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物流一体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物流一体化

篇1

关键词:连锁零售业;城乡一体化;智慧物流;配送

一、引言

中国自入世以来,国内流通市场竞争加剧,使得作为生产服务型行业的物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更加突出。近期两会的政府报告中也相继提出了“营改增”、“一带一路”、“淘金内需”、“物流基建”、“农村物流”等物流行业利好政策。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传统物资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改革迫在眉睫。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日趋完善,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城乡流通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连锁经营凭借“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的竞争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资流动,成为刺激城乡经济增长和提升城镇居民消费潜力的重要途径。在信息经济时代,“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电子商务、O2O等创新模式推动了小城镇连锁零售的快速发展,物流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促进小城镇连锁零售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现有物流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并借助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打造面向互联网、面向未来、面向战略的城乡一体化智慧配送模式,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优化物流配送服务。

二、智慧物流模式

在国务院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快递网络建设,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核心思想是打造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以开放数据资源、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运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则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城乡经济发展模式――智慧城乡,即依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城乡中的交通、商业、信息、能源等领域以智能化、互联化、感知化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体化城乡系统。在此基础上,搭建小城镇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通过精细动态的科学管理,开展智慧物流示范,启动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并逐渐形成以城乡分拨中心、配送中心为枢纽,以连锁便利店、便民服务网点、宅配服务站点、末端智能自助提货柜为基础,以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进城、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实现城乡要素公平交换和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有效缓解农产品“买难”、“卖难”压力,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城镇化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与传统配送不同,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借助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信技术、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形成了订货、提货、送货、退货管理的双向通信路径,以及补货提醒、配送路径优化等智能管理功能,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柔性灵活、快速响应等优势。为满足新环境下智慧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要求,小城镇零售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三者融合,从而充分发挥连锁经营的网络与配送优势,提高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流通成本。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首先,鼓励连锁超市、便利店和老字号企业扩大直营连锁规模,培育连锁便利示范店,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优势。其次,开展农村电商物流试点,推广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共同配送,并鼓励大型家电、家居企业提供“一站式到家”、“个性化定制”等O2O物流增值服务,构建智慧城乡绿色物流体系,形成“互联网+”形态的便民商业服务新模式,解决运输分散、信息不对称、“最后一公里” 等配送问题。

三、基于智慧物流的网络订购配送模式

近几年,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顺应“互联网+”的新趋势,大力推动现代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发展多层次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从而提高小城镇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并逐渐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丰富的产品资源为依托、以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网络订购配送模式。

以内蒙古食全食美公司为例,2011年公司建立了自营物流配送中心,并逐步形成了以生鲜副食品、肉食水产品、工业和进口食品、日用百货为主体的四大配送体系和覆盖酒店饭店、企业食堂、超市等辐射呼市和周边旗县区的的配送网络。历时四年的用心经营和管理,2015年9月,推出了由企业自主研发的、面向中小餐饮企业和小饭桌等客户的生鲜配送电子订单系统。客户通过手机或者网络线上下单,公司迅速接单并送货上门,方便快捷。且网络平台的规模采购优势和价格公开优势,有效解决了客户采购难、采购成本高、食品安全无保证等问题。同时,中小餐饮企业和小饭桌等庞大的客户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快速占领市场并形成规模经营,从而降低配送成本,获取规模效益。

电子订单、线下配送作为一种现代化智慧物流配送模式,省时省力省心。公司引入了更先进的运输设备,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芯片记录,实时、快速地汇集和处理包括采购、分拣分包、仓储、配货送货等商品周转环节的信息,建立了商品的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了从采购到最终配送全程的标准化、智能化、精确化,且企业可充分发挥零库存优势进行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操作,消除库存冗余风险,降低库存成本。这些改进措施从根本上提升了配送效率、降低了配送成本、实现了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推进和城市配送网络的日益完善,食全食美集团将在原有的生鲜商品电子订单系统的网络平台上,启动“前店后配”模式、拓展区域配送业务,加快形成跨越呼市市四区和周边旗县区的区域生鲜网络经营配送体系,重点培养便民菜市场和便民连锁超市的区域配送能力,打造更加智能化、标准化的区域智慧城乡配送模式,顺利实现呼和浩特节点与全国生鲜电商网络的有效衔接。

四、结束语

“十三五规划”以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物流行业的利好政策,物流在中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面对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传统物流行业的商业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日趋完善和“互联网+”思维的日趋成熟,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流通市场和连锁零售的经营模式,对物流的效率、服务质量和信息化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依然存在物流管理不规范,配送模式落后、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绩效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提升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促进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智慧物流配送模式。

参考文献:

[1]邵占鹏.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新型城镇化的破局[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20-25+122-123.

[2]李尧林.推进“智慧城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先锋队,2015,25:10-11.

[3]卢美丽.基于城乡物流一体化的连锁经营配送网络优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22:71-78.

[4]何梅芳.城乡一体化构架下推进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4,05:59-61.

[5]王晓洋.基于城乡一体化优化餐饮连锁企业原料配送物流业务外包[J].物流技术,2014,19:99-101.

[6]朱苏琴,马刚.山东推进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N].国际商报,2016-01-07B01.

[7]罗文丽.智慧物流起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05:33-35.

篇2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截至目前,浙江交通已拥有了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道路运输综合管理平台等多个信息化平台。依托这些平台,浙江交通在多个环节开创了先河:首次在春运冰雪天气抢通时况;首个“五一”免通期实现全省路网流量翻番,事故死亡率减半;首次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应急一体化指挥;首次成功实施抗台应急指挥并首次实现央、省、地传媒实时连线,参加里东、苏村救援,出台交通应急保障制度;率先推出了“浙江交通出行”微信公众服务号,高速公路实时通行状况。

在大数据热潮涌动的今天,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勇立潮头、高瞻远瞩、超前关注大数据技术,经过具体调研后,理清思路,将运用大数据创新技术为“四个交通”建设服务作为重大课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引领浙江交通投身于交通大数据开发大会战中。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高速公路通堵情况方面,浙江省取得了重大突破,优势凸显,近两年来实现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和伤亡人数同比双双减半。同时,紧跟移动互联网趋势,首创了通过移动基站大数据分析结果实时监控高速公路拥堵状态,推出了“手机大数据分析应用”,准确率达到91%以上,实现全省全部拥堵点全覆盖,同时节约直接投资80%一90%。全国首创的手机信令大数据实时路况监测系统,科技水平已达世界领先,在破解城市治堵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二五”时期以来,浙江省作为全国交通运输综合改改两大试点省份之一,运用信息化智慧成果完善实时非现场执法等改革试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发挥出了引领示范的作用。智慧交通是浙江交通的亮点,是综合交通的纽带,绿色交通的依托、平安交通的撬杆,发挥好智慧交通意味着在交通运输结构上迸发出巨大的经济动能。在浙江20个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中,光涉及交通运输领域的就占到了五分之一,省交通运输厅的干岛湖智慧港航、省交投集团的智慧高速、宁波的智慧物流、嘉兴的智慧交通等四大“智慧试点”项目日渐推进,有的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在细分领域上,智慧治堵、智慧质监、智慧打车、智慧驾培以及智慧政务等也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建设与管理结构,降低交通运维的经济成本。

整合各方信息资源,共下交通运输一盘棋

区域交通信息资源一体化是今后大交通下打破区域、部门的条框限制、增进业务协同、提升政府管理服务和监管能力的需要。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交通运输部区域交通运信息资源一体化项目,成功实现长三角江浙沪信息资源共享,包括交通地理数据、省际流量数据、营运车船数据、“两客一危”车辆与“四客一危”船舶数据、毗邻地区视频监控图像及服务信息数据等;促进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现沪苏皖闽赣浙ECT联网通行,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覆盖全省3900多公里,“一张网、一张图、一个中心、一大平台、一套标准体系”的船联网示范工程通过验收,初步实现了从“数字港航”向“智慧港航”的新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于2007年在杭州诞生的LOGINK平台已经发展成为今天的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尤其是近几年来,平台以标准和数据交换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地与阿里物流平台、宁波四方物流平台等系统服务商建立“应用建设及推广”合作;而交通、公安、共商、海关等管理部门信息资源的大量提供,使平台形成了公共服务的“洼地”,也成了物流园区、铁路、机场、港口等公共物流信息的总汇和物流信息服务的“一站式”窗口。据统计,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服务企业40万家,日均信息交换达两千余万条,年服务货值13.5万亿元,入编《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绘制信息发展蓝图上最闪亮的一抹。平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再次刮起“互联网+物流”旋风,成为制定东北亚物流信息标准,并参与制定全球标准,撬动国际物流业的整体转型。

交通政务最多跑一次,提升公众出行满意度

“最多跑一次”,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彰显了政府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需。浙江交通政务服务网作为浙江政务服务网的子网,大力加快简政放权,积极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利用信息化和智慧化的各种创新科技力量,提升在线项目服务治理,实现网上审批、在线监督行政审批全过程,努力为全省涉及交通运输行业和领域的从业人员打造“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系统。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内的评选中,浙江交通政务服务网共荣获17次第一名。

浙江交通“公众出行”栏目获得全国网站精品奖。

篇3

关键词:图书出版业;智慧物流;物联网;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profoundly affecting the various sectors of society, and the intelligent logistic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internet of things has also achieved a number of progress.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and technology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are applied in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s of low degree of coordination, low degree of information and lack of strategic development, which do help to improve the supply chain structure of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s beneficial to provide standardized logistics servi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health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Key words: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ternet of thing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随着物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也带来了物流业全面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当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背景下,以物联网这项新兴技术为基础,注重信息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智慧物流,已经开始覆盖各个行业的物流活动并逐渐产生重要影响。对于现今图书出版业物流面临的由于内部结构分散、未形成战略整合而引发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问题,通过将智慧物流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当前的图书出版物流市场,将有助于实现物流基础资源的整合、物流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物流信息的共享,这对实现图书出版业稳定而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智慧物流在国内重要物流领域已经开始实践,以此为契机,将智慧物流应用于图书出版业,这对于实现图书出版业物流资源管理和物流信息技术的整合、推进供应链服务一体化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完善图书出版业的物流服务,都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和应用意义。

1 智慧物流与物联网

1.1 智慧物流的含义

智慧物流最早于2009年12月由华夏物联网、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以及《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联合提出[1]。智慧物流概念虽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但就其定义还未取得共识。目前很多学者对其概念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一种观点认为,应把“智慧物流”看做一个名词,它代表着明显有别于当前物流形态的更高水平的物流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智慧物流强调的重心为“智慧型的物流”,即在现有的理基础和技术基础上根据所需的物流服务提供简洁有效的物流服务功能,而并非某项固定物流形态的形容或判断[2]。

虽然对智慧物流的概念理解尚未统一,但立足于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智慧物流应以物联网的新兴技术为基础,在技术上实现物流服务的创新,实现物流服务过程中网络化、实时化的跟踪与智能控制,从而改善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物流服务功能。

1.2 智慧物流的功能

王之泰提出,要将智慧物流充分运用到实际中以求得符合潮流的发展,必须辩证的看待智慧物流,即“智慧物流”是应体现出物流活动中的动态概念与确定模式的辩证关系,而非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它是一个系统、综合的概念[2]。因此,对智慧物流的功能分析应分为从技术应用和综合管理两方面看待。

从技术应用方面来看,智慧物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识别感知功能。即通过将物品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利用现代化定位和识别技术,快速实现对物品的识别,从而达到对物品的自动化管理。(2)优化决策功能。主要采用数据挖掘及云计算等数据分析技术,对物流活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一方面实现物流相关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可辅助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物流配送计划和方案。(3)定位追溯功能。主要采用卫星定位、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来对货物的位置和状态进行实时的跟踪处理,并对客户与管理者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反馈[1]。

从综合管理方面来看,为了体现出物流活动中的智慧,智慧物流应具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管理理念,一方面要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背景下通过数据驱动来辅助决策,另一方面要融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发挥人的能动性来丰富决策内容,要充分体现智慧物流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创新形态。

篇4

几年过去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产基础软件厂商的努力,加上“核高基”的支撑作用,国产中间件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景新海在5月31日至6月1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举办期间表示,“目前国产中间件的功能和支撑能力完全可以跟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

而金蝶中间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奉继承也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国产中间件逐渐已从边缘产品变成了主流产品。

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

“十一五”期间,中创软件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核高基专项中的“国产中间件参考实现及平台”和“集成化中间件套件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两个课题,并分别于今年3月和5月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

针对“核高基”项目,中创软件联合多家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组建了联合实验室,成立产业基地与应用联盟,发挥产学研优势,联合攻关,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景新海透露:“中创软件和课题承担单位共同努力,累计投入2万余人月,实现了国产中间件技术的创新突破。”

记者了解到,“核高基”中间件课题成果能够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复杂环境下的软件开发、远程部署等提供有效支撑。

在“核高基”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中创软件研发了中创Loong智慧平台。景新海介绍,中创Loong智慧平台在开放协作、创新持续、敏捷构建和信息安全等四个方面都迎合了IT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

在开放协作方面,该平台的界面兼容国际标准,支持异构环境。平台所采用的一体化的管理框架可支持智能适配和可视化监控,可以帮助最终用户和合作伙伴最大化地支持异构环境。

在持续创新方面,中创Loong智慧平台支持国内外主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其提供的应用组合可支持系统的快速部署,有助于用户缩短创新周期。

在敏捷构建方面,平台可以支持异地协同开发。平台通过采用复用性强的模块来帮助用户实现系统的敏捷构建,并通过统一管理开发与部署状态、可视化组装功能来保障应用构建质量,缩短构建周期。

在信息安全方面,平台除了通过遵循国际标准来保障门户和数据的安全外,还能为客户提供审计保障,并兼顾全面防护、统一监管和智能加固等功能。

关注应用创新

据悉,中创Loong智慧平台遵循国际标准和“核高基”中间件标准体系,已在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对我国信息系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对国内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也能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创Loong智慧平台已经延伸出信息安全保障、智慧化支撑平台、系统运行一体化监控、信贷管理、风险管理、压力测试、智能交通、市民卡、智慧农业、智慧教育、智能校车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移动办公、数字物流及众多社会管理领域的解决方案,在安全、国防、交通、金融、税务、航空和政务等领域得到了规模化应用。

篇5

广州市高度重视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以“5+1”工程(一页:市民个人主页,一卡:社会保障市民卡,一库: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一台:公共支撑平台,一城:天河智慧城,加上人才工程)为重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广州市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建设成效初显,正努力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城市。2020年,广州市将基本形成智慧广州体系,城市智慧化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广州市正处于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重要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广州的意义深远。广州市及其所辐射的区域经济格外重视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以实现信息应用水平的提升,从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为缓解交通压力和道路拥堵,广州市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体系。通过道路收费系统、多功能智能交通卡系统、数字化交通智能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模式的数据整合,提供基于交通预测的智能交通灯控制、交通疏导、出行提示、应急事件处理管理平台,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等事件的发生,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大动脉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管理服务工具。

广州市还建设了交通信息感知设施,推广应用传感器、电子标签、卫星导航、交通仿真、社会计算和平行控制等智能技术,提高路网畅通率,打造“智慧城管”模式。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将基本建成新一代网络和宽带移动无线网络,在重点领域建成透彻感知、泛在互联、高度智能的感知网络,建成1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和若干个云计算中心,成为汇聚华南、辐射全国的信息资源中心。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超过2500Gbit/s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企业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00Mb/s,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30Mb/s,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85%,无线局域网接入点突破30万个,无线宽带覆盖率达到85%,传感器节点数量超过2000万个。九成以上的市民将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

到2015年,广州市计划打造宽带广州工程、国际云计算中心、城市海量数据库和智能化管控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自动感知、互联互通和智慧处理,同时还将发展智慧型产业,建设网络商都,提升广州市的电子商务、物流能力。

未来,广州市将广泛应用政府云服务模式,各级政府的核心业务100%实现信息系统支撑,95%以上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发展智慧城市新产业

目前,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日渐重要,成为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志性技术。广州市把加快云计算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发展机遇,加速“智慧广州”建设,提出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天云计划”。

至2015年,广州市将初步形成云计算基础平台、核心技术、关键产业和推广应用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掌握自主发展的关键技术,争取成为全国云计算应用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逐步建成世界级云计算产业基地。

着力推进云计算技术与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创新服务模式,面向移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游戏、网络教育、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整合内容资源,发展集约化云计算服务。

此外,广州市积极打造智慧产业体系,在机械装备、精细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重点制造行业,推广适用的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制造系统,推动制造过程逐步向信息化制造的高级阶段发展。促进智慧软件产业发展,创建广州云计算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项目。

同时,广州市还积极建立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南方国际物流中心,加快南沙港智慧港口建设,大力推广射频识别、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物流产业基地和物流监管部门中的应用。

推广智慧应用服务

在智慧城市新应用建设方面,广州市推行电子证照作为法定办事依据,进一步扩大全流程网上办理的政府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范围,提高市民网上办事的便利性;推行电子政务集约化云服务模式,进一步降低电子政务的建设和运维成本;制定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为了方便市民生活,2013年1月,广州市网上办事大厅在市电子政务中心正式开通。网上办事大厅设置了政务公开、投资审批、网上办事、政民互动、效能监察五大核心栏目,提供1400多项业务网上办事服务,其中有571项实现全程网上办理,涉及市民生活的有婚姻、生育、入学、医疗、就业、住房、交通等领域,涉及企业经营的注册、年审、投资、基建、认证、缴税、环保等领域,此外还整合了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服务。

网上办事大厅的每一事项均提供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网上咨询、网上申请、办件查询等各个环节的网上服务,其中全流程网办的事项全部接入了广州市民网页,实现服务事项的个性化推送和查询。

广州市还将启动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智慧人文教育、智能水网、智慧民生服务等一批智慧城市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同时,将建成智能技术高度集聚、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的先行示范城市,在天河智慧城、南沙智慧岛、黄埔智慧港、数字家庭(番禺)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区域开展智慧城市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形成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相关链接

哥本哈根:欧洲绿色之都

2013年,哥本哈根在欧洲十大智慧城市排名中位居榜首。这一具有“全球领先绿色城市”美誉的城市,也被当选为“2014年欧洲绿色首都”。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模式创新;智慧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把“互联网+高效物流”作为11个重点环节之一,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思维来改变我国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物流落后的现状。这是新常态下我国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格局成为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一、“互联网+高效物流”是物流新业态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了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智能化发展水平,促进物流组织方式在不断地优化创新。如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物流领域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物流活动的深度融合,智慧物流的兴起激发了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市场新进入者的参与,催生出一批像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仓储交易、互联网+物流企业联盟等的新业态,成为物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源泉。

二、“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分析

1.“互联网+车货匹配”模式

“互联网+物流”最典型的应用便是车货匹配。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国内市场上涌现出200余家车货匹配APP,并且有不少于70家获得投资,各自探索着自己的发展模式,像货运版滴滴、物流携程、CH罗宾逊模式等等。“互联网+车货匹配”模式成功运营得益于以下3个特点:

其一,是以积累货量为根基,成功构建公共运力池,创造独特竞争优势。通过整合全国的货运经纪人,积累大量货源,并且以遍布全国的网点推进,获取种子客户,成功构建起公共运力池,为自己的发展壮大创造了独特优势。

其二,是以增值服务为核心,充分延展行业价值链,开创互利共赢模式。这其中稳定货源是盈利的基础,但利润的关键在于增值服务。因此,在坚持物流QQ货主平台永久免费的前提下,将利润增长点充分延展至包括金融、新车、二手车、轮胎汽配、支付等在内的增值服务项目,形成了清晰的互利共赢的盈利模式。

其三,是以实名认证为依托,引入担保交易赔付机制,夯实诚信沟通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诚信体系是确保“互联网+物流”高效有序运行的基础,严格执行货主和司机双向实名认证,并引入担保交易信息费赔付制度,从而建立“陌生人”之间信任沟通的机制保障,真正让司机和货主都放心。

2.“互联网+运力优化”模式

从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匹配效率上来看,车货匹配是有价值的,可以有效缩减寻找车辆信息的时间。十多年前的物流信息平台也曾经发挥过类似的作用,但由于车货匹配未能融合进物流过程,终究不可能持久。其实,货主的真正需求并非车辆信息,而是需要将货物安全按时运送到目的地。提供可靠的运力服务才是根本,“互联网+运力优化”是满足货主需求的核心。

运力优化需要在深度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建立货物流量、流向的预警机制,推进货物智能分仓与库存前置,提高物流链条中不同企业间的协同运作水平,优化货物运输路径,实施对配送场站、运输车辆和人员的精准调度。从而实现运力质量提升、过程优化、运输增效、成本降低等,推进全维度的运力服务优化升级,促进物流行业服务质量提升、效率优化、效益增加。

3.“互联网+仓储交易”模式

传统仓储业主要以自我配套业务为主,网络化的推动能够改变仓储业转型升级。目前,仓储业发展转型面临三大新趋向,一是要更好融入供应链发展;二是要更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三是要实现仓储业本身的互联网化,建立仓储公共线上交易平台是顺应仓储业发展的新趋势有效路径。

“互联网+仓储交易”推动企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立面向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仓储资源网上交易平台,推动仓储资源在线开放和实时交易,整合现有仓储设施资源,提高仓储利用效率,降低企业使用成本。仓储资源网上交易平台作为仓储业信息共享、交互和交易的公共服务平台,需要结合专业认证、诚信评级和服务保证金体系,为客户提供仓储资源撮合交易、仓运配一体化解决方案、金融仓储等多种服务,

仓储资源网上交易平台要建成一个可追溯、可查询、可监控的交易网络平台,需要经历3个发展阶段,首先要推行仓储的标准化,包括仓储建设、服务质量、仓位价格、电子系统和人员培训等;其次是建立信用保障体系,企业评级认证、保险机制,以及平台公司的线下考察和确认;再次是后期监控和服务,包括处理仓储业务纠纷等。这样,才能打通供需渠道,不断推动供应链生态圈的共生融合。

4.“互联网+物流企业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是以物流为合作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供应链上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对各成员的物流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结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松散型网络组织。联盟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物流企业对资源的使用界限扩大了,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减少了沉没成本。物流联盟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契约威胁和合作终止,都会减少合作投资收益,战略联盟中的交易双方享有对Y产的虚拟占有性,因此也将这种战略合作关系称为“虚拟一体化”。

“互联网+物流企业联盟”模式以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物流企业联盟为核心,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社会分散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资源,推动实现合同签订、车辆调度、运费结算等统筹管理,规范运营流程,提高货运组织化水平,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带动广大中小企业集约发展。

三、结束语

“互联网+高效物流”的本质是基于互联网时代开放、共享、多赢的思维,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来整合社会上分散的物流资源,应对物流企业“小、散、弱”的现实基础实现了行业协同的智慧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智慧物流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何黎明,2016年10月,第一物流网;

篇7

一、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经过多年发展,成效显著,铁路网跨越发展,公路网日趋完善,民航发展持续快速,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加快建设,运输结构优化合理,初步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总体适应都市区当前的经济社会需求。

(一)铁路枢纽不断增强

米字型高速铁路网规划取得突破性进展,京广客专、郑徐客专已经建成投用,郑万、郑合高铁正在建设,郑济、郑太高铁陆续启动。“十三五”期间,依托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半小时核心圈、1小时紧密圈和1个半小时合作圈初步形成。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建设,对改善沿线群众出行条件、促进传统农区开放发展、加速沿线城镇现代化进程,形成贯穿我国东北至西南、西北至东南的高效便捷的铁路大通道,完善国家路网结构,优化全国经济发展布局,确保国防战略运输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依托米字型高速铁路网,辐射八方的城镇发展轴带正在形成,构成了郑州大都市区重要的支撑轴带。

(二)公路建设连通成网

郑州长期以来一直是河南省及中原地区的公路网络中心、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2014年以后,根《河南省普通省道网规划调整方案(2013―2030年)》,对全省路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当前,以郑州为中心,以京港澳高速郑州段、连霍高速郑州段、郑云高速、郑卢高速、郑民高速、机场高速为放射线,以G107、G107复线、郑开大道、郑汴物流通道、S316、郑新(新密)快速通道等若干联络线为补充的高密度、多层次的公路网初步形成。截止到2015年年底,郑州大都市区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32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22公里。

(三)航空经济初步形成

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如期建成投用,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民航、铁路、高速公路零换乘的机场。郑州南站规划建设,郑机城际铁路投入运营,中欧班列的综合运营指标在全国排名继续领先。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迅速,《郑州都市区通用航空机场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上街机场建设有序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效。根据《河南省通用航空发展规划(2014―2020)》,“十三五”期间还将规划建设登封市、焦作云台山、新乡原阳、许昌等通用机场。通用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对郑州大都市区意义重大,将极大完善大都市区和全省范围航空运输体系,有力助推郑州作为航空枢纽的地区建设。

(四)口岸功能不断优化

近年来,郑州在推进大都市区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口岸经济”作为内陆中心城市向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总突破口,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汽车、肉类、粮食、药品等已有特种商品指定口岸建设和电子口岸建设加快推进,有效引导了口岸与产业发展互动,大力发展贸易、仓储、保税加工、展销购物,以及与口岸配套的金融、物流、中介、电子商务等产业,迅速将郑州口岸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继续与中国邮政深化战略合作关系,依托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和郑欧班列开展国际邮件业务合作,打造中国邮政在北京、上海、广州之外的第四个国际邮件转运口岸,打通中欧陆路邮路和全球航空邮路。不断加快郑州航空港和郑州国际陆港建设,秉承丝路枢纽节点城市的使命和责任,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二、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布局要求,积极构建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智慧三大综合交通体系,加快航空、铁路、公路、口岸四网互联式发展和深度融合,着力实现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

(一)构建普惠均等的一体化综合交通服务体系

以满足人民安全、便捷、舒适、个性化出行需求,切实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服务,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不断提升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涉及惠民利民的交通项目优先安排。深入落实郑州大都市区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合理发展,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引领和支撑城市发展的能力。

(二)构建便捷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坚持枢纽建设先行,加强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河南自贸区建设配套衔接,促进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公路枢纽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各种运输方式节点体系建设,促进区域间、干支间、城乡间运输网络无缝衔接。推进综合运输通道内重点枢纽场站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强化综合运输枢纽对各种运输线网的集约组织和优化配置功能,着力完善综合交通“最后一公里”。

(三)构建智能智慧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信息体系

落实国家关于“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高效物流等部署要求,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指尖消费”需求,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着力构建智能智慧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信息体系。重点加快推行交通一卡通,在郑州大都市区率先实现交通领域支付全覆盖,同时积极拓展服务功能,进入日常生活支付领域。推动实现客运“一票式”和货运“一单制”的联程服务。统一都市区交通信息化标准,着力完善都市区城际间交通信息化合作机制及多种运输方式间衔接机制,推进都市区交通信息化应用同城化和运输生产组织智能化。

三、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开放大通道

依托郑州国际机场连通全球的客运和货运网络,突出发展的重点区域,优化功能布局,培育航空物流新的增长点。深化与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合作,推进以郑州为亚太中心、卢森堡为欧洲中心的货运网络建设,加强与国际航空公司合作,谋划构建中亚、东欧、美洲等航空“双枢纽”。推动与仁川、迪拜等枢纽机场建立货运联盟,开通高频货运航班,拓展货源市场。依托中欧班列,大力拓展国际铁路运输辐射范围,增加来回班次和运行密度,加强与卢森堡、保加利亚、土耳其等国铁路部门对接,开行中欧班列(郑州)南欧、北欧线路。提升国际合资合作水平,完善国际陆港功能布局和配套设施,谋划建设双向合作园区,增设海外物流枢纽和集疏中心,完善国际、国内集疏网络。推动铁路物流优势向国际贸易优势转变,实现以运带贸、运贸一体、多元发展。依托郑州、洛阳、开封河南自贸区三大片区建设,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枢纽经济、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努力打造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C合交通枢纽和高端商贸平台。

(二)构建集约高效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

把发展多式联运作为大都市区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米字型快速铁路网和公路网,重点发展以集装箱、半挂车为标准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推进铁水、公铁、公水、陆空等联运模式有序发展。研究制定多式联运规则,完善多式联运经营人管理制度,建立涵盖运输、包装、中转、装卸、信息等各环节的多式联运全程服务规范。支持基于标准化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专用站场设施建设和快速转运设施设备的技术改造,提高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引导多式联运关联企业加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协同建设,推进多式联运信息资源共享。鼓励以多式联运产品开发为纽带的跨运输方式经营合作,探索资源整合共享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的运输企业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推行“一单制”联运服务。积极推动邮政快递领域多式联运发展。

(三)创新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篇8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物流;物流业

中图分类号:F713.365.1 文献标识码:A

1 概 述

1.1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近几年来受到国家及相关行业的高度重视,物联网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中文翻译是“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

第一,物联网的基础与核心仍然是互联网,其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的网络;

第二,其用户端扩展和延伸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通信和交换。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通信和交换,以实现对物品的定位、跟踪、智能化识别、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2 物流业定义

物流业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物理性实体流动过程,物品将发生时间或空间的移动。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物流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其中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这些资源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业。这是一种复合型产业,也可以叫聚合型产业,因为所有产业的物流资源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优化整合,可以起到1+1>2的功效。

1.3 物联网推动物流业变革

1.3.1 物联网让我们开拓思路,主动面对未来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业将进一步开阔相关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思路与视野,提高他们的认识,将能让物流业全面主动地提升物流业信息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并借助于新的RFID等技术,全面开创物流业智能物流的新时代,让物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更好地参与国内与国际竞争。

1.3.2 物联网技术能更好地改善物流业的管理水平

物联网技术的良好使用,将促进物流业的信息化,提高物流配送的智能化,并将带来供应链节点的变革,使物流业可以实现实时化与透明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可跟踪与追溯管理。随着物联网技术被充分的利用,并在物流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相信一个智能物流的美好时代将会很快实现和到来。

2 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2.1 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现状

物流业是最早利用物联网的行业之一,目前很多物流系统采用了RFID自动识别、卫星定位、认址、红外、自动识别、激光、无线、编码、传感等高新技术,已经具备了初步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网络化、柔性化、集成化、敏捷化等先进技术特征。

以上这些具体的信息化技术就是目前我国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主要表现。总的来说,在我国目前物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相对成熟的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1 通过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对产品状况进行实时掌控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行业,如物流、烟草、医药等行业,正在使用产品追溯体系来实时掌控产品的具体状况,可以实现对货物的实时追踪、查询、信息采集、识别与管理等,目前这些行业里有较多的成功实例。

2.1.2 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对物流活动过程进行管理

基于GPS技术、传感技术、RFID自动识别技术等各种技术来对物流过程管理,逐步实现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将可以实现在物流过程中对车辆进行定位、线路规划、在线调度、运输物品监控保护与配送等的高效管理。目前这些具体的技术在物流业中已得到了充分使用。

2.1.3 企业物流配送中心智能化管理

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的自动化、信息化物流配送中心已经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可以对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全面协同管理。目前国内的一些物流配送中心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管理,例如,这些物流中心可以通过利用计算机控制堆垛机自动完成出入库管理,实现无人搬运车搬运物料,并可以借助机器人码垛,开展自动分拣等业务,因此,企业物流配送中心智能化管理将可以逐步实现现场无人化作业。

2.1.4 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供应链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将面对着越来越多的个性化订单,如果没有良好的供应链整合管理,将会让企业的成本显著增加,会使企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境地,因此,供应链的合理整合与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避免牛鞭效应的发生,需要对客户的需求做出正确预测,只有通过智慧供应链才能做得更好,这也推动着物联网成为企业智慧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概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如何运用物联网技术改善物流信息管理的研究

例如,西安工业大学荆心博士(2010)的《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该文指出了目前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存在着一些不足,然后具体分析并总结了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物流系统的设计必须以智能为基础和核心。侧重研究和使用智能搜索、智能控制、完成海量数据存储、云计算等功能,使得物联网技术得到充分的利用,最终满足物流信息系统资源配置最大化的需求。

(2)物联网在各行业物流中的运用研究

例如,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徐亚鹏(2010)的《物联网在烟草商业物流的应用研究》,该文对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将给中国烟草行业商业物流带来深远影响和深刻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物联网的一些关键技术和基本的工作原理,对物联网技术在烟草商业物流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展望。

(3)物联网在具体物流环节的运用研究

例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武晓钊副教授(2011)的《物联网技术在仓储物流领域应用分析与展望》,该文对仓储这一物流环节目前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一些具体内容进行了研究,主要有智能信息管理技术、智能机器人堆码垛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等。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仓储环节应用的不断深入,射频识别技术在仓储业的应用将得到快速发展,感知技术集成应用将成为仓储的潮流,无人搬运车与智能机器人将融入仓储物联网,无线网络与通信技术将得到应用,仓储环节的物联网应用将出现互通互联的大趋势。

2.2.2 国外研究概况,主要分成以下几类:

(1)从技术角度进行研究

研究如何让物流管理利用物联网的一些具体技术。例如,JITR、RFID自动识别技术及MES的基本方法与先进管理理念,通过车间生产物流信息的实时反馈进行物流数据分析和监控,加强车间物流控制,实现生产节拍、物流、信息流的同步,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物流管理成本。

(2)从产业方面进行研究

例如,TI、INTEL等美国集成电路厂商目前都在物联网领域加大研究力度,在RFID领域投入巨资进行芯片开发。Symbol等己经研发出同时可以阅读条形码和RFID的扫描器。IBM、Microsoft和HP等公司也在积极开发相应的软件及系统来支持RFID的应用。欧洲的Philips、STMicroelectronics在积极开发廉价RFID芯片;Cheekpoint在开发支持多系统的RFID识别系统;诺基亚在开发能够基于RFID的移动电话购物系统;SAP则在积极开发支持RFID的企业应用管理软件。

(3)将物联网与物流业的物流跟踪管理系统进行结合研究

例如,将物联网的技术:RFID自动识别技术、移动技术、中间件技术以及JIT、MES的先进管理理念与基本方法应用到物流业的物流跟踪管理系统中。

3 充分利用物联网对物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3.1 利用物联网能提高物流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智能化和信息化是目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已经不仅仅是对物流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职能的管理问题,而且还可以将相关物品的信息等特定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并且可以根据物品所面对的相关物流环节与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并做出智能化的分析、建议与决策。

3.2 物流业利用物联网将能提高物流活动的一体化程度

物联网能帮助进行物流功能的整合,可以有效提升流系统的整体效率,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服务一体化主要指物流活动过程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管理,它是通过利用物联网来实现智能物流管理,将物流活动过程中的运输、存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管理等环节进行良好管理,使之集合成物流活动一体化系统,以便物流业高效率地向客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

3.3 利用物联网技术能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

为了更好地面对国内外物流业的剧烈竞争,为了赢得客户,赢得竞争优势,现代物流管理都希望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持或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而将物联网与物流业的良好结合与应用正好可以实现这一点,今天物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能使相关的信息采集变得更加快捷与高效,促使物流效率得到提高,并进一步降低物流服务成本。

例如,物流业可以采用RFID自动识别技术,在集装箱等集装单元器具上使用相同类型的电子标签,这样在对集装单元器具进行装卸搬运时就可以通过信息采集快速收集跟货物有关的信息,从而达到提高效率,节约物品的装卸搬运时间,并且可以实时掌握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具置变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减少相关物流环节成本,最终使得物流业的整体利润率得到提高。

3.4 利用物联网使得供应链各环节整合更加紧密

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施智能化的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各环节的信息资源整合,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现了相关企业在原材料、物资供应、产品生产、货物流通、市场需求等环节上的协同,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在供应链各环节的库存数量进行较为准确的控制,以缓解供需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可以避免需求被不断放大,有效地控制住了牛鞭效应的发生,使得企业的库存减少,流动资金得以增加。

物流业对物联网的良好运用使得供应链各环节整合更加紧密与高效,提高了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让相关客户的满意度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进而避免了客户的流失,保证了客户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4 物流业在利用物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物流业利用物联网发展智能物流有许多优势,但是目前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处还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行业标准,因此,国内相关物流企业在利用物联网技术时还将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结合使用。

4.1 物流业采用物联网发展智能物流资金需求量较大

在物联网技术成为相关行业,特别是物流业的通用技术之前,在该技术的使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目前物流业的整体利润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因此,对资金的依赖成为了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普及的重要障碍之一,不管是采用RFID技术,还是GPS技术等,这些都将会增加相关企业的资金等资源的投入,也将增加企业的初期成本压力,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要是没有急切的技术升级要求,一般不会主动地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与物力资源来发展物流业的物联网技术。

4.2 物联网技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限制智能物流发展

首先,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读取可靠性,因为今天相关的物联网识别技术还没有达到一个完全成熟的程度,企业在对相关数据的读取过程还可能受到相关环境等因素的限制。

其次,是数据本身还存在着信息安全的问题,因为物联网的识别技术在读取相关数据时需要经过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传输,而互联网本身就存在着信息传输等安全,这也使得物流业在利用物联网发展智能物流时存在一定的网络风险。

虽然物流业在采用物联网技术发展智能物流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特别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物联网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前景将会是十分光明的,同时,相关行业及管理人员等在面对物联网热潮时,也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不顾企业实际情况而去跟风,应该注意切忌浮躁心态,尽快制定统一标准等。

5 当前可以利用物联网发展物流业的重点领域

5.1 物流业智能运输管理子系统

将物联网技术综合运用于物流业运输管理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起一个适合企业需求的智能运输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包括了企业车辆调度管理和车辆控制等方面。

5.2 基于RFID自动识别技术的智能仓储管理子系统

通过RFID自动识别技术将符合行业要求的标签附着在需要被识别货物的表面、外包装物或货物的内部,当被识别的货物进入到RFID自动识别可控制距离内时,RFID读写器将自动且无需接触地对货物进行读写。该子系统包含货物自动入库、货物自动盘库、货物自动出库和货物自动周转等环节。

5.3 物流业智能配送管理子系统

物流企业智能配送管理子系统以GPS与GIS等通信技术为基础,主要为物流业物流配送提供高效服务。该子系统包括车辆实时监控、动态调度、配送货物查询、物流企业与外包方的通讯、车辆配送路径优化等。

5.4 物流业智能包装管理子系统

智能包装管理子系统是以RFID自动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现代材料科学等技术为基础,通过增加物品的实时信息以便各方对物流过程的追踪管理,提高货物的包装效率,特别是运输包装的效率。

5.5 基于RFID自动识别技术的物流安全管理子系统

通过利用RFID自动识别等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企业相关货物的实时跟踪与识别,掌控货物状况,从而保证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库存管理、货物正确与快速运输和产品销售等全过程的时效、可靠与安全管理。

5.6 企业智能质押品监管

例如当融资企业把相关质押商品存储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中后,并以此向银行申请授信,物联网技术可以使银行等金融企业随时对融资企业的相关质押品进行信息实时监管,从而降低银行等金融业可能需要承受的风险。

5.7 企业智能保兑管理子系统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企业智能保兑,将可以随时掌握从银行承兑到仓单质押等各个环节的反常问题与情况,并且可以预警上游生产商回购质押货物。

6 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发展推动着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变革。随着物联网理念的不断引入,相关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与扶持,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物联网将给中国物流业带来历史性与革命性的变革,中国智能物流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全新时代。

我国未来通过物联网为物流业提供的应用将主要出现以下四大发展趋势:

6.1 主要从智能供应链与智能生产融合

随着RFID自动识别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逐渐普及,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生产子系统、采购子系统、物流系统与销售子系统等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础,而网络的融合必将产生智能供应链与智能生产的融合,企业物流完全智能地融入企业经营之中,打造智能企业,打破传统流程、工序等的界限。

6.2 智能物流网络开放共享,融入社会物联网

物联网是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应用。如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方便地实时查询、追溯产品信息。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统也将根据需要融入社会物联网络或与专业智能网络互通,智能物流也将成为人们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6.3 多种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于智能物流

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用于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各种感知与操作。如,温度的感知用于冷链;侵入系统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盗;视频的感知用于各种控制环节与物流作业引导,等等。

6.4 物流领域物联网创新应用模式将不断涌现

物联网带来的智能物流革命远不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以上几种模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更多的创新模式会不断涌现,这才是未来智慧物流大发展的基础。

目前,就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如,某公司在探索给邮筒安上感知标签,组建网络,实现智慧管理,并把邮筒智慧网络用于快递领域;当当网在无锡新建的物流中心就探索物流中心与电子商务网络融合,开发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无锡新建的粮食物流中心探索将各种感知技术与粮食仓储配送相结合,实时了解粮食的温度、湿度、库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粮食配送与质量检测管理的智慧物流体系,等等。

7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应用于物流业仍处于孕育和准备阶段,离大规模的应用和普及还有较大距离。但是,物流业作为物联网技术最早涉及的领域之一,已经具备初级应用雏形,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技术不断革新的大环境下,物流业必将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将迈上更新、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吴晓钊,王继祥.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2):52-59.

[2] 赵昱. 物联网对物流活动影响之展望[J]. 企业导报,2010(6):107-108.

篇9

随着新一轮长江经济带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等诸多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正迈入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中国经济“发动机”之一,长三角地区再次显示出其作为全国经济增长极的巨大带动效应。2016年,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苏州、浙江宁波、安徽合肥等核心城市在内的长三角经济圈,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区域经济总量、经济增速、产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均保持在全国前列。

一体化步伐继续加快

下午6点的下班高峰,来到上海地铁11号线位于昆山市的花桥站就会发现,这个县级市地铁站的人流量并不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少。上海地铁11号线是国内第一条跨省地铁线路,从江苏昆山出发,十多分钟就能进入上海地铁网络,然后可以便捷地到达上海各地,被称为“跨界的风景”。

现在,昆山和上海的交通卡已经实现互联互通,在昆山居住、生活,在上海上班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作为中国高铁版图上最密集的地区,一体化的长三角交通串联起同城化的工作空间,也编织起很多奇妙的“双城生活”。

以高铁为代表的长三角高速陆上网络,以远洋、长江航运为代表的水运网络和以国际航空枢纽为代表的航空网络,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成长为国际化城市群。

交通一体化促进了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目前,长三角已大致完成要素一体化发展阶段,基本形成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一体化发展正步入制度一体化新阶段。

目前,长三角已设立交通、能源、环保、信用、社保、产业、食品安全等12个重点合作专题,并取得显著进展。

2016年,来自浙江的阿里巴巴与江苏的徐工集团联合打造的“徐工工业云”正式上线,双方在中间件平台上协同建设共享用户、算法、交易、评价、物流等,实现模块化开发管理,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群体都可以通过开放的APP与徐工和阿里对接。

除了“徐工工业云”外,上海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与苏钢集团等共建的“物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与芜湖共建的“上海技术交易所――芜湖协同创新中心”等正在长三角地区不断涌现。

专家表示,未来长三角地区产业协作既要顺应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也要对国家区域战略形成良好的支撑,在深化制度合作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产业协作在更高层次和更深水平上发展。

区域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2016年以来,长三角地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经济稳中有进的态势更加凸显,区域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为稳定全国经济大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016年,江苏以7.6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和7.8%的增速,实现了地区经济的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浙江在保持了7.5%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日趋向好;安徽经济增长实现了8.7%的较高增速,并提出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以长三角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凭借创新意识和人才优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转型,高端制造业、生产业、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表现突出,有力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发展是第一要务,质量、效益、结构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上海经济发展的水平,应当首先体现在质量和效益上、首先体现在服务国家战略的结构优化上。上海将以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两项国家战略为主线不断深化推进,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共识。在创新战略驱动下,长三角地区转型升级步伐有望继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经济发展将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

区域分工:1+1大于2

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推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协作,是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一环。沪苏浙皖四地虽发展禀赋各异,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从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来看,上海未来的目标定位是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

不同于上海,南京的定位是中心城市,打造与镇江、扬州抱团式发展的都市圈,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

而按照规划,杭州的目标定位是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与嘉兴、湖州、绍兴形成一个都市圈。

作为首次被划入并融入长三角格局的合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

城市群内开展产业分工,能避免内耗、实现“1+1>2”的效果。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雯认为,要营造良好的分工生态,前提是明确区分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

当然,除了完善合作机制、明确城市功能定位,解决同质化竞争的另一关键要素是有效的协调机制。随着政策出台,下一步,长三角城市群的政府协调政策的约束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跨区域协商不能只停留在“台上握手”的层面。

区域网络布局和区域生态共治

从最初15个城市发展到如今30个城市,长三角城市济协调会已满20周年。根据近期在淮安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7次市长联席会议,区域网络布局和区域生态共治,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新亮点。

长三角城市群正在进一步完善区域网络布局,实现高速网络的普遍覆盖,推广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应用,推动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的建设,促进跨城市、跨区域信息安全联防联控,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利用共享经济模式不断提升长三角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

篇10

脱节的设计与生产

锅炉行业对海量数据、准确数据、灵活生产有着特定的要求,而对于以研发为企业运营战略核心的锡能锅炉而言,曾经的制造与设计严重脱节却成为企业管理的最大“毒瘤”。制造与设计各行其事,数据孤立,当时锡能锅炉的制造BOM与设计 BOM存在的差异率甚至高达100%。将研发、生产、领料入库真正串联在一起,实现研发生产一体化管控,成为锡能锅炉2011年试水信息化的最大诉求。

除此之外,锡能锅炉当时采用行业普遍的自上而下的设计模式,任务分发、跟踪、汇总全部采用手工管控,繁琐且容易出错,而且文档归档、图纸控制、数据标准化、物料库等研发管理的关键环节都存在缺乏精准与统一的问题,而从企业整体运营角度考虑,研发部门不能够及时为后续的业务部门提供准确的生产准备数据,也令锡能锅炉对利用PLM系统规范研发管理的信息化需求尤为迫切。

同时,锡能锅炉在生产、采购、销售等其他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管理环节,如产品报价、生产进程、生产管理、备料等,也有着亟待提升的巨大空间。“2010年市场上钢材的价格变动很大,由于无法获得产品的准确成本,经常发生因产品定价不当造成的亏损。”朱永忠回忆道。而且由于最低库存设置不合理,生管部门连备多少料心里都没底,更无从知晓备料应如何充分利用。在生产节奏的掌握上,班组长工作表式的手工管理也使得生产无法合理组织,再加上销售过程以及售后服务系统管理的流程化、标准化需求,锡能锅炉亟需通过ERP系统对各种业务流程做有效的管控。

“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主线非常明确,就是将研发-销售-采购-生产的业务链条彻底打通,实现企业运营的一体化管控。”朱永忠在2011年亲自挂帅锡能锅炉的信息化项目,并选择与在锅炉行业有着深厚产业积淀以及积累了杭州富尔顿锅炉、昆山大震锅炉等一批行业标杆企业成功案例的鼎捷软件建立信息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凤凰涅式的管理重生

在对锡能锅炉内部需求进行明确梳理,并结合锅炉行业管理特性的基础上,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以达成项目实施效果,鼎捷软件为锡能锅炉制定了PLM先于ERP启动的“三步走”一体化战略步骤。

第一阶段,实施PLM系统。搭建以产品结构管理为核心的产品数据管理平台,基本满足产品结构管理、技术文档管理、相关研发设计文档审批流程、变更管理的信息化需求,使企业的技术知识财富实现可管理。

第二阶段,实施ERP标准模块,并与PLM系统实现集成。对信息流与物流实现真正的管理,同时缩短成本结算时间,提高成本计算精准化,并可供接单分析。

第三阶段,实施电子签核、WEB。提升业务流程处理与审批效能的同时,WEB报表精准呈现日常管理状况,从原始、零散的数据中获得有意义的管理数据,从而为高层提供决策分析。

一体化管理效益全面升级

正是因为有完全抛弃旧的传统与习惯的强大信念支撑,锡能锅炉仅在半年内就迅速实现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与一体化管理,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各关键业务环节呈现出全面的管理优化效益。

■研发管理:技术先行,设计生产紧密衔接

PLM系统的应用实现了规范的技术参数管理,为锡能锅炉的技术人员对于物料的快速查询和重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工艺管理是锅炉行业的管理重点,对此,PLM系统结合锡能锅炉的实际需求,实现了完整的工艺参数化管理和自动化管理,为生产制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数据合理组织的前提下,为了促使锡能锅炉的设计人员喜欢用、愿意用PLM系统,PLM系统针对CAD集成,搭建了设计整合平台,使设计人员可以非常便捷地使用PLM系统数据,并通过PLM与ERP系统的完美对接,打通了自CAD到PLM再到ERP的业务流和数据流。

考虑到锡能锅炉特有的复杂多样的产品数据,项目实施团队重新梳理了企业的产品数据,并将数据组织成网状结构,实现了数据的网络性关联管理,为PLM与ERP系统的无缝集成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生产管理:透明的制造现场

被裁切成不同规则的钢材、板材混乱放置于车间,取用随意,这是前几年锡能锅炉生产车间中所处可见的场景。因为没有领料作帐的观念,财务的账面数字对生产人员而言永远只能作为参考。如今,锡能锅炉的生产部门已开始走上正常领料生产的轨道,材料利用率也较之前有了极大提升,边角料和余料得到充分利用,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

同时,在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一体化管控的理念指引下,锡能锅炉原来的研发环节中融入了生产、采购、成本的管理理念,将管理转化为实际效益。标准化的趋同,很大程度减少了采购困扰,增强了采购议价能力。

■财务管理:精细化成本管控

曾经粗放式的成本核算方式,使得锡能锅炉根本无法得知每个锅炉的成本,更无从知晓详细的成本构成。朱永忠笑言:“那时锅炉卖出去了,还不知道是赚是亏。”因此精细化的成本核算,甚至已关乎锡能锅炉高层做出及时、正确的商业决策。

在运用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通业务与财务后,锡能锅炉对每个合同、每家客户有多少往来以及应收应付帐一目了然。同时,增值税发票直接在ERP系统中开立,不需要再切换到金税开票界面;生产、物流数据通过系统抛转至总账凭证,省时省力;系统中直接查看稽核数据,为结账做足准备工作,提高了结账效率,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的发生率。

精细成本控制领衔智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