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钟范文

时间:2023-03-23 10:2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钟

篇1

早上七点起床,

到校八点吃饭,

十二点钟回家,

一点四五上学,

五点二十到家,

十点来钟睡觉,

循环反复,反复循环……

在机械的生活中

在规律的工作中

我们能干什么?

不!改变那些所谓的生物钟

我们不是蜘蛛,我们不用在固定的时间里吐丝!

我们不是闹钟,我们不用在固定的时间里打铃!

把那些乱七八糟的计划扔掉!

按自己的活法去生活,去创造,去开拓,

篇2

如果我们一直待在地下室,在没有时钟参照物的情况下,让我们按照生物钟的提示来作息,虽然过一两天后,我们估计的时间和实际相差并不会太大,但最终我们估计的时间会越来越延迟。这就是生物钟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调整了――其中的关键在于身体分泌的褪黑素。

褪黑素又被称为褪黑激素、松果体素,由脑内一个叫松果体的器官分泌,且分泌得非常有规律,有“体内安眠药”的美称。

褪黑素一般是晚8点左右开始分泌,随后分泌量逐渐上升。晚11点时它会迅速升高,凌晨2~3点时开始逐渐下降,早8点下降到最低点。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生物钟周期。

褪黑素还受到光线的控制。光线弱的情况下或者夜晚,褪黑素分泌会较多。所以我们晚上睡觉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关灯关窗帘,因为只要眼球一见光,褪黑素就会停止分泌。

根据褪黑素的分泌周期,如果夜间经常开灯或者频繁活动,褪黑素的分泌被抑制,同时会影响到人体免疫功能。所以很多夜班工作者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患癌。

褪黑素除了能够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之外,还可以调整视察,纠正时差反应;可以抗衰老;它还可以祛斑、美白;可以抑制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的分泌,抑制细胞生殖,减少女性雌性激素紊乱从而诱发癌症的可能性等。

人们在40岁之前,一般并不需要额外补充褪黑素。处在发育成长期的青少年,如果盲目服用含有褪黑素的保健品,甚至会抑制正常脑垂体的分泌,导致体内很多功能的退化。但在40岁之后,我们体内褪黑素的分泌呈下降趋势,这个时候进行补充则是必需的。

篇3

凌晨1时――进入淡睡易醒阶段,对疼痛特别敏感,如有疼痛要及时止痛,以防休克。

2时――肝的工作最忙,在进行大“扫除”,拟将一切有毒物质排除体外。

3时――全身放松,此时血压低,呼吸慢,心跳少,易患脑梗塞。

4时――血压更低,脑供血少,全身节律慢,但听觉灵敏,此时间易猝死。

5时――肾分泌少,精神较好。

6时――血压高,心率快,血糖高,如晨起剧练易发心脑血管急病。

7时――肾上腺激素分泌达最高水平,人体免疫功能强,易抗病毒、细菌侵袭。

8时――肝毒物排尽,肝脏休整,此时禁止饮酒,以免给肝带来更大负担。

9时――精神活性提高,痛觉不灵敏,不需止痛药,心脏工作效率提高。

10时――精力充沛,注意力、记忆力集中,全身处于最佳状态,是最好的工作时间。

11时――心脏功能最强,不易疲劳。

12时――全身总动员时刻,对酒精效应最易感受。

13时――肝脏休息,部分糖原进入血液,感到疲劳,需要休息。

14时――反应迟钝,感到困倦。

15时――人体器官最敏感时,特别是嗅觉和味觉,工作能力恢复。

16时――血糖一时性增高,面部潮红,出汗,易胸部憋气。

17时――工作效率高,嗅觉、味觉、听觉都敏锐。

18时――痛觉下降,神经活性降低。

19时――血压增高,精神不稳定,易与人发生口角之争。

20时――体重此时最重,反应迅速,驾驶开车出事故较少。

21时――记忆力强,适宜背书、记台词。

22时――体内激素水平下降,体温下降,呼吸慢,身体各种功能处于低潮。

23时――人体准备休息,继续做恢复细胞的工作。

篇4

科学家们知道,生命于35亿年前降临地球后,便不得不逐渐适应昼夜更替产生的日照与温度的变化,以至于发明了“生物钟”这个奇特的玩意,把自然节律融入自身。哪怕没有光照,这个分子时钟回荡在细胞中的“节拍”依旧会化为大量蛋白质在数量及活动程度上的规律变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调控着生物体的各项活动,尤其决定了进食和作息的周期。正是由于昼夜时钟的存在,万物交响曲才能日复一日地完美上演。所以植物会需要阳光;所以一些动物鸡鸣即起,而另一些却与夜为伴……亿万年来,这些节奏从未被打乱过。

研究人员此前认为每一大类物种体内的生物钟都有其特殊的“发条”,它们被称为“生物钟基因”。每天,生物钟基因的表达使蛋白质大量聚积,直至数量达到一定极限;随后,蛋白质慢慢消失,如此周而复始。不过,相关研究早就表明,这些生物钟基因在动物、植物、真菌等各门类生物体内是不同的。因此有学者认为“生物钟在各类生物体内独立出现”,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学家阿克莱斯·瑞迪(Akhilesh Reddy)介绍道,但他认为这一理论“没有任何意义”。“昼夜节律对生物的存活至关重要。凡是我们研究过的生物,都听命于这一调控。”加拿大约克大学生物学家帕特里夏·莱金-托马斯(Patricia Lakin-Thomas)解释道,“这说明生物钟非常可能在生物进化的初期就出现了。”即早于动物和植物的分化。”所以我们觉得应该有另一种解释,”阿克莱斯·瑞迪提出。他指的是一种在生命历程的最初期就已出现的生物钟“发条”,是它控制着所有生物的生命节奏,而其奥秘就在于过氧化物氧还蛋白(Peroxiredoxin)的周期性活动——这是一类保护细胞的抗氧化物质。这一新视角对理解那些由生物钟紊乱引起的疾病或将至关重要。

的确,阿克莱斯·瑞迪团队最近的研究发现,这类蛋白质的结构以24小时为周期发生变化,而这一昼夜节律机制的出现与生物钟基因的表达无关。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一节律在人类血红细胞(这是人体唯一不含DNA的细胞)和单细胞藻类绿藻(它们在黑暗无光的条件下会停止激活基因)身上都有体现。在这两类细胞内,过氧化物氧还蛋白每天都会以同样节律聚合、分离。由于它们聚合形成的环状络合物能改变大量其他种类蛋白质的活性,因此这一昼夜节律的影响便及于后者,并进而使细胞和机体也以同样的节律运作。

篇5

科学家研究了生物节律与疾病及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诞生了一门新学科――时间生物学。依据人体内生物钟节律进行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息时间应顺应生物钟

古代医学家早就认识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生死之根本也。逆之则招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道也。”这真是至理名言。生活在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无视生物钟的存在,作息无规律,长时间熬夜,连连超负荷工作,似乎是再正常不过了。日久累积,就会使人体生物钟紊乱,大脑兴奋与抑制节律失调,各种激素分泌失衡,易引起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溃疡病等,使健康受到损害。因此,每个人在生活中应学会利用生物钟养生,顺应生物钟节律,安排好作息时间,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结合,缓解身心疲劳,使生物钟正常运行。

让阳光来调节生物钟

科学家们发现,人体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受阳光的控制,白天抑制,夜晚分泌,使人保持着睡眠与觉醒的节律。在冬季,因光照时间缩短,大部分老年人不常外出活动,精神萎靡,情绪低沉,倦息乏力,嗜睡,这就是“冬季抑郁症”的体现。如果让患者在室外多活动,晒晒太阳,或对卧病在床的病人进行模拟日光照射,则会

改变褪黑激素的分泌,使生理节律恢复正常。上夜班的工作者或乘飞机越过好几个时区的人,会因生理节奏紊乱

而患上慢性疲劳症或时差病,对付这种不适应症,可以尝试情绪放松,多晒太阳,渐渐就恢复正常了。

人体生物钟优化用药

篇6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有高级的生物钟,那么,人体的生物钟在哪里呢?古代人们误以为日出日落通过眼睛将光线传送到大脑内的“生物钟”来控制睡眠。科学实验证明:人类的“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两个大脑半球的下面、间脑中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南睡眠中枢加上松果体组成)。它感受外界的光与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生物钟”现象与松果体生产的睡眠信使melatonin(褪黑素,缩写MT)浓度曲线密切相关。MT必须在“光相”转为“暗相”时才能产生。实验证明MT是调理生物钟的一把钥匙。

众所周知婴儿刚出生时没有视力,也没有规律的夜间睡眠。以后逐渐有了视力,松果体开始分泌MT。在光照下,松果体停止分泌:在熄灯后,松果体启动分泌。6个月以后,MT的分泌产量逐渐上升,到了2.5岁时,产量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松果体分泌MT产量的高峰到了青春期开始下降,到了30多岁时下降到高峰期的一半左右。到了更年期,MT产量因人而异,但是下降是必然趋势,睡眠时间也会因此而缩短,甚至有人随年龄增大而失眠,俗话说“人生前30年睡不够,后30年睡不着”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很多朋友睡眠质量低,甚至出现严重睡眠障碍,这与松果体MT分泌不足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体外补充MT,来调节人体生物钟的昼夜节律,对于管理睡眠,有着积极的作用。

可是,很多人在服用MT后却并未感到睡眠改善,这是因为,口服MT经肠胃吸收后,进入肝脏后立即分解失效,以致达到脑中MT量极少,不能有效促进睡眠。因此体外补充MT,应选用MT舌下含化剂型(睡眠康宁含片):这种特制剂型是根据仿生学原理,使MT经舌下黏膜吸收,经过淋巴进入上腔静脉直达心脏。补充的MT能够100%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在10分钟内迅速地作用于脑中,对于失眠者有很大的帮助。

睡眠康宁含片答读者问

问:睡眠一直不好,而且越来越严重。又不想去医院,不想吃安眠药,用睡眠康宁含片可以吗?

浙江杭州 颜女士

答:睡眠康宁含片能通过调理生物钟增强睡眠,对各类失眠状况效果都很好。因为,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经过卫生部批准的MT含化剂型,通过舌下速效含化方法。从体外补充MT,剂量小,吸收快,效果好,调整人体生物钟紊乱,使人甜蜜入睡。

问:睡眠康宁含片为什么要舌下含化?

江苏南京 刘女士

篇7

睡眠小常识:

3~6岁,每天需睡10~12小时

如果孩子早上8:00入园,就需要至少在7:00起床,那么每晚的上床时间应不晚于21:00。

晚上9点前入睡,孩子长得高

自21:00开始,促进骨骼生长素的腺体开始工作,此时如果孩子已经入睡,则腺体能正常分泌,如果孩子此时还未入睡或处于兴奋状态,则会抑制腺体的分泌。

睡眠不足,会影响身心健康

心理学实验发现,睡眠不足会造成机体失调,如免疫力下降、注意力涣散、神经调节功能低下等。

因此,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将孩子体内的生物钟调至与大自然的生物钟同步,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可是,有的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每天总要等到幼儿园里的早餐时间快结束了才睡眼惺忪地被父母拽着匆匆赶来,不仅早餐无法按时吃,一天的好心情也都泡汤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在该睡的时候睡,该醒的时候醒呢?不妨试试下列做法。

1合理安排一天作息

这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首要保证。

周一~周五:

这几天孩子要上幼儿园,在家的时间除去睡觉的11个小时平均不超过3小时。这3个小时里,孩子要做些什么事情,父母应心中有数且有大致的安排,如:

吃晚餐(约半小时)

即使孩子上的幼儿园提供三餐两点,家里晚餐时也需适当给孩子加一点餐,因为园方制定的代量食谱只能保证80%的营养量,回家后需补充纤维素(以绿叶菜蔬为宜)、一定的优质蛋白质(鱼肉蛋奶类均可),食量大的孩子还需补充米、面等碳水化合物。

玩玩具、看卡通片、散步或体育锻炼、阅读等(约两个小时)

洗漱和睡前活动(约半小时)

双休日和节假日:

孩子全天在家,应在中午留一至两个小时的午睡时间,最好是12:00~14:00这个时间段。

TIPS:

午睡很重要,但不可睡得太久(不要超过2个小时),或睡得太晚(比如从15:00才开始睡,睡到17:00),否则孩子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候一点困意也没有。

如果孩子坚称不想午睡,那肯定是他没觉得累。那就对他说,到床上休息一下,躺着坐着都行,也可以玩玩具或看书。15分钟以后,你可能意外地发现他已经抱着玩具睡着了。

2严格执行时间表

父母双方应协商好,必须至少有一方负责照管孩子,每晚准时送孩子上床。将其他事务尽量安排在孩子入睡以后再做。节假日,尤其是春节期间,也不能随意变更孩子的作息。千万不可以有“头天晚一点睡,第二天休息可以补觉”的想法。表面上看起来对孩子的影响似乎不大,实则打乱了孩子体内的生物钟。

TIPS:

为孩子选一个造型可爱的小闹钟,用小闹钟的口吻提醒孩子效果会非常好。而且经过多次的时间“告白”,孩子能够较早地认识时间,建立时间观念。

3建立睡前三步曲

每晚做好睡前的“热身准备”,可以避免上演上床前的“亲子战争”。

第一步:收拾玩具、关电视

在上床前30分钟,就要提醒孩子该送玩具去“睡觉”了,如果孩子正在看卡通片,则要求他最多再看5分钟就关掉,因为电视机也要休息了。5分钟后,家长可问他:“关电视的时间到了,是你自己关还是让爸爸帮你关?”要求孩子自己收拾好物品,不仅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一天活动的结束,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第二步:洗漱

用10~15分钟的时间协助孩子洗漱。4岁前的孩子可以由父母帮着洗,4岁以后则以孩子自己洗为主,父母适当协助。孩子洗漱完毕后,父母要检查,特别是口腔、耳后、指缝等不易清洁的部位。孩子如果做得好,用一个大大的拥抱鼓励一下吧。

第三步:睡前10分钟活动

这10分钟里,可以讲睡前故事、读书或诗,但不要讲会令孩子激动、牵挂或恐惧的故事或事件,以安宁、平和、温馨的内容为宜;也可以和孩子谈谈心,白天孩子肯定会遇到一些或开心或郁闷的事情,应在入睡前让他的情绪得到宣泄,同时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在互道晚安前,父母可给孩子唱一首短小、优美的摇篮曲,让孩子在悠扬的旋律中渐渐进入梦乡。

4让一切都变得静悄悄

如果在道过晚安之后很久(20分钟左右),孩子还未入睡,检查一下孩子卧室的环境吧。

熄灯睡觉更安稳

科学研究发现:人在一定亮度的环境中是无法入睡的。如果因为孩子怕黑而弄得房间灯火通明,孩子当然是睡不着了。现在都市的夜晚因为发光体日渐增多,在室内哪怕不开灯也能依稀分辨,因此在与孩子道了晚安之后一定记着将卧室里的灯关掉,最多留一盏小夜灯。如果孩子害怕一个人睡觉,可向孩子保证:爸爸妈妈就在客厅里,房门不关,你放心地睡吧,没有人敢来伤害你。

通风顺畅更健康

当空气中氧的含量低于一定值时,人会因大脑缺氧而昏昏欲睡,但这种状态下的睡眠质量较差,大多为浅睡。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使孩子的卧室保持良好的通风,新鲜空气有助于深度睡眠。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季,也不能将所有的窗户全部关得严严实实,而应选背风的一侧墙体上的窗户开一条二指左右的缝。另外要提醒孩子不要蒙头睡。

环境静谧更好睡

噪音对生长中生物的破坏是最隐蔽又最具有杀伤力的,因此应将家中隔音效果最佳的一间卧室留给孩子。孩子还未入睡时,父母如果在另一间房看电视或交谈,也应注意将音量调小。如果户外有较大的声响,父母可向孩子说明那是什么发出来的,一会儿就好了,不必担心。

总之适宜的睡眠环境就是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温馨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仅入睡快,而且睡得香甜。

看到孩子在睡梦中露出的甜甜笑靥,听着他那细细的鼾声和着小闹钟的节奏,你是否感到他体内的生物钟也在一起滴滴答答地向前走,一天又一天,茁壮成长。

本刊提示:

试一试“有奖睡眠”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张表格,上面列举出睡觉前应该完成的事项,包括:收拾好玩具、洗漱、换睡衣、上厕所等。每当孩子主动完成一项,就在表格上画个星星。等全部项目完成后,让孩子挑选一本故事书,并由他选择由爸爸还是妈妈为他念书。每星期再根据星星的数目给予适当的额外奖励。

睡前放松技巧多

让孩子真正平静下来才能有助于入睡,不妨试试这些放松技巧:

按摩:让孩子侧卧,像抚摸小狗小猫那样,抚摸他的整个背部;用手掌轻柔地抚摸他的头部。

让孩子抬起胳膊或腿,等一小会儿再放下,可以帮他彻底放松身体。

想象:想象一下小猫睡着了可爱的样子,想象自己在一条小溪边玩耍等等。

放慢呼吸速度:你和孩子一起躺下,轻轻数数,1-2-3,呼气和吸气的时候都要数,孩子会很好奇地跟着你做。数数的速度尽可能慢一些,等到呼吸逐渐慢下来了,差不多就睡着了。你可别先于孩子睡着哦。

篇8

研究人员发现在食物中添加盐分,会使老鼠肾脏的“时钟基因”“拨快”两个小时。红葡萄酒中的多酚则与盐分的作用相反,可将生物实验鼠的生物钟“拨慢”3小时。含咖啡因的饮料也具有“拨慢”功效。如果在日常饮食中适当控制盐分和咖啡饮用量,对调节紊乱的生物钟,治疗疾病都有推进作用。

食用有哈喇味的食物可诱发癌症

“哈喇味”人们很熟悉。家里的油、点心等食物放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一股又苦又麻、刺鼻难闻的味道,俗称“哈喇味”。哈喇味的食物暗藏隐患,危害不小。含油脂较多的油类、糕点、鱼肉类的干腌制品,核桃、花生、瓜子等食物都很容易产生哈喇味。有哈喇味的食物,不论直接吃还是烹调加工后吃,都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或损害食用者的健康。因此,食物一旦出现哈喇味就不能再吃了。

咖啡因或抑制肿瘤生长

动物实验显示,从普通咖啡和绿茶中提取的咖啡因,可以有选择地阻止三磷酸肌醇受体活动,从而抑制神经胶质细胞肿瘤生长,防止癌细胞扩散,科学家或许会将咖啡因运用至恶性脑瘤等痛症治疗中。

食物咀嚼30秒可杀菌抗癌

日本学者研究发现,将发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与唾液进行混合后,再作用于动物体细胞,结果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几乎全部消失。专家指出,唾液的这种灭毒作用在于它能够消除致癌物所产生的超氧自由基。唾液的这种消化及灭毒过程不仅仅在口腔内进行,当混合了唾液的食团进入胃内后,仍继续进行灭毒约30分钟。因此,人们进食时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就可降低致癌物产生超氧自由基的能力。一口食物咀嚼30次,可使食物中的超氧自由基在咀嚼中消除。

减慢呼吸有助缓解疼痛

研究人员选取了两组年龄在45岁至65岁之间的女性进行研究,其中一组为受到慢性疼痛困扰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另一组为健康女性作为对照。实验过程中,这些女性在呼吸正常和呼吸速度减半状态下,其手掌分别受到适度的热脉冲的冲击。每一次热脉冲之后,研究人员都会记录下她们报告的掌部疼痛感程度以及情绪的变化等参数。结果发现,对于健康女性来说,当减慢呼吸时,她们感觉到的疼痛程度也随之降低。而对于患病一组的女性来说,整体上的作用不很明显,但那些情绪相对乐观的患者,也能借助减慢呼吸缓解其疼痛感。

上夜班的女性患乳腺癌几率高

科学家仔细考察了1606名妇女,他们发现,上夜班的妇女比非夜间工作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高出60%,而且上夜班年头越多,夜班时间越长,患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事实上,夜班族不仅在身体上遭受到一定伤害,而且他们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更大。一方面,他们夜间工作,白天休息,睡眠质量要比正常上班的人差;另一方面。夜班族更缺少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会造成寡言少语,郁郁寡欢,容易精神抑郁。此外,夜班族不得不经常接受人造灯光的照射,这也会给人的心理和精神造成极大伤害。

篇9

古人认为,按照自然规律进行作息养生是获得健康长寿的最重要方法。

有人对动物做了实验,发现动物的行为和生理节奏与宇宙大自然的节奏完全合拍。比如,有一种叫招潮的小蟹,落潮时活动,涨潮时栖息。它有保护色,落潮时变淡,涨潮时变暗。潮汐时间每天推迟50分钟,招潮的行为和生理节奏也十分准确,每天推迟50分钟。动物的这种昼夜交替的严格节律,叫日生物钟。除了与昼夜交替相适应的日生物钟外,动物还有与寒暑易节相适应的年生物钟。如大雁的秋去春来,鱼的洄游,青蛙的冬眠春苏等。动物就是依靠这种生物钟,与宇宙大自然保持一致,以维持生活与生存。

有人以猴做实验,将其生物钟搅乱,结果猴子得了心脏病;有人以蟑螂为实验对象,干扰蟑螂的生物钟,蟑螂终患肿瘤。而一些拦江大坝的修建,截断了鱼的洄游路线,使洄游的鱼遭受灭顶之灾。

动物如此,人呢?情况也完全一样。科学家们在深达40米的地洞里,或在特殊的实验室对志愿者进行研究。被试者一进入这个环境,便失去了从外界获得时间的暗示。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的节律性活动和生理过程,仍基本保持24小时周期。科学家又对一些正常人进行长达15年的追踪,研究资料表明,其生理过程始终存在近似周年的节奏。这些研究表明,生活于昼夜交替与寒暑易节的人类,存在着与之相适应的日生物钟和年生物钟。

人的生物钟受干扰或遭破坏将会如何?就群体而言,有人研究人的群体寿命,发现人类的寿命平均已达73.6岁,而记者的寿命仅有57岁零7个月,原因是其生活的“快节奏、紧节奏、无节奏”;还有司机、乘务员、企业家等,90%疾病在身,原因是生活不规律,食宿误时,甚至日夜颠倒。就个体而言,据报道,人们的消化不良、溃疡病、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肿瘤,都与违反生物钟相关。

研究表明,人们顺应生物钟,一切活动与生物钟的运转合拍同步,各器官的机能时而亢奋,时而平和,交替张弛,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联系得以固定,形成了一种连锁式的自动连接过程。这个过程,生理学上谓之“动力定型”。人们循着动力定型生活,机体就能以最节约的方式,取得最佳的生理效益。比如,每天按时起居,按时工作,能使人整天精力充沛;每天定时定量进餐,届时消化腺就会自动分泌消化液,食物容易消化吸收;每天定时大便,便可防治便秘。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反之,生活无序,食无定时,住无定所,生物钟势必遭磨损,天长日久,就会爆发病灾。

可见,讲究“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通过生物钟养生。

具体要求:

第一,各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科学的作息制度,规律生活,严格遵守;

篇10

让我们从日夜开始。生命的进化在光明与黑暗中进行。光明,然后是黑暗。因此,植物和动物都进化出自己的内部时钟,这使得它们能适应光线的改变。这是化学时钟。每个已知的多细胞生物体内都有这种时钟。

举个例子,如果你从海滩上抓一只鲎,把它空运到大陆的另一端,接着把它放入一个倾斜的笼子里。在它数千里外家乡的海岸,涨潮的时候,它会爬到笼子的高处,而退潮时它又会退回笼子底部。这种行为它会重复数个星期,直到渐渐失去这种判断能力。这非常不可思议,但这不是什么灵异或是超自然现象。原因很简单,这些鲎拥有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内部周期。我们也有这种能力。

就人类而言我们称之为生物钟。当你拿走某个人的手表,把他关进一个深入地下的堡垒,关上几个月,你就能更清楚地观察到生物钟的作用。实际上有志愿者做过这个实验,他们从洞里出来时,对他们在洞里的时间有点混乱。不管这些志愿者显得多不合逻辑,有一件事可以确认。他们每天都比之前晚起一点,大约15分钟,在这几星期内他们的生物钟就像这样不断向后推延。而且,我们知道他们是用自己的生物钟做到这点的,而不是用某种方式感知外面的日光。

我们有生物钟,并且它对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它也是文化的巨大推动力,我认为这是在我们的行为中最被低估的一种力量。我们人类是从赤道附近进化而来的一个物种,因此我们能非常好地适应12小时的白昼和12小时的黑夜。不过当然,我们现在已经遍布全球的每个角落。在我居住的加拿大北极地区,夏天是极昼,而冬天则是极夜。因此,传统上北部原住民文化是高度季节性的,在冬天,睡眠时间很长,人们在室内享受家庭生活;而在夏天则是疯狂的狩猎及很长时间的劳作,非常活跃。

由于昼夜时钟的存在,万物交响曲才能日复一日地完美上演

生物钟,我们无法听到这个古老生物钟发出的声响,但它确实在我们的细胞中“嘀嗒”走动。说它古老,因为它的指针早在数十亿年前便开始了飞奔;时至今日,它依然活力不减,一视同仁地为所有门类的生物报时,根据自然节序协调它们的生命律动。动物、植物、细菌……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之所以能严丝合缝地奏出一曲宏大的生命交响,指挥棒就是这个自地球生命诞生的那刻起便不曾停歇的节拍器。

科学家们知道,生命于35亿年前降临地球后,便不得不逐渐适应昼夜更替产生的日照与温度的变化,以至于发明了“生物钟”这个奇特的玩意,把自然节律融入自身。哪怕没有光照,这个分子时钟回荡在细胞中的“节拍”依旧会化为大量蛋白质在数量及活动程度上的规律变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调控着生物体的各项活动,尤其决定了进食和作息的周期。正是由于昼夜时钟的存在,万物交响曲才能日复一日地完美上演。所以植物会需要阳光;所以一些动物鸡鸣即起,而另一些却与夜为伴……亿万年来,这些节奏从未被打乱过。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它的优点,但我想我们应该明白所付出的代价

研究人员此前认为每一大类物种体内的生物钟都有其特殊的“发条”,它们被称为“生物钟基因”。每天,生物钟基因的表达使蛋白质大量聚积,直至数量达到一定极限;随后,蛋白质慢慢消失,如此周而复始。不过,相关研究早就表明,这些生物钟基因在动物、植物、真菌等各门类生物体内是不同的。

因此,有学者认为“生物钟在各类生物体内独立出现”,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学家阿克莱斯・瑞迪介绍道,但他认为这一理论“没有任何意义”。“昼夜节律对生物的存活至关重要。凡是我们研究过的生物,都听命于这一调控。”加拿大约克大学生物学家帕特里夏・莱金・托马斯解释道,“这说明生物钟非常可能在生物进化的初期就出现了。”即早于动物和植物的分化。“所以我们觉得应该有另一种解释,”阿克莱斯・瑞迪提出。他指的是一种在生命历程的最初期就已出现的生物钟“发条”,是它控制着所有生物的生命节奏,而其奥秘就在于过氧化物氧还蛋白(Peroxiredoxin)的周期性活动一一这是一类保护细胞的抗氧化物质。这一新视角对理解那些由生物钟紊乱引起的疾病或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