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教育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小学教育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小学教育的理解

篇1

1 教师对经典的理解

对问题“您认为经典诵读教学中涉及的‘经典’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的回答,通过问卷调查能够看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经典指的是古诗词,其次是古文,再次是古典小说和现代文,最后是外国作品,其他选项主要包括《三字经》《大学》《孟子》。其中低年段选择古诗词的比例大于中高年段,而中高年段选择古文、古小说、现代文、外国作品的比例则高于低年段。在语文传统教学领域的阅读教学中,古文、古典小说、现代文、外国作品都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外阅读中更是多有涉及,尤其是对中高年段而言。

2 教师对诵读的理解

对问题“您怎样理解经典诵读中诵读的含义”的回答,绝大部分教师都将吟诵看作诵读的主体内容,其次是背诵、朗读。在这里,教师将吟诵当做诵读的主体,说明教师主要还是将经典诵读看成一种学习方法,界定为学生的个体行为。由此可见,教师对经典诵读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并不清晰。教师受语文传统教学领域的阅读教学的影响很大,并没能真正厘清当前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教学与语文传统教学领域的阅读教学的区别。

3 教师对经典诵读性质的理解

对问题“您认为经典诵读是”的选择结果可以看出,65.8%的教师都认为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而28.8%的认为是一种特殊课程,21.07%的教师认为是一种教学方法。这说明教师对经典诵读性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其中以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认识居主体地位。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学习方法广义的理解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法、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组织管理等环节。大部分教师还是将经典诵读看成一种学生的个人行为,认为经典诵读是学生个人的选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这说明教师对经典诵读的认识还不够。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既是学习者学的方式,也是教授者教的方式。

4 调查结果分析

经典诵读教学要想真正成为一种学校行为,就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因为教是经典诵读教学开展的主体力量,只有教师对经典诵读及其教学有了正确清晰的认识,才能保证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4.1 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的认识

目前,教师对经典诵读含义的理解还不十分清晰,这必然导致教学中目的不清,目标不明。教师对经典的理解也还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课外阅读的内容上,教学目的依然是为常规的语文课堂服务,在他们眼里,经典诵读仅仅是语文课的衍生物,不具有独立品格。因此,他们大多认为学的经典应该是学生可理解的,是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是容易看到成效的,而这其实是经典诵读外衣下的语文古诗教学,并非完全的经典诵读。可见,教师对于经典诵读的本质目的要么还没有真正把握,要么就是虽然已经认识到了,但由于真正经典诵读开展与否并不对自己的教学成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于是就算学校要求开展,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倾向于让学生学会学懂。当他们面对学生理解不了的经典时,就显得很困惑,并且建议选择简单易懂的经典内容进行教学。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从思想上为教师厘清什么是经典诵读,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追求,以及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可以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其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心得体验以及如何处理教学中到的问题;还可以派相关教师去经典诵读教学开展得比较成熟的学校考察、学习。

4.2 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

由于经典诵读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较高,又无固定的教学参考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自我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此,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素养。这对已经适应于统编教材教学的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在经典诵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单应该会教、会背,还应该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培训,使教师有足够的涵养应付经典诵读教学的开展,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可以组织教师在假期集中学习,还可以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查,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专业学习,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出发,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情境,指导学生开展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掌握数学知识及技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正确理解、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指综合、巧妙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实际问题以及数学内部问题,具有应用性和工具性。解决问题教学能鼓励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优势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是采用分散式,便于拓展小学生的思维,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问题呈现的方式上,解决问题教学带有开放性,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生活,合理地进行问题情境的设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效地融入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相互帮助,拓展自身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所以,应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也使教学效率有效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颜平.渗透的是策略,孕育的是思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1(20).

篇3

关键词: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策略指导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需要,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思维方法。以优化教学情境为指导,通过合作探究和总结反思,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认知活动中不断提高英语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教师关注教学策略的优化,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满足他们学习内化生成发展

需要。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激活学习潜能

生动活泼学习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中不断增强认知感悟。这样的情境创设,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增强学习好奇心;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积极自由表达,增强实践认知体验。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需求,围绕学习情感需求,注重创设与文本相似的学习情境。

一方面,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一种轻松、活泼、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思维;另一方面,营造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学习环境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建立在和谐的师生交流畅通渠道基础上的认知教学,不仅能够给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空间,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配合教师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起到活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的作用。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的7 B Unit 1 Dream homes教学中,通过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一方面,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世界各地的住房造型,

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模型进行学习理解,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展现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Homes around the world”中的房屋描述进行小组学习,以解决学生个体的质疑之处。

二、运用合作探究模式,增强语用技能

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在增强认知体验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合作探究是解决任务型学习问题的有效方法,不仅能够体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还能够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有所提高。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习作用。

一方面,在设计任务问题时,明确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进行有目的地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建议学生运用同桌、小组、师生等多元化学习力量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体验。这样的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更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表达中提高语用技能。

这样的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有深刻的学习体验。例如,在

8 A Unit 5 Birdwatchers的“Reading Birds in Zhalong”教学中,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wild birds?”来主动交流,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短语进行回答。

同时,可要求学生围绕“Why do the birds like to stay in Zhalong?”来找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实践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这样的模式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运用技能,还能够有效增强学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三、关注策略指导运用,激活学习思维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知识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习惯。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可注重培养学生的资源运用策略,建议学生运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来拓宽眼界;语言交际策略,使学生能在表达交流中不断提升语言运用技能;学习调控策略,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计划协调安排中不断提高语用技能。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的“Reading”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能够归纳出文章的大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通过互相学习探究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交际学习策略,并根据学习过程和表现情况予以积极评价,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反思调控学习策略。这样的教学思维模式,更利于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积极学习策略。

由此可见,关注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性,就是在优化教学策略的基础上,突出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运用,为学生创设情境和趣味化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增强认知体验。从学生的学习认知体验中探寻策略方法优化,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公安院校;廉洁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60-02

对于公安院校学生而言,廉洁教育不仅是一套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文化环境和行为方式。开展廉洁教育,必须以公安院校的实际和预备警官的思想状况为现实切入点,协调好三对关系。

一、关于公安院校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公安院校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公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又各有侧重。

1.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关联性。公安院校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具有相同的教育目标,共享教育资源,教育效果互补。其一,两者的教育目标具有相同的指向性。两者在教育过程中既有系统的理论灌输也都渗透着道德素质的养成,都致力于为培养合格的人民警察奠定德育基础、营造人文环境。其二,两者的教育资源具有交叉性。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享公安院校的教育载体,都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主题实践活动为平台,二者在教育资源上具有很大的交融性和交叉性,有利于公安教育的持续开展和深入推进。另外,两者的教育效果相得益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廉洁教育探索合适的教育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廉洁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道德信仰转化为具体的职业操守,巩固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公安院校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有侧重,相对独立。其一,两者的教育任务具有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廉洁教育以相同的教育目标为方向,分工却不同,承担的教育任务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进行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养成教育,廉洁教育要使学生明确在具体的职业领域中成为一名合格人民警察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其二,两者的教学安排不同。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地方高校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以四门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教学大纲、教学时数都有统一的安排。而廉洁教育主要以公安院校自编教材为主,教育内容突显公安院校特色,符合人民警察的职业需要。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公安院校教育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廉洁教育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更突显职业特点。

二、关于公安院校学生廉洁教育与地方高校学生廉洁教育的关系

公安院校的廉洁教育既是全国高等院校廉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必须体现公安机关的工作性质和职业需要,突显公安院校廉洁教育的特色。

1.公安院校廉洁教育与地方高校廉洁教育的相通之处。公安院校廉洁教育是全国高校廉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其一,共享“关口前移”的教育理念。对青年学生开展廉洁教育是将反腐倡廉的关口前移,提前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防患于未然。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接受了廉洁思想的灌输与廉洁文化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关口前移”的理念具有极大的教育前瞻性。其二,在教育方法上,都善于运用反面教材的思想震慑和行为规劝作用。与正面案例的正向行为激励作用相比,反面典型案例更能起到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警示作用。另外,与专业技能教育相比,廉洁教育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显现出来,教育效果很难量化具有迟滞性,然而,清正、诚信、廉洁的理念一旦形成,其作用效果具有影响的深远性和持久性特点。

2.公安院校廉洁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体现公安院校的特色。由于公安院校的廉洁教育是适应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专门针对预备警官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所以,必然表现出与地方院校廉洁教育的差异之处。其一,公安院校廉洁教育具有特定的教育对象。与地方高校学生未来职业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相区别,公安院校在校学生都是预备警官,未来的职业方向是明确的,所以,公安院校廉洁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其二,公安院校廉洁教育的教育环境比较封闭。由于公安院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在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较为单一和净化,相对来说,学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或冲击也比较小。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进行廉洁教育,教育者更加主动,可控性因素较多,容易达到教育目的。另外,在公安院校中,廉洁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专业课教师也具有廉洁教育职责,廉洁教育正是通过对专业教育的渗透性来开展隐性教育。

三、关于公安院校廉洁教育与公安院校文化建设的关系

在公安院校中,廉洁教育既是一项政治工作,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廉洁教育的开展与公安院校文化的传播是同一个过程。

1.公安院校廉洁教育具有传播与推动公安院校文化创新的功能。公安院校廉洁教育的内容是公安院校文化的提炼和升华,廉洁教育实践本身也在传播公安文化,文化育人、提升预备警官的主观幸福感是廉洁教育的最终指向。其一,公安院校廉洁教育根植于公安院校文化。廉洁教育理论是公安文化尤其是廉洁文化在长期的公安实践中积淀的成果和结晶,是综合凝练人民警察在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方面的基本态度和理论概括。公安院校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又推动廉洁教育内容不断充实和创新。其二,廉洁教育传播公安院校文化。廉洁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讲授廉洁理论、传播诚信价值观,更强调在预备警官中形成一种职业认同和文化共识,培养清正、廉洁的道德素养,廉洁教育的过程是在传播公安院校文化,进而转化为职业行为。另外,公安院校廉洁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学生在廉洁文化的滋润中成长,能够达到身心愉悦、陶冶情操的效果,文化育人也是廉洁教育价值的充分体现。

2.公安院校文化具有廉洁教育的作用。公安院校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性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廉洁教育功能。其一,公安院校文化为廉洁教育提供文化视野。廉洁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公安院校文化尤其是廉洁文化建设的问题,加强廉洁教育就要用文化的办法来解决文化问题,只有从民警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了解他们对廉洁理论的现实需求,才能在思想上达到高度的认同。其二,公安院校文化是廉洁教育的传播载体。公安院校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在内的廉洁教育知识竞赛,廉洁教育图片展,廉洁教育讲座;以廉洁为主题的校风建设等精神文化可以作为廉洁教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发挥廉洁教育的作用。另外,公安院校文化为廉洁教育提供了育人环境。不能仅从教育载体的角度来理解公安院校文化,要充分发挥公安院校文化特有的廉政精神文化特质,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营造廉洁文化氛围,提升预备警官的职业归属感。

由此,理顺公安院校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才能对廉洁教育进行准确定位,突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使两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李照修.高校廉洁教育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

[2]程文亮.加强公安院校学生廉洁教育的理性思考[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12).

篇5

关键词:军校学员;学习压力;抑郁,焦虑,心理资本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18-02

心理学认为压力源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调试和失衡,从而导致的紧张状态。军校学员是指根据军队建设需要,由军队院校从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或保送入学,毕业后由军队统一分配的学生。学员的学习压力在军校各项压力来源中排在前面,这与军校的管理模式有关。学习压力增大,会增加学员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产生的几率与风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就业率增加、上学机会增多、就业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独生和单亲子女比例上升,这些现况使得军校学员的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军校教育培养方面的新问题也应运而生。反映较多的问题是军事化院校管理带来的压力问题。在压力下,本身性格略有偏差的学员就更有可能出现自我意识差、行为孤僻、偏激、缺乏自控能力、缺乏对行为后果的考虑,而且与人交往困难,容易激化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心理资本对压力的抵抗和对个体内心的保护作用就很必要。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要素,表现为积极行为标准和心理状态。心理资本包括自信、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种构成成分。拥有较好心理资本的军校学员,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因此,笔者试图探讨心理资本这一调节变量对压力导致的焦虑、抑郁的调节作用。

一、军校学员的压力

学员在同等的知识水平条件下,进入同样的环境,面对同样的任务,但是因为本身心理素质不同,会出现各种心理不适。这一方面是由于学员年龄偏小,有些是初次远离父母走向社会,不能适应紧张的军营生活节奏而引发的正常情绪。另一方面也由于训练强度大,学员身体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所致。学员中呈现这些心理现象的因素比较复杂,下列三对矛盾对学员的心理变化的作用较为明显和普遍:一是考上军校的成就感和优越感,与入校之后巨大的竞争及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之间的反差,使学员心理感觉到紧张。二是表现自己的欲望和张扬个性的想法,与军校严格统一的环境规范与纪律约束相矛盾,使青年学员感觉到压抑,有可能演变为厌烦,甚至要求退学。三是渴望探索和放大人生体验的天性与管理教育工作的某些薄弱环节相冲突,有可能导致严重违纪或是失控行为。

二、学习压力与心理抑郁的关系

抑郁情绪是公认的“精神感冒”,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缺失、记忆减退、人际交往困难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研究表明,长期抑郁常伴随注意障碍、记忆损害、学习缺陷等,严重者发展为抑郁症,有可能导致永久的优势半脑的功能受损。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去同步,以及家庭教育的更新缓慢,青少年抑郁的心理障碍发病因素实际是上升的。女性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高于男性青少年。大学生群体的抑郁比率在逐年上升,特别是军校大学生。部分学员家庭条件和生活背景比较好,习惯了舒适安逸,对艰苦节俭的军营生活不能适应。也有部分学员本身的价值观有所偏移,兼之制度化管理,一体化的生活节奏,这些全都放大了学习压力,导致心理抑郁在军校的持续普遍发生。

三、学习压力与心理焦虑的关系

学习压力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影响。适度的学习压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产生更主动的学习行为,从而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物极必反,过度的学习压力必然催生学生的焦虑情绪,并且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排解和疏导,随着焦虑不断累加,则会反而降低效率,使得已有的水平无法正常发挥。对军校学员来讲,管理压力、训练压力下的学业负担过重同样会引起心理焦虑的产生。

四、心理资本对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心理抑郁、焦虑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心理资本简称PCA(Psychological Capital Appreciation),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希望:一个没有希望、自暴自弃的人不可能创造什么价值。乐观:乐观者把不好的事归结到暂时的原因,而把好事归结到持久的原因,比如自己的能力等。韧性:从逆境、冲突、失败、责任和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能力。主观幸福感:自己心里觉得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情商:感觉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进行自我激励、有效地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组织行为:自觉、自发地帮助组织、关心组织利益,并且维护组织效益的行为,并非直接由正式的赏罚体系引起。军校学员所面临的问题是:存在训练压力和学习压力,学员既要满足学校政治管理要求,也要达到学业成绩,同时他们更关注这个人生阶段更重要的思想成长和个人进步。他们能接受训练繁重和学习现实,但迫切需要心理安慰,这就需要管理者为他们营造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而并非有了心理问题再去解决。除了营造气氛,更应该从心理资本的角度,采取心理辅导的技术帮助学员提升心理资本。这其中主要是提高自我效能感,换句话说就是心态。班杜拉认为人存在一种效能期望,意思是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所讲的内容,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说,帮助学员提升心理效能感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维护自尊增加效能。自尊是人的各种秉性中最为宝贵的成分,焦虑、抑郁往往就是自尊受挫或受损,采取一种掩饰或回避的行为。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运用其本能的自尊于心理调试,对某些“不适”先采取宽容的态度,待心理状态基本稳定后,再进行深入的教育帮助启发,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沟通感情提升效能。信任是人际交流中一种很高的评价标准,是心理调适的重要前提,达不到信任就有心理阻抗。建立信任关系,首要是真诚,其次是有耐心,倾听对方的诉说,还要发现思想行为中合理的部分与积极因素并充分肯定,最后才能加以引导和调适。三是实施激励提升效能。激励是对焦虑、抑郁者的普遍方法,能帮助他们转移关注的焦点,放弃固执与偏见,理顺自身的情绪,回复到正常状态。

五、Y语

心理资本是青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可塑造和可提升的良性建设性心理品质。现代军校学员的本质特征和成长规律,价值标准以及促成或影响其成长的各种因素,都会以某种形式反映在学员的学习活动和应对策略中。因为学员的第一要务是学习,训练压力也会渗透进学习压力中。因此学习压力容易让心理资本不足的学员,产生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为了应对压力带来的紧张,就要通过一些措施,来提升和管理学员心理资本,充分发挥心理资本在抑郁和焦虑方面的调试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清泉,周宗奎.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07).

[2]付立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

[3]王鉴忠,宋君卿.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机理[J].辽宁大学学报,2011,(02).

[4]赵曙明.智力资本与心理资本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02).

[5]杨锐.本土心理资本对职业生涯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21).

[6]常海.从心理资本角度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7]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05).

[8]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03).

[9]军校学员的疏离感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11).

The Regulation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Caused by Study Pressure of Cadets

WANG Hui,WANG Xiu-chao,DAI Hong,WU Sheng-jun,YANG Bo,LIU Xu-fe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Psychology,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32,China)

篇6

一、制约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因素

1.对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不足,缺乏针对性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在试用的教材中在每个教学单元和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相应的口语交际训练,依照教材安排对小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会得到相应提高,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忽略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部分,将教学重点放在读写上,只对小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行训练,不注重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而且缺少针对性,每次培训内容不具有衔接性,每次口语训练都是临时编排,草率敷衍。

2.口语交际训练与语文教学相分离,不能得到巩固

许多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将口语训练与读写能力分割开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只是临时起个题目,让学生随便说说,与语文教学中的其他教育环节相分离,使口语训练内容在学生阅读、写作中得不到巩固,口语交际训练似乎成了语文教学中毫不相关的一门课程,使口语交际训练效果很差。

3.训练内容缺乏真实性

老师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训内容的选择只依靠教材,而不考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交际训练的内容缺乏真实性。在口语交际训练的时候老师选择的话题往往在小学生的生活中遇不到,例如以珍稀动植物,学生在进行这些话题的交际时只会按照课本上讲的内容进行阅读,不能让小学生发挥自己的口语,这样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二、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32-01

近5年来湖南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全省共约80所高校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在75%以下,而且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65%以上,这就是说,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工商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个别部门从事临时工作,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湖南工学院与企业联姻,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中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本科的知识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地方高校与各地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产业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地方高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1)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定位的准确性。(2)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工商企业既有属于生产型行业的企业,也有属于服务型行业的企业,从业人员跟一般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质要求不一样,从业人员不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行业基本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并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因此,高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应立足市场和社会,要根据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来调整实践教学内容。(3)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影响就业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仍是专科层次,大多数国有单位对本科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都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求,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计划的调整。(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战场。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学生在实习单位挂牌顶岗。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三、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的思路和对策

1.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上围绕职业经理人培养这一条主线,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行业高级行政管理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文化咨询策划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深圳康佳、联想等多家大型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生态山庄是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生态山庄,公司将负责山庄的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3.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企业著名高管或行政部门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湖南工学院首先在2008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

篇8

关键词 中小学 教育科研 定位 转知成智

近年来随着“科研强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逐步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关注的焦点。各地中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也如火如荼。但在理论上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却不甚明确。定位问题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性,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及评价等,是深入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首先清楚的重要理论问题。

目前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的主要观点有: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反思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界定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进行了阐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特点,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研究活动。这种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断式理解,没有放在概念系统中去理解,从而也就不能和与之相关的概念区别开来,也就无法在相互比较中真正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

按照亚里士多德对概念的“属+种差”的定义方法,对一个概念要从它的“邻近的属”概念、同一层次的“种”概念间的差别上去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概念的上位“邻近的属”概念为“研究”,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种”概念有: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学研究。“研究”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活动。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呢?

一、在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探索实践智慧

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科研,虽然都属于“研究”,但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选题来源、提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方面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大学教师或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在从事科研活动时,分别承担着“当事人”和“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中小学一线教师在中小学教育科研“当事人”的角色,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处理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程是在中小学教师参与、主导下进行的。而专业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研究时,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他们的这种“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主要是指他们不是直接去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要研究的问题,而是在旁边以一个“智者”的身份去观察、评说教育,或者指导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教育问题。

2.在选题来源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选题是从已有的理论出发,探索已有理论的正确性,并发展和完善已有理论。如有学者指出,学科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来源主要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此,科研的内容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有其鲜明的应用性。[2]

3.在提出研究假设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最典型的研究假设是和自然科学研究假设一样,研究假设要以叙述的方式说明两个或更多量之间可期待的关系。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美,假设命题的本身在逻辑上是没有矛盾的。[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假设很多时候是不明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有时甚至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假设。在研究假设的提出方式上,很多时候是藏在研究方案中的,是研究方案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4.在研究方法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多是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是采用自然科学实验(或近似)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或改变研究对象,验证研究假设、探讨研究现象关系,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方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某些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表现进行比较,并结合其他方法,揭示出该类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而认识教育的规律与趋势的研究模式。[3]历史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1]

中小学教育科研使用的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4]校本研究,基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解决学校现实的问题,以教师群体为研究主体,采用观察、访谈、案例、行动等研究方式为主。叙事研究是通过描述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规律。[5]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是具有很大差异的。归根结底,这些差异主要源自于二者的研究目的不同。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以求知为研究目的,教育科研专业研究者也是想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去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和规律,即教育知识。这种教育知识就是要追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经过证实的教育观念,体现为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教育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是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的,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机智,形成研究者教育风格。

二、在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知识探索实践智慧

目前基础教育界,由于还没有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区别开来,还是从“探究教育规律”来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所以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关系,还是从“探索规律”与“遵循规律”的视角去理解。教研、科研都强调一个“研”字,都是对学校工作进行探索和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研同属于一种研究,即探索教育实践智慧的研究。下面从研究范围、研究方式、指导人员的素养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不同。

1.从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上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范围很广泛,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有可能是一个“难题”,是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需要中小学教育科研给出新经验、新智慧。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教师教学工作,表现为某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学校教研活动的重点是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吃透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研内容多以分析教材为主,内容相对固定、封闭。在这种教研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性难以被激发。”[6]这些问题是相对固定、封闭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身边有经验的教师或教研员(教研组长)都已经遇到过,并经过实践探索,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2.从研究方式上来看

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方式主要是开展课题研究,基本流程是中小学教师按照相关课题管理部门的课题规划指南,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选择并申报课题,经过课题管理部门审核后立项,立项以后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主要是要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其中包含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假设、研究目标、内容等),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按照研究计划,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及机智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主要形式有“集体备课”、“师徒帮带”以及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说课、评课等开展的活动。实际操作的基本组织方式有:先讲后研、先研后讲、互动对话。“先讲后研”,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对要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阐述讲解,再由参研教师进行探讨、反思、体悟的研究方式。“先研后讲”,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提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让参加教学研究的教师去思考,然后再召开教学教研讨论会,会上参研教师可以各抒己见,最后组织者根据教师研讨中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发言,提炼出共识性东西。“互动对话”,是对话式教研,它是指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组织者和参研教师都围绕着他们共同感兴趣的教学问题,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最后达成共识。[7]

3.从指导人员的素养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导人员,一般来说是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比较丰富的与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的客观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也按照他们的学识去指导、评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强调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假设、研究的严谨性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指导人员主要是教研员或教研组长,他们一般都具有长期的从教经历,取得过较好的教育教学业绩,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是有关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不如教育学专家学者。从现实调研状况来看,有研究者对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的教研组长调查显示,三成多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科教学能力是教研组长的首要基本功(占34.6%),认为组织协调能力较为重要的占29.9%,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教研组长认为教学理论功底很重要(占24%)。[8]

综上所述,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研究方式、研究指导人员素养的这些差异来看,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研究思维方式。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要有可靠的研究依据,即研究以“教育知识或理论”为基础,即“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凭借的是经过验证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主要依据的是“教育经验”,即“以日常经验探索教育智慧”,这种经验主要是个体以往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偶然性,客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的内涵

1.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知”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被证明了的对世界的系统认识。按照人类认识成果的可证实程度和可靠性,可把知识分为思辨哲学知识、实证科学知识以及实地调查知识。

(1)思辨哲学知识。哲学是以概念为对象的“形上之思”。概念作为人类文明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水库”,构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阶梯”和“支撑点”;对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就是以理论方式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是对人类文明的反省和引导。[9]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思辨哲学知识主要是指在哲学或教育哲学中对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如,对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的理解。

(2)实证科学知识。实证主义认为,只有严格忠实于观察和经验的陈述,所得到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科学知识。这类知识首先是数学,它由于不依赖于任何其他预设而成为最基础的学科,然后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社会学。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知识主要是以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或类似方法,获得的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社会学知识等。

(3)实地调查知识。洪业利用实地研究方法,把实地调查的知识划分为:事之测量、时之测量和地之测量。[10]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实地调查知识,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利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等,对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得出的关于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的知识。

2.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智”

根据靖国平博士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有两重意义――“德性”以及“大知”(与“闻见之知”的“小知”相对应)。在现代西方文化中,对“智慧”意涵的理解逐渐融入学科而被赋予了新意。如在信息科学上,智慧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一由低到高的金字塔的塔尖;心理学上,智慧是指人才智聪明,才思敏捷,思维有独创性,能够机智地解决认识上的难题;在社会学上,智慧是指某人在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是敏感的、机智的和通情达理的,其思想和行为等是切合实际的,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是有效和实用的。[11]

综合以上中西文明对智慧内涵的理解,智慧是指懂得巧妙、机智地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追求真理,去创造生活和提高生活的质量,去提升生命的意义,能够运用知识去拓展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去丰富心理、理解他人和完善自我人格,去追求人生的美善和崇高。具体到中小学教育科研,对智慧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智慧是指对原有知识的接纳、认同和内化,以及在实践运用中,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体悟、新发展等。即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领悟,实现概念(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

其次,智慧是指把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感悟、新发展运用到情境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对教育实践具体情境的驾驭,灵活机智地处理实践问题,从而产生教育教学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即教育机智。

最后,智慧是指在以上对知识的领悟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领悟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教学、学生、教师等教育中基本概念有自己的理解和体悟,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个人的教育风格。

从“知识”与“智慧”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作为外在的事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实然的、已知的认识成果;后者是作为人以内在的价值世界和心理世界为尺度,去主动地、合情合理地运用知识,获取理想性的人生幸福的能力和本领。

3.转知成智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转知成智是指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之中达成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高度的“交汇”或主体间性,尤其是指将客观、外在的知识转化为个体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

中小学教育科研实现转知成智,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运用多种知识,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管理情境,灵活机智地应对教育生活世界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经过反思、体悟、灵感等方式丰富和发展已有知识,从而生成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并最终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教育风格。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教育实践智慧。这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容易达到的,也是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最直接意义的成果。而以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专业研究者为标准,以学术论文为最重要的标准,而撰写学术论文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对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来说,也不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路――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从而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区别开来,并具有可操作性,使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再一味地依靠教育经验、日常习惯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利用坚实的理论,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 王志坚.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和意义[J].教育研究,1997(2).

[3] 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 李松.我国中小学教研60年:反思与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4(17).

[7] 王富英,朱远平.中小学教研要素与有效教研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

[8] 徐汇区“中小学教研组长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项目组.中小学教研组长的工作现状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9] 孙正聿.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J].天津社会科学,2011(5).

[10] 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科学学研究,2007(2).

篇9

教育游戏小学教育趣味性与传统的小学教育方法相比,课堂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善于运用教育游戏,不但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小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使教师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一、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游戏由于适合小学生认识和心理特点,因此在小学教学活动实践中,善于运用教育游戏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以及增强知识理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教育游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内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尤其热衷玩游戏并乐在其中。教育游戏正是迎合了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深深地吸引小学生,并使其积极地参与。不过,教育游戏并不是单纯的游戏,它将小学知识融入其中,使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因此,小学教育知识以教育游戏为载体,有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教育游戏有助于集中学习注意力

教育游戏与单纯的游戏相比,本质的区别在于其注重知识的传授,玩游戏的过程即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因此,小学知识与教育游戏进行有机的融合,小学生在全身心投入游戏的过程,也是吸取知识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教育游戏能够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3.教育游戏有助于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具有理解力弱、好动等特点,因此,教师采用传统机械方式讲授知识,一方面,很难保证小学生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另一方面,长时间一味地灌输知识容易让其感觉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热情。而将教育游戏融入到小学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做游戏过程中,则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其长久记忆。

二、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教育活动中应结合小学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选择教育游戏,以提高教育游戏的针对性,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对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探讨。

1.注重教育游戏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选择教育游戏时应准确把握小学的心理特点,使选择的游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以此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吸引小学生的目的,这是选择教育游戏的关键,否则选择的教育游戏很难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实际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渴望得到教师表扬的心理特点,选择教育游戏。

例如,在小学语文疑难汉字教学活动实践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课前教师可准备写有疑难汉字的卡片,课堂上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教师说:“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成员认识的字最多,认识最多的一组就是获胜组”,这样以来各小组成员就会积极准备,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去。根据结果教师说:“**小组真棒,认识的字最多,来,大家为他们鼓掌。”由此获胜的一组各成员会感觉非常自豪。

总之,玩该游戏达到了学习和娱乐的双重目的,很多小学生非常渴望下次还玩该游戏。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实践中,可以尝试将该游戏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实践中。

2.注重游戏内容的连贯性

小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思考问题比较简单,很难将所学知识进行融汇贯通。因此,小学教师在选择的教育游戏内容不能跨度太大。另外,数学是小学教育中较为重要的科目,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选择教育游戏时更应注重游戏内容的连贯性。

例如,当将小学乘法口诀相关知识讲解完毕后,为了检验学生们对乘法口诀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可以利用扑克牌进行游戏。首先教师将带有10及以上的扑克牌去掉,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将乘法口诀知识已经学习完毕,今天咱们就玩扑克牌。”此时,部分小学生就会感觉非常惊讶,不少学生问:“老师,咱们不上课了呀?”此时教师回答:“上啊,就用扑克牌上课,我随意抽两张扑克牌,看谁即快又准的算出两者的乘积,我就给谁发朵小红花”,这样以来学们就会投入到数学游戏中。

利用扑克牌游戏检验了学生对乘法口诀掌握程度,为此针对掌握不熟练的学生,教师适当进行辅导,从而整体上提高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

3.注重运用现代技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如利用PPT等制作一些动画背景,为教育游戏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另外,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时,还应注重游戏娱乐程度的把握,不能使小学生完全沉浸在游戏当中,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因此游戏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往往没有耐心,此时教师应积极地进行引导。学生一旦在游戏中取胜,就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玩游戏的兴趣,以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小学教育中合理地引入教育游戏,活跃了小学课堂气氛,不但增强了小学课堂的趣味性,而且游戏过程中小学生不自觉地接受相关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育游戏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10

德智体美是构成现代教育的四大要素,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考虑的是德智体三类,而对于审美艺术的教育,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这几年对于孩子审美艺术教育重视度的不断增加,结合之前的相关定义,我们可以把审美艺术教育的内涵简单的介绍为:借助一定的教育活动,培养孩子认识、欣赏并创造美的教育。通过这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审美艺术是一种有正规的教育形式;其次一定的教育活动,是指需要借助在形态、意识具有一定美感的事物或活动对孩子进行美学的灌输,使之在内心产生对美学的认同和喜爱,这是其他教育方式不可代替的。

2.小学教育的审美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审美艺术素质不高。

审美艺术的教育要依靠老师,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实也同样离不开基层老师的教育实践。目前我国很多的老师无论是认知还是审美能力上对于审美艺术都是严重不足的,当代的学校老师有很大比例还是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很少有关于美学的培训和接触的机会,这导致小学教育老师在进行审美艺术教育时,对于一些教育的理论和尝试,也无法从美学的角度对孩子加以阐释,更加无法对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健康科学的审美艺术教育。

2.2小学教材编制缺乏美学意味。

我国小学教材自上世纪以来经历了几次较为大型的教材改革,但是在小学教育的教材中,美学因素还是相当匮乏的,首先从图文编排上缺乏美感,有很多地方图不对题、图文编排不合理等问题存在;另外在教育题目、概念解释上语言也缺乏美感,对于孩子的教育语言应该卡通化,但目前的教材中的语言使用还存着在较为生硬的文字,使孩子在阅读上难以理解。

2.3小学教育中美学较为抽象。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对其进行审美艺术教育就要更加符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目前无论是在小学教材中还是在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对于美学的教育都是较为抽象的,无法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美学艺术的存在,也自然无法起到审美艺术教学的目的。

3.小学教育中的美学元素

3.1数学的严谨和准确。

数学严谨和准确是小学数学的基本而且是最大特点,教育公式不会欺骗,它只会遵循自己内在的逻辑,将最终的运算结果反映出来。学生理解了教育的这美学特点,可以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端正自己做事的态度和风格。严谨和准确这不仅是小学教育中体现的美感,也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美学理念,让学生掌握并喜欢这种审美艺术,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养成严谨和准确的做事态度。同时数学中存在的对称图形、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都是一种美学的体现,应该让孩子享受到其中的审美艺术。

3.2语文、英语教学中辞藻与意境的优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我国古代文学丰富的美学元素,其中收集的都是我国古代、近代有效的文章和诗篇,这些文章都是我国有些的作家诗人创造得出,反映着自身美好的愿望和童趣,而且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国学知识,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元素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艺术的重要资源。

3.3其他教育科目中的美学元素。

出了以上主要的教学内容外,我国小学阶段还包含着其他很多优秀的教学科目,如社会品德、音乐、美术等,这些教育形式的加入,都是我国教育学家们进过慎重考虑做出的决定,每一个科目都有其自身的使命和美学元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的探索每门学科中的美学元素,并积极向小学生传输这种美学艺术,培养起审美观念的产生。

4.小学教育中审美艺术问题改进建议

4.1在教学中渗透审美艺术。

小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相比与抽象的思维逻辑要容易接受的多,因刺激教师在进行小学教育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多为孩子搭建教学情境,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为孩子打造一个教育的天堂。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自己对于审美艺术的理解,首先提高了自己认识并欣赏美的能力,才能把这种能力加以适当的转型,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4.2在解题过程中实践审美艺术。

目前小学教育教师在为孩子讲授解题过程时,往往较为死板和陈旧,主要实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很难给孩子建立一个直观且印象深刻的教学体验。因此在未来的解题过程中,建议小学教育老师应当多通过实践案例的方式进行解题过程,甚至可以让学生摆脱教室的束缚进行小学教育的教学实践。同时,对于新奇、快捷的解题方法也是一种美的体验,也能够让孩子在其中感受到小学教育的美感和满足感,这也是审美艺术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

4.3创造教育审美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