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概述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气环境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大数据;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路径
一、引言
2016年4月17日,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报道震惊全国,上市公司诺普信控制的常隆化工厂的土地污染导致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近500名学生出现身体异常。而该公司于2014年曾被诉讼并支付环境整治费。
紫金矿业等上市公司的环境污染事故仍记忆犹新,新的环境污染事故仍然层出不穷。根据环境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至今,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事故的发生次数呈现上升态势,其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最严峻的领域。
2016年2月,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包括中国铝业等央企在内的141家上市公司在2015年超标排放污染物,尤其是化工行业的企业数量最多。而这141家公司中只有28家公司对此进行了信息披露。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上市公司应公布包括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环境管理等环境信息。
二、中国目前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201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55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众披露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第62条违反本法规定,未公开重点排污单位或者未如实披露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公开,并予以公告。
而2007年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和2008年《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都要求企业及时、准确的公开其环境信息。2014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鼓励企业积极主动披露履行环境责任,包括公司在污染防治和控制、加强生态保护中采取的措施;属于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应按照有关规定,披露其在报告期内的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信息整改。根据证监会的规定,新股发行审计注重对环境问题的审计,包括:在招股说明书中详细披露发行人的生产管理和投资项目符合国家环保要求,拟上市公司最近3年的环境保护投资相关费用,实际运行的环保设施和环境保护支出;生产环境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环境规定,是否曾发生环境事故,治理污染设施的运行是否有效,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养护和日常的污染治理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当拟上市公司发生环境事故或因环境问题受到处罚,是否详细披露了有关情况,其保荐机构和发行律师是否就此事件构成重大违规问题发表意见。
现行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有效的推动了我国企业,尤其是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的重污染行业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根据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重污染上市公司大部分披露其环境信息,但环境信息披露中的定性描述,即文字描述较多,而定量描述偏少;主要披露的内容是环境管理和环境治理信息;对环境方面的负面信息,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均倾向于不予以披露,即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不同行业披露的环境信息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但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尤其是信息披露的质量仍然距离公众期待有着较大的距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运用大数据优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路径选择
在大数据时代,全球对数据挖掘技术越来越重视,由于数据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规范成为可行的选择。在数据“多维”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对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靠性。以往企业披露的环境责任信息往往突出其一定时间内的某些活动,缺乏对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环境责任信息的持续性描述,这导致企业环境责任信息的不连续性,而在大数据环境中可以对所有相关的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得出一个完整的信息组,更好的反应环境信息的真实性。第二,多样性。传统的环境责任信息披露中,由于数据的可能缺失,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很难对企业的环境责任活动进行识别和衡量,而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载体和方式是多样的,可以以各种形式反映信息,有助于提供完整的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内容。第三,可追溯性。在反映企业环境责任信息的路径上,由于缺乏控制机制,难以实现信息的跟踪,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可以被记录在不同的维度,不同维度的数据之间的分析为企业环境信息提供了可追溯性。具体运用大数据优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路径如下:
1、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体系
在运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充分整合现行国内环境保护部门、国资委、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证交所等各部门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厘清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在现行《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框架下,进一步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清晰界定企业环境信息应公开的内容,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环境信息披露义务的主体进行明确规定。建议由环境保护部门牵头,联合国资委、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证交所等相关部门,对企业环境信息报告的具体实施标准或具体实施准则进行拟定,明晰界定企业环境责任报告要素及其内涵、企业环境信息报告的设计体例等,建议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中应尽量使用定量性信息披露,提高企业环境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信息的可理解性,提高企业编制环境信息报告的可操作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体系时,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和处罚机制。以2015年的上市公司鲁抗医药因环境问题受到处罚为例,其将含有抗生素的废水排到主要河流中的行为极大的危害了公众健康,进一步恶化了我国的抗生素滥用问题,但该企业仅仅被环保部门处罚了5万元,基本未能起到惩戒作用。在以经济建设为纲的时代,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及相关处罚受到忽视,但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今天,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及处罚措施,完善诉讼体制,进一步发挥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在内的监督作用,大幅强化处罚和惩戒力度是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必然路径选择。
2、在完善中国企业的环境技术标准基础上,建立数据集成和共享机制
环境保护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环境技术标准,开发统一规范的环境信息技术标准和规范,对环境信息质量标准、监管环境信息要素及其识别与测量、环境信息呈现、标准定量分析技术的所需资源和污染的度量进行规范。制定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噪声等统一的监测标准,同时建设全国统一的环境监测信息数据平台,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质量和其他企业环境信息,以满足公众的环境权益。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数据分析系统
中国已建立了超过两千个环境监测站,监测人员近6万人。我国所有省级监测站都配备了高水平的水质分析设备能力,所有城市监测站均具备进行空气、水、噪音等环境质量的监测能力。但环境监测的信息感知系统和数据集成分析系统仍有待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工作:首先,通过网络化、智能化、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环境监测信息感知系统,以实现各类监控设备的信息融合和共享,更有利于对未履行披露环境信息责任企业的精确惩戒;其次,环保部门应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质量分析产品,通过推动环保服务工作,使社会公众和环保组织等非盈利组织更方便的获取环境信息,了解环境动态、趋势和风险,从而更有利于发动社会力量,进一步推进企业履行其环境信息披露义务。
【参考文献】
[1] 赵萱.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2] 李丹丹.加强引导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N].上海证券报,2015-08-01.
[3] 李军,童克难.改革创新是环保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N].中国环境报,2015-06-22.
篇2
近年来,我国石化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出现了光化学烟雾、雾霾等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还对生物多样性、农作物产量、居民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危害。为了采集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变化情况等数据,就必须进行环境大气监测的基础工作,从而为后续排放标准、控制措施等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适宜的环境大气监测布点方法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使环境部门及时掌握本区域内大气污染物的整体情况和变化规律,从而为相关环保措施的制定提供真实依据。相关工作者需要根据国家规定及所在地区需求,对上述大气污染物中的部分或全部开展监测工作。基于上述分析,本次研究结合自身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实践,对采样点的布置原则、大气监测布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概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2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意义及采样点布置原则
2.1大气环境监测意义
首先,根据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结果分析污染物浓度是否超出规定标准,并基于监测数据进行大气环境质量报告的编写,为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其次,通过历年的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结果分析大气质量的变化状态及发展规律,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出预判,便于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解决;第三,基于大气监测数据报告,为环保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提供依据,并探索预防和解决环境污染影响的有效方法。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度的逐渐提高,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也将逐渐得到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
2.2采样点的布置原则
其一,采样点布置要以当地人口密度和污染情况为基础。对于工业区密集、污染物排放较多、人口数量或流动量较大的区域,应增加采样点设置数量。其二,采样点的设置要与特定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的变化规律相一致,例如:在季风下风向设置更多的采样点。其三,依据监测地区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和污染层次,将采样点级别划分为低、中、高三种。其四,采样点的设置高度要与监测目标需求相适宜,例如测试大气污染物对居民的影响,则应将采样点高度设置范围选为1.5~2m间。其五,采样点应设置于地形开阔平坦的地区,并控制四周建筑物与采样口水平线的夹角低于30°,以免影响空气流通。另外,各个采样点的外部条件应尽量设置一致,从而增加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3不同大气监测布点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大气监测的布点方法包括同心圆布点法、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法、扇形布点法等多种类型。实际监测中,工作人员应结合主导风向、人类活动、区域布局、监测目标、污染物特征等综合选择布点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工作。
3.1同心圆布点法
同心圆布点法主要用于污染源数量较多、污染浓度较大、且污染源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监测人员应先设置中心并画出半径不等的同心圆,再以圆心为起点设置射线若干,放射线与同心圆圆周的交点即是采样点。在运用该方法时,要特别关注风向并增加下风向的布点数量。
3.2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是将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和所在地人群活动因素相综合而进行布点的一种方法。实际操作中,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问题,科学分析布点方位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论证其可行性。
3.3网格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是根据采样点的地理坐标,将监测区域进行网格布设与划分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对布点造成的干扰,适用于污染源较多的区域。实际应用中,网格的划分要考虑污染程度、社会因素等方面。
3.4扇形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一般适用于对区域内孤立高架点源的监测。以陶瓷厂炉窑的烟囱为例:首先,要明确烟囱所在区域内的主导风向,将烟囱顶点设置为污染源位置;其次,以该区域主导风向为轴线,在其下风向画出一个45°~90°之间的扇形区域。最后,在该扇形区域内设置弧线,在每条弧线上设置三四个监测点。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城市;环境;大气污染
1城市大气污染概述
在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能源消耗与日俱增,大气污染变得愈来愈严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呈现递减趋势,在部分大气污染十分严重的城市,空气质量已经有所改善。在环境质量劣于三级城市比例不断下降的同时,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数量也有所下降,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依旧不容乐观。
2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
不同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某些特征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1)空气污染日趋严重。以往城市空气污染物主要为颗粒物及二氧化硫。但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城市空气污染特征逐渐由烟煤型向汽车尾气型转变,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含量明显有所上升。华中、华南等多个地区酸雨现象日趋严重,雾霾发生频率也有所上升。(2)采暖期大气污染程度较非采暖期明显更高。在一些北方城市,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最高值几乎出现在冬季,夏季污染相对较轻。(3)大气污染呈现出工业区向清洁地区转移的趋势。很多城市工业区大气污染程度有所下降,但城市居民区及清洁区却有所上升。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在居民区及清洁区的增速要明显高于工业区。
3城市大气污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大气污染相关影响因素来源于多个方面,具体如下[2]:(1)环保意识不足。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地方政府为了地区政绩,往往会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分离,偏重于发展经济,却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在制定经济政策及产业政策时,未能充分考虑大气环境容量,只在乎短期利益,却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短期内以环境为代价,确实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成果,但却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这与可持续发展观显然是相悖的。(2)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在开展环保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各自为政,协调性不足,这使得环保工作进展大打折扣。相关部门在进行大气环保项目审批时,过于重视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城市环境效益,甚至存在相互推脱责任的情况。环保部门受自身权限影响,无法及时制止企业污染行为,结果大气污染加重。(3)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消费结构及利用不合理、能源利用率偏低所带来的能源浪费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当中,煤炭占比高达75%。然而,仅有30%的煤炭用于发电,其他煤炭多用于工业燃烧及民用燃烧。这种能源利用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也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大气污染。我国所有煤炭资源当中,高硫煤占比较重,燃烧高硫煤会进一步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使大气污染加剧。
4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有效对策
4.1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机构建设
在大气污染防治机构建设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在发挥环保部门职能的情况下,还要整合建设、卫生、城管、园林等部门的力量,构建出一个统一化的大气环境管理部门。由该部门负责大气环境建设,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与此同时,要建立城市空气重度污染预警机制。环保部门要与市委宣传部充分合作,及时向社会群体发出大气污染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另外,要将大气污染防治与政府绩效考核及领导政绩考核关联起来,以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
4.2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离不开资金支持。所以在防治大气污染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以财政资金为基础,发挥其导向作用,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及企业资本投入到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当中。同时,政府方面也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环境保护资金专款专用。对重点治污项目和区域的空气质量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构建出长效管理机制。
4.3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管理
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城市大气环境压力愈来愈大。在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尾气排放标准;合理限制城市购车,以降低汽车保有量;严格实行限号出行、单双号出行,以降低汽车上路量。与此同时,还要对尾气排放控制技术进行优化,并积极推广新技术。采用优化配方的全Pd型三效催化剂,以及真空吸附蜂窝状催化剂的定位涂覆技术。该技术可以精确控制催化剂涂覆量,有效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全Pd催化剂配方根据发动机型号不同,其Pd含量约在1~3g/L范围内[3]。较传统的Pd-Pt-Rh三效催化剂而言,全Pd型三效催化剂不仅尾气处理效果更好,成本也更低,催化剂寿命超过10万公里。
4.4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
城市道路扬尘是城市扬尘污染的主要来源,控制道路扬尘可明显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一方面,要做好道路绿化工作。采取乔木、灌木、草相互结合的“三位一体”绿化方式,以减少地面的面积,并可增强绿化带抗雨水侵蚀的能力。对于城市施工地区,需采取针对性的抑尘措施,对运输货物的车辆进行封闭,并要求及时清洗车身,以保证施工路段的清洁。另一方面,要加快城市道路清扫机械化建设步伐。积极推广先进的环卫洗地作业车辆,以提升城市道路洁净度,对道路扬尘进行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要规划好道路冲洒水作业范围,根据实际气候情况,规律实施冲水作业,以降低大气悬浮物含量。
5结语
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若大气环境持续恶化,将会对城市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通过综合性手段,从源头上遏制大气污染,以创建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培,王新,柴发合.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综合管理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05):8-14.
篇4
[关键词]孔口流量计;校准方法;标准装置;线性拟合;精度
中图分类号:X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247-01
1 概述
新疆范围内石油、化工企业众多,大大小小近百家热电厂遍布全疆各地州。一直以来,新疆的大气环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的深入和大气环境的综合治理的加强,用于检测总悬浮颗粒物的大气环境采样器越来越多,而其中所使用的标准器(孔口流量计)的计量校准需求也日益增加。对此,笔者学习分析了标准表法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用于对孔口流量计的校准工作。
2 标准装置的研制
2.1 装置的构成
标准表法气体流量标准装置采用重复性好的罗茨流量计和涡轮流量计作为主标准器,与被校孔口流量计串联在管路中,配备两台差压变送器和两台温度变送器,根据测量范围选择不同的管路。计算机同时采集被检表和标准表的输出的流量信号,并分别利用压力和温度值对流量进行修正得到相应的标况流量,再进行比较,得到被检表指示流量值的误差及仪表系数,通过多次测量得到被检表的重复性。
2.2 技术参数
测量范围:(2~200)m3/h;
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U=0.5%,k=2。
3 校准方法
校准步骤如下:
1)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按HJ/T 368-2007 《标定总悬浮微粒物采样器用的孔口流量计》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将孔口流量计安装在标准表法气体流量标准装置上。以空气为检定介质进行漏气检查,用橡皮垫堵住孔口流量计的孔口,开启抽气泵,20秒内标准流量计应无读数变化,否则,需检查漏气位置,排除漏气故障,直至标准流量计无读数变化。取下橡皮垫,进行检定。
2)在孔口流量计使用流量范围内,均匀选取7个点的流量值。启动抽气泵,调节流量至每一选取点附近,维持流量不变,待罗兹流量计读数为一整数值时,开始计时,并记录罗茨流量计初始读数Vi,读取并记录罗茨流量计压差值P(Pa)和孔口流量计的孔口的压差值H(Pa),待罗兹流量计读数至少增加1m3,终止计时,记录罗兹流量计终止读数Vf和测定时间(min)。重复上述步骤,逐一校准所选7个流量点。
3)计算每一校准点的标准状况流量。先由罗茨流量计读数计算孔口流量计被校点通过的计量体积Vm:
如果任何一标定点的PL值,超过±2%,则需按上述规定操作,重做该点数据,直至满足要求为止。不能满足要求者,为不合格品。
4 实验数据处理
对青岛某公司生产的孔口流量计进行校准,流量范围:(80~130)L/min,准确度等级:1级。实验数据见表1。实验现场大气压力P1=93500Pa、环境温度T1=293.65K。
将根据公式计算的修正项Y和标态流量QN在Excel软件中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得到零点:A=2.2299,增益B=0.2537,相关系数R2=0.9983,即拟合函数为:Ycal=0.2537QN+2.2299,进而对数据进行处理,见表2。
篇5
内容摘要:本文从碳排放权形成的原因、碳排放权主客体的关系以及低碳经济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产权理论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机理,提出了以产权明晰为前提,市场交易为基础,公众参与为重点,技术创新为关键,产权保护为保障的低碳经济发展“五力”模型。
关键词:低碳经济 产权理论 碳排放权
“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近几年来,如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当前,学者从产权理论角度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交易障碍的排除上。国内最早用产权理论分析低碳经济的是天博士(2007),他对碳排放权的特征进行了界定,认为碳排放权具有稀缺性、强制性、排他性和可交易性的特征,提出构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议。张国丰(2010)通过对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要从初始配额分配制度、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方面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张鹏(2010)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论述了知识产权制度应在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上对低碳技术创新给以回应。然而,还没有学者从产权理论的视角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
相关理论概述
(一)外部性理论
产权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外部性一般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如果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使他人成本增加或收益减少,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使他人成本减少或收益增加,就称为正外部性。外部性会影响社会的资源配置,外部性的存在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源,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外部性内在化。福利经济学派的庇古从政府管制的角度提出采用征税的方式促进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产权经济学派的科斯从市场角度提出通过产权的界定和市场交易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产权理论
阿尔钦将产权定义为:“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其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他强调的产权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制度安排,规定了每个人对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一行为准则,若有违反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体现了产权在维护人们对资产的排他性权威。经济学家科斯指出庇古税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弊端,认为通过惩罚的方式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在产权明晰且交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私人之间达成的契约或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照样可以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对大气资源产权的清晰界定以及合理的制度安排,通过产权分配、拍卖等方式为没有市场的大气资源建立起市场,让价格机制来调节大气资源的供需是实现环境污染外部性内在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其中,产权的清晰界定和交易成本的尽量降低成为推进大气资源市场化的关键。
产权制度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产权制度具有激励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外部性内在化功能。产权功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能够对碳排放权制度的形成产生作用。激励约束功能主要通过产权明晰和产权保护来实现,明晰的产权具有排他性的功能,形成了财产的私有化,为产权交易提供了前提。产权的保护约束了人们对排他性产权的侵犯,激励了人们对碳排放权的取得与占有;技术创新具有外溢效应,创新主体就要求将技术创新的外部效益进行外部性内部化。产权保护制度的确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外部性内部化的效果,保障了技术创新主体的利益;在产权明晰和产权保护的前提下,碳排放权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使产权从低效率人的手中转移到高效率的人手中,这体现了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如图1所示。
(一)碳排放权形成的原因分析
碳排放权是“发生在人类保护环境过程中产生的国与国之间、国家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为顺利完成对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而形成排放配额的交易行为”。碳排放权的形成是为了保护大气环境不再恶化的必然结果。随着人类排放二氧化碳的增多,大气环境逐步恶化,大气环境的容量在逐步缩小,大气资源成了稀缺资源。如2图所示,大气是公共资源,体现了公众利益,由于大气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碳排放权成为了有价商品,某些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又不得不排放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企业收益成正比关系。因此,排放二氧化碳能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在没有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的情况下,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会尽可能多的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从而造成大气环境的破坏,侵占了公众利益,甚至造成“公地悲剧”。因此,为了维护大气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避免个人对公众利益的无限制侵害,就要通过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和使用权的限定对私人行为进行约束。要对碳排放量进行初始分配,就要对大气环境容量进行一个衡量。碳排放权的计量要以大气环境的总体容量为依据,通过对大气容量的衡量,将其量化成可计量的碳排放权,再将碳排放权按一定规则分配给个体或者组织使用。
(二)碳排放权的权利主客体关系分析
碳排放权的权利构成分为碳排放权的主体与客体,产权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国家是产权的代表,企业或其他组织是产权的使用者,产权的客体则是大气资源(见图3)。大气环境的产权属于人类共同所有,在一个国家内部,碳排放权的主体应该属于全体人民所有,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碳排放的所有权。全体人民委托国家对产权进行管理和调控,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是碳排放权的代表,国家享有分配权,必须依据一定的规则将使用权分配给每一个经济实体。每个经济实体在获得国家分配的碳排放权的使用权的同时,也具有对碳排放权的收益权。也就是允许有富余碳排放权的企业或组织对碳排放的使用权进行自愿的交易,其目的在于实现碳排放权的优化配置。当企业的使用量超过初始分配额时,企业就要通过碳权交易市场进行购买碳排放权;当企业的使用量低于初始分配额时,可以将剩余部分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或者留作企业资产的一部分。
(三)低碳经济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低碳经济涉及到的相关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中介机构。政府通过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各项政策及其配套设施来引导社会低碳化发展,促进低碳能源的开发,提高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政府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企业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企业通过引进低碳技术、更改产品生产工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低碳生产。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其参与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行为和消费方式的低碳化,不仅能给企业的低碳生产带来动力,而且还能推动整个社会的低碳化发展。公众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低碳经济能否尽快落实和快速发展。中介包括各种环保组织、各类交易机构、高校学术团体等,他们为政府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为碳排放权提供交易平台,对低碳经济的落实起到桥梁的作用。政府、企业、公众、中介四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见图4)。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五力模型”
根据产权理论,本文认为将大气公共资源的碳排放权进行私有化后,通过引入市场交易制度,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可以促进碳排放权的合理分配,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此可以建立一个以产权明晰为前提,市场交易为基础,公众参与为重点,技术创新为关键,产权保护为保障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型(见图5)。
产权明晰就是指必须将碳排放权能够准确的分配到每一个经济个体中,并能就碳排放量进行一个准确的评估与核算。同时,要明确碳排放权的主体、客体以及产权代表之间的权利关系,明确碳排放权的使用权、收益权、占有权、转让权的流动原则和流动方式。产权交易制度的建立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碳排放权只有能够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的交易,才能激发人们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实现碳排放权的优化配置。产权交易制度必须处理好市场交易的价格问题,保证市场价格能够放映市场的供需状况,并能够采用一系列措施来维护交易价格的稳定,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和权力寻租的行为。
公众是低碳经济的直接参与者,公众能否正确认识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改变原有高碳生活消费方式,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产权制度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利益机制来引导公众积极主动参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公众参与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本身直接进行低碳减排行为,也可以通过投资方式支持低碳事业的发展。公众的广泛参与,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更好的促进低碳经济在社会上遍地开花,生根结果。技术创新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产权制度通过产权保护制度能够较好的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实行节能减排,而实现节能减排需要依靠能源结构的调整,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开发、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高碳的生产、消费方式。技术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机制,国家应培养相应的人才并投入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技术研发,建立技术研发的支持体系。
产权保护制度明确了产权的取得程序,以及行使产权的原则方法和保护范围,是其他各个要素落实的根本保证。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保护制度,才能清楚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才能对违背制度的行为给以相应的惩罚,才能更好的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利益。低碳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依靠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建立科学的产权制度,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一致努力。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2.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杨浩.现代企业理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于天飞.碳排放权的产权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篇6
关键词:立体化教材;气象与气候学;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02-02
立体化教材是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多形态、多层次、多用途及多媒介的教学资源的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
一、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现实意义
2005年教育部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再加上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大多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与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造成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因此建构知识体系应以多形态(纸质、电子或网络介质)形式展现,并提供交互支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基于网络的“立体化”教材的特点
与传统的纸版教材相比较,基于网络的“立体化”教材有如下特点。
教师将理解难点依托信息网络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网络课件进行答题、测试,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交流、答疑等,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在网络更大的范围内吸收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形成协作学习环境;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等进行在线学习。
三、立体化教材的创设依据
1.教师教学。为了使老师在教学中能做到“个性化教学”、方便制订教学计划,演示教学重点内容,组织试卷等教学需求,需进行立体化教材建设。编制与主教材配套的教学大纲、教师参考书、电子教案、试题库等资源。
2.学生学习。学生利用立体化教材的信息资源(如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纸质教材以及网络上的信息等),自由探索,自主学习,达成学习目标。①激发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设计互动环节,将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具有灵活性开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文献,自主分析数据来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②创造适合学生心理的问答环境,构建有效的交流互动平台。在互动区,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种交流不仅具有深度而且更具有广度。
3.构建气象知识第二课堂。因课时所限,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气象知识都是有限的,从知识容量和广度上都是不够的,急需通过网络进行气象知识的第二课堂构建。
4.气象科学的普及以及环境教育的深入。搜罗整理与气候环境教育相关的新闻、视频、图片,整理成专题让学生了解前沿的气象科学技术知识、气象灾害防治技术、气象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四、立体化教材模块的内容
结合网络技术来搭建一个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把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等多方面的优势融合到现代网络教学平台中。同时也可以将网络便捷性、互动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气象学与气候学》立体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九大模块:①模块一。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大纲,总体概述,教材主要内容。《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能最大可能地提供大气环境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的演变过程,全球气候变迁特别是气候异常的机理。而实践教学能帮助学生学会监测大气环境,了解大气状况。②模块二。分章分节对各章节的重难点详细解释和说明,让学生能自主理解和掌握,对于上课还存在漏缺的地方及时补上,更从中找到更多的突破口。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处理各种气象资料,学会气象资料整理的方法;也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接受天气云图,掌握有关天气预报理论与方法;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获取大气环境信息、气象灾害资料及气候数据,为当地生产建设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此外学生依靠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能及时把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③模块三。链接高中地理,讲述知识在高中地理知识中的运用,解释高中地理所涉及的知识的更深层原理;气象气候学课程教学一直关注大气环境演变与全球气候变迁以及地方气候的状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某个地方的大气环境与地方气候时,可以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来获取该地的资料和信息。气象气候实践教学中所要求的地图应用、数据收集和绘制图表等技能,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探索、识别问题,并提出建议。④模块四。气候环境,在气象与气候学中还存在着世界上还未解决的课题、原理、现象,比如“厄尔尼诺”现象等,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带动学生探索更多知识的欲望。臭氧空洞是全球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之一,教师在讲授大气的物质组成时应引导学生探讨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来源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同时由于人类改变大气成分,又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因此有必要增加臭氧层保护的专题讨论。⑤模块五。生活更便利,包括天气查询和生活中的气象知识的介绍。通过链接中国天气网查询天气等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运用知识原理来解释和解答众多的生活事例,实用又有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⑥模块六。气象科普,介绍气象名人,气象名词,解释生活中的气象谚语,更多地了解气象方面的相关知识。⑦模块七。练习巩固,通过习题的练习,更理解和明确知识的不足之处,再回头巩固知识掌握中存在的问题。⑧模块八。自主检测题库,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和难点知识,有配套的检测题库,学生可以自测。还有期末考试题样卷,学生可以对整体的知识自我检测,寻找知识上的缺漏。⑨模块九。辅导答疑模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积极性。
通过构建立体教材,可以提高教学及学习质量,并促进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在具体教材的编写上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必需、够用”为度,对内容的编排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教材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体现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张映光.试论立体化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6,(3):60-62.
[2]赵志强.高校立体化教材建设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78-80.
[3]张浩宇.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报,2008,27(1):87-88.
[4]刘洪,郑丽群,李大卫.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观察与思考,2012,(03):127-128.
[5]刘兰芳.气象气候学课程改革与环境教育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4):68-70.
[6]刘兰芳.高师地理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3,21(6):100-103.
[7]刘兰芳.21世纪地理科学气象气候实习新思路[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21(3):129-134.
[8]贺维,吴秀莹,宋春晖.基于云计算的立体化教材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5):34-35.
[9]邓传良,秦瑞云,高武军,等.“立体化”教材建设在高校遗传学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20):100.
[10]余强.高等教育教材立体化出版初探[J].出版科学,2006,(4):29-32.
[11]魏江江.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1,35(1):84-86.
篇7
关键词:污染源;在线监控;自动监控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gas, sound, solid waste, animal husbandry and aquaculture pollution sourc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measures for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has adopted, focusing on application of pollution sources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platform and the source of pollution automatic monitoring facilities,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 is discussed, aimed at the pollution the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law enforcement, pollution reduction, total control advantage, reduce pollution,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homestead.
Key words: pollution source; on-line monitoring; automatic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一、我国污染源研究现状
1.1 水污染源研究状况
根据空间分布方式水污染源可分为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点源是指以点形状排放而使水体造成污染的发生源。一般工业污染源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染源产生的城市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或管渠送到水体排放口,作为重点污染端向水体排放。这种点源含污染物较多、成分复杂,并有季节性,但易于实现监测。非点源通常以面积形式分布并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所以常被称为水污染面源。其中,坡面径带来的污染物和农田灌溉水是其主要来源。由于面源分布比较广而且具有随机性,所以很难实现定期监测。
1.2 固体废物污染源研究
我国城市垃圾年产生量约为1.5亿吨,年增长率为8%-10%,历年堆存量高达50多亿吨,而无害化处理率不到10%,废物处置标准不高,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低,管理不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大多数农村生活垃圾清扫,处置不合格,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严重。
1.3 噪声污染源的研究
城市机动车辆的剧增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噪音源。来自机动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噪音是流动的,干扰范围大,而建筑施工现场的噪音污染虽然相对"静止",但噪音的强度和持续性更加令人难以忍受。各类功能区噪声普遍超标。超标百分率分别为:特殊住宅区57.1%;居民、文教区71.1%;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80.4%;工业集中区21.7%;交通道路两侧50.0%。声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人们深受噪声之苦,控制噪声已成为当务之急。
1.4 大气污染源的研究
据统计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全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污染日益突出。
1.5种植业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
(1)化肥大量投入、有机肥施用不足,造成土壤内在结构的不平衡,利用率降低,面源污染加剧;(2)农药施用过量,利用率低下,技术服务不到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品质下降;(3)农膜回收方式单一,新农膜推广不足,残留的农膜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4)农作物秸秆的燃烧、堆放或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态环境。
1.6 畜牧养殖业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处理成本高;同时伴随化肥工业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使有机粪肥大量闲置,禽畜粪便不能及时还田,开始形成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禽饲料中的70%左右的含氮物质被排泄出来,在高温下迅速腐败发酵,产生硫化氢、氨、胺、硫醇、苯酸等有毒有害气体,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如不及时处置,会滋生蚊蝇,使环境中的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二、针对各污染源污染所采取对策
2.1 针对水体污染的对策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尽快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的战略转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综合治理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高度重视污水再生利用。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实现由单一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向污水综合利用转变。
2.2 固体废物的防治方法
(1)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全名环境保护意识;(2)逐步推进固体废弃物排放收费制度;(3)实行工业企业固体废弃物排放许可证制度;(4)积极推行ISO14000生命周期思想。
2.3 土壤种植业的治理方法
(1)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2)积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3)普及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用量;(4)积极回收农膜,大力推广新型可降解农膜;(5)依靠科学技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2.4 大气防治方法
(1)加强大气监测,大众媒体监督;(2)促使企业进行工业改造,加大环保投资;(3)控制交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4)选好树种,搞好卫生防护林的营造与管护。
2.5 畜牧业污染治理方法
(1)合理加工日粮,在饲料中减少使用含硫矿物质如硫酸铜和硫酸铁,可降低含硫臭气;(2)添加酶制剂,消除相应的抗营养因子,补充动物的内源酶,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排泄物;(3)粪便能源化和肥料化,畜禽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填充原料,经发酵后的残渣返田增加肥力,改良土壤,防止土地板结,减少化肥的用量。
三、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平台的研究
篇8
关键词:环境质量、成都市、宜居性建设
1引言
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较早出现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它不是一种运动或城市发展新阶段的标志,而是城市发展水平进入高质量阶段的一种必然,是随同城市建设过程生长出来,被逐步认识并因此开始频繁使用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董黎明认为,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市政、生活配套设施要齐备,尤其是公共交通要完备,要利于人们出行;第三,还应该包括社会环境因素,比如治安环境、人文环境、就业等。 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普遍开始重视宜居城市建设,近两年己经有十余个城市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因此,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大势所趋。
2成都市相关概述
“天府之国”―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中心城建成区面积283平方千米,城区人口452.6万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特点,成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成都市及周边的名胜风景更是举不胜举。幽
静的青城山、秀丽的峨眉山、神奇的九寨沟、古老的都江堰、磅礴的乐山大佛等都是游客们流连忘返的理想目的地。成都市陆续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地方首创奖”、“最佳范例奖”等。在《商务旅行》杂志最新出炉的宜商宜居世界城市的排名中,成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力克美国的波特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世界名城,摘走世界第一的桂冠。与杂志排名相对应的是,成都市昨日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一万多名境外人员选择在成都定居、189家世界500强企业选择落户成都,各项数据表明,成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城。
3基于环境视角的成都市宜居性建设策略
3.1强力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成都市必须强力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扬尘防治措施,继续推进防尘“三大工程”建设,实施三环路、人民南路尘带和城郊结合部扬尘治理;推行工地物业化管理,中心城区工地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二、三圈层区(市)县要划定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及砂浆区域,全年实现中心城区、二圈层、三圈层散装水泥使用率分别达到76%、56%、49%以上;强化建筑渣土运输车辆管理,开展渣土集装箱式全密闭运输试点,2012年实现绕城高速内建筑渣土集装箱式运输;落实道路清扫“4311”作业法,加大道路保洁除尘力度。以实施环保标志管理为抓手,全面实施机动车污染防治,提高新车上户排放标准,完成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线建设,强化高污染车限行执法,全面推进高污染车淘汰工作。继续抓好嘉陵电厂污染监管直至关闭,加强绕城高速内及各区(市)县政府所在地燃煤控制区监管,坚决取缔违章占道露天烧烤摊点,从源头控制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继续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协调周边地区加强联防联控,减少秸秆焚烧对大气的影响,实现焚烧秸秆导致空气污染天数比2010年减少1天目标。实施加油站、油罐车、储油库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做好人工增雨工作,推进飞机增雨降尘。确保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5天以上;二、三圈层区(市)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9天以上,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3.2建立企业环境行为和经济效益挂钩的新型社会评价体系
成都市的空气污染主要是中小企业排放的废气,成都市各中小城市建设宜人的大气环境,首先,要按照区县功能定位,确定区域环保工作重点和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各级政府落实环保责任。建立企业环境行为和经济效益挂钩的新型社会评价体系,引导企业自觉形成环保意识。从而促使企业建立内在的环保机制、产生内生的环保动力。以此制约企业的生产行为,发展“无公害、少污染、低消耗、高效益”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实施“三区”保护战略,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重要的资源开发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对生态良好地区实行积极性保护;此外,要尽快建立起我国生态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运用现代化监测手段提高对生态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以有效地减轻生态灾害造成的损失。
3.3保证城乡水环境质量
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建立准确、可靠的污染源及环境质量数据库。通过对过去垃圾填埋点、化工厂、传染病医院等污染源的调查评估。确定污染等级。并利用先进技术对污染源进行监控。以环境优美城镇建设为载体,完善城镇环境保护体系。推进城市工业小区和污染集中控制,保护重点水域、水系和基建农田,划定城镇水源保护地,保证城乡水环境质量。
3.4建设精美的城镇园林绿地
成都市应依托原有风景、园林景观,建设精美的城镇园林绿地,继续建一批城市重点园林绿地和公园。其他小城市要尽量创造条件,早日建设公园,扩大园林绿地,创造较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成都市各中小城市要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活动、创建园林化单位活动、庭院绿化达标活动。大力建设城郊的生态林地和风景区,建立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镇绿地系统,塑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形象。
结语
《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提出:“人类居住区发展的目标是促其可持续发展,并动员全民参加,建成规划布局合理,环境整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根据成都市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实施总纲要,努力将成都建设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人居城市。城,依水而建;人,临水而居;人在城中,城在景中: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水融,城市现代化与环境生态化和谐共生。当然,宜居城市建设当然不能一刀切,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各具功能、各具特色、各具风格的多种城市类型。
参考文献:
[1]张文忠等.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遥感技术;农业产业监测;应用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遥感技术已经被应用在诸多行业中,也为行业发展提供全新契机。就农业产业监测工作来说,遥感技术被应用在农业土壤、气象以及多方面内容中,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近几十年,中国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由手工作业逐渐转向机械作业。随着近代的遥感技术出现,将农业产业推向全新高度,农业逐渐迈向高效化、精准化发展方向,这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遥感技术概述
所谓的遥感技术,就是指对较远的区域具有感知意识。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遥感技术的出现,能够进行远处探知,并根据所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以及处理。遥感技术能够对不同事物特征加以分析,感知地面事物性质。此外,遥感技术可以根据不同事物或是物体,呈现出不同波普,对地面上的多种事物或是物体加以识别,具有极强地远方感知能力。通俗来讲,就是利用天空中的飞机、卫星等多种飞行物所含有的遥感器,对地面的数据加以收集以及整理,并对不同的数据进行识别、分析以及传送等,这也是遥感技术主要特征。
二、遥感技术的主要特征
(一)信息获取速度快卫星可以根据地球自转周期进行运转,并能在运转工作中,对最新的数据进行获取,并将获得的信息技术更新,也能对原有数据加以更改。同时,快速信息获取速度,能够对新旧动态变化进行及时监测。
(二)信息获取受限少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为复杂,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质、地貌存在较大差异。像是沼泽、沙漠等区域,人类不仅难以跨越,更难以对其地面工作进行检测。而利用遥感技术,在信息获取上,所受限制较少。遥感技术不需要技术人员到区域现场进行观测,能够借助远程控制系统,在恶劣的情况下借助遥感技术,获取多种信息数据。
(三)信息获取方法多对目前的遥感技术加以分析,遥感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去需求,选取不同的波段以及遥感一起,对信息进行收集工作。较为常见的有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以及微波探测等。这些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于不同波段,对物体造成的穿透性存在差异,进而对不同地面物体信息加以获取。
三、遥感技术在农业产业监测中的实际应用
(一)分析农业生产所需资源遥感卫星在地表开展扫描监测工作,主要用用多波段传感器,多波段传感器,能够根据布偶听的物体信息,对其数据进行颈环收集。就目前所获图像来看,不同的地表物体,具有不同的纹理、形状以及色调,这些信息之间都存在差异。只有根据不同的识别特征,并对地表的物体特征加以分析与识别。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业产业进行监测的这一过程,也是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原理。
(二)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业产业情况将遥感技术应用在农业产业监测工作中,能够对不同的农业作物加以区分,不同的农业作物,其所呈现的光谱具有较大的差异。根据图像以及不同的波普,能够对农业产业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关注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此外,利用不同阶段的生长信息,还能对农作物产量进行评估。就我国遥感技术应用来说,遥感技术主要应用在小麦以及水稻监测工作中。
(三)监测评估可能出现的农业灾害不同的农作物其所呈现的波谱特征存在差异,就算是一种农作物,也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以及外部的特征,其光谱反射率的曲线也是不同的。而遥感技术,正是应用此种方式,对农业产业进行监测工作,并根据不同的波普特征,对农业产业灾害问题加以监测与评估。
(四)监测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的生产环境关乎农业产量,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业产业生产环境加以监测,像是对大气环境、水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中。其中,对大气环境的监测,主要是对其空气成分加以监测,并对大气变化进行实时监测。而水环境,则是对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水质进行分析。而自然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主要指对农村生态变化、城市开发状况以及森林覆盖等多种情况进行监测。矿区生态破坏以及森林覆盖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监测。
篇10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应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强大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其应用价值极其显著,尤其对环境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环境科学发展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过程中,投入了较多新型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不容忽视,已经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1GIS的相关概述分析
1.1概念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来说,作为计算机系统之一,可以促进空间数据的采集、储存以及查询检索等顺利进行,有助于对海量地理数据予以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一大通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就在于地理空间数据库,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采集和储存整个空间相关数据,所以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系统。
1.2功能
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在地理数据处理工程中,GIS的作用显著
数据的采集和输入,也就是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实现系统外部原始数据向系统内部的顺利传输,并将这些数据从外部格式实现向内部格式的顺利转换,为系统处理提供便利性。第二,数据编辑,首先,对于图形编辑来说,主要涵盖、图形编辑、图形修饰等功能,其次,对于属性编辑来说,主要是指与数据库管理相整合,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修改和删除等。第三,数据存储和管理,对于数据存储来说,要求在计算机内部或外部存储介质上,记录好数据,其存储方式与数据文件的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关键要加强记录的逻辑顺序的构建,属性数据,在关系数据库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第四,空间查询和分析,其中,对于数据查询和检索来说,主要是指從数据文件和数据库中,对所需数据予以查找或选取。借助GIS技术,可以对所定区域的各种现象予以有效分析。
2GI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与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环境信息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极其明显,所以在环境监测中,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各种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存储等提供很大的便利性,并确保环境信息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环境监测的开展助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显著,要加强GIS的功能模块的应用[1],与选定的环境监测模型结合在一起,有效处理多源环境信息,将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挖掘出来,动态化监测环境,并直观展示出环境的变化情况和规律等,将其制作程图片。
2.1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
在城市工业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工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在城市空气中,充斥着较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予以了高度重视。对大气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其空间尺度较大,人类生存的大气圈中,其厚度是不可想象的。空气在自然环境中的流动性较高,所以GIS技术,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此来将监测和分析功能发挥出来。加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收集和整理大气污染隐患的企业和位置信息等,并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构建。通过对GIS空间分析和数据显示功能的发挥,可以为污染物在大气中浓度分布图的获取提供便利性,从而对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超标情况予以充分了解。
2.2在水资源环境监测方面
在工农业发展中,水资源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水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化,而且复合型污染特点比较明显,对于饮用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针对水资源环境,必须要注重监测和管理的实施。对水资源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庞大的空间信息量,GIS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效管理和分析空间信息这一方面。在水资源环境监测中,加强GIS的应用,可以将水质监测数据和空间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上来,为管理人员有效查询和修改各种空间信息创造有利条件[2]。GIS的空间分析和图标分析功能显著,可以更好地制作空间和检测数据的专题图,确保污染治理方案的制订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比如某一研究人员借助GIS技术,合理设计地下水监测网络,有效监测和分析所选研究区域的场地,不断提高管理地表和地下废物的有效性,及时将潜在污染源挖掘出来,更好地保护水源井,并且作用于填埋场选址这一方面。
3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系统化分析和预测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对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予以积极引导,确保人类活动具有较高的环境相容性。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诸多环境问题,可以借助成熟模型来进行描述,但是这些环境模型空间数据的难度性较高,尤其在操作和显示方面,而且空间特性较为显著。借助GIS技术,可以集中整合数据和地图,加强拓扑关系的构建,为空间分析和查询各类专题图创造有利条件,并将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直观展示出来。
3.1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环境信息数据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对相关环境信息予以充分掌握,如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区域环境质量等。环境信息数据量比较庞大,而且与空间位置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环境评价的各种模型中,要对GIS集成与场地相关的各种数据予以应用,给予综合化分析和模拟强有力的保障,更好地分析环境质量现状。GIS的数据管理和跟踪能力较为强化,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予以协助检查,引导单位自身将自身的职责履行到位,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事后验证工作落实下去。
3.2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对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加强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将该区域环境中与发展过程相关的人类活动、自然作用的规律予以反映。借助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协调发展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确保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相互统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GIS的应用,可以对地理区域复杂化的污染源信息等予以管理,并对区域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3]。此外,叠置地理对象的功能不容忽视,将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多个环境影响因素与特征叠加整合在一起,对区域环境质量演变和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予以合理化分析,从而更好地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区域的污染源数据关联于各种环境预测模型,加强模型预测法的应用,可以为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3.3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针对累积环境变化的过程,应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也就是分析和调查,对影响源和过程的累积,并解释各个影响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累积,对以往、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累积影响进行预测,当然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反馈效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具有统一的潜在发展行为的方向和内容等,应予以合理化选择。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将环境影响评价的时空分析范围予以拓展化,并将环境变化的时空放大作用发挥出来,所以对评价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GIS技术,在编辑和加工长时段区域数据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对环境影响在时空的累积特征进行有效识别,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4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规划来说,主要是指调查和监测一个区域的环境现状,由于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并基于生态学原理,要对工业部门结构和生产布局等予以调整,作为战略性部署之一,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建设目标。在环境规划中,GIS的应用,有助于集中整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图形库,促进环境数据收集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预测和污染控制规划方面的处理提供帮助,确保环境规划决策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GIS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的属性数据管理优势显著,而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分析能力,GIS可以有效编辑多种空间数据,并借助对各种专题图和统计图的分层输出,可以满足资源节约化需求,避免浪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等,同时所获取的精准度较高。在GIS技术发展中,将会大大完善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促进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巧云.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6):17-18.
[2] 孙义峰,孙立娥,刘维龙.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12):112.
- 上一篇:农村合作社管理
- 下一篇:初中家庭教育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