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09:0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医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生学习困难及其行为问题与父母素质关系的分析 张荣莲,王茂桦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述情障碍研究 刘晓鹏,林莉,田刚,王东,刁俊荣,魏秀芹,王怀霞,范玉霞
Klinefelter综合征1例报告 孔永彪,孙洪强
250名高中生自我和谐量表测查分析 刁俊荣,范玉霞,王玉红,刘晓鹏,杨莹
抗精神病药物合并音乐康复疗法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贺方仁,马龙,孟宪伟
中小学教师神经衰弱调查研究 李建辉,胡夫东,李淑敏,孙慧娟
曲唑酮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周刚,邵荣,韩伯军,盛蕾
舒血宁合并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36例临床分析 王胜利,王启军
100例癫痫病人的剥夺睡眠诱发脑电图分析 宗文斌,张桂娟,张志成
自杀死亡482例资料分析 祝英禄,张玲,祝强
血管性痴呆106例临床分析 周增杰,曾存芝
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附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对照分析) 龙瑞芳,李连启
老年性谵妄病人的护理(附36例护理资料分析) 卢世臣,张晓艳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心理沟通的技巧 徐清芝
凯尔丁对美沙酮脱毒治疗后海洛因瘾者的继续治疗 罗学东,何纯正
精神分裂症与性有关的精神症状 张小聆,温达民,姚在瑞
利培酮治疗抽动障碍15例疗效观察 谭常赞,胡衡丽
氯氮平所致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孙振晓,于相芬
重症情感障碍的遗传学研究 汪广剑,仲爱芳
精神分裂症伴低血镁1例 张泉水,夏莉,罗小年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科室核算质量 张超敬,于建新
舍曲林(左洛复)治疗8例强迫症观察 金卫东
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的胰腺癌1例 张燕
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孙振晓,于相芬
损害多系统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 林永,夏传红
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孙树花,史青,张陆云
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徐文英,刁琨圃
甲基苯丙胺致精神障碍1例报告 刘铭涛,赵汝铭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对照研究 李箕君,袁勇贵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对照研究 郑占杰,王骞,王立涛,田博
大黄苏打片治疗药源性便秘30例 孙守宪,马洪涛,林中
Tourette综合征患者的智力水平研究 陈景清,李功迎
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情况调查 唐卫东,陈良义,李培芬,贾伟
嗅观念--牵连综合征2例分析 张勤锋
颅脑外伤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侯瑞华,陈腾,唐茂芹,高军,高松,李传奇
石杉碱甲胶囊治疗增龄相关记忆减退症(良性记忆障碍)双盲对照研究 柴新生,盛建华
维思通治疗儿童孤独症显效1例报告 陈德昌
防风通圣散治疗精神分裂症104例临床研究 赵建桐,周长来,周华琳,王继栾,侯明进,胡佰文,程子翠,李秀红
性受虐癖1例报告 孙振晓,于相芬
利培酮与氯丙嗪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冯春霞,黄世勋,杨洪志,陈九义,刘和祥
万拉法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张增
季节性发作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 陈景清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嗜铬细胞瘤1例 翟秀芝,张吉柱,董兰
Alzheimer病患者精神科门诊现状调查 盛建华,高之旭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报告 邹海宁
晚发性和早发性抑郁症的临床比较研究 左津淮,寻知元,王茂桦
丙戊酸镁致脱发1例 孙振晓,于相芬
男性青少年犯的人格特征差异研究 原秋华,纪术茂,房明
初中生违纪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曹秉玉,翟静,刘金同,郭传琴,吕晓敏,陈修哲
大学生性心理与调查分析 宋玉东,赵联和
被拐妇女心理状况调查 林崇光,黄文武,陈素琳,苏尚益
氟奋乃静致单肢水肿1例 张吉柱,翟秀芝,董兰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倪峻华,欧阳筠淋
情感性精神障碍231例复发因素分析 戴福强,陆万美,朱文波
精神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核突变化观察 魏琦
莱芜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刘太浩,孙守宪,陈延华
癫痫性精神障碍90例临床分析 刘惠敏,张玉海,王文安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对照研究 李玉兰,张李娜,李猷河,李兰英
100例精神疾病患者CCMD-2-R与ICD-10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 石善江
氯丙咪嗪合并暴露疗法与单用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刘绍梅,肖培贤
盐酸曲唑酮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辅助降压疗效观察 杨瑞丰,张戈,朱榆红
维思通所致静坐不能的研究 朱少毅,蚁丽芬
痊愈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及相关因素的对照分析 郝维德,黄颖,张淑芹,刘兆玺,侯庆香
利培酮、氯氮平对分裂样精神病的疗效对照观察 张玉胜,安庆华,高勇
氯氮平合并舒必利高、低剂量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观察 韩攸村,石寿森,许荣九,尚凤枝
哈力多、氟癸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研究 庞道记,孙良民,张哲福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服药不依从因素分析 薛令合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 丁秀珍
654-2醇液、复方补骨脂酊治疗肌注性皮下硬结疗效分析 杜桂丽,李宜翠,郝凤华
快速循环型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进展 袁勇贵
循证医学在精神科的应用 唐济生
新型抗精神病药-奎的平 张秀平,姜有京
性别、负性情绪对医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 袁勇贵,孙厚纯
儿童家庭健康知识及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王燕妮,张玉英
158例抑郁症患者共患焦虑障碍的临床分析 熊鹏,王继才,张吉营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性摇头1例报道 孙菊水
阿尔采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死亡病例病程分析 王军,奚巍
氟西汀致抽搐发作1例报告 王东,朱孔美,刁俊荣
氯氮平致癫痫发作的临床分析 何伋,何任,栾清明,谢传革
可乐定治疗杜冷丁依赖18例临床分析 潘文,米国琳,朱乐信
男性同性恋群体45例分析 石涛,荆小莉,王润平,王新瑞
15年间住院病人一般情况及诊断变迁调查 姚建军,袁国桢,周德祥
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李守春,卢振胜,李艳,韩崇明
2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刑事案例司法鉴定分析 徐厚才,罗明,衡克礼,李沛亨
旅途性精神病2O例临床分析 牟宗平,杨霞,王松梅
纳洛酮在急性氯氮平中毒的临床应用 罗加国,江秀云
奥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1例报告 李宁,金卫东
疑病症并发肝癌1例报告 张建华,杨学玲,程玉梅
首次住院精神疾病患儿父母的心态变化及健康教育 孙丽丽,刘虹
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对策 张兆秀,孙希润
篇2
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医学理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医学。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而且对精神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确立于《内经》时期,“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体观,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内经》还确立了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此后,中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辨证论治,判断气血、脏腑的病理变化对形与神的影响。
2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
人的心理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特性,精神疾病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异常表现,而且是其所处时代与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为、幻觉、妄想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1]。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决定性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影响的社会成员有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特征。儒道释思想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中,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不仅给出了对人内心生活的理论说明,而且给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养方式[2]。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引下,中国人对挫折、逆境有着天然的承受力和消化力。但文化本身也可以成为应激源,导致各种心理障碍,譬如儒学中一些压抑、束缚人性及苛求完美的东西又是导致精神疾病的病因。本文仅讨论儒道佛对心理世界的积极影响。
3中国古代哲学对精神医学体系的两点影响
3.1中国古代哲学语境下的“心主神明”论中国哲学中的心有多重意义,或以心为思维器官,或指思想、性情、本性。而西方人所谓之心,与灵魂离为两物,只指肉体心之一种机能而言。西方人认为超肉体者只有灵魂,中国人所谓之心,则已包容西方人灵魂观念之一部分。中国人舍弃人的灵魂而直言心,便舍弃了人生之前世与来生,而就此现实世界,从人类心理之本原与终极的大同处来建立一切人生观与宇宙观[3]。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模拟社会政治礼制秩序建构了“心主神明”的特殊理论,《荀子》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这一观点被中医学吸纳并发展,如《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类经·藏象类》中说:“心为一身之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是,故曰神明出焉”。
3.2中国哲学一元人生观对心身观的影响东方人认为心身不对立,对世界并无精神界与物质界之分。中国的人生观是“人心”本位的一元人生观。心虽为人身肉体之一机能,而其境界则可以超乎肉体。中医理论认为心与身是相互影响的,是统一的,从未对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进行严格区分,自《黄帝内经》以降的中国古代医学,其生理上的五脏五志说、病理上的内伤七情说等都表现了心身一元观。这种相沿至今的中医学的心身理论,并没有经过二元的分裂,而是由对早期心身朴素同一的认识直接深化而来,因而也就不可能完成对心身混沌同一的彻底分化[4]。中国古代哲学及医学传统中始终贯穿着形神合一、形质神用的心身一元论思想,没有以二元论的思想把生理同心理的东西区别开来。而西方人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总体说是二元的,即认为在肉体生命之外另有一个灵魂生命,因此有所谓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分别。尽管古典二元论带有贬低肉体、抬高心灵的错误倾向,但却因为有了二元分立的思想基础,才有了对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明确的区别对待,于是西方渐渐产生了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医学,而中医对心理及精神疾病始终没有产生区别于脏腑病证的系统认识。
4儒道释—安抚心灵的良药
传统文化的主干儒、道、释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调节心身的方法。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任务,在《三松堂自序》中将其称之为“意义”哲学。儒家通过发挥个人主体性来正面应对心理冲突或困惑,用“命”来化解重大挫折和不利的人生境遇;道家采用退让、弃智守朴来处理遇到的困境;佛教则把生存困惑化解为其他方面,以超脱轮回来解决人的困境和问题[5]。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中有句诗说得好:“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
4.1儒家的修身正心之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人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心理冲突的必要条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关键原则。儒家提倡的中庸是一种在严酷现实中的安身立命之道,要求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心理平衡、适中,做人不狂不狷,处事无过亦无不及,态度温而不厉,情绪乐而不,哀而不伤。儒家还赋予“心”以伦理和道德的色彩,孔子把心看作主体的道德修养,说:“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尽心知性”是儒家的重要修养方法。孟子的“存心、养性”、《大学》的“正心”、《中庸》的“慎独”以及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的“惩忿窒欲”等,无不强调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对情感的调节[6]。理学思想被宋以后医家用以讨论养生学,朱丹溪主张养生要正心、收心、养心。张介宾认为养生必寡欲保精,才能气盛神全。李认为“心静则万病息,心动则万病生,延年不老,心静而已”。这些养生法则往往与养德并论,可见中国古代医学中之伦理色调,正如《医源》所说:“如能清心寡欲,则情不妄发,致中致和,不但可却病延年,而圣贤正心,诚意,修身俟命亦在于此。”
4.2道家的修心养性之术道家崇尚幽居的田园生活,以求抛弃一切俗念和争执,超旷出世、知足保和等思想提供了在命运多舛的现实中自我调节的方法。林语堂说过:“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药膏”。“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克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是道家的养生处世之道[7]。不争就要知足,庄子反对心为物役,《金丹大要》也提出寡欲的养心之术:“夫圣人之养心,莫善于寡欲。”道家追求心灵的安静、祥和,《庄子·天道》说过:“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道家哲学提倡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力图把情感从现实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超脱世俗之纠缠。《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道教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三十七·道林养性》中指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志错昏乱”,均是对道家追求心灵宁静的践行。极私多欲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与躯体劳累,使人的精神高度紧张,甚者导致精神崩溃,而儒道思想倡导的清心寡欲就是保持平稳的心态,使内心不受外界干扰的精神疾病防范术。
4.3禅宗对尘世困惑的超越禅学是一门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人生艺术,它始终不渝追求完整的个性化人格,可以说是一门近乎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问[8]。禅学是生命哲学、心灵超越法。精神病学者贝诺瓦说:“禅非宗教,而是一种为实践而成立的睿智,一种当代文明可用作范例,以摆脱焦虑而达到和谐平静生活的体系。”佛教思想及修持方法的心理治疗作用主要有破我执,除妄念,破法执,空世界。我执即对我的执著,佛教认为我执是万恶之本,痛苦之源。只有破除我执,人才能消除烦恼,达到解脱。佛教宣扬“三界唯心”,“一切皆空”。佛教认为,只有认识空性,达成空观,才不会产生种种贪爱执著情感,才能超越生死轮回,得到解脱[9]。禅宗亦重视心的修持,提出“平常心是道”和“明心见性”的心性修养命题。佛家教人们面对大千世界,做到心净、心空、目空一切,从而得到心灵的平静。解脱与超越是禅学的最高境界和终极果报。佛教认为苦是人生的本质,人的生命过程就是苦,生存就是苦。因此,佛教的人生理想就在于断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以求得解脱,即所谓成佛。尽管它是虚妄的,但填补了人们的精神空虚,构筑了对来世的企盼。《冷庐医话·卷一·慎疾》记载了一个以佛家“静”、“空”治愈心病的例子:“真空寺僧能治邝子元心疾,令独处一室,扫空万缘,静坐月余,诸病如失。……观此知保身却病之方,莫要于怡养性真,慎调饮食,不得仅乞灵于药饵也。”
5小结
中医学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受心身一元哲学观的影响,“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论成为中医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心”的概念在中医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中几乎无处不在,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存观和疾病观。中医养生学即强调养心、养性、修身,在临床治疗上也体现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民的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以其特有的内省方式来引导人的内心生活,促进人的心灵成长,提升人的心灵境界。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改变患者的认知和生活态度,而传统文化强调的内省即指出了个体内求超越的心灵发展道路及个体与世界相和谐的心理生活道路[10]。杨德森等创立的精神超脱心理治疗即以道家处世养生原则为指导思想,日本森田正马受中国禅宗文化理论影响,开创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治疗方法。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模塑下的本土心理学在现代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中医精神医学虽然先天薄弱,但其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其与文化的相关性也值得人们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慰丰1开展医学文化史的研究[J]1中华医史杂志,1997,27(4):193~194
[2]葛鲁嘉,周宁1从文化与人格到文化与自我[J]1求是学刊,1996,1:27~31
[3]钱穆1灵魂与心[M]1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19
[4]张福利,车离1古典二元论与心身分立[J]1医学与哲学,1992,2:34~35
[5]景怀斌1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J]1心理学报,2002,34(3):327~332
[6]周天庆1论儒家伦理中的情感因素[J]1求索,2007,5:142~144
[7]杨德森1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与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J]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8
篇3
从心理学、精神医学角度看“毒驾入刑”的司法难点
一方面“毒驾”导致重大交通事故、恶通事故全国范围内呈现出极速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引起国内司法界高层、国内各媒体高度关注,社会面呼声高涨;而另一方面,“毒驾入刑”面临法学、技术学方面的重重困难。从心理学、精神医学角度,“毒驾入刑”至少存在以下司法难点:
(一)如何界定“毒驾”行为
许多人认为吸毒后驾驶机动车辆即构成“毒驾”行为。这个定义虽然直观,但不够严谨。有人认为未戒断毒瘾的患者和正在使用的驾驶员驾驶机动车的构成“毒驾”行为。这个定义带来“如何裁定毒瘾有没有戒断”等更大的难题。还有人认为有吸毒史的驾驶员驾驶机动车辆均构成“毒驾”行为。这个定义在法理上引起的争议更大,因没有出现社会危害性时难以定刑。由此可见,准确定义“毒驾”概念本身需要深入进行法理学研讨,在不违背立宪精神的前提下广泛论证才有可能达成共识性的权威结论。另外,“毒驾”取证量刑上也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如何鉴定有无吸毒史?以前无吸毒人员因各种原因误食误饮含食物驾驶如何定刑?吸毒后多长时间内驾驶为“毒驾”?驾驶时毒瘾发作但未吸食算不算“毒驾”?如何界定驾驶人有无戒断?驾驶时准备或正在吸食时被抓获但没有造成社会危害结果算不算“毒驾”?等等。
(二)如何现场裁定“毒驾”
通常分为品和两大类。从目前检JournalofGuangzhouPoliceCollege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测技术角度,现场检测是否吸毒像裁定“醉驾”那样简易快捷是不可能的,最多只可能简易检测常见。全面检测是否吸毒需要抽血进行实验室检查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如果不能准确检测裁定,而仅仅依靠公安民警目测、经验判断或造成严重交通事故后检测驾驶人,这样的“毒驾”入刑,从司法角度来看不仅非常不严谨而且非常不严肃,也无法真正减少“毒驾”的社会危害性。
(三)毒瘾发作驾驶不比吸毒后驾驶危害小
各类毒瘾发作症状不尽相同。冰毒毒瘾发作时会逐渐产生和出现全身极度疲乏无力、精神压抑疲惫、困倦嗜睡或躁动不安,动作拘泥、行动缓慢、动作刻板、沮丧,失落感、攻击性强,陷入病态、脱离现实情境等。随着毒瘾发作时间的不断延长,上述症状不仅会越来越重,吸毒者还会出现持续的严重的抑郁症状并出现自杀或极端行为。其他大部分毒瘾发作时表现:轻者表现为心情难以平静,烦躁不安,决断能力干脆迅速而又草率,情绪高涨兴奋,注意力分散,思维极度活跃、思维破裂,头脑总有新的想法和主意不断的涌现但却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激惹性增高,攻击倾向增强,轻度脱离现实情境,并出现刻板的强迫性症状,反复做一些明知毫无意义但却控制不住的相同的简单动作。重者会出现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如意识范围狭窄、辨别能力低下、辨认有障碍、陷入谵妄状态和神志错乱状态等,并出现幻觉、妄想,如恐怖性幻视、言语性幻听、各种被害性质的妄想、严重脱离现实情境等。在这些病态体验的支配下,伴随躯体症状:头疼、眩晕、心率快、心悸、口渴、颜面苍白、血压升高、全身发热、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甚至全身痉挛、脑出血,吸毒驾驶者极有可能发生各种暴力事件或杀人或自伤或自杀事件,或各种各样的人格改变及人格障碍、意志与行为障碍、情绪与情感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思维障碍等。如果吸食混合,毒瘾发作症状会更加严重且不可预测。可见,毒瘾发作驾驶不比吸毒后驾驶社会危害性小,甚至更大。
从医学药理学看“毒驾入刑”的司法难点
(一)种类繁多,快速检测难度大
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从的来源看,可分为天然、半合成和合成三大类;从对人中枢神经的作用看,可分为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等;从的自然属性看,可分为品和;从流行的时间顺序看,可分为传统和新型。医学药理学一般依据的自然属性,使用“品”和“”分类方法。国家《品品种目录》和《品种目录》中,列明管控的123种品和132种,其中不包括层出不穷的各类新型。中国台湾《危害防制条例》中,管控达263种(其中,一级9种、二级167种、三级21种、四级66种)。可见,目前已知需要管控达二百五六十种。没有数天时间,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也不可能毫无遗漏地完整检测出来。
(二)新型频出,成药理研究难题
二十世纪末以来,全球种类格局趋向多元化方向变化,以苯丙胺为代表的新化学合成类在全球大肆泛滥。相对于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传统而言,化学合成类药品又被称为新型。由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属国际禁毒公约和中国法律管制的范畴。目前被普遍滥用的新型主要有冰毒、、氯胺胴()、咖啡因等等。近几年,新型违法犯罪活动在全国呈现迅猛发展的蔓延态势。传统医学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实验性的研究,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而新型的“研发”则是无需条件控制、无需关注人类健康安全、无需药代动力学研究,只需确定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弱点即可进行。因而在世界范围内,从医学药理学角度,锁定、研究、预见新型非常困难。
(三)药品也能致幻,极易与“毒驾”混淆
英国一项研究表明,酒后驾车比正常反应时间慢12%,而“毒驾”则比正常反应时间慢21%。但仅以此为依据来认识“毒驾”的“风险”,就低估了“毒驾”的真正危害。吸食各类或毒瘾发作时驾驶机动车,人体反应能力下降还算是“非常轻”的社会危害。吸食各类或毒瘾发作时可能出现严重脱离现实情境和场境、攻击倾向、谵妄和神志错乱状态、幻觉特别是恐怖性幻视、言语性幻听、各种被害性质的妄想、极端反人类心理和行为等等,此时“毒驾”掌握的机动车辆就成为极端恐怖的杀人机器。而医学药理学研究发现,许多普通药物在临床上使用也可能出现用药者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普通药物临床使用出现影响人类精神改变的药物的不良反应,极易与“毒驾”混淆。除了肯定会影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品和以外,其他医学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普通药物有可能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的有:1.心血管系统药物类洋地黄、利多卡因、奎尼丁、胺碘酮、利血平、哌唑嗪、硝苯地平、心得安、卡托普利、维脑路通、可乐定、哌唑嗪、慢心律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2.消化系统药物类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氨茶碱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3.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强的松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4.抗生素类大剂量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啉、磺胺类、利福平、异烟肼、甲硝唑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5.抗病毒类金刚烷胺、阿昔洛韦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6.抗癌药类干扰素、氟尿嘧啶、长春新碱、白介素-2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7.解热镇痛类消炎痛、芬必得、萘普酮、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8.其他胰岛素、降糖灵、甲氨蝶呤、安络血、口服避孕药、复方氨基酸、普鲁卡因等药物可能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和精神障碍。#p#分页标题#e#
相关国家的“毒驾入刑”司法经验
美国:美国对毒驾有严格的检测程序。在大多数州,对毒驾的界定标准是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而不是看多大剂量会对人体产生影响。美国毒驾禁令甚至包括处方镇静剂和强效止痛药。对酗酒、吸毒后驾驶的犯罪行为,不论是否造成交通事故,一律由警察部门先行羁押后交刑事法庭处理。如果导致严重事故,驾驶人驾驶执照永久吊销,罚款至少4000美元,视情节轻重判处数年至十几年的刑期不等。
德国:德国刑法典在“危害公路交通安全罪”等罪名中,明文规定“饮用酒或麻醉品”的内容。只要在汽车烟灰缸内发现有大麻的痕迹,就可以吊销驾照,并处以最高刑期为1年的监禁,罚款最高5000欧元。法国:法国法律规定,吸食大麻等后驾车者一经查获,即将被判处两年监禁并处以4500欧元的罚款。如果是酒驾或毒驾导致过失杀人,则会被判处7年监禁和10万欧元罚款。
西班牙:西班牙《刑法》规定吸毒驾车者将被处以入狱8至12周的刑罚。日本:2009年,日本政府对交通法做了修订,对吸毒人员驾驶车辆做了更加严格的惩罚规定。新交通法规定驾驶员被发现是吸毒人员扣35分,以及5年以下的监禁或者是10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驾驶员还将被吊销3年以上10年以下驾照(具体吊销期限将根据吸毒驾驶人造成的严重程度裁定)。其中扣35分也是违反日本交规扣分额最高的项目,与醉酒驾驶扣分相同。
新加坡:根据新加坡的法律,吸毒驾驶和酒后驾驶在新加坡都属于刑事犯罪,吸毒驾驶的初犯者将受到折合人民币5000元至2万元的罚款,以及长达6个月的监禁,吊销驾照至少1年;重犯者将被强制监禁最多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至5万元,3次以上的累犯则是罚金15万元人民币,以及最长3年的监禁,吊销驾照至少1年。如果因为吸毒或者醉酒驾驶而造成人员伤亡,违法者除了接受以上的惩罚之外还要额外被处以6下鞭刑。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吸毒后驾驶车辆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维多利亚州政府早在2003年12月就通过了道路安全法,规定采用唾液而非血液进行路旁随机检测违禁药物,并且采用随机筛查的方法对所有的驾驶员进行检测,而不是经警察判断为有用药嫌疑后才对其采集血样检测。由此,维多利亚州成为全球第一个立法规定实行路旁随机筛查毒驾的地区。维多利亚州的经验和措施陆续在澳大利亚的其他地区推广,并为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借鉴和采用。
对“毒驾入刑”的法理学建议
(一)现阶段查处“毒驾”的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或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四条第三款规定:机动车驾驶人有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或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行为,又无其他机动车驾驶人即时替代驾驶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除依法给予处罚外,可以将其驾驶的机动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或者有关指定的地点停放。
3.《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涉嫌服用国家管制的、品后驾驶车辆的,应当对其检验体内酒精、国家管制的、品含量。
4.《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吸食、注射、长期服用依赖性成瘾尚未戒除的,不得申请机动车驾驶证。
5.《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吸食、注射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目前解决“毒驾入刑”的难点和困境尽管“毒驾”问题呈现出显而易见的危害性和日益紧迫的严峻性,但由于对“毒驾”问题认识水平和宣传力度尚不足,相关处罚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缺乏便捷现场处罚手段,认定“毒驾”行为的相关技术标准有待制定等因素的影响,整治“毒驾”问题难以像整治酒驾问题那样大张旗鼓展开,解决“毒驾”问题确实存在着一些难点和困境。
1.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有待细化和完善。对于“毒驾”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做出了一些禁止性和指导性的处理程序。如前文所述,这些规定仅仅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有关部门在处理“毒驾”行为时仍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处置措施。目前,交管部门处置酒后驾车一般分为酒后驾车和醉酒后驾车两种,都有具体的酒精含量标准。同样,处置“毒驾”行为也应制定明确、具体的认定标准。比如是否吸毒的认定、吸毒种类的认定,吸毒时间的认定、不同类型吸毒人员的认定(包括戒断毒瘾人员的认定)等都需要明确,其相应的处罚措施也将有所区别。
2.针对“毒驾”行为,现场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有待提高和普及。当前,全国公安禁毒部门对涉嫌吸毒的人员,现场快速检测的方法主要是尿液检测。由于尿检需要现场提取驾驶员的尿液样本,这对于道路现场执法的交管部门来说无疑是难以完成的工作。执行起来不仅需要具备保护隐私的场所采集尿液,还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检测时间,不符合现场执法要求。因此,现场执法的交警客观上还不能采用尿检手段大面积筛查道路行驶中的驾驶员,而只能对有明显吸毒特征,有情报支持或对已经出现交通事故的驾驶员进行专门的尿检或血检。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便捷、高效、科学的现场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的缺乏,增加了解决“毒驾”问题的难度,也助长了“毒驾”人员的侥幸心理,从而导致了“毒驾”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大幅度上升。可以说。现场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是解决吸毒后驾驶问题的一个瓶颈。
3.对“毒驾”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当前,通过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的形式多样的禁毒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吸食的危害早已被人们所了解,酒后驾车的危害更是深入人心。但是,作为危害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毒驾”的危害性却往往被大家所忽视或者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在:交通执法部门对酒后驾车、超载超速等违法行为可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却对“毒驾”问题解决缺乏足够的热情和信心;社会大众只知道危害身体健康,却认识不到“毒驾”行为竟如此严重地威胁者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吸毒人员可能只知吸毒是违法行为,却不知“毒驾”也属于违法行为并可能会造成极大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p#分页标题#e#
(三)关于“毒驾入刑”的建议虽然我国“毒驾”问题的解决存在着一些实际的难点和困境,但治理和打击“毒驾”行为仍有很多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一些方法、对策和建议,希望对解决日益严峻的“毒驾”问题有所借鉴和参考。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在查处“毒驾”和追究相关责任时有法可依。如前所述,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对“毒驾”问题仅仅做出了一些禁止性的规定和指导性的处理程序,有关部门在处置“毒驾”行为时仍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处置措施。鉴于此,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应借鉴我国整治酒后驾车问题和国外整治“毒驾”问题的有益做法,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吸毒驾驶进行单独立法,或者在现行法律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明确其构成要件和处理程序等相关问题,以弥补当前法律针对“毒驾”行为在定罪和量刑方面缺乏具体规定与层级递进的缺陷,从而为司法认定与审判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运作机制。
2.建立“毒驾”检测机制。现行的《吸毒检测程序规定》对吸毒检测适用程序及相关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其中部分内容现已滞后于当前的形势,难以满足“毒驾”检测工作的需要。随着城市道路交通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毒驾”的现象将日趋普遍,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更为完善的“毒驾”检测机制,强化“毒驾”与道路交通安全的监管工作。毒驾”检测机制应包括:(1)设置“毒驾”检测及处置的适用程序;(2)开发适合“毒驾”现场快速筛查“毒驾”的技术和方法;(3)开展公安民警对“毒驾”检测的技能培训与考核,提高公安民警发现与识别“毒驾”的能力;(4)对“毒驾”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分析本地区“毒驾”所面临的形势,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3.严格吸毒人员机动车驾驶证管理措施。加强对吸毒地机动车驾驶人的日常管控是整治吸毒后驾驶问题的重要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严密、有效的日常管控可大大减少吸毒后驾驶机动车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地确保道路交通的“无毒驾驶”。一是加强机动车驾驶证业务办理的管理工作。交管部门应对各类吸毒人员持有机动车驾驶证的资格条件进行重新审核,清理整顿,区别情况,分别作出撤销、降照、扣证、限制申领或有条件申领的处理。二是建立吸毒机动车驾驶员动态管控机制。借鉴禁毒部门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的成功经验,建议交管部门或禁毒部门建立吸毒人群中驾驶员群体或驾驶员中吸毒群体的动态管控机制,即建立一个吸毒群体和驾驶员群体交叉群体的信息数据库。获取同时是驾驶员、吸毒人员、机动车所有人的人员信息数据库,交管部门应对这一群体进行重点管控。对这些人员的活动轨迹、机动车的活动轨迹、机动车所有人变更、交通事故发生情况等进行严密监测并适时采取主动干预措施。
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病患者性受害者的疾病种类、精神状态及性防卫能力等因素,为更好地防范此类案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对94例女性精神病患者性受害鉴定案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女性受害司法精神病鉴定案例中以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为多见(69.15%),其次为精神分裂症(14.89%)、癫痫及癫痫所致精神障碍(7.45%)等。59.58%性防卫能力丧失,32.98%性防卫能力削弱,而具有性防卫能力者仅占6.38%。在所有案例中,罪犯多数为受害人所熟悉的人,且多发生在受害人或罪犯家里,犯罪分子常采用食物诱惑或以言语威胁为手段,表明女性精神病患者性受害与其性防卫能力丧失或削弱有关。 结论 女性精神病患者性防卫能力多丧失或削弱,犯罪分子常以她们作为害目标,为更好的保护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应在司法部门加大打击犯罪力度的同时,社会及其家属还要加强对女性精神病患者的性教育及监护治疗。
【关键词】 精神病 性防卫能力 司法鉴定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sease category,mental status and sexual defencecapacity etc. of female psychotics of sexual injure to provide bases for guarding against occurrences of the cases preferably.Methods Survey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SQ) in 94 sexinjure cases. Results Among them, pati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were the most(69.15%), then schizophrenia(14.89%),epilepsy and mental disorders due to epilepsy(7.45%) and so on. 59.58% of them lost sexual defensecapacity, 32.98% weakened, only 6.38% had. Criminals were mostly victims’ acquaintances, most of the cases occurred at the homes of victims or of criminal suspects and effenders’ tricks were food temptation or speech threat, which showed that sex injures of female psychotics were related to lost or weakened sexual defencecapacity. Conclusion Sexual defencecapacities of female psychotics are mostly lost or weakened and target of sex assault;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legal rights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sex education and guardianship treatment should be enhanced by society and family at the same time of attacking crime.
【Keywords】 Psychosis; sexual defencecapacity; judicial identification
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由于性别角色差异,男女被鉴定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和不可比性。但从总体上讲,男性以攻击性案件为主,而完全责任能力评定率却很低,对其应重点实施监管和加强防范为主;女性则以性受害案件为主,其中又以精神发育迟滞为主要群体,对其应以实施监护和加强保护为主[1]。性防卫能力丧失和削弱很容易导致女性精神病患者被罪犯,而且长期不被发现。为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女性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对六安地区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涉及女性性受害案件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选自1998年1月~2006年3月在六安地区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委员会和六安高诚司法鉴定所鉴定的涉及女性受害案例。共98例,4例为幼女未列入调查,入选调查94例。年龄15 a~70 a,平均28.7 a,其中15 a~35 a 68例(72.34%),36 a~55 a 18例(19.15%),>55 a 7例(7.45%),年龄不详1例(1.06%);已婚47例(50.00%),未婚41例(43.62%),离婚1例(1.06%),丧偶3例(3.19%),婚姻状况不详2例(2.13%);文盲55例(58.51%),小学文化30例(31.91%),初中以上文化8例(8.51%),文化程度不详1例(1.06%);87例(92.55%),未遂4例(4.26%),拐卖并2例(2.13%),猥亵1例(1.06%),其中并致怀孕6例(6.38%)。
1.2 方法
对入组案例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发案时受害人的精神状态,性防卫能力情况、所患疾病的种类、受害人与罪犯的熟悉程度、案发地点、作案手段等因素。对上述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
2.1 精神疾病种类与案例之间关系
在所有案例中,精神发育迟滞65例(69.15%),精神分裂症14例(14.89%),癫痫及癫痫所致精神障碍7例(7.45%),老年性精神障碍1例(1.06%),脑梗塞所致精神障碍1例(1.06%),脑外伤后遗智力低下1例(1.06%),神经症1例(1.06%),急性酒精中毒1例(1.06%),无精神病3例(3.19%)。以精神发育迟滞者为最多见,其次为精神分裂症和癫痫及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表明此类患者性防卫能力较差,更易受到害。
2.2 疾病的种类与性防卫能力之间关系,见表1。表1 疾病种类与性防卫能力之间关系(略)
表1显示,在所有案例中,59.58%性防卫能力丧失,32.98%性防卫能力削弱,而具有性防卫能力者仅占6.38%,这其中含3.19%的无精神病者,另有1例系被罪犯用酒灌醉后而实施的,仅作出诊断未作性防卫能力评定。表明多数女性精神病患者性防卫能力丧失或削弱,而罪犯选择这类患者作案也更易达到犯罪目的。
2.3 受害人性受害次数
受1人1次害63例(67.02%),受1人2次害6例(6.38%),受1人≥3次害23例(24.47%),次数最多的1例受害长达10年才致案发;受数人2例(2.13%)。表明女性精神病患者多次受害的案例发生率高,与正常性受害有很大的不同。
2.4 罪犯与受害人关系
罪犯是受害人同村或邻居者81例(86.17%),是受害人亲属者3例(3.19%),是受害人教师者1例(1.06%),是陌生人者9例(9.57%)。表明罪犯绝大多数与受害人认识,这一方面反映了罪犯了解受害者的缺陷,把她们作为犯罪目标容易达到目的,另一方面也使受害者放松警惕,且多数患者性防卫能力丧失或削弱,这也给罪犯以可乘之机,从而导致案件的发生。
2.5 案发地点
发生在受害人家里38例(40.43%),发生在罪犯家里38例(40.43%),在路边野外发生16例(17.02%),在学校和旅社发生各1例(均占1.06%)。此外调查还发现罪犯通过食物诱骗作案者12例(12.77%),用言语恐吓威胁作案者31例(32.98%),乘受害人到其家中玩耍作案者5例(5.32%),用暴力方式作案者26例(27.66%),通过其他方式作案者20例(21.28%)。提示女性精神病患者受害多发生在患者家中或被骗到罪犯家中,罪犯往往通过食物诱惑或言语恐吓威胁等手段达到犯罪目的,而大多数受害人对此持无所谓态度。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女性受害司法精神病鉴定案例中以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为多见(69.15%),其次为精神分裂症(14.89%)、癫痫及癫痫所致精神障碍(7.45%)等。59.58%性防卫能力丧失,32.98%性防卫能力削弱,而具有性防卫能力者仅占6.38%。提示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由于智力低下,人格发育不成熟以及本能意向控制差等而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诱惑和利用[2],更易受到害。大多数受害者在罪犯的哄骗下与罪犯发生性关系,事后不能主动报案,案件多数是在女性精神病患者怀孕后被其家属察觉或在患者不自觉情况下说出来的[3]。这类患者大多文化素质低,法律道德观念薄弱[4]。本资料中年龄分布大部分处青壮年期,性生理欲望亢进,这样容易被罪犯所利用,且她们性防卫能力丧失或削弱,即使受到害也显得无所谓,从而使罪犯长期逍遥法外,这从资料中为数不少的案例长期多次受到害而达到体现[5]。
为保护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除了加大对此类案件的打击力度外,作为她们的监护人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注意保护好患者,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给她们必要的性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于一些重性精神病患者以及年老体弱的精神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加强监护。同时要号召全社会尊重关爱精神病患者,保护弱势群体,切实维护广大精神病妇女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俊,周朝当.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的性别差异[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6:350
[2]马世民.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58
篇5
关键词 军医大学 军队医学生 精神病学教学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sychiatry Teaching in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EN Yunchun, ZHANG Ruiguo, WANG Huaihai, WANG Huaning, TAN Qingrong
(Xijing Hospital,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Neuropsychiatry, Xi'an, Shaanxi 710032)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erceptions to psychiatry teaching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residents' in military medical colleges. Method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118 medical students and 78 residents graduated from 2 to 5 years.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residents thought that psychiatry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clinical work, but there we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present psychiatry teaching, such as shortage of class, lack of practice etc. Conclusions: The present psychiatry teaching in military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newsitu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 military medical colleges; military medical students; Psychiatry teaching; investigation
精神病学一直是我国医学课程设置中的薄弱环节,无论课时数还是实习时间,均明显低于欧美及港澳地区。①这一趋势在军事医学院校更为明显。随着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广泛推广和军事医学的发展进步,军队医疗机构对精神医学有了更强烈的需求,精神医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了解目前精神病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军校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要求,本次研究对在读军校医学生和在军队医院任职的住院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某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8级刚完成精神病学课程学习的118名学员,其中男性98名、女性20名,平均年龄(22.03 ?.71)岁;78名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已经工作2~5年的住院医生,其中男性55名、女性23名,平均年龄(25.73?.57)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军校医学生和住院医生对当前精神病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看法,是否有利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调查在医学生完成了所有精神病学课程后1周内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军医大学精神病学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对今后教学安排的设想和建议。
2 结果
2.1 医学生调查结果见表1
2.2 住院医生调查结果见表2
3 讨论
一直以来,军医大学精神病学教学存在着课时短、缺乏实习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固化等问题。当前精神病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是经典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这些经典精神障碍对精神专科工作的医生非常重要,但对大多数军校医学生而言,将来的工作并非精神专科医生,而是部队中心医院或基层卫生队,因此存在着教学和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②本次调查发现,68.6%的军校医学生均认为精神病学在军医大学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或很重要,但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认为存在课时少、缺乏实习(分别为45.8%和66.1%)等问题。2000年在国内82所医学院校中只有4所有精神病学实习安排,而美国125所医学院校中要求精神科实习的有106所。③而军事医学院校则通常未提供足够的精神病学临床实习机会。本调查可以看出,精神病学教学改革不仅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军校医学生的迫切愿望。一直以来,很少有医学生愿意选择精神科作为终身职业,④⑤这一点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体现。本次调查中只有5.1%的军校医学生非常愿意把精神病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反映出精神病学仍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人们对于该专业仍有较多偏见。
对工作2~5年的住院医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住院医生认为在临床工作中非常需要或很需要精神病学知识(分别为48.7%和39.7%)。但大多数(61.6%)住院医生均认为相对于实际临床工作需要,目前的教学内容仍有很多欠缺,71.5%的人认为目前精神病学教学内容应该改变。
本研究调查结果提示需要对军事医科院校传统精神病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促进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精神病学对其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学效果。而有关精神病学的教学改革,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建议,包括:增加精神病学临床实习、加大精神病学课时、改进教学方法、倡导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⑥
表1 军校医学生精神病学教学调查表
表2 已毕业2~5年住院医生对精神病学态度调查表
目前军医大学的精神病学教学课程仍延续几十年前的教学设置,与其他专科密切联系的内容一直是教学薄弱环节,如: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心理生理障碍、失眠、物质依赖等等。因此,需对教学重点进行调整,放在如何处理临床较常见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鉴别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的能力。让学员发现精神病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提高学习热情与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军队医院均未设精神科,使精神科的实习一直存在较大问题。而传统教学方法只有教师讲授,很难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借鉴如“以问题为中心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角色扮演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将有助于调提高医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操作能力。⑦
注释
① 梁华君,潘集阳,马萍,等.粤港医学本科教育中精神病学教学的比较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376-391.
② 潘苗,张三强,张瑞岭.对精神病学临床教学现状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3.3:58-59.
③ 孙宝志.中国与美国医学课程详细比较及国际标准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2):22-26.
④ A.Herran,M.Carrere,A.Andres,etc.Attitudes toward psychiatry among medical students.factors associated to selection of psychiatry as a career [J].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06.16(4):563.
⑤ Maric N P, Stojiljkovio D J, Milekie B, et al. How medical students in their pre-clinical year perceive psychiatry as a career; the study from Belgrade [J]. Psychiatria Danubina,2009.21(2):206-212.
篇6
【关键词】 精神损伤;程度;法医学;鉴定
近年来,精神损伤程度鉴定案件逐渐增多,不少从事损伤程度鉴定的法医工作者和精神病司法鉴定人员在实践中发现《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确有欠完善之处,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精神损伤评定标准”已迫在眉睫。为探讨精神损伤程度的鉴定,我们对近5年来信阳市公安局刑科所出具的损伤程度鉴定书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对2001年~2005年信阳市公安局刑科所出具的损伤程度鉴定书进行分析,统计各年度分别出具的损伤程度鉴定书数量和精神损伤所占比例,并结合文献以及法律依据对精神损伤程度鉴定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2 结果
2001年~2005年信阳市公安局刑科出具的503份损伤程度鉴定资料分析,见表1。表1 损伤程度鉴定资料 表1显示,5年损伤鉴定数量为503例,其中精神损伤127例(25.24%),损伤鉴定中精神损伤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3讨论
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快节奏,导致相当数量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损伤使已经高度紧张的大脑产生应激障碍。随着损伤鉴定工作的深入,精神损伤逐渐被认识和重视。实战中,我们鉴定的主要依据是《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这些标准主要考虑损伤本身的后果,而较少考虑或没有考虑到精神损伤的因素。作者认为,鉴定工作中躯体创伤与精神损伤的司法鉴定同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3.1精神损伤如何理解 精神损伤也称精神创伤,在法医学和司法精神医学中指在生活中受到某种因素作用后心理机能平衡失调,或指颅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精神损伤不同于民法通则中的精神伤害,精神伤害是指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受到非法侵害,致受害人的人格受到非财产性损害,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伤的痛苦。在鉴定工作中,对颅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较易理解也易于把握,而受到某种因素作用后,正常心理机能平衡失调则较难把握,以致在鉴定工作中几乎不予考虑。
如2005年11月我们受理的一个复核鉴定,翟某因与邻居纠纷被钝器打伤左肩部致左肩胛骨肩峰端骨折,原鉴定单位依据《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三十二条鉴定为轻伤。原本很简单的鉴定由于双方的不配合,致使复核鉴定无法正常进行,最后导致(受害方)翟某疑心、偏执、不相信任何人,一会儿要告办案人员,一会儿要告鉴定人员,甚至坐到110出警车上哭闹。此种情况能否视为直接因果关系导致的精神损伤?我们认为可以视为躯体损伤导致的精神损伤范畴。
3.1精神损伤如何分类 从理论上讲,导致精神损伤的原因可分为三类:(1)躯体创伤所致的精神损伤。主要为颅脑损伤,多指头部受到外界的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致脑组织的损害,在此基础上出现精神障碍。还有一部分精神损伤,颅脑损伤轻微,却出现明显的精神障碍,多与个体素质、受伤当时的环境及心理因素有关。(2)精神因素刺激。主要涉及两种情况:一种是突然的精神刺激,如惊吓、受侮辱、诽谤、被殴打等,另一种是较长时间的逐渐的刺激,如长期受虐待,工作中长期的精神压力,长期恶劣的生活环境等。(3)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损伤。主要指投毒、强迫他人摄取精神活性物质造成的精神损伤。
精神损伤的发病机制因发生的原因不同而不同。颅脑损伤直接引起的精神损伤与脑损伤的部位、程度有关,如脑挫裂伤的急性期,因脑出血、坏死、水肿、颅压升高而出现谵妄、意识模糊状态;额叶损伤易出现人格改变,颞叶损伤常伴智能障碍和颞叶癫痫,双侧广泛严重的脑损伤常导致进行性痴呆。颅脑损伤与个体受伤时的环境及心理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精神损伤,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不能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个因素。精神因素导致的精神损伤,根据精神障碍的种类不同,其发病机制也不同。如反应性精神障碍,精神因素是发病的直接原因;精神分裂症,精神因素只是发病的诱因;神经症,精神因素是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损伤与所摄入的精神活性物质的种类、体内蓄积的量有直接关系。
3.2精神损伤如何评定 精神损伤如何评定?其依据是什么?鉴定工作中如何把握?这是基层鉴定部门面临的实际问题。《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三条明确提出鉴定损伤程度应该以外界因素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原发性损害及后果为依据,包括损伤当时的伤情、损伤后引起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等全面分析,综合评定;第八条规定头部损伤确定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和近事遗忘为轻伤;第四十七条规定电烧伤当时伴有意识障碍或者全身抽搐为轻伤。《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第三条规定,评定损伤程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伤情具体分析。损伤程度包括损伤当时原发性病变、与损伤有直接联系的并发症、损伤引起的后遗症,鉴定时应依据人体损伤当时的伤情及损伤后果全面分析,综合评定;第四十二条规定,颅脑损伤当时出现昏迷(≥30min)和神经系统体征,如单瘫、偏瘫、失语等定重伤;第四十八条规定颅脑损伤引起外伤性癫痫定重伤;第四十九条规定颅脑损伤导致严重器质性精神障碍定重伤。我们认为《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中的上述规定虽然明确,但在实战中却不易引用和把握。
第一 《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八条中规定的意识障碍与近事遗忘,第四十七条规定电烧伤时伴有意识障碍,在实际鉴定活动中是不易把握的。一是意识障碍的程度,当事人及旁证者很难描述清楚;二是近事遗忘只能依靠当事人的主诉,有很大的随意性、倾向性及反复性。如某人与他人发生撕打,10min后到医院就诊,诉头部被打伤,伤后无昏迷,无恶心、呕吐,头顶部有3cm×3cm头皮血肿,神经系统正常。1h后又转别家医院,诉头部被打伤,昏迷2~3min,有恶心,头顶部有3cm×3cm头皮血肿,诊断:头部外伤,头皮血肿,脑震荡。3h后又到第三家医院诉头部被打伤,昏迷24h,醒后头痛、恶心、呕吐,头顶部有3cm×3cm头皮血肿,诊断:头部外伤,头皮血肿,脑振荡及脑挫伤待排。病史的不一致就必然产生不同的诊断,不同的诊断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鉴定结果。
第二 《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第四十九条规定颅脑损伤导致严重器质性精神障碍定重伤。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概念过于模糊,能否理解为器质性精神病?是否包括症状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人格异常、精神分裂症、癔症等?
第三 部分创伤导致的精神损伤尚未列入鉴定标准,以致在鉴定活动中无“章”可循。如《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第六十六条规定,女性一侧缺失定重伤,假定一侧缺失未达到75%尚不够重伤标准,但因此带来自卑、情感不稳、孤独离群、性格改变等精神症状,甚至可能影响一个女性的恋爱、婚姻、哺育下一代,能否定重伤?又如殴打他人造成精神失常,却检查不出明显的躯体损伤,鉴定时应如何引用标准?再如颜面部毁损极易造成受害人的自卑及孤僻心理,青年人更易受到精神上的损害,有的甚至给一个家庭带来灾难等等。鉴定标准中却没有考虑到创伤引起的精神损伤,鉴定活动中能否在考虑躯体损伤的同时考虑精神损伤,使原有的损伤程度升级而定为轻伤或重伤?如2005年4月20日我们受理的一起复核鉴定,张某因颅外伤后头痛、头晕三3h为主诉入院,后因恐惧、不语1mo就诊于省精神病医院,并依据其独处、孤僻离群、定向差,认识、情感和意识行为均不同程度异常而诊断为“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鉴定中没有具体的条文引用,实战中我们根据《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五十二条之规定,比照第二条、第八条,将该损伤鉴定为轻伤。
第四 精神损伤程度由何人进行鉴定?有标准认为,精神损伤程度鉴定应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精神病医院承担。这一观点既笼统又不严肃。诊断是专科医疗机构的职责,损伤程度鉴定是法医鉴定人的职责,不能“自诊自鉴”。如,2005年8月17日我们受理的一起损伤鉴定,李某因头外伤伴昏迷入院,诊断为颅脑损伤,头皮挫伤,失语原因待排。后因注意力不集中,被害妄想,行为孤僻、异常及幻觉先后就诊于市级精神病医院及省级精神病医院。市级精神病医院诊断为“反应性精神病”,而省级精神病医院鉴定为“癔病”。两家病院均为省政府指定医院,对同一鉴定对象却做出了不同的诊断,出具了不同的鉴定书,我们的鉴定活动应如何引用?我们认为精神病医院的司法鉴定人员可以对涉及精神损伤的被害人做出精神科诊断,对精神损伤与外伤的因果关系加以分析,说明预后及转归,而损伤程度的鉴定,应由法医鉴定人员统一掌握为宜。
3.3精神损伤程度鉴定的相关问题 通过503份损伤鉴定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需要进行精神损伤程度鉴定的案件数量逐渐增加,同时也发现《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确有不完善之处,应该尽快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精神损伤评定标准,如“躯体创伤所致精神损伤的分级”,“精神应激所致精神损伤的分级”,“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损伤的分级”,以及如何与原有的轻、重伤标准衔接,等,并且应进一步规范精神损伤鉴定机构,避免和减少重复鉴定,鉴定结论不一的尴尬局面。
篇7
从个体化医疗到精准医学
随着医学科学和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的发展,感到以上这些还不够,于是2011年11月美国医学院提出了“迈向精准医学”的报告,阐述了精准医学的概念。就是在疾病新分类基础上循病施治,创建适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疾病新分类的知识网络,使患者得到最合理的治疗。实际上,精准医学是根据患者不同的基因型、代谢状态、生活方式(包括膳食、运动、吸烟等)、心理精神情况及环境,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疗及预防方案。
此时已经发现了某些肺癌的基因突变而创造出一些靶向性的治疗药物,而提高了疗效。对某些携带BCR-ABL融合基因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发明了伊马替尼治疗。对某些胃肠道基质性肿瘤发明了拉美替尼治疗等。这些发明使原来的不治之症有了希望。
2013年发生一件事更使V大群众震惊。美国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外表健康,但因其母亲46岁就患卵巢癌,后又患乳腺癌,于56岁去世,其他亲戚也有类似情况,故去做了基因测序,发现了BRCA-1基因有突变。一般美国妇女乳腺癌的患病率为12%,有此突变者诊断为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此病的乳腺癌患病率达87%。故她决定作了双侧乳腺预防性切除,保留了皮肤,几个月后用假体充填,使外观正常,以后她又切除了卵巢。她患乳腺癌的风险由87%降到5%。她自己写文章给《纽约时报》,传至全球,影响很大,使美国妇女做基因测序者增加了2~3倍。这虽然不是一个精准治疗的例子,但对于预防医学是一个新课题。
精准医学:医学发展的必然
这些医学上的进展使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的新年国情咨文中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拨款2.15亿美元,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牵头,以加速精准医学的研究。计划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癌症临床试验研究,主要方向为癌症的靶向治疗。以后是全美国的大型人群队列研究,预期征集100万美国人的各种资料,进行长期前瞻性随访研究。包括各种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及上述的罕见病等。这远期计划十分巨大,预计要许多年才能完成。此计划于2016年正式行动,已有些结果。如根据BRAF、EGFR及ALK基因的有关突变来把黑色素瘤及肺癌进行分型。正在对此研制靶向药物。
我国科技部于2016年3月8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的指南,提出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相对较多的罕见病为切入点,构建百万人的自然人群健康队列及重大疾病队列,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等。如此大的计划恐怕要相当长时间才能有结果。
我们要明确,虽然以上举的例子大多与基因有关,但精准医学决不仅仅是基因组学的研究,还应该包括目前已知的全身健康监测指标、性别、种族、环境、生活方式、生物学,以及心理、精神状态等。尤其要重视这些内容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关系,因此是十分复杂的。
精准医学的研究与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蛋白组学等的发展分不开,而且要动用大数据分析。当然,在收集这上百万人的大数据时,还必须考虑个人隐私的保密、伦理和道德等问题,要加以解决。
篇8
关键词:情境;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67-02
情以激趣,境以辅学,适度得法,事半功倍。基于此,本文拟就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常见情境创设的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点体会,仅供参考。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求知欲
教师在结合相应课题设计情境时,应避免那些脱离现实的、不真实的情境;另一方面,教育的传承性、学校教育班级授课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绝对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所谓的自主学习。例如,在“钠的性质和应用”教学中,笔者引用了网络上《广州日报》2001年7月8日报“广州市珠江河段上惊现神秘‘水雷’”素材: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漂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桶内突然冒起一股白烟,从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铁桶内窜出亮红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化学情境,如果看了这个情境之后教师就将其抛在一边,直接进入传统知识教学,介绍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那就没有充分发挥情境的功能。学生看了“金属钠水雷惊现珠江”之后,感觉身临其境,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始终围绕这个素材,设计出六个问题,配套“钠与水的反应”、“加酚酞证明NaOH存在”两个实验。
问题1:钠是什么样的物质?能与水反应吗?问题2: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问题3:演示实验中没有爆炸,但新闻中却发生了爆炸,为什么?问题4:如何防止爆炸?问题5:如何储存?问题6:钠水雷是怎么来的?
六个问题环环相扣,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融入情境中,这样整节课都是围绕“钠水雷”案例展开,学生在课堂演示实验和现实场景中自由切换,学习积极性高涨,参与度高,不会对学习感到厌倦,而是在愉快的课堂中收获了知识,对化学的实用性也有很深刻的体会。创设情境源自生活,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学生肯定有兴趣。
二、创设共鸣情境,增强学习信心
高中课改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一个情感共鸣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强烈感情的推动下学习探求,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力,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作用。如在“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课堂教学中,结合校园周边小化工厂扰民问题,又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环保的影视片,设置了诸多讨论,其中一项是周边小工厂刺鼻气味成因及解决办法的讨论,整个活动中学生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感情绪,对环境污染深恶痛绝,非常希望通过自己对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改变这种状况,学习变得更主动、更认真。能知其所以然,能体验到成功感,能将直接兴趣转化为持久的间接兴趣。
三、创设疑惑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充满疑惑、迷茫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和惊奇。学生有了疑问,就不再依赖于既有方法和答案,而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在讲“原电池的原理和形成条件”时,首先利用铜锌原电池和生日贺卡组成闭合电路,贺卡响起了生日歌,学生会产生疑问:①没有电池怎么会有音乐呢?②电是怎么来的?③构成这样一个能够产生电能的装置,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一悬念式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惊讶,从而引发了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并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提出各自的假设,然后再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假设的科学性及正确性。通过演示实验:将铜锌插入稀硫酸中,发现铜片上产生气泡,而锌片上无气泡,不符合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规律,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把锌片换成铜片,把硫酸换成酒精,等等。通过探究这一系列问题,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理解了原电池的原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欲望,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
四、创设悬念情境,满足发现需要
悬念是学习中期待的放大,好的情境能产生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思路,活跃思维,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给学生播放消防员手持泡沫灭火器扑灭火灾的片段,使学生顿生悬念:灭火器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灭火器内部盛放的物质是什么?怎么会产生大量的泡沫与白色浑浊呢?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泡沫灭火器的构造和产生CO2气体、白色沉淀的原理。
五、创设挑战情境,培养合作能力
一个隐含挑战性问题的情境,能激发学生以小组或伙伴形式进行协作学习,通过生生、师生间的讨论、学习、交流、共同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的结论,既能让学生体会到群体中自己、他人独立存在的价值,同时又能认识到群体协作的意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如学生在探究了铜和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后,可提出如下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实验室如何用这两个反应制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实验、评价、发现新问题、再讨论、再交流、再实验、再评价”,设计出了颇具创新意识且简单可行的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
化学情境创设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常见的还有:通过实验产生奇特现象创设情境,通过介绍科学发现史创设情境,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创设情境,通过旧知识的拓展引出“错误”创设情境,通过突发性化学事件创设情境,通过打比方、类比等方法创设情境,等等。一个好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但要注意不能把情境仅作为一个引入、或仅是一个点缀、或仅是调节教学气氛、或学生沉醉于那魔术般的情境而难以自拔,如果创设的情境不与知识探究过程挂钩,就失去了创设情境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在这诸多因素中,人自身的“坚毅”程度对人的生命轨迹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效果很难在类似加法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因为学习的难度不够大,所需时间不够长。美籍亚裔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安吉拉・李・杜克沃斯认为,“坚毅”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专注投人、坚持不懈,是一种包含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征。
那么,要如何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呢?
第一,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性格。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部分家庭都能给孩子提供舒适的成长环境,加上爷爷奶奶的宠爱,很多孩子都显得比较娇气。其实,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坚毅的性格。家长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注意引导和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比如扫地、拖地、整理桌面这样的事情。等孩子上学了,要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好习惯,家长可以在一旁与孩子做伴,但课业内容要求孩子自己完成。
第二,要培养孩子勇敢尝试的精神。新事物给人新鲜感的同时也带着未知,人们害怕这种不确定,便不愿意尝试。学生学习的过程便是不断探索未知的过程,对各科教材的学习因为有了教师的引导,这种害怕降到最低,但是在教材之外的学习中,很多孩子都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于是这部分孩子在离开书本之后就失去了方向,他们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只要失败一次,甚至是有失败的预感就停止探索。久而久之,孩子们在课外得不到成就感,内心不愿意课外学习,甚至认为学习等同于教材学习,这样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心态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阻碍,长大之后也很难取得成功。教师和家长都有责任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新事物、接受失败是尝试与探索中的一种常态。
对生活中的困难,在新的环境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一些类似荨麻的问题,如果你去轻轻地试探这棵荨麻的话,反而可能会被它刺伤,但是如果你大胆地伸出手去,你会发现它比想象中柔软得多。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应该逐渐学会依靠自己,掌握自己,做他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长大的孩子,才能在困难和挫折的打击中坚定地走下去。
第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其成长的关键。自信的人总是充满希望,愿意尝试的、自信的孩子能更加健康地成长。当孩子敢于表达,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时,他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会畏首畏尾,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成功的时候总结经验继续向前探索,失败的时候吸取教训规避同样的失误。在生活中多夸夸孩子,不要对孩子进行呵斥,更不能把自己的喜怒强加到孩子身上。
第四,让孩子意识到坚持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内容要通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掌握,当孩子的坚持有了效果,这时候家长、教师们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白成功的果实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当学生反复多次地得到这种鼓励,那么就能培养出他“成功来自于坚毅”的观念,培养出孩子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孩子从小就耐得住寂寞,坚持得下去。
要实现这些目标,帮助孩子早日培养出坚毅的品质,我们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班上的学生有些接受能力强一些,有些接受能力弱一些。
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成绩一直跟不上的原因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对学习没有积极性,这很可能是学生的心理出现了问题。要想帮助他们提高成绩,不能一味地死抓成绩,不能仅仅盯着学生的家庭作业是不是交了,课上回答的问题是不是对了。课堂效率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决定性因素,要想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眼睛,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那么,我们要学会走进学生的心里,只有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以及一切要求,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影响。学生和教师说到底都是普通人,我们教书的对象是学生,在师生关系之前,我们要学会与这些尚稚嫩的人相处。疏导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在内心世界扫除障碍,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让他们脸上随时挂上笑容,只有这样,小孩子们才会对生活充满乐趣,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兴趣,对学习充满兴趣。也只有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才能微笑着面向未来,面向困难。与学生的交流不能仅限于课堂授课,在任何时候都要关爱学生,用自己的真诚与慈爱去面对学生的不足,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用心换心。
篇10
境外办学是指我国学校在其它国家境内办学的办学模式,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是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培养知华友华力量、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我国高校国际化建设的有力举措。
目前,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和国际化发展战略自主开展境外办学。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