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合作社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农业合作社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农业合作社的认识

篇1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创新机制;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农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自发的基本组织形式。合作社是由经营相同农作物产品或提供相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具有共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需求的自发组织共同互助管理的农村经济互助组织。它为参与互助的农民成员提供生产资料的来源、投入资金的筹集、农产品的销售、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信息提供等等项目的服务管理。农业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组织规模较小、缺乏规范管理的自发萌芽阶段;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出台农业合作社相关政策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支持和肯定这样的农民生产组织形式,而且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实现向科技技术经济互助组织型转化。第三阶段从二千年开始,农业合作社在数量、规模、经营种类等方面都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村农副产品经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概况

从二零零七年以后我国农业合作社进入了有法可依的迅速发展阶段,除了数量不断增加、服务内容从单项技术服务转向综合性技术信息服务、从事产业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新增了土地流转、农机服务、工艺品加工等农副产业为辅、同时农业合作社内部由发起人精英起主要管理作用。一些合作社设立稳定办公地点、独立银行账户和会计核算,发展较好的还有自己的合作社注册商标。我国农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组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队伍,推动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而且对土地集约经营起到促进作用。然而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的,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农业合作社发展国际研讨会对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农业合作社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多数是由种植大户或饲养大户发起组织的,对内部的民主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内部管理权大多集中在少数创业精英手里,每当遇到政府资金投入或优惠政策下发时,还做不到民主平等享受国家所有政策红利,存在领办龙头企业和创建精英与普通参与成员农民之间在政府投入资金、项目开发等信息技术的不对称分享。因此造成一部分农民对合作意识认识不足、参与态度不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社农户的比例远远低于先进国家农场主参与合作社组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比率。

(二)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经营项目单一缺乏综合性深加工能力

多数农业合作社从事原始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简单活动,业务范围固定不具备从事农产品的进一步加工、销售、储存、运输一体化服务的能力。由于受到农业合作经营规模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出现一批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加工转化水平不高的农产品,致使农业合作社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利润空间下降、合作社的规模停止难以扩大。

(三)农业合作社顺利运营缺乏资金投入阻碍发展速度

我国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收成受自然气候影响很大,资金投入存在成本高、风险大的隐患,参与合作社的农户缺乏经济基础和政策扶持,银行贷款渠道不畅通,融资渠道缺乏也无法获得外部投资,造成资金短缺是当前农业合作社面临的第一难题,也是制约合作社扩大规模和快速发展的因素。

二、创新机制优化农村合作社管理制度

(一)对农民强化合作社优势理念宣导工作

为了提高农民对合作社能够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这些作用的认识,改变传统上错误消极观念,要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例如首先对内部开展培训活动,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管理素质和综合业务水平的提高。然后积极到农村的村屯展开合作社重要性的宣传,通过农村村报、村公开信息栏、传单宣传等形式,摆事实举例证让农民兄弟亲眼看到合作社带来的科技技术力量,感受到合作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在心理上接受合作观念积极踊跃参与合作形式。

(二)建立健全农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加快经营业务扩展的步伐

具有合理规范的合作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农业合作社能够顺利发展的现代法宝。优化农业合作社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是合作社能够科学管理的前提,合作社的所有成员作为主人翁人人照章办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合作社的决策所有成员民主讨论选取最优方案。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合作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引进股份制形式组建管理机制,增加服务项目、克服资金周转困难,实行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在利润分配上实行多劳多得保证成员的应得收益。农业合作社还要加大对农产品新项目的研发力度,促进经营范围扩大的同时加快实现合作经济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模式。

(三)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资资金和扶持资金的力度,促进农业合作社宣传活动、培训活动、技术推广活动的顺利开展

出台政策要求相关金融部门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社的信贷资金发放。制定详细优惠政策从减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手续开始,为农业合作社提供优质金融产品。农业合作社除了政府资金投入、银行贷款和成员入股自筹以外还要开拓社会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在科学规范的机制内充分利用民间借贷,让它为农业合作社顺利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显利.经济学视阈下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和完善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0):275-277.

篇2

一、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为数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注重建立却轻视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很多合作社有规章制度,有办公场所,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形同虚设;还存在一部分只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组建指标而仓促建立的。很多地方政府不同部门针对同一个方面的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制度混乱,使得农民不知该听从哪个。

2、金融机构服务滞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合作社资金主要来自合作社成员的资金。目前农村的金融现状如下:一是支持农村经济方面的金融力度不够。农业银行主要负责粮棉的收购贷款,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方面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徽;二是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大部分农民贷款金额较小,这就导致银行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的还贷能力存在一定的质疑。

3、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存在着人才的"三少",即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少之又少;政府相关指导部门中懂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指导人员少;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特殊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人员少。

4、合作内容层面低。与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向着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向比较,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还很低,仍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主要起中介和联结作用,其本身并没有设计农产品的加工、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和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增加。

二、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积极功能

时代的发展,促使着各种经营理念的诞生。在现代化经营思想与模式的引领下,我国农业合作社已经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无论是从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上,还是从资金融入上,都已经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其市场竞争力得到稳步的提高。尤其是分散农户的统一,更是提高了信息传递、更新的效率,为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供有效助力。农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的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代农业合作社更加注重对农业活动各个环节的联合与创新,并在社员大会的指导下以及理事会、监事会两种组织的带领下,进行科学分工、优化配置、流动生产,从而实现有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目的,降低了农业合作社在经济市场中经营与发展的风险,有利于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是改变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因此,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致力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以便发挥科技力量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现代农业合作社也将应用与优化科技成果作为重要工作,并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改良,与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学校等组织的合作,有效地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更提高了农业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降低了农业生产、交易等环节的不必要支出,这对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有很大帮助。

三、完善现代农业合作社的措施

农业合作社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但是根据相关人员的调查研究表明,现代农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内部管理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经济的提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提高重视,积极研究相关解决措施,以便更好地完善现代农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所以,国家相关部门与基层政府必须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双管齐下,以便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基础;农业合作社的组织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注重对农民群众的引导语组织,同时也要注意对理事会与监事会等基础组织人员的培训,以其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合作社的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现代农业合作社更加注重对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以此为基础,对农业合作社实施产业化经营模式,注重品牌优势的利用,引进先进的信息与销售系统,提高信息流通的速度,统一对外营销,促进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完善。

四、 总结

篇3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双重特征;集体组织优势;独立经营优势;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 F30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3-0034-03

众所周知,农产品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而且农产品的生产者通常人数众多,每个农户对市场的影响微不足道,所以农业一直以来都是竞争最激烈的产业之一。相反地,购买农产品的中间人――经纪人和加工商――通常都高度集中,他们有更多的市场力量。因此相对于卖方的农户来说,这些中间人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实施买方垄断的市场支配力[1]。由于市场力量的不对称,农产品的销售]变为卖者(农民)之间的削价竞争,农民只能得到更低的市场价格并且承受更多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就会有很强的动因组建自己的合作社。

一、对生产合作社的经济学分析

根据Gearg Draheim(1952)的观点,合作社具有双重特征的概念,即合作社既是一个社会团体又是一个企业――一个向其成员提供经济优势的实体,是通过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共同治理的。作为一个社会团体,它对内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具有集体主义特征,这种精神体现为“团队精神”、“氛围”和“气氛”[2]。作为一个企业,合作社可以按照企业的管理原则进行组织,同其他企业一样受到各方面的经济约束。

从企业特征方面考察,合作社内部有两股似乎相反的力量在相互作用,即“集体组织优势”和“独立经营优势”[3]。一方面,成员们共同组织他们的活动,例如他们不单独在市场上销售他们的产品,而是把它们的销售转移到他们共同拥有的独立的企业――销售合作社中,即把他们的活动“内部化”到一个企业中,这即是集体组织优势;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活动合并在一个完全一体化的大企业中,而是在经济上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这即是“独立经营优势”。

1.农业合作社的集体组织优势

对合作社经济优势的传统解释是:首先,合作社通过一个企业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其次,农户通过合作社进行市场交易可改善他们的市场谈判地位,以对抗市场上的垄断势力而获得较为有利的价格。

而新制度经济学派主要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探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集体组织优势。按照威廉姆森(Williamson,Oliver)的观点,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有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他与沉没成本概念有关。”①也就是说一项资产的专用性与这一资产用于其它用途或由不同使用者使用时其生产价值的损失程度成正比,损失程度很大时,为专用性资产;反之则为通用性资产。当一项资产具有专用性时,如果交易过早地终止,所投入的资产将无法完全或部分地改作它用,因为在投资所带来的固定或是可变成本中包含一部分的沉没成本或不可挽救的成本。而且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较高,使得拥有专用性资产的一方在退出交易时变得困难,因为专用性资产在移作它用时通常表现为较低的价值,由此给交易者带来巨大的交易成本。因此,交易双方中有一方投入了专用资产时,一旦另一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提前终止交易,投资一方就可能蒙受损失。因此,契约或是一体化的组织在降低交易费用方面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契约自身的不完全性,使得契约一方当事人仍然有机可乘,利用契约的漏洞占用另一方的准租,也就是说契约在节约交易成本方面并不如一体化的组织更加有效。因此一体化的组织才是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最佳手段,这就是经济上上下游联系紧密的企业走向一体化的内在动力[4]。例如在蔬菜生产中,如果菜农要扩大其生产规模,需要专业户为其提供运输服务,将蔬菜运往价格更高的市场。此时,双方都要进行大规模的专用性投资。但菜农担心的是,当他投入大量的专用性生产资料后,运输专业户却借故转向其他业务或者以种种理由提高运费,对于这种“敲竹杠”的行为,投入大量专用资源的菜农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同样的对于运输专业户也担心在自己增加投入之后,菜农转向其他的运输商或借故压低运输价格,这也将给他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些投资不能无代价地转为他用。因此存在大量准租金。因此,当存在“专用资产”时,为避免缔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就有必要实行一体化。

而在农业生产中农户投入的资本就具有高度的专用性,他的准租金很容易被破坏。这使得他有较强的动机建立自己的一体化组织――合作社以保护其投资的准租金不被他人占用。因此,集体组织优势(合作社紧密连在一起的向心力)在于不依赖外部公司的情况下利用交易专用性资产,对外部公司的依赖可能会破坏其投资产生的准租金。通过建立他们自己的企业进行交易,合作社的成员把重要的交易内部化,并避开了机会主义的威胁。

2.农业合作社的独立经营的优势

农业合作社不但具有集体组织的优势,而且还具有独立经营的优势。表现在合作社的每个成员都保持了其经济上的独立性,因而经济利益的边界是很清晰的。这种独立性,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激励”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独立经营的有效性和完全一体化的无效性。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就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其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有机体,这就要求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要关心和爱护劳动对象。另外农业生产周期长,且没有“中间产品”,只有最终产品,因此农业劳动成果的计量也只能根据最终产品,因此无法对劳动过程进行精确的计量。并且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对农业劳动的监督、计量的困难使得相应的给付报酬与劳动效率难以匹配,这就可能造成分配的不公平,从而使不同成员间的利益更加难以协调。正是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绝大多数的农业生产由家庭来组织,农业生产的最优规模取决于家庭劳动力的供给以及农户家庭的管理能力。

如果实行完全的一体化,农户合并到一个大型的农业企业,则这个农业企业 有多方面无法克服的弊端。很明显,农业生产受制于区域和气象上的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性使得企业很难在事前清楚的指令,也就无法根据自己的指令来监督雇员的活动。再加上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有机体,这就要求雇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化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及时做出生产决策,但一旦出现不利的结果,监督者在追究雇员的行为时,经验和直觉都无法为其行为提供解释。因此雇员的决策对于自身是不利的,考虑到此,雇员就不愿意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及时做出决策,也就无法充分利用自己的专用知识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下降。这两方面都将大大增加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这种成本的增加会完全或部分地抵消由一体化所带来的规模收益[5]。更为重要的是一体化的企业无法避免雇员或是雇主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指令和监督的不完全,雇员更加倾向于偷懒、搭便车,而不是诚实劳动,作为雇主也有可能利用以上原因故意低估雇员的劳动成果,把更多的收益转化为个人收益。苏联的集体农庄的失败生动地说明了放弃独立经营优势的大型、充分一体化的农业企业的无效性。

而农户的独立经营可以轻松地解决以上问题。由于实施了自我监督,偷懒行为已被内部化为农户的生产成本。所以在农户独立经营的条件下,农业生产的监督成本为零。因此,在农业中家庭的独立经营至今仍然是最有效率的生产单位。

3.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合作社具有上述优势,但是不能忽视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高组织成本问题。农业合作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外部机会主义的威胁,但是内部机会主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合作社还必须付出较高的组织成本:一人一票、民主管理,强调了社员间的平等,但毫无疑问地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效率,并且在对合作社做出不同贡献的社员间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从而增加了协调的难度;由于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限制了资本的权力,增加了合作社融资的困难,也限制了合作社规模的扩张;为保持凝聚力所必要的情感的诉求和提供社区服务导致额外的支出等等[6]。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合作社是一个高成本的组织。

二、对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980年,几乎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从此,一种崭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悄然兴起,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蓬勃发展起来。据农业部统计,2004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数由2003年的668万人增加到2,363万人,由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8%上升到9.8%。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开始由数量增长转变为成员人数的增加和组织规模的扩大。2004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其成员及其周边农户代销农产品总量达2亿多吨,代购化肥、农药、饲料、农用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近1亿吨,全年经营服务盈余187亿元,其中返还成员36亿元,占盈余总额的19%,用于股金的分红50亿元,占盈余总额的26%,平均每个成员获得盈余返还和股金分红收入364元②。

尽管近些年农业合作的发展很快,但在实践中却有很多问题,如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够强;合作水平低,带动能力弱;运作和管理尚不规范,对农户利益保护不够;从发展环境看,制约因素多,扶持发展的措施不多,更加重要的是我国目前合作社的发展的现实是宏观管理体制的缺陷和政策供给不足[7]。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设置一个全国统一的对合作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和行政指导的有权威的机构;二是全国性的合作联盟没有建立,行业性的组织协调和社会服务没有组织结构来承载。在发达市场国家都有比较发达的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其主流的股份经济的补充,并建立比较健全的全国性合作经济联盟进行行业性的自律和服务,形成合作经济的强大组织网络。而我国没有这样的组织体系,也是我国合作经济发展缓慢与不规范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的分析,合作社既有自身固有的缺陷,也有我国合作社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针对农业合作社内部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搭便车行为,应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系统论中的系统功能决定规律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功能的发挥,合理而科学的系统结构是系统功能完整的决定因素。完善的组织机构应包括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且各部门职能明确,分工合理,能有效地实现权力制衡,因此农业合作社要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及监事会,并明确各自的职能分工。各层次的农业合作社应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全国范围内在统一管理机构的领导下有自己的行业组织管理制度,政府有调整和规范农业合作社行为的健全的法规体系。

2.培育农民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观念。农业合作社是有成本的,在一定程度上,组织的成本与农户规模成反比,而与农户数量成正比。目前,我国农民过多,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过小,这都将导致农业合作社的成本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培育农民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观念。现阶段我国农民合作意识淡薄,进行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动力不足。为此,政府应深化对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功能和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在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培育农民的合作精神、契约精神,全面激活农民自身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和群体意识,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健康运行奠定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3.宏观的支持。建立全国统一的合作经济的管理与协调部门。这种统一的机构负责对合作经济的管理、协调和指导,这种联盟的组建应当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和民办的性质,避免过度的行政干预。制定扶持合作经济的政策,政府主要应在财政、税收、信贷和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流通等方面给予农业合作社以政策扶持,为发展合作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简要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合作社本身虽然具有较高的组织成本,但它仍是符合农业生产规律的有效组织方式,既能发挥集体组织优势有效地避免外部机会主义进而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以利用独立经营优势提高效率。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农业合作社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理想选择,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避开市场风险;同时也为落实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渠道。然而,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合作社有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因此应从微观和宏观等多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加快和规范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注 释]

①威廉姆森.经济组织的逻辑[A].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70.

②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93.

[参考文献]

[1]亨利・汉曼斯.企业所有权论[M].于静,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5-28.

[2][3] 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孙经纬, 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56.

[4]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78.

[5]张军.合作团队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23.

[6]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59.

[7]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89.

Economic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Producers’ Co-operatives

Cheng Chengping,Yue Fengl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篇4

关键词:联合社 制度设计 组织体系

一、不同国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制度设计

(一)日本模式

在近百年的实践中,日本农协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地方性组织和全国性组织在内的完整体系,自下而上建立基层农协、县级农协、全国农协三级网络,即市町村、都道府县和全国三级组织。基层农业协同组合按照经营业务的种类可分为综合农业协同组合和专业农业协同组合。综合农协从事指导、信用、购销、保险等有关农协成员务农和生活方面所有的事业,并经营本地区内生产的所有农产品。专业农协为菜农、果农和畜牧农等特定种类的由生产者组织的农协,专门从事其生产品种的销售和加工、生产指导和资料的购买等。

县级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是农业协同组合组织系统中的都、道、府、县级机构(相当于我国的省),由基层农业协同组合入股组成,其主要职能是与基层农业协同组合对口开展业务,并对基层农业协同组合的业务给予指导和监管。随着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制度的发展,县级联合会正在逐步与基层农业协同组合或全国联合会合并。

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由基层农业协同组合和县级联合会入股组成,农业协同组合的全国性组织与县级联合组织在职能上的最大区别是,它可以打破县行政区划的界限开展活动。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作为全国农业生产者和农业协同组合组织的最高代表,一方面可以起到协调各县级农业协同组合组织之间合作经济的作用,同时作为农业协同组合的最高组织形式,还可以作为全国农业生产者代表参与国家农业政策的制定,承担着连接政府和农民的重要作用。

(二)德国模式

根据经营范围进行横向划分,目前德国的合作社有信贷合作社、农村商品和劳务合作社、工商业商品和劳务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住房合作社共五大类。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共3个层次的5个全国性合作社的纵向组织系统。本文只讨论农业合作社,即农村商品和劳务合作社的体系。

农业合作社的基层合作社的成员是由处于一定地域内的同行业的企业主和劳动者组成的:地方性合作社联合会是由本地区、本行业的单个合作社(基层社)构成;国家级合作社机构主要是由本行业的地方性合作社联合会以及少量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强经济实力的单个合作社构成,如德国莱弗艾森联盟的直接会员是8个地区性合作社协会,21个区域中心合作社和3个全国性中央合作社。而目前在德国最具影响的合作社组织是德国合作社及莱弗艾森联盟总会。该组织成立于1972年,由当时德国工商业合作社的最高机构一德国合作社联合会(舒尔茨一德立兹)和农村合作社的最高机构一德国莱弗艾森联盟合并而成。目前3个国家级的合作社机构,即代表信贷合作社的德国大众银行及莱弗艾森银行联合会代表农村商品和劳务合作社的德国莱弗艾森联盟以及代表工商业商品和劳务合作社的工商业联盟中央联合会均为该组织成员。可见,德国合作社及莱弗艾森联盟总会是德国农业合作社的最高一级机构。

(三)美国模式

按分类标准的不同,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较为科学和流行的是把美国的农业合作社视作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集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系统。这一服务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农场主合作社、合作农业信贷体系以及农村电力电话合作社。本文只讨论农场主合作社在全国的体系结构。

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是农场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共同对抗商业垄断组织而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组织。包括生产合作社、销售合作社、购买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等形式。按地域范围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基层合作社、中层合作社、地区合作社、全国性合作社。

二、我国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制度设计的缺陷

(一)发展规模不合理,重视程度低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合作社及其联合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发展速度、组织规模、辐射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社事业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自身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按照提供的服务不同,国际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分为科技服务、供销运输、生产加工、金融合作、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等。但是从全国范围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所从事的服务主要停留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的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上,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的产中环节,从事加工、运输等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较少,由此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所经营的农产品在加工转化水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等方面都较低,因而市场竞争力不强,获得利润的空间狭窄。这就导致合作社联合社的组织功能结构单一,发展规模小。

(二)联合社主体地位的不统一

我国宪法一直都把合作经济称为集体经济,这种混淆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本质区别的界定导致合作社法律地位不明确,给合作社注册登记和正常营运带来困难。虽然这种情况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得到了明确的解决,但是对于合作社联合社主体地位的认识仍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深究这种认识不统一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与合作社联合社的创建主体不同有密切关系。大部分合作社联合社是由包括基层政府、农业部门、供销社、科协和涉农企业等牵头组建的,而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联合创建的只占少部分甚至是很少一部分,这不仅违反了违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使农民的主体地位受到削弱,而且让合作社联合社的主体地位难以确定。给其登记注册问题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另外,由于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没有法律依据,这就给工商管理部门如何辨认合作社联合社,能否给予登记注册带来了困难。因此,应该尽早出台关于合作社联合社的基本法律法规,以便给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撑。

(三)公共政策支持程度低

除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组建未受足够重视外。对于联合社公共政策的支持也未达到理想的程度。从产业政策方面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又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应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经营水平,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建立和发展。国外的实践也表明,明确的法律保护和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扶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

证。然而在我国,尽管近年来中央连续几年都强调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的重要性,但部分地区的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仍然不大,并未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特色主导产业的定向发展战略。

从财政政策支持角度看。一方面,面对农业产业化和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新形势,部分省份的政府资金扶持政策并未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税收政策,特别是依法减税工作未能有效落实,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数量和规模。

三、国外联合社制度设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正视政府在联合社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应该摒弃计划经济时期指令性强逼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做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明白合作社联合社的意义,提高农民对合作社联合社的认识和参与合作社联合社的积极性,在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协助合作社联合社健康发展的同时,应避免行政色彩的渲染,始终保持引导者、服务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放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只有加强农民之间的联合,才能让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只有农民生活富裕了,才有整个国家的安定和富裕。因此,政府应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引导者、扶持者、服务者。

结合各国政府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各级政府在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联合社开展各项培训、技术帷广活动,这一支出应列入中央及地方每年的财政预算中专款专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第二,对于由农民这样的弱势群体组成的合作社联合社,政府应在税收上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以减少生产成本,加快农民增收。第三。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提供信息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提高联合社工作人员的素质,以保障联合社合法、有效地运转。

(二)立足国情建立自下而上的组织体系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到底是采取“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不仅在理论界争论不休,在各国实践中也是有所不同。综观各国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合作运动大多是“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即先有基层社,待基层社发展数目已多,感到有联合的必要时,才共同组成它们的联合社。以德国的农业合作社为典型。当基层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因业务发展的需要。基层社通过自发联合建立起了联合社。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与“自下而上”相比,“自上而下”的发动方式比较迅速,但依此组建的联合社容易变质,上下级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明显,因而保持基层社的民主、独立精神至关重要。而我国封建官僚统治历史悠久,部分地区政府人员思想严重,若依“自上而下”的形式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可能得到事倍功半的结果,不仅不能促进联合社健康、有效地运转,而且可能导致行政干预色彩过浓,违背了合作社联合社自由、民主的基本原则。而“自下而上”地组建合作社联合社,更符合我国农民人口多、农产品地域差异明显的现实国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由基层社组建符合地方特色产业的联合社,发挥资源优势,协调和整合基层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5

关键词:参与意愿;专业合作社;农户;欠发达农区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发展得相当广泛。丹麦98%的农民都是农业合作社社员,法国90%以上的农民加入了农业合作社,美国每个农户平均参加2.6个合作社;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民也达90%以上,而我国参加各类农民合作社的农户比例不到6%。我国也出台了许多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比例仍较低。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乡村人口数为全国第一,且全省欠发达农区较多,本文调查了河南省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并试图找出影响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意愿的相关因素,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调查区选取和数据描述

(一)调查区选取

在乡(镇)样本的选择上,要兼顾不同经济水平,兼顾不同的地理环境,兼顾不同农业类型,并用整体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村庄的选取,抽样调查主要依据抽样技术中的多阶段抽样、不等概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择4个村庄,即濮阳市台前县后方乡大寺郭村、周口市鹿邑县辛集镇董楼村、驻马店新蔡县十里铺乡宋圈村、信阳市潢川县白店乡陈湾村,作为调查区域。

(二)调研村概况

大寺郭村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耕地面积841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全村共有专业养殖户5户,人均毛收入3 239元。董楼村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耕地面积1 740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棉花占6%。全村没有专业种植和养殖户,人均毛收入4 024元。宋圈村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临近106国道。耕地面积4 644亩,种植农作物种类较丰富。其中,春季种植小麦占85%,经济作物棉花占10%,秋季种植大豆和玉米共占70%,其他经济作物芝麻、花生、蔬菜等共占30%,有塑料大棚6个,占地4.2亩。全村共有专业种植养殖户8户,人均毛收入3 445元。陈湾村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形以丘陵为主,离公路较远,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共有水田2 001亩、旱地600亩,水田均种植水稻,旱地春季种植经济作物油菜占20%,秋季种植大豆和红薯占83%、经济作物芝麻占17%。全村共有专业养殖户5户,人均毛收入5 017元。这4个被调查村庄附近均没有工商业企业。

(三)数据描述及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4月份的农村实地调查,对以上4个村庄每村随机调查了大致50个农户,共计获得了212份有效问卷,占4个村庄总农户的11.2%。调查数据直接取自农户及各村村长,调查采用访谈形式,依据事先印制好的问卷进行访谈。调查问卷经编码处理,在SPSS系统中形成了212个农户的相关数据库,库中数据经过内部协调性检验,个别地方作了核实修改,成为本研究的依据。

二、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

由于调查时4个村的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因此想只调查户主非常困难,在总调查的212个样本中,被调查者为户主的占44.4%,户主配偶占50.9%,总计为95.3%,由于农户的行为通常是由夫妇共同决定的,因此本调查对象较能真实的反映出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据统计,愿意参与农业合作社的农户仅占17.5%,说明欠发达农区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不强。根据其回答,估计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被调查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当地环境特征。

调查的212个样本农户基本状况反映了欠发达经济社会特征,标志其富裕程度的户均交通工具拥有量均很低,户均农业毛收入仅为4 242元,人均农业毛收入仅为688元,表明4个村的农业经济发达水平均相当低,而4个村庄周围都没有工商企业,说明4个村的工商业经济发达水平也很低,因此所调查的4个村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于欠发达农区。收入的75.3%来自非农活动,即外地打工和兼业活动。

第一,在被调查人的性别和学历方面,男性更愿意参加合作社;被调查者的学历越高,对专业合作社优越性的认知度越高,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更强。这两个因素主要体现了被调查人的自身素质,这决定了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能力,从而直接影响到其参与意愿。

第二,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参与意愿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表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家庭,更希望加入专业合作社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参加专业合作社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务农收入,而农业劳动力比重较低的农户家庭中成员参加非农劳动更多,他们多认为非农劳动比务农在提高收入方面更有比较优势,从而不愿在农业活动中投入太多,对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

第三,粮食作物占种植结构比重与农产品出售比重均与参与合作社意愿负相关。虽然合作社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农户解决产品销售中的困难,因而农产品出售比重高的农户则应更愿意参加合作社,但结果却相反。原因可能是本文调查的农户均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由于粮食作物保质期长、购销体系较健全、价格差别小,因此在销售过程中不存在困难,从而使农户更偏好自由出售农产品。另外,调研还发现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度不够,对合作社是否能在组织销售农产品过程中维护农户利益存在很大的怀疑,致使农产品出售比重越多的农户,越不愿意参与合作社。

第四,当地环境特征因素中的专业种植养殖程度和地形特征与参加意愿的相关性和理论假设的结果相同。即地方专业种植养殖的发展程度与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专业种植养殖程度越高则该地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意愿就越强;在地形特征中,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农户合作意愿较弱,而平原农区农户更愿意参加专业合作社。

三、结语

通过对河南省4个欠发达农村的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的调查与分析,得出农户愿意参与专业合作社的仅占17.5%,可见,欠发达农村农户对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较低。欠发达农区外出打工和兼业的人较多,从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仅占50.8%,种植粮食作物的比例达90%以上,农户毛收入平均仅有25%来自从事农业劳动,在这些地方的农户不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而是以外出打工和兼业活动为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出现了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不强的结果。而且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兴事物,需要逐步获得信任,而农民通常文化水平较低,更加剧了对新事物接受的困难,需要培养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因素,验证了以下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被调查人特征因素,被调查农民中的男性和学历越高者对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更强;农户家庭特征因素,农户家庭的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越强;在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因素中,粮食作物占种植结构比重和农产品出售比重均与参与合作社意愿成负相关性;当地环境特征因素中,地方专业种植养殖的发展程度与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从地形环境特征来看,山地和丘陵地区农户参加合作社意愿较弱,而平原农区农户参与意愿较强。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社;构建思路

农村合作社涉及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合作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合作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有利于规避市场交易所的风险,有效加强了农民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承受市场经济冲击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合作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需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1 农村合作社构建的影响因素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构建与完善农村合作社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一,以往所开展的合作社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缺乏对农村合作社本质的正确认识,导致许多农民并不愿意接受农村合作社;其二,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合作社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指出,农村基层组织允许自行治理,从而导致了政府组织机构往往会忽视农村工作,因此并没有对农村合作社进行充分的宣传;其三,农村在教育方面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大多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水平比较低,这就对合作意识、合作观念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从而对农村合作社构建产生了不利影响;其四,农村合作社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比较长,再加上农民很少有可以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的物品,因此,能够获得贷款的农民非常少,最基本的一条融资渠道就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合作积极性。

2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合作社构建思路

2.1切实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合作社内普遍存在着社员对农业科学技术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较低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必须切实做好对社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培训工作,加强社员对农业科学技术的了解与掌握。首先,应充分利用农闲时间,聘请相关专家对社员仔细讲解最新农业生产技术的相关知识,以及时更新社员对农业技术知识的了解;其次,应当对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进行充分利用,定期、定时、系统性地对当地的农村合作社社员宣传需要用到的、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使农民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相关农业知识进行学习;最后,农业合作社有关管理部门应当邀请一些一线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农业技术专家开展实际调查工作,切实深入了解农村合作社社员对当前技术的掌握情况,从而精确地判断出目前需要对社员传授哪些技术,之后再根据这些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最终实现社员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2.2完善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构建与完善农村合作社时,必须坚持“服务社内成员”的基本宗旨,不断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将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有机结合公平与效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并要采取现代化的股份公司管理模式,实行合作社会员、监事会、理事会分工负责制,在农村合作社构建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运作机制与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最终实现农业产品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推动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发展,让农业逐渐朝着产业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2.3明确政府在构建农村合作社过程中的地位

农村合作社属于一种自治的经济型合作组织,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合作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一定角度来看,仍是弱势型组织,需要政府支持。但是,参照农村合作社的原则,即自办、自治以及自己收益,因此,政府不能对农村合作社的构建与运作过分的进行干涉,否则就容易出现政府主导的趋向。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当实现角色转换,从以往对农村合作社的系统性管理转变成为农村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农村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制定并实施产业倾斜方面的优惠政策,将政府支持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技术等方面展现出来,通过组织能够促进农村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各种各样的专业型培训活动,鼓励社内成员进行自主性学习,切实提高社内成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经营能力。

2.4拓宽融资渠道

农业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自然特性,影响因素较多,再加上农业生产活动的周期相对来说比较长,因此具有贷款风险高、资产专用性强等特点,导致农业合作社发展、农村资金投入具有一定的不匹配性,针对这一问题,必须拓宽农村合作社的融资渠道。以往农村合作社的主要融资渠道就是向亲戚朋友借钱,即宗亲信贷,目前,应抓住商业银行改革时机,在宗亲信贷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应做好对各类商业银行之间的协商与协调,以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前景作为出发点与立脚点,对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潜能有一个正确认识,将可以利用的流动资金运用到推动农村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上。此外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适当降低单纯的商业金融模式,通过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农村合作社间的信息对等,从而能够使农村合作社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最终促进农村合作社的健康、迅速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农村专业合作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应当切实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在构建农村合作社过程中的地位,也要拓宽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龙菊.论新农村建设中专业合作社的构建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18:456-458.

篇7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仍然属于传统的经济组织形态,管理不够规范,运行质量不高。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组织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还仅仅是生产环节的联合和销售环节的简单合作,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往往出现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的现象。

1.2 农业合作社人员素质不高,科技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学历不高、素质偏低问题较为突出。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与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局面。合作社社员素质低,大多数是农民,小农意识强,不具备合作社的专业基础知识,合作意识差,共担风险意识不强,甚至有的提供给合作社的产品以次充好,影响了合作社的经营信誉。

1.3 对合作社指导扶持缺位。部分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只重视合作社的成立数量和规模大小,对存在问题却关注不够;合作社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时,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注频频不断,而遇到经营困难最需要帮助时,领导反而关心少了;有的对合作社扶持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督,致使机会主义大量存在;上级的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合作社等。

1.4 合作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合作社注册资金以及入社农户股金严重不实,可能存在纠纷隐患;合作社高素质经营管理、财会人员人才匮乏,有的过度依赖政府或龙头企业;合作社缺乏融资担保物,融资渠道单一,运转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自我积累较少,自我造血功能弱;部分合作社市场经营意识不强,仍然是坐地等待客户上门,不能主动开拓市场,有的单纯靠人脉关系经营;整体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品牌优势等。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建议

2.1 加强农业合作社的品牌培育。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宣传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特别要重点培育本地特色的农产品集体商标、地理标志,开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对有品牌、有商标,有有机、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合作社给予奖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联合,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产权联合为手段,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联合和合作,提升组织化水平,力争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治理结构健全、分配制度规范、与社员利益联结紧密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联社。

2.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合作社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而农业生产只有依靠科技,走精深加工、提升品质之路,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要鼓励各方以合作社为载体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从合作社这种组织的性质和特点来看,非常适合成为产学研各方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平台,通过联合,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整合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合作社集聚;有利于保障科研与生产的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推广和产业化;有利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篇8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本文所要界定的中介组织是指经济生活中的中介组织。对于这一特定范围内的中介组织的含义,学术界已作过较多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

(1)中介组织或称市场中介组织(MarketintermediaryOrganization)主要是指市场经济中,在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市场以及企业和政府之间发挥联系和沟通作用的社会组织或经济组织。大体上可以分为中介交易机构;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出现、为交易双方提供公证、仲裁、监督等服务的组织机构和行业性的社会监督组织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中介组织的特点和作用分别是:第一类是顺应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通而产生的,是市场体系的直接组成部分;第二类是依据各种法律法规,对当事人的经济往来中所涉及的各种权利或义务,实施社会化服务,以减少经济纠纷,规范市场主体经济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第三类主要是围绕市场主体协调社会关系,侧重在维护本行业、本集团利益的基础上,为加强行业内、集团内的协调,沟通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服务,并常常起到社会和政府沟通桥梁的作用,其目的是为本行业、本集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①。

(2)市场中介组织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市场中介组织就是为市场主体提供各种服务的社会化组织;从广义上讲,在市场经济范畴中,从生产到消费,一切为其服务的机构都纳入市场中介组织的范畴。以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为例,主要有以国家的经济技术部门的隶属单位在农村设立的服务机构;以合作社形式设立的各类服务组织;以部门、集体及个人形式组建的商业机构和以某项生产为中心,由专业户组成的民间经济、科技组织等四种形式或类型②。

(3)市场中介组织就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经营者以优化资源配置、最佳组合生产要素、取得最好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劳动联合、资产联合、技术服务、权益保护为合作方式,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经济组织。

中介组织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中介组织既可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制度安排”,又可视作一种“行动集团”。(2)中介组织与本文所介绍的从经济组织的多样性角度区分出的“中间性组织”是一致的,二者名称上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前提和角度不同造成的。(3)中介组织或中间性组织,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制度安排”或“行动集团”,其形成及稳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这就是说,由于资产专用性以及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不确定性与不完全信息等原因,致使交易在某些情况下由市场、企业、政府三种经济组织之一来协调,势必产生“失灵”或“不合算”,只有采用中介组织或中间性组织,才能使交易费用最低。简言之,中介组织亦可称中间性组织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有关交易主体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而选择的一种与市场、企业、政府组织互补的“制度安排”或“行动集团”。

二、农业中介组织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与现实形态

根据中介组织的内涵,农业中介组织有两种基本类型,即:准市场、准企业性质的中介组织和准企业、准政府性质的中介组织。这两种类型的农业中介组织具有不同的特点,相应地,其现实形态也应有所不同。准市场、准企业性质的农业中介组织具有以下特点:(1)这种组织处于农户的生产与市场需求衔接的中间环节,为农户的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提供中介服务。(2)从交易角度看,这种组织充当农户与其他有关交易主体交易中介的角色,起着农产品和(或)农业生产资料交易组织者的作用,将农户与其他交易主体之间的直接交易转变为组织化间接交易。(3)经济活动的一体化程度介于纯粹的市场和纯粹的企业之间,即比纯粹的市场高,但又比纯粹的企业低。(4)联合个体在组织内部按合作方式行事的同时并不丧失其原有的地位,最为明显的是农户仍然体现为“剩余索取者”,在此前提下结成利益共同体。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把握这种中介组织的现实形态。

这就是,当我们的观察点是农户的生产与最终产品市场如何衔接时,那么,“市场+农业合作社或农民协会+农户”、“市场+公司+农户”、“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的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专业批发市场、企业(公司)等组织形式就是这种中介组织;当我们的观察点是农户生产与中间产品市场如何衔接时,那么,“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民协会+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的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组织形式就是这种中介组织;当我们综合考察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如何衔接时,那么,“市场+公司+农业合作社或农民协会+农户”这种模式中的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就是这种类型的中介组织,所不同的是这里存在两种主体不同的中介组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公司和专业批发市场都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但当二者纳入到“市场+公司+农户”、“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户”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之中时,客观上起着联结农户的生产与市场需求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农户交易的中介,所以实际上起着本文所指的准市场、准企业性质的农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因而可以将之理解为这种中介组织。这也就是说,尽管公司、专业批发市场等实体是典型的企业组织,但当其介入市场农业的组织经营过程之中后,对市场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起着“制度安排”或“行动集团”的作用。

当然,这种作用是以其行为方式的相应调整为前提的。为了将实际上具有这种中介组织作用的公司和专业批发市场等企业组织与没有这种作用的企业组织区别开来,本文倾向于将之称为“龙头企业”。由此可见,市场农业中的准市场、准企业性质的中介组织主要有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专业和综合的)、“龙头企业”等现实形态。准企业、准政府性质的农业中介组织的特点是:(1)这种组织处于农户与政府联系的中间环节,为农户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中介服务。(2)经济活动的一体化程度介于纯粹的企业和纯粹的政府之间,即比纯粹的企业高,但又比纯粹的政府低。(3)这种组织在某些方面发挥着政府的作用。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这类组织并不多见,特别是纯粹的准企业、准政府性质的农业中介组织难以找到。也就是说,这种组织的现实形态在当前来看只能主要从一些综合性的农民组织的功能方面来认定。现有的一些综合性的农民组织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发挥准政府的作用。这方面的代表性组织有日本的农协和美国的农业行业协会。

日本农协具有非常完备的组织体系和分工合理的高效管理体制。这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采取“三段制”,即:市、町、村设单位农协,都、道、府设农协联合会,国家级设农协全国联合会,而且每一级组织都与行政组织相对应,因此在总体上看,几乎将全部农民组织起来了,实现了农民的高度组织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认为它具有准政府的性质。因为各种经济组织的功能范围都是有限度的,在现有的认识程度上,严格来说,能够将一国的农户几乎全部组织起来,加入到某一组织体系之中,只有政府这种组织才能做到。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政府的等级管理体制才能把大范围的市场交易行为转化为内部管理交易行为。在上述两类农业中介组织中,准市场、准企业组织的制度运行成本更低。这是因为,根据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及其对农业经济活动制度安排的限定,由企业或政府来组织农业经济活动的管理交易成本或计划管理成本很高,并且政府与企业相比,显然前者的内部交易成本要高于后者。

由此可以推论准企业、准政府组织也有较高的制度运行成本。这也正是我国历史上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体制之所以解体的主要原因。而准市场、准企业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既非完全的市场交易关系,也非完全的管理交易关系。较之于纯粹的市场交易,准市场、准企业组织内部由于共同计划和组织成员间相互依赖、长期关系的多样性契约安排,使不确定性、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等因素的实际影响程度大为降低,因而具有较低的市场交易成本;较之于纯粹企业的内部科层制度,由于参与准市场、准企业组织的农户并不丧失独立性,还有相当的剩余索取权,因而具有较企业更低的管理交易成本。并且,这种组织形式下的市场交易成本在制度运行成本中占较大比重,但其绝对数值比市场组织下的有较大节省;同时,这种组织形式下的管理交易成本并不比市场组织下的管理交易成本高出许多。所以,准市场、准企业组织的制度运行成本应比准企业、准政府组织的更低。因此,准市场、准企业性质的中介组织是农业中介组织发展的主导方向。

三、农业中介组织发展的主导形式

根据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及其未来趋势,本文认为,农业中介组织相应的主导形式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其原因或依据可简述如下:

1•在农业市场化的起步阶段,体制转轨和经营机制的转换是我国农业的中心任务,其关键是广大农户的经营决策和经营行为要由以计划为导向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由于这个阶段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农户的市场意识和经营决策能力还很不适应,因此,农户经营要与市场需求衔接起来面临巨大困难。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突出问题是农户普遍地陷入难以独立做出经营决策的困扰之中。这就客观上需要一种能帮助农户决策并带动农户开展商品生产的组织,而“龙头企业”这种中介组织形式正好可以适应这种需要。因为通过公司与农户之间的产销协议,农户摆脱了市场不确定性和自身决策能力不足的困扰。所以,这个阶段农业中介组织的主导形式是“龙头企业”,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农户经营与市场需求的衔接。

篇9

“抓住特色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翁源县人大代表最近视察该县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发展区建设情况时明确指出。

翁源县地处粤北山区,是革命老区,中国三华李、兰花、九仙桃之乡,省市粮食、糖蔗、蚕桑、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代表们通过到马墩“冷泉滩”生态休闲观光园、康泉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区、珠江源胜龙茶场、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农业园实地视察,听取各园区介绍和县农业局、县畜牧水产局汇报,看到该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目前,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有台资29家,经营面积4.65万亩,总投资9.65亿元,其中信达蚕丝有限公司已成为该县国家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并与本县的茂源糖业公司一起成为广东省现代农业100强企业。此外,翁源还有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是韶关市最多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通过现代特色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该县成为全省首批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之一,全县获得认证的无公害食品11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50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中,农业生态发展区也碰到了引进的个别项目污染和有的园区扩大碰到的土地纠纷等问题。因此,人大代表建议:一要继续抓好特色品牌优势,以建设园区为示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扶优扶强农业龙头,切实搞好现代特色农业项目的综合开发,进一步促进本县的粮食、糖蔗、蚕桑、水果、花卉、蔬菜、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现代特色生态农业。二要增强农业安全意识,切实在“生态”两字上做文章,从源头上防治污染,以生态和谐为发展目标。三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解决好土地纠纷,正确处理好集体、农民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为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发展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四要提高对农业观光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增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意识,把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变成群众的自觉配行动,大力打造农业强县。

篇10

一方面农产品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工商农集约发展的模式下,具有独特品牌的农产品,交易成本将大大降低,销售渠道的畅通又进一步为农产品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过程有利于土地、资金和技术等资源互动整合,克服了传统经营模式经济效益差、市场认可度低的问题,同时,对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管理,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也对农产品品牌的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

2铜川大樱桃品牌建设现状

铜川大樱桃主产区为铜川市新区,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南部台塬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条件十分适合大樱桃的生长。铜川大樱桃不仅个大色艳,而且口感极佳,营养丰富,2013年注册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铜川名副其实的特色农产品[4]。目前,铜川市开始大力发展樱桃,樱桃种植遍布三区一县,总面积已突破2000hm2,产量达2万t。铜川市政府对大樱桃产业非常重视,从2000年开始,铜川市果业部门和有关专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决定在陈坪村规划千亩特色果业基地。在上级政府支持下,陈坪村积极引进欧美大樱桃特色水果,开始实施“一村一品”工程[5-6]。同时,当地政府引进了优秀的专业人才深入园区进行指导,在种苗、生产管理及产后销售等方面为果农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铜川市政府连续9a进行大规模的推介活动,如铜川市樱桃旅游节等,将陈坪村大樱桃推广至省内及全国。在铜川市政府及相关协会的推动下,2010年铜川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甜樱桃之都”。

3铜川大樱桃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滞后

在“铜川大樱桃”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正式核准注册的推动下,铜川大樱桃生产的标准化工作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农产品管理标准缺乏具体可行的实施手段等问题,进而造成了多数农户对樱桃生产标准化的认识程度还不够,认为樱桃种植和管理标准化是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不愿投入资金和精力进行农产品标准化培育和管理,依然采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樱桃品质很难完全统一,往往难以符合市场要求。

3.2品牌建设主体模糊

虽然铜川大樱桃是铜川的特色农产品,但由于其生产者大多是农户,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和日益火爆的销售情况使得铜川市果业局和合作社难以对区域品牌进行统一管理。品牌建设主体的模糊[7-9],一方面使得品牌建设中的责任和权利难以界定,另一方面,也就没有办法形成有效且可持续的品牌营销策略,最终使得品牌建设停滞不前。

3.3品牌缺乏营销策略

铜川大樱桃品牌缺乏营销策略,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市场细分不够。铜川大樱桃品种包括红灯、大紫、先锋、拉宾斯、布鲁克斯等,不同品种上市时间和口感不一,有的品种可作鲜果销售,而有的品种更适合进行深加工,这就需要对樱桃市场进一步细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但是目前大多数农户还没有意识到市场细分的重要性,进而难以制定相应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其次,营销渠道单一[10-12]。目前,铜川大樱桃的销售主要为农户与消费者、农户与果品批发商直接交易,在电子商务方面仍显不足,如在我国最大电商平台天猫商城进行搜索,没有获得任何相关信息。最后,营销推广手段匮乏。铜川樱桃旅游节是目前铜川市主要的铜川大樱桃推广营销活动,但活动的组织和服务配套仍显落后,在旅游节活动现场随处可见贩卖樱桃、相互压价的农户,难以在目标客户群中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

3.4农户品牌保护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随着樱桃种植的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渐显现,许多农户从最开始的不情愿种植转变为自发种植,但是企业、农户对铜川大樱桃品牌保护意识不够强,不少生产经营者认为,只要其生产的樱桃是有地理性、特色性并符合质量标准,就可以使用铜川大樱桃品牌,农户往往更看重眼前利益,不愿为了维护品牌而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金,长此以往,铜川大樱桃品牌很难在市场上长期稳定发展。

4铜川大樱桃品牌建设的建议

4.1提高品牌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品牌得以在市场立足的根本,提高农产品质量,首先应加快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这就要求在大樱桃品种选择、栽植、管理、销售各个环节中的参与主体都履行好自身职责。比如铜川市政府,尤其是果业局应根据铜川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品质量生产和认证标准[13-15],针对不同樱桃品种,划分不同的产品等级,保护品种的多样性和质量的稳定性。农业合作社成员应提高产品标准化生产意识,依照质量标准规范合作社内企业和农户的生产行为。作为最终的产品生产者,农户和龙头企业更应该严格执行产品生产质量标准,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有能力的示范企业还可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引进新型樱桃品种、研发樱桃深加工技术、开发具有高营养价值和市场效益的新品种,保持铜川大樱桃的市场活力。

4.2明确品牌建设主体

特色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单个农户往往缺乏品牌建设的积极性,而目前90%的果农已经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农业合作社在大樱桃品牌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农业合作社可以由分散的农户和龙头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农户不仅可以和合作社签订大樱桃销售合同,而且可以获得自己所持股份的利润。另外,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最新的种植品种和培育技术,这样既加强了农户和合作社的密切联系,强化了合作社的品牌建设核心地位,也为合作社进行樱桃质量控制和品牌营销提供了可能。

4.3细分市场,合理制定品牌营销策略

大樱桃因为香甜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大樱桃天生娇贵,采摘后常温环境下只能保存三四天,虽然目前铜川樱桃种植园有早、中、晚三大类上市品种,但前后时间相差也就一个月,容易造成产品集中上市,价格难以保证。因此,根据铜川市独特的气候条件,并参考烟台大樱桃的生产经验,可将铜川大樱桃的销售市场分成两大类。第一,面向中高端消费者的鲜果销售市场,目前上市较早的樱桃普遍售价为200~600元/kg,经济效益可观,因此,铜川大樱桃的生产应致力于较早上市的樱桃品种,扩展大棚种植范围,做品质好的精品果。同时,发展樱桃冷藏保鲜产业,延长樱桃储存寿命,避免市场集中竞争;第二,面向深加工企业的生产者市场,将部分樱桃制作成果脯、罐头、白酒等食品,延长铜川大樱桃的品牌产业链,全方面提高铜川大樱桃的认知度。品牌营销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拓展品牌文化内涵。这一点可以结合铜川市正在创建“养生之都”的活动,强化樱桃休闲、养生、美容功效,体现铜川大樱桃健康绿色的品牌诉求。第二,制定合理的销售价格。根据上市时间和品种的不同,制定大樱桃的销售价格,但考虑到铜川大樱桃面向中高端消费者的定位,整体价格不应过低。第三,拓宽营销渠道。合作社应首先强化与大型经销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以期形成战略联盟。其次,还可以在西安、北京、上海等城市开设直营店,在大型超市中设置专柜,直营店和专柜采用统一的品牌标识和形象设计。此外,着重拓展网络销售平台,建立网络旗舰店。第四,整合品牌推广手段。在办好铜川樱桃旅游节的前提下,着重在各种广告媒体上进行品牌宣传,尤其是在陕西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媒体,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外,还应拓展如网络、纪录片、户外高炮等媒体,同时可以赞助举行庆典活动等,极大地拓展铜川大樱桃的品牌影响力。

4.4完善农产品品牌保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