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保税物流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论当前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析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我国鳗鱼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走出困境的对策 我国推行绿色GDP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机作业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城市供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科技组织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关于我国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策略 我国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自助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及管理对策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2-3.
[4]2015年社会物流总额达220万亿 从业人员超3000万人,中国经济网[EB/OL]., 2014-10-08.
[6]如何创建智能物流系统?[EB/OL]., 2012-2-12.
[7]俞建峰.物联网工程开发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篇2
>> 浅议我国网络问政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我国市场价格监控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我国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我国智慧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分税制体制面临问题及应对策略 论我国OA办公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当前房地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绿色食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试分析我国水资源保护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我国面临的国际反倾销形势及应对策略 我国独立学院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中等收入陷阱”与我国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我国国际板推出面临的难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当前我国旅游安全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机构养老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城市棚户区改造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政府采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黎连业编著,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6),ISBN:978-7-302-32270-2,36-48页(保安监控系统的作用及防范要点).
[6].
[8]http:///gaosp_1126/article/details/51190387.
[9]谢剑斌等;编著.无人监控技术详解与工程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1), ISBN:978-7-302-37213-4.
作者简介
陶槊(1974-),男,网络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合肥科技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网络技术应用。
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 发展模式 对策 建议
一、引言
当前许多城市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交通、能耗、安全等问题,成为了当局者只要思考的问题。而“智慧城市”的提出顺应了当前全球先进城市发展演进和技术变革的时代潮流,是城市信息化进程中的前沿理念和探索实践,是我市发展与转型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也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智慧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应用智慧化为主要特征,以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科学发展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于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一系列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城市化和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立足我市实际,分析了“十三五”期间“智慧嘉兴”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今后几年“智慧嘉兴”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重点对我市未来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领域、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认真谋划,使规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国内研究现状
“智慧城市”近两年显然在中国获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目前,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无锡、武汉、南京、佛山、昆明、成都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意在抢占先发优势。这些城市的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进入了我国智慧城市的第一梯队。北京在城市信息化的建设上提出要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北京城市的发展战略,以更高标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海市的基础网络建设已全面提速:上海至全球的互联网带宽提升到140G,成为国内首个T级别的城市;上海已率先建成公共物联网统一接入管理平台,为全市的物联网发展和在世博会中的应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宁波市政府将重点对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到2015年,建成一批成熟的以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智慧文化服务等为重点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形成网络数据基地、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等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在全市开展“三网融合”示范小区建设,并鼓励电信运营商与广电企业在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深圳数字家庭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深圳还将大力推进光纤接入网、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动通信网络IP化、宽带化、全光化。
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智慧城市”可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可以让会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能够大大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使得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效率。智慧城市将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包括智慧的交通、智慧的商业、智慧的公共安全、智慧的居民健康和教育、智慧的环境等,这些城市系统构成了智慧城市的“神经元”。“智慧城市”延展和拓宽了城市信息化的新内涵,为城市管理和信息化专家、IT厂商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必定会促进智慧城市“神经元”的形成和有机发育,将会极大地推动建设新一代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将城市中各类设施有效联系在一起,使得城市管理、生产制造以及个人生活全面实现互联互通,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理念。它是建立在更先进、更全面、更综合、更高效、更便捷、更互通、更智能和更安全的现代技术之上,预示着城市文明新阶段的到来,同时催生一大批新兴产业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为城市未来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智慧城市发展应该从转变观念、物联网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物联网产业培育、重点领域应用示范、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
三、嘉兴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3.1政府主导。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运营管理和城市生活的服务都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因为只有政府主导组织协调才可能整合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信息,促成公共产品的产生和公共事业的进展。首先,嘉兴市政府自身就在进行智慧化建设,建立电子政务体系,实现行政事务的在线审批。其次,对于如智能交通建设、智慧网络建设等领域建设,政府制定统一的规定,出台相关政策,包括一系列鼓励政策。从而引导和规范相关项目的开展,保证城市建设的循序渐进。政府鼓励企业和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事务中来,以智慧交通建设为例,在嘉兴市政府引导下,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建设,住房等相关部门及市民积极提供数据信息。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单个部门或者企业独立而行,会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此外,嘉兴是政府还积极引导“数字城管”、“天网工程”等应用项目的建设。
篇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供应链管理;课程构建
1.现代学徒制项目的背景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训练手法,是指在职业活动中,通过师傅的传帮带,传承文化和技能。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有效实现形式。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本地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凸显出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增长迅速、举办高职教育的学校数量和类型增多、就业率逐年提高等几个特点。但是,高职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高职教育缺乏办学特色,重理论轻技能,不注重社会实践,从而导致实践教学薄弱,缺乏专业特色。这使得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造成毕业就失业的后果。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新模式,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2.现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校企合作不够紧密
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等需要学校和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外,由于多数学校与企业之间未能建立长远的战略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合作效果大打折扣。
2.2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
由于大多数企业没有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不符。
3.实行基于现代学徒制项目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构建
3.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涉及产品开发、采购、生产运作、市场营销、分销、财务管理和顾客服务等。供应链是动态的网状结构,其节点包含了制造商、供应商、运输商、仓储商、零售商和顾客本身。这就对教学过程关于企业整体运作管理实训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只依靠教本和课堂讲授,学生们就无法接触到社会所需的专业领域。只有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依托优秀企业的现有资源,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根据企业岗位设计培养方案,构建供应链管理课程,才能实现与企业的共赢。
3.2产教融合,校企共育
3.2.1明确岗位需求,因材施教针对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核心课程,校企共建智慧物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智慧物流分拣实训系统虚拟仿真平台、智慧仓储实训系统虚拟仿真平台、AGV自动化设备实训系统虚拟仿真平台、无人机操作实训系统虚拟仿真平台等,全面构建“智慧物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利用现有的技术、设计、服务等平台及人才资源,全面构建数字化供应链课程。学校应针对实践课程,依托企业岗位实践资源,利用企业培训平台和数据,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供应链岗位内容。3.2.2课中产教融合,课后工学交替在跟岗、顶岗实习环节,学生走进企业,企业导师从企业文化、业务操作、安全知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专业知识,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应根据社会需求、企业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采用“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参与实施供应链运营1+X证书制度试点,对学习者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评价,如实反映学习者职业技术能力。供应链运营1+X证书着力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学校和行业两个方面推动了供应链人才培养,推动了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向类型教育转变。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真实企业背景的实践项目形成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3.3教学团队建设
校企双方应以企业岗位为导向,共同设计培养方案;企业导师应参与教学,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建设“双导师”队伍;专任教师应进入企业,针对供应链管理的易变性、不定性、复杂性与模糊性等特点,以企业需求为教学内容核心,与企业导师共同学习探讨新环境下的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实时掌握供应链的行业动态,并能将行业中的应用性技能传授给学生。在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应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互派骨干教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教授实践理论及实践课程,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4.结语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生产运作管理等多种学科。由于课程内容涉及综合性理论而比较抽象,相对应的实践性内容较为广泛,学生在多学科交叉的抽象学习过程中较为吃力。因此,基于现代学徒制项目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构建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广小利.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探讨[J].卷宗,2015(9).
[2崔发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分类与构建[J].职教论坛,2016(7).
[3]王彦梅.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商贸人才,2018(8).
[4]潘海生,田云云.奥地利现代学徒制的模块化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8(10).
[5]谭永平.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增强高职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6(8).
[6]赵明,肖志斌,张妹如.浅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J].商贸人才,2018(9).
[7]刘红燕.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4).
[8]邢敏.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1).
[9]黄伟,方张平.工作导向和双境融合下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改研究[J].高教学刊,2016(1).
[10]马顺彬,吉利梅.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3).
篇5
关键词:信息化 流通产业 信息流 发展战略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发展,技术创新、信息化引导了新的产业革命。我们的生活、工作已经被技术的发展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信息化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明显的特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深切的感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重要催化作用。
从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信息化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日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化对流通产业产生了哪些影响,而我国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化解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文章论述了信息化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作用,提出加强流通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速流通产业发展的进程,丰富流通产业发展的形态和内涵。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流通产业实现信息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流通产业信息化的涵义
所谓流通产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技术在流通产业得到了重要应用,通过信息化刺激和带动流通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从而达到拓展流通产业领域,减少流通产业运作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流通产业效率和效果的目的。从总体上看,我国流通产业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首先是电算化过程,在此过程中POS设备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流通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是系统网络化过程,其主要标志是流通产业和企业的诸多部门和要素参与到信息化过程中,形成了信息化网络格局,纵横交错,彼此关联;再次是信息化全面应用过程,在此过程中部门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形成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资本流、知识流“五流汇聚”的局面,并且流通企业按照功能重新界定组织和系统的价值,这也是流通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全面应用的具体表现。
流通产业是市场经济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承载着信息传导功能,如果信息渠道延迟或中断,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再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在此意义上,信息化是流通产业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信息化过程中伴随着信息和资源的不断扩散和流通,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不断注入新的发展内涵,并提供动力源泉。特别是智慧产业发展理念的提出,成为流通产业发展的新标志。
我国流通产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流通产业信息化过程不断加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产业信息化过程还处于较低层次或模仿阶段,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制约着流通产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这些问题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寻找出解决的对策。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流通产业市场体制尚不健全
目前,我国流通产业领域存在市场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以及市场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由于流通领域法律法规不完善,信息化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寥寥无几,在信用风险、支付保证方面缺乏统一管理规范。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系制约了流通产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社会信息交流机制和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利用水平极低。缺少公共的大型信息交易平台,潜在的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直接影响了流通产业发展。
(二)流通产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模糊
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配套服务设施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并且由于流通产业发展战略不清晰,导致不同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格局混乱,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评估体系。因此,制定顶层发展战略和整体设计以及监督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前流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流通产业发展信息化认识不足
信息技术是催生新经济形态和促发产业变革的重要因素,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在信息化社会人类对知识和信息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人民大众对流通产业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现象。例如,从资本投入方面看,国内流通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只占到其销售额的0.1%-0.3%左右,与国外的平均水平1.2%-2%相比相差甚远;信息系统中投入的硬件与软件之比一般是5∶1,国外一般是1∶1或
1∶1.2。由此可见,国内的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投资水平和投资结构与国外相比都有显著差距,这种差距严重影响了流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削弱了流通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经营效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四)流通产业不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和业务之间的关系
在很多流通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业务部门没有科学的规划信息化的职能,造成流通产业项目信息化开发过程受阻,一个项目还没开发完,就已经翻来覆去的改了很多遍,增加了很多新的需求,有的甚至无疾而终;有的项目实施中,业务部门缺乏能与信息技术开发者进行交流的、有经验的能把需求说清楚的人员,两者的交流十分困难;有的甚至认为业务开发人员应该懂得怎么开发,简单的事情没必要交流,把项目信息化开发看成是交钥匙工程。在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业务部门不是积极参与解决项目中的问题,而是作为项目的评判者角色出现,这种错位关系影响了信息化开发的质量和进度。
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正确梳理信息技术与业务需求的关系并实现信息技术价值最大化
长期以来,流通产业信息化一直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存在脱节,顾此失彼。为了提高流通产业信息化水平和流通产业服务能力,流通产业应清晰地梳理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事务。总体上看,业务与技术的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战略层面要尊循以技术为依托开展业务的原则,实现信息技术全面升级和变革,创新流通产业业务发展模式,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实现流通产业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再创造作用,不断摧毁和颠覆原有的秩序和体制,再塑造新的秩序和体制,原有的业务链条被打破,经过资源整合形成新的业务链条。信息化在流通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催化和保障的作用。
第二,在信息化项目建设层面要遵循以业务为主导开发和应用技术的原则。尽管信息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能对业务发展产生引导作用,但是信息化的应用还应该立足现实,立足业务本身的需求,满足大众的功能需求。例如,很多网上电子商务企业,在开展业务的同时,要遵循人性化和便捷性的原则,考虑应用人群的文化特征、思维习惯。
第三,在系统运行层面要遵循以技术为主开展业务的原则。在一个预设系统中,必须在信息技术许可的框架内开展业务,并能保证信息系统灵活性在所确定的框架内调整,这样才能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益。否则,整个业务的功能将不能得以完美的实现。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信息技术和业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变换的关系。在不同维度上,分别担负着不同的功能。技术并非要完全服从业务,只有在信息化建设项目阶段,技术才服务业务,而在战略层面和系统运行层面,业务要依托于技术或者服从于技术。
(二)结合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并促进信息化流通产业发展
智慧城市是IBM公司提出的理念,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流通产业发展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流通产业发展必将对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产生重要影响。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重点项目。加快网上科技一条街、(网上)食品城、动漫体验中心等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现有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扩展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提升电子商务规模化水平。
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共享。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拓展物流业务供求信息、信息查询和信息对接等服务功能,完善集物流状态查询、物流过程跟踪、物流要素信息记录、物流客户关系管理及公共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物流公共信息支撑体系。加快重点物流企业信息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区域物流公用信息平台,集成整合各区域、行业、企业物流信息中心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信息资源,形成统一高效、资源共享的物流信息网络。
(三)提高流通产业发展意识
流通产业不同于工业和农业的主要方面是其流动性,信息化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物质的流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信息的传递。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信息就是成就商业成功的敲门砖。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企业的市场就被封闭在狭窄的区域,得不到外界的关注,增加了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和管理成本,这对企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实现流通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法制化与国际化,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提高流通产业发展意识,树立全局意识,制定流通产业发展规划,以信息化为载体,加快流通产业发展步伐,提高流通产业发展质量。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
人才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重要保证。不论是信息化人才还是管理人才,都在流通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我国流通产业整体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流通产业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加快流通产业人才培养步伐,健全流通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流通产业人才能力培养方法,成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流通产业人才能力要素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开发能力、规划和统筹能力、创新能力。流通产业信息化主要依托信息技术的完善,没有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流通产业的效率和服务能力将大为削减;同时,没有信息和业务规划能力,流通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创新能力是流通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能力标准,由于流通产业发展和运作模式的可复制性比较强,其行业和企业竞争较其他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技术和业务创新和能力成为企业制胜的要诀。
结论
综上所述,流通产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技术在流通产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催化作用,加速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流通产业信息化是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产业、社会政策法律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的综合体系。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特征,是社会资源共享、社会产业融合的体现。我们应正确梳理信息技术与业务需求的关系,实现信息技术价值最大化,结合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促进信息化流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淑蓉.试论我国流通业的信息化[J].商贸经济,2003(8)
2.张弘.技术创新与流通产业发展[N].光明日报,2003.9.2
3.黄海.应对流通国际化与现代化新局面[J].商业时代,2003(4)
4.傅龙成.流通创新-商贸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选择[J].商业时代,2003(5)
篇6
[关键词]聚美优品;配送模式;跨境物流;差异化服务;配送系统
[DOI]10.13939/ki.zgsc.2017.09.146
1 研究背景
1.1 聚美优品简介
聚美优品的前身是2010年建立的团美网。2011年,聚美优品自建渠道、仓储和物流,自主销售化妆品,实现了由单纯的团购网站向垂直细分型B2C网站的转型。如今的聚美优品成为了美妆B2C电子商务行业的领军企业。
如今聚美优品开通了海外直购,通过直邮保税的形式将日韩、欧美的化妆品采购至国内保税区,之后进行质检和销售。聚美优品是典型的垂直型B2C模式,这种零售出口的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许多消费的青睐,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1.2 经营方式
聚美优品是典型的互联网B2C电子商务直销模式,网站为购物平台,通过物流系统向消费者提品。聚美优品通过与各大化妆品品牌进行合作的方式,保证货源,同时自建仓储物流,由买手买货,经过聚美验货后再售卖给消费者,力求最大限度地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购物体验。
在物流方面,聚美优品的合作自建物流模式以及系统升级、智慧物流投入方面颇具特色,抓住了客户的心。
1.3 配送模式
1.3.1 跨境物流
聚美优品于2014 年 5 月在纽交所上市,不难看出其最大的转型在于跨境电商方面。同年9月,聚美优品在与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合作下建设完成了上万平方米的自理仓。在国内保税仓布局上,较同行业其他企业聚美优品已有突破性进展。
1.3.2 精细化管理理念
聚美优品发现制造业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对于电商物流同样适用,并且用制造业的方式设计物流对于聚美优品来说甚至比传统物流更具有针对性。将拣货、拣选、包装等仓库中所需要的操作标准化流程化,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同时降低了物流成本;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时效的要求,又降低了运营成本。
对仓内操作的重视程度是电商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所在。聚美优品的供应链中最大化的压缩储存的比重,快进快出,并以精细化管理运营仓配物流体系,取消了原本“摘果式”的拣选方式而选择批量式,同时对订单生产流程进行相应改造。
1.3.3 第三方物流配送加自建仓库
聚美优品自身已有仓储中心和物流系统,配送模式则采用第三方物流。目前聚美优品合作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包括韵达、圆通、申通等。从2014年2月开始,聚美优品正式与中国邮政总局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管理模式沿用互联网公司的同时共享中国邮政的中转站、货车、配送人员等现有物流资源,并构建起消费者物流追踪的平台,可全程追踪货品的运输进度。消费者在聚美优品下单后会收到中国邮政提供的专属聚美优品的配送服务。
2 聚美优品物流目前面临的问题
2.1 跨境物流
2.1.1 运输及配送周期长
与其他品类跨境电商类似,在聚美优品的跨境业务中物流耗时长是一个痛点。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跨境电子商务来说,跨境物流服务水平很重要。最主要的是能够跟上跨境电商的库存补充速度。通关与商检等无可避免的环节也延长了跨境物流的周期,也是阻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
2.1.2 跨境品类扩张
聚美优品的跨境经营领域不断地拓宽。继化妆品领域之后聚美优品又进入了深受国内消费者欢迎的母婴、保健和健康食品、入门级奢侈品等领域。而不同品类的商品会对存储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增大了仓储、管理的成本;而包邮等促销策略给物流带来了更多压力。
2.1.3 跨境物流配套的基础设施较弱
由于跨境物流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何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配合高效的跨境物流运作,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成本是跨境物流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聚美优品的物流运输采用的是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以EMS为主,这种物流方式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运输时间长,成本较高,这与聚美优品的节约发展的目的背道而驰。
2.1.4 退换货物流难以实现
基于电子商务的自身特点,特别是聚美优品主营的化妆品的特点,导致退换货比例高。同时由于物流周期长、货品的丢失及质量问题、配送地址不准确等都会造成消M者退换货。由于涉及海关等,退换货通道不通畅是一方面,各种相关成本也会增加,甚至会有退换货费用超出货品的价值的情况出现。
2.2 资金压力
美妆网购行业有特别的行业规则,首先化妆品质量难以保证,聚美优品直接接触上游供货商,为了保证真品必须自建仓储;其次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购物期望,自建仓储物流相较于其他模式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但却能掌控网购终端环节,使客户能有良好的购物体验,保证了企业形象不受损。
聚美优品在供应链管理上具有竞争优势,通过买断模式,自建仓库物流,先进货、验货,然后进行销售,在化妆品行业复杂的供应链中保证了用户体验,但是这样加重了资金压力,而且其他大型化妆品网也在不断改进物流系统。
2.3 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带来的影响
由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的缺点在于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弱了,而且聚美优品与第三方物流是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物流公司自身经营情况会影响聚美优品本身的运营,而解除合作关系会有较大的成本损失。第三方物流使得聚美优品对物流的控制能力下降的同时还要承担物流失控的风险。
根据搜索结果,聚美优品与邮政合作所产生的效果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
3 未来发展建议
3.1 跨境物流
3.1.1 保税区建仓,大力推行保税备货模式
就聚美优品而言,海外化y品这价格上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物美价廉是聚美优品吸引顾客的关键,而保税备货模式具有速度快、价格低、透明化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流成本。而关联密切的供应与销售又能满足跨境电商大批量销售的特点。
3.1.2 满足订单增长需求
目前聚美优品跨境上的单量在同行业之中是首屈一指的,单量大了摊销的成本就会降低。聚美优品应当在打造供应链上加大投入,物流保障加强的同时留足了发展空间。只要能保持聚美优品现今订单的高速增长态势,未来压力会逐步减小。
3.1.3 建立海外仓
为了应对跨境电商物流对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制约,中国有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纷纷开展海外仓业务。在海外设立仓库有以下几大优势。一是大幅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二是缩短了运输及配送周期,同时可以满足买家从所在地本土发货,缩短订单反应时间。三是可以减少退换货带来的损失,需要退换的商品回流到当地海外仓,可避免跨境通关以及跨境物流,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3.2 做好充分市场预估
设施的发展一定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速度相匹配,否则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就聚美优品而言,应当对下一年的市场发展情况有较为可靠的预估,通过调查与预测,对应当配套的物流建设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特别是化妆品行业市场浮动较大,应当紧跟市场,采用合理营销手段,确保资金正常流转。
3.3 优化配送系统
在电商大促销期间,会出现部分配送资源爆满而另一部分配送资源闲置的情况,可见对这些闲置资源加以利用,打通物流配送网络,实现智能分单尤为重要。建议利用往年数据,模拟各地区仓库的配送环节,并且以预测结果来指导配送工作。应加强跨境电商平台的建设,同时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ERP和WMS系统加快物流输运的效率,实现全面信息化操作,提高物流服务的精准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信息化是企业物流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但聚美优品要理性分析其适用性,尤其在引进新系统、新技术、新设备时要全方位考量是否符合本企业情况。
3.4 发展自营物流
优化仓储中心网络布局,适量扩大仓储中心建设,企业自建的仓储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缩短物流时间,聚美优品已拥有自建的物流中心,下一步就是建立起完整的配送体系,将交由第三方的物流服务把握在自己手中,创造出更好的用户体验,提供更多样化、灵活化的配送服务。
3.5 提供差异服务
聚美优品应就目前短板开展物流服务的研究,根据积累的关于消费者订单资料、电话与网络在线资料、调用配送信息等的不同客户的需求内容进行分析;对于考核出的重点客户,在发货后发出短信提醒,提升服务质量,划为优先级等。通过该模式对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可实现资源预置,提升客户体验。
3.6 不断学习创新物流配送模式
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聚美优品应当不断发现现行物流配送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时调整,同时不忘吸取世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经验,学习先进的物流理论,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模式,优化配送模式,加强物流管理方面人才引进,创建符合本企业基本情况的电子商务管理发展模式,在服务上力求创新的同时贴合消费者心理,力求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4 结 论
电商的发展离不开物流,预计未来大部分的电商企业会朝着专业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物流也会更自动化、立体化和信息化。聚美优品作为B2C的领先企业,未来可能会更着重与海淘市场的发展,同时对内也会走向自建物流的道路。而跨境电商相较于传统电商有很多新特征,聚美优品未来以其作为主要业务,更应当注重发展路线的规划。自营物流作为电商领先企业的发展趋势,聚美优品也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发展,同时提供差异化服务、做好配送系统优化规划,创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物流配送模式。
参考文献:
[1]烨函.聚美优品:践行物流智慧升级[N].现代物流报,2015-03-13.
篇7
【关键词】GIS;城市规划;管理;对策
1.GIS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作用
1.1存储功能强大,可视化效果好
GIS技术相对于传统的CAD软件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一点,GIS有自己的空间数据库,不单单只有绘图功能,还可以及时查询储存的数据,并把空间位置与特征整合到一起,可视化效果更好。
1.2数据分析能力强,定位系统精准
城市规划管理需要计算一些指标,GIS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更加精确与方便,还有助于深层次的分析,GIS中自带了分析数据功能,技术人员还可以在原有技术上进一步开发。GIS技术极大地减少了成本,GIS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绘制地形图。目前,GIS可以有效的结合卫星定位系统实现定位和校准功能。
1.3功能强大,提供决策支持
GIS功能非常强大,常常被应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系统的模拟预测中以及决策支持中。GIS可以合理的预测城市各项指标的发展。GIS通过建模导入数据来分析城市指标的未来走向。此外,GIS还可以被运用到超市选址问题上,GIS可以有效的对超市的人口密度,土地面积,公交等交通公交,人流量进行分析建立模型,并得出最佳的超市地理位置。
2.GIS在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数据共享概念不足,限制GIS的发展
GIS技术中,数据不具备公开性,因此就无法进行数据共享,一些珍贵的原始资料没有被共享而没有得到价值的充分发挥。尤其对于一个城市管理规划,数据很难在一个部门共享交换使用。数据无法利用就提高了成本。很多城市规划管理都需要参考其他周边城市的规划目标及现状,由于数据不能共享,就导致了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无法利用数据做出更优的决策。
2.2 GIS应用开发不足,人才缺失
GIS软件更新速度较快,圈内人应用的软件不统一,使得开发成本加大,效果不好。格式不统一最直接的问题的格式不兼容,无法读取,照成数据丢失,转换的难度加大。此外,GIS相关的人才不足,计算机近年来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还是缺乏专业人才。一方面受体制影响,在中国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一般是属于政府部门,属于公务员,选拔的方式与专业关系并不紧密,而是通过统一的考试。这也就照成了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对GIS技术应用的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的人才没办法把GIS与数学与运筹学与地理学等好好结合。城市规划管理是涉及到多方面知识的,GIS的运用人才综合素质不够,这对于GIS在我国的推广照成了重要影响。
2.3城市规划管理与GIS固定环境要求存在差异
城市规划管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体制变化等等影响。很多的时候,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要考虑到很多无形的瑰宝并要坚持一人为本。但GIS作为一个技术软件,在应用的时候,需要确切的数据,并得出一个确切的结果。然而,由于城市规划管理中有些指标的不可控新旧导致了GIS得出的结果并不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GIS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对策分析
3.1建立城市规划管理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利用
我国地理面积大,地形复杂,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得出原始数据,还有对数据进行维护与更新。这项举措可以通过数据平台实现电子化的管理与监测工作。此外,运用GIS技术建立一个综合的城市规划管理数据平台有助于后期的维护与更新工作,降低社会成本,以及工作难度。由于电子数据的复制与保存,在利用过程的成本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还有助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都可以运用同一个平台去观察数据,下载数据,提交数据。而这些过程,只有单独的GIS技术运用市无法实现的。
3.2重视GIS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开发
GIS技术离不开人的操作,GIS人才培养对城市管理规划有重要的意义,假设一个对GIS的操作原理不理解的人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城市管理规划方案的。由于城市管理规划一旦成行得到认可,涉及得资金非常大,对于人们的影响也很显著。一旦出现问题,后续改造的难度非常大,对人们的生活将产生不利影响。GIS技术人才培养与技术开发是一体的,只有GIS人才质量达标,就会促进GIS的技术开发,使得GIS技术更为完善便捷。一方面,要加大对于城市规划管理人员GIS技术的培训;另一方面,要让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解决目前GIS高端人才不足的问题。此外,还要对在职的规划管理人员进行实时培训,请国内外专业人士对城市规划管理人员讲解最新GIS的应用知识,并提供科普读物、鼓励科研交流等。
3.3加大GIS在智慧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越来越重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需要更为便捷更为信息化的服务。GIS集成了办公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能够很好得把地理信息技术融入到办公信息系统的审批流转之中,并且GIS还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具有综合管理海量图文数据的能力,而且能够依据法律规定的流转过程,提供辅助日常办公与文档处理的功能,同时又要具有描述空间关系的能力。GIS的这些功能克服了传统GIS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局限性,城市规划管理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不仅需要非常贴近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对于信息化的技术的要求,能够很好地满足城市规划管理的图文一体化要求,有利于解决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办公流程管理与地理信息相脱节的问题,满足了城市规划管理业务领域的实际需要,成为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运作的技术基础,以便更有效地支持城市规划的科学管理,更有力地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
4.结语
GIS最先产生与国外,在国外研究得比较成熟后引入中国,其中GIS技术涉及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众多行业,包括了物流,医疗,环境监测,土地利用商业等等。随着科学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的完善,GIS技术逐步推广到了中国。但目前而言,GIS在中国城市规划和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尚待挖掘。本文从GIS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分析GIS在城市规划管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本文对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越来越完善。 [科]
【参考文献】
[1]陈甲全,袁超,张国琴.国外数字城市建设应用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数字城市专题,2011,02:32-35.
[2]严荣华,王发良,孙毅中,等.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1,(8):29-31.
[3]丁建伟,等.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规划,2001,25(8):19-23.
[4]乔相飞,周宏伟,刘文新.城市规划中的 GIS 应用分析[J].测绘工程.2005,12(14):69-70.
篇8
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日益提升的客户主导权和移动融合技术所带来的各种便利性,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与物流产品竞争优势不仅高度正相关,而且还存在着因果关系。然而,受客户主导权影响较深的移动融合便利性不能有效地影响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为此,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客户主导权、移动融合便利性、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物流产品竞争优势等4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阐明了为物流企业竞争优势提高其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客户主导权
移动融合
物联网技术
竞争优势
作者沈哲,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副教授。(宁波315100)
移动融合正通过时间和空间以及人间的各种事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便利性,更新着广义产品的概念,甚至还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特征。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通过促进客户之间的沟通把多数买方集结在一起,采取多种形式把大多数分散化的经验性信息荟集起来,对增进买方的协商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客户主导权的增强意味着物流市场转向买方主导的市场,移动融合便利性必然要受到客户主导权的影响。目前,如何把客户主导的移动融合便利性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有效对接,提高物流产品竞争优势是摆在物流企业的重要任务。
一、物流企业竞争优势测度与影响因素
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物流产品新概念和新价值,以及数字化信息融合现象波及到物流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引发的市场多样化,尤其是数字化信息融合的代表产物一移动融合技术正从时间、速度、空间等角度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维,更新着产品的概念,甚至还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特征(An-ckar和D'Incau,2002;Gilder,1988)。移动融合正给产品概念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Clarke,2001)。然而,这种移动融合现象不仅仅是停留在更新产品概念的阶段,而是给整个物流行业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数字化技术应用手段的日臻完善给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利用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把从事运输、保管、装载、仓储管理等不同类别的物流企业水平连接在一起,对整个物流过程提供全方位服务,这就是所谓的第四方物流取代以少数个别企业所承担部分物流过程的第三方物流,以新型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来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创造出新的价值(朱哲学和吴昱南,2010)。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也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即解除了生产厂家与客户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多数分散化的经验性信息以荟集智能(wisdomof crowds)形式捆绑在一起发挥作用,致使客户对物流产品生产的影响更为普遍,加速了所谓的生产消费者现象的形成过程(邓亦涛,2010)。这种生产消费者现象把交易的主导地位从生产者转向了客户,这在物流行业起到把卖方主导市场转换成买方主导市场的作用。这样一来,买方的期待和创新意识对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近年来让客户参与到技术开发过程的物流企业越来越多,这就是典型的生产消费者现象。Chun,Hong Mal(2008)把客户主导权概括为客户在交易中对订购清单的探究明了权利、对出现问题的请求解释权利、对存在问题的纠正解决权利、对不良后果的改善提案权利等4个内容。
从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层面来看,如同近距离无线通信一样,移动融合通过扩大各种通信手段间的连接性,大大增强了使用这些通信手段的人们的便利性。它把器械间紫外线通信技术与现有的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连接起来,最大限度地凸显出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作用,进而改变了现有通信产品所拥有的属性概念和功能概念。1G时代把那些独立存在的成千上万台电脑通过一个网络系统连接在一起,2G时代则把那些与电脑有关的设备及装备全部连接在一起,3G时代再把与电脑和设备及装备有关的所有事物自由自在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物联网系统。从文献考察结果我们得出移动融合是通过提高3G产品间的连接性来影响网络外部效应,进而创造出新的移动融合便利性(Gilder,1988)。这种移动融合便利性具体包括时间便利性、速度便利性、空间便利性、质量便利性、服务便利性等5种构成因素(Anckar和D’Incau,2002;Clarke,2001)。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给客户带来的时间便利性是指在既定时间内处理业务并完成任务的可能性;速度便利性是指如何快速处理业务并完成任务的可能性;空间便利性是指在任何地方处理业务并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质量便利性是指改善物流产品质量的可能性;服务便利性是指改善物流服务效益的可能性(Chun,Hong Mal,2008)。
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可以解决卖方和买方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促使市场交易主导权转向买方,即一向以供应方为主导的市场逐渐向客户为主导的市场转移,这样一来,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起到促使物流企业更加容易接受客户的期待和需要的作用。客户主导权的增加不仅对买方有好处,而且对物流企业也有益处。只有积极获得改善物流产品所需的买方多样化创意信息,才有可能有效地创造物流产品的价值。文献考察结果表明,只有积极接受由客户主导权的增加而引起的买方多样化需要,率先捕捉市场机会,物流企业才能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循环经济体系(Brian,1996,2000)。
目前,物流产品是以数字化信息融合为背景,把焦点放在运输、保管、装载、仓储管理、交付、结算等与物流业务有关的所有领域供给与消费可持续联动上面,并通过这种可持续联动过程提高物流的时间、空间、形态、所有关系等的效用,追求物流功能创新和价值创造,把所有物流企业水平连接起来。文献调查结果表明,针对物流过程全局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第四方物流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一点(Morciniec,2006)。
从文献考察我们还发现Calantone和Cooper(1981)曾提出决定产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品的质量、信赖性、新颖性、独特性等,据此我们把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测度概括为物流产品的质量信誉、功能独特、形式新颖、可得利用性等内容。朱哲学和吴昱南(2010)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效应。刘婧和杨晓冬(2010)则强调了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政府的引导作用。邓亦涛(2010)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效应和客户主导作用。李霞(2010)则强调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内在联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影响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为客户主导权、移动融合便利性、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在文献考察的基础上我们走访了政府、行业协会、物流企业等相关部门的专家,采用FGI和专家意见法把测量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的焦点放在了物流企业电子标签(RFID)、无
线传感器网络(WSN)、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运输系统(ITS)等技术的应用能力上。
二、物联网技术和物流企业竞争
优势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从文献考察我们还发现Han,Kim和Srivastava(1998),Hurley和Hult(1998),Li和Calantone(1998),Madhavan和Grover(1998)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影响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
本文从这些文献考察结果得到启发,提出如下研究的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框架我们提出了如下研究假设:
HI:客户主导权将凸现出移动融合便利性;
H2:移动融合便利性将有助于物流企业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
H3:移动融合便利性将有助于物流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
H4: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将有助于其产品竞争优势。
为进行假设检验,我们面向宁波市物流行业协会、物流职业政府培训机构以及部分物流企业先后采用FGI(焦点小组座谈)和问卷调查方法获取了相关的定性资料和第一手资料。在实施FGI和问卷调查之前,我们首先采访了宁波市物流行业的政策专家、职业技能培训师以及物流实业家,就我们的调研内容细节性问题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
根据文献考察资料和定性调研的结果我们整理了图1中4种概念(理论变量)的测量内容,即客户主导权包括4项测量指标,移动融合便利性包括13项测量指标,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包括5项测量指标,物流产品竞争优势包括4项测量指标,另外又设置了4项物流企业相关信息,设计出包括30项问题的问卷调查表。
由于宁波市有4000来家物流企业主要分布在江东区(以货代为主),北仑区(以码头运输及货代为主),江北区(以运输、零担、仓储业为主)。为此,我们进行了抽样设计,即采用非比例分层抽样(江东区选33家物流企业,共发放99份问卷;北仑区选30家物流企业,共发放90份问卷;江北区选25家物流企业,共发放75份问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随机抽样。发放问卷共264份,回收213份,剔除44份废卷,有效问卷为169份。调查对象的样本特性如表1所示。
从样本特性表中我们得知宁波市的物流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主要经营仓储配送和运输保管业务。正因为以仓储配送及运输保管为主,所以企业管理人员中一线管理人员所占比重相对较高(2/3左右)。
针对问卷调查表中4种理论变量的26项测量指标我们进行了KMO和Bartlett检验,然后进行了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我们萃取出特征值(eigenvalues)大于1的因子共4个,这与我们设计的4种理论变量相吻合。变量的效度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研究的概念框架中4种理论变量的效度和信度符合规定要求,所以我们对这4个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移动融合便利性与客户主导权、移动融合便利性与物流产品竞争优势、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与物流产品竞争优势等3种相关系数有效。其中,移动融合便利性和物流产品竞争优势呈现负相关的主要原因是受客户主导权影响的移动融合便利性自然更加有利于买方,而不利于物流企业。
我们分别以物流产品竞争优势为因变量,移动融合便利性为自变量;以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为因变量,移动融合便利性为自变量;以移动融合便利性为因变量,客户主导权为自变量;以物流产品竞争优势为因变量,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进行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设检验,如表4所示。
假设检验结果表明,H1和H4在显著水平a
三、结论与对策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在买方主导的物流市场,客户对订购清单的探究明了、出现问题的请求解释、存在问题的纠正解决、不良后果的改善提案等权利,有效地凸现出移动融合的各种便利性特点。
(2)在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电子标签、无线传感器网络、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智能运输系统等技术的应用能力,有效地影响着物流产品竞争优势。
(3)目前,对于物流企业来说,移动融合的便利性虽然不能有效地影响企业强化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却有效地影响企业提高其产品竞争优势。
(4)移动融合便利性和物流产品竞争优势之间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其原因是客户主导权影响移动融合便利性导致市场对客户有利,而不利于物流企业。
根据研究结论我们可以提出如下讨论问题。
(1)移动融合便利性的影响没有波及到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其原因在于我们调查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事仓储配送和运输保管业务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物联网时代高新技术的应用理念和长远目标导向意识,虽然承认和接受移动融合给企业所带来的诸多便利性,但不能以此为契机来引导企业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
(2)移动融合便利性虽没有影响到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却有效地影响其产品竞争优势。原因在于我们调查的物流企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还没有达到智能处理阶段,而只停留在全面感知和可靠传输阶段。这意味着物流企业相对零散地利用个别的物联网技术(如:RFID或WSN或GPS或GIS或ITS),还不能把这些物联网技术更加有效地整合利用。
(3)客户主导权有效地促进了移动融合在时间、速度、空间、质量、服务等方面为客户创造诸多便利性,改变了客户被动利用移动融合技术的局面。因此,物流企业为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其竞争优势,应积极采用移动融合技术,给自身创造更多商机。
(4)物流企业若改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环境,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将会有效地增强其竞争优势。然而,对于中小型民营物流企业来说,这需要政府的积极扶持和正确引导,形成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平台,才能不断提高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其竞争优势。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和讨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应对策略:
(1)要实现智慧物流,物流企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应达到智能处理阶段。对宁波物流企业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正处于全面感知阶段转向可靠传输阶段的关键时期。为此建议政府和行业协会对物流企业做好物联网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引导工作,切实推进物流企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上升到智能处理阶段的步伐。
(2)移动融合技术给物流企业带来的诸多便利性将会影响其竞争优势的提高,但在物联网时代真正打造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物联网技术的整合利用。对宁波物流企业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物流企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形成系统理念,只是片面地认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就是移动融合技术的应用,而移动融合便利性会影响物流企业竞争优势。为此建议物流企业要把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形成理念和意识,把物联网技术可利用的环境作为企业文化构架(7s)中的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来积极推进。
(3)移动融合便利性主要来自客户主导权的提高,也就是说物流市场已成为买方主导的市场,我们可以把移动融合技术所带来的诸多便利性理解成客户主导的移动融合便利性。对宁波物流企业调查的结果也表明,目前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客户主导的市场,移动融合便利性也是通过客户主导权的提高而体现出来。为此建议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关注客户关系管理,以移动融合便利性为导向,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真正迎接物联网时代获得产品竞争优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哲学、吴昱南:《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分析》,《当代经济》2010年第17期。
2,刘婧、杨晓冬:《政府在实现物联网过程中的对策问题研究》,《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邓亦涛:《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物流科技》2010年第9期。
4,李霞:《浅谈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15期。
篇9
【关键词】智能物流;发展状况;问题
目前我国科学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现代化的智能物流就是通过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各项物流信息的输送,进行相关的配货、包装、发货等基本活动,让需求者更快捷地收取自己所需的物品。现代化的智能物流为供应方与需求方都提供了相应的效益,扩大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相关的服务质量,同时减少了相应的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物流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网络集中化的管理模式,让大量的资源信息能够实现全面的传输,不仅加强了物流管理的效率还促进了各项管理事务的安全性提升。
1当前智能物流的发展状况
当前我国智能物流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前进态势,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持,让物流各方面具体事项得到了有效的运行。通过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物流技术,对货物的仓库实行相应的控制管理,不仅能够促进基础信息的管理和收集,还能增强物流的实际工作效率,比如读写等效的电子标签、电子货单防冲突技术等。现阶段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迅猛,电子商务推动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过去传统的物流运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需求为物流行业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物流行业需要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寻找更多低成本高效益的途径来缓解自身的压力[1]。我国目前的物流受到传统物流运营体制的影响,在管理方面以及整体的服务质量上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加上时代的快速发展,物流整体产业的发展流动性较差,导致物理行业整体水平较为落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为了提升自身有效的竞争力,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全面改革[2]。
2智能物流的主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智能物流是建立网络智能系统上的电子商务物流运转体系,通过集中化的系统对物流工作的各项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对物流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和传递,让物流管理者以及需求者在网络的环境下对各项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握,创造出更为优质的物流服务。当前智能物流发展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物流信息反馈速度,降低各项服务成本
当前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对于各项事件的处理具有高效率、快速度的作用,智能物流信息的快速发应也是当前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过去传统的物流工作方式只能对货物的运输进行有效的反应,但是需求方不能对物流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在服务者需要日益增强的今天,过去传统的物流工作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和人发展的需要,需要从根本上提高物流的运转反馈速率。完善物流网络控制体系的建立。从而更有效地控制物流之间的各个环节资源的合理配置,缩短物流各个环节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让物流的仓库管理、运输配置都能得到安全性的保障[3]。
2.2物流服务更加快捷、便利
在物流公司提供相关的物流服务时,智能物流中独有的跟踪技术以及电子配单等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物流服务的有效性以及信息传递的便捷性,让物流公司和服务者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有效的物流信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3当前智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造成多方面的环境污染
当前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前人类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比如物流产生的大量废料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等[4]。
3.2物流相关的法律缺失
现阶段我国物流还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法律法规,这容易导致物流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与各地方法律产生一系列的冲突。如果物流行业具备了完善有效的法律体系,那么各项管理工作就能提高一定的效率,也能保障物流行业发展的安全稳定性。
3.3缺乏专业性的人才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相应的人才配置问题。现阶段我国物流人才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限制了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管理中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物流发展的现状需要。所有相关企业需要投入想关的培育资金,对人才进行全面的培育,促进行业的有效发展[5]。
3.4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且国民人口数较多。随着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物流行业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路况较差,一般的交通工具无法通行。智能物流发展的越快从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落后,相关的物品集装箱运行的速度很慢,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只能通过小型的交通工具进行运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运营的成本以及降低了运行效率[6]。
3.5信息化水平和专业化服务受到了相应的限制
当前我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地区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智能物流依靠网络信息化的平台进行展开,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地区信息化水平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严格限制了智能物流的全面普及,以此来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影响了产业发展的增值性。即使当前我国智能化物流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实际的物流专业化水平还偏低,相关的物流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当前大多物流企业只能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货物存储以及货物运输,在物流行业的增值产业上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根据物流的实际服务水平进行相应的改善,切实提高物流服务以及相关产业的延伸拓展,将物流企业发展的效率进一步扩大,产业在市场中占据的位置进一步提升。
3.6现代智能物流观念较为薄弱
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较为广阔的市场需求,大多物流活动都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服务条件,以原材料的购置到最后的运营销售过程中以自我企业的利益为发展的中心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限制了国家全面的物流资源流通,不利于地区行业之间经济的全面发展。
4现阶段我国智能物流的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物流加强了国际性的贸易。智能物流的发展模式已经是当前社会和时展的必然趋势,被相关的企业所认可接受。物流公司的网络化经营对促进物流行业产业的有效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整合了各项技术之间的交互性,让物流的运输和实地配送都发挥出了相应的作用。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初的发展阶段,相关企业部门需要集合物流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对自身企业的发展制定出较为全面的发展策略。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相关说明:
4.1加强行业运营发展的标准化
智能物流通过网络平台将物流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连接为一个全面有效的整体机制,实现各项信息资源之剑的集体化管理,这对于加强行业运行发展的标准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相应的网络交流让行业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更加便捷,消除了过去物流行业信息交流之间的障碍性,这对于构建全新的物流运营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制定出相关的市场竞争机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让企业发展的各个要求在市场环境中得到良好的提升,加强各项资源之间的流动,确保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的配置。在物流运营行业建立起相关的协调管理机构,有国家来负责带头,让相关的物流部门参与其中,形成全面有效行业运营管理机制。各个行业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要树立起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良好信念,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和对外贸易的推广,这对于社会经济贸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改进管理理念
智能物流的各个运行环节最后还是集中在相应的信息平台上,通过对相关区域物流信息的采集,最后从系统的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全面有效的展示,这能够有效地扩大相关企业对于物流系统的需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项事物的有效发展。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要以企业自身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市场以及群众的需求,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来扩大企业经济的最大化。树立起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完善物流行业战略目标计划,对物流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掌握,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下建立起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
4.3加强物流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物流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相关部门需要根据智能物流的实际发展情况在自身企业以及各个高等院校中设定相应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育。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人力资源保障。对于物流人才方面的培育工作是现代教育中关键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相关企业也要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资源的优势,通过各个渠道对物流人才进行全面配育,促进与国内外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合作。
4.4完善物流相关的法律建设
为了更有效地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秩序,需要在物流发展的过程中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监督市场化的良好建设,为确保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约束,从而能更好地降低物流工作中各项工作矛盾的危害。物流相关法律的完善需要国家作为根本,物流企业作为相关的建议者。建立起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物流法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当前智能物流的发展地位,分清物流发展主体育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好地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秩序。当市场法律得到相应的补充过后需要在地方制定相关的辅助法规,以适应地区物流产业的全面发展。各个地区应该根据自身智能物流发展的现状对各自地区之间的法律进行相应的规范完善,这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地区智能物流经济的稳定发展。
4.5加强商品供应与物流一体化建设
近些年国家以及社会和相关企业都加大了对只能物流的投入资金量,但是从具体的发展成果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成本以及资源浪费程度过高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缺乏物流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相关物流企业需要加大生产供应中各项关键技术的研发,从根本上确保生产成本的合理性,降低成本之间的消耗,形成自身知识产权的产品。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社会资源浪费的不合理现象。
5结语
总而言之,物流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智能化的物流经营方式预示着我国现代物流以及未来物流的发展方向。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扩大的前提下,要实现物流行业的全面发展需要市场和企业以及国家多方面努力,共同促进我国经济以及综合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娟.经济新常态与智能物流发展[J].物流技术,2015,34(6):73~74,77.
[2]贾旭光.工业4.0环境下我国智能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6,39(5):17~20.
[3]潘怀敏.浅谈智能物流的发展[J].经济师,2014(10):293,295.
[4]张军杰.智能物流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1,34(3):62~64.
[5]周钧.智能网络环境下的物流发展战略探析[J].中国商贸,2014(2):101~102.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18
0 引言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通过互联网将政府、企业、经营者、消费者、生产者以及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等各方面要素整合在一起,以此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
总体来说,我国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建设尚处在摸索阶段,和其他建设成熟的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以济南市万德镇和潍坊市寿光市为例,通过研究两者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异同,发现其发展中的问题及经验,找到适合两地发展的有利途径,最终为山东省乃至我国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中国广大农村的“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1 济南市万德镇“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分析
万德镇位于山东省会城市济南与五岳之首的泰山之间,多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积狭小。历史上主要以小麦、玉米等作为传统农作物,同时也开拓了茶叶、核桃、板栗、小米的种植。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全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基于齐长城、泰山玉等旅游焦点的存在,镇政府大力扶持都市观光农业、种植大棚菜、大棚果的发展。
目前万德镇响应全国号召,在济南搞起第一个“互联网+”示范村。概括起来万德镇发展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思路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运用“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模式;第二,主攻“互联网+农产品销售环节”;第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万德镇的电商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该模式是由万德镇主要负责人深层次考虑结合当地特点确定的,以党支部引领发展,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以电商平台为主要经营方式。和以往村民单打独斗做电商卖产品不同,以村党支部来引领,党员做示范,能起到督导作用,以合作社做经营主体能进一步保障产品质量,最大限度的增强宣传效应,特别是万德镇合作社统一使用“山水万德”品牌,使得各个合作社不仅要考虑个人利益,更要诚信经营,维护公共品牌。
综合上述介绍,万德镇依托其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生态万德”品牌,在“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下,通过对“互联网+农业”的深入探索创新,不断充实该镇电商内涵,但由于各方面因素,总体“互联网+”的发展水平还是很低。
2 潍坊市寿光市“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分析
寿光市位于山东潍坊市,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自2000年开始举办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目前寿光市发展“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思路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运用“种苗+农业投入品+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第二,主攻“互联网+农产品生产环节”;第三,强化物流业的发展。
生产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在寿光是最为出色的,主要模式为“种苗+农业投入品+农业技术服务”。从种苗到成品,大棚里的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度等参数,都会被信息盒子采集下来并实时传送给后方的智能平台,智能平台又将数据处理控制灌溉系统、卷帘系统等,全部实现自动化。这样的物联网农田,目前寿光市已经发展了1万多亩。在流通领域,电商网络也在覆盖寿光的农业产业链。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店三个月就新建了40多个村庄终端店。寿光市还设立了一千万元的电商发展基金,建设电商孵化器,培养农村电商人才,以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
农产品销售和电子商务的有效融合,不仅让寿光开启了农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时代,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寿光模板”。
3 济南市万德镇与潍坊市寿光市两地“互联网+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模式对比分析
3.1 济南市万德镇“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的优点
3.1.1 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互联网+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万德镇南依泰山,东依灵岩寺,北有齐长城,京福高速高平路、京沪铁路、104国道贯穿境内,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为万德镇发展电子商务农业提供了基本的优越条件。
3.1.2 丰富的资源
(1)旅游资源――灵岩寺、齐长城。灵岩寺为天下“四大名刹”之一;万德北有齐长城,历史悠久,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自然资源――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棕壤、褐土,适合茶叶、果树等特色农产品的生长;泰山玉产量丰富,价值较高。
3.1.3 “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的开拓
运用“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独创模式,实现党支部引领、合作社主营、电商平台服务,整合全镇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规范经营管理,打造统一的“山水万德”品牌。
3.2 寿光市“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的优点
目前,寿光市正由“蔬菜种植销售中心”迈向“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从之前电子拍卖,到如今的蔬菜调度呼叫中心、蔬菜“宅配送”网上交易,这些探索既销售了产品,宣传了品牌,还推动了蔬菜产业链条的延伸,实现了电子商务和蔬菜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下一步寿光要发挥蔬菜之乡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探索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不仅要成为农产品种植、集散销售中心,更要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
此外,寿光市政府出资建立寿光市电商服务中心,打造集电商群、外包服务、营销推广、仓储物流、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电商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也为寿光市的“互联网+农业”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从济南万德镇和潍坊寿光市看“互联网+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在山东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山东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互联网+”浪潮中已开始摸索前进。长清区万德镇制定了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发展路线,推出了“党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下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农村特色旅游;在潍坊市寿光市农村淘宝服务中心,政企合作,农村淘宝如火如荼。
如图1,从增长趋势来看,水产肉类、蔬果、熟食在2012年之后保持了最快增长率,同比增长达19458%。随着冷链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并接受在网上购买生鲜农产品,但生鲜农产品有其质量、季节性等特点,因此它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就显得非常必要。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产销一体化,2007年2月,国家工商总局就提出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意见,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地区已经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采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通过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这样不仅通过分工和协作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而且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
3.4 万德镇和寿光市“互联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寿光市和万德镇在“互联网+农产品”加工环节落后,“互联网+农业”起步迅猛但存在诸多问题。
(1)“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普及和规模的扩大缺乏人才和宣传。
观念落后、政策和人才缺乏制约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万德镇的农业电子商务只有三处示范园试点,电商网店尚未全面普及推广,寿光方面的电商孵化中心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也相当缺乏,如何推广、引进高技术农业人才考验着行业智慧。
(2)农产品存在质量、季节性等难题。
很多顾客不愿意网购农产品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品质难以保证,因为生产过程不可见,而且每一种农产品都有其特定的季节性,消费流并不稳定。寿光市因为有先进的大棚技术,解决了部分季节性的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农产品都可以进大棚。因此互联网销售季节性农产品,就意味着需要冷藏等先进技术的保障。
(3)“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冲突。
去中间化使多数传统渠道销售者表现出自己的担忧,被淘汰的命运显而易见,但由于知识水平限制转行存在困难,这也使大多数传统商户拒绝和政府合作发展。
(4)此外还存在物流成本高,冷链不完善,技术难攻关,互联网+农业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产业链与互联网的结合不完善等其他诸多问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问题是实现“互联网+农业”的一个关键问题,但是中国目前在互联网、农业技术等方面技术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4 对策建议
针对课题考察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给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大力培养与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加强互联网相关知识的宣传。通过良好的宣传让农民熟悉互联网农业的运作模式是首要“课题”,此外,优化就业条件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样重要。
第二,政企合作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国内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农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不足30%。因此政府带头、企业深化服务项目是保证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保障。
第三,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解决最后一公里。中国物流业仍然是经济的一个短板。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明显欠缺,引进冷链物流技术是重中之重。
第四,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化发展。政府支持有关农业企业直接入驻农地,完成产品简单或深加工,依靠网络销售直接运上消费者餐桌,才能真正做到让利于农。
第五,建设良好的信贷环境,从资金上支持技术,从技术上发展农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农具,都需要有良好的信贷保障,给与农业相关人员低息贷款发展技术等等,提高农民发展激情。
只有从网络基建、物流体系、信贷体系、农民信息化水平等角度多管齐下,市场才有真正激活并快速流转的可能。
5 结语
从寿光和万德两地的发展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不再只是简单互联网接入农业,而是成功地将互联网与社会资本带入驱动农业发展的轨道中。一方面,“互联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可以深化产业链,降低成本,开拓发展空间,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提供全方位信息与技术服务,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方向。“互联网+”作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新技术、新理念,将给传统农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钱卿.农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和若干建议[J].上海农村经济,2012,(7):17-19.
[2]徐刚,王巍,石宇良.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1,(3):51-52.
[3]代成斌,黄玉珊.互联网+农业: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J].世界电信,2015,(5):63-65.
[4]胡.农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互联网天地,2015,5(5):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