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灵魂)。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及文明行为教育等等。可通过相应的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爱国影片欣赏、时事政治论坛等形式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延伸和补充为辅分别在每个学期交叉渗透式实施。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基础)。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主要以第一课堂为主,结合专业开展相应的必修课及选修课,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建大学生艺术社团、兴趣协会等,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身心素质(载体)。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主要以第二课堂为主。除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以外,还可通过组织和举办一系列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及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4.能力素质(核心):
(1)职业技能素质教育,指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能力。包括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实验能、设备调试、运行、维护能力、应用专业知识进行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2)社会能力素质教育,指从业所需要的一般基本能力。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判断事物和临场应变能力、自学、自我发展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人共处能力、社会活动公关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上述四种素质是相辅相成、紧密连接的。缺少任何一种素质教育都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素质教育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或某门学科即可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的过程,其教育是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得以实施。
二、素质教育体系的考核机制
综合素质考核机制可采用“激励”与“约束”并行的方式进行考核。
1.建立学生素质教育成绩档案。设计专用活动记录手册,以能力考核和过程考核为主,记录学生参加各种教育和活动的过程、体会和成果。从学生的日常文明素养、专题学术讲座、活动参与情况、课堂表现、技能大赛获奖情况、职业技能证书等多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定性定量考核,并装入学生档案。
2.学生综合素质成绩的评定可采用学分制,设立素质教育学分。把素质教育作为必修科目,分五个学期进行(第六学期学生顶岗实习不在校),每学期2学分,共10学分,作为每一个学生毕业时的必需条件。
3.学生的综合素质成绩与奖学金、评优、优先推荐就业、入党等多方面挂钩。
4.从考核人员构成看,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点评等三层考核机制。
5.素质教育作为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入课表,确定为每周2课时,得到了时间上的保证。
三、构建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几点建议:
1.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切忌将素质教育内涵模糊化—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教育,以为开设相关的思想政治课即是素质教育。事实上,实施素质教育,要将素质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的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融汇到专业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中去,渗透到各个学科之内。
2.重视实践课程的构建。除素质教育本身要求的内容外,高职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重视实践课程的构建,同时切实保证“多证书”制度,使学生不仅完成理论学习,获得实际操作能力,还要至少取得一门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从而顺利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课程开设须具有职业针对性。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思维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以及职业素质教育等。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新素质
一、思想政治融入创新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创新素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标和成效的重要衡量依据,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等教育手段和教育渠道将创新素质教育具体化,提高其操作的可能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创新素质教育具体化的首选。
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这种必然选择是两者之间互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思想教育手段,而这种教育手段是多种教育理念融合的多维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必然也包括了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内涵。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带有这种实践意义上的素质模型的建立和素质维度的构建,同时在素质模型构建过程中也会考虑素质渠道的选择和素质测评模式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创新素质教育提供了开发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开发的平台,由于其是为各种教育理念的综合,因此所提供的素质教育平台具有发散性,相比专业化的教育课堂,更具有包容性。而这种包容性也是学生本身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为创新素质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涵提供了可能性。创新素质教育作为较为专一的单项的素质维度,在开发的平台中具体的实践更具有实践的融合性。
这种实践的融合性,在创新素质教育维度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创新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这种开发性和融合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融入创新素质教育衡量维度就成为必然性。而其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由于创新素质教育也是一种教育体系,其带有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特征,因此创新素质教育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来实现学生创新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思想政治创新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开发性的特征,但是由于是两个教育系统和管理体系的融合,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必然带有两者或者两个体系各自的特征,这可能导致系统融合之间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新素质教育体系也必然会出现类似问题。
体系融合中的价值和目标融合存在问题。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融合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初创期的价值的融合和统一型目标体系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创新性素质教育价值相对宽泛,表现为一般的素质教育,而创新素质教育又具有相对独立,具有相对完善的专业衡量标准,因此从一般到特殊使得目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特殊的素质标准,但是在现实中由于高校教育管理者对两者之间价值和目标体系的融合认识不足,使得教育目标体系相对单一和独立,使得两者之间的融合存在问题。
由于体系融合存在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之间的模式融合也成为了必然。但是这种体系融合必然带有两者教育体系中教育模式的融合,而现实融合过程中教育体系的融合还存在着问题。教育模式的融合在实践中表现为教育渠道的选择和教育方式的融合。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渠道的选择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有课堂教育也有社会上实践教育,但是由于对创新素质教育更多的是理念上的探讨,能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实践学习和素质能力的培养相对可能,因此往往会脱离实践教育而专注于相对容易的课堂教育,使得两者之间教育模式相对独立。这使得两者教育手段的融合也存在了问题。
三、思想政治中创新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思想政治与创新素质教育体系构建首要任务在于统一的目标体系的构建,这种目标体系构建是在统一的价值基础构建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考虑分析两个目标体系中的共同的价值目标,同时分析由于目标体系不同形成的不同的目标价值判断。形成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共性的价值目标体系,同时对非共性目标体系进行有效的分解,分析其中存在着的目标价值环境,同时在共同价值体系下分析其存在的意义,形成统一的目标构成。
其次是目标价值体系中的实现模式的选择。这种选择包含了素质教育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融合问题,也包含了素质教育模式的再创造和新适应过程。教育模式的融合指两者在进行教育过程中使得教育手段和教育功能既兼有一般的素质教育功能,也使其具有创新性素质教育特点,因此需要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功能性的选择,增加创新素质教育的特性教育。同时素质教育由于还处于理念教育阶段,需要进行再创造和进行环境的新适应阶段,提高其进行模式融合的效率。
再次是形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素质教育测评体系。素质教育测评的目标在于对实施进行有效的评价,为下个素质教育计划实践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的监控,使其能保持既定的目标管理实现既定目标。测评的实践首先是共同目标的制定,同时形成相应的测评标准,在此基础上考虑测评的手段和方式,保证测评的客观和正确。只有在此基础上实践创新素质教育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有效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徐金梧.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以满足当今企业和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正在朝着内涵建设的方向推进,因此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我国高职院校主要的办学宗旨,因此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要着重开展职业素质教育[1]。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已经成为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在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素质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素质发展的平台,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满足当今企业的需求。
2 当前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当今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可总结出三点:①在教育理念上过分地培养学生的某一项技能,忽略了职业道德、精神以及素质的培养;②职业教育体系发育不完全,管理性、系统性、稳定性较差[2];③职业素质教育和教学目标、教学管理相分离,不能构成一个整体。从我国高职学生的层面进行分析,也可总结出以下三点:①学生对素质教育认识模糊,不明确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②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较低,不注重培养自身素质;③学生的学习欲望较少,积极性不高。
3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3.1 开放性教育体系
开放性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开展开放性的教育模式。一是要坚持技能和人文共同发展的教育原则,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要建立学生评价体系,这个体系需与企业评价体系相同,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竞争意识,鞭策他们进步与成长。三是需要定期搭建供学生实践的平台,比如学生创业中心、素质扩展中心等,使学生深入到社会,了解当代社会企业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四是建立一系列的实习岗位,将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道德素质教育体系
将“思政”课作为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将文化熏陶作为主要表现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一是通过教授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二是结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要求,定期举办多种多样的创业活动、就业活动以及专家讲座等,不断积累丰富的职场经验,便于在工作中快速地进入角色;三是在实际工作中着重增强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四是开展道德素质教育的精品课堂,使课堂知识更加贴合实践工作、贴近企业岗位,帮助学生在毕业后较快地适应企业生活。
3.3 强化校企互动的教育体系
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上进行分析,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正好符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可以构建校企互动的教学形式。一是在“顶岗实践”等校企合作项目中,提前对学生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二是将工作岗位中的规范和纪律纳入到学校的管理之中,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生活,形成自理、自立和自强的性格特点。三是围绕职业素质教育这一话题,辅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并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索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四是要借鉴企业管理条款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打造校企互动的职业教育平台。通过强化校企互动的教育体系,可以实现毕业生的“文化零距离”就业,加强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可,逐渐建立起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
3.4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
在高职院校构建素质教育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提升学生职业操守为主要目标,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企业工作的实践中。一是在学校要积极地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旨在构建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二是要定期举办技能创新活动和知识讲座,系统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技能,为企业岗位实践做前期铺垫。三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阳光快乐的职业精神。四是建立学生素质扩展工程,提高学生自主创业和自主就业的能力。
4 结束语
根据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水平,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发展水平[4]。因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所以构建职业素质的教育体系显得十分重要。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四种方法,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衡宇.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3(14):147-147.
[2]孙爱武.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89-91.
篇4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5—0130—02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on humanity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ZHAO Shufeng1 TENG Zhixiang1 JING Xuean2 HAO Gangping2 HAN Ziqiang2
1.College of Management,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6, China; 2.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271000, China
[Absract] Education deficiency on humanity quality in China’s medical universities has resulted in the relatively poor humanity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who are difficult to adjust to social demands, which restricts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on medical humaniti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ducation on medical humanities and offers how to build a full range of education system of humanity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humanity qualities of our medical student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Education system of humanity quality; System construction
医学人文素养是指跨学科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及其在医学教育和实践中的应用[1]。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能力,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知识,并在这种新的知识构架基础上,树立新的预防观、大卫生观、大健康观,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卫生保健的需要[2]。医学人文教育是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素质和品格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医生的人文精神。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人文知识并不缺乏,但没有内化为人文素质和精神,大批的医学工作者被培养成为患有“人文精神营养不良症”的医学技术工人[3]。医学专业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模式转换和体现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新课题。现代医学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吁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作为医学人才而言,不但要具备医学知识底蕴、职业道德情操,更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独特的人文精神,从社会、心理等领域去探索人类生命活动和疾病防治的规律,从而回馈服务社会。
1 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医学人文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然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开展。相比西方国家的较为先进和成功的人文教育模式,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显得比较薄弱和落后,我国医学院校长期以来人文教育的滞后,造成了医学生普遍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奉献精神,还有的心理素质较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现状。总之,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医学整体发展的瓶颈,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
1.1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落后
强调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国外在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标之一。实际办学中他们从医学生入学条件及入学方式,到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及教学手段和评估方法上,都做到了充分的重视。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舆论上倍受重视,事实中却常常处于边缘地带[4]。比如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投入较少,课时比例小且大多为选修课。再如,学生选择一些人文选修课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修得学分,学生收获甚少。总之,我国医学院校未能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篇5
关键词 评测体系 素质教育 传统考核体系
已故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在我国,教育的导向主要是记、背标准答案,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精神,是现有教育体系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遇到的困境。究其根本,是因为国内传统教育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为了解决类似问题,国内高校教学经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总的实际效果来看,并不令人乐观,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考试与测评。
1 传统考核体系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精英化”大学教育现在变得“大众化”,而“素质教育”则被提得越来越频繁。大学教育囿于专业知识教育的定势,单向度、程式化教育状态依然严重,致使大学生难以形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尤其是现在国内高等教育中的考试体系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考试作为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指挥着“教”与“学”。西方一些学者针对发达国家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①发现,学生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应对不同的考试模式。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金字塔”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课程考核体系进行相应的思考和调整。国内高校传统考核方式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该方式存在以下不足:
1.1 作弊现象严重
尽管各个高校很重视作为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考试”,也颁布了各种条例,严惩敢于作弊的学生,但是,作弊现象在高校还是屡禁不止,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作为“象牙塔”的高等学府,如今居然沦落到如此地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有研究表明,有考试作弊行为的学生比例高达90%。②③
1.2 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运用能力差,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基础牢固的金字塔人才,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一般都会比较多,一般有十几二十门(包括选修课程),相对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专业性更强,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更高,但是在基础课程中,如物理、化学和高等数学等课程一般采用的闭卷考试考核内容除了部分是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更多的则是对定理和公式的记忆,那么寄希望于学生在这些专业课程能够很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是不现实的。从而造成了考试前一到两周的时间内,学生开始“背多分”,最后的考试成绩分数高只能说明学生的记忆力好,很有可能学生考完后对于该门课程完全不理解,尤其是比较抽象性的课程,如“材料科学基础”、“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该现象尤其明显。
1.3 不能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对于很多课程如果仅仅采用卷面考试是很难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如“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希望理论学习后通过实验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工具来模拟某些工程控制或者解释物理化学现象。如果仅仅考虑卷面成绩,是不可能正确评价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真实掌握程度和相关的能力。
2 考核体系不足的原因
2.1 教育体制的不连续性
众所周知,我国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是典型的“填鸭式”应试教育,考试成绩是主要且唯一的评价方式;但是到了大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老师主要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启发式教育模式,这样的转变对于已经习惯了十多年应试教育体系模式的学生是非常不适应的,自律性不够的学生就会作弊,分数高的学生也有可能“高分低能”。
2.2 国内高校现有考核体系的不足
国内高等院校的考核特点主要有:考试内容记忆性的比重较大;考试模式单一,一般都是闭卷考试;同时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比重大。这种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片面追求卷面成绩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能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性是否得到培养,更没有办法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一般是出勤率和平时作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时,出勤率高也有可能是“人在教室,心在校外”,平时作业也可以抄袭得到,因此不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素质。
3 解决办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应该摆脱传统考试的“笔试、闭卷”单一模式,转而向多元化、应用化的方向发展。
3.1 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目前考前一周学生开始复习,背书等现象十分普遍。但是素质教育应该是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不应将时间完全浪费在死记硬背上。学者吴建华④曾在考试中采用分段式的考试形式,即前30分钟闭卷,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后90分钟为开卷考试,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证明,分段式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2 学生自主出题
刘素一⑤在考试改革中提出过让学生出题和答案。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让学生主动学习,了解课程的重难点,同时对于整门课程的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学生出题要考虑到题目的章节分布以及难度程度,对自己的题目进行解答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的归纳总结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课程的思考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具有多元性、变化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作为一门从上个世纪70年展起来的学科,实际上是一门物理、化学、数学等多门科学的交叉学科,对于学生的理科基础要求较高,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理论性较强,概念多且抽象,且该门课程理论更新程度快,这些对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而言,增加了难度,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积极,上课也很难和教师形成互动。笔者在2004年至2008年教学期间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学生到了期末不是“背多分”就是做“准备”,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本就没办法提高。
新的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而新的考核方式应该兼顾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核。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既掌握知识,又能应用知识,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笔者采用了以下的做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4.1 成绩评定的多元化
不能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能力,应该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以笔者教授的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的课程为例,平时成绩占到30%,如有必要,还可以增加。平时成绩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平时的阶段性小论文或者知识总结汇报;其次是实验成绩。平时的阶段性小论文或者知识汇报不仅仅要将所查阅的资料进行讲解,同时还要回答其他学生或者老师对其报告或者论文中的问题,根据汇报内容和回答情况来综合评定;实验成绩是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独立演示至少一个实验内容,保证其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这种平时成绩的分数评定要比平时作业和出勤率要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主观能动性。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学生感觉自身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4.2 考题的应用化
期末考试的题目应该在知识运用能力上有所加强,而在基础知识和概念上比例应该相应调整。比如笔者在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课程考试中,知识运用能力的比例至少在30%以上,这样至少避免了学生“背多分”,死读书的现象,学生只有在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和实践才能保证考试成绩,考试内容从抽象理论化向实际应用化转变。结果表明:考试成绩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5 小结
篇6
关键词:产学研创;高职;会计;职业素质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下行趋势中,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高职院校要结合世界经济的发展重新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新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在国家大力推行双创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更应该在国家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从而在服务地方经济发走等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者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一种教育。”产学研创”分别是指生产、教学、科研和创新,在这样的国家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更应该从多方面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构建在产学研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产学研创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现有的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通常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会计核算操作能力的培养上,但实际参与过会计工作的人都知道,会计的核算操作能力在工作中,其实仅仅占很小一部分,学生的在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诸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甚至是管理能力都更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对职业能力认知不足
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是不同的概念,不应混为一谈。在高职院校中有不少将会计职业技能与会计职业能力认为是同一概念的,片面的认为,学生掌握了某项职业技能就具备了这一领域的职业能力。大家都知道,如今的职场是一个将各种综合素质融于一体的整体,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全方位立体性的具备各项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受到高职院校招生时学生成绩的影响,很多传统观念都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甚至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低层次的专业教育,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点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未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提到一个应有的高度,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会感到力不从心。
(二)职业素质课程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中比重较轻
目前,大量的高职院校在课程开设方面,基本和本科教育是基本一致的,所开设的课程基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能力课以及专业选修课,但是所开设的课程除难度以外,基本与本科院校内容一致。其中所涉及到的职业素质课程也多集中于公共基础课中,由非专业老师讲授。专业基础课、专业能力课以及专业选修课中多涉及的内容是集中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也仅仅是在课程主要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穿行,课时难以保证的同时,效果更是无法保证。
二、产学研创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要素
在产学研创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中,就是因为有众多实际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在会计技能方面可能训练有余,但是在其他职业素质的培养方面困难重重,因此在这一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梳理,确定正确的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一)准确定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高职教育的总指挥,在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生的只有素质教育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将职业素质的理念灌输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实际工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其他层次的教育,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一线操作及服务人员的,因此不仅仅要求要有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同时,还应该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将各种学生在岗位上需要的职业素质融入其中,并占有一定的课时量,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在工作中需要的诸如:继续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职业素质掌握,从而帮助学生更快的融入社会。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评价体系;终身教育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提倡推行素质教育至今,已近二十年。虽然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日渐完善,其实践在一定范围内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全面深入的推广普及,似乎还存在着极大的阻力和困难。其原因有很多,人们普遍关注教师的授课水平及教学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是一个重要方面。关于教育者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已有很多精辟的论述,笔者不想过多涉及,本文意在探讨教育评价在推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目前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真正推行,其症结就在于教育评价体系没能及时转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打一个比方,市场对某种产品(比如手机)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但生产厂家仍然沿用旧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可以想象,这样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方面,生产厂家制造不出符合新的市场要求的产品;另一方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符合新的市场要求的产品,却不能通过该厂家的质量评价体系的验收,成为“不合格”产品。类似这样的尴尬,恐怕许多素质教育的尝试者和践行者都遭遇过。曾有报道,某地一位小学教师,依照素质教育的思想,大胆进行了一些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一个学期结束,在统考中却遭到“惨败”,在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下,这位教师只能“规规矩矩”地回到教学的老路上去。可见,及时地建立起科学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非常重要。
评价体系是一种导向。一旦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教育者自然会想方设法去培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现在,教育者尚未完全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尚未完全具备推行素质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教育者,能够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我们目前的师范教育和培训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培养大量的具有符合素质教育观念与能力要求的教育者,即使培养并提供了这样的教育者,在现有的教育评价体制下,他们也终将“泯乎众人”。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地方仍存在动辄体罚学生的现象,在这些行为的实施者中,赞成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青年教师占有相当的比例。
高考、中考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占有着重要地位,每年的高考、中考都要受到各方面的指责,使教师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其实,考试本身并没有错,它可以对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能力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因此是有必要的,即使命题及测试中的很多因素可能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在于我们将考试赋予了太多功能,对考试寄予了太多期望。虽然教育者在不断地进行考试的研究和改革,致力于使考试尽可能全面、忠实地反映考生的素质和能力,但考试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是无法改变的。
素质教育的提出,无疑是当代“救救孩子”的一种呼声。这句话,恐怕会有很多人不能认同,很可能伤害许多教育者的感情――大多数教育者是对学生负责的。实际上,应试教育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河南日报》2007年的一段报道(笔者摘自新浪网新闻中心的文章):“郑州市教育局曾对426名中学教师进行过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学毕业至今,笔者在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担心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另一方面又怕学生的大学梦落空,怕辜负了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重托。教学思维摇摆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
篇8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战略的实施,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发展速度之快、发展势头之猛令世人瞩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认同度偏低,这些不满意的因素往往不是业务上的,即不是智力因素上的,而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围,诸如不能遵守劳动纪律,不准时上下班,工作缺乏责任心,不能很好的与他人合作,不愿干小事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高度专门化和技术化的倾向,使得注重素质培养的通才教育被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专才教育所取代,导致了高职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弱化和式微的现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短,受传统思维惯性影响较大,急功近利,过于迎合市场需要,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导致许多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低。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办学条件不完善,师资队伍的局限有关系,也与我们设计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关系。
课程是实现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是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对于这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我们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设计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如何选择和组合课程,形成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如何确定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人们关注得较少,研究得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逐渐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并增设了相关的选修课程,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院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构建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正确认识在高职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从职业教育宗旨与素质教育内涵要义及其关联中认识高职素质教育,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以此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院以“提供行业人才智力支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学生人生事业基础”为办学宗旨,实际上就是体现了职业教育宗旨与素质教育内涵要义整合后的以能力为本位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我院的素质教育应以体现能力本位为目标实现尺度,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综合考虑企业、社会、学生的共同诉求,有所侧重。体现职业教育宗旨,丰富素质教育内涵。
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等。
素质教育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课程众多。而课堂教学中可用于素质教育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这是课程体系构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参考和借鉴,在充分解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从我院实际出发,以整合素质教育课程为总体思路,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模块体系构建”的构想,从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出发构建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模块体系构建”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四大模块紧密结合,层层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模块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人文素质模块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书面表达、文学修养、艺术修养的教育,包括《普通话》、《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国学精粹》、《音乐基础知识与欣赏》六门课程;身心素质模块对学生进行基本身心健康知识的培养,包括《大学体育》、《心理学》两门课程;职业素质模块重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拓宽学生就业口径、培养个人行为能力,包括《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两门课程。
素质教育模块体系:
在确定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后,就是将体系内的课程群融合与协调,发挥素质教育的最大功效。针对高职教育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基础知识为专业服务,在保证专业课教学所需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基础课学时。因此,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向精、活方向转变,突出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整合,加强针对性、实用性。我们将把相同领域的课程整合到一起,避免门类过多、项目过杂的问题,便于教师对同一领域教学内容的整合,使课程内容更加紧凑,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篇9
关 键 词:高职学生 职业素质 问题分析
引言: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已近千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竞争不断加剧,对职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已经为各高职院校所重视,然而,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足。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素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综合表现,直到目前,对于素质的定义仍是众说纷纭,主要的分歧就是素质的分类和包含的内容。本文所讲的素质取自《辞海》,其对素质的定义有三种,一是定义为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二是定义为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是定义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即素质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关于职业素质的定义,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为:"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这是对职业素质的基本理解,实际上,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合作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反应迅速、判断准确的思维能力等。职业素质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由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以及学习和创新素质构成,其中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核心。职业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其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素质的内涵认识不全面
职业素质是个体的内在品质,其核心是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具有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其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有的是通用职业素质,比如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有的是行业企业有特殊要求的职业素质,比如身体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有的是未来发展性职业素质,比如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等。目前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关注的仅仅是专业技能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对职业素质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关注不多,甚至不怎么关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全面职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性。
2、指导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错误
就目前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来看,国家战略层面已经有要求,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对高素质的理解,高职院校尤其是院校的领导认识不统一,不到位,有的甚至很偏颇,具体的表现就是普遍重视培养高技能人才,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行业企业需要职业素质的教育,忽视了通用职业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视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忽视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在偏颇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使得培养的专业人才职业素质不高,不全面,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这也是出现很多企业招不到人和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症结所在。
3、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投入不足
国家战略层面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在实际落实当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和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投入还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力支持不够,二是领导重视不够,三是开展的相关研究不够,四是领导层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学习不够,五是教师在教学中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够。
4、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随着近些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了空前水平。而这随之带来的就是高职教育师资的缺乏,为了满足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各高职院校纷纷招兵买马,扩大教师编制,增加教师数量。而教师的来源绝大多数是应届的毕业生,他们刚出校门又入校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不具备对学生进行全面职业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即使现在被推崇的"双师型"教师,也不具备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能力,因为他们强调的也仅是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
5、职业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系尚未构建
职业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完整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而就目前来看,职业素质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的完整体系均没有得以构建。比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任务并不明确;应该对学生进行哪些职业素质教育,应该如何开展,达到什么要求等没有明确;学校应该如何开展全面素质教育以及方法、手段等并不明确;对学生从事相关职业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不明确;等等。总支,没有看到一套完整的对高职学生全面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体系。
6、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还不够深入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已经是学校和企业的共识,但是如何开展合作确是落实执行当中令人头疼和尴尬的问题。有些院校为了应付上级考核。或是为了宣传的需要,和一些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可是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而更多的则是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出现了很多模式,诸如"2+1"、"2+0.5+0.5"、"2+X"以及半工半读等。不可否认,这些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对行业企业的认知以及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距离对学生进行全面职业素质教育还差得很远。
总支,为了实现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职业素质教育还任重道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以及企业都要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研究,积极配合职业素质教育研究;给予更多的人、财、物力投入;积极的进行学习,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构建完整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郭元晟. 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J]. 畜牧与饲料科学业, 2016.01:72-74.
[2] 田晓卿. 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4.02:37-39.
[3] 张娜.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初探[J]. 职业, 2016.02:134-136.
篇10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该体系的构建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实现。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高等学校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训练及培养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或者说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关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为养成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养成教育为素质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与培养目标的实现方式。
中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大多是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的,但要完成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基础英语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贯穿整个大学4年教育过程之中。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根据培养目标及其养成要求,通过教师的英语教育培养和学生的英语学习修养,以形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英语素质。用养成教育的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正好从概念上强调了学生素质的养成,即教学目的或培养目标的实现,反映了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明确了素质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全面研究,以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不少学校只看重四级通过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应用阶段的英语教学,因而使学生无法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换。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提出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表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后面还有应用提高阶段,才能建构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把四级的整体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高校英语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因而导致各高校大部分的教学资源都运用于以提高四级通过率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上。虽然部分重点高校在完成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后,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进行的是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双语教学阶段会使学生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促使我们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各高校双语教学的效果很不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从大学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之间的过渡问题。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及其它专业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不同于以语言共核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也不同于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的过渡,因而是大学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有效接口。
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迫使高校开设esp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国内的esp教学普遍存在缺乏协调性、师资问题突出、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南昌工程学院2006级119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探索esp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为了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胆尝试在原有的大学英语总学时之内,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开设了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在应用提高阶段,根据学生需求及其学科特点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工程英语阅读》等6门esp课程,为学生高年级顺利接受双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且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大学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础英语是esp教学的必备条件,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同时也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三者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且紧密联系的环节,三者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实现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多层次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个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开设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选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层次、规格、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优化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用“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来衡量外语教学质量。五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的条件;5)教师的素质。五个因素中前4个是可变因素,而第5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指: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迅速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深厚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完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外语教师从3个方面同时着手培养:首先是教学能力培养,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其次是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最后是科研能力培养,解决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训基本分为3种:1)校内培训。校内培训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研究、科研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2)国内培训。国内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骨干,为将来学科发展培养“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3)短期出国培训。组织部分英语教师到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有关大学进行短期培训,让教师亲身体验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和不懈的努力。要配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高校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其运作效果的优劣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本文所提及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课堂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性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效果等因素构成。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教学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力求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应更关注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修养情况和养成程度,学生也不只是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更关注怎样把养成要求转化为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资源共享、时空不限、交互协作等优势,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环境的便利条件,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课外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定期组织英语电台、英语讲座、英语征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辩论赛、英语角、外籍教师与学生联谊等活动,从而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 上一篇:教育信息化应用方案
-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