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结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科研结题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离。教育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被等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则被简化为唯书本至上的课堂教学。这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生活具有的教育作用,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条龙课改探究,将知识技能的衔接作为我们研究的子课题,从而更好的促进小学和初中英语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英语知识技能的衔接的英语课题研究,其目的就是要使教育走向现实生活,寻求教育形式与环境的互补性,重视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学习英语。
英语教育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已经成为通向世界的必备工具,《英语》学科教学受到空前的重视,各种课题实验,也如雨后春笋,生机无限。又恰逢课程改革,教学上的许多问题都成了焦点,没有语言实践环境;缺少评价体系……其研究、探索更成了热点。
我们参加了“英语知识技能的衔接一条龙”的英语课题研究――让英语教学从生活中学,又运用于生活,提高教学质量。此课题研究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我校经过五轮研究的总课题派生而成的,虽然不很成熟,但我们已经起步。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 本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原则。知识与技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传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教英语语言知识,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既学习语言知识,又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
(2)培养情感与学习态度相结合原则。在英语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帮助学生发现英语与其个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此外,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形成英语语言的自我意识。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特别应该注重英语语言环境的形成,如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场景,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带人生活的情境中,在鲜活的情景中进行教学活动。
“一条龙有关中小学英语知识技能的衔接”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在英语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发展中树人”更是学校多年的办学理念。我们深知,英语教学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择话题;创设生活情景,激起表达情绪。生活有多丰富,教学就有多丰富,生活是英语教学的“源头活水”。
明确英语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达到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而是能将所学到的知道,运用于实际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技能,使之能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
英语是世界通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工具。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是紧密结合的,要努力做到使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英语,为生活而运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1)引进西方教学方法,探求生活实践。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大卫曾通过大量的教改实践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有充分锻炼和听说的机会,学会交际的本领。在课堂交际中不断认识新伙伴,学生的紧张感会逐渐消失,学生由惧说一想说一敢说的进步过程,说明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并在交际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
得此启迪,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引进西方的这种课堂新模式和学习体制灵活的教育方法,进行教改实践。例如在学习I like…,I don’t like…来表达对各种食品喜好的句型时,让学生学会礼貌地用Would you like…?询问别人对食物的需要,并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喜好,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三餐之食。我从语言功能出发,就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计划地补充了大量的西方食品,如hamburger(汉堡包)、hot dog(热狗)、pizza(比萨)等西餐名称,以及中餐中常见的豆浆、油条、大饼等日常用词,为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我还经常变换座位形式,让学生在新鲜的环境中接触更多的同学,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表达交流。由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形式(交际形式)的真实性,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了极好的感受效应。
(2)加强交际操练,突破语言难关。操练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巩固和反馈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语言难点。譬如:在教pencil、ruler、bag、book等学习用品时,开展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单词接龙游戏,传话游戏等。结合I have a…句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展示自己的学习用品,设计抽奖游戏,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兴致盎然地学习语言。在较少的时间内,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是完全可行的。
(3)创设良好环境,力求学以致用。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及其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师生往往注重创造十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边喝咖啡,边坐在书桌上讲课,学生也可以随时提问。取其精华,我们要求学生善于利用语言、表情、动作、体态,并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情景化的教学氛围中,感知一模拟一巩固一反复,最后达到学会交际的目标。如在教学《Happy Birthday!》一课时,设计了为一个外国小朋友过生日的情景,让学生们先商量要送给外国小朋友什么生日礼物,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使用语言,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自然地使用和巩固句型What’sthis in English?及各种表示饮料、水果、食品和文具的单词;接着让学生为过生日的外国小朋友送礼物,大家争先恐后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并说“It’s for you,Happy birthday!”。还借助音乐和灯光烘托情景,在美妙的((Happy Birthday!》(生日快乐)的英文歌曲中,唱唱跳跳,轻轻松松地学英语,学习的乐趣不言而喻。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自编、自创英文短剧,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主要研究成果
1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基础英语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态度。在校内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所有学生告别“哑巴英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在我们的校园里,英语学习已不再限于40分钟的课堂上。在走廊、在操场,到处可见学生自觉用英语打招呼和做英语游戏的情景;在课间、在课后,都可以听到广播中传出的英语歌曲和英语故事。我们还将日常生活用语,校园礼貌用语,俗语、谚语汇编成册一《英语使我们快乐》读本。这些浓郁的英语气氛常会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2 促进了教学,也增强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研组组织教师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生活化教学研究带来了丰硕的教学成
篇2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综合实验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建立适应当代医学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了适应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深圳大学医学部秉承“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科研”的教育理念,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展探索性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课程。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该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科研活动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和协作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5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构建的背景
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构建一方面在于我校大力倡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支持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学校设立了针对本科生的基金项目,如“大学生开放基金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校级项目”,学生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较强。2012以来,临床医学本科生累计承担开放基金项目236项,挑战杯项目129项。科研项目的支撑为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实施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医学部本科生早接触科研的教育理念。深圳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本科生采用双导师制培养,分别为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生导师。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很早接触了导师的科研团队,有很固定的科研场所,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在此背景环境下,2012年适逢我校医学部进行系统器官课程整合。在系统器官课程整合的大环境下,也将基础实验课程进行梳理,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课整合为机能实验课,将部分机能实验学时减少,增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36学时,最终实现了基础医学实验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开设。
2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具体实施方法
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开设对象为二年级的临床学生。教师于放寒暑假前布置创新实验内容,学生根据自身感兴趣的课题或导师自主选题在假期内进行文献检索和实验设计,开学提交项目申请书并进行开题报告课堂讨论,确定方案后进行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并进行进展答辩。获取数据后,独立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进行结题答辩,并最终提交实验论文。整个过程以学生独立实践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索性实验课程开展的时间贯穿一个学期,业余时间实验室均向学生开放。
在课程结束后,由学生担任主编和编委,将学生的实验论文编集成册,论文集内容包含:领导寄语、优秀开题报告、优秀中期报告、优秀结题报告、学生感想、花絮、学生论文展示和教师总结。论文集的制作目的在于展示学生的科研成果,实验教学的优秀成果可以期望长江后浪推前浪。此外,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能力,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继续有目标地培养,并组织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3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答辩结合论文的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论文写作规范性。成绩评定包括开题报告成绩(20%)、中期报告成绩(20%)、结题报告成绩(30%)和平时表现(30%)。
1)开题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20%),评分参考标准:立项依据(20分);研究内容(20分);技术路线与可行性(20分);创新性(20分);总体规范性(20分)。
2)中期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20%),评分参考标准:实验进展(60分);回答问题(20分);ppt格式和质量(20分)。
3)结题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评分参考标准:答辩内容(60分);回答问题(20分);ppt格式和质量(20分)。
4)平时表现(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评分参考标准: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度、团队合作,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效果分析
现阶段,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医学文献的查阅方法,能够自主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一些医学相关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技术。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提高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打破了以课本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扭转了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知识的被动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良好的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时难免遇到困难和失败,学生必须不畏失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才能顺利完成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将来在岗位上克服困难、不骄不躁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是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途径。
5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学生的科研活动在导师科研实验室完成,学生能否有效参与基础医学创新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对学生的支持。多数导师都很乐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科研场地限制,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导师的科研空间进行了挤占,部分导师对本科生动手参与实验并不十分支持,导致部分学生只能观看或只是配合研究生完成实验。为此,我们需要建设独立的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以保证学生能够全天候自由开展实验。此外,由于创新课程以2-3人小组为单位,学生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科研兴趣,部分学生参与度少,但却很难监管。
其次,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是一项相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经费投入,解决科研经费、场地和相对应的实验设备。在如今实验教学资源日益紧张的前提下,学院对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应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虽然全部学生参与了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有部分学生从导师方面得到的经费支持仍然有限,仅靠本科生基金项目经费和医学教学实验中心的经费支持无法满足,应当进一步增加该课程教学经费的投入。
篇3
关键词:医院;科研经费;管理
一、基层医院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科研立项过程中缺乏严谨的态度,只立项不出成果,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医院对科研工作十分重视,把是否有科研课题作为对医务人员的考评标准之一。尽管课题获得立项,但态度不够严谨,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课题设计有问题,只得半途而废,造成科研资金的浪费。第二,科研经费的管理松懈,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课题负责人总认为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应该能够自由支配,加之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无法做到对经费进行严格审查,从而将一些不是用于课题研究的开支也在科研经费中报销。科研经费较多的用于劳务费、加班费、补助、差旅费等开支,用于购置设备、实验试剂、材料的支出比例较少。第三,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产出失衡,忽视科研成果的价值管理。大多数医院的科研人员出成果的意识很强烈,却忽视了科研的成本,造成高成本低收益。很多科研课题偏重于理论研究,而实用性和推广应用性较差,造成科研经费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同时,医院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只有对有形价值进行管理,而对科研成果形成的专利权、版权等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及监管措施,未对其价值进行管理。第四,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存在,科研项目剩余经费结余问题有待规范。随着医院科研经费的不断增长,科研经费的沉淀现象也日趋严重,结题不结账是科研项目剩余经费管理存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医院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剩余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较为松懈,使得科研课题中的固定资产没能清理,结余资金未进行重新分配,使得剩余资金和固定资产未能发挥最大的价值。第五,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缺乏沟通和配合。这两个部门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职能部门,只能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审批,财务部门负责财务收支核算,两个部门间缺乏沟通的手段,这样科研管理部门很难掌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从而使审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审批时有超预算情况发生。财务部门不了解科研经费相关的管理制度,只能对报销票据进行审核,不能有效的监督科研经费的开支情况。
二、基层医院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第一,完善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实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科研从项目立项、项目申报、项目结题、项目鉴定到成果申报全过程,实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首先,医院成立“科研管理委员会”,由医院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委员会的主任,各科室主任担任委员,委员会设在科教科。项目在立项的时候,向委员会递交可行性报告,经委员会审核通过的,才可以立项。科教科作为医院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并指导医院科研人员填写立项报告。根据项目进度表,对科研项目进行阶段性考核,督促项目按时完成。对没有按时结题的项目,该课题组三年内不得申报科研课题。项目完结时,及时组织鉴定及申报科技进步奖。第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科教科参照医院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结合的实际情况,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并报财务科统一执行。对科研经费的开支内容、范围、结算方式作出明确的规定。所有渠道的科研经费不直接拨入课题组,而是由医院科研部门及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科教科严格按照制度审批各项费用的开支,尤其是对劳务费、加班费等的审核;财务科将各个项目的经费分别编号,及时了解各个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结余情况等,并通知科教科。第三,建立科研资产审核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经费审计。由审计部门牵头,设备科、总务科配合,制定《科研资产审核制度》。课题负责人根据项目需要,向设备科或总务科提交购买报告,由设备科或总务科统一招标购买。设备部门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同时跟踪设备的使用情况,从设备购置、使用、调拨、报废等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在项目完结验收后,由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最终审计。第四,加强科研成果的价值管理,提高科研人员的成本意识。当前,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版权、实用新型发明等对经济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科研人员应加强成本意识,做到资源共享,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医院在加强科研经费的货币形态和实物形态管理同时,还要对科研成果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和管理,对科研经费投入后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纳入科研经费核算体系,为无形资产转让及综合测评提供可靠的依据。
2014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这对于加强基层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重要的依据,使得医院科研经费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使用,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临床思维和技能是医学教育的基础,是应用综合思辨能力、批判性思辨能力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传统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本校尝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辅以实习见习、校外参观学习、读书报告、学术报告、病案讨论,增加师生互动,将被动的学习方式改为主动。传统教学安排里,医学检验学生的实习与见习从五年级开始,近年来,本校在传统实习、见习制度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在实验课中向较低年级学生开放见习,让其更早具有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具体措施包括参观实验室、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创新课题的实施等。校外参观学习也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部分,例如今年本校组织了本科生在成都迈克生物科技园进行了参观学习,学生普遍反映开拓了视野,扩宽了就业方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每三周一次的读书报告,其内容主要是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进行最新文献的读书汇报。由于具有医学检验系和实验医学科“系科合一”管理模式的优势,可以向有兴趣的本科生开放,使其能较早且较快地接触到学科前沿及新的研究领域。科室不定期的各种学术讲座也向本科生开放。学术讲座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不仅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介绍其研究成果及学科动态,而且也会邀请与本科生年纪差异较小的博士、博士后等进行经验介绍和交流,获得学生广泛好评。为使病案更加生动全面,本校将病案讨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病案来自从临床收集的真实病案,以血液、临检病案为主,每学期5~6个病案,学生7~8人一组,每组1个病例,给予1周准备期。要求小组人员共同讨论,分工协作完成PPT制作和汇报演讲,完成情况打分并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病案来自实验医学科参加的英国国家室间质评服务项目,其室间质评为病例形式,以生化和激素的问题为主,以开放式问题的方式进行。每20天一个病例,参加学生用英文作答,由指定人员归纳总结所有答案并上报,结果回报后,组织学生参考标准答案进行回顾学习。
2“导师制”的科研创新小组开启学生科研之路
科研素质是对医学生特别是以实验医学为主要方向的医学检验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本校主要采用“导师制”的科研创新小组的方式,以现有的“检验协会”为基础,紧密结合学生自身兴趣与教研室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化培养和训练。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检验协会是学生自治组织,依托于实验医学科,以学生为主体,以基础科研为核心,不仅有医学检验系的学生参加,还有很多临床医学院非检验专业学生参加,包括临床八年制学生,目前有会员40人,指导教师20余人。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它包括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实验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等。在“导师制”的科研创新小组中,一名导师面向2~3名学生,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引导、规范。在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课题设计、文献检索、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一系列活动,阅读相关文献、参加学术活动,除了可以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及脉搏外,还能养成严谨的科研作风并培养创造性思维。目前该协会成员已参与完成多项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并参与了论文的撰写工作。另外协会成员还申请到多项“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多数已在实施和结题阶段。
3多点带面,多种形式提高学生信息素质
篇5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原名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心)在1996年就开始集中管理GF报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即由一名业务副主任(副所长)主管GF报告工作,科技处训练科为业务主管部门,设立一名业务参谋分管GF报告工作。在科技信息研究室设立GF报告管理小组,承担GF报告的业务管理工作,负责GF报告的形式审查工作以及收集、整理、上报、管理与交流使用等工作。2012年制定《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国防科学技术报告管理规定》,建立“GF报告联络员”制度,由各单位指定一名领导负责本单位GF报告工作,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本单位GF报告的日常管理工作,拟制本单位GF报告年度编写计划,并监督落实,组织本单位GF报告的撰写、审查、上报等工作,并负责本单位GF报告的初步技术、形式审查。
1.1GF报告的提交范围中心完成国防科技项目(包括试验技术项目、军口863项目及其他国防科研项目)、教育培训和管理决策项目时必须撰写GF报告,并提倡和鼓励完成工程型号任务和其他基础研究项目时撰写GF报告。学科内容涉及航天员选拔与训练、医学监督与医学保障、航天服、航天食品、训练模拟器、飞船工程设计的医学工效学要求与评价、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等航天医学研究、航天工程研制与试验的各个方面。
1.2GF报告的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每年年初,各单位拟制“GF报告编写计划”,由训练科汇总,并编制下发“XX年度中心GF报告编写计划”,明确报告题目、编写人、完成时间节点等。科研人员按照《中国国防科技报告编写规则》,利用“国防报告管理系统”,撰写合格的GF报告后,呈交至相关业务总师或学科专家审查其技术内容,再交至GF报告管理小组进行形式审查(必要时修改后进行形式二审)。年底,管理小组对年度内GF报告进行汇总、整理,并在审定表上加盖中心公章,上报总装GF报告管理办公室,同时另存一份纸版报告以提供交流利用。
1.3GF报告管理现状GF报告的日常管理及利用等工作,按照《中心国防科学技术报告管理规定》,并参照《中心技术文件管理规定》,严格做到闭环控制、准确及时。经统计,1997-2013年,由GF报告管理小组管理的GF报告约1000份,远不及每年近5000份的技术文件产生量。GF报告的交流使用量也不多,只在项目结题、实验室评估、课题查新、职称评定时,才有个别科研人员检索、查阅相关报告,年均检索量甚至不足20册/人次。GF报告数量少、内容、格式要求严格、管理系统软件与水印系统冲突等原因,导致GF报告的撰写、提交、征集、交流使用等得不到充分保证。
2国防科学技术报告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收集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GF报告是科研人员为了描述国防科研、设计、工程、试验和鉴定等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按照规定的标准格式编写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具有一定密级的特种文献,详实记载了国防项目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GF管理的目的是积累、传播和交流,使科研工作者能够依据科技报告中的描述重复实验过程或了解科研结果。虽然军队院所开展GF报告工作已10余年,但进展并不是很理想,存在报告收集不全、管理体系不完备、交流使用不便等问题。
2.2未完全纳入科研管理程序GF报告的征集应贯穿于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包括科研合同、科研项目执行、项目管理等各环节、全过程,但并未认真执行。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科研项目承担者以及科技信息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形成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的局面,使GF报告不能完全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不能完全纳入科研工作管理程序中。
2.3交流与利用不够充分GF报告的交流和使用在《国防科技报告管理办法》等文件中都有规定,但是目前只是体现在项目结题、实验室评估、课题查新、职称评定等方面。GF报告内容程度高、总量不多、技术质量难以保证,使其不能得到充分交流与利用。
2.4培训与奖惩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军队院所科研任务重、工作量饱和、时间节点紧、保密形势严峻等特点,科研人员的时间、精力往往不能保证GF报告的撰写质量,甚至不能按时间节点提交报告。另外,科研人员不能熟练使用GF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系统与水印系统或其他保密系统等,加之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奖惩机制不够到位,大大影响了科研人员对GF报告的撰写效率、提交质量和工作积极性。
3国防科学技术报告管理体系构建的措施与建议
针对军队GF报告工作中的问题,我们借鉴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与改进措施。
3.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构建GF报告管理体系为了保证GF报告工作顺利开展,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级分层构建GF报告收藏和服务的管理体系[5-6]。
3.1.1构建系统级(或全军)层面的科研院所GF报告收集和服务管理体系负责系统级军队院所GF报告的收集、加工、保存和管理,对军队院所的GF报告工作进行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军队院所GF报告工作的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相关方针、政策、法规,负责军队院所产生的GF报告的征集、审查、上报、业务建设、管理与交流利用,组织、指导、督促、检查和验收各院所的GF报告工作,使之正常开展。
3.1.2构建军队院所层面的GF报告收集和服务管理体系负责各军队院所GF报告的收集、加工、保存和管理。凡承担国防科研任务的单位,由一名业务副院(所)长担任该单位GF报告管理负责人,科技处(或类似的科技管理职能处室)负责GF报告业务主管工作,指定一名参谋任联络员(一般为负责科研项目管理的业务参谋),并在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成立GF报告管理小组,负责各院所GF报告的日常工作,承担GF报告的业务指导和归口管理工作。制定、贯彻、落实本院所的GF报告工作规章制度和计划,负责GF报告的征集、审查、上报、业务建设、管理与交流利用,负责GF报告的规章制度落实、业务培训、协调沟通,负责GF报告工作总结、表彰和经验推广等工作。
3.1.3构建各军队院所下属各处、室级GF报告收集和服务管理体系各军队院所下属处、室指定专人负责GF报告工作,对本处、室产生的GF报告进行收集、初审,并及时提交至本院所的GF报告管理部门,确保本单位产生的GF报告在单位内部得到充分利用。负责贯彻落实GF报告工作的规章制度,拟制本单位GF报告年度编写计划,并监督计划落实,负责组织本单位GF报告的撰写、审查、上报,负责本单位GF报告的初步技术审查、形式审查等。
3.2纳入科研管理程序,建立健全GF报告管理制度
3.2.1纳入科研管理程序,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建立GF报告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将GF报告工作纳入科研管理程序。这是贯彻、落实GF报告工作制度的关键,是解决报告撰写、提交长效机制问题的迫切需要[7]。在项目立项、下达、实施、验收、鉴定和报奖等主要环节,明确撰写和提交GF报告的职责要求,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报告;在项目立项、下达和开题阶段,在立项申请报告、开题报告和任务书中明确撰写提交报告的数量和时限;在项目验收、鉴定、报奖阶段,将撰写和提交GF报告作为一个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科研项目承担者以及科技信息管理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将GF报告工作纳入本单位的科研能力建设中,作为关系本单位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
3.2.2加强制度建设,使GF报告工作有章可循军队院所应建立《军队院所国防科技报告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和标准规范,为GF报告管理奠定制度基础;梳理本单位制订和颁布的科研管理方面的文件,采取修订或专门发文的形式,将GF报告工作纳入其中,确保国防科技建设与管理的每一个领域和环节都有开展GF报告工作的依据和要求;提升GF报告工作与科研管理工作的融合度和收集的完整性,强化知识产权和保密管理、完善共享机制建设,推进科技报告的充分共享和交流使用。
3.3建立信息资源平台,加强GF报告的交流共享
3.3.1分级管理,严防失泄密,进行交流利用GF报告的内容不仅涉及到国防科学技术秘密,还涉及到国家、国防建设的安全利益及专有技术或敏感技术。因此,对于GF报告一定要在坚持保密守则的前提下,按照“集中检索、分布获取、分级保障、设限受控”的原则进行交流和使用[8]。可定期出版公开、内部密级的GF报告,鼓励国防武器装备研制、承制单位使用相应密级的GF报告,要求管理部门使用相应密级的GF报告等。
3.3.2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平台,促进开放共享在统一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构建GF报告信息资源平台,建立集成融合和无缝链接的信息资源系统。在降低撰写和形式审查的难度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对GF报告进行信息审核和针对性开发,合理确定科技报告的共享范围和保密级别。向军队院所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等分级开放国防科研信息和科学数据,并由此建立军队院所自主创新知识库,依托互联(局域)网络形成分级、分层的GF报告全文信息检索系统,促进GF报告的开放与共享[9]。
3.4健全培训和奖惩机制,提升GF报告数量与质量
3.4.1加强培训,提高GF报告和数量的质量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使其能熟练使用管理系统撰写和提交报告。重视报告的技术质量和形式质量,不断完善由科研人员、主管领导、技术专家、GF报告管理人员组成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使之融入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本单位的报告撰写任务。
3.4.2建立有效奖惩机制,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建立奖惩机制是GF报告体系建设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对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报告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公平合理地将国防科技报告纳入本单位的技术职称和职务考核、晋升的指标体系,有效提高科研人员撰写提交报告的积极性。开展评优奖先活动,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将报告撰写上交情况与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利益相挂钩,逐渐形成写好多交报告的良好氛围。对未按要求提交报告的项目予以必要惩戒,如削减经费、取消承担延续项目的资格等,以引起项目组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和警醒,促进报告撰写和上交。
4结语
篇6
1.1资料来源
主要资料来源于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查新咨询部科技查新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次要资料为纸质存档文件,包括2007~2012年的中医药类查新咨询委托单、查新课题申请书、查新报告书。
1.2方法
将2007~2012年中医药类查新项目的各项数据输入MicrosoftExcel,并对不同类别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是针对查新系统查新数量、查新范围及查新性质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2007~2012年查新项目数量分析
无论是中医药类查新还是查新中心总查新量均逐年增加,但中医药总体构成比例相对比较稳定,在1057%左右浮动。
2.2同期论文产出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来查新中心进行查新的项目,多来自于卫生厅、科技厅、中药局以及地市级局级单位课题,仅少部分为院级课题,而其中中医药部分的查新多源于中药局课题。因此,上述相关单位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查新量。而职称评审、成果奖励则是促进因素。
2.3学科分类统计分析
本查新中心采用的学科分类标准是1992版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并对该标准进行了简化,基于实际操作对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分类概括地分为三类,即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和中药学,而国家标准中大类还包括了民族医学及其他两类。但由于各查新技术人员观点不同,中医和中药的分类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如很有可能将验方、自拟方等纳入中药类。从表3大致来看,中西医结合医学所占比例最大,这符合当前医学发展模式,它包括了中医联合西医的治疗研究和中医应用的机制研究,体现了综合疗法的价值,肯定了医学学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科学观;同时数据显示,近几年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查新量有逐年递增趋势,间接地反映了该学科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医类查新项目随着中医药大类查新数量的递增而有所增加,也间接地说明,在发展中医药强省的广东地区,中医药的发展的确取得了成绩,肯定了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相对于其他两类,中药类查新比较稳定,而2012年数量更是有所下降,是否提示我省中药研发发面是否有所欠缺值得进一步分析。
2.4查新范围分析
查新范围包括国内外和国内查新两类。表4显示,近几年国内外查新项目数量逐年下降,平均比例为4298%,这与甘肃省医学情报研究所等查新单位公布的数据接近(442%)[4],个人认为,引起该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包括:①业务发展相关问题,近几年查新量递增,任务加重,减少了国内外查新业务;②查新委托人(项目负责人)技术水平、知识水平;③医护人员获得文献的能力增强,毕竟查新不等同于文献服务。相比之下,中医药国内外查新数量更少(434%),但并不是逐年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有着关联。
2.5查新性质及用途分析
查新中心为方便管理,将查新性质分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和引文分析,并没有进一步划分为专利申请、申报奖励等。引文分析常伴随成果鉴定,基于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的查新统计见表5。医学大类中立项均比例为8457%,远低于中医药类科研立项查新(9023%),提示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有待重视。
3思考与建议
从上述统计及结果分析来看,我省中医药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呈可持续稳定发展趋势。但相对全国水平而言,仍需进一步加强。我们在查新工作中发现不少科研选题来自他人已发表文献,事实上用别人的框框来设计自己的课题,是很少能有创意的,并存在一定量的重复研究,表现尤为突出就是临床应用研究。部分课题的创新点只停留在中药组方的配伍,或者观察指标的叠加上,其余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均与别人雷同,挖掘不出其它更有意义的创新点。但值得一提的是,某些自拟方、经方验方已得到同行认可,使之形成了产业化的中药制剂。中医药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科研管理者等多方面的协作。
3.1查新单位
中医药科技查新对减少中医药卫生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科技成果评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了解国内外有关课题的最新资料,及时修正课题的不足之处。从查新范围来看,查新单位应加强查新项目的国内外查新,同时注重查新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以满足查新业务需求。查新单位除了查新咨询业务外,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献服务又是另外一大业务,而我省也正在筹建医学数字图书馆来满足这种需求。
3.2科研管理单位
统计结果表明成果查新课题远远低于立项查新课题的比例(9∶1),这可能与委托项目的科研周期和每年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的科研政策有关。由于除申报奖项的课题要求鉴定查新外,其它课题完成后一般只需提供结题报告,建议有关部门可加强立项课题全程的科学管理,对课题中标单位早出、多出成果一定能起促进作用。我省中医药最近几年论文产出(2172%)稍低于全国总水平(2243%),也提示了研管理部门督促管理的重要性。医学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中医药学科技项。
3.3科研工作者
每个科研工作者的查新目的不一,获得信息的能力也不同。建议科研工作者有良好的查新动机,认真对待申报课题;在选题前应进行文献检索,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将科学信息与研究结合起来,掌握与自己所研究课题相关的信息,避免无效的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率[5]。对于基层医务人员,文献检索知识相对贫乏,搜索引擎和相关数据库是其最佳选择。在研究发面,应注重创新,比如药物研发。创新则涉及自主知识产权,在我国加入WTO初期,不少中医中药类产权被他国抢注,值得深思。
3.4不足之处
篇7
作者:李建生 李翠萍 雷敬卫 孙刚 陈随清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条件开展教学研究
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开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由此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开展师带徒学习模式为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具有坚定的中医职业信仰和中医诊病的思维方式,能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方法诊疗各科疾病,对仲景学说有系统研究的优秀人才,我校经过多方论证,依托河南地方资源优势,开办了“中医学(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培养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精髓而奋斗一生的中医传承人才——仲景学术思想的传人。为该班学生在校内外选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高的知名资深教师进行授课,并且选聘中医临床水平高的名老中医作为学生的临床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实践。学生则2~3人一组,跟从1名导师,3个月进行一次轮换,不局限于一家一师之言。学生边上课边跟师临床学习,打破了集中实习的局限,拓宽了专业知识面。举办教学大奖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钻研课程教材,探讨教学手段,强化教学设计能力,实现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我校每年组织一次教学大奖赛,互相观摩教学。并且每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变化,历年来分别举办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大奖赛”“高层次暨双语教学比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等,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各具特色,对加强研究性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教育研究创新体系,完善管理激励机制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研究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育科研工作蓬勃发展,切实加强教学研究课题的规范管理,不断完善管理激励机制,探索教育科研改革的新途径。如把教育科研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职务考核、评先评优等工作挂钩,先后出台了《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教学研究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等,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实施、检查、结题、经费、奖励等都作了全面而详尽的规定,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开展。由此形成以课题申报立项、中期检查验收、成果鉴定报奖等的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教育研究课题全过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在我校发展和改革中的促进作用。通过教育科研管理新体系的实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队伍水平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搭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平台,学校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和形式多样的教研培训活动。如“教学科研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教学科研程序及注意事项”等专项培训;定期组织全院大型“教学观摩”“优秀教案展评”“获奖教学研究成果交流”等活动。由此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富有教育科研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术研究骨干和带头人,这已成为我院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标志。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成立了学生信息员教学管理委员会,每学年换届一次,管委会下设教学信息管理、宣传调研、策划协调3个部,独立自主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开展师生座谈学生根据学习情况,主动与各二级学院教师联系,组织学生召开师生座谈会,并针对对课程的理解、学习方法、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国外研究情况、学院学科及实验室建设情况、考研问题、就业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了解,对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意义。开展课程调研学生对正在开设的主干课程、多媒体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并把学生调研报告反馈到各任课教师,利于教师及时整改。组织征文活动,参与教学管理以“学生眼中的河南中医学院”为主题举行有奖征文活动,从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对我院办学特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并组织评选优秀论文,将论文发至各教学部门及管理部门,作为工作参考,并协调各教学部门和任课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毕业生离校前也召开多次专题座谈会,收集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同时,通过问卷和用人单位反馈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根据调查情况,组织学生代表参与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遵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活动。该项目面向学生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通过自主选择项目,进行以独立性思考和创新性工作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基本的科研思维与科研方法训练。通过对中医药学专业认证主要环节质量标准的实践,我们认识到,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是一个符合时代需要,能够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标准。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的建立,为我们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供了依据。按照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进行中医药学专业建设,对于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有积极意义。
篇8
关键词:横向科研;科研合同;风险管控;知识产权
高校横向科研项目一般是指高校接受企、事业等单位委托开展的科研活动或者是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合进行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类型的科研活动[1]。随着我国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日益重视,高校作为前沿科技成果的聚集地,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日益增速。高校与社会各领域和部门的合作越来越广泛,横向合同数量日益增长,在不断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开花落地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但是在上述转型过程中,科研合同从订立到履行,从过程管理到经费使用都存在风险点,要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需对上述关键风险点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本文以某医学院的横向科研合同为例,分析横向科研的发展趋势,找出风险因素,并就相应的风险提出管控对策,以期提升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更好的引导高校横向科研的发展。
一、某医学院横向科研现状
(一)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不断增长。某医学院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在利用自身医学方面的优势为社会经济建设和产学研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及经费逐年稳步增长。2009年度横向科研合同签约经费9892万元,占全校科研总经费的19%,而2019年度横向科研合同签约经费达3.02亿元,占全校科研总经费的33%。这一趋势表明在科研成果产学研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横向科研日益受到重视,在学校整体科研活动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二)合作内容更加多样化。既往横向科研合同以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类为主要形式,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推进,高校与社会各领域和部门的合作越来越广泛。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增加的同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合作形式不断增多,合作内容更加多样化,合同审核和过程管理也更加复杂化和精细化。(三)合作单位类型趋于复杂。某医学院横向科研合作单位的类别趋于复杂化,特别是与企业单位的合作逐年递增。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技术和产品的优势,越来越注重前沿技术的研发以及研究经费的投入。而高校作为前沿技术的聚集地,企业把与高校的合作看作经济效益稳定发展的捷径和技术进步的可靠依托[3]。2009年度,某医学院的横向科研合作单位共229家,合作单位性质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政府机构(125家),且大部分为国内机构或单位,企业仅77家;2019年度,合作单位增至383家,除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外,合作企业的数量增加至189家,还扩大到社团组织、国外非政府机构、自然人等。(四)科研合同单项签约金额日益增加。近年来,高校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主要职能外,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的能力的提高,单项横向科研合同的金额也屡次创下新高。如2009年度,某医学院单项横向科研签约合同最高为700万元,2015年增至1100万,2018年增至7800万,不断创历史新高。
二、横向科研合同风险要点
横向科研活动的确立以及执行,一般以签署科研合同的方式对参与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进行约束。从前述数据分析来看,随着横向科研合同数量的增加、合作内容的丰富化、合作单位类型的复杂化以及合同签约金额的日益增长,加上不同项目的成果产出和结题要求不同,所涉及的合同内容和条款也存在较大差别,势必会增加合同管控的风险点。因此,在横向科研合同的全流程管理过程中,风险点和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一)合同订立及履行过程管理风险。科研合同的管理过程一般包括订立和履行两个方面,而隐藏在此过程中的风险点首先是对合作方资质的审查风险。在合同签署前,容易忽视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的调查,与不具有相应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或不具备特定资质的主体签订合同[4-5]。其次是合同制定过程风险。科研合同的签署流程一般是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相应模板起草科研合同,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项目负责人同时承担教学科研等任务,法律专业知识不足,很难意识、了解、防范条款背后的潜在风险[6],或者存在片面追求合同经费的现象,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合同风险。再次是合同履行风险。横向科研的管理较纵向科研而言,往往存在重签署轻结题的现象,合同签署后缺乏对合同履行过程的跟进和管控,容易因履行过程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造成的纠纷隐患。(二)知识产权条款风险。鉴于科研合同在智慧成果方面区别于其他性质合同的独特性,在科研合同履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专利权、著作权以及技术成果等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因此,在科研合同条款订立时,如果对项目履行过程中产出的知识产权成果分配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极易造成职务成果的流失。另外,随着对知识产权的日益重视,近年来科研合同中出现了关于“背景知识产权”的约定。背景知识产权一般是指合同签约各方在合同生效日之前由合同一方产生或持有的,或者一方在技术开发合同有效期内产生或持有但是超出合同范围或与合同无关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著作权、未公开的技术报告和数据等,有时也被称为背景成果、背景发明或背景专利[7]。在企业单位特别是外资企业单位的合同中,经常出现要求高校一方授予其对高校背景知识产权的免费使用权,由此容易导致高校背景知识产权流失。(三)学校名称使用条款风险。作为国内医学领域的知名高校,某医学院在国内外的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界具有高的影响力,经常有社会机构慕名寻求合作,以解决其在该领域的技术难题或者寻求技术突破;但同时不排除某些机构意图借用学校或者学校相关机构、专家、学者的名义,通过对其产品进行夸大或不实宣传,甚至从未合作过的单位或机构都会假借高校的名义进行不法宣传。如近5年来,通过某医学院官方“维权打假”专栏通报的、未经许可而使用学校名誉进行宣传的案例就有10余项之多[8]。如果在双方的科研合同中不加以约束,极易造成学校名誉权被恶意侵犯。(四)医学伦理管理风险。随着研究者伦理意识的不断增强,伦理审查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及重视,特别是临床医学科研项目,伦理审查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临床科研项目中保护受试者权益的重要防线之一[9]。尽管2016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临床科研项目伦理审查监管机构,相关法律中对于临床科研项目的监管规定较为缺乏,加上部分研究者的伦理意识淡漠或者为达成签约目的而刻意隐瞒等原因,容易造成涉及伦理审查的项目在履行时未取得伦理审查批准,进而造成侵犯受试者权益的风险。(五)人类遗传资源管理风险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规定“本条例所称人类遗传资源包括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和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是指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等遗传物质的器官、组织、细胞等遗传材料。人类遗传资源信息是指利用人类遗传资源材料产生的数据等信息资料”。由于人类遗传资源的遗传材料中包含了丰富的基因遗传信息,相关研究在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其的充分利用和法律保护已经上升为世界很多国家的国家战略[10]。近年来,我国对人类遗传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视,凡从事涉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采集、收集、研究、开发、买卖、出口、出境等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未获得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授予批件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或以其他形式对外提供。近几年,非法进行我国遗传资源采集或出境的事例频频发生,科技部官网公布的违反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案例就有6项[11]。作为医学类院校,科研合同中经常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相关研究,人类遗传资源成为需要重点把控的风险点之一。
三、风险管控措施
(一)完善审核制度,加强信息化全流程管理。针对科研合同订立及履行过程的风险,某医学院对合同审查实行“院系审核-科研业务审核-法律事务审核-校级领导审核”的四级审核制度,从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审核,有效降低了合同风险。此外,除了规范合同模板,同时要求提供合作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并在国家企业信用系统中核实相关企业信息,进行签约主体及行为能力的审查。某医学院还建立了横向科研合同信息化管理系统,替代了传统的办公软件的管理模式,使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二)加强知识产权条款审核。根据《合同法》规定,除另有约定以外,委托开发合同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研究开发人,合作开发合同申请专利的权利归合作开发的各方共有;技术转让合同一方后续改进的技术成果,其他各方无权分享,而仅由后续改进方享有;履行技术服务合同和技术咨询合同产生的新技术成果,则遵从“谁完成谁拥有”的原则[12]。某医学院根据各类不同的合作模式,制定不同的知识产权条款模板,在保证学校知识产权不流失的前提下,极力争取应得的知识产权。同时加强背景知识产权条款的审核,明确未经我方书面许可,合作方不得在合作项目之外使用或者授权任意第三方使用学校的背景知识产权,有效防止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通过对知识产权条款严格把控,确保连续14年未出现任何横向科研合同知识产权纠纷。(三)规范学校名誉使用条款。为有效保护学校的名誉权,某医学院在订立横向科研合同时,明确要求添加关于学校名称使用的约束性条款。未经学校的书面授权,合作方在市场推广或向消费者宣传该技术(含技术产品)过程中,不得利用学校或者下属单位(机构)、专家、学者、医师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如果合作方违反上述约定,应赔偿学校相应经济损失,按照合同标的额支付违约金,并将该规定写进了相应的合同签订管理办法,有效防止了横向科研合作单位对学校名誉权的侵犯。(四)建立医学伦理审查模块。为提高对涉及人的医学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科学性、尊重受试者及公正性等重要伦理要素,某医学院建立了横向科研医学伦理审查机制,在合同四级审核环节同步启动伦理审查模块,将取得伦理审查批件作为合同签署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同时,了《关于涉及的人类受试者技术转让合同文本语言的补充通知》,明确了关于研究相关伤害赔偿事项、申办方监查报告数据分享、数据安全监管计划以及研究结果发表等各方面可接受的样本语言,进一步完善了横向科研项目的伦理审查。(五)加强人类遗传资源管控。某医学院将人类遗传资源的管理机构设立在伦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框架下,进行有机统一的管理。在横向科研项目中,若是涉及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或数据的相关研究,将取得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的批件作为签署合同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在合同中予以明确,有效防止了人类遗传资源的流失风险。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某医学院在应对横向科研合同中风险管控的实践,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防止了各类风险的发生,肯定了相关工作的成效,其实践经验是值得推广的。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加强,合同信息安全的风险也在上升,有必要加强对信息化系统保密性管理,建立智能化风险预警模式,从而进一步增强对横向科研合同风险的管控和预防。
参考文献
[1]温雪馨,黄玛莉.试论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与服务[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26-27.
[2]蒋艳萍,吕建秋,田兴国,等.从制度建设谈广东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现状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5(5):104-108.
[3]王婷,于滨,李电东.科研院校横向项目技术合同的签订与管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0):275.
[4]陈胜.科研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关键风险点及其应对措施[J].西部财会,2012(8):61-63.
[5]孙逊.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风险管理和监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8):30-31.
[6]李梦,单艳华.基于合同管控医院横向科研课题风险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6,29(6):409-411,415.
[7]人民网.技术开发合同中“背景知识产权”如何约定[EB/OL].(2018-08-23)[2020-08-10].
[8]北京大学医学部.产业管理办公室“维权打假专栏”[EB/OL].
[9]刘丹,曾圣雅,邓璠,等.我国临床科研项目伦理审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7):829-832.
[10]何荣山,张才琴.论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知情权之法律保护[J].广东社会科学,2018(3):238-24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审批“行政处罚”[EB/OL].
篇9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促进智障儿童的智力开发
二、课题界定
在武夷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中,目前主要的教育对象是智力残疾或多重残疾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他们很难主动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来,常常表现为缺少兴趣,没有激情,无精打采,性情冲动,不良行为的体现等等。就康复效果而言,也是收效甚微,如何帮助中重度智障儿童强化记忆,提升能力;如何使康复教育效果最大化等等问题困扰着我们,成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头病。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
周仁来说:“刷新是工作记忆一个重要的中央执行成分,主要功能是监控输入信息,用与当前任务相关较大的新信息来替换与当前任务联系不大的旧信息,以不断对记忆中的内容进行修正。通过训练工作记忆提高流体智力为该领域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本研究希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方式激发起孩子们对参与到特殊教育康复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特殊教育康复质量,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结合本校特点,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教育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在我校实验班进行实践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工作呈现多样化,不断的通过工作记忆来刷新功能的训练,以帮助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本课题组成员在普通小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研究做的比较多,并取得丰硕成果,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在特殊教育方面论证不足,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近年来特教逐步被更加重视,医教结合将是主流,智力潜能开发不容忽视。
四、课题研究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周仁来表示,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工作记忆的功能,探索人类认知活动和认知神经的可塑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教育领域,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研究也可以为儿童智力开发,特殊儿童的治疗、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
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说:“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研究可以为特殊儿童(如学习障碍儿童、多动症儿童)的治疗、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也可以为工作记忆缺陷个体(如认知老化个体)的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有效的训练工具;对于人类认知活动与大脑神经可塑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我们将结合前沿理论知识经验和已有的技术能力进行实践研究,以便更好的帮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工作记忆训练,提高流体智力,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帮助学生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和言语、语言能力的提升。
(3)、帮助学生进行行为缺陷的矫正。
(4)、帮助提升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
(5)、通过此项研究,促进特殊教育工作者与特殊教育对象感情的交流。
(二)、研究的内容:
(1)、融合信息技术,有效开展生活适应课程。
(2)、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帮助提升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
(3)、在教育康复课程中,有效的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行为的矫正
六、实施方案(说明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比较法和分析法。为 “融合信息技术后,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进行研究。
(1)、借助医院测试证明和我校心理、智力测试筛查测试仪器为课题研究收集第一手参考数据,为课题进行分析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个案辅导”等教学环节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找出优劣,进而改进、完善特殊教育康复活动。
(3)、比较法:是通过对本课题活动开展的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研究者对研究现象的认知。
(4)、分析法:通过对本课题研究对象行为问题的原因或结果进行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从结果来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7月—9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申报、制定实施方案等工作。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12月)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医学证明资料及进行相关筛查测试工作,确定实验对象。
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具体步骤如下:
(1)、(20XX年1月—20XX年3月)为课题组试验、求证阶段。按照新的教学设计导向进行实践。
(2)、(20XX年4月—20XX年2月)为课题完善、推广阶段。组织中期评估,撰写中期评估报告,并根据中期评估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结题阶段。学科课题组写成结题报告、材料自查、整理,做好结题工作。
七、研究队伍
本课题研究队伍由新丰小学3位教师组成,共同承担研究任务。
课题主持人:何煦儿(武夷山市新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参加人员:陈珉(新丰小学副校长)、梅霞莉(武夷山市新丰小学财务)
具体分工:何煦儿操作实施,陈珉信息技术指导,梅霞莉收集整理资料
八、预期成果
1、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研实效。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人才培养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8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strong suppor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of the state and the province and universit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becom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are breaking the previous training mode and become a new model. This paper aims at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comparison, and taking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in-depth study of advantag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talent training; new mode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是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成立将有利于各大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培养和增强各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1]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中南大学实施了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天津师范大学在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大创”项目过程中探索出了“大创”项目过程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成功开展了201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3]针对绝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相应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系统且项目的申报主要依靠专门的负责人员来进行登记和审批的情况,济宁学院学生自主设计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系统,此系统实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审核、结题报告模块等十一大功能模块。[4]各大高校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积极响应的原因除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外,[5]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大超越了以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更大的成效。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才培养模式
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才培养方案都不一样,各式各样,各有特点和特色,都结合了自身学校的特点制定出了符合自身学校的最优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目的都是培B出创新型人才。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其管理运行体现在项目的制度、项目组织、项目的管理、保障条件等方面上。在制度上,南京农业大学实施具有一名副高以上职称的导师制“大创”,制定出了“大创”管理办法和工作方案,并且将“大创”正式写进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拓展模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实施奖励方案;在组织管理上,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在项目管理上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制定并实施,并在项目研究过半时提交《“大创计划”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以利于学校了解“大创”进度,研究完成后撰写《“大创计划”结题验收报告》,并由学院“大创计划”工作组对研究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在保障条件中,学校提供实验场地、设备等支持,并设有专项经费,分别是教育部拨款、学校配套、指导教师科研经费、社会捐助,且经费由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严格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南京农业大学“大创”项目的实施渐入佳境,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搭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营造了“双创”文化氛围,并实现了创新创业的广泛影响。[6]与南京农业大学相比,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管理模式与之有些相似之处,又有一些自身的特点。首先,相同之处是,在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也由学院基层教学单位组织了严格的评审,对其历史学院本科生所提交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审核和排序,过程公开、细心、科学、公平、客观,还给各项目负责人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意见,并推荐申报国家级训练项目。其次,“大创”的热烈开展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大力宣传,积极的组织申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不同之处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除了有一些国家的科研项目基金支持外还创设院级、教研室级科研基金,营造了良好科研氛围,还把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与大学生科研结合了起来,创新性的建立了国家第二档案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安徽铜绿山考古基地等实习基地来作为学院学生集中实习的实践基地,每年在学院指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大三学生都会前往这些基地实习3~4周,真正做到了实习与专业学习的紧密结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这种多角度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科研水平。[7]当然,有自身特点的“大创”管理模式还不止以上例子,如北京邮电大学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开展创业训练计划和导入“创业导师”,引进“孵化器”,实施创业实践计划;[8]大连民族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环境类开放式实践课程体系。[9]
总的来说,在实施并完成一个“大创”项目的过程中,主要负责人及其项目组成员的创新创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了解并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而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1.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各大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都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应用型能力,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具体方法是由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更多的是体现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中可以是一致的。究其原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大致只有几种,分别是:嵌入式;分段式;预就业式;项目驱动模式;创业园模式;实习基地模式;订单模式等。[10]嵌入式模式也可以说是“校企合作”模式,[11]如应用型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12]分段式模式,如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提出的培养方案:从教学体系入手,构建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系,打破以往落后的“三段式”模式转化为“两段式”模式,具体是以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为主的“学科基础阶段”和以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为主的“专业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借此培养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推行了“三个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具体为课堂教学、围绕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社会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3]还有实习基地模式,如嘉应学院计算机学院从培训师资、内容、场地、设备等方面考虑,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中选择了与其学院非师范专业相关度密切的资质优良的培训机构作为见习、实习地点,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并安排指导老师跟随对实习单位进行全方位实地考察。[14]
1.3 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结果
从管理模式来看,“大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得学生能独立自主完成实验。实验的构思、设计、申报、过程、结论等都由学生独立开展实施,老师只是起了辅助作用。这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虽说近几年实行变革,以新型课堂为主,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间缩短,但教师还是起主导作用的,这使得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筋,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同时,“大创”设置的各种资金支持使得学生有能力去证明或验证个人的想法,使得学生更敢去“想”,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缺少这种制度,大多数是对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容易按照一个标准去塑造学生,往往使得一些学生的自身创新思维被埋没了,个性发展被忽视了。[15]此外,自从教育部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之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教育部开展“卓越计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且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16]以上种种证据可看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有倒逼人才培养新模式趋势。
2 “大创”项目在我校的实施及成效
2.1 主要实施模式: 竞赛-科研-本科生导师制结合[17]
本校“大创”项目实施方案主要是开展科研专题讲座、本科生学术交流会,结合各类科学技术竞赛,使学生广泛了解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大创”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实施校级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导师科研帮扶计划”,给想从事科研活动的同学提供帮助。在正常教学范围内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我校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2 保障条件
第一,我校F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科研二级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育基地1个。科学实验中心是右江民族医学院的科研共享平台,其中的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亿元,面积3550余平方米,包括9个技术平台,即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技术平台、免疫学技术平台、临床检验技术平台、病理诊断技术平台、动物实验技术平台、民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技术平台、少数民族人类学研究技术平台和环境与流行病学研究技术平台。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有力保障各实验室正常运转。
第二,我校拥有SPF级实验动物中心1个,面积600余平方米。实验动物中心生产的SPF级别实验动物(大鼠、小鼠、裸鼠)获得了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为学生开展“大创”项目提供高质量的实验动物。
第三,针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训练中出现的信息获取障碍问题,我校根据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提出了“知识服务体系”,提高了大学生信息能力并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
第四,我校“大创”项目设有专项经费,主要有教育部和自治区拨款、校级科研课题经费、指导教师科研经费等。每个项目资助经费额度在3000元及以上不等,充分保障了科研项目的实施。
2.3 学生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参与学生2048名,共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95项和266项,校级学生科研立项314项,共发表科研论文454篇,学生参编著作2部、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已经获专利授权1项)。学生参与的科技项目获广西科技成果鉴定3项、获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奖和科学技术奖等3项,学生获得全国性、自治区性和校级竞赛奖多达150多项,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极大的提升了我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荣获2015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先进典型经验50强(广西只有3所高校获此殊荣)就是最好的明证。
2.4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学校大学生科研论文大赛、学校大学生“创新杯”科研论文大赛、药学院药学实验技能大赛、药学院药学知识技能大赛等各种竞赛的结果表明,随着“大创”项目的逐年开展,参加大创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丰厚。竞赛获奖人数的不断增多,从另一方面也提示着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17]
2.5 扩大我校的影响力和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
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2次,学生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在两次国际学术会议英文宣读2篇、在国内学术会议交流12篇,受到与会代表的赞赏。中国人民第三 三医院对我校实习生评价:“临床基础能力较好、操作能力强,在我院的临床工作作风扎实。”广西壮族自治区评估专家到我校评估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学生毕业到单位工作后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爱岗敬业,为当地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得益于在校期间从事的科研活动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17]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型人才越来越被社会所需要,供不应求。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各大高校目前主要的工作,而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各大高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实践证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能极大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成为各大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倒逼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通讯作者:黄锁义
本课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化学学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2号);广西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建设项目(桂教科研[2013]16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B198);2016年广西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民族医药教学团队(桂教高教[2015]93号、桂教高教[2016]6号);右江民族医学院2014年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右医教字[2014]39号)
参考文献
[1] 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2] 杨芳,韩雷,尹辉.中南大学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33-35.
[3] 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6(6):158-160,163.
[4] 张伟.济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
[5] 潘一,宋力,杨双春,等.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几点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30-32.
[6] 李海燕,吉东风,吴悦,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探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6(7):89-90.
[7] 陆晗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教育教W论坛,2014(5):134-135.
[8] 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6):118-121.
[9] 仉春华,欧晓霞,张凤杰,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环境类卓越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34):147-148.
[10] 孙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R].中国教育报,2013(12):25.
[11] 匡德花,黄顺杨.嵌入式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1):10-12.
[12] 周建群,殷闽华.应用型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62-67.
[13] 苗雨君,陈红梅,齐秀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71-72.
[14] 罗予东,陈伟君,张德勇,等.山区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13-216.
[15] 殷文婷.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民族学院“大创”项目为个案[D].民族学院,2015.
[16] 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1-24.
- 上一篇:医院设计的要点
- 下一篇:大学班委竞选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