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教育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于能够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涉及一些较深的环境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因此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对于提高学生接受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已有的研究表明[1-2],目前由于受英语水平和专业背景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还不是很适应,认为在大学低年级开展双语教学是不理想的。因此,综合考虑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以往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我们将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对象定位为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他们在高中和大学一年级阶段对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在中学的地理和生物课有一定的接触,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和适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完成了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有些同学还通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这些都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的选择
为了做好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双语教学,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环境科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使英文原版教材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国内环境科学教材的内容相对陈旧,尤其是环境科学双语类教材更是只有南开大学鞠美庭等主编的《环境学基础》,但是其英文内容相对偏少,只是对一些专业词汇给出了英文翻译。目前在我国已有较多影印出版的环境科学教材,考虑到教材的编写理论、内容安排、深度、涵盖范围以及教材的价格和课程学时数(本校环境科学导论为50学时)等因素。经反复比较,我们选用了由G.TylerMiller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LivingInTheEnvironment(ThirteenthEdition)(影印版),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这套教材为国外优秀教材畅销榜的上榜教材,面向大学生;编写理念较为新颖、结构合理,包括提纲、总结、复习题、思考题和关键术语,并给出相关网络站点资源,给学生课后拓展知识面和了解最新信息指明了方向。另外,书中信息丰富,除了常见的图表外,还有特写(close-up)、全球透视(globalperspective)等卡片式栏目转递丰富的知识。并且书中英文使用较为自然、易懂的语句,适合中国学生阅读[3]。此外,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该教材思维国际化、内容先进,部分章节的内容紧跟国际最新科研动态,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有重要意义,并附有相关内容图片光盘,使学生能更直接地理解抽象内容。不过本书也有不足之处:教学内容中往往以美国问题为例,中国学生的认同感与熟悉程度较低;其次,价格较高,部分学生往往由于价格问题并未购买,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有部分内容程度较浅,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学习完毕。所以,我们决定将该书相关重要英文部分在课前复印给学生。学生用书方面,配套选用了南开大学鞠美庭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学基础》为中文教材。这样,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合使用,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由于LivingInTheEnvironment内容往往以美国问题为例,且部分内容程度较浅,所以,以该书内容为基础,从3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补充。
(一)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如该教材中每章内容均有大量的案例介绍,这些内容国内的教材基本很少或没有,但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宽知识面非常重要,因此在本门课中将其作为重点介绍。
(二)重点介绍环境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
由于该书中涉及部分生态学知识,而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生态学基础这门课;另外,由于中美教育的差别,其中一章关于能量的内容与我国学生在大学之前学的内容有重叠,故将这部分内容删去,不做讲解要求。
(三)注重中国和世界环境问题的接轨
由于该书的案例分析多以美国为主,学生的认同感与熟悉程度不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补充了中国的环境发展现状,如中国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问题的案例与分析。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环境科学导论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后,课时并没有相应增加。因此,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首先确定该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纯英文视频等方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但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使课堂生动、活泼,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板书时间,生动的多媒体画面还可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一些较抽象的专业知识。为此,我们收集了多个视频,如水污染、酸雨、臭氧层损耗、地球温室效应等。另外,还利用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纯英文科幻影片加深同学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帮助提高英语听力。一般而言,双语教学分为:混合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以汉语讲授为主,板书中的标题或主要结论用外文;半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以外文讲授为主,并采用外文板书;全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全部用外文讲课[4][5]37-45。这3种模式对双语教师和学生要求的程度差别较大。鉴于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普遍不是很好,加上还未开设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所以几乎没有接触过专业词汇。因此,我们决定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后进行教学,即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套使用,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英文教学,部分内容采用中文教学,英文授课比例占50%左右。多媒体幻灯片内容50%以上为英文,对一些难点和部分专业词汇或生僻词汇用汉语标注,讲授过程中以汉语为主,但夹杂50%左右的英语内容。另外采用渐进式教学,刚开始时的外语比例少一些,以后逐步加大。
五、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
要检验双语教学的效果,并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态,取决于双语教学的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双语教学是将英语应用于专业课教学,使英语的学习与专业知识的获取同步[5]37-45,因此对它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两方面的评价。根据任海蓉等的层递性评价方法[6],参照郑江、关瑞章的分级评价方法[7],对这门课双语教学建立了分级评价标准:(1)英语水平的分级评价标准:单词阶段(能认识和表达专业词汇)—句子阶段(能基本理解和初步表达专业的概念、原理)—完整的理解和自由准确的表达;(2)专业知识的分级评价标准:概念的理解—原理的理解—知识的应用。通过这个标准,设计了课堂提问、随堂测验、作业、考试等考核方式进行反馈评价。其中作业、随堂测验试题题目都是英文的,以评价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双语教学考试模式的研究显示,高年级学生认为试卷应以英文为主,低年级学生则认为应以中文为主;就答题方式来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当采用客观性试题用英文,主观性试题用中文回答[8]。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大二下学期的学生,英语水平一般,因此我们将试卷内容的30%以英文形式出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用哪种语言答题,但是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最后,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感受和建议。这样,通过分级评价标准的设立、反馈机制的建立、考试模式的选择以及问卷调查的了解,使整个双语教学的反馈评价体系基本上建立了起来。
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会计教育创新 会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83-01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当今的信息技术不仅仅贡献于此,还体现在对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的影响方面。信息、知识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资源,信息素养便逐渐成为每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现代的教育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促进思维发展与创新,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师生创造力,而信息化为这种教育创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一 会计教学需要具备的条件
1.理论意义上的指导
信息化的会计教育离不开理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习者需求差异和学科特点,综合学习利用国外相关的比较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式方法,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更加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式。
2.教学中教师的重要性
新的教育方式中教师的作用毋庸置疑,因为在整个信息化会计教育新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同样也是整个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1)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构建学科课程,提供数字化教学学习环境;(2)能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能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与实践;(3)能在会计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组织、指导、参与、协调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教学中
1.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会计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将逐渐被弱化甚至被取代。因为这种单向式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缺乏趣味性及挑战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
相反,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会结合先进技术,运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通过网络学习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的知识,可以随时获得教师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在线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学习更快捷。
2.构建新型的会计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会计教学主要模式有如下几种:
第一,模拟学习。顾名思义,模拟学习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教学软件,将现实中的企业会计业务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进行模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会计核算职能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中是怎样实现和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去理解会计,从而能够更加适应信息化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等带来的变革,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优化工作流程,找到更适合的工作方法。
会计信息化模拟学习要具备几个条件:学校提供适合教学使用的会计教学软件,提供可用来进行模拟核算的企业会计资料,学生要熟练掌握使用会计软件,并了解企业会计业务流程。
第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学校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供模拟使用的会计信息,使学生有机会在网络资源或者学校资源中进行自由探索,对其所获取的大量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并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利用,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阅历。
第三,协作的教学模式。所谓协作,就是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同组的多个学生对同一会计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一起相互协作的机会,目前协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有:协作、BBS讨论、伙伴和角色等多种形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模拟一个企业团队,根据各自的角色,分工协作。这样,学生在与其他成员或者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拓展所学知识、产生新的概念、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这种协作学习实际上是在构建主义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方式,学生间的互动协作和讨论是推动认知发展的重要部分,小组的讨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的知识构建过程,使生生间、师生间在交流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产生新的概念,并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更连贯的知识体系。
3.营造开放式的会计教学环境
教师应搜寻和整理相关的会计案例素材,在多媒体教室中建立一个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搭建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参考。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自己去模拟案例中的会计角色,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完成模拟任务,这样不仅可以检测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以及学习效果,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更加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环节
目前,仍有许多英语教师还在沿用知识点灌输、考前突击讲语法、例句等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完全忽略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对知识主动探索意识的培养。很多学生对于学习英语就是理解为背英语单词,而没有从心理上接受英语、爱好英语,致使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讲授的知识与最终教学目标没有形成正比,结果是事倍功半。一些学生对学习英语甚至还产生了抵触心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中的教学活力,让学生们从心理上真正喜爱上英语这门学科,并激发其养成一个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与习惯,是我们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我将运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就如何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做一些浅显的阐述。
一、复习交流,及时反馈
课堂上的提问交流多种多样,可以是新课前的导入提问、新授中化解疑难时的提问,也可以是一课时结束后的提问。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回忆和巩固,同时还具有反馈、调节作用。而复习交流则是英语课堂教学生活的必需环节。通过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获取教与学的信息并及时反省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我在备课时经常针对课前课时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套难易适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并有侧重点,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如,对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5观鸟者Birdwatchers第二课时知识点的提问,则可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着重设计与鸟相关的问题,涉及的范围可以扩大一些。与鸟相关的知识都可以让学生们回答,如“Do you know different kinds of sounds of birds?”“What kind of bird do you like?”“What are the common birds?”“Which birds are endangered?”“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m?”等等,同时,也可以结合情境导入的教学方式一起进行。在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相应的肯定与表扬,比如:Very good/Well done/You are very clever/Excellent.对于回答有误的学生我常常鼓励他、启发他,不断纠错。而不是消极的否定甚至批评、挖苦。同时,如果是具有易犯性质的典型性错误,我就及时给学生们进行讲解,以便加深理解并巩固。
二、精彩导入,有效激趣
兴趣,是良好学习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教师才可以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1.情境导入
所谓情境导入,就是教师自己精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充分让学生置身其中,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程、新知识的学习。此法最大的特色在于,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与积极参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并将教学效果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甚至可以达到使学生自我探索学习的目的。如在学习自然灾害Unit6第一课时,讲课前我精心设计了一组幻灯片,将与课文相关的自然灾害场面进行整理,并在课堂上播放。如“natural disasters 自然灾害”“ survive the earthquake 在地震中幸存下来”“ look at each other in fear 惊恐地互相看看”“ run in all directions 向四面八方逃跑”“be trapped 陷入困境”等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重点词汇与语句、语法。首先,我看到学生们都被自然灾害的景象所震惊,都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我对画面的讲解上,与此同时,课本中的英语重点词汇、关键知识点也得到了快速理解和记忆。接下来,让学生们设想自己处在这种灾害中会如何表达当时的思想、行为等。学生的表现活跃,极大地带动了学生对所学习英语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积极思考回答,课堂学习气氛相当活跃。这次成功的情境导入也证明了不是学生不喜欢学习英语,而是我们教师没有掌握一个可以充分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此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促使学生们活跃思维、增强其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吸收能力。
2.角色导入
角色导入可以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喜欢模仿、表演,我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进行角色导入教学。教师让学生们借助英语课本进行相应的模仿、扮演等方式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角色导入的过程中,一定提前让学生充分准备好课文中角色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再创造,并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引入自身的教学内容。这才可能更好地达到角色导入效果。如,我在教Hallow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制一些面具和灯笼,有的学生扮演一些做恶作剧的孩子,有的学生扮演邻居,让他们表演挨家挨户地去敲门,把整个庆祝万圣节的过程表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掌握了课文内容,增强了学课文的兴趣性,同时也掌握了像dress up,wear masks,play a game,give sb. sth as a treat等一系列的重要词句和语法要点。
当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的形式各种各样,这时教师应该严格遵循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选用不同的导入法,进行有效的导入,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寓教于乐,精彩纷呈
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也是一个极佳的大课堂。这样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活动,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来增强学生对英语综合技能的掌握。我在口语课上常常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英语原文电影,如《变形金刚》《蜘蛛侠》《重返地球》等让学生观看,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我还组建了英语学习小组、英语沙龙,组织专题进行交流、对话与讨论。专题内容多种多样,如圣诞节、教师节、美国历史、独立日等,还可以是学生们喜欢的话题如小动物、动画片或者自己喜欢的英文歌曲等,都可以进行相关的学习与讨论。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还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范围。讨论的专题往往都是学生们自己确定的,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主动探求欲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另外,也可以组织一些竞赛形式的活动。如口语大赛、英文歌曲大赛、英语小品大赛等学生喜欢的竞赛项目。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准备过程中积累和探求,也是对英语知识的复习、回顾。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与自信感,进而转化成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全面提升英语水平。
四、整合归纳,授之以渔
整合归纳,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英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以知识,还要授之以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英语知识进行总结。如,我在给学生讲解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时,先举了三组例子:a good swimmer和 swim well;a good player 和play football well;a good cook 和 cook well,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归纳形容词和副词用法,学生自己归纳得很好: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可以修饰动词,这样他们以后自己就会运用形容词和副词了。课堂结束时,要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我常常请学生来归纳,有不足或不到之处时,我再进行补充和强调,并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下本节的知识点及难点。其次,还要进行单元整理、周周整理。如每周对所学的英语知识也需要进行梳理整合,并对一周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价和概括,形成一个知识树,以便于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评价。
五、适量作业,学以致用
作业,可以完成对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加深,同时还可以总结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不足之处。而对于英语这门语言学科,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英语在语言学习上的特点,应注重其语言的基本方式――口语,所以作业以背诵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是非常适合于语言学习特性的,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记忆特点,其优势与有效性要远远大于书面的抄写。当然,书面作业也需要布置,但要以简短的造句、语法练习为主。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词汇量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布置一些小短文、日记、随笔形式的书面作业,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还可以提高其对语法知识应用的认识。
此外,我们可以把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阅读资料或是课外读物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逐渐引导、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阶段,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简单一些的阅读资料,随着学生掌握词汇量的增加,其难度可以逐渐加大。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增加英语词汇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全面掌握,提高其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整体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面对新课程的挑战,营造愉悦乐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搞活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所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我坚信:只要我们立足课堂,精心设计,我们的英语课堂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的英语课堂定会成为学生的乐土。
参考文献:
[1]金毓婷.浅谈课外读物在语言训练中的运用[J].中学英语学习,2010(5).
[2]韩国开.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中学英语之友,2009(5).
[3]沈正莹.刍议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英语之友:综合版,2011(9).
[4]乙丽.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的实施初探[J].读写算,2011(38).
[5]石会杰.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1(3).
篇4
一、幼儿园区域教学环境设计的背景
1.教育资源以及文化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教学设计必须有所不同
由于我国区域的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中,需要教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做相对应的教学安排,这不仅很好地呼应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也能够在幼儿教育启蒙阶段让其对自身地区的文化有基本的认知,而且这种基础认知状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其今后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在具体的幼儿园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自身教学环境的特性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对教学环境的运用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之一。
2.幼儿的特殊学习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设计需要符合其预期
由于幼儿在该阶段的学习心态导致其只能接受一些简单的知识,像一些逻辑性加强的知识明显是不符合其学习范围的,因此教师需要制定一些简单的知识作为该阶段的教学重点内容,并且在一定的区域教学环境背景下对适合学生的知识进行筛选,比如可以对一些笔画较少的汉字、简单的数学计算以及一些比较好理解的古诗作为该阶段的主要教学方向,这样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也会相应得到减轻。
二、如何设计高效率的教学环境
具体来说,相应教学环境的设计主要是遵循这样几个原则:(1)即时性;(2)区域性;(3)认知阶梯性。即时性原则,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对一些教学环境的分析和利用,一方面需要保证幼儿可以很快地通过一些特定教学环境的影响快速地影响其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要求教学的设计与学生的认知态度的变化相适应。区域性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兼顾幼儿园所处地区文化背景以及区域文化所带来的一些约定俗称的教学方法,这对于幼儿的基础认知和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格外重要;认知阶梯性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智力和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所以在利用教学环境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不同难度的知识内容分阶段、分层次认识,这样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幼儿的学习也会取得进步。
总体来看,幼儿园教学环境的设计主要是遵循特定区域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对应的改变,并且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推进策略实施的进度需要与幼儿的认知情况相适应,这保证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关键点之一。
篇5
Abstract: Computer 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but the existing computer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mode seriously restrict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new type of computer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 of computer classroom and the work of computer classroom management staff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Through the cloud desktop technology, the system resource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office environment can be put on the cloud platform so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get the resources through various terminals, thus the time and space environment, equipment environment,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and emotional environment of computer classroom teaching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and promoting teaching as a result.
关键词: 云平台;机房;教学环境
Key words: cloud platform;computer classroom;teaching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188-03
0 引言
随着web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新形势下对于传统机房教育的拓展成为了可能。机房教学是当代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的重要教学形式,它承担着学校基于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实践及相关考试、培训任务,它不但需要承担计算机主干课程的学习,更负担了基于计算机的相关课程(比如自动化专业、汽车专业、财务专业、设计类专业等)学生通过动手训练巩固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了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尤其是作为学校信息化程度重要指标的教学机房更是大量涌现。然而,面对机房教学对设备的可扩展性、高安全性、高性能性、高兼容性等需求,学校的现有硬件设备、软件环境又进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两难境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优化教学环境来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呢?
1 概念界定
1.1 教学环境 关于教学环境概念的界定,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对教学环境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外也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一般来说,研究者通常从自己的研究目的、内容等出发给教学环境下适合自己的定义。我们倾向于使用我国学者田慧生在《教学环境论》一书中的描述,按照教学环境诸要素的特点,将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由时空环境、设施环境、自然环境构成;心理环境主要由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等组成。[1]
1.2 云技术 云技术即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超级大规模的计算方式,是以数据为中心的一种数据密集型的超级计算。在多个领域有其独特技术,如数据存储、数据管理、编程模型、虚拟技术等。云桌面技术是其虚拟化技术方面的主要应用之一。[2]
云桌面技术能够以精简的、低成本的瘦客户机代替传统的个人电脑,并利用强大的服务器集群部署策略,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各种应用作为集中服务,按需交付,从而实现桌面与后台工作系统的连接访问及应用部署方式的革命性创新。
2 传统机房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教师、学生和机房管理员等不同角色对本校教学机房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一机房多应用,教学的自然环境复杂
由于教学机房不足,不能满足与专业一对一的应用,往往一个机房承担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而不同的课程又需要不同的系统设置和应用软件,由于不同系统环境下软件设置的不统一,快速更新的软件版本的前后不兼容、操作用户(师生)对于某项目标的操作形式不相同,经常会造成应用软件的损坏,甚至系统文件的破坏,导致死机等现象。软件安装过多不仅影响机器的使用性能,还会分散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学习的注意力,同时给课堂教学秩序带来了管理难问题。
2.2 机房设施投资大,淘汰速度快
为了满足全校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求,机房规模较大,硬件设备的一次性投入动辄几十万。根据戈登·摩尔(GordonMoore)提出的关于计算机硬件更新的周期较短
(约18个月)性能就将提高一倍,学校教育需要应对新的市场软件需求版本也随之提升,然而大量的硬件更新将使学校的设备投入与日俱增。同时,学校机房使用强度大,PC机零部件损坏概率加大,应用软件升级对计算机性能要求逐步提高等原因,每2至3年就要对机房设备进行更新换代,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给学校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
2.3 病毒肆虐,信息安全性差
机房作为一个教学的公共场所,学生存储介质的交叉使用几乎使其成为公认的病毒集散地,不但加重了机房管理员的维护工作,而且妨碍计算机的运行,影响教学。若想通过杀毒软件解决病毒问题,不仅面临高额的使用费用,现行软件病毒、木马往往还具有自我传播与变异的可能,对于此类恶意程序,杀毒软件将无能为力,同时还存在文件误删问题。
2.4 教学时间、空间环境受限
目前教学机房多采用集中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且有严格的上课时间。如果学生在课堂内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由于教学环境的不可转移性,他不得不中断学习,课后的再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这样势必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不同的软件对于操作系统的要求也不同,学生难以或无法在个人电脑上安装教学软件,后期的学习更无从谈起。
2.5 人力资源紧张,组织运维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一方面由于机房的使用对象发生改变或是软件的更新升级,每学期初,管理员都要大面积地安装调试软件,工作量不容小觑,如果机房的硬件设备没及时跟进,安装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机房的维护还存在不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还原保护,则计算机软件频遭破坏,限制过多,则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矛盾。[3]
3 基于云平台的机房教学环境建设
针对当前机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为目的,通过基于云平台的虚拟桌面技术,从时空环境、设施环境、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等方面优化机房教学环境建设。
3.1 基于云平台的教学环境架构
通过基于云平台的机房教学环境架构,具体架构图如图1所示。
其主要目的是为学校提供虚拟实验室教学环境,使师生可利用最低配置的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进行工作、学习,从而真正实现移动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共享,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定制,提高教师教学的高效性和学生学习的便捷性;为学校构建一个不限地点的办公环境,教师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入数字校园各业务系统进行办公,更好地辅助教学活动。具体应用效果图如图2所示。
3.2 基于云平台的机房教学环境的优势
3.2.1 一对一应用,净化教学自然环境。通过云计算平台管理所有相关实验资源后,学生可按照不同年级、课程、学习内容获得不同的学习资源、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环境。同一个机房,可以实现灵活调度分发实验平台资源,满足不同教学需求。同时,该环境还为学生提供申报项目、课程预约、导师辅导、精品课件学习、网上图书馆、个人信息查询等教学管理服务,为教职员工提供日常办公所需数字校园软件应用、备课系统、教研数据的实时传递、Cernet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等。根据教学要求和管理需求,学生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获取学生桌面,使用所有学习所需资源,老师可以通过云平台获取教师桌面,使用备课、授课等相关的应用软件和资源,完成教学任务。
3.2.2 降低终端配置需求,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因为在客户端上接收的仅仅是中心服务器经过计算的最终数据,只是结果图形化展示的结果,它比传统的B/S结构的客户端还要节省资源。所以,可以实现用低配置的计算机来完成原来需高配置计算机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对各专业尤其是对设计类专业更是大大降低了终端设备购置成本,且延长老旧机器继续工作的年限。
3.2.3 病毒易控,确保信息安全性。在桌面应用中杀毒采用集中方式、操作系统是独立环境。环境用户由于不参与数据运算、安装,同时不会关联任意程序,所以不会使得用户的终端设备中毒。而即便中心服务器的数据本身有问题,但因为,程序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物理分隔,在病毒源查杀方面能够更高效,并且可将扩散范围控制到最小。
同时,即便个人终端本身带毒,在与服务器交互过程中,可以借用中心服务器先进、高端的杀毒软件进行处理,以获得安全环境。
所有应用通过云平台到校园网或者因特网,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接入云计算平台,高效、安全地访问这些资源,而且不用担心病毒、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
3.2.4 突破时空限制,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平台集中建设在学校网络中心,相关设备可以通过有线、无线无缝漫游到全校各区及公网。在外网环境中有效减少VPN的licence数量,提高VPN通道效率。教师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入数字校园各业务系统进行办公或浏览下载教学资源,更好地辅助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机房的教学软件环境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是利用云平台上的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3.2.5 统一、快速的应用环境部署。云计算中心在部署中的优势在于所有操作系统、应用系统的安装和相关配置工作都在虚拟机上完成,可进行批量地桌面复制,一次定制、长期使用、及时更改。通过前期对于环境的进行需求定制,一旦终端用户有需求发起,应用服务器将所需软件环境进行推送。机房统一桌面环境的布设快速便捷,即使机房有临时性的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也能轻松解决应用软件环境的安装调试。对于管理员,如果软件有更新升级或更换,也只需在平台模板上操作即可。
3.2.6 多变的人际情感环境,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基于云平台的机房教学环境可以轻松地把教学资源和教学软件环境推送到任何有“瘦”终端的地方,因此,可营造多样的人际情感环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场依存型学生喜欢与学习同伴互帮互学,那就可以多利用课堂时间或课后组队开展学习活动;场独立型学生则偏爱在不受干扰的环境进行学习,他们觉得与同伴在一起不易集中注意力,相互讨论不如自己学习效果好,那就可以多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等安静的环境自主学习。
发展与展望:由于云桌面的应用,用户实际上没实体机,全部应用都由平台提供,所以对用户对系统需求的提升只需更新后台分配的资源,方便简单。对平台容量的扩充只需增加服务资源,升级技术的难度低,影响应用的涉及面小。
4 结语
计算机机房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业务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创意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其高成本的维护更新、费时费力的软件应用环境布设,致命的时空限制性和防不胜防的病毒隐患却让使用者头疼不已。基于云平台的机房教学环境架构让当前机房教学环境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它通过云技术和虚拟桌面技术对常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构建一个和谐、开放、多维互动的教学环境,师生可利用各种低配的终端设备开展个性化的备课、教学和学习活动,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韩宁.云桌面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及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2(5).
[3]张建娇.基于虚拟化机制的新型机房研究与构建[D].[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高校中的起步较晚,拥有的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对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缺乏清晰的认识。环境艺术设计包含艺术和设计两方面,对学生整体素质要求较高,既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在生活生产之中,达到一定程度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校与传统的本科院校有所不同,其旨在培养专业型和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的岗位人才发展需求,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本科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不想卸掉,在工作上无法满足岗位的需要,与行业发展像脱节。为此,针对这种高职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人才发展,满足企业需要的问题已经成为了高校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1.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各类景观设计和施工等基础知识和理论,熟悉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生产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岗位人才的建设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这就要学生除了具有艺术性的思维和审美能力之外,还可以适应在一线进行施工、设计等操作。但是现在的高职院校并没有认清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不了解社会发展对本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现状,一味的对着本科院校进行模仿,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如本科学生有深度,实践生产能力有相对欠缺,无法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人才的需要。1.2教学安排缺乏系统性。当前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来说,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极为明确的,教学大纲安排也十分妥当,即基础课的学习、专业课的深化、综合实践设计课程。这三个阶段在学校的安排是处于十分有序的状态下。在基础课的学习上,学生能够深刻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和要求,学习基本知识;在专业课方面,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性技能和认知进行深化;在综合实践设计课程中,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训,以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这三方面的联系方面,学生无法用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环节的认知和动手操作上,对于实际动手环节,学生对于问题的处理中不知道从何起手,对于传统低效的落后生产没有创新意识。导致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感觉自己会某方面的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具体的解决步骤。1.3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加上学科本身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这就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有现代环境设计的创新意识、有艺术修养;还要有实践教学经验和现代软件的熟练操作能力。这种全方面的综合教师在任何一个高校都是宝贵的。全国的大部分高职学校中,类似于此的全方面教师处于极其稀少的状态,导致高校没有完整的师资体系,无法满足实际教学中的需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1.4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课堂之上的教学方法绝大多数采用多媒体和教师的语言表述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疲惫和乏味。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走思分心;师生之间沟通较少,无法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于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学生会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策略
转对多数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现有的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为了满足现代化教育的要求,适应社会工作的发展,促进专业型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特此针对性的提出关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些许策略。2.1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市场是检验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航标。将市场经济发展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将学生的就业情况作为教学导向,以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为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调整与社会不相适应的教学课堂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培养专业性的技能,增加学生市场就业的竞争力。2.2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公司的管理模式,将课堂作为公司,将学生作为员工,将知识的学习程度作为工作量,将考试成绩作为成果,将教师的综合评价作为薪资,这样独特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的气氛,防止学生初步初入工作岗位出现不适应的现象,还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学校应该时刻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相关工作的前沿,了解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具体需要,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知识可以紧跟时代步伐,不会被社会发展所抛弃。2.3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多数只是都是与教师息息相关的。为此雄厚的师资队伍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成绩的重要导向。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教师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教育改革体制,满足现代社会黄静艺术设计工作的内容需要,还要教师的实践生产能力和软件使用熟练度进行提高,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校为此鼓励教师进修学习,除了本专业科目的之外,还应该加强与公司的对接和跨专业的学习,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逐步提升教学质量。2.4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生产进行结合,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建立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内实践资源短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正式企业的工作实训来提升专项技能,为就业打好基础,还可以指派教师进厂学习,在工作中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公司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学校先进的科研成果,来满足自己的生产设计需要,提高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还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发展需要,签订公司协议,公司对学生进行侧重培养,,学生毕业之后要在自己的公司工作这种模式,让学生面向社会,使学生在装修施工、处理设计艺术效果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内容上有更大的提高,提高艺术效果。
篇7
1.国外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据相关院校网站上的课程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开设环境图形设计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下与建筑、景观、室内并列开设,共同构成空间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Art&DesignCollege)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就有“室内/环境图形”这样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工作室课程。其二是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环境图形设计选修课或高级图形设计(AdvancedGraphicDesign)课程,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理论、观念技巧及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属于专业特色课程。
2.国际机构、培训及国际大赛
环境图形国际权威机构———SEGD的全称是SocietyFor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为在环境图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师们提供资源,致力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推进。SEGD协会有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他们都是在环境标识设计、展台设计、主题环境设计等方面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从1998年开始,SEGD每年都会举办环境图形设计大赛,并评选出SEGD大奖,评选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春季召开的成员会议上宣布,作品也将在随后的展览中展出。SEGD大奖是该领域唯一的国际级设计奖,也是传达设计届的5大赛事之一。从2013年开始,该奖正式在中国区进行推广。SEGD在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之前20余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指导环境图形与建筑传达在无障碍方面的设计。法案之后,SEGD协同ADA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无数关于无障碍方面的workshop培训课程。除此之外,SEGD还有许多以交通枢纽建筑导向、品牌商业建筑场所感图形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专题workshop培训课程。
3.国内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目前为止,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部分将环境图形归属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专业下较高年级的实验性课程———导视设计。比如广州美院的《导向设计》既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3年级的实验性必修课程。课程中以空间环境为背景,讲解图形的公共信息传达机能及导向标识系统的建立模式,形成对公共环境图形设计的认识和导向标识的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城市景观、城市结构、信息传达以及人体工学标准。相比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系统教育中所强调的环境认知、空间序列等基本设计理念对于导入环境图形识别非常有力。但是,环境图形设计在国内艺术院校归属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情况却实属少见。这也直接导致从事空间设计的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缺少图形与环境结合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观念,使得许多空间存在导视设计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从环境图形的学科性质不难看出其包含平面图形、空间设计、环境心理以及人机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交叉学科特征,非常适合跨专业公共选修或工作室课程。然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国内高等院校几乎没有。
二、《环境信息设计》教学实例
笔者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已开展关于环境导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外学术著作以及实际项目操作中环境导视的概念与方法,并撰写《寻路行为与导视设计》硕士论文。从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学校和专业开明的课程设置中,有幸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取得《环境信息设计》的课程教学机会。同样面对没有相关教学先例的情况下,经过近5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逐渐合理化,教学成果也逐渐现现。
1.课程介绍
环境信息设计课程自开课以来已有五年时间,就课程内容的探讨和设定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课程是面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为期两个多月。开课之初即设定课程将信息论作为课程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初期阶段,如同国内大部分类似课程一样,主要关注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但环境设计学生在图形设计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让课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课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引入运用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方法对设计概念进行策划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进入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第三阶段加入信息媒体和载体,将互联网手机终端APP交互设计与环境导视中的图形设计配合。这一改革将信息设计不仅仅作为图形表现的方法,更增强了信息化的逻辑思维对设计前期、中期相对严谨的控制,甚至将信息技术直接引入设计成果中。在课程之后同学们的其他项目实践运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2.课程特点
考虑到信息学、交互媒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交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结合课程阶段加入了多次图书管理学、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导视设计等行业专家的讲座,在课程后期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与交互设计师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边体验边指导。课程让多个不曾有交往的学科和企业集合在一起,学校图书管理团队、思科中国网讯交互设计团队、腾讯CDC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中心团队、现代设计集团环境图形所、复旦尚科交互设计机构因为环境信息课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学科指导专家组。
3.课程在过程中的关注
3.1信息组织、用户研究与图表设计
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能在信息学中“信息架构”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与空间设计之间有趣的关联。探究两者不难发现,其中“信息组织”的方法在空间设计前期策划、空间序列与组织方法中隐约可见。信息组织方法中的“分类法、聚类法、主题法、标签法、本体法”结合用户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类法”的操作形式将空间规划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的形式、事件、情境、时间、用户等等形成各种发散性的策划方案。一个设计项目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众多条件,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设计角度、方案概念层出不穷,通过概念拼图帮助理清项目条件和设计思路。这一阶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设计中已有些发展的“图表设计”(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数据统计的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国也常被称为文档设计(documentdesign)。这种通过视觉图形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快速清晰的表达方法目前已经深入国内不少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类似“信息设计”课程。这种手法对于环境设计前期策划与概念构思阶段大量“无特征”数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甚至更为实际有效,但类似的教学训练却少有看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清晰明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关系密切。
3.2寻路、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
根据经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归纳———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结合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中对建筑空间认知的归纳———分区、通道、节点、标志物,基本能够了解人们对空间认知从点到线到面的学习过程。Passini的专著中还提出寻路动线的概念,也就是在执行到达目标场所的任务前,人们需要制定预先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寻找目标地的过程恰恰是空间认知过程的倒序———从面到线到点。能够通过清晰的寻路(事件———路径模型)分析产生空间导视信息标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间规划层次清晰、动线明确。这一先天条件的优劣对导视设计成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换句话说,空间规划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环境。因此不论建筑内部、户外环境还是城市区域的设计者都必需了解这一过程,明确的区分区域、醒目的标志物、综合信息中心的节点、流畅清晰的路径、内外一致的边界形式,同时了解事件———路径模型,这些是第二阶段课程的重点。根据空间认知特征及寻路模型理清空间层次、序列关系,最终产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互联网交互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APP运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区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导航系统,数字导航与空间导航的虚拟与现实将成为一个新的结合点。同样基于信息架构技术的建筑规划与互联网APP程序设计在这里很容易相互对接。通过思科网讯的技术支持,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CenteredDesign)设计流程———确定人物与情境、确定需求、解决方案、评估设计。同时引入程序设计流程中线框图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这些流程与方法与空间导视规划与设计流程如出一辙,也验证了两种设计类型来自同一根源的事实,也让环境图形设计在空间与虚拟平台通过这一课程对接顺利。
三、总结与更多尝试
环境图形设计对应的课程名称从开始的“界面设计”到“环境图形设计”到近来的“环境信息设计”。变化的过程并非盲目,而是越来越清晰于空间规划与图形的关系以及新技术载体对空间图形的转换。课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课程性质定位跨专业合作课程,虽然通过课程设置避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图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完整课题来说仍是很大的不足。课程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关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探讨却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术对环境图形的影响仅仅只是载体的变化么?或许新技术在图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产生空前的影响。
篇8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空间艺术设计、感官艺术设计、光影艺术设计、造型艺术设计等。众多的环境艺术设计种类之间具有明显的分界点,空间艺术设计和其余环境艺术设计种类不同,因为空间的设计属于单独的空间构造,其余的设计种类属于物质形式的改造设计,这就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空间的具体含义。从广义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具有可重复性,依托不同事物的重叠能够获得不同的空间效果。从狭义上看,环境艺术空间具有不可复制性,因为任何事物的交叠都不可能是原事物,空间也不可能是原来的空间,因此存在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空间设计的特殊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因为人们观看树叶的时间、空间、环境、情绪以及树叶本身都存在差异,正是这些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引导着人们对艺术的不同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既有空间层次的不同,又有组合效果的不同。因此,空间含义定性为随时改变又具有永恒性质,这涉及哲学领域。
二、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教学探讨
空间既是多变的又是不变的,所改变的是对空间的设计。我们在划分空间构成时,可以将空间分为多层次空间、多元空间、立体空间三个种类。多层次空间的教学理论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认为空间是有层次的,这里的层次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多维空间,而是一种空间的层次感。如,底层空间摆放什么造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空间的效果,高层空间摆放什么样的物品能够发挥出高层空间的艺术特性,这些分层的空间感形成了环境设计师的空间层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着眼于流行的空间划分,而应当注重对现实层次空间的把握。多元空间与多层次空间的区别在于,层次是指空间各个方面的空间容积,而多元是指空间与人、与物之间形成的联系特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上,我们总是强调搭配设计,认为设计的根本在于搭配物品之间的艺术魅力,这一艺术设计形式来源于多元空间设计,它强调人、环境、物品三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在不同的空间中摆放不同的物品,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不同的人观赏所产生的感受也不同。每个事物或者人在其中都充当了“元”,空间也不是具体的“容积”,而是由多个“元”构成的艺术形式。立体空间是多元空间的进化。在教学过程中有学者提出,“元”的构成能够直接影响空间的每一面,让空间从虚幻的触碰感中回归现实,即“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完美融合形成了以人的认知为根本的立体效果”。因此,无论中西方教学,都将立体空间的设计感观看作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教学方向,通过不同事物的搭配以及空间特性,使空间效果逐步释放,使它和人产生真正的联系。环境艺术教学的构成和培养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是人文艺术的积累,更是对空间把握的积累。它注重锻炼思维的创造能力,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提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时展会使得文学艺术的创作环境发生变化,文艺创作以及设计观念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审美需求中创造出更好的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具备创造性思维。在空间构成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空间设计最新的发展动态,通过网络资源以及新媒体,有效整合最新的设计观念与思路。新的语境为空间构成教学带来了鲜活的时代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时下一些优秀的空间设计案例进行欣赏与分析,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开阔其设计思路。没有个性与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形象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空间构成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整体意识。环境艺术根植在周围环境中,同周围环境保持着内在的联系。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 信息通讯技术 教学模式 听说课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本观点
众多语言学家(Nunan,1989;Skhan,1998)认为任务型教学模式根本特点是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学习者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不论是基于真实生活的任务,还是为实现目标性任务而设计的教学任务,都能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语言学习动机,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任务?David Nunan(1989)把“任务”概括地定义为:交际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理解、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意义,而非语言形式。学者们各种对“任务”的定义的共同点是,任务都涉及语言的交际运用。课堂任务应有助于意思互动,使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做的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并逐步掌握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能力,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在用中学,学以致用。此外,Doughty & Long 提出了基于任务的教学理念的方法原则,指导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任务时应考虑任务类型,学习者需要,真实丰富的语言输入,以及学生们的互动协作。
2 网络信息技术在任务型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运用范围广泛,可通过网络、电邮、博客、网络课程平台、聊天室等形式对二语习得产生积极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和任务型教学相整合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归纳如下:
首先信息技术融入任务型教学可激发学习者兴趣,加强学习动机。网络信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和更加真实的学习环境。超媒体,换言之,多媒体资源,如文本、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综合运用,促使学习者参与教学任务,使用目标语实现目标性任务。其次,这种融合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更多机会。他们利用博客、电邮、网上聊天室、教学软件平台交换信息,反馈意见,进行合作学习。再次,信息技术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并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使任务轻松满足个体需要。
3 信息技术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的听说课堂设计
基于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任务型语言教学原则,本文拟用《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二》中的一课来具体探讨如何在任务型听说课堂使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本教学的目标任务是:看路标,认方向。课堂步骤采用Willis(2001)提出的三阶段模式和Skehan(1998)的三步骤模式,即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任务后阶段。
3.1 任务前阶段
本阶段目的在于:介绍话题和任务,让学生从多方面接触相关材料,熟悉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点。
(1)上传包括话题,教学任务和语言点的文本文件至课程教学平台,教师的博客或邮箱。(2)学生上网搜寻一幅地图,并设计一次旅行。(3)让学生预先自学网上课程。
3.2 任务中阶段
此阶段是任务教学的核心部分。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运用他们掌握的语言和背景知识,在真实的情境和多模态的环境下实现目标任务。
(1)听本国人如何指方向。(2)用课本上的地图和表达完成对话。(3)听几段录音,将其描述的方位在二维地图上标出。(4)听更复杂的片段,在三维地图上将它们标出,并回答问题,如:你现在在哪?(5)观看问路和指路的视频,模仿对话,两人一组做角色扮演。学生在角色扮演时使用真实的地图询问和指方向。(6)让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分小组讨论他们在网上设计的旅行,包括出发地,目的地、位置、旅程全长、所需时间等。
3.3 任务后阶段
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反馈,旨在帮助学生将已观察到的语言特征归纳概括。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成果时,可以让学生先自评或互评。教师在反馈时要学会欣赏学生的进步,表扬其闪光点,使学生自信、积极。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反思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对象,更是评价的主体。
4 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信息技术的运用深刻地影响教师在教学各环节的角色转变。他们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活动中教授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组织和管理好课堂,合理分配控制各环节时间,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
在任务前阶段,教师是学习资料的提供者。教师为学生收集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和背景知识的输入,促进他们的认知加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兴趣和语言水平,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兴趣之间的结合点,尽量设计内容真实、语言形式自然的交际任务,使学生自主使用目标语来解决交际中的问题。教师在任务中阶段的角色是组织者和监控者,积极参与活动,监督学生在进行任务时是否按照要求去做并加以引导。此外,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索时可能会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教师不妨在学生中走动,给予帮助;通过示范或简化问题,帮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活动。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模式,建构科学的认知体系。
5 结论
新技术用于任务型语言教学优化了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内在动机,促进语言习得。文章探讨了如何将信息技术和任务型教学整合,并以听说课实践为例,分析探讨。在新的模式下,教师扮演着资源的提供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活动开展的指导者和任务执行的促进者。当然,科技的运用也给教学带来新挑战。教师和软件开发者设计出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任务,但如何合理评估这些任务,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 Skehan.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University Blackwell,1998.
[3] 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gman,1996.
[4] Doughty, C., & Long, M. H. (Eds.).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 Basil Blackwell,2003.
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实践型教学 社会接轨
【课题来源】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J2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2-0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环艺专业在本学院众多的艺术类专业中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管理制度而独具一格,成为本院校的特色专业和重点扶持专业,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艺术不再停留在视觉感官方面的认知,而是衍生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知。为了使艺术的领域更贴近生活,原有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在不断变化着社会中重新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先进的教学机制要针对本专业本质的应用程序而深入开展,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既动脑又动手的思维观念。环艺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的设计大师。
环艺专业时刻把握社会需求动态,依据人才市场调正产业知识结构,制定出符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它具备一定的市场预见性。而环艺专业立志培养的可塑性人才必须必备一定的创造性和新颖性,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跟上社会急速变化的脚步。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环艺专业必须将功能、科学、技术与艺术等多门学科结合起来,用系统性的教学方式网络更宽更全面的应用知识,而特色性的办学模式在对知识的系统性的要求上应运而生,使环艺专业不同于普通的其他专业,而是深入到对艺术和生命的研究。因此概括说来,环艺专业具备市场预见性、思维创造性、社会适应性、知识系统性、办学特色性等几大特点。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因而衍生出了与之相关的学科与理论体系,环艺专业将环境与艺术景观融合为一,城市公园、居住区、风景名胜地等都是环艺专业的应用范畴。因其重要性、应用的广泛性和发展的必然性,人们对环艺专业的设计人才往往供不应求。
高校存在的必要性就是为了培养出高质量和高标准的专业性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成为一个专业是否成活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社会对环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是供不应求,而真正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发挥自身专业技能的环艺人才却寥寥无几,这说明了多而不精的这个道理,环艺专业毕业的学生比比皆是,而真正的人才却可遇不可得。要想改变环艺专业人才的就业难的困难局势,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强化教育开始。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市场决定专业教学内容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模式有效的决定了高校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的针对性。为了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本学院原有的教学方针和教学内容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对现有专业课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急需改进。
现有的环艺专业虽然一直深受社会的青睐,然而设计界审美意识的改变使环艺专业也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环艺专业应该顺从市场的变革而进行自我调整,当反射效应波及到高校市场时,对应的环艺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做出整改。
2.根据专业设计程序提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
专业设计程序在某一方面定位了环艺专业的教学方法,本学院的专业设计程序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一套规范的有效的教学程序,当学生学习期满之际,三年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对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梳理和统筹,学生可以选择本学院开设的《学期项目设计》用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提升实践应用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引导式教学方法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学习的能动性。
而在成绩测评方面也一改以往传统艺术类学生作业的考核形式,将教师的主观评定成绩与客观成绩评定结合,学生自己也可以参与评定。例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毕业课程设计的客观考察,包括学生课程设计的项目立项、市场调查、应用文字、陈述与答辩等各个环节的测评给予公正的测评。如客观评定是50%的成绩,再加上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主观评价给予50%的成绩。双向式的测评模式既保证了公允性,又增加了人情味,使学生尽早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操行。
3.根据企业特点及招聘标准,确定培养学生在不同方向的侧重点
通过多年的企业及教学经验累积和实践活动的专项研究,再加之笔者对本学院刚毕业的2013届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证实了现今企业或单位所需求的人才模式,即应用型、技术型的合格加特色的本科人才。根据企业的特点及招聘标准,学院教学体制必须培养学生在不同方向的侧重点,学生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一专多能”型人才的需求。
笔者所在的院校的环艺专业的教学模式正是为了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而不断的在更新和调整,从最初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方法的研究,直至每一门课程的教案、大纲等方面,事无巨细的进行了统筹布局。在变化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本学院一如既往的教学主题:培养合格加特色的应用型、技术型的本科专业人才,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建校目标而努力。通过不断的努力,笔者相信最终会取得真正的属于本院校的特色的人才培养之道。
四、结论
环境艺术专业的社会实践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渐培养将创意、设计、施工、协调合作等原则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学会站在社会化的市场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环境艺术专业在高校专业设置与培养中的意义越发重大,加强环境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实践与社会接轨与培养任重而道远,力争做到创意无限、学以致用、图纸规范。
参考文献:
[1]孙健.综合化与实践化――我国高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09-11.
-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制度
- 下一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