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社会;和谐文化;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同时也需要社会主义文化为其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这都是我们党全面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而做出的精辟论述。

一、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和谐文化,是指社会大多数人和各个社会群体都能认同、掌握和消费的文化。它需要有效地消除社会不同群体的文化落差,在信息、知识、技能文化的掌握和拥有上,实现基本的平等和民主。包括反映一切人类和平、和睦及其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及行为规范。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思想基础。一个社会的和谐,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要在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条件下,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和谐,必须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为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团结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内涵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正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的持续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各种矛盾正在呈上升趋势。化解社会矛盾既需要建立有效的调处机制,也需要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使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局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和谐、不断提升和谐层次、不断提高和谐品质的社会。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一个要素,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二、建设和谐文化要兼容并蓄,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华,又要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追求和谐的大同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浓厚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与哲学思想,也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西方文化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重视等等内容,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值得吸收借鉴的。当然,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观念,是要坚决抵制的。面对西方文化,妄自菲薄,唯我独尊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因此,构建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离不开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只有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我们和谐文化的丰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要重点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以为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着重差异,既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又要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充分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群众性,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多样的、为群众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前进的社会围和人际关系。

三、和谐文化要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

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建立全社会认同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促进人们对社会和谐的认知和理解,在全社会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形成以尊重和实践和谐为荣,以背离和破坏和谐为耻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体系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道德标准、长效机制等等。当然也包括将和谐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到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去,以美的形象和方式促进和谐理念的传播和运用。建立共创和谐的长效机制。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建立起全社会能够认同的社会规范,包括凝聚和约束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法制意识和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长效制度。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同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以文化人、以人育人与以法治人、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法律道德机制;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渗透融入到社会行政管理与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分配和各项社会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中去,使和谐文化培育和建设体现在日常行政社会管理之中和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与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校规校纪、厂规厂纪、学生守则建立健全起来,使和谐文化的培育与建设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同各级各类评比表彰活动和干部的选拔考察任用结合起来,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和谐文化培育和建设的检查考评机制;要把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同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等机制建立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和谐文化培育与建设的长效监督机制。

四、和谐文化要为和谐世界提供思想武器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重整体、重和谐的价值取向

是时代的呼唤。当今世界,极需建构一个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以利于各个部分、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在整体中实现定位的公正、公平、平等、合理,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符合人类整体发展进步的趋势,又能满足各个部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合理需求,使全球化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赢共享的全球化。在处理国家间关系中,应遵循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对各种争端都力求通过协商解决,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因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和单边主义都是不合时宜的,应当弘扬和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大同世界”,倡导“协和万邦”、“民族和亲”、“亲仁善邻”、“礼尚往来”。和谐共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当今世界的普遍价值和终极追求,和谐文化必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思想武器。

篇2

社会福利是一个社会学名词,是“社会”与“福利”的合成词。社会福利从多种资料来考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社会资源的概念,“将我们在社会福利的生产、分配与消费中的社会的、政治思想的和制度的内容,放入到一个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具有活力的道德与政治结合的标准框架中进行的探索。”此种定义比较宽泛。二是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福利的一部分,资金来源于专门的社会保障税的收入。三是享受型的社会利益。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经济、政策和服务保障。四是政府扶持。民政部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给予特殊人群物质的关怀与照顾等。五是民政部门针对弱势老人、残疾人、孤儿、优抚对象提供的收入和服务保障。“福利经济学”把“福利”区分为“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社会福利”是指由于财物的占有而产生的满足,或由于其它原因而产生的满足。“经济福利”则是可以使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是在狭义概念的社会福利,经济福利直接影响着社会福利。在19世纪后期,西方各国都极重视福利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国民待遇,成为了政治的重要基础。

二、社会福利的特征

1.保障内容的福利性。社会福利由国家和社会免费或者资提供,具有明确的福利性。它对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条件,为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2.水平的不可逆性。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于通过这种手段来解决社会阶层矛盾和缓解社会冲突,因此具有不可逆性,只允许提高不能降低,当降低于当前层次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3.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性。社会福利无需提供劳动力就可无偿得到,属于社会全员性的。不同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需要提交申请和需要救助的原因,才有资格享有。社会保险需要参保,达到一定的条件后,才能得到保险赔偿。4.实现方式的多样性。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需要各项社会服务,因为福利实现方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福利不仅包括经济的保障,还有其他相配套的服务保障,经济收入保障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只有通过多样化的福利服务,才能使之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

三、和谐社会的解读

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一直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十报告中同样重点提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讲话中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谐社会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动、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几个方面。民主法治是倾向于依法治国而言的,建立民主国家;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矛盾得以合理的消化,法律进一步渗透到每个领域。诚信友爱是指社会诚信,人与人关系和睦,融洽相处;充满活力是指人们精神饱满,对未来充满希望,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安定团结是指社会各项事业完备,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生产、环保、绿化与自然共同生存,相互敬畏,平等共生。在众多社会学家的研究对和谐社会各有倾向。但核心的思想都集中到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协调、稳定、发展的概念。稳定是社会的基础,民主是社会的基石,是社会稳定和谐最重要的指标。稳定是社会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协调,社会如果不协调,两级分化贫富差距严重,城乡不协调发展,区域不协调发展,只照顾少数人群的利益,都会影响和谐;发展是指社会应该是向前的,不是倒退的、停滞不前的,而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整个社会呈现年轻的气息。

四、社会福利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1.社会福利能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各种需要

在我国仍有相当比例的弱势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现在社会上的这类人群还有的挣扎在饥饿线上,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2.12亿,同时随着计划生育家庭人口的减少,家族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老年人没有人们照顾,各类残疾人仍然有大量的群体,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生活难以有效解决,孤残儿童的收养、康复、教育事业难以满足。家庭困难群众感到“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只有大力发展福利事业,才能解决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遗留的问题。

2.社会福利能促进社会的公平

充分协调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让全体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有所用,共享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社会的公平是社会和谐最重要的方面。公平正义是社会高级阶段的体现和发展目标,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上依旧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公平正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社会福利有效促进社会的公平

在社会中各阶层中在做到公平是极其困难,再加上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差异收入和消费差距很大,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有着天壤之别,这就造成了社会中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存大。如:社会人群收入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中西部贫困人口还大量存在,因此政府要主动构建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财政税收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逐步促进社会公平,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

4.社会福利能缓解初次分配领域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篇3

一次在教学中正好要做一个别墅的设计,我就改变往常的教学模式,带学生参观当地有名气的别墅建筑。对这次活动学生也很喜欢,在观赏的时候不仅解决了平时学习中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面总结学生在活动时出现的问题和想法。

一、对兆园的整体规划分析

兆园坐落于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高塘村,地势很平坦,整体设计上绿化和建筑十分融洽,完全体现了主人对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居住者内心的归属感、自由感、身份感以及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尊重,创造出优雅的居住环境。

在整体的景观环境营造上,规划将欧式的厚重与中式南方的灵秀相结合,由前院步入中庭形成层层递进的景观层次,着力表现由公共尺度的景观环境、步移景迁的绿化步道到院落庭园所形成的空间序列感和意境。

兆园别墅外观设计是采用欧式风格,大量地运用石材贴墙,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在建筑的规划上也具有很强的功能分区,建筑总体上有两栋主楼,坐落前院的建筑是属于公共活动建筑,主要是供客人来的时候进行观赏,有着设计豪华的大厅,进门右侧是中式的厨房,左侧是一个中式的会议厅,摆放着许多富有雕刻艺术的中式椅凳,增加了别墅的文化气息,通过拥有展览区和水景区的中庭,在步入后院的住宅建筑,相对而言住宅建筑更加具有亲和力并适合人居住。

二、对兆园的室内设计的创新分析

兆园的室内设计充满了文化底蕴,每个地方多通过不同的设计来体现出当地的历史和科技技术的发展。

1.别墅设计体现出当地客家文化的特色

客家围屋是客家建筑的特色,也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发展历史。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客家的大户人家为了有效地保住身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财产,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

而在这里它也延伸了客家建筑风格,设计上以围屋的形式,构成别墅的中庭,中庭通往主人住宅区的过道有着一道绚丽的风景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客家上一辈劳动人民的生活用具展示区,体现了当时社会人民的劳动景象。

2.别墅设计体现出新农村的科技进步

新农村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新词语,而新农村的发展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在兆园也体现了这些科技的进步。

(1)材质的“硬化”:兆园现在是石材材质,建筑材料相比以前开始硬化;不仅使建筑更加美观,还使建筑更加牢固,适合长时间的保存和维护。

(2)空间的“亮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的运用,兆园在门洞窗洞的设计上比以前更大,材质也开始用上铝合金,材料本身色彩也开始明亮,窗洞的增大也使室内得到充足的采光。

(3)色彩的“绿化”: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充裕,兆园就是如此,它不仅在建筑外观和建筑材料上融入了新的理念,还注重建筑周围景观的绿化,使居住的人有个好的生活空间,此外,还能有一个好的气候环境。

(4)生活的“乐化”:兆园建筑材质的更新、空间的合理布局、环境的优雅,都让观赏的人流连忘返,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幽雅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盛开着不同的花朵,植物种类丰富,这么惬意的居住环境让主人每天心情愉悦地生活着。

兆园的点点滴滴都代表了乡村的一个新面貌,也带动了乡村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活动后学生制作别墅图纸时的感受

学生在参观别墅后,根据社会的变更、材质的更新、思想的进步设计出一套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别墅方案。通过对别墅的参观,学生更加了解了别墅设计的需求,更加明确别墅设计的注意事项: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结构的合理运用;设计时必须先考虑整个空间的使用功能是否合理;再次就要求室内的设计要丰富而新颖。

根据这些设计要求和参观别墅所受到的感触,自己设计出一套具有实用性的别墅图纸,需要完成的图纸:CAD设计图纸3D效果图。

篇4

一、会计文化的概念和功能

(一)会计文化的概念

首先,会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都具有社会性;其次,会计作为一种监控、管理、调和手段,它反映了一种社会组织能力;再次,会计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与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会计文化首先应该是一种社会文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会计文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会计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体系;(2)会计文化是一个多层面、多元化的文化体系;(3)会计文化是一个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自然学、历史学、美学、哲学、管理学、文学、行为学等相融合的边缘文化体系;(4)会计文化是具有历史性、综合性、规范性、国际性、差异性、多样性的社会组织文化体系;(5)会计文化是在会计行业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业管理手段。

(二)会计文化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

会计文化能对会计人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直接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心理、性格、行为起导向作用,使之融会于会计整体的行为之中。这是由于会计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制度性、物质性、精神性导向),会计文化会通过积极、明确的导向,把明确的会计目标、强烈的集体意识、合理的会计行为、鲜明的社会责任、可靠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诸因素渗透到会计管理的全过程,使之更完善、合理、有效。如果会计人员的价值和行为取向与会计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会计文化会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良好的会计文化使会计人员在会计实践中无形的接受共同的会计价值观念的引导,并自觉地把这种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目标追求,脚踏实地的为实现这个共同价值观而努力。

2.约束功能

所谓会计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以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心理、行为、价值观念等所体现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会计文化的约束功能包括有形的“硬约束”和无形的“软约束”两种,会计物质文化限制了会计人员的活动,而使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会计制度文化以会计法律、法规章程的形式对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起到了约束作用。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制度文化对会计人员的约束是刚性的、直接的且具有外部性的,是一种有形的“硬约束”。特别是会计制度文化,它的约束功能通过制定各种约束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而起作用,它运用刚性的制裁手段,强制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而使其符合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了会计工作顺利高效的进行。

会计活动能够有效的进行,不仅依靠纪律、各项规章制度及生产工具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还通过一种“软约束”体现出来。会计精神文化就是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会计精神以及会计职业道德、义务感、责任感、归属感等无形的因素对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在行动上和思想上产生制约,这种约束是柔性的、间接的并且只有内化到会计人员的思想和价值中才会发挥作用。这种约束是除了物质式和制度式“硬约束”之外的一种无形的“软约束”。会计精神文化的这种约束弥补了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制度文化约束所存在的缺陷,只有“硬约束”和“软约束”两者相结合才共同构成了会计文化的约束机制。会计文化的“软约束”力更有利于会计人员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使会计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一致。

3.凝聚功能

会计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会计文化通过会计人员之共同价值观,增强会计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会计人员与会计组织之间的融洽关系,使会计组织内部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劲合力量,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激发会计人员努力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使整个会计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会计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对会计人员行为的凝聚力。会计人员作为会计活动中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其行为势必与会计组织与环境存在着相互影响。由于会计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取向,在引导会计人员行为的过程中会将所有会计人员的行为聚合在共同的会计行为取向上,从而将会计人员的行为团结一致。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思想的凝聚力。会计人员的行为只是一个表象,实质上支配会计人员行为的是会计人员的思想。会计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在思想层面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共同价值观是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凝聚在会计文化所倡导的共同价值观中,使会计人员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把分散的个体力量凝结为一个整体的力量,促进会计组织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会计文化有效地将会计行为和会计思想融合在一起,从而推动了会计组织发挥其最大的整体效应。

(三)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

会计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因而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就会呈现一个多层次目标、分阶段目标的阶段。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包括了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陈兴述(1994)认为“中国会计文化的目标模式应是:以我国传统会计文化为根基,以时代精神和现代会计价值观念为核心,兼容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和外来文化之精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会计现代化要求的开放性会计文化体系。笔者认为,会计文化建设总目标是会计文化建设目标的最高层次,它是以会计物质文化建设、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兼容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之精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文化体系。通过营造一种奋发向上、团结合作、亲密和睦的文化氛围,使会计人员在会计组织中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得到归属感、自豪感,实现自身的价值,最终实现会计人员的全面发展。

会计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对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会计文化构成要素的目标,即会计物质文化建设目标、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目标、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目标。会计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通过物质层面的会计文化建设,引进先进的会计工作手段、会计工具、会计技术,营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从而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为会计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目标就是通过制度层面的会计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规章制度体系,建立内部的稽核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通过强化对会计行为的约束,促进对会计行为的激励,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塑造良好的会计形象。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目标就是通过精神层面的会计文化建设,培育一种以诚信为核心,客观公正,积极进取的会计价值观、会计精神、会计心理,营造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团结、进取、勤政、务实的会计人文环境,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引导和规范会计人员的群体行为,增强会计组织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

二、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会计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会计的发展也需要和谐的环境。和谐会计环境是指会计的发展处于一种民主法治、公平、诚信、充满活力、健康有序的环境,和谐会计环境的营造离不开会计文化的建设。因为和谐会计文化环境的标准是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三者之间互为促进,同周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能够和谐共存。

会计文化在会计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会计文化的变迁。建设“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是推进我国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它立足于对人的管理,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会计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实现会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会计人员价值观的不同,社会上才会出现屡禁不止的会计舞弊,而且涉及的经济数据也越来越大,会计文化建设可以加强会计人员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维护社会经济安全,减少经济犯罪,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

(二)会计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了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人类文化长河是由众多的分支文化组成的。而会计文化就是文化发展的结果,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若将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会计文化就是树枝。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会计文化建设必须融入民族传统文化中去,会计文化同其他分支文化和谐共处才能更好的丰富文化内容。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西方的民主政治文化、法制文化、市场竞争文化、科技文化有其一定的优越性,因而,会计文化建设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多元文化相辅相成的互补结构。文化多元化的同时,与此相伴随的是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碰撞,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会计文化的建设,是体现法治、公平、诚信、有序的总体要求,是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先进文化相承接,与构建社会先进文化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体现了时展的进步潮流。我国会计文化建设要朝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但却不能失其民族个性与特色。在提倡将传统优秀文化与渗透高科技、现代管理艺术的西方文化有机结合成一种“完全”文化的同时,要保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丰富文化的内容。

(三)会计文化建设能够为防范会计风险提供支撑

会计制度文化规范了会计人员,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如何做”。制度文化越详细,会计人员的行为越标准。监督制度在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会计法》中规定了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法律基本要求。企业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中的防范监督作用,防范差错与舞弊,提高审计效果,可以说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制度文化的建设是防范会计风险必不可少的内容。会计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会计工具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己成功地引入到会计领域,形成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会计数据的安全问题。在当今社会,“无纸化”办公还没有完全取代“手工”办公,一些重要的会计资料,比如会计报表,企业战略等资料都涉及到公司的商业机密。因而,对会计工具、会计资料的限制使用是防范会计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会计精神文化的基础是会计诚信。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往往最先从会计信用关系中体现出来。不管是美国爆发的信用危机,还是中国爆发的失信事件,大多数都牵涉到会计失信。社会各界对会计失信的谴责此起彼伏,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经济决策与实际的经济状况偏离,己经成为一颗“毒瘤”,严重危害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从会计思想、会计精神入手,从会计人员的内心出发,解决会计人员思想的不稳定。

会计文化建设中不论是对会计物质文化的建设、会计制度文化的建设,还是会计精神文化的建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风险进行防范,其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加强会计文化建设,不仅是丰富会计人员精神生活、提升会计人员思想境界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防范会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四)会计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会计可持续发展

构建会计文化的最终目标提高会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会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会计人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又涉及到会计的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各方面。会计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改变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这要求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要与会计管理的要求相适应。同时,会计文化是同其一定的文明程度相联系、相适应的,会计人员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的同时也是为会计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会计工作是所有会计人员共同生存和共同发展的平台,是一个制度共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大家庭,会计人员在做好会计工作的同时,自身素质也会得到提高,这也是会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会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会计文化变迁、会计文化冲突的过程,是寻求先进、文明的会计文化的过程,是发现自身会计问题、解决自身会计问题的过程。会计文化建设,是高层次科学管理模式的再造,它使各项管理更具人性化、科学化,促进了会计管理由“硬管理”到“软管理”,由“控制式管理”到“支持式管理”,由“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的转变。因此,要强化会计文化对会计的积极影响,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以适应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需要。

(五)会计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会计信息披露是解决会计信息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重要举措,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来源于直接参与人,这种真实性需要会计人员有能力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及加工,同时也需要会计人员对这些信息进行披露。会计文化通过实践、会计手段的丰富、会计物质资料创新,从而提高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胜任能力,通过责任感、使命感的加强,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可以说,会计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会计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能间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具体来说,会计文化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会计物质文化的重点在于会计工具的改进,比如电子计算机的引入,形成了会计电算化。会计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速度及准确,这也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前提。会计制度文化侧重于会计行为规范,它规定了会计人员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培养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质,这是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环节。会计精神文化则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当会计人员的价值理念、价值系统与会计的环境相适应时,会计人员就能够做出符合会计需要的行为。同时,会计文化将会计的目标、社会责任内化为会计人员的会计精神、会计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并规范为会计行为准则,它将会计的管理与控制深入到会计人员的思想深处,形成“内控”机制,以“软约束”的方式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三、加强会计文化建设的途径

由上述论述可知,会计文化建设无论对一个企业,还是国家来讲,都具有具体的作用,因此,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是当前会计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建设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建设是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会计工作的深入,会计基础工作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因此,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等问题需要做出全面规范,一方面为各基层单位和广大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基础工作提出要求,加强会计基础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努力方向,以此推动各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另一方面,为管理部门管理会计基础工作、监督和检查会计基础工作情况提供政策依据和考核标准,督促各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基础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不仅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和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的影响。

(二)加强会计机构的建设

会计机构建设的内容除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规定以外,还包括了会计机构的组织形式、会计工作的领导体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等。通过会计机构建设,可以在会计工作环境和内部分工方面对强化会计职能起到促进作用。会计机构建设是会计工作规范建设的实施机构,它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起到了监督作用,是会计人员自律的约束机构。会计机构一方面执行了组织的规定,另一方面为了使其他部门执行会计相关制度,就需要会计机构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宣传。在组织中,会计机构以事后核算反映企业全部经济活动,重视以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核算工作,为所有者和债权人提供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会计机构建设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确立会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它是会计制度执行的制约机构。

(三)提高会计制度的执行力

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对制度进行规定,但重要的是会计制度的执行力问题。会计准则的建设关键在于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准则的实施比准则的制定更有难度。制度再完善,没有执行力也是枉然。Becker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指出,当预期效用超过时间和其他资源用于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一个人才会去犯罪。在会计行业里,很多人都存在着寻租的可能。会计监督一旦弱化,会计寻租行为的成本就会降低,收益空间就会增加,会计人员就会在利益的驱动下背离会计目标,把信息失真的成本转嫁给社会,使资源配置发生偏差。因而,要提高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就必须建设高效的会计监管,在会计人员内部形成自律的机制,消除道德风险,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只有行政、民事、刑事三者有效的结合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违法违规成本。同时,为了促使会计制度执行力的提高,可以实行“问责制”,建立责任中心,明确责任中心的范围、考核、评价、控制。

(四)加强会计法制的建设

会计法制建设涉及了会计法制建设的机构及内容,同时也决定了会计法制的效力。会计法制建设目的是为会计制度文化提供法律保障,它是一定阶段调整会计工作关系的法律规范文件和制度统一体。没有法律的保证,容易造成会计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备,账目不清,核算不实的混乱现象。会计法制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相互制约的完整体系,它的制定涵盖了工业、农业、商业、合同法、财政法、经济法、审计法等。会计法律建设与其他的法律建设有着相互的联系,在法律制定的同时要考虑其对其他行业的影响,不能只考虑本部门的情况,各行业之间要有衔接,而不矛盾。

四、总结

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分支,其在本质上属于文化的范畴。通过对会计文化建设的分析,了解了会计文化建设的现状,对会计文化建设进行了反思,希望能为我国会计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作者单位:

篇5

关键词:检查职能 社会管理

做好“两个环节工作”,做好社会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打击犯罪这一首要环节工作,打造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打击犯罪是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方针的前提条件。严厉打击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依法从重从严打击那些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暴力性犯罪、“黄赌毒”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风气的案件;严肃查办职务犯罪;对发生的重大案件检察机关要主动提前介入,积极引导侦查取证,及时收集和固定证据,协助侦查机关共同分析和解决诉讼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达到“罪当其罚”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是做好维稳这一检察环节工作,打造廉洁的政务环境。通过认真履行批捕、等职责,积极参与严打整治活动和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始终做到严格公正执法,所办案件无一错案,办案中无任何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问题。不断建立健全涉检工作机制,重点抓好“大一体化”接待处理工作机制,创新开展“检调对接”工作,建立有效载体,延伸检察工作服务触角,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每一个合理诉求。

做到“三个积极推进”,做好社会管理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应对社会新问题的研究工作,打造公正的司法环境。

针对辖区青少年犯罪多发的态势,认真开展“一案一分析、一案一帮教、一案一预防”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完善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等案件办理机制,推进刑事和解、量刑建议等工作,加强了对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对社区矫正工作。着力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司法人文关怀,积极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把准民众焦点,主动回应,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负面舆论。

二是积极推进、全力做好涉检上访工作,打造司法的诚信环境。

妥善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以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如通过加强和规范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坚持检察长接待日制度等,努力做到把90%以上的涉检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把90%以上的刑事申诉、刑事赔偿案件息诉在基层,上级要结果案件按期报结率达到100%,协助党委、政府对涉检无理,努力做好稳控工作。

三是积极推进法制宣传工作,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认真开展举报宣传周和法制宣传日、宣传月等活动,结合检察工作实际,经常性的开展“走、访、送”活动,深入社区、街道,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大力推行“检务公开”。通过开展下访巡访、参与社区矫正、印制发放宣传资料、设置固定宣传标语、举办法制讲座、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走访调研等工作方式,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服务活动,扩大平安创建宣传力度。以良好的社会形象,扎实的工作成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满意度。

为更好地发挥检察职能作用,自觉践行为民宗旨,在区委、林业局及上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下,深化对建设美丽中国、平安兴安的认识,将在三个方面着手予以保障:

一是注重司法公平,进一步贯彻严打方针,实现严格执法与民生稳定相结合。

公平是人们追求的基本社会价值,是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基本理念。而司法是维护公平的最后一道屏障。继续重点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及有组织犯罪,以及“两抢一盗”等侵财性犯罪,增强群众安全感。坚决依法惩治各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同时,正确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未成年人犯罪、初犯、偶犯、过失犯,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采取轻缓的刑事政策从宽处理,能不捕的依法不批捕,能不诉的依法不,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执法的理念。

二是注重执法公正,进一步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和查办工作,实现有效发挥自身职能与尊重人民意愿相结合。

公正是司法的最终和最高目标。进一步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加强对职务犯罪发案原因、特点、规律的研究,积极开展预防工作,认真做好重点行业、重点部门职务犯罪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找出其内在的规律,及时督促发案单位建立健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扫清障碍;既从严治标,更着力治本,标本兼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进一步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力度。集中力量查办有影响,有震动和林区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案要案。严肃查办经济犯罪背后的行贿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以及以木谋私等犯罪案件,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享有生产要素的环境。

篇6

企业、单位一切生产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因而企业、单位的立足之本便是经济基础,而要想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就必须要拥有一套健康、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所以这就说明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以及建立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的重要性。

以下笔者将通过本文,并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通过详细阐述内控制度,对如何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怎样强化财务管理的水平,提升经营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作出一定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规范财务会计行为的重要性。

一、分析内控制度建立过程中的问题

完备的内控制度是企业实现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这对于企业提升工作效率以及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内控制度,企业内控制度的负责人由于相关经验不足,以及对企业工作的不重视,经常会出现人手和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应及时处理这些问题,这样便会使企业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财务会计行为的基本现状

(一)“散”、“乱”、“差”问题严重

当前,部分企业在资金管理以及财务会计行为方面普遍存在着“散”、“乱”、“差”的问题。“散”主要表现在不管经济实体的大小,甚至是基层生产厂也都设置了相对独立的财务会计部门,这就造成占用大量工作人员,但工作效率却极为低下的局面;“乱”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账户设立相对混乱,很多不具备独立开户条件的部门也都开设了独立的银行账户,并且开户行主要包含农、工、商、建、招、交等多家银行,甚至有一些部门开设了多家独立银行的账户。“差”主要表现在企业在资金利用效率上很差。由于银行账户数量众多,且财务会计机构又相对分散,所以造成大量资金不能及时进行整合、利用,这样便无法完成企业整体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

(二)紊乱的财务会计行为管理

直到目前,还有很多企业存在着各管理部门职责权利不明确的状况,这直接引起了各管理部门的分流以及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与此同时,各部门的财务会计部门在这种环境下也容易出现管理局面混乱对的情况,相关工作人员不清楚该听哪一部门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管理部门间不明确的责权问题是导致财务会计管理局面混乱的直接因素,这一情况发生的同时也势必会导致资金处理的不及时、不到位以及大量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市场经济和风险投资之间的问题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怎样建立一套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在具体工作当中充分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这是现阶段我们应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部分企业由于对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够以及相关财务会计管理经验的匮乏,造成大量无效资金投入和死账、烂账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也无疑给财务会计工作带来了较多麻烦。这种情况通常会造成一些财务会计对分内工作敷衍了事,未能发挥自身岗位的作用,结果导致信息记录以及传递的失真。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规范财务会计行为的重要性

(一)强化内控管理制度,处理好财务会计行为管理问题

财务会计在管理上长期存在的“散”、“乱”、“差”问题严重困扰着企业的发展,财务会计行为管理不到位也会对企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应切实以强化内控管理制度为着手点,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站在经济主体的方向管束会计行为,把全部财务会计管理完成集中,对财务会计机构及其相关工作人员集中管理以及资金集中管理的方法,并使企业内部各部门间进行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互相制衡,将企业内部财务会计行为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以内。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能够有效将分散于各部门财务会计进行制度化管理,利于规范全部财务会计行为,也将会把企业的资金集中起来。这样不管是在资金周转还是在财务管理投资方面,都将变得更系统、更简洁。

(二)加强监管力度,完善财务会计工作流程

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及时转变观念、走出误区、完善标准、健全机制,在相对完备且切实可行的内控管理制度下,利用有关部门制度之间的互相制衡,针对财务会计管理采取督促和监管等措施。诚然,这不但需要监控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行为,更重要的是在内控制度得到完善的同时,整理、补充、优化财务会计的工作流程。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内控管理工作的难度系数,使监管与控制工作变得更为简化,另一方面也使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变得更加轻松,进而使工作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篇7

2007年5月29日,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将于2007年8月1日起施行。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负责人就条例的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请介绍一下制定条例的背景及其必要性。

答: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依法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层级监督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平台。近几年来,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积极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全国平均每年通过行政复议这个制度平台解决行政争议8万多起,纠正了一大批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努力将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发阶段、化解在行政系统内部,密切了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了政府的形象。在行政复议实践中,各地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具体制度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的要求,有必要总结行政复议实践经验,把行政复议法规定的各项制度具体化,进一步增强行政复议制度的可操作性。为此,国务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问:制定条例遵循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答: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复议为民”的要求,提高行政复议质量和效率,在制定条例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五个指导原则:

一是依法完善。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复议的范围、申请、受理以及行政复议决定作了规定。各级行政复议机构在工作实践中普遍反映,这些规定比较原则,建议进一步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为此,依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践经验,条例对行政复议的有关制度作了具体规定。

二是方便申请。人民群众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是对行政机关的信任,表明愿意通过合法、正常的渠道解决行政争议。针对当前行政复议渠道不够畅通的问题,按照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行政复议权的要求,条例就方便人民群众申请行政复议问题作了相应的规定。

三是积极受理。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是各级行政机关必须认真履行的职责。条例对依法积极主动受理行政复议案件作了相应规定。

四是改进方式。行政复议的审理方式事关行政复议的办案质量。为了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便捷高效解决问题的优势,增强行政复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提高办案质量,有必要改进行政复议审理方式。为此,条例在改进行政复议审理方式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

五是强化监督。加强对行政复议工作的指导监督,是行政机关全面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行政复议工作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条例对此作了相应规定,并强化了行政复议机关及行政复议机构的责任。

问:条例在畅通复议渠道,切实维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方面有哪些规定?

答:行政复议渠道是否畅通,是行政复议制度能否发挥作用的前提。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要把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条例在畅通复议渠道,切实维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方面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为保障行政复议机关积极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切实维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政复议权,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提出行政复议申请,除不符合行政复议法和条例规定的申请条件的,行政复议机关必须受理。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上级行政机关责令受理的程序,规定上级行政机关认为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理由不成立的,可以先行督促其受理;经督促仍不受理的,应当责令其限期受理,必要时也可以直接受理;认为行政复议申请不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应当告知申请人。

三是为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政复议知情权,规定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应当告知其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行政复议机关和行政复议申请期限。

四是为确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条例明确了行政复议申请期限的计算方法以及行政复议申请书应当载明的事项。

问:条例在改进审理方式、提高办案质量上有哪些新的规定?

答:一是健全了行政复议审查方式。条例规定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实地调查核实证据;对重大、复杂的案件,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采取听证的方式审理。

二是增加了和解制度。为了有效化解行政纠纷,平衡利益,努力做到案结事了,条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可以自愿达成和解。

三是增加了调解结案的方式。虽然行政复议法中没有规定调解制度,但行政复议实践中调解被大量地运用于处理行政争议的过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此,条例规定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定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案件或者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纠纷,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四是明确规定了行政复议中止和终止的适用情形,完善了行政复议审理程序。

问:条例在强化行政复议机关和行政复议机构的责任方面有何规定?

答:为了保障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机构切实履行行政复议法定职责,条例做了如下规定:

一是规定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认真履行行政复议职责,支持本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依法办理行政复议事项,并依照有关规定配备、充实、调剂专职行政复议人员,保证行政复议机构的办案能力与工作任务相适应。

二是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工作责任制,将行政复议工作纳入本级政府目标责任制。

篇8

关键词:环境污染;地方财政;收支结构

一、地方财政支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研究

(1)环境资源具有公有属性的特征。环境包含的立体空间因素如水资源、空气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即无偿服务于大众,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指公共产品一旦提供以后,增加数个消费者不会提高公共产品的成本;非排他性指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后,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产品获利这一情况,或即使能排除,也因为成本太高而不可实施。公共产品的特征是整体性,不可分割的,但是,也正是由于公共产品的产权不明确,造成了个人和单位使用的无节制和浪费,并在此过程中对其进行污染,甚至造成枯竭。公共产品的特性要求财政部门对其进行保护和发 展。

(2)环境污染源具有广泛性特征。环境污染不仅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还产生于生活过程中,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污染。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组织形式,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传统工业企业特别是化工、钢铁、冶金等“三高”企业,严重污染了我们的水资源、大气资源和土地资源,造成人民生活环境相对恶化,人民生活水平实质性下降。第二,城市污染。城市是人类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但是,城市所带来的特定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人们。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活废水、废气和垃圾的排放日益加剧,特别是汽车尾气和噪声成为城市有害气体和声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城市生活、交通运输中废弃的塑料袋、塑料膜等包装材料和制品所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仅污染了水源和大气,还侵占了大量土地,是病虫繁殖和火灾隐患的根源。第三,农业污染。农业生产中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土壤恶化、生物资源减少,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环境污染源涉及面的广泛,需要地方财政对其进行协调和控 制。

(3)环境保护的复杂性日益提高。曼昆认为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的影响。正外部性是指这一行为对福利有溢出效应,负外部性则指减损效应。环境保护因此具有高度的正外部性。通过保护和管理,区域的环境资源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由于环境的知识产权不明晰,环境保护存在着“搭便车”现象,即参与环境保护的企业和个人与未参与环境保护的企业和个人,双方共同享有环境这一公共品的消费。由于前者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导致企业和个人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参与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环境污染治理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这决定了一般不会有企业和个人去参与环境保护投资。因此,地方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势在必行。

二、地方财政在支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持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第一,我国地方财政支持政策相对分散,全局性和系统性缺乏。财政支持仅针对某一方面,而没有从源头入手,从过程入手。如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保护屏障和东部地区的江河源头,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中、东部地区财政在支持当地环境保护的同时,还应拿出相当一部分对西部地区进行相应补贴。第二,在对西部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过程中,长期规划不足,段冷段热现象明显。这次汶川“5・12”大地震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陕西的环境破坏相当严重,在重建过程中,我国财政体系应制定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重建方案,以此为契机构建生态环境财政支持的长效机制。第三,我们对环境保护设备的国产化、环境资源的供给和采购(如森林资源)等方面认识不足。从短期来看,引进设备可以迅速提高部分区域环境保护程度,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但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环境保护的设备引进很容易受到资金和技术限制,财政应对环境保护设备的国产化予以大力支持。第四,对环境资源的投资门类单一。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大多集中在某一单一领域,如大面积地购置树苗种植或草坪铺设,没有对财政投资实施因地制宜、相辅相成的规划。

(2)财政政策支持不均。我国现行的地方财政政策侧重于创办和技术研发方面,对市场开拓缺乏有力支持,许多能耗低、污染少的绿色企业出现了“有产量、无市场”的现象,导致大量环境友好型产品积压。绿色企业的产品在投入市场初期,存在知名度不够、消费者对产品信心缺乏以及因技术含量高导致的价格偏高等问题,需要地方财政提供一定财政资金进行产品扶持及宣传,而我们的地方财政往往投入大量资金在产品创新上,却忽视了后续市场的开 发。

(3)边缘和贫困地区的政策扶持不够。许多地方的财政补贴政策推动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但往往集中在区域的中心或区域的某一块,不能带动区域环保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4)中央对地方缺乏有效激励手段。地方财政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缺乏机制性保障,上级对下级缺乏有力的激励政策。由于在现行体制中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的分权,部分地方政府出于自有财力方面的考虑,为追求本地区利益最大化,缺乏环境保护财政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地方财政政策选择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污染治理和企业技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单个个人和企业不可能完成,需要政府逐步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水平,并对此加以引导和扶持。首先,要通过制定地方法规等办法,保障地方财政收入的特定比例用于环境保护,这一比例应高于当地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递增,同时要做好预算规划,做到专款专用。其次,政府采购应优先考虑能耗低、污染少的用品,即清洁能源。在采购过程中,应把环保、资源节约、生态平衡和合理利用等目标纳入采购范畴来考虑,通过绿色采购行为,优先采购绿色产品。这不仅可以提升政府环保形象,而且可以促进绿色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最后,要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注重区域的功能分区。特别是对于城镇的环境保护,要集中财力做好能源供应与废料处理区、工业区、住宅和商业区、绿化区等科学合理的布局,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生态环境建设进入市场成本。

(2)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财政对生态环境补偿的对象包括因治理环境而需要停业、减产或搬迁的企业、员工和农户,具体包括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农户失去原有耕地的损失、农民失去耕地后的再就业培训补贴等。补偿方式包括直接给予资金、提供财政优惠政策、购买实物补偿、提供技术补偿和教育培训等。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主要是中央补偿和地方政府补偿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是政府必须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事实上,这给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有必要探讨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设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充分调动企业与个人的积极性,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同时充分应用多种金融工具,如发行地方环保债券、企业环保技改债券等,努力促使资金融资渠道多元化,缓解各级政府的财政压 力。

(3)实施税制改革,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没有对能耗低、污染少的企业作出减免的统一规定,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征税过程中,应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增加对企业购置环保设备允许抵扣增值税额的优惠规定;对进口的环保设备及用于生产环保设备的材料在进口、流通等相关环节给予一定的增值税减免。同时采用绿色税收,制定严格的奖惩条例:对于环境友好型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所得税、消费税上予以减免以及加速折旧等;对环境不友好型企业,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依据污染的排放量直接征收污染税,逐步提高排污标准,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并对以间接污染为主的产品以及水、气、垃圾等各种污染物增收环境治理税,从而引导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4)引导企业加速技术改造。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双重调控的手段,将生产方式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出局;促进生产方式普通、环境污染一般的企业进行挖潜改造,增强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并全力支持污染小、能耗低、产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挖潜改造以及高新产业发展所需的先进设备和关键技术引进,不仅要在关税和增值税等税赋方面给予大力减免和扶持,并应当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对企业技改人员和科研人员进行财政奖励,并对所获得的收益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同时,要加强对本地区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投入体系,重点攻关含有较大市场风险、企业不愿承担的关键技术研发。

作者单位:赵静成都理工大学计财处

王鹏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正敏.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和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84):58-60.

[2]马金华.和谐社会视角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2):10-13.

篇9

关键词 油田企业;企业文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88-01

一、油田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企业形成良好的生产环境以及培养和谐员工关系,随着我国油田企业体制改革进程不断的加快,油田企业文化所发挥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为与油田企业的发展相适应,保持油田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当前油田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以确保其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而油田企业通过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而促使企业不断提升内部凝聚力以及员工工作积极性,换言之,油田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对油田企业的发展有着显著性的作用

二、我国当前油田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由于我国的油田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在加上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油田企业发展的制约影响,导致我国的油田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困难,尽管近几年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充分重视,但是仍是效果甚微,就油田企业发展现状,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油田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得不到重视

由于我国油田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导致未重视油田企业职工的思想意识问题对企业生产的重要性,而片面的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将会增加企业管理者的负担,为正确的认识到加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正是因为油田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忽视,导致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难以开展。

(二)缺乏有效的工作方式

在我国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号召性与影响力,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油田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形式趋向于形式化,工作毫无新意,当前我国油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国外油田企业相比,方式单一、内容传统,难以与时俱进,与新时代背景相违背,这些直接制约了企业文化对企业职工积极性的促进作用,而我们要将油田企业文化逐步向内容丰富、形式健康的企业文化建设推进,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油田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缓解企业职工工作压力,提升企业职工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所以当前应该将如何有效的创新油田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方式作为突破点,深入研究。

(三)缺乏与企业外部良好的良好互动

除了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文化建设之外,还应当积极开展与企业外部领域的良好互动,这对促进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油田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当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要走向整个社会,当前我国油田企业对开展与企业外部良好互动是明显不足的,这是油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难以被社会所认知的原因,所以我们应当加强油田企业与外部的良好互动。

三、油田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改进建议

针对我国油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深入的研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期望对我国当前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所帮助:

(一)树立科学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理念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是需要科学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作指导的,这也是油田企业提升自身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水平的基础保障,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保持社会公众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及维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甚这是油田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促使油田企业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及其企业精神得到广大社会公众接受,就必须要树立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理念,将油田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企业行为准则等积极的社会展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全体人员共同努力不断维护,才能保证油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到发展空间。

(二)创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随着我国当前油田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众多的油田企业已经完成了改革的步骤,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所以企业服务水平以及企业的外在形象成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关键,因此我们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当重视保持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方面企业要重视良好的产品形象的创造,将企业的社会形象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油田企业的社会形象是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在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能够带动企业的。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创造出企业的最佳效益。

(三)重视员工的企业工作生活

一个企业中基层员工是企业发展基础力量,同时企业基层员工也是难以得到管理人员注意,少数基层员工因为个人情况困难而导致正常工作,导致工作业绩的下降,造成企业的利益损失,管理人员则是直接将其裁员,这是管理方式是在不能保持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每一个员工关注,及时的帮助他们走出困难,这样能够加强基础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将这份责任感直接转化为工作动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使得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到发展,实现企业的有效发展。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理念的完美体现,但是这需要企业全体样的长期努力,就我国油田企业发展而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油田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油田企业管理者应当重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积极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得油田企业保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彬,冯忠田.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02).

[2]张成虎,任彦斌.企业文化在促进油田场站发展中的重要性[J].东方企业文化,2012,(06).

篇10

关键词:经济;发展;文化

基层群众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与我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紧密相连[1]。基层文化的发展程度是衡量我国发展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发展基层文化能够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丰富基层群众的生活,提升基层群众的素质,有利于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因此,我国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1 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1 文化活动过于形式化和单一化 如今,一些农村文化活动过于形式化,缺乏引导性和亲民性,一些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文化产品的供给,同时一些活动程序比较复杂,导致基层人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大幅降低[2]。基层管理人员应该组织多样化且符合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提高基层人民对活动的参与度。

1.2 基层文化建设队伍薄弱 当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队伍由基层群众组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效率低下。

1.3 地方政府对基层文化群众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文化生活十分匮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协调,同时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一些文化活动无法顺利开展。政府的资金投入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特色,政府对不同地方的资金投入力度也应有所不同,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文化资金投入。

2 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 基层文化建设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基层文化能对群众起到宣传、组织、示范和引导的作用,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镇文化的消亡是社会的损失。然而如今,由于一些农村原有文化资源不足,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贫乏,因此有很多传统文化得不到保护,最后走向消亡。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能够有效调动基层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2.2 基层文化建设能丰富基层群众的生活,提高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 基层文化的建设是为民服务,基层群众能够在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能够在通过参与基层文化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生活,在活动参与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教育,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政府通过基层文化建设,在农村建立文化馆和图书馆,能提高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通过提高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能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构建一个与当代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

2.3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能够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通过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能够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基层群众的道德素质,提高我国的软实力,使我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3.1 发展和谐的基层文化 发展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促进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才能创造出满足基层群众需求的文化。要想促进基层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加大政府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要调动和号召社会力量解决基层文化建设中所产生的经费欠缺的问题。政府要设定专项经费措施,建立基层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承担一部分基层文化发展的经费。对于农村一些基础文化设施水平落后的情况,需要政府对基础设施和传统的文化活动设施加以改进和提高,使当地的娱乐休闲和知识教育能与现代化水平相适应。

3.2 开展和谐的基层文化活动 要想开展和谐的基层文化活动,地方政府需要关注农村生活、看到农村的巨大改变,发挥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把思想道德建设、科技卫生知识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举办各种能够丰富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例如:举办农民艺术节、特色旅游节、文化科技大集、绘画、剪纸、文化娱乐、思想教育与普及科技卫生知识等,使基层文化由原来的单调、枯燥和乏味转变为积极、健康和向上。同时可以引入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内容,加大基层群众的参与度。地方政府要积极开展基层群众所喜爱的综艺晚会等文体活动,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和谐的基层文化活动,能够提高文化工作者的领导组织能力,促进农村的文化消费,壮大民间的文化队伍。

3.3 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加强对基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世界已经连成了一个整体,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流入我国,对我国基层文化产生强大的冲击。我们必须认识到基层文化的重要性,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外国文化,在保持我国基层文化的独立性与基层性的基础上对我基层文化不断创新。地方政府要为基层群众建设指明方向,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让人民群众自发地发展和创新基层文化,让基层人民激发农村的活力,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展、引进、培养优秀的人才,建立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管理,丰富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要想加强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培养,需要地方政府鼓励群众参与文化培训,支援农村文化建设,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参与志愿者活动,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 结束语

基层文化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基层文化建设能够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能够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提高我国的凝聚力[3]。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吕晓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现状研究[J].戏剧之家,2015,65(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