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范文
时间:2023-04-01 05:3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实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节科学课上老师教我们做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
实验开始了,只见老师先拿出了半瓶普通的矿泉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然后把一块橡皮泥放在矿泉水瓶瓶口上;接着将两根吸管插入橡皮泥中,其中一根吸管插置水面上方,另一根吸管插置水面的下方;老师再往插置水面上方的吸管里吹气,奇迹发生了,矿泉水从另一根吸管像喷泉似的喷了出来。老师又试途把喷泉堵住,可是水又从吸管边沿露了出来。
这时我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水会从吸管里喷出来呢?老师告诉了我们答案:因为我们往在水面上的吸管里吹气产生了不少空气,慢慢地空气越聚越多,对水产生了压力,所以水就会从另一根吸管喷出来。这就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
篇2
【关键词】课堂设计 优化 材料准备 再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84-01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活动是最能反应科学方法的活动,也是认知上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在苏教版的教材中,以实验为主的课程不占少数,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科学老师们思考较多的问题。下面就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变色花》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
一、课堂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习惯。
一节科学课的好课,首先应该有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做为依托,优秀的标准应该符合学生的科学认知习惯,这种尊重科学认识习惯的设计不但有利于执教者本人理清上课的主线,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这比直接教给他们什么是科学研究对他们的帮助更大一些。以《变色花》为例,本课教材编排的结构是:以小魔术“变色花”导入——认识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阅读资料——自制酸碱指示剂——检测各种物品的酸碱性。如果按这样的过程来上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只不过是被动的接受,不符合科学的认知顺序,于是我按照科学的一般研究过程将教学过程改进为:以魔术“变色花”导入——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分别研究可能的因素——自制酸碱指示剂——分组设计实验研究认识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用实验验证猜想——拓展实验,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可以改变——用本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课的结构一目了然,更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习惯,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不断验证猜想,重复,直至成功——得出结论——将科学的结论应用于实践。而《变色花》一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清晰的“主线”,才使一个个看似松散的实践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一环扣一环地创设了师生探究的情境,充分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使同学们有动手实践的欲望,能够积极主动地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大胆地猜想,用实践活动来检验自己的猜想。
二、课堂中要优化问题设计。
要想上好科学实验课,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对于课堂的导向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绝不能是随意的,而是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的的需要,掌握好问题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开放性问题是指“暗”含多个变量的问题,封闭性问题则往往只含两个或以下的变量。对于低年级或探究能力弱的学生要多采用封闭性的问题,如“溶解的快慢和搅拌有什么关系?”;对高年级或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采用开放性问题,但也要掌握好开放的度,如在展示完变色花时,向学生提问“它怎么会变色呢,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不会只在一个局限的范围内思考,而是全面地考虑变色花变色的原因是什么了。然后再提出,“在研究问题时碰到有多种可能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帮助学生在开放性思考后,确定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思考,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教学活动。
三、课前重视实验材料的准备。
科学实验课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实验材料的准备,科学老师应当把准备材料的过程本身视作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课堂中不论是演示实验材料还是分组实验材料都应具有一定的系统和结构,使学生看到材料后能清楚地弄明白要做什么样的实验,对于一节有多个实验的课,则应将实验材料分类或分先后次序发放,以免给学生造成困挠。
四、注重实验前步骤与方法的再指导。
科学实验课对于学生来说,直观、形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充满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有时却也正是因为学生急于要做实验而忽略了老师在实验前提出的注意事项,导致实验失败,或同一个实验出现很多不同的结果。学生必竟是学生,探究也不是什么事都该由学生讨论自行解决的,前人总结出来的科学方法和经验是必须要学习和借鉴的,而且科学本身既是具有重复性这一特征的,学生在实验课上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来实验,能使他们在反复重复科学实验中的悟出科学的真谛,培养他们细致不浮澡的科学实验态度,因此,科学实验课应该让学生在实验前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然后再动手,所做的实验才是有效的、科学的,才能达到探究的真正目的。
如在《变色花》一课中,做两个学生实验之前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关键的地方还做了示范,并且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在做实验时,做到了有的放矢,为下一步的探究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可以对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素质起到潜移默化地养成作用。
五、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理论与实际联系是自然的一大特点,也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现象中,解决实际问题,解开学生头脑中一个又一个的谜团,这是他们学习的一大动力,也是兴趣的发源地。当他们发现所学能马上致用时,体验到的那种成功的快乐无疑又能催化他们进行下一步探究兴趣的生成。比如在本课中,当学生经过前三个探究步骤已经明白变色花变色的原因后,我又适时地引入了一个拓展实验——把已经变色的红花绿叶变成绿花红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发新的思考,从而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可以改变,将本课引入了一个新的,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引发了他们继续探究这一知识的欲望。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实验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执教的老师要想上好实验课,应注意在课堂设计、问题优化、实验准备、实验前再指导及联系实际方面多多思考,尽可能细化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实效性,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3
实验内容 1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器材 种子发芽实验盒、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
2、将种子放入洞中
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进行对比。 实验现象
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结论 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缺一不可。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2 )
实验内容 2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阳光)
实验器材 绿豆芽、实验盒、
实验步骤 将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 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的不好甚至死亡。
实验结论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
实验内容 3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
实验器材 绿豆芽、水、纸巾
实验步骤 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3----5天后观察观察。
实验现象 豆芽的根会向有水的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4)
实验内容 4蚯蚓的选择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实验器材 蚯蚓、泥土、水、盒子
实验步骤 1、(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2、(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实验现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湿润的一方爬行
实验结论 1、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2、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5)
实验内容 5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实验器材 大饮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动物
实验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结论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6)
实验内容 6改变生态瓶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实验器材 生态瓶、小鱼、水草
实验步骤 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2、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实验现象 1.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2.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7)
实验内容 7阳光下的影子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橡皮泥、木棒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2、每隔十分钟,量铅笔影子的长度,在白纸上做下记录。
实验现象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8)
实验内容 8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器材 卡纸4张,其中3张在同一位置打一个洞(一枚硬币大小,夹子,手电筒、水管3段,弯头2个
实验步骤 1、用夹子夹住卡纸,横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齐的一行,间隔距离为15cm(没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电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实验现象 光在物质中是直线传播。
实验结论 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9 )
实验内容 9光的反射能力
实验地点 五年级教室
实验目的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实验器材 卡纸(红、黄、绿、黑、白)各一张,手电筒一支,夹子 实验步骤 1、夹子夹住卡纸
2、将夹横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页有字的纸。
3、打开手电筒开关,对着卡纸,观察文字
实验现象 黑色反光弱,红色反红光,黄色反黄光,绿色反绿光,白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结论 深色反光弱,浅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效果
实验人
试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0 )
实验内容 10光与热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 温度计1支,镜子3面,胶布
实验步骤 1、用胶布将温度计固定在墙上。
2、用镜子反光对着温度计(一镜反射或多镜反射)
实验现象 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实验结论 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1)
实验内容 11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物体的颜色和吸热
实验器材 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把不同颜色的直对着做成袋状。
2、分别插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
实验现象 1、 深色纸比浅色纸升温快
2、 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2)
实验内容 12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实验器材 温度计、黑色纸袋
实验步骤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
2、看哪个升温快。
实验现象 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
实验结论 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
篇4
小学科学实验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主要任务及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校长及教导主任直接管理,实验室设兼职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实验员必须拟定科学教学计划,各年级科学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2)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4)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科学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5)开学及时收取科学各年级《实验教学工作计划》,期末按时收取《教学工作总结》、《实验开出情况记录表》等。
(6)在实验教学、教研方面,以全体科学任课教师为组,进行相应的科学教学与实验教学研究,以不断提高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实验能力。
3、材料归档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4、实验室器材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申购等工作;
(3)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小学科学实验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加强实验教学工作是贯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制定本校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二、主要任务、目标
按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我们力争演示实验达到95%以上,分组实验达到100%。引导每个学生亲历各个实验探究过程,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常规实验教学工作:
1、实验教师应与其他学科密切合配,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学期初要制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并认真填写《实验进度表》,张贴在实验室。
2、分组实验时,任课教师要认真填写实验通知单,学生要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每次实验报告任科教师都要仔细批改。
3、实验教师要按照《实验进度表》认真准备实验。若需要药品和仪器,要提前向学校报告,及时购买。同时,开展实验教学研究,积极改进仪器及自制教具。
4、凡有危险性的实验,任课教师必须事先讲清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其后必须两人以上进行实验,不得随便让非实验人员操作。坚决杜绝学生将实验药品带出实验室。
5、做好实验前后的仪器、药品检查和记录工作。
6、做好实验室的卫生管理工作。
7、整理好实验档案。
四、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实验室必须将实验室管理条例挂放在显著位置。第一次实验课时,教师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1、防火、防电
(1)防短路、漏电。实验教师要加强防火及防电害意识,不能麻痹大意,应不时督促检查学生的防火及防电害工作。在学生实验前必须保证电路及各种电器的完好,认真检查插头插座是否合适或松动脱落,电路绝缘是否良好,有无破损、漏电、短路等情况,各种电器是否能正常工作。如有问题必须及时排除解决。防止乱拉乱扯电线。
(2)学生做实验时,对易引起火灾的实验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操作要领,避免事故发生。
(3)严禁在实验室吸烟。
实验室都配备灭火器,实验教师要会使用,并经常检查,保持完好,到期申请更换。发现火险隐患及时报告处置,一旦发生火灾要主动扑救,及时报警(电话119)。
2、防盗、防破坏
(1)实验教师每天离岗时要关闭应关闭的电源、水源,锁好门窗。门锁及门窗插销要保持完好,发现损坏,必须及时报修。待修好后再离开。
(2)学生实验完毕,必须对所使用的仪器、试剂、标本和模型作及时清点和整理,归柜保存。
(3)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不按实验规程和要求做,损坏仪器和标本,须按损坏程度,要记录清楚,作价赔偿。
(4)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不得离开,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篇5
小学科学实验课上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引导学生做科学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并时常对学生进行实验测试来强化对学生的考核。
一、创设具体情境进行能力测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领悟。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采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科学实验教学若脱离了具体的情境便会失去生命力,一堂脱离生活具体情境的课堂教师无法看到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无法展开对学生的能力测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授课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外科学实验中去,课外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科学实验能力测评。例如,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为“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教师可以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带领学生去校园里观察太阳照耀下影子的变化情况,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对班里的同学进行分组,然后向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并选择一个参照物记录其影子的变化。每个小组的人在实验中要分工协作,一部分人记录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另外一部分人记录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在学生真正展开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然后根据学生个人的表现以及小组成员总的表现来对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这四个等级。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进行实验能力测评有利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实验能力测评也帮助学生时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抓住课堂机会进行能力测评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教师要充分抓住这段学习时间进行能力测评。观察是教师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前提,小学科学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上的表现从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耐心辅导学生并全面地评价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学生头脑灵活,善于表现自己,但是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或许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建议又或者他们对科学学习不感兴趣,教师根据这些学生的课堂表现对症下药,对于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可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们,并给他们一些小奖品。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例如,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温度计的使用”,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温度计去测量温度不同的水的温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主探究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并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在学生测试水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步骤来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水温测试的步骤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温度计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玻璃泡、玻璃管、刻度,学生在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第二,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第三,3~5分钟后,等温度计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第四,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持平。小学生的科学能力水平可以从温度计实验的步骤掌握情况看出,能把四个步骤都熟练掌握的学生显然具有较好的科学实验能力。
三、通过考试进行能力测评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网络技术经过不断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对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进行测试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展开。每个学期可以进行三次测试,分别为开学摸底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开学摸底测试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上学期以及假期的科学学习有个了解,以便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学期开始时能够对本学期的学习有个全面的规划。期中测试的目的是对开学所做的学习计划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计划以便在期末测试中取得佳绩。期末测试的目的是对整个学期学习的反馈,收获努力的成果,给自己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画上完美的句号。
考试进行方式为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具体为教师带领学生去机房,每个学生可以有一台电脑,教师通过教师网上系统平台将考卷以文档的形式发到每一个同学的电脑上,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考卷做完,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做完系统将会自动给学生提交,这样学生有了考试时间的限制就会在规定时间内全神贯注地进行测试。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展开科学实验测试方便了教师的工作,简化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方式,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外,在每次测试完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对学生的成绩做个全面的分析。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将学生的总成绩迅速呈现在Excel表格上,也可以将学生各个题型的得分通过图表的形式更直观地展现在教师的眼前。同时多媒体网络也可以将三次考试成绩做个具体的对比,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数字看出学生是否有进步。对于在三次测试中成绩一直都很优异的同学,教师自然可以判定他具有较高的科学实验能力,对于成绩不理想或者成绩一直退步的同学教师要及时给他们敲响警钟,并给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对症下药学习效果才会更好。
篇6
今天,我要完成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了,完成一次科学实验,我选择了一个科学实验叫:有孔纸托水。
我准备好实验的材料;一个圆柱形的杯子,一个圆规,一张卡纸,一桶水,一个纸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我首先拿来一个水桶,加满水。接着从笔袋里拿出圆规,从书柜李拿出一张卡纸,用圆规尖锐的针尖在卡纸上扎了几个小孔。然后,我在拿出一个圆柱形的水杯和纸杯。把水杯平整的放在地上,用纸杯从事先准备好的桶里,舀水出来倒在水杯中,到水杯里装满水。最后,拿来扎过孔的卡纸,放在水杯的口子上面,用三根手指按住卡纸,不放开。再用另外一只手抓住杯子,使水杯倒立,手掌就缓缓地放开,放开手之后卡纸竟然奇迹般的吸附在杯子口上,哇!我完成了一个科学实验,“有孔纸托水"。做完实验之后,我上网搜寻了一下水为什么在有孔纸上都滴不下来?卡纸为什么掉下来?原来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托力,产生了向上的托力。小孔不会漏下水是因为水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
只要你拥有一颗明锐的心,和勇于尝试的精神,就有可能完成过你有史以来完成不了的试验。
篇7
1 师生合作实验 质疑中激趣
在品德课教学中,师生是民主平等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合作,可极大地促进师生间、生生间认知与情感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鄂教版6年级上册《科学给我一双慧眼》
师:(教师出示1个装有清水的玻璃杯和1个土豆)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土豆丢到水杯里是下沉还是上浮?
生:(小声讨论后)下沉。
师:请一名同学上来试一试。
生:(一名同学把土豆丢进水杯)下沉。
师:老师能够施魔法使土豆上浮,你们信不信?请你们闭上眼睛。
(教师边故作玄虚的口念咒语边迅速向水杯里洒了一把盐。)
师:请看。
生:发出一片惊讶声:土豆真的漂起来了!
师:这是咋回事?难道老师真的会魔法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老师在水里加了一种东西”。)
生:老师在水杯里加了盐。
师:(小结)同学们真善于动脑,懂得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真是科学给了我们一双慧眼。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科学给我们一双慧眼》。
在这个案例中,因为封建迷信活动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科学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比较枯燥。如果一味地讲大道理,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课前笔者就创设了玩“魔术”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科学的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学生自主实验 体验中感悟
学生是品德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开展一些比较简单和安全性高的实验,能为其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出发,将科学实验与书本知识相比较,获得较为真实的情感体验,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案例二】鄂教版品德与社会5年级上册《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
2.1 认识“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的先进之处”
教师课前用萝卜刻了“我、爱、中、国、人、是”六个字。在实验前,先让学生把教师刻好的字,组成不同的句子或词语展示,引导学生精心选择6个活字,自由组合词句。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了他们对活字印刷术的体验,既有效又有趣。
2.2 了解造纸术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为了让学生认识造纸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造纸术的实验:先把纸撕成碎片,放在清水中浸泡,用筷子搅拌成均匀的浓稠物。然后倒入纱布或有过滤网的容器中,晃动过滤网,当纸浆均匀的覆盖在纱布或网上时,抬起过滤网,最后用旧报纸吸干水分,晾干,就得到了一张纸。
对于四大发明,学生都不陌生,如果只是让学生照着书本念念文字资料,看看书上的彩图,对他们可能触动不大。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去经历制作的过程,他们的心灵深处才会真正感受到祖先的伟大智慧,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骄傲,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这样做 ,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3 课堂随机实验 激情中明理
科学与道德不是截然分割的世界,教师应拿起科学的武器,让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使科学的理性与道德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情理交融的美好境界。因此,在课堂上随机开展观测实验活动,并组织恰当的辨析,是让学生在科学智慧之光的照耀下发展道德情感的有效方式。
【案例三】鄂教版品德与社会4年级上册《我的发现与担心》
师:(拿起某学生采集来的一瓶污水)现在请仔细观察这瓶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这瓶水的颜色是棕色的,有点像可口可乐,不过这瓶子上没有标识,我不敢肯定。
生2:老师,我觉得从颜色上看像可乐,但是要确认还得打开闻一闻。
师:(打开瓶盖让生2闻)你闻出了什么味?
生2:很难闻,想吐,不知道是什么药水?
师:这到底是一瓶什么水,还是请它的收集者来说吧。
生3:这是我从离家不远的造纸厂的排水沟里采集来的污水。
(众生惊)
师(举着瓶子挨个问):谁还想闻一闻?
(众学生皆摇头躲闪)
师:你们为什么不想闻?
生:这水里有毒,喝了肯定对身体有害。
师(逐渐提高声音):你们敢在这样的水里游泳吗?从这样的水里钓上来的鱼你们敢吃吗?用这样的水浇灌的粮食你们敢吃吗?用这样的水洗衣服你们敢穿吗?
(众学生皆答“不敢”)
师:面对这一瓶污水,你们最想说什么?
生1:我们再也不能污染环境了。
生2:如果再这样排放污水,地球上所有的水都会变成毒水,人类将无法生存。
篇8
实验内容:在一个盘子里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币。手既不许接触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来,怎样才能把硬币取出来呢?
实验过程:
第1次:我们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没硬币。然后点燃一节蜡烛放在盘子里,罩上玻璃杯,蜡烛会因为缺氧停止燃烧,这时,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断地涌进玻璃杯。(可惜吸水不够多,所以没有把硬币取出来)结果:失败。
第2次:和第一次一样,失败。
第3次:我们换了一根大一点的蜡烛,这次流进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们用了两根蜡烛,不过因为杯子扣的太紧,杯口被盘子吸住,水没能流进玻璃杯,失败。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点点,导致蜡烛提前熄灭,失败。
第6次:同样是放了两根蜡烛,这次很正常,成功。
实验总结:我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气体冷却后,能让压力下降,于是外面正常的大气压把盘子中的水挤进了杯中。另外,在实验中,我观察到,用玻璃杯盖住蜡烛的时候,火焰不是马上熄灭,是继续燃烧一会儿才熄灭,说明玻璃杯的空气也是含有一定量的氧气的。
而做这个实验应注意:
1、 杯子不要扣的太慢,否则会让火焰提前熄灭导致实验失败。
2、 水最好是有颜色的水,我选择在水中滴蓝墨水,效果不错,这样方便观看。
篇9
今天晚上吃完饭,我做了两个实验,非常有意思。你很想听吧?那就听我慢慢讲来。
第一个实验,需要准备:洗脸盆、自来水、玻璃杯和纸团。首先往脸盆里接半盆水,再撕一点纸揉成团,记住,要节约用纸呦!把纸团放进玻璃杯的底部。接下来把杯子放进盛水的盆里。我发现:如果把玻璃杯垂直扣进水盆里,杯子里的纸就一点也不会湿。因为杯子里的空气不出去,水也别想进来,这就是空气占据了水的空间。如果把杯子斜着放进水盆里,纸就马上湿透了,因为空气出去了,水就必须得进来,这就是水占据了空气的空间。
第二个实验需准备:洗脸盆、自来水和塑料袋。先往盆里盛满水,让塑料袋里充满空气,像气球一样扎紧塑料袋的口,再往水里按塑料袋,我发现它不会下沉,水里还会咕嘟咕嘟吐泡泡,我感到非常奇怪。假如往塑料袋里灌上水,往下一按,水里既没有泡泡了,塑料袋也下沉了。这是因为塑料袋里没有水时空气的质量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
怎么样,很有趣吧?大家都亲自动手吧!
云南昆明官渡区双桥小学六年级:龙思洁
篇10
1.巧设实验方法,增加实验趣味性
“研究空气的成分”为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传统的实验方法是把蜡烛固定在一块玻璃片上,放进有水的水槽中,点燃蜡烛,然后用去掉底的饮料瓶罩上,再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这时,饮料瓶内的水会慢慢上升。当做完这个实验反馈交流时,有一个学生说:水槽内的水面下降,才使饮料瓶内的水面看起来高了。这种看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如何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实验有更正确深刻的认识呢?我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作了一些调整。
取一个平底的蒸发皿,中间固定一支蜡烛,在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的水,点燃蜡烛,然后把一个烧杯罩在蜡烛上,这时,蒸发皿中的水“吱”的一声被全被吸到了烧杯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吸引住了:为什么水会被吸到烧杯里去?水吸进去跟蜡烛燃烧有关系吗?……一连串的问题,伴随着有趣的实验现象而产生,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2.重组实验材料,增强实验效果
“毛细现象”为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教材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为:烧杯中放进半杯红水,把纸巾(或棉布条)的一端浸到红水中,红水会沿着纸巾往上爬。我认为,这样的实验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一:纸巾的一端浸到红水中,红水往上爬的速度很快(仅有1―2秒钟的时间),部分观察不仔细的同学来不及看清楚这个过程。演示完这个实验,我向学生提问:“红水为什么会往上爬?”有一个学生这样答:“因为老师把纸巾条浸到红水中后又往上拉一些,所以,水面上这一截纸巾也被红水沾湿了。”因为纸巾产生毛细现象的速度太快,有的同学根本没看清楚,才会造成这样的错觉,而常规手段也无法调控红水往上爬的速度。其二:在探究能产生毛细现象的材料的特点时,学生一般不易发现纸巾上的小孔。因为这些小孔很小,肉眼几乎看不清楚,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我查看了本学期三(4)班这一课的分组实验记录,11小组同学只有1小组同学认为产生毛细现象跟材料上的小孔有关。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作了重组和调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用三块2.5×10厘米的玻璃片(如果没有这种规格的玻璃片,也可以用载玻片代替),其中两块用一个橡皮筋圈捆绑在一起,捆绑的方法是先把一条橡皮筋放在两块玻璃中间(距离一端0.5厘米),然后把两块玻璃绕紧,不让其松开。
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先把一块玻璃放到装有红水的蒸发皿中(红水高度2厘米),让学生观察红水会不会往上爬;然后把绕有橡皮筋的两块玻璃放到装有红水的蒸发皿中(有橡皮筋的一端向下),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由于两块玻璃之间有空隙,而且空隙是下面大上面小,红水会沿着缝隙慢慢往上爬(持续时间5―10秒),甚至会一直爬到玻璃片的顶端。
这种实验方法材料易得,操作简单。同传统的实验方法相比,有两个优势。其一,红水在两块玻璃片之间的缝隙往上爬的速度比较慢,玻璃又是透明的,学生容易看清楚这个过程。其二,红水不会沿着一块玻璃往上爬,而能沿着两块玻璃之间的缝隙往上爬,学生易于将这两个实验现象作对比,从而找到产生毛细现象的原因――两块玻璃之间有空隙,水能沿着物体间的空隙往上爬。
3.自制实验仪器,放大实验现象
“热胀冷缩”为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传统的实验仪器是一个铜球和一个中间有孔的铁片,实验过程是先把铜球穿过铁片中的圆孔,铜球可以穿过去,接下来把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再把铜球放到铁片中间的圆孔中,铜球就穿不过去,以此证明铜受热后会膨胀。
采用这样的实验方法,铜球加热需要10―15分钟,这对于一节课宝贵的40分钟来说已经相当漫长,学生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可能会分散注意力,更为重要的是,铜球到底膨胀了多少?是一下子膨胀的,还是慢慢膨胀的?学生无法体验到这个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自制了一套实验仪器。
这个仪器的底座为一块铁板,左右各有一个支架,右边的支架上固定一个刻度盘和一根指针,两个支架中间是一根铜棒,铜棒穿在滑环中间,一头顶着左边的支架,一头顶着右边的指针,当用酒精灯给铜棒加热的时候,铜棒就会推动指针转动。
这个实验仪器同传统的实验相比较,具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节约实验时间,可以演示出铜棒的膨胀过程,可以量化实验结果,更加有助于学生体验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