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的处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垃圾的处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海洋垃圾; 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 信托基金; 国际合作
海洋垃圾来自多重原因,有陆地来源的,也有海上来源的。在一些特定的海上活动中,如捕鱼、货运、娱乐活动和客运等,将产生相当数量的海洋垃圾。其中,基于海上活动来源的诸如被抛弃的渔网、电线、绳索和塑料袋将可能存在于海底、海水中和漂浮在海面上。这些垃圾也可随洋流或海风输送到其它地方,所以也可在海滩上、海岸边看到这些垃圾。近年来,我国附近海域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加之受到环太平洋洋流的影响,大量垃圾沿着中、韩、日三国海岸沿线任意飘散,由此造成一系列国际环境纠纷。日本向韩国索要海洋垃圾处理费,而韩国则以“有很多垃圾都是从中国漂来的”为由拒绝,并称“只有当中国支付韩国垃圾处理费的时候,韩国才能支付日本这一费用”①。从法律角度来看,中日韩三国之间关于收取海洋垃圾处理费的纠纷本质上是跨界海洋环境污染的国际争端问题。
一、海洋垃圾污染的国际法定位
海洋的地理属性决定了海洋是一个互相贯通的整体,虽然国家管辖或控制的位置和范围是固定的,但其海洋水体是流动的,一国在其范围内的活动常常会对其管控范围之外的别国海域造成影响②。根据1996年国际法委员会第48届会议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条款草案》对跨界损害所作的定义是:“跨界损害”是指在起源国以外的一国领土内或其管辖或控制下的其它地方造成的损害,不论有关各国是否有共同的边界③。根据这一草案,国际法上的“跨界损害”有以下特征:
第一、损害必须是人类的行为所致,且其后果是物质的、数量的或是有形的。损害必须对一些方面有实际的破坏作用,如造成其他国家的国民健康、工业、财产、环境或农业的破坏。这些破坏作用必须能以实际和客观的标准衡量。国际法委员会在《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条款草案》第一条中就强调了“跨界损害”的“有形后果”联合国大会第51届会议补编第10号(A/51/10)《国际法委员会第48届会议工作报告》,1996年,第208页。。
第二、行为的有形后果所造成的损害有重大性。国际法上的损害,不仅包括对人、财产和环境的损害,还包括为遏制或尽量减少跨界损害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的费用以及这些措施可能造成的任何进一步损害国际法委员会:《国际法委员会第42届会议工作报告》,1987年,第226页第2条。。在何种程度上禁止跨界损害,国际法律文书和法律意见大多倾向于“严重损害标准”。如,国际法协会在1966年《赫尔辛基国际水法规则》的注释中明确表示,所谓“损害”,其程度应当是严重的国际法协会:《国际法协会第52次会议记录》,1966年,第500页。。此外,《管制南极矿产资源活动公约》、《关于评估跨界性环境影响的公约》、《关于跨界内陆水域意外污染的行为准则》等一些公约也都使用了“重大”、“严重”或者“显著”。关于“重大”的含义,根据国际法委员会第48届会议工作报告中《关于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条款草案》的评注中可以看到所谓的“重大”是指严重程度超过“察觉”,但不必达到“严重”或“显著”的程度《联合国大会正式记录,第五十六届会议,补编第10号》(A/56/10),2001年,第388页。。这种损害必须导致对其他国家诸如人的健康、公约、财产、环境或农业的真实的破坏作用。这种破坏作用必须能够按照事实和客观的标准加以衡量。国家间的地理边界与政治上的边界不对应。各国在其境内开展合法活动的时候,会相互产生影响。这些相互影响只要尚未达到“重大”的水平,则被认为是可容忍的,不在该原则草案的范围之内。
第三、行为的有形后果具有明显的跨界性。即一项活动所产生的有形后果已经超越行为所在国国界,给行为所在国领土以外的区域造成损害的情况李晓阳、刘一粟:《国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新秩序》,《社会科学》1992年第10期。。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和韩国、日本之间关于海洋垃圾污染的纠纷虽然符合“跨界性”特点,但却不满足跨界责任的其他标准:
首先,无法确认责任主体。虽然韩国国土海洋部对仁川、江华等20个沿海地方的海洋垃圾情况进行了调查取样分析,但仅凭塑料袋和塑料瓶上的商标不能认定污染者的身份。按照洋流运动的规律,从东南亚等周边国家漂过来的垃圾也有可能到达韩国。因此,污染者(责任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韩国向中国索赔从根本上无法得到支持。
其次,承担责任的比例也不能确定。即便随洋流和季风漂浮到韩国的海洋垃圾中有来自中国的部分,但依据目前的垃圾分类和检测技术也不能确定中国垃圾所占的比例,即承担多少责任无法确定。
最后,海洋垃圾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并非是有形且可确定的,无法衡量海洋垃圾污染带来的有形损失。
总之,中日韩之间海洋垃圾纠纷无法通过追究国际法上的跨界损害责任来解决。因此,中国不应接受韩国对海洋垃圾处理费的索赔。
二、中日韩海洋垃圾纠纷解决应遵循的原则
海洋垃圾严重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物最终将进入食物链,从而危害到人类健康。此外,海洋垃圾还可能威胁航行安全。废弃塑料会缠住船只的螺旋桨,特别是各种塑料瓶,它们会毫不留情地损坏船身和机器,引起事故和停驶,给航运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海洋垃圾已经成为主要的海洋污染物之一,它将损害海洋和沿岸地区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虽然中日韩之间的海洋垃圾纠纷无法通过跨界损害赔偿解决,但海洋垃圾确实造成诸多环境问题,而且各国应该遵守海洋保护义务,即不管从实然层面还是应然层面,都应遵循国际海洋环境义务的要求,根据以下原则解决中日韩间海洋垃圾纠纷问题。
1.善邻原则和限制滥用权利原则
善邻原则和限制滥用权利原则是国家环境义务的重要依据。善邻原则(principle of good neighborhood)即“善意使用自己的财产”Dupuy, International Liability of States for Damages Caused by Transfrontier Pollution, in OECD, Legal Aspects of Transfrontier Pollution 345, 1977, p350 。任何国家都需要对其境内的活动所造成的跨国界环境危害以及可预见的环境风险承担防治或预防的责任。联合国《关于国家间友好关系与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声明》和《联合国》第74条充分考虑“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商业利益和秩序”以及“各国、企业以及个人应当尊重其他主体享有的共同权利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中体现了该项原则。但是,该项原则在国际纠纷中还不能独立的作为判断国际不法行为是否成立的准则,不能作为法院判决的法律依据。
与善邻原则紧密联系的是限制滥用权利原则,善邻原则可看作是限制滥用权利原则的说明,后者可认为是前者的补充。限制滥用权利原则的法律有效性更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刘璐、缪宇:《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与举证责任的分配——第8章“环境污染责任”的理解与适用》,《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5期。。国际法委员会在其1996年的《国际法未加禁止行为引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条款草案》第3条中提到了对国家活动进行限制的问题,“国家在其领土或其管辖或控制下的其他区域内实施活动或许可进行活动的自由不是无限的。它服从于预防引起重大跨界损害的风险或将其减至最小程度的一般义务”。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第21条也规定:“按照联合国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有按自己的环境政策开发自己资源的;并且有责任保证在它们管辖或控制之内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的或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除上述国际环境文件中体现了该原则外,一些国际法案例也确认和重申了该原则。如,在“特雷尔冶炼厂案”中,仲裁庭指出:“国家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责任防止在其管辖下的人的损害行为侵害别的国家”。在此案的最终裁决中,法庭进一步得出结论:“根据国际法以及美国法律的原则,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这样地利用或允许利用其领土,以致让其烟雾在他国领土或对他国领土上的财产或生命造成损害”陈致中:《国际法案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页。。
2.预防和减轻海洋环境损害的义务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2条规定:“各国有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斯德哥尔摩宣言》原则7也表明:“各国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来防止海洋受到那些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损害生物资源和破坏海洋生物舒适环境的或妨害对海洋进行其他合法利用的物质的污染。”国家对下列其领土外发生的行为负有预防污染的义务:国家有效控制范围内的行为;国家所属船舶或飞行器上的行为;本国国民的行为蔡守秋、何卫东:《当代海洋环境资源法》,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299页。。国家除了采取预防措施方式跨界海洋环境损害外,当跨界海洋环境损害发生后,还有义务采取迅速、完全和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减轻跨界海洋环境损害。1986年《南太平洋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公约》第15条规定:“无论突发事件的起因如何,各缔约方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处理区域的突发污染事件,并防止、减少、控制污染或由此产生污染的威胁。为此目的,各缔约方应发展促进旨在对区域内偶发事故引起的污染及其威胁做出反应的单独或联合应急计划;当任何缔约方意识到在任何事件中,区域正被污染或已被污染时,它应立即通报可能受到该污染影响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中日韩海洋垃圾纠纷解决的法律依据
(一)有关海洋垃圾管理的国际公约
现有的关于海洋垃圾问题的国际公约有三个:《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及其《1978年议定书》、《1972年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及其《1996年议定书》和《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这三个公约又分别被简称为《防污公约》、《伦敦倾废公约》和《巴塞尔公约》。
《防污公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规定船舶向海洋倾倒废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控制船舶对海洋的污染。其附件5关于“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在1988年生效。根据该附件,“垃圾”(garbage)是指产生于船舶通常的营运期间并要不断地或定期的予以处理的各种食品的、日常用品的和工作用品的废弃物(不包括鲜鱼及其各部分)。一切塑料制品(包括但不限于合成缆绳、合成渔网及塑料垃圾袋)均不得处理入海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from Ships, Annex v, Regulation 1 and 3。在离岸25海里以内禁止抛扔漂浮垃圾,食品废弃物和其他垃圾必须在离岸12海里以外倾倒,但若经粉碎后能通过筛孔不大于25毫的网筛,则允许在离岸3海里外处理入海。海上固定平台或浮动平台,以及泊岸平台或在距离平台500米以内的船舶只有在离岸12海里以外,并且经过粉碎能通过筛孔25毫米的筛网的食品废物才可以处理入海。各缔约国港口和装卸站还应设置足够的垃圾接收设施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from Ships, Annex v, Regulation 6。国际海事组织(IMO)一直积极地鼓励各国政府改善垃圾接收设备。附件5的修正案正在接受国际海洋组织的审核,预计今年7月份将通过。
《伦敦倾废公约》的内容也涵盖了对产生于陆地的垃圾倾倒入海洋的控制。《伦敦倾废公约》把废弃物分为三类:即一类为“黑名单” 、二类为“灰名单”、三类为“白名单”废弃物。“黑名单”的内容包括含汞、镉和有机氯化合物的废弃物,强放射性废弃物,原油和石油产品,具有持久性的固体塑料以及其他不可进行生物降解的物质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Marine Pollution by Dumping of Wastes and Other Matters, Annex 1。这一类是严格禁止向海洋倾倒的物质。此外,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构建了国际海洋法律框架,在海洋中的所有活动都必须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其中,公约的第12部分(192条-237条)特别关注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规定各国应制定法律和规章,以防止、减少和控制陆地来源,包括河流、河口、管道和排水口对海洋环境的污染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Marine Pollution by Dumping of Wastes and Other Matters, Article 207。
《巴塞尔公约》于1989年订于瑞士巴塞尔,1992年该公约生效,是世界上最全面的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环境协定。公约还制定了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的“环境无害管理”准则。任何来自陆地的危险海洋垃圾就属于该公约的范围,一些非危险海洋垃圾可被视为需要特别考虑的废物。
中国、韩国、日本都是《伦敦倾废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防污公约》和《巴塞尔公约》的签字国。然而,尽管上述公约规定了限制倾倒废物的种类和倾倒距离,但是海洋垃圾的污染仍在继续。这些公约涵盖的范围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公约的执行力和强制力还有待加强。
(二)区域文件——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
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之后,联合国环境署于1974年发起区域海洋计划(RSP)。区域海洋计划旨在通过对海洋和海岸的可持续管理与利用,防止全球海洋及海岸生态环境的急剧退化,使海域相邻国家共同参与综合及专项行动以保护其共享的海洋环境。迄今为止,已有140多个国家参加了联合国环境署支持的13个区域海洋计划。另外5个伙伴计划也成为了区域海洋计划的成员。为此,区域海洋计划已成为覆盖全球18个海区的最广泛的保护海洋和海岸环境的倡议。“西北太平洋海洋和沿岸地区环境保护、管理和开发的行动计划”(The Action Plan for the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and Coastal Environment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Region),简称为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WPAP,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区域海洋项目(UNEP Regional Seas Program)的一个组成部分。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由四个成员国组成: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组成,四国于1994年通过了该计划。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的实施主要由成员国的捐款支持。政府间会议(IGM)是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的高层议事机制,它提供政策指导和决策。政府间会议每年召开一次,由各国高级别代表参加。
目前,直接涉及中日韩附近海域海洋垃圾问题的国际性文件就是“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的子项目——“海洋垃圾行动计划(MALITA)”。该子项目成立于2005年11月,由第十一次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政府间会议通过。西北太平洋海洋垃圾行动计划是联合国环境署关于海洋垃圾全球倡议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10个独立的区域性海洋方案。海洋垃圾行动计划(MALITA)的主要成果有:(1)2006年建立NOWPAP海洋垃圾数据库;(2)关于海洋垃圾的区域概况;(3)出台关于沙滩和海岸线和海底的海洋垃圾的监测指南;(4)编制海洋垃圾管理行业指南(捕鱼、商业航运、娱乐活动、客运船舶、旅游),以及港口垃圾接收设施的指南;(5)通过制作海洋塑料垃圾回收宣传册、传单和海报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海洋垃圾污染问题的关注;(6)开展一系列海洋垃圾行动研讨会,促进成员国间海洋垃圾数据信息的交流并且促使各国在海洋垃圾处理问题上达成共识;(7)在四个成员国间开展海洋垃圾清理活动(ICC);(8)在第12次政府间会议上提出实施海洋垃圾项目的第二阶段——海洋垃圾区域行动计划(RAP MALI)。经四个成员国同意后,RAP MALI从2008年3月开始实施,该行动包含三项重要任务:第一、防止垃圾输入到海洋和沿海环境;第二、监测海洋垃圾的数量和分布;第三、清理和处置现有的海洋垃圾。从2008年到2011年,该计划已经进行了多次国际海岸清洁活动(ICC)2008年9月在中国大连和俄罗斯的海参崴,2010年3月在日本平户,2010年10月在韩国济州。 和海洋垃圾管理专题研讨会。
四、中日韩之间海洋垃圾的国际纠纷解决机制探索
由于无法确认责任主体和责任分担比例,韩国向中国索要垃圾处理费是于法无据的,中国政府不应负担这项费用。然而,海洋垃圾严重污染中日韩三国附近的海域,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繁衍,并且威胁船舶的航行安全,因此着实有必要处理这一国际纠纷。笔者认为,治理海洋垃圾应该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建立一个致力于海洋垃圾处理的共同基金,由基金按照各国的经济能力和可能造成的污染比例拨付资金,从而真正解决海洋垃圾纠纷问题。目前,在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下确实存在这样的一个信托基金(NOWPAP Trust Fund),该基金成立于1999年NOWPAP第四次政府间会议,主要为保护、管理和开发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和沿岸环境提供资金支持。基金的管理应遵守《联合国财务条例和细则》,其资金来源于四个成员国的捐赠,基金的支出由NOWPAP政府间会议决定,并应当接受联合国内部审计服务。联合国环境署的执行主任应向NOWPAP政府间会议报告该信托基金的使用状况ACTION PLAN for the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and COASTAL ENVIRONMENT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REGION,§43。
(一)对现行的海洋垃圾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
客观来讲,不论是第一阶段的海洋垃圾行动计划(MALITA)还是第二阶段的海洋垃圾区域行动计划(RAP MALI)在中日韩三国海洋垃圾处理问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 不可否认,也存在诸多实际操作问题亟待解决。2011年4月韩国向中国主张海洋垃圾处理费就暴露出了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关于海洋垃圾管理的不足之处:
1.经费不足
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成员国组成的政府间会议(IGM),下设四个活动中心(中国北京、韩国大田、日本富山、俄罗斯海参崴),两个区域协调处(日本富山、韩国釜山)。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的各项活动由NOWPAP信托基金支持,基金来源于成员国的贡献。根据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第10次政府间会议通过的2006-2007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报告,可以看到用于MALITA的预算为70,000美元,占总经费的59%Report of the Tenth Intergovernmental Meeting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Action Plan, Annex 1, Resolution 1, Japan, 2005, p24 ;第12次政府间会议通过的2008-2009年度和预算报告表明用于RAP MALI的预算为50000美元,占总经费的5%Report of the Twelfth Intergovernmental Meeting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Action Plan, Annex 1, Resolution 1, China, 2007, p28;第14次政府间会议通过的2010-2011年度和预算报告中用于RAP MALI的预算为40000美元,占总经费的51%Report of the Fourteenth Intergovernmental Meeting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Action Plan Annex 1, Resolution 1, Japan, 2009, pp17-18。可见,总的来说NOWPAP用于海洋垃圾的经费比例不高,且费用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然而治理海洋垃圾需要的费用却没有逐年减少。以韩国为例,每年漂流到韩国新安郡内1004个岛屿的垃圾有5000吨之多。然而,由于韩国每年分配给新安郡用于处理海洋垃圾的预算不到2亿韩元(约185202美元),这笔钱只够清理500-700吨垃圾,导致海洋垃圾清理工作面临难题。
2.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如上文所述,NOWPAP信托基金的资金来源于四个成员国,政府间会议只能起到督促作用,成员国能否如期足额缴纳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如俄罗斯2010-2011年度就曾拖欠125000美元,影响了NOWPAP的正常工作安排。
3.缺乏争议解决机制
在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作为联合国环境署的海洋计划的组成部分,其中并未有独立的成员国争端解决机制。
(二)完善海洋垃圾纠纷机制
笔者认为,处理中日韩之间海洋垃圾污染的国际纠纷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是解决环境争端的根本保障;其次,要建构成员国间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从而保证成员国在国际法架构下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完善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信托基金
第一,加大成员国的资金投入力度。海洋垃圾问题急需解决,尤其是在无法确认责任主体的情况下,为避免各国互相推诿承担环境责任,应当由基金对受到污染的成员按一定比例提供补偿。从中、日、韩三国的海洋垃圾处理费纠纷来看,显然基金用于海洋垃圾处理的支出是不足的,因此,应该加大成员国对这一领域的资金投入。除了事后清除海洋垃圾的费用外,该基金还要增加海洋环保的宣传资金支出,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海洋垃圾这一国际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消除海洋垃圾的产生源头。
第二,拓展其他资金来源。除了成员国出资外,还可以寻找外部资金渠道:其一,向全球环境基金的执行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寻求资金支持;其二,向国际环保组织和NGO寻求捐款;其三,成员国可以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号召各种营利组织向基金捐赠。
第三,完善NOWPAP信托基金的监督机制。为督促各成员国按时、足额地缴纳资金和保证基金的年度预算得到切实地贯彻,应当加强对该信托基金的监督。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的领导机构是政府间会议,而该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主要提供政策指导和决策,且会期短,无法真正起到监督信托基金的缴纳和落实的作用。两个区域协调处分别设在韩国和日本,是NOWPAP活动的协调中枢,区域协调处的主要作用是促进NOWPAP的对外联络,并全面负责实施NOWPAP成员国针对落实行动计划所做出的各项决议,因此,从理论上讲,区域协调处可以作为基金的监督机构。然而,虽然两个区域协调处在成立之初,即第7次政府间会议上就富山和釜山办公室工作职责分工成达一致,但是机构和人员安排上不免有重叠之处。在第15次政府间会议上,韩国代表多次提出建议“精简RCU人员、改变RCU现状、合并两个区域协调处”。笔者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性,可以通过开源和节流两个方向解决这一问题,而将两个区域协调处合并不仅可以起到“节流”作用,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合并之后的RCU可以承担监督NOWPAP信托基金的缴纳以及实施的职责。
对于不按时足额缴纳资金义务的成员国还应预先设定制裁机制,以保证信托基金稳定和充足的资金来源。笔者认为当成员国迟延缴纳资金时,应向区域协调处提交书面的解释报告,由协调处审议。报告通过时可以给予一定的宽限期,在宽限期内如果仍不能足额缴纳,则按一定比例收取滞纳金。如还不能解决,则提交NOWPAP纠纷解决机构处理。海洋生态环境系统脆弱,其生态风险涉及范围广泛、后果发生间隔性强、技术性高,对海洋生态风险和危机的防范和补救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和很长时间,因此必须将制裁机制程序化和法定化才能保证NOWPAP信托基金真正落实。
2.实施海洋污染生态保险
生态保险是运用保险的机制和性能将个人的或群体的生态风险以保险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予以分散,稀释某一生态风险带来的损失,并对被保险人予以补偿。这一形式对中日韩海洋生态保护既有很好的风险防范作用,又能够实现对该区域生态的救济UNESCO, Financial Regulation for the world Heritage Fund。
目前,国际法范围内对生态责任保险进行明确规定的条约主要有:《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在缔约国登记的载运2000吨以上散装货油船舶所有人,必须进行保险或取得其财务保证,如银行保证或国际赔偿基金出具的证书等。保证数据按第5条第1款中规定的责任限度决定,以便按本公约规定承担其对油污损害所应付的责任。、《关于核损害民事责任1997维也纳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了对污染海洋环境造成的一切损害保证迅速而适当地给予补偿,各国应进行合作,以便就估量和补偿损害的责任以及解决有关的争端,实施现行国际法和进一步发展国际法,并在适当的情形下,拟定诸如强制保险或补偿基金等关于给付适当补偿的标准和程序。。在学理上,生态保险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生态自然险和生态责任保险制度。前者是对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补偿,目的在于将对大规模的自然生态破坏或危机带来的损失和救济的成本分散到国际社会;后者是指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而应承担的赔偿或治理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由于现行的保险法律将保险当事人限定为自然人而不包括生态,生态自然险的设定在法律上尚须时日。因此,笔者认为中日韩之间的区域海洋垃圾污染问题可以通过生态责任保险得到有效的解决。
3.组建常设机构处理成员国之间的环境纠纷
在完善基金机制和实施生态保险的基础上,还应建构成员国间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国际环境争端的解决方法包括谈判、斡旋、调停、和解、国际调查、国际仲裁、国际司法《联合国》第33条第1款。。前五种是外交方法,后两种是法律方法。笔者认为,在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框架下应该由一个常设机构专门处理成员国的海洋环境污染争端。而该机构的作用在于为成员国提供一个协商的平台,即通过外交方法来解决争端,并且作为法律解决途径的前置程序。
构建这一纠纷解决机制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外交途径解决国际环境争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不必限于严格的规则,并且可以对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有利于争端的迅速解决;另一方面,法律解决方法不论是国际仲裁还是国际司法都具有相当的专业性,而且已经存在独立的仲裁庭(如海牙的常设仲裁法院)和海洋法庭(如汉堡的国际海洋法法庭),没有必要在区域范围内再行设立。
如上文所述,区域协调处是NOWPAP常设的联络机构,其工作任务不仅包括与其它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还包括与四个区域活动中心(RACs)保持紧密联系并对其提供工作支持。因此,可以让改组之后的区域协调处承担调解成员国之间环境纠纷的职能,并成立专门的调解委员会,当调解失败时,再由委员会提交政府间会议或者由成员国依据国际法提讼或者仲裁。调解委员会应由四个成员国和联合国环境署的代表组成。
通过整合区域协调处的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责,使其不仅成为NOWPAP信托基金的监督机构,同时也承担起调解成员国海洋环境争端的职能,从而既有利于提高纠纷处理的效率,又可以发挥信托基金对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洋环境的维护作用。
篇2
避免有毒物质流入海洋
进入海洋中的污染物质多种多样,其中既有每年从高速公路流入海洋中的数百万升汽油,也有在太平洋垃圾带上旋转的海量塑料垃圾。但是,最具毁灭性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来自化肥和污水中的氮和磷。当大量含有这两种元素的污水流入海洋中时,就会造成海洋的富营养化,进而导致海藻大爆发,将海水中的氧气消耗殆尽,使海洋生物窒息而死。这种被称为“超营养作用”的过程已经在全世界的海洋中造成了至少405个“死亡区域”。
改进的废水处理工艺、更严格的动物排泄物管理都能对减轻超营养作用有所帮助。但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还是放弃犁地。也就是说,当种植的时候农民根本不去理会去年种植的玉米留下的茬子和根部,而是采用现代条播机进行播种,并采用滴灌技术浇水和施肥。
修复水循环
随着气温升高,地球的水循环过程――海水蒸发后变成雨水降落下来,然后再次蒸发――也在加强,这也导致海水盐度的平均值不断升高,海水越来越咸。那些盐度最高的地方将变成海洋中的“沙漠”。
在那些盐度最高的区域,将深层海水抽到表面也许能帮助创建出富含生命的乐园。2002年,日本研究人员就一个“永久性盐喷泉”进行了试验。一根细管将盐度更低的深层海水抽到盐度较高的海水表面,寒冷的深层海水从管子的底部进入,温度逐渐升高,最后在海面上被喷发出来。尽管变得温暖,但这些海水依然具有较低的盐度,而且富含能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和光化作用进行的营养物质。“盐喷泉”技术也只是减缓全球变暖的权宜之计,而不是根本性的解决方法。
拯救珊瑚礁
如果在未来30年里,海水的温度像预计的那样再升高4摄氏度,澳大利亚大堡礁的95%将会消失。导致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珊瑚白化。随着海水温度的升高,水生细菌会变得越来越兴盛,它们会攻击与珊瑚虫共生、寄生在珊瑚内的海藻。这些海藻以光合作用的形式将阳光转换为能量,这些能量被提供给珊瑚虫,并赋予珊瑚以颜色。一旦这些海藻死亡,珊瑚就会变成幽灵一样的白色。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微生物学家尤金・罗森博格和他的同事正在研究如何激发所有珊瑚的天然防御能力。策略是释放噬菌体――一种攻击细菌的病毒,以此来对付溶珊瑚弧菌。在近期的实验室研究中,这种噬菌病毒迅速摧毁了细菌,并在之后的两个月时间里持续保持着作用。
除了要避免有毒物质注入海洋、修复水循环、拯救珊瑚礁,还要限制碳排放、制止物种入侵,拯救海洋――人类最后的生存家园,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选自《青年文摘》2011年第15期,有删改)
赏读
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是我们人类该深思的问题。本文结构严谨,主题突出,行文中作者对海洋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避免有毒物质流入海洋、修复水循环、拯救珊瑚礁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思考练习
1.文章第一段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数字,意在说明什么?
2.结合文中的知识,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为什么海洋中会出现“死亡区域”?
篇3
关键词:环境问题;绿色设计此策略;绿色生活
绿色是植物的色彩,绿色设计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它是一个内涵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强调生产与消费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设计。从服装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它包括产品概念的形成、生产制造过程、使用和废弃、回收或再生及处理各个阶段,各个阶段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意识和恰当的方法进行操作。笔者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设计,即设计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设计战略主要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全面性长远性的计划和行为方针。在绿色设计中,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以满足所设计产品特定环境特性要求的技术方法称为绿色设计策略。下面笔者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绿色设计策略在服装上的应用。
1绿色材料
选择绿色设计的面料选择是进行设计的基础,现阶段有不同层次的面料选择。无毒无害的天然面料: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棉麻织物、毛织物以及丝织物,还包括一些天然纤维面料,它是从植物或动物中提取纤维合成的面料。另外,一些新型独特的面料,对推进环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面料由食物、水果,或者常见菌类研制而成,这些面料研制开发使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2016年,GarmenHijiosa博士制造的全能环保皮革,这些皮革是用菠萝叶子纤维制成,现已做成一些时尚产品,如箱包和鞋子。易分解的环保材料:即可降解的纤维与面料,面料使用过后能够被微生物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比如FREITAG品牌的F-abric面料的研发,这种100%天然纤维可100%进行堆肥,产品使用后经过种植可再次生长,完完全全的“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过程。回收再利用材料:它包括回收面料进行改造和废弃物的再生。国外回收面料进行改造的市场较为活跃,高低端分类明确;在中国,二手产业在江浙沪一带才初具雏形,但仍有很大的发展势头。西班牙马德里的服装公司Ecoalf废弃垃圾加工再造和Adidas海洋垃圾制造3D打印跑鞋是消费者比较认可的再生材料绿色设计。除以上对面料的绿色考虑,减少面料在研制过程中产生污染,减少面料在设计中使用量,也是一种绿色策略下的材料选择。
2优化产品
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加入环境意识,能够减少产品全生产过程的污染,它能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废弃物排放,能够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生态体系。绿色技术要求生产过程中,绿色制造,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完善工艺,尽可能在企业内实现废料回收系统,发展绿色技术要求加强环保和生态知识上的基础研究和教育,以提高整体绿色技术水平。绿色技术是企业内部的一整套技术,具有高度的战略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紧密联系。绿色技术与现代科技关系密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它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目前在工业领域把绿色技术划分为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以及改善生态技术。清洁技术较为普遍,它能够防止生产和消耗过程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但清洁生产技术产生之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并没有解决,所以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是相对于缓解自然生态恶化而言的。从时装产品角度来分析,只有结合现代科技,优化产品绿色技术,才能创造更多的可持续发展服装。面料从垃圾、废弃物中提取创新必然需要技术支撑,只有优化产品技术,才能将想法转变为现实。
3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或频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服装观念有所改变,人们为了追求时尚,关注流行风格和样式,跟风购买每一季的服装新品,服装变成一次性消费商品,这种消费行为造成服饰垃圾增加。据统计,2015年,全球所制的服装多达8000亿件,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人们对服装的本能追求。服装最基本的功能是遮羞御寒,重视服装的使用价值和功能性,而不忽略审美,杜绝一次性消费,设计耐穿、品质良好的产品,能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或频率。从服饰设计上来看,延长寿命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设计师设计时,可以考虑对经典款式的研究和创意,不会因潮流更替而转变时尚风格。第二,追求高品质的设计工艺,面料优质,做工精良,服饰产品不会因为质量问题更替频繁。第三,设计款式可自由进行组合混搭,或者可拆卸的服装,提升多样性的穿着方式。第四,完善服饰保养和维修服务,提升每件服饰的使用频率和寿命。另外,消费者延长使用服饰的寿命和频率之后,设计师应该考虑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的环保设计。设计师在考虑消费者使用中是否对环境产生影响,建议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纳入低温,水洗或少洗,易维修等考量,或是设计成可部分拆卸下来清洗的服装构成,以借此减轻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
4强化精神文化享受
笔者从三个方面来看现阶段强化精神文化享受的绿色设计策略。第一,DIY设计,设计理念的含义是英文“DoItYourself”的缩写,即“自己动手”的意思,它是消费者主动参与设计和制作过程,感受亲身体验的乐趣,通过劳动来与周围环境互动,关注环境,是人的情感愉悦与绿色环保的有机结合。第二,慢设计。慢设计的设计理念是相对于快时尚而言的,快时尚消费阻碍了人与服装的情感交流,人们不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就会加重资源的浪费。由于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追求“快”的生活方式即是静下来思考设计本身的含义。崇尚生态环保,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日本的无印良品(MUJI)是慢设计的代表之一,设计理念当中就蕴含着自然和谐、缓慢适度、积极健康的慢生活理念。第三,定制业务,定制服装的概念是针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消费人群而言的。它是整个生产设计团队向一位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定制服装可以避免大生产下过多的资源消耗。定制服装能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一定的情感连接,缩短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距离。了解一件服装的各项工作细节,更容易让消费者了解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消费者的环境意识。
5结语
绿色设计不只是一种设计风格,也不只是设计方法的变革,它是一种设计策略的规整,是在环境破坏下产生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思路。它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有利于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和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绿色设计战略对企业的设计活动有指导和规划作用,它确定了明确的设计方向,指导设计人员按特定的目标和思维方式进行绿色设计,在整个产品的生产周期评价基础上有利于资源整合,实现服装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策略能够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转变绿色消费的行为和态度,实现人、自然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栾忠权.绿色设计的策略及方法[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3):51-58.
[2]赵琪.基于DIY理念下的绿色服装设计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
篇4
关键词:高校;休闲潜水课程;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63-04
楦好地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中对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管理的相关要求,2013年5月1日,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第一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目录公告》中明确将潜水列入之内。对潜水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加大力度,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参与高危险体育项目的生命安全,所以从该项目所涉及内容的管理、开展、监督等各方面进行必要生命教育,提高参与者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休闲潜水课程由于受地域影响较大,在我国高校中开设此课程仅有几所,且都分布在沿海地区,分别是湛江2所,青岛1所,三亚1所,厦门1所,其中有3所高校是以专业必修课形式开设的,另两所高校则是以选修课形式进行授课,而5所高校里,有4所是进行水肺装备潜水教学,只有l所是进行浮潜课程的讲授,在采用水肺装备进行休闲潜水教学的高校,也都是进行平静水域和开放水域相结合的形式,均采用2名教师同时授课的形式,轮流负责岸上教学和水下教学。在高校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内容,要注重学生的自身感受和体验,休闲潜水课程是属于技能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体验式课程,以其特有的练习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该课程融入生命教育内容,无论是个人技能的牢固掌握,还是培养社会责任担当,协同合作意识,以及正确生命价值观的形成,都大有裨益。
1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包含着“生命”与“教育”两个名词,生命探讨的内容相对于抽象,表现在存在意义与存在价值,而教育的内容则主要表现在具体的理念与方法上。生命教育是透过教育的机制去体验生命的意义及价值,达到能够进一步提升对人生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价值观,增强判断力和执行力的能力,充分发挥出个人潜能。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高校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正确认识,在与社会的和谐中发展自我,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感受和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来源于实践活动,技能类项目有别于理论教学,单纯的理论课程通过讲授来强化大脑记忆,进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技能类项目更多则是重视实际操作过程,通过实践活动中的身体感知,从了解、初步掌握到牢固掌握,由泛化逐步上升到分化阶段,技能类项目一旦掌握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记忆灶,不容易消退。
2休闲潜水的内涵
潜水是一种活动,潜,在辞典中解作“潜入水中”之意。潜水的原意是:为进行水下查勘、打捞、修理和水下工程等作业而在携带或不携带专业工具的情况下进入水面以下的活动。据历史记载,我国早在2 700年以前的周代(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有潜水捕捞的活动,如捕鱼捉虾和寻找失落的财物,体现为屏住呼吸钻入几米水深的地方,时间只能是2~3min,但是这种屏气潜水的方法却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很久,直到明代才出现了简单的潜水用具,有的用猪膀胱,有的用芦苇杆或任何中空的细长管状物,还有的用长的竹节或胶皮筒等,都只能是短暂的水下活动,而休闲潜水是借助一定的器械,以在水下活动为主要内容,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目的的休闲运动。上述所指一定的器械,是能够让人在水下使用称之为水肺系统的装置进行呼吸,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达到一定的活动目的。休闲潜水项目属于技能类项目,不论是旅游观光式的休闲潜水,还是持有一定级别潜水证照而进行的体验式休闲潜水,都是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来完成具体操作内容的,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命特殊式的体验。
休闲潜水活动考量的第一要素就是生命安全。进行潜水活动的主体是人,脱离这一主体,任何潜水活动都将失去其意义,无论是屏气潜入水中还是携带一定的用具在水中游玩,前提都是要保证活动主体的生命要有基本保障。在进行休闲潜水的理论讲授过程中,就要涉及到如何去进行呼吸,原理是什么,水中的气压和压力如何来认识,如何维持在潜水过程中生命机体的正常活动,还包括生理学和物理学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等,都是与人的身体结构和组织功能密不可分,是人作为一个生命体进行生存所必要的相关条件。
3生命教育在高校休闲潜水课程各阶段的融入
3.1休闲潜水理论学习阶段中生命教育的融入
3.1.1基本操作理论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在教学中首要部分是室内理论讲授,而这部分就已经开始融入生命教育了。对于潜水来说掌握安全常识是非常重要的,作为高危项目之一,如何避免伤害和潜在的危险,在理论课中要进行讲解。压力与空气、体积和密度的基本关系原则,作最初级的理论知识,会影响着浮力的控制、空气供给时间的长短以及气压的安全规则;基本水肺装备(BCD、气瓶、配重、调节器)的使用原理和保养常识,是在进行潜水活动中器械的安全保障,也是发挥装备有效使用期限的重要环节。
在休闲潜水课程理论中一项必修内容是休闲潜水计划表(RDP)的使用。为避免在休闲潜水中减压病的产生,就要根据潜水深度和时间的关系进行安全潜水,RDP是根据适用于多数人的数学减压模式对休闲潜水的深度、时间而得出的安全数值,能够让潜水员在完成潜水目标的同时,身体得到安全保障,避免身体相关的损伤和病症产生。
3.1.2标准和程序中的安全 纵观不同的休闲潜水学习系统,如CMAS-世界潜水活动联合会、PADI-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SSI-国际水肺潜水学校、NAUL-国际潜水教练协会,在其所制定学习资料中,都有严格的相关标准和执行程序,在学习课程之前都要填写相关的文书――健康声明书,声明书中有关于一些疾病的相关问题,目的是要学习了解潜水当事人是否有需要医生重新进行评估的相关病症,声明书上还要有医生的签名,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身体健康信息保证,从而在第一关的自查方面,就为生命的安全建立起基本防护意识。在年龄的界定上,都会有各自统一的严格要求;在身体条件上,也要具备基本的游泳技巧;在学习和训练的深度上有着严格要求,而且不能超越所要求的标准之外。
3.1.3生命价值在潜伴制度中的体现 潜伴制度是指在整个潜水活动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潜水人员必须要遵循的责任,互相协助对方完成潜水目标,包括潜水计划、执行过程和问题的处理。在休闲潜水中,明确潜伴的责任,对于每一个潜水者来说,潜伴的安全都是你的责任,做每一次计划时都要评估潜伴的水平,目前的状况,要详细研讨各个细节,如潜水环境、出入水地点和方式、潜水程序等等。执行过程中,从装备的组装、装备的安全检查、下潜、水中任务的完成、上升、安全停留等等,都需要认真和正确地进行,树立责任意识和生命意识,切实维护在所有潜伴的技巧能力范围和训练等级之内,愉快完成潜水目标前提下,保障生命安全。
潜伴制度对休闲潜水是不可或缺的,从课程开始,就要让学生把潜伴制度纳入其个人的学习和训练之中,要养成随时观察、评估、提醒和提示潜伴的习惯,达到及时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效果。潜伴制度让休闲潜水由个体的活动和感受,变成了群体活动,个体活动至群体活动,发生了量变和质变,不仅双重责任意识要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互相判断、回应、做出行动后,才能够让活动变得更加有实际意义。对于休闲潜水来说,作为一名受过训练的合格潜水员,更要具备自身评估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回应潜伴,做出反应,让潜水过程变得更安全、休闲、放松。
3.1.4潜水环境中的生命教育融入 在地球的表面,有70%是海洋,在海洋中生活着成千上万的已知生物和未知生物,同样需要保护。在休闲潜水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就是如何更好地保护海洋生命,人类在探寻海底世界的同时,也要学会怎么保护海洋生物,对于潜水员来说,更应该把其当作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在学习休闲课程过程中,每一名同学都要将海洋生态环境的正常有序发展当作自己的责任,将潜水技巧牢牢掌握,要避免在潜水过程中破坏水底环境,做一名海洋大使,参与海洋垃圾清洁活动,主动为保护当地海洋环境尽一份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和教育他人,告诫人们,在享受海洋带给我们潜水乐趣的同时,要秉承积极、正确的保护海洋生态的态度,让我们地球上的蓝色资源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3.2平静水域教学阶段中的生命教育基础
3.2.1装备认识和操作 认识潜水活动相关的器材和需要使用的装备是首先要涉及的授课内容,在水里进行休闲潜水课程时,要依赖安全有效的水肺装备,潜水者要用正确和有效的方法来使用,如果不正确或紧张过度,就会影响潜水的时间和潜水的效果,也对生命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如在休闲潜水中要使用面镜,用来在水下进行观察,这一简单的装备,就使人感觉和陆地上呼吸的方式不同,那种放松随意式的鼻子参与呼吸的方式,在这里就不能使用,而同样在水中,也和人们平时游泳时戴着的泳镜完全不同,不能用鼻子而只依靠口来呼吸,打破了平时我们呼吸方式的平衡。如何适应这种方法和感觉,显得很重要,而提供呼吸所用的气源是压缩的空气,所以在呼吸时还要注意节奏和频率,即缓慢而深长,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才会更放松。在潜水中要熟悉压力表,并要求经常进行监测,以保证执行潜水计划中气压的正常提供,保障有足够的空气供潜水者安全到达水面。
3.2.2基本技巧的生命教育联系
(1)手势信号。水中的沟通非常重要,是安全保障的前提,而手菔乔彼员和潜伴沟通的主要方法,每一种手势都和安全潜水息息相关,如没问题就打OK手势,有问题就将手掌左右抖动,空气所剩不多就要握拳在胸口的手势等等。手势沟通要在休闲潜水活动中随时进行,以实时监测潜伴的状况和安全,传递潜伴之间的实时个人信息,直观而有效,迅速而正确。
(2)下潜和平衡压力。由水面至水中,即是一个环境适应的变化,更是一种心理适应的变化,环境的适应上表现为深度的变化,压力的变化,潜水者要感受到色彩的不同,呼吸感受有了不同,胸腔有了有别于水面上的压力感觉,就会带来心率上的增加,肢体上的活动趋向不稳定,若不及时消除,容易发生潜水员过度紧张而想要冲上水面的现象,因此在休闲课程中,就要放慢速度进行,主要让学生自身来体会此技巧的感受,然后在教师的提示和纠正中,达到技巧的基本表现要求,避免危害生命情形的发生。
(3)使用备用气源。当在水下发生供潜水者呼吸的调节器二级头故障或潜水者空气用尽,就要使用此技巧,即使用自己或潜伴的备用气源,从而保障最短时间内能够呼吸到维持生命的空气,而对于第二种情况,更需要潜伴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做出有效的反应,达到保护潜水者的安全目的。
(4)面镜进水的处理。在休闲潜水活动过程中,由于意外情况导致面镜进水,会带来鼻子和眼睛突发性的不适应,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潜水者紧张的情形出现,影响正在进行的潜水活动,更会影响其自身的安全,进行正确而有效方式处理,能够消除其紧张的心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也让潜水活动能够继续正常进行下去。
(5)水中脱穿装备。在休闲潜水过程中,当遇到装备被异物刮到或不小心被水下鱼网缠住,潜水员容易紧张,用不正确的方式进行解脱,不会达到想要的效果,采用装备脱穿技巧,可能让潜水员评估目前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再决定采取如何摆脱目前状况,从而脱离危险,保证安全,继续接下来的活动。
3.3开放水域教学阶段中的生命教育应用
平静水域和开放水域在休闲潜水中的关系为:平静水域的所有技巧都是为开放水域潜水打基础,开放水域潜水则是平静水域技巧的实际应用。从平静水域到开放水域,其中没有变化的是技巧的表现要求,变化的是应用环境。相对来说,人们对平静水域(游泳池)的紧张程度远远小于开放水域(江、河、湖、海),只因其中有太多的不可确定因素,水的深度、水底结构、能见度、未知生物等等。在平静水域的学习中,就要教育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不可以有半点马虎,以休闲潜水理论作为支撑,用达到技巧表现要求作为学习目标,养成规范学习技巧的好习惯,并且通过自主练习和教师纠正,最后达到自我完成标准规范的安全操作方法,如指北针在开放水域中的应用就极具代表性。与平静水域完全不同,开放水域里,受水流和海浪的影响,下潜过程中是不能确定具体方位的,只有借助指北针,才能让我们在开心愉快地完成潜水目标后,正确地返回到既定位置,保障潜水活动的安全。从休闲潜水技巧学习的规范要求上,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来执行,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行为规范的自觉养成,促进学生良好社会规范行为方式的形成。
从陆地世界到水中世界,更需要自身的勇气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人与生俱来,就具有冒险精神,在人类征服自然的领域里,也包括海洋,在征服自然和挑战自我的过程中,看到生命价值的所在。人类的存在,就是要不断地改变自然,使其更好为人类服务,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在休闲潜水活动中,能够漂浮在水中,缓慢而休闲地任意遨游,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也在用自身的极限和先进的科技服务,潜入到更深的蓝色世界之中。
篇5
摘要:绿色贸易壁垒能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产品的环境保护水平,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但在环保大潮的冲击下,一些贸易企业会由于产品不符合要求而面临出口困境。本文以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绿色贸易壁垒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要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据报道,陕西省最大的果品出口企业华圣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去年初承接了欧洲商300吨“粉红女士”苹果的预约订单,但到秋冬交货时,跑遍全省果区却只收到20吨合格产品,得来不易的国际订单就这样飞了,究其原因,是一些果农图省钱省事不套袋造成农药残留超标所致。另据报道,浙江舟山出产的冻虾仁以个大味鲜闻名海外,欧洲是它多年的传统市场,然而,最近舟山冻虾仁突然被欧洲一些公司退了货,并被索赔,原来当地检验部门从部分舟山冻虾仁中查到了10亿分之0.2克的氯霉素。此类事件不胜举,这就是贸易中常见的绿色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绿色贸易壁垒是国际社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安全,而采取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甚至禁止某些进出口贸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其合法性已经得到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东京回合和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认可。从狭义上讲,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供给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保目标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依赖其科技的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从而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现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二、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主要原因
2.1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当代全球有许多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如土壤遭到破坏、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减少、荒漠化、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极地臭氧层空洞等。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并不一定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但是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环境保护,则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环境造成影响。这就为某些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依据,即对特定的环境问题,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采取相应的贸易限制措施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及动植物的安全。
2.2各国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立法和环境管理。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以保护自然和环境为口号的绿色行为最初只不过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但在60年代以后,很快就发展成为一种运动,各种绿色组织、绿党等相继出现,逐渐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环境问题也成为一个日趋重要的政治问题,并不可避免的波及经济和国际贸易领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各国政府对生态环境高度重视,于是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各种措施,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
2.3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广泛关注及绿色观念的发展和深人。许多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是没有国界的,不断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环境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也深深地教育了广大人民,保护生态环境是枚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们的环境意识迅速觉醒和提高,要求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呼声也不断高涨。人们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由重视物质价值转向以强调非物质价值为特点的绿色价值观,绿色观念得以不断发展并深人人心。
2.4发达国家力图保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冷战结束后,经济优先成为国际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及其所占比重的大小决定了其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不同,在环境保护资金和环保技术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各种环保问题在不同国家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程度不同,决定着各国环境标准参差不齐、难以协调。水平高低有别的环境标准又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增减又直接影响到一国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辩证地看待绿色贸易壁垒
从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来看,合法的绿色贸易壁垒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深得民心,能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产品的环境保护水平,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及动植物的安全,客观上促进了全世界环保水平的提高。对中国来说,它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个机遇。
3.1有利影响。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法规有助于国内外贸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开发绿色产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降低能耗与原料消耗,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拓宽环保产品的市场。
3.1.1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和环境管理经验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利于我国环境与贸易的协调发展。环境因素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要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必须尽快适应出口对象国在贸易中的环境法规和措施,其中关键是生产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战略,要求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为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消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有利于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使之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向发展,有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突破发达国家在外贸中环境法规和措施构筑的绿色壁垒。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发达国家在贸易中的环保措施可以起到促进我国外贸环境管理的作用,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1.2为环保产业面向出口带来了巨大潜力。根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世界环保产业市场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发达国家环保市场的年增长率为6%,以东亚、拉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环保市场增长率则超过1000,大约为发达国家的2倍,到2000年,环保产业市场已达到5430亿美元左右。同时,绿色产品市场也在迅速崛起,1993年,我国环保产品出口为1亿美元,不到全球环保市场的0.loo,同年,我国环保市场需求占世界的0.80o,环保产品产值为17.3亿美元,进口1.”亿美元。面对巨大的全球市场,我国的环保产品出口有着巨大的潜力。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计委等5个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到1993年底,我国环保产业企业的数量达8651个,全国环保产品共出口45500台(套),创外汇3164.6万美元。
3.1.3绿色产品极具出口潜力。发达国家的环保法规和措施促使企业进行绿色产品的开发和采用环境无害的新技术。随着绿色浪潮的到来,各种绿色产品应运而生,诸如绿色食品、绿色玩具、绿色化妆品、绿色汽车、绿色住宅等。据报导,美国仅在1990年就有600种新的绿色产品问世。我国也适应这一绿色潮流,改变产品设计、包装,提高产品的环境质量。国际绿色产品市场在稳步增长,我国参与的绿色产品国际贸易额不到世界总额的0.l%,这就为我国绿色产品走向国际提供了可能的市场发展余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面市的无氟冰箱已达10余个品牌,微波炉生产厂家已超过20家,各种不含磷洗涤用品、绿色装饰材料、绿色食品等也从无到有,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3.1.4促使企业转变营销观念。发达国家的环境法规和措施,也促使企业由过去旧的营销观念转变为更全面、更先进的观念。它的内容包括:企业提品,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而且要符合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企业要关心和增进社会福利,它强调将企业利润、消费需要和社会利益三个方面统一起来。这样,有意识的指导行动,使企业在产品的开发、生产、储存、运输和营销等过程中就会自觉地考虑到社会利益(包括环境利益),并采用“绿色营销”战略,使环境意识深人人心。现在,绿色产品除采用一般的销售渠道外,还建立了绿色产品销售专门通道。精明的厂家纷纷设立绿色产品专柜、绿色产品专卖店、绿色专柜、绿色走廊等。这些销售绿色产品的商店、柜台等多采用绿色材料装饰,并挂着绿色产品的宣传画、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等标语。此外,企业在销售绿色产品的过程中,为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在出售绿色产品的同时还附加绿色服务,绿色产品采用绿色包装,介绍环保知识,开展以绿色为主题的促销赞助环保活动等。企业采取的这些绿色营销手段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使用商品的同时受到了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了环保意识,从而能够自发、主动地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3.1.5促进我国对进出口产品的环境管理。前面已经提到,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十分严格的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加强环境管制。因此,一些环境质量较差的产品将很难再进人发达国家,也就是说,发达国家通过强化环境管理给自己罩上了巨大的保护网。这样,那些不符合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产品就只好将目标转向环境管制相对松懈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市场上有许多进口产品的环境质量十分低劣,以某省为例,1994年对进口化妆品的一次抽查中,共抽取29种(32个)样品,有5种(7个)样品有毒元素汞的含量超过标准规定,不合格率达21.9%,其中有泰国产的“丽曼维他命E芦荟珍珠膏”,其标签注明“绝不含汞”,而实际汞含量却超标4倍之多。进口食品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36种人参和花旗参类食品饮品中含有人工色素和香精超过国家标准。进口骆驼啧食用油微生物指标超标竟达10倍。某些发达国家竟然企图将发展中国家变成其废物处理厂,每年约有5000万吨的危险废物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洋垃圾进口事件在我国屡禁不止,一些生活垃圾以其它名义运进国内。以上事实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再不采取措施制止这种现象,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国各有关部门应行动起来,加强进口商品的环境管理,阻止不符合我国环境标准的产品进人我国境内。
3.2不利影响。由于国内环保教育不足,公众环保意识较弱,在环保大潮的冲击下,一些贸易企业会由于产品不符合要求而面临出口困境,无疑会影响其经济效益;另外,一些增加环保投人的企业,短期内成本会增加,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发达国家环境管理内容繁杂,且不易收集,加大了有关机构的指导难度。
四、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中国应知难而进,紧跟发达国家,建立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
4.1建立我国正常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此举既能有效地保护我国人民与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绿色贸易壁垒是当前国际贸易中的游戏规则,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就像专利在市场竞争中的正当权益一样,谁控制了国际环境技术指标,谁就占据了国际市场的有利地位。建立绿色贸易体系应成为我国应对WTO的战略措施。
4.3通过适当的宣传方式和培训,引起各级政府对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及其影响的高度重视,学会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绿色贸易措施,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
4.4建立统一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体系。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涉及到经济管理、科技管理、技术监督、商检等政府有关部门,国家要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国际市场上的各种竞争。
4.5加强对世界产业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及中长期跟踪和预测研究。当前特别要对我国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容量大的产品技术领域的环境标准国际化研究,如移动电话辐射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
4.6绿色贸易壁垒是国家之间环境技术实力的较量。国家“十五”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部署将来20年内新兴产业技术领域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及相关技术手段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标准检测与实验机构,加强检测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开发,提高我国环境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