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范文
时间:2023-03-25 13:2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小实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见了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名字叫做《让硬币浮起来》硬币怎么会浮起来呢?出于好奇,于是我想自己动手试试看,然后我在家里翻箱倒柜地寻找材料,玻璃杯在哪里呢?平时不需要的时候,到处都是,可现在却找也找不到了!我左翻翻,右看看,啊!原来藏在橱柜里呀!把玻璃杯装上水,让我想想,嗯,还有什么呢?噢!对了!还有最重要的硬币没有准备呢!于是,我又在家里到处翻来覆去的找硬币。过了一会儿,我满脸灰尘的走了出来,拿着十个亮亮的硬币。唔,全部都准备好了!现在,我就要“大展身手”,来做这个小实验啦!
我先把倒满水的杯子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拿起一个硬币,在水面上轻轻的一放,咦!怎么沉下去了?我又换了一种方式,用夹子把硬币夹起来,让夹子浸入水里,最后把夹子放开,结果还是沉下去了!再放!啊哈!这次浮起来了,然后我又做了一次,还是浮了起来。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液体的表面好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引的拉力,这种力叫做表面张力。如果我们轻轻地把一枚硬币平放在水面上,由于硬币较轻,水的表面张力能承受住它对水面的压力,所以能浮在水面而不下沉。经过了几次试验和资料的验证,我信心满满,等待着妈妈回来,我要让她目瞪口呆。
这时妈妈回来了,我对满脸疲惫的妈妈说:“妈,来看我给里表演个魔术。”生拉硬拽的把她按到“观众席”上。一切准备就绪,啊!好紧张啊!看着妈妈满脸疑惑,我真害怕演砸咯!好在科学小实验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没有必要太紧张。报出小实验的名字,我赶紧把第一枚硬币轻轻地放在了水面上,糟了,第一个硬币沉入了水底,我的心就扑通扑通地跳,看着坐在一旁满脸幸灾乐祸的妈妈,我的心里就没了一个底。第二个硬币又放了下去,咦,怎么还是不行?我又放了第三枚,耶!成功了!但是我要看看为什么前面两枚不行呢?啊!原来前面两个硬币都是一角的,后面一个是一分的!找到了原因,我还是很得意,毕竟通过这次科学实验,我又掌握了一些小知识。
篇2
一、小班幼儿最爱科学小实验
1.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幼儿最爱科学小实验
幼儿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在系列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还的还是动动手玩一玩这类的科学小实验。
我班科学常态化研究有“每周一问”、“科学角”游戏和各种融入在生活中的科学启蒙知识。如:在图书角里投放关于科学的绘本图书,在主题墙上布置有关科学的内容,平时生活中讲各种科学小故事,看有关科学的动画片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做各种科学小实验。由于小班爱动的特点,每次做科学小实验,全班都是人人参与,活动中注意力高度集中。
2.实践说明小班幼儿最爱科学小实验
小班下学期一个教活动的时间是15分钟,能在这15分钟内注意力完全集中的孩子是比较少的,一般都是在10分钟左右,注意力比较差的孩子是在5分钟左右。而每次做科学小实验,由于各种实验操作材料比较多,老师示范讲解要比较详细,最后加上孩子们的操作,往往所需要的时间都在半小时或者半小时以上。但是就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班的孩子也能从一开始到活动结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就是科学小实验的魅力。就像我们开展的科学活动《溶解》中,每个孩子一共用奶粉、红糖、果珍、木头、塑料、玻璃球6种材料一一进行操作实验,活动时长约为40分钟,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能根据老师的指导要求进行操作,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专注、快乐和兴奋。
而相对于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科学动画片,如《超级侦探》、《米奇妙妙屋》等,在播放时长为30分钟的时间内,全班只有70%的孩子是从头到尾全部认真观看的,20%的孩子看到第20分钟左右时开始讲话、做小动作了,另有10%的小朋友只是随意看看,相对比较喜欢那些《熊出没》、《猫和老鼠》之类的动画片。
看科学图书则要比看动画片的兴趣再弱一些,一些立体的科学翻翻书还能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翻上10到15分钟,但是他们粗粗地翻过一遍最多两遍后,科学图书就被无情地送回小书架上,孩子们又会换一本新的再粗粗地翻上一遍。
听科学故事的兴趣则要更少一些,特别是一些如毕升、张衡、牛顿等科学家的故事,孩子们不是很感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年龄、兴趣等相距有些远了。听故事时常常表现出非常无聊,甚至个别幼儿很不耐烦。
二、怎样开展科学小实验
1.从简单的小实验开始
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比较弱,要在小班进行集体的科学小实验活动,一开始我也比较愁,怎么做呀?从简单的小组实验开始做。就像在做“不倒翁“的实验中,教师在每组提供一个不倒翁和一个会倒的机器人玩具,让各小组的孩子们一起碰一碰、玩一玩,大家在玩中发现不倒翁无论怎么推,还是头朝上的站着。而另一个机器人玩具,轻轻一碰就倒在了桌子上。像这样的简单的以小组形式开展的科学小实验游戏,老师准备、指导起来会比较简单,孩子们也非常感兴趣,从而激发了幼儿喜欢科学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慢慢学会观察和思考。
2.在实验中养成良好的操作常规
小班进行科学小实验活动,最怕的就是违反操作常规。小班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操作常规的好时机,只有在小班养成了良好的操作常规,到了中大班才能开展一些比较复杂的科学小实验。小班刚开展科学小实验时,第一次先让孩子们看老师是如何操作的,然后请个别上来,由老师一对一的进行指导操作。其他小朋友可以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利用早晨桌面活动、自主性游戏活动、餐后活动、区域活动、甚至放学后家长还没来接的时候,进行一对一的操作活动。一个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所以第一次的实验操作老师一定要细心指导,最好是一对一的指导。接下来就可采用小组操作的模式进行科学实验操作,等到小组形式的实验操作非常顺利以后,就可以进行每个人的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但能学会各种实验操作的方法,还能根据老师的指导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如何观察、讨论,最后整理好自己的操作材料。
3.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记录实验结果对于小班是较难的。故小班上学期让幼儿记录实验结果,下学期后半段,让孩子用画圈、打勾等选择的方式来记录实验的结果,为中班开展科学实验并学会记录做一个准备和铺垫。
三、小班科学小实验的常态化
最初,每周设可计一次简单的科学实验操作活动,后来发现不能满足幼儿欲望。但又不能占用其他时间。这时可以让走廊墙面变成幼儿实验操作的平台,把课间游戏和科学小实验整合,让幼儿在自由活动和休息时间中主动地开展科学小实验。在走廊的墙上贴了许多盒子,把实验材料放在盒子里,孩子们在大多数的自由活动或休息时间里都可以自主地去选择喜欢的材料,然后玩一玩。比如:在小铁罐子里放了各种不同的种子,然后堵住口,让大家摇摇听听不同种子在小铁罐里发出的不同声音。过一段后,再把种子换成其他物品,孩子们很感兴趣,一有空就去玩。在玩的过程中知道了物体间的碰撞能产生声音,而且不同物体的碰撞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篇3
关键词 小实验 特点 兴趣 生成 延伸 建议
实验是教师进行科学教学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像一块磁石,吸引我们进入科学的殿堂。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家只重视一些重点实验的演练,如书本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小组探究实验,而忽略了小实验的开展。
小实验是指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或实验室中的常见器材物品,在课堂上、课后、家里进行的有明确且的、比较简单、方便、小型的科学实验。小实验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简便易做,形式多样,材料易得,联系生活,接轨课堂,贴近学生。小实验最接近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实际。利用科学小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能体验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可以说,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科学小实验教学大有可为。
一、小实验给兴趣一个助推剂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展。而小实验活动恰是学生所渴望的活动。学生如果对小实验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思维敏锐、活跃,注意集中。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便于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易于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从而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如我在学习植物的六大器官前,先布置学生观察校园中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等,并各采集一样带到教室里交流。课堂上让学生讲讲,这是哪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你在哪里采的?它的生活习性怎样?等等。在具体讲到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这两种酸碱指示剂能鉴别酸溶液、碱溶液时,我让学生用月季花、、丝瓜花等“自制而成的酸碱指示剂”来鉴别几种酸溶液、碱溶液,结果效果良好,学生动在手、记在心。这样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学科学的兴趣陡增。
二、小实验给课堂生成的空间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关注“预设”,更要关注“生成”。而要给“生成”一个空间,我们可在小实验上多做文章。我们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进行阶段、结束阶段合理设计安排小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 课开始,欲望起。方法是以教师设问引起学生好奇,继而让学生展示小实验,自然创设轻松活跃的气氛,引入新课。例如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我让二位学生上来各表演一个小实验:(1)让空牙膏壳在水中浮起来沉下去;(2)让鸡蛋在“水中”跳舞(此处的“水”为“白醋”)。然后我小结启发,空牙膏壳及鸡蛋在“水”中沉下去、浮起来都与物体的浮沉条件有关,轮船、潜水艇就是应用了浮沉的原理来工作的。那么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知识。此时学生求知欲望正浓,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2 课进行,探究活。在教学过程中,为扩大学生思路,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用小实验进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鉴别时常碰到这样的题目:如何区分三种白色固体――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如何鉴别一包干燥剂(取自饼干或方便面)是否变质。这时可叫学生当场用小实验来解答。这样的针对性小实验训练活动,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益,同时也会使学生深深感受到通过小实验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实验来解决问题要尽量做到自然,与课堂教学环节紧扣。而不要牵强附会。
3 课结束,味无穷。小实验在于运用恰当,布置及时。如果在一堂课后,合理地布置1-2个小实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等目的。例如在学习了钢铁生锈及防锈知识后,可布置一个“探究钢铁生锈的原因及防锈方法”的小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增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小实验给课堂一个延伸
小实验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在课内外组织学生开展小实验教学活动,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享受乐趣,自我成长。在课内外更多地开展小实验活动,使科学知识由课堂向课外有效地拓展延伸,这不失为推进新课标、实施新课改的一个有效方法和有效载体。例如在教大气压强时,当我做完“覆杯实验”后,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此时我再顺势激发:假如是半杯水,纸还能托住水吗?你会做“瓶口吞蛋”的实验吗?请大家课后进行实验探究,下节课抽同学到讲台演示并分析原因。又如在学习动物的后天性学习行为时,我给学生布置一个实验任务:观察、研究、培养小动物(如小狗、小猫等)的定点排便习惯、定时定点摄食习惯等;在学习酸碱盐、有机物等知识的鉴别时,安排了这样一道实验作业题:鉴别厨房中的一些常见食品,如白酒、白醋、菜油、水、食盐、纯碱、白糖、味精、面粉等,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并进行交流。因为要进行展示、交流、评比,学生们必然积极地动手动脑参与探究实践。通过这样精心安排布局,探究的触角由课内很自然地向课外拓展延伸了。
四、开展小实验活动的几点建议
1 建立小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大面积地爱上科学,建立小实验兴趣小组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原来平时学习不太用功、上课不够专心的学生,自从加入小实验兴趣小组后学习态度明显改变了,学习劲头更足了,科学课成绩明显提高了。为了使小实验兴趣小组正常开展起来,必须有合理的活动计划,并有一定的督促检查措施作保证。比如在学习平面镜知识后,让兴趣小组学生制作一个万花筒、潜望镜;在学过种子后,做一个菜豆种子、玉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并组织师生进行评比。
2 可以让学生做的小实验很多,但我们力求趣味性强、实用性强、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小实验。如巧用鸡蛋做实验:要求学生用鸡蛋至少设计并完成3个实验(如惯性实验、压强实验、大气压实验、浮力实验等);用PH试纸测定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水,如矿泉水、自来水、雨水、河水、井水、食盐水、糖水等水的PH值。每开展一次小实验设计操作比赛,就要组织人员进行评比表彰,肯定学生的成绩及付出的辛勤劳动,激发学生不断努力。
3 设计小实验时应遵循以下两点:(1)原理要正确,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安全性、趣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2)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能吸引人去探索研究,激发思考。
篇4
关键词:心理 好奇心 小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22-02
近些年来,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1 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设计小实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令人激动的新颖事物的感受性,另一种是针对特定信息目标的“科学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恰是“对知识的渴望”。所以在设计小实验时,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当学生感觉到有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要求时,思维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好奇心,笔者根据不同课型,采用“好奇心”引导、游戏引入、问题情景、实践体验等方法来激趣。比如《食物中的营养》一课,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笔者让每个同学把手指洗干净,把无色碘酒涂在手指上消毒,再让每个同学在桌子上摆饭粒……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同学说,饭粒变脏了,手指也变脏了。饭粒和手指都出现了蓝黑色。这是怎么回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产生了层层疑问,探求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亦随之产生了。这时,教师步步引导,便进入了“食物中的营养”的教学天地中了。
科学知识每每是在“好奇心”中被发现的。教学《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磁铁性质,笔者把学生分为两个实验组,每组选择的材料相同。第一实验小组选择的是磁铁、铁片、铜片、铝片、塑料片;另一组选择的是磁铁、铁片、回形针、大头针、图钉、铜片、铝片、塑料片、小木头、小石子、玻璃、橡皮、布条等。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第一组选择的材料中,具体的同类(铁制)材料只有一块铁片,无法从同一类的材料中找到“磁铁能吸铁”这一规律;第二组选择的材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不仅具有典型性,更具有科学性。两组学生在实验中对对方的实验均产生了疑问,这时,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鉴别,最后才明白,磁铁能吸的只有“铁”这种材料。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了科学知识,也使小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大作用。
2 根据学生好问心理设计小实验
小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平时喜欢观察和思考,遇到一些不懂的东西总是要问个究竟,他们好问的积极性应该得到保护和鼓励。在科学教学课堂上,大多数演示出来的实验现象,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例,且朴素唯物、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科学原理,无一不能提供给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提问的机会。然而,大多数时候,学生们自发的观察往往流于肤浅,随意且缺乏逻辑性的思考则一般都较为幼稚和散乱,在这种情况下所提出的问题通常显得不着边际、也不够成熟。放任自流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笔者有目的地设计小实验,引导学生沿着探索科学知识的思路去观察现象、发现和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符合逻辑地提出和分析问题的习惯。提出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这样可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达到听好课的目的。
如,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时,笔者选择了瘪乒乓球能被开水烫鼓这一事实,作为激发学生疑问的材料。
师:我这里有4只瘪乒乓球,谁有办法让它们重新鼓起来?
生:把它放到热水里,瘪乒乓球膨胀就能鼓起来。
师:为什么要把它放到热水里?
生: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膨胀。
师:你认为是乒乓球的哪个部分膨胀?
生:乒乓球的外壳膨胀。
生:乒乓球里的空气膨胀。
师:你们是这样想的,上来试试吧。
生:怎么有两个乒乓球鼓不起来?哦,原来是有小孔啊!
师:那么,你们认为乒乓球能鼓起来与什么有关?
生:与乒乓球漏不漏气有关系,漏气的乒乓球不能鼓起来,不漏气的乒乓球就能鼓起来。
生:空气跑掉了就不能鼓起来。
师:跑掉了的空气从哪里来?
生:这部分空气可能是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了。
师:空气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跑掉了我们也看不到。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能够知道空气真的受热体积会膨胀呢?
学生针对以上观察现象,立马产生疑问,很想问个为什么,这样设计小实验,就很好地利用了学生好问心理,引起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也从对这一个现象的质疑开始了。
科学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将思想性和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使课堂变的丰富多彩,学生自然也就喜欢上科学课了。
3 根据学生好胜心理设计小实验
小学生年少气盛,急于用胜利来加强自信,普遍好胜心较强,平时碰到问题喜欢与人展开争论。如果能够设计小实验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引导迁移到学习上,对有关问题的争论就是就是一种学习、提高和完善认识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笔者把一些直接学习起来较有难度的问题,分解成过渡性的小实验,让学生展开争论。由于好胜心理的作用,学生会努力凭借已有的学识和推理,根据他们对所争论的问题的片面看法,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从中获得认识上的进步,最终辨出真知灼见。
例如,“拔河比赛”。器材:一根直径3厘米左右,长1米左右的钢管和一小瓶油。找两个同学,一个个大力大,一个个小力小,对拉,胜负如何?再在个大的同学握手处抹上油,再对拉,胜负又如何?我设计的这个小实验,它的巨大作用在于,利用了学生好胜的心理,马上将学生引到了《摩擦力》的教学上来。这个小实验马上激发了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他们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也便于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得到纠正与补充,获得的进步较大。这比之于传统的由教师单独上演的“独角戏”,效果要好。
篇5
一、创建合理的区域环境,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
1.合理的区域设置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基础
创设科技室各区域时,我们的目标是为幼儿营造开放性的区域学习环境,每一个区域,不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引导,而是让幼儿观察,在观察中了解这些实验的要求、步骤。为此,每个区域都设置了一个流程图,通过图示让幼儿了解这个区域,了解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做的是怎样的实验,在观察、理解中促进幼儿看流程图学步骤的能力。
同时,各个区域间注意动静结合,避免相互间的干扰,让幼儿每个实验都安心、投入、顺利地进行。如“旋转的玻璃弹珠”是一个非常“动”的操作,一般幼儿一次、两次都不能成功,而且弹珠掉在地上就需要捡,很影响其他区域。所以我们把这个内容放在活动室的角落,旁边是“蛇与暖气”的制作观察活动,在这里,幼儿要做好一条“蛇”,然后观察它在暖气中的变化,所以幼儿的操作都很认真,不会被旁边一些小动作打扰。
另外,区域大小要根据实验具体内容设置。如“可爱的浮水印”这个实验要用到水、墨汁,材料虽不多,但需占用的地方较大,与其他区域需要隔开多一点的空间,还需要有晾作品的地方,所以我们将它放在门口,一边是壁橱,厨门上正好可以拉绳挂作品,另外两边可拉开与其他区域的距离。而“莲花儿开”则不需要很大的地方,放在三角形的角落里,正好可以让幼儿专心制作、观察。
2.充足的材料提供是增强实验效果的保证
材料是科学实验的灵魂,实验效果完全取决于提供的材料,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是否浓厚,在科学实验中获得的经验是否丰富,取决于提供的各种材料,它是推动实验,使其获得完美效果的保证。
我们在各个区域内放置供幼儿探索的现成材料,同时准备一些“后备”材料,以便幼儿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增强或更换材料,从而发现实验不同结果,知道材料与实验的相互关系。如“神奇的墨水”实验中,一开始我们只放了糖和水,让幼儿在反复操作中知道糖水要调得浓,才能成为“神奇的墨水”。当幼儿掌握了这一点后,引导幼儿去材料区选择更多食物,尝试这些食物能否成为“神奇的墨水”,能画隐形画,烘烤之后能显现画面。这样一来,不仅丰富这个区域的实验,而且使幼儿有了新的实验内容,激起幼儿探索欲望,他们在已有基础上开始再一次操作、寻找,由于知道溶液要达到饱和才能成功,因此接下来的探索可以少走弯路,直奔主题。
有的区域提供一种材料可进行实验,提供两种、三种材料同样也能进行,可是到底材料是多好还是少好呢?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实验进行相应调整。如“莲花儿开”实验中,只想到让幼儿制作莲花,放在水里观察它的开放,知道它的开放是因为纸会吸水而造成的。可是不同的纸,吸水性是不同的,那么做成的花开放速度是不同的,于是我们提供了很多种纸,让幼儿观察、比较,从而发现纸巾吸水是最快的,而包装纸因为是油性的,不太吸水。又如“蛇与暖气”实验中,一开始我们提供了不同大小、不同质地的纸,实验中发现这些纸完全不能比较,这个实验只要让幼儿知道遇到热气“蛇”会转动就可以了,所有纸张都有这个结果,而快慢因素在于热气的大小,所以不必要多种材料。
二、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组织有效的活动评价
1.在观察中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科学小实验是一种开放性的区域学习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教师的指导应以观察、了解为主。首先,要观察活动的各项创设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如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幼儿的能力特点;材料、用具数量是否合适;区域内容选择是否为幼儿喜爱等。其次,观察幼儿在操作中是否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造成幼儿实验失败或对实验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是否需要指导、帮助等。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也许他们的实验方法不是我们所料想的,但不要去指责,也不要去评判,为他们营造宽松、自由的操作环境。如果幼儿遇到的困难是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那么教师则不需要参与指导,只要鼓励幼儿,引导他们大胆尝试发现,找到正确的方法。幼儿只有通过努力获得的答案才是最为有力的,最能让幼儿接受。
2.用间接指导方法推动实验进程
科学实验是以幼儿的真实感受或发现为目的的,教师在幼儿操作中不宜直接进行相关教授、帮助,要以间接指导为主,可以是言语的激励引导,也可以是材料的更新刺激。如“麦比乌丝圈”操作中,让幼儿自己画线,所花时间过长,有些不耐烦,于是我神秘地告诉幼儿,当他们将线画完剪开后,会有变魔术一样的效果,然后请他们猜一下会有怎样的结果出现,幼儿有的说会剪断,有的说会剪成小圈,而我告诉他们结果是谁也没想到、没猜到的,幼儿一下子感觉自己正在做的这个事会产生多么奇妙的效果,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速度加快了很多。又如“神奇的墨水”实验中,幼儿发现糖调得很浓会成为隐形药水后,对这个操作的兴趣一下子降低了,这时我们又提供了橘子水、盐水、醋等,让幼儿再次实验,找出可以成为隐形药水的材料,幼儿的操作兴趣又被激起了,认真地做着实验,寻找“神奇的墨水”。
3.以适时指导帮助幼儿继续操作
教师在幼儿实验过程中的指导要适时、适度,何时介入,帮助多少都要灵活多变。我们的科学小实验基本都是幼儿能掌握的,一般遇到的问题多是方法不正确,或材料不足、不合适,当我们发现幼儿遇到这些问题时,不要马上给予帮助,可以先给幼儿一段时间,让他们发现、寻找问题的所在,如果能力较强的幼儿,给予一些暗示,让他们解决问题,而如果是能力较弱的孩子,则需要更进一步的指导,必要时可以给予操作上的帮助,使其掌握方法。如“可爱的浮水印”实验中,关于怎样放纸,幼儿总是掌握不好,放歪了或时间长了纸容易破坏或是画面效果不好,这时幼儿就会向老师寻求帮助,希望老师完成,这是需要幼儿掌握的技能,老师不能帮着做,但可以示范,告诉幼儿操作的要点:纸放平,手指捏住角,放下后马上拿出。一遍不成功的话,可鼓励幼儿多次尝试,总会成功的。而在“蛇与暖气”的操作中,个别能力差的幼儿也许不能独立剪完一条“蛇”,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先剪一半,或直接提供剪好的让幼儿实验、观察,从最基础、最主要的开始,慢慢提高操作能力。
4.在有效的评价中提升经验
篇6
关键词:新课改;科学小实验;初中课外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06-01
新课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我省推广新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生机盎然,初中科学教学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科学实验作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如何实现科学小实验与初中科学课外作业的有机结合值得探究。
一、初中科学课外作业的现状
《教育大辞典》中关于“课外作业”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为了直观反映学生们对初中科学课外作业的态度,本人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和访谈形式,对我市城区和农村两所学校初二年级一个班级的各40名学生,以每日的平均科学课外作业量为总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作业量的调查:
经调查,以学生完成科学课外作业的平均时间作为参照点,9%的学生在1.5h以上,37%的学生在1h--1.5h, 31%的学生在0.5h―1h,13%的学生在0.5h以内,10%的学生无科学课外作业。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学生完成科学课外作业日耗时在0.5小时到1.5小时左右,学生的科学课外作业量偏多。
作业类型的调查:
经对初中科学课外作业类型的分布进行调查,74%的学生在做传统试题,13%的学生是自主预习或复习,5%的学生是科学实验,还有8%的学生是其它类型的课外作业。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初中科学课外作业多源于惯性或传统性,自主创新的较少,科学实验作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进行布置的还是极少数。
作业效度的调查:
从对学生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喜欢做什么类型的科学课外作业进行自由问题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学生最喜欢动手类和有趣味性的,最不喜欢的是背诵类作业和试题。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最愿意的作业恰恰是学生所不愿意的,他们喜欢的恰恰是被我们忽视的,这符合他们的年龄段特征。
二、将科学小实验融入初中科学课外作业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就是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自然科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接触科学学科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精心设计课外小实验作业,这不仅能起到复习、巩固知识的作用,还起到提高兴趣,培养能力的作用,。
1、丰富课外作业的形式,更能让学生积极去做。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多数教师的课外作业仍然使用传统的题海战术,让学生重复地操作,机械地记忆,使他们身心疲惫,学得毫无激情,这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成绩的提高。因此,新课程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形式,适当引入科学实验,让科学小实验代替部分课外作业,这就显得十分重要。这能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
2、充分考虑实验环境的重要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课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有实验课。在上课实验的氛围下,即使教师给学生自主操作的空间,但迫于身边老师观看的压力以及与同学一起实验无形中形成的竞争压力,学生往往不愿意“自主发挥”而更倾向于“按部就班”。在课外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通过一些小型简易的操作、演示,自由地尝试各种方法对某些简单的科学理论进行验证,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在反复尝试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3、创造家长参与机遇,更能拉近家庭距离。
由于中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年龄差,看待事物的出发点有差异,往往很容易发生矛盾,人们用“代沟”来形容这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科学课外实验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实验,没有现成的、成套的仪器设备,也没有教师亲自指导,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动手完成。为了顺利完成实验,学生均会不同程度地需要家长的协助才能完成,这就创造了学生和家长沟通的良好机遇。如果家长既然做到"童心未泯"又能做到"老谋深算",那么学生不仅能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同时更能拉近学生与父母的心灵距离。
三、将科学小实验融入初中科学课外作业的探究
既然将科学小实验引入初中科学课外作业的作用如此多,那么我们在平常的科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应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充分发掘实验素材,让科学小实验更贴近生活。
家庭小实验常常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把握好实验内容。虽然课外实验活动在许多方面略显粗糙与不规范,但其教学功能显而易见,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实践证明,贴近生活的课外实验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学生趣味性更加稳定,从而更加喜欢科学。
2、用科学小实验直接代替部分课外作业,让科学小实验更深入人心。
科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在科学作业的安排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课外小实验直接代替传统的课外作业。如果我们只是将这些课外小实验叠加到原有的作业之上,就会增加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发挥科学小实验应有的功效。教师只有用科学小实验直接代替部分课外作业,科学小实验才会更加深入人心,深得学生的欢迎。
3、积极开展评价机制建设,让科学小实验更加科学有效。
新课程下,作为辅助教育教学有效手段的评价,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学生间相互评价机制,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针对课外小实验的特点,可以组织学生面定期评议。对实验中发现的各种现象,学生可以自己推导结论。同时,可以由家长对其实验的态度、实验成功与否进行实验交流。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可再次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科学小实验;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39-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是就科学技术。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以往的科学活动教师只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在我们的《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幼儿喜欢探究、操作、实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和问题,能观察、思考身边的科学现象,学习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实验”。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中心,这样的转向为幼儿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幼儿处在这样一个生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有了足够的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机会和时间。
今天的幼儿将是新世纪的主人,加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科学小实验活动中存在的困惑与原因分析:
1、科学小实验活动中内容选择的困惑。幼儿科学小实验内容的如何科学地选择是教师们常常感到很困惑的一个问题,很多教师选择活动的内容虽然内容新颖,但忽视幼儿的认知特点,忽视了设计成让幼儿去探究的活动,忽视了能给幼儿提供连续的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的活动。
2、科学小实验活动中把握幼儿心理特点的困惑。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易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教师如果不能充分把握住幼儿心理,采取灵活的教育手段,寓教育于乐、寓教于游戏之中,孩子不会产生兴趣,因为有了兴趣,才能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创新与成功。 产生“我要学”的愿望。
3、科学小实验活动中幼儿探究精神培养的困惑。教师在指导幼儿实施科学小实验活动时,往往只看孩子是否掌握试验结果,而忽视了幼儿探究科学的过程。如果幼儿有失败,或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行为或探索方法。老师没有静观变化及时给予鼓励,而是制止孩子的不一样的行为,这样很容易扼杀孩子探索的欲望,使幼儿的情感需要和幼儿自主的探索精神得不到发展。
三、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对策
1、实验内容丰富多彩,让幼儿接触科学像接触好玩的游戏。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是“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知识”,通过游戏方式引发幼儿的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
2、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能力。探索的欲望是推动幼儿进行实验活动的内部动因。这就是说幼儿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就会对实验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韧的意志参与科学实验,进行有效的探究。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向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很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要带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思考,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开放性,使幼儿能大胆地表达。另外,问题要紧扣活动内容,使幼儿答问时有明确的思路。以指导幼儿做实验,帮助幼儿提出某种设想,引导幼儿去观察操作发现,思考小实验中产生的现象,用小实验中的事实来解释现象的发生,并鼓励幼儿能用其他多种方法或独特的方法来验证。
3、操作实验幼儿自己动手,让幼儿在亲身体验感知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幼儿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喜欢摆动、拼拆、移动等,这表明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对好奇的问题会主动的进行探索,因此,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摆设物,而是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
4、在科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让幼儿获得探索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自信心。美国教育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形成概念的。幼儿只有通过探索、操作实践才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孩子们在操作小实验过程中,获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和热情。科学小实验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幼儿来说,操作过程远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每个幼儿通过实验材料做出成品,每个幼儿都可以确认实验结果,并通过这个过程获得成就感,培养幼儿教育必须的自信心。因此,幼儿的科学实验活动的操作过程尤为重要。
5、科学报告自己记录,促进幼儿归纳、分析、推理、表达能力的发展。在科学小实验中,幼儿边操作边记录获得的信息,这样能使幼儿既关注探索过程和事物的变化,又能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归纳得出结论。我们教师要支持、引导幼儿记录操作中获得的信息,幼儿学习记录收集的信息或观察到的结果,还要引导幼儿把科学实践过程和获取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幼儿用语言和同伴进行交流,这对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总之,科学小实验活动是幼儿探索科学的有效途径,幼儿通过科学小实验活动在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获得发展。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既是他们今后学习、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自由、大胆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索,让孩子们从小就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让幼儿真正成为了探索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管培红.《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 施燕编著.《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3] 袁立开、蔡铁权《科学课程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4]《儿童像科学家一样》 国际科学教育新视野译丛
[5]《建构儿童的科学》国际科学教育新视野译丛
[6]《儿童早期的科学经验》国际科学教育新视野译丛
[7]《科学的探索者》国际科学教育新视野译丛
篇8
他首先神神秘秘地取出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瓶,瓶里装满了透明的液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接着拿出一张纯白色手帕,用镊子夹着,放入了瓶里的液体中,一分钟、两分钟……我等得不耐烦了,直催他快点。他瞄了我一眼,打燃了打火机,随后立刻抽出了手帕放在了随风摇摆的火苗之中。我直叫不好,要是手帕燃起来该怎么办?
他没有理会我的紧张情绪,继续实施这个“危险”实验。夹住手帕的镊子开始渐渐发黑,而手帕依然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我向他提出了这个疑问。他笑了笑,说:“你自己去想想吧!”
回到家里的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他的玻璃瓶里装的东西在作怪?或者用火点燃手绢,手绢真的不会烧坏?只好亲自来试一试。我从抽屉里找出很久没有用过的一张印花手绢,放在了打火机上,正准备点火时却被妈妈逮了个正着。她立即阻止了我,并很肯定地告诉我,这样做会发生意外的。看来,实验是不用做了,直接点燃手绢,后果肯定是手绢被焚毁了。这招不行,我就只好请教百科全书了。
篇9
关键字: 科学课;实验; 教学
Abstract:Scientific knowledge course is the one pays attention to the experiment, which is the important tool of gaining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it can cultive students’ scientific interest and attitude, and also improve students’scientific ablity.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course experiment standard is very vital for every teacher.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analysis and research it at this point for references.
Key Words: scientific course; experiment; teaching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科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法中的几点尝试。
一、充分的准备,为课堂实验打基础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多方准备,搜集相关信息,为教学打下基础。如教学《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课前我让学生去收集关于潜艇的各种知识。同学们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浏览等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潜艇图片,了解了潜艇的发展史,还发现了潜艇能潜水的秘密,为新课的研究打下基础。
2、实验前,学生参与材料准备,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为了使学生爱实验、会实验,就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尽可能地自己准备材料。
我的做法是:对教材中和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进行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月季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
对于有些学校实验仪器没有的,可组织学生搜集并自制:例如:用红霉素或青霉素药瓶可以装收集到的植物种子;葡萄糖瓶制作量杯、盐水管作导管、一次性针管作滴管、透明塑料桶或富虹油桶制作水槽,对于以上收集的实验仪器一定要教师组织收集制作。
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实验教学,以学生为本
在实验教学中,教学活动应富有探索性,不但能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启发学生探索问题,而且要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究之中,让学生在“做”中探求新知,亲历过程并成为“发现者”,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1、多进行分组实验
课堂实验中,一般是教师演示,学生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上,难以自觉主动地参与。实验教学要求把大量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自主的分组实验,即组建实验小组,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新知,获取必要的感性体验,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养成。如《电路出故障了》中研究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的实验,我将几名学生分为一组,用他们自己的材料,自己实验,自己总结。又如我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诉学生们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一阶段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由于材料丰富,学生感性体验充分,得出结论变得非常简单。
2、以探究性实验为主
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性的较多。这种实验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及注意点等详细而周密地交代清楚,甚至连结果也预先告诉学生,学需依样做。《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如《点亮小灯泡》一课中,不是先告诉学生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小灯泡亮了,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虽然有的同学想的办法不够全面,但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的,他们不光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发现知识的方法。又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种子的一生》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并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再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
3、提倡开放式实验
一般实验的表现首先是“实验目的”的强制性,作为教师或教材提出的实验具体目标不因学生实际而改变;其次是实验步骤和顺序的固定性及实验方法的单一性。这样做,客观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扼杀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实验教学倡导开放式实验,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不给学生或少给学生限制、提示或暗示。教师要做的只是把问题交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和类别的器材,让学生自己选用并完成实验;给出一个大概的实验要求,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或所能利用的器材,自己设计多种实验方法(步骤),并从中选出一种最好的。
4、重视积累实验过程的体验
通过科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和关于实验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能过于看重知识的掌握,或仅以此为满足。实验的重点是“做”和“学”的活动过程,因而特别强调“做”和“学”的体验。让学生经历并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积累成功或失败的体验,这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大收获。
三、实验后,讨论延伸
1、讨论交流,各取所长
仔细的观察,积极的实验,冷静的思考,使学生在亲历实验过程中获得许多新的认识。将这些知识与他人分享,是学生增进知识的大好机会。讨论中的冲突的解决,也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的好方法。在研讨交流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但又不唯书唯上,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善于取人所长的良好品质。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讨,从中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起激励和参谋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篇10
管理准备室和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员是科学教学的助手,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笔者既是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员,又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任课老师。笔者认为,主要的准备工作可以分为器材的整理和器材的分类。
器材的整理是每个学期开学前必须做的工作。包括将新老器材拆封、清洗。在清洗整理后应该将器材按照实验分类归到不同的实验准备室仪器橱中。根据小学科学“四配套”科学仪器的种类,将准备室里的仪器设备按一般仪器、专用仪器、标本模型、玻璃仪器和药品依次归类摆放。仪器橱上半部分是玻璃橱门,放入数量少的演示实验仪器设备,仪器橱下半部分是复合板门,存放数量多的分组实验仪器设备。整个仪器设备的摆放,体现出科学、整齐、清洁、美观。科学仪器、设备需要定期保养和维护,如帕斯卡球每次使用完还到实验室,要将仪器内部水分烘干,防止球体生锈和橡皮活塞变形;万用表使用完,必须及时将干电池取出,防止干电池内的化学液体外泻腐蚀设备。还有些仪器、设备要存放得当,如大头针、小磁针和大磁针都不能与永磁体存放在仪器橱的同一层,防止被磁化或小磁针改变原来的磁极。条形磁铁必须把N极和S极交错叠放,蹄形磁铁N、S极间要放一块铁片,这样可以延长磁铁的使用寿命。
总之,仪器橱内保存的每件仪器设备,都应该保持良好的性能,随取随用。一些坏的仪器,能修好的可以继续使用,修不好的仪器应及时报废注销。科学实验室常用教学仪器较多,靠记忆力记住每件仪器设备存放的位置比较困难,为了便于科学老师查找仪器和管理仪器设备,可以给每个仪器橱编号,并在每个仪器橱的玻璃门内放一张卡,上面记录着存放橱内的仪器名称和数量,年终核对一次数量,如仪器数量有变动,则换上新的卡。实验室内现有仪器、设备及器材与旧账册对照,并建立3本新账册,分别是《教学仪器设备登记总账》《教学仪器分类账》和《低值易耗品登记册》,从而做到账物相符。
平时的实验室管理,首先应从实验环境入手,笔者就在实验室靠墙摆放四张桌子,分别标上教材库、资料库、器材库和仪器库等准备库,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就感到学科的学习气氛。每次在开设学生实验时,应该组织各个实验小组组长将相应的实验器材摆放在对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库中。
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学生分组实验,每种器材需12套,每个实验少则用2~3种器材,多则7~8种。堆放在准备库桌子上既凌乱又给发放和收回带来麻烦。每次准备分组实验,实验员在教室的劳动强度比较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是组织各实验小组组长协助,二是对分组实验的准备做了改进,将分组实验器材装入塑料盒。例如,组装简单电路分组实验,将小灯泡、灯座、干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都放在塑料盒里,既美观整齐,又方便快捷。此外,每周二、五下午按年级开设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拓展课,科学实验室是活动地点之一,为了配合科学实验活动课的开展,实验前要预测到学生做实验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时不小心水会贱到桌上,因此每组需配一块干净抹布,及时擦干被测物和桌上的水分,防止金属生锈。
由于实验数量和种类增多,实验仪器的使用频率相应增加,为了确保学生实验质量,必须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及器材的性能完好。笔者从管理入手,每班第一堂实验课,先安排好座位,并登记好座位表,选好实验组长。以后每次进实验室学生的座位便不再调换。每堂实验课结束,指导学生整理器材,对每组实验器材进行检查,如有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按时做好实验课记录,收集、整理好学生交来的实验登记单。对损坏的仪器按赔偿制度处理;出借的教学仪器、设备及器材按出借制度办理;报废、报损的仪器、设备及器材按报废、报损制度办理。
改进科学实验
实验室管理员要适应课改的要求,学习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并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新教材的实验结合起来,突破实验中的难点。有些实验按照课本要求做,效果不明显,要分析该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采取相应办法,反复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以便实验顺利进行。例如《热的传递》实验中实验铁丝的传热效果,铁丝不能选得太细,细铁丝传热慢,效果不明显而且浪费时间。选用粗细合适的铁丝实验效果明显。
实验管理员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要主动改进实验仪器装置、使用材料和实验方法。如“声音的特征”音调部分,学习活动卡上面要求学生“用橡皮筋,研究振动时音调的高低与发声部分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为了提高实验效果,笔者自制了几个共鸣箱,在箱体外面续上橡皮筋,通过改变橡皮筋粗细、橡皮筋松紧,有效地说明了音调高低与琴弦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为确保实验成功,上好每堂实验课,可以先采取不同实验方法做几次实验,为科学实验课提供有效的实验数据和材料。
开放科学实验室
常规实验课的模式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实验内容,学生往往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加之学生在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可适时开放科学实验室,让学生相对独立自主地安排时间,选择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操作,整理实验结果。
学校开放科学实验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学生常规实验提供方便,另一种是为学生探究实验提供服务。
常规实验是在两到三单元学完后,定期将这几单元所开设的学生实验的器材全部陈列在实验桌上,每桌一个实验,并提供该实验的相关思考题,由学生选择实验进行复习。此时,实验教师必须在场,及时更换已坏的仪器,增添消耗器材、药品,一个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