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运营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物流运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物流运营

篇1

目前东方今典产业园已在郑州航空港区拿下2000亩土地,将现代化的物流产业引入航空港区,通过产业园内部的运营,让土地资源持续地产生价值。

物流+产业园=持续产出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影响人们生活的趋势下,物流产业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从原来的由一个城市向另外一个城市运送物品升级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全新模式。任洪斌认为,物流行业主要分为四大块,生产―仓储―运输―交易。“以前的物流行业主要以运输为引导,物流企业以运输为主要业务,但现代的物流行业是以交易为主要目的”。这种转变所依托的就是互联网的发展。

实物交易已经不需要双方当面进行交易,通过线上谈判,即可完成交易。而运输阶段由物流企业承担,但导向已经从交易向上游倒推。基于这样的改变,谁能把控交易阶段的进行,谁就把握住了整个物流行业的方向。

任洪斌以阿里巴巴为例,他分析马云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通过淘宝网站控制了交易的终端,但是目前马云做的事情是准备将物流的四个板块整体把控,可能就要面临失败。

“阿里巴巴的要求是生产、仓储、运输企业都要依附于阿里巴巴,这种把控其实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站在交易的高度去整合资源,并不是依附的关系,这时候产业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站在航空港的角度来看,能够让土地持续产生价值的一定是功能性的部分。比如产业园项目。在土地开发上,主要分三类性质的建设。首先是实用性的,如住宅项目,进行一次收买后,不再产生价值,也不产生税收,无法给土地带来持续的价值。第二类为消耗类产品,但产生的价值会持续减少。第三类为功能类产品,就是目前的产业园,商业地产项目,通过企业、商铺的入驻,持续产生价值,并提供税收。“只有这一类的产品才能够真正提升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产业园更是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由高科技企业组团发展到高科技产业园,能够通过研发设计产生知识成果,为市场提供生产要素。由企业总部组团的产业园能够将资金、人力等资源整合在一个区块,为地区提供税收保障。

而目前的物流产业园,是将以交易为主的物流行业集中捆绑在一个产业园内,通过线上交易,不但降低运输仓储成本,还将资金整合在产业园内,产生低成本的交易价值。“这里没有繁忙的工人,一切都在几台电脑上完成,但是每天都可以经历成千上万笔交易的促成。”任洪斌说。这种新型物流产业园的产生成为物流企业投资入驻航空港区的新考虑。

产业园的优势

任洪斌认为,除了大企业单独入驻航空港区之外,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通过线上来操作交易的物联网物流企业最适合入驻物流产业园。

通过多年产业园运营的经验,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的服务项目已经非常完善,除了基本的物业服务外,东方今典结合多年经验打造的十大运营服务已经给上千家企业带来了很好的收益。其商务服务平台、资金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更加贴合入驻企业的发展目标,助力企业市场化发展。

而对于打造物流产业园,任洪斌表示还有不同。“做产业园完全要站在服务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让企业依附于产业园来做文章。要完全站在入园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聚力。”

东方今典即将面世的航空港区物流产业园主要以高端行业为主,主导入园企业做高端产品,从创业设计、展示,到产品开发、交易,都能在产业园内完成。拥有了主导产业后,通过园区外的配套产业,交易量就会迅速提升。任洪斌认为,这种物流园的产生毕竟影响实体店的交易,3年之后将是一个质的改变。

通过园区内的线上交易,不但能产生税收,而且还是数据的集中地,大量数据的汇合会直接提升区域经济的软实力,让资金流、数据流在这里汇合。

“产业园投资已经远远不是简单的搞房子,要从超越客户期望值的前提下,做好产业园的开发建设”。除此之外,任洪斌认为产业园的开发今后的方向是定制化服务。从物流产业园的开发就可以看出端倪。对于物流企业,东方今典产业园提供了针对其特性的服务,如高速宽带、信息服务等定制化服务项目。“做产业园就是要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篇2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993(2015)11-0111-04

物联网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而智慧物流则是物联网发展的十大流域之一,是物联网应用在物流领域的表现形式。智慧物流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形成物流行业的专业网,直接或间接地对物联网相关产业产生需求。目前,虽然物联网技术及智慧物流还处于技术层研发推广期,还没有发展至大规模的应用,但是在国家政策支持、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化推进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物联网及智慧物流产业必将迎来爆发式的发展。为此,有关智慧物流发展的议题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张军杰(2006)对智能物流的发展状况、发展动力、发展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汪鸣(2011)认为智慧物流是使物流业具有整体智能特征和与服务对象之间具有紧密智能联系的一种发展状态,可通过物流业整体智慧化来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李霞对利用物联网发展智能物流的作用、困难和重点领域进行了研究。以上学者虽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但都未提出系统化的发展模式。本文借鉴了以上研究成果,分析了物联网和智慧物流的关系,总结了国内外智慧物流发展经验及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政府推动、产业化推进、企业主导、技术和标准引领、市场化推广应用”的创新发展模式,希望能对智慧物流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物联网与智慧物流

1.1物联网是智慧物流发展的技术基础

物联网就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传感器、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ofThings”。物联网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在感知层,应用RFID、传感器、条形码等感知技术实时采集物的属性信息;在传输层,应用EDI、Internet、GPS、移动通信等现代通讯技术,对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输;在应用层,利用云计算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智慧物流是以物联网为基础,融合新一代声、光、电、机、信息等技术,高度集成社会各种相关资源,通过中枢式数据处理方式,及时提供最优的运作决策方案,以协同整个物流运作流程,从而实时高效、灵活地响应人性化的物流需求,并能动态、快速地适应物流环境复杂变化的新的物流业态。物联网通过智慧感知、智慧传输、智慧处理及智慧管控等技术,对智慧物流的运作和服务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感知技术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物流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流速等六大基础要素的感知,使得智慧物流在运作过程中更加透明,实现全程可视、可控、可追溯;基于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标准化技术及协同平台的建立,实现物流主体之间的信息互联和业务互通,实现流程无缝对接、运作互补及市场互补;通过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等对信息的深入分析、挖掘和计算,使得每个物流主体能够即时获取系统最优决策方案,及时与物流运作“前台”形成协同,围绕顾客提出的要求,通过协同预测、协同补货、协同运输、协同配送等方式,实时为客户提供人性化的物流服务。

1.2智慧物流为物联网发展提供市场需求

智慧物流为满足组织在物流领域进行多方案选择的决策需求,需要不断拓展物流信息采集感知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对仿真系统和决策技术产生需求。在构建和实施物流信息平台时,相应地要运用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及信息的展示和运用等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同时,在物流领域运用了物联网相关技术,催生了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服务、应急管理、软件开发、装备设计开发、物流电子产品研发、节能环保等相关的服务产业,衍生出对物联网相关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相应地拉动物联网产业的增长。总之,一方面,物联网作为实现智慧物流的手段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并使物流真正具有了智慧化的特征,具有了感知、自适应及与外界平滑交互的能力;另一方面,智慧物流领域是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物流企业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用户,智慧物流也为物联网提供了需求支持和发展方向。

2国内外智慧物流实践发展概况

2.1国外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在国外,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已经成为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国内市场规模巨大,相关技术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智慧物流已经成为其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降低物流成本,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引擎。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美国的沃尔玛、德国的麦德龙、英国的Tesco等大型零售企业都宣布了自己的RFID计划准备进行巨额投资,相应带动它们的供应商在RFID市场的投入;联邦快递、联邦包裹等这些大的物流公司对物流跟踪和监控技术的应用,拉动SUN、Alien科技、惠普、微软在内的硬件及软件提供商的投入,进而形成RFID的巨大市场和完整产业链。M2M技术在欧美地区已经实现了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亚洲地区日韩发展也较快。TNT运用云计算技术来提升供应链可见性、运营效率及客户服务质量,产生了较好效益。三维规划和仿真技术在日本企业得到很好的应用。在物流设施和信息标准化方面,欧洲企业做了很多工作。发达国家政府也为智慧物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采用了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社会化运营的机制来建设和运营网络、公共信息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二是开放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通过政策支持、战略规划及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国家之间及国内政府、区域、企业等各方面有机地协调与合作的体制与机制,促进物流体系的国际化、标准化。

2.2国内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2.2.1发展智慧物流的现有基础在国内,随着我国促进智慧物流发展相关政策、规划及方案的相继出台及实施,智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各种与智慧物流有关的示范项目不断推出,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发展智慧物流的经验不断丰富,认识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发展智慧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比如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方面,在医药、农产品、食品、烟草等行业领域,产品可追溯系统在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方面已具有成功的应用,技术与政策等条件都已经成熟,正在全面推进;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已有初步应用,初步实现了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及智能终端的网络化应用上,已有很多创新应用;部分企业所建立的智慧化物流配送中心,已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可实现物流与生产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智慧供应链的建设也有初步的尝试。2.2.2国内几种典型智慧物流发展模式分析2.2.2.1智慧物流产业联盟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在具备发展智慧物流的政策支持、技术、产业等一定基础的地区,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推动下,按照“技术共享、风险共担、协作、互利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原则自发组织非盈利性的企业联盟,联盟通过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有效的合作机制,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关键共性技术的协作攻关,促进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的共享,推动联盟标准向行业、国家标准转化,最终实现技术研发、市场开拓、技术标准、产业建设四个方面的全面进步。这种发展模式的路径见图1。目前实施这种发展模式的有宁波智慧物流产业发展联盟和南京(江宁)智慧物流产业联盟。前者主要是为了实现互联互通而通过统一标准、建立平台及深化和优化应用而建立的联盟。后者是由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的标准联盟,通过标准支持、提升和引领产业发展,通过联盟支持标准化工作。2.2.2.2“平台”载体型智慧物流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基于智慧物流理念和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依据不同层面对智慧物流的需求,通过采用由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或政企协议共建等方式建设智慧物流园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及智慧物流网络等智慧物流基础设施,为聚集在“平台”上的各类企业提供智慧化的发展环境并提供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和物流资源集聚、交易、管理、监控、协调及供应链一体化等多功能优势,以吸引社会各界用户积极应用“平台”,并按照平台要求的标准改造和提升自己,以实现智慧化。待物联网应用逐步成熟及智慧型的物流企业逐步增多,可以把成熟的技术、流程及管理总结上升到产业标准,进而在产业推广,实现物流产业的智慧化。这种发展模式的路径是见图2。目前国内实施这种发展模式的地区和企业较多,比较典型的有马云的菜鸟网络平台,成都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浙江省宁波市的“1+7”的智慧物流协同平台,江苏省亚邦医药物流中心打造的智慧物流园区等。2.2.2.3示范工程带动型智慧物流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由国家或地方的有关部门智慧物流示范项目,由相关政府部门或其委托的物流协会等中介组织负责项目实体前期的审查、评估,中期的跟踪及管理及后期的验收和考核,项目可获得一定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及其它服务的支持。这种发展模式通过智慧物流工程立项、实施及验收来选择、培育智慧物流主体,促进主体的成长、成熟及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路径见图3。目前实施这种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是广东省的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此工程是由九大领域的应用项目组成。其显著的特点是物流协会不仅代替政府承担了项目管理工作,还承担了为项目示范企业沟通、协调和服务的工作,为其提供了改造物流装备、培育企业品牌、提升管理水平、强化行业自律、应用物联网技术“五位一体”的服务方案。当然,以上几种发展模式并不是孤立的,各种模式之间也有交叉,比如示范工程带动型模式也包括物流信息平台和园区建设的内容。2.2.3发展智慧物流的制约因素当然,作为一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型物流业态,智慧物流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社会各界对智慧物流的性质、发展机制、对本区域产业发展的带动等方面的认识还不足,缺乏统筹规划及可操作的标准,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层面上的智慧物流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二是社会各界在智慧物流发展上存在本位主义,这与智慧物流的“跨界”(跨行业、跨区域、跨企业)特性是不兼容的,进而制约了“互联互通”;三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上,存在着应用的比例低、应用范围小、应用层次低、应用成本高,共性和关键技术还未获得突破,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缓慢,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和协同化还未实现;四是智慧物流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智慧物流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设施及设备、人才等资源缺乏,缺乏成熟的发展模式,产业发展难度较大。

3我国智慧物流发展模式

借鉴中外智慧物流发展的经验,结合智慧物流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政府推动、产业化推进、企业主导、标准引领、市场化推广应用”的智慧物流发展模式。

3.1政府推动

3.1.1政府要为智慧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智慧物流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营造环境、全方位引导、培育整个产业的发展。一是政府应该把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把智慧物流中的公共服务内容与通讯等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营造物流信息化互联互通的环境,整合智慧物流资源,形成智慧物流发展的载体;二是培育、扶持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智慧物流企业主体;三是加快物流企业智慧化层次的分工,形成以智慧物流企业发展为导向,其他物流企业及相关智慧产业协调发展的智慧物流产业体系,努力构造社会化、专业化、智慧化、规模化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3.1.2政府是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及标准化的推动者一是政府采用招标等方式直接组织或战略引导的方式推动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工作,研发单位及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研发和跟进,通过市场化运作将成果运用于物流产业;二是政府与研发部门、生产企业明确分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工作;三是政府重点抓好标准建设,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物流作业,总结挖掘其中的共性特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订出适合我国使用的物流标准和信息化标准。3.1.3政府是智慧物流投入的主导者和引导者智慧物流系统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大、社会效益显著,没有哪个单位有能力或意愿单独完成这样具有公益性质的复杂的系统。需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一协调下,创新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社会有效资源来共同完成。

3.2产业推进

要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针对不同领域的发展阶段与特点,按照产业发展规律,通过差异化策略推进智慧物流的发展。对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医药食品物流、危险品物流、烟草物流及港口和集装箱物流等重要领域和运输、仓储等重要基础设施,围绕物流管理流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要建设智慧物流产业集聚区和信息平台,制定产业标准,创造智慧物流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智慧物流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协同化发展。要利用智慧物流的技术手段加强与其它区域的物流信息互通,推进跨区域的产业联动发展和经济合作;由政府、行业、科研机构及物流、金融、制造及商贸等不同的领域企业的组建智慧物流产业联盟或实体,合力推进智慧物流跨产业融合发展。

3.3企业主导

企业主导就是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数据智慧性、网络协同化、决策智慧化。数据智慧化就是企业使用智慧化的设备,比如通过传感器、RFID标签、GPS和其它设备构筑一个先进的、能够及时收集信息并及时把信息回馈给组织的系统。网络协同化,就是企业要与合作伙伴进行信息的共享,这些合作伙伴包括企业内部、部门和部门之间、外部的供应商之间以及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决策智慧化是指物流链上相关企业借助智能系统,根据收集的数据来衡量各种约束和选择条件,提供选择方案,以便决策者对各种行动过程进行选择,或由系统通过学习自动做出决定。

3.4标准引领

标准化工作可以保障物流科技发展的协调统一、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发展水平,消除组织及信息壁垒,引领物流业向智慧物流的方向发展。一是强化统筹协作,依托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标准化协作机制,协调推进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和各项专业标准的制订,推动相关法规、配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逐步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先进和开放的物流标准体系框架;二是加快编码标识、接口、数据、信息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RFID等关键技术标准和感知技术等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三是以信息平台标准化为重点,在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及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智慧物流技术标准、信息标准、数据标准及业务协同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四是以企业标准化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购买或自主开发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能够与客户企业、合作伙伴、物流园区、口岸、公路、铁路、民航信息及公共信息平台有效对接,实现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

3.5市场化推广应用

智慧物流的发展最终要引入市场机制,在政府“推力”和市场信号“引力”的双重作用下,增强智慧物流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智慧物流的建设中;更充分地利用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媒介作用,完善与其配套的服务机构,使市场真正成为连接供需双方的信息和技术交易和扩散的场所;构建开放的市场化智慧物流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多元化的智慧物流服务主体,构建智慧物流企业应用性平台,引导企业根据智慧物流专业市场需求改善产品结构和技术应用结构。

4结束语

总之,通过政府推动、引领及带动,实业界及理论界的不断探索实践,产业层面的促进及市场层面的推广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会出现更多的创新发展模式,直至最终形成可复制的成熟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继祥.物联网发展推动中国智慧物流变革[J].物流技术与应用(货运车辆),2010,(3):80-83.

[2]刘志硕.智能物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0.

[3]张军杰.智能物流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0,(34):62-64.

[4]章合杰.智慧物流的基本内涵和实施框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21):30-32.

[5]汪鸣.智慧物流重在智慧[J].物流时代,2011,(11):13-13.

[6]李霞.浅谈物联网时代的智能物流[J].江苏商论,2011,(26):9-9.

[7]蔡增玉.基于RFID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统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10):62-64.

篇3

作为全省智慧城市的“先行者”,义乌市“智慧商城”项目自2013年5月被列为省级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以来,义乌市政府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年度建设责任书,在多方调研及大量前期准备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义乌市智慧商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并积极开展实施工作。顺应智慧城市浪潮,发展智慧型产业,智慧义乌项目提出了智慧商城的总体架构,并规划一个有别于传统电子商务平台的智慧商贸公共服务平台,提出以诚信交易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融合等为重点任务体系,旨在通过三年时间的试点建设,积极探索市场、商贸、电子商务、商品物流等方面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智慧城市”进程

在基础通信网络建设方面,2014年来,义乌市共建成4G基站1700多个,市内分布站点700多个。三大运营商共投入7.88亿,用于全市4G移动通信网络、无线网络、宽带光纤建设。基本实现全市4G网络覆盖。市区重点公共区域免费公共无线网络建设项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市场、会展中心、公共交通、公共行政服务、公共卫生、公共文体等公共区域已开通免费无线网络。互联网宽带光纤升级改造持续推进,全市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54万户,光纤到户覆盖率达90%以上。全市移动电话用户230万,其中3G以上用户达150万,4G用户达到30万。

与此同时,2013年7月,义乌市政府同意数字义乌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立项,并纳入“智慧商城”管理。义乌市勘测院已持续投入2600余万元,完成硬件购置,平台研发和数据建设工作,已集成了义乌市1105平方公里1:1万,1:2000,1:500系列比例尺的矢量数据,多个年份的影像数据,主城区实景影像,典型区域360度全景影像,主城区精细三维模型,地名地址及多项专题空间数据,已实现与国家、省“天地图”网站主节点的互联互通与服务聚合,2014年10月,数字义乌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已通过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验收。结合义乌商贸特色搭建网上商贸城查询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测绘地理信息为电子商务提供服务的典范。

此外,小商品城信息化逐步完善,市场宽带总量达4.14万户,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开发了市场电子地图、全景购物、掌上导购、精准定位、市场路线指引、商品商位检索、互动交流等功能,极大方便了采购商和游客。开通义乌购微信商铺,目前申请总数1727个,申请成功587个。

智慧商贸平台打造支持项目建设

智慧城市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智慧商贸平台的建设,义乌市从2013年4月开始着力打造以义乌小商品实体市场为基础,以商品/商户信息3D展示为主,融合信息、信用担保、交易支付、物流配送、安全认证等全流程的具有义乌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义乌购”。截止2014年底,义乌购平台市场网上商铺上线6.45万,网站注册买家33万,网上商品总数达到287万,义乌英文网站商品数达88万。日均浏览量(PV)278万次,日均访问用户15万人,网站在线总交易额达到6.5亿元(2013全年网站在线交易总额为6000万元);完成经侦平台的手机APP接口开发;开发了市场服务平台,能进行市场停车位申请、购买,商位质押、信用贷款,同时开发完成网上缴费业务。

2014年初,义乌市还启动全球“合计划”方案,分海外市场合作及全国专业市场合作,利用义乌购的品牌和技术,为国内外专业市场建设含管理、销售、服务等综合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国内展厅已开设6个点:义乌、东莞、长沙、吴忠、孝义、衡水。另外,海外合计划已上线的站点有13个,分别是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匈牙利、巴西、纽约、波兰、哈萨克斯坦、比利时、德国、西班牙、乌克兰和葡萄牙。在这些站点中,系统会通过将经营户的英文产品信息自动翻译成多种语言方式,现在支持的语种有日语、俄罗斯语、匈牙利语、波兰语、葡萄牙语。国内“合计划”目前已经开通12家(包括义乌站),并已正式运营,分别是:义乌、信阳、泸州、东莞、金山、蚌埠、保山、中阿、孝义、新疆、鸡西、沧州,之后还会有新的站点陆续上线。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采集货物流、单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简称联网信息平台)为贸易出口管理各部门开展业务提供数据信息支撑,初步实现市场采购贸易各经营主体报检、报关、免税备案、结汇等各类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

为了着力解决B2C模式下邮件快件出口存在的难以快速通关、退税及结汇问题以及目前跨境进口模式下存在的物流周期长、售后无法保证等问题,2014年10月义乌市还启动了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按照“通邮路”、“铺新路”的思路,探索建立跨境电子商务新型通关监管方式,促进“货物”报关出口与“行邮”出口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企业按需选择、多路发展,进一步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根据现有业务量预测,项目实施后第一年,试点平台跨境电子商务成交额达到6亿,第二年达到15亿,第三年达到40亿,为义乌外贸额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体系升级提升智慧商城信息化水平

义乌市着手打造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将全市的各类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电商服务商、商铺、快递物流等全面覆盖,同时是把工商、税务、海关、法院、小商品城、银行等所有政府部门了解到各类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认证、信用记录,都统一纳入公司征信系统之中,满足各种信用数据查询。目前,省商务厅已经初步同意在全市开展国家商务部的电子商务征信试点工作。

篇4

[关键词]智慧物流;农产品物流园区;功能优化

[DOI]10.13939/ki.zgsc.2015.15.010

农产品物流园区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国内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速度较快,规划建设数量较多,但是多数园区管理较为粗放,不少园区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物流运作、运营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功能障碍及问题。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的滞后,使园区难以真正发挥出巨大能量。面对智慧物流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物流园区如何充分适应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浪潮,加快智慧园区建设,科学优化园区功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成为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1 智慧物流促进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

和传统物流相比,智慧物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物”有智慧,即在流通过程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通过推理判断做出决策,从源头开始对商品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自动化运作和高效率优化管理。智慧物流的核心是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信技术等设备技术,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等各个环节通过运用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等功能,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物流园区是未来智慧物流的核心,同时也是智慧物流运行的中枢。智慧物流发展的全过程以及未来智慧物流系统的运行,都必须依赖物流园区。同时,物流园区可以利用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来对园区中各种资源进行感知和监测,及时、正确地对园区的需求做出分析,继而迅速、灵活地响应和处理,使自身运行状态达到最优化,从而达到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

2 智慧物流情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功能优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传统农产品物流园区仅提供农产品物流活动所必需的存储、运输、装卸、简单流通加工等基本服务,既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也不能对入驻园区客户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各种支持性配套服务,更难以为高端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服务效能较低。

智慧物流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物流的感知功能、规整功能、智能分析功能、优化决策功能、系统支持功能、自动修正功能和及时反馈功能为农产品物流园区功能优化提供了可能。在智慧物流情境之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只有通过有效整合智慧物流的关键技术应用,实现物流过程的动态管理和智能控制,满足物流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形成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园区得到飞跃式的提升。

3 智慧物流情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功能优化

3.1 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运作功能优化

由于农产品自身的特性,在仓储、包装、加工、运输等环节都有特殊技术要求。传统农产品物流难以适应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少、要求快速响应的物流配送特点,不能保持整个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高效、协调、安全和有序。

在智慧物流情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整合物流设备与物流技术,对处于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状态中的农产品进行监控,不仅达到农产品透明、绿色、可信、高效、便捷的最高要求,同时亦可实现对全过程的自动感知、智能处理和可信追溯。例如,流通是农产品物流的核心业务,因此成为智慧物流的重点环节。物流园区借助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平台,可以对运输任务、调度配载、运输状态跟踪、运输统计信息反馈等进行管理,不仅有效提高运输管理的效率,降低运输时间及运输成本,而且做到实时安全监控。通过智慧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农产品特性对运输工具的温度、湿度进行自动监控和调整,以求达到产品最佳保存状态,降低流通损耗。农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与流通信息、加工信息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整合并记录在外包装上,并通过无线网络自动上传到智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消费者可以实时方便地了解农产品的各类信息,实现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追踪与溯源,同时也方便了政府统一管理和调控。

3.2 农产品物流园区的管理功能优化

传统农产品物流园区仅提供简单的基础管理,难以涵盖对整个园区人、财、物的集成化管理,而且较少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政务服务、决策分析、成本管理等增值服务。同时,随着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园区中智能化系统种类越来越多,但是不同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问题,使得智能化系统的管理变得日趋复杂和困难。

在智慧物流环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不同建筑的同一系统以及不同子系统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系统进行集成化、一体化管理,实现系统之间有效协同和信息共享。例如,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对园区各种机电设备运行状态参数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可以为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提供依据。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将包括停车场的地理位置、实时的车位信息等车辆所有信息进行汇集,可以为用户提供实时且完整的数据支持,同时实现对园区车辆的统一管理。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对相关区域进行能源消耗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可以对园区进行能耗监测与能源管理。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管理系统,对园区进行安全状态监视、灾害控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从而保障园区安全运转。同时,针对不同层次需求者的个性化要求,通过智慧园区平台提供政府政务服务、园区管理服务、诚信认证服务、民生服务和各类生产、 经营服务等各种智慧化服务,实现所拥有的可拓展业务配置管理功能。

3.3 农产品物流园区的信息功能优化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前农产品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落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产品和技术支撑,应用功能仅停留于信息。由于的信息缺乏有效审核、监管,平台作用发挥受到局限。

在智慧物流时代,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将互联网技术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智能化,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平台可以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等的多方需求,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实现实时、精准的信息交互和电子交易。例如,将上下游企业的信息进行输送、处理、反馈,实现信息化建设和集成,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农产品供应链各参与方之间实现了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提高了用户的物流信息收集、处理和服务能力,缩短物流信息交换与作业时间,避免因过剩而导致超额的运输、储藏、加工及损耗成本,运作成本和风险都得以降低。同时生产监管机构、检疫机构、市场监管机构可以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市场准入、质量安全等进行监管。

总之,随着智慧物流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对园区功能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农产品物流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进而实现智慧物流园区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徐艳艳.物联网时代智慧化园区建设方案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篇5

对于保质期极短而顾客期望值又很高的生鲜行业来说,供应链的效率就是一切。在宁波,一家企业希望能以端到端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海鲜,全盘掌握海鲜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并且能够做到价格低廉和尽可能新鲜。

按照这家企业的设想,在居民小区里面设置一些冷柜,当顾客在网上下单订购之后,相应的海鲜会从码头送到这里,然后通知顾客来取货。故事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挑战重重。

首先,企业的规模不大,如何管理这一条时效性强,安全敏感度高的供应链?其次,来自电商平台的订单如何与物流直接对接?供应商的甄选、全程的跟踪和监管、质量检验等工作如何完成?

在低价格的成本限制之下,这些事情需要更为智慧而高效的方式才能完成,IBM与宁波市政府合作的宁波智慧物流平台就提供了这种可能。

形象地说,这一平台是宁波物流行业的“神经中枢”。在这里,车主、货主、相关的公司、融资机构包括银行和金融公司等产业链的各个角色都在场,平台为他们提供端到端的、可视化的、高效率低成本的智慧支持,而平台本身也在收集他们的运营数据并作出分析,确切地说,过去,各个环节的对接都是单线联系,局内人往往只能看到眼前而难以判断整个链条的情况。在这个平台上,由于数据分析的可视化结果,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上帝的视角,相关情况一目了然。

小公司也能变“聪明”

在中国,物流仍然是一个资源和成本消耗高而效率低下的行业,中小型企业众多,粗放的管理使得货车的空载率居高不下,从业务到技术都相当落后。

现在,国内的物流行业基本上还在采用人工指挥,空车率高达40%以上,一辆货车一年平均载货3万吨/公里,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66万吨/公里,他们的运单处理已经实现数字化系统,与此同时中国的很多公司还在使用传真、电话等传统手段来工作。而宁波是中国的第二大港口,物流是它的核心能力之一。

因此,IBM宁波智慧物流平台尝试改善这一状况。通过智慧的手段,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使得整个产业从传统变为现代,缩短送货和要货之间的环节,发挥信息整合和地面的整合力量,使得每整合一个环节,就有相应的新的利润点发现,这是宁波智慧物流的意义所在。

在IBM大中华区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服务部总经理牛耀军看来,所谓的“智慧”,首先在于更聪明的管理和运营方式解决问题。传统的物流就像一场经典的捉迷藏游戏,车主找货主,货主找车主,完全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发生,而车辆的资源如果没有好好安排,回程空载也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另外,车里的货物如何更好地安排空间,例如一台厢式货车里面可能有多个客户的货品,空间优化就很重要。针对具体的、特殊的生鲜或者危险化学品行业,如何做到物流过程的管控和透明化,实现端到端的、可追溯的跟踪控制,这不是一个安装GPS然后随时了解他们在哪里这么简单的事情,还涉及到很多具体的信息,如车内的温度、运输的安全风险信息、路线、仓储和库存的优化等等。

对于中小规模的物流企业来说,这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云计算实现了技术上的“按需分配”,即每家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功能和服务,而不需要以昂贵的价格买下整套系统,反而带来成本上的压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顺丰、联邦速递等花重金打造智能管理系统的大公司相比,智慧物流平台使得缺少技术资源的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实现智慧化的管理,而同时自身的运营管理数据也在增益着平台的价植,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流通和互动过程。对于平台来说,行业数据积累得越多,业务分析的价值就越大,而在企业看来,以较小的代价获取更“聪明”的管理方式,也相当划算。

另外,由于其公共平台的属性,政府相关的职能服务部门和相应的金融服务机构也会参与。宁波智慧物流公司总经理秦磊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到,从银行的角度研究供应链金融,最大的困难在于对货主和车主的信息缺少了解,无法根据他们的需要来设计合理的金融方案,银行不知道企业接下多少订单,物流的过程中哪些事情发生,同时物流公司的车辆都是消耗品,又不可能拿来抵押,不能为这些拥有几十辆、几百辆或者上千辆车的中小型物流企业提供订制化的金融服务。通过这个平台,他们能够了解到行业里面发生的事情,企业运作的情况,使得银行在设计金融方案时有据可查、有数可依。

因此,秦磊认为,“智慧”体现在更多地互联互通,诸多的玩家——车主、货主、银行等在这里相互联结起来,收集并且分析物流行业中的各类数据,并且提供进一步的优化方案。

过剩时代,整合开始?

现在,很多企业希望具备开放的能力而不是封闭的系统,他们本身可能就具备了强大的物流能力,开放出来面对相应的行业,在这个过程中间,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就不可能再掌控庞大复杂的状况。试想,在一个遍布全国的物流网络系统中,一台车子一天多用一趟,就能大规模地提升效益,反之,则是巨大的浪费。当身体变得越来越庞大时,高效的中央神经成为必需。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全国性的网络系统,物流的全过程由一个中心的神经中枢即“订单中心”来处理,负责资源配置的优化到运输和仓储的落地执行。作为客户,只需要关心物流的起点和终点,中间的发送、环线配送、最后五公里的支线配送都由这个网络来协调完成,以数据分析的结果为基础,充分地利用和调配车辆和仓储等资源。

实际上,无论是亚马逊开放出自己的计算能力为企业提供云服务,还是企业通过智慧网络利用内部的闲置能力,它们其实在做同一件事——整合过剩的资源。

由于匮乏而高速积累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大家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如何优化整合手中已有的能力——握一手好牌远远不够,合理地打出去才是关键。因此,智慧平台对整个行业状况的掌握就成为整合的必要条件。

比如,过去a公司有去某地的车,b公司有回来的车,智能的平台能够发现这一点,指引双方进行合作,大家的成本都可以降低,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能单打独斗。

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看,上一轮的信息化潮流使得它们找到一些取代大量人工的方式,但是基本的逻辑思路并没有改变。而现在,平台化的物流网络提供自动计算能力,前面的工作步骤完成之后,后面环节相关的数据和分析就会自动产生可视化的报表,减少人工的工作量。可以说,在智慧物流平台上,信息技术从替代重复性的低端劳动开始,已经开始向着替代人脑的高级智能演进。

举例来说,物流行业的动输计费方式非常复杂,相关联的不同车辆、运价、路程、货物要求、不同货物的组合等等,都要通过人脑来计算出立方和重量等数据,再输入到电脑中进行处理,而现在,这种规则可以直接纳入到智能的系统中,系统自动计算运费并且输出结果。同时,这个过程并非线性的结果,中间不断地会有需要调整的情况,智能化的平台可以避免人脑计算的差误。

总之,与过去相比,整合时代的智慧系统根据行业固有的逻辑和规则进行分析和计算,并且给出可视化的分析结果,领导者该如何决策便不言自明了。

篇6

目前智慧物流仍属于一个较新的事物,相关理论研究工作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还很不健全,中高级人才较为短缺

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业是广州市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和精耕细作,发达的交通网络,快速的商业资讯及多元化的交易平台,’使广州已经发展成为连接珠三角、港澳地区的重要物流中心。加快物流业发展,对于促进流通产业现代化,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广州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建设智慧物流既是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广州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物流业务已基本全面实现网络或信息化处理,但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根据对重点物流企业的抽样调查,80%以上的物流业务的已基本实现电子单证管理、货物跟踪等技术的应用;70%的重点物流企业已应用了卫星定位技术。但RFID、云计算、物联网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在物流业务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仅有33%的重点物流企业使用了RFID技术和物联网安全保障技术;仅有一家物流企业使用了云计算技术。

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研发、自主创新支撑能力不强。近年来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广州物联网、云计算、RFID等技术发展迅速,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广州市已培育了中大微电子RFID芯片、海格北斗卫星导航芯片,但离真正产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我国传感器技术只要集中在陕西及东部沿海地区,RFID芯片技术以上海、深圳为主,gps核心技术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二是在云计算方面,广州从事相关研发的企业有杰赛、品高,但与华为、浪潮、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相比,实力相差较大。

信息化程度不均衡,尤其是大量小型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大量小型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是目前智慧物流发展面临的又一个问题。据调查,大型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情况较好,96.1%、97.1%和73.8%的大型物流企业有仓储管理、财务管理和运输管理系统;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已实现的信息系统管理功能基本只局限于仓储管理、电子下单等简单操作。

目前智慧物流仍属于一个较新的事物,相关理论研究工作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还很不健全,中高级人才较为短缺,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懂得智慧物流相关核心技术以及物流项目操作的高端物流人才十分紧缺。根据抽样调查,广州市重点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平均比例为84.9%,普通服务人员中具有中等以上学历或专业资格的平均比例为76.91%。从事物流行业的专业构成中,物流专业的占41. 9%,经济管理专业占32.7%。与智慧物流核心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较为缺乏,信息及自动化专业占3.66%,IT专业仅占1.02%。

目前各个层面对智慧物流的扶持政策仅仅限于宏观的指导层面,具体的政策如土地优惠、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基本没有,这使得政府在推进智慧物流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显得不足。在调研中很多企业反应,目前广州缺乏明确的融资扶持政策,对智慧物流的补贴、奖励政策少有出台。同时各种金融机构也并没有围绕物流行业的特点设计与之配套的金融产品,这使得属于服务行业轻资产的物流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很难进行资金的筹措和运作。可见,目前政府引导力量不够,相关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目前广州物流基础设施对智慧物流的应用程度不高,已有的货运站场、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都比较低。已规划的8个物流园区中除了国际物流园区初步建成外,区域物流园区基本都还未落实。货运站场基本是自发形成的,对智慧物流的应用极少,从事的仍然以附加值低的传统货运为主,难以实现智慧物流的物流信息化、物流智慧化、物流自动化、物流网络化等高端服务。

信息资源较为分散,公共信息平台有待完善。目前广州市已经分散建设了电子口岸、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等,大型物流企业也纷纷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但信息无法实现共享,没有充分发挥平台的交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没有构建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导致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在信息化系统的对接方面耗费很大。

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有待推进。目前物流相关工作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行业操作标准,特别是在物流信息标准化方面,重点物流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采集和交换水平较低,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这将影响智慧物流的发展。未来应加陕研究和制定物流信息技术、编码、安全、管理和服务标准。

广州智慧物流发展战略

围绕建设智慧物流节点城市、中国先进的智慧物流产业基地、设施领先的智慧物流标杆城市的战略目标,以提升智慧物流技术应用为切入点,以优化智慧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基础,以设施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及运营管理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智慧物流人才培养为保障。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安全、高效、便捷、经济”的智慧物流体系,率先把广州打造成为全国智慧物流示范城市,大幅提升广州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为大力推进广州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平台)、新一代通信网络、高端软件、智能终端、智能处理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在物流业中全面应用,建设一批云计算服务平台,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物流示范工程,努力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构建产业研发新模式,实现技术研究到产业应用。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研究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加快通用标准、信息技术基础标准、面向业务应用标准和项目管理标准的研究制定、应用推广和贯彻实施,从技术设备、业务流程到项目管理方面,都形成统一的标准,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利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技术推广示范点,推广智慧物流新技术的应用。

加快物流人才的引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人才专业技术水平,到2020年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物流人才占物流从业人员的50%以上。推广智慧物流人才职业资格认证。推动智慧物流人才教学研究基地。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智慧物流人才引进计划。

优化智慧物流发展环境,立足智慧物流行业发展本身,从行业协调机制、标准体系、推广政策、扶持政策等多方面出台优惠措施,促进广州智慧物流行业做大、做强。构建广州市智慧物流协调机制。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设立广州市智慧物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全市智慧物流核心技术研发、智慧物流示范应用项目、智慧物流公共平台项目、智慧物流示范企业、智慧物流标准规范研究,以及智慧物流人才培训、智慧物流重大活动举办、智慧物流(城市物流)重大课题研究以及重大项目推进等。加大金融信贷扶持力度。加强金融领域对智慧物流产业的支持,出台相关政策,以满足智慧物流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形成良性发展的资金链。认真实施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税费减免政策。

加强智慧物流技术应用,提升空港、海港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资源整合能力和服务水平。至2020年,先进物流技术、设备在港口物流领域普遍应用,集装箱智能化应用达到100%,港口码头作业效率进一步提高。加快建设智能港口工程。加快建设智能空港工程。推动铁路货运站、公路货运站、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篇7

五年前,IBM敏锐地发觉“智慧”的发展趋势,并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带入中国。这一概念不仅符合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政府重视民生的政策,因而在中国得到迅速推广。

“智慧”的“自转”与“公转”向人们阐述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人人都会成为“智慧”的推动者。现实也很乐观,国内ICT领域的多数企业,甚至传统家电企业都在为智慧城市添砖加瓦,推动部分新概念的落地: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不一而足。

放眼全球,智慧城市的广泛建设带来很多先进经验,而众多的国际企业成为传递经验的践行者。IBM作为智慧城市的引领者自不必提,而来自日本的NEC也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作为一家有百年历史的ICT企业,NEC是日本较早倡导智慧城市的企业之一。据NEC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井汪杰介绍,NEC于1977年首次提出“C&C”(Computing&Communication)的伟大构想,预见了计算机与通信融合的大趋势,这也是NEC所倡导的“以物联网与云计算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雏形。在日本,NEC参与了数量众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管理模式和系统构筑经验。作为文化相近的东方友邻,日本的智慧城市战略及实施经验对中国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日本,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概念存在多年,日本制定了“e-Japan/u-Japan/i-Japan”等系列国家信息化战略来推进国家ICT建设,最终建成无缝的基础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电子政务”、“医疗保健”和“教育人才”三大发展战略,激活产业和地域的活性并培育新兴产业,从而体现以人为本,创造使国民安心和有活力的社会。

1. 个人信息管理

“i-Japan”战略有一个核心内容——“国民个人电子文件箱”,其目的是让国民管理自己的信息资料,通过互联网安全可靠地完成工资支付等各种手续,达成信息共通并对其进行综合管理,使国民享受一站式的电子政务服务。NEC的云计算共通核心服务系统、信息共享平台等已在日本的长崎市、横滨市、富士市等几十个城市和区域导入。

2. 数字医疗

目前东京的电子病历系统在各类医院已经得到普及。电子病历系统整合了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和知识库,能提供病人的基本信息、住院信息和护理信息,为护士提供自动提醒,为医生的诊疗活动提供帮助。此外,医院还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实现了医生移动查房和护士床旁操作。

目前日本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数字化、无纸化和无胶片化。其中,NEC不仅参与日本各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构筑,还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推动医疗机构之间以及医院和社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区域医疗服务网的发展。

3.节能减排

日本在2007~2008年间迅速展开了对智能城市构成要素的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等一系列相关要素的试点实验,并于2010年正式开始建设包含各要素在内的综合智能社区。在官民联手建设智能社区联盟的同时,日本也在横滨市、北九州市、丰田市、京阪奈科学城这4个地方开始了试点实验。

NEC在2012年提出了强化收集及分析“大数据”的业务方针,并成立了专门针对能源的分析组。在何时何地,何种装置生产或消耗多少电力,这些信息正可谓大数据。NEC致力于将自己的数据分析技术充分应用于电力领域。

以上是日本智慧城市建设中关于政务、医疗和能源三个领域的概括。从关系民生的细小之处中不难看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正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NEC正在将这些经验带到中国。

智慧“武器” 民生为本

NEC于三年前启动智慧城市战略,其核心思想是围绕民生的五大问题:安心安全、节能环保、交通物流、医疗养老以及教育,建立一种能够应对城市变化的机制,创造一个安心舒适的居民生活环境。据中井汪杰介绍,NEC致力于在城市的各项功能中,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将人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利用,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营。

NEC(中国)从2012年起将智慧城市作为公司新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立足中国国情,基于物联网应用,将日本先进的智慧解决方案引入中国并服务于中国日新月异的城市现代化建设。NEC积累了大量基于物联网的行业智慧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安防/生物识别、节能环保、智能交通/物流、智能医疗/养老、防灾应急等等,它们组成了NEC攻城拔寨的智慧“武器”。目前NEC在中国重点推进安防/应急、节能环保、养老、物流等方案。

智慧安防——人脸识别/指纹识别

NEC的图像识别技术、状态不变性分析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对图片、视频和指纹的智能分析,广泛应用于智慧安防领域。目前,NEC人脸识别及指纹识别技术已经应用在澳门海关和香港海关的通关认证中。在中国大陆,NEC与本地伙伴合作将其导入到国家司法考试的身份认证中。

2011年,NEC为安徽省建设完成的千万级指掌纹自动识别系统,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指掌纹系统,平均30秒即可完成一枚现场指纹查询比对工作。新系统启动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查破案件数量大幅增长,是2001年以来安徽历年平均破案数量的10倍以上。目前,安徽全省共建设了NEC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终端系统2300多套。今后,该系统还可进行扩容,最大可存储5000万人捺印指纹数据,从而大大提高系统对跨省作案案件的查破能力。

此外, NEC还将人脸识别技术与独特的视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流通行业,以发现内部人员和顾客的偷窃行为或者提前识别VIP客户,革新购买体验,增加营业额。

智慧养老

——老年公寓智慧管理系统

中国正走向老龄化社会,但养老的理念和实践都非常落后。NEC在日本有着多年提供医疗和养老院智慧解决方案的成功经验。从2011年开始,NEC与北京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包括移动化服务管理、实时数据挖掘、基于云的数据分享、智能人员定位等特点的智能老年公寓管理解决方案。

智慧能源

——楼宇能源管理系统(BEMS)

建筑物八成以上的耗电来自空调或照明,NEC楼宇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在建筑中安装大量的温湿度及影像传感器,对空调和照明进行能耗控制,实现对大型建筑的分布式能源管理。

此外,在清洁能源方面,NEC拥有世界领先的锂电池技术,目前已成功运用于新能源汽车中,日产的Leaf电动车采用NEC的锂电池曾创下单次充电续航185公里的记录。NEC高性能电池还可应用于家庭储能系统,从而解决由于太阳能、风能的不稳定性而产生的能源浪费问题,实现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智慧物流——智能冷链管理系统

NEC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包括: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冷链管理系统、电动车Telematics系统、物流仓储管理系统、移动车牌识别系统等。目前,NEC已将日本先进的智能冷链管理系统引入中,并成功地用于医药流通领域。

民生一直是NEC智慧城市战略关注的重点,中井汪杰表示,在防灾应急、医疗养老和节能环保方面,NEC不只是建立一个物理的系统,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整套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得来。以防灾应急为例,日本这个地震频繁的国家在震后应急通信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中井汪杰举了个例子,在东京都厅联络灾情有专门的屋子,政府设立专门的接线员与各个区进行电话联络。政府对这些接线员有个特殊要求:必须住在步行五分钟可回到联络室的范围内。这是由于一旦发生严重的地震,现代化的交通中断,移动通信瘫痪,只有步行和固定电话是可靠的——这是只有NEC才能提供的经验。

把脉症结 实现智慧

中国的智慧城市事业已从前期“概念导入”进行到“规划和试点”阶段,截至目前,政府已经完成193个智慧城市试点规划。在中井汪杰看来,未来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从方案规划到深化应用”,二是“从单纯信息化建设转向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带动本地的产业升级”。同时他也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这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障碍。他说:“各部门已经进行了多个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但系统间缺乏关联,且可能逻辑顺序混乱,信息化投入达不到最优化的统筹运作的效果。”而这个障碍最终还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去破除。

篇8

事件:

公司拟联合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乐卡汽车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及关联方北京中交兴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设立社会团体单位北京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产业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创新中心注册资本3,000万元;其中公司作为发起人代表占合资子公司注册资本的20%,中交兴路占合资子公司注册资本的5%。

公司拟联合国开思远(北京)投资基金有限公司、重庆运泽企业管理合伙企业及关联方北京千方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重庆市千方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千方小贷”),其中重庆运泽为千方小贷管理层及核心员工出资设立的法人主体公司。千方小贷注册资本30,000万元,其中公司占合资子公司注册资本的29%,千方集团占合资子公司注册资本的40%。

主要观点:

1.联合互联网巨头实现车路互联标准再造,公路生态是重中之重

从技术和场景的角度来看移动通信、智能交通和智能驾驶未来均是相互融合的,即以智能化互联网汽车为核心、以智慧交通应用为目的新型交通系统是当前汽车工业、交通产业和宽带移动通信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公司开展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目标是将示范基地打造为面向全国的新产品新技术实验验证、检测评估与认证中心。项目的总体架构包括绿色用车、智能驾驶、智慧路网、便携停车、生活服务、智慧管理六大模块。

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牵头,联合乐视(乐卡是乐视汽车板块负责车联网的独立子公司,定位是零部件企业+服务运营企业)、百度、北汽、大唐电信、长城汽车等15家相关产业代表公司成立的产业联合创新中心注册资本3000万,完成示范应用项目。其中公司与乐卡、百度的股权比例分别为20%、20%和15%。从三者的角色划分来看,百度的高精度地图(智能汽车入口)以及O2O商业化应用或是其优势;乐视具备互联网化的制造产业整合协同能力,也十分关注智能停车、分时租赁等互联网化的商业化应用前景。公司则在车路协同、后台信息管理两大基础板块有先发优势。

两者与公司相得益彰,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示范应用项目六大模块互联网化、运营化潜质凸显:在车路互联硬件传感器等升级再造和智慧交通后台管理控制系统升级的基础上,实现一定数量的社会车辆智能驾驶、无人驾驶完成固定线路的通勤等示范或是三者共同的初衷启航。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关键技术研发与验证、高度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发与验证、智能驾驶标准即规范体系建设是三大核心。

创新中心在产品和技术上重点解决智能车载平台、V2X通讯及协同控制、安全辅助驾驶、全自主价值等技术推动形成行业及国家标准;在产业链生态构造上,成立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布局创新示范内容,同时成立产业联盟,达到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开放、联动、协同。

商用车是公司的重点,在车载娱乐等服务方面十分落后,未来空间巨大。物流企业如何通过车载信息平台解决,主要是安全和效率两个方。车路协同从盈利的角度,主要还是来源于软硬件的投入(前期主要是传感器更替)以及管理平台的升级。实施对象以高速公路商用车为主,实施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分段限速、合流预警、车况路况预警等优化路况。

2.C端转型与小贷公司相得益彰全面打通车联网各主体数据闭环

继去年公司与航联保险、东航金控共同成立合资公司首度涉足金融业务之后,公司设立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目标客户将以物流产业及车联网产业中信息充分覆盖的人群和企业如车主、司机、物流消费者和服务者为主。一方面依托物流产业资金密集、主体分散的特点,提供实现资金流与实物流、信息流相结合的产业信贷服务;另一方面结合中交兴路——研发和运营的全国道路货运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数据资源,提供端到端的大交通服务优势产品,最终达到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基准营销,实现产品、服务、金融全方位闭环的C端商业化。

在风险控制方面,千方集团通过自身积累沉淀的海量车联网实时动态大数据资源,有助于其建立信息有效、全面的贷前评估和贷中监控体系,另外国开思远(北京)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的强势股东背景也为公司金融衍生业务的纵横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融业务已经成为公司C端转型和交通大数据战略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结合传统的车旺平台C端用户和新开发的航空联盟C端用户基础,公司互联网金融布局、传媒平台整合(轨交、出租车、公交电子站牌、民航等)全面打开估值弹性。

3.大数据、大交通战略大势已至

公司今年提出“大交通、大数据”的战略,一是基于公司核心的动态交通数据资源——大数据池;二是基于公司出行领域用户遍布于全国30多个省市,具备稳固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项目经验——数据分析、变现能力基础。公司致力于成为综合交通出行平台:传统业务立足于标准化再造、升级机遇;新兴业务“各路天将”全面助力大数据、大交通C端转型战略落地。公司16年高管层面引入了三大精兵强将:从东航挖来高管负责航联千方的平台,以及与民航总局大网建设的对接;前航天信息的高管,负责包括停车和公交电子站牌的业务;乐视高管则围绕车联网的前端设备负责以及后期的运营。

民航、停车属于大交通互联网化C端入口级别明星业务,在携程平台化弊端暴露、去哪儿机票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民航信息化产业布局行业契机绝佳;而公交电子站牌和轨道交通则是以传媒广告收入的现金流级别业务,也是公司传媒整合的两大重要平台;传统智慧交通业务车联网路线的标准再造和对无人驾驶的志在四方超出我们预期。

车联网作为盈利模式尚未清晰的大数据应用领域,未来终极的无人驾驶应用仍具备较大前景。车联网的变现模式来看,虽然乘用车具备较高的标准化基础,但变现商业模式还存在用户付费意愿缺失、粘性差、数据来源有限等问题,商用车的标准相对较难统一,但以B2B为代表的汽车后、UBI等变现途径较易实现。

篇9

1.1智慧企业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为传统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管理创新基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形成了IT技术概念[1]。如果把IT从另一角度来阐释,I———Intelligence(智能),T———Thought(思想),即可认为IT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智慧化。2008年11月6日,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主题是《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提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自此,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企业等智慧名词竞相诞生。事实上,随着国家“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等先进理念的普及,智慧企业建设议题已逐步提到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

1.2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是那些处于价值链的关键节点,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特征,能充分、敏捷、高效地整合和运用内外部资源,实现有效管理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智慧企业的核心特征是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一体化、协同化、互动化、融合化,着重强调企业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3智慧企业的内涵

1)企业人员的智力化。企业中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般雇员等所有人员在内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人员自身的教育背景、技能水平、专业素养等方面,其外在表现为企业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和业绩水平。对于职位层级不同的企业人员,由于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不同,其相应的智力化水平也往往有较大差别。

2)企业硬件的数字化。在信息化技术设施的基础上,企业的生产系统、管理系统、技术研发系统、营销系统等均具有数字化特征。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其基础建设包括设备硬件、软件、联机网络和电缆、光纤、电信网以及生产流水线、自动办公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等,逐步走向了数字化、标准化[2]。

3)企业管理的即时性。管理的即时性表现为企业由传统的静态管理走向了动态管理、在线管理。它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对企业全天候、全空间的管控。由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了企业管理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可靠保存和有效利用,及时为企业管理工作者提供了决策依据,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3]。

4)企业创新的智能性。创新的智能性表现在企业的创新活动或创新成果凸显信息化、数字化的特色,创新的目的在于加强本企业的智慧化运作和管理。企业不断创造新思想、新观念,并运用这些新思想、新观念,通过科技研发、市场开拓、管理升级和文化建设等具体创新手段,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和效率,获得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

2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现状

2.1宏观环境的营造,助推了大型企业的智慧化建设

自从2010年9月成为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城市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宁波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和《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企业两化水平和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逐步提高。宁波市在“第三届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评比中,获评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第4位,同时,宁波还跻身“2012中国智慧城市推进十强城市”,位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排名第5。调查发现,随着一批物联网、互联网、软件信息、云计算等项目的推进,宁波企业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绝对规模与企业规模基本相适应,百人计算机拥有量7台,平均每家企业拥有服务器数量8台,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交换机台数10台,85%企业介入了互联网接入,50%多的企业建设了内部网,40%左右的企业已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约占30%。以镇海炼化公司为例,该企业被确定为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也是全国“两化融合”8家示范企业之中唯一的一家石化企业。从智慧企业建设格局来看,宁波国企、上市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投入热情高,占据全市智慧企业投入的80%以上。这也说明宁波在智慧企业建设方面还不均衡,需要进一步释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溢出效应,辐射带动更多企业进行智慧企业的探索和实践。

2.2智慧产业的打造,带动了中型企业的智慧化发展

近两年,宁波着力在物流、交通、医疗、港口、市政等领域推进了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一批智慧产业初具规模。如:占地面积约14.67公顷、建筑面积35万m2,总投资约30亿元的宁波国际智慧物流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年营业总额将达5亿美元。2012年,全市9个行业选择100余家节点企业,建设追溯节点,实现肉菜流通的全面可追溯。杭州湾新区完成了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实施方案,新区正在推进一批已引进的智慧家电、智慧交通设备、智慧网络配套设备、智能健康医疗等智慧产业项目落地。其中物联网传感器项目推进顺利,嘉莱光子已开始生产工业低频激光器,其相关配套与应用项目相继引进后,将形成激光感知产业园。上海奇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盛光集团合作投资了年产1500万只物联网磁性传感器项目,投资总额达10亿元。宁波2012年软件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78.2亿元,同比增长33%;新登记软件产品636件,新认定企业42家。软件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实现软件服务收入43.5亿元。智慧产业的打造,吸引了更多企业加入到两化改造的阵列,带动了智慧企业的发展。如: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宁波第二百货商店、宁波中通物流公司、宁波银行等企业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对原有应用设备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融合了现代多项高新技术的成果,实现系统综合集成,建成了智能化企业运营或操作系统,提高了企业效率和效益。

2.3总揽智慧企业建设的全局,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宁波在智慧企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企业系统性智慧化程度方面尚不高,标杆性智慧企业还缺乏,2/3以上的企业对智慧化建设缺乏战略性思考,很多企业决策者对于智慧化建设项目投入持保留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智慧化项目缺乏整体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使得大约50%左右的企业在建设智慧企业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性投入,甚至裹足不前。在智慧人才建设方面,截至2012年12月底,宁波市尽管呈现了各类智慧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带动其他行业就业人数超过100万人的业绩,但通过对经济、产业、行业形势的前瞻性研究,宁波智慧企业人才供给还相当缺乏,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智慧企业的建设比较注重实践技能,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通信、电子、物联网、物流工程等相关专业,但是毕业生仅凭在校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尚不能胜任工作,导致专业就业率偏低,毕业生转往其他领域就业,更加大了智慧人才的缺口。另外,宁波很多企业一线员工信息化操作水平和专业资格持证率处于较低水平的状况也应亟待改善。

3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内容

3.1以智慧城市为依托,绘制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框架

根据《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中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特别是结合其中的“智慧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工程”、“智慧企业总部示范项目”、“智慧制造体系建设工程”和“‘两化’融合项目”,进行智慧企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绘制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框架,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企业建设的无缝对接。宏观上,宁波智慧企业的建设要与宁波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相匹配;微观上,智慧企业建设要考虑宁波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具体的特点与发展状况。结合宏微观两个方面规划智慧企业建设的具体目标与提升路径,保证支撑宁波经济的企业能跟上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根据宁波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智慧应用水平,分步实施,切忌一步到位,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要从试点的单向应用逐步扩散到集成的综合应用。

3.2以信息化为基础,确立智慧企业建设的关键要素

信息化是智慧化的坚实基础,智慧化的建设必须以行业信息化的扎实推进为先导,需要分行业、分重点不断深入推进宁波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是:在工业企业,重点推广高级排产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完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智慧化;在商业企业,提高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多种包装计量管理、信用额度管理、商品价格促销管理、销货管理、销售分析的智慧化水平;在物流企业,自动对物流过程进行动态、及时、准确的监控、跟踪、反馈、提醒、报警等管理,确保货物高效、安全运送,通过应用SCM、CRM,实现流通过程智能化,确保将顾客所需的合适的产品(RightProduct)能够在准确的时间(RightTime)、按照确定的数量(RightQuantity)、上乘的质量(RightQuality)和最佳的状态(Right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在金融、旅游、酒店等服务行业,加强对销售数据、客户数据的挖掘,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重点发展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市场信息的感知与预测技术,提升营销与服务管理的智慧化水平[4]。通过信息化明确企业人员智慧化、硬件数字化、管理即时化、创新智能化四个层面的关键建设要素。

3.3以项目为载体,细化智慧企业建设的重点模块

一是设立智慧企业基础研发项目。由市相关部门牵头,在企业和高校中重大智慧企业建设项目征题,对选题进行评审把关后,出去,由企业和高校联合申报,通过竞争获得项目。在技术层面,设立一批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感应器等技术提高生产与服务过程中流程智能化程度的重大项目;在经营管理层面,资助一批能提升企业柔性管理水平、即时管理能力与创新管理智能化水平的软科学项目;二是设立智慧企业转型升级改造项目。企业根据自身技改需求自发申请,提出智慧企业技术改造方案和明确的建设目标,建设最终目标中必须要在智慧企业评价指标级别上有较大提升。由市相关部门审批,通过技改项目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引导和帮助企业实现智慧化,通过验收后方可结项。

3.4以人才为核心,打造智慧企业建设的智力支撑

一是引进高端人才。大力引进海内外掌握核心技术、高层管理及复合型等智慧化建设技术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等;二是推进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通过企业与本科院校、职高院校、宁波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外联所等单位的联合,建立智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智慧企业中高级职业技工、智慧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三是加强知识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制订系统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定期组织对各级领导、机关干部、企业家和各层次员工的培训,重点加强对智慧理论、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升他们对智慧企业建设的认知。

4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步骤

4.1培育智慧龙头企业

从宁波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其他服务业中选拔一批规模大、实力雄厚、信息化基础好的龙头企业,打造智慧化建设的示范企业。通过项目推动和经费支持,集中力量研发技术符合要求、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较低、性能较高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创新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一阶段重心放在大型示范龙头企业智慧化的建设上,资源与政策着重向该类企业倾斜。加强责任落实,督促龙头企业切实负起责任,作好表率带头作用,坚持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全程负责智慧企业项目的建设。要求龙头企业注重整合资源,加强上下联动,明确责任主体,严格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落实。

4.2打造智慧中小企业

一是总结企业“两化融合”以及智慧化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提炼智慧化建设的标准,完善智慧化建设的体系,优化智慧化建设的路径;二是依据宁波各行业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智慧化建设的规范体系;三是这一阶段的配套经费与项目要向中小企业转移,制定的政策和保障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更有针对性;四是加大智慧企业建设宣传与推广,通过多种途径、滚动向企业宣讲,让企业了解相关的政策与措施,主动利用政策积极开展智慧企业建设;定期聘请相关专家为中小企业相关人员讲解智慧企业建设的最新进展与世界动态,扩大企业视野,使企业了解智慧化的新优势,帮助企业构建智慧化战略;组织宁波或者国内其他智慧化建设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给中小企业传授智慧化的成功经验。

4.3形成智慧企业群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基本达到龙头企业智慧度4A级以上,中等企业智慧度3A级以上,小企业智慧度2A级以上,形成了一个覆盖宁波各行业、梯度排列的智慧企业群。鼓励企业打破部门、行业壁垒,实现信息对接和资源的整合,打造一体化的智慧企业运作平台。实现企业集团总部和分支机构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企业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中的智慧化大型应用集成能力。在人员的智力化水平、企业硬件的数字化水平、企业管理的即时性水平、企业创新的智能性水平方面,加强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标准制定,为宁波本地和其他地区建设智慧企业提供先进经验和技术输出。

5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保障

5.1组织保障:组建智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合市内高校、科研院所、各行业信息化基础好企业,组建智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跟进世界智慧企业建设的新动态,攻克该行业企业智慧化技术的难题。积极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大企业等在智慧企业建设方面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为智慧企业建设的上游、中游、下游输送大量合格的专业人才。

5.2资金保障:开辟企业智慧化建设的经费渠道

一是财政出资设立智慧企业建设基金,设置智慧企业建设配套补贴和税收返回,鼓励企业加大智慧化建设的投入,激励企业多出智慧化建设的成果。在企业智慧化技术研发与改造的“硬创新”方面,政府部门对企业智慧化技术与改造项目视取得成果的大小给予相应奖励;二是鼓励金融机构与智慧化建设企业、专业运营商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对重大智慧企业应用示范项目,由市或县(市)区智慧城市建设专项扶持基金给予开发投资主体定期限、定额度的财政贴息;三是鼓励本地金融机构为宁波企业在浙江省、长三角及更大区域的智慧化建设提供服务,为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提供更加多元的信贷金融支持。

5.3机制保障:创新多层次的智慧企业评估考核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部门的指挥考核机制,根据智慧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考核智慧企业建设情况;二是建立行业协会的组织监管机制,通过行业协会的评比、激励,不断推动企业智慧化建设的积极性与科学性;三是建立跨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地位,大力促进供应链主导企业的智慧化建设,以带动提升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智慧化建设水平。

5.4法律保障:健全智慧企业建设的法规和标准

篇10

【关键词】智慧冷链物流 网点管理 大流通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智慧冷链的涵义

根据物泰公司CEO陈勇良的阐释,“智慧冷链”是一种车联网应用技术,立足于物泰的物联网云计算平台,集成智能化、电子化、信息化等尖端科技,以海量数据挖掘、3G无线物联与智能远程控制为核心手段,为冷链车量身定制的整合“人、车、线、货”四大要素的新一代运营管理工具。

“智慧冷链”通过无线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理信息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为冷链车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同时,“智慧冷链”也可为冷链车运输的货品提供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充分运用温度传感、高清视频、温度标签、无线传输等手段,监测货品的温度、湿度等数据,可监控物品在流通环节因为温度失控而发生变质现象,从而能够保障货品质量,减少货品损耗,使冷链车具有“智慧”。

(二)冷链物流应遵循的原则

冷链物流应遵从“3T原则”:商品最终质量取决于载冷链的贮藏与流转的时刻(time)、温度(temperature)和商品耐藏性(tolerance)。“3T原则”指出了冷藏食物质量坚持所答应的时刻和商品温度之间存在的联系。因为冷藏食物在流转中因时刻―温度的阅历而导致的质量下降的累积和不可逆性,因而对不一样的商品品种和不一样的质量需求都有相应的商品操控和贮藏时刻的技能经济指标。

通常易腐食物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很容易腐烂变质,大大限制了运送半径和买卖时刻,因而对运送功率和流转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需求。因为食物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物质量为意图,以坚持低温环境为中心需求的供应链体系,所以它比通常常温物流体系的需求更高,也愈加杂乱。

(三)冷链物流必须满足的条件

1.“3T”条件

“三T”指温度(Temperature)、时间(Time)、耐藏性(Tolerance),即著名的“3T”理论。该理论表明:大多数温控产品的质量稳定性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呈指数关系增大;对任何一种冷链温控产品而言,在一定的温度下,温控产品所发生的质量下降与所经历的时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冷藏温控产品在贮运过程中,因时间和温度的经历而引起的质量降低是累积的,并且是不可逆的,但与所经历的顺序无关。

2. “3P”条件

即要求温控产品的质量(Produce)好、处理工艺(Processing)品质高、货物包装(Package)符合货物的特性,这是温控产品在进入冷链时的“早期质量”。

3.“3C”条件

即在整个加工与流通过程中,不仅要保持清洁卫生(Clean)及低温(C001)的环境,而且要对温控产品加以爱护(Care)。这是保证温控产品“流通质量”的基本要求。

4.“3Q”条件

“三Q”条件主要是针对冷链设备管理以及组织能力的,即冷链中设备的数量(Quantity)合理,设备的质量(Quality)标准一致,以及快速的(Quick)作业组织能力。冷链中为了保证温控产品总是处在适宜的环境(温度、气体成分、包装、湿度卫生)之中,设备数量(能力)和质量标准的协调性、各项设备的利用率、以及对冷链各接口的管理与协调至关重要。因此,要求产销部门的各种冷库、预冷站、运输工具等,都要按照冷链物流的客观需要,互相协调发展。快速的作业组织则是指运营者的货源组织,加工部门的生产过程,运输部门的车辆调度与途中监控、换装作业的衔接,冷库库容准备等均应快速组织并协调配合。“三Q”条件十分重要,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5.“3M”条件

即保鲜工具与手段(Means)、保鲜方法(Methods)和管理措施(Management)。在冷链中所使用的贮运工具及保鲜方法要符合温控产品的特性,并能保证既经济又取得最佳的保鲜效果;同时,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以保证冷链有序、协调、高效地运转。在上述条件中,属于温控产品特性的有原料质量和耐藏性;属于设备条件的有设备的数量、质量,低温环境和保鲜贮运工具;属于处理工艺条件的有工艺水平、包装条件和清洁卫生;属于人为条件的是管理、快速作业和对温控产品的爱护。其中,有些因素是互相影响的,如设备条件对处理工艺、管理和作业过程均有直接影响。

二、西安区域智慧冷链物流网点建设与管理现状

(一)西安快行线冷链储运有限公司简介

西安快行线冷链储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于2013年4月,注册资金500万元。是一家集城市配送、仓库租赁、专线物流、药品配送、冷链宅配等业务为一体的专业的、综合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陕西省及其周边省市的物流服务网络。

公司根据不同客户的物流管理需求,为每一个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为客户赢得竞争优势。我们将不断的优化操作流程,降低经营成本,提供更多的、人性化的增值服务内容,用价格吸引客户,用服务留住客户。

公司采用的先进的WMS(仓储管理信息系统)、TMS(车辆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卫星定位及温度实时监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提供精准、专业、高效的服务保障。

(二)西安快行线网点管理基本情况

1.公司物流部门组织架构

西安快行线冷链储运有限公司组织结构是最简单的直线制组织结构。组织机构内的部门经理是集权式管理,负责部门的整体绩效、物流队伍的管理和中国物流统一布局,包括对供应商的选择,物流成本的控制等。组织中其他职位是按垂直模式直线排列的,各个岗位人员权责分明,对上级主管负责:物流文员负责处理所有销售订单运输安排,联系客户及时通知货物运送情况。物流主管负责管理物流部门在冷库工作的叉车司机,并协助物流经理安排运输单位。这种组织结构设置简单、信息沟通方便,便于统一指挥,集中管理。它的主要缺点是缺乏横向的协调关系,没有职能机构当领导的助手,容易产生忙乱现象。

2.网点布局与市场、客户

西安快行线冷链储运有限公司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服务网络的建设完善还处于初步阶段,网络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广,基本上只覆盖了附近的几个省市,虽然其建立了自有服务网络,有着服务标准统一、安全性能高等显著优点,但是它的服务质量不稳定,对于客户来说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西安快行线冷链储运有限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这两年都投入巨资完善由公司统一管理的自有服务网络,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核心,辐射周边省市的一个环形服务网络。

3.主要业务流程

物流部门的操作流程简述如下:

第一步:成品入库及转库。每天,叉车司机将成品按托盘入库,并编号和记录,以每24小时为单位,进行数量统计(每个日历日期即为生产批次)。冷库主管按照生产计划发出的工单号和生产部的成品数量报表,与实际接收数量进行核对,如无误,即可完成系统收货。如果仓库库位不足,或者外部仓库出现缺货和库存较低时,就需要开始向外部仓库进行转运。

第二步:控制批次,管理合格品与不合格品。产品入库后,按照品管的指令,将不合格品进行隔离。合格品要过了冷冻期(72小时)后才可发出。

第三步:处理订单安排运输。接到订单后,按照产品和客户类型进行登记,并联系指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转发订单给物流公司(QSR产品),在收到财务的收款确认后,安排车辆运输。更新信息,进行系统交易,保证系统内容及时更新(保证先进先出和产品的可追溯性)。

第四步:监督货物运输过程的时间,记录实际交付日期,核查货物交付的质量。为了保证运输食品的安全,保证产品的运输质量严格控制货物运输时间。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保持密切的联系,监督第三方物流公司在运输过程中完成西安快行线冷链储运有限公司公司的运输要求:例如记录温度,记录运输时间,签署交接单据等。

三、西安快行线智慧冷链物流网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不足

西安快行线冷链储运有限公司生产量大,目前公司日生产能力为二百吨成品,而企业的暂存库只有约二千吨的储存能力。为了缓解储存压力,公司只能租用附近的第三方冷库满足日常存储需要,而这无疑增加了短途倒库费用。同时第三方物流冷库基础设施陈旧,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增加了保证公司成品质量的风险。虽然每天公司正常运输可缓解存储压力,但是在遇到自然灾害例如雨雪天气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或严重的交通事故就会造成交通不畅、道路不通的情况,长途冷藏车不能及时抵达工厂增加了仓储的压力。

西安快行线冷链储运有限公司自身没有冷藏车辆,公司所使用的冷藏车辆均来自第三方物流公司。由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规模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导致西安快行线冷链储运有限公司时常会遭遇车辆不足的尴尬境遇,或者车辆不能按照规定时间到达工厂从而影响发运时间,影响产品到达指定定仓库的时间,致使企业运作效率受到影响,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和风险,甚至对企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二)软件管理资源不足,系统落后

西安快行线位于加拿大总部的物流公司所使用的软件管理系统功能强大。然而在西安快行线落户中国时,由于受到初期投资规模的限制,中国使用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管理软件,各种方便于管理决策的报表及数据需要管理文员手工编排,这无疑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人工成本,并且增加了数据准确性的风险。虽然公司总部会定期提供软件更新服务,然而由于地方税率及财务规则的特殊性导致软件更新滞后于实际物流工作。据统计,公司物流文员每天在管理软件上花费的时间为工作8小时的五分之一。

四、西安快行线智慧冷链物流网点管理优化对策

(一)不断完善技术,扶持系统发展

与其他物流管理系统相比,冷链物流管理有自己的独特性,例如冷链物流的运输对象比较特殊,而且整个流通过程是在低温的环境下进行的,与传统的物流相比对设施和设备的要求都比较高,而且不同的产品对温度的要求也有所差别,这就更进一步提高了运输和储藏设施与设备的技术要求。另外从对西安快行线公司物流管理的现状分析中可知,技术支撑体系也是限制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为保证企业物流管理改进方案能够顺利进行,西安快行线公司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物流设施、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有效的处理物流流通环节中因技术原因而造成的障碍,保证企业瓶颈管理计划能够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冷链物流管理的效率,节约物流成本,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二)加强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力度

由于资源和能力的限制,西安快行线公司需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实现企业目标。由于企业在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企业的物流成本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为了更好的改进西安快行线公司物流管理系统的绩效,企业有必要加强对与其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

(三)培育优秀的人力资源

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西安快行线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使得企业在优秀人才的引进与保留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西安快行线公司冷链物流改进方案的顺利实施和企业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大量优秀的人力资源。对西安快行线公司来说,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

五、结语

伴随着人们对生鲜冷冻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迅速,这也使得冷链物流行业迅速发展起来,而智能冷链和智慧物流口号的出现,这对于冷链物流企业来说绝对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冷链物流企业如果能有效的把握住这一次机遇,实现物流模式的不断升级和改革,就必将会迎来冷链发展的又一个发展高峰,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西安快行线公司作为陕西市智慧冷链发展的代表企业之一,如果它能有效的抓住这一契机,不断实现发展,必将也能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张瑞夫.城市冷链物流系统构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