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网格化治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4-02-05 17:5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网格化治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飞快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逐渐向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才是促进社区管理、提高基层组织管理效率的必然趋势。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政府提出的创新手段,结合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形成一个数字化的社区管理平台,从根本上提高了社区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加强了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处理速度,推动社区管理的稳定发展。
一、我国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发展现状
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将我国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一个个“网格”,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网格”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提高我国社区管理的效果。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每一步建设都要与国际接轨,不断进行社会治理的改革与创新,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而在这一系列的手段中,社区网格化管理占据着很大比重,为我国社会的管理与发展提供了方向,提高了社会服务的水平,完善了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得来的。将城市划分成一个个“网格”,加强对“网格”的监督与管理,政府就能及时发现社会问题,并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提高了政府对社区的管理能力和面对社会问题的处理速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理解不到位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因此,很多管理人员对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理解不到位,不了解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社会价值,从而影响了其效果的充分发挥。我国社区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生活质量、服务态度方面也更加的重视,从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发展情况来看。只有优质的服务才是王道。但是由于我国社区管理人员对于网格化管理的认知不全面,导致“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社区网格化管理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效率低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说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都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是我们的社会向着更加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推动社区网络化管理更快、更好的发展,与互联网科学技术的结合势在必行,但是我国的社区管理者和居民对互联网科学技术的掌握却不是非常的娴熟,很多网络管理和服务平台都不会使用,其应用效率非常的低,使社区网络化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原本的应用效果。
(三)我国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足
社区网格化管理不仅要结合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还需要优秀的人才配合管理,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效果。根据我国现阶段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形势来看,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由于管理人员对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理解不够充分,所以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动力,丧失了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其他员工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深,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敷衍了事、拖延时间、推卸责任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网格化管理队伍的团结友爱和整体水平。
三、我国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创新扩散
(一)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宣传力度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手段,而人们对于新事物都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要想充分发挥社区网络化管理就要让管理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全理解网格化管理的含义,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宣传力度,能够缩短管理人员对网格化管理的接受时间,从而加强了管理人员的对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充分理解,提高了政府对社区的管理能力和面对社会问题的处理速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
我国社区网络化管理之所以进行的不顺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没有健全的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在实际运行过程只一旦遇到了问题,没有对应的规章制度去进行约束与解答,管理人员手足无措,领导也不知该如何解决。首先,要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配套制度,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帮助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其次,要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信息采集机制,信息采集对于社会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系统化的信息平台,为社区管理提供方便。
结论:综上分析可知,社区网络化管理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得来的,只有对网格化管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够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代福.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扩散现状与机理分
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3,06:77-85.
[2]杨代福,董利红.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扩散的事
件史分析[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4,04:46-50.
[3]许欣.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网络化管理的反思――
以S市Y街道为研究对象[D].沈阳师范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多元化;社区自治;长效机制
一、石化社区基本概况
天津石化社区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距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后期新建的荣华里、兴华里小区也有近20年历史。现社区内有12个封闭生活小区,分别为双安里、三春里、四化里、五方里、六合里、七邻里、前光里、前进里、荣华里、兴华里、振业里、振华里。社区内有住宅楼474栋(其中高层住宅楼4栋),建筑面积147.86万m2,房屋总计2.07万套(高层住户792套),居住人口7.4万余人。社区市政道路,主要有石化路、兴华路、胜利街、迎新街、万欣街等12条道路,总长度为12.5公里。
社区由石化企业和街道居委会共同管理。企业管辖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小区物业服务,市政道路管理,供水、供电、供暖及相应社区资产、安全管理等工作。街道居委会主要负责小区治安、计划生育、人口管理、志愿活动、文明楼栋、文明家庭、帮扶救助等工作。
二、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区人多元化的需要与企业和街道供给之间的矛盾。由于石化社区的住房建筑年代久远,居住条件不及当地许多新建的小区,所以大部分有条件的石化职工把分配的住房出租、出售,这就造成社区内人员情况复杂。外单位职工、外来租房户和周边农村人口占一定比例。此外,社区内退休职工居多,老龄化趋势日益扩大。这部分群体对社区内的健身、医疗、餐饮等相关生活服务的需求很迫切。而现有企业和街道的权限和职能不能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要,更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社区事务缺乏广泛的参与性。目前社区建设的参与者主要是企业和社区中的积极分子,其他社区居民的参与方式比较被动,只有在被“要求”或是“邀请”后才参与社区事务,其主动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不强。社区管理没有落到实处,很多实际问题无法通过参与来得到解决。参与的事项大多数是传达政策和布置工作等,无法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第三,社区自治的功能无法得到发挥。居委会和社区委员会等群众组织的成员大部分是在职职工,经常无暇参与社区事务,不能很好的为居民服务,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社区内各类服务性的社会组织种类较少,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缓慢,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如前所诉,石化企业社区管理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网格化管理正是作为社区治理的一种创新方法应运而生的。
三、网格化管理的实质及意义
所谓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是在街道、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将管辖地域划分若干个单元网格,并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职能,提升社区服务,从而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这种模式已成为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社区管理模式[1]。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质是管理者将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作为具体的任务,建立统一的调度管理机制,借助跨部门的管理规则和业务流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构筑资源共享与工作协同的运作模式,使管理者突破传统方式和手段的局限,实现流程顺畅,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的效能。
推行网格化管理,其目的在于打破以往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推诿扯皮、责权利不明的种种弊端,而是将资源重新整合,进一步下放事权,构建一个新的社会管理体系。从网格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实现社区自治是网格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网格划分”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是其技术支持,行政权力下放是其内在要求,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是其目标[2]。
四、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方法及具体内容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做法是先在石化社区的12个生活小区中挑选4个小区作为试点,试点成功后再大范围推广。试c小区的选择要能基本代表社区的整体情况。以“便于问责、单元完整、适度规模”为原则,综合考虑居住人口状况、出租屋套数、社区管理工作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将4个生活小区共划分成若干网格。在网格管理责任分配上,每个网格至少配备3 名工作人员,即网格协管员、网格管理员和网格督导员,分别由社区综合协管员、社区工作站专职人员和街道办事处挂点社区干部担任。网格协管员为网格直接责任人,主要负责网格内不和谐因素的排查和上报工作;网格管理员为网格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对网格协管员采集、排查的信息进行核实确认,并做好调处矛盾纠纷和整治问题工作;网格督导员主要负责对网格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督促。
依托石化公司现有的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一个社区信息管理平台。综合了辖区内人口、房屋、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经济发展等信息。通过数据共享、资源整合和信息共用,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网站平台,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在平台上查询网格内住户的基本情况,实现办公自动化;居民则可以办理社会保障等事务,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
五、综述
综上所述,石化企业型社区网格化实践的优越性体现为“精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性化服务”。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石,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基层载体。在石化企业型社区管理创新过程中,党委领导是根本,企业负责是保障,部门协同是要求,居民参与是基础,政府支持是关键。为此,我认为要能有效管理好企业型社区,就要转变观念,创新思想,对企业型社区的现状进行细分,只有运用网格化管理的理念,才能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对石化企业型社区进行动态、全方位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韩江.街道、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实践[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1):70、71.
[2]田毅鹏.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J].学习与探索,2012(2):30、31.
篇3
居民小区内,熟悉的吆喝声再次响起:“温馨提醒,大家防火防盗防诈骗,出门反锁房门、关好门窗……”
声音越来越近,居民潘先进抬手拉开窗帘。
昏黄路灯下,一个头戴小红帽、身穿青黄色背心、臂套红袖章、手拎“小蜜蜂”播放器的大婶,正在小区里东瞧西看。
这个“全副武装”的大婶,姓周名大荣,是社区第三网格网格员――这是她当天第三趟来这个小区了。
“周又开始巡逻了?”潘先进打招呼。
“对头,吃饭没得?”周大荣一边打招呼,一边把楼梯口垃圾箱的盖子盖好。
退休以前,拥有硕士学位的周大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这练就了她对工作细节的苛刻追求,每天的巡逻、入户、调解,周大荣都详细记录在工作日记本上,两年来共记录了16本。
“社区安全建设好比卫星发射,0.1秒的误差都不行!”周大荣说。
“每家每户、每个电线杆、每个井盖,我都了然于胸”
2016年7月的一天,双湖路社区汇景苑小区来了一位新租客。
“咚咚咚!”住户前脚搬进来,周大荣后脚就到了。
“我是社区网格员,来登记一下信息……”周大荣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明。
“哦,对对对,我在楼梯口看到你的照片了!”住户表示欢迎。
三五句攀谈下来,双方很快建立起了信任。
随后,周大荣顺利登记了住户信息,并提醒住户注意安全防范。
2015年1月1日,在渝北区委、区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打造平安社区的战略推动下,双湖路社区开始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
“双湖路社区将辖区划分为12个网格,24名网格员,织就了一张全覆盖、精细化的平安网。”社区党总支书记蔡晓琴说。
在整个渝北区,有3311个网格,1.89万名网格员;在北碚区,村、社区也被划分了2254个网格;在九龙坡区,同样有一支1.1万多人的网格员队伍……在重庆,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已实现全覆盖,“有事找网格员”成了重庆人的口头禅。
“入户登记,最初可没这么容易!”周大荣说。
2015年初的一天,网格化管理模式启动伊始,周大荣到一个小区走访住户。
一阵敲门声后,门开了一条缝。
“你做啥子?”门缝里,住户满面警惕。
“我是社区网格员,来入户调查……”周大荣说。
“以前那些卖蟑螂药、卖防盗器的,也说自己是社区的,最后还不是骗人!”说完,住户“砰”地一声关上了门。
周大荣碰了一鼻子灰,却并不气馁。
“你可以看我身份证、工作证,我就住在这附近,好多人都认识我……”周大荣耐心地劝道。
随后,周大荣把耳朵贴到门上听门里的动静,又试探性地敲了敲门,比第一次声音小了许多。
良久,仍带警惕心理的住户还是开了门,周大荣被让进了客厅。
“最终,我们还是能赢得住户的信任,毕竟我就住在附近!”周大荣说。
网格化模式启动头两个月,周大荣就完成了网格内100%的入户走访率。
目前,周大荣负责了3个小区、8栋楼,共计285户居民,8个商场、65个门市、1个公厕,还包括绿化面积0.5亩,以及1个广场、1个垃圾站、3口化粪池、235米下水道、18个井盖、31盏路灯、20个摄像头、22根电线杆……
“每家每户、每个电线杆、每个井盖,我全都了然于胸。”周大荣自豪地说。
“有时,早一分钟发现情况,就能避免重大事故”
2016年11月25日傍晚,周大荣按规定开展巡逻。
来到一个居民小区3单元,周大荣突然发现7楼冒起了浓烟。
见状,周大荣第一时间拨打了119。
这时,8楼一住户对周大荣大喊:“周姐,我已拨打119,快、快……快打电话通知刘凤英,我没她电话!”
原来,该住户敲了冒烟的刘凤英家的门,无人应答。
这时,周大荣立即调出刘凤英的电话。
“打了好几次才接通!”周大荣说。
几分钟后,刘凤英匆忙赶回,直奔厨房。原来,她在厨房炖肉时出门,却忘了关火,导致炉火将肉汤烧干,这才冒出了滚滚浓烟。
随后,三辆消防车呼啸而来,对现场进行了处理。
“如果再晚10分钟,后果不堪设想!”消防官兵说道。
一场大火得以避免。
“就是那么关键的几分钟,及时发现,就能避免重大事故――这正是我们巡查的意义!”周大荣说。
在双湖路社区的12个网格里,网格员采取“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问一问、记一记”的“六个一”工作法,按照每天早、中、晚“三个一小时”的规律对网格进行巡查。
“巡查内容包括对机场附近净空养鸽情况的排查、危旧建筑排查、公共基础设施排查、突发事件排查等等。”蔡晓琴说。
一次,社区第四网格的网格员在巡查时发现,双湖路农业银行大厅内有一取款老人神色异常,网格员见此情形便上前与老人攀谈。
老人说:“取款是想给儿子买车,卖车人在银行外等候。”
网格员发现,确实有几名年轻人在银行外紧张地注视着老人的一举一动,觉得其中有蹊跷。
于是,网格员随即将情况通报给银行工作人员。
冒充卖车的年轻人见势不妙,迅速逃离现场,一起诈骗得以避免。
“社区矛盾大都是些小事,就是鸡毛蒜皮过日子”
2016年11月17日,周大荣正吃晚饭,电话铃声忽然响起。
“周姐,要出人命了!”社区居民张然芬打来电话,语带哭腔。
周大荣立马意识到,张然芬的女儿女婿又吵架了。她立马放下扒拉了一半的饭碗,朝张然芬家奔去。
“信不信我弄死你!”到了张然芬家,其女婿魏小林正准备对老婆动手。
“要弄死谁?先弄死周!”周大荣呵斥道。
见到周大荣,魏小林的气焰立即蔫儿了不少。
原来,这一家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夫妻双方互相猜疑、互不信任,周大荣已经劝解多次。
“你们这么闹,对孩子影响多不好!”周大荣将一家人安抚下来,并分别找夫妻双方背靠背沟通。
“你们不相信对方,可以去求证,多次求证信任就建起来了!”
“把小孩培养成才,孝敬老人,这才是你们该有的好日子啊!”
苦口婆心调解了3个多小时,夫妻双方终于握手言和。
周大荣回到家里时,时针已经指向了22:30。
“社区矛盾大都是些小事,就是鸡毛蒜皮过日子。”周大荣说。
调解得多了,周大荣发现有些矛盾很难根除,需要反复用力。
“比如说,房子漏水的事情,发生的频率最高!”周大荣说。
一次,汇景苑小区住户黄亨中刚装修好的房子被水泡了,却找不到原因。
事情反映到周大荣这里后,她挨家挨户寻找原因。
“最后发现是6楼住户洗衣机漏水!”周大荣说。
历时一周的调解,问题才得以解决。
“有事就找网格员,在我们社区绝对不是空话”
2016年9月17日,晴。
随着秋季的到来,天亮得比前段时间晚。
2016年10月20日,晴。
踏着晨雾,迈着坚强的步伐,我巡查在第三网格的三个楼院之间。
2016年11月29日,阴雨。
天空中飘着细雨,气温比昨日下降了许多,我仍然走在楼栋间。
…………
翻开周大荣的网格工作日记,一年365天,每天的网格日记都记录在案,前前后后一共记录了16本,字里行间透露出她的“较真”。
和周大荣一样,社区每名网格员都用自己的热情换来了安全和谐。
2016年12月1日一早,双湖路社区旁的小广场已经热闹起来,不少居民聚集于此,打乒乓球、打篮球、跳坝坝舞,各有各的耍事。
“广场旁都安装了防护网,为的就是怕篮球、乒乓球不小心飞出去,影响行人安全。”社区的刘大爷说。
以前,广场由于没有安装防护网,存在安全隐患。
为此,刘大爷和社区的几名乒乓球爱好者找到网格员,反映了这个问题。
没过多久,广场外就修起了一道长约200多米的护栏。
“有事就找网格员,在我们社区绝对不是空话。”刘大爷说。
“网格员,谁家把尿不湿随手往楼下扔,挂电线上了……”
“网格员,楼下网吧电流声太大……”
“网格员,楼上晚上又装修了……”
接到投诉,网格员们总是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
“以前有啥问题还要专门去社区,感觉那里是个公共场合,好多话都不方便说。现在网格员就在我们中间,直接到我们家,我们说话也就没有了顾虑。”居民陈有福说。
截至2016年7月,经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双湖路社区网格化工作知晓率达100%,入户率达100%,满意度达97%。
【数读】
2016年,重庆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平安建设和安全稳定工作要求,切实推进地方安全稳定各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
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截至年末,全市共配备社区专职巡逻队达4103支3.43万余人,设立816个巡防网格、113个武装检查站(点)、84个化危物品检查站(点)、155个交通执法站,全部接入市公安局“应指工程”视频专网或公安网,可实现视频巡查道路交通运行情况、车辆布控、开展督检等功能。
安全生产总体平稳趋好。2016年1-11月,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1.3%和8.7%。
【声音】
“对生活在重庆的老百姓来说,‘社区网格员’并不是一个陌生的称呼。即便你没有与他们打过交道,但张贴在居民楼门口的网格员照片、遍布在大街小巷的宣传标语却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你的生活。‘有事找网格员’成了重庆市民的口头禅。”
――《法制日报》报道
“一次,我问社区网格员,昨晚怎么没听见你巡逻?他说,巡逻了,只是‘小蜜蜂’坏了,拿去社区修了。我们已经习惯了网格员和‘小蜜蜂’的广播,每天到点等着听那个熟悉的声音,感觉有人巡逻安全感要强些,哪天没听到还不习惯了。”
――渝北区龙山街道银桦路社区居民陈丽
“‘一脚踏三省’说的便是我们秀山洪安镇。长期以来,因地界、用水等问题,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治安稳定。为破解这一历史难题,洪安镇积极与湖南边城镇、贵州迓驾镇探索建立了‘六联’工作机制:组织联创、机制联建、基层联防、治安联治、纠纷联调、活动联谊,跨越了行政区划的‘鸿沟’,使‘景阳冈’变‘太平冈’。”
――秀山县洪安镇政法干部付显杨
篇4
2011年3月7日,宜昌市网格管理监管中心正式运行,综合履行推进辖区网格管理的职能,同时对社会矛盾办理进行监管。该中心是宜昌市实行数字网格管理的“大脑”所在。在中心指挥大厅,管理人员只要轻点鼠标,一幅宜昌市网格管理图尽展大屏幕,由全市121个社区划分而成的1110个网格尽收眼底。该系统不但囊括居民的个人相关信息,甚至可以显示各街道摄像头、照明系统、窨井盖、消防栓等设施的具置,为宜昌市实行网格综合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划分服务管理单元,建立“网下网上”一致的社区网格。以社区网格为城市服务管理的基本单位,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和200至300户为“一格”的标准,将城区112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在两级政府行政体制框架内,形成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服务管理层级。对社区网格进行边界勘查和城市部件普查,全面清晰网格“四至”界限,明确城市部件归属。实地划分社区网格后,由电子政务办组织专家在网上对电子地图一并进行社区网格的细分、编号,组建“数字网格”,并进行网上公示。通过建立“网上网下”一致的社区网格,为全面摸清社情信息、实施精细的社会服务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组建网格管理员队伍,实行网格综合管理。社区网格管理员的日常管理由市网格监管中心负责,实行“统一购买服务、统一薪酬待遇、统一综合履职、统一考核管理”。对社区网格实行“一格一员、综合履职”管理模式,建立“事项准入、一岗一格、综合履职、分线考核”的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机制。每个网格安排一名社区网格管理员,该网格管理员实行“全科式”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履行“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六项职责,从根本上解决了“各自为阵、政出多门”的问题。
――建立社区网格信息采集机制,实现采集手段数字化。一是着力信息来源全覆盖。组织由综合信息员、环卫监督员、治安巡防员、民间调解员、劳动保障服务员、社会养老服务员、计生服务员和心理咨询疏导员组成的“新员”志愿者队伍,广泛收集信息,为社区网格管理员及时提供人口、房屋等基础信息变动情况。同时,网格管理员在服务群众中主动采集社区网格内的小区、房屋、门牌、住户、居住人等基础信息。通过统一配发的3G无线信息采集终端――“社区e通”,直接上传到全市人口基础信息系统。二是着力信息核查专业化。网格管理员根据社区志愿者等提供的信息和网格监管中心的指令,入户核查和调查,并利用“社区e通”及时更新。三是着力信息工作有效监管。通过网格管理中心(站)日常管理、网格监管中心GPS定位监控以及志愿者组织的内部约束机制,确保信息采集及时、全面、准确。通过专群结合、“面上收集和点上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既实现了各类信息全面收集、动态更新,又避免了信息频繁多头采集、入户扰民。
――建立社区网格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社区信息空间化。一是依托电子政务专网,整合公安、人社、民政、司法、房管、工商、计生、卫生、教育、残联等部门信息资源,建立起全市统一、多方响应的人口基础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二是将网格内采集的信息与部门信息进行关联、比对、核查,形成包括人口、房屋、就业、社保、计生、信用等9大类、189个子项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三是以网格为单元,在电子地图上展示人、房、物的基本信息及分布情况,同时实现空间位置的查询、统计、分析。如一旦发生案情、火灾和其它突发事件,即可点击电子地图,快速定位到某一网格的具体部位及其相邻各部位,查阅其全部准确信息。
――建立社区网格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实现矛盾化解扁平化。充分发挥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管理员、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作用,通过居民恳谈、干部(党员)下访、定期排查、诉求热线、网络巡查、媒体监督等渠道,将矛盾排查化解关口前移到网格、楼栋,全面收集各类矛盾纠纷。利用自主开发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对于社区网格自身无法化解的矛盾,按不同类别在系统中进行分流,直达市直、区直部门或街道,实现社区、街道、部门三级联动化解,大大增强了化解工作的时效性。
――建立政府、社会协作体制,在社区网格实现综合管理与综合服务的良性互动。依托社区网格,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以此为载体推动行政服务、社会服务、法律服务进社区。整合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类社会服务,利用信息化技术,与有关部门和组织的业务处理系统对接,建立社区前台受理、部门(组织)后台办理、社区前台回复的运行模式。
――建立长效保障体制,完善社区网格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在社区网格综合管理推进工作中,建立了“一化三纳入”制度,即实行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化,将社区网格综合管理纳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重点,保证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从而建立起长效投入保障机制。
西陵区西陵街道办事处:推动社会矛盾联动化解
西陵区西陵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10.2平方公里,辖14个社区,居民住户2.5万余户,人口10万余人。2010年6月28日, 宜昌市“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在西陵区西陵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及乌龟碑、土街头社区、石板溪社区、绿萝路社区、铁路坝社区等五个社区试点。试点社区安排专人负责系统的信息录入、签收、转办等工作,形成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综合信息工作平台,将社会矛盾信息收集、排查、化解的关口延伸到社区(村)、楼栋(组)。“扁平化”改变了以往多层级式信息报送、处理程序,实现了社会矛盾收集、报送和化解的扁平化管理,建立了“签收必须办理、首办必须负责、转办必须阐明理由、社区直接与市、区直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试点一年多来,西陵街道办事处依托该系统,初步形成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体系,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加强综治维稳中心、工作站建设。西陵区政府和西陵街道投入15万余元,高标准建设200多平方米的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在乌龟碑、石板溪等5个社区建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统一安装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街道综治维稳中心设“三区一所一室”,即联合办公区、指挥处置区、联合调解区、司法所、专家室,形成了以、民政、工会、司法等多个部门联合办公的工作格局;在五个试点社区工作站设立矛盾纠纷受理台,配备矛盾纠纷信息录入专用电脑,安排专人录入信息。设立限时办理制度和超时预警机制,在案件录入系统后,案件在进入签收、办理、办结等阶段时会自动发送短信到诉求人手机上,将收集的矛盾纠纷信息在第一时间交办到第一责任单位,极大地缩短了办案时间。
――规范综治维稳工作流程。西陵街道各社区都有一个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流程图和市、区部门联动流程图、街道化解工作流程图、社区信息员工作流程图,构成社会矛盾信息流转网络,明确了各级处置矛盾纠纷程序和职能职责。配合这个被称为“1+3”网络图的是热点问题处置机制、处置机制、接待日、包保责任制等10多项规章制度,以及《综治维稳中心接访接案登记册》、《综治维稳中心工作手册》、《综治维稳中心调处通知单》、《七类重点人员台帐》等7本台帐,实现了社会矛盾化解资料收集的标准化、规范化,矛盾纠纷处置的制度化、程序化。
――实现社会矛盾化解的扁平化管理。推行《宜昌市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受理、办理、转办、协办、回复等社会矛盾联动化解运行机制,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间形成了快捷便利的联动网络,切实改变了以往层级式报送信息,部门间相互推诿,办案效率低下的情况,实现了社会矛盾化解的扁平化管理。
――建立矛盾信息专业收集队伍。街道将“干部下访了解民情”活动纳入“1+3”管理流程,与社区一千名由退休老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居民组成的安保、楼栋信息员、调解员、义务巡逻员、综治协管员、社区党员工作室党员等6支队伍联动,走访居民,查找社会矛盾和纠纷。此外,街道领导坚持领导接待日,每月9日和16日为街道书记、主任接待日,大力推行“困难户五必访”制度,及时为困难户排忧解难。街办每名干部每半个月用半天时间深入社区、小区、企业和居民群众家中,访民生、听民意、解民难。
西陵街道石板溪社区:“三联一带”家庭文明建设模式
西陵街道石板溪社区辖区面积0.97平方公里,现有常住居民3890余户,13000余人。近年来,该社区依托社区名人资源,构建指导网络,打造活动品牌,发展家庭服务项目,探索出“服务中心联文化名人、文化名人联中心户、中心户联家庭,文明家庭带动社区创建”的“三联一带”模式,推动了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荣获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省、市、区三级“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篇5
一、站内工作的开展情况
1、在疫情防控方面,福田工作站累计排查人员375人,落实居家隔离64人,派发防疫物资共计1103份;
2、在计生方面,按时通知妇女参加孕前优生检查,做好四术随访、季度优生随访等工作;
3、出租屋管理方面,定期对出租屋进行巡查,核实居住人员。及时更新一级库的登记录入工作,动员出租屋屋主配合房屋的消防安全整改,本年度新增范出租屋10间,减少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4、在民政方面,完成年度的三八节系列活动、年度的低收入家庭审核、残疾人调查、退伍军人信息更新及慰问活动、重阳节敬老活动、城乡医疗续保工作、精神障碍监护人补助申请,及时巡查辖区内危险点,为独居老人及生活困难的居居民提供防风保障,确保辖区内安全;
5、在社区治理方面,2020年,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问题共计57宗,包括疫情防控11宗,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3宗,治安防范2宗,消防安全11宗,国土5宗,计生卫生18宗,矛盾纠纷7宗。其中有效处理46宗,6宗仍与其他相关部门继续跟进处理。
6、消化四化方面,日常巡查商铺,排查消防安全隐患;完成上级布置的食品安全排查、无证经营排查、化妆品经营调查、冷链供应排查等,累计巡查商铺840间次,停业整顿3间、冷链供应排查3间。
7、党建工作方面,开展线上党员会议两次,线下主题党日活动合计12场次,累计118人次参加。2020年组织党员开展众筹活动,在疫情防控捐款中,福田党支部合计收到捐款一万零五百元;端午节期间筹得粽子426只,惠及网格内30户年老、单亲、困难及残疾家庭;在12月份,完成了北滘社区福田党总支部的党代表换届选举工作。
8、社区环境治理方面,2020年福田工作站共上报6条管线整治街巷,已完成沟通工作的5条,完成整改的1条;改造下水道堵塞严重的路段8处,卫生黑点整治16处,一河两岸杂物清理6处,改善居民的周边环境;在两名文明劝导员的协助下整改了中山公园内电动车乱停放的问题;
9、顺利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各项中心工作,如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四标四实、北滘社区党委换届选举等。
二、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1、在计生方面,孕前优生检查工作没能按时按量完成;2、在出租屋管理上,部分房屋仍没能完成消防安全整改;3、在社会治理网格化问题上,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共享电动车的乱停放、私家车占道停放、部分卫生黑点存在死灰复燃的迹象;4、在党员工作开展上,没能更好地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党员活动的参与率不高等问题;5、在各项工作同时开展的时候,没能高效跟进及处理。 三、工作计划及设想
1、在妇女工作上,应在日常工作中,多了解她们的需求,拉近关系,按时完成孕优工作任务;
2、在出租屋管理上,积极添加出租屋屋主微信,用友好政策向屋主和租客宣传,用协同管理的心态与屋主打交道,并实行站内达标登记原则,即出租屋消防安全达标才予以登记为出租屋,有效地提高屋主的消防安全意识。
3、社会网格治理方面,实行多巡查多询问多联动。多巡查,即站内人员轮值一人一日一巡,及时反映收集问题并解决;多询问,即多与群众沟通,了解他们的切实关心的问题,收集意见;多联动,即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联动多部门,集思广益,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4、在党建工作方面,新时代下的年轻党员,他们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见解。为了能够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以及真正融入党建工作,需要从多角度、多元素、多方面入手,增强党员的意识教育。例如在慰问工作,尝试社区党员去走访,党员肩负活动的策划者和执行者,让党员掌握更多的自主性,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篇6
关键词: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 消防部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群众对于安全的防范意识也不断加强。生活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中,身边原来越多的家用电器、室内装饰、办公用品,火灾的危险也随着我们生活的步伐变得越来越让人担忧,消防安全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消防部门为了净化社会消防安全环境,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在想尽办法利用各种手段控制火灾形势,力求火灾形势的高度稳定。如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消防安全“五大”活动、“清剿火患”战役等等都是近几年在社会中反响较大的消防行动。这些行动极大的消除了社会上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但是火灾隐患的动态性还是给消防部门制造了困难,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仍然是消防部门不断研究的问题。“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理念的提出使得消防部门对于社会的消防安全管理有了质的飞跃。
1、“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定义
“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第一次在全国正式提出是2011年7月1日公安部刘金国副部长在全国深入推进消防安全“五大”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的:“要借鉴北京、江苏、河南、云南等地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经验,积极在乡镇、街道成立安监办、综治办、工商所和公安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防火安全委员会,设立消防管理办公室,在村(居)委会明确具体管理人员,确保基层消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要以乡镇和社区为基本单元,逐级细化“网格”,明确责任人员,组织消防、治安、公安派出所全警参与,发动基层安监办、工商所和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力量,开展“地毯式”排查,坚决防止失控漏管。”当时,对于全国大多数城市来说,“网格化”管理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是,这个理念的提出无疑是消防部门解决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消防安全隐患问题的指明灯。所谓“网格化”管理即将每个城市、城镇划分若干网格,细化每个网格消防监督人员、公安派出所民警分管责任及任务,分片包干,量化任务。同时,在每个城市、城镇的地图上,标注出每一名消防监督员及每一名公安派出所消防民警管辖的区域,做到区区相联,全面覆盖,无失控漏管。
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及消防工作者的不断研究,“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工作模式,“网格”也不断细化。在齐齐哈尔地区,“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以民政部门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划分消防安全三级管理网格。即:按街道(乡镇)划分“大网格”;按社区(行政村)划分“中网格”;按片区、单位划分“小网格”。“小网格”是构成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最基础的单元,在城市以国家机关办公区域、商业场所、多层和高层居民住宅楼为单元划分,在农村以自然屯、户级联防组为单元划分。户级联防组的组建宜采用“七户、十户联防”模式。
2、“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方式
开展“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主要目的是建立常态的火灾隐患发现机制和查处机制,实现“最大限度地消除火灾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结合齐齐哈尔地区实际情况,其工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细化“小网格”工作。每个划分的小网格责任片区由社区、居委员会委员担任区片长,组织指导责任片区消防工作,以物业管理人员、保安、居民楼长、村民小组负责人为骨干,成立区域消防联防组织,确保基层消防工作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区域消防联防组采取“地毯式”排查,查出一个隐患,清除一个隐患,确保每个片区、单位没有消防安全隐患死角。同时,区域消防联防组每天对所管辖区域进行消防安全巡查,确保及时发现并清除动态火灾隐患。消防部门定期对片区、单位的消防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2)强化“中网格”工作。在社区、村屯成立消防安全管理小组,由社区、村屯负责人直接负责,社区、村屯治保主任、积极分子、民兵等相关人员参加,积极推动基层消防工作有效开展。推行“社区主要领导督导、分管防火监督员落实、包片民警推进、社区社工实施、社区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社区、村屯划分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区,标明每个责任区的位置、责任人、重点隐患单位情况、主要街道、建筑、场所等情况。加大“中网格”自查力度,强化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抓好社区、村屯内的消防安全管理和隐患治理工作。
(3)扎实“大网格”工作。建立健全街道乡镇消防安全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辖区消防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综治、公安派出所、安监、工商所、治安巡防队等为成员。成立专门机构、设置固定人员负责消防安全委员会日常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落实各项消防工作措施。加强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做好重特大火灾事故防范工作。
3、“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意义
目前,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基层编制配备与繁重的消防工作任务不适应。根据齐齐哈尔情况来看,每个基层大队的消防监督人员在4至18人不等,因此存在个人分工不均、责任不明、工作数量不固定、工作质量缺乏统一要求、个人绩效难以评估等问题。导致单位分工难、个人业务参差不齐,甚至工作发生问题或辖区发生火灾后无法深查责任,影响消防部门的工作效率及形象。
(2)消防监督模式与复杂的消防工作环境不适应。由于基层大队消防监督人员少,负责的事情多,尤其对于只有4名消防监督员的外县大队来说,每个人负责的区域大,单位多,因此,在监督管理中难免有不到位的地方。导致各地火灾安全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普遍存在、社会单位和基层组织消防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不强等问题。
(3)消防工作与高风险的多发火灾不适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面积和规模的日益扩大,人民的物资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家用电器、室内装饰、办公用品等,对于消防工作都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目前,消防工作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适应、公共消防基础设施与火灾防控需要不适应等问题严重影响消防工作的发展。
因此,寻找解决消防工作难点的突破口,及时消除社会火灾安全隐患问题成为消防部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消防工作模式的出现,对于将有限的警力配置到火灾预防和隐患查纠的“第一线”,建立动态消防监督管理机制,全力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有着积极地意义:
(1)责任分工明确,利于工作公平公正。按照网格大小和消防监督管理任务进行分工,明确每名消防监督员的监督管理任务及责任,做到每个单位有人管,每个片区有人负责,出现问题可以马上找到责任人,实现消防监督管理全覆盖,工作分工公平公正,平衡监督员业务水平,建立统一的消防监督绩效评估标准,提高消防部门的工作效率。
篇7
一、青岛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基本情况
2013年10月,按照中央精神以及提出的“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要求,在青岛市政府决策部署下,青岛市编委办会同市法制办等部门配合指导胶州市、即墨市、市北区和李沧区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1月正式确定将胶州市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作为工作重点。胶州市自去年9月份开始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分别在乡镇和街道实行不同内容的行政综合执法职能“6+1”配置模式,即在整合城镇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治安管理6个领域的执法权限的基础上,在城区街道增加文化管理领域,赋予其7个领域共计130项执法权限;在镇增加畜牧兽医领域,赋予其7个领域共计89项执法权限。目前试点镇(街道)“权责统一、相对集中、统筹管理、网格运作”的工作体系基本建立。通过部门职能、人员下沉和执法力量整合,基本达到了一件事一个部门管的改革目标,综合行政执法权责关系更加清晰;试点整合队伍10余支,组建一支数量达300名左右的综合性执法队伍,执法力量高效统筹;减少了执法层级、推行扁平化网格化管理,打破了行业部门分割、实行一体化执法,执法效率大幅提升;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将辖区划分为若干管理网格,建立分队巡查、管区监控、村庄(社区)提报的三级网格化巡查监管机制,监管范围得到有效保障。
二、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与行政主管部门横向协调存在一定障碍
从前期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的实践来看,一个执法案件涉及众多协调环节,需要原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协助。但由于综合执法打破了“条条”管理模式,与各行业上级主管部门不存在管辖和领导关系,出现了具体执法工作中协调不畅的困难,影响执法效率。
(二)“管”与“罚”的界限划分有待明确
推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后,行政主管部门拥有的审批、许可、监管权等管理权限与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权界定还不够清晰,现实中确实出现了执法权相对集中后,行政主管部门将管理职责推向执法终端,“以罚代管”、将压力过度集中于末端执法环节,造成新的推诿扯皮。
(三)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
综合行政执法集中了分散的多部门的执法事项,执法依据、执法流程、处罚措施,甚至执法文书等都要求各异。在镇街网格化管理中,缺乏工作量化标准,对巡查频率、范围和具体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对发现问题如何定性、记录取证、分类处置、定向上报及问题查找不到位责任追究等没有具体要求,容易导致网格化巡查频率不够、质量不高、发现问题不及时等问题。
(四)执法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综合执法跨行业跨领域,据统计当前综合执法试点集中了约1700余项执法事项,执法队员需要了解掌握多个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执法流程。而目前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还远未达到实际工作的需要,人员结构、人员素质等矛盾亟需解决。
三、推进区市综合执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们认为,下一步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解决好法律依据问题
推进综合执法,最终的方向和目标是在各区市组建一个专门的综合执法部门,以综合执法部门的名义实施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在此基础上,再将执法重心下移至镇、街道。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各区市在组建综合执法部门,合理确定综合执法事项后,将实施方案逐级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此基础上实行综合执法,依法实施相对集中处罚权。
(二)科学合理确定综合执法事项
1、要处理好综合执法的统一性要求与基层实践复杂性之间的关系。各区市在推进综合执法改革中,应首先梳理本级政府享有的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充分听取镇(街道)的意见,在本区市辖区范围内取得共识,将全部或大多数镇(街道)亟需的行政执法事项,确定为本区市需要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事项,确保改革措施符合基层实际。对于个别镇(街道)亟需的特殊执法需求,可以通过区市相关执法部门在镇(街道)设立派出机构,或者加强执法力度的方式解决。
2、要处理好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之间的关系。现阶段,考虑到不能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不宜将专业性太强的行政执法权确定为综合执法事项,否则易耗费大量行政成本,降低执法效能。各区市在综合执法事项时,应首先将专业性不强、易于识别、便于操作的事项纳入综合执法范围。
3、要将具有密切相关性的执法事项尽量同时确定为综合执法事项。调研中,区市反映,执法事项属于同一类或同一领域,执法权的行使具有相同的规律性,或具有密切关联性的事项,在现实中却是多部门分头执法,甚至出现了“都管都不管”的问题。比如无证网吧的行政处罚权由综合执法部门行使,有证网吧的处罚权又由文化行政执法部门行使。这种处罚事项领域相同、产生地点相同、甚至产生时间也可能相同,如进行人为割裂,会产生新的执法主体混乱、多头执法和推诿扯皮等问题,降低执法效能。
(三)理顺综合执法部门的内外部关系
区市政府成立综合执法部门,剥离其它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向各镇(街道)派驻执法中队,执法中队以区市综合执法部门的名义执法,符合法律有关执法主体的要求,也符合执法重心下移的要求。但为了使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使综合执法得以顺利有效运行,应理顺综合执法部门的内外部关系。
1、理顺综合执法部门与镇(街道)政府之间的关系。由于法律法规规定行政执法权均由县级以上执法部门行使,镇(街道)政府行政执法权在法律上处于缺失状态。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在区市设立综合执法部门、向各镇(街道)派驻执法中队的模式。因此,理顺综合执法部门、执法中队与镇(街道)政府的关系,充分调动三方面的工作主动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确定管理体制。执法中队以镇(街道)领导和管理为主,区市综合执法部门重点履行对执法中队执法行为的监督和业务考核以及执法协调。减少执法层级,区市综合执法部门不再保留执法队伍。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执法队伍。各执法中队的编制由区市综合执法部门管理,人员由各镇(街道)管理考核。建立精简高效的区市综合执法部门机关,执法人员原则上下沉到镇(街道),比例应不低于85%。执法中队人员相对稳定,严格控制中队与机关之间的逆向流动,允许不同的执法中队之间人员正常流动。最后建立程序高效地业务流转机制。各镇(街道)综合执法办公室应首先对执法合法性进行审查,并签署执法文书,区市综合执法部门对执法文书只作形式审查,形式审查合格的即予签署公章,不做事前的实质审查。根据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因执法中队执法行为违法造成的一切法律责任,由乡镇(街道)政府承担。区市综合执法部门对各执法中队滥作为或不作为的违法行为,有权接受投诉并作出审查结论,并有权对违法者进行处分。
2、理顺其它执法部门与综合执法部门、执法中队的关系。首先提高部门对综合执法改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认识到政府部门相互配合是法定职责,必须履行相关的配合义务。其次要将容易产生矛盾的执法事项尽可能地归为一个部门行使,科学确定综合执法事项。最后,加快建立综合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执法部门与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综合执法部门应承担起与行政主管部门、镇(街道)以及其他有关执法部门的沟通协调职责。
(四)建立完善的综合执法网格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社区管理网格、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完善社区、镇(街道)、区市三级网格管理体制。首先,专人担任社区网格管理员,负责社区网格信息的搜集、录入,发现违法信息及时向镇(街道)执法中队提报。其次,科学制定镇(街道)执法中队网格巡查运行机制,设置科学的巡查工作量化指标、对巡查频率、范围和具体内容进行明确,对发现问题的主体责任、具体应该发现哪些问题、发现问题如何定性、记录取证、分类处置、定向上报及责任追究等事项制定规范化要求,完善巡查流程。充分发挥镇(街道)执法中队信息收集和预警作用。最后,区市综合执法部门应做好综合执法信息平台的维护工作,保证综合执法信息平台的顺利运行,接受群众举报,对各执法中队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执法的合法性。
(五)搞好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一是人随事走,统一调配。综合执法事项确定后,相关执法队伍和人员编制划转综合执法部门,由区市综合执法部门统一调配至驻在镇(街道)的执法中队。中队人员确定后,由乡镇(街道)负责管理。二是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建立合法规范的执法资格准入制度。三是设置合理的各执法中队执法人员的年龄结构,扩大执法人员新录用渠道,随着执法人员的新旧交替,引入高素质的专业执法人员,逐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六)加强综合执法物质保障
篇8
为确保完成城乡社区服务中心达标建设任务,我们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详细排查全市城乡社区服务中心推进情况。要求各镇将年度计划落实到村居、进度安排到月份;二是加强重点单位的督促与指导。针对、、季市等辖区推进速度相对滞后的问题,详细排查和对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积极开展2013年度社区服务中心达标验收工作。2013年度全市共新建(改造)社区服务中心74个,其中新建39个,改造35个。到目前为止,全市188个村和74个社区中已有178个村和63个社区完成达标建设任务,达标率为92%。我市87%以上的城市社区和77%以上的农村社区达到和谐示范社区标准。
二、全面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一是认真组织新一届村(居)委会主任业务培训。7月中旬,利用3天时间,邀请6名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对全市村(居)委会主任、民政办主任及民政协理员共350名,重点就村级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政社互动”的实践与探索、社区工作方法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与公益创投、公益创投项目运行与管理等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村居干部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二是组织14名社区工作者参与市“社区工作者431培训”。
三、深入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为充分发挥网格长的作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市民政局和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社区大走访工作的通知》,从6月份起,在全市城乡社区深入开展大走访工作,全面建立“网格长-骨干网格志愿者-居民户”到户工作机制,推行“三登门、五必访”和民情日记记载制度,真正发挥社区网格长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纽带作用,努力把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缩短为“零距离”。
四、不断完善公益创投运行机制
一是开展2013年度公益创投项目中期评估工作。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公益创投成效和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推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保障公益创投项目的顺利实施,分别在6月份和10月份对2013年度入选的公益创投项目进行中期和终。二是开展2014年度公益创投项目征集活动。从7月份开始,启动2014年度公益创投征集活动,共征集项目35个,其中青少年服务类10个、为老服务类19个、就业服务1个、公益创投项目宣传与培育2个、农业产业1个、新型社区服务1个、助残服务1个。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共有28个项目入围。
五、认真做好区划调整与地名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新建小区命名工作,共完成11条道路、15个新建小区的规范命名工作;二是设立滨江新区兴阳社区居委会的审批工作;三是撤销马桥镇马桥社区居委会,新设立马桥镇城西新苑社区居委会。
六、积极开展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
一是完成通泰线(靖如段)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6月份,我们会同如皋市对与如皋段沿线埋设的5颗界桩进行了联合检查工作,并对通泰线的3个界桩进行更换。二是完成靖泰线联合检查工作,根据《市与市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会同市民政局对靖泰线9个界桩点的14颗界桩进行联合检查,并将联检结果以靖泰两市政府的名义上报市政府。
七、依法做好收养登记工作
会同发改委、公安局、计生委等七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弃婴相关工作的通知》,对弃婴发现、移送、安置,以及体检、救治等相关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对弃婴的规范管理、源头治理、部门职责分工等也做出了相应规定。到目前为止,共办理收养登记18件。
八、积极做好清明文明祭扫与宣传工作
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切实做好清明节文明祭扫工作,我市下发了《关于做好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对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向全市党员干部下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倡议书》,大力推行文明低碳祭扫,切实保障祭扫安全有序,全面深化殡葬改革。同时组织人员加强对全市镇级公益性公墓及重点殡葬服务单位的清明节工作预案制定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确保全市清明节期间的安全、文明、和谐、有序。
篇9
(一)社区管理需求的增长
自2005年至2013年,安徽省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7.86%,将近一半的人口实现了城镇化,年平均增长率达到0.044%,如表1所示。随着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放开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居民生活区域———社区的数量也必然增加,对社区管理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而社区信息化则是应对这一需求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原有的社区还是城市化进程中新建立的社区都倾向于接受对社区的信息化改造。从社区治理效率上来讲,信息化之前的社区由于需要承接大量上级政府的行政事务,缺乏对社区服务与自治的引导,导致社区治理缺乏人文关怀,治理效率偏低,再者政府与居民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也妨碍了政府透明度目标的实现。社区信息化建立以后,众多信息平台的建立方便了居民对政策信息的查询、了解,提升了政府的透明度,由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带来的效率红利也使得更多的资源能够下沉到社区服务与自治中去,从而带来社区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提升治理水平
首先是从管理走向服务的治理方式的转变。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社区信息化通过将向上承接行政职能的电子政务和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社区信息平台融为一体而后加以流程再造的方式,使得社区事务办理流程化,方便居民的同时提升了基层行政效能,而行政效能的提升使得社区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居民提供服务上。其次,从被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转变,社区信息化注重居民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如黄山市通过完善金融社保卡在社区的使用环境,以及对居民应用信息化能力的培训,让社区居民通过终端查询自己的社保信息以及办理相关业务。再者,社区信息化也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管理的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尤其体现在社区治安上,社区警务通过采集“人、地、物、事、组织”等的基本信息,建成网格化信息平台,并通过信息的动态更新实时掌控社区的基本情况,使得破案率大幅度提升,社区信息渠道的畅通还使得社区能够建立矛盾基层化解机制,通过将居民之间的矛盾化解在基层、消融在基层,形成危机管理的有效手段。
(三)政府购买服务助推经济增长
社区信息化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ICT,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各个成员在沟通信息时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1]1-3社区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社区层面的应用,因此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从财政支持还是总体规划上看,政府都是当前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主导者,但由于实践中政府缺乏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人才的局限性使得政府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与企业合作,这就无形中使得政府成为企业的顾客,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与企业合作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产业化,以此来带动经济增长与就业。
二、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长久有效的财政支持、高效率的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以及配套实施的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都是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安徽省在社区信息化的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对其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建设,同时还能获取一些借鉴性意义。
(一)顶层设计不足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各信息化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一,有的甚至阻挠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给具体建设工作增添了阻力;其次,权力配置不够清晰,体现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主体上,建设主体应该全权负责信息化建设并且承担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并不明朗,从安徽省来看,各地的建设主体分别有综合治理委员会、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民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建设主体不一不仅带来建设风格差异而且也不利于后期的行政问责;再者,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要做到公平地实现各市、各社区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就要在资源分配上做到公允、公正,目前来看,政府对于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的财力与物力分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文件,这就有可能导致信息化建设各地区良莠不齐的格局,进一步加剧了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财政支持机制不够完善
科学的财政体制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长效的财力支持是社区信息化建设与有效运作的保障,目前安徽省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投入几乎是由政府包办,资金主要来自省市以及区的统筹供给。但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的持续性运作,让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全社区的居民,其运作资本不能单靠财政的转移支付,依照国外来看,虽然在建设初期主要由政府出资进行倡导并支持,但建成以后的运作主要靠企业与社区力量的参与。目前,国内的社区信息化在运行上还缺乏企业与社区力量的参与,急需改善。
(三)信息难以共享
信息不能共享,也就失去了信息的价值,完善的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保障。社区信息化一般的做法是建立一个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它是采用城市网格化管理理念,划分社区网格单元,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对社区“人、地、物、事”等要素的精细化、主动式管理。如图1所示,阻碍信息共享的因素来自于各个方面,但各单位应用系统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不同的系统开发技术、接口标准、兼容度都不一致,阻碍了信息的采集与共享。省市之间,部门之间的条条框框是导致信息不能共享的另一重要因素,特别是涉及到企业办事项的工商、税务、国土、人口、计生等部门的信息库都集中在省里,导致省市之间信息共享不足,有的县区、部门甚至提出构建自己的信息中心,这又将加剧信息共享的难度。另外,信息安全与信息法治环境的缺乏也是信息缺乏共享的原因,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担心公开信息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或责任,不愿意主动公开信息。社区数据中心的建立要求收集到每一住户每一个人的生活状况,身份特征以及社区的人员流动、甚至是社会关系等状况,对个人隐私来说带来很大的挑战。
(四)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
社区信息化的运作不仅需要资金上的支持而且需要人力资源的配套,社区信息化产生了对信息技术人才及社区管理服务人才的极大需求,但是原有社区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结构上均与社区的需求相矛盾。社区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撤销街道办过后部分人员下沉到社区,如安徽黄山市、铜陵市的做法;二是原两委成员到社区兼职,如宿州市由两委成员兼任网格员的做法。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资源的成本,但由于原有管理人员缺乏信息化的意识、能力以及从管理转变为服务的意识,难以做好社区信息化工作,导致人力冗余而无所用的结构性困境。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又从属于基层的缘故,导致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工资不高,福利短缺,省市政府每年招录到社区工作的大学生,只是把社区当作进一步晋升的跳板,很多人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就会通过报考公务员、研究生、进企业的方式离开工作岗位,人才流失使得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成为摆设。
(五)行政任务挤占社区自治空间
朱健刚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基层已逐渐形成政社分离的趋势,他认为:“社区自组织的蓬勃发展以及基层社区中公民行动主体的积极参与构成了当代基层社会政社分离的趋势,但是基层行政体制还尚未有完善的制度来应对这一趋势[2]39-42”。可见基层的政社分离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政府行政职能的行使严重依赖社区的现状便是当前阻碍社区自治的一大诟病,由于社区资源的有限性,社区自治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国家行政权力的渗透必然挤占社区自治的空间,如图2所示。社区信息化在两个方面增加了社区自治的空间,一是信息化带来了行政效能的提升;二是信息化带来组织结构形式从垂直性到扁平化的变迁,这就使得区里的资源可以直接下放到社区,为社区自治空间的培育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以上两者的实现依赖于社区职能的科学合理定位,即社区行政任务与自我管理应严格划分,行政任务不可占用社区的资源与人力,如此社区才能致力于自治。目前,安徽省各地对街道和社区的职能尚缺乏合理科学划分,社区工作任务过于繁重,许多部门为图自我方便,将大部分工作下放社区,极大地占用了社区的人力与物力,使得社区角色错位,无暇开展自治活动。
(六)体制改革滞后
何颖在其对政府职能转变原因的分析中指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是政府职能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3]327”。社区的信息化要求社区管理体制变革范围和程度要与社区的信息化建设相匹配。信息化是推进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若没有社区管理体制变革的配套实施,信息化便只能体现工具性价值,而不能展现其以人为本的自我服务与自我治理的公共价值。就安徽省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如何处理街道与社区的关系,如何解决8小时之外的居民服务需求,部门间相互扯皮、推诿如何解决,干部懒政、惰政等这些行政缺位、越位、错位问题,都急需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来解决。安徽省各地大多把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放在数据中心建设以及信息化平台搭建上,对于社区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对安徽省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安徽省社区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境。社区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需从顶层设计做起,统筹推进完善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项工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
社区信息化的运作是一个由财政支持机制、人力资源保障机制、信息采集共享机制以及后期的绩效评估共同组成的一个协作系统,只有系统的各要素相互合作,相辅相成,才能形成社区信息化的合力。因此,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如图3所示,政府应以顶层设计环节为契机,统筹好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资金、人才、信息共享、体制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具体来看,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应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统一意见,消除观念上的障碍。全省应做好统一规划,确定好各部门的权责体系,确定好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及其承担的责任,在权力配置、人力配置以及资金配给上做好统一安排。另外,资源的分配要做到公平、公正,实现全省均衡发展。针对落后地区,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与资源配置,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让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公平地惠及到每一个人。
(二)充分调动多主体资源
社区是一个蕴含无限商机的地方,尤其是家政服务这一块。社区信息化产业链非常丰富,对于软件开发商、设备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系统开发单位以及系统建设与运营单位等主体来说,社区信息化建设都是一次机遇。孙宇、王金祥从三维视角透析社区信息化建设,认为“政府组织是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的主导者,企业组织是社区商业服务信息化的提供商,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服务信息化的生力军。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自治服务的信息化构成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支柱”[4]58-60。因此,安徽省信息化建设,完全可以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的方式,通过系统招标、服务外包等方式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只要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交予企业来运作,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社会组织是指政府之外的公益性的非营利组织实体,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自治性等特征,其基本特性决定了其可以弥补政府与企业的缺陷,据统计,安徽省青年社会组织共有337个,其中就有260多个青年组织活跃在社区,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升。社会组织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已经被理论与实践证明,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应通过建立准入机制,鼓励企业进入市场化运作或者引导除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方组织等社会力量来兴办诸如社区教育、养老、休闲、娱乐、日常管理等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功效,减轻信息化建设的负担,以此来保证社区信息化的长久运作。
(三)依托法律破除信息共享障碍
信息共享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居民担心公开信息对自己不安全,不愿配合信息的采集,政府部门条块分割严重,担心给本部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又没有外部的硬性制约,自然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信息。通过加强立法与执法,对上下级部门与同级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实行硬性约束,对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进行法律上的界定,保障公民的合法隐私权,另外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减轻部门与居民对于信息公开的心理负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共享机制,使信息共享得以规范化运作则是当前的主要目标,可以逐步借鉴推广实施效果好的地区的做法,比如芜湖市通过在省辖市建一个综合数据中心,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然后各部门、各县、各乡镇、各乡村配套建设自己的平台来共享省辖市的数据,这种做法不仅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的形成,而且避免了下级各单位的重复建设。
(四)加大引进人才力度
解决好此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薪酬制度,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将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纳入财政预算,吸引专业人才的加盟。二是加强对原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信息应用能力。三是要加强对社区公益性组织与社区志愿者的培育,如黄山市通过降低门槛,实施备案制度、提供服务场所的方式积极鼓励社区组织到社区开展活动,宿州市通过建立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吸引大批志愿者投入到对社区弱势群体的照顾以及信息采集工作中等,这样既培育了社区组织的自治能力,而且为社区输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极大地助推了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最后要合理划分网格,再造政府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避免人浮于事。
(五)协调社区行政与自治
在政府职能转型的大背景下,社区自治并不是对政府的排斥,两者之间应是新型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社区行政与社区自治应该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我国目前政府职能转型不能跟上社区自治的步伐依然是长期的阶段性特征,政府行政对社区依然有一定的依赖性,完全撇开政府行政,单纯搞社区自治还不太现实,因此当前应当明确疏堵结合的主导思想,对于政府管不过来、需要社区协助的行政事务,比如对社区花草树木、基础设施的养护、协助城管、环卫部门对社区环境卫生的管理等,可以交予社区社会组织或居民帮助施行,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行政负担,还可以间接培养社会组织与居民的自治能力。另外,过多的行政任务必然会损害社区的自治,需要建立并且严格执行社区行政工作准入制度,严禁政府部门的随意摊派。
(六)配套创制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篇10
一、强化组织建设,机制健全运作好
一是成立了以居委会党支书为组长,居委会主任为副组长的推进依法治社区工作领导小组,把依法治社区工作列入社区两委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实行社区干部包片、包组,组干包户,明确人员职责,工作机制健全、运转协调,依法治社区工作领导作用发挥良好,形成了共创共建的良好局面。二是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社区的其他配套组织建设,即抓好社区综治工作办、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联防队、义务巡逻队、维稳应急队等的建设,加强组成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保证依法治社区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二、强化民主建设,人民权利行使好
一是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居委班子办事认真、做事民主、狠抓落实,从而增强了居民对干部的信任度,融洽了干群关系。二是进一步规范民主管理制度。居务管理制度的落实,使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居级重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来,特别是民主评议低保对象的实施,增强了居务管理的民主性、科学性,防止了居务管理活动中的暗箱操作和居干部不公、不廉行为的发生。三是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民主监督是各项工作能否真正落实的保证,也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外部动力。成立了社区事务民主监督小组,落实民主评议制度和群众监督机制,从多个方面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四是进一步制定完善居民公约,规范社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正常行使。
三、强化法治建设,普法教育开展好
加强法治建设,法治宣传教育做到了人员落实、经费落实、宣传阵地落实,而且始终保持了法制宣传活动经常性、多样化。一是居委会在醒目位子设置了“居务公开栏”,增添了led显示屏,有专人负责定期张贴与农民有关的典型案例专栏和法律、法规知识专栏。二是成立了居民法制教育学校,常性的邀请老师举办讲座让居民学法、知法、用法、守法。三是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普遍建立并充分发挥作用,社区事务依法管理,矛盾纠纷合理合法妥善调处。四是成立了由老体协会员们组成的法律明白人义务宣传队,每逢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期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进行普法宣传,使居民们在轻松的环境中系统掌握了党的政策和法律知识。五是社区网格化服务服务管理工作有序推进,队伍配备完善,平安建设成效显著,社区治安秩序良好。