿工的鲜血和生命来换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我们一切的工作都必须以人民群众作为核心,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安全生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实施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意义及现状
1.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意义。安全生产不仅关系着煤炭企业能否持久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平安幸福,安全生产是人们不断关注和思考的焦点,更是煤矿生产工作的重点。一次次的矿难让我们失去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在每次事故背后,人为因素是事故原因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正是“安全第一”这一指导方针的基本手段,对人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实施现状。(1)实施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有利因素。首先近年来煤矿企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其次,通过常抓不懈的安全教育活动,特别是煤矿三大规程的《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的颁布实施,对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推进人本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2)实施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不利因素。煤矿企业并不缺乏管理制度,缺的是能持续保持并能不断提升的执行力。而且煤矿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大多数是农民工,没有经过专业的生产技能和安全生产培训,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自觉的执行安全生产相关规定。以上种种,不利于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实行。
二、实施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措施
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是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本,安全不仅仅是为了生产,首先是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受损失。而现实中安全生产仍然是我们煤矿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根治矿难、保护矿工生命安全,已经是刻不容缓的第一课题。我们必须要采用思想教育与培训、管理和装备等相结合的手段,让安全管理深入人心,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1.思想教育以人为本。人既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事故发生的受害者。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加强矿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从根本上认识安全与煤矿生产之间的关系,意识到安全其实是关系到自身生命安全的事,这样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长治久安。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放弃过去生硬死板的安全教育方式,大力推进人性化思想教育模式。在教育中把个人的平安健康与家庭生活联系起来,深刻领会个人的安全与家庭的幸福息息相关,使职工发自内心地重视安全。
2.安全培训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提高全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现在煤矿井下作业工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必备的文化程度、安全知识和技术素质,这既拖了煤矿发展的后腿,也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增加了难度。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丰富课堂活动,增强培训的趣味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职工达到应知应会,提高自身技能。有针对性的培训各岗位员工,不走过场,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学习的力度,不但会说,更要会做,提高职工的学习积极性。
3.装备和技术创新以人为本。要努力改善职工的劳动和环境条件,加大安全投入,淘汰落后的装备、技术、材料、工艺,提高矿井的安全性。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用现代化技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矿工安全。让职工在体验新科技新装备带来的工作方便之余,更能体会其带来的最大效能和安全保障。
4.管理以人为本。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将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都是靠人去完成的,要充分调动人在安全生产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进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突出人在安全管理中的核心价值。培养职工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杜绝冒险蛮干和各种违章行为,把职工执行规章制度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职工保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后勤服务中的以人为本。后勤服务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仅要做好企业内部和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更要做好职工生活、住房、交通、学习等后勤服务工作,为职工解除后顾之忧,充分感受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最大限度的解决好职工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获得职工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6.企业安全文化以人为本。安全文化是企业与职工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的各项工作应竭力让安全文化融入到每个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中。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人的范畴,其推行的效果,也要看其员工的文化层次、接受能力和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因此,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这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最真实体现,我们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为构建和谐的煤矿安全生产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7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工业机器人 课程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的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及柔性生产线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其标准化、模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并向着成套技术和装备的方向发展,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机器人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工作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随着机器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装机容量的直线上升,对这类技术人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机器人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涉及工业设计、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件、硬件、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多门学科。为此根据辽宁地域特点并结合本院的实际资源情况,确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常用机电设备为基础,以工业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涉及的机械技术、自动化技术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建设思路
作为高职院校,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行“七三四”的办学模式。七即“七对接”,即机电专业与装配制造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载体与工业整体设备对接、具体课程载体与设备部件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三即“三围绕”,即学校围绕市场转、专业围绕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绕企业转;四即“四岗定位”,设置“岗位基础知识+岗前技能训练+选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四岗定位”职业岗位导向课程培训包。
二、课程模式
(一)将工业机器人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有机结合,首先确立以机器人和柔性生产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1.以机器人技术涉及的操作机和柔性生产线中的机械本体为载体,将各部分分解,确立机械技术学习链。
2.以机器人技术及涉及的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为载体,以柔性生产线技术中涉及的可编程技术、变频器、传感器及触摸屏为载体,将各部分分解,确立自动化技术学习链。
3.以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为载体,对机械技术及自动化技术涉及的知识、能力、技术应用进行综合的训练和强化。
4.以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为载体,完成整个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训,实现对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设备改造、升级、开发等各个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的掌握。
(二)依据上述四岗定位原则配备课程训练包。
技能训练包1:岗位基础知识训练课程。
该培训包课程主要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基础知识训练;加强英语能力训练及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所需的数学知识的积累及普及计算机操作的训练。
技能训练包2:岗前基础型技能训练。
该培训包课程主要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岗前基本能力训练;包括机械、电子、电气基础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技能训练包3:定岗加强技能型训练。
该培训包课程主要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固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技能加强训练。
技能训练包4:校企合作课程――选岗实习及顶岗实习。
选岗实习课程安排:依托本地企业,围绕市场,追踪技术的更新发展,不断调整、构建选岗实习课程体系,确立了以下四个选岗实习方向:工业机器人+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方向;气动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方向;可编程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方向;单片机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
具体安排:每个工厂设置一名教学工程师,学院每个方向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在企业内部的厂中校内完成训练任务;每周四天上午在企业学习工作,每周五布置任务在校内自主学习,指导教师每周五汇报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洪涛.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
[2]周宇,陈一峰,张晶.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篇8
近年来,我省国家机关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日趋增多,至1989年底已达13万余人,占在职职工总数十分之一以上。广大退休干部职工几十年来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退休以后,各地、各单位要继续在政治上和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切实加强管理,搞好必要的服务,使他们安度晚年,并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为此,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就有关问题作如下通知:
一、加强退休干部职工管理工作的领导。
国家机关、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退休后,由原单位负责管理。单位领导要经常过问,并指定一个部门具体负责,使管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省、地(市)、县人事部门是省、地(市)、县管理国家机关和全民所制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工作的主管部门。必需的管理工作干部,根据从严控制和精干的原则,在现有人员中调剂解决。
二、适当解决退休干部职工管理工作的活动经费。
自1990年7月起,国家机关、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管理工作的活动经费,可按实有退休干部职工每人一年60-100元的标准提取,列入本单位经费开支。提取的活动经费除少量按隶属关系交省、地(市)、县退休干部职工管理的主管部门统筹外,绝大部门留本单位使用。活动经费主要用于购置供退休干部职工活动的文娱体育用品和举办讲座、学习活动,以及组织对退休干部职工的慰问等支出,不得发给个人。
三、合理解决退休干部职工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1、干部退休后,原则上保持在职时所享受的政治待遇,按规定参加听报告、阅读有关文件等。
2、自1990年7月起,对国家机关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每人每月发给书报费6元,并按在职干部的标准发给夏令清凉饮料费。
篇9
关于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加强行业
主管部门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的通知
各区市政府安委会,国家级开发区安委会,南海新区安委会,市政府安委会各成员单位:
栖霞市笏山金矿“1·10”事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立即部署开展了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各位市领导、市直各部门密集开展了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市纪委监委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专项监督检查。从督导检查和责任落实专项监督检查反馈情况看,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活动仍存在不快不细不严不实的情况。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未严格落实威办发电〔2021〕3号通知要求,制定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方案或方案涵盖的行业领域不全,还未行动起来。有的行业领域企业、单位尚未开展大排查大整治自查活动,行业主管部门也未检查督促,达不到市委、市政府全覆盖、拉网式的工作要求。为切实推进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快细严实地做好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现就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压实责任,全覆盖、无死角地推进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不打折扣的贯彻落实。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压实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管安全、管生产经营管安全”要求,层层压紧压实责任链条,确保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要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要加大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全覆盖、无死角进行排查,对检查发现存在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停水停电措施;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二、落实属地监管职责,切实抓好属地安全生产工作。各区市(含国家级开发区,南海新区,下同)要严格落实属地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督导检查。查辖区组成部门方案的可操作性,查辖区组成部门方案的覆盖范围,查辖区组成部门的工作成效,着力发现本辖区各组成部门排查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不快不细不严不实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要明确辖区各组成部门的职责边界,决不允许因职责边界不清导致部分行业企业失控漏管。凡因未排查整治致使企业发生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人责任。
三、强化行业主管行业监管职责,积极推动行业领域排查整治工作。“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管安全、管生产经营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排第一位,是综合监督管理。“三管三必须”本意是要求行业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安全生产工作合力,而不是行业主管部门推业务监管部门、业务监管部门推经营管理部门的借口,行业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都必须履职到位。各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亲自对照本单位三定方案、市政府文件和上级部门文件,理清理明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决不允许部门利益凌驾于上级工作部署,推诿扯皮导致部分行业领域企业失控漏管,排查整治不彻底、不全面。要学习省、市发改系统主动承接电力、油气长输管道和粮食安全监管职责,全方位开展电力、油气长输管道和粮食企业排查整治工作的经验做法,迅速在本行业领域开展拉网式地毯式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要清单化管理、精准化防控、闭环式治理,要有“托底人”意识,把好“最后一关”,查细查准查全查深,不漏一家企业。
威海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2月7日
篇10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这就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而新要求也需要对应全新的措施与模式。职业健康和生产安全是处于生产劳动一线的广大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只有保障劳动者的安全权益,才能激发劳动热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企业必须承担职业卫生主体责任,为员工构建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健康。本文主要针对做好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对策;职业病预防
职业卫生是保护社会生产力和劳动者权益,为企业安全生产和职工健康服务的重要工程,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生产经营工作的必然需求。企业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形成了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直接危害劳动者的健康,因此必须加以预防。
1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职业卫生工作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健康的重要内容。新职业病危害的不断出现,职业病发病形势日趋严峻,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投入不足,都使得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 认识上存在误区
一个问题的发生往往是人们意识与认识没有到位,国内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片面地将自身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不会重视职业病的危害。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通常会相应地降低“门槛”,对职业卫生审查不严格,致使一些没有经过职业病评价的项目开工生产。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明明知道该项目有一定的职业危险,且该地区目前还不具备消除危害的措施,但是还是义无反顾地引进,这种状况使得一些地区出现很多没有经过职业病危害控制的项目投入生产,从而导致职业病危害进一步地扩大。
1.2 用人单位刻意回避职业危害
如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能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更有甚者不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导致职工不知其危害、后果以及防范要求和应急处理措施。同时,也没有对职工尤其是对进入企业的农民工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不能使其充分掌握预防职业危害的有关常识以及注意职业危害预防以及自我防护。少数企业已知职业危害因素超标严重,而采取岗位轮换、短时间辞退职工的办法,隐瞒职业危害,逃避职业病防治责任。对于受职业危害而发病的职工,用人单位不愿提供发病人员的职业史、危害因素接触史以及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相关资料,给职业病的诊断、鉴定设置重重障碍,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1.3 企业职工自我保护意识淡漠
部分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明知工作场所有毒、有害,但置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企业配套的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不使用,甚至有的将防护设施拆毁,自愿在有毒有害环境中拼命加班加点,以牺牲个人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追求工效与工资,一旦发病后悔莫及。
1.4 职业卫生工作监管不到位
就像前文所说,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对于职业卫生的重视程度不足,相比于学生卫生、食品卫生来说,职业卫生的监督力度显得微乎其微。官方数据表明:我国职业病危害检测覆盖率仅为11%。此外,在监督企业职业卫生工作时,由于卫生部门自身权力的限制,往往会造成对违反规定的企业惩罚力度不足,没有起到警示作用等问题,从而致使职业卫生部门在执法时无法做到“有法必依”,严重地削弱了职业卫生部门的公信力。
2 如何做好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当中,要受到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作业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而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也会因此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所以,所有企业都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加强企业相关负责人对于该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其职业卫生的管理力度,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健全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需要制定与健全内部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机制,并且要掌握管理制度的每个流程,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了解每个生产线中的工序与岗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职业病与危害,之后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结合现有法律法规,制定出属于企业自己的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只有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够使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运用。
2.2 加强宣传教育
企业要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劳动者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责任与义务,结合本单位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管理规定等的学习,使劳动者认识到身边的职业危害,认识到自己可能会患的职业病及不良作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预防职业危害对人体的伤害,拒绝无防护措施的有害作业。同时,促使企业积极主动提供相职业病防护措施和设施,改善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健康。
2.3 加强生产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一个企业的形象和文化,直接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除了要舍得在工艺设施上投资,加强工艺改造,减少跑、冒、滴、漏外,更应该关注职工的作业环境。比如通风、采光、采暖、浴室、更衣室、休息室等这些必备的设施必须健全,还应对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状况;要按照标准对职工配备相应的符合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和用具,督促职工在工作时正确佩戴和使用。职工健康体检检出职业禁忌证、职业相关疾病或职业病时,要将职工调离原岗位。
2.4 加强健康监护的监督管理
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及评定必须由取得相应资格的卫生机构来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包括上岗前健康检查、离岗健康检查、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健康检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依法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对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确定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的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结合实际及时、妥善处理体检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人诊断,做好职业病人的治疗康复、定期检查和妥善安置,确保职业病人的权益。
结束语
职业卫生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应要加大工作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职业卫生防治机构和管理体系,在隐患排查治理、职业健康监护、宣传教育培训和劳动防护用品等方面,全面提升企业的职业卫生的管理水平,保护员工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敏,李涛,等.国家职业卫生示范企业评选标准解读[J].劳动保护,2006(7):15-18.
[2]吴奇,杨德敏.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及对策的概述[J].职业与健康,2005年8月第21卷第8期.
- 上一篇:初中家庭教育教案设计
- 下一篇:商事制度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