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网格化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社区网格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社区网格化

篇1

作者简介:邹华(1987-),江苏邳州人,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级经济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标准理论与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及产业规划等;马凤领(1964-),河南禹州人,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康复工程,标准理论与政策等。

摘 要: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具有必然性、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同时在实践中面临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强、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职责任务划分不合理、制度建设不到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都是城市区域差异、筹资渠道有限、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流程缺陷、管理目标偏差等原因导致的。在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应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多管齐下地妥善解决。

关键词: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03203

1 引言

社区作为微观生活与宏观社会交融汇聚的平台,与居民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化,必然要求城市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管理创新的新思维指导下,社区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所谓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支撑,将城市按照一定的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每个网格配备若干网格管理人员,实现网格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与服务,促进社区资源整合和共享。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0.0万个,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29.5%;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809个,社区服务中心15497个,社区服务站87931个,其他社区专项服务设施9.6万个。全国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率72.5%,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39.7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9.3万个,社会组织达到49.9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与此同时,在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如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足、财政压力过大、职责分工不合理、信息化和制度建设不够等矛盾和问题亟需解决。此外,做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步伐、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也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生活需求,使广大社区居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

2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原因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管理方式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一种比较合理、科学、有效的社区治理模式。

2.1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必然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社会体制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在社会转型、制度转轨的剧烈变迁中,社会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长,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交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化。基于社会面临的这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网格化管理这种新的社会治理方略应运而生,由于它能在政府和自治组织之间提供一个平台,形成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局面,因而备受众多城市管理者的青睐。

2.2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合理性

社区网格化管理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打破各层级间的壁垒,实现监管分离,及时发现问题并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应对和解决问题,实现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和各领域协同合作。同时,社区网格化管理逐步发展并拓展到整个城市网格化管理,可以实现对整个大系统内的一切信息和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这既避免了资源闲置又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也能够对辖区内的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管理与服务,实现对整个城市的动态高效管理。因此,对于一些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实施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2.3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科学性

从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来看,一旦社区发生异常事件网格内的触发机制将会把出现的问题传送至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当问题超出它们的处理权限或能力时,这些部门将及时上报上级协调处理。同时,社区相关部门将及时根据收到的各类信息动态调配各种资源,为任务协调和执行做好服务工作。当问题解决之后,网格内的评价反馈机制将会对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并将评价结果再次反馈给触发机制,从而更好地改进应对机制,更科学地做好城市社区治理工作。

2.4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有效性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对管理技术和理念的重大变革,它以万米为基本单元,将社区划分为由多元主体构成的若干单元网格,在网格多元主体的交互作用下,利用网格管理技术将社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位到对应的网格空间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不仅将动态管理对象分割管理,确保对社区内的一切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处理,而且能对各网格单元负责人进行全时段监控,实现对所有社区居民的动态安全管理。正因为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转高效、执行有力,因此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服务功能和良好的管理效果。

2.5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创新性

社区网格化管理通过建立网格、细化管理服务单元,责任到每一个网格管理人,实施精细化管理,将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家庭,实现管理对象的无缝覆盖,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管理和社会控制能力。网格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集成化管理,创新了社会治理的技术和手段,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率。社区网格化管理突出了社区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强化了政府的社区管理与服务职能,能够进一步下放事权,形成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

3 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强

社区网格化管理依托行政领导、行政组织、行政资源,在网格划分、人员配备、管理方式选择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它把侧重点主要放在了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及先进技术应用上,忽视了对社会管理格局和主体关系的整体调整,过于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社会资源的充分参与,扩大了行政管理的范围,制约了社会自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压缩了居民自治的空间,难以形成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区的自我管理功能。

3.2 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在居委会组织体系之外单独设立专门的平行组织、增招额外的社区网格管理人员负责实施,这些新增的网格负责人、网格管理员需要额外增加工资报酬和各种经费开支,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此外,政府新招的这些网格管理员大多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社会阅历浅、工作经验少,并且基本不是本网格居民,在处理网格内矛盾纠纷方面往往能力有限、难以独立自如应对,不少情况下需要社区居委会干部亲自解决或协助,这不仅增加了社会治理的层级,也增加了内耗、降低了效率。

3.3 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将现代信息科技与社区管理有机结合,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缺乏专业的网格化管理系统。不少社区仅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收集、整合、存贮,缺乏专业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很多工作比如信息的整合、网格的划分、网格组的管理等都依靠人工去完成,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社区只是初步建立了社区管理数字化档案,尚未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难以对整个城市从地上到地下再到人居实施全方位、专业化管理。

3.4 职责任务划分不合理

在网格化管理中各网格负责人的工作范围、职责、权限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常出现网格负责人与其在社区管理体制中分工不一致,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推诿的现象。同时,有些网格管理人员本身就是本社区各行各业的代表,作为兼职的网格管理人员对自身管理权限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网格化管理中要求网格之间协调合作、相互交叉,但社区之间在跨街道、跨部门的业务协助方面一般比较困难,各职能部门在涉及利益纠纷时往往很难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去调动其他单位、部门的资源。

3.5 网格化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尚不健全,社区治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主体权利与义务尚没有明确的界定,公共权力使用不当很有可能触及到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利益而引发纠纷。在实施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一旦忽视城市各区域、社区特点,盲目地“一刀切”,容易陷入执法难、协调难的困境,难以充分发挥各地区、街道、社区的平台作用,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与服务中来。此外,网格化管理工作考核机制尚不完善,缺乏规范的监督、考核、评价标准,甚至已有的制度也落实得不到位。

4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追根溯源,造成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4.1 社区间存在区域差异

由于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很多地区在运行和推广的过程中都不能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有序合理实施,加上网格化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过多干预、组织形式上行政色彩浓厚,难免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地域面积大,人口众多,居民成分复杂,社会组织多元,城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及郊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群体结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等均存在很大差异,社会治理任务艰巨,各区域在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一般很难照顾到区域自身特点。

4.2 社区筹资渠道有限

社区网格化管理不仅需要硬件投入,如购置相关设备、建设网络等,而且社区自身的党建、治安、计划生育、卫生医疗、文体活动、设备维护、雇佣人员及培训等诸多工作均需要配套资金支持,但社区自身筹资能力有限,各个城市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社区基础状况各异,缺乏有效的经费筹资机制,筹资渠道单一,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资金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区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的赞助及社区自身收入和积累在资金来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这势必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4.3 社区激励机制不完善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达到对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从而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在实际的网格化管理中,由于社区激励机制不健全,仅依靠行政命令和简单宣传,无法充分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同时,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网格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随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趋于年轻化,一些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不足,使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进而使整个网格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

4.4 网格化管理流程存在缺陷

网格化如同在政府和居民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级,使得管理体系更加清晰,有利于社区提高服务效率,促进精细化管理,但管理层级的增加使信息采集的环节增加,一定程度上导致社区底层的信息难以通过网格迅速、真实地向上反馈。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均需要自上而下、层层推进,加上横向部门间沟通协调的困难必然导致基层网格层面的问题不断积压。另外,信息采集环节过于繁杂也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网格系统的整体管理能力有所削弱。

4.5 网格化管理目标存在偏差

社区网格化管理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一定程度忽略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核心目标。过于寻求工具性方法的创新应用,简单呆板的管控,也给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相对独立的网格化管理也容易使网格负责人的关注点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忽视整个社会治理的大局,而更多地把他们的注意力投放到自己网格内的琐事上。网格化管理目标的偏差客观上也造成了网格、居民之间协同合作、互动交流机会的减少和人际关系的淡化。

5 改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应多管齐下地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5.1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大力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基层组织的成长,调动社会组织主动参与自治的积极性,通过制度约束规范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机制,赋予社会组织更多的自,将居民个体分散的利益诉求整合上升为组织共同的合理化诉求,并尽可能在政策层面上体现社会整体的诉求。搭建互动平台改变政府唱独角戏的状况,促进政府部门和社区自治力量的有效衔接,社会多元主体在社区管理上加强合作、协调互助,共同推进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合作治理机制。

5.2 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

政府要不断畅通资金来源渠道,走出单枪匹马独自负担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困局,对于市场有能力承担的管理和服务项目要果断放手,对于不愿投入或能力不足的非政府组织要适时进行引导性资金投入,促进社会各界主动投身于社区建设和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增强投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吸引力,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为社区财政经费筹集和合理使用提供法律保障。充分利用社区自身优势,规范社区募捐机制,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不断增强社区自我积累和资金募集能力。

5.3 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网络和互动平台建设

社区网格化管理要立足于社区自身业务和城市长远发展,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要求将各项业务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框架内,不仅在硬件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在软件维护上也要不断优化升级,形成完整、规范的信息化城市社区管理系统。将居民家庭、民政、经济、党政、计生、社保、治安等诸多内容纳入网格化管理互动平台,按照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网格管理人员的分工差别分配权限,形成实时、在线、共享的网络平台。社区居民的各种管理服务需求通过互动平台得以及时妥善办理,真正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社区管理。

5.4 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规范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的业务操作,保证城市社区管理系统运行稳定。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管理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他们对网格化管理的认识。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将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监督、考核、评价、奖惩等各个环节落到实处。积极引进有工作经验的社工人员和善于学习、富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加入社区管理队伍,加强社区管理人员专业化工作梯队建设,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定、注册管理、岗位职责设置、工作绩效评估等制度,提高社区网格化管理职业化水平。

5.5 分阶段、分层次、因地制宜地推进社区管理工作

无论在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镇推广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都必须深入结合各地区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分阶段、分层次、分地域地探索网格化管理的可行路径,灵活机动地有序推进。对于经济欠发达、人口结构复杂的区域需要适当加强政府的引导、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在和谐稳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改革创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组织发育程度较好的地区,则要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引导、调节多元主体自觉投身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朱仁显,邬文英.从网格管理到合作共治――转型期我国社区治理模式路径演进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2109.

[2]张楚文.论长株潭城市群社区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J].湖南社会科学,2011,(3):101104.

[3]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23(3):17.

[4]高孟翔.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5]曾媛媛,施雪华.北京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13,(3):9397.

[6]夏露露.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利弊[J].学习月刊,2013,(2):6263.

篇2

关键词:信息共享;服务职能;行政体制;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个新的基层社区管理模式,大量学者对其利弊进行了研究。有学者从社区治理的角度来看,认为网格化管理是“更加全面的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1],网格化管理以其涉及范围广、灵活性高的特点便于实现对基层事务的全面覆盖和高效处理。网格化管理在宜昌推行以来,短短五年时间就已经覆盖了宜昌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可见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相对传统的管理方式来说,网格化管理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明显的转变就是政府角色的变化,政府不再是原来的被动管理,而是成为了管理的主动承担者,由此带来的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的变化都是网格化管理的创新之处。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来说,网格化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及经济物质条件作为支撑,还需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发展。本文的调研地伍家岗区,作为最初推行网格化管理的试点地区,可以说是宜昌市网格化管理的先行者,推行过程中在职能分配、制度建设、流程完善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与理想状态不相符合的问题。

一、伍家岗区现行治理方式

宜昌市的网格化管理在借鉴前者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道路。在此基础上,伍家岗区在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系统,体制也逐渐趋向成熟,本文主要从网格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构成、职能与工作流程、信息共享、部门协作、现有考核制度五个方面对其进行治理现状分析。

(一)机构设置和构成

宜昌市的网格化管理2011年开始在伍家岗区试点推行,2014年全面推行到伍家岗区下的农村地区。网格管理系统主要由各级网格监管中心、各政府部门、基层网格站构成。

1.各级网格管理中心

网格管理在市、区(县)两级设网格监管中心,在街道办一级设网格管理中心,在社区、村设网格站,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体系。但是市、区、街道三级管理机构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政府的法定职能部门,仅仅是一个协调机构。

2.基层网格站

在伍家岗区的每个居委会和村委会下都设有网格站,依据属地管理原则,在城市社区按物业小区500户或杂居小区300户为一个网格,将居委会下辖的地区按照大小分为6-10个不等的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专职的网格员。农村地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在于,农村地区划分标准为每400户一个网格,由于刚推行网格化管理,网格员配备尚未齐全,存在一个网格员负担两个网格的现象。伍家岗区网格员的任用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直接任用村委会原有的工作人员或本村居民,看重这部分群体在村里的人脉以及本身具有的实际工作经验,便于初期工作的开展;第二市人社局通过面试、笔试的方式面向全市统一招聘大专学历以上、35岁以下工作能力较强的人担任网格员。不同网格站的工资水平是不一样的,刚开始推行网格化管理的火光村社区网格员的工资在1200-1300元左右,网格化管理较为成熟的白马山社区工资在1900元左右。

3.政府各个职能部门

宜昌市共有34个市直部门与网格管理部门联系,伍家岗区中的多数职能部门也与网格管理系统紧密联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有宜昌市行政服务中心、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以往这些部门中直接面向民众服务的工作,都是依靠一级一级的任务分配落实,现在可以直接依靠网格管理系统将协作任务直接分配给网格员,也可调用网格管理系统中的居民信息。这些职能部门与网格化管理的工作协调机制主要有两个:第一,这些部门中都设有网格管理协调室,专门与网格管理中心进行联系,一方面接收网格中心下发的任务,另一方面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向网格管理中心反馈,报送和接收工作任务;第二,针对需要多部门协调的工作,有定期的网格管理联席会议机制,联席会议机制主要是由多个部门协作治理社区,多部门一起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对各个部门出现的问题以及可以协调合作的工作拿出来一起商讨,寻求解决方案。

(二)职能与工作流程

1.依主体划分为网格管理中心职能和网格员职能

网格管理中心的管理内容主要是是根据市区一级下发的工作任务指派网格员的工作内容;其次是对网格管理员的考核,考核项目主要为日常下达的民政、计生和居民信息普查等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另外还包括对网格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网格管理中心自身组织的信息采集录入,管理软件的使用等。

网格员在这个系统中主要起到信息收集反馈的作用,第一,将各项社会事务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有民政、劳保、计生、城管、卫生、消防等方面,收集居民意见,上报网格管理中心。第二,网格员每个工作日内都需一日双巡,在巡逻的过程中检查基础设施,听取居民意见。第三,网格员负责居民的基础信息收集,包括有居民个人基本信息、房产信息、工作信息、计生信息等,整合入网格管理中心的系统。

2.依职能性质划分将其分为信息采集和提供服务

(1)信息采集

为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最新动态,对居民进行统一化管理,减少职能部门因信息不足或信息不畅通导致的工作过程中的困难,网格化管理系统中建立了多个数据库和数据分享平台,包括社区综合信息采集核查系统、人口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社区网格管理信息系统、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系统、社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等。由网格员负责收集各项基础信息,居民须填写伍家乡社区(村)居民综合信息统计表,这张表格涵盖了详细的居民信息,包括各项身份信息、教育信息、房产信息、土地信息、车辆信息、就业信息、税务信息、医疗保险信息等。除居民基础信息外,网格员还搜集社区中最新发生的事件信息,如基础设施损坏或垃圾无人清理等。网格员通过社区E通将各类基础信息和事件信息实时上传,建立社区“综合采集、多方共享、动态更新、实时处理”的信息采集机制,形成完善且更新迅速的信息系统。

(2)提供服务

网格管理系统联系社区居民与各个政府部门,居民只需负责将问题上报给网格员即可,减少了居民反映问题的难度,提高了信息的传达效率,使问题得以快速的解决,网格管理系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做到了便民利民。比如在没有物业的小区,小区井盖丢失,居民将相关情况反映到居委会,居委会不会立马落实,实行网格化管理以后,网格员得知这一消息后,可以迅速到达现场采集信息,并通过“E通”软件将信息传达网格管理中心,中心会将任务分配到当地政府的城建部门,并要求限期整改,网格员将会随同工作人员一起处理井盖丢失问题,该部门在问题解决后,网格员在系统中同样以图文形式上报表明已办结,同时居民或网格员对整改结果做出评价,缩短了很多问题的处理周期。

(三)信息共享

居民信息由网格员采集后录入数字网络平台,通过网格化管理平台中的部门对接应用以内网的形式与职能部门共享,各个部门通过自己的对接系统与综合信息平台建立联系,获得工作中所需的信息。部门对接应用主要包括:公安网格化对接应用系统、人社网格化服务系统、民政综合网格化管理系统、人口计生管理服务联动系统等18个。在宜昌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页面上,允许各个社区用户和街办用户凭密码登录,在日常办公板块中包括有社区办公、社区服务、社区台账、网格管理、基层党建、综合治理、部门联动、数字网络等,部门联动和数字网络是系统内部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的主要平台。

以民政部门的低保审批为例,在信息平台搭建之前民政部门需要搜集申请人综合信息,申请人也需要办理许多繁杂的手续,现在民政部门只需提交调取信息的申请,街道办在收到申请后,直接从综合信息平台调阅核对申请人的信息,进行初审后返回社区公示。其他部门如公安部门掌握流动人口信息、交通部门掌握车辆信息等都可以从这个综合信息平台中调取信息。这些应用保障了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避免信息重复采集,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四)部门协作

网格化管理在社区居民与职能部门之间起到信息传达与协调的作用,因此在执行过程中,网格管理中心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相当频繁,网格化系统实施的是科层制管理,其系统内部有明显的上下级的划分,上下之间的分工合作也是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主要条件之一。

1.网格管理机构与职能机构的协作

网格管理机构与各职能机构之间密不可分,网格管理机构负责统一承接市政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分配给各个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直接从网格管理机构处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同样,网格管理机构也对职能部门进行考核,考核的标准即市政部门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包括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解决、是否完整解决问题两个标准,这是网格管理机构对各职能部门的监督考核职能。

2.各级网格管理机构之间的协作

宜昌市网格管理系统实行两级监管一级管理,即市设网格监管中心,区、县一级设网格监管分中心,街道及乡镇设网格管理中心,社区、村设网格站,网格站管辖若干个网格,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体系。

网格作为网格管理系统中的最基层的组成部分,负责的网格员将网格内部所有相关信息,突发事件上报给上级网格管理中心,同时由上级网格管理中心负责下派任务并对网格员进行工作考核,网格员作为各级网格管理体系中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执行中心下发的任务,向上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五)考核

1.对网格员的考核

在网格员考核评分汇总表中,考勤情况占15%,日常工作占45%,专项工作占30%,社区的总和评价占10%。具体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一日双巡、弹性工时、基础信息采集、信息核查、矛盾纠纷排解等。网格员除受上级网格中心考核外,居委会或村委会也会对其进行打分,在加分项中与网格员有接触的各个职能部门及群众也可对网格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最终由网格监管中心的工作人员填制表格,形成网格员的最后得分。

网格员的考核体制中存在三个问题,第一考核内容过于繁琐,分数均摊到每一项工作任务上,对其进行考核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第二考核的主体复杂,不光网格中心对其考核,居(村)委会也对其考核,导致网格员面临更大的考核压力。第三对网格员的评分没有完善的量化指标,受打分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2.对行政部门的考核

网格化系统创建“红绿灯”机制,形成监督体系。市综治办内部成立“市社区网格监管中心”,选调6名工作人员,利用电子监察系统“红灯预警机制”,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监督。其运作方式是当网格员拍照上传事件后,网格监管中心需要根据事件性质分给对应部门,并监督相应部门处理事件的情况,通过红黄绿灯记录工作完成的进度,事件顺利处理的管理系统标明绿灯,延迟的标明黄灯,当事件滞压得不到解决亮红灯,亮红灯的部门需要受到核查和进行说明情况。以此项机制加快各职能部门对事件的解决速度。

二、管理方式效用不足的原因

(一)工作职能下移造成网格化管理的泛化

网格化管理不是社会治理的全部,社会治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既要发挥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人们往往误认为网格化管理能应对社会治理的全部内容,把社会治理的内容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反而导致职责不清。另一方面,网格化管理事项准入制度不健全,网格员大多没有拒绝居委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委托”给他们的不属于工作范围的事项。

(二)固有上层行政体制的制约作用

在推行新型治理方式的同时,上层行政体制没有转变,仍然对公共资源和权力有着绝对的分配权,这也是在网格化管理推行过程中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网格化管理建立了由各级网格监管中心和基层网格员组成的完善的管理系统,但没有能力和权力解决问题,本质只是一条连接的纽带,与之相比,职能部门掌握着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公共资源。即使网格监管中心有权对职能部门进行考核,但是执行难度大并且没有完善的责任机制和惩罚机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理体系的效率和增强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此,要想对现状进行根本上的改革,只从基层治理方式入手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对上层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三)单一管理主体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社区由“管理”向“治理”转化,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引入除政府以外的参与主体,季燕霞指出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迫切需要增进社会主体的权利,增强社会力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2]。我国长期处于“单一权力”管理模式下,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大包大揽”各项社会事务,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管理模式和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实现从单一管理模式到多元化治理方式的转变,需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当然在现阶段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尚未成熟的前提下,仍需要政府以其行政力量来规范社区管理,作为主要管理主体的同时,应该允许和鼓励更多非政府力量参与到管理体制当中,形成治理合力,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政府资金、减少政府管理盲区,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

在伍家岗区的白马山社区,社区负责人已经采用引入多种资金的办法来促进社区活动的开展,通过建立白马山社区网格管理互助基金,吸收来自伍家岗区总工会、三峡晚报、宜昌消防支队甚至是负责人自己的稿费来支持社区内部诸如为困难居民捐款、帮扶生病居民等活动的展开。这是由网格化管理向网格化治理转变的良好开端。

(四)静态的管理模式导致采取措施的滞后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管理主体向多元转变,静态模式已经不能与其相协调运作,日趋发达的信息化技术和网格化管理方式的结合打破了部门之间、管理结构之间的壁垒,信息得以共享。在实际操作中,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仅起到信息共享的作用,其由上到下的和由下到上的反馈机制仍不够灵活,造成上一级管理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具体问题和处理方式,或者下级在面临问题时与上级沟通不够导致措施的滞后性。滞后性在与民众的交流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处理民众反映的问题造成民众不满,政府公信力下降。要想使信息和问题在不同级别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之间实现动态流通,需要最大化发挥网络平台优势,推动动态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反馈机制和管理主体与民众之间的快速交流机制。

三、现存治理问题的改善方法

(一)合理分配基层服务职能

1.完善网格管理工作事项准入制度

建立健全网格管理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将网格员承担的事务加以明确。网格管理中的七项职能太过笼统,留有的操作空间太大,将很多本来应该由行政部门所应该承担的工作全推给网格员。对于每一项职责,都要将具体内容加以详细确定,即使是需要网格员来临时协助工作,也要明确行政部门的主体责任。同时,对于已经纳入“网格员工作事项”中的内容,市区网格监管部门应该积极听取社区、网格员建议,对于不适合网格员承担的工作事项予以取消。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明确网格管理系统和基层网格员所应承担的职责的同时,也要明确职能部门职责。在管理服务事项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必须要对诸如公安、民政、城管等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梳理,对于新增服务管理职能依据实际情况分配给各个职能部门承担,明确主体责任。

2.协调网格管理与原有社区管理工作

设在社区里的网格站和下辖的网格员的工作,与居委会所承担的任务重合度更高,名义上网格管理中心直接管理基层网格站,但网格员仍在村委会班子内。网格员的工作核心应在信息采集反馈,计划生育、民政服务等工作,应由居委会原本对应的委员进行管理。要明确权责,避免产生居委会无事可做,网格员负担过重的现象。使得两者协作处理区域内管理服务事务,从根本上控制网格员所负担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的膨胀。

(二)职能部门工作流程再造

推动行政体制改进的根源还是在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体制调整,网格化管理机构本身是一个协调机构,主要职能就是组织调动各方资源去解决问题。要想真正解决各类民众反映的问题,根本上要靠职能部门。网格化管理的实施为职能部门的改革提供了契机,网格化管理利用可以交互联系的信息系统打破了职能部门间的壁垒,使得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再造成为可能,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以往职能部门间“横向交流不足”的问题。

推动职能部门工作流程再造要明确两点:第一要以服务民众为核心理念,同时精简流程;第二是要以网格管理信息化系统为主要的载体,提高效率。首先,各个职能部门要对自身所承担的管理服务项目进行重新梳理检视,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协调的,分成明确步骤在信息系统中由各部门审核,并限定期限。同时宜昌市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中没有普通民众使用的网络软件终端,配套开发供普通居民使用的网格管理手机软件,用于居民上报社区里的公共安全隐患等问题。经各级网格管理中心审核中转,交至对应的职能部门去解决。可以用这种方式将提出工作任务的权力交给民众,由上级部门根据完成情况考核工作绩效,实际上也是有效的民意参与。

(三)完善网格管理系统内的考核与奖惩制度

1.职能部门奖惩

网格化管理现阶段存在反映问题解决难的现象,实际上与其工作考核机制存在很大关系。要想让职能部门从根本上树立起服务意识,就应该对职能部门的结果评价附加更严格的失职惩罚制度。对于未完成工作事项的职能部门,要给予严厉惩处,将这些工作事项的完成情况与年终绩效考核相挂钩,与部门领导的升迁适当挂钩。在惩罚机制实施的过程中,把握力度,注意方式,最好的方法是形成以民众评价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机制,以此作为奖惩的标准,民意对权力的有效制约是职能部门形成服务意识的关键。

2.明确网格员考核主体

解决宜昌市网格员考核主体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改变考核的体制,减少考核主体,以所完成的事务的好坏为中心,而不是各类部门领导的评价。网格化管理实行垂直化管理体制,是下级对上级负责,不需要在网格员考核中引进各个职能部门和村委会等如此多的考核主体。现阶段整理考核内容,明确考核主体,使网格监管中心成为单一考核主体,将其考核的主体逐渐从“四位一体”转变为仅仅由网格管理中心对其进行考核。同时探索以办理的事务的质量评价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如果该事务是民政局下派的,则民政局仅就事务完成情况打分做出评价,如果是居民提出的请求解决的问题,则由居民通过网格管理系统打分。网格员总的工作绩效主要由这些事项的评分决定。

(四)增进居民参与

在网格化管理未来的发展中,要逐步培育起社会组织,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基层网格员对社区治理的作用有限,而且由财政供养,如果对网格管理体制不断扩充,使其有全能化的趋势,对地方财政将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宜昌市的网格化管理已有较好的探索,下一步要重点将社会组织参与、居民参与和网格化管理相结合。通过向社会分权,形成控制网格化管理职能膨胀的有效方式。比如以往社区的文化、卫生、就业都是由居委会操办,现在当地的文化活动只由居委会引导,居民自己组织。当然这些还只是浅层次的,主要的目标还是在涉及社区居民重大利益的关键决策上,能做到有效的民意参与。

同时激活基层党员的积极性,让网格员和党员的沟通协作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党员带动群众参与进来,充实志愿者队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积极配合网格员的工作。让其参与和担负起更多社会治理的功能,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又可以精简机构、减少编制,也为民间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3

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脚踏实地,强化基础,精细管理,努力打造人民满意城管。在新的发展阶段,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要强化基础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从细节入手实施管理,做美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美丽、宜居,2013年将精细化管理作为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内容。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再严肃,以制度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2013年,要以长效化标准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层层健全和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实效,形成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执法的局面。

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今年重点要加强市容网格化和农村环境卫生考核督查力度,通过建立局、数字城管、大队、环卫立体交叉的考评体系,使城市管理考核体系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责任更加明确,充分发挥考核结果导向作用,不断提升城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进一步深化城管执法规范化建设,狠抓执法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职、权、责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执法职权和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确保行政执法的合法、规范、高效。

三是加快大城管体制构建。以完善的数字化城管机制为助推力,加快构建大城管体制。借助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平台的力量,发挥“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考评”的功能,实现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的无缝对接,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

四是紧跟数字化城管节拍,完善快速处置机制。本着“重点问题有效处置,一般问题快速处置,简单问题现场处置,疑难问题集中处置”的原则,着力提高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尽职再尽责,以网格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继续实施市容环卫网格化管理,创新机制,达到“全覆盖、无缝隙、制度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目标,逐步形成市容管理网格化、责任制度化、管理科学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深化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中队负责、分类定标、队员定点、责任到人、绩效挂钩”的管理要求,合理分配巡查力量和处置力量。每个网格确定一名责任队员,层层落实责任制。针对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流动性、反复性问题,做到“出门就上班、见事管事”,将日常管理与突击整治结合起来,确保对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处置。

二是进一步加大网格化管理考核力度。2013年,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考核办法,按示范路、达标路和一般路标准分类组织实施考核,突出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跟踪考核。严格落实网格管理考核责任人制度,固定的网格管理员、中队长、副中队长、正式队员对应网格挂钩负责,局考核办每月根据考核结果,对网格挂钩人员进行奖惩。

三、全面再全效,以一体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按照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的要求,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以城带乡,加快城乡一体化管理进程。

一是推行环卫保洁一体化。在保持市区城市容貌整洁优美有序的基础上,将管理的着力点向城郊结合部和乡镇延伸,夯实管理基础,致力探索创新,切实改善城郊结合部和农村的市容环境卫生面貌。进一步加快对“城中村”环境的综合整治,扩大环卫保洁工作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全面接管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的环卫保洁工作,有效提升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的环境卫生面貌。按照农村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要求,继续加大对乡镇保洁员的培训力度,做好各镇中转站环卫设施的检查维修工作,不断提高城乡环境卫生保洁水平。

二是开展好城管进乡镇、进社区工作。推进城管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在乡镇方面的职能,加快乡镇派驻中队的组建速度,切实落实城管进乡镇工作的具体方案,强化对乡镇执法工作的指导,逐步推进乡镇星级中队的创建,按照市市容管理示范路、达标路的标准,在乡镇开展市容管理示范路、达标路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城管进社区工作,通过整合执法人员、协管员、社区居委会、民警、志愿者的管理力量,落实好工作衔接制度,确保社区城管工作站的正常运作,履行好社区的管理职责,强化监督指导和考核,提高城管进社区的工作成效。

四、满情再满意,以人性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根本保证。

坚持“为人民管理城市,创人民满意城管”的理念,城市管理工作需要我们满怀激情,体察市民的感受,考虑市民的需求,努力打造一支政府放心、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城市管理队伍。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坚持教育引领,优化干部素质。继续开展“1+1+1”执法培训,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在全系统上下形成勤学习、肯钻研、爱思考、会调查研究的浓厚学风,继续开展城管系统“学法律、会说理、能办案,争当执法能手”主题教育活动,使一线执法队员做到“三懂三会”,即懂政策、懂法律、懂业务,会执法办案、会管理服务、会做群众工作。加大城管队伍的内部监督考核,进一步完善执法人员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对城管执法队伍的执法效能、执法形象、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实施全面监督,实行一岗双责,切实做到“文明执法树形象、严格执法求公平、勤政廉洁顺民意”。

二是强化舆论宣传。要着力加强对现代新闻传播规律的把握,充分认识网络时代带来的重大机遇和转变,以包容和欢迎的态度对待新闻媒体。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与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沟通渠道,充分利用“两台两报一网络”媒体的作用,增强与媒体和市民群众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对市民群众通过网络舆情、12345市长热线、市长信箱、110转接警等渠道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并配备专门工作力量,及时签发,及时整改,及时答复,使市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与市民群众的互动,积极利用微博、社区网络等互联网手段,切实增强了解社情民意的能力、与网民沟通的能力、释疑解惑的能力,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舆论的“正能量”。拓展“城管进校园”、“城管进社区”、“城管进企业”等活动内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社会各界关注城管、支持城管、参与城管。

五、科技再科学,以数字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手段。

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城管动态监管能力,整合资源,健全机制,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大城管格局”的工作要求。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借助数字化城管的科技力量,进一步围绕大城管格局,切实发挥大城管体制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强大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的作用,着力提高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能力,利用数字城管实时监控、工作内容和工作实绩透明的优势,将数字城管考核与市容网格化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用完善的考评机制推动城管工作效能的提升。二是完善系统建设和绩效评价体系,延伸数字城管的深度。根据去年运行的效果,针对时限和处置标准与实际有所出入的情况,及时对指挥手册进行修改完善。同时,进一步更新部件普查数据,根据整体需求完成系统升级工作,确保案件的处置率和结案率稳步提升,将长效管理机制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六、尽心再尽力,以长效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

一是提升环卫精细化保洁的水平。全面提升环卫保洁质量,在精、细、严上下功夫,真正实现环卫管理工作由“粗放型保障”向“精细化服务”转变。继续优化环卫作业方式,在核心区借助机械化作业助推快速保洁机制,逐步扩大快速保洁模式区域。进一步推行“捆绑”式作业范围,实行道路保洁和门前保洁同步,确保店面垃圾不落地、减少二次污染。进一步加强公厕、转运站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需求,完善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建筑渣土处置的监管力度。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十精神为指导,以解决当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为突破口,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积极探索加强社会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全面提升我市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监管,探索社区网格化监管模式并向农村进行延伸;2.创新体制机制、防范理念、管理方法及工作内容,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责任网;3.服务医药企业,促进医药经济跨越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三、工作措施

(一)积极主动作为,做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

1.加快建立责任明晰、制度健全、运转高效、协调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联合多种力量加强督办,通过各地、各环节示范创建,培育一批食品安全示范点,完成食品安全放心县(市)、食品安全示范镇(办事处)、村(社区)和企业创建率达到50%的创建目标,提升食品行业整体水平。

2.组织专项整治,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对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三小行业等重点领域和场所的整治力度,组织经常性检查,确保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黑工厂”、“黑作坊”和“黑窝点”受到及时查处。深化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整治,重点排查和治理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坚决查处食品非法添加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秩序,清理整顿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

3.积极融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探索向农村延伸的监管模式,利用网格化监管工作机制,努力实现以岗定责,以责定人,以人定户的工作格局,形成食品安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工作局面。

4.持续加强预案演练及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应急网络,完善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程序,提高应急风险评估、应急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能力,提升事故响应、现场处置、医疗救治等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水平。

(二)加强药械监管,促进医药经济健康发展

5.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有效监管医药市场,监督检查覆盖面达到100%。积极推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和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贯彻落实《省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我市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深化“示范药店”和“规范药房”创建活动,巩固和完善药品安全示范县(市)创建工作。

6.进一步加强药品稽查工作力度,加大药品抽验工作强度,提高抽验绩效,监检结合,继续保持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有效净化药品市场秩序,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7.大力加强医疗器械安全监管。重点加强对高风险品种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行为,严厉查处生产、销售或使用未经注册的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

8.着力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强化风险管控。一是加强药品生产环节监管;二是进一步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三是强化对特殊药品、含特殊药品的复方制剂、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终止妊娠药品、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的监管。

9.加强药品广告监测工作。加大对违法药品广告监测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广告违法行为,重点打击以专家、患者、公众人物作功效证明等严重违法药品广告行为。

10.加快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巩固和加强药品生产电子监管码的赋码工作以及药品批发企业电子监管码核注核销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信息的监控系统。

11.服务地方医药企业,促进医药经济跨越发展。一是指导长坂坡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中药饮片厂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并通过药品GMP认证检查验收;二是帮扶福广制药有限公司兴建中药提取车间,推进新版药品GMP实施工作;三是帮扶市卫生材料厂进行产品注册工作;四是为其它相关企业搞好服务工作,提供绿色通道。

(三)重点整治规范,提升餐保化安全保障水平

12.进一步加大对中型以上餐饮服务单位、学校食堂巡查力度。本着服务企业的原则,对企业职工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检查指导。加强农村聚餐食品安全宣传、培训和指导。确保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13.巩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市)成果,进一步扩大示范单位辐射面;探索实施“放心早餐”工程建设工作,玉阳城区创建3-5个示范早餐店,其他各镇(处)各创建1个示范早餐店,以点带面,促进整个早餐业基本卫生状况的改善。

14.扎实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积极倡导“寻找笑脸就餐”、“光盘行动”等活动,促进餐饮行业自律意识、节约意识的进一步提高。

15.建立健全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监管档案,强化保健食品、化妆品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四)重视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食品药品安全意识

16.完善新闻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机制,及时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广播宣传专栏、政务网站宣传、显示屏滚动字幕、百家药店宣传阵地、“文明餐桌”等主题宣传活动和食品安全放心市创建中的基层宣传,努力营造人人重视、人人关心、人人支持食品药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17.加强对辖区内涉药人员、餐饮服务单位专职和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的针对性,使其更加了解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掌握管理规范和相关知识技能,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推动各行政相对单位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18.进一步推行食品药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开通12331食品药品举报热线,严格规范奖励审定、奖金管理和发放等工作程序,及时兑现奖励资金,鼓励民众共同参与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来,编织一张群防群控的全民监管网络。

四、工作要求

篇5

建立健全我国卫生评价制度

社会团体发展的前瞻与思考

加强智库研究建设新型智库

做好社会救助和慈善资源的对接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议

“三社联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用治理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改进我国儿童安全保护工作的思路

徐州市街居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与对策

新常态下中国式邻避困境的解决思路

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

在完善制度中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民间公共资源的传统利用与乡村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基于近年来几起重特大事故灾难的分析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全面提升领导力

英国开放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启示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加强国家安全管理体制的系统性设计

运用协商民主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

县域社会协同治理的“田东经验”分析

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微信谣言治理

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城乡社区服务差异分析及政策建议

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引导新文艺组织和文化群体参与社会建设

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脱钩改革方略及挑战

扎实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我国社会发展展望

从台湾社区发展看社区网络治理的前景与挑战

社会风险与基层社区治理:问题、理念与对策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充分发挥关工委的独特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开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黄金时代”

中国合和式风险治理的概念框架与主要设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社区建设与治理的思考

清前期山东“义集”的兴起与地方市场治理策略

人口老龄化再认识及对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建议

推进以社区治理为基础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索实践

《国家安全法》颁行背景下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公共应急管理法治化

推进公共安全体系系统化常态化法治化社会化建设

深圳市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客家家训——客家人修身处世创业持家的座右铭

篇6

普惠信贷跟着农民走

临淄农商行董事长张春生告诉记者,临淄农商行推出的“大棚抵押贷款”,是为破解农民缺少有效抵押物、解决农民贷款难和担保难问题而量身打造的贷款新模式。这一模式实行“农户联保+合作社实际控制人+专业合作社”担保方式,农户之间互相担保,能实现风险和收益共担,专业合作社实际控制人和合作社共同担保,将农户利益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紧密相连,同发展,共命运。这一普惠金融新服务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欢迎。

于学武是临淄熙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8年带着乡亲们注册成立了合作社,社员30余名,主要经营水果种植、采摘、批发。但是,因为缺少资金,合作社根本不敢接大额订单,这大大限制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就在他们一筹莫展时,临淄农商行推出的大棚抵押贷款解了急。

2013年3月,临淄农商行为熙景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200余万元,抵质押物就是合作社自己的种植大棚。这200万元扩大了合作社的规模,提升了社员的年收入。

像于学武一样得益于临淄农商行普惠金融服务,最终走向致富之路的农民还有很多。

记者了解到,除了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临淄农商行还扎实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和大联保体贷款业务,全面推广贷款证和贷款上柜台业务,农民贷款像取款一样方便,绿色贷款证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通行证”。

金融服务延伸到家门口

如何最大限度地让普通百姓获得普惠金融服务呢?张春生告诉记者:“渠道建设是命脉,是普惠金融落地的最好路径,我们在渠道建设上做到金融服务延伸到家门,‘足不出户可缴费、身不出村存取款、田间地头能转账、支付环境大变样’,老百姓的这一愿望在临淄已经成为了现实。”

“近年来,我们不断大力开展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和社区金融服务建设,巩固物理网点、布设自助设备,形成了以网点为支撑、以自助设备为辅助、以电子银行为延伸的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临淄农商行行长毕方利告诉记者。

首先,做优传统网点,整合网点优势服务资源。临淄农商行密切关注临淄区城乡规划,网点跟着商业中心、工业园区和住宅密集区走,对全行网点进行统一改造装修。在临淄区皇城镇北羊支行,记者看到,大堂经理区、自助银行区、理财服务区、现金服务区、个贷业务区、VIP客户服务区等功能区分区合理,服务环境优雅舒适。

其次,做强外延网点,积极布设各类自助机具。走访中记者看到,临淄农商行在社区中心、工业园区和中心村布设了离行式自助设备和自助银亭,并针对广大村民、居民使用ATM等自助设备不熟练的实际,设置了“视频银行”业务。同时,加大了各类POS机具布设力度,积极推广“农金通-农民自助服务终端”业务,实现金融服务与农民、居民“零距离”。

第三,拓展社区网点,开展社保卡“一卡通”工程。临淄农商行紧紧抓住临淄区推进的村居、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契机,密切与人事社保局合作,开展社保卡“一卡通”工程,发放了全省第一张32K金融社保卡,实现社保功能与金融应用于一卡。在全区12个镇、街道,465个村居、社区全部建立助农取款服务点。

王家庄社区助农取款服务点是临淄农商行最早设立的服务点之一,来这里办理业务的人很多。“不去银行也能提钱,真是太方便了!”62岁的王敏慧老人是王家庄社区居民,经常来这里取养老金,像她一样享受到普惠金融便利的农村老人还有很多。

篇7

 

一、我国城市社会性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 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市各级政府在职能实施中仍不同程度存在着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偏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对关系城市居民生活的社会性公共服务缺乏足够的重视,供给不足,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城市区域面积不断扩大,但老城区人口聚居效应并没有减弱,新城区人口的分流作用没有显现。

 

( 二) 城市信息化程度不高,智慧城市需进一步发展。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是我国智慧型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各地智慧型城市建设步伐逐步提高,但是就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信息网络建设参差不齐,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社会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尚未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也未建立。

 

( 三) 社会公共服务人才总量缺乏,质量不高。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人力资源是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和配置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社会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方面,虽然有不少地方组织和公益性组织做了诸多工作,但是整体上人才培养意识还比较单薄。

 

( 四) 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亟待制度创新。首先,政府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中“选择偏好”依然严重。其次,社会组织自身参与动力不足。第三,社会资金介入不足。当前,我国城市公共服务的运营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企业和个人参与较少,这一方面导致了城市公共服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运行效率。

 

 

二、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统筹管理和政策衔接的制度设计与创新

 

( 一) 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治理。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共同繁荣”,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对接制度。可以采取建立“个人社会公共服务账号”和 “全国性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目录”,两者相结合,突出个人在所在区域的贡献程度、发展特征以及地区对相应人才的吸引,废除地域之间的限制,保障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实现; 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区域之间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社会公共服务的标准也有所差别,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政府补助基金”,缓解由于区域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待遇。三是打造社会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治理平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城乡之间进行社会公共服务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四是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消除户籍决定身份等级的功能,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彻底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公平的享受各项社会公共服务。

 

( 二) 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治理变革。1、调整城市公共服务的组织结构关系,改变过去以层级、职能划分为特征的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从纵向上看,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各层次的整合,改变以往政府纵向结构上的职权交叉、服务缺失的局面。从横向上看,要整合同一组织内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的服务功能,解决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中职责不清、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服务供给破裂和责任模糊的问题,实现不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之间的联动、调解和利用,确保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无缝隙对接。2、加强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信息体系建设。通过信息的整合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共享。充实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要素。提高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将社会性公共服务进一步细分,纳入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范围之内。3、加强城市区域间社会公共服务的协同配合。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建立区域合作协议的形式,共同承担趋同性和关联性的社会公共服务对于不断提升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最终提升城市竞争力也是极为重要的。

( 三) 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多元结构供给的形成。首先,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方面,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例如可以采取 BOT、PPP 模式,实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赢; 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于医院、教育等类型的社会公共服务;通过配额销售等方式,约束市场主体提供相应的社会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第二,加快社会组织的培育,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的能力。

篇8

2011年,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总值实现136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3.2%,在贵州省第二轮经济强县考评中成功升至全省第11位。

建区20年来,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汇川区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倾力打造“实力汇川、宜居汇川、文化汇川、平安汇川、和谐汇川”,在“红色转折之城”崛起,朝着全面小康的道路奋力前行。

实力汇川

从发展迈向赶超

在近几年的经济形势图上,开发区(汇川区)划出了一道亮丽的曲线,平均增速14%以上,尤其是2011年创建区以来的最高增速。短短几年间,汇川的发展成绩令人惊叹,发展“答卷”格外耀眼。

既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开发区(汇川区)经济实力尽显。梳理汇川经济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其中转折性、跃升性的可贵变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柱产业的“托举效应”形成……

——工业园区强劲发展,“聚变”中蕴藏效益。

走进开发区(汇川区)高坪镇工业园区:成功汽车投资35亿元年产20万辆微型汽车整车和20万台发动机生产线的项目实现了新车整车试线,高新产业园、特色产业园等工业产业园已现雏形。仅2012年1-5月,园区就完成工业总产值24.4亿元,未来的北部工业园区将在这里崛起。

工业强区,园区是“引擎”。汇川区深切地感受到,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必须把园区当做“特区”,扎扎实实地发展园区经济。

一个个投资过亿的招商引资项目迅速落地,一个个百亿级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个规模庞大的支柱产业正在崛起……按照“园中园”、“一园多区”的发展模式与“退城进园”政策的实施,开发区(汇川区)初步形成了以“军工、机电、装备制造”为主的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以“食品加工、机电”等为主的外高桥工业示范区,以“制药、冰箱配套”为主的董公寺工业示范区、海尔配套工业示范区。园区已成为“工业强区”的重要载体,成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

——产业、科技融合提升竞争力,产学研凸显“乘数效应”。

2011年,由贵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组建的“贵州电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得省科技厅授牌,开发区(汇川区)科技领域产学研踏上新征程。

自2010年7月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开发区(汇川区)加快了泰豪科技园的规划与建设步伐,高新企业的不断入驻与各类科技项目涌现,为汇川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截至目前,共有219个项目被市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争取资金5163万元,比2011年全年增长38%,其中国家级计划40项,省级计划114项。

“在下一步工作中,汇川将突出抓好科技和知识产权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通过科技和知识产权项目的实施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升汇川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区委副书记汪立激动地说。

——围绕商圈与旅游做文章,第三产业发展更为强劲。

在开发区(汇川区)苏州路商圈,宾馆酒店、餐饮娱乐、商贸流通、休闲旅游、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繁荣发展,成为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相互交融的新都市城区典范。商圈对整体经济的提升作用,为我们见证了用现代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所蕴含的巨大效益。

近年来,开发区(汇川区)推进商圈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为核心,促进第三产业实力整体提升。仅“十一五”期间便累计完成三产增加值196.5亿元,年均增长13.9%,不仅做大做强了港澳商圈、长沙路汽贸商圈和广珠文化商圈,不断优化城市经济结构,还努力完善娄山关和海龙囤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娄山关休闲避暑旅游示范带,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喜人。

宜居汇川

满足群众新期待

走进国家级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幢幢高楼大厦即刻映入眼帘。不同于现代都市的是,这些繁华却是被青山绿水所环绕。这座城市现代科技与生态环境完美融汇的“宜居”景致令人感叹。

城镇化是发展的助推器。然而在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城镇化并不仅仅是追求规模与速度,而是坚持在发展中建设“宜居汇川”,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宜居汇川,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实现全局并进。

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汇川区)按照“先拉框架后充实”和“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围绕项目集中进行”的思路,注重产业功能、道路环境、建筑风貌的有机结合,做好开发区规划工作。

宜居汇川,坚持实现经济总量与城市质量共增的优化发展。

在汇川大道、红河东路等14公里的城市“大动脉”上,拔地而起的不仅仅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还有随之带动形成的城市物质文化、人文精神和城市品味,三大商圈则是其中最为耀眼的“凸显点”:汽车博览会、美食文化节以及一大批精品社区的形成,成为了新区“改头换貌”的亮丽名片。

经济总量上去了,城市品位与质量也要随之增长,这才是真正把握城镇化的内在本质与真谛。近五年来,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45.1244亿元的城建固定资产投资中,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5.9696亿元,先后荣获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等荣誉称号,积极参与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创建工作。

宜居汇川,坚持持续发展增后劲,实现当前与未来兼顾。

不允许浪费资源,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宜居环境建设的重要位置是“宜居汇川”建设的要义。开发区鼓励企业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并发展绿色GDP,建立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模式的转变,使开发区的资源消耗控制在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从根本上解决宜居城市环境协调问题。

文化汇川

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1992年,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在面临诸多困难的艰苦环境中,凭借“苦干实干”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气魄,汇川硬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红色文化、土司文化、三线文化、开发区创业精神……近年来,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挖掘优质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开展“重走路”体验式教学、建设红色教育品牌等方式自觉地把构筑“精神高地”融入到推进“四大战略”、打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伟大实践中。

2007年以来,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汇川区)“村村通”工程累计安装建设2200座,惠及43个行政村、398个村民组、农户3680户,全区电视覆盖率达98%,广播覆盖率达100%。而2131公益性电影放映活动在5年的时间里更是走遍全区,累计放映1299场次,观看人数超过10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开发区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区建图书室117间、文体活动场所109个、农家书屋建成60个、农民文化活动家园12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汇川支中心1个,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3个点……不断推出的“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群众性评选活动,促进了农村社区精神文明。

随着开发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的深入,该区不仅将形成“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也将不断繁荣开发区文化市场,重点加强文化创意设计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汇川文化的“硅谷”与广大文化志士的创业热土。

平安汇川

营造安居乐业氛围

安居乐业,是一方百姓的诉求。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秩序良好、安宁祥和的治安环境,平安汇川建设势在必行。

但是,作为全市的中心,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汇川区)的平安建设怎样搞?

——网格化管理防患于未然,筑就“平安汇川”有力保障。

通过整合社区服务管理资源,开发区构建了区域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一体化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运行模式。按照“合理布局、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着眼发展”的原则,以300-500户、1000-1500人为网格单元,结合人口状况、地理位置、楼院布局、便于服务等因素将社区(村)科学合理划分为若干网格。

每个网格单元的工作人员由乡(镇)社区(村)干部、低保协查员、劳动保障协管员、志愿者等人员组成,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奖惩。

——破解特殊群体管理困局,实现平安建设“全覆盖”。

没有特殊人群的安定,社会整体平安也就无从谈起。开发区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将具有相对固定工作和相对固定住所符合条件的农民工207人转为城镇居民;制定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清理整治工作方案,积极推行“一卡通”等居住证制度,实现流动人口管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努力实现实有人口的实名、实数、实情、实时的“四实”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其中实名、实数管理达85%。

——积小安为大安,平安汇川建设以点到面循序渐进。

在巩固提升原有市、区级“平安社区”、“平安小区”、“平安村寨”的同时,开发区大力创建平安企业、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家庭,创建累计进度均达到100%。义务治安员、安保“红袖章”、义务巡逻队等形式多样的群防群治活动有序展开……

不断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新路径,平安汇川的构建折射出可喜前景。通过绩效考核,2012年上半年全区公众安全感83.25%,人民群众安全感从5年前的51.3%提升到81.53%,实现了逐年提高的目标。

和谐汇川

推动民生建设新发展

在娄山关村,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与和谐的景象:巍巍娄山上树木葱翠,一座座具有“雕花窗、转角楼、青砖白墙”等独具地域特色与传统民间文化特征的“黔北民居”,构成了一幅幅田园诗歌般的景致。

最大的是民生,这已成为“和谐汇川”长期的坚守与追求。

让群众幸福指数与GDP同步增长,这是汇川和谐的根本。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作出的郑重承诺正在逐渐实现。而这承诺的背后,是一串串数字与成就:

主要农产品成倍增长。和1998年相比,全区粮食总产量增长6.5倍,油菜籽增长13.6倍,茶叶增长20倍,水果增长12.5倍,肉类增长4.4倍。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20年来,全区组建了生猪、奶牛、鹌鹑、杨梅、花卉、莲藕等产业协会56家,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2个,农村经纪人达260余人。设施农业农产品种植面积已达3660亩。有规模养殖116户,养殖大户1320户。

1992年建区之初,开发区仅有4个简陋的农贸市场。20年后,开发区已形成电脑、电器、汽车、汽车配件、水果、烟酒、家具、食品、花鸟、农副产品等各类专业市场12个,集贸市场17个。201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9.3亿元,比1998年增长8.9倍,年均增长14.3%。预计201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5亿元。

从当初的42所普通中小学扩展到117所, 教育的均衡发展极大地促进城乡发展。截止目前,开发区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科研开发机构42个,其中其中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2家、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3个国家授权的试验检测平台、院士工作站5家、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区现有有效发明专利240件,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达5.3件。

一个个爱心助贫、善心扶弱的活动成就了一批“民生品牌”。“居家养老”模式在新舟、航天、航宇等社区“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民间服务组织为实体,社会各界与志愿者广泛参与”的服务体系的建立,探索出了一条“老有所养”的社会管理路子。

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基层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截至2012年,参合率达98.8%,群众基层就医的药费负担明显减轻。

……

篇9

一、社会救助和防灾减灾工作

(一)加强救助管理水平。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制定我市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入户调查、定期核查、民主评议、公开公示、责任追究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居民家庭收入核对机制,提高信息化水平,切实规范城乡低保和各项救助管理工作,确保救助过程阳光规范,救助结果公平公正,让每一个人特别是最底层群众在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更直接、更充分地感受到公平和公正。

(二)进一步提高救助标准。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5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600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500元和2700元;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医疗救助资金结余率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的15%,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55%以上,进一步规范“一站式”结算工作。

(三)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出台《关于建立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从救助的对象、程序和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进一步强化“救急”功能,提高救助的时效性,充分发挥民政部门“救急、救难、救困”的职能作用。

(四)推进救灾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建设市救灾仓库和应急避难场所,规范救灾物资采购、储备、调运机制,创新救灾物资储备方式,切实增强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响应水平和救助能力。及时做好受灾群众紧急救助、过渡性救助、倒损住房恢复重建等工作。

二、社会养老服务事业

(一)开展城乡老年人情况普查工作。对全市60周岁以上城乡老年人的综合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同时,依托金民工程,建立全市老年人信息化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以便准确掌握我市老年人口的最新情况,为领导决策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科学依据。

(二)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制度。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及改造、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建设和居家养老服务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扶持,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三)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等服务。重点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市居家服务呼叫中心的作用,承担全市社区居家养老呼叫平台职能,在各市区建立居家服务呼叫工作站,全面推广“12349”民政公益服务热线,实现县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全面覆盖全市城市社区。

(四)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充分盘活社区资源,加快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保健康复、休息娱乐等日托服务。年底前要新建改造120处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试点开展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作,建成城乡镇街综合养老服务设施41个,为老年人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区“大家庭”创造有利条件。

(五)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启动市级以收养失智、失能老年人为主的养护院规划建设,督导荣成、工业新区及早规划建设县级福利中心,整合社会福利中心资源,明确文登社会福利中心产权关系,理顺环翠区老年公寓的经营体制。全年力争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改造床位2000张,努力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我市养老服务水平。

(六)引领敬老爱老新风尚。开展“市十大孝星”评选活动,树立尊老爱老典范,通过发现典型与宣传典型的有机结合,引起社会各界的共鸣和全市群众的关注,强化全社会的“孝”意识,使“孝道”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为,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弘扬。

三、城乡社区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建设。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出台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管理、社区社会组织建设、规范社区工作准入、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养老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文件,为各市区开展工作提供指导。进一步建全完善城市社区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重点推进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和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社区工作准入制度。上半年进行先期试点,下半年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广,力争年内30%以上的社区实现“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和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督导检查和工作简报制度,定期调度工作情况,强化责任考核,年内实现65%的城市社区居委会用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社区工作人员报酬达到规定标准。

(二)推动“村改居”社区向城市社区转轨。按照社区构成要素,对已完成村集体资产改制工作的“村改居”社区规模进行合理调整,促进“村改居”社区与周边城市社区融为一体。对已按照城市社区工作要求,把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办公场所等纳入各市区政府负责的“村改居”社区居民委员会,协调有关部门,将其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纳入市级财政补助范围。

(三)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落实中央12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等有关文件,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村务公开目录,规范村务公开的程序和形式,与组织部门联合,加强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检查力度,确保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制度公开、透明,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

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

(一)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加强双拥法规政策和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军地联席会议等制度,推动双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强化融合发展意识,组织地方领导走进军营过“军事日”,体验军营生活,增强关心、支持部队建设的责任感;组织驻威部队领导观摩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让部队更好地了解地方,感受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军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搭建新平台,推动军地双方融合式协调发展。

(二)优抚工作。落实好义务兵优待金发放工作,实行城乡一体化,按不低于上年度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标准发放优待金,“八一”建军节前全部发放到位;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政策,实现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全覆盖,让每一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治疗;完成市市级烈士陵园园区绿化和墓穴建设。

(三)安置工作。重点抓好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建立信息数据库,全面掌握辖区退役士兵资料,确保退役士兵知晓率、参训率、合格率和就业率分别达到100%、85%、95%和80%以上,实现退役士兵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做好退役士兵自主就业、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金发放工作,确保足额、按时到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军休干部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宣传我市现代军休服务管理新模式。

五、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

(一)儿童福利事业。提高孤残儿童供养标准,集中供养提高到每人每月1200元,分散供养提高到每人每月720元;以市儿童福利院为依托,继续开展社区脑瘫儿童康复代养工作,探索多动症和自闭症儿童康复业务;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开展为困难家庭先心病患儿免费手术活动。要充分发挥儿童福利院的专业优势和职能作用,充分利用院内设施,确保孤残儿童“愿进全进”,打造民政“为民服务”的窗口形象。

(二)福彩事业。加强规范管理,巩固电脑彩票销售基础,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做好各类彩票营销宣传,3月份开通“中福在线”青岛中路销售厅,确保福彩全年销量突破6亿元,增长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力争实现福彩销量三年翻一番的目标。同时,积极做好荣成、文登、三处“中福在线”大厅的筹建工作。

(三)慈善事业。建立健全募捐管理、资金审计、信息公开等制度,不断提升慈善透明度和公信力,积极开展“慈心一日捐”、认捐企业基金利息收缴、定项捐赠等活动,力争全年募集善款突破1000万元;创新慈善救助模式,加强同国家和省级慈善组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开展专项救助活动,进一步扩大慈善事业社会影响力,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困难群众的良好氛围。

六、社会组织和专项社会事务管理

(一)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先发展经济类、科技类、公益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进一步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加大扶持力度。要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园,通过示范引领,形成多样化的社会组织孵化、创业基地,促进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开展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管理工作,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社区社会组织予以登记或备案,实行依法管理。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对社会组织按1-5A级进行分级评估,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提供资质认证。

(二)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抓好基本殡葬服务免费制度的落实,组织开展殡葬职工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扎扎实实地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实行殡葬用品集中公开招标采购,降低骨灰盒等殡葬用品价格,减轻群众负担;科学规划、大力推进金山公园建设,组织好两次公益性海葬活动,引领健康、文明、低碳、环保的殡葬新风;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坚持依法服务,加大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力度,确保城市街面无流浪儿童。

七、深入推进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民政建设

篇10

总体思路:以服务大局为根本,以惠民生、促改革、强服务、夯基础为基本思路,重点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养老事业健全化、救灾体系全面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有利条件与有效平台。

在“四个全面”战略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各界将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迈上新台阶为目标,扎实推进“两个率先”,将民政事业放入“建设宜商宜业宜居的新__”大局中考量。

1、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__省社会救助办法》,严格按照《__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低保家庭申报听证和收入核查办法,规范申请、审批程序,科学制定保障标准,适时提高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坚持“一户一档”和动态管理。落实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__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方案》(__办发〔2014〕124号)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城乡低保将实现一体化。完善低保信息系统管理,完善低保对象在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

2、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力争到2015年末,人均年供养标准达到4000元以上。巩固五保供养成果,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改扩建21所农村敬老院,力争五保对象集中入院供养率率达到75 %以上。广泛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省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4个,省级文明敬老院6个,市级三星级敬老院10个。

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十三五”期间,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组(社区)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

1、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细化灾情统计标准,完善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在减灾委综合协调下,建立完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和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机制,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及平台,加强对灾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和应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有效发挥灾害信息员在传递信息、组织群众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依托公安、消防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灾民生活救助快速有效,倒房重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冬春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会动员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响应、救助有力,当年需恢复灾民倒房重建率达100%。

3、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企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完成20个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80%以上居民了解掌握灾害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灾害信息传播覆盖面达到应接受信息人群的95%以上。进一步修定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结合广场、公园、学校、

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4、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建设。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优化电视、广播、报刊、电话、互联网等传媒在灾害信息的传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的作用。设置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科普基地。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推动减灾防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

5、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保险实现全覆盖。继续扩大,并巩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提倡和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参加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红十字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6、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计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适量储备救灾物资,保证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协议储备等救灾物资储备方式。

7、规范救灾资金使用,加强减灾救灾资金投入。督促乡镇认真贯彻落实《__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__财社〔2011〕48号)要求,建立区、乡自然灾害救助经费分担机制,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提升救灾资金使用效率。

1、儿童福利。进一步完善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鼓励公民收养,推进家庭寄养,加强亲属监护,提倡社会助养,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大有效投入,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使困境儿童的生活保障更加有力,医疗康复保障更加健全,教育保障政策更加完善,监督保护制度更加科学。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区、乡(镇)、村(居)三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或儿童福利指导站,构建困境儿童保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和组织功能,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临时照料、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监护指导、政策咨询、履职能力培训等服务。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

2、残疾人福利。认真落实福利企业减免税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拓展福利企业兴办渠道,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兴办福利企业,研究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利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兴办小微型福利企业,多种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

3、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按照到2020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40的目标,留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加大养老服务业资金投入。要将福彩公益金留成部分的50%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

4、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立养老机构日常运营补贴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补助制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

(四)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进军休管理和服务创新,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

1、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巩固双拥创建成果,2017年,力争再创省级双拥模范区“五连冠”。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改扩建,计划再投入1700万元,实施陵园景观及绿化提升工程,将陵园打造成__北一流褒烈育人基地。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确保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安置率继续保持在100%。严格按照《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及省市有关安置法规政策继续做好转业士官岗位安置工作,确保安置率100%。积极动员符合参训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保持十二五期间平均95%的参训率基础上有突破,争取达到95%以上的参训率,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复退军人问题的指示精神,以稳定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稳控工作,把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我区涉军群体的总体平稳。

(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好城市第六、第七届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第十一、第十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以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为基础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民

主自治的透明度,强化村(居)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全面推进“政社互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加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力度,增强其承接社区各项事务的能力。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城乡社区依法自治率均确保100%。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居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细化、精化,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各项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0年底,注册社区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18%。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加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区、乡镇、社区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底,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率达到80%。普遍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实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城乡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支持,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办公条件,确保每个村居办公经费每年平均不低于10万元。

4、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力度。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较快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区登记社会组织力争达到每万人8个以上。设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机制。编制年度《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目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将政府部门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定向委托等方式转移给评估等级高、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机制,重点围绕养老服务、心理慰藉服务、助残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服务及其他公益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与此相关的公益创投项目,培育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质公益项目品牌。

5、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能力。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强化监事会职能,发挥好监事会作用,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机制。健全以《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为重点的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对社会组织业务开展、工作成效、财务状况、诚信自律等进行第三方评估。到“十三五”末60%以上社会组织获得等级评估。发挥等级评估的导向作用,将社会组织的评估等级作为政府向其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建立政府监管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完善民政、经信、财政、税务、审计、物价、市场监督管理、公安、司法等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工作机制。将社会组织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诚信档案,实施社会组织诚信公示和黑名单等制度。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社会组织公共信息披露平台,及时披露社会组织重要信息,推进社会组织阳光运作、社务公开。完善社会公众投诉举报机制,畅通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组织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